旅游统计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统计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统计分析

旅游统计分析范文1

[关键词]旅游收入;回归分析;相关分析;管理

[中图分类号]O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4-0089-03

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将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发展。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四川旅游收入多年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这一经济现象引起了笔者的重视,并逐步开展了对旅游发展与GDP 关系的研究。本文基于四川GDP与旅游收入10年的统计数据,就经济增长的趋势与持续发展作一实证研究,提出旅游管理政策建议,促进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1 数据与模型介绍

1.1 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四川旅游政务网上近10年的年度样本数据用于实证分析。从样本数据看出,除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的影响下,四川旅游总收入环比下降之外,10年间旅游总收入都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并且一直呈上升态势(如表1所示)。

1.2 主成分指标选取与处理

我们选取2000―2009年四川GDP与旅游总收入这两个主要成分,在同一张图表中将其直方图和折线图分别作出。因为直方图、折线图是非参数统计中估计总体分布特征的一个重要分析工具。

从图1、图2可以看出,2000―2009年四川旅游总收入与四川GDP的数据都随时间呈线性增长的态势,而且具有明显的线性分布特征。折线图为我们寻求分析模型提供了线性回归研究的思路。

1.3 模型设定与最小二乘估计原理简介

由于上述问题是收入随时间线性增长的分析,我们设定一个时间自变量的简单线性回归模型,将其表示为:

由表8知道,四川GDP与旅游收入的相关系数为0.956,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是非常显著的。从数量关系上看,四川旅游经济水平随着年度变化不断提升。从动态相关性上看,四川旅游收入不仅与旅游系统业内人士的努力程度有关,还与四川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态势有关,旅游业各要素之间的动态相关特征,国民经济发展和消费升级是四川旅游收入持续增加最主要的因素。旅游收入随经济社会发展形态及自然事件的影响程度而发生变化。

2.3 回归分析结果解读

回归方程(1)表明,2000―2009年的10年间,四川经济增长保持着一个斜率为1129.597,截距为-2256426.624的上升路径,意味着四川国民收入增加额保持在大约平均1129.6亿元的一个水平上。四川旅游收入数据也印证了这一平均增幅的定量分析。因此,我们有理由认定所作实证分析的合理性。从表1的数据也能看到,四川旅游收入占GDP的份额逐步提高到10%左右,旅游业已经成为四川经济重要的增长点。

尽管因2008年特大地震影响,四川旅游收入总体出现了10.3%的负增长,这一数据对于建立回归方程(2)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然而方差分析的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回归方程(2)显著有效,该模型的拟合度非常高,仍然可以接受。从表1看到,四川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例从2000年的6.4%提高到了2009年的10.4%,10年间提高了4个百分点,旅游收入增长率高于GDP增长的趋势得以延续,显示出旅游对四川经济的强劲拉动力。

从拟合优度R上看,回归方程(1)、(2)的R值都在0.96以上,拟合情况都很好,表明四川GDP和旅游收入的实际值总体对(1)、(2)这两条回归直线的偏离情况都较小。再从方程(1)、(2)的形态来看,方程(1)的形态表现得比较陡峭,方程(2)的形态则表现得较为平缓,意味着四川经济和旅游锐势发展齐头并进。

3 持续发展化管理

第一,旅游业要适时进行危机管理。从四川旅游发展10年的数据中看到,2003 年SARS危机事件对旅游的影响,使得旅游收入增速比GDP增速低1.2个百分点;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等对四川旅游业综合影响,造成旅游收入10.3%的负增长。以SARS、“5•12”汶川地震为代表的突发性危机事件对旅游业会造成巨大的不良影响。因此,为保持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旅游系统需要建立起危机管理的快速反应机制和危机事件后续影响的预见机制,完善危机管理体系,适时进行旅游危机管理很有必要。

第二,旅游管理要贯彻动态相关性原则。任何系统都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系统状态是时间的函数,这是由系统的动态性决定的。旅游行业的系统状态也是这样。系统要素之间、要素与整体之间,以及系统与其环境之间的有机联系,都要由系统的相关性决定。旅游产业是关联度很强的产业,旅游系统动态性取决于其相关性。旅游行业管理要贯彻系统动态相关性原则,要把系统要素、系统内部和系统环境三者的关系协调好、统一好。

第三,旅游经济也要转变增长方式。经过近30年的发展,四川旅游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经济增长的潜能将在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过去,旅游产业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社会资源投入的多少,一旦社会资源的投入减少或者增长不能满足递增的要求,经济增长速度就不可能再维持下去。现在,旅游产业需要转型成集约型或内涵式的经济增长方式,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能表现出同样的要素投入带来经济的更快增长,或者是用较少的社会资源能达到同样的增长率水平。因此,集约型或内涵式的旅游经济增长方式是现阶段的一种更有潜能并且质量更高的经济增长方式。

第四,旅游发展要走质量与效益并重的道路。表1反映出四川旅游收入的数量有了大发展。但四川旅游总收入常年处于全国第9位,这与四川拥有名列前茅的旅游资源并不相称。因此,旅游业需要尽快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走靠质量发展的道路。在旅游发展质量上,一要打造旅游特色产品;二要推进区域旅游一体化;三要加快旅游产业和文化紧密融合;四要坚持发展旅游大产业与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相结合、旅游业大发展与培育旅游大市场相结合、推进旅游大众化与改善民生相结合、保护旅游大环境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刘志勇,黄建山.美国旅华需求的影响因素:模型构建与检验[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9(1).

[2]康蓉,吴越.中国旅游消费统计与国际标准的差距及解决对策[J].统计研究,2009(12).

[3]王起敬.旅游产业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马庆国.管理统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5]Haiyan Song & Stephen F Witt . Forecasting international tourist flows to Macau[J]. Tourism Management,2006(2).

旅游统计分析范文2

关键词:分形理论;旅游景区系统;规模结构;空间结构

中图分类号:F590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3-04-18

作者简介: 王恒(1982-),男,辽宁大连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旅游管理系教师,理学博士,研究方向:经济地理与旅游开发管理。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项目编号:W2012229;大连市社会科学院2012年度一般(独立)课题,项目编号:2012dlskyb304;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优秀青年人才成长计划,项目编号:2012XJYQ01;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3XJLXBSJJ005。 长期以来,旅游景区系统结构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1-4],但是,对系统的规模结构特性少有文献涉及。本研究拟运用分形理论对旅游景区系统的规模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复合研究。

一、研究方法

旅游景区系统结构包括规模结构与空间结构两个方面。规模结构指一定区域内景区规模的层次分布,揭示景区规模的分布规律(集中或分散),反映景区系统从大到小的序列与规模的关系。空间结构是指旅游经济客体在空间中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空间聚集程度及聚集状态,它体现了旅游活动的空间属性和相互关系,是旅游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投影,是区域旅游发展状态的重要“指示器”[5]。

本文拟根据分形理论,结合旅游景区系统结构的基本特点,采用规模分布维数和空间关联维数两种分形维数对旅游景区系统的规模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研究,通过计算各景区系统的规模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分形维数来考察景区系统结构的分形特征。

(一)规模分布维数的测算

借鉴刘继生和陈彦光[6]的研究成果,引用城镇体系等级结构的分形测算方法,设想一个区域,其中分布若干旅游景区,采用景区接待游客人次描述景区规模等级。设定景区接 其中,A为常数。当D1时,规模分布较为集中,中间位序的景区发育较多,景区系统规模分布较为均衡;D∞时,所有的景区规模相同;D0时,区域内只有一个景区。这两种极端情况在现实中一般不会出现。规模分布维数的高低表示区域旅游景区规模分布的状态,从而反映了景区系统的等级结构特征。

(二)空间关联维数的测算

旅游景区系统内部各要素间的空间相互作用是客观存在的,运用分形理论中的关联维数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景区间的这种相互作用。借鉴陈彦光和罗静[7],刘继生和陈彦光[8]等的研究成果,引用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分形测算方法,定义旅游景区系统的空间关联函数:

式中:D为关联维数,反映了系统要素空间分布的均衡性,取值范围一般介于0-2之间。当D0时,说明景区分布高度集中于一地(形成一个首位景区);当D2时,表明景区均匀布局。一般情况下,点列(r,C(r))并不完全呈对数线性分布,而是存在无标度区。

二、实证研究

(一)研究区域及其旅游景区的选择

(二)旅游景区系统规模结构分形特征

三、结果讨论

由图2可见,旅游景区系统在一定的测算尺度内明显表现出分形结构特性,即从数理意义上讲,景区系统的规模结构是分形的。分布大致为两个阶层,表现在双对数坐标图上即点列形成两条线段,这是一种双分形(bi-fractals)结构[9],即景区系统规模分布是双分形的,系统尚未形成较为优化的结构,旅游流总量规模的整体效应欠佳。其中,年接待游客人次45万以下的中低位序景区规模偏低,D=0129,分维较小,表明景区规模分布较为分散,等级规模差异性大,首位景区垄断性强,旅游流分布不均匀,各景区间旅游吸引力不均衡。

形成这种双分形特征的最主要原因在于景区系统中的中心性高级别景点的存在[10]。全市景区系统明显存在数个一级中心性旅游景区和多个二级中心性景区,因此分形结构呈现出二元化趋势,这意味着在不同等级层次上分维数值发生了突变,景点体系在等级规模分布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对称破缺[11]。同时,作为首位景区的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贡献率过大,在全市的景区系统中占有绝对的垄断地位,其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大连市景区系统的发展及演进,从而阻碍了景区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由于高级别景区的中心性作用较强,产生了较高的屏蔽效应[12],减少了新景区产生的几率,使得在系统内部开发新景区相对困难。

由图3可见,景区系统空间结构具有整体的分形性质,表现在双对数坐标图上即点列总体上呈直线排列趋势。关联维数D=0552,表明景区空间分布高度集中,这与采用基尼系数(Gini)测算的结果相符合[13]。虽然系统内个别景区之间距离较大,如冰峪旅游度假区到世界和平公园的直线距离为1952km,东鸡冠山景区到安波温泉度假区为1493km,但大部分景区之间距离相对较小,目前区域旅游主要集中在以大连市区为中心的旅游“金三角”地区,三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最为典型,且均位于南部半岛地区,旅游开发空间布局很不平衡,造成城市旅游区超负荷运转,而其它很多地区的旅游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地理位置、交通状况、资源禀赋、自然及人文景观环境、客源市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空间集聚和竞争以及决策者行为等方面,其中地理位置和交通状况尤为重要,直接影响旅游景区开发的时序和程度。笔者研究表明[13],大连市旅游交通网络连通性不高,β指数为1429,平均最短径路长为19,还有待改进。

四、优化措施

大连市旅游景区系统的优化目标在于提高整个系统对外的旅游吸引力,可以从调整系统的规模结构和空间结构两个方面入手。

系统规模结构的优化途径包括:加速扩大中低位序景区的规模(以年接待游客人次45万为界),借助大连市区旅游中心地的品牌效应,加强市场宣传力度,增加游客对其旅游认知[14]的程度,提高系统整体的对外旅游吸引力。各景区应采取差异化发展模式,系统内部要尽量避免屏蔽效应的产生,通过规模、等级和类型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不再是孤立、分散的个体,而是构成一个有机的旅游景区系统,力求达到单位空间功能的最大化,提高系统的整体性,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协同效应。

优化系统的空间结构应根据目前区域旅游开局不平衡的态势,构筑便捷畅通的旅游交通网络,加强景区系统内各要素的空间关联性程度,整体的对外增加其旅游吸引力。其中,南部区域可以在高级别景区的共同屏蔽处开发出新的旅游景区,完善系统内部旅游交通网络结构和配套程度,增强景区间的相互吸附率,形成更大的旅游景区系统。北部区域,可以在现有的高级别景区开发新的旅游景区,例如开发大连市区至金州以及北三市(普兰店、瓦房店、庄河)旅游沿线上的新景区,提高现有线路的利用率;此外,还应提升长海县的通达程度,提高整个大连市旅游交通网络的连接程度。

五、结论

1.大连市旅游景区系统规模结构具有分形特征,呈二元化趋势,中低位序景区规模偏低,分维数D=0129,景区规模分布较为分散,等级规模差异性大,首位景区垄断性强,旅游流分布不均匀,各景区间旅游吸引力不均衡。

2.大连市旅游景区系统空间结构具有分形的特征,关联维数为0552,景区空间分布高度集中,旅游开发空间布局不平衡,城市旅游区超负荷运转,其它地区旅游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空间结构有待于调整。

3.大连市旅游景区系统的优化可以从调整系统的规模结构和空间结构两个方面入手,目标在于提高整个系统的对外旅游吸引力。

参考文献:

[1] Wilson A J. A statistical theory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models [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1967(1):253-267.

[2] Weaver D.B.Peripheries of the periphery:Tourism in Tobago and Barbuda[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8, 25(2):292-3l3.

[3] 吴必虎,唐子颖.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分析——以中国首批国家4A级旅游区(点)为例[J].人文地理,2003,18(1):1-5.

[4] 卞显红.长江三角洲国家AAAA级旅游区空间结构[J].经济地理,2007,27(1):157-160.

[5] 卞显红.城市旅游空间分析及其发展透视[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5:9-10, 53-54.

[6] 刘继生,陈彦光.城镇体系等级结构的分形维数及其测算方法[J].地理研究,1998,18(2):82-89.

[7] 陈彦光,罗静.河南省城市——交通网络的分形特征.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11(2):171-177.

[8] 刘继生,陈彦光.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分形维数及其测算方法[J].地理研究,1999,18(2):171-172.

[9] White R, Engelen G. Cellular automata and fractal urban form:a cellular modelling approach to the evolution of urban land-use patterns [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1993, 25(8):1175-1199.

[10] 戴学军,林岚,许志晖.基于分形方法的旅游景区(点)系统等级结构研究——以南京市旅游景区(点)系统为例[J].地理科学,2006,26(4):244-250.

[11] 刘继生,陈彦光.Davis规律与Beckmann模型的数理等价性——城市体系等级结构的宏观-微观对称性分析[J].经济地理, 2001,21(2):231-23.

[12] 席建超,葛全胜,成升魁.旅游资源群:概念特征、空间结构、开发潜力研究[J].资源科学,2004,26(1):91-98.

旅游统计分析范文3

关键词:过滤器 密封 有限元

中图分类号:TQ051.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8(b)-0033-02

筒式过滤器是乏燃料后处理X尾端批式流程中的重要工艺设备之一。该设备采用可升降的过滤杯作为造真空的抽吸小室,即采用批式操作的方案过滤来自上游的悬浮料液,并将滤饼与母液分离,获得初步干燥的滤饼,为下游提供物料。由于每过滤一批料液都需要升降一次过滤杯,杯口的密封圈处于被反复压缩和放松的工况下,加之每次过滤密封圈都受到较高放射性强度的辐照和酸气(或酸液)的腐蚀,因此,这就对过滤杯杯口处的密封结构及密封可靠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为了使杯口密封在反复压缩和放松下不易损坏,且过滤杯在远距离操作下容易套入法兰,该文采用杯口倒角面作为密封面。另外,为了使O形圈不易脱落、易安装及拆卸,最终将过滤杯杯口处的密封设计成如图1所示的结构。该结构具有3组密封面,其O形圈变形情况较为复杂。该文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杯口密封进行分析设计。主要目标是研究凹槽深度对密封性能的影响,最终确定最佳凹槽深度。

1 槽深尺寸分析设计

1.1 确定理论模型

对O形圈的有限元分析较一般金属结构的静力分析有很大的不同和困难。其同时具有材料非线性、变形非线性和接触非线性等高度非线性特征。模拟结果的准确性,与对所研究问题的简化程度、采用的橡胶本构关系模型以及该模型中材料常数测试的准确性有密切的关系。

首先,确定弹性体的非线性特性是困难的,目前应用于超弹性体相对成熟的理论是基于应变能密度的本构关系模型,如:Mooney-Rivlin材料模型、Ogden材料模型、Yeoh材料模型等。该文采用在橡胶中较常用的Mooney-Rivlin材料模型。

对于大多数橡胶而言,在应变为150%以内时,此模型与试验数据具有很好的一致性[1]。

该文中的O形圈采用丁腈橡胶材料,其硬度在65IRHD(或邵尔A)时,材料常数C01和C10分别为1.87和0.47[2],由于橡胶材料一般具有近似不可压缩性,因此这里将可压缩系数取0。

1.2 ANSYS建模

在ANSYS中建立如图1所示的杯口密封轴对称局部平面模型。该平面模型以“Y轴”为对称轴,即将“Y轴”设定为O形圈、法兰及过滤杯的回转中心,并将所有图线置于第一象限内,法兰和过滤杯的底边与“X轴”重合。将法兰和过滤杯的材料属性设置为刚性材料,O形圈设置为1.1节定义好的65IRHD丁腈橡胶超弹材料,并开启非线性计算模式。

进而,对3个零件分别进行网格划分。网格类型为四边形,并对所有接触表面的网格进行细化和优化。

1.3 设置参数及边界条件

1.3.1 设置初始接触状态

(1)O形圈与凹槽的底面和侧面之间的接触类型设置成“非对称”的“摩擦接触”,摩擦系数取为0.1。利用一次拉格朗日方程进行迭代计算,每次迭代计算后均重新计算接触刚度,并修正接触的网格范围及位置。

(2)O形圈与过滤杯杯口倒角面之间的接触类型设置成“非对称”的“摩擦接触”,摩擦系数取为0.1。利用一次拉格朗日方程进行迭代计算,每次迭代计算后均重新计算接触刚度,并修正接触的网格范围及位置。

1.3.2 分析计算设置

(1)迭代步控制:开启“自动时间步长”,“初始子迭代步”取10,“最小迭代子步”取10,“最大迭代子步”取1 000。

(2)开启“大变形”计算模式。

(3)其他设置让软件自行选定。

1.3.3 设置边界条件

(1)法兰:施加“固定支撑”约束。

(2)过滤杯:施加沿Y轴向上的位移约束,最终使过滤杯杯口顶住法兰下表面。

(3)介质压力:在O形圈的下1/3与介质接触的表面施加0.2 MPa均布压力,压力方向与切线方向垂直。

1.4 结果分析

利用ANSYS软件按上述设置,分别对O形圈槽深为1.0 mm、0.9 mm、0.8 mm、0.7 mm、0.6 mm、0.5 mm的6个模型进行迭代计算。其中0.5 mm槽深的模型的计算结果如图2所示。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如下几点。

(1)O形圈的截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形,与3个密封面的接触面积超过60%的外露表面积,几乎成为直角三角形。

(2)O形圈大部分接触面发生了滑移,部分接触面发生粘滞。发生粘滞处的接触应力更大,其密封能力也更好。

(3)将O形圈对过滤杯杯口倒角面的正压力进行正交分解,即可获得完全压紧O形圈所需的最小轴向压紧力Fymin。

将6种槽深尺寸的模型计算结果进行整理,并绘制成槽深与O形圈接触应力和轴向压紧力的关系曲线,如图3所示。并对结果进行了“二次”拟合,并得到曲线方程,以便精确计算。

分析上述曲线可知,接触应力和轴向压紧力随槽深的增加而降低。当槽深为0.5 mm时有最大的接触应力,为1.5 MPa,其密封能力最佳,但同时压紧O形圈所需的压紧力也最大,为1 656 N。

由于槽深小于0.5 mm时我们认为O形圈容易从托架上脱落,因此最终确定托架的最佳凹槽深度为0.5 mm。

2 结论

筒式过滤器杯口处的密封属于三角密封,具有3组密封面,其O形圈变形情况较为复杂。通过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二维轴对称模型,对6种槽深尺寸的模型进行模拟分析,最终得到槽深与最大接触应力和所需轴向压紧力的曲线关系。

结果表明,O形圈表面最大接触压力及轴向压紧反力随槽深的增加而递减,在保证O形圈不易从槽中脱落及控制适当轴向压紧反力的前提下,槽深应尽量小,以提高密封能力。

参考文献

旅游统计分析范文4

关键词:抽油机系统;节点的能耗

中图分类号:TE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有用功计算方法

常规计算系统效率的公式:

η= QHρg/86400P电

式中:η—机械采油井的系统效率,%;Q —抽油机井日产液量,m3/d;H—泵举升液体的有效扬程,m;ρ—抽油机井液体密度 t/m3;P电入—电机的输入功率或抽油机井的实耗功率,KW。

公式表明,影响系统效率的主要因素是产液量、有效举升高度和耗电量。为此,从有杆泵抽油井的能量损失入手,分析各节点处能量损失对系统效率的影响。

有杆泵抽油井的能量损失包括地面和井下两部分,见油井单耗关联图1。

有杆泵的系统效率公式:

η = ηu ηd,(1)

式中:η—有杆泵的系统效率,无量纲;ηu—地面部分效率,无量纲;ηd—井下部分效率,无量纲。

图1油井单耗关联图

地面部分的能量损失,发生在电动机、皮带-减速箱、四连杆机构中,因此:

ηu = η1 η2 η3,(2)

井下部分的能量损失发生在盘根盒、抽油杆柱、深井泵以及管柱中,因此:

ηd = η4 η5 η6 η7,(3)

2能量损失计算方法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输入功率P入应当等于有效功率P有与损失功率ΔP的和,即:

η系统=P有/P入=1-ΔP/P入,(4)

公式表明,抽油机井系统效率只取决于损失功率与输入功率之比。根据抽油机井系统的组成情况,可以把抽油机井系统的功率损失分为八个部分:

(1)电机部分的损失ΔP。

(2)带传动部分的损失ΔP 。

(3)减速箱部分的损失ΔP 。

(4)四连杆部分的损失ΔP 。

(5)盘根盒部分的损失ΔP 。

(6)抽油杆部分的损失ΔP 。

(7)抽油泵部分的损失ΔP。

(8)管柱部分损失ΔP。

为此,从以上八个方面对系统效率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具体数据见表1。理论分析表明,能耗节点主要包括电机、皮带、减速箱、四连杆、盘根盒、抽油杆、抽油泵、管柱等八个主要节点。皮带传动效率、减速箱效率、四连杆效率、盘根盒效率均达到90%以上,由表1可知,对能耗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是电机、抽油泵、抽油杆、管柱。依据相关技术文献资料和现场试验及理论分析结果,常规抽油机-有杆泵抽油系统中能耗点的节点损耗由高到低依次为电机、抽油泵、管柱、抽油杆、四连杆、减速箱、盘根盒、皮带。

表1油田内抽油机各节点能耗状况理论分析结果

2抽油机井能耗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2.1地面主要因素影响

电机的影响关键在于电机负载率的影响。目前电机平均负载率29.5%,主要是由于抽油机在运转过程中负荷具有交变载荷的特点,要求再选择驱动电机时留有足够的裕度,满足抽油机的启动要求。电机在正常运行时以轻载运行,存在“大马拉小车”现象,使电机的负载率低,对机采系统能耗影响较大。电机负载率过低时,电机效率和功率因数下降,严重影响抽油机系统能耗。由图2可知,当电机负载率低于20%时,电机功率因数低于0.3;当电机负载率高于80%时,电机功率因数将达到0.8以上。因此,为保证抽油机在负载波动的情况下,避免反发电现象,电机在功率因数应控制在0.5-0.7之间运行。

图2功率因数随负荷率的变化曲线

2.2井下主要因素影响

(1)抽油杆对耗能的影响。抽油杆的损失功率主要包括黏滞损失功率和滑动损失功率。黏滞损失功率主要取决于举升过程中的液体黏度、泵挂深度、管径、杆径、冲程、冲次等6个因素,并随之增加而增加。滑动损失功率主要取决于井斜的水平轨迹长度、冲程、冲次、抽油杆重度以及杆管材质这5个因素,并随之增加而增加。分析可知,通过抽油杆质量和减小泵挂深度,降低冲次、冲程等,同时优化抽油杆的杆径、材质组合,可减少黏滞功率损耗和滑动功率损耗,最终提高抽油杆效率。

(2)管柱结构。油井正常抽汲过程中,由于液柱载荷使抽油杆柱和油管柱发生伸缩变形,引起活塞和泵筒在一定范围内相向运动,使活塞的冲程小于光杆冲程,其值称为冲程损失。冲程损失越大,产量损失也越大,泵效就降低得越多。

(3)光杆与盘根盒间的磨阻。光杆与盘根盒间的磨阻盘根盒起密封流体作用,测试结果证明,盘根盒密封过紧时光杆上下行程中磨阻的增加可引起驴头悬点负荷变化1~2t,为克服变化的负荷,电机功耗会大幅上升。

(4)泵的影响。抽油泵效率是机采系统井下效率重要的一部分,其功率损失主要为抽油泵柱塞与衬套之间的摩擦损失、泵漏失损失和产出液流经泵阀时由于水力引起的功率损失。

2.3设计和管理

(1)抽油机参数。研究表明,抽汲参数(冲次、冲程、泵径、下泵深度以及抽油杆尺寸)对抽油机井效率影响较大。一是冲程和冲次对系统效率的影响。无论哪一种杆柱,随着冲程长度的增加,冲次下降,其能耗下降。对于某一特定的杆柱有某一最小冲程才能使其耗能较低。二是泵径对耗能的影响。较大泵径配以合理的最小冲程,可以使能耗最小。其原因是大直径泵可以在较低抽汲速度下得到所要求的产液量,从而使水力损失和摩擦损失减小。当其它条件一定时,抽汲参数及液量的变化,不仅会对排量系数与泵系统效率产生直接的影响,而且由此引起的排量系数的变化又将对泵效率产生影响。

(2)抽油机平衡率影响。当抽油机不平衡时,上冲程中电动机承受着极大的负荷,下冲程中抽油机反而带着电动机运转,从而造成功率的浪费,降低电动机的效率和寿命。随着开采时间和井况的变化,抽油机井的平衡状态也随之变化,抽油机井系统的平衡度对抽油机井的系统效率影响较大,保持合理的平衡是抽油机井节能降耗的有效手段,研究新的平衡方式,实现随动平衡,使抽油机井运转过程中的平衡状态随负载的变化而调整,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

(3)抽汲参数优化调整,降低能耗。抽汲参数优化是改善设备运行状况,降低机采能耗最直接、最经济的手段。几年来,以合理流压为理论基础,根据生产动态变化,及时进行抽汲参数的优化调整。主要做法:一是针对供液不足井,采取安装低转速电机、间抽、换小泵、调小参等措施,保持合理沉没度,提高系统效率;二是针对供液能力较强的井,换大泵时合理上提泵挂,减小举升载荷;三是对供采关系平衡的井,在保证产量稳定的前提下,采用长冲程、慢冲次或换大泵降冲次等优化措施,减小交变载荷,降低举升能耗。

3结束语

针对能耗高的四个节点对采油系统的能耗进行分析,寻求各种改善抽油机性能和提高节能效果的方法,提出系统的最优配置方案,对指导油田在不同开发阶段进行抽油设备配套和抽油机节能改造以及降低采油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旅游统计分析范文5

关键词:城际高速轨道;旅游流;重要意义;影响机制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交通工具的质量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为了满足人们对交通工具的需要,高速铁路应运而生。与此同时,高速轨道交通对相关产业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中,高速轨道交通对沿线的旅游产业及旅游要素的影响都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定性、定量的分析和评价城际高铁对区域旅游业以及沿线“旅游流”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中所指的城市高速轨道交通主要指的是城际高速铁路。

一、城际高速轨道交通及旅游流的界定

(一)城际高速轨道交通在我国的发展

根据国际铁路联盟(UIC)的定义,高速铁路是指通过改造原有线路(直线化、轨距标准化),使营运速率达到每小时200km以上,或者专门修建新的高速新线,使营运速率达到每小时250km以上的铁路系统[1]。

目前,我国时速160公里的线路,延展里程已经达1.4万多公里,时速200公里的线路,延展里程达6200余公里。我国铁路已有6227公里的延展线路的列车,运行时速可达250公里[2]。到2020年,通过新建的高速铁路以及客运专线,同时通过对既有铁路实施全面的提速改造,形成“四纵四横”的快速铁路客运网络。

(二)旅游流

“旅游流”又称旅游客流。指旅游者借助交通工具从出发地到旅游目的地移动形成的客流。由旅游者、旅游节点(旅游地和客源地)和运输方式三要素构成。“旅游流”以旅游客流为核心,以交通运输为载体,伴随旅游客流的流动给旅游目的地带来的旅游物资流、旅游信息流、旅游资本流 旅游人才流、旅游技术流等众多旅游流要素。

根据“旅游流”持续力的变化,可以分为稳定性旅游流和非稳定性旅游流两类。影响旅游流的因素包括:两地间的空间距离和交通便捷程度、旅游资源的吸引力、自然环境、文化观念、经济联系、对目的地的感知程度、旅游费用、接待服务设施的完备程度。

由此可见,在“旅游流”中,交通运输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交通运输不仅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因为旅游者想要实现旅游的目的,必须乘坐交通运输工具,通过一定的交通线路从居住地到旅游目的地。因此,交通运输对旅游流的流动与空间扩展产生显著的作用。

二、城际高速轨道交通对旅游业的重要意义

(一)改变旅游客源市场,为旅游出行提供运输便利

高速铁路将带来货运物流市场的巨大转变,大量工业产品,有了更为方便快捷的运输渠道,游客和旅游产品运输周期被缩短。极大地降低了游客对于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感知距离。便捷的交通将使得以往难以实现的跨省游变为感知上的短线游,高铁连接的相对发达的地区的散客化、同城化、区域化趋势将更加突出,这将极大地扩展各旅游目的地的市场半径。

(二)促进城市间的旅游交流合作

高速铁路高度发展,会引起“区域同城化”现象。城市圈内的不同城市之间,交流协作更加密切,各城市的优势,将得到更好发挥。高速铁路建成以后,有利于促进各地区间,旅游信息流、旅游资金流、旅游技术流和旅游人才流的流通,并能够带动周边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从而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扩大城市旅游空间格局,缩短旅游空间感知距离

高铁的发展,意味着旅游资源吸引力范围的扩张,增加了城市休闲旅游资源的需求基础。因而,可以预见的主要影响有二:第一,城市旅游的内涵将有更充足的消费基础,以往提供给都市内部消费需求的产业供给将获得额外的外来消费支持:第二,高速铁路连接的主要城市将会迎来环城市游憩带的空间扩张,以往的环城市游憩带或许将会出现空间扩展、类型增加等一系列新的变化。

(四)扩大旅游投资,带动旅游经济的发展

高铁的建设,对于钢铁和建材的需求量极大,这也有利于完善地方交通路网,使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加快。对旅游资源来讲,高速铁路是一种很好的宣传,高的到来,将为旅游业带来便利,从而带动沿线旅游经济的发展。

在另一方面,高铁开通后,拉近了各景区之间的空间距离,使得游客“用脚投票”的趋势更加明显。也便从客观上加剧了景点间的替代性,从而加剧区域旅游业的竞争。

三、城际高速轨道交通对沿线旅游流影响机制分析

(一)高速铁路决定沿线旅游流的空间扩展与流动形式

从古代以步行和马拉车为主的交通运输方式到近现代铁路的盛行,直到 目前大量投入使用的航空、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际铁路等,交通运输方式对旅游流的流动与空间扩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旅游流的空间扩展不再局限于客源地与旅游地之间点对点的扩散,而是出现了多中心、网络状、低密度、环状形等多元化的旅 游流空间扩展方式。

因而,从旅游业发展的历程来看,在某种意义上交通运输、交通工具支配和制约着旅游者出行,影响着“旅游流”的流动形式,“旅游流”的空间扩展范围是与交通工具的先进程度紧密关联的。

(二)高速铁路的交通可达性对旅游流向旅游目的地的集聚起着关键性作用

就旅游业而言,旅游目的地交通可达性的提高,即旅游目的地交通条件的改善,能够给旅游者和旅游企业节约时间成本,带来更多的经济价值与利益,因此,对旅游者和旅游企业会产生较强的吸引和影响作用。这种作用可用图1来表示。图1中,A1表示某一旅游目的地在没有修建相应的交通线路或交通条件没有改善之前,去该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者出行成本或运输成本;A2表示该旅游目的地修建了相应的交通线路或交通条件改善之后,去该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者或旅游企业的出行成本或运输成本;C表示旅游交通需求曲线;D1、D2分别表示修建相应的交通线路或交通条件改善前后旅游交通的需求人数。图中可见,D2>D1,即由于新交通线路的建设或交通条件的改善,有更多的旅游者或企业会被吸引到该旅游目的地。

图1 交通运输(高速铁路)对旅游者和旅游企业的吸引

对旅游者来说,交通条件与其旅游成本密切相关,影响着他们的决策行为。哪个旅游目的地的交通设施完善、可达性好,哪个旅游目的地的旅行与游览就方便,旅行与游览的经济成本与时间成本就相对较低,就能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旅游流的频率就越快,集聚程度就越高。

对旅游企业来说,交通条件与其旅游经营成本相关联,影响着旅游企业的投资行为。旅游目的地交通运输条件越好、可达性越强,旅游团队产品组织与旅游物资运输成本就更低、更加便利,旅游人才流、旅游信息流等旅游要素集聚就更多,并进一步集聚更多的旅游企业。

(三)主要交通廊道对沿线“旅游流”的空间流动产生锁定效应

在旅游目的地发展过程中,由于主要交通廊道所具有的主导性的快速通行功能与交通运输效率,旅游客流、旅游物资流、旅游技术流、旅游信息流等旅游流要素必然在“点”上集聚,并由线状的廊道型交通设施联系在一起而形成“轴”。对旅游企业而言,旅游供给成本的高低一部分是由运输成本的高低来决定,所以旅游企业组织旅游路线一般聚集于交通廊道的旅游资源地、交通集散地,以节约运输成本,形成旅游投资集聚带,带来大量的旅游物资流与旅游人才流。

如京九铁路穿过中部地区的大别山地区和井冈山地区,形成京九铁路旅游开发带。近年来国家高速公路网的快速建设,带动自驾车旅游的兴起,在全国范围形成各有特色的高速公路旅游带。一些铁路与高速公路并行组合形成的综合通通道更是具有强大的旅游流流动规模。

(四)高速铁路是实现沿线旅游流要素有机耦合的必要条件

“旅游流”要素涵盖了旅游者、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住宿设施、餐饮设施、娱乐设施等方方面面,旅游线路是旅游流要素组合的一种重要形式,受旅游活动规律和游客欣赏水平不同的影响,旅游活动具有活动时间的松散性,而交通具有时间的规定性和交通资源的廊道特征。这些特性决定了交通运输是实现旅游产品组织和跨区域旅游流形成的基础条件,交通的便利与否直接影响旅游日程的安排,借助于交通设施通过旅游线路的科学组织与安排可以实现旅游者与产业要素(游览、住宿、餐饮、购物、娱乐、休闲)的有机耦合,促进旅游线路市场的形成。即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交通运输设施与工具能将游客输送到恰当的旅游景区,实现旅游产品just in time。

(五)高速铁路建设推动沿线“旅游流”规模化浪潮的兴起

大型交通设施的建设不仅大力促进所在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而且也是旅游目的地发展进程中的大事件,深刻影响旅游目的地内外部旅游流浪潮的兴起。

同时,城际之间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等高等级交通级设施建设带来的同城化效应推动城市群之间旅游者的大规模流动。一些偏远城市地处僻远、交通不便,通过高等级交通设施建设,缩短目标客源市场与城市的时间距离,降低游客的时间成本,能迅速引动旅游客流。如青藏铁路通车实现旅游与全国旅游大市场的对接,促使国内进藏游客人数大增,2007年当年就接待国内外游客251.21万人,比上年增长39.5%[3];而2010年开通的郑西高铁(郑州至西安)使得秦始皇兵马俑和少林寺能够整合成一条旅游线路,推动两地团队游客的大量增长。

四、基于“旅游流”的城际高速轨道交通发展对策

(一)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提高旅游目的地的可达性

提高可达性是改善旅游目的地开发条件的重要目标,也是旅游目的地旅游流扩张的前提条件。改善旅游目的地可达性有多种途径,如提高连接旅游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以及旅游中心与景区、景区与景区之间的道路等级、提高运载旅游者的交通工具的速度、开展旅游直达运输以减少旅游中转时间等。

(二)加强交通与旅游的合作与联动、加强各种交通工具的旅游功能衔接

旅游地要充分利用交通的功能,加强交通部门同旅游部门的合作与联动,建立对旅游市场灵敏的反馈系统,依托交通运输网络开发旅游线路,引导旅游流的流动。在特定地区,可根据旅游市场需求在旅游旺季适时开通临时旅游列车、旅游专列、旅游客运专线、旅游观光巴士等。

(三)着力开发铁路交通旅游一体化产品

铁路交通旅游一体化产品的开发,不仅为游客提供方便快捷的旅游方式。而且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满足游客的食住行游购娱的欲望。铁路交通旅游一体化出产品的生产在使得铁路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能带动旅行社宾馆交通饭店旅游景点等多元经济的发展,从而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机会,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拉动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增长。

(四)加强高铁沿线区域合作,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发展旅游产业集群

通过区域深度合作,促使高铁沿线共同打造旅游产业集群,将合作形成为旅游业的食、住、行、游、购、娱等活动提品和服务的企业,如旅游饭店、交通运输、旅行社、游览娱乐、旅游商品经营等;为旅游企业提供物质、文化、信息、人力、智力、管理等服务和支持的企业,如邮电通讯、金融、保险、教育事业、信息咨询服务等,这些旅游企业、服务业、管理机构等最终会共同构成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

可以预见,随着经济和旅游业的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对与高铁旅游产品的需求会越来越大。高铁将会在经济发展和旅游业发展当中起到更为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曦. 高铁建设助力中国经济[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11:48-49

[2]陈铭儒.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概况[J].宏观经济,2010,8:82-83

旅游统计分析范文6

关键词 铜仁 旅游 SWOT分析 战略

铜仁地区位于贵州东北部,全区南北长219km,东西宽171km,行政区域面积18 003km2,总人口374.7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68.4%,主要有土家族、苗族、侗族、讫佬族、回族、布依族等。辖铜仁市、江口县、石阡县、德江县、思南县、松桃苗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玉屏侗族自治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万山特区等8县1市1特区,这里山水秀丽,动植物品种繁多;民风朴实,民族风情多姿多彩;历史悠久,各种文化源远流长;是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的理想场所。

1 铜仁旅游业SWOT分析

1.1 铜仁旅游业的优势(Strenth)

1.1.1 丰富的旅游资源

铜仁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景点有梵净山、乌江画廊、九龙洞、石阡温泉等100余处自然风景区,有不可移动文物

1 000余处,非物质文化遗产100余项(详见表1)。

1.1.2 地方政府重视

铜仁地方政府非常重视旅游业的发展,首先,加大力度搞基础设施建设。铜仁到贵阳的高速公路已经开通,思南到煎茶、铜仁到江口、江口到梵净山的路面扩宽改造目前正在进行施工,开通了贵阳到玉屏(铜仁)旅游列车。出台了《铜仁地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十一五”规划》,启动了总投资达14亿元的7大项目,2006年5月,在第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共签约43个项目,签约金额29.0997亿元。成功举办了梵净山第三届国际汽车拉力赛、梵净山攀岩比赛、“梵净山邮票”发行、梵净山国际旅游节等多种节事宣传活动。

1.2 铜仁旅游业劣势(Weakness)

(1)区位劣势。铜仁地区,地处武陵山区,区位经济发展水平低,远离大都市。铜仁是贵州省离省城贵阳最远的地级政府所在地,到邻近省市的长沙和重庆也很远。

(2)交通设施落后。铜仁地区近年来的交通设施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铜仁地区区域内公路建设仍然远远跟不上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地区内乡镇与乡镇之间,城市与乡镇之间的公路基本上还没有硬化,路面也很窄。城市到景区,景区到景区的交通线没有很好的连接起来,比如,印江县城到梵净山的公路就迫切需要改造。

(3)经济发展水平低。一般而言,区域的GDP与人均收入水平决定了生存消费、发展消费、享受消费三者的比例关系。“当人均国民收入在300美元时,激发近距离旅游;人均国民收入达到1 000美元时,激发中距离旅游;当人均国民收入达到3 000美元以上时,会激发国际与洲际旅游需求。”该地的人均GDP不足200美元,人们收入主要用于生存消费。

(4)铜仁地区教育文化比较落后,旅游人才缺乏,旅游服务与管理落后、现有的宾馆酒店、旅行社等不能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5)旅游规划缺乏协调,旅游资源同质性严重,近距离旅游产品重复严重,特别是溶洞与漂流方面。

2 铜仁旅游业的机会

(1)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为铜仁地区的基础设施与旅游事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特别是交通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一是铜仁大兴机场的建成与开通,大大缩短了与中心城市的距离;二是怀渝铁路的建成与开通,打破了铜仁没有铁路的历史,大大缩小了铜仁到北方与沿海地区的距离与成本;三是铜仁到贵阳高速公路的顺利开通,基本完成铜仁——江口——印江——思南——煎茶公路的改造。

(2)“多彩贵州”火爆神州,贵州受到了国内外的关注,逐渐成为理想的旅游目的地。目前,贵州省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均呈大幅增长趋势,2000年以来,全省旅游总收入连续5年保持了30%以上的增幅,其中2004年增幅达到43.5%,旅游总收入167.6亿元,创造历史最好水平。由于“多彩贵州”的顺利宣传,2005~2007年,贵州旅游业的发展速度更快。

(3)旅游协作得到进一步发展,铜仁可以受益。黔、湘、鄂、渝三省一市政府多次开会协商发展边区问题,2002年11月,黔渝两省市政府达成联手打造“千里乌江画廊”,推进乌江沿岸秀丽山水的开发。2003年底,湖南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大湘西旅游圈”的构想,考虑到了鄂、渝、黔的关系,提出“将大湘西旅游圈”打造成新的极具竞争力的旅游精品。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规划也把铜仁地区作为重要的辐射地。

3 铜仁旅游业的挑战(Threats)

(1)周边城市积极营销,旅游业竞争激烈。铜仁市中心以东20km,便是小有名气的旅游区湖南凤凰,该县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把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招商引资,大力宣传,打造了“最美丽的小城”、历史文化名城、南方长城,2006年被评为中国最佳50个景点之一。2006年,该县接待中外游客350万人次,各旅游景点全年门票收入8 000万元,实现旅游收入11亿元,走上了旅游经济的快车道。而铜仁西边的凯里市,近年来旅游业发展蒸蒸日上,具有世界上最大的侗族村(肇兴),世界上最大的苗寨(西江),一年一度的国际芦笙节,国际龙舟节(镇远),是世界保护乡土文化基金会在全球评出的18个世界级乡土文化保护圈之一,被列为“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旅游首选地区,成功打造了“百节之乡”,成为响当当的民风民俗旅游的目的地。铜仁西北部的遵义市,则以茅台酒文化与红色旅游为特色,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尽管旅游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方兴未艾。但旅游业以前那种“低风险、高利润”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已经是一个“高风险,高利润”的行业。在激烈的竞争中,铜仁旅游业困难较大。

(2)游客的要求提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旅游产品与旅游服务的档次要求也越来越高,旅客对酒店、宾馆、交通工具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旅行社、目的地基础设施的服务要求也不断提高,铜仁地区的现有开发水平与服务水平却远远跟不上游客的需要。与旅游有关的行政管理人员、酒店宾馆和旅行社从业人员、公交车和出租车司机有关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也亟待提高。

(3)旅游开发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虽然铜仁地区旅游景点较多,但主要以美丽的自然山水为主,有梵净山自然保护区,麻阳河自然保护区等。梵净山是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成员,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黔金丝猴、华南虎、云豹、熊猴、黑叶猴,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琪桐、光叶琪桐、梵净山冷杉、钟粤木、红豆杉。通过计算得到,“梵净山金顶的极限容量为9 600人/日,生态容量为4 308人/日,扩展性生态容量为8 225人/日”。在开发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它的保护,一旦开发与管理不当,可能会给自然保护区带来灭顶之灾。

4 铜仁地区旅游发展战略选择

综上分析,铜仁旅游业优势与劣势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好在周边城市发展在前面,铜仁可以借鉴其成功经验,吸取其失败教训,抓住机遇,后来居上。

纵观铜仁旅游景点的分布,可以总结为一个增长极和四个增长点,即一个中心四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就是一梵净山为中心,她是铜仁地区旅游经济的增长极,要培育要这个增长极。四个点分别是铜仁旅游点、石阡旅游点、沿河旅游点和松桃旅游点。

(1)梵净山增长极。梵净山增长极,以梵净山自然保护区为主体,包含江口、印江、松桃三地的部分旅游景点。梵净山是在中国排名第五的佛教名山,是自然环境与各种生物构成一个生态乐园,全国15个地理成分的植物区系中,梵净山占了13个,是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成员,是天然的动植物园,一旦开发与管理不当,可能会给自然保护区带来灭顶之灾。应该科学地开发与利用,实施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

战略选择:定位为生态旅游和宗教旅游,实施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

(2)铜仁旅游点。铜仁是整个地区旅游经济的次增长极,是重要的一个景点,是整个地区的交通枢纽和主要停留场所和购物中心,辐射玉屏县与万山特区,主要景点有九龙洞、周逸群故居、锦江画廊、傩戏博物馆、川主宫、以及万山的夜郎河和玉屏的萧笛文化等,目前主要搞好城市建设和古城区的保护与维修工作,建立好民族园,进一步开发和营销九龙洞景点,重点培育与宣传玉屏萧笛文化品牌,使之成为铜仁旅游点的拳头产品之一。

战略选择:目标定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实施旅游城市战略。

(3)石阡旅游点。石阡是铜仁地区重要的旅游景圣地,主要有石阡温泉、万寿宫、佛顶山、地下热水河、千工堰、民族文化城等,主要打造好温泉品牌,树立“泉都”形象。主要是发展休闲、度假、娱乐旅游。

战略选择:打造“泉都”形象,实施休闲度假旅游战略

(4)沿河旅游点。沿河旅游点覆盖沿河、德江、思南景点,主要有乌江百里画廊、麻阳河自然保护区、黔东革命根据地、霸王谷景区、稳坪傩堂戏等,重点开发好乌江百里画廊和傩堂戏文化。

战略选择:造好百里乌江画廊品牌,开发营销傩堂戏文化。

(5)松桃旅游点。松桃以苗族民俗民居吸引游客,是花鼓之乡、滚龙艺术之乡。有云落屯晋代悬棺、潜龙洞、苗王城、、梵净山古道、寨英古镇、花鼓文化等,与湖南的旅游景点凤凰古城、茶洞比邻。

战略选择:民族风情旅游与乡村旅游战略

综上所述,铜仁地区旅游景点的主要功能是生态自然、休闲度假、宗教朝觐、民族风俗等观光,发展战略主要是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战略铜仁地区旅游发展重点是“六个一”:建设好一个城(铜仁),开发好一座山(梵净山),开放好一个洞(九龙洞),规划好一条河(乌江),宣传好一口泉(石阡温泉),保护与利用好一系列非物质遗产(如傩戏、萧笛、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 李瑞.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