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教育技术基础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理论范文1
关键词:现代食品检测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李巧玲(1973-),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科技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李朝阳(1973-),男,河北石家庄人,河北科技大学理学院,副教授。(河北 石家庄 050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财政部第六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项目编号:TS1Z27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5-0064-02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于2002年正式被教育部批准为高校本科专业,是一个比较新的专业。“现代食品检测技术”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一门技术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必修课程。它主要由食品分析和仪器分析两大部分组成。它最突出的特点是依靠高新技术和设备,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等技术标准,对食品原料、辅助材料、半成品以及成品的质量进行检验,以保证生产质量优良的产品;同时,帮助生产部门开发新的食品资源,试制新的优质产品,改革生产工艺,改进产品包装和贮运技术等。因此,对于这门课程除了要求学生掌握食品检测中的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外,还要求学生在实验课中学会一些大型仪器设备的基本操作技能。鉴于该课程涉及的科学理论体系较多,实践性较强,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本课程理论和实验教学两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性的改革,以强化学生的基本能力培养和基本技能训练。
一、理论教学的改革
基础理论知识是学好现代食品检测技术的基础,是毕业生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做好食品检测工作的前提。[1]该课程理论教学信息量相对较大,教学时数(64学时)相对较少。在教学中我们科学安排教学内容,扩充应用知识,充分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主要是用动画和多媒体等教学来增加动感和形象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增大教学信息量,以便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
1.针对专业特点选择教学内容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主要是从化学、食品科学、生物学等三方面对学生的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进行培养。[2]从河北科技大学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看,毕业后主要从事食品分析、动植物检验检疫以及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工作。这些工作中所涉及的检测设备以紫外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大型仪器设备为主。为此,结合专业特点,我们着重讲授了这些相关设备等的原理、基本结构和实验技术方法。对于那些在生产实践中很少应用,并应用昂贵仪器的方法(如现代生物检测技术、电子传感检测技术等),不作为授课的重点。[3]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重点内容的学习中,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奠定基础。
2.课堂教学中不断引入新内容,并加强专业英语术语的课堂导入
“现代食品检测技术”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其理论内容涉及到许多大型仪器设备的原理及应用等。由于分析技术及相应的仪器设备发展较快,教材内容难以做到及时更新,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拘泥于现有教材,注重不断引入最新内容,将分析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应用引入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及时掌握新的科研发展的动态,拓宽知识面,掌握最新科技信息。让学生更加了解“为什么要学,学了有何用?”这一关键问题,体现本课程的应用性特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4]
目前,我国很多大型仪器设备仍然依赖于进口,鉴于大多数设备的操作界面均为英语版,所以,掌握一定的英语术语是必须的。为了让学生掌握大型仪器设备分析和操作方法,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重视英语专业术语的自然导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有关大型仪器分析设备英文文献的阅读训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该设备涉及的英语词汇、术语及相关的一些知识等,从而使教学形式、学生学习内容更多样化,[5]并为后面的实验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3.与实际案例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积极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当前的社会热点事件有机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2005年的苏丹红事件、2008 年的三聚氰胺事件、2011年的“瘦肉精”事件、“毒豆芽”事件等食品安全事件,对我国整个食品行业产生了严重的冲击。我们在讲授“现代食品检测技术”课程时,围绕食品中苏丹红、三聚氰胺、瘦肉精等的危害及相应的检测方法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加明确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4.丰富教学手段,增强理论教学的直观性和应用
现代食品检测技术涉及的分析仪器较多,并且大多数仪器价格昂贵,制作复杂,仅在少数高等学校和较大的科研单位才能见到。尽管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一些仪器设备的体积越来越小型化,价格也越来越便宜,但高等学校中拥有的仪器设备仍然相对比较贫乏。[6]针对这种情况,为了配合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开发了现代食品检测技术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课件。对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用动态循环字幕的方式给出;对于难理解的抽象理论使用动画并加以辅助讲解,力求做到直观、具体,易于接受;对于仪器内部构造、工作原理及流程等采用实物影像资料或解剖图表示,并辅以动画和讲解,能够直观、具体地反映仪器的结构和性能;对于仪器的应用,采用实例分析,并对仪器的应用范围、样品的要求做详细的介绍。教师在课堂上可根据课程进度和内容,进入课件的相应部分,通过该课件中的多媒体信息,最大限度地展示教学内容,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使教学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另外,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由于实验设备不足、实验条件达不到等因素的限制,致使一些实验课开设不了。CAI课件的应用既弥补了这些方面的不足,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二、实验教学的改革
“现代食品检测技术”是一门应用学科,它主要由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大部分组成。学生通过基础理论的学习,结合一定数量的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和强化,最终能达到借助资料和已掌握的实验技能,从事食品分析检验工作的目的。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技能和现场工作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现代食品检测技术实验”在整个课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这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更扎实的实验“真功夫”,能否经受住社会这个大“熔炉”的考验等问题。经过近五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对实验教学亦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改革和探索。
1.增加设计综合实验比重,鼓励创新
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通常以“验证型”实验为主。实验操作步骤均由实验指导书给出,学生在实验课上经过一番“验证”后,交上一份实验报告就算完成任务。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为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研究能力,我们增加了许多“设计型”实验。在实验课开始前,我们先要全面动员,让学生了解以后实验的大体内容以及实验的整体安排情况,让他们知道哪些实验是“验证型”的,哪些实验是“设计型”的,他们应该在哪些方面提前做准备等。
学生在完成“设计型”实验方案设计时必须查阅资料,了解所测产品的性质,结合有关国家标准和法规等明确所测定的指标和使用的方法。对于运用大型仪器设备的项目,如果改变操作条件,学生应该充分论证并报告管理人员和实验指导教师,在确认无危险无损害的前提下可以探索。例如,在做“食品中酸度的测定”这个实验时,我们让学生自行设计。学生所选取的实验材料各不相同,有的学生要测定醋中的酸,有的学生要测定葡萄酒中的有机酸,还有的同学要测定饮料、乳品中的酸……所用的方法和设备也各不相同,有的学生要用酸度计,有的学生要用高效液相色谱仪,还有的学生想用酸碱滴定的方法等。为了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这要求实验员和指导老师在学生交上“设计型”实验方案后要立即着手准备。尽管“设计型”实验无形中会增加教师的很多负担,但是这种形式对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创新意识及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空间和保证。甚至有的同学在完成了自己设计的实验后会有一种成就感,这大大提高了他们学习这门课的兴趣和信心。
2.抓好预习,改革实验报告的书写形式
预习是实验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环节。[7]我们要求学生在实验前交上预习报告,由教师检查预习报告并计入到最后成绩之中。同时教师在讲解实验重点、关键步骤及注意事项时,通过提问等形式,检查学生对实验实际了解的情况,调动学生做预习报告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实验前做到心中有数。实验结束后,由教师检查学生原始数据并签名后,学生才能离开实验室。学生在上交实验报告时,必须附上有相关教师签名的原始记录数据。由于不同学生的原始记录数据不同,这样可有效地杜绝部分学生在课后抄袭他人实验报告的情况。
3.结合最新研究成果,不断更新实验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我们在实验教学方面也积极把实验与社会热点事件有机结合起来,及时更新实验讲义。例如,结合“染色馒头”事件、苏丹红事件、三聚氰胺事件等,我们在“现代食品检测技术”的实验教学中安排了“食品中添加剂的测定”、“奶粉中假蛋白的测定”等实验内容。2011年3月,卫生部正式公告,自2011年5月1日起,禁止在面粉生产中添加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钙等增白剂。根据这种情况,我们根据国家颁布的检测方法亦及时更新了实验内容,并及时向学生做介绍,为他们零距离走向工作岗位做好充分准备。我们认为适当增加这类实验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地适应食品检验技术发展的需要,而且能让他们更及时了解本学科发展前沿的信息和技术,满足社会的需求。
三、完善理论和实验教学考核
“现代食品检测技术”理论与实验的考核打破了原有的“平时成绩+考试成绩”的模式。理论教学考核主要采用“学习心得论文+平时成绩+笔试成绩”的方法。笔试考试中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重点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对已学内容的灵活应用能力,其成绩占总成绩的70%;平时成绩通过“考勤+课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评定,占总成绩的20%;学习心得论文占总成绩的10%。
实验考核采用“平时成绩+预习报告+实验报告+实验操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平时成绩占35%,主要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等各个角度进行评价,同时加强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的巡视,以便对学生能达到客观评价。预习报告占15%,主要看学生的预习报告是否完整,对实验中可能发生的问题是否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实验报告占20%,从侧面来评价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操作考核占30%,所考题目由学生抽纸条决定。尽管这部分所占比例不大,但如果学生操作不及格,则实验部分被判定不及格。通过全面考核学生,给他们较客观、公正的成绩,让他们真正掌握实验技能,达到教书育人、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四、结束语
当前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社会对食品检测工作的重视前所未有。“现代食品检测技术”在食品科学的研究中是不可缺少的手段。尤其在食品加工、食品安全性评价及新产品的开发等方面起着“眼睛”的作用。它对保证食品质量,监督各部门各企业在食品安全方面严格把关起了重大作用。为了能培养出更多能及时适应今后食品安全检测发展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补充新知识,强化操作技能,不但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提高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参考文献:
[1]邱春江,李升福.《食品分析》理论与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考试周刊,2008,(2):27-28.
[2]权英,张根华,詹月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仪器分析》课程教学体会[J].广东化工,2009,(11):198-199.
[3]赵杰文,李永海.现代食品检测技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3.
[4]杨勇.《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陕西教育,2008,(6):84.
[5]田林双.《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J].现代农业科技,
2009,(22):348.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理论范文2
【论文摘要】作为职前教师的培养基地,高等师范院校中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是培养和提高职前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目前高师院校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的实施策略。
教师应具备现代教育技术素质,能够运用现代教学思想和教育技术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高等师范院校是职前教师的培养基地,在校师范生是职前教师的主要来源,必须具备较强的教育技术能力,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是向师范生传授教育技术理论知识,培养实用于教学需要的教育技术应用技能的公共课程,因此在高师院校开设好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目前所开设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急需解决,改革势在必行。
一、高师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学公共课教学的现状
在各种媒体大量涌入课堂教学的时代,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已成为当代教师的基本技能。目前,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开设有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课程,主要依托公共课来完成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而很多高师院校对其认识不足、不够重视,教师结构复杂,教材版本较多、内容陈旧,课程内容的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多而广,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手段单一,理论实践并重,二者课时分配比例不明确,甚至课时设置不足,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针对性不强等因素,使师范生不能真正理解教育现代化的含义,更不能自觉应用教育技术于教学中,形成恶性循环。
二、高师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开设中存在的问题
1.对课程性质认识不一
首先,片面理解“现代教育技术”,忽视对教育技术理论基础的理解和掌握。把教育技术仅仅看作是直观教具或只是培养学生实际技能工具。没有把它放到教育层面、媒体技术层面和教学系统层面的高度、因此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其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目标的设置过于宽泛。有的将课程目标定位为培养学员信息素养和现代化教学能力;有的定位为使学生掌握教与学的基础理论,具备在教育教学中运用教育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这样的课程目标定位必然会造成对课程性质认识的不统一,是注重理论还是注重实践呢?理论和实践在教学中应该如何进行分配?一直以来都存在着较大争议。
2.师资队伍不足、专业配置不合理
很多高师院校由于学生人数众多,而公共课的开设时间安排相对集中,且这门课程涉及的范围较广,导致从事这门公共课的师资不足,专业构成也比较复杂,有学教育学的,有学计算机的,甚至有其它相关专业的教师,存在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的缺陷,这样势必会造成同一个教师授课时不同知识点力量会有强弱,无法在每一个模块都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对于师资的要求是复合型的人才,能将信息技术与教育理论合二为一,仅凭教师自己去领悟,或自己去学习教育理论,无疑是艰难的,结果也是不确定的。
3.教材对自身的定位不够准确
对于教育技术公共课教材,它面向的是不同专业的师范生,因此,教材应有别于教育技术专业课教材,内容不要过于专业和精深。首先,教材的内容安排不合理,没有做到详略得当;其次,教材的编写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由于没有一个参考的标准(大纲)和要求,各院校都是自编大纲,自定教材,使得有的教材要么理论性太强,要么技术性太强。教材内容的选择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不了解教材使用对象的现实情况如何,真正需要什么。再次,教材内容陈旧,近十多年来,信息技术、教育技术日新月异,不断地更新,公共课的教学已经从照相机、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电视机等向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方向转变。还有,实验课没有统一的大纲,实验设备、材料匮乏,开设课时不足。最后,导致教学缺乏针对性。
4.教学手段传统、单一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由于学生众多、师资有限,大多数是采用集体授课,以讲义为主的教学方法,没有完全突破传统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不佳。有些教师教育技术观念落后,一方面大谈提高教学效果的理论;另一方面自己并没有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课堂中很少使用先进的媒体技术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手段先进方法单调落后,把过去的“人灌”变成“电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结果是教师难教,学生厌学。
5.实践条件不足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教育技术技能,需要开设足够的实验课时来使学生掌握。但近年来学校扩招,在校生大量增加,实验设施缺乏,这大大减少了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机会,而配套实验课程的缺失,大大降低了课程的质量。同时课程的开设也没有严格按《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来实施,该课程的实施涉及到大量的操作性实验教学内容,甚至出现动手操作被授课老师的几页ppt所取代,讲述一下操作要领就结束了。以至于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师范专业的毕业生分配到中小学后,面对学校的现代化教学设备束手无策,还只能依靠粉笔黑板进行教学。
6.评价机制单一
教学评价是对教与学过程及结果进行的价值判断,反映了教育技术课程价值取向,对师生的教与学有着直接的导向作用。目前很多教师采用的评价方式是“平时成绩+期末笔试”的形式,考核方式主要是笔试,导致学生只重视结果,而忽略了过程;另一种方式是检验学生的操作水平,考试只在计算机上完成,如让学生在电脑上完成一个课件作品的制作,这样师范生会把该门课程理解为信息技术课、多媒体课,完全曲解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含义。
以上问题促使我们必须对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进行改革,探索课程的目标定位,构建合理科学的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教学手段、方法及评价手段,最终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三、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改革的策略
1.正确定位教学目标,构建科学的教学内容。
许多高师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课时为每周2~3节,课时相对较少,无法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依据课时少的特点,应将课程的教学目标缩小,定位得更加具体,可依据不同学科和专业背景进行定位,使学生在了解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的同时,重点学习教学设计,掌握计算机多媒体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形成教学应用能力。
同时,教学内容的构建是建立在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的。教学内容的选择遵循适当弱化、以够用为主,突出应用特色,以能力、技能培养为主,重点内容深入,次要内容精简和学科专业背景相结合的原则,以教学目标为准绳构建教学内容。
2.突破传统思维,改革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具有理论与实践并重、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结合、强调实用性等特点,实践教学是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关键所在。教育技术是一门边缘学科,涉及的知识领域比较多,在教学中应精选教学内容,注重学科知识的更新,合理安排课程结构,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切记“大而全”,应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同时,突出实际应用能力培养。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教育技术的基础理论,现代教育媒体的操作使用方法,教学软件的设计、开发、制作技能,信息处理能力,教学设计能力,现代教育技术与专业学科整合的能力等六个方面的知识能力。
可尝试通过构建教学环境,开放学习资源丰富教学手段,目前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学习工具之一,可充分依托学校和地方的信息资源优势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构建开放型的实验条件,也可利用blog、moodle等平台构建开放式的学习环境,满足学生个别化学习需求,注重个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3.丰富评价方式
丰富评价手段,采用传统评价和实践评价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考核评估,以了解和掌握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其次为了强化学生现代教育技术的实际操作与应用能力,更好量化学生这些能力的实际水平,可采用媒体操作、课件制作、教案设计等方式考核,重点应放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思想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教学资源的获取及与专业课程的整合能力等方面。
也可尝试应用传统的学习评价与网络学习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教师可随时登陆网络学习平台查看学生的电子档案,通过课堂、电子邮件、论坛等方式及时反馈和调整教学行为,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考试、在线测验等定量评价与课堂项目学习成果汇报、学习心得及课后访谈、问卷调查、moodle网上投票、教学能力评价等定性评价相结合,准确、科学的对学习者做出评价。
4.创设有利于课程开设的环境氛围
很多师范院校缺乏相应的措施保证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完整开设,应从各方面入手,如增加硬件投入;加强教师专业素养,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建构学习平台,满足学生个别化学习需求;在学习平台开辟教育技术讨论专区,让师生共同参与讨论,交流学习心得,或通过qq、msn等工具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倡导协作学习;精选一些成功的课堂教学案例,提供示范;强化教育技术与其它学科整合等。
5.重视教材建设,规范教学内容。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现代教育技术意识,提高其教育技术素养,因此教材建设必须以此理念作为先导,构建不断适应信息时展要求的全新体系结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材体系应以《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为参照,注意相关学科知识之间的衔接,根据师范院校不同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需要设置。目前全国范围内现代教育技术教材版本很多,根据需要适当选择使用,有条件的学校也可组织现代教育技术方面的教学人员进行编写。教师教学中应以《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大纲内容为标准,结合学校教学环境、学生学习需求等做出不同的偏重。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是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应利用一切积极因素,发现问题,勇于改革尝试并付诸教学实践,使我们的毕业生走出校门,就是一个合格的、具备教育技术能力的教师。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关于《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j].电化教育研究,2005(4)
2 陈一民.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9(5)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理论范文3
关键词: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岩土工程测试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迅速进入到教学的各个领域和环节中,推动着教育教学的变革。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对提高教学质量、扩大教育规模、培养创新性人才等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针对大学实践强的学科,现代教育技术给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育模式带来了深刻变革。本文以高校《岩土工程测试与监测技术》课程为例,介绍现代教育技术对大学课堂的影响,以及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对课堂的有利作用。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实质
现代教育技术以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为指导,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注重对学生认知方法的培养,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和建构的途径获取知识。现代教育技术充分运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包括音像试听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互联网络通讯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的对象是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对各种教学方式所需的教学资源与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应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的优化。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
当前现代教育技术主要包括网络、多媒体技术以及现代教育技术。
1.网络技术。网络技术可以把各地的教育信息有机结合在一起,使教学资源实现共享,教学交流方式多样化,基于网络环境的教育模式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使教育的多样化、自主化、全民化、终身化、国际化成为可能。
2.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是指以计算机为处理中心和应用多种数字化媒体信息的综合处理技术。多媒体技术为人机之间的信息交流提供了全新的手段,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使得教学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试听感官吸收信息,尤其是对一些在现实情况中无法展示的、不能体验的教学内容来说尤为重要。多媒体教学正成为大学教育技术中的主流技术,尤其是一些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3.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现代教育技术作为理论和实践的交叉,需要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研究理论。教育技术交叉学科的特性决定了其研究和实践主体的多元化,协作将成为教育技术应用发展的重要特色。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岩土工程测试与监测技术课程中》的应用分析
1.《岩土工程测试与监测技术》课程特点。岩土工程是利用土力学、岩体力学及工程地质学的理论与方法,为研究各类土建工程中涉及岩土体的利用、整治和改造问题而进行的系统工作。岩土工程测试是岩土工程中的测试手段,是岩土力学理论变成现实的必要条件,推进岩土工程理论的发展;保证岩土工程的施工质量和安全,提高工程效益,服务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岩土工程测试包括室内土工试验、岩体力学试验、原位测试、原型试验和现场监测等,涉及学科多、工程领域广,因此具有课程内容极大丰富性、实践性极强、经验性强等特点。
2.现代教育技术的选择应用。《岩土工程测试与监测技术》作为土木工程专业地下建筑方向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一般设置32或48学时,但这门课程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土力学、基础工程、岩体力学、工程地质学、地基处理、建筑抗震、钻探工程、基坑工程、地下建筑工程、边坡工程等。例如,在讲解边坡工程监测这一章时,按课程进度安排,一般为2~3个学时,如果按照板书教学,将很难完成教学内容,同时,本科生很少到过边坡工程现场,课堂上讲解的理论描述对学生来说近似“听天书”,这样的教学方法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作为授课教师也很难把知识点讲清楚。最终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甚至会相差甚远。因此,笔者在准备课程中,计划先对边坡工程基础知识进行讲解,先让学生对边坡及相关结构物有一定的认识,然后再讲解边坡工程监测的相关的理论,最后进行监测案例讲解。鉴于需要讲解的内容较多,所以充分应用网络技术,将边坡基础理论及对应的经典图片、边坡工程检测相关规范、理论及案例综合在一起,应用多媒体给学生展出。根据三维滑坡示意图可以很清晰地讲解边坡要素,学生易于接受和记忆,同时配一些边坡现场的图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大量图片向学生展示边坡的治理工程。笔者在完成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利用网络技术及多媒体技术,完成理论教学和图片教学以及视频教学,同时通过网络通讯方式进行答疑。经过一学期的实践,学生反响较好,到课率达到95%。
四、结语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使教学信息处理数字化、显示多媒体化、传输网络化,丰富了课堂内容和学习交流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水平、教学效率及教学效果。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使得教师的角色变为指导者,多媒体变成认识工具,构建了适应现代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冷余生,解飞厚.高等教育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理论范文4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8-0068-03
一、引言
国家发展,教育先行;教育发展,教师教育先行,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教师职业发展日趋专业化的今天,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体现。2004年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下文简称《标准》),《标准》分别对教学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各高等师范院校积极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对职前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进行培养。但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开设《现代教育技术》课程20余年来,因我国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发展以及传统教学理念的原因,《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课程教学内容几乎囊括教育技术学学科所有内容,成了教育技术学学科内容的“精简”版。教学内容的庞大繁杂,给教师教学带来了很多尴尬局面,深入细讲内容多讲不完,简略泛讲学生只是略懂皮毛,不利于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因此,文章通过深入分析《标准》对教学人员提出的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提出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内容体系重新构建的一些认识。
二、《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内容现状分析
从目前各高等师范院校所开设的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情况来看,大多数院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所采用的教材和教学课时设置都不尽相同。为了能够更详细地了解《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内容现状,我们通过图书馆和网络书店共收集到32本名为《现代教育技术》(教程或理论与应用)的公共课教材。通过分析这些教材的内容,发现存在如下问题:
1.教学内容基本是教育技术学专业主干课课程的浓缩
我们对收集到的教材进行内容归类分析,得到图1所示的教学内容分布情况图。可以看出,众多院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教育技术概述、教学系统设计、教学媒体应用、多媒体课件制作和素材获取、教学环境和资源、教育技术基础理论、远程教育与网络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内容。其中教育技术概述、教学系统设计、教学媒体应用、多媒体课件制作和素材获取、教学环境和资源这些内容在超过一半以上的课本中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讲解。通过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专业课程相比较,我们发现它们基本包括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几乎所有主干课程,且每个章节只是对每门专业主干课程的概括介绍。
2.课程主要内容存在陈旧现象,不能及时体现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动态
在一本教材中,越是重要的内容介绍的就越详细。笔者按照这样的脉络,梳理了诸多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发现多媒体课件制作和素材的获取是公共课教学的主要内容,其次是教学设计和教学媒体的使用。在多媒体课件制作和素材获取部分主要讲解的是处理相应素材的方法及其软件操作,然而很多教程中介绍的方法以及所用到的软件仍然是以往的低版本,相对陈旧,不能与现实的发展相适应。
3.对信息检索利用和信息道德培养不重视
信息检索和利用能力是信息时代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而信息道德则是信息时代任何一个公民都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如图1所示,我们可以看到,只有很少的几本教材包括信息检索利用和信息道德方面的内容,更多的教材内容偏向于介绍媒体的应用和课件的制作。这方面知识在教学内容中如此少,可见我们的公共课教学对于信息检索利用和信息道德的培养不够重视。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信息检索利用和信息道德培养比学会某种媒体和课件的制作更重要。在开设《现代教育技术》这门课程时,我们应该思考职前教师开设《现代教育技术》的目的或者说开设课程的重点是什么,是简单的对媒体的使用和课件的开发,还是培养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解读
为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教育部于2004年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这是我国目前唯一一个关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包含内容做出明确规定的文件,也是我国《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开设的重要依据。
1.《标准》让我们明确了公共课开设的目标
《标准》的颁布不仅说明了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在教师教学能力中的重要地位,而且丰富了职前教师教育专业知识的组成,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标准》分别对教学人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提出了不同的能力标准。就公共课教学而言,我们注重的是中小学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标准》对教学人员的能力标准从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四个方面做了详细的要求。通过对《标准》的分析发现,需要教师能够达到思想意识上高度重视教育的信息化发展,有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和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识;在知识技能方面,能够掌握各种信息检索、加工方法,熟悉各种媒体工具的使用,并且能够在教学、科研、交流合作等方面恰当的、创新的应用各种技术;同时在教学和工作中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使得各种信息技术能够公平、规范、健康的使用。《标准》中对意识、知识技能、应用创新等方面的要求为公共课教学提供了明确的目标。
2.《标准》有利于规范公共课教学内容的组成
《标准》为《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提供了明确的教学目标,但是如何实现这些目标,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只有严格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才能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提供条件。通过对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材的分析,笔者以为,以对教育技术学专业主干课教材的浓缩组成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内容是不够科学合理的。首先专业学生和非专业学生所培养的目标不同,其次,专业学生和非专业学生所学内容的侧重点不同。
四、《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重构
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已是世界各国所公认的,推进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是当今国际教育领域普遍关注的话题。在基础教育信息化推广应用阶段,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已经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师在当前信息化教育环境下完成教学活动所必需的能力之一。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动力。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信息化社会中指向了实践性知识的教师教学能力,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1]目前我国对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和提升主要通过职前学习和职后培训两条途径,职前学习主要是在师范院校中为非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开设《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进行理论和实践学习,职后培训主要是通过各种方式对在职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短期培训。[2] 面对快速发展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如何培养和提高职前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以适应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这已经成为当前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教学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下笔者给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内容重构建议:
1.课程内容应与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相适应
基础教育信息化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体系,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发展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使我国现有的教育体系适应信息时代对新一代公民教育的基本要求。[3]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不仅是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促进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基础教育改革,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教师是关键因素,教师的意识观念和职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和教学质量的高低。高等师范教育是我国培养基础教育教师的主要途径,因而在师范教育中对学生思想观念和教学能力的培养直接决定着学生毕业后的职业素质。但是,教师的培养与信息化建设是相辅相成的,高等师范院校对职前教师的培养必须要以基础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实际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使培养出来的教师能够胜任未来基础教育发展的工作需要。《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主要是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是对未来基础教育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因此,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与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和发展方向紧密结合。
2.教学内容要具有实用性和前沿性
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是当今高校的重要职责。面对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应用性高等教育应运而生。为了适应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高校教师需要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把新颖性、前沿性、综合性和应用性内容引入到教学中,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实行因材施教,强调课堂民主,使用现代教学技术,把各种考试方式方法结合在一起,提高考试的科学化水平,全面推进教学改革。[4]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是以信息时代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为目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学内容必须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课程从教学内容的组织到教学方法的安排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估等都要注重对实际应用技能的培养和考察。[5]内容要具有实用性,首先内容应紧跟教学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不能太陈旧。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信息技术工具更新换代也很快,因此不能重复已经淘汰或过于老化的知识。例如课件制作软件Authorware虽然具有图标控制流程及实现良好的交互功能等优点,但是与lectora等软件相比已远不能满足网络时展的需要,却仍然在教学内容中涉及。正如Adobe公司在2005年对Authorware软件停止开发时,强调“由于科技日新月异,电子学习与传统学习模式的界线变得愈来愈模糊。所以,现时学习管理系统并不再适用,反而应该着眼于推广其他可以让教学人员作快速学习的工具”,《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内容选择应该以实用和体现教育技术发展动态为基础。
3.教学内容应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
培养学生对教育信息化高度重视的意识,培养学生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和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识等等,对这些意识与态度的培养不能仅仅从理论上去告诉学生,更重要的是要从实践中使学生领悟这种意识。分析发现,许多教材是通过对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和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及掌握它的重要性等方面的理论说明,以期达到培养学生对教育信息化和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与态度。这正如我们不要期望能够仅仅通过做作业达到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一样。[6]我们应该设计更多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教育技术对现代教学改革的重要作用和现代基础教育改革中现代教育技术起到了哪些作用,去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和价值,学生自然会意识到学习它的重要性。因此,意识与态度的培养更应该以理论为基础,注重从实践活动中培养。
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是信息时代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我国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明确指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内容,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培养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但是目前公共课的教学内容组织更多的是依据教育技术学专业核心课程的形式组合,教学内容成了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的“精简版”,没有切实以《标准》的要求为目标依据。为了能更好的促进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对公共课教学内容进行重构,要以《标准》对教学人员的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为目标依据,与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相适应,注重前沿性和实用性,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对信息化教育重视和教育技术能力掌握的意识。
参考文献:
[1]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9:92.
[2]朱永海等.《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融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体系的设计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2):105-109.
[3]刘德亮. 黎加厚博士谈教育信息化[J].中国电化教育,2002(1):3-9.
[4]周叶中,胡甲刚.论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校教学改革[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369~372.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理论范文5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探索
一、前言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自发的积极的学习过程,探究性学习的内容主要指的是学生在具体的课程中自发的积极的探索问题进行学习,不仅牢固的掌握学科内容还可以充分的体验、理解和应用先进的科学研究方法,从而牢固的掌握科研的能力。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学科的主要特点是传授知识周期性短,知识基础性强,解决问题的技能性强,并且实验的实践性与应用性也非常强。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必须要围绕所教授的学科的基本特征,尽最大的可能引导学生自发的积极的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学会“如何学习”。所以通过这种探究方法,能够有效的加强学生的学习和探究能力,而这一过程就是教学过程的核心内容。因此只有让学生自己主动的参与到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认识水平以及实践和应用能力的水平,才能够积极的发展创新能力。
二、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引导探究
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以及探索性学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在教学中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载体,因此问题的提出就是进行探究的开始,因为任何问题的产生通常都要比得出问题的结论更为重要。一个具有探究性的值得研究的问题,不仅能够给学生以充分的思维和活动的导向,还要能将学生的思维充分汇集于探究的具体过程中,并且将注意力集中到思维的方式和方法上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做好问题的导向工作。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实际情况提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进行探究的兴趣。教师必须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置身于具体问题的情境之中,并且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具体的探究活动中来,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比如在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内容的时候,为了能够解释学习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具体关系,需要把主体与客体、刺激与反应相互联系起来,并且重点强调人认识事物的程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提出学习理论的主要的观点并且以这种观点来解释日常的学习中会经常碰到的各种学习行为的问题。并且通过让学生积极的探寻一些简单的问题与事例,从而概括出学习的规律和过程,并揭示出学习过程会依据心理和生理的不同机制和规律的理论。从而才能充分理解学习的理论和内涵,才能认识到探究性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实施的重要指导和现实意义。在教学课堂上,必须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的提出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然后教师则组织学生从自己的书本和教学中选择出他们感兴趣的研究专题,从而在这些研究专题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可以是在教学过程中课堂内所使用的教材的内容的拓展延伸,也可以是学科实际应用中具体现象的研究和探究。比如在课堂上学习视觉媒体的相关课程时,在教师提出视觉媒体的分类以后,学生就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老师让学生去研究一些具体的问题,然后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查阅相关资料,并且通过实际调查研究来收集相关的数据,最后得出在媒体选择使用中必须因地制宜,发挥自己的优势。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对于学习的目标更加明确。
三、积极的进行操作实践,参与探究
现代教育技术重点强调学生的具体动手操作技能的培养。因此通过对各种不同的媒体的使用操作,迅速的掌握各种媒体的不同的性能和具体的操作技巧,从而使学生把书本上的固定知识应用到相关的实践中去,从而增强对问题的探究和处理的能力。人的最初智力活动的来源是一些实际的外部活动,通过这些外部活动而逐渐内化,从而最终使内部智力活动具体形成。因此真正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必须要通过学生动手,在实践中体会出来。教师要在课堂中提供充足的思考时间,并且精心的进行组织安排,让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进行认真观察、想象,然后进行假设、推理,最后达到探究、提高。现代教育技术中有许多不同硬件操作和软件制作的相关实验,学生必须通过实际操作,在操作中发现具体问题,并且运用已学的书本上的概念、原理来进行具体的分析、综合和探究,从而形成科学认识。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有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具体的课本的知识技能,而且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比如在Authorware多媒体课件的相关编制中,由于软件的功能非常强大,所以学生需要提前了解软件的使用基本构架,这样一来,教师就必须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进行视频的插入、多媒体声音的控制、多媒体多元素协同播放等技能提前教授课题,学生通过进行反复的实践操作来学习需要的技能,结合教材上有的基础知识以及相关原理来探索研究,并且逐步掌握相关课件编制的各种综合技能。在多媒体的实际操作实验中,学生通过对媒体的各种性能进行研究,从而较好地掌握多媒体的各种操作和使用技巧。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各种不同的探究方案。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相互的讨论和交流,最终得出解决的办法。
四、将课本知识联系实际,激发探究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体系中,不仅需要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和各种学习技能,还要更注重学生实际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各种手段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和创造能力,因为这些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具体的实践体验才能将知识内化成学生自己的学习体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让学生用自己已经学习到的课本的基础理论知识,再根据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实际需要进行相关的教学设计。并针对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和探讨。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活动中能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实际体验。比如可以根据现代教育技术学中规定的教学设计的原则,引导学生让学生联系中小学教育实际情况,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进行学习课程中的各学科的教案设计等设计实践。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只注重对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考查、考试,这样会直接导致学生学习热情的减少,对现代教育技术过程中的理论以及实践结合的不够,会造成脱节。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必须要关注学生的自主积极的学习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自主的学习过程。因为学生在进行学科探究的实际活动中,必须对现代教育技术问题进行观察,才能发现并且提出问题。教师在课程的教育学习中必须为学生构建一种相对开放的、可以通过多渠道获得各种知识的学习环境。比如调查教程中的专用电教教室的多媒体构成结构,现代教育技术中使用多媒体的情况,在学习中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这样的过程,就可以充分的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探究欲望,并且同时通过对知识的相互联系实际的运用,进行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实际情境,并且让学生积极自主的进行探究和实践,最后发展和体验,在这个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精神。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合理运用探究性学习的相关教学模式。真正展现出学习探究的过程,从而才能使学生的能力真正提高,培养出适应教育发展的高素质技能。
【参考文献】
[1]李复.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初探[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
[2]顾冬霞.如何在师范类专业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效果[J].科技信息,2010(35)
[3]吕海忠.浅谈学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J].科教导刊,2010(16)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理论范文6
关键词:现代教育 管理效率 思路
一、引言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在这一精神的指引下,现代教育装备在学校教学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那么究竟什么才是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呢?具体来讲,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包括学校所有教育技术装备,但现代意义上的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已经不再是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利用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等电教设备的装备,而是基于电子计算机和多媒体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于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的技术装备[1]。之所以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如此受到新时期各类教学机构的重视,主要还是因为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在知识传播方面的无与伦比的优势,包括其传播知识的“立体性”、 “直观性”、 “真实性”、 “震撼性”和 “生动性”。因此,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经常被利用在各种新式教学方法中,而且很多新的教学方法都要以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为载体才能实现更高的有效性。基于此,我们力求用科学发展的观念,提高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管理和利用效率,使现代教育技术装备能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起到更多更好的作用,发挥更大的优势。
二、科学发展,提高学校教育装备管理效率的主要思路
2.1 提高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与专业知识
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管理是一门学问,如何能有效的管理这些设备更是一门学问,而这其中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与专业知识是至关重要的,或者对于设备管理效率的高低是决定性的。试想一下,我们把一位既不懂专业知识,又没有奉献与服务意识的管理人员,硬生生的放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管理岗位上,怎么可能可以把工作做好?因为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中很多都是比较精密的设备,尤其是一部分基于电子计算机和多媒体网络技术而产生的终端硬件及设备,类似网络中心的交换机、传感器等。这些电子设备对于室内环境温度、湿度的要求都是非常高的,而且如何有效的维护更是需要相当的专业知识。因此我们务必要强调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与专业知识。而我们之前的职称考核中,都是要求发表什么级别的论文,有什么贡献,显然这对于从事教育设备管理的人员来讲是不公平的,他们从事的是管理工作,很少与教学或者科研搭界,因此我们采用这种职称考核机制无形之中就打消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我们学校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扭转这种局面。各学校可以通过合理的渠道引导工作人员产生工作积极性,认真的去研究钻研专业知识,比如通过在职称评聘的时候,把他们的服务意识与专业知识纳入考核范围,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来引导管理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人员形成更好的服务意识。也可以通过让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人员参与一些比如计算机教学科研方面的工作,引导他们对业务钻研的兴趣。
2.2 严格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制度
效率与制度是分不开的,一套高效率的管理模式,必然要有与之相配套的严格制度。我们很多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管理效率之所以不高,与他们没有形成严格的管理制度有密切关系。比如很多学校的多媒体教室使用都是哪位教师有课,就派个学生去拿钥匙使用,中间教师们还可能把钥匙几易其手。这种看似为教师行课提供方便的举动,其实有很多隐患。最起码不是每位教师都非常熟悉这些现代教育设备的使用和维护,中间很可能有损坏的问题出现,而如果这其中没有管理人员及时发展,教师们还在继续的使用,很可能一点小问题就会变大,最后严重影响了设备的使用和运转,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学校必须要有严格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使用登记记录,完好程度检查备案,每次谁用了谁登记,谁登记的谁负责,谁拿走的钥匙(或者设备)要亲自归还,并且管理人员要当场检查设备的完好程度并及时的注销。当然,严格管理制度并不是限制教师们使用,相反目的却恰恰是为了提高教师们的使用效果。
2.3 探讨现代教育设备综合管理平台的建立
目前,很多地方的教育设备管理都是学校各自为政,上级主管部门只负责领导,具体的管理都是各学校实行,这种情况对于设备比较少的时候的确可以有较好的管理效果。但随着设备的水平不断提高,数量不断增多,需要的人员综合素质也在不断提高,这时教育设备的管理成本就大幅提高。如果学校之间的教育设备是相似的,而每个学校都有一套完整的教育设备管理机构,这势必会造成很大的人力资源浪费。因此,可以在一定区域内,尝试开展校际之间协作管理的机制,由上级现代教育设备管理部门牵头,由某一个学校具体承担,若干个在地域上较为相近,办学层次较为相当的学校联合组成一个管理平台。由一套管理机构具体实施一些关键设备的管理、维护。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还可以提高不同学校之间的交流,尤其在仪器使用心得、经验方面。当然,现代教育设备综合管理这只是一种尝试,其具体的运行机制还需要有待深入探讨,包括是独立的成立第三方管理机构,还是由学校之间轮流担任,这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可以进行一些优异的探索。
四、结语
实际上,现代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结合,可以创生出无限的教育空间,又可以衍生出无穷的教学方式。而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管理效率关系设备的运转、维护、管理及使用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各级主管部门,学校重视[2,3]。而且要不断地探索新的管理方式,把不同的管理方法不断地更新和改进,让现代教育设备在学校发展中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桑新民. 现代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创新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