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研究的重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科学研究的重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科学研究的重点

环境科学研究的重点范文1

1(略)

国内在环境信息科学的一些主要论题包括环境信息系统、环境遥感、环境模型、环境可视化、环境信息处理等方面都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20世纪90年代以来,环境信息化发展迅速,特别是从上至下的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环境信息系统的建设极大地推动了这一工作的进展,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则已成为实现环境信息化的主要途径。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领域的应用,正在从初期的信息管理、环境专题制图发展到Gls与环境模型集成陈9]、35技术集成的多媒体环境系统、基于Gls的环境污染扩散模拟t‘’,‘“1、基于GIS的环境治理决策支持系统等。遥感技术在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有着广泛应用,一些主要领域包括大气污染遥感、水环境遥感、固体废弃物遥感监测、城市热岛效应与热环境监测、植被遥感、景观格局遥感监测、海洋环境监测等。环境建模与模拟一直是环境工程研究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各种数学模型、物理模型、统计模型在环境信息科学中得到大量应用,另一方面,基于环境过程机理的计算机模拟模型、元胞自动机(CA)模型、智能体(Agent)模型等也在环境领域受到重视。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是从海量数据库中挖掘和提取对决策分析有用的、先前未知的隐含模式和规则的过程,笔者在1999年即面向环境信息化与数据挖掘技术的发展,试图将二者结合,提出“环境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并进行了初步研究。可视化是表达和传输环境信息有效的形式,通过三维可视化、三维模拟实现环境现象、过程的真实感表达,能够更加逼真地传输环境信息。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在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应用中受到了研究人员的重视卿]。“虚拟地理环境”是虚拟现实技术支持下地球科学研究的创新平台,依托这一平台,能够进行环境科学与工程相关的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实践、模拟决策等活动。针对环境信息技术集成应用的趋势,聂庆华提出了“数字环境”的概念,数字环境是环境信息化的过程和结果,是三维显示的数字虚拟环境,包括环境信息数字化、环境信息传输网络化、环境分析模型化和环境空间决策的智能化、环境过程和管理可视化。尽管国内目前在环境信息科学各个分支方向的研究非常活跃,但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的认识和探讨。本文在分析环境信息科学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基于环境信息流和信息分析处理构建了环境信息科学的体系结构,并以煤矿区环境监测治理与管理为例,全面分析了环境信息科学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应用,以期促进环境信息科学研究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2环境信息科学的体系结构及其在煤矿区的应用

2.1环境信息科学的体系结构尽管环境信息科学的概念提出已有近20年的时间,但从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来看,对于环境信息科学的概念、学科体系还缺乏明显的定义。已有的一些环境信息科学研究计划中界定的范畴也不尽相同。因此,从促进环境信息科学研究的视角出发,首先需要对环境信息科学的体系结构进行界定。HuangGH等川提出的环境信息科学的构成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见图l,这是当前引用较多的环境信息科学体系结构。由图1可见,环境信息科学是多学科集成的领域。传感器综合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大尺度地面采样技术成为可能,处理不同特征、尺度和复杂性问题的模型综合成为新的挑战,包括不同模拟、优化、评价模型以及相关信息技术与平台的合并,不同技术输人与输出之间的联接,社会经济因子的量化,以及大尺度集成模型的解算策略。在此基础上,HuangGH等「‘〕提出基于环境信息科学研究的环境决策支持系统计算机系统,其结构(图略)USGS的研究报告’)中,将环境信息科学定义为:环境信息科学是为加强对不同复杂程度的环境现象的理解,并提出新的认识的,集成物理、生物学、计算机和信息科学的多学科方法的研发、试验和应用的学科。不同定义都强调环境信息科学的多学科交叉、以信息技术为支持、解决复杂环境问题的特点。Huang等川的观点显然更强调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GPS技术为基础的空间信息技术与环境科学和工程的交叉,而USGS的定义则重点强调了现代计算技术、人工智能等在环境领域的应用,特别是USGS在其未来环境信息科学发展规划中重点强调了计算智能等技的应用。基于以上观点以及国内外研究的进展,结合我们的研究实践与认识,以环境信息流和环境信息处理分析为主线,可以构建环境信息科学的体系结构及主要技术方法(图略)。环境信息科学的理论基础来源于面向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需求的多学科理论交叉,技术支持在于面向环境信息流的多技术手段集成,最终通过不同学科领域方法模型的综合,实现环境科学与工程各个阶段、各个过程的目标和任务。因此,需要从多学科理论交叉与多技术手段集成的角度推进环境信息科学研究。

2.2环境信息科学在煤矿区综合应用的研究从一定意义上来讲,环境信息科学并不是一门独立存在的新兴学科,而是诸多学科的交叉和集成。不同学科在研究过程中,特别是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资源环境规划与城乡管理、环境影响评价、信息科学、计算机技术等领域都从不同的角度开展着与环境信息科学密切相关的内容,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是促进环境信息科学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换言之,以前进行的研究工作往往是从环境信息科学的开展的相关论题研究,其重点还在于不同学科方向,但已经构成了环境信息科学研究的基础层。为了促进环境信息科学的研究,需要改变从外部到内部的“包围型”研究模式,努力推进从核心到的“拓展型”发展模式,即从环境信息流出发,组织和集成相关学科的研究,特别是在不同学科交叉链接的关键论题上开展深入研究,以便形成适应环境信息科学体系与研究需求的理论方法体系和应用技术系统。煤矿区作为1种以资源开采为驱动力发展起来的特殊地理区域,由于煤炭资源开采(以下仅涉及地下开采矿区)破坏上覆岩层原始应力状态,导致地下水流失、地面塌陷,进而引发土壤污染、水土流失,矿山排研形成的研石山压占大量土地,堆积物导致严重大气污染和土壤损害,甚至引发各种地质灾害。因此,煤炭区是1种典型的由于矿山开采导致的景观破坏、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的复杂区域,煤矿区的环境问题具有明显的复杂性。目前,对于煤矿区生态环境主要的研究视角包括:(l)从煤矿开采损害角度出发研究开采沉陷与地表变形预计、监测与治理;(2)从煤矿区土地资源管理角度出发研究煤矿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生态响应;(3)从煤矿区地质环境角度出发研究矿区地质环境评价与地质灾害预防,(4)从煤矿区水资源环境角度出发研究矿井水害、水污染与水资源调控;(5)从景观格局生态学角度出发研究煤矿区景观格局;(6)从地理环境演变角度出发研究煤矿区地理环境演变与模拟;(7)从遥感与GIS应用角度出发研究矿区资源环境遥感与信息系统;(8)从大气污染角度出发研究煤矿区大气污染评价与控制;(9)从经济学角度出发研究煤矿区环境经济评价;(10)从管理学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研究煤矿区环境规划、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决策;等等。对以上不同视角的研究进行综合分析,可以看出多主题、多要素的时空环境信息是其中的关键,任何视角的研究都需要充分的信息和数据的支持、需要环境信息和背景信息的集成、需要计算机信息系统和分析工具的支持、需要环境知识和其它领域知识的交叉和集成。因此,从环境信息科学的角度出发,可以集成现有的研究工作,充分应用相关学科已有研究成果,通过成果整合与集成,在推进环境信息科学研究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实现整合的关键在于不同研究视角之间的关联关系构建、链接边界选择、信息传输反馈、系统相互作用。煤矿区环境信息科学综合研究与应用体系框架(图略)。按照该研究框架,煤矿区环境信息科学的重点在于多学科研究的交叉点,主要包括:(l)基于采矿环境影响机理的模型建立、参数获取;(2)各种环境模型的建立、参数提取与模型验证(面向环境系统分析的环境评价、污染扩散、环境演变模型和面向环境管理决策的规划模型、优化配置、动态演变模型以及环境保护治理与生态重建方案设计);(3)面向环境监测的遥感信息源选择与图像处理、环境信息提取与分析,以及组织、集成与管理多种环境相关信息的数据库设计与建立;(4)环境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下的模型解算与解释、分析结果可视化与应用;(5)集成信息、模型、数据库、系统、知识的环境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系统)构建。(6)资源一环境一人类一计算机系统中的信息流与信息应用。

环境科学研究的重点范文2

[关键词]环境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学科评估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08-0013-02

2013年4月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了全国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评估报告。报告通过对“师资队伍与资源”、“科学研究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学科声誉”等一级指标及一级指标下的主要二级指标和重要数据项的分析,采用“分段分析”、“均衡性分析”、“分类分析”和“发展态势分析”等方法对全国各参评单位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整体水平以及主要一级指标进行了评估和定位。具体内容可在教育部学位中心网站()查询。尽管该报告评估指向是研究生教育,但无疑对如何提升高校本学科本科生教育亦有很强的借鉴作用。因此,本文结合内蒙古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分析讨论了内蒙古大学本学科的现状及其现存差距,进而提出了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提升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整体水平的建议。

一、内蒙古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简介

内蒙古大学于2008年11月成立环境与资源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是内蒙古大学重点扶持建设的新型学院,是内蒙古大学与环境保护厅共建学院。内蒙古大学1994年招收第一届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1998年(第七批)获批为环境科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999年起由生命科学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和环境保护局联合招收环境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05年获环境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环境科学本科专业被评为自治区级品牌专业,同年新增环境工程本科专业。2011年获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学院自成立以来,本着“保护环境,善用资源”的理念,逐步形成环境与资源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为一体的学科群。学院现已形成环境地球化学、环境微生物学和环境规划与管理3个稳定的研究团队,2个研究团队入选内蒙古大学科技创新团队。目前在环境地球化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生物技术、环境生态学、环境规划与管理、湿地环境修复和环境污染防治工程等诸多领域开展科研工作,在自治区具有一定的优势和明显的区域特色。

学院现有专业技术人员32人。教师中有教授4人、兼职教授1人、副教授8人,有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7人,校外兼职硕士生导师11名;专任教师中有博士(后)29人,2人在读博士,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90%。学院的专任教师中绝大多数来自于国内外重点高校或高水平研究院所,形成一支学缘和知识结构合理,以中青年为主的、具有国际学术视野的、能从事前沿性科学研究和承担重大重点项目的师资队伍。

二、内蒙古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现状

根据该报告对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参评单位群体的整体水平分布和内蒙古大学在参评单位中的相对位置,结合其按评估指标体系,逐级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及部分主要数据项的水平状态的分析,在82所参评高校中,内蒙古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整体水平和学科声誉目前处于全国中下水平,而科学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则与其他高校存在较大差距,尚属下游,亟待提高。具体指标及排名如表1所示。

三、提升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科水平的意见与建议

不论该报告评估体系是否合理、客观,但总体来说,学院今后需要在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有所加强和亟待提高。

(一) 以高层次人才引进为重点,构筑人才高地

紧密结合自治区和学校人才工程计划,依托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引进和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通过学科交叉和重大科研项目的协同攻关,培养创新团队;结合产、学、研,培养开发应用型人才;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学风优良、富有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科技研发和管理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同时,建设1个省部级教学团队,建设1个省部级科研创新团队,师资队伍总数达到40人至45人,博士比例达到90%以上。另外,着力建设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

力争获得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新增地质资源和地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使研究生教育涵盖到污染控制、废物资源化和能源化、水资源管理、地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等研究方向。

表1学科整体水平及各一、二级指标位次统计表

(二) 以高水平为切入点,强化科学研究

相比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而言,本学科科研产出明显不足,中、英文论文数量偏少,缺乏具有代表性和标志性研究成果。依托科研项目,鼓励、督促和支持科研人员及时将研究成果发表。结合创新团队建设,力争在发表具有代表性高水平学术论文上有所斩获。

坚持产学研结合,加快成果转化。通过联合、共建、融合等方式,加强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多种形式合作,广泛开展人员交流,合作研发,通过合办科技创新机构、人员培训机构等途径,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机制,积极建立与企业、科研机构之间有效的联系渠道,积极参与以企业为核心,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步伐。力争在工业废水和农业废弃物的资源转化方面有所突破,实现产业化示范工程;在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可再生资源特别是工农业固体废物、城乡固体废物资源化与产业化方面实现重点突破,积极争取科技成果获省部级奖项和申请及授权发明专利。

(三)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

环境科学研究的重点范文3

[关键词]专业领域知识环境知识组织

本体知识资源

知识服务

[分类号]G250

1 引言

在讨论专业领域知识环境(Subject Knowledge En-vironment,SKE)前,首先要对专业领域知识环境的概念进行界定。为阐明专业领域知识环境的内涵,需要从信息和知识的概念出发进行讨论。关于信息和知识的定义,国内外已经有大量的学者进行过探讨…,在论文[1]中,对知识的定义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总结,例如,英国学者德・朗特里从教育学角度强调知识是“个人经过生活经验和经过教育所获得的见闻与认识的总体”,美国学者马克-卢普则从哲学认识论角度,把知识定义为“根据已认识的事物所做的客观解释”等。

笔者认为,信息是接收或交流的讯息的内容,信息是事物存在和状态的显示。事物可以是直接存在的物质,也可以是主观存在的概念、思想等。信息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表达,通过一定的介质表现出来。科技信息是关于科研过程中涉及的各种信息的总和,包括关于科研人员的信息、科研机构的信息等。关于知识,笔者认为,首先知识是行动的能力,知识是在某个情景下,具有极高价值的信息;第二,知识是连接和预测能力,信息用结构化的方法组织,在信息之间建立合适的链接,将有助于人们更快地吸收信息;第三,知识是具有情景、解释和意义的信息。通过对各类对象、情景的合适的元数据描述,使得信息更加有意义。专业领域知识环境是面向特定的专业领域,采用前沿的信息处理和知识组织技术,通过语义元数据和知识组织体系,去结构化组织、关联专业领域的科技信息,从而为该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知识化的信息服务。

2 专业领域知识环境所处的生态环境

分析专业领域知识环境所处的生态环境,有利于明确专业领域知识环境的定位、需求和目标,有利于与相关系统的集成和融合。

2.1 SKE与中国科学院科研环境

中国科学院是国家重要的科技力量,拥有丰富的科研信息资源。中国科学院有108个研究所(中心),7个国家实验室,7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0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大约有5000个左右的研究组;全院共有专业技术人员3.75万人,研究生3万名;2008年在研课题2.18万个,申请专利5千6百余件,科研成果近千项,形成了庞大的科研群体和科研产出队伍。同时,数字化的科研环境在每时每刻产生着大量的科学数据、科研中间过程文档、科学家博客、实验记录等综合科技信息资源,并且这些资源之间具有天然的联系,如科学实验后产生科学数据,学术论文引用实验产生的科学数据。如何对这些即时发生的、海量的信息进行有效地采集、组织管理,揭示其内在关联,提供长期的保存与服务是图书情报机构面临的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中国科学院的科研模式将从小团队的、分散的、以课题为导向的研究向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重大前沿科技领域进行整体部署的跨所、跨地域的综合交叉研究模式转变。不管是2006年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三期工程重点建设的“1+10”创新基地,还是2009年中国科学院的《创新2050:科学技术与中国的未来》系列报告,都明确地预示,中国科学院科学研究模式将要或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在这种趋势下,充分支持大规模的跨所、跨地域的合作研究,支持综合交叉研究中各类知识资源的关联组织、即时、集成利用,支持科研过程中的信息交流的信息环境显得尤为迫切。

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的科学研究正在融入世界科学研究体系之中。科学研究正在跨越国家、民族和文化的界限,在全球共同关心的能源、资源环境、生命科学等领域共同开展研究。在这样的科学研究大背景下,需要更加全面地了解并掌握世界各国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需要在已有的成果基础上开展研究,需要了解更广泛的合作机会。从一个领域或研究方向出发,集成揭示该领域国际科学研究动向,揭示该领域重大研究项目和成果,揭示该领域领衔科学家的研究动向,是支持中国科学院科学研究更加紧密融入世界科学研究体系的重要手段。

2.2 SKE与e-Research、VRE、VRC

e-Research指信息和计算技术应用到研究的整个过程中,实现技术对研究的所有阶段的支持,包括创造、协同研究、发现、分析、处理、、存储以及共享数据和信息。e-Research的典型技术包括虚拟研究环境、网格计算、可视化和文本与数据挖掘。

虚拟研究环境(Virtual Research Environment,VRE)是一套联机工具、系统和过程,用于促进、增强机构内或跨机构的研究。VRE的目的是提供研究者各种工具和服务,使得他们的研究工作尽可能地高效。VRE将协助研究者管理研究过程中逐渐增加的复杂任务,促进跨学科甚至是跨国界的研究者之间的合作。VRE支持的研究过程包括:资源发现、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模拟、合作、交流、、研究管理和项目管理。通过采用共同的标准,VRE能与更广泛的数字环境连接,保证与其他关键系统的兼容。

虚拟研究社区(Virtual Research Community,VRC)是一组在地理上广泛分布的研究者使用信息和通讯技术高效地共同工作。在一个社区里,研究者能够高效地合作、交流、共享资源、访问远程设备或计算机、产生结果,在这样一个合作社区中,似乎各种资源是存放在同一地点。VRC的合作团队可以具有开放性和参与性、封闭性或私有性,正式或非正式,结构化或非结构化。VRC也可以根据需要动态改变这些状态。VRC将有专门工具识别潜在的合作者,与支撑人员交互,访问VRC通常通过研究者个人的虚拟研究环境。

SKE是支持研究者自助或合作的综合科技信息资源(也称知识资源)的动态、知识发现、知识交流和知识管理的虚拟社区,支持机构内、跨机构、跨地域的信息融汇集成和信息交流。可以说专业领域知识环境是一种VRC,同时它又是虚拟VRE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专业领域知识环境中逐渐累积的知识资源将支持虚拟研究环境中信息交流和科技信息的组织和知识发现。

2.3 SKE与数字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是e-Research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领域知识环境是数字图书馆的有机组成部分。专业领域知识环境的综合科技信息资源与公共文献信息资源相互关联与集成,共同支持用户对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的关联发现和获取。专业领域知识环境将丰富数字图书馆的内涵,扩大数字图书馆的外延。

2.4 SKE与Web2.0、Web3.0

应该说Web2.0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理念、思想和方法。Web1.0时代的网络服务是专家建设的系统,用户只是受众。Web2.0时代,大众成为互联网的主角。有人把这个变化称为互联网社会体制的变化。Web2.0典型的服务有Blog、RSS、Wiki、SNS、P2P、网摘等。

Web3.0也即语义网,是现有Web的扩展。Web3.0的主要特征是智能化、集成化、语义关联化。语义网提供了一个通用的框架,允许跨越不同应用程序、企业和团体的边界共享和重用数据,支持计算机和人的协同交互。

SKE建诗府采用Web2.0的王单余和方法Web3.0的技术,建立以用户为主导的SKE。用户是SKE环境的建设者和使用者,用户贡献大部分SKE环境中的内容。图书馆员隐居幕后,成为服务的支持者。

采用Web3.0技术,即采用以语义关联为核心的一系列关键技术,包括知识组织技术、本体技术、知识关联、知识发现和知识推理技术、语义搜索技术、语义标注技术、可视化技术等。通过采用语义网技术和相关的标准规范和协议,使SKE融入全球语义网环境中,支持更大范围的信息集成和智能的知识发现,为科学研究提供更加广泛、丰富的知识资源。

3 专业领域知识环境的愿景和体系框架

3.1

专业领域知识环境的愿景

目前国际上专业领域知识环境同类的系统和服务正随着语义网技术的成熟而迅速发展起来。如支持科研项目信息管理和交流的欧盟IST的OntoWeb、Knowledge Web Portal、SemiPort,支持研究机构信息和交流的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的AIFB Por-tal、美国康奈尔大学的VIVO、哈佛大学的Hat-vardScience,支持领域知识集成的欧洲的SWED、美国劳工部的WOKE等。

专业领域知识环境的愿景是面向科研一线,支持融入科研过程的用户自主灵活地构建个性化的知识环境,支持知识资源和知识服务的动态聚合和智能发现,支持对领域知识资源的、交流、组织与利用。具体来说:①支持科研机构、科研团队和科研人员科研过程中快速灵活构建个性化知识环境,实现即时的知识、知识交流与知识管理;②支持集成融汇、信息采集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支持对领域知识资源的集成,支持图书馆专业人员和用户合作的领域知识资源的遴选、采集、集成组织和利用;③支持图书馆员面向重点研究领域、重大项目、重要研究团队提供实时的、个性化的综合科技信息服务和增值的知识化服务;④支持科研用户按照其需求和使用偏好对知识资源的个性化组织,支持图书馆专业人员协助进行知识资源的描述、组织与管理;⑤支持基于一个或多个专业领域知识环境的集成的知识挖掘、知识发现、知识推理,支持知识资源的结构化、可视化呈现和关联导航。

3.2 专业领域知识环境体系框架

专业领域知识环境体系框架由7个部分组成,其中Mash up、RSS、数字知识环境开放组织引擎、信息采集为相关的外部系统,在体系框架中用虚线框起。专业领域知识环境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

3.2.1 知识库知识库是专业领域知识环境的核心。知识库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①知识组织体系,包括了组织综合科技信息的科研本体、学科分类体系、叙词表、大众知识组织体系等知识组织工具,知识组织体系从多个角度对综合科技信息资源进行结构化组织和关联;②语义元数据,语义元数据是根据知识组织体系模型,对科技信息(如人、机构等)进行描述后形成的元数据,也可以称作本体的实例元数据,所有的信息资源的语义元数据根据本体结构组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元数据网络;③语义元数据所关联的全文文档,例如研究报告、数据表等。知识库中资源内容来源于通过应用层用户自主添加、信息自动采集和动态的融汇聚合。知识资源本体、等级分类体系和专业主题词通过数字知识环境开放组织引擎从开放知识组织体系中定制。

3.2.2 标签和子环境子环境将专业领域知识环境按用户个性化空间进行社区组织,实现社区内、社区间、社区与公共环境间的灵活的知识共享、知识内容的分级管理。满足用户个性化知识交流、知识浏览和知识管理的需求。标签用本体的方法组织,用来定义子环境的显示视图。

3.2.3 应用层应用层供用户和第三方系统访问专业领域知识环境。体系框架设计三种访问形式:基于本体的关联浏览,语义检索,语义可视化,三种访问方式的背后是语义相关度分析,知识推理规则和算法的支持。

应用层同时提供的基于本体的语义编辑模板,将使得用户的信息能够按本体进行结构化组织和存储。

应用层也提供开放API接口,供远程应用(软件)通过RDF爬行器访问知识库内容。融汇聚合允许用户通过外部的集成融汇系统、RSS聚合系统动态集成第三方系统内容。

3.2.4 数据集成利用成熟的信息采集系统对机构知识库、重点机构网站等第三方系统资源进行自动的采集、抽取和封装,通过数据集成将这些外部重要资源集成到SKE环境中,是快速增加SKE信息内容的有效途径。

4 院所协同的专业领域知识环境建设

专业领域知识环境是传统数字图书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个必然选择,是一个具有巨大潜在需求的全新的服务领域,具有极大挑战性和不确定性。与传统数字图书馆的区别在于专业领域知识环境是一个融入用户科研过程的信息环境,是用户个性化的信息环境,因此专业领域知识环境的建设需要采取一种新的机制,需要建立院所协同的业务模式和机制。

所谓院所协同,指图书馆与研究所协同,用户与图书馆员协同,学科馆员与研究所图书馆员协同,资源建设人员与技术开发人员协同,学科馆员与资源建设人员协同。这种协同模式贯穿在专业领域知识环境的知识组织体系建设、平台建设、知识资源内容建设、环境的部署和推广应用以及环境的日常运行管理等的整个过程中。

对科研人员来说专业领域知识环境是其科研过程中的“贴身”的信息工具,对所图书馆员和学科馆员来说,专业领域知识环境是其为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的窗口和通道,对资源建设和技术人员来说,专业领域知识环境是其需要重点投入和打造的一个服务平台。

4.1 院所协同的环境平台建设

建立以技术人员和资源建设人员为主,用户、所图书馆员、学科馆员协同的平台开发机制。专业领域知识环境平台建设包括平台底层的知识组织体系构建、平台的需求调研和平台业务模式构建、平台开发和测试以及试点应用等环节。平台开发流程和平台开发过程中各类角色的任务和作用,见图2。

4.2 院所协同的知识组织体系建设

建立以资源建设人员为主,用户、所图书馆、学科馆员合作的知识组织体系建设和动态更新机制。资源建设人员负责知识组织体系结构框架和知识组织体系的发展、各类资源的描述规范建立。用户、所图书馆员

和学科馆员在知识环境应用和服务中,参与动态地调整更新知识组织体系,使知识组织体系随着专业领域知识环境的发展不断生长演化和发展。

4.3 院所协同的知识内容建设

建立以用户为主体、学科馆员和所图书馆员协同、资源建设人员和技术开发人员支持的内容建设机制。用户是专业领域知识环境知识内容的生产者、者和使用者,专业领域知识环境的主体内容是用户在科研过程中生产和的。学科馆员和所图书馆员在为该领域用户服务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将领域重要的综合科技信息资源、学科情报研究报告等到专业领域知识环境中,专业领域知识环境是学科馆员和所图书馆员进行用户服务的平台。资源建设人员和技术人员通过技术的方式,采集集成综合科技信息资源,丰富专业领域知识环境的知识内容。

4.4 院所协同的知识环境服务推广

建立以研究所图书馆和学科馆员为主、资源建设人员和技术人员参与的专业领域知识环境的应用推广、培训和服务机制。通过学科化服务,将专业领域知识环境在研究所实施应用,并在应用中吸取用户意见和需求,反馈给平台建设者,不断完善系统平台。

4.5 院所协同的知识环境运行管理

专业领域知识环境的运行可采取分级分层管理、用户自主管理相结合的方式。一般来说,知识环境平台需要由资源建设人员和技术人员负责管理,个性化子环境可分别由学科馆员、所图书馆员或者用户代表进行管理。

5 专业领域知识环境部署和应用的思考

从中国科学院科研特点分析,笔者认为专业领域知识环境应该从高层部署,从底层展开应用。从高层部署就是按照研究领域进行部署。从底层展开应用是在专业领域知识环境中建立研究组、研究项目、实验室、研究室的个性化子环境,实施专业领域知识环境的应用。

专业领域知识环境的部署应结合中国科学院重点发展领域和学科布局,在科研人员直接参与下,按照重大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有计划地逐步开展专业领域知识环境的部署。作为试点应用,先期可以从信息科技、空间科技、能源科技、纳米、先进制造与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科技、生物多样性、海洋科技、生态与资源环境等领域有选择地进行试点应用部署。通过几年的努力,逐步将专业领域知识环境覆盖到中国科学院的所有研究领域。

环境科学研究的重点范文4

研究生的整个培养过程就是学习中研究与研究中学习的过程,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思维方法的掌握并重。将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引入研究生课程体系中,作为研究生的课程教学内容,通过将理论知识、专业课题和现实问题等联系,系统地讲述科学研究的选题、调研、试验、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分析与表达、科研论文的构思、组织等内容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要根据科研能力生成的特点,在研究生课程学习与科研过程中获取广泛的专业知识,接受科学研究方面的训练,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精神和能力。考核的重点放在考查其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发现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和辩论能力等,考核其研究方法是否科学、论证是否严密、结论是否恰当等。通过检查科学研究训练效果的方式,评估知识掌握的程度。

2.实践活动是培养研究生科研素质、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

科学研究离不开实验手段,各种发明和创造的成果,大部分都在实验中产生。国外一流大学都有一流的实验室和先进的设备和仪器,以满足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的需要,国外大学研究生在校的总学习时间相对较少,但是实践环节的时间明显的比我国研究生所用的时间要长。由于受实验室和设备、仪器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在我国大多数工科研究生实验室参与实验和开展科研活动的机会少,实践环节少,实验课时少,使得研究生在实验技能方面得不到应有的锻炼,缺乏系统的实验和实践知识的培养,难以避免实验和动手能力比国外学生差的现象。到工作岗位上需要较长的适应期,高校必须通过实践环节的锻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多途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创新能力。通过专题研讨、科技制作、社会调查、实习等实践活动激励实践教学。通过搭建平台,由研究生自己申报研究课题,自己独立完成,激发研究生创新的热情。坚持服务社会,协助实践单位解决科研中的某些技术或管理问题,开展科技咨询服务,结合社会发展开展专题调查。将实践教学、课题教学、专业技能教学、社会实践等多种教学措施应用于教学过程中。

3.学术交流是培养研究生科研素质、创新能力的手段

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也需要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学术交流的氛围。学术交流可以使研究生在与他人的思想碰撞中产生新的火花,这是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营造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从制度上规范学术交流活动,教师要组织研究生进行内部交流,研究生本人要主动收集有关学术交流的信息、积极参加有关的学术活动。通过学术活动可以使研究生了解本专业的学术动态,加强同企业的联系,进而使研究生能够准确把握本专业的社会需求,增强研究生学习和研究的针对性。通过设立研究成果奖、学术成果展、定期学术沙龙、专题讲座等,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4.良好外部环境是培养研究生科研素质、创新能力的保障

环境科学研究的重点范文5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为季刊,是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南京林业大学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旨在反映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体现环境与发展领域的研究特色,促进校内外和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本刊2012年起重点开设“国外环境哲学前沿”、“环境伦理学研究”、“环境社会学研究”、“环境经济学研究”、“环境美学研究”等栏目。

本刊自办发行,如需征订,请与本刊编辑部联系。

本刊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龙蟠路159号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全年定价:24元

欢迎订阅2012 年《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于1958年,是江苏省教育厅主管、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性林学与林业工程为主的学术期刊。该刊拥有以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国内一些综合性重点大学、农林院校、工科院校以及国外有关科研机构和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为主体的作者队伍。

该刊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和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统计源期刊”,曾连续多次荣获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期刊等多项全国性优秀期刊奖。连续收录《南京林业大学学报》的著名检索期刊和数据库有:美国《化学文摘》(CA)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JST)、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数据库(CABI) 、英国《动物学记录》(ZR) 、哥白尼文摘(CI)、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CSTP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林业科技文献数据库等。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双月刊,大16 开本,120 页左右,单月月底出版。国内由南京市报刊发行局总发行,全国各地邮局收订。如当地邮局订阅不便或错过征订时间,也可直接汇款向 该刊编辑部订阅。每期定价20 元,全年120元。

环境科学研究的重点范文6

关键词: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重点

中图分类号:S85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107

动物防疫在目前的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做好动物防疫工作,可以保证畜牧业的正常发展,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从而实现农民收入的增加。在动物防疫工作中,为了实现效率的提升,必须要做好重点的把握,这样才能将人力、物力进行有效的调控,从而促进动物防疫的全面开展。

1 畜牧兽医动物防疫的工作重点

1.1 疾病控制

在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重点便是疾病的控制。动物疾病的控制主要指2个方面:疾病发生区域的控制。在畜牧业发展中,由于各地区的气候条件和环境存在较大差异,所以疾病的种类也不一样,因此在进行疾病控制的时候,要做好范围控制,减少疾病范围扩大的几率;要做好疾病种类的控制。在实践中发现,有的疾病处理不当会造成衍生疾病,增加防疫难度。所以在进行疾病控制的时候,要做好针对性,避免疾病的衍生。

1.2 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也是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的重点。之所以重视科学研究因为通过科学研究,可以加深对疾病的了解,而对于疾病的特点、症状以及成因也会有更加深层的分析;重视科学研究,可以研究出克制疾病的有效药物,而药物的利用能够大大提高疾病预防的效果。简而言之,进行科学研究,既可以实现对疫病状况的详细了解,又可以研制出具有较高效果的新药品,所以,科学研究必须要重视。

1.3 技术人员设置

技术人员的设置也是动物防疫工作的重点。在防疫工作实践中发现,工作的具体分工不同,需要的人员技术水准与理论认知也存在差异。某些关键的环节,必须要高技术水平的人员来进行操作,其效果才能发挥到最大。所以本着“好钢用在刀刃上”的原则,在进行技术人员设置的时候,必须要对各个环节的用人要求和特点进行掌握,然后了解技术人员的特点,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布置。简而言之,通过科学布置技术人员,可以使得防疫工作技术环节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2 加强畜牧兽医动物防疫的对策

2.1 提高思想认识

为了加强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必须要提高思想上的认识。而思想认识主要包括2方面内容:提高对免疫工作的重视。在过去的动物防疫工作中,常常因为相关机构对工作不重视,所以在疫情爆发的时候会造成重大的损失,这对于畜牧业的发展极为不利,所以为了做好防疫工作,要从思想上提高对防疫的认识,认真的部署防疫工作内容;要提高对动物疫情的认识。从思想上重视动物疫情,并深化对疫情的研究,可以更加有效地进行疫情防控的措施布置。

2.2 充实工作人员

在目前的畜牧兽医工作中,要想提高动物防疫的效果,充实工作人员意义重大。工作人员的充实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要充实专业的理论研究人员。通过理论人员的充实,提高对动物疫情研究的深入,从而获得更加详细的疫病资料;要充实技术人员。技术人员的作用是根据理论人员的研究结果进行技术完善和补充,从而提升疫病处理的能力。总而言之,通过理论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充实,可以有效提升动物防疫的综合能力,实现动物防疫水平的提升。

2.3 加强资金投入

加强资金投入也是强化疫病预防的重要对策之一。在疫病预防中,疫苗的接种,疫病的研究以及技术和设备的更新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如果资金不到位,很有可能造成疫病防控措施的滞后。所以在疫病防治中,相关部门要加大资金的投入,提升疫病研究的水平;促进技术和设备的更新。通过设备更新,疫病研究和分析的精准度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全面了解疫苗情况的时候再进行预防,必然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小结

畜牧兽医工作在畜牧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实践工作中,要深化畜牧兽医工作的分析,全面的了解工作的重点。根据重点的要求来进行人员、资料的布置,通过综合安排和处理,有效解决畜牧兽医工作中的问题,并进行资金投入力度的加大和人员的充实。在提高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全面性提升畜牧兽医工作的效果,保障畜牧业的安全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