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应急管理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产应急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产应急管理制度

生产应急管理制度范文1

关键词:高校会计制度;改革;财务管理;影响;策略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张和多元化发展,高校的会计核算环境越来越复杂,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会计制度已不能适应高校新形势下管理的要求,改革的呼声不断。2009年,财政部会计司印发了《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对现行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进行了全面修订,主要变化有:适当引入权责发生制;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基建账并入“大账”;完善了报表体系;调整了收支类会计科目,并要求平行设置财务会计科目与预算会计科目等。从改革内容看,此次改革力度较大,在会计核算基础和内容、资产折旧、会计主体等方面都有很大突破和创新,这也必将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着重就新制度将对高校财务管理产生的影响和应对策略进行分析如下:

一、新高校会计制度改革将对高校财务管理产生的影响

(一)对财务部门职能产生的影响

现行的高校会计制度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核算基础,导致提供的会计信息不全面不真实,财务部门的职能主要体现在会计核算上。新制度适当引入权责发生制,要求财务部门不仅要进行事后的会计核算,还要同时具备资金筹集、财务风险的预测和控制以及对经济业务监督管理的能力,要从单一的部门职能向综合多元化部门职能转变。

(二)对预算编制体系的影响

一直以来,高校的预算只是以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为模板进行的预算管理活动,不切合高校具体情况。新制度在会计核算上要求会计科目与预算科目并行设置,并要求预测应收、应付项目和基建的收支情况,将基建和行政账户合并预算。这种制度的改革就增加了预算制定和执行的难度,对预算体系也产生较大影响,需对预算模式进行调整,因此对预算编制程序和预算数据的准确性、精细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对会计核算工作的影响

新制度对会计核算方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来确定各期的收支情况,在计量当期收支时,以会计业务的性质为标准,对应收业务确认为本期收入,应付业务确认为本期费用,转变了高校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事后核算模式,这就要求会计人员核算前要做好各项收支的预测工作,同时要加强与其他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以保证全面准确地确认和计量各项收支。

2.新制度要求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并对以前年度进行追溯调整,这是此次改革后会计核算工作的难点,而新制度在固定资产的分类、折旧年限和折旧率的选定上未统一,也未出台具体的链接细则,因此,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将是繁重且复杂的工作,涉及部门多、难度较大,核算前需要投入较多人力进行清产核资,还须借助资产管理软件管理资产信息并自动计提折旧。

3.此外,新制度将基建账并入“大账”,这就要求对原有基建科目进行清理和合并,而新制度还未出台过渡的相关细则,在进行基建账的会计核算时难度也较大。

可见,新制度在会计核算方面要求会计科目设置更细、核算内容更广,更直观体现与部门预算和政府收支分类、国库集中支付体系的联系。

(四)对高校融资产生的影响

新制度不仅要求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还要确认以前未确认的隐性负债,如贷款利息。改革后,高校的账面资产价值必将大打折扣,负债也会因隐性债务的确认而增加,资产负债率必然上升,从而降低银行对高校还贷能力的评估,最终影响高校的再融资。

(五)对高校财务人员素质的影响

新制度增加了财务工作的难度,必然也对财务人员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想圆满完成高校新旧会计制度的链接,除了要求财务人员具备基本的敬业精神、职业操守和学习能力外,还必须对财务人员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使其熟练掌握新制度内容变化,改变长期以来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会计工作流程和思维习惯,不断积累预算管理和财务风险控制方面工作经验,使新制度顺利在全国范围实施。

二、控制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新制度在改革力度上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不仅体现在会计核算的变化上,也体现在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等方面,改革涉及面广,要求各部门要协调配合共同转变,因此,高校各级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认真应对改革,从思想上认同改革、行动上支持改革,只有得到全院领导和各部门的支持配合,改革才能顺利开展。

(二)加强预算控制工作

新制度强化了预算控制作用,因此,各高校要加大预算的人力物力投入,加强业务培训,建立科学完善的预算体系,使预算从编制到执行都能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并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对预算执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合理分析和控制,使预算工作更严肃更科学。

(三)采用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提高工作效率

由于高校的固定资产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如果单靠人工来管理数据和计提折旧,不但工作量很大,而且难以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因此需要借助资产管理系统,每月自动提取折旧并生成凭证和有关报表,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四)不断完善具体操作办法和工作流程

另外,伴随新制度的改革,高校必须陆续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和操作流程,如预算管理制度、基建账务处理流程、折旧计提的具体操作办法等,来全面配合新高制度具体实施。

(五)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

三、总结

新高校会计制度改革是高校近年来继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之后的一次重大改革,内容涉及广,牵涉部门多,工作难度大,对财务管理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只有高校上下同心,高度重视,认真学习领会新制度内容并付诸实践,才能顺利推进改革。(作者单位: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教育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S].1998

生产应急管理制度范文2

【关键词】尾矿库;重大危险源;安全运行;安全管理

前言:我国金属非金属矿山行业安全生产形势严峻,不安全的状态下运行的尾矿库是一个巨大的隐患,也是一个重大的危险源,严重威胁到下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对环境也构成了相当的威胁。我国尾矿库历史上曾发生过多起重特大事故,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重大损失。那些触目惊心的事故灾难让我们更加认识到尾矿库事故危害的严重性和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意义。

一、榆木沟尾矿库简介

栾川龙宇钼业有限公司榆木沟尾矿库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陶湾镇榆木沟,属于山谷型尾矿库。初期坝为碾压堆石坝,坝顶标高1270m,坝高60m,后期采用尾砂上游法筑坝,1270m标高~1370m标高尾砂平均堆积边坡为1:4;1370m标高~最终堆积标高1470m尾砂平均堆积边坡为1:5,总堆高200m,尾矿库总坝高260m,总库容4272.7×104m3,有效库容3845.4×104m3,可为选厂服务17年。

二、立项背景:

我国金属非金属矿山企业点多面广,在安全管理上,很多企业管理水平不高,在安全管理中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和漏洞,安全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发展不平衡,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不高,导致安全生产事故数量居高不下。

榆木沟尾矿库运行管理难度较大,尾矿库安全管理一直局限于一般的安全管理,安全管理系统性差;在安全生产组织保障、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和薄弱环节。为改善安全管理水平,响应国家相关政策,建立安全标准化系统。

三、尾矿库安全标准化管理系统的建立

(一)成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

为了规范榆木沟尾矿库的安全管理工作,依据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配备并以书面形式任命了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尾矿库负责人。被任命的人员持有相应资格证,并按要求参加了《金

属非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规范》、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系统内部评审、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安全生产岗位职责、事故、事件调查技术等培训。

(二)制定程序文件

程序文件规定了为完成生产管理活动所使用的方法和过程,对影响安全生产效果的各项活动作出规定,使各项活动处于受控状态。程序文件阐明与安全生产活动有关人员的职责、权限、相互关系,作为执行、验证和评审安全管理工作的依据。

程序文件规定了各项安全管理活动的流程和方法,当然也包括了制定安全管理制度这一工作,因此优先进行程序文件的制定。

针对尾矿库安全标准化9个支撑要素,38个子要素,共制定25个程序文件来规范安全管理活动。

(三)制定管理手册

尾矿库安全标准化建立了标准化系统文件,并制订安全管理制度共 62项,包括《安全生产检查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制度》、《重大危险源监控制度》、《重大隐患整改制度》、《职业危害预防制度》、《特殊工种管理制度》、《事故和事件管理制度》、《设备和设施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生产档案管理制度》、《安全生产奖惩制度》等,并下发予以实施,根据榆木沟尾矿库安全标准化评分办法及自评结果,结合我公司实际情况,标准化自评得分为79.85分,百万工时伤害率和百万工时死亡率均为零,综合分析表明:自评等级符合尾矿库安全标准化三级标准要求。

(四)制定作业手册

作业手册包括安全岗位责任制、操作规程和作业规程三大部分。根据尾矿库安全标准化要求,针对尾矿库13种岗位,制订了岗位操作规程和作业指导书,对各个岗位存在的风险、风险级别及预防控制措施进行了详细描述。并结合尾矿库现场作业情况,进行了多次的修订和完善。有利于规范各个岗位的工作标准和作业程序,在对各个岗位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以便在作业前和作业中加以防范。

(五)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

按照尾矿库安全标准化建设要求,建立了识别、监测、提升员工的安全意识的机制或制度,对员工安全意识进行了识别,并制定了安全意识提升计划,安全意识提升的效果良好。

(六)事故及应急管理

为加强各类事故的管理,减少和防范各类事故、事件的发生,根据尾矿库安全标准化要求,制订了《事故和事件管理制度》、《事故事件报告制度》、《事故事件调查制度》、《事故事件统计分析规定》、《事故事件回顾规定》等管理制度。明确了事故、事件统计、上报、调查、分析、处理、回顾的机构、职责、程序等相关要求。

为规范应急管理程序,针对重点危险源和重点防范部位以及可能发生的风险,提前制订应急措施,以防止事故扩大,消除或降低事故影响,制订了《应急管理及响应制度》、《应急计划管理制度》、《应急保障制度》、《应急演练及对应急预案评审制度》等应急管理制度。并编制了《综合应急预案》、《榆木沟尾矿库事故专项应急救援预案》、《漫坝事故救援现场处置方案》、《垮坝事故救援现场处置方案》。明确了应急管理机构、紧急事件的范围、分级与响应程序、处置方法、应急物资配置要求、紧急事件演习要求等。

四、创新亮点:

该项目全面、准确地把握了安全标准化的基本概念、主要特点以及安全标准化的创建原则、核心内容和运行控制要求等, 确保了尾矿库安全标准化工作在我公司不断深入、有效地开展,从管理上保障了尾矿库安全稳定运行,促进了公司的本质安全。建立尾矿库安全管理体系,提升尾矿库安全管理水平建立尾矿库安全管理体系,提升尾矿库安全管理水平。

五、结束语:

尾矿库安全标准化现是一种先进的、系统化的安全管理模式和方法,引入安全标准化,进行安全管理工作的创新,对全面加强尾矿库安全管理基础建设,促使尾矿库安全管理工作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夯实企业安全管理基础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对尾矿库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的研究与应用实践,对推进金属非金属行业安全、规范生产、实现全行业本质安全化整体水平的提高和安全管理的进步具有重要作用。给国内其他未开展标准化管理的尾矿库,从创建方法和推行实践上提供了参考,给全国诸多尾矿库对这一重大危险源的放矿作业和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借鉴。

生产应急管理制度范文3

1.1以本质安全型电力企业为目标

本质安全型企业是基于一切事故均可避免、一切风险皆可防范的安全理念,公司提出创建本质安全型电力企业,即是要达到“人员无伤害、设备无缺陷、系统无故障、管理无漏洞、人机环境的和谐统一”的本质安全目标。

1.2深入开展NOSA体系建设和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公司在投资企业中推行NOSA体系,实施标准化、程序化管理,实现与国际安全管理水平的接轨,持续改进安全管理,提高电力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和全员管理水平。公司还制订了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工作规划,指导投资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评级工作,促进企业形成标准、规范的安全管理。

1.3构筑应急管理、隐患排查和安全文化体系

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公司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管理原则,建立了从上到下、完整统一的应急管理组织机构。强化应急预案编制,组织应急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时效性。加强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公司建立健全以公司隐患排查分级分类管理为基础,以完善隐患排查治理责任、监督机制和考核机制为抓手,以开展安全教育培训为保障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体系。加强安全文化体系建设。每年精心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组织安康杯知识竞赛、安全生产主题演讲等一系列活动,形成了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

1.4不断夯实安全生产管理基础工作

深化班组建设,夯实安全基础。公司推进安全和谐型班组创建工作,下发了《班组建设管理办法》等制度,规范各投资企业班组管理,推进了班组安全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完善制度建设,规范安全管理。公司编制了21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体系。通过与投资企业安全管理制度的有效衔接,促进投资企业走上规范化的管理道路。开展安全检查,排查事故隐患。公司每年根据各时段工作重点及电力行业特点,组织开展两会期间安全检查、春检、防洪度汛、防台防汛、迎峰度夏、秋检、年底安全生产大检查等活动,全年对投资企业检查率达到100%,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加强考核评价,形成激励机制。公司逐步建立了安全生产指标控制体系和考核体系,把安全生产纳入到投资企业主要负责人年度绩效考核中,形成约束激励机制。考核实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履行职责与指标控制相结合的方式,并实行“一票否决”。

二以创新发展为助推,继续探索发电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模式

2.1制定安全管理制度范本,提升投资企业管控水平

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是企业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和重要手段。下一步,要在各投资企业已有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基础上,建立统一的投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范本,涵盖电力生产和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要求。

2.2构建安全管理“两个体系”,明晰安全管理职责

要进一步加强“两个体系”建设,一是明晰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和安全生产监督体系职责,避免“两个体系”职责不清、职能混淆的情况。二是加强安全管理机构及人员配备,落实安全管理职能,使安全管理机构及人员满足日常安全监督工作需要。

2.3规范外包工程安全管理体系,消除安全生产薄弱环节

要研究、探索管理方式,形成符合实际要求、严格规范的外包工程安全管理体系。从源头抓起,全过程管控,完善外包队伍考核评价体系,将外包队伍真正纳入投资企业内部安全管理体系,定期对外包队伍进行严格考核,建立合格外包队伍名录。

2.4开展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创建,推进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

以安全文化示范企业为样板,创建企业安全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文化活动,广泛进行安全文化宣传教育工作,把安全文化建设和班组建设有机结合,积极发动基层员工的创造性,全面推进全体员工安全思想理念转变,促使“我要安全”观念深入人心。

2.5实施反违章管理日常化,强化责任制和考核机制

生产应急管理制度范文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运行业率先实现开放化,“有水大家行船”,无论个体、集体、国有企业都可以从事水上运输,水运生产力得到迅猛发展。但同时,由于市场准入标准等种种原因,也给水上安全埋下了不少事故隐患。

跑马行船三分险。水上安全管理工作,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直接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水上安全形势好坏,既影响国家经济健康快速持续发展,又影响到社会稳定。然而,水上安全形势依然比较严峻。如1999年“11.24”海难,导致“大舜号”沉没,死亡282人。2001年1月29日,重庆合川市一艘个体客船因严重超载触礁翻沉,死亡46人。这些事故的发生,不但使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蒙受了巨大损失,而且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为社会所震惊,冲击了良好的社会秩序。

而这些事故的发生与我国的水上安全管理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领导干部安全意识淡薄,疏于管理,致使安全责任制落空、安全管理措施不力是主要的原因。同时,部分水运企业对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毫不关心,重经济效益,轻安全生产,“要钱不要命”,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麻木不仁也是重要的原因。

水上安全管理制度对社会水运资源的配置、社会分配公平性的提高是起着根本性动因的作用的。因为水上安全管理制度是作为前提条件规定了水运经济运行与社会交互关系的特征的,制度所决定的选择取向对水运企业等经济主体所追求的稳定的均衡更能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水上安全管理制度对水运生产力的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要避免负面影响的出现,就必须减少对制度的人为干扰。

无可非议,水上安全管理与我国经济发展相伴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后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水上从业人员结构变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和人员流动性的加剧;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管理机构的改革等,使水上安全生产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些诸多问题,为水运安全管理的制度变迁造就了空间。因此,我们必须掌握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在对社会心理进行充分的分析的基础上,对水上安全管理的治理理念和治理技术必须进行矫正,从而使管理更加合乎人类社会内在发展规律。

根据制度变迁中各主体所发挥作用的区别,笔者认为水运安全管理制度变迁的思路应该是:水上安全管理机构要发挥其积极的主导作用,推动市场力量以提高资产的共性程度,特别是游戏规则的普遍适用程度,要通过法律程序构建游戏规则,使游戏规则具有公开性、普遍性、严肃性和强制性,在最大限度上减少败德性机会主义的内在冲动,增加理性行为动机。具体地说,就是以法律制度为基础,以事故预防为目标,通过提高败德成本,提高企业自我约束力,以科技进步和管理方式现代化为手段,督促水运企业及有关经济主体提高素质,构建现代的水运安全管理机制。总结以上思路,笔者认为水上安全管理制度必须进行五个方面的创新。

一、以人为本,创新安全文化

以人为本,体现在水上安全管理上,就是必须以保障从事水运的人的生命权和健康权为最高原则,杜绝以危害人的生命与健康去换取物的安全和经济效益的非人道行为。水上安全管理机构要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必须做到:一是要利用各种媒体和网络向全社会宣传安全知识,继续开展 “安全生产月”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事故应急能力,创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二是要切实加强水运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要突出抓好水运企业经营人的安全教育和培训。使从事水运业的所有人员在心理、思想和行为上形成安全生产的自我意识。

二、转变理念, 创新管理方式

一是要实现水上安全管理从事后控制向事前控制的转变。

1999年“11.24”海难,因天气恶劣、救援力量有限等原因,长达7个小时都没有救援成功,导致“大舜号”沉没,死亡282人。就是随后不久的12月12日,在法国海域,一艘马耳他籍油轮断为两截,在风力10级环境下,船上20多名员工在很短时间全部救走。如果11.24海难救援更得力,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完全可以降到最低限度。这个事故所带来的惨痛教训,再一次提示水上安全管理机构必须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提高应急管理水平,以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需求。

目前,许多工业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建立了符合自己国家特点的应急救援体系,包括建立了国家统一指挥的应急救援协调机构、拥有精良的应急救援装备、充足的应急救援队伍、完善的工作运行机制。国外应急救援体系的发展过程既有先进的经验值得借鉴,也有一些教训应当汲取:如应急救援工作的组织实施必须具有坚实的法律保障;应急救援指挥应当实行国家集中领导、统一指挥的基本原则; 国家要大幅度地增加应急体系建设的整体投入;中央和地方政府要确保应急救援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位置; 应急救援的主要基础是全社会总动员等等。

二是要实现由经验型管理向技术型、专业化管理转变。

过去,水上安全管理更多的是凭借规章制度的约束。诚然这种管理方式起到一定作用,但是,随着当今水运行业的日益专业化,这一传统管理方式,无疑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应更多地依靠专业化、职业化队伍来实施有效的监管。

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水上安全管理机构的角色的重新定位是其中的核心,水上安全管理机构不是万能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的知识是有限的,知识的有限性和专用性决定了水上安全管理机构理性的有限性。因此,水上安全管理机构要学会有所为有所不为,以摆脱其“救火队”的职能与形象定位。在提高行政效率方面,专家会议制是弥补水上安全管理机构知识缺陷的合理选择。当然,在举行专家会议时,参与者的广泛代表性和会议程序的高度透明性是必不可少的两大要件。

三是管理客体应由船舶个体为主的“小安全”管理向水运企业的“大安全”管理转变。

近年来发生的重特大水上交通事故集中在乡镇、个体运输企业占80%以上。因此,水上安全管理方式必须适应经济市场化和所有制结构的新变化及事故多发的特点,即由过去只注重对大水运经济主体的管理转向对各种所有制的经济主体,尤其是要强化对非公有制中小经济主体的安全监督管理。

三、科学管理,创新水运企业自我管理制度

水运企业是水运经济的细胞,是水运先进生产力的载体和经济增长的主体。水运安全工作的落脚点是企业。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创新是水运安全管理制度创新的基础。只要水运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做好了,水运安全生产形势才能有一个根本性的好转。当前,要逐步实现水运企业经营管理者和船员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和我会安全”转变,并形成企业安全生产的自我约束和激励机制。通过强化水运企业的安全管理,提高水运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是建立现代水运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确保水运企业安全生产,提高企业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措施。

四、结合先进科技,创新管理途径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要实现水上安全形势的根本性好转,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安全管理技术,如使用CCTV、AIS等技术,从硬件上做到安全管理更快、更全面、更直接、更有效,从本质上为遏制或减少重特大事故发生提供技术手段,使安全管理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从而减少伤亡事故的发生。

五、完善法制,创新管理手段

水上安全管理职责的本质就是依据国家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及行政规章对安全生产主体实施监督管理和监察的行政行为。目前,水上安全管理机构必须以安全生产基本法为依据,清理、修改和完善过去各有关部门制定的行政法规、条例,并同时废除与安全生产基本法不符合和不适应现实生活的现行法律、法规和条例等。

另外,水上安全管理机构应根据新形势和水上安全生产特点及发展趋势,研究和制定产业政策与中长期规划,切实改变安全管理工作只注重眼前应急,而忽视对未来防范的被动管理状况。水上安全管理工作既要立足当前,更应着眼未来,具有前瞻性,以增强对安全管理工作的预测性和指导性。

再有,应依法强化水上安全管理监察,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戒力度,维护生产正常秩序。在制度创新中,水上安全管理机构的主导作用,就是制定安全方面的游戏规则。游戏规则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且社会中任何经济主体所面临的规则应该是统一的。如果一方出现严重违反安全管理的行为能够不受制裁或只被轻微处罚,那么严守规则的另一方会陷入何等的困境是可想而知的。规则也就会被所有经济主体视作“空头纸文”,安全管理秩序必然无从谈起。

在水上安全管理制度变迁中,因环境的变化,从事水运业的经济主体在不改变其行为动机的前提下,必将改变其行为模式,以便更好地与已经改变了的环境因素相适应。因此,在实施创新的变迁时,水上管理机构还必须不断对新制度进行评价。就转变后的体制而言,是鼓励一种生产性努力的行为,还是鼓励分配性的努力就是评价水上安全管理制度变迁绩效的主要标准。

参考文献

生产应急管理制度范文5

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千头万绪,事多面广。经公司总结、提炼,逐步形成了“4321”安全管理体系(四项基础、三大体系、两类评审、一个目标),即:夯实班组建设、制度建设、监督检查、考核评价基础,完善应急管理、隐患排查、安全文化体系,利用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NOSA安健环体系建设,实现企业的本质安全目标。

1.1以本质安全型电力企业为目标

本质安全型企业是基于一切事故均可避免、一切风险皆可防范的安全理念,公司提出创建本质安全型电力企业,即是要达到“人员无伤害、设备无缺陷、系统无故障、管理无漏洞、人机环境的和谐统一”的本质安全目标。

1.2深入开展NOSA体系建设和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公司在投资企业中推行NOSA体系,实施标准化、程序化管理,实现与国际安全管理水平的接轨,持续改进安全管理,提高电力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和全员管理水平。公司还制订了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工作规划,指导投资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评级工作,促进企业形成标准、规范的安全管理。

1.3构筑应急管理、隐患排查和安全文化体系

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公司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管理原则,建立了从上到下、完整统一的应急管理组织机构。强化应急预案编制,组织应急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时效性。加强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公司建立健全以公司隐患排查分级分类管理为基础,以完善隐患排查治理责任、监督机制和考核机制为抓手,以开展安全教育培训为保障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体系。加强安全文化体系建设。每年精心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组织安康杯知识竞赛、安全生产主题演讲等一系列活动,形成了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

1.4不断夯实安全生产管理基础工作

深化班组建设,夯实安全基础。公司推进安全和谐型班组创建工作,下发了《班组建设管理办法》等制度,规范各投资企业班组管理,推进了班组安全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完善制度建设,规范安全管理。公司编制了21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体系。通过与投资企业安全管理制度的有效衔接,促进投资企业走上规范化的管理道路。开展安全检查,排查事故隐患。公司每年根据各时段工作重点及电力行业特点,组织开展两会期间安全检查、春检、防洪度汛、防台防汛、迎峰度夏、秋检、年底安全生产大检查等活动,全年对投资企业检查率达到100%,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加强考核评价,形成激励机制。公司逐步建立了安全生产指标控制体系和考核体系,把安全生产纳入到投资企业主要负责人年度绩效考核中,形成约束激励机制。考核实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履行职责与指标控制相结合的方式,并实行“一票否决”。

2以创新发展为助推,继续探索发电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模式

公司将立足于现有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开拓思路,创新发展,继续探索和创新安全生产管理模式,为公司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2.1制定安全管理制度范本,提升投资企业管控水平

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是企业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和重要手段。下一步,要在各投资企业已有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基础上,建立统一的投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范本,涵盖电力生产和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要求。

2.2构建安全管理“两个体系”,明晰安全管理职责

要进一步加强“两个体系”建设,一是明晰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和安全生产监督体系职责,避免“两个体系”职责不清、职能混淆的情况。二是加强安全管理机构及人员配备,落实安全管理职能,使安全管理机构及人员满足日常安全监督工作需要。

2.3规范外包工程安全管理体系,消除安全生产薄弱环节

要研究、探索管理方式,形成符合实际要求、严格规范的外包工程安全管理体系。从源头抓起,全过程管控,完善外包队伍考核评价体系,将外包队伍真正纳入投资企业内部安全管理体系,定期对外包队伍进行严格考核,建立合格外包队伍名录。

2.4开展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创建,推进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

以安全文化示范企业为样板,创建企业安全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文化活动,广泛进行安全文化宣传教育工作,把安全文化建设和班组建设有机结合,积极发动基层员工的创造性,全面推进全体员工安全思想理念转变,促使“我要安全”观念深入人心。

2.5实施反违章管理日常化,强化责任制和考核机制

生产应急管理制度范文6

copyright chazidian

汽车客运站安全管理是客运生产安全管理的源头。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加强客运站安全生产管理是道路运输行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重中之重。结合实际工作,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是宣传学习要到位。“客运安全责任重于泰山”要想让安全工作潜移默化地在员工和驾驶员心中生根发芽。除了日常的安全法律法规的学习之外,还要让安全文化深入人心。客运站可以利用黑板报、大屏幕电子显示屏滚动字幕、张帖标语、挂横幅、广播播放安全语、悬挂卡通警示图、车站小报的安全栏等多种形式营造良好的安全氛围。并利用每日的班前会时间,喊安全口号,学安全小常识,安排安全生产注意事项等,使每一位员工心中安全明灯常亮,脑中安全弦常绷。

其次是管理制度要规范。规范的管理制度是安全的保障和前提。客运站要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和百日安全无事故活动。制定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整治方案和应急预案。并且要针对不断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完善和充实制度。如:车站“五不出站”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酒精测试制度、安全检查制度、内部治安制度、消防安全制度和恶劣天气叮嘱提醒等制度以及客流高峰期安全应急预案和消防安全应急预案等方案都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和补充。力求目标明确,职责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