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的统计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的统计分析范文1
关键词:光纤;通信技术;光纤传输系统;结构
中图分类号:TN92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4-0000-01
Analysis of 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nd Optical Fiber Transmission System
Wang Kang
(Shanghai Communication Section of Shanghai Railway Bureau,Shanghai Communications Workshop,Suzhou Transmission Room,Wuxi214046,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for people is getting higher and higher level requirements.F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to accelerate the use of fiber-optic speed of its development.This classification of the fiber structure and a detailed description,according to its characteristics in order to study the composition of a fiber optical principles.Finally,the structure of the optical fiber transmission system and the features are in-depth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Keywords:Optical fiber;Communication technology;Optical fiber transmission system;Structure
光纤通信的载体是光波,并且以光纤作为其传输的介质。原来的通信水平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有线通信已经从原来的明线发展成现在的电缆,无线通信早已使用微波或者毫米波来取代原来的短波。因为光波有着比微波大好几倍的带宽的优点,所以其市场的利用前景比较好。
一、光纤的分类
光纤以不同的方式可以被划分成多种类别。光纤最基本的分类方式有三种,即光纤的原材料、光纤横截面上折射率分布情况以及光纤中的传输模式数量。下面就按照光纤横截面上折射率分布情况作为标准来分类,按照这种方式可以将光纤分成两类,即阶跃型光纤和渐变型光纤。阶跃型光纤又叫突变型光纤(如图一(a)所示),它的主要特点是包层和纤芯的折射率的分布是均匀的,呈阶跃形。渐变型光纤,这种光纤的纤芯折射率从内到外的变化不是随变的,而是按照某种规律逐渐变化的,总体的变化趋势呈现抛物线形状。在最里面,纤芯的折射率和纤芯的半径是呈负相关的,即随着纤芯半径的减小而增大。当半径到达包层的位置时,折射率就参照包层的折射率。渐变型光纤如图一(b)所示。
图一:光纤横截面上折射率分布情况的两种光纤
按照光纤传输模式数量的方式可以将光纤分成两类,即多模光纤和单模光纤。多模光纤就是在一次传输过程中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光波模式。这种光纤要是再按照光纤的截面折射率的分布情况还有两种不同的分类,即阶渐变性多模光纤和跃型多模光纤。阶跃型多模光纤的特点是传输量小,传输带宽比较窄以及传输的性能也不是很好。这种光纤的纤芯直径和包层直径约为50毫米到75毫米之间和100毫米到200毫米之间。根据纤芯和包层直径的大小可以推测其传输模式较多,光射线轨迹如图二(a)所示。渐变型多模光纤和阶跃型多模光纤比较,最大的优点是容量大、频带宽。所以它是比较常用的一种光纤形式,光射线轨迹如图二(b)所示。单模光纤就是指在传输光纤的过程中只能传输这种截止波长最长的光波模式,并且这种模式叫基模。由于这种光纤的纤芯直径较小只有4毫米到10毫米之间,所以它的传输带宽要比渐变型多模光纤多好多倍。这种光纤的最佳使用范围是长距离、大容量的通信方式。图二(c)所示就是单模光纤的光射线轨迹。
图二:不同类型光纤的光射线轨迹
不同材料构成的光纤其类别当然是不一样的。例如:石英系光纤和全塑光纤等。石英玻璃光纤是指以二氧化硅为主要材料,二氧化硅中还有少量的氧化锗,氧化磷等物质。由于这种光纤的最大特点就是损耗较低,还有中等程度色散,所以它的使用是比较广泛的。多组分玻璃纤维也是一种石英系光纤,它的主要材料是钠玻璃,其优点是损耗低,可是其缺点是可靠性低,这种纤维一般不常用。塑料包光纤是由石英和硅树脂构成。全塑光纤中的纤芯和包层的制作材料都是塑料。全塑光纤比较适合短距离的通信,这是因为它传输带宽较小,以及制造成本较低等原因。石英光纤较为常用。
二、光纤传输系统
因为通信传输都是通信二者双向的一个传输方式,所以光纤传输系统的构成也是双向的。所谓的光端机就是通信两端的发射机和接收机联合做成机器就。连接发射机和接受机的中继器也需要有两个相反的方向,如图三所示。
如图三中(a)所示的光发射器,它的作用是将电端机发射过来的电信号,以光信号的形式送进光纤中来进行发射传输。光接收机的作用就是光纤传输过来的光信号转化成电信号,然后再将电信号进一步的调整后生成与发送端一样的电信号,最后再将这个电信号送到电接收机里面进行检验等操作。中继器的作用是,在传输过程中有些光信号会发生衰减、畸变等情况影响正常的传输,这时中继器就会将这些有问题的光信号进行修复,修复好之后在送回光纤中使其继续被传输到接收端。
图三:光纤传输系统的总体结构
三、光纤传输系统的优点
现在作为通信系统中最为常用的一种系统:光纤传输系统,它有以下六种优势。一、它的频带宽较大,可以传输的容量就很大,最大容量有25000MHz。二、它在传输过程中的损耗是非常低的,传输过程中没有中继,并且支持较长距离的传输。三、其抗电磁干扰能力较其它系统是最好的。四、传输过程中保密性较高,不会出现串话的现象,使用起来非常安全。五、光纤物理性质较有优势,利用其较小体积和重量比较容易安装及敷设。六、组成光纤的材料:二氧化硅,其资源在地球上是最丰富,可以大量使用。
四、结语
光纤的使用加快了通信技术的发展速度。因为光波较微波有较高的传输频率,所以光纤是比较理想的一种通信传输介质。光纤通信技术是通信技术中最佳的一种技术,好好发掘其优点,它将促进通信技术有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庆.光纤通信系统与网络[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传统的统计分析范文2
本文以《大众医学》手机版客户端应用(App)的运营为例,分析手机阅读资讯类App的传播规律。《大众医学》手机版是一款免费的、每天更新的App,适配安卓操作系统和苹果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于2011年11月上线,截至2012年10月,运营近1年,各应用商店下载总数近十万。
App功能和外观设计
在《大众医学》手机版进行功能和外观界面开发前,经过反复调研,我们决定做一个免费的、在线阅读软件,包含图文阅读、音频视频收听收看,健康应用推荐、搜索功能等。这一定位对手机上网速度和手机性能都有很高的要求。
不过,我们的前瞻性构想在今天得到了统计学证据的证实,按照目前的通讯行业的发展,手机的联网速度和手机性能都会满足《大众医学》手机版运营的需要。比如,2012年第一季度的调查结果显示:安卓操作系统(Android)、苹果操作系统(iOS)用户更倾向于使用高速网络接入,2012年第一季度来自3G和WIFI的接入量为67.8%,其中3G为36.8%,WiFi为31%。通过3G和WiFi联网的用户比重增加,利于开发者加强用户体验设计。
对于App外观,我们有这样的体会:手机屏幕小,应用的UI(界面)设计的优点可能不是太明显,但缺点会被放得很大。因此,在内容不是太丰富的情况下,建议只使用一级栏目设置,如果栏目数量较多,可首先采用平行滑动的栏目显示方式,减少需要多次点击才能到达目标板块的设计。
文章列表页、正文的字体大小、标题字色、行高、段落间距都充分考虑手机屏幕相对较小的特点,应简洁、雅致。若只有一幅图片,建议放在第一屏,起调节阅读感受、增加对内容理解的作用,且以横构图为主。
由于安卓操作系统手机品牌过多,型号各异,在分辨率、屏幕尺寸方面千差万别,版本适配是个大问题。为保持大多数用户最佳的阅读体验,定期改版是必要的。
内容运营,基于受众行为的内容定位
《大众医学》手机版是一个融合性阅读类应用,以《大众医学》内容为基础,吸收正版授权医学健康类图书内容,以及音像作品,并将与健康类报纸和杂志媒体开展新闻转载合作。今后内容将呈现权威、实用、及时、互动等特性。
目前,智能手机用户呈现以下特征:“2011-2012年,通过移动应用商店下载应用的男性多于女性;用户年龄整体年轻化,主要分布在18-34岁,普及到各个人群当中。”
“苹果操作系统移动终端用户地理分布的第一、第二集团差距在缩小;Android设备已无明显的第一、第二集团之分。”这表明,地域经济发达程度与智能手机使用率之间已无特别的关联性,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普及。
App的内容主要为年轻受众服务,还要重视受众的全国性及全球性来源,内容话题要广,作者来源应尽量丰富,当然,每天更新才能吸引用户。
“移动互联网用户上网集中在两个时段,早上7点至10点、晚上9点至12点,晚高峰期出现在晚上10点。”这些使用行为表明,智能手机用户碎片化阅读的行为比PC机用户要更明显。因此,大众医学App以碎片化内容为主,而不是原样照搬《大众医学》杂志或图书的内容,多数纯医疗性内容每篇为400-800字。运营过程中,我们意识到,不能过于碎片化,也要兼顾读者这么多年在纸媒培养的阅读习惯,能减少碎片化的地方就不碎片化,比如情感分析、完整的治疗思路,就不碎片化。
交互方式对内容传播的影响
“在新传播时代,受众对信息的分割式消费已经向集合式消费模式转变,他们会同时扮演着观众、听众、读者、参与者、用户等多重角色,与媒介形成高频率的接触,而受众对各种媒介的接触是相互交叉、互为补充的。”大众医学手机版已知受众消费模式的改变,通过超链接、收藏、分享功能与受众互动,实现阅读延展、在线调查、收藏精彩文章、分享感兴趣内容的互动性阅读效果。受众在使用你的应用的同时也传播了你的应用,比如把感兴趣的内容分享到他们的新浪微博等社交媒体上去,调动了周边人际对应用的关注度,超越了单纯的口头口碑传播。
《大众医学》手机版在20多个渠道中上传了自己的软件供用户下载,多数应用商店都有这个功能――“喜欢这个应用的人还喜欢这些应用”,对应用在相同兴趣的人际传播有价值。这些新媒体呈现的传播规律值得深入研究,适应它、利用它、超越它。
传播价值分析
传统媒体想了解自身内容是否被受众喜欢,广告传播效果如何,通常需要通过专业调查公司来获得可信的第三方资料,而且获得调查结果的时间比较长,更无法获得实时的调查结果。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可通过免费的第三方统计平台对用户使用行为及广告传播效果进行实时评估。比如,在应用里嵌入友盟统计SDK代码,就可了解自身App的一些基本数据,比如当日新增用户、活跃用户数、地域分布、阅读时长、留存率、全体应用的数据对比、同性质应用的基础信息对比分析、同规模应用基础信息对比分析等基本信息,不仅了解当日,过去的每一天都被记录,便于回溯分析。对广告信息的的统计也是如此。
除了直观的数据,我们可以从商业价值和传播价值两个维度、九项指标来衡量新媒体的商业传播价值。从商业价值角度来看,通过公信力(权重10%)、接受程度(权重15%)、传播与投放投入回报率(权重15%)、用户质量(权重10%)四个指标,可以对新媒体的商业价值、所体现的经济收益进行全面的评估。从传播价值角度来看,通过传播与投放形式(权重10%)、社会认知(权重10%)、用户数量(权重10%)、用户使用黏性(权重10%)、传播与投放效果(权重10%)的可衡量性五个指标,可以较好地衡量新媒体的传播价值和为社会带来的效益。
传统的统计分析范文3
关键词:传统会计;管理会计;融合路径
经济发展对传统会计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需要对原有的会计管理体系和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完善管理体系。企业为应对复杂的市场环境,需要通过会计提供更多的市场信息来源。传统会计职能无法完全满足企业的要求,需要传统会计模式进行创新,而管理会计正符合了这一特点。
一、传统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必要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发展环境,充分应对市场变化,防范抵抗风险的能力,增强发展后劲,对企业的会计信息的要求较高。在传统会计核算管理模式下,会计业务基于企业发生的经济活动情况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監督,具有事后监督的性质,即只有当企业的经济活动发生时,传统会计才进行会计业务处理,通过会计核算处理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延后性,这就不能满足企业对信息需求的提前预测的需要。如果企业运用管理会计模式就能很好地补充传统会计中的不足。管理会计具有比传统会计核算管理更大的灵活性,取得和掌握的信息资料更加丰富,能够通过对各项经济信息进行全面分析预测和控制,这就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所需的决策信息,从而帮助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抓住发展机遇。
对于企业而言,传统会计与管理会计单独运行表现出各自的局限性,二者必要进行有融合:一是可以实现企业的会计业务由传统的“事后监督”向“事前预测”转变。传统会计通过对企业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而管理会计需要借助传统会计的基础信息,通过对企业的各项数据对比分析,对企业的经济未来的情况进行预测,为企业发展提供规划目标。二是可以实现企业的会计业务由提供外部信息向加强内部控制转变。传统的会计业务需要对外提供各项会计资料,会计信息处于公开状态,可能受到外界模仿威胁;而管理会计属于内部控制范畴,能够成为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核心武器。因此,将传统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能够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有利于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二、传统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可行性
(一)会计基础信息来源的统一性为传统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提供了基础条件。在会计体系中,传统会计与管理会计都属于企业会计管理的范畴,它们的基础对象、经济实质和工作目标是一致的。它们的共同目标任务就是做好会计核算和实现会计监督企业。对于传统会计核算管理而言,其核算对象是企业已经实现的经济活动,通过会计核算等一系列的会计业务处理流程实现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监督,从而为企业发展提供一定的依据,其结果运用财务报告的形式反映,提供给各级使用者。因此,以会计核算为代表的传统的会计,无论在传统企业还是现代企业,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其作用无法替代。然而,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企业又需要传统会计能够跳出传统管理局限,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大助力,这就为管理会计职能实现提供了契机。管理会计借助传统会计基础核算信息,着眼于内部控制管理,盯着发展目标,对企业的现有资源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分析,为企业发展提供科学性、合理化地指导,目标是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基于二者间多重一致性,为二者融合提供了可能。
(二)科技发展为传统会计和管理会计融合提供了技术支撑。由于受技术条件限制,原先传统会计管理依靠手工方式处理会计核算业务,财务人员会计核算工作量大,没有能力和精力思考企业发展问题。如今,企业面临市场竞争激烈,对于会计信息需求增加,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提供更加精准的预测信息和目标方案,通过手工方式是无法实现的。现在,信息技术和科技管理手段十分发达,传统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各方条件较为成熟。首先,电脑硬件和上网条件在许多企业已经普及,这为企业推行传统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提供了硬件基础。其次,会计软件运用与开发在一些企业得到推广应用,这为会计系统平台搭建提供了保证。随着信息应用技术日趋成熟,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提供了技术支撑。计算机网络能够帮助企业根据流程设计自动处理相关数据信息,大大提高了会计核算工作效率,使会计人员有时间做好数据信息分析,提供具有应用价值资源。最后,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相对较高为传统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提供了核心人力资源保障。现在的会计人员会计政策、业务相对熟悉,有一定的会计软件操作基础,通过平台实行人机互动,可以按照企业目标及时提供相关信息,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相对充分的依据。
三、传统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路径分析
做好传统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必须对企业基本情况充分掌握,对传统会计与管理会计在企业的运用情况进行分析,从而采取相应措施。本文为此提出对传统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路径分析。
(一)做好会计制度设计,健全财务管理,为传统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提供制度保障。一是做好制度设计,建立健全企业会计管理制度。传统会计以核算为中心,必须做好财务会计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根据企业目标,制订管理会计相关规定,对企业的会计管理制度及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进一步优化,从而使用企业的会计制度更加全面完整。特别是要界定管理会计的性质与内容,使之与传统会计做到无缝对接,充分融合。二是合理进行会计岗位布局。由于传统会计侧重会计核算方面设置,因此,在实行两类会计融合过程中,企业在进行会计岗位设计上要进行合理布局,结合会计管理软件流程做好岗位优化,使传统会计岗位与管理会计岗位间保持协调,做好匹配。三是做好会计人员岗位培训。要根据岗位设计做好会计人员的合理配置。对会计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和岗位实训,提高会计人员适应多个岗位能力。在传统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过程中,会计有作用将进一步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专业化、综合性素质要求更高,只有优秀全能的会计人才,才能在传统会计与管理会计中发挥独特作用,满足企业发展多样化的需要,能够提高会计工作效率,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二)搭建统一财务系统,为传统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提供对接平台。为做好传统会计与管理传统融合必须依靠先进的科技技术,做好二者的有效对接。一是对现有财务流程体系进行梳理,完善管理体系。要充分梳理企业现有管理体系,重点做好管理会计预测指标体系设计,使企业管理目标能够通过管理会计方法得以实现。二是做好财务系统设计。分二类进行:一类为没有实行财务管理系统的企业,要根据企业实际做好财务软件开发,并做好人员培训;另一类是实行财务管理系统的企业,要分析现有财务软件功能,对企业现状进行梳理,检查现有财务管理系统能否与企业需求相适应,从而决定对体统升级或者开发,以期使之与企业要求相符。
(三)加强传统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实践。企业实现传统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需要有一个融合的时间过程,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经营状况,把握好融合过程中的关键节点,将复杂的会计核算过程交给系统处理,使传统会计与管理会计在数据采集上保持同步,并使计算结果得以简化,数据更为全面,从而为企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传统会计与管理会计通过系统联接实现信息共享,完成传统会计与管理会计有效对接,并在实践上做好沟通、协调,使之充分融合,必将大大提高会计工作效率,促进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
传统的统计分析范文4
摘要 通过小扰动的方式,实现了典型供电系统的低频振荡模式,在机电扰动的状态下,电力系统的发电机的功率增量也将通过本地模式以及区间模式扰动组成。对于相同供电模式内不同发电机的机电扰动模式,本地模式分量之间将相互抵消,区间之间的分量将加强,通过仿真分析将验证机电扰动将在电力系统中产生渗透性传播,传播的速度与发电机转动惯量密切相关。
关键词 电力系统;机电扰动;传播特性
中图分类号TM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1-0016-02
低频振荡同时也是功率振荡,其根本在于电力系统的机电扰动引发的电机功角之间的相对振荡,同时也将使发电机的输出电功率发生周期性的振荡。从更大范围上而言,电力系统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在电机的扰动状态下将产生功率振荡,只要在电机扰动作用下都能形成功率振荡,而是在弱阻尼的状态下,相应的系统并不能迅速完成系统的振荡过程,而在负阻尼的作用下,都将产生增幅振荡的情况。而当系统产生低频振荡时,电力系统的发电机发生低频振荡时,系统的每台发电机都将相对于其他发电机产生一定的振荡,同时低频振荡也将将分为本地模式以及区间模式,本地模式也将体现出在一定区间机组范围内的相对振荡,而系统区间模式是电力系统之间产生的相互作用的后果。
相应的电力系统的机电扰动的低频振荡研究,并从电力系统的机电扰动的传播特性角度分析,但电力系统的众多问题都与都与运动过程中的能量相关,通过对电力系统的机电扰动传播特性进行分析,明确了区域内部机组之间由于机电扰动而形成的本地模式将相互削弱。但同一区域内的区间模式将相互叠加以及增强,从而导致了联络线振幅较大。通过相应的仿真分析了解到,在互联系统中,电力系统间的机电扰动还可通过联络线渗透传播,渗透传播的速度受到发电机转动惯量的影响。
1 电力系统的低频振荡分析
1)电力系统的供电区域内,机电扰动将引发当前所在区域内的本地振荡模式以及区间振荡模式。电力机组输出电力功率的增量由本地振荡分量以及区间振荡分量两个部分构成;
2)在同一供电区域内部,不同的机组输出的电功率的区间模式的分量符号应保持一致,而本地模式的振荡分量符号则应保持相反;
3)相同的供电区域内部,若干机组并联在同一条母线上,那么在母线的连接处,区域之间的模式幅值将增强,而本地模式的幅值将遭到削弱,由此联络线一般振幅较大。
2 电力系统机电扰动的传播速度
长久的研究以来,人们普遍以为有功功率一光速速率在电网中传播,在相关的研究人员通过同步测量电力系统的机电动态响应后了解到,机电扰动的速度比光速要晓得多。要实现从理论上研究机电扰动的传播速度,还应建立电力系统的连续系统模型,从波动理论这一视角研究电力系统的机电暂态,建立了由多台发电机构成的链式电力系统的机电系统模型。假设电力系统中连接起来的模型参数处于均匀分布状况,当发电机相互靠近,两台发电机之间的间隔距离接近于零时,可以得出离散模型到连续体模型的电力系统机电波方程。
根据所推出公式得知,电力系统连续体中以密度为基本分类形式的发电机组的转子角动量、阻尼和机械功率以及线路电纳以及电导等。若是电力系统机组的连续体具有均匀的参数且长度为无限,那么在实际的理论研究中,假设不考虑初始速度的影响,而后可推出对电力系统机电波方程的通解。
由机电波的传播速度公式可了解到,机电扰动的传播速度与线路的电纳以及发电机的转子角惯量相关,但发电机的转子角惯量与转子角速度有关,当系统中的线路参数以及角的频率保持在一定的数值时,电力系统机电扰动传播速度只受到电力系统发电机转动惯量的变化影响。那么,电力系统中无连接的发电机组长距离的输电线路,由于转动惯量趋向于零,那么其具有较大的传播速率,其传播速率与光速接近。
3 电力系统机电扰动传播的仿真分析
3.1 机电振荡模式
为了明确电力系统中机电扰动低频振荡的传播过程,在该模式基础之上,以IEEE 4机11节点系统为实例进行仿真研究和说明。响应的系统结构图如图1所示。在未安装PSS的状况下,通过测试电力系统的三种机电的振荡模式,在模式一的振荡试验中,振荡频率为0.64,振荡模式2中的振荡频率为1.12,最后振荡模式3中的振荡频率为1.16,呈现递增的发展趋势。
在图1系统中的G1处施加机电扰动为具体研究实例,实现机电扰动传播特性的研究,在0.5s后在机电连接组的G1开端施加扰动,0.5s后消除扰动,为观察机电波的变化状况,揭示其实质,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Prony方法对相关支路的波形进行分解,分解后的波形图呈现持续变化的模式,也就是本地模式在受到小干扰后呈现波动到平稳的发展曲线,而区间模式则呈现出由平稳到波动的发展曲线。将电力系统受到小干扰后的机电波形通过Prony 分解完成后了解到,其结构为区间模式分量以及本地模式分量两个部分构成,而机电振荡模式1下,相应的特征值为0.1080±j4.0258,频率为0.6407,阻尼比为-0.0268。模式2的特征值为-0.6788±j7.0460,频率为1.1214,阻尼比为0.0958。
4 结论
通过发电机输出功率的增量方程了解到,机电扰动将引发电力系统供应区域的多个区间以及本地模式之间的振荡,使用小扰动的仿真分析方式,将连接在同一母线上的不同支路振荡输出响应可了解到,在同一个供电区域内部,不同自己之间的本地振荡模式符号相反,然而区间模式的符合则保持一致。由此可了解到,在母线的连接处,本地模式将遭到削弱,而区间模式则得以加强。并且,以联络线两端有功功率的相角对比,明确了电力系统中机电扰动的平均传播速度与发电机惯量密切相关,机电扰动在机电组中的平均传播速度远小于光速。
参考文献
[1]王德林,王晓茹.电力系统连续体模型中机电波传播特性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7(16).
[2]郭成,李群湛,王德林.电力系统机电扰动的传播特性[J].电网技术,2010(4).
传统的统计分析范文5
【关键词】 100G 传输系统 影响因素 关键技术
随着宽带需求爆发式增长,各区域的承载网、骨干层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带宽供给压力。同时,高端100GE路由器的出现,10G/40G的传送网已经不能满足超宽带业务和100GE端口的需求,在骨干层实现100G或超100G的传输网将已经是各运营商网络建设的主流之选。
一、100G系统简介
根据定义,由光传送设备承载的100G传送数据包能够迅速完成任何类型100G数据的传输,其封装格式是OTN或者以太网。总流量分布在城域、局域以及长途密集波分复用(DWDM)网络上。这能够满足越来越高的带宽需求,降低系统复杂度,减少了用于管理的波长,提高了频谱总效率,最终降低了成本。
二、影响传输发展的主要因素
随着光学器件以及波分设备等日益成熟,WDM+EDFA技术已经逐渐从骨干网向城域网、接入网下移和参透。另外,光分插复用设备和光交叉设备的开发,点到点的WDM系统正在向复杂光的网络传输不同波长信道和面向客户提供光路由的光网络迈进。但要建成实用型的超高速、大容量的全光网络,还需要处理好3个方面的问题:(1)光纤的色散累积和非线性效应,光学器件引起的光信号在光纤中的噪声累积和串扰等问题;(2)WDM设备中的高稳定光源和波长可调的探测器等问题,OXC、OADM设备波长变换器和可调光谐滤波器,以及光交叉连接矩阵等问题;(3)设备的标准化程度、互通性和网管等问题。
三、实现100G传输系的关键技术
1、高级正交幅度调制技术。目前40G的调制方式采用两相调制(DPSK)和四相调制(DQPSK),可实现远距离传输。但100G的传输速率分别是40G和 10G的2.5和10倍,为能在50GHz的频谱内的传输信号,需考虑更有效的调制方式。为保持相应的传输波特率,100G在传输时,每信元符号都需要携带更多的比特信息,因此如果单纯考虑增加相位调制的复杂度,就必须从四相调制发展到16QAM,但由于16QAM的最小欧氏距离很小,能容忍的相位和幅度噪声也很小,所以其非线性容忍性很差,因此无法满足长距离传输,且系统设计复杂。
2、前向纠错编码。100G系统相对于40G和10G系统需要更高的FEC编码增益,而级联各种基本FEC编码算法可获得更大的编码增益,能够有效应对随机误码和突发误码。迭代FEC编码如Turbo、LDPC编码以其高编码增益广受关注,其中,迭代编码LDPC较Turbo编码具有更优的纠错特性和更低的实现复杂度。基于软判决和加乘算法的迭代式LDPC算法,其编码增益逼近香农极限,并易于采用并行处理的方式实现。
3、电域色散补偿。100G的色散补偿模块要求低损耗、非线性效应小、频带宽、体积小、重量轻、低功耗、低成本,而EDC技术在光电转换后通过信号处理技术恢复数据,通过高集成度的处理芯片运用先进的FFE、DFE、Viterbi(MLSE)等算法来进行电域的色散补偿,其具备成本低、尺寸小、自适应能力强等特点,可以满足100G系统的色散补偿需要。
4、并行模数转换。由于速率的提升单个模数转换模块将不足以完成高速的AD转换,因此可以使用并行模数转换方式,将每个周期分成若干时隙或子频带,每个ADC只负责1个时隙或频带然后用DSP恢复整个周期,这样就可以有效的实现高速信号的模数转换。
5、正交频分复用。正交频分复用技术是将传统的宽带光载波通道细分为多个相互正交的窄带子载波分别进行编码调制后复用传输,减少子信道之间的相互干扰,CD和PMD容限较大,频谱效率大为提高。
6、软判决SD/硬判决HD技术。在100G系统里,目前引进了基于软判决(SD)的第三代FEC编码技术。软硬判决的区别在于其对信号量化所采用的比特位数。硬判决对信号量化的比特数为1位,其判决非“0”即“1”,没有回旋余地。软判决则采用多个比特位对信号进行量化,采用“00”、“01”、”10“、”11“判决,通过Viterbi等估计算法提高判决的准确率,软判决也让FEC的净编码增益达到11.5dB左右,大大提升了100G系统的传输能力。
四、总结
随着高带宽传输系统的商用部署,10G/40G传送承载网已经不能满足超宽带和100GE路由器端口的需求,100G光纤传输技术逐渐成为了光通信领域新的研究热点,因此,在承载网的核心层及骨干层实现100G传输将成为必然。
参 考 文 献
传统的统计分析范文6
【关键词】传统文化;班级文化建设
班级是学校的细胞,是学校教育活动最基本、最稳定的基层组织,也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层集体。班级文化是各成员在长期的相处中形成的共同认识、价值观、行为准则,是被大多数同学接受和认同的一系列意识形态。班级文化是整个班级建设的核心,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无形当中是一种教育力量,对班级管理、学生价值观的塑造都会有莫大的帮助。同时,班级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通过开展班级文化建设能够加强高校对大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素质教育建设。
一、传统文化的实用价值
(一)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与世界其他民族相比,首先,中国文化在时间上表现出长久、内容上表现出连续的系统性。从炎黄始祖华夏文明伊始,历经风云变幻、沧海桑田巨变,它都在紧跟着历史的车轮向前发展推进,已是5000年之久。另外,中国传统文化有连续性的,伴随着历史的动荡起伏,中国传统文化自成系统,延续传承,这样的生命力是我们骄傲于世界其他各民族的。其次,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历史上中国经历了多次的统一和分裂,政治上有过汉民族的统治也有过少数民族的统治。在文化上,以中原的汉文化为主,与各少数民族文化碰撞,,融合吸收。中国文化在发展中出现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共同发展的局面,而它们都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在教育上有“重德”传统。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注重人伦、宗法的伦理性社会。人们特别重视把伦理规范作为行为主体的评判标准。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特别注重道德修养,孔子主张的核心精神“仁”,提出“仁者爱人”、“杀身成仁”,孟子将其“仁”的思想扩展为“义”,主张“舍生取义”。“仁义礼智信”向来都是中华民族人际交往的信条,在人们的思想意识里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二)传统文化对班级文化建设的价值
党的十以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成为我们奋斗的目标。不止一次提到过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2014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时代虽然在发展,但是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的精华在今天仍是适用的。1.在班级日常管理方面。中国的百家思想可以运用其中。如儒家倡导的“仁爱”、“人本”思想,可以作为班级管理的重要理念。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关系,以学生为本,当我们真正做到这些的时候,自然也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理解。长此以往学生们“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威严也会在无形中建立起来。再比如法家思想的运用,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法家主张的“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对于班级的制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一个班级就是一个集体,同学们要用班规来约束自身的行为,同样,教师也需要用公平、公正的态度,用合理、科学的制度来引导学生的行为习惯。学生工作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因此学生自主全过程管理也是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可以借鉴道家学派的思想。老子的主张“无为而治”,运用在班级管理时,就是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提出班级建设的意见和建议,让学生自己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进行规划,教师从旁适时指导,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更好地展示和发展自己。2.在价值观的形成方面。传统文化中有着优秀的思想因子。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就曾指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由此可见,用传统文化建设班级文明,对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是一种无形的教育榜样。3.在素质修养的塑造方面。校园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场所,还是个人修养和素质塑造的地方。传统文化中包含的对个人道德标准要求、人际交往原则,充分运用可以很好地起到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个人修养的塑造,培养学生成为懂规矩、知礼仪、讲孝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传统文化融入班级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教师要不断学习,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在高校中,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精神的引路人。所以教师的思想意识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尤其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密切、最亲近的教师。辅导员要对整个班级文化制定基调,无论是辅导员自身的人格魅力还是思想偏好,都会成为班级文化的主流思想。因此,传统文化要融入班级文化建设中,首先需要辅导员教师在思想上重视和观念上认同,辅导员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增加自己的文化深度,提高文化素养,这样指导下的班级文化建设才能更加有质量和广度。除了辅导员,其他代课教师也需要增加传统文化的知识量,代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影响到学生。所以,除了辅导员有意识地进行班级文化建设,其他老师也需要提高自身素养。可以实施的途径有很多,比如学校定期举办文化讲座,邀请校内校外传统文化方面的学者来校作报告;还可以在每年的师风师德建设中将传统文化的学习作为内容之一。
(二)充分利用平台,加强传统文化宣传
首先,从班级的角度讲,在班级建立制度时,可以把儒家和法家思想结合起来运用,既能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又能严格管理。在制定过程中,让同学们积极参与,充分表达意见和建议,激发起学生主人翁意识,当制定建立之后,就成为了班级的“法律”,需要严格执行。遇到像迟到、旷课等违规行为,不管是班干部还是普通成员,都要依照制度进行惩处。另外,教室也是可利用的平台。可以在教室墙面上做传统文化宣传墙,由学生自己设计和负责填充内容,并且要求定期更换。这样学生既能在负责内容过程中学习到相关知识,又能在平时观看时无形中受到教育。其次,从学校的角度,校园内很多场所也能成为传统文化宣传的平台。校园本身就是精神文明的体现,校园环境建设时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可以营造出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学生每天路过一些亭台、长廊时,总能在有意识或无意识间感受到文化气息。此外,学校的图书馆也可以开展经典阅读、国学推荐等一系列“文化进班”活动。充分利用图书馆这个平台,向同学们宣传文化类书籍,鼓励同学们增加阅读量。最后,从信息化的角度,新媒体已经成为简易有效的可用平台。网络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尤其被年轻人所喜爱,所以,传播传统文化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平台。学校、系部、班级基本上都建立了自己的微平台公众号,可以每天推送一些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或小故事等内容。此外,还有班级QQ群、微信群、微博等软件,可以组织同学们开展主题讨论。通过借助网络,将知识的传播变得更有趣味,更加受欢迎,成为学生们的隐性课堂。
(三)结合传统文化,丰富班级活动
班级文化的建设离不开丰富、有效的班级活动。通过集体活动,能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增强凝聚力,增加班级荣誉感。通过参加班级活动,学生们还能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总之,班级活动能促进学生知、情、意的全面发展。可以分为校内和校外活动。学生们在校的时间可以组织大量校内活动,形式可以有:1.主题班会。每个班级两周就会举行一次主题班会,可以把传统文化知识列为专题,利用主题班会向同学们传播。比如“礼仪文化”,可以专门向同学们讲古代礼仪,礼仪的发展等。再比如诚信教育,可以借助晋商文化,通过讲解晋商精神,让学生认识诚信的重要性。2.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也是我国传统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现在学生们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和重视程度远不及西方节日。所以,我们可以利用传统节日这个载体,组织有效的班级活动,增强学生们感恩、孝道、和谐的观念。3.文本导读。经典文献是古人智慧的精华,比如《论语》、《孟子》、《弟子规》等,选取适合学生们阅读的文本,以班级读书会的形式共同学习或者以兴趣小组的方式分组学习,并定期组织讨论会,让同学们互相交流心得,互相促进理解。长此以往,学生们会在精神上达成共鸣,对传统文化加深认识,对班级精神形成认同。学生们的假期时间,可以组织同学们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当地及周边的文化资源,进行文化教育。形式有:1.文化遗址参观。我国历史悠久,每个地方都是有故事的。比如古城文化、红色胜地、名人故居等等,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带领学生们实地参观,让学生身临其境领会传统文化精神。2.博物馆参观。博物馆就像是历史的缩影,学生们可以在博物馆中感受中国的文化底蕴,领略传统文明。总之,班级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也可以不断地创造出新颖的活动形式,但是目的都是要通过传统文化的融入来加强班级的文化建设,形成班级精神。班级文化建设作为学生工作的一部分,最根本的目的是要育人。本文着重研究了传统文化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可实现的路径,通过把传统文化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一个支点,一条途径,其目标是要形成自己的班级精神,加强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陈萌,姚小玲.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时代价值[J].理论视野,2014(4).
[2]彭央华,赖昌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班级文化建设[J].南方冶金学院学报,1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