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划的基本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规划的基本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规划的基本特征

环境规划的基本特征范文1

【关键词】建设工程;规划;设计

在建设工程化时代背景下,建设工程规划与设计的可持续性面临着诸多挑战。我们面临着很大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突破,特别是建设工程规划与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因而也建设工程规划与设计的可持续性研究变得更为复杂。

一、建设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建设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是指建设工程社会、建设工程经济、建设工程环境资源为达到可持续的目标而做的基础建设和创新工作,即在一定的时空尺度上,以最少的劳动、技术、资金和资源消耗,在建设工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以人的观念更新,科技进步为主要手段,取得建设工程增长、建设工程结构变革和建设工程进步所产生的聚集效益,从而满足当代建设工程发展的需要,又满足未来建设工程的发展需要。从宏观而言,建设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是指一个地区的建设工程化建设,从而使建设工程数量的持续增长,即在一定区域以社会、经济、环境三者协调发展为基础的大、中、小型建设工程相结合的城镇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从微观而言,建设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是把建设工程建设得更好,更有利于持续发展,促进建设工程在功能、规模、结构、运行等诸多方面的进化和扩大,提高建设工程的中心地位和核心作用,实现建设工程的进步(建设工程质量的提高);就时间而言,建设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规划、运行、渐进式的目标,即建设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不是一个短期的、局部时段的行为,它不同于建设工程在某一时段范围的发展,它必须站在更高的角为后代考虑的建设行为,它亦有别于从波动理论出发的持续发展#$%。简言之:建设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即是建设工程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设和挖掘,使建设工程的功能、数量、规模和结构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协调到协调,由非可持续到可持续的变化过程,因此建设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应是以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的可持续性、协调性和聚集性为基本特征的。

二、建设工程规划与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建设工程定位不合理,建设工程发展规模控制失误

建设工程的发展始终应当基于自身历史,基于现实的规划才能站稳脚跟,真正实现其可持续性。而一些建设工程规划与设计未充分考虑自身特点建设工程定位盲目跟风。同时规划时我们往往首先确定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然后确定所需的土地资源等其他资源,当建设工程发展规模对资源和环境的占用超过基地本身的支撑能力时,就会导致资源无法供应发展举步维艰。错误的建设工程定位以及规模规划造成建设工程建设偏离现实,即使再漂亮的设计也无法最终得以实现。

2、生态、环境保护的忽视或滞后

尽管建设工程规划与设计中设置了环境保护专章,但更侧重于环境整治规划,只起到补救的作用成效不大。此外规划布局未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建设工程规划与设计设计者环境保护能力的单薄,规划实施后对环境的影响力的不确定性导致政府的控制力欠缺,很多建设工程建设对环境系统造成极大的破坏。

3、历史文脉缺失、地方特色不浓

不少建设工程自然生态条件、地理历史文化、风俗民情等迥异,但建设工程规划与设计趋同造成“千城一面”,丧失地方特色。尤其是建设工程的历史文脉往往容易被忽视或者错误的去改造和建设,严重损害了建设工程的古香古色。此外,自然特征是一个建设工程的天生特色,往往建设工程规划与设计中对其理解不够,一些建设工程的森林、湿地等被挤占,既失去了自然本色,也失去原有的生态功能。

4、建设工程公共空间的设计欠缺

设计者往往站在更高的角度进行整体控制,很多时候忽略了以市民的视角感受到的开放空间氛围,加之政府机构以及开发商加给的社会经济因素影响,导致建设工程规划与设计中真正对于人的因素的忽视。

三、解决工程规划存在问题的一般措施

1、实施科教强市战略

利用正确的方向进行引导,把建设工程的发展与规划与现代知识经济接轨,采取科学教育,科学宣传,提高建设工程规划与设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内在素质,使建设工程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

2、支持环境规划

环境规划是建设工程发展与规划的重要内容,以知识为基础的技术密集、清洁型的工业逐渐取代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更有效地使用能源,使经济的高速发展最终不需要以相应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为代价,从根本上解决建设工程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加强建设工程保护与改造

建设工程历史保护问题在经过一个时期的探索和实践以后,在概念上更加明确,即建设工程历史的保护是以保护建设工程的地方文化、景观特色和保护历史建筑和历史名城外,还包括保护不同时期的优秀建筑、历史街道环境、历史性景观特色和地方性风俗民情。

4、服从建设工程总体规划

我国建设工程规划与设计应综合考虑建设工程的自然环境、人文因素和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对建设工程空间作出统一规划,提高建设工程的环境质量,生活质量和建设工程景观的艺术水平。建设工程的总体规划决定了建设工程每个具体地段空间形态设计,建设工程规划与设计只有局部服从整体,只有在这样的控制之下才能创造出高质量的建设工程环境。

总之,建设工程规划与设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科学的严谨态度规划城市,以务实的作风建设城市,以人性化的措施管理城市,才能够建设出适宜人类居住的生态、和谐、美好城市。

【参考文献】

环境规划的基本特征范文2

关键词:生态经济学 经济发展方式 生态化转型

围绕经济可持续发展形成的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复合系统,即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运动规律的学科。根据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发展生态经济,促进社会生产和自然界生产进行相对等的物质能量循环,有助于人类社会摆脱资源紧张、环境污染的生态危机,走上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人和自然界之间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关系是生态经济的内在特征,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本质要求。当前中国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制约,亟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此要借鉴生态经济学思想,大力促进经济生态化转型。

生态经济学的实质

生态经济学相对于传统经济学而言是巨大变革。经济学家把生态环境看作是经济的一个子系统,生态学家则把经济看作是生态环境的一个子系统。这种思想观念的逆向转变,将推动形成深刻的环境革命、经济革命和技术革命。生态经济基本理论的关注点在于社会经济发展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人类的生存、发展条件与生态需求,生态价值理论,生态经济效益,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等,对于指导可持续发展具有传统经济学无法比拟的优势。

(一)生态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生态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正式创建的,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他的论文《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中首次使用“生态经济学”这一术语,成为生态经济学的最早倡导者。1980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将生态经济作为1981年《环境状况报告》的第一项主题。1989年,《Ecological economy》的出版和国际生态经济学会的成立标志着生态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中国生态经济学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1994年《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的颁布,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引入,扩展了生态经济学的理论研究框架。在应用上,生态经济学逐渐在生态园、生态城市、生态农业的建设中发挥了指导作用。

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全面深入地认识生态经济学的内涵,认识生态经济的生态学和经济学的特征关系,是促进经济与生态可持续性协调发展的理论前提。纯粹意义上的生态经济是一种理想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在现实社会发展阶段,即使最发达的国家,生态经济也没有完全实现,各国的生态经济还处于经济生态化阶段。

(二)生态经济及其基本特征和要求

根据生态经济学理论,生态经济是不破坏环境、不污染环境的经济,是不以不可再生资源为基础的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它具有生态学特征和经济学特征。生态经济的生态学特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系统性,即生态经济作为一个系统,包含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两大子系统;二是整体性,即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三是循环性,是指整个系统中存在着“资源—产品—废物—资源”的双向网状的经济运动循环,在良好的生态条件下从事高产量、高质量和高效益生产;四是价值性,是指随着人类生产的扩大,当自然的再生产能力无法满足人类需要,人类社会需要投入必要的劳动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保护,对自然物质进行社会再生产。

生态经济的经济学特征主要有两个:一是公平与效率;二是外部性与内部化。根据生态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发展生态经济需要实现四个转变:发展目标从增长型经济转变为稳态型经济;物质流动方式从直线型经济转变为循环型经济;能量来源由从化石型经济转变为阳光型经济;生产与消费模式从产品型经济转变为功用型经济。生态经济学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需要借鉴的重要理论。

中国发展生态经济的现实紧迫性

(一)自然禀赋相对不足

自然禀赋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包括了自然的环境属性、资源属性和发展条件属性。中国在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制约下,与庞大经济总量迅速发展对于环境容量的需求相对应,自然禀赋相对薄弱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无法回避的客观条件和制约因素。

1.自然资源的匮乏。作为世界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中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却大大低于世界人均水平,是典型的人口大国、资源小国。我国的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都严重不足,其中最基本资源如水、土、树、气、矿,人均水平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生态容量不足。环境经济学理论认为,自然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大量资源,也是经济发展的承载空间。“良好的生态环境具有扩散、贮存、同化废弃物的机能,从而保持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状态”(徐康宁,2006)。生态足迹理论是研究生态承载量的重要理论,该理论认为“生态足迹是指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Wackernagel M,Rees W E,1996)。中国人口众多,生态足迹需求巨大,生态足迹供给(即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与之相比,处于相对不足的状态,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形成了根本制约。

(二)经济发展的生态代价过大

在社会维度上,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表现为粗放型经济增长的生态代价过大。中国人口众多,而且资源利用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人均水平较高,生态损失成为经济发展的代价,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环境规划的基本特征范文3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建设;设计方法

一、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

生态城市是一个新型概念。所谓的生态城市规划,是以社会--经济--自然形成的城市生态系统为规划对象,在城市规划、生态规划、环境规划的基础上,基于城市的建设条件和自然条件,以生态学、城市学、环境学、社会学、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城市社会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合理地确定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方向,并结合生态学的方法和原理,应用系统科学、规划科学的手段,去设计、辨识和模拟人工生态系统内的各种关系,确定最佳生的人与城市生态系统相协调的生态规划设计方案。

二、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作用分析

1、生态城市规划建设能积极运用生态学论:它能结合理论与实际的可操作性,比如生态学论三原则:整体性、循环再生性、区域分异性原则。整体性谋求的是经济、社会、自然三个效益的协调统一与同步发展;循环再生性是要求城市物质循环对环境的缓坏及危害减小到最低程度;区域分异性针对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人工环境、城市类型等,制订不同的建设计划和对策。结合城市规划理论对其规划应坚持“协调性、区域性、层次性”的原则,生态城市规划首先强调经济、人口、资源、功能布局、各项工程设施及专项规划要协调发展。

2、提供一个更好的建设自然生态的机遇:生态城市不是一个视觉的变化,是和日常生活相关的所有内容DD经济、社会、人文、景观的变化,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整个生活过程中减少排放,是从整个大的系统之内,整个国家的系统内说的生态概念。对于城市的要求从一个表象,一个视觉,一个简单的景观变化,到社会所有领域的系统当中变化,这就是我们讲的从花园、园林到绿色、低碳的演变过程。所以,发展生态城市,要充实认识到,是否符合自然规律的生态过程。

3、能够提升绿色城市支撑与发展作用,维持与平衡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城市包括绿色环境、绿色产业、绿色文化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是基础。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有利于实现城市经济跳跃式发展;有利于保护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升产业结构,增强城市综合实力;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三、生态城市规划中应遵循的原则

3.1 生态承栽力原则

1)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我们要科学地估算城市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并运用技术、经济、社会、生活等手段来保护、提高这种能力;

2)要考虑环境的自净能力和人工净化能力,它们直接关系着城市的生存质量与发展规模;

3)要考虑城市的产业种类、数量结构与布局,这些指标对生态环境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污染的产生与净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4)要调整控制城市人口的总数、密度与构成,这是一个城市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3.2 城市生态位最优化原则

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群落中,在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城市生态位是一个城市提供给人们的或可被人们利用的各种生态因子和生态关系的集合,它不仅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现状对于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和生活活动的适宜程度,而且也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性质、功能、地位、作用及其间人口、资源、环境的优劣,从而决定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吸引力和离心力。从某种程度上老说,城市生态位是决定城市竞争力的根本因素。

3.3 城市的成长性原则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城市规划也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变化的,城市规划要为城市的未来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成长性是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一切自然群落和人工群落都遵循群落生长或演替的规律运行。人们在利用自然资源时,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否则就会导致“生态逆退”。将成长性原则运用于城市规划,就是将一个城市的文脉、历史、文化、建筑、邻里和社区的物质形式当作一种生命形式、生命体系来对待,我们要根据它的生命、历史和生态状态来维护它、保护它、发展它和更新它。

四、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方法

4.1减排目标设计

运用实测法、生命周期法以及物料衡算法等碳源排放量测算方法对生产活动过程中的碳排放量进行测算,以分析碳减排潜力,碳减排途径,进而规划碳减排目标。

4.2技术体制建立

依据碳减排潜力,探寻合适的低碳技术,如新能源开发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以减低化石能源的使用比率,提高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氢能、生物能源的应用比率,充分发挥自然生态基础的作用,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行碳汇机制,根据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合理开发、规划城市森林、草地、湿地系统,在规划中设计运用节能环保、植树绿化等碳中和技术。

4.3城市人口容量设计。

人口规模是影响碳排放的重要影响因素,人口越多,碳排放量则越大。碳排放量集聚增加影响着局部气候变化,引发全球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城市人口容量的设计,需参考国内外生态城市的相关经验,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城市空间布局、基础设施、交通体系因素对于产业发展以及人口居住和出行的碳排放量的影响,规划能最大限度降低碳排放量的城市空间布局、土地利用与交通发展模式。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放弃密集连绵的模式,向分片组团式的路子发展,合理调控人口在时间序列、地域上的分配,规划城区人口的最佳容量。

4.4自然生态环境的设计

遵循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理念,改善自然生态环境不仅有利于泄洪排涝,减少工程量,节约基本建设投资,而且对调节气候、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城区内尽可能保留部分较大的河流、坑、塘、湖、溪,将部分地段开挖改造为人工河道,并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堤岸曲线,沿岸做好绿化配置。

4.5考虑城市地理特征

建筑系统的设计在建筑空间布局上,需要充分考虑城市地理特征以及水、气、地质等条件。使用低污染、无放射性的低碳建筑材料,运用屋顶节能技术、门窗节能技术、外墙节能技术、照明节能技术等低碳建筑技术,引进或研发光电玻璃幕墙、地(水)源热泵系统、太阳能热水器等新能源利用技术,并提高建筑期内化石能源的使用效率。

4.6交通系统的设计

交通系统规划主要包括交通工具、能源供给与交通道路布局模式三方面。需要低碳发展资金投入到清洁、节能的新型交通工具的研发与引进,如电动车、快速充电纯电动客车。引进与研发能够对大型交通工具所排放的温室气体进行回收与处理的发动机技术、末端处理技术、空管技术。根据城市交通发展状况以及能源结构状况,借鉴国际上对交通业征收碳税的经济手段,对航空天然气、燃油等按其碳含量的比例征税。提倡公交主导发展理念,倡导空间紧凑、环境改造、功能重构的道路布局模式,远距离采用公共交通,近距离采用低碳排放交通工具。

4.7绿化系统的设计

环境规划的基本特征范文4

关键词:水环境建设;水资源生态保护;分析

文章分从城市水环境建设模块,城市水环境治理体系的健全这两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1 关于城市水环境的建设模块的简单阐述

在我国的当代城市水资源的建设模块当中,我国城市水环境的建设需要面对很多的相关问题,例如发展落后的环境保护设施建设的问题。在我国经济发展建设模之中,其首要发展目标为城市经济建设,因此城市的环境保护会得到些许忽视,城市环保总是比较落后。虽然我国逐步建立健全相关的环境保护法,但是城市环境保护的执行力还是得不到有力的推进,这样就使城市环境的改善无法满足环境污染治理的要求,致使了城市水环境污染的原因多样化,这种影响城市水体污染的原因主要有城市周边大多数乡镇的居民的生活环境、城市工业发展的经济环境等,这些周围居民与工业因素严重影响了城市水环境水质的正常达标。

就当前情况来看,我国城市居民用水的水务费用及城市居民的排污费用是相对较低的,也是由于较低的城市居民污水的排污费用,在很大程度上致使城市用水模块产生浪费现象,导致城市居民污水量排放较大。因为受到城市人口密度急速扩张的影响,城市的建筑量也随之大增,这就对城市污水处理规划的正常有序的进行,城市污水下水道的管网正常建设起到很大的影响。城市水环境规划建设要求建设过程中具备大量的水环境建设资金,加上城市水环境的建设比较复杂,并且城市水环境的建设周期较长的客观因素,就会严重影响到城市水环境工程规划设计模块的正常有序进行。

2 城市水环境的治理体系的建立健全分析

(1)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进步,城市的水环境治理体系的建立健全和升级,和现下城市展开的扩容再建设工程,这三方面都影响着城市的水环境治理体系,尤其是城市的扩容张再建设对城市的水环境的影响。首当其冲的,我们要努力确保城市水环境的建设工程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其次我们还要遵询城市的扩容再建设对城市的水资源的利用规则。这样就要求我们在进行V城市施工的过程中,对城市水环境的系统生态进行改善和保护,同时要确保人类和自然界的有效协调,进而达到城市防洪防涝体系建设的优化和升级。在我国现下的水环境建设规划当中,大多数城市没有根据水环境的建设规划进行施工部署,造成大多数城市的防洪标准达不到国家的标注要求。例如,在很多城市中,特别是二线,三线城市,存在着城市河道侵占现象,这样就会失去了城市水环境建设对于河道水位的有效实时的监控。因为城市河道受到本身的裁弯取直及其相关不利于城市河道因素的影响,城市河道的渗透性就会发生很多的变化问题,这种情形不利于对城市河道的水流汇流速度的监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有效互换。

城市水环境防洪工程的建设施工是满足城市建设的城市水环境治理工程的必要建设。城市防洪工程的建设可以保证人类及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步,或者是相互适应,进而达到人类及城市的相互有效协调。城市水环境的防洪工程的建设质量的升级及城市水环境防洪工程的安全防御设计的升级是很重要的,这种升级优化不仅仅只对于城市防洪标准进行提升优化,还要保证城市防洪体系建设中洪水水位实时检测,要尽量避免对城市防洪设立过高的标准,要保证城市水环境建设的施工成本保持在可控范围内的前提下,来实现城市防洪水位的升级优化。在城市水环境的建设模块中,工程建设的自身管理风险和可能遭受洪水灾害的风险成正比,即工程建设的管理存在风险越大,城市水环境系统遭受洪水灾害的风险越大。此风险的存在可能严重影响城市水环境的内部流域生态环境。推行城市河道的扩张可以保障城市防洪标准的优化提升,进而恢复湿地带的蓄水能力,推动城市水环境中河堤模块的发展进程。

(2)由于城市道路的刚性覆盖面持续断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减低了城市路面的透水面积和透水能力,此现象会影响城市地下水的有效足量的补充。还因为城市地表的深层地下水资源的不断开采,造成城市地下水的水位逐年降低,发生路面沉降的现象,个别沿海城市还会出现海水倒灌的现象,这样就会对城市水环境的生态系统保护带来严重的影响。城市道路下垫面径流系数的持续改变,会造成城市内部积水及内涝现象发生的几率增大,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就要实施恰当的城市水环境规划建设,保证城市的绿地及城市的道路水位得到控制,保障城市的防洪能力的自身调节。协调雨污分流系统,积极建设渗水井工程,达到雨水的直接渗透目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城市水环境建设工程的蓄水来洗车,清洁路面及浇灌草坪等,这样可以起到环保和节约用水的效果。在城市中,城市停车场、城市露天体育场、城市地下车库等基础建筑设施,都允许作为发生特大暴雨的时候暂时容蓄大量雨水的场所。城市道路的结构使用石块及砖块来建设施工,这样不但可以增加水流汇流的时间,并且还会加大道路的渗水量、减轻城市地表径流量。

(3)污水处理及其管理体系的建立健全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必然需求,这种管理体系最主要的就是地下排水排污网络体系。优化地下排水排污网络体系,可以进行城市水污染的有效预防及控制,保障对城市洪涝灾害的防范。城市水环境网络的优化及城市污水分离采集的排放模块的优化会非常有效的保障城市下水道的积极扩建、保障城市雨水、污水的有效分流和保障区域流域的废污水集中采集管理模块的优化。在这种优化里面,一定要强制规划城市废污水的回厂并进行废污水处理,提升城市废污水的处理能力,保障城市水资源的合理使利用,减少城市废污水处理的经济成本。还应该制定统一的排放质量标准制度,废除废污水可以超标排放的法律和法规,严禁用牺牲公共资源的环境,来换取不当利益的行为的期合法化。建立监测系统,从严把关城市水环境的下水建设,跟踪城市下水道和城市供水质量的监测结果,定期进行公示,接收社会舆论的监督。

(4)在城市的水环境体系建立健全过程中,相关部门可以参考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及治理方法,用来执行城市分布式的污水处理模块优化,保证城市污水管网内部每一个环节的有效协调,保证城市集中污水处理单位的有效合理工作生产,保证城乡和城乡工业污水处理模块的升级,保障其施工模块的正确运行,保障城市污水截流的恰当处理,我们的相关部门需要处理好小型污水采集设施处理的有关工作,用来保障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

3 结束语

城市水环境的建设发展和国家城市经济的建设发展密不可分,息息相关。有关部门要采取展开城市水环境网络的建设施工,来保证城市水环境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达到城市经济效益和城市生态效益的共赢,保证城市水利建设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军继.浅谈当前城市水环境现状及发展对策[J].水土保持研究,2003(3).

[2]周丰,刘永,黄凯,等.流域水环境功能区划及其关键问题[J].水科学进展,2007.

环境规划的基本特征范文5

接着讲述了环境设计的规则和环境设计所涉及的要素及其的创新。

最后讲述了环境设计的创新。

关键字:环境;设计;设计要素

Shallowtalkthemodernenvironmentdesign

Summary:Thistextcarriesonelaboratetotheenvironmentdesignfirst,seeingtheenvironmentaldesignfromthedifferentangleagainafter.Relatedthemainfactorthatruleandenvironmentsinvolvewhendesignoftheenvironmentdesignimmediatelyafteranditofinnovation.Relatedtheinnovationoftheenvironmentdesignfinally.

Keyword:Environment,design,designmainfactor

引言

园林的发展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由于世界各国不同的环境因素及民族习性而孕育出不同的庭园风貌。因其天然的地理环境,中国人乐观平和的人生观及其对自然的哲学观,而形成风格独特的中国园林。一般人将中国园林分为皇家、私家和寺观园林,而至今流传最广的便是私家园林。回观今人所建之园林,由于受现实环境、材料来源、匠师的训练及社会背景等种种限制,使我们要建造一座具有传统风味的中国园林,已非易事。

一、阐述现代的环境设计

①何为环境设计

现代园林逐渐凝结成了融功能、空间组织及形式创新为一体的现代化设计风格。一方面,设计追求良好的服务或使用功能,例如为人们漫步、休憩、晒太阳、遮荫、聊天、观望等户外活动提供充足的场地和场所,解决好流线与交通的关系,考虑到人们交往与使用中的心理与行为的要求。另一方面,不再拘泥于明显的传统园林形式与风格,也不再刻意追求繁琐的装饰,而更加提倡设计平面布置与空间组织的自由、形式的简洁、线条的明快与流畅,以及设计手法的丰富性。特别是在形式创造方面,在当代各种主义与思潮纷争的背景之下,现代园林设计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自由性与多元化特征。现代主义、折衷主义、分解与拼贴、不相关秩序体系的重叠、历史或文脉主义、极简主义、波普艺术、隐喻与象征、甚至幽默都成了园林设计可以接受的思想。但是,在西方现代园林设计师阵营中,绝大多数设计师仍然视传统为设计的根基,在造型上仍采用理性方式去锤炼形式与探索空间,仍然以和谐完美作为设计所追求的目标。当然,这种和谐完美不局限形式本身,而是形式与现代园林服务于社会和人的诸多功能与需求的统一。

由于西方现代园林吸收了东方文化——中国传统园林的紧凑、自然与人工相辅相成,其简洁的形态正合现代主义的胃口。这些影响形成了现代设计的一些基本特征,包括构图中强烈、简洁的几何线条;自由运用多种形式。植物只是园中的一种造园素材,而不像在传统庭院中被作为主要内容。植物以自然形态为美,人工修剪或造型日渐稀少;用流动的线形或形体产生活泼与明快的空间,而不是仅用轴线或视线组织空间,重视经济可行性与空间的多用途性,追求非对称构图和动态平衡,注重具有亲切感和适于使用的室外空间创造;住宅庭院设计中,重视室内外空间的渗透与室内生活在室外庭院空间中的延伸,还有非传统材料的使用和传统材料新的用法。

对于我们设计者来说,说到“景观”,就不能不想起“园林”这二宇,那么“景观”和“园林”又是什么关系呢,总的来讲,景观最基本、最实质的内容还是没有离开园林的核心。从规划设计专业的角度来看,景观的基本成分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软质的物体,如树木、水体、和风、细雨、阳光、天空;另一类是硬质的物体,如铺地、墙体、栏杆、景观构筑。软质的物体,称为软质景观,通常是自然的;硬质的物体,称为硬质景观,通常是人造的。当然也有例外,如山体就是硬质的,但它是自然的。

②从不同的角度看环境设计

从设计角度看“环境”二字,主要是指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处的各种空间场所。广义来说,空间与场所可以涵盖我们所生存的整个世界。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生活方式日益丰富,毫不夸张地说,现实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已打上了人类活动的烙印。人类生活的环境景观,实际上是人类的欲望在大地上的投影。人类在不断地为实现某种欲望而改造和创造景观,直至其实现了这种欲望后,新的、更高的欲望又引诱他去追求、发明新的技术,采用新的生活和居住方式,从而在大地上写下新的景观。这可以被认为是人类个体和社会进步的轨迹。从田园到花园,到公园,直到高科技企业园,都充分反映了人类在科技进步的帮助下,不断实现自我完善的历程。

从设计方法上看,建筑外环境设计具有其“公共性”的一面。除建筑师外,城市规划师、园林设计师和雕塑师都纷纷涉足这一领域。他们各自有其独特的侧重点和处理方法。比如园林设计师精通绿化,对植物种类和季节、土壤的适应性研究非常熟悉,还能够设想各种时令的景致变化;建筑师对营造的技术感兴趣,他们研究的是砌筑、搭建和形式,对于与建筑设计一体化的室外空地尤为热衷。现代艺术的手法更富于想象力和整体意义,这首先需要参与者整体的观念更新,跳出栽绿篱、埋栅栏泛泛的处理方法,放弃狭隘的行业偏见。这是发挥想象力,创造场所特征与整体环境相映生辉的基本前提。

二、随时展的环境设计观念

①环境设计所遵循的地方性原则

地方性原则的提出是肯定环境文化多元化的结果。它从不同气候、地理特征等因素解释环境差异的合理性。这些先天性差异原本是各个民族和地域的人们,在历经漫长的适应性发展后,所形成的自然选择,它为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千姿百态的文化面貌、生活方式和建造样式奠定了基础。我们应清楚,所谓地方性原则并不是一种形而上学的、难以与大多数现实的设计相对照的空间概念。实际上,它首先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公共性设计法则,因为设计项目从来都是具体的、带有特殊条件的。不论在北京还是上海,在中国还是法国,设计的着眼点首先是要对具体的环境条件进行分析。其次,从建设坏境的角度来看,评价一个具体设计的成败与否,一定要使之与所在环境的总体风貌相联系,因为一个城市或地区注定是要以环境个性的存在作为资源和文化价值的依据条件。

后现代以来的城市环境景观,在首先满足功能性、技术性指标的前提下,强调了设计对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表达。(1)注重追求城市空间的趣味性。(2)与地方景观特征和环境特征相呼应,使当地特有的风土文化价值得以保持和张扬。这样产生的新环境才能自然地溶入地方生活中去。(3)强调景观道的设置,为行人提供舒适和便利。景观道包括专用的和与城市干道同向的步行便道。后者则在保障一定宽度的同时,要求有绿色屏障与车行道相隔。另外,建筑底层的细部设计亦是为景观道创造情趣的重要手段,需要予以重视。(4)强调设施多样化和完整程度,注重使技术的细节在应用中得到鲜明而有趣的表现。(5)重视环境艺术作品的创作实施,使艺术与现实生活的界线变得模糊,从而表达出生活艺术化的理想。

②环境设计所涉及到的要素(空间、场所、领域)

空间即Space,它是由三维空间数据限定出来的。场所即Place,也是由三维空间数据限定的,但是限定得不如空间那么严密精确,它有时没有顶面,有时没有底面。领域即Domain,它的空间界定则更为松散,这个概念最初出现在动物界。如一只老虎,一般活动出没的范围约为几平方公里,这一范围内一般不会出现第二只老虎,这几平方公里的范围就是这只老虎的活动领域。空间、场所和领域三者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空间是通过生理感受限定的,场所则是通过心理感受限定的,而领域则是基于精神方面的量度。因而设计时就要根据不同的特点进行考虑,如建筑设计的边界界面多以空间为基准,景观规划设计的边界限定则要以场所和领域为基准。

③设计要素的创新

在西方现代园林设计中,最引人注目并且容易理解的就是以现代面貌出现的设计要素。现代设计师可以较自由地应用光影、色彩、声音、质感等形式要素与地形、水体、植物、建筑与构筑物等形体要素创造园林与环境。20世纪50—60年代法国的西蒙(JacquesSimond)提出了一些颇有新意的设想,用点状地形加强围合感,线状地形创造连绵的空间,对法国现代园林设计师有一定的影响。瑞士的克莱默(ErnstCramer)为1959年庭园博览会设计的诗园中,运用三棱锥和圆锥台组合体,这些地形就像抽象雕塑一样,与自然环境产生了鲜明的视觉对比效果。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现代园林及环境设计的要素在表现手法上更加宽广与自由。由埃里克森建筑事务所(ArthurEricksonArchitects)设计的罗宾逊广场(RobsonSquarePark),水池、瀑布水景与省政府办公大楼融为一体。巨大的水池位于楼顶,犹如“天池”,水从屋顶倾泻而下,形成了巨大的瀑布。除了体量外,水景设计在手法上也异常丰富,形成了将形与色、动与静、秩序与自由、限定与引导等水的特性与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整体水环境设计,既改善城市小气候,丰富了城市环境,又可供观赏、鼓励人们参与。

④形式与功能的结合

与传统园林的服务对象和装饰与观赏性不同,现代园林面向大众的使用功能已成为设计师们所关心的基本问题之一。形式建立在功能之上,并且力求简明与合乎目的。例如,纽约观景台公园和横滨美术馆前广场公园虽然都不大,条件也不复杂,但公园设计视线安排合理,使用方便,空间划分明确,细部考虑周到,反映了现代主义手法在当代园林中的广泛应用。大自然是劳伦斯•哈普林(LawrenceHalprin)许多作品的重要灵感之源。在深刻理解大自然及其秩序、过程与形式的基础上,他以一种艺术抽象的手段再现了自然的精神,而不是简单地移植或模仿。哈普林对自然现象做过细致的观察,他曾对围绕自然石块周围的溪水的运动,自然石块的块面形态及质感,做了大量的写生与记录。在这些研究中,他体验到了自然过程的抽象之道。例如他设计的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Portland,Oregon)伊拉•凯勒水景广场(LraKellerFountainPlaza),从高处的涓涓细流到湍急的水流,从层层跌落的跌水直到轰鸣倾泻的瀑布,整个过程被浓缩于咫尺之间。

⑤场所精神与文脉主义

对文脉的深层阅读要求深入到一个场所的精神领域之中,并关注到传统的阻力。从某种程度上讲,每一设计实际上都是在创造一种场所,只有更倾心地体验设计场地中隐含的特质,充分揭示场地的历史人文或自然物理特点时,才能领会真正意义上的场所精神,使设计本身成为一部关于场地的自然历史或演化过程的美学教科书。法国园林师谢墨托夫(AlexandreChemetoff)在拉•维莱特公园(ParcdelaVillette)中设计的下沉式竹园(TheBambooGarden),有意识地保留了城市的地下管线设施,给水干管、排水管、电力管纵横于场地之中,让人们了解到这一小小的绿色空间实际上是城市庞大聚集体的一个“碎片”。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谈一谈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苏州园林。绘画讲“意在笔先”,造园也是这样,必须先有一个主题思想。不但全园需要有一个主题,就是园中的每一个局部景观的组织也需要有不同情趣的主题。例如,苏州网师园,以“渔隐”为主题,其主体景观便选择表现“网师”(“渔翁”)生活的湖泊景象,湖泊型的水体衬托的山林景象构成了以“渔翁”为主题的园林意境,在这一主题下延伸发展而设置的其他景观空间,使全园的景观结构丰富变幻,而最终又不脱离“渔翁”的主题,做到了思想情趣与景观的统一,也就是所谓“情景交融”。

三、园林意境的创造和环境设计的创新

山水、植物和建筑是构成园林的几大要素;然而,具体景观的建造还不等于是园林艺术作品的完成。景观只有被赋予一定的思想意境并与景观要素相融合,才能真正实现园林艺术的价值。也就是说,所谓园林意境,是高于直观的园林景观的审美范畴,是通过所见的具体景象来暗示更深更广的美好境界。景有尽而意无穷便是如此。

①功能与景观的统一

单纯的景象构成,还只是限于形式,是一个美丽的躯壳,还不能说是完美的、独立的艺术存在,只有当园林的思想情趣与景观要素相统一,建筑功能与景观要素相统一,才能称为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一座园林,不论其景观组织得多么巧妙,如果没有能满足人们休息消遣的环境,当人们疲乏时找不到座椅,烈日雪雨时无所遮蔽,饥渴时没有饮食供应等,其景观再优美也会使人无心欣赏,也就更谈不上领略其景观中的意境了。对于园林景观的创作来说,出于思想要求所做的景观处理是必要的;出于实用的要求所做的景观处理同样是必要的。对于园林景观的欣赏不同于看画,人的因素是作为参与者、体验者而融入园林景观中的,要在游乐中甚至生活中去观赏。园林景观所提供的美感也不仅限于视觉,而且具有听觉、嗅觉、触觉及至全身心的舒适感。园林意境的产生,只有在满足这一前提下才能实现。

②再现自然的景观

意境的创造是通过具体景观形象来表现的。景观如何能产生意境呢,反映自然风景的园林景观,首先应符合自然规律,反映自然的原型。艺术讲求“形似”与“神似”,以形似为基础,以神似为最高境界。一座园林艺术作品的产生,是基于设计家对生活的感受,经过主观再创造的结果。园林艺术的创作不但包含作者的审美观、自然观、园林观的逻辑思维,同时还反映出设计家对美的生活情趣所激发出的形象思维。因此,设计家对生活的观察越深刻、知识越渊博、逻辑思维越正确、艺术修养越高、形象思维越活跃、创作经验越丰富,其作品就愈具有概括性,作品的意境就愈加深远。

③生态理论应用于环境设计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一书中写道:“居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不仅仅是绿化的问题,从创造生态环境考虑,需要对以下的因素进行规划:(1)分析居住区朝向和风向,开辟组织居住区风道与生态走廊。(2)考虑建筑单体、群体、园林绿化对于阳光与阴影的影响,规划阳光区和阴影区。(3)最大限度地利用居住区地面作为景观环境用地,甚至可将住宅底层架空、使之用作景现场地。(4)发挥居住区周围环境背景的有利因素,或是借景远山,或是引水入区,创造山水化的自然住区要创造青山绿水中的风水宝地。园林生态在景观设计上的几点体现:(1)从绿化苗木来讲,做到“适地适树”,运用乡土树种及经过驯化的引种树种,并注意运用本地植被中的顶极群落。这一过程,需满足绿化生长所需的水、肥、光、气、热等条件,其主要目标是营造稳定的生态植物群落。(2)尽可能提高环境的“绿视率”。绿色是环境永恒的主旋律。提高“绿视率”,如停车场、路面,广场、架空层都要尽可能多的被绿色覆盖。(3)运用节省能耗的材料。在可替代的材料中,尽量选用能耗低的材料,特别注重环保新材料的应用。既满足生态原则,又满足环保原则。如构筑物选用多孔水泥砖,弃用粘土实心砖。(4)运用可循环或能降解的材料,如环保透水砖、PVC植草板等。(5)垃圾分类收集,将生活垃圾与建筑垃圾分类,将有机垃圾与无机垃圾分类收集处理;运用环保型垃圾筒(6)深入研究人的行为规律与心理特征,让环境的改善与居民的素质提高相互促进。既有园林生态之考虑,又摘取环保中的某些方面。

参考文献:

[1]宋健,惠永正.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科学出版社,1994.

[2]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72.

[3]何林.应用美学.辽海出版社,2000.

[4]许懋彦.淡路梦舞台——安藤忠雄圆梦的舞台.世界建筑,2001(2):70~75

[5]邓林.建筑艺术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

[6]王晓俊.风景园林设计.江苏科学出版社,2000

环境规划的基本特征范文6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关系论述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人类在社会发展的标志就是城市的出现,它成为人类聚居、商业交换的地方。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是密不可分的,并且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只有充分认识到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关系,才能不断推进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的深入,为我们的后代留下更好的生活空间和更多的优秀作品,也不断改善我们的城市环境,增强国家的软实力,为我国最终实现科学、人性的和谐社会增砖添瓦。

1 建筑设计和规划的关系

1.1 城市规划的首脑作用

城市规划设计是宏观的,对一个时期的社会发展都起着主导作用,一个城市的形态、功能、作用、风格都依赖于城市规划,比如现代世界城市、信息城市、数字城市、生态城市等概念性的城市出现都依赖于城市规划的首脑作用。城市规划强调的是城市生态和城市形象,站在一定的高度统筹建筑、绿化、道路、水系、人文等功能,并且建立起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

城市规划设计是将不同的物体进行联合,使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设计者不仅必须考虑物体本身之间的设计,而且还要考虑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之间的关系。现代经济不断发展,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多,一个城市的好坏和城市规划水平的高低有着密切联系。城市规划通过对未来目标的确定去制定相应的实现手段和制度。

城市规划实际是建筑单体或者建筑群落的组成,它对城市功能分区、用地布局、路网结构、市政设施都有着继承性和连续性的规划。在规划过程中常常因为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建筑采用保护、保留的方法,达到个体与整体的和谐。

城市规划设计对城市中的具体指标都有着明确的控制和规定。比如对建筑用地性质、建筑用地范围、建筑覆盖率、建筑高度、建筑后退红线距离、交通出入口等都做了相应规定。

1.2 要合理的安排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关系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不断的增加,城市的规模继续扩大,与之而来的是对建筑、道路等各种空间因素的布局和设计。如何通过这些因素来构建适合人们居住的城市环境,处理好城市环境规划以及建筑涉及到的关系就变的更加突出。

1.2.1 要对城市的规划进行科学的设计

城市规划设计是社会空间和物质空间健康发展的根本,所以城市规划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在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很多规划类型出现。由于城市规划的内容十分复杂,但是各种因素趋向综合,方法的包容性增强,已经从单纯的形态设计向综合设计转变了。在城市的规划设计中要注意城市的功能分区、交通线路,同时也要注意建筑物的比例、尺寸、色彩、材料使用等问题。因此,在城市规划中需要强调城市设计的基本特征是将不同的物体合理联合,形成有机整体的过程,设计者需要考虑建筑物本身的设计,也要很好的考虑物体的关联性。城市建设的效果与城市规划设计的水平高低是有直接联系的,由于城市规划时建设的基础,因此城市规划时设计师拥有科学对待的态度。

1.2.2 在实际的设计中,场地设计要服从城市整体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对场地的影响是体现在很多方面的,例如城市规划了发展的方向和布局,对土地的使用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场地的设计就需要对这些规定进行贯彻执行。而场地设计通常是要满足建设项目的要求,在现在的条件和法规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的组成元素的整体布局来最终实现。而对于建筑设计来说,实现各种要素的和谐共存是根本,在实现的过程中,下列问题就要特别重视:

在建筑设计和规划的工作中,场地的设计是指建筑物、交通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场地竖向、工程设施等的总体规划以及交通设施和景园设计、场地方向等内容在内的具体设计安排。

而从建设的流程上说,建筑物在设立项目之后,就需要对申请到的项目土地进行设计和考虑。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具体的做法更多的是要考虑到各种工作任务以及计划的需要。在这些设计中包括项目的各个组成要素,并对这些内容的规模、形式等相关问题进行明确的规划和认定,然后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进行总体的设计规划。

1.3 要立足建筑的设计需求,整体布局城市规划

在城市中,建筑是基础,城市规划就是要对建筑群进行组合,在进行建筑规划的时候需要考虑下列问题:城市的建筑要结合当地的环境,从城市的规划出发来考虑建筑物是否与整体的环境相适应,在建筑的整理形态上,要跟周围的建筑相互呼应,在对比、色彩和环境格调上都要协调;要从居民的感觉出发处理建筑物的局部环境,要通过人们对空间的心理感受来进行设计;建筑物的造型要有独特的风格,整体性要不断的增强,简单和复杂要相互穿插,从而在简单中实现更多的变化;要对历史文脉进行传承,通过很多抽象的手法对历史的痕迹进行传承和延续。

2 在实践中如何评定优秀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

建筑是城市的主要构成部门,集中反映城市的文化和历史,因此合理的城市规划以及优秀的建筑设计是很重要的,而对其评定的过程需要多种途径和手法。建筑是一个城市形象的代表,建筑设计要以城市规划设计为前提,城市规划具有前瞻性,会将一定年限内的人文景观和自然环境等许多长远发展状态都考虑进去,建筑设计在设计建筑时,应服从城市的规划方案,不可单纯地只注重建筑的形态设计,而忽略与周围城市环境和区域的关系,建筑设计方案应尊重自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这样,既使是最简单的建筑设计也能取得好的效果。城市规划设计是一个从策划到维护的整个的系统化过程,是一种设计社会空间和物质空间健康发展进程的社会实践。设计方法包容性强,内容日趋综合,从单纯注重形态的设计发展到综合设计,不仅要注重城市的交通流线、功能分区,还要注重建筑物的体量、造型、空间、比例、尺度、色彩、材料等。因此城市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建筑设计的依据,合理的城市规划设计,可以使整个城市的空间资源有效分配,功能布局有效协调,土地合地利用,有效促进各项综合设施的分配。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城市规划设计的指导作用,在新时代的飞速发展中,现代建筑设计,城市设计也必将与规划、景观设计及相关领域密切结合,朝着人性化、复合化、生态化、长效化、多元化、互通化等更优化的设计方向发展。

3 结语

城市规划整体布局城市建设,建筑是城市最主要的部分,因此建筑的设计必须要符合城市的整体规划,同时要能够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健康发展。城市建设的好与坏,与城市规划的水平具有紧密的关联。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师能够成就什么样的建筑艺术,不断完善人们的生活和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的进步,这是我们的设计师们不断追寻的探索,也是我国当前城市建设中的重要问题,所以好的设计师,要不断的完善建筑设计的评审制度,对设计方案与城市规划的内容进行对比协调,建筑设计必须要适合城市规划。在考虑建筑物自身问题的同时,要深入了解建筑设计对城市规划的意义,制定科学严谨的方案,综合考虑周围环境的特点,让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实现统一和协调,让更多的设计作品美化我们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张冰 . 浅析城市规划的设计理念 [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3).

[2] 曹丽丽,李祁.城市规划设计如何体现环保节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