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运营安全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运营安全分析范文1
【关键词】云计算;安全问题;安全对策
一、云计算的概念
作为正在发展中的云计算,对其存在多样化的解释,概括的说,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机方式,通过互联网将大量规模化的虚拟化资源以服务的形式提供给外部用户。用户享受服务的同时不需要知道支持该项服务的软硬件基础设施是如何运作和管理的,由云服务商负责软硬件资源的管理、维护、安全保护等。一般来讲云计算具有如下特征:
1、软硬件资源均通过互联网提供给用户,对网络带宽具有一定的要求;
2、云中资源具有动态扩展性,根据用户的需求资源能够进行扩展和动态配置;
3、资源以整体的形式呈现给用户,但是在物理上资源是以分布式共享方式存在的,用户并不了解服务基于的软硬件资源位置以及服务的实现方式;
4、用户按照需求使用资源,并根据实际使用量付费,不必为其它空闲计算资源负担费用。
二、云计算部署方式
云计算的部署方式根据服务对象范围的不同,分为:私有云、混合云、社区云、公共云,这四种云按顺序其数据安全性和隐私性依次降低,但是其节约的成本逐渐增多。
1、私有云主要运行在企业或者组织的内部,在企业或者组织内部实现计算机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动态分配,此种云模式需要企业自己购买软硬件设备,安排专门人员进行整个云计算系统的运行管理和维护,一般存在于Google、Amazon、微软等大型公司,私有云开放性不高因而所面临的安全威胁相对较少。
2、社区云一般由多个私有云通过VPN链接在一起构成,其规模要大于私有云。
3、公共云是云计算的初衷,其基础设施由大型运营企业建立和维护,如Amazon、Google、微软、百度等IT巨头企业,企业将服务以按需购买的形式销售给外部用户,对于用户而言只需要对自己使用的资源和服务进行付费,不需要建立自己的实体数据中心。因为公共云具有较高的开放性,并且用户失去了对计算和数据的直接控制权,因此公共云面临的安全威胁最为突出,以致于目前多数企业仍不愿意将核心数据上传到公共云中,只是将边缘数据上传,对于云计算安全的要求也主要集中在公共云方面。
4、混合云是私有云和公共云的混合,一般用户将敏感数据存放在私有云中,而将非敏感数据存放在一个或者多个公共云中,这种模式是目前多数公司开始使用云计算服务的初期策略。
三、云计算面临的主要信息安全风险
云计算技术作为近年来IT热点研究技术,其应用不断普及,随之带来的是安全问题的不断出现。2011年4月,亚马逊云计算数据中心服务器大面积崩溃,造成其云服务连续中断四天,受影响服务涉及应答服务、新闻服务和位置跟踪等。2012年2月,微软Azure云基础设施和开发服务出现了严重的中断故障,其系统的服务管理组件在世界范围内断网。2013年2月微软Azure云存储服务中断达12小时以上,用户无法访问云计算连接的数据或者利用任何捆绑到这些服务的多媒体内容。2013年10月,知名企业级云存储服务商Nirvanix公司宣布破产,要求用户在2个月内取回自己的数据,致使很多企业客户的需要面对巨量数据迁移的困境,其中不乏IBM和惠普的很多合作伙伴和客户。不断出现的云计算相关安全问题使得云计算的可靠性得到质疑并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
云计算的核心特征之一是数据的计算、存储完全在云端进行,数据的安全由供应商完全负责,用户减轻了负担的同时,也失去了物理隔离以及访问权限控制等最为有效的传统数据保护措施,对于用户而言唯一的保障就是与服务商签订的一纸协议。
云安全联盟CSA与惠普公司共同列出了云计算安全问题的七个方面:
1、数据丢失和泄露。云计算中对数据的安全控制力度并不高,管理方面的不足以及安全机制的缺失都可能造成数据泄露,无论是私人数据还是企业乃至国家的重要数据,一旦出现泄露甚至丢失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2、共享技术漏洞。云计算本身也是一个超大的数据共享平台,共享程度越大漏洞就会越多,攻击点也会随之增多。
3、供应商可靠性不易评估。数据对于服务商而言是透明的,要避免敏感数据的泄露,需要一个可信的服务提供商,如何对服务商进行可信度评估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4、身份认证机制薄弱。由于大量数据和资源都集中在云中,有效的身份验证机制能够防止入侵者获取账号的几率,减少未经授权的非法操作。
5、不安全的应用程序接口和API接口。云计算的应用程序系统十分复杂,保障其安全性更为困难,有的应用程序接口可能会成为攻击的渠道,对系统安全产生威胁。
6、恶意使用云计算。在技术的更新和运用过程中,黑客的进步速度往往不亚于技术人员,黑客可以利用合法身份作掩护,非法运行云计算。
7、未知的风险。用户使用浏览器便可使用相关服务,但是用户并不知道该服务使用哪种平台以及提供哪些安全机制,以及该服务上应履行的义务条款情况。
四、云计算信息安全对策
1、数据加密
数据加密是最好的数据隐私的保护方式,数据的存放以及传输应该以密文的形式进行,但是加密无疑会增大计算上的开销,因此要在计算开销和可靠的数据加密型之间取得平衡;如果云服务器能够确保用户匿名访问云资源并且能够安全的记录数据起源信息,用户的隐私将进一步得到保证,此外运算的结果需要返回给用户的时候,也应该使用密文的形式。减少明文的出现,使服务器能够直接在密文上进行操作将是隐私保护的重要方向。
在最理想的情况下,服务器上所有的明文操作都有对应的密文操作,这种完全同态加密方式能够在不降低效率的情况下很好地保护用户隐私。另外,信息检索作为云计算的常用操作,支持搜索的加密无疑成为云计算安全的另一个重要需求,如何在现有的单关键字加密搜索之上,实现多关键字搜索、模糊搜索以及搜索结果排序等将成为加密搜索的主要研究方向。如果不能进行密文搜索,那么用户操作所涉及到的数据都要发回用户方进行解密,无疑会严重降低效率。
2、数据完整性验证
很多云计算公司推出了基于云计算的云存储服务,例如Google Drive、Dropbox、亚马逊的简单储存服务(S3)、微软公司的SkyDrive等,都需要确保数据存储的完整性。数据存储在云端,用户完全失去了对数据的控制权,对于用户而言,不可能完全信任服务商对数据进行了可靠的完整性保护,所以用户对数据的完整性验证就显得十分必要。远程数据完整性验证能够很好地满足这一需求,验证无需进行数据的下载操作,而是根据数据的标识以及服务器对挑战码的响应对数据进行完整性验证。完整性验证的需求主要源自于用户对云存储服务商的不信任,Nirvanix云存储的关闭无疑扩大了用户对服务商的不信任。
3、访问控制机制
完善的访问控制机制能够有效阻止非法用户以及未经授权用户访问资源和数据,并实现对合法用户的访问权限控制。要实现有效的访问控制,云计算服务器需要验证用户的访问行为是否合法。访问控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网络访问控制和数据访问控制,网络访问控制主要是对基础设施环境中主机相互访问的控制;数据访问控制主要是对云端存储数据的访问控制,数据的访问控制机制要能保证对用户数据的各种操作的支持。
4、身份认证
目前身份认证主要有三种:基于用户隐私信息的认证;基于用户持有的IC卡、U盾等硬件设备的认证;基于指纹等生物特征的认证。目前主流的应用较为广泛的认证方式依然是口令认证和X.509证书认证。多因子身份认证和多层次身份认证能够进一步提高身份认证的安全性和实现层次化身份管理。
5、可信云计算
随着云计算的发展和应用范围的扩大,单纯依靠技术手段难以解决全部的安全问题,迫切需要构建可信的云计算。构建可信的云计算、云存储等服务,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一是建立云计算问责机制,云服务提供商如果可以确保可视化、有效的控制措施以及严格的法律遵从,用户无疑会信任服务商提供的云环境;二是构建可信的云计算平台,通过云端网关技术、可信计算以及安全启动等技术手段确保云计算平台的可信性。
6、安全管理
云计算环境的复杂性、高度虚拟化和动态化以及海量的数据给安全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应该从系统安全管理、安全审计、安全运维等方面出发加强安全管理。
系统安全管理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可用性管理,对系统组件进行冗余配置管理,保证系统高可用性的同时确保大负载情况下的负载均衡;
(2)漏洞补丁及配置管理;
(3)高效的入侵检测和响应机制;
(4)人员安全管理,采用访问权限控制和细粒度访问控制策略。
安全审计主要是由服务商为多租户用户提供审计管理支持,能够进行大数据量、模糊边界以及复用资源环境下的取证。
安全运维方面,需要云计算平台的基础设施、各种应用以及业务的安全监控、入侵检测和进行灾难恢复、提供有效的安全事件处理机制和应急响应机制。
7、法律法规和监管
云计算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和服务模式,对应的法律法规以及监管相对滞后。云计算的可持续发展除了技术的不断更新之外,完善的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同样十分关键。在法律法规方面,目前我国在云计算方面急需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诸如:有关云计算各组成部分的责任法规、个人隐私保护法规、电子签名和电子合同法规、取证法规等。
在安全监管方面,应加强异常监管和内容监管以及合规性监管。
五、总结
当前,云计算出现至今,其应用越来越广泛,随之而来的是不断出现的各种安全问题,构建可信的安全的云计算机环境成为迫切需求。本文介绍了云计算的相关概念、云计算的部署方式和特征,分析了云计算面临的主要信息安全风险,并提出了数据加密、数据完整性验证、访问控制机制、身份认证、可信云计算、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和监管等云计算信息安全对策。
参考文献
[1]俞能海,郝卓,徐甲.云安全研究进展综述[J].电子学报,2013,41(2)
[2]江雪,何晓霞.云计算安全对策研究.微型电脑应用[J],2014,30(2)
运营安全分析范文2
关键词:轨道交通 运营安全 风险 分析
中图分类号:P135 文献标识码:A
1.前言
轨道交通的发展在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同时,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城市的建设。但是由于轨道交通自身的特点,其安全性已经越来越受到广大公众的密切关注。安全是服务乘客的基本要求,也是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永恒的主题。运营安全不但反映了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水平和运输服务质量,而且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实现顺畅、高效运营的前提。运营安全有序是每个轨道交通运营公司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满足乘客需求、获得良好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根本保证。因此,分析轨道交通运营存在的安全风险,制定预防事故的相关对策及处理措施,对于改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安全现状、预防事故、降低事故损失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人员问题
城市轨道交通部分从业人员责任意识不强,工作中存在推诿扯皮的现象。少数干部管理松散,好人主义现象严重,安全检查走马观花,流于形式。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注重表面的总结汇报,缺少实际的细化管理。职工中存在惯性违章现象,缺少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对于乘客违反安全的现象不愿管、不敢管,害怕承担责任。同时,乘客的素质也是参差不齐,给轨道交通运营部门的安全管理工作也带来了不小的难度。
2.2设备问题
安全稳定的设备对于轨道交通的运营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旦发生设备故障就有可能中断行车、影响站车秩序,甚至有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等严重的运营安全事故。
2.3法律、法规的缺失
目前轨道交通系统方面的专门法律法规匮乏,许多严重影响轨道交通的因素没有得到及时的排除,未能对危害行为予以有效的遏制,无法保障轨道交通的正常安全运营。
2.4意外情况
近年来不断增多的恐怖事件以及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等原因导致的火灾、爆炸等灾难性事故,都会对公共安全与财产造成严重的损失。
3.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影响因素
3.1技术设备
技术设备的日常管理和维护直接影响轨道交通的运营安全,由于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较长、站间距较短,车种单一,涉及到线路、车站、供电、通信信号、售票、检票以及报警消防等设备。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一般采用了高可靠性的设备和软件,构成的系统具有“故障导向安全”的特征,使整个系统具有应对设备故障及突发事件的高度安全性。因此,整个轨道交通系统的设备维护和管理是十分关键的。
3.2网络传播性
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输效率建立在其网络运输能力之上。网络的运输能力主要影响轨道交通运行系统的可靠性,列车一旦发生延误不仅会影响到自身线路的正常运行,而且会影响到网络中其他列车的正常运行。正是因为地铁运行延误具有传播性,在发生列车运行延误时,列车到达晚点或者取消车次都会降低线路与车站等设备的通过能力,限制系统设备能力的充分利用。将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严重影响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营安全和社会声誉。因此,提高网络的运输能力,减少列车的运行延误对提高系统运行的可靠性是很重要的。
3.3运营组织方案
城市轨道交通应为乘客提供满意的出行服务,乘客的满意度是轨道交通运营质量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如何组织好运营是保证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运营方案应该在现有的网络结构与设备条件下,针对客流的实际情况,逐渐提高运营效益与可靠性,为乘客提供更加舒适、安全的服务。
3.4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作为一种不能预测的潜在风险,对于运营安全有着重要影响。突发事件包括自然灾害、恐怖袭击、人为破坏等,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将会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财产损失以及运营中断。因此,必须加强对自然灾害、恐怖袭击或人为破坏事件的预警和应急处置,最大程度地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对策
由于轨道交通具有线长、点多、面广、客流密集的特点,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往往后果不堪设想,危害相当严重。因此,对轨道交通来说,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
4.1广泛开展安全教育,提高安全责任意识
通过各种方式, 加强对轨道交通工作人员的法制教育、技术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大力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氛围,树立“以人为本、安全至上”的安全理念。全员培训,持证上岗,完善职工安全教育档案。对员工、乘客要进行突况处理的教育与培训,使广大乘客了解掌握轨道交通工具中紧急状态下的疏散方法,规范乘客的乘车行为,提高乘客的安全意识,提高员工和乘客的安全责任意识。
4.2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强化设备保安全
在现代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被广泛应用。利用这些科技成果,可以为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生产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持,例如列车自动控制系统(ATC)、环境监控系统(BAS)、防灾报警系统(FAS)等等。轨道交通系统所依赖的设备都具有较高的可靠性,通过冗余设计软硬件系统来增强系统的可靠性。但是由于外界环境具有很多不确定的干扰因素,因此排除故障就必须对系统的各种设施进行日常的保养与维护,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最大限度的降低故障发生的可能性,有效的提高轨道交通系统的安全性。
4.3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保障制度
首先建立安全规章制度和安全责任体系,使安全生产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促进运营安全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其次,建立安全检查和培训制度,采取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综合检查与专项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做到检查前有计划,检查中有记录,检查后有通报,隐患整改有落实。同时,建立安全评价制度体系,客观地评价运营安全状况,针对薄弱环节,提出具有安全性、正确、可靠性的改进措施,全面治理安全隐患,提高运营安全综合管理水平。
4.4完善轨道交通的法规体系
由于每个城市的发展水平不一样,因此应该根据其自身特点尽快出台城市轨道建设管理与运营方法,减少对于乘客可能造成的各种危害,对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的各种行为做出具体规定,要明确规定运营方人员所应履行的各项职责。尽快出台地方性法规,针对一系列安全问题做出规定,包括试运行导则、抢险指南、专项审查等内容,法规与规章做出规定的同时,政府相关部门也应该制定包括规划、建设、运营等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
4.5加大查处力度,打击违法犯罪。
在城市轨道交通中,乘客跳轨、携带危险品以及违法分子偷盗设施都对运营安全带来较大的隐患。工作人员及公安人员必须加大查处力度,对上述违法违规进行阻止,对犯罪分子进行严厉打击。
4.6完善应急预案,建立应急救援体系
轨道交通的安全运营并不可能完全排除故障或隐患,因此确保轨道交通的正常营运必须以预防为主。应对不同的交通事故,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制定不同的应急预案。应急预案一般包括指挥系统组织架构、人员及设备的配置、事故(故障)处理程序和方法、运营调整策略、信息汇报程序等几个方面。并组织开展应急演练,以检验各类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演练可采取有计划的桌面演练、实作仿真演练、实操演练,还可采取突击性演练,在实施者完全不知情的前提下,设置虚拟设备故障或虚拟行车事故,以检验员工的应急应变处置能力。
4.7加强业内外的监督检查,全面督促安全工作的落实到位
进一步加强安全监管,强化依法监督检查。定期组织全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生产督查,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各方主体,加强实施安全生产管理技术规范标准以及安全生产管理措施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管理。建立全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联络员制度,利用信息技术搭建信息共享、网络指挥的平台,定期组织全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座谈会,总结工作,分析形势,交流经验。同时通过坚持开展不同层面的安全检查,采取定期、不定期、季节性及节假日前、专业与综合检查等多种形式,突出重点,讲究实效,以有效消除隐患,防止事故发生。
5.结束语
城市轨道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安全、快捷和舒适的优势,对有效缓解城市拥堵、方便群众出行和促进城市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笔者通过对安全运营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的分析总结,以期望提高城市轨道的运营安全水平,推动城市轨道管理向更加安全、科学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殿业,金键,杨京帅;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研究体系[J];都市快轨交通;2004(04).
[2]吴道章;香港地铁的安全风险管理[J];都市快轨交通;2007(06).
运营安全分析范文3
为此地铁作为一种高速的城市交通工具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同样其安全风险不容忽
视,而这些风险又可以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需要根据不同风险的特征积极采取
措施,强化风险管理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关键字:地铁;运营风险;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14文献标识码:A
前言
随着城市人口流动性的不断增加,城市交通越发紧张,公共安全形势却也越发严峻起来。
而国内地铁事故的不断发生更是对我国经济造成巨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随地铁发展的广
泛性,地铁事故更是影响到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因此,为避免地铁安全事故的发生,地铁
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则刻不容缓。结合当今社会发展趋势,根据地铁运营安全的各方各
面,明确风险管理在地铁日常运营管理中的重要性,通过对地铁运营安全的现状分析制定合
理有效的应对管理措施,从而保证地铁交通的安全运营。
1、我国地铁运营及其安全管理的基本现状
近年来,我国地铁发展迅速,安全管理也被摆在突出的地位,有效的保障了地铁的安全
有效运营。
1.1、我国地铁运营的基本现状与发展趋势我国地铁安全理论系统的构建仍然处于探索阶段,
且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系统。因此,在地铁运营中便出现了具有以下特点的安全风险:
1.1.1、运营安全对管理的依赖性
地铁运营是一个较为庞大的人类操控机械的动态系统,因此,地铁的运营离不开人类管
理的协调,使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管理的有效性。
1.1.2、地铁运营的反复性
因地铁运营系统是多工种联合作业,昼夜不断、周而复始,因此各种不安全事件和事故
大多数是重复发生的。
1.1.3、受环境影响的特殊性
地铁运营即受内部人为操作失误和机械故障的影响,也受自然环境条件或社会环境的影
响。
1.1.4、.事故后果的严重性
地铁运行列车处于半封闭单向高速运行状态,由于其通风、照明及救援困难,所以,一
旦出现意外,必将引起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1.1.5、社会影响的恶劣性
地铁是整个城市发展的基础,是城市发展的命脉。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将直接造成城市
交通瘫痪,大量人员拥挤、社会影响恶劣,甚至可能引发部分乘客的骚乱,影响城市政府的
信用,造成无法估量的危机。
由于地铁运营涉及到大量不确定和不确知性,因此只有针对地铁运营中风险的特点,通
过对风险特点的深入研究,做出相应的应对策略,才能从根本上遏制事故发生的隐患,并将
其事故对社会或城市的损伤率将至最低。
1.2、我国地铁运营安全管理的基本现状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目前我国地铁安防系统主要有视频监控、门禁、安检排爆和报警四
大部分组成,同时各地铁运营公司出台了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如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公
布了《深圳市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深圳市地铁公交应急接驳专项预案》、《深圳市
轨道交通网络化应急预案》等地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制度,这些制度与措施有效的保障了地
铁的安全运行。
2、我国地铁运营存在的主要风险及其成因分析
总体来看,地铁运营的风险可以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而导致这些风险的原因
包括技术方面的因素,也包括管理等因素。
2.1、我国地铁运营的主要风险
系统风险是地铁运营公司所无法完全化解的风险,如由于自然灾害导致的停电甚至塌陷
等给地铁运营带来的风险,由于政府政策的变动如城市规划的变动带来的风险,由于乘客的
不理想而导致的风险等等,一般而言这种风险带来的影响较大。由于这些风险的触发条件不
同,并且触发条件不容易为地铁运营公司所控制,从而化解的难度较大。非系统风险是指由
于地铁运营公司自身的因素所引起的风险,如由于地铁公司内部管理不善而导致的风险,由
于地铁司机、调度人员操作不当等导致的风险,由于检修人员工作携带导致的风险等等,这
些风险是可以被控制和化解的。
2.2、我国地铁运营风险成因分析
除一些无可避免的原因可能导致地铁潜在风险外,还有一些可以有效把握但目前尚未处
理的问题增加了地铁运营的风险。首先,我国地铁建设的标准不统一且没有从国家层面进行
系统的规划是导致各种风险的重要原因,目前地铁建设中所参考的大多是强电、弱电,防水、
抗压,钢筋焊接,隧道施工等子系统的标准,难以找到一个系统、全面、符合当前地铁建设
需求的参考标准,这导致地铁在建设、运营过程中可能存在漏洞,从而存在潜在风险。其次,
地铁公司自身管理水平不高加大了地铁运营的风险,由于我国地铁全面铺开的时间较短,部
分运营公司的经验不足,缺乏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难以发现并有效的对各种风险进行预警。
此外,地铁运营过程中应急处理、配套服务能力不足也会带来了运营风险。问题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2.2.1、国内有的地铁运营公司没有对运营安全设立针对性的安全应对管理部门,没有对
安全风险做出系统性,全面性的的应对策略。更甚至,部分地铁运营部门没有对安全风险及
风险管理概念形成意识,更不会积极主动,系统性的进行风险管理,而事故发生后,管理方
案的应对也形成了一定的随意性。
2.2.2、有的地铁运营公司安全风险的管理基本采用旧的、被动管理手段来应对地铁运营
中出现的新的问题,而这样的思路虽然对重复出现的事故管理有相对作用,但却不能适用于
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需求,从而达不到对地铁安全进行最大限度的安全保障。
2.2.3、地铁运营风险管理活动多数是间断或瞬间性,只有意识到才去管理,目前国内有
的地铁运营公司不能做到未雨绸缪,缺乏长效实施机制。
2.2.4、有的地铁运营公司的安全风险管理部门缺乏定期对风险的复核性检查和评估,降
低了风险管理体系适应环境变化和规避风险的能力。
2.2.5、地铁运营安全风险管理部门缺乏系统、科学的风险管理理论方法指导,缺乏科研
项目的引入。
3、强化地铁运营安全管理的对策建议
强化地铁运营安全管理,可以从完善风险管理软硬环境,强化风险监测与预警,不断提
高风险处理能力等方面着手。
3.1、完善地铁运营风险管理软硬环境
首先,要不断完善风险管理硬环境,这主要是要不断引进各种完善的硬件基础设施,地
铁运营企业要联合国家有关部门,积极借鉴国外相关的技术标准来安装、运营相关的硬件设
施,增强发现各种风险的能力。特别是,对于新研发的硬件设备及其相应的软件程序,要进
一步强化其技术测试,避免由于技术漏洞而带来各种风险。其次,要不断完善风险管理软环
境,包括加强风险宣传,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地铁公司的全体员工乃至于乘客树立
风险意识,努力营造出一种“时时、事事、人人关注地铁风险”的氛围,为风险管理提供环
境支持。
3.2、构建完善的风险监测与预警体系
首先,要构建完善的风险监测体系,地铁运营公司要设置包括乘客、设备、隧道等监测
指标在内的风险监控体系,对整个地铁运营情况进行全面的风险监测,避免留下监控空白。
其次,要构建完善的风险预警体系,地铁公司要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化的设备,通过编制计算
机软件程序等方式设置风险自动预警体系,一旦出现某一类事件或者触发预先设定的条件就
能够自动进行报警,从而帮助地铁公司更及时的发现各种潜在风险,提示风险管理水平。
3.3、构建完善的风险应急处理机制提高风险处理能力
首先,要加强风险处理能力培训,积极组织风险处理演练。地铁公司要针对火灾、追尾
等不同类型的风险制定各种风险处理方案,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帮助员工熟练掌握各种
风险处理技巧。其次,要积极制定各种风险处理机制,特别是风险应急处理机制,地铁公司
要通过制度的方式明确一旦发生运营风险应该采取何种程序,并明确消防、行政、宣传等部
门的职责分工,将具体的责任落实到人,确保一旦发生运营风险能够及时有效的得到处理。
4、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当前地铁的运营安全工作任务也不断加重,面临的安全形势
不容乐观。地铁良好运营安全局面的开创还需要全面的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宋维华,殷位洋.地铁运营安全的风险管理[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9(2)
运营安全分析范文4
作为我国内河的黄金水道长江,其水上运输优势万众瞩目,国家“十三五”规划进一步强调:加大长江内河运输的发展的重要战略。目前我国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液化石油气、石油、化学品原料等危险品的需求也逐渐加大。通过长江黄金水道进行危险品的运输量也日益增长。相对于普通货物而言,危险品爆炸、腐蚀、放射、毒害、易燃等危害性要比普通货物大的多。从人员和财产安全的角度、环境污染的角度,在长江上进行危险品货物运输的安全性,运输途中以及装卸中转过程的安全性,是大家广泛关注的焦点。天津“812”事件的血淋淋的教训还记忆犹新。
长江危险品水上运输迅猛发展的同时,风险、危险也在日益加大,在以人为本的今天,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然而风险与利润同在,也与事故共存。据统计,长江航道上通行货物运量一半以上都是危险品。由于危险品本身的特性、长江水道的各种限制性因素、外界环境的恶劣等在运输条件复杂的情况下,长江水上运输的船员、船舶、水环境等都存在巨大的隐患,一旦发生事故,其严重性和损失难以计量。
因此分析长江危险品水上运输安全影响因素是有必要的,本文从货物因素、船的因素、人的因素、管理因素、环境因素等五个方面分析长江危险品水上运输的安全问题。
1.货物因素
风险源的重中之重是危险货物本身,其高危险的特性使之成为长江危险品运输安全的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严重威胁着长江水上运输安全。主要从一下几个方面体现:危险品本身的危害特性、货物包装的品质、货物配积载的质量以及货物堆码的专业性。
危险品本身的危害特性可能会造成爆炸、燃烧、腐蚀、放射性、中毒、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安全事故的发生。在长江危险品水运运输方面来看,一旦发生泄漏、燃烧、爆炸等此类事故,同时将会给运输的船舶带来不可估量的重特大损失,比如:人身财产损失、水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的问题。
危险品如果在装卸、储存、搬运各个环节中包装不当,没有符合危险品安全运输的标准的话,在长江运输途中,货物一旦遭到塌落、碰撞、摇晃、冲击等也可能导致各类事故的发生。
同时,货物配积载的质量也直接影响着危险品的安全运输。船舶在长江航行中难免会因为受到一些冲击或振动等而导致摇晃或者颠簸,使危险品在船舶货舱内发生一定程度的移动,如果危险品没有进行正确的配积载和堆码也是发生事故的重要原因。
2.船舶因素
水上运输船舶也是影响水上危险品运输安全的一个因素。长江上的危险品运输船舶的穿行多种多样,吨位数也不统一,在船体结构强度、船龄方面、船舶设备等关键因素方面参差不齐。因为危险品运输船舶从开始建造到投入使用的整个过程特别复杂,在稳定性和抗沉性方面都要满足高性能的要求,一旦不能满足要求,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就显著增大。当前在长江干线上航向的危险品运输船舶大多数都不是正规船厂生产的,尤其是小吨位船舶,还有很多危险品运输船舶是用其他的船舶改装而来的,例如通过改装散货船,散货船本身在制造材料、船舶稳定性设计、舱室的布局等方面就有很多的缺陷,而且船舶设施设备差、老化,质量达不到要求,专业性不强。在长江危险品水上运输的营运过程中维修保养不恰当,潜在的危险性更大。
在长江危险品水上运输中,船舶的不适航、供电故障、机务故障等情况是造成危险品水上运输船舶发生触礁、搁浅、碰撞、翻沉等事故的主要原因。
3.人的因素
人是船舶航行的主题,是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长江危险品水上运输事故的发生主要是因为人的严重不安全行为造成的。长江危险品水上运输安全事故发生中,人是最主要的主观因素。人的因素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船长的管理水平、船员的业务能力及责任心、船长及船员的心理、生理素质、船长及船员的安全防范意识等等。
很多做危险品运输工作的工作人员专业性不强,对自己运作的危险品不了解、不知道,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意识,在遇到危险的时候茫然不知,做不到在有效的时间内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来防止事态的扩大,甚至采用错误的方式加大事故的发生,例如天津“812”事件;一些驾驶员也不遵守航行准则和制度,也是容易造成比较严重的长江危险品运输事故。这些人员还包括:管理人员、引航员等等,都可能因为专业素质或者认为疏忽造成灾难的发生。很多事故的发生不是天灾,是人祸。
4.管理因素
在长江危险品水上运输安全事故中,管理因素往往不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但是安全管理、控制、治理等方面的工作没有落到实处,是事故发生的潜在威胁,是事故发生的深层原因,更为可怕。安全管理一般包括海事机构管理、船公司管理、运营部门的管理和其他部门的管理。在经济发展的今天,一些航运公司,尤其是某些个体经营危险品运输的船舶,单方面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置安全管理不顾,存在侥幸心理进行超载装运甚至是冒险航运,很容易导致长江危险品水上运输安全事故。船公司管理机制不够健全、不够完善也会是潜在的危险。还有船员的素质、资格等是否达到要去都是事故发生的潜在因素,都需要管理部门落实。海事机构的执法力度、是否存在标准不一、疏忽等也是影响的关键,是管理的关键。其他部门的管理如引航、船检、港口等部门的管理,是否运作合理,以及相互协调运作,这也是长江危险运输安全保障工作中的管理重点。
5.环境因素
运营安全分析范文5
关键词:防爆柴油机车; 矿井通风; 煤矿安全;尾气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2018501
1防爆柴油车的使用现状
随着我国煤矿机械化水平的发展,防爆柴油机车在煤矿井下使用越来越广泛。
从早期在硐室中使用的柴油动力装置,到现在的辅助运输防爆柴油机车,其发展速度很快,种类繁多。目前煤矿井下使用的无轨防爆柴油机车主要有防爆生产指挥车、防爆胶轮运人车、防爆无轨胶轮材料车、多功能铲运车、多功能吊车、支架搬运车、防爆皮卡、防爆中性货车、防爆洒水车、炸药运送车、LG80铲车等。随着防爆柴油车种类和数量的增多,导致矿井使用的防爆柴油机总功率空前膨胀,部分矿井已达到上万千瓦,这是以前的矿井通风设计不能预计的状况,因此对矿井通风与安全产生了极大的挑战。
2防爆柴油机车运输的优缺点
2.1材料运输
通过小坡度斜井或者平硐可以实现地面装车,直接运送到井下使用地点,减少了中间的转装环节,节约了时间和劳动量。同时材料车运输独立性强,调度方便,运输灵活,减少了辅助运输中间的冲突问题,可以多个地点交叉并行运输。此方面的特点也是矿井大量使用这种运输方式的一个主要原因。
2.2人员运输
工作人员从以前的下井步行到工作面变成了现在的由地面直接坐车到工作面,给矿井工作人员带来了巨大的方便,极大的降低了工作人员的无用功输出,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缩短了上、下井时间,使工人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煤矿的安全生产中。
2.3工作面搬家
新型搬运设备的使用,采煤工作面搬家的效率大大提高,为矿井的采煤工作面接续赢得了时间,提高了矿井总效率。
2.4回收边角煤
铲、装、运车辆的使用,使得回收边角煤变得更加灵活,既提高了边角煤的回收率,又减少了边角煤回采对正常回采工作的影响。
以上四个方面是防爆柴油车使用带来的巨大优势,但是这种运输方式的使用也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缺点。
(1)大量尾气的排放导致矿井空气质量下降,有害气体超标;
(2)大量车辆在井下有限空间运行,易产生运输交通事故;
(4)车辆尾气流入工作面,对作业人员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5)车辆碾压洒落煤炭,扬起煤尘,机车防爆性能失效时,有引起煤尘爆炸的危险。
3对矿井通风安全的影响分析
防爆柴油机车的大量使用,给矿井运输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对矿井通风安全带来了多方面的危害。
3.1尾气中有害气体的危害
防爆柴油机车排出的尾气中主要含有一氧化碳(CO)、氮氧化物(NOX)、碳氢化物等有害气体,其不同工况下的含量如下表1所示。尾气中CO成分会导致矿井空气中的CO含量超标,这种情况将带来两个方面的危害,其一是CO和人体的血红蛋白结合,降低血液的输氧能力,造成工作人员身体不适,甚至CO中毒和窒息。其次,CO是矿井自然发火预测的指标气体,尾气中CO会影响自然发火预测的准确性。氮氧化物中的NO2是井下毒性最强的有害气体,NO2遇水后形成硝酸,对眼睛、呼吸道黏膜和肺部组织有强烈的刺激及腐蚀作用,严重时可以引起肺水肿等疾病。这也是柴油车运输的矿井工人上班后眼睛发红,喉咙不舒服症状的主要原因。碳氢化物中包含多种烃类化合物,进入人体后会使人体产生慢性中毒,有些化合物会直接刺激人的眼、鼻粘膜,使其功能减弱。
3.2尾气中悬浮颗粒物的危害
柴油车尾气中还含有大量的碳烟颗粒,该颗粒物是柴油燃烧的产物,同时因为柴油燃烧产生碳烟颗粒含量远远大于汽油,所以井下的柴油车尾气排放碳烟颗粒的问题就更为突出。大量碳烟颗粒排入井下空气中给矿井通风安全带来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增加了矿井通风的排尘量,排尘效果差将引起巷道能见度降低,造成安全生产事故。该问题在一些大断面低风速的巷道尤为突出,除了影响矿井空气质量还影响到运输的安全性。其二是碳烟粘附有SO2及致癌物苯并芘等有机化合物和臭气,对人的危害很大。一般来说2~10μm的碳烟吸入气管后可排出体外,对身体影响不大。2μm以下的炭烟吸入肺部后,会导致慢性病、肺气肿、皮肤病和变态性疾病。
颗粒越小,在空气中悬浮的时间越长,柴油机车排出的颗粒以质量计90%以上小于1μm。矿井巷道中风速低,颗粒物在井下停留的时间长,人接触和吸入的量大,危害越大。
3.3尾气余热的影响
随着柴油机车尾气排出的还有大量的热量,这些热量随着风流被带作业地点,使得作业地点的总热量增加,这将增加风流排热总量,增加了通风的总排热负担。
3.4需风量过大的危害
由于近年来部分矿井的柴油机车使用功率已达到了上万千瓦,按照煤矿设计规范,井下用柴油机车供风标准为第一台车按5.4m3/kw·min,第二台车按照第一台的75%进行配风,三台及三台以上的按照第一台标准的50%进行配风。忽略前两台的问题,都按照50%计算,功率上万千瓦的矿井风量也要达到27000m3/min以上,考虑到车辆的使用频率,再将这个风量值降低1/3,认为车辆使用最大量时排出尾气的需风量为18000m3/min,这个值已经大于该矿井其他形式计算风量的最大值及现有的供风值。
该运行状况的后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矿井在用车高峰期就会出现CO等有害气体超标的问题以及局部大断面低风速地点排烟效果差,能见度低等问题。另一方面,矿井风量增加过大后,矿井总阻力将明显增加,造成通风耗能大大地增加,增加了矿井的通风成本;风量过大,也将带来风速超限的问题,造成粉尘的二次飞扬,不利于防尘工作;风量过大还会引起漏风增加,增加自然发火的危险性。
3.5车辆失爆危害
防爆柴油机车在运行过程中,如果缺乏维护或者维护不当都有可能造成车辆防爆性不可靠,造成瓦斯及煤层爆炸的危险性。
4防爆柴油机车尾气危害的防治措施
为了保证矿井辅助运输正常进行,降低尾气的危害,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对策措施。
(1)在组织管理中合理安排调度辅助运输的时间,避免井下车辆在短时间内过度集中,考虑错峰运输,尽量减少矿井最大用车量或最大用车功率。
(2)车辆保养维修要及时,发现尾气不达标的车辆及时维修,不让车辆带病工作,降低尾气的污染物排放量。
(3)严格控制超载现象,防止因超载引起的尾气排放超标。
(4)选择尾气排放标准较高的车辆,比如达到“国4”标准的车辆优先选用。
(5)合理控制井下车辆数量,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车辆下井频率。
(6)进行车辆尾气净化技术,降低尾气中有害成分的含量。
(7)合理计算需风量,保证排出尾气需风量的同时不使矿井风量过大。
(8)合理布置通风系统,使有害气体含量较高的尾气直接排入回风巷,减小对作业人员危害的程度。
(9)增加个体防护用品的功能,使其满足尾气防治的功能。
(10)对工人定期体检,发现相关疾病尽快治疗或者调换岗位,降低尾气对人员的危害。
参考文献
[1] 王永安,李永怀.矿井通风[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7.
[2] 张荣立,何国维,李铎.采矿设计手册[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3.
[3]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煤矿安全规程[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10.
[4] 熊国锋.浅谈机动车尾气污染及防治措施[J].生态与环境工程,2011,(08).
运营安全分析范文6
关键词: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护理干预
急诊科危重患者具有病情凶险、死亡率高、治疗难度大等多种特点,在救治过程中由于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检查、多方面的治疗,因此常需实施院内转运。院内转运在一定程度上可加重症状,增加死亡率,而在院内转运过程中实施安全护理干预,可大大减少转运过程中意外事件的产生,降低死亡率,减少护理纠纷,对患者的疾病治疗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急诊科收治的63例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诊断和治疗后均选择进行院内转运。将63例分为两组。研究组:32例,男17例,女15例;年龄20~80岁,平均(41.70±4.80)岁;疾病类型:急性呼吸系统疾病5例,心脑血管疾病10例,消化系统疾病4例,意外伤害11例,其它2例。对照组:31例,男18例,女13例;年龄21~82岁,平均(42.11±5.13)岁;疾病类型:急性呼吸系统疾病4例,心脑血管疾病9例,消化系统疾病3例,意外伤害12例,其它3例。两组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31例患者行常规护理,即实施传统的平车护送,加强输液处理,对呼吸困难者进行相应的吸氧措施等。研究组32例患者于常规护理基础上行安全护理干预,贯彻"安全转运流程",其中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1.2.1转运前安全护理干预 参照危重患者的实际情况,由专科医生对其院内转运的安全性进行客观、科学地评估,部分患者症状较为严重或生命体征不允许等,均需暂缓转运[1]。经专科医生讨论,确定可以进行转运的患者,必须于转运前实施呼吸道护理,及时清理呼吸道内存在的分泌物。若为呼吸困难者,则必须加强吸氧处理,确保其呼吸道处于通畅状态[2]。转运前,必须加强相关设备的检查,确保各个设备能够安全、正常地使用,同时必须提前联系好转运目的科室,让其做好接收的准备,以便能够及时开展救治工作[3]。
1.2.2转运中安全护理干预 在转运过程中,护理人员必须加强观察,及时掌握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命体征所出现的变化,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呼吸困难、面色苍白等症状,若出现这些症状,则需及时告知主治医生,及时实施对症处理,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4]。转运途中可取头高位,要尽可能避免震荡,同时必须确保中途的顺畅,以备突发状况出现后能够及时进行有效地处理[5]。若转运途中患者存在心脏骤停或严重的呼吸障碍,则需于第一时间内开展救治工作。
1.2.3转运后安全护理干预 在将危重患者顺利转运至目的科室后,必须及时安置好患者,同时加强各方面的检查,确保其生命体征处于平稳状态。若患者症状较为严重,需立即进行引流或吸氧处理,则必须于第一时间装置引流,并应用相关的呼吸机。待患者安全安置,且检查未存在异常现象后,可进行签字确认,做好转运交接工作,转运工作完毕。
1.3统计学方法 组间比较实施χ2检验,应用软件为SPSS12.0,当P
2 结果
2.1院内转运用时情况 研究组转运时间30min的比例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家属满意度 研究组家属满意度(96.88%)明显高于对照组(67.7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死亡率 研究组死亡0例,死亡率为0%;对照组死亡2例,死亡率为6.45%。两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782,P
3 讨论
急诊科危重患者是医院较为特殊的人群,其病情严重,随时都有丧失生命的危险,而在救治过程中,院内转运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关系到危重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对于急诊科危重患者,在其院内转运过程中实施安全护理干预,对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中转运前安全护理干预可为院内转运工作做好充足的准备,减少转运过程中意外事件的产生;转运中安全护理干预是危重患者安全、顺利转运的重要保障,可有效降低死亡率,减少护理纠纷,转运后安全护理干预可使危重患者的生命体征处于平稳的状态中,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我院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对31例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另对32例患者给予安全护理干预,贯彻"安全转运流程"(见图1),其中后者转运时间明显短于前者,其转运时间
图1 急诊科患者安全转运流程图
综上所述,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推行安全护理干预,将"安全转运流程"贯穿于院内转运的每一个环节中,可有效缩短院内转运时间,减少突发状况的发生,降低死亡率,对危重患者的疾病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邰金萍.护理干预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应用效果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16:2689-2690.
[2]赵卫勤.护理干预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1,11:82+84.
[3]潘玲燕.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危险因素与护理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08: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