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现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前教育现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前教育现象

学前教育现象范文1

【关键词】现象描述分析学;学前教育;研究案例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04-0006-05

在学前教育研究中,人们不断探索着新的研究态度、研究取向和研究方法,不可否认,研究方法论上的突破对于学前教育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回顾十几年来国外学前教育研究进展,我们发现学前教育研究方法论又增添了许多新内容,其中现象描述分析学(phenomenography)对于欧洲、澳大利亚以及北美的学前教育研究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一现象值得我国学前教育研究者关注。

一、现象描述分析学的含义

现象描述分析学以人们对现象的描述作为分析的对象。它是瑞典哥德堡大学教授弗伦斯・马顿(Ference Marton)及其研究小组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研究方法论(research methodology),〔1〕研究方法论也有文献称之为研究模式(research model)、研究取向(research approach)和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

现象描述分析学最早被用于研究大学生的学习过程,其操作程序是,研究者收集学习者对自己学习过程的描述,分析这些描述并归纳出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看法,然后将大量学习者的看法加以分类和概括,从中得出各种具有本质差异的学习观念。〔2〕由此可见,现象描述分析学对学习问题的基本观点是,学习者与学习是不可分割的,研究者不能抛开学习者通过外部观察的方式研究学习活动(包括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研究者必须让学习者“发声”,必须倾听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描述,认真对待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完整的学习经历,这是研究学习的基本出发点。那么,在分析学习者个体的描述,揭示学习者个体的独特学习经历之后,研究者为什么还要继续概括出描述的类型、观念的类型呢?这与现象描述分析学的理论前提有关。

现象描述分析学的理论前提是,人们感知、经历和理解周围世界中各种现象的方式是有限的,这些方式具有本质的差异,被称为“描述的类型”(categories of description),它代表人们在经历现象的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观念(conception),而观念是人们对于某一现象的本质所形成的看法和思维框架。现象描述分析学旨在通过收集和分析人们对某一现象的描述,归纳出描述的类型,并进一步找出具有本质差异的不同观念,从而研究该现象和经历该现象的人。由此可见,现象描述分析学试图既揭示人们在感知、经历和理解某一现象时独特的方面,又总结出一些有限的感知、经历和理解的方式。

沿着这一研究思路,现象描述分析学形成了自身的一套研究步骤,主要包括个别访谈、转录、编码和分析。在个别访谈时,研究者一般要围绕一定的主题尽可能使用开放性问题,然后研究者逐字逐句地将访谈录音转录成文字稿,转录完成后先请访谈者核对,再请被访谈者核对,以便被访谈者有机会就某些内容进行澄清,以及要求对某些敏感的内容有所保留。〔3〕研究者不能在研究一开始或者在分析之前就根据文献资料确定描述的类型,而必须根据收集到的原始资料归纳出描述的类型。这是现象描述分析学富有特色的地方。现象描述分析学具有定性研究的若干特征,因此它在方法论的大家族中被众多研究者一致地归为定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

在阅读有关文献时,人们很容易混淆“phenomenography”和“phenomenology”两个词,前者被译为“现象描述分析学”,后者被译为“现象学”。应该说,两者具有明显的区别。一方面,现象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和研究态度,并没有提供具体的操作程序。现象学教育学的开创者之一马克斯・范梅南曾坦言:“我希望能向大家展示一种探讨方法论问题的方法,尽管这种方法从传统的或者技术的角度而言似乎毫无章法。这种方法的基本命题就是,几乎所有对人文科学研究有浓厚兴趣的人都能从基于方法论维度的探究中获益。”〔4〕与现象学不同,现象描述分析学则是一种非常实用的研究方法论。另一方面,现象学的研究从第一层次的视角(first order perspective)出发将目光直接投向客观世界,站在研究者的立场对世界进行描述;而现象描述分析学的研究则从第二层次的视角(second order perspective)出发将目光投向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描述,试图找出人们经历某一现象的具有本质差异的不同途径,研究者并不直接面对客观世界本身。

二、现象描述分析学在学前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现象描述分析学源于教育研究,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高等教育研究、医学研究(特别是护理学研究),相关的研究资料非常丰富。尽管现象描述分析学在学前教育研究领域也得到了一些应用,但其程度远不及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与研究对象的年龄特征有关,前者涉及年长儿童和成人,后者涉及年幼儿童。在访谈时,与年幼儿童相比,年长儿童和成人更能运用语言来表达他们的看法。因此,现象描述分析学在学前教育研究中的应用富有特色的部分主要集中在访谈环节。为此,研究者已在不断探索符合年幼儿童身心特点的访谈方法,具体体现在下面的研究案例中。

在一项名为“父母、儿童和教师对学前教育质量的看法”的大型调查研究中,英国学者波林・埃文斯(Pauline Evans)和玛丽・富勒(Mary Fuller)发现,目前有大量的文献资料谈及成人对儿童在学前教育机构中经历的看法,但是很少有资料涉及儿童自己对学前教育机构中经历的看法。因此,两位研究者围绕儿童对学前教育经历的感知作了系统研究,并将这一研究作为大型调查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采用现象描述分析学这一研究模式,首先进行目的性抽样,抽选出三个幼儿班,这三个班幼儿的年龄均在4岁到4岁零8个月之间,三个班在建筑物、活动场地、设备、教学风格、对家长的开放程度、教师的专业背景等方面各具特色,能够为研究者提供丰富的研究信息。

在研究开始前,研究者要取得幼儿家长的许可;在访谈前,研究者还要告诉每个幼儿他们的声音会被录音。为了吸引班中更多的幼儿自愿参加访谈,并且使幼儿在访谈时感到轻松愉快,访谈在幼儿熟悉的环境中采用角色游戏的方式进行。具体操作方法是,准备两部按键电话作为访谈媒介,一部电话供访谈者使用,另一部电话供幼儿使用,在两部电话的话筒内装上小麦克风,并将小麦克风连接到录音机上。访谈提纲上只有三个问题:(1)上幼儿班的原因(why);(2)喜欢幼儿班里的什么(likes);(3)不喜欢幼儿班里的什么(dislikes)。最后,三个幼儿班共有60名幼儿自愿参加了访谈。在访谈结束后,研究者将访谈录音转录成文字资料,然后输入NUD.IST,进行编码分析。结果显示,关于“上幼儿园班的原因”可归纳出七种描述类型,分别是:(1)家庭――儿童来上幼儿班是由于家庭的原因,例如妈妈要出去工作。(2)顺从――因为他们不得不来上幼儿班。(3)自我满足――因为喜欢幼儿班。(4)玩游戏――儿童上幼儿班能玩游戏。(5)实践――儿童上幼儿班可以参加绘画、泥塑这样的活动。(6)教育――儿童上幼儿班可以学东西。(7)不知道――儿童不知道为什么上幼儿班。

关于“喜欢幼儿班里的什么”可归纳出五种描述类型,分别是:(1)象征活动――包括想象/假想游戏,例如社会戏剧或者玩玩具。(2)非结构性建构活动――使用油泥、颜料、水、沙、蜡笔等材料开展充分的感知―运动活动。(3)结构性建构活动――操作砖块、积木、拼图的活动以及其他形式的建构活动。(4)大肌肉活动――如平衡、攀爬、弹跳、骑脚踏车等活动。(5)读写/数数和计算活动――涉及数字/字母游戏、看书、前书写技能的活动。

关于“不喜欢幼儿班里的什么”可归纳出五种描述类型,分别是:(1)活动――有的儿童谈到他们不喜欢参加的各种活动,比如娃娃家中的社会戏剧游戏、操作智力玩具、玩小玩具(有的女孩提到了玩具小汽车)。(2)攻击――不喜欢其他儿童对自己进行身体上的攻击。(3)惩罚――不喜欢被教师惩罚。(4)不舒服――不喜欢感到不舒服,比如坐在硬硬的椅子上,没有穿外套、喝牛奶就到户外去。(5)满意――没有什么不喜欢的。

从上面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现象描述分析学为系统研究幼儿对学前教育机构中经历的感知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框架。此外,也有研究者运用现象描述分析学研究了儿童学习观念的发展过程。他们对300名3~8岁儿童进行个别访谈,结果发现,儿童的学习观念可以从“学习什么”和“怎样学习”两个方面加以考察。关于“学习什么”,儿童似乎经历了从学习去做(learning to do)到学习去了解(learning to know)再到学习去理解(learning to understand)的发展过程。关于“怎样学习”,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从分不清楚做与学习去做、了解与学习去了解、理解与学习去理解之间的差异,过渡到能够区分清楚。在此基础上,儿童意识到,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经验包含三种截然不同的形式,即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感知中学(learning by perceiving)和思考中学(learning by thinking)。④该研究从儿童的视角探索学前教育情境中儿童的学习观念,对于在教育中创造条件增进儿童对其自身学习的了解具有重要意义。

一些研究者还运用现象描述分析学对儿童如何理解某一领域的具体学习内容进行探索。例如,研究者对93名6岁瑞典幼儿、30名6岁中国幼儿和30名6岁日本幼儿进行了访谈,了解他们对美国作家谢尔・希尔弗斯坦的作品《爱心树》的理解。研究发现,三国幼儿对同一作品的理解具有深刻的文化烙印。

上面三则研究案例的共同点在于,研究者运用现象描述分析学对幼儿的描述进行分析,即从幼儿的视角归纳幼儿的感知、观念和理解。值得关注的是,在学前教育研究领域,人们对现象描述分析学的运用并不局限在幼儿身上,还用于教师和幼儿的对比研究以及教师与家长的研究。例如,有的研究者对12名学前教育机构的教师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入学准备的看法,并请他们比较自己的工作与小学教师的工作,另外又对25名儿童作了访谈,了解他们刚入学时的经历,请他们说一说学前教育机构和小学的不同,以归纳和比较幼儿园教师和儿童对幼小衔接问题的看法。〔5〕另有研究者对20名学前教育机构的教师作了访谈,了解他们对童年时期游戏的记忆和对今天儿童游戏的看法。〔6〕

现象描述分析学的提出者弗伦斯・马顿在为《国际教育百科全书》(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撰写“phenomenography”(现象描述分析学)词条时,总结了人们运用现象描述分析学进行研究的三种情况。〔7〕第一,研究学习经验(the experience of learning)。早期的许多研究强调对学习行动与学习结果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例如,通过分析学生对学习经历、内容理解和内容记忆的描述,研究者发现有些学生能够透彻地讲出课文内容,关注并且努力理解课文内容,他们学习的方式属于深层学习方式(deep approach),有些学生只是试图将课文内容搬到脑子里,并重新回忆出来,他们学习的方式属于浅层学习方式(surface approach);深层学习方式与较高层次的学习结果密切相关(例如,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而浅层学习方式与较低层次的学习结果密切相关(例如,对课文内容的肤浅理解)。后期的许多研究则集中于考察学习行动、问题解决的经历,以及对学习现象的理解。第二,研究对学习内容的不同理解方式。这些研究集中于找出学生在理解具体学科领域的某些核心现象、概念和原理时存在的重要差异,以促进学生具体学科领域知识和技能的发展。例如,研究学生对物理学中“声音”的理解。第三,描述人们对周围世界所持的观念。这体现了研究者所具有的超越教育情境的、纯粹的对于“知识的兴趣”,通过描述人们经历和理解的不同方式,概括出我们眼中的世界的各种特征,也就是集体心理的各种特征。回顾上述几个研究案例,显而易见,在学前教育研究领域,人们对现象描述分析学的运用也表现出以上三种倾向,这也反映了方法论本身与研究问题的适切性。不可否认,现象描述分析学已经为学前教育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我们期待着这一方法论开启更多新的研究。

参考文献:

〔1〕SIMOILAR. Phenomenography: Awaytodo qualitative research〔EB/OL〕.〔2007-03-22〕.ncbi.nlm.nih.gov.

〔2〕高凌飚.现象描述分析学与学习观、教学观的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97-104.

〔3〕CHRISTINE BRUCE, CAMILLE MCMAHON, IAN STOODLEY. Phenomenographic researchchecklist〔EB/OL〕.〔2007-03-22〕.sky.fit.qut.edu.au.

〔4〕马克斯・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M〕.宋广文,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3-4.

〔5〕INGRID PRAMLING,PIA WILLIAMS-GRANELD. Starting compulsory school:Pre-school teachers’ conceptionsandchildren’sexperience〔EB/OL〕.〔2007-03-22〕.ped.gu.se.

学前教育现象范文2

出现学前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希望幼儿早学知识,多学知识,幼儿园为了争取生源,为了在竞争中生存,被迫迎合家长;另一方面是某些小学一年级采用入学前测试的办法招生,测试内容竟是一年级的课程内容,个别甚至是小学奥数竞赛的题目,幼儿园为了本园毕业的孩子能通过测试顺利入小学,也不得不实行小学化教学。

小学化倾向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害无益,其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对小学教育形成负面影响

1.由于孩子因学习压力,导致孩子的“知识消化不良”

提前教育使孩子上小学时失去了学习兴趣,并由此产生厌学情绪,据了解,全国三十个省市的调查表明,在小学一年级儿童中有35%左右不喜欢语文、40%左右不喜欢数学,这正是那些短视的急功近利的“教育”结下的苦果。

(1)由于幼儿园抢学了小学低年级的部分知识,幼儿进入小学再学同样的课程时,往往因为“我学过”而不专心听讲,不认真学习,使部分孩子形成上课不注意听,下课不完成作业的不良学习态度和习惯,造成家长陪读陪学的后果。

(2)由于幼儿园缺乏专科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不一定完全正确和准确,幼儿到了小学便会先入为主,很难纠正。如:英语中发音不准确,写字姿势不正确,拼音读写不规范等,而这些习惯一旦形成就很难纠正,给正常的小学教学带来负面影响。

2.不利于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危害了幼儿的身体健康

学前阶段的幼儿正处于长身体的阶段,机体和神经系统都还比较弱,决定了他们还不是“坐下来学习”意义上的学生,如果强制幼儿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大脑容易疲劳,会造成经系统的伤害,使孩子变得表情呆板;过早过多的进行规范性学习,不利于孩子肌肉、骨骼的发育,会导致幼儿近视、驼背、消瘦等身体上的不良症状的产生,给幼儿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3.不利于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危害了幼儿的心理健康

学前教育“小学化”过早的对幼儿实施小学教育,超越了幼儿心理发展水平,按照小学生的标准要求幼儿学习、完成作业的做法违背了幼儿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和认知规律。幼儿过早的背上了沉重的课业负担,活泼好动的个性受到压抑、摧残,心灵受到创伤,则难以形成开朗。

二、如何克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

1.教师要有从事教育工作所应该具备的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技能

包括学科知识和教育知识技能;要受过较长时间专门训练,特别是经过实地的教育实习,以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方法,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是接受国家和社会委托负责教育学生,照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要敬业爱生,公平对待幼儿。教师要遵守职业规范,严格律己、为人师表;教师要有主体意识。不断反思自身实践,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要将学习贯穿职业生涯的始终,教学相长。”

2.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良好的教育环境,是对幼儿实施教育的必要条件。但农村经济条件比较差,农村幼儿园普遍存在资金缺乏的现象,很多幼儿园没钱购置大型玩具和像样的游乐设施。为农村幼儿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不是要追求高标准的设备条件,而是要挖掘和利用农村现有的资源条件,就地取材,因地制宜,依靠当地的自然资源,以农村的广阔天地为课堂,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教育内容和教材,开展多种生动活泼的游戏和活动,使用好每一寸空间、每一种材料都体现出教师的别具匠心,做到农村化、地方化,努力探索出一条具有农村特色的幼儿教育新路子。

3.进行家园沟通,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在让家长了解幼儿教育规律时我园制定了有效的、可操作的方法,有效利用家长接孩子的时间开展家教指导;利用家庭教育知识讲座、家长会、宣传栏等形式,使得家长了解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双重任务是什么,引导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知道一个人的教育是终身的,对孩子的教育不能用短跑来形容;家长们自觉认识到幼儿园的教育目标是什么,应该培养孩子什么样的特点,知道小学化的做法是危害幼儿身心健康的。

4.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

在选择活动内容之前,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了解幼儿。我们只有经常蹲下身聆听幼儿的想法,才能了解幼儿在想什么、喜欢什么,才能了解他们经常谈论的问题、感兴趣的内容以及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原有经验。同时,我们要了解教材,剖析教材,找准主题活动中幼儿发展的支点,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思考怎样把这些点转换成可行的、合适的活动。

作为专业的教育人员,我们的教育目光不能短浅,不能只看到F在,应着眼于孩子的未来,自觉防范、抵制幼儿教育小学化,遵循幼儿年龄特点,按照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合理安排幼儿园的各项活动,让孩子自由健康快乐地度过金色的童年!

参考文献:

[1]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令第25令.

学前教育现象范文3

随着各校多媒体教室的建立和互联网的开通,极大地将思维引入了一个更广泛的领域,将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扩大至整个互联网这一庞大载体,使得我们能随时从网上下载即时有用的信息用于教学和研究,从而更大范围地开拓了老师们的视野。现代教育技术具有集信息于图、文、音、视、动、色为一体的特性,综合性非常强,从而改变了“粉笔+黑板+一张嘴”的传统的教学形式,老师通过计算机制作教学课件,能创造出一个有声有色、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学实施提供更形象更吸引学生的表达工具,再与英语教学结合起来,可有利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只要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在英语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运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课堂教学已成为趋势。

一、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使整个学习过程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自作性,易于使学生进入信息交换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变得更加主动和自信;在信息储存、传递和呈现方面的高效率和高质量,使学生可以通过卫星传输及交互式电视听课,通过网络与教师进行及时地双向沟通,教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时空限制;能够将许多教师或作者编排得很好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实例集中起来,从而优化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英语学习是比较枯燥、乏味而需要长期坚持的学习过程。刚接触英语时,大都感到好奇、新鲜,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然而随着词汇量记忆难度的增加和语法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学习的难度加深,再加上缺乏学习英语的环境,一部分同学就会变得失去信心,失去了以往那种学习英语的激情。然而,现代教育技术通过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主动发现、主动探索;还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和内容,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和过程,把一些抽象、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使得教材内容得以直观再现,重点易于突出,难点易于突破,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并保持它、发挥它、利用它,使之成为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的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听力训练

“听”是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而传统的授课方式限制了学生听的方式和时间。计算机的运用,充分展示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教师可通过广播教学方式全班一起听,也可让学生戴上耳麦单独听;教师可以指导全班同学,也可单独辅导个别学生。选取的课件要紧扣教材,难易适中,声音清晰,学生可一遍或多遍听,边听边选择答案。如听不懂或答案选错了,可重复听直至听明白。课件中设置鼓励性的语言,如“太棒了!你答对了!”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舞学生不断进取,满怀信心的投入到下一步的学习中。

同时还可欣赏学习英文歌曲,观赏英文影片,通过声音和画面的结合,多渠道激发学生思维,营造和谐愉快的英语学习环境和气氛,长期的这样训练,学生的听力水平会得到很大提高。

2.口语训练

口语的训练需要有学习语言的环境。而我们的学生就是缺上这样的语言环境和语言氛围,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英语老师的讲解,局限于所使用的英语教材。这实际上就违背了语言学习的规律、背离了英语学习的目的。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电视、投影、录音、录像、幻灯、电影、电脑、手机等媒介连接互联网都能很好地解决了学生受限的语言环境问题,上课时,老师可以设计教学情景,播放英语学习的文化背景知识,这样就为英语教学课堂创设了良好的环境。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教师可采用多种媒体协调课堂环境,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的左右脑并用,使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把教学内容化为生活交际,组织开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与合作,最终提高了他们的口语水平。

3.阅读训练

在英语教学中,阅读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要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能力,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训练。充分利用网络去阅读训练是最节省时间的方式。除阅读英语课本上的材料外,也可以让学生进行网上阅读。让学生找一些简单易懂的文章去阅读并去做所给的题目。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经过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会有也会大幅度地提高,阅读质量大有改观。同时,网上阅读资源丰富,可以极大地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过程当中学生们可以相互切磋,并对所阅读的文章进行交流,在网上发表阅读心得,实现了学生之间的“网上会话”,有着无限的发展空间。

4.写作训练

书面表达练习是课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它从另一侧面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知识和技能来进行书面交流的能力。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先有每个同学自己写,然后进行小组讨论,随后给出小组内最好的文章,在通过白板在全班进行展示,对该李文进行评价和修改。也可抽出组内最不好的文章进行评价和修改。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写作能力。现代技术教具有交互性强、学时短、效率高等特点,因此运用现代技术教具进行写作训练能达到高质、高量、高速三者的统一。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1.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可变

尽管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有着强劲的优势,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人格魅力、富有情趣的讲解、有效的板书、是任何现代化技术都不可替代的。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人要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动摇,在传统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教师有效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精心备课、上课,通过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最大化的发挥积极作用。

2.课件内容也要有主次,突出重点,抓住关键

教师在使用多媒体制作课件时,要注重课件的实用性,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为依据,同样要把握好学生心理、生理特点,认知水平,最大限度地体现因材施教的差异原则,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同时,要有教学目标、任务和要求;教材的体系和内容的主次,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制作的整个课件: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这样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教师始终不能离开教学现场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不可否认在教学效果中发挥了巨大的有利作用,但也有其不足之处。由于信息技术带来的便捷,使少数个别教师为了省事省心,几乎整堂课的教学内容是从网上下载粘贴过来,甚至放光盘片让学生自己观看,自己却撤离现场,这样会造成学生遇到似懂非懂的问题无人答疑,而且给不少学生提供了睡觉休息的好机会,无法真正透彻的学到新知识。

学前教育现象范文4

一、语码转换的概念

进行语码转换的两种语言中通常有一种是基础语,另一种是辅助语。前者是会话中使用的主要语言,后者是在语言转换中出现频率较少的辅语言。而英语课堂中的语码转换现象大多数是以英语为基础语,以汉语为辅助语。当然,不排除有时,也需要使用大量的汉语作为基础语,对于作为辅助语的英语进行讲解的时候:语法课。

当教师把英语当成一种目的语去教课时,会发现不能通过全英文的教学实现轻松教学。对于母语是汉语,英语零基础的青少儿来说,对他们说英语,运用各种教学道具,模仿动作、表情,展示图片、音乐、视频等,虽然能起到传达信息的解释作用,但有时仍旧难以传达出词语句子的准确意思。学生理解上会产生疑问,或者心中有模棱两可的答案。这个时候,语码转换的出现就是对此现象的另一个对策。通过汉语与英语两种语言的语码转换解释词句,换来简明准确的释义。其二是因为语码转换中,教师反复重复英文词句的中文含义,可以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以达到讲解内容的最有效传递。

一、语码转换在英语课堂上的作用

(一)准确解释并翻译英文词义。英语课堂上,遇到学生不懂的词句,需要教师进行释义工作。在讲解词语含义时,需要教师运用汉语讲解,而不是纯英文讲解,这样会更加方便直观,学生理解得也快。

就像讲解抽象名词时,许多词语对于英语水平有限的学生来说,会难以理解。如果再进一步通过展示图片或者影像,学生可能还会心存疑问。这样一来,学生反而更加困惑。如果这时候,教师用汉语向学生解释,避免学生误解或曲解其意。即可节省课堂时间,又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二)弥补汉英语言词义理解的空白。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中日耳曼语族下的西日耳曼语支。汉语和英语本身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系,两者之间必然存在一些文化背景上的差异,所以在相当一部分词义和信息的理解上,我们无法用简单的几个汉字或词组解释清楚,有的信息甚至会产生歧义,或者干脆缺少对等的答案。而教师在课堂上却能够通过语码转换,来弥补汉英语言词义理解的空白,在两种文化之间建立其相互的语义联系。这个时候,语码转换就成为了跨文化交际之间的重要工具。有些词语是无法通过逐字逐句进行单个翻译,再组合的。

例如,go Dutch是“各人自己付钱”,而不是“去荷兰”,各人付自己的钱(原意为小气的,吝啬的;和英国人所提倡的绅士风度完全背道而行)。而美国人将这句话引申成为“AA制”(Acting Appointment)。英语里它表达为Lets go fifty-fifty或Go Dutch。这就需要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出现的背景,辅助学生通过母语对于这个词组进行理解熟记。

(三)进行语法教学。学习一门外语时,学习的不仅是这门语言的语音和词汇,还有其语言的架构体系――语法。因此,在语法教学中无法避免地要进行语码转换。单纯用英文进行语法教学虽然常见的,但这需要学生在掌握大量语法词汇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授课难度较大,学生听起来也会觉得枯燥。所以这里适当的进行语码转换是必要的环节。

(四)教学轻松顺利进行。课堂上的语码转换,可以帮助教学过程顺利进行。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与之进行互动。教师可以用英语语讲解较为枯燥的专业内容,而用汉语举例、讲解有趣的背景知识或适当的幽默和调侃,以此活跃课堂气氛。教师一句颇具幽默色彩的话语转换,或者一个风趣的故事,常常能使学生笑声四起,从而创造出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效率。

(五)有利于课堂管理。课上难免会有学生分神,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采用语码转换的方法,吸引学生回归课堂。“Lucy got one star.因为她听讲很认真。”这时候注意力分散的同学就会转回神来,回到课堂,也能够顺便提醒学生保持在课堂上的纪律。如果教师用英语讲述这句话,学生可能不会理解用意,但插入这句汉语效果一下就出来了,可以迅速引起学生注意。

教师在英语课堂中运用英汉语码转换偶尔夹杂一句汉语,不仅可以委婉的表示责备,而且可以起到强调作用。这样即不伤害学生的面子,又不会引起学生的不快与反感。用这种方式为学生保留了面子,还能鼓励其他学生好好听讲。适当的语码转换进行课堂管理很重要。因此教师运用英汉语码转换进行教学,既便于课堂管理,又能和学生建立平等关系。

二、如何在课堂中充分利用语码转换与学生互动

(一)掌握语码转换的“度量衡”。在课堂中教学者与学生的互动不能完全依靠大量的语码转换。语码转换的使用要适时、适量、适度。过度使用语码转化,则会使英语的学习进步缓慢,学生无法拥有一个好的英语学习语境。现在大多数英语课堂主推的英语教学是80%的英语语境和20%汉语语境营造。在英语课堂上,该不该使用汉语、使用多少汉语、什么时候、怎样利用英语与汉语之间的语码转换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一项课题。

学前教育现象范文5

【论文摘要】母语对第二语言的影响,一直是外语界关心的问题。近年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大多在语言的负迁移方面,对母语的积极作用、正面影响关注不多。本文着重讨论母语正迁移对第二语言习得的作用,发挥其促进大学外语教学的功能。 

 

一、引言 

在外语学习中,学习者母语知识的影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已引起了学术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重视。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母语迁移”(l1 transfer)现象。根据“母语迁移”理论,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即母语的使用习惯会直接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并对其起到积极促进或消极干扰的作用。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原理,母语由于其与外语的相似成分而对外语习得产生的有益的、积极的影响叫做正迁移,它能促进学习者对外语的掌握与运用;反之,母语由于其与外语的相异成分而对外语习得产生的不利的、消极的影响叫做负迁移,是学习者掌握和运用外语的障碍。在习得过程中,正、负迁移同时存在并共同作用于外语习得。近年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大多在语言的负迁移方面,对母语的积极作用、正面影响关注不多。因此本文着重讨论母语正迁移对第二语言习得的作用,发挥其促进大学外语教学的功能。 

二、母语的正迁移 

母语的积极作用首先表现在认知层面上,表现在学习者对目的语的理解过程中。学习语言,理解是一个重要环节。完全不能理解的语言信息好比乱码,于习得毫无意义,只有(大部分)能被解码的信息才可获得大脑的进一步加工,理解因此也是语言生成和产出的前提。而外语理解的基础正是来自于母语的知识、智力、能力和经验。特别是成年学习者,他们的智力发展已趋完善,在外语课堂上学的大多是单词、表达方式、语法和文化背景知识等,而不再是概念,概念的获得已基本上通过母语完成(专业知识除外)。不论概念和语言是以什么样的模式储存在人的大脑中,是合二为一成一套系统,还是分头行事为两个独立部门,母语都是已有概念的第一性载体。理解,即是赋予被感知的信息及意义,是个快速联想、默想的过程。对学习者来说,只有能说清楚或是想清楚的,才是真正明白了的,而所谓的说清楚想清楚,尤其是在语言困难较多的基础阶段或是拥有的外语知识不足以解决问题的时候,是发生在母语的基础上的。因此可以说,不论课堂上是使用单语还是双语教学,我们看不见的学习者的理解过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双语的。桂诗春(1985)的看法很有道理:二语习得和外语学习不是零起步,而是以母语为起点。母语知识是外语学习的有利因素:从一方面看,母语提供了一个必要的前提正因为有它垫底,学习者对目的语的理解能力才会有神速的发展。如果没有来自母语的知识和智力提供的帮助,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达到这个水平是不可思议的,这也是成年人学外语比儿童进度快的主要原因;从另一方面讲,学习者已有的语言知识和习得经验也造成差别。母语水平与外语成绩之间是否有必然的联系,这还需要通过研究来证实,但是外语教师确实常能观察到,母语表达能力出众、语言反应敏捷的学习者往往也拥有更好的外语表达能力。这些应归功于母语的正迁移。 

三、母语正迁移在外语教学中的体现 

1.语音正迁移 

一部分英语音标与汉语拼音有相近特征,对这部分的发音,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容易。例如英语的/p/、/b/、/t/、/d/、/k/、/g/和/f/在汉语中可以相应为p、b、t、d、k、g和f。元音音素/i/、/u/和/a/也同样能对应找到汉语中的i、u和a。因此在英语学习中可以通过比较读音的异同,掌握正确的读音。 

2.词汇正迁移 

虽然英汉两种语言的符号形式分属不同系统。英语属拼音符号,汉语属文字符号,但从词类划分类型,反映思维的形式上看,汉语中词类、词意与英语中词类、词意有着许多对应关系。英语和汉语中还存在着大量的共性词汇,如:friend-朋友、television-电视、love-爱、bus station-车站,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母语使学生加深对这些词汇的理解。 

3.语法正迁移 

学生对汉语的句型句式掌握良好也会使其在英语基本句型的学习上变得较为容易。从语法结构上分析,英汉两种语言都具有五种基本结构,即: 

(1)主-动(sv)结构:john laughed.约翰笑了。 

(2)主-动-宾(svo)结构:john likes football.约翰喜欢足球。 

(3)主-动-补(svp)结构:john is a writer.约翰是个作家。 

(4)主-动-宾-宾(svoo)结构:john gives me a book.约翰给了我一本书。 

(5)主-动-宾-补(svoc)结构:john asked him to arrive on time.约翰让他准时到。 

四、母语正迁移对大学外语教学的启示 

1.利用母语概念,促进外语理解 

母语是我们从小就习得了的语言,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知识体系。人脑语料库中母语语料的库存量要比外语语料库的库存量大得多。外语学习不是从零开始,而是以母语为起点的。“借用”可以说是一种有效的交际策略。母语中的概念可以帮助学习者对获得的外语信息进行解码、加工,进而达到正确理解。 

2.针对差异,强化外语思维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两种语言进行对比,对那些母语中没有而外语中有的语言现象,可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促使学生用外语直接思维。这样做不仅可以克服母语负迁移,而且还能扩充学习者大脑记忆系统中的外语语料库。 

3.利用母语扩大知识面,促进外语学习 

母语阅读速度大大高于外语阅读速度,因此,外语学习者可以通过阅读母语书籍扩大知识面以促进相关英语知识的学习。根据认知心理学原理,人们可以借助于已有的语言更好地认识具有一定关联的新事物。大学生能在短时间内学会用英语讨论很复杂的社会问题,写出内容丰富、意义深刻的英语文章,主要是得益于母语。母语是外语学习的有利资源,我们应充分利用它。 

五、结论 

二语习得是一个复杂而又艰巨的过程。学习者不仅要学习语言知识,还需要了解共有知识和背景知识。而母语与语言中的知识存在有一定的共同特征,如果学习者在学习之前就已利用母语接触了解这些知识,则会促进正迁移作用的发挥。两种语言在背景知识和语言知识的差异虽易导致负迁移,但若能做好两语言的对比,不仅能减少负迁移,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母语的正迁移。总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应以消极的态度看待母语排斥外语,而应当正确地看待母语的正迁移作用,减少负迁移,以便能真正、迅速地掌握所学外语。 

 

参考文献 

[1]ellis 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2]selinker l.interlanguag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72:209-230. 

[3]桂诗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 

[4]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5]苏留华.母语迁移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4): 

44-52. 

学前教育现象范文6

关键词:教育技术 传统教学 教育的个性化。

一、教育技术的内涵

教育技术一词的定义,诸多的教育技术学导论课本上都是从教育和技术这两个词的定义开始讨论起的。然后在归结教育技术定义时又引用各个专家的不同说法。包括了国内和国外的,

1970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简称AECT)的成立。AECT成立后,致力于教育技术领域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工作,提出的定义:“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最为简洁、明确,最具有代表性。

国内的教育技术领域的专家对教育技术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其代表性的论述主要有:所谓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李克东,1998)

教育技术就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运用的一切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的综合体,它分为有形(物化形态)技术和无形(观念形态)技术两大类。……有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依托,无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灵魂,这才是教育技术的真正内涵。(何克抗,2002)

仔细思考各种关于教育技术的定义,教育技术的一个含义是在教与学过程中应用的媒体及其开发与应用的技术。另一个含义指的是分析和解决教与学的总体过程,从而获得优化效果的系统方法,即对教与学的过程进行系统设计的技术。

二、对高中传统教学的认识

传统教学的形成:借鉴前苏联及西方国家,不断发展演化而逐渐形成的中学现行的教学体系,其基本特征就是以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中心,以集体教学、班级授课制为基础,在学习内容上是高度统一内容, 在教学方式上注重知识的传输。

传统教学优点: 双向直接的互动交流;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集体学习的乐趣体验;情感活动的陶冶感染;施教活动的人格影响。它使师生间、生生间进行直接的互动, 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严格的组织纪律性, 促进学生的道德感、意志、自我意识等重要品质的养成。它能促使教师注意自身的教师形象, 在教学中能够做到言传身教发挥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传统教学的弊端:首先教学活动在时空上受到很大的限制, 教师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传授特定的内容,。其次是教学过程的定调定步,设定所有的学生具有相同程度(或平均程度)知识基础,以教师与整个班级的互动为主, 多数情况下教师处于教学的中心地位,而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其三是教学内容的定性定量。教学中更注重的是规定的课本知识的传授, 在特定的时间内要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在不同程度上由此忽视对学生的自我学习、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缺乏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策略方面的关注和指导。

三、现代教育技术对高中教学的影响

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三大支柱。多媒体技术是一种声音、文本、图像、图形、动画等多种媒体,通过计算机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网络技术是通过计算机间的相互联结,实现网上信息资源的共享。通讯技术是对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支撑。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将对高中教学产生重大的影响

1、 现代教育技术改善高中教与学的环境。多媒体技术是继文字、黑板、音像等教学媒体之后出现的又一种新的教学媒体。它可以通过声音、文本、图像、动画等媒体为学生营造出形象、逼真的学习环境和效果。它所具有的信息媒体多维化、集成化和交互性特征,极大地丰富了其表现力,多媒体教材以图文声像并茂的方式为学生提供知识、示范和练习。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使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的体会。这些均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趣味性和启发性,增大学生视觉和听觉的传递信息比率,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缩短学习时间,增强学习效果,并有效地培养和促进学习的思维创造力。

2、现代教育技术丰富了高中教育资源。在网络教学系统中,存储着大量数据、资料、程序、教学软件等,共同形成一个特大型的资源库,融为一个信息的海洋。比如网上图书馆,可以包揽国内外的著名图书;历史资料库,可以将国内外的历史资料分门别类存于其中;课件系统,可以向学生提供所有的上网课件;名师指导,可以存储各个学科国内外著名教师的经验和学识,任学习者自由上网访问等等。所有这一切,是其他任何一种教学媒体和技术所无法做到的。

3、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的新要求。现代教育技术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师水平的高低:“教师需要理解和专门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能运用到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教学,善于在汹涌而来的信息面前指导学生学会处理信息。”只有教师完全的掌握并熟练运用教育技术才能达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对高中教学的产生了深远影响,现代教育技术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学习基础、学习进度和学习难度,选学相应的学习内容,及时寻求教师的指导与帮助,真正实现个别化学习。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个人的天赋、爱好,选择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时间及地点,真正实现教育的个性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