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传播途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媒体传播途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媒体传播途径

新媒体传播途径范文1

一、微电影的概念

微电影的发展借助着互联网的传播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最广为人知的如筷子兄弟的《老男孩》,使一个草根组合,一夜间红遍大江南北,微电影是微博产生后的衍生事物,目前在学术界,对于微电影还没有一个准确而通用的定义,百度上对微电影作如下介绍:微电影(Micm nlm),即微型电影,又称微影,是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超短)时”(30秒~300秒)放映、“微(超短)周期制作(1~7天或数周)”和“微(超小)规模投资(几千至数千/万元每部)”的视频(“类”电影)短片,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通过众多的微电影作品,我们对微电影归纳出了以下几个特征:

1.时间短。相比较传统电影的时长,微电影一般在几十秒到几十分钟之间。

2.制作周期短。微电影的制作周期一般很短,有些剧本几天就可以完成,最长的制作周期也不会超60天。

3.投资成本小。微电影的投资一般都比较小,几千元至上万元不等。

二、微电影产生的背景

任何新的传播媒介、传播现象或传播行为的出现,总是有其特殊的技术背景、社会背景、媒介环境所推动的。微电影在我国市场的出现与新媒体的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

(一)微电影是Web 20时代的必然产物

近几年高科技的发展为电影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电脑虚拟技术与3D技术在电影中广泛应用,而互联网Web 20的技术发展为微电影的产生提供了最合适的土壤生长,中国电影市场近几年的发展形式大好,微电影的出现填补了在网络时代传统电影的空白,它是传统电影与网络视频的结合产物。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不单单改变了人们对于信息接收的方式,也改变了人们对于观看电影的观看方式、思维模式以及试听习惯。

(二)影视技术在群众中的普及催生了微电影的产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影视设备的购置成本大幅降低,电影制作的门槛越来越低,甚至用普通的数码照相机和手机就可以自己拍摄制作微电影。这些设备由于携带方便,成本低廉,拍摄效果清晰,受到影视爱好者的青睐。而影视拍摄技术的普及让更多的人尝试制作、微电影,这也成为微电影迅速发展与壮大的直接驱动力。影视技术的进步与普及为微电影制作提供了一个最可靠的物质基础。

(三)多元化社会的形成为微电影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互联网和影视技术的发展只是微电影生成壮大的直接环境,如果在宏观的社会环境下来看微电影的发展壮大,我们可以在价值与空间看到更深层次的理解,多元化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多元化文化也随之产生,显现出了百家齐放的现象,以前某一媒体或者某一类媒体一家独大的时代已经过去,随着社会的发lunwen. 1KEJI AN.COMlunwen. 1KEJI AN. COM提供写作论文和发表服务,欢迎您的光临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环境、心理状态、价值观取向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草根文化逐渐取代了精英文化,权威被渐渐淡化,中心意义被大大地削弱了,多元化社会将成为未来的主流社会形体存在,微电影的产生使传统电影从高高在上的艺术殿堂,走向了民间大众,每个人都可以拿起自己手中的设备器材,成为一名导演,创作属于自己的电影,使创作团队更富有草根性。微电影的创作将传统电影的宏大叙事向百姓的细小叙事进行了一个飞跃性跨越,如果说技术发展与影视技术的普及是微电影发展的土壤,那么多元化社会的意识形态就给微电影的发展添加了成长的化肥。

(四)“碎片化”的社会传播语境的形成

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移动手机电话、平板电脑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让人们感受到信息就在身边,唾手可得。由于移动网络的发展和人们对于信息的诉求增加,人们以前一些琐碎、凌乱、无意义甚至无聊的时间突然变得重要起来。在这个追求个性的时代里,人们对于个性化的诉求、平等话语方式和新型消费模式都极其渴望。正是在这种大的环境下催生了微电影的诞生和发展。微电影内容紧凑,短小精悍,可以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其特征正好满足了接受群体即时消费的诉求,它既可以满足时间上的“碎片化”需要,也可以满足传播上的“碎片化”需求。人们可以充分利用各种闲暇时间,包括上班坐车、工作午休、下班堵车等时间,利用平板电脑或者移动手机在网上观看一部“微电影”,如同置身影院一般,感受激情与浪漫、刺激与温馨。

三、微电影传播的特性

微电影作为全新的传播方式,一方面带给接受群体全新的感受,内容让大家易于接受,另一方面一部优秀的微电影可以使接受群体在精神层面上得到共鸣与愉悦,给人们一种视听盛宴搬的享受,微电影的传播具有以下特性。

(一)全民参与、草根互动

微电影让传统的电影艺术从“高处不胜寒”回归到了全社会参与、全民互动的平民化时代,微电影的低成本、草根制作、全民参与的特点迎合了新经济时代人们对于追求精神自由和互动体验交流的感性诉求。摄像器材的价格下降以及影视作品的制作普及,使得微电影的创作可以被越来越多的非专业化影视人士所掌握。更多有创作 电影的人们可以通过制作微电影来实现自己的理想,这就意味着微电影将成为创意的集中地。并且由于微电影制作时间短,微电影可以更快速的关注社会热点,形成更大的话题性,形成“蝴蝶效应”达到广泛的传播性以及全民的参与讨论,扩大传播的影响范围。

(二)微电影的营销性

随着城市居民生活节奏的进一步加快,“微”这个词汇成为流行的前缀。随着3G手机和Wi-Fi技术的成熟运用,人们通过手机上网、无线上网渐渐成为获取信息和娱乐的方式的主要途径。从博客到微博,从电影到微电影,网络平台为各个厂家以及品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舞台,一些新网络媒体的利润点,已经越来越具备短小精悍的特性。各种视频网站的推出,为微电影提供了更具有广泛传播的平台。

(三)借微博之势

在2010年微博红透大江南北后,微电影在2011年借助微博的成功也迅速上位,成为网民热议的话题,新lunwen. 1KEJI AN.COMlunwen. 1KEJI AN. COM提供写作论文和发表服务,欢迎您的光临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媒体平衡,随之带来了各种营销手段与创意思维模式的改变。微电影的产生就是利用微博传播效应的新型营销方式。其利用电影的叙事魅力和影响力,加上微博、社区分享等新型媒体的迅速传播与互动效应,微电影正在成为又一个新型的传播模式。

四、微电影的传播途径

(一)3G手机成为主要传播工具

从传播工具看,以web20和3G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传输工具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手机上网用户达到了564亿,已经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其中以手机视频用户和手机微博用户涨幅最为明显。仅在2012年上半年,通过互联网收看视频的用户较去年同期增加了约2 500万人,使用手机收看视频的用户已经超过1亿人,而微电影内容短,数据量小,成为网民通过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网收看的节目的新宠,只要在网络稳定且具备相应的使用终端,每个网民都可以便捷地在互联网上满足学习与娱乐的诉求,同时,在同一个网络平台上,网络使用者可以方便地共享各种信息,并通过各种方式与在线的网民进行互动交流。这些优势是传统媒体所没有的,正是基于此,互联网才成为发展速度最快的媒体并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

(二)移动传媒成为微电影传播的主要载体

目前,在写字楼、电梯内、公交车、轻轨客车、地铁等人流较大的地方,普遍都安装有移动传媒播放器,其具有密闭空间,播放时间短、受众群体流动性大的特点,在密闭的空间内,由于受众群体的位置相对固定,有利于将注意力放在移动媒体播放器上,以减轻在密闭环境下的心理压力。目前很多广告片通过微电影的形式进行推广,比如2013年春节百事可乐推出的《把乐带回家》系列片,在一定传媒上进行大肆传播,通过巨星的演绎以及完整紧凑的故事情节,突出家庭的观念,让人们在新年期间接受百事可乐的广告创意,大大提升了百事系列产品在新年期间的销量。

(三)互动形式广泛

新媒体下的微电影传播,推翻了以往传统电影的影院式传播推广,受众群体利用自己的电脑、手机在视频网站、电子杂志中找到自己喜欢或者感兴趣的微电影,不仅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节目进行播放,还可以在观看时与其他网民进行互动,发表自己的言论与新的,就可以转载到自己的空间,并进行分享,成为微电影传播的一分子,通过分享,让自己身边的朋友进行关注,增加点击率,扩大影响力,有的微电影甚至可以达到日点击上万人次的纪录。一些系列微电影的拍摄,创作团队会在网上征集各种创意,根据网民的不同意见,对影片拍摄不同的结局,以满足于不同受众群体的需要。这一点,传统的电影是很难做到的,

(四)广告创意借助微电影进行推广

由于广电总局反对在电影中硬性植入广告,一些品牌将目光瞄准了微电影,各品牌可以将自己的广告创意与品牌理念在微电影中进行推广,借助于受众群体的广泛传播,将自己的品牌理念通过微电影的形式深入人心,大大提升自己的品牌力。

五、微电影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方向

“微电影”象征着草根也可以拿起摄像机拍自己的故事,表达自己的思想,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名导演或者演员,全民参与、全民互动的方式也丰富了我国的影视文化产业。还大大拓宽了电影艺术的表现形式,丰富了电影内涵。微电影的产生适应了当今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如何将微电影这种新兴的艺术形态通过传lunwen. 1KEJI AN.COMlunwen. 1KEJI AN. COM提供写作论文和发表服务,欢迎您的光临播媒介更好的传播下去,并加以合理的管控,避免他走过多的弯路,目前,如何让微电影盈利是微电影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因为微电影的播放平台都是免费对观众开放的,实施微电影版权保护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微电影在传播途径上盈利的可能性很小,只能寻求广告商的赞助,在影片中进行植入广告,但是这样又会与微电影创作的艺术性与独立性相冲突。如何寻求新的盈利模式是微电影面临的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也许这会直接决定微电影的生死。

[参考文献]

[1] 李皓.浅谈新媒体电影的现状及发展[J].新闻世界,2011(07).

[2] 本刊编辑部.老男孩的青春成长录——对话肖央[J].影视制作,2011(05).

新媒体传播途径范文2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报社新闻;传播;功能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当前我国传播主体也发生了显著的改变。由于主流传统媒体的统治地位被打破,当前新媒体的传播性、时效性以及受众群体范围都具有明显的优势,[1]如何强化新闻传播条件下报社新闻等传统媒体的传播能力,增强其功能性也就成了每一个传统媒体人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新媒体环境下报社新闻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一)互动性较差

作为一种传统的媒体形式,报社新闻具有其独特的传播群体,同时也存在着互动性较差的弊端。由于长期无法与读者进行实质性的互动,其结果必然会导致单方向传输的反馈受阻,影响受众的新闻阅读体验的同时也不利于报社新闻提升自己的编辑能力,影响其综合发展。[2]

(二)过分追求独家报道

当前许多报社新闻依然存在过分追求独家报道的问题。尽管独家报道能够抢占先机,获得更多的关注,但同样也会面临材料选择方向上的风险。一方面,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播速度非常迅速,想要获取真正的独家报道权利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3]另外,独家报道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新闻价值不高,如果为了独家报道而选择一些新闻价值不高甚至无人问津的题材,其风险同样很大且不会获得受众的支持。由此可见,追求独家报道必须量力而行,适度选择。

(三)传播途径单一

从传播途径上来看,传统报社新闻媒体具有传播途径单一且辐射性质不强的特点,其受众群体也相对固定。尽管当前一些报社媒体也开始通过其他新媒体途径进行传播途径的拓展,但实际效果并不能够让人满意。

(四)出版存在滞后性

由于出版印刷等方面的因素导致传统纸媒在传播上具有明显的滞后性,这些滞后性所带来的结果就是,一旦资料选择不合适,受众开始大概了解了相关信息,就对新闻丧失了阅读的兴趣。

二、新媒体环境下报社新闻传播功能变化分析

(一)加强互动性与传播性

作为单项传播的代表性传媒,纸质传媒的特点决定了其互动性较低、传播性较差的问题。在发展过程中,最好的优化策略就是通过将纸质传媒与其他传媒进行结合,实现相互依存、相互发展。

(二)注重策划的力度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由于新媒体与自媒体的数量急剧增加,各种信息来源与信息量也变得更加繁杂庞大,如何处理好不同的新闻信息源,获取更具新闻价值的信息并将其编辑成受众喜欢的形式,也就成为报社媒体必须关注的环节之一。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新闻编写人员在选材与编辑时要拿捏好力度,既要重视新闻的时效性、独家性与独特性,也要充分结合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中的核心素养环境,保持好传统媒体的传播性与权威性之间的关系,协调好真实性与娱乐性。[4]另外,报道策划的能力高低也直接决定了新闻报道的价值与品牌形象,如果长期无法制作出高质量的新闻,必然会导致受众数量减少,影响行业的发展。

(三)扩大传播渠道与受众范围

在传统媒体发展过程中,与常规的电视媒体等新闻媒体不同,纸媒具有独特的受众群体,所以在受众范围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如果这种优势利用不好也会变成“受众范围过于限制”“传播途径单一”的劣势。为了进一步提升和扩大传播渠道与受众范围,必须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利用互联网等媒介做好新闻的宣传工作。互联网具有强大的传播能力,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体做好纸质传媒的播报与宣传工作,可以有效提升纸质传媒的竞争力。另外,充分发挥纸质媒体可以收藏等特点,做好版面的优化与设计也可以有效提升新闻的宣传效果。其二,通过板块优化增强目标人群的针对性。版面的优化可以增强目标人群的设计针对性,这一点在传统媒体中的应用尤为广泛。由于阅读者在阅读纸质媒体时不能够选择其阅读的全部信息,所以可以通过版面的合理划分来分流受众群体,保持其良好的阅读兴趣,以此来吸引和维持受众的普遍性。

(四)综合利用数字技术

综合利用数字技术不但可以提升报社新闻媒体的传播效率与编辑美观度,同时对于强化传播途径、实现多元化发展同样具有优势。比如将手机APP作为一个单独的部门运营,通过新闻媒体互动来实现纸质传媒的传播,进而促进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结语

在新媒体环境的影响下,报社新闻传播的功能确实受到了阻碍,但这并不意味着报社新闻没有发展空间。通过进一步提升报社新闻传播的互动性与传播性,强化策划的力度以及扩大传播的渠道等,都可以有效增强报社新闻传播的综合竞争力。另外,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对于提升报社新闻行业的编辑排版效率以及提高新闻质量都具有极大的帮助。希望本文能够为行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见解。

参考文献:

[1]杨云娥.新媒体语境下报社新闻传播功能分析与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7,8(14):165.

[2]田长海.新媒体环境下报社新闻传播的功能分析[J].新媒体研究,2016,2(24):18-19.

[3]施建华.新媒体环境下报社新闻传播的功能分析[J].中国传媒科技,2016(06):31-32.

新媒体传播途径范文3

关键词:多元化;传播媒介;少数民族艺术;传播途径

从人类艺术发展的过程来看,无论哪种艺术要想得到传承,就必须要借助一定的传播媒介。只有用一定的传播媒介当作艺术传播的载体,艺术才能够得以传承下去。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艺术作为人类艺术文化的一部分也同样需要一定的传播媒介作为传播载体来不断传承下去。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传播媒介技术也不断更新,各种传播媒介形式层出不穷,这大大丰富了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播途径。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和智能手机技术的日益完善和普及,传播媒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手机上网来接受任何信息,突破了过去传播媒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大大丰富了信息的传播途径,打开了信息传播的方便之门,使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更加快捷。除了网络和智能手机的传播媒介,传统传播媒介例如电视、广播、杂志等也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带动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过去的手段更丰富、更立体、也更有感染力。也就是说,当前传播媒介的发展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形式多种多样,艺术感染力强,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气质,要使其传承和可持续的发展,这也就需要对其进行传播。多元化的传播媒介为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艺术的传播和继承提供了很好的传播途径,提高了少数民族艺术传播的水平。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多元化传播媒介背景下,我国在少数民族艺术传播中仍存在一定的困境和局限,这极大的限制了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播和传承。因此,在当前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多元化传播媒介实现我国少数民族艺术的有效传播和可持续发展非常值得深思。

一、多元化传播媒介背景下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播困境

当前,世界经济正在走向经济全球化,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和文化混合在了一起,经济借助文化来发展,文化要依靠经济来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多元化传播媒介虽然促进了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播,但是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和功利化思想的蔓延,使得少数民族艺术在多元化传播媒介传播过程中被渐渐地遗忘和疏远,被当成了赚钱的工具,使人们忘记了少数民族艺术的精神内涵,少数民族艺术在多元化传播媒介背景下的传播遇到了很大的困境,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元化传播媒介传播削弱了少数民族艺术的特色

当前,在多元化传播媒介中,新媒体占据了主要的传播地位。新媒体由于本身具有同步性和复制性,使得新媒体在传播过程中只是截取了少数民族艺术的一部分,甚至是一些简单的少数民族艺术符号,严重影响了少数民族艺术的整体性和精神内涵的传播。最近几年,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造成了多元化传播媒介的瞬间化、平面化和碎片化,使得这些媒介在传播少数民族艺术的过程中,将少数民族艺术的形式和内容都进行了简单化、分解化、同质化,没有把民族艺术进行整体的传播,使得少数民族艺术离现代的多元化传媒媒介特别是手机、网络等新媒体越来越远,很少能在新媒体中见到少数民族艺术,少数民族艺术特色已经被肢解成简单的文化艺术符号。

(二)多元化传播媒介淡化了少数民族艺术的精神内涵

当前,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仍以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为主要目的。因此,在当前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产业发展中,流行着文化艺术搭台、经济唱戏的所谓的文化艺术产业发展方式。虽然这种发展模式是以多元化的传播媒介作为主要的传播手段和途径,但这种发展方式的最终目的是发展经济,并不是传承与发展少数民族艺术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也许能在这样的发展方式中得到一点发展,但是发展的只是一些数量,少数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并没有得到发展,甚至还被逐渐淡化了。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中,艺术的标准处在次要的地位,只要市场需要,再正确的艺术标准都不会被采纳。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就是消费经济。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实际上就是在消费文化。消费文化就意味着把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不符合市场需要的东西不断丢弃、不断否定,使得民族文化中宝贵的精神内涵逐渐被忽视和弱化。虽然有很多地方都在讲传统文化特色,但大都只是把传统文化特色当作了宣传的噱头,并没有实质涉及到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实际上,很多的少数民族艺术都已经面临着文化消费的问题。

(三)多元化传播媒介的娱乐性损害了少数民族艺术传承的严肃性

现在的时代是一个泛娱乐化的时代,娱乐性到处可见。当前的传播媒介虽然多元,但绝大部分都是把满足大众的娱乐需求作为发展的目标和基本动力。大众的娱乐需求有的是健康的、严肃的,但也有的大众的娱乐需求是庸俗的、搞笑的。现在的传播媒介有很多都是在满足大众这种庸俗的、甚至是低级的娱乐需求,传播了一些不健康的娱乐信息。少数民族艺术在被多元化传播媒介的传播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娱乐化的影响,一些严肃的艺术因大众娱乐需求而被扭曲、被搞笑,完全丢失了艺术的严肃性。例如,在一些电影和电视剧中,对历史人物、民族英雄进行了娱乐化、无厘头式地重新塑造,完全丢失了历史人物、民族英雄的精神意义,失去了艺术的严肃性。一部分少数民族艺术因形势的发展已经逐渐被娱乐化,丧失了艺术的很多宝贵的东西。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艺术在多元化传播媒介背景下出现的这些传播困境,究其原因,一是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通过多元化传播媒介对少数民族艺术传承的影响;二是新的传播媒介技术的不断出现对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承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而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承并没有相应地作出改变。

二、多元化传播媒介背景下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艺术的传播途径

当前的多元化传播媒介的主要力量来自新媒体,也就是网络和智能手机。据中国互联网络数据中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4年,我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达到了6.49亿,网络普及率已经达到了47.9%,手机网民更是达到了5.57亿,电视这一传统传播媒介也已经成为互联网新的接入设备,增加了新的传播功能,我国已经成为了全世界新媒体用户第一大国。新媒体的出现大大丰富了传播媒介,极大拓宽了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播途径。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艺术在多元化传播媒介特别是网络和手机日益发达的背景下的传承,要与时俱进,自觉适应传播媒介的不断变化,主动寻求在多元化传播媒介背景下新的传承发展。首先,要转变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艺术的传播理念。通过运用多元化传播媒介来转变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艺术在传播上的观念和思想。观念和思想上转变的标志就是要把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艺术通过多元化传播媒介带出少数民族居住地,实现少数民族艺术高效、高速发展。观念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一是促进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播和发展,不仅仅是发展我国传统文化,更是提高我国在世界上的软实力;二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艺术的传播和发展,是对全世界艺术文化的丰富,保持了全世界艺术文化的多样性;三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艺术的传播和发展一定要顺应时展要求,一定要紧紧依靠传播媒介技术,充分利用新的传播媒介技术来促进自身的传播和发展。其次,积极寻求多元化传播媒介特别是新传播媒介背景下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艺术新的传播途径。与传统的传播媒介相比,新的传播媒介不仅越来越多元化,而且也越来越先进,传播手段也越来越多样,传播效果也越来越好,为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传播途径,民族艺术的传播有了一个重要的技术支持。因此,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艺术的传播和发展一定要紧紧依靠多元化传播媒介特别是新的传播媒介,不断寻求新的传播途径,促进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播和发展。

(一)继续充分利用好电视、广播等传统传播媒介

在新的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促进下,电视、广播等传统传播媒介的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传播手段比过去更加丰富,传播效果也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在,电视、广播已经可以在网络上实现同步直播,宣传途径得到了很大地拓展。电视已经作为网络接入设备,功能有了很大地拓展,已经改变了过去单一的电视观看功能。因此,少数民族艺术在充分利用新的传播媒介的同时,也还要充分利用好电视、广播等传统传播媒介,在这些传播媒介上多制作一些专题片、纪录片来大力宣传介绍少数民族艺术,也可以制作一些以少数民族艺术为主题的电视剧、电影等来宣扬这些艺术的感染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上少数民族艺术,使少数民族艺术通过电视、广播等传统传播媒介得到更好地传播。

(二)成立动态的、生态的少数民族艺术博物馆

我国少数民族艺术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散落在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聚集地。要想使各个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艺术得到有效传承,就应该把这些民族艺术集中起来,成立一个少数民族艺术博物馆,使这些民族艺术能够集中保存起来。成立少数民族艺术博物馆,并不是简单地把各种少数民族艺术集中在一起,而是要紧紧依托多元化的传播媒介,建立一个以新的传播媒介技术为展示、保存手段的网络化、动态化的现代的少数民族艺术博物馆。少数民族艺术博物馆要能够体现以下特点:一是展示内容要具有民族性。博物馆的传播媒介所展示的内容要能够使参观者感受到各种各样的少数民族艺术,要能够使参观者看到和听到少数民族优秀的艺术作品。二是展示的内容要具有扩充性。博物馆的传播媒介所记载的内容要能够不受时空的限制,能够不断地扩充。三是民族艺术传播的双边性。在过去,艺术的传播都是发达城市向少数民族地区传播的,是单边性的。少数民族艺术博物馆要通过新的传播媒介把少数民族艺术向发达城市传播,变单边传播为双向传播,使少数民族艺术走出去,扩大影响力。三是要能够实施市场化运营。少数民族艺术博物馆要想获得长期的发展,光靠政府投资是不够的,要吸引更多投资者来投资,实行市场化运营,运用市场运行规则来获取适度的经济利益。当然,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还要获得一定的社会效益。

(三)开办少数民族艺术网上书店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完善和普及,人们已经开始越来越喜欢在网上购物,在网上阅读。在网上买书和网上阅读都占到了网民的一半以上。与此同时,网上少数民族艺术书店也逐渐开办了起来。国内第一家以宣传和售卖有关清真文化产品的网上书店———清真书局也已经在网上开办起来。这家网上书店开办的主要目的是收集和整理有关伊斯兰研究知识的资料,传播伊斯兰知识的,售卖的图书也都是有关宗教、哲学等人文书籍为主,同时还售卖有关穆斯林文化和艺术的物品。少数民族艺术如果能够被制作成视频、期刊等后上传到网络上,能够被广大网民通过计算机网络、手机网络进行下载,再采用一些广告宣传方式,并和旅游、艺术研究交流等活动结合起来,就有可能在获得一定经济收入的同时,更好地对少数民族艺术进行传播,提高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播效果和质量。这是因为网络具有巨大的方便性,可以使网民随时随地下载、观看有关少数民族艺术的资料,而且在网络上可以借用多种网络宣传工具进行少数民族艺术的宣传,传播范围广,传播形式也多样化,可以最大限度地传播少数民族艺术,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了解到更多的少数民族艺术。

新媒体传播途径范文4

关键词: 多媒体教师 计算机病毒 特征 传播途径 防治措施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已经融入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教学中,多媒体以其丰富的内涵,直观展现的特色渐渐取代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成为必不可少的新型教学模式。一旦多媒体教室的计算机受到病毒攻击而瘫痪则会严重影响到教学。

一、什么是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的概念是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出现而出现的。计算机病毒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被明确定义为:“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二、计算机病毒的特性

1.传播途径多,扩散速度快,传染性极强。

传染性是计算机病毒最重要的特征,是判断一段程序是否为计算机病毒的依据。病毒程序一旦侵入计算机系统就开始搜索可以传染的程序或者磁介质,然后通过自我复制迅速传播。现在很多病毒与网络紧密结合,通过系统漏洞、局域网、网页、邮件等方式进行传播,扩散速度极快,瞬间就能通过网络传遍世界。例如:“梅丽莎”病毒是最早通过电子邮件传播的病毒之一,当用户打开一封电子邮件的附件,病毒就会自动发送到用户通讯簿中的前50个地址,从而过载E—mail服务器或使之损坏。按“梅丽莎”理论上的传播速度,只需要繁殖5次就可以让全世界所有的网络用户都收到一份。

2.破坏性极大。

病毒程序一旦入侵系统都会对操作系统的运行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即使不直接产生破坏作用也会占用一定的系统资源,影响系统运行速度。现在的计算机病毒往往是混合型病毒,这些病毒集普通病毒、蠕虫、木马等特点于一身,对系统造成毁灭性的打击。现在一个新型病毒产生不久就会衍生出许多子型的计算机病毒,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如“熊猫烧香”病毒就是蠕虫病毒尼姆亚变种,感染的计算机会出现蓝屏、频繁重启及系统硬盘数据文件被破坏等现象,该病毒通过局域网进行传播,进而感染局域网内所有计算机系统,最终导致整个局域网瘫痪。

3.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潜伏性。

计算机病毒程序往往夹在正常程序之中隐藏自身,防止被察觉。现在病毒技术不断翻新,更多的病毒只驻留在计算机内存中,不写到硬盘上,病毒启动时在内存中无法找到病毒体,隐蔽性更强,一般的杀毒程序很难扫描发现。

计算机病毒进入系统后,有时不会立即发作,具有一定的潜伏期,达到一定激发条件时才会爆发。例如“黑色星期五”病毒,不到预定的时间一点都察觉不出来,等到条件具备的时候才会一下子爆发出来。

4.具有寄生性。

计算机病毒必须要搭载计算机才能感染系统,干扰和破坏程序。病毒程序通过宿主程序的执行而进行自我复制。当用户运行正常程序时,病毒伺机窃取到系统的控制权,并抢先运行,而不被用户察觉。

三、多媒体教室的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大多数学校都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也造成了对多媒体的过分依赖。便利化与安全性就成了相对的两面。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简单的划分,就是两种。一是各种存储设备,例如硬盘、移动硬盘、U盘、光盘等。二是网络,例如电子邮件、网络硬盘、网页、聊天工具等。

四、多媒体教室对计算机病毒的防治措施

“预防为主,治疗为辅。”这句话对于多媒体教室的计算机病毒防治是完全适用的。三分技术七分管理,病毒是完全可以防治的。对于计算机病毒的防治要全方位、多层面地进行,将计算机的每一个安全环节都监控起来。

1.硬盘保护。

对多媒体教室的计算机采取还原保护措施。还原措施分为硬件和软件两种。硬件就是常见的还原卡需要安装在计算机的主板上。还原卡的还原效果比较好,是从系统启动前就可以保护计算机系统不受病毒感染。软件方面就是还原软件,通过隐藏分区安装还原软件,在DOS环境下启动操作,保护系统在不允许的情况下不会安装新的程序。

2.制作系统镜像及时备份。

利用镜像软件将硬盘中的数据备份制作成镜像。例如:GHOST是一款著名的硬盘复制软件,借助该软件可以将一个硬盘中的数据完全相同的复制到另一个硬盘中。优点是安装速度快,并可以省掉很多安装程序的时间。恢复镜像的时间跟计算机的配置有关,配置高镜像文件小的时候只需要几分钟就可以完成系统的完全复制。

3.及时更新系统漏洞。

系统漏洞不容忽视。系统漏洞已经成为电脑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受漏洞影响,几乎所有OFFICE程序、看图软件、浏览器、即时聊天工具、视屏播放软件等都可能成为病毒木马传播的渠道。有些长时间没更新的系统虽然有硬盘保护,但是存在大量的系统漏洞,在联网时容易受到攻击而瘫痪。

4.安装杀毒软件和防火墙及时更新升级。

由于病毒无孔不入,安装杀毒软件和防火墙很有必要。现在的杀毒和防火墙软件做得非常强大和人性化,可以开启实时防护,从上网、看片、下载、U盘、局域网防护、黑客入侵防护等各个方面对系统做全面的保护。有专门的木马查杀,从引导区到内存再到系统盘全方位的深层次的查杀病毒。“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杀毒软件不能预判病毒的产生,只能根据病毒来做补救措施,所以,及时更新杀毒和防火墙软件才是关键。

5.加强多媒体教室的网络管理。

在网关和服务器所有的信息与互联网交流的位置,安装使用病毒防火墙,通过实时监控网络中的信息流,可以有效地实现计算机与信息的过滤,保护本地计算机不被计算机病毒或者恶意程序破坏,可以及时实时隔离或清除措施,完成主动防毒。

五、结语

防治计算机病毒是一项复杂、长期的工作。反计算机病毒问题是世界性的难题。运用各种技术手段防毒的同时,还应该在管理体制下进行综合治理。在多媒体教室的计算机病毒的防治过程中,管大于防,只有管理到位了才能保障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参考文献:

[1]胡建华,海滨.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南京大学出版社.

[2]刘伟.浅谈计算机病毒.信息科技.

新媒体传播途径范文5

关键词: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媒介健康传播;传播功能;传播效果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6-0019-02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世界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口流动的日益频繁,流行性疾病的发生的频率日益增加,影响范围越来越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成为世界性难题。如何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尤其是大规模流行性疾病的爆发成为政府进行社会建设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健康传播,是指与人类健康相关的传播活动,其中,通过大众媒体所进行的传播行为是健康传播的重要组成。在大规模流行性疾病爆发时,大众媒体的健康传播是疫情控制的重要辅助手段和稳定社会情绪的有效途径。大众媒体在突发性卫生事件中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成为政府和公众之间的沟通者和协调者,切实履行健康传播的职责。

一、媒介健康传播功能

在大规模流行性疾病爆发时,大众媒体是社会公众的重要信息来源,媒体肩负着信息传播和健康教育的双重功能,充分发挥媒体传播信息、影响舆论和环境监测的作用,对于疾病传播的有效控制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向社会公众介绍疾病传播情况和日常防治措施是媒体健康传播的主要内容。

(一)信息传播

大规模流行性疾病一般具有突发性、传染性、群体性、破坏性、复杂性和广泛的社会影响性等特点。其发生和发展一般是难以预料和控制的。在突发性流行疾病发生时,信息的传播成为控制事件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美国学者的罗伯特·希斯认为,“突发事件的管理依赖于信息交换能力和管理者依据收集的信息制定有效行动方针的能力,信息是管理和解决突发事件的重要元素,所以,突发事件的危机管理也就是信息的管理,应对突发事件时,最行之有效的沟通管理能够降低突发事件的影响,掌握主动权,迅速化解危机。[1]”

在大规模流行性疾病爆发时,公众具有迫切的信息需求,疾病的爆发原因、传播途径、传播速度、社会影响等是社会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在此情况下,信息的公开透明成为控制疾病传播、稳定社会情绪的重要因素。在流行性疾病爆发时,媒体的首要功能就是信息传播功能。

在流行性疾病爆发时,大众媒体承担了信息职能,应该成为最权威最及时的信息提供者和消息源。大众媒体只有在信息传播中占据主动,才能够在疾病爆发后掌握话语权,才能够引导舆论,避免虚假信息和恐慌情绪的传播。2003年“非典”发生时,正是因为媒体没有在第一时间报道“非典”的传播情况及其危害,才导致了信息传递的严重滞后,政府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没能在最佳时间内有效控制传染范围,引发了病毒的大规模传播和社会的极大恐慌,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在大规模流行性疾病爆发时,疫情通报是公众最为关注和媒体首先报道的内容。在疫情通报中,媒体应该坚持真实性的原则,及时向公众报道真实的疫情信息,尊重公民的知情权,让公众了解疾病的最新发展情况。其次,政府在流行性疾病发生时所应对措施也应该是媒体报道的重点内容。了解政府控制疫情的态度和行为对于树立政府形象、稳定民心、团结社会共同抗击疾病意义重大。此外,相关的最新医学研究成果也应该是媒体报道内容之一。了解医学研究成果有助于民众保持积极健康的态度,对疾病的控制保持信心,消除社会恐惧。

(二)健康教育

在媒介健康传播中,健康教育也是其重要功能之一。尤其是在大规模流行性疾病爆发时,大众媒体的健康教育是社会公众了解预防措施的重要信息来源。媒体有针对性的传播健康信息,向公众介绍疾病发生的病理因素和主要的传播途径以及传授各种有效的预防措施,有利于公众从科学的角度认识、了解疾病,缓和紧张情绪,并采取有效的疾病防治措施。同时,有利于引导社会公众形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和科学的生活方式,这对于疾病的有效控制和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在“非典”时期,大众媒体告诉公众要勤洗手、多通风、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好每天的消毒工作,尽量不去或少去人多、人杂的地方,避免出行,一旦发现“非典”症状,及时去医院就诊等,这些与健康相关的信息也间接帮助了公众认识疫病。让公众知道通过改变自身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就可能有利于防止疫病的蔓延,起到了稳定民心的效果[2]。

(三)环境监测和舆论引导

在大规模流行性疾病爆发时,环境监测和舆论引导是媒体的重要功能之一。突发性流行疾病的发生往往在短时间内给社会带来极大的恐慌,引起社会公众的强烈关注和广泛讨论。此时,媒体如果不能密切关注社会舆论动向,及时真实信息,传达政府指令,充分发挥舆论引导的功能,很容易导致社会形成错误的舆论偏向。

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改变了过去从上而下的单一的传播途径,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摆脱原来的无声状态,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形成社会舆论。在流行性疾病突发时,新媒体加速信息传播、扩散和舆论聚合的作用愈加明显。新媒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传播途径,大大缩短了信息传播和接受时间差,加大了信息的调节和控制难度。尤其是在疾病爆发后的极短时间内,一些虚假信息不经调查证实就在微博上迅速传播,通过大量的转发和评论形成网络风暴,大众媒体如不能随时监测社会舆论,并在第一时间发出权威的声音引导社会舆论,就极易引起社会恐慌,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针对不良的社会舆论和社会情绪,大众媒体应该及时做出有效地回应,积极引导民众以正确的态度面对疾病,以科学的行为防治疾病。

二、流行性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媒介健康传播

大规模流行性疾病的发展一般经历潜伏期、爆发期、扩散期、消退期四个阶段。流行性疾病的发生一般是难以预料的,具有突然性和复杂性。但疾病的发生也不是完全没有征兆的,有一定的潜伏期。在疾病发生的潜伏期,媒体应该具有足够的新闻敏感,逐渐有度地报道相关信息,在疾病大规模爆发前给公众一定的心理缓冲期,避免疾病爆发后的过度紧张和焦虑。

在疾病的爆发期,大众媒体应该充分发挥信息的功能,关注公众的信息诉求,把握社会舆论的方向,平衡政府和公众之间的关系。在这一时期,媒体信息的公开透明是影响健康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2003年“非典”时期,正是由于在疾病的潜伏期和爆发期媒体没有及时报道病例的出现,隐瞒真实疫情,导致在疾病扩散期社会形成紧张恐惧情绪,没能及时采取措施防治疾病,造成了“非典”疫情的迅速扩散和社会情绪的动荡。

在扩散期,媒体应该着重于疫情报道、政府防治和预防措施的报道,通过健康知识的宣传,改善公众行为,控制疾病传播,稳定民众情绪。甲型H1N1流感扩散时期,媒体重视报道疾病发展情况,及时传授防治措施,有效地控制了疫情,确保了甲流病毒没有形成不可控的大规模扩散情况。

在疾病的消退期,媒体应该总结疾病防治过程中的得失,敦促政府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机制的建立,引导积极的社会舆论,倡导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社会行为的形成。

三、媒介健康传播效果

大众媒体的健康传播效果评估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公众认知、公众态度和公众行为。媒介健康传播的广度、信度和影响力也是衡量健康传播效果的重要指标。

媒介健康传播的目的是通过大众媒体的信息传播让受众了解疫情的发生发展进程,学习并正确地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减轻疾病所造成的危害和社会影响,在掌握受众信息需求的基础上通过议程设置把握受众关注点,引导社会舆论,辟谣不实信息,缓解社会恐慌情绪,维护社会稳定。

媒体的报道内容会影响公众的认知。大众媒体及时准确地疫情信息和政府措施,介绍疾病爆发病理原因和传播途径,传授防治行为和科普知识是改变公众认知层面的举措。

通过真实的信息和科学的知识介绍改变社会公众对疾病的态度,使公众能够从谈病色变到以积极的科学的态度面对疾病是大众媒体改变公众态度标志。通过报道政府面对大规模流行性疾病时所持有的积极态度和采取的有效措施,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建立政府和公众之间的信任,也是大众媒体在健康传播中改变公众态度的途径之一。

从传播效果的公众行为层面来看,在大规模流行性疾病爆发时,大众媒体可以通过健康传播改变社会公众相关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引导公众采取有效地防治措施,增强应对疾病的能力,引导社会形成正确的健康意识,采取健康行为。在流行性疾病爆发时,大众媒体的健康传播是否能够改变公众的疾病认知、改变公众对待疾病的态度和提升对政府的信任度、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衡量媒介健康传播效果的重要指标。

参考文献:

[1] (美)罗伯特·希斯著.王成,宋炳辉,金瑛译.危机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2] 冯俊霞.健康传播视角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研究[D].山东大学,2012.

[3] (美)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郭振之,徐培喜译.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新媒体传播途径范文6

关键词 媒体服务 媒介引导 舆论导向 国家形象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 A

Service for Media and Conduct Media

――Analysis on the Experience and Special Characters of the News Communication of Beijing Olympic Games

Huang Ruotao

(Capital Institute of P.E., Beijing 100000)

Abstract Based on the exercice of the news communication of Beijing Olympic Game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oncerned experience and special characters of the work of service and the conduction of media.

Key words media servicemedia conductionpublic opinionconductionnational image

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新闻宣传工作不仅把握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奥运宣传的主导权、话语权和主动权,在舆论引导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和媒体服务的专业化、国际化上也创造了中国新闻宣传工作的历史新高,实现了“有特色、高水平”的工作目标。北京奥运会新闻宣传工作的经验和特色也成为本届奥运会知识遗产的一部分,为后奥运时代中国媒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借鉴和参考

北京奥运会记者人数超过历届奥运会,共有32278名①记者参加报道,其中注册记者26298人,非注册记者5980人,225家持权转播商参加电视转播工作。北京残奥会期间共有注册记者6626人,27家持权转播商参加转播报道。这是我国历史上接待记者人数最多、中外交流最深入、对外传播最广泛、最集中的一次盛会。北京奥运会第一次全部采用高清信号进行电视转播,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媒体进行了5000多小时的报道和转播,转播规模是雅典奥运会的3倍,全球共有47亿人收看收听了北京奥运会的转播,创造了奥运会新闻转播历史的新纪录。

北京奥运会的新闻宣传工作中在如此大范围和高密集性的报道中展开,不仅仅是对奥林匹克国际体育赛事的报道,更重要的是要传达出本届奥运会和残奥会的主题并建立起中国和北京良好的国际形象,由此,北京奥运会新闻宣传的协调和管理工作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以“善待媒体”的原则做好媒体服务

在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北京市委、市政府和北京奥组委领导都高度重视新闻宣传和媒体服务工作。刘淇同志提出了要积极引导国际舆论,“善待媒体”,兑现承诺的工作方针。“善待媒体”的原则成为本届奥运会媒体服务的基本原则,并体现在本届奥运会的媒介服务内容与模式中。

1.媒体服务的内容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媒体服务工作,主要包括下面四个方面的内容:

(1)信息服务

为满足参会媒体的报道需求,北京奥运会的信息服务工作不仅仅包括针对赛会信息的服务,同时提供了帮助媒体记者了解北京、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层次信息体系。

对赛会信息而言:INFO2008信息服务系统可以让媒体从分布在各处的终端及时获得相关信息;奥林匹克新闻服务(ONS)为所有信息系统的使用者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素材;55种语言24小时的服务确保了信息的及时获取,而主新闻中心的新闻服务台提供24小时的采访申请受理服务,帮助媒体记者及时落实采访安排。

与此同时也更为重要的是,围绕记者关注的经济、社会、文化、环保、旅游和民俗等热点话题及时组织的新闻会和集体采访活动提供了深入报道的资源,成为主动展示奥运会筹办工作成果和国家形象的平台,也是媒体获得权威信息的主渠道。在2008年7月8日至8月24日奥运会期间,主新闻中心和2008北京国际新闻中心共召开新闻会134场,平均每天两场。9月2日至17日残奥会期间,主新闻中心召开了15场新闻会,得到了境内外媒体记者的积极关注。

为满足境外记者的采访需求而建立的“采访线”工程(包括10条采访线和100个采访点)全面涵盖了“新北京、新奥运”的建设亮点,为落实集体采访工作提供了保障。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两大新闻中心组织了近120场现场采访,不仅涉及奥运食品监测中心、环境监测中心、奥运交通指挥中心、北京气象局等奥运职能部门;还以中国文化为主题,组织记者参观了长城、故宫、国子监、孔庙等地;以发展成就为主题,组织记者参观了地铁10号线、北京规划馆、重新修复的前门大街等。这些活动给媒体提供了接触中国的机会,采访的素材也充分占领了记者的报道空间。

(2)生活服务

奥运会期间媒体记者也得到了多方面细致的生活服务:不仅包括总计为30万人次的丰富的用餐和饮水服务,近千辆24小时运营的媒体班车的免费服务等,两大新闻中心还创新了服务方式提供了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如组织400名境外注册记者开展的7次城市旅游,为奥运期间在京过生日的记者送去祝福,为残疾记者开展的全程陪伴式服务等。在在奥运会落幕当天,两大新闻中心和广播电视中心共送出2万张奥运会开幕式光盘,作为与记者们分别的留念,使得北京奥运的美好记忆成为永恒。

(3)文化服务

为媒体组织专场演出、到广场观看市民的社区表演、参与关于京剧、书法、美食、茶文化和传统音乐的文化讲座;到博物馆和展览馆免费参观等。文化服务不仅丰富了媒体记者的中国之旅,还为他们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

(4)技术服务

从硬件设施到配套服务都功能齐全、快捷舒适的“记者之家”充满人文关怀。主新闻中心使用面积6.2万平方米,文字记者工作间设有971个工位,其中680个工位设有即插即用宽带网络接口,能够实现各种类型笔记本电脑一卡上网,成为奥运史上的一项重要创新。国际广播中心使用面积9万多平方米,是奥运历史上最大的国际转播中心。注册媒体享受包括网络电话拨号,无线网络接入和宽带有线网络接入等通讯服务和互联网接入服务,可以满足高质量图片稿件的传输,。新闻中心同时提供虚拟局域网络传输服务。第一次通过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这一系列服务措施创造了奥运新闻中心建设的新样板和新模式。

2.媒体服务的模式

为满足媒体服务工作的全面落实,北京奥组委在内部和外部两条线建立起高效保障机制。

(1)内部:建立“一站式”服务机制

为一揽子解决境外记者来华采访遇到的各类行政审批问题,从2007年7月1日起,奥组委牵头组织中央和北京市等17个管理部门成立了“一站式”服务机构,受理境外记者来华采访涉及的3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实现申请受理、审核、批准、协调落实等环节的“一站式”服务,成为奥运史上媒体服务的一项创新。

奥运会、残奥会前和赛时期间,“一站式”服务办公室共受理各类咨询15200余次,完成行政审批服务事项3100余件(次),核发签证2203人次,服务外国媒体的数量超过600家。在首都机场现场办公,为445位外国记者确认了身份,保证了他们顺利入境;为境外媒体等机构开立了38个奥运临时银行账户;为37个国家的53家外国注册媒体机构的1033名奥林匹克注册人员核发临时机动车驾驶许可证1041个;批准了来自36个国家70多家媒体的100多份文物拍摄申请;协调北京、青岛、深圳等海关为外国媒体出具《器材确认函》1100余份。“一站式”服务赢得了境外媒体机构的信任和称赞,为树立诚信守诺的国家形象做出了贡献。

(2)外部:建立采访受理的流程机制

为满足奥运期间接受媒体采访的工作要求,北京市主要职能部门都为外国记者在京采访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建立起采访受理的流程管理制:即明确本单位一位采访联络员和一位采访接待负责人,制定一套受理采访的工作流程,建立一套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机制,制作一套本单位的双语外宣品,这项工作为采访的接待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组织了来自北京市环保局、北京市交委、北京市旅游局等十几个政府部门的新闻发言人、“市民受访团”和“专家学者受访团”等不同层面的社会群体,接受外国记者采访,全方位实施舆论引导工作,满足了境外记者的采访要求。

3.强化媒体服务的意义

保障境外记者来华采访便利,提供高水平的媒体服务,是北京申办时向国际社会做出的庄严承诺。奥运会不仅仅是运动员的竞技盛会,同时,也是全球媒体的竞技盛会。所以,媒体服务工作不仅仅是奥运服务工作的一部分,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奥运会的成败和传播效果。

奥运会的媒体服务,还不是简单的服务工作。在服务的过程中要实现用服务体现管理,以服务来影响西方媒体报道倾向的目的,将“善待媒体”落实为优质高效的服务措施,不仅仅能获得西方媒体的尊重和友谊,同时,在这样的合作和交流中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实现对政府主导意见的报道和对中国积极国际形象建立的促进。

所以,奥运期间,媒体服务的核心意义就在于服务过程中的媒体管理与引导,把服务媒体与引导媒体相结合,来实现奥运新闻宣传工作的全面胜利。

二、以“实现良性传播”为目标做好媒体引导

奥运会(残奥会)作为全球媒介争相报道的国际性媒介事件具有非常显著的传播影响力,在媒介引导和管理中需要主动设置议程并通过一定传播途径来引导国际报道、引导国际舆论,实现良性传播的新闻宣传目标。

北京奥运会的媒体引导工作主要包括:设置议程和设置有效传播途径两个方面。

1.奥运报道的议程设置

奥运报道的议程设置的主要方式包括:设置传播基调、设置主题信息和设置多种实用版本,这些媒介议程的设置方式不仅仅有效地传播了中国主渠道的声音,同时,成为奥运媒体服务中信息服务的主要内容为全球奥运报道提供指南。

(1)设置传播基调

奥运会和残奥会新闻宣传工作以“三大理念(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为主线、以“奥运惠及人民”为主调、以“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和“超越、融合、共享”为主题,全面宣传了筹办工作的成就,为整个奥运(残奥)报道垫定了基调。

“三大理念”涵盖了环保、科技和人文等多层面的内容,很好地组织起奥运会的报道框架,为组织专题会和现场采访提供了线索。“三大理念”宣传也为北京首都的科学发展观等提供了支撑的平台,为媒体组织专栏、专题和专访等节目提供了依据。而“奥运惠及人民”的主调表达了北京举办奥运会的重要目标就是要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通过筹办奥运提高人民生活的质量,使广大群众得到实惠。从奥运关注的交通发展、食品安全、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社区治安等各个方面宣传奥运筹办惠及市民、惠及社会的丰硕成果。“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和“超越、融合、共享”的主题表达了北京奥运会是世界各国运动员和人民的盛会,建立起一个开放、友好和积极的北京形象。奥运会的世界性、体育性和大众性和残奥会“超越、融合、共享”的理念,全面树立起我国“和谐社会”的国际形象。

奥运会宣传报道的主线、主调和主题的设置,确立了奥运媒介事件的全球性报道中的“话语环境”,他们从不同层面呈现了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成果和基本价值体系,为北京奥运会的宣传报道工作提供了依据和指南,同时,不同国家媒体机构对其内涵不同角度的解读和应用为“世界了解中国”提供了线索。

(2)设置主题信息

设置主题信息是奥运会和残奥会新闻宣传工作在媒介引导中的第二个方式,主要体现在:以我为主,针对突发事件、敏感问题和阶段性核心问题开展主题信息的设置,并运用加大主流媒体报道量和关注度等多种方式引导媒体意见。

主题信息的设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对于突发事件和西方媒体关注的敏感问题,如空气质量、食品安全等与筹办工作直接相关的重要事件,主题信息的设置必须迅速,以及时公布权威信息来确立国际报道中的主动权,并消除潜在的负面影响。如在奥运会开幕前针对北京“雾霾”天气下境外记者对北京空气质量的质疑,北京奥组委及时组织北京市环保局、市气象局等部门连续4天召开会,特别是8月8日邀请联合国环境总署负责人参加会并以翔实的数据从第三方角度客观评价北京在环境保护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很好地引导了国际舆论,消除了不良影响。二、对于阶段性核心问题,如奥运会的兴奋剂检测问题、场馆使用问题和奥运会收支问题等,主题信息的设置必须准确,时间的选择需要依据全盘工作的整体需求而定,不可贸然。

主题信息的设置和有效保障了在奥运媒介事件的全球性报道中对重要“话语权”的控制,有效控制了信息意义的生成,对“良性传播效果”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

(3)设置多种实用版本

奥运会的宣传报道不仅仅通过媒介的报道,在媒介报道之外,设立多种实用版本来填补媒介之外的传播空间,对确立多渠道有效传播提供了保障。

多种实用版本包括:系列奥运宣传品,如《北京欢迎你》、北京城市地图和城市指南、《相约北京》宣传册、《奥运之城》宣传册、《奥运汉语300句》等针对不同人群的对外宣传品;还有《北京奥运故事》、《福娃漫游记》和由英国、法国、意大利、伊朗和中国香港5名知名导演拍摄的五部城市宣传片等视频资料;和《北京2008》杂志、“新北京、新奥运”资料包、奥运宣传片、招贴画、明信片等和奥运会和残奥会开闭幕式光盘等直接性宣传品等。除此之外,还有不同主题的展览资料,如“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大型展览展出实物1800多件,图片2200多张,全面展示了成就和思想,为北京奥运会留下了丰富文化遗产。

这些实用版本的设置拓展了在奥运媒介事件的全球性报道中的“传播空间”,超越了媒介的平台限制,在文字与影像,观众与游客,新闻事件和故事叙述间全面呈现出“新北京 新奥运”的形象。

2.设置奥运报道的有效传播途径

设置有效的传播途径是实现奥运报道目的的根本。在北京奥运宣传报道的服务与引导工作中,有效传播途径的建立紧密围绕着奥运宣传报道的议程设置要求的。主要的手段包括:

(1)传统传播途径的有效使用与规划

传统的传播途径包括:全面、客观与公开的信息公布平台;完善的定期的例行新闻会制度;及时跟踪分析舆情热点所设置的主题性新闻和主题性采访工作;设置职能部门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健全在华国外记者的采访流程管理制度等。

对传统传播途径的有效使用和规划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满足媒介引导的要求,实现掌握国际媒介合作中的主动权和发言权,同时有助于建立国内新闻管理的有序环境。

(2)新媒体和新技术的发展与管理

除了传统传播途径之外,对新媒体和新技术的使用在日益发展的网络平台上显得日趋重要。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使网络成为引导国际舆论的新阵地。

北京奥组委官方网站是北京奥运筹办工作和赛事信息的权威平台,用中、英、法、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赛时共发稿15000余条,图片25000余张,举行高端访谈38场,成绩系统共处理成绩信息140余万条。除此以外,新浪、搜狐、网易等主要奥运合作网站的奥运报道累计点击量高达103亿页次,日均点击量达到5.84亿页次。各网站还充分运用多媒体报道手段,截至9月17日,仅新浪、搜狐、网易三家网站转载、制作的奥运视频就已达到28000多段,网民点击超过9亿页次。网络的海量报道成为其较之于传统媒体的重要优势。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网络同样也是一个相对自由度较大的新传播渠道,规划和管理好网络平台对奥运媒介引导工作显得十分重要。

对网络平台的规划与管理主要包括:一、加强官网建设,合作网站配合官网共同开设奥运频道、奥运专题、专栏等不同形式的报道,指导各合作网站设立奥运宣传报道的阶段性工作及侧重点,如对火炬报道、奥运筹备、奥运赛事、奥运遗产和残奥会五个阶段的报道方案,推动了奥运网上报道的循序渐进。二、是组织网评员在主要网站论坛中奥运引导主帖和跟帖,奥运期间网评员网评5838篇,博客评论332篇,有效营造了有利、和谐和热烈的网上舆论氛围。

三、在“媒体服务”中开展“媒体引导”

北京奥运会最终赢得国际媒体的良好评价同优质的媒体服务是分不开的。奥运会媒体服务的国际性强、专业化程度高。在“服务媒体就是服务奥运,服务媒体就是服务国家形象”思想下“善待媒体”的工作原则,保障了我国在本届奥运会的媒体服务中遵循了奥运惯例和国际惯例,并用创新的手法和专业精神创造了奥运媒体服务的新标准。

媒体服务工作同时也肩负着对媒体的引导。主动新闻和信息,建立有效的受访机制,不仅仅方便了境外记者,也树立中国政府诚信守诺的良好形象。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创新媒体服务方式,实现有效管理,完全可以将国际惯例为我所用,寓媒介引导于服务之中,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成功举办营造良好的国际和国内舆论氛围。

“善待媒体”中要要积极引导国际舆论,始终把满足媒体报道需求放在重要位置,以多种议程的设置和鲜明的主题牢牢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导权,以令人信服的数据和事实,以国际化的语言和方式展现中国的发展与变化,赢得国内外记者的广泛认同,改变了大多数西方媒体的报道基调。

“把握话语权”还要敢于开展针锋相对的舆论斗争,针对热点问题及时主动,提供丰富的新闻素材;与国际组织加强沟通和协调;积极争取不同国家媒体的支持,利用网络等新媒体技术,取得国家形象的“良性传播”目的。

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新闻宣传工作为我国新闻宣传和对外宣传留下了宝贵的工作经验,为我们在实现媒介的国际合作和文化的“走出去”战略提供了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