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基础性研究的含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基础性研究的含义范文1
一、小学英语教学基础性特点与挑战
小学英语长期以来就具有非常明显的一个特征,即拥有很强的基础性。因此在教学阶段必须对小学英语教学在整个英语教学体系中存在的基础性作用有深刻的认知与了解。更需要认识到其有利于促使小学生在此基础上,初步构建起相关的英语思维模式与结构认知体系,为学生未来的学习打下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小学英语教学的基础性特征非常明显。这也就使得小学英语基础性层面受到相关的挑战。详细言之,便是由于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提升了对英语水平的要求,从而引起英语教学整体难度有了一定的上升。因此小学英语教学基础性教学难度系数也不可避免有了升级。也在这种大环境下,小学英语教师团体组成成员开始逐渐年轻化。在这之中,还存在不少年轻的英语教师缺乏足够的教学经验,很难形成对小学英语知识的深度认知。也就使得小学生对英语的掌握程度无法得到有力保障。而且,由于对教材备课不全面,教学策略的不合理,其在教学阶段会导致“拔苗助长”之类的严重教学问题。所以需要全面分析小学英语教学的“基础性”特点,才能及时预防相关问题的发生,提升教学效率。
二、小学英语教学探索性特征与挑战
除了基础性特征之外,探索性属于小学英语教育的另一大特点。在课堂教学阶段应深刻认识到引导小学生形成自主的英语学习能力属于教学的根本目的。基于此教学背景下,也就可以在课堂教学阶段,合理引导小学生深入探索英语知识的真实含义。同时在此过程中引导小学生逐渐掌握英语知识的基本应用技巧与手段。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小学生这方面的分析能力,提升小学生对英语知识的自主性思考。以此才有利于小学生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获取有效的英语知识,对英语知识拥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激发小学生自主性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就整体而言,小学英语课堂教学阶段,想要给未来的英语知识学习奠定充实的基础性知识,就应该对小学生的英语知识探究能力进行循序渐进的增强。与此同时,在此基础上通过合理把握小学英语教学的“探究性”特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采取与之对应的教学手段不断提升小学生的学习效率。
就小学英语教学“探究性”层面受到的挑战进行分析。自从国内关于小学英语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教学方式也随之逐渐完善。只是现阶段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仍在其中占着中心位置。这种课堂教学情况下,小学生思维探索的空间也就显得比较受限,从而无法保障小学生“探索性”学习的效率。因此实施“探索”使得小学英语老师烙印随之增强,小学生也就难以形成属于自己的英语学习理念。面对这种情况,在以后的英语课堂教学阶段,英语老师需要全面深刻了解到现阶段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残留的诸多问题,掌握教学规律,逐渐健全“探索性”教学方式,提升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学习效率。
三、基于现阶段小学英语教学特点与挑战的发展策略
基于现阶段小学英语教学特点与正面临的诸多挑战实况,英语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综合考虑到学生的特征,将“基础性”、“探索性”当作教学方式作为小学英语教学的根本设计指南,进行优化设计。以此才能有效提升小学生英语的学习效率。开课之前,老师需要根据授课内容做足准备工作,对课堂中某些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比方说在进行单词教学前,老师就应对所要教授的单词进行研究,同时在根据此堂课基础性知识内容合理设计课堂问题,从而逐渐健全教学方法。
基础性研究的含义范文2
【编者按】:论文频道为您提供各类开题报告范文参考,以及开题报告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开题报告写作中的难题。
随着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观念逐渐深人人心。开展和参与课题研究是教师获得自我持续发展能力的最佳途径。事实证明,通过开展课题研究,边学习边做课题,边研究边实践,逐渐成为研究型的教师不乏其人。
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计划或方案)如同建筑师的蓝图。有了好的开题报告,才能使研究工作者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地开展研究工作,以保证课题研究任务的顺利完成。因此,制定开题报告是课题由设想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关键步骤。当前许多教师由于过去从未做过课题研究,现在要申报课题,撰写课题开题报告不知从何人手。为了使广大教师更加积极而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培养、提高教师撰写课题开题报告的能力和水平,本文针对当前教育科研的实际,结合从事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以及在小教专科自考实践性环节考核过程中指导教师撰写教育科研课题开题报告的一些体会,从科研课题开题报告的含义、作用、结构等方面来谈教师应该如何规范撰写开题报告,力求对想开展教育科研的教师提供一点启示。
·课题开题报告格式及开题报告的写法 ·科研课题开题报告的含义与作用 ·撰写科研课题开题报告的基础性工作 ·科研课题开题报告(研究方案)的结构与写法 ·科研课题开题报告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课题开题报告课题研究的目标 ·课题开题报告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课题开题报告课题研究的方法 ·课题开题报告研究的步骤和计划与表现形式 ·课题开题报告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及设备条件需要
基础性研究的含义范文3
关键词:职业学校;英语;课程目标;特殊性
职业学校英语课程目标具有其他分科课程目标的共同特征,如:国家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不具体性、学生身心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社会需要的地区差异和教育者哲学基础的差异而形成的课程目标的弹性和开放性;课程目标形式的简明性及在表述上的清晰性;课程目标内容随着科学知识日新月异而体现出的时代性和发展性;课程目标结构的层次性和均衡性等。在了解课程目标共性的同时,很有必要对职业学校英语课程目标的特殊性进行分析,以建构合理的职业学校英语课程目标体系。
作为课程标准一部分的课程目标,受社会需求、时代背景、学生特征、学科理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泰勒在《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中提出可通过对学生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等三个纬度对课程目标进行分析。职业学校英语课程目标的特殊性基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职业目标的特殊性和语言实践能力的特殊性。
基础性
所谓基础性有三个方面的含义。首先,它不仅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还指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个性发展(人格完善);其次,它既指课程目标要打好学生的文化基础,使学生具备继续学习英语的能力,同时也要为学生奠定职业基础,使学生在从业和转岗时有较强的迁移能力和适应能力;再次,“基础”不仅是比较低的,全体学生普遍能达到的,而且是因人而异、高度个性化的,不是统一规格的、模式化的存在,即职业学校英语课程目标既要进一步提升中职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要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奠定不同基础。职业学校英语课程目标的基础性要求在制定和实施职业学校英语课程目标的时候,应该和基础教育英语课程一样,注意课程目标的普及性、浅显性、形象性、趣味性等特征;要分析学习者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职业倾向、兴趣和需求以及基础学力等现状;克服中职英语课程目标高职化、学术化等不良倾向。
实践性
职业学校英语课程目标的实践性由语言的实践性所决定。语言的作用是为了交际,交际是一种实践。语言教学的目的在于教会学生使用,而不是讲授大量的语言知识。所以,英语课应该是一门技能课,而不是讲解课,在制定英语课程目标时应该充分考虑这一点。
职业学校英语课程目标过度理论化,过度强调英语学科知识体系的现象应该得到纠正。在制定目标时应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就业实际,提倡如下任务型英语课程目标:能熟练运用各种方式(词典、电子辞典、工具软件、网上查询等)查询生词;对常见说明书、街头广告、招贴画中的英文感兴趣并设法理解其含义;能用英语为自己设计一份个人简历;能流利准确地用英语介绍自己一天的生活;养成收看某个英语电视节目和浏览某个英语学习网站的习惯;能看懂相关的英文招聘广告并用英文回复。
职业性
职业学校英语课程目标的职业性,是指职业学校英语课程目标必须按照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功能——就业准备教育。它表现在就业定向性、技能主导性和兼容适应性三个方面。
就业定向性要面向市场,敏感地关注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英语课程目标,使之适应行业和岗位的需求。同一行业和岗位需求也是在不断变化的,英语课程目标要体现这种变化。某一时期某一岗位对于英语水平的要求也是多层次的,每个职业学校应该根据办学条件、生源状况、地区特点来确定英语课程目标。由于这些变量的影响,职业学校英语课程目标的修订和调整应该比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目标更频繁、力度更大。另一方面,要科学地理解英语课程目标的就业定向性。职业教育和其他教育一样,都是通过学校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具有健康的身心和健全的人格,为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应通过英语课程培养学生过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培育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念。也就是说,职业教育要适应现代化生产的客观规律,把促进人的平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英语课程目标上,处理好“宽”和“专”的关系,从促使学生掌握与岗位相关的语言技能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增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平衡发展、高素质的人等四个层次理解具有就业定向性的英语课程目标。
技能主导性这里所说的技能,不仅包括通过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形成的语言技能,而且包括通过解决复杂的问题,掌握基本的学习和工作技术而形成的方法能力,更包括通过掌握基本的合作和交流技能而形成的社会能力,如合作能力、自控能力、适应能力、组织能力、自我推销能力、竞争能力等。技能目标在职业教育中的特殊地位是区别其他种类教育的显著特点之一。这是因为职业教育是一种以产业生产和从业技术为主的教育。例如,对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英语课程应使他们熟练掌握前台接待、房间预订、接受投诉等方面的英语会话技能;针对双语幼儿教师专业、导游专业等对听说技能要求较高的专业,英语课程目标应该加强对这些语言技能目标的分析,以更好地为专业服务、为就业服务。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类智能是多元的,个体身上独立存在着与特定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多种智能。职业学校的培养对象与普通高中和普通高等学校的培养对象相比,在智能结构和智能类型上有一定区别。一般说来,职业学校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和身体、动觉智能普遍比逻辑、数理智能发达。所以,职业学校英语课程目标的技能主导性既是就业需要,也要体现和尊重职校学生的英语学习心理和智能发展特点。
兼容适应性职业学校英语课程目标的兼容适应性具有多方面的含义。首先,由于当今世界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新的工种不断出现,社会对人提出了较高的文化要求,人的价值观念不断多元化,择业方式也在不断变化,职业学校英语课程目标必须具有时代性和开放性的特点,通过培养学生文化底蕴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在岗位变化时能做出适时和适当的反应。其次,职业学校英语课程目标的兼容适应性还指课程目标应有前瞻意识,在体现社会和职业当前需要的同时,也要和未来需要有所联系,使学生能适应未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特别应注重培养学生通过网络和工具书进行自学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英语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再次,应该淡化学科意识,把英语课程和其他文化课程、专业课程整合起来,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注意学科间课程目标的兼容和适应。
参考文献:
[1]吕中舌.清华外语教育论丛(第二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基础性研究的含义范文4
关键词:创意产业;组织生态;生态因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9)05-0076-05
20世纪90年代末,由于创意产品对传统工业产品的突破,满足了消费者进一步实现福利的诉求,创意产业开始蓬勃兴起。众多已有研究表明,创意产业呈现出区域集聚的特点,城市已经成为其发展的最主要载体,各个城市经济、科技及开放性等因素的水平差异显著影响着其创意产业的竞争力水平。而目前对城市发展创意产业的影响因素分析大多源自对实际现象的归纳,所以在一定理论基础上归纳出影响因素,取得实证数据分析的支持,对科学判断城市创意产业竞争力水平、指导城市有的放矢地提升自身创意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关于影响城市创意产业竞争力因素的综述及问题的提出
1.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Charles Landry(2000)是第一位讨论创意城市的学者,他以伦敦为例探讨了作为一座创意城市所应具有的文化资本,提出了城市政策制定应重点考虑制度、空间、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发展五个因素。Florida(2002)定义了“创意阶层”,在分析这一特定阶层的基础上提出了“3T”因素,即创意技术(Technology)、创意人才(Talent)、城市的包容力(Tolerance)三因素,对城市发展创意产业至关重要的观点。G.Hearn(2004)从动态的角度提出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活力的创意人才群体、宽广的信息交流平台以及完备的风险投资体系是创意产业发展必要的四大要素。Scott(2005)认为生产者的网络化所形成的经济集聚、地方劳动力市场的多样性、创造性领域的发展是城市发展创意产业的重要条件。另外,一些学者如Hutton(2000,2004)论证了不同的创意产业需要不同的城市区位,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确实存在一些因素会影响创意产业在城市中的发展。
在我国,对创意产业的研究还处于实践探索和理论起步阶段,其中很多研究还是对外国理论的转述,如诸大建、黄晓芬(2006)、任雪飞(2005)主要结合中国的一些实际对Florida的观点加以阐述。另外,一些学者也给出了自己的观点。熊凌(2004)指出基础产业发展完善、法律法规的完善、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是创意产业发展的根基。厉无畏(2006)认为创意资本,即文化和创意的增值属性,是创意产业形成的基本条件和微观基础。王缉慈(2006)从产业集群理论角度进行研究,认为技术基础、艺术创造力和企业家能力、良好的集群环境是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城市创意基础结构的提升至关重要。王志成等(2007)在综合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从城市创意经营环境和创意资本基础两方面讨论了城市创意产业影响因素,并初步尝试将各因素用因子分析法等实证方法进行验证。
2.问题与创新
综上所述,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城市创意产业的影响因素已作了大量的研究,这些成果对我们进一步探讨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但是目前的研究特别是国内研究偏向经验角度的因素归纳,少有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上的因素体系分析,这样可能导致因素分析缺乏完备性或存在重叠;一些具有理论基础的研究。例如从产业集群理论角度加以分析,则缺乏实证数据分析的支持,以及对其理论合理性的检验。针对目前研究中的不足和研究要求,本文引入了组织生态学理论作为因素提取的理论基础,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城市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对影响城市创意产业竞争力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另外将分析结论应用到了具体的城市分类中。
二、基于组织生态理论的影响城市创意产业竞争力因素提取
组织生态学的理论特征符合影响因素提取的要求。首先,组织生态学关于组织与环境的关系分析较其他理论有一定的突破,侧重于从宏观层次探讨形成组织的力量,认为组织变化的主要根源不是决策者的战略选择和自适应,而是环境的选择。这与本文所着重探讨的城市环境对创意产业组织的影响目的一致,故考虑借鉴。已有一些研究也证明了将组织生态学中相关概念(如生态位)应用于特定产业进行分析的适用性。其次,组织生态学认为组织所依赖的外部因素构成其生态环境,将组成环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以因子主体性质不同分为非生物因子(abiotic factors)和生物因子(biotic factors)两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影响通常有三方面:耐受性(tolerance)、选择性(Preference)和抗性(resistance),其中耐受性为关键影响;另外,为了强调生态因子对生物的最致命影响,利比希提出了营养最小法则,生物学中也将营养最小法则与耐受性定理统称为限制因子定理。这些概念从不同方面描述了环境对组织的影响,其特定的生物学意义可以作为科学提取城市环境对创意产业组织影响因素的科学依据,而各概念之间存在的生物学关系为因素的合并和修正提供了理论基础。
本文综合组织生态学所提及的环境因素原理,将环境对组织的影响作用抽象为六个影响因子:非生物因子(A1)、生物因子(A2)、耐受性因子(A3)、选择性因子(A4)、抗性因子(A5)、营养最小因子(A6)。根据各因子的概念界定,结合影响城市创意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已有研究结论,对应提取了七个影响城市创意产业竞争力的因素。为了后续实证分析需要,为各因素对应选取可量化的具体衡量指标。
A1:非生物因子,指类似自然界的温度、光、氧等理化因子影响组织发展的作用力。对应此概念,城市环境对创意产业组织也具有非生物因素影响,且应着重体现其外部性影响。选取城市基础设施(H1)和社会文化氛围(H2)作为影响城市创意产业发展的非生物影响因素。首先,从硬件方面来看,城市中交通、通讯、环境、公共设施等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是吸引创意产业集聚的重要条件,任雪飞(2005)对美国部分城市的创意产业集聚的原因分析证实了这一点。衡量指标选取每万人占有公共交通运营数(h1)。其次,从软件方面来看,文化氛围的重要性体现在能够吸引和激发人类创意的能力,提高社会的创造力。城市经济学家威尔布尔・汤普森(Wilbur Thompson)就曾说过:“拥有大学、博物馆、图书馆和研究室的大都市,各种文化在这里激荡,点燃新产品之火”。指标衡量选
取每百万人拥有图书数量(h2)。
A2:生物因子,指同种组织的其他有机体和异种组织的有机体对本组织发展的影响。基于生物因子主要突出创意产业与其异种的相关产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考虑,选取相关产业投资环境(H3)作为生物影响因素。厉无畏(2006)指出,创意产业的根本观念是通过“越界”促成跨行业、跨领域的重组与合成,是一个全新的产业概念。所以与创意产业相关联的同种和异种产业组织几乎融合了所有产业类型,如生产性创意产业与制造业水平关系紧密(P.Guerrieri和V.Melician,2005),而消费性创意产业以服务业为基础,目前甚至出现了创意农业的提法。所以为了全面衡量其相关产业投资环境,体现城市对产业发展的投入程度,本文选用三大产业年度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全国同定资产投资额的比例(h3)作为具体衡量指标。
A3:耐受性因子。根据谢尔福德提出的生物耐受性原理,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接近或达到某种组织的耐受上下限时,就会使该组织衰退或不能生存下去,这个生态因子称为耐受性因子。耐受性直接影响到组织的存亡,是环境对组织最重要的影响。对于创意产业来说,直接决定其存亡的最重要因素是技术水平。自Robert Solow将技术从经济发展的推动因素中单独强调出来,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就已经得到了公认。Florida也将技术作为其3T因素之首。事实上,技术水平过低会使创意产业完全失去生存基础,这里主要从创意产业的耐受下限来考虑。指标衡量选取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百分比(h4)。
A4:抗性因子。抗性是指组织生命周期中的某个特殊时期能经受最恶劣环境条件的范围,组织所经受的较恶劣的环境影响因素抽象为抗性因子。而创意产业和知识产权保护的联系是天然而紧密的,特别是在创意产业链条的初期。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严重缺乏保护的现状符合抗性的定义,故提取知识产权保护程度作为创意产业发展的抗性因子。许春明等(2008)研究表明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与人均专利申请量相关性达到0.7,故指标衡量选取每万人专利申请量(h5)。
A5:选择性因子。选择性就是组织偏好的生存最适范围,所以将影响组织生存偏好的因素抽象为选择性因子。开放的环境可以吸引、激发和释放人们的创造力,促进人才流动和竞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区在技术与人才等关键要素方面的优势。而创意产业又正是一个对多样性、技术创新以及人才高度敏感的行业,必然偏好在开放程度高的城市中生存,所以对应选取城市开放程度作为影响城市创意产业发展的选择性因子。选取指标从最能体现城市开放程度的经济投资角度考察,采用城市货物进出口总额占全国货物进出口总额比例(h6)作为具体衡量指标。
A6:营养最小因子,根据利比希提出的营养最小法则,一种生物生长、繁殖往往与丰富的可利用物质条件无关,而会受到可利用量最小的物质影响。当某种基本物质的可利用量接近所需的临界最小量时,这种基本物质将成为一个“限制因子”。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目前关于创意产业要素的研究对人才资源的匮乏已形成了共识,特别是高科技和创新性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创意产业发展的最大因素。因此,人才储备可视为创意产业的营养最小因子。指标衡量选取信息科技文体业从业人员百分比(h7)。
根据组织生态理论背景及生态学定义,环境对组织影响的六个因子应满足以下逻辑关系:第一,A1-A2与A3-A6是基于不同划分标准对生态因子两种方式的划分,故可能存在包涵关系;第二,A3和A6被统称为限制因子,故存在重叠的可能;第三,A1和A2是根据主体性质不同而划分的,故不应存在包涵关系。基于从组织生态理论角度提出的七个影响因素及其理论关系,为了取得实证分析的支持并实现进一步修正,下文对各因素进行了因子分析。
三、因子分析与因素修正
1.数据选取
根据城市创意产业发展的代表性和数据的可获取性,本文选取了20个样本城市,包括北京、天津、太原、大连、哈尔滨、上海、南京、杭州、宁波、福州、厦门、济南、青岛、长沙、广州、深圳、重庆、成都、昆明、西安。从规模和地区分布上看,它们所涵盖城市类型较为全面。从产业发展角度看,基本包含了创意产业各个发展水平。数据来源于2008年全国统计年鉴、2008城市统计年鉴及各市统计公报。
2.主成分分析及结论
直观观测七个影响城市创意产业发展因素,可以发现变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运用SPSS11.5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结果显示KMO统计量为0.687(>0.5),Bartltt’s球形检验拒绝原假设。判定七个影响因素变量间存在相关性,适合进行主成分分析。将表1中的初始数据正态标准化,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采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提取三个主成分,方差累计贡献率达到93.9%。
因子分析结果显示,七个因素反映的93.9%的信息可以被三个主成分解释。第一个主成分主要与基础设施(H1)、社会文化氛围(H2)、知识产权(H5)、城市开放程度(H6)四个因素相关;第二个主成分主要与技术投入(H4)、人才储备(H7)两个因素相关;第三个主成分主要是产业投资环境因素(H3)的体现。
3.因素修正
结合相关理论背景和主成分分析结果,发现以主成分结论修正初始提取因素具有实际操作性,主成分经济意义明确。具体阐述如下:
第一主成分所包含的四个因素分别属于非生物因子(A1)、抗性因子(A4)和选择性因子(A5),说明知识产权保护对创意产业产生的抗性,以及城市开放程度对其产生的选择性影响,与基础设施、文化环境这类非生物因子的影响具有相似性。这一点符合前述六因子的第一条逻辑关系假设,且A4和A5从主体性质上来说属于非生物因子影响范畴。另外,从具体经济含义上来分析,这四个影响因素分别从经济、文化、法律角度全面概括了城市对创意产业的影响状况。可统一为对基础性环境的整体描述。故将A4、A5因子调整到A1范畴,仍称非生物因子(A1’);其对应的H5、H6因素与H1、H2因素合并,根据其经济含义命名第一主成分为基础性环境因素(H1’)。
第二主成分包含技术水平、人才储备两个因素,所属的有耐受性因子和营养最小因子,这一结论证明了前述因子第二条逻辑关系的假设。由于理论中将耐受性定理和营养最小定理统称为限制因子定理,故将A3、A6因子合并为一个限制性因子(A3’)。因为H3和H6因素的经济学意义均为创意产业智力投人程度的表述,故将两因素调整为一个反映智力投入因素(H3’)的第二主成分。
第三主成分主要是产业投资环境因素(H3)的体现,属于影响城市创意产业的生物因子,同时证实了
前述因子第三条逻辑关系中生物因子与非生物因子不存在重叠关系的阐述。从经济学意义上看,H3侧重反映资本投入的多少,对应H2’含义,故将第三主成分调整为资本投入因子(H2’),仍属于生物因子(A2’)范畴。
总之,因子分析消除了初步提取的影响因素间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结论指出了七个因素间可能存在的包涵或重叠情况,符合理论背景及生态学定义所确定的六个因子逻辑关系假设。所提取的三个主成分具备恰当的经济学含义,最终实现了对原有因素的合理修正,使其同时具备了实证和理论合理性。
四、因素分析结论的进一步应用
1.城市聚类分析
为了对因素分析结论加以运用,采用三个主成分得分结果对20个城市进行聚类分析。最终将其大概分为四类,第一类包括北京、杭州、南京、长沙、西安,观察可以发现这五个城市的智力投入都很高,即拥有相对较高的技术水平和丰富的人才储备。除北京外,其它城市基础性环境和资本投入水平适中。第二类包括上海、广州、天津、重庆、大连、宁波、青岛、成都,这八个城市的产业资本投资相对较高,拥有很好的产业环境。智力投入水平适中,除上海外其他城市基础性环境水平也属于适中范围。第三类包括深圳、厦门、福州,这三个城市发展水平不同,但共同点是三因子结构水平相似,均属于基础性环境最好、智力投入中等,而资本投入相对较低的形式。第四类包括太原、济南、昆明、哈尔滨,这四个城市各因子水平都比较低。
2.城市提升创意产业竞争力分类建议
基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每个城市应该根据本地各因素水平,明确自身是否适合发展创意产业,而不应因创意产业热潮而盲目跟进。有潜力的城市应当发现各因素的优势及不足,有的放矢的选择适合其提升创意产业竞争力的合理路径。
以北京为首的第一类城市和以上海为首的第二类城市,总体发展水平较好但各有侧重。第一类城市在智力投入方面略胜一筹,技术和人才的充裕充分说明这类城市是创意产业发展潜力最大的区域,未来需要在基础经济社会环境建设、资本投入方面加大投入。如长沙、西安的城市的开放性、产业投资力度与其智力投入水平有一些差距,建议政策向这两方面倾斜。
第二类城市的资本投入相对更充分,同样是创意产业的潜力所在,加强基础环境建设和科研、人才的投入是未来政策倾斜的方向。如上海各方面指标都等同或超过北京,但在智力投入方面还需加强投资和引进。
第三类城市是从各因素层次结构相似角度划分的。但分属于创意产业的不同发展水平。深圳发展水平最高,其基础环境在所有城市中是最好的,如果可以适当加大智力与资本投入,那么其创意产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将非常好;厦门水平中等,以防发展过于偏颇。在政策方面建议还是优先智力和资本投入;福州水平相对较低,建议目前应立足于改善自身城市经济建设,暂时不要盲目发展创意产业。
基础性研究的含义范文5
关键词: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意义
中图分类号:F24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建国至今,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事业单位相应经历了四次工资制度改革。第四次工资制度改革,也就是延用至今的2006年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这次改革将工资分为三个部分: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其中基本工资是:岗位工资与薪级工资,实行岗变薪变,相应岗位对应若干薪级。在06年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时,岗位与薪级工资确定,绩效工资还是延用原先的一些津补贴,改革方案暂未出台,而是实行分步走,待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与聘用制度全面改革与深化后,于2009年9月2日,我国政府作出了进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决定。其主要内容有:从2010年元旦起,我国的事业单位全面实施绩效工资改革,绩效工资包括:基础性绩效工资与奖励性绩效工资,并根据事业单位的划分类别来确定,基础性绩效工资与奖励性绩效工资各自所占的比例。其中在奖励性绩效工资部分,强调单位依据主管部门制定的考核办法与本单位制定的具体分配方法进行自主分配,通过绩效考核,按照个人的工作量与实际贡献,合理拉开工资档次。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完备的事业单位分配激励机制和健全的分配宏观调控机制,对于调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绩效工资的含义与改革的基本原则
2010年的绩效工资改革将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两部分。
基础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岗位职责等因素,具有固定统一的发放标准,其设岗位津贴与生活补贴两项,一般按月发放,并且视不同地区与不同事业单位类型而有所差异。
奖励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工作量和实际贡献等因素,具体发放办法和标准由事业单位在财政与其主管部门核定的总量内,制定合理有效的绩效考核办法,进行自主分配发放。绩效考核要力求对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业绩、工作技术含量的差异、责任大小的不同、工作环境及工作强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评估,确立员工的绩效工资标准,合理拉开工资档次。
按照我国政府机构的要求,事业单位进行绩效工资改革必须遵循几项基本原则,主要有:(1)绩效工资改革的同时要促进事业单位津贴补贴的规范化,使得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和工作人员的收入分配趋于合理化、科学化。(2)有效的活跃事业单位的分配方式。关于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的改革必须以提高其服务机能为主要目标,并且逐渐地完善绩效考核制度。(3)区别管理。绩效工资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原则,切忌一刀切的做法,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工种、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要区别对待。(4)统筹兼顾。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改革过程中,要兼顾在职人员和退休人员,使得双方都能够获得相对合理的对待。(5)公平原则。公平原则是事业单位进行绩效工资改革是否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只有做到公平的对待每一位工作人员,才能达到激励效果,从而调动其工作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绩效工资改革作用及意义
1.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进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渐完善,事业单位过去单一的薪资分配方式已经不能够较好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事业单位发挥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作用。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是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出发而提出的科学合理的薪资分配方式,有利于事业单位社会基本服务职能的发挥,有利于我国治理政府结构的优化调整,最终促进我国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2.分配机制的完善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结构并存。基本经济制度也就决定了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是以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兼顾公平的基本原则。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坚持了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并且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对我国基本分配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3.激励员工积极性
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对于其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调动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过去单一的工资分配方式,使得部分事业单位形成了干不干工作无所谓,工资到月底都照样拿的工作局面,这就大大阻碍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的发挥,也就导致事业单位工作效率低下,服务质量不高等现象出现。绩效工资改革通过区别对待不同工作岗位、不同工作环境、不同贡献大小的工作人员,以科学合理的奖惩标准为依据,做到奖惩分明,这就极大的激励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员工能够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完善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与人力资源管理。我国事业单位进行的绩效工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我国事业单位体制与人事制度更加趋于科学与合理化,对于提高事业单位机构管理有着重大意义。单位内部绩效考核制度的逐渐完善,可以为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从而促进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
5.加强服务和内部成本管理,提高社会经济和人民满意度。绩效工资改革按照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基本原则进行工资分配,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也有利于内部成本的管理,对提高整体社会经济具有一定作用。另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的提高也就使其社会服务质量大大改善,最终提升人民满意度,促进社会和谐。
结语
我国事业单位进行的绩效工资改革,是以社会发展客观需求为基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本原则进行的科学举措。这一举措有利于我国分配激励机制的完善、有利于事业单位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正确措施。
参考文献:
基础性研究的含义范文6
关键词:财产权、存在基础、伦理、哲学、经济
财产权不但是民法典的主要内容,而且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制度在民法中的集中反映。如何认识财产权制度的本质并对其存在价值和存在基础作出正确判断,是正确制定财产权法(物权法)的基础。本文试图从伦理、哲学和经济学的角度对财产权的存在基础进行多方面的考察,以期能对我国民法典和物权法的制定提供一种带有基础性的研究基点和研究思路。
一、对财产和财产权一般概念的初步考察
所谓财产,如果从语义学的角度来说是指属于某人所有的具有金钱价值的东西的总称。在英国法律中的“财产”通常有以下几个用法:(1)表示一个人所拥有的全部法定权利,包括一个人的“生命、自由及全部所有物”;(2)指一个人所享有的不包括人权在内的全部有物质内容的权利;(3)指债权以外的其他物质权利;(4)仅指对有形物的权利。在大陆法系国家中,财产有三层含义:(1)仅指有体物;(2)既包括有体物,也包括权利等无形财产;(3)既包括资产(积极财产),也包括负债(消极财产)。 通常人们所说的积极财产,主要是指动产、不动产和知识产权,但是在中“人际关系与信用也是一种财产,是利益源泉的财产,但是传统的财产法不论及这种带有比喻意义的财产。” 财产在各国民法和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关于对财产的看法,“哲学家一般把财产理解为实现基本价值的工具。” 而按照法经济学的观点,“财产的法律概念就是一组所有者自由行使并且其行使不受他人干涉的关于资源的权利。” 这样的观点的在财产与财产权之间架起了连接的桥梁。
所谓财产权“是与身份权、人格权分属于不同类别的权利。” 对此,黑格尔将财产权与人的自由联系在一起,认为:财产权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人的社会地位由其经济状况决定,人们占有和使用物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因此收益权就应该是占有权、使用权的内容之一。同时黑格尔进一步指出精神既是人的本体又构成财产的基本内容,故而也是权利的客体,它必须通过法权制度来保护,权利只是一种可能性,对它的具体行使和现实化运动必须通过实际的占有、使用、转让等活动的环节来完成。 卢梭不但认为财产、自由和生命是人类生存的三个最基本要素,而且他还认为,“财产权的确是所有公民权中最神圣的权利,它在某些方面,甚至比自由还重要。” 诺贝尔经济学者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则认为:“财产权不仅是经济自由之源,它们也是政治自由之根。” 保护社会主体依法获得财产是民法的最基本作用之一,也是各国民法中的最基本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