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古代商业经济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古代商业经济的特点范文1
一、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
土地制度包括土地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诸方面的关系。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制度经历了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奴隶主阶级国家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也就是土地公有制。奴隶社会,土地制度是以西周实行的井田制为代表的土地国有制,经济上的井田制和政治上的分封制密不可分,从而共同促成了西周文明的繁荣。春秋时期,随着铁农具的出现、牛耕的推广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井田以外的荒田被大量的开垦为私田,加之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在井田上耕种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遭到破坏。鲁国实行按亩收税,其他诸侯国也竞相效仿,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秦国以及其他诸侯国先后进行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从而解放了生产力,促进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壮大,自耕农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强调发展农耕,限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它是古代中国历代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主要指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重农抑商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可从实施阶段、目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
1.实施阶段:前者实施于战国时期,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后者实施于封建社会衰落时期。
2.实施目的:前者在于压制商人势力,维护封建统治经济基础;后者在于防御外来殖民势力,维护封建体制。
3.根本目的:两者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前者是要严格控制国内市场和商业活动,后者是要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4.影响:两者都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前者在封建社会初期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到中后期则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后者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限制了中国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三、古代三大经济部门的特征
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把握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可从生产模式、生产方式、农业结构等角度着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以小农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精耕细作技术是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从农业结构上看,以粮食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为辅。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小农经济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中国古代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日益成为阻碍社会生产发展的因素。
2.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特征
古代手工业是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业生产。手工业产生时从属于农业,主要表现为家庭手工业。在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所以,手工业的第一个特点是其生产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夏商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春秋战国时期,逐步形成了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享誉世界,直到明代前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私营手工业后来居上,占据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而家庭手工业也占有一定的比重,它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的发育。这是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第二个特点,即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济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占据特殊地位。第三个特点则是手工业的生产技术不断进步,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海外。第四个特点就是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着名的有冶金、丝织和瓷器制造。此外,手工业发展与农业发展紧密结合,并长期受到农业生产的制约,手工业的布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而变化也是古代手工业发展的一大特点。
古代商业经济的特点范文2
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构成的“新四化”是党的十提出的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目标,在这四化中,工业化是方向,信息化是路径,农业现代化是突破口,核心和落脚点则是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新”在何处?这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并努力创新的重要任务。
在地理位置具有优势的地区出现城市,是人类活动中的一个具有革命性的事件,它既体现人类活动的群体性,也体现人类活动的规模性,同时也孕育了分工,催化了协作,形成了交易、交换与契约化的社会联系,并进一步通过分工的专业化实现生产效率提升和交换的公平竞争,形成市场化激励机制,这是在17到18世纪的欧洲,特别是意大利、荷兰等西欧城市演化的真实故事。
中国的城市或城镇在漫长的几千年中,主要就是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当然也因为统治者的偏好或附庸风雅而成为文化中心,但其经济资源总体是强力获取型的,虽然因为人群集中而有市场化工商业的萌芽,但其重要基础设施必定是军用或官用的,主要制造业必定是官办或官方依赖性的,如“官窑”、“皇家工场”、“御制贡品”等,都体现了这种文化背景下的经济特点。
中国的城镇化现在要走的新路,其实就是欧洲众多城邦500年前走过的城镇自然演化之路,区别于中国古代行政化或军事化城镇,它是分工的发生之地,是市场的交易之地,是契约的签署并得到有效维护之地,更是人们的自由选择、平等竞争、自主管理、有序发展的重要空间。由于它与中国传统城镇的形成有根本不同,同时也应严格区别于政府官员出于政绩的轰轰烈烈的“造城运动”,它应是经济发展过程的一个自然进程,是经济由分散到集中,由全能到分工,由渐进演化走向涌现的一个状态,形成经济的星罗棋布的节点,并与大中型工商城市形成有效的协作配套关系。在上世纪80年代,浙江温州市苍南县的龙港镇就体现了这种城镇的自然发育;进入21世纪,浙江金华市所辖的义乌小商品城,更是把这种发育与涌现体现到极致,甚至还为行政权力的介入提供了一种合理有效的路径。
中国的城镇化如果只是“新”到此处,无非是从权力回归经济,从主观建构回到演化,至多是本质的回归,并无特别新意,要进一步挖掘新意,就必须赋予其时代意义。
首先,新型城镇化应是人权的平等,是城乡居民身份的平等和社会保障的均等化。只有真正的平等才有真正的自由,才有自由选择和自由竞争。人们能够自主地择业,自由地创业、自信地创新、自尊地发展,根本要求还是对人的尊重,对人的合法权益的保护和保障,这既要求经济上的自由,更要求政治上的民主和开放,形成人们安全安心的生存与发展社会环境。
第二,新型城镇化应是有规划的城镇化,是基于资源配置优化与市场竞争有效的建构与演化的结合。现在有些地区搞的所谓城镇化,家家抽水马桶,外面粪便乱流,就是只重视农民住楼,不注意排污治污的普遍问题。城镇化的重要特点是集中居住,集中居住必须要有相应的基础设施来承载,基础设施必须质量有保障,运行可持续,权责能相称。
第三,新型城镇化应是有产业为支撑的。城镇化不应是“造城运动”,而是以业兴城,依城立业,使城镇因产业发展而形成特色和优势,依托产业的成长和升级激发城市活力和竟争力,因产业不断发展而使人们的就业稳定,安居乐业。
第四,新型城镇化应该造就具有现代精神的新人。新型城镇化不仅仅是要帮助一批人,更主要是要造就一批具有现代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新人,以人为本不仅是要尊重人们的合法权益,更是要依靠人们首创精神的发挥,通过众多个体的努力和自我更新,实现城镇的发展和焕然一新。
古代商业经济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传统 科技伦理思想 基本特点
一、科技伦理思想在农业文明中孕畜
中国科技伦理思想不是一个独立的变量,它是嵌在古代社会中的一个开放系统,由非常稠密的反馈环与社会连接起来。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说到底是在农业文明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相应地,传统的科技伦理思想也是在农业文明的基础上产生的。中国古代农业文明时代的特点,从经济上讲,就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依附封建特权、缺乏独立的城市工商业经济的盘根错节;从政治文化上讲,就是完整、系统的以儒生为主的中央集权专制制度和教育感化制度相得益彰;从政策措施上讲,就是“重农抑商”和“重文轻技”政策的珠联璧合。在农业立国的国度里,农业需要丈量土地、观测天象,由此产生了为农业服务的数学和天文学,当然也产生了直接服务于农业的农学。而农业文明还需要休养生息,需要战胜疾病和自然灾害,因此产生了服务于农业文明的医学。可见,中国古代最为发达的四大科学一天文学、数学、农学、医学都直接或间接与农业文明有关。而在技术方面,大量的技术发明如铁犁、水车、石墨等是与农业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密切相关的。因此,带有浓郁的农业文明气息的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决定了传统科技伦理具有农业文明特有的精神气质。
二、科技伦理思想在科技实践中壮大
1.在科技实践活动中,直接或间接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成为传统科技伦理思想产生发展的前提。
2.科技实践活动的发展丰富了传统科技伦理思想的内容体系。中国传统科技伦理思想内容博大精深。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知识伦理、技术伦理、营造伦理、医学伦理、生态伦理。
3.科技发展推动科技职业道德的产生和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利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能力逐步增强,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分工日益扩大,在此基础上,陆续开辟了新的产业部门与社会职业。
三、传统伦理彰显了强大的张扬功能
在传统科技伦理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中,传统伦理思想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传统伦理道德向科技实践活动的广泛浸润和渗透。中国古代形成了以儒家为主,道、佛为辅的传统伦理文化,儒家的伦理文化始终占据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因此,传统伦理的张扬功能,又主要变现为儒家伦理道德对传统科技文化的渗透和影响。
2.科技实践活动自主选择和吸收传统伦理道德。在这个过程中,科技主体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科技实践活动选择和吸收传统伦理道德的过程,其实就是科技主体对传统伦理道德内化和外化的过程。在内化过程中,科技主体对传统伦理或选择、或吸收,并内化为科技信念和良心。在外化过程中,科技主体把内化的信念转化为科技行为准则,并自觉服从它。内化与外化过程相互交织,螺旋式地上升,不断推动科技主体沿着道德的阶梯不断攀升。
四、科技伦理在善恶矛盾斗争中发展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传统科技伦理的发展就是一个矛盾斗争的过程。在这个矛盾斗争中,始终伴随着对矛盾: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其中善与恶是主要矛盾。
善与恶作为道德领域的特殊矛盾,它们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科技活动最根本的善恶标准就是看其道德价值取向是否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科学发展的规律。同一科技活动,当它给社会大多数人带来利益时,就会被赞誉为善的行为,就会得到社会的鼓励和支持。在善与恶的斗争中也贯穿着与假的斗争。科技之真是富有力量的。科学技术之“真”主要表现在其客观性、自主性和怀疑性三个方面。客观性是说科学技术内在的根本内容及其外在的评价标准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主性是说,尽管科学技术的发展要受政治等外部因素的制约,但其内在的逻辑的自我发展从根本上说,是不可抗拒的。科学技术的怀疑性是说科学技术不怕遭到怀疑,真金不怕火炼,真理愈辩愈明。传统科技之美来源于科技之真。传统科技之美表现在其独创性、统一性、和谐性和简单性四个方面。独创性表现为传统科技的新奇美,统一性显示出传统科技的崇高美,和谐性引发出传统科技的和谐美,简单性则凸显为科学技术的质朴美。科技之真善美战胜假丑恶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但从总的趋势看,科技之真善美最终要战胜假丑恶,在曲折中走向光明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徐少锦,科技伦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P90
古代商业经济的特点范文4
[关键词] 城市文化 地域性 差异
城市作为人类适应环境的一种特殊方式,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特的文化现象,反映着它所处的时代、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生活方式、人际关系、伦理道德及等。城市在不断地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产生了各种不同地域及不同时代特色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与建筑形式,亦即产生了城市文化。
一、城市文化
对于城市文化这一概念,至今没有统一的说法,各个领域都从其专业角度出发进行界定。但从整体上来看,城市文化涉及三个要点:一是城市文化是一种大文化的视角;一是城市文化是一种综合认识的结果。即主体对某特定城市客体的总印象;二是城市文化的构成要素包括城市建筑文化、城市公共文化、城市科技文化、城市自然文化、城市制度文化与城市精神文化等。由此可见,城市文化处在整个社会前沿最能体现时代特征。
二、城市文化的特征
1.聚集性
城市以其独有的向心力使人类的财富、信息、权力乃至全部生活方式都以城市为中心进行汇集。这个集中过程使城市文化更具社会化,它的涵盖面越来越大、凝聚力越来越强,这必然带来文化在城市的聚集和繁荣,进而逐步形成多民族文化特色。人类创造了城市。也创造了城市文化。正如刘易斯・芒福德所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是人类文化的荟萃之地。在城市积聚的文化有来自不同时代的文化(古代文化与当代文化)和来自不同方向的文化(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这些文化不仅在城市积留,而且在城市融合、渗透和创新。
2.层次性
城市文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类成果的总和。城市是由众多子系统复杂地结合在一起的巨型多面体,城市文化也必然呈现出多层次的特点。由城市的各类房屋建筑,各项基础设施,市场上流通的各色商品以及行道树、草地、花卉等人工自然环境所构成的城市物质文化的“表层”;由从事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活动的城市居民在这些活动中创造的文化是城市文化的“浅层”;由城市的上层建筑所构成的城市的制度文化是城市文化的“中层”;由城市居民的行为方式和指导、影响、支配行为的一整套规范、准则,以及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心理等构成的城市精神文化是“深层”。
3.多元差异性
工业化的发展、市场经济的洗礼、信息化的来临,这些冲击和影响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加之城市生活的高度差异性,使人的生存含义发生了变化。在商品生产和消费为主的生活中,城市人彼此作为高度分化的角色相遇。多元差异性的城市文化环境为每个市民提供了多种选择的可能,“个人同其同类相分离的可能性不断发展,并且不断强化着个人共性中的个性差别”。城市从来就是各民族、各种文化相互混合、相互作用的大熔炉,新的种族、新的文化、新的风俗与新的社会形态就从这些相互作用中产生出来。城市文化的这种多元差异性,极大地激发了城市的内在活力增加了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吸引力。
4.地域性
城市是经历了漫长的岁月逐步发展而成的,由于地理位置、生产生活方式等的差异,历史地形成了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地域文化又有着不同的特色。另外,自然环境的影响,也使每一个城市都存在着深层次的文化差异。自然的影响愈是多样化,城市的整体特性就愈复杂、愈有个性。作为地域的中心,城市承载着其所在区域历史文化传统的积淀,这是城市文化产生认同感、归宿感的基础,也是城市个性形成的根本原因。城市文化的地域性差异是城市应保存的有价值的文化内涵,是城市市民对本民族与本地区和本城市的历史、传统、及其载体的一种成熟的认同了的看法及行为表现。城市文化是城市得以延续的重要内容。一座城市能够延续下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文化的延续。一座城市,其过去的文化和现在的文化都是它的价值所在。若抛开长期积淀下来的城市文化,则该城市的知名度、凝聚力和辐射力就会减去大半。虽然现代化的传播手段使当代生活具有更多的共性和世界性色彩,但这并不能完全取消各个地区的独特文化,相反还刺激了各地区的城市文化向更具有地域性的现代化方向发展。
总的看来,以上四个特点最终的落脚点仍然是地域性,亦即城市文化的地域性差异是最突出的特点,而前三个特点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地域性差异的引申。
三、我国城市文化地域性差异的表征
我国的城市文化是具有鲜明地域性特征的文化。城市文化的鲜明地域性,主要从城市市民的趋尚、行为习惯、审美趣味、处事态度、为人原则等方面体现出来。如北京人的好礼,武汉人的重商,重庆人的热情豪爽,成都人的闲适从容,上海人的精于计算,温州人的善于经营等等,不一而足。中国城市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特有的地域神韵,趋时求异的创新精神,具有历史感、共同性、地域性。下面我们以南北方城市的文化差异为例来简要说明其差异表征。
我国南北方城市文化显著的地域性差异的表现很多,如“北方出当官的,南方出经商的”、“南方路边多广告,北方街头多口号”、“北京讲主义,广州讲生意;北京出决议,广州出效益”等顺口溜,都反映了南方城市和北方城市不同的文化品位和社会心态。
这种地域性差异往往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乘坐公共汽车来说,北京的做法是一哄而上,然后由售票员在车上大声嚷嚷:“哪位乘客给这位大爷让个座儿!同志们,一个人做点儿好事并不难,只要站起来就行了。”有没有用呢?全靠自觉了。上海的做法则是在起点站设“坐队”和“站队”,请退休工人当纠察队员,谁坐谁站,全凭先来后到,一视同仁,个别需要重点照顾的残疾人和老年人则安排到“坐队”的前面。显然,作为政治中心北京的做法靠道德,而经济中心上海的做法靠科学。前者基于人情礼教,后者基于理性精神。
再以南北方的城市服务业为例,在北京豪华型消费场所不少,而普通老百姓的消费场所比较少,北京的商业服务显然不是主要面向白领为主的中产阶层,而是老外和富豪们大手笔消费的场所。上海、广东就不同了,各种价格适中的消费场所随处可见,而且服务水准和经营功夫用在细微之处。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都是我国城市文化的地域性差异的表现。
四、我国城市地域性差异成因
中国城市文化的个性差异,既是中国城市的迷人的魅力,也是中国城市地域经济发展的特殊的推动力。那么,中国的城市为什么会有这种个性鲜明的文化特征呢?
1.社会历史原因
中国的现代城市与农业文明、农耕文化有着悠久的密切关系。我国的城市一般都有比较悠久的历史,尤其是古都西安、洛阳、杭州、南京等等,都是有上千年历史的城市。这些城市与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上的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中国的古代城市由于规模较小,由于历代封建统治者一贯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所以中国古代城市的商业经济很不发达,基本上属于半自然经济与半小商品经济相结合的经济形态。中国的古代城市的城市功能在大海般的封建自然经济中是微不足道的。而且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漫长,中国的城市迟迟未能发展到它应有的成熟阶段,始终被强大的农耕文化影响着。这样在农耕文化的影响作用下,中国古代的城市文化始终没能摆脱中国农业文明的印记。城市文化的这种鲜明的乡土性,在中国的城市文化中既具有极大的普遍性,同时也具有突出的典型性。
中国的农业文明有着华夏民族的共性,同时又具有丰富多彩的地域性。这就是说每个地方的农耕文化都会给当地的城市文化造成特色化的深刻影响,自然而然地使当地的城市文化带上该地区农耕文化的特殊色彩。由于中国古代城市不仅会受到当时当地农耕文化的共时性影响,同时也会受到当地农耕文化的历时性影响,所以中国的城市从古代直到近代都长期受到中国农业文明和农耕文化影响。这些城市的市民与当地农村中农民的思想观念、文化心态、生活习俗都有很大的相似性。虽然市民文化中或多或少地有了小商业经济基础上的文化因素,但却始终摆脱不了小农意识。这正是产生城市文化地域性差异与个性特色的基本原因。可以说,中国城市文化的地域性特征是由中国古代城市文化与地域农耕文化的密切关系决定的。
2.自然地理原因
城市文化地域特色形成的另一重要原因,是自然地理的直接与间接的影响。城市所处的纬度位置、距海远近、海拔高度、地形特点、植被状况、气候特征等等因素,都会影响该城市的市民文化心态。因为自然风物的不同,必然在人们的心目中形成不同的感应。客观的自然物作为审美的客体,作为人们长期生存的环境,必然反复作用于人们的感官与心灵,使人们产生相应的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形成不同的文化心理趋向。一切精神文化现象都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建立在物质文化的基础上。从物质形态的角度来看,城市在建筑样式、街区布局方面一定有区别。如北京市一般少有高层建筑,单体建筑布局以四合院落居多,占地宽阔而气势庄严。这种建筑样式的形成,与北京地区的地势较高,气候偏冷,多有风沙的地域特征有关;当然或许也与北京作为的王者之气的熏染有关。而南方钟灵毓秀,崇尚精致,房舍一般都显得精致玲珑,强调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与交融。这与南方的青山绿水、湖光山色、茂林修竹、山石清泉等物候有关。自然环境还影响着城市文化的另一个方面――城市性格,成都人由于生活在四面环山、较为闭塞的四川盆地之中,环境的封闭平和给人以稳定感、平和感,静态特点鲜明。受这种地理环境的影响,成都人形成了气性平和、态度从容的特点。自然地理环境影响城市文化的选择和走向,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3.交通原因
中国城市文化的地域性特征还与中国古代交通的不发达有关。一般来说,交通、通讯发达的国家,它的城市之间难以形成独特的个性。因为交流是文化融合的基本前提,没有交通、通讯的发达,则没有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发达。所以中国交通、通讯的不发达,产生了一个意想之外的结果,那就是每个城市受当地农耕文化的影响,更容易形成其文化的个性特征。中国城市彼此之间文化交流、影响困难,长期处于一种封闭或者半封闭的状态之中,各自比较独立地发展着、生长着,适应着各自的地域环境、传统文化。虽然在历史地域的时空中,一个城市的文化不可能完全没有改变,但是这种改变只是一种缓慢的量的积累,很难达到质的飞跃。因为一种少有外界影响的文化,要靠它自身的内部裂变造成新质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交通与信息的闭塞倒是为一种文化的稳定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五、结语
地域性差异明显的城市文化或者说特色鲜明的城市文化对城市的生存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差异性这种城市文化特色其实就是一种识别标志、认同标识,它增强市民凝聚力、促进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吸引投资、招徕旅游者……是促进城市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是城市的精神内涵,是促进城市延续传承的根本。我们要明白城市文化地域性差异形成的原因,认清城市文化地域性差异对于城市的重要意义,努力维持城市特色,理解城市内涵,继承城市传统,维护城市灵魂,以保护个性,求得城市的最大发展和社会的最大和谐。
参考文献:
[1]武向青:浅析城市文化的特征及其功能.工程建设与档案,2004,(4):75~77
[2]叶岱夫:浅议南北方城市文化之差异.城市管理,2002,(4):8~9
[3]刘中项:论城市文化的地域性及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意义.湖南文理学院学报(杜会科学版),2004,(11):13~16
古代商业经济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低碳经济; 商业角色; 转变
[中图分类号] F71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3-0461(2011)03-0043-03
一、引言
随着经济规模和全球人口不断增长,经济发展和生活中产生CO2浓度持续升重威胁人类生存环境,环境保护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低碳经济发展方式和低碳生活方式逐步成为主流,人类由此而进入了低碳经济时代。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低碳经济”已不仅仅是一个口号,也不是一个概念,而是已经走向现实,给人们带来的将是一场前所未有的价值观念、发展模式、消费方式、生活方式的变革。商业作为国民经济中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在低碳时代中扮演重要角色。商业是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换从而实现商品的流通的经济活动行业,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商业是指专门从事商品交换活动的营利性事业;广义的商业是指所有以营利为目的的事业。在西方把商业等同于交易,认为商业包括所有的交易形式――批发业、零售业、进出口贸易、转口贸易,以及为进行交易而实行的一切服务业,如银行业、储运业等。本文从狭义商业角度出发,探讨商业在低碳时代的角色转变。
二、商业作用的认识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商业经济地位认识褒贬不一,产生不同经济理论。法国政治经济学家萨伊认为,商品交易,不过是以物换物,货币只是其中的媒介,在瞬间起作用,它的惟一用途,就是购买商品,人们不会把它储藏起来,也就是供给能自行创造需求,两者是恒等的,不会出现生产过剩,这就是所谓的“萨伊定律”,隐含着商业存在作用不大。马克思认为生产处于支配地位,交换受生产决定,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生产是主导,交换服从于生产,不创造价值。在我国,从古代到近代,商业一致得不到应有重视,产生农业为本,工商为末经济思想,这与我国农业社会特点直接相关。然而,重商学派认为货币是衡量财富的惟一标准,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金银,要得到这种财富,最好是由政府管制农业、商业和制造业,大力发展对外贸易,首次肯定商业在社会中的地位。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程度加深,商业在市场经济地位越来越重要。商业在国民经济中主要起着衔接和协调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作用:①商业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缓冲者和协调者,生产者与消费者因信息沟通不畅,无法实现生产与消费同步性,无法在价格上达成一致,需要商业协调;②商业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着创造的需求和反馈于生产两重角色;③商业出现节约了消费者的时间、金钱成本。
随着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产品生产方式和人们生活方式都将由此发生巨大的变化,新的环境政策和社会责任也会从各个方面对商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把握好机遇可以促进其快速发展。低碳经济的推广,按照产品的生产与消费环节,可分为源头型、过程型、产出型、消费型以及优化型五种发展模式[1]。商业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链接者,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是义不容辞,角色必将转变。
三、低碳时代下商业角色转变
(一)商业低碳化转变的必然
最近从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一份全国零售企业耗电量调查报告可知,家电卖场、便利店、超市、大型超市和百货店等五类零售业全国全年耗电量超过300多亿千瓦时,其中以百货店和大型超市为主,在大型超市中,冷冻冷藏、空调与照明占了总耗电量的近80%。据测算大型超市每实现100元销售额耗电1.77度,如果按平均每度电0.9元计算,折合电费1.59元,零售业是一个微利行业,目前行业平均利润率只有5%~10%,而电费支出普遍超出了1.5%。与外资零售企业相比,国内本土大型零售企业对门店的节能设施虽然也加大了投入,但一般均是节能节水等若干分散的单项措施,缺乏系统性和综合节能意识[2]。随着国家对能源价格提高,国内商业企业面临内在经营成本上升,外在外资商业企业低碳化经营的双重压力下,国内商业企业走低碳化道路是其惟一选择。
(二)商业在低碳时代新角色
低碳商业经营不仅节约经营成本,也是塑造行业社会新形象必然要求,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3]。除了自身低碳化经营以外,商业企业更要发挥其中介作用,实现商业角色转变,为生产者和消费者降低碳足迹,在低碳经济时代中发挥更大作用。
1. 低碳消费引导者,低碳产品推荐者
夏堡认为低碳经济主要是两重含义:一种是低碳生产,一种是低碳消费[4]。低碳消费是一种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方式,其实质是以“低碳”为导向的一种共生型消费,实现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均衡物质消费、精神消费和生态消费,使人类消费行为与消费结构更加科学化。表现形式是一种不追求奢侈、不贪图数量、理性而收敛的消费方式,抛弃使用一次性用品,戒除炫耀消费、奢侈消费等消费陋习。有学者把低碳消费方式定义为五个方面:恒温消费、经济消费、安全消费、可持续消费和新领域消费[5]。由于多种原因共同作用下,我国居民的非理性消费却随着商品的不断丰富而持续扩张,违背了基本国情,违背了国人传统的消费观。具体表现在:在日常生活中不注意节约水、电、天然气等资源,个人消费贪大求洋,餐馆就餐食物大量剩余,高档消费品功能浪费,暴富阶层炫富和斗富比赛持续升温,据统计2009年高端进口车销售量增幅50%,青年人中“月光族”、“负翁族”逐步增多。如何引导居民低碳消费,一般采用两种办法是:一是全面开展消费教育,重建低碳消费文化;二是积极进行政策引导,强化居民低碳消费意识[6]。这两点固然重要,但对实际选择商品消费帮助不大,人们可能还会选择非理性商品消费。居民非理性消费有多重原因,其中有两点是主要:一是对消费商品不了解产生选择失误;二是生产厂商为了自己商品销售,抢占市场,常常对顾客进行误导性和引诱性消费广告,夸大一些不适用功能,使消费者进行高碳消费。商业由于自身特点,能够帮助消费者克服这些困难。商业企业通常经营商品多年,对产品特点与功能有一定了解,在顾客选择时可以按其实际需求,指导其购买合适商品。
低碳时代低碳商品将大量出现,由于低碳商品是新事物,社会对此可能因不了解,导致低碳商品普及缓慢。推动低碳商品使用的前提是商业企业首先对此认可,否则难以展示在消费者面前。只有商业企业接受低碳商品,愿意销售,通过一些列促销活动,能够快速促进低碳产品进入寻常百姓家。
2. 摒弃传统营销,走向低碳营销
商业企业要摒弃以往单纯刺激消费、鼓励消费的传统促销形式,应该以“消费者教育”重新整合促销组合[7]。所谓“消费者教育”是指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以传播消费知识、传授消费经验,培养消费技能、倡导消费观念、提高消费者素质为主要内容的企业营销活动。商业企业可以通过举办低碳讲座、以旧换新、产品功能设计竞赛等活动,实现低碳营销。英国经济学家杰夫曼曾说过:“营销活动离金钱越远,成功把握就越大。”走低碳营销,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
3. 低碳商品设计参谋者
在低碳时代,低碳商品将成为消费主流。所谓低碳商品是指在生产、消费过程中符合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要求的商品。低碳商品必须以满足消费者需求,才能实现其价值,否则因交易不成功,不能弥补其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足迹,永远成为正碳商品。① 低碳商品功能设计是否满足消费者合理需求是关键,生产者一般难以与广大消费者进行直接沟通,难以知道消费者实际需求。商业企业一般经营多种同类产品,知道顾客在消费中的需求,可以建议和帮助生产企业改进其产品功能,设计出适销对路低碳产品。低碳时代要求商业企业不仅停留在完成商品交易,也要注意收集消费者对产品意见,反馈给厂商,改进商品功能。
四、商业低碳化角色的支撑条件
(一)商业企业自身素质提高
低碳时代是全新历史阶段,对于商业企业来说具有挑战和机遇,能否把握好历史机遇,关键是看企业自身素质的提高。认清商业在新时期的角色是前提,提高自身在低碳时代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协调能力是关键。需要用科学发展观理论统领商业经营过程,加强对低碳经济价值的认识。加强企业经营理论学习,提高企业经营能力和协调沟通能力。
(二)商业网点科学布局
商业企业在低碳时代中扮演越来越重要角色,引导消费者在满足自己合理要求的基础上,选择低碳产品。但商业这种角色真正实现是以消费者购买商品便利为前提,否则理性的消费者最终还是消费高碳商品。例如,A是以低碳营销为目的商业企业,布局仅在商业中心,B是以传统营销为目的的商业企业,其网点多布局较分散。这两家都销售C、D、E三种商品,产品功能依次丰富,但最低功能已经满足此消费者需求,三种商品价格(单位:元)和碳排放(单位:碳足迹)分别为:C(100元,100碳足迹)、D(110元,110碳足迹)、E(120元,120碳足迹)。假设消费者就在B商场附近,若到A点开车去需要花费25元,并对环境污染造成碳足迹为25单位。最后消费者在B商场花费120元购买E产品,进行高碳消费,碳足迹为120单位;在A商场一共花费(含交通费用)125元,购买C产品,碳足迹(含交通)共计125单位。理性的低碳消费者只能去最近商场B购买非理性高碳产品。从上述例子可知,如果商业网点布局不合理,其在低碳时代中发挥作用是有限的。如何科学进行商业网点布局是商业企业发挥低碳消费引导作用的空间载体。
一般商业网点布局的原则是:符合经济核算,消费者购买方便。符合经济核算要求实现规模经济,商业网点聚集效应;方便消费者要求分散经营。表面上看是两难冲突,实际上可以实现“鱼与熊掌,两者兼得”,在国内有许多成功范例,苏果就是其中一家。在商业网点布局规划中,要充分利用以克氏中心地理论为代表的商业区位理论进行不同级别商业网点整体协同布局。
(三)政府政策支持与引导
随着低碳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商业在低碳时代作用将逐步加强,然而商业是以盈利为目的,如果承担太多低碳的社会责任,必将影响其可持续性发展,如何化解矛盾?政府应给予其支持。对于商业企业在低碳时代中承担社会责任给予一些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空间布局规划土地政策倾向等;对于企业人员进行一些必要培训,提高其素质;在政府采购中优先考虑低碳商业企业等等。同时,也要加强对商业低碳经营活动的监管,以防一些商业企业在低碳经营中出现“挂羊头卖狗肉”现象,愚弄消费者,以防消费者产生对低碳消费抵触局面。政府也要引导社会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对商业低碳活动的监督。
[注释]
① 商品交易成功,价格一部分可以购买碳汇弥补碳足迹,可能使碳足迹为零。
[参考文献]
[1] 王文军.低碳经济的概念及发展模式研究[J].科学・经济・社会,2010(2):69-73.
[2] 王先庆.中国零售商业“低碳化进程”缓慢而艰难[EB/OL].l,2010-06-21/2010-07-31.
[3] 屠凤娜.企业绿色营销管理战略的必要性及其实现途径[J].前沿,2010(7):182-184.
[4] 夏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8(3):33-35.
[5] 李 琴.低碳消费――科学消费的必然选择[J].中国国情国力,2009,(6):6-7.
[6] 陈晓春,张喜辉.浅谈低碳经济下的消费引导[J].消费经济,2009(4):71-74.
[7] 朱元双.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低碳营销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15):195-196.
On the Transition of Business Role in Low-carbon Economy Background
Fang Dachun 1,2
(1.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210037, China;
2. School of Economics,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anshan 243002,China.)
古代商业经济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价值观;商业性包装;系列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F1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3-0199-03
在发达的商业经济活动中,商业价值通常是摆在“消费市场”上来判断及评估它的商业经济价值力,然而它的经济价值力总在上市后才见其成果。商业性包装的价值如何能很好地得到体现,与其包装设计的优劣密切相关。包装设计人员应多了解市场,参与调研;接触社会,设计出与时代合拍的作品,这样才能适应时代潮流,才能更有利于消费者接受。因此,商业性包装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占领一席之地,就成为我们探讨的课题。
因为高效率的商业视觉运作,引发了公众对视觉信息的狂热需求。“人要衣装,物要包装”是一句经常听到的响亮的口号,说明包装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以有形的手段传达出无形的吸引力。在原始社会,原始人用兽皮制衣、烧制陶器等,就已初步形成了一种包装意识了。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逐渐用竹木、泥土、植物的根茎和动物的皮壳等天然材料,因地制宜,量材施用地制作了各种包装物品。如传说因纪念大诗人屈原而产生的粽子,人们用箬叶与彩线包裹糯米,不但形成了独特的食品造型,而且在蒸煮中把箬叶中天然香气自然地渗入到糯米中,这一传统包装的形式与内容高度和谐一致,至今仍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1]。
现代包装与古代包装有着明显的差别,在包装材料、包装技术方面更有日新月异的变化,现代的包装设计是一门集商标、广告、展示及推广等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包装装潢艺术与包装技术的应用,对于商品的流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试从商业性包装系列化设计的特点、优点、条件、表现形式等方面浅析其价值观。
一、系列化包装设计的特点
系列化包装是指那些具有鲜明风格,且在整个风格系列中,每件包装各有独自的特色,是根据包装整体效果而设计制作的具有一定相同因素而又多数量的成系列的独立作品或产品。如酒的包装具有传统、喜庆的风格较多;而化妆品的包装则给人以清新、淡雅的风格等。商业性包装因常需直接面对各式各样的消费大众,因此直接承受来自于“人”的压力,需要与人作沟通已是相当困难,何况还要与众多各式各样的人沟通。如今的消费者欣赏情趣和生活方式变得越来越个性化、多样化,甚至每个家庭成员之间的爱好都各不相同。这样一来,如果商业性包装不根据消费者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来设计,是很难在市场上获得成功的。现在已进入一个个性化产品的时代,这也要求包装设计要与产品的特点相适应。通过包装设计来反映消费者因技术革新和社会变迁而产生的理性和情感要求 [2]。现在的消费市场千百万化,生活水准的提升,消费者自我意识的抬头,又需面对众多国内外的同类竞争厂商,因此,想期盼消费者的青睐,并非是件容易的事。而系列化设计的产品是生活与美学相结合的产物,许多企业为了竞争市场的一席之地,让顾客了解、认识、接受自己的产品,在产品生产上都呈“系列化”、“多样化”发展趋势。系列化设计是要求在某一主题或某一类风格前提下进行多款式成系列设计,系列化包装主题是该系列产品的核心,主题是某一个系列格式造型,设计思维也是设计作品中有关元素构架组合,并通过包装形式表现出的核心内容和价值取向。
实施系列包装设计时,就须启发多种思维方式,或以一种锁链式的,环环相扣,递进式的线性思维和形象思维互相渗透;或以一种发散思维和动态思维;或以一种开放式思维和逆向思维来完成设计。系列化形象的创造是在多种思维的融汇整合中经分析、综合、判断、确立后逐步完善形成的。
二、系列化包装设计的优点
突出商品个性的重要手段在于产品有自己独立的品牌,对促销有很大的好处,能有效地占领市场,展示自己的优势,当代的包装设计师们已努力在说明表现产品的个性,表现产品与其他同类产品的差异性,以引起消费者的兴趣 [3]。在强调个性化的同时,国际市场上采取系列化产品的形式,把商标、构图形式,色彩统一化,使购买者一看就知道是哪一家工厂生产的产品或哪一类的商品,更加深了消费者的印象,这就是突出商品个性的一种重要手段。
系列化的产品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次序性感受,而且在展示中突出了品牌形象和产品风格,便于人们认识和提供了多种选择的优质服务。
在现代社会多选择要求中,随着认识能力和技术手段的迅速发展,人们开始具有了系统的眼光、手段和思维能力。系列化的设计产品所表现的优越性也使系列化思维设计近年来得到迅速的发展,并在设计领域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竞争激烈的买方市场上,广告的诱导和说服可以帮助企业产品争取买主的保证,相信广告主言之有理,从之有利,促成购买的决定。市场上不同品牌的系列化包装产品,在货架上或专柜中,都以整体系列化形式陈列和展示,以重复、强调、变化细节的系列化节奏,产生出强烈的视觉感染力和刺激性,均比单件包装的效果要强得多。
三、系列化包装设计的条件
首先要了解一项商品的利益(benefit)在哪里?它的购买者在哪里(where)?它的使用者是谁(who)?其次必须要先知道对谁(消费者)说什么(商品好处)(why)才来考虑怎么说(how)(系列包装设计),如此才能言之有物,才能深入进行。
另外,系列包装设计同样必须具备包装的三大功能:
1.保护功能。对包装来说,保护商品是第一位的,包装材料从过去的天然性材料发展到今天的玻璃、纸材、塑料以及金属材料、复合材料等,不仅具有防腐、防潮、抗压、抗震等保护,而且还有透明或半透明,色泽或心理变化等外观审美功能,为包装造型、结构的设计变化开辟了新的天地。
2.便利功能。要便于生产、便于运输、便于仓贮、便于销售、便于使用(规格、尺寸、形状、重量、开启方法等等),还必须注意便于废弃后的再处理。
3.商业功能。不仅要求包装在超级市场上能直接起到无声售货员的作用,而且在有营业员的商店里也要醒目地将信息传达给顾客,起到引导消费的作用。例如产品的名称、牌号、容量、质地、使用方法等以促成消费者的购买行动。目前系列化包装设计的重点放在商业性包装方面,以扩大提高商业价值和竞争能力,因此商业功能尤为重要。
四、系列化包装设计的表现形式
主要通过构成包装的各要素体现出来。归纳有以下几点:
1.形态系列化:包装容器的造型(内外层)及结构相同,在图形、文字、色彩、大小等方面作适当变化,系列化包装形态高矮、方圆、胖瘦、大小,错落有致,既有整体感又各具姿态变化,活泼诱人。符合现代消费者对包装的多样化、个性化、便利化的要求。
2.图形系列化:好的图形设计能跨越地域的限制、突破语言的障碍、融合文化的差异,从而达到无声感染的艺术效果。但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准确的信息感;要注意鲜明而独特的视觉感受;要注意健康的审美情趣;还要对不同的地区、国家、民族的不同风俗习惯加以注意;同时又要注意适应于不同的性别、年龄等消费对象。图形比文字更形象、更具体、更直接,其“一图顶万言”的传播效能,是沟通世界的“世界语”。因此,图形系列化中所采用的图形不管是立体图形还是非立体图形;是照片还是手绘;是具象图形亦或是抽象图形;归纳还是夸张等,设计所用图形相同,单图形可在各个包装上作位置、大小、色彩的变化,包装容器、外形也可作适当变化。
3.色彩系列化:色彩以它神奇的力量把大自然装点得多姿多采,以它无限的美好和丰富与我们的每一天相伴,慰藉着我们的心灵,带给我们以美的感受和视觉美感的愉悦。在文字、图形、色彩三大要素中,色彩最具视觉冲击力,是销售包装的灵魂。色彩是最能迅速传达信息和表情达意的,它能直接左右着人们的情绪,唤起人们的情感联想。中国人研究色彩,注重人文因素。顾颉刚在《五德始终说下的政治和历史》一文中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对古代中国产生的深刻影响:“五行是中国人的思想律,是中国人对宇宙系统的信仰;二千余年来,它有极强的势力。”根据中国哲学的“阴阳五行”把青、赤、黄、白、黑定为五方色,并与方位、季节、、味觉等联系起来,可见其色彩的重要性。包装的色彩系列化是指包装的色调系统相同,在形态、图形、编排上作适当变化。如五金类产品的冷色调系列,给人以坚硬、牢固感;食品的暖色调系列,给人以香甜、新鲜感;化妆品的清新、淡雅的色调系列,给人以高贵、优雅、柔美的感受;而医药用品以简洁的冷色调系列为主,给人以环保、安全、健康、稳定,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4.文字系列化:文字形象设计在包装设计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文字设计包括中文、英文(汉语拼音)两种。一件商业性包装可以没有图形,但不能没有文字。文字是传达销售包装信息必不可少的。文字的字体处理不但是信息传递的手段,也是构成视觉感染力的一种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包装的文字系列化是指包装的主体文字字体设计相同,具有独特的个性与时代感,在包装形态、色彩编排上可作适当变化。
5.编排系统化:包装的各版面编排形式相同,或居中或倾斜,或旋转、发射等,包装形态、图形、色彩等作适当变化。
6.材质系列化:按材质分可分为木箱包装、纸盒包装、玻璃包装、塑料包装、硬性包装、软性包装等。硬性包装如钉板箱、瓦楞纸箱、塑料箱、玻璃瓶、金属罐等;软性包装如纸袋、编织袋、塑料薄膜袋、铝箔袋、蒸煮袋、多层袋等。如啤酒的罐、瓶之类要用不易变形的材料,并使之具有遮光能力,采用密封性的构造来保证啤酒的质量。在设计过程中采用相同的材质、质感、纹理等,在包装大小、外形编排等方面作适当变化。
7.综合系列化:把前面所划分的类型中两种或更多结合运用的系列化包装设计。强调个性,追求共性,这正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最好体现。我们所做的虽是商业性包装设计,但必须以人为本,双方应以很客观的方式来沟通,而沟通的重点当然要放在“人”的立场上来讨论。消费者是人;生产过程也靠人;客户是人;设计更是人;故应当满足各层面的“人”的需求,这样商业性包装的价值才能最好地在“消费市场”中得到体现。新材料、新工艺不断问世,不同材质表面的不同肌理效果也不断得到重视,如木纹、大理石纹、植物纹样的视觉肌理,使人产生一种亲切感。另外,几何纹理的肌理使人感受到机械的美感和高科技的魅力。材质的肌理能使人产生视觉触感和触觉的视感,创新的包装材料与包装技术的运用,对于商品的流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商品的包装已成为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知识经济时代,在商业文化的强势话语下,包装设计从业人员必须多了解市场、参与调研;必须设计出与时代合拍的“绿色设计”作品才能让消费者接受,以适应满足经济时代的要求。我们的生活需要系列化设计,系列化设计服务于生活,系列化产品美化生产,系列化产品的情趣将创造全新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所以系列化包装设计作为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当代文化的象征。包装设计的观念随着时代的进步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设计的超前引领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繁荣。既有多样的变化美又有统一的整体美的系列化商业包装设计,其价值也将在这个“消费市场”中得到更好的体现。
参考文献:
[1]高中羽.包装与设计[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87:6.
[2]李彬彬.产品设计与消费者心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