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营销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产品营销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产品营销总结

农产品营销总结范文1

关键词:特色农产品营销力;评价指标;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24-6431-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5.24.086

Abstract: Based on summarizing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s of marketing force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Huanggang, the evaluation model for marketing force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Huanggang was established, using AHP to determine the weight of evaluation indicators. Taking Luotian chestnuts as an example,using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to verify the feasi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evaluation model. Finally the countermeasures to enhance the marketing force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Huanggang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products; marketing force; evaluation indicators; countermeasures

“营销力”的概念自20世纪90年代提出以来,已受到企业管理者和学术研究者广泛关注。国外学者将农产品营销力定义为:农产品生产组织或企业根据市场营销环境和自身资源条件,通过系统的营销努力在市场上获得比较优势,创造顾客价值,达成互利交换,实现农产品生产组织及相关利益方目标的能力[1]。国内学者主要从营销能力、营销的强度或力度两个方面理解和研究营销力。在总结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研究将农产品营销力界定为:组织在农产品营销过程中,获得消费者认可的营销活动和营销行为能力。黄冈是农业大市,特色农产品品牌众多。特色农产品营销力的提升对于黄冈早日实现“四个大别山”的奋斗目标和“双强双兴”战略,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本研究拟通过研究当前形势下黄冈特色农产品营销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在评价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提升黄冈特色农产品营销力的政策建议。

1 黄冈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现状

黄冈市地处大别山南麓,素有“蚕吐丝、蜂酿蜜、树结油”之称。黄冈南部沿江湖区盛产山药、大蒜、萝卜、辣椒、莲藕、酒等;北部山区盛产板栗、粉丝、药材、茶叶、桔梗、花生、甜柿、晒烟,其中,有蕲春四宝(蕲艾、蕲龟、蕲蛇、蕲竹),还有自古以来就是朝廷贡品的“黄团”、“蕲门”茶叶等。目前,黄冈市已确立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五带十区”特色农产品区域发展布局。“五带”分别为:大别山南麓板粟产业带、沿江“三水”(水产、水禽、水生植物)产业带、沿江双低油菜产业带、沿江林业产业带、柳界公路沿线优质稻产业带[2]。“十区”包含了蚕桑、山野菜、三元猪、优质奶牛、优质茶、优质蜂产品、中药材、红薯、花生和蔬菜等产品的加工生产区。

近年来,黄冈抓住发展“大别山试验区”的发展机遇,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经营已初具规模,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例如罗田板栗的产量为全国第一,英山茶叶产量为全省第一。

2 黄冈特色农产品营销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特色农产品与一般农产品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具有公共属性,它是区域内政府、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牵头带动农户共同打造的体现特定区域的价值和文化,是众多力量的综合体现。因此,应本着系统性、动态性、多元性的原则构建特色农产品评价指标体系。黄冈特色农产品的营销力主要由营销战略、营销战术、营销执行、营销绩效4种基本力量构成。在参照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研究结合黄冈特色农产品的特点建立了营销力评价指标体系(图1)。

2.2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本研究依据黄冈特色农产品营销力评价指标体系和层次分析法(AHP)的理论,构建黄冈特色农产品营销力评价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的专用计算工具yaahp计算出各层单排序的权重(表1)。

3 营销力评价实证分析――以罗田板栗为例

3.1 罗田板栗产业发展现状

罗田县是中国板栗生产大县,素有“中国板栗之乡”的美誉。罗田板栗现已成为罗田县强县富民的重要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罗田板栗产业发展情况见表2。表中数据来自2010 ― 2012年《黄冈统计年鉴》和2010 ― 2013年《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

目前,罗田已建成了8个板栗专业市场,是南方最大的板栗集散地和交易中心。罗田板栗已基本上形成了“巩固南方市场、占领北方市场、开拓欧洲市场、打进国际市场”的市场格局。随着罗田板栗的产业化发展,罗田板栗的产量和销售收入在不断扩大,销售渠道逐步完善,品牌意识逐步强化。罗田板栗已注册了“罗甜”牌板栗商标,进一步提高了罗田板栗的知名度。

3.2 罗田板栗的营销力评价

本研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罗田板栗的营销力进行评价,具体评价步骤如下:

3.2.1 确定营销力模糊综合评价因素集和评价备择集 把罗田板栗的营销力分成4个互不相交的子集,构建起目标层因素集和各准则层的因素集U=(U1,U2,U3,U4);U1=(U11,U12,U13);U2=(U21,U22,U23,U24,U25,U26);U3=(U31,U32,U33);U4=(U41,U42,U43)。在评价过程中,采用五级等级评语集作为评价等级,各等级标准采用百分制,规定优秀为(90,100),良好为(80,90),中等为(70,80),一般为(50,70),差为(0,50)。评语集V={V1,V2,V3,V4,V5}={优秀,良好,中等,一般,差}={95,85,75,60,25}。

3.2.2 收集整理评价数据 于2011 ― 2013年“罗田板栗节”期间实地调查罗田板栗的生产、销售情况。每年邀请10位专家(包括罗田板栗的经销商、销售员及龙头企业的相关领导)对罗田板栗营销力指标层各要素进行模糊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整理,进行隶属度计算后,得到罗田板栗2011 ― 2013年模糊关系矩阵,其中2013年模糊关系矩阵见表3。

3.2.3 计算评价结果 根据以上模糊关系矩阵,结合表1中指标的权重,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罗田板栗2013年营销力评价结果,计算过程如下:

由此可知,2011年罗田板栗的营销力处于中等,2012年良好、2013年为良好,2013年比2012年略有提升。

3.2.4 评价结果分析 由表1可知,影响黄冈特色农产品营销力的首要因素为品牌传播力。根据《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2011 ― 2013年罗田板栗的品牌价值逐步提升,与实例分析中罗田板栗2011 ― 2013年的营销力评价结果变化趋势一致。此外,2011 ― 2013年罗田板栗的种植面积、产量和销售收入的变化也符合这一趋势,说明本研究提出的黄冈特色农产品营销力评价模型具有可行性,对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3 实证分析结论

黄冈特色农产品评价指标体系对黄冈市当前的特色农产品发展情况是适用的,但黄冈有很多县级特色农产品的经营发展还没走上正轨,在进行营销力评价时评价指标还得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修订。如,团风苦荆茶、黄梅青虾、武穴佛手山药,这些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企业的规范化经营刚刚起步,要获得相对公正的营销绩效力评价是相当困难的。“顾客满意度”这项指标就不适用于这些特色农产品,并且对于这类产品营销力的评价,应该把“产品质量水平”的权重提高。

4 提升黄冈特色农产品营销力的对策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本研究认为提升黄冈特色农产品营销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4.1 大力发展龙头企业

黄冈市百户特色农产品龙头企业中,有24户的年产值或营业额在500万元以下,有76户的固定资产在1 000万元以下;按产业规模及其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来衡量,难以完全代表各地的农业特色,更无法形成全市的合力和拳头[2]。黄冈应在特色农产品板块核心基地提升壮大一批、培育发展一批、引进嫁接一批龙头企业,加强基地与农户、企业间的合作,实现基地与企业的有效对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引进、示范、推广新产品新技术等方面的示范作用[3]。

4.2 加强特色农产品品牌推广与运作

黄冈虽然特色农产品众多,但很多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不高,存在着“有产品无精品、有名声无名牌”的现象。要依靠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多元市场主体打造品牌,依靠诚信、创新和责任经营品牌,依靠整合小、散、杂、弱来做大品牌,依靠落实政策资金扶持品牌,依靠良好的市场法制环境保护品牌。一方面,政府要拿出专项奖金,先在省内,后到国内,再到国际,逐步扩大宣传覆盖面。在电视、广播、报纸、牌匾、网络上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鼓励有规模、有实力的特色农产品企业参加有影响的全国、全省产品评比活动和展销会、博览会。通过板栗节、药材节、休闲农业采摘节等传统节会,打造富黄冈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推广模式。另一方面,要注重品牌文化建设。如英山茶叶,可将茶文化与毕升文化、红色文化和民俗文化相结合,建设茶文化设施,丰富茶文化内涵,提高英山茶叶的文化品位[4]。通过文化与产业的对接,使特色农产品产业与文化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促进特色农产品品牌经济的发展。

4.3 建设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

黄冈很多特色农产品出产地较分散,大部分位于农村,不具备有组织的、完善的销售网络体系。目前各地少数单独开展网络销售的企业或生产者已采取了在C2C网站开网店或到企业黄页免费公司信息等简单的手段,但由于没有专业营销,普遍收效不佳。很多特色农产品,如茶叶、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虽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长时间“养在深闺人未识”。应鼓励和引导特色农产品龙头企业创新转型,通过开发和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特色农产品销售模式,不断拓宽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

4.4 加快建立特色农产品物流体系

黄冈特色农产品市场已初步形成了批发市场和个体零售相结合的流通体系,但现有的流通体系只能满足部分区域市场的需求,市场覆盖范围有限,未能将特色农产品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其营销力。要加大投资力度,建立特色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通过准确、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国内和国际的农产品市场信息,实现特色农产品配送的信息化和专业化,提升黄冈特色农产品流通的档次和规模[5]。

参考文献:

[1] 柳思维.农产品营销力影响因素模型与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10(2):134-137.

[2] 郭红霞.发展黄冈特色农产品物流业的SWOT分析[J].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88-91.

[3] 邓庆海.发展特色农业的思考――兼谈西部地区特色农业的发展[J].农产品加工,2005(5):60-62.

农产品营销总结范文2

1.农产品的特点农产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与其他的商品有很大的区别,而且农产品有季节性,地域性等特点,受气候环境影响大,土地资源、人力、技术等各方面都对农产品形成条件制约,如何储存、保鲜等也是农产品销售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2.农产品市场销售特点农产品市场销售必须遵循产品自身的特点而定,因为其产地的地域性和局限性,造成了农副产品销售市场较大的风险性。一方面环境气候等方面的影响会造成农产品的产出问题,另一方面运输和销售过程中容易变质,必须严格控制销售周期,形成生产、采集、加工、运输、批发、零售和服务等一整套营销体系,改善农产品生产销售流程中的诸多问题,在每个活动环节创造出多种产品效用,提高农产品的自身价值,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达到预期的战略目标,形成良性循环。

二、农产品营销现状分析

我国农产品市场的销售市场正在不断的发展和提高,也更加专业,形成了诸如粮油市场、蔬菜市场、肉食市场、禽蛋市场、水产品市场以及干鲜果品市场等,这些专业分类一方面提升了农产品的交易数量和质量,同时专业农产品市场的运输、包装及市场硬件设施也有相应的提高。农产品逐渐进入大卖场,连锁超市,对其生产、销售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目前我国农产品市场渠道仍然比较混乱,陈旧的设施设备不利于农产品运输和保存,而且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农产品销售成本较高,农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等很多不利因素,总结得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产品市场营销观念淡薄受我国长期以来传统的影响,农民一般只是考虑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市场营销观念淡薄,很少关心市场需求,从事农产品销售的人员缺乏专业销售的指导和培训,很难与现代的营销渠道,营销模式相融合,不能准确把握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大势,无法达到农业产业化规模经济整体运营的要求。

2.农业信息网络滞后由于我国很多农村比较偏僻,分布广泛,因此很多信息机构不健全,尽管我国现在农村有一定的信息传播系统,网络,有线电视,电话等,但是总体来说还不能很好地分析、判断以及鉴别信息,因此对农产品的生产和市场销售还不能很好地服务,农业信息技术成果应用的相对程度也较低,远不能满足现代化生产和农业发展的需求。

3.农产品市场营销策略运用不充分市场营销策略在农产品的销售过程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目前大多数农产品的质量都一般,优质的产品较少,这与目前市场高质量的产品需求是不相适应的;另一方面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越来越多地运用农药、化肥及添加剂,而这些会在农产品中产生残留,不利于人体健康。第三品牌意识淡薄,不重视产品的包装和宣传,农产品促销不受重视,没有广告意识;第四,没有建立相对完善的电子商务营销渠道,产品流通手段滞后,网上交易量极低,农产品营销理论不完善,没有利用例如差异化营销和水平营销等销售手段,造成农产品营销严重滞后。

三、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营销策略分析

互联网应用飞速发展,电子商务已成为重要的营销渠道之一,因此农产品的营销策略之一就是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在网络上供销信息,并对网站访问的客户端进行跟踪,及时回复,利用统计数据分析出产品的需求程度,从而进行合理化匹配,另一方面利用先进的即时通讯工具,提高服务水平,从而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

1.提高全民信息化意识目前我国农民普遍的知识水平不高,对网络相对来说比较陌生,要加强农产品网络营销的正面宣传,对农民进行相关的培训,消除大家对农产品网络营销的陌生感,提高全民的信息化意识;同时也要保障农户在参与网络营销活动的权益,确保网络交易的安全性。

2.加快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加强农村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开展电子商务营销的物质基础,政府应加大农村网络信息化设备方面的资金投入,促进网络设施的建设和网络质量的提高,同时政府需利用网络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以及农产品市场方面的最新消息,给予农民正确的指导。

农产品营销总结范文3

一、指导思想、原则和运作模式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城乡发展为目标,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的内在要求出发,实施规模化、特色化、产业化、生态化发展战略,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促进产销衔接。

(二)建设原则

1、政府重视支持,供销社牵头主办,市场化运作。市、县(区)供销社为牵头承办部门,按市场化机制运作。各县(区)政府要把建立农产品直采直供基地项目列入年度督查考核的重点任务,并在政策上给予重点支持。

2、系统联合发展,培育龙头农产品营销企业。坚持系统联合发展,培育区域内龙头农产品营销企业,拓展农产品营销渠道。

3、注重市场导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搞好调控、支持、规范、引导与服务。

4、注重因地制宜。围绕特色建基地,围绕营销抓生产。突出产品产业和地域特色,确保产销衔接有实效。

(三)运作模式

由各县(区)供销社组织推动,组织国内(外)连锁超市、农产品营销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直接对接,建立直采直供关系。

二、建设内容

1、2012年,围绕全市优势农产品建立直采直供基地6处(分别是:其中:区1处,1处,县2处,县1处,县1处。每处直采直供基地与1-2家超市、农产品营销企业建立直采直供关系。

2、每处直采直供基地要有建立信息档案,搭建信息交流平台,为超市、农产品营销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及时、准确的供求信息。

3、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每处直采直供基地配备检验检测仪。

三、落实任务的时间安排

(一)启动阶段(2012年2月28日前)

召开各县区供销社主任会议,领会上级精神,分配工作任务,结合实际,各县区社制定具体详细的工作实施方案。

(二)项目建设推进计划(3月1日至10月31日)

1、对全市农产品生产基地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开展市场调查,确定产品市场定位,筛选确定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3月1日至4月20日)

2、组织有关人员到先进地区单位学习,借鉴经验。组织召开第一次农产品直采直供基地便民实施项目培训班。(3月31日前)

3、组织农产品生产基地负责人到农产品营销公司、超市考察了解市场信息。(5月10日前)

4、以会代训形式,组织召开第二次农产品直采直供基地便民实施项目培训班。(5月31日前)

5、组织农产品营销企业、超市到农产品生产基地考察。(6月30日前)

6、搞好产品推介,组织农产品营销企业、超市有关人员到省内外考察市场,寻找商、经销商。(5月1日至7月31日)

7、搞好产销对接,适时组织召开农产品营销公司、超市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对接会议,签订购销协议。(7月1日至10月31日)

8、以会代训形式,组织召开第三次农产品直采直供基地便民实施项目培训班。(7月20日前)

9、组织各超市、农产品营销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参加在北京、上海、深圳、青岛、烟台召开的经贸洽谈会、农博会等,开拓市场。(8月10日至10月31日)

(三)总结验收阶段(2012年11月1日至11月30日)

1、各县(区)组织验收,向市供销社和市财政局写出验收申请。(11月1日至11月10日)

2、根据各县(区)呈报的直采直供基地建设验收申请,由供销社牵头成立考核验收工作领导小组,分步对各县(区)直采直供基地建设情况进行检查验收。(11月10日至11月30日)

3、根据日常督导检查和考核验收情况,对承担直采直供基地建设项目的部门以奖代补给予资金补贴。

(四)建立督查考核制度

1、各县(区)供销社定期上报直采直供基地建设进展情况(每月20日前)。

2、项目建设领导小组不定期组织专项巡查调研。

3、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和通报直采直供基地建设进展情况。

4、日常信息上报、督导巡查调研情况一并计入县区综合考核成绩。

农产品营销总结范文4

[关键词]山西省农产品;网络营销;营销策略

[DOI]10.13939/ki.zgsc.2016.35.024

1 导 论

(1)研究背景。农业是国之根本。进入21世纪,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我国农产品营销产生了深刻影响。山西是我国中部省份,位于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东翼,依托独特的区域自然地理优势,农业发展迅速,形成了农产品种类多样的特点,其中以大豆、小麦、玉米为主在省内居主导地位。但农业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阶段,农业基础薄弱、质量差、成本高、效益低等都是制约山西农产品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同时国内农业强省和国际农业出口大国的竞争和挑战也威胁着山西农产品,所以只有优化资源配置、主动适应国内外新的竞争形势,扬长避短,调整农业结构才能打造山西优质农产品,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而促进农业繁荣和提高农民收入。

(2)国内相关文献研究现状。李明蹇(2012)认为伴随网络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经济方兴未艾,网络营销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推动了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发展。福建省三明市凭借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农产品产业发展迅速,但受限于传统的营销模式,未能走出一条农业产业化新路子。提出三明市必须及时转变传统营销模式,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大力推进农产品网络技术发展,同时从建立农产品标准化体系、提升务农人员的整体素质等方面来推进农产品网络营销。[1]

解晓悦(2013)认为山西特色农产品营销渠道仍存在层次多、环节多等缺陷,只有对营销渠道的运作、组织方式、成员关系等进行优化与维护,才能实现保持山西特色农产品持久优势、增加农民收益的目的。[2]

李巍(2014)分析总结了我国农产品营销市场的现状,研究了我国农产品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希望通过改善农产品营销体系,构建出与国际接轨的现代营销体系,推动我国农产品市场健康有序发展。[3]

2 山西省农产品营销现状分析

(1)品种多样,物产丰富。据统计,山西省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高粱、豆类和薯类;经济作物有棉花、烟叶、甜菜、胡麻、油菜籽等。大同、太原、忻州、临汾和运城等地是山西省的主要农作物种植区。杂粮品种以豆类、麦类、薯类为主,其中盛产小米、杂豆、荞麦等农作物,目前省内种植地以晋中、大同、朔州、吕梁四大区域为首,种植面积达1500万亩以上,占全省一半以上。[5]全省全年粮食产量1330.8万吨,增加18.0万吨,增产1.4%。[6]

(2)粗加工为主,分散经营。山西目前农产品加工水平仍以粗加工为主。据资料显示,山西省杂粮商品率仅有15%,加工率只有3%,山西只有25个小杂粮加工企业年收入达400万元以上,年加工能力为4.5亿千克。

我国实行的是以为主的土地制度,山西农业生产以家庭为单位,每户独立经营,生产规模小。据资料显示,山西630万农户承包着5289万亩耕地,但每户经营规模约8亩,分布严重不均匀,不利于产生规模效益。

(3)营销中介组织发展壮大。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产品市场也不断繁荣起来,当然这离不开农产品营销中介组织(农产品购销主体、农村经纪人)的贡献。据调查,目前我省农村经纪人约55万人,初步解决了山西农产品销售不畅的难题,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农产品市场的繁荣与兴旺。

(4)终端销售市场以批发为主。山西省农产品营销渠道主要以批发市场为主。在21世纪的今天,以互联网为首的新兴技术迅速占领市场,要在今天的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企业必须很好地使用互联网技术,否则将会被淘汰。然而,现阶段,山西农产品营销依然主要依靠传统营销渠道,如运销商贩、中介组织等,相对优势农产品(如棉花、大豆、玉米)无法实行“走出去”战略,这样会大大限制我省农产品的外销数量。

3 山西省农产品网络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渠道占主导地位,交易成本过高。目前,山西农产品营销主体分布比较分散,农产品销售环节大体上是“农户―中间商―产地批发商―销地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营销渠道冗长;销售方式主要为现货交易,而通过网络交易、委托交易等现代交易方式很少,现代交易手段不健全,尤其是乡、村还没有形成现代化的流通手段。

(2)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落后。山西农产品销售环节存在过多的中间商,这可能会致使信息流通不顺畅;再者,流通成本也过高,不利于农产品销售。

(3)农产品电子商务人才匮乏。由于中国农产品电子商务起步晚,发展滞后,山西省农村具备电子商务销售知识的人员寥寥无几,这就导致了山西省农产品销售人员网络营销服务意识薄弱,最终限制了农产品的收益。

(4)信息网络建设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农业发展水平依赖于信息化建设的速度。由于山西省农产品消费市场容量有限,故山西农产品需积极寻求国内市场甚至国际市场,但本省农村网络建设步伐缓慢,农产品生产迟迟跟不上现代信息化脚步,依然停留在传统营销方式上,农村网络信息技术并未普及必最终影响农业产业化进程。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农户自身缺乏冒险精神,另一方面是政府对农村信息网络建设的扶持力度不够。

4 山西省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对策建议

(1)改变营销方式,拓宽营销渠道。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网络经济的出现催生了许多新的渠道模式,同时,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也处于动态变化之中。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众多省份已经率先利用电子信息平台促进农产品网络销售,在这方面山西省还比较滞后,观念意识不强。当然要开展网络营销必然离不开山西省政府、企业、生产者的共同努力。

(2)加强设施建设,完善配送体系。为解决山西农产品营销渠道冗长问题、加快山西农产品的交易速度,建立完善的农产品的销售网络,我们应该建立健全完善的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缩短农产品交易时间。其一要逐步改造原有农产品营销渠道,提升传统营销渠道的价值,本着节约成本的原则对原来的渠道进行改善;其二是积极发展农产品现代化营销方式,协调好农产品销售的各个环节。

(3)培养农业信息技术人才。通过积极宣传与电子商务有关的知识提升人员素质,加快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大力发展线上销售,这样才能促进山西省农产品走向世界。

(4)加快信息化建设。电子商务的出现,信息流相对超前发展,使物流体系成为瓶颈,如何建设信息流、货币流、物流、所有权流、促销流有机结合的社会电子商务物流体系已成为当今社会研究的热点。在网络经济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关注如何利用互联网提供更多的顾客价值,将网络与传统产业成功结合在一起。面对如此复杂的竞争环境,山西农产品也必须走营销渠道电子化模式,加快建设农村农产品销售信息化体系,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创新营销模式,借助网络平台来宣传山西农产品。网络营销能直接面对消费者,更加方便快捷。

参考文献:

[1]李明蹇,陈爱兰.基于网络视角的农产品营销策略[J].三明学院学报,2012,29(5):15-18.

[2]解晓悦,李玉萍,刘庞芳.山西特色农产品营销渠道优化与维护[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11):1124-1126.

[3]李巍.构建我国现代化农产品营销体系研究[J].农业经济,2014(2):109-111.

农产品营销总结范文5

关键词:农产品;品牌营销;农业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实现了产量稳定增长,但产量稳定增长的背后是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的大量使用及由此导致的土壤退化、水体污染等不良后果。为了保证我国的粮食产量和安全,在生产中应当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生产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绿色、安全、健康、营养的农产品,在这过程中品牌营销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加强农产品品牌营销能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能推动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加速发展,能有效的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农产品品牌营销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农产品品牌营销文献综述

农产品品牌营销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随着商业、文化、社会的发展,消费者的品牌观念加强,农产品品牌营销越来越受到重视,各国对品牌的研究也逐渐趋于成熟。我国学术界对农产品品牌的内涵界定有着不同的观点。郑璐1认为“农产品品牌包括农业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两类,是农业生产者为满足消费者需要、培养消费者忠诚,用于农产品的差异化竞争而区别于其同类或相似的农产品或农业服务的名称、图案、象征或设计,是农产品或农业服务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影响力和声誉的象征。”此外,朱玉林等提出了农业区域品牌,刘丽提出了基于产业集群的农产品区域品牌,郭红生提出了地域农产品品牌,刘世欣提出了区域特色产地品牌。无论基于何种视角下的研究都反应出了农产品品牌的区域性、价值性、公共性。徐国强2较为全面的概括了农产品品牌的内涵:“农产品品牌内涵包括地域文化、区域优势资源、特色产品、农产品的质量、无公害、无污染、环境等。”对农产品品牌经营策略的相关研究很多。其中,魏娟认为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是形成品牌的前提。黄金火等认为应从实现农产品生产和管理的标准化,加大农产品科技含量等方面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无论以何种方式实现农产品的品牌营销,整个营销过程都反映出了品牌营销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文献综述

1985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议会上最早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农业”一词。1991 年4 月,FAO在《丹博斯宣言》给出了最具代表性的定义,并明确了可持续农业发展的三大目标3:①积极增加粮食生产,稳定粮食供应,确保世界粮食安全;②促进农业综合发展,开展多种经营,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消除农村贫困状况;③合理利用、保护与改善自然资源状况,保护生态环境,为人类的进一步生存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与美国、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起步的相对较晚,1994 年,我国在《中国21 世纪议程———中国21 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中提出了可持续农业的定义。随着人们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深入研究,学者们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有不同的理解。陈俊红4等提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农业资源利用的问题,更是一个同时涉及环境、经济等各个方面的综合持续发展过程,翟胜5等认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的前提下保持农业生产率的稳定增长,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业收入持续增加,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以满足当代和今后世代需求的一种可持续发展。针对如何实现农业可持续这一问题,周妙燕6等提出了延长产业链,提升品牌知名度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欧阳涛8等认为农业是由农业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科技等子系统构成的多层次复杂系统,各子系统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三)农产品品牌营销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联系

通过对国内外的文献总结与分析不难发现,发展农产品品牌营销在经济、社会、生态三个层面上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详见表1:

农产品品牌营销的过程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也正是实施品牌营销的意义及作用的体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不再简单的停留在数量上,还更加关注产品的质量及其附加值。企业、生产者为了获取竞争优势便会想方设法的迎合消费者的需求或者制造需求,规范生产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农产品符合质量标准。并在满足质量需求的基础上加入地域文化、产品特色、社会责任等个性化元素,从而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品牌。面对琳琅满目的农产品,品牌是帮助消费者识别商品挑选商品的有力武器。名牌商品能在同等质量下以相对较高的价格,或者同等价格下也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获得竞争优势,从而促进农民增收,拉动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品牌营销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是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的。

二.当前我国农产品品牌营销现状

随着农产品买方市场的形成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产品品牌营销受到了生产者、经营者的高度重视,截止2011年,累计核准注册农产品商标 110.83万件。中国当前的农业生产结构及农民的文化素质等原因致使农产品在发展品牌营销过程中受到种种阻碍。第一,农产品品牌意识淡薄,相当部分农户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在农产品的销售过程中是为了销售产品而销售产品,争先降价,扰乱了市场秩序,忽略了品牌建设的长远利益;第二,我国农业的散户经营不具有规模性、生产管理中没有形成统一的质量管理标准,不能生产出符合市场要求的商品;第三,我国在农业科技方面的投入力度还有待提高,提高农业产量、产品质量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目前我国无论是在农产品的产前、产中还是产后的科学技术投入力度都还有待提高,在销售过程中的相关质量检测技术也有待推广普及;第四,市场信息不对称,零散的农户因不能承担市场调研等费用,盲目生产导致市场上农产品出现“卖难、卖空”等现象。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农产品品牌的建设与推广。

三.农产品品牌营销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

(一)加大科学技术的投入力度

提高农产品品质,不仅是农产品品牌营销的基本保障因素,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科学技术的投入不但能降低生产风险,提高产品质量及产量,也能减少污染,避免资源的浪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政府带头加大科技创新与支持力度,努力构建一个从生产、加工到营销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不断提高品牌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农产品品牌价值。

(二)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生产

农产品的规模化及产业化不仅是品牌营销的基础条件,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我国的农业生产大多数都是散户经营,不具规模性,抗风险力及市场竞争力低,并且生产者之间存在着博弈,不利于农产品品牌的建设与推广。因此,对于具有集体化特征的农产品品牌的管理需要政府、龙头企业、生产者共同维护,积极推进农产品的规模化及产业化。产业化及生产规模化经营可以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合理利用资源,同时也有利于产品质量标准化的管理及农产品品牌的管理与推广。

(三)加强标准化质量管理

品牌建设的核心基础是产品质量,但我国化肥、农药、激素等农用化学品的过量使用对土壤、水、空气都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威胁着我国粮食的生产和安全,削弱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加强农产品的质量管理不仅仅是树立优势品牌的本质要求,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应加强质量管理,建立健全完善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加强农户的农业技术技能培训,提高农户的绿色环保意识,按照质量标准体系加强质量管理,规范使用农用化学品。

(四)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

中国的农业以散户经营为主,散户农民没有可靠的市场需求信息,一般都是根据上一年的商品价格来决定当年的种植,上一年什么商品有利可图农民就会在下一年盲目的扩种,最终导致市场上该产品出现相对供过于求的现象,资源没有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同样的,上一年的农产品出现了“卖难”现象的话,农民会认为下年继续种植该农作物还会出现“卖难”从而缩减规模甚至以其他农作物代替,便会出现供不应求。产品在市场上出现的这种“卖难、卖空”现象都不利于农产品品牌的推广,同时无论供过于求还是供不应求都没有使农户的收益最大化,因此政府应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形成“产、供、销”为一体化信息机制。完善的信息机制能提供相对完整的市场信息,从而能合理有效的利用资源,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福全.浅析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意义和方法[J].商业经济,2011,(20).

[2] 徐国强.农产品营销中的品牌问题分析[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10).

[3] 钟荣炳.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初探[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2,16(2):22-25.

[4] 陈俊红,王爱玲.北京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11,(11).

农产品营销总结范文6

【关键词】 农产品;区域品牌;品牌建设;研究综述

有效地建设区域品牌,实现区域经济与企业品牌双赢,既是区域品牌研究的理论问题,也是企业界亟待解决的难题。从现实来看,建设农产品区域品牌和推进农业品牌化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之一,对于区域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一个可行性发展思路;从理论上看,能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区域营销和品牌营销理论,促进学科的交叉和融合。

我国围绕区域品牌的相关研究从最早的2002年(陆国庆提出的区位品牌)开始,至今已有10年之久。而对于农产品方面,本人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农产品区域品牌”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搜索到相关文献152篇。进行归纳分析后发现,主要集中在三个大的方面:一是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基本内涵与属性特征,主要从产业集群、区域特色、品牌拓展三个角度出发;二是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生成机理与实施策略,生成机理包括形成条件、行程过程和建设主体以及建设模式,实施策略主要涉及品牌传播与保护、品牌危机管理等具体研究。三是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建设实践和实证分析,主要是针对具体的产品或具体的区域进行的案例和实证分析。

一、关于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基本内涵和属性特征

1、基本内涵方面

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理论一直落后于实践,首要体现之一就是专业术语未统一。例如,陆国庆(2002)率先提出“区位品牌”的概念,此外,还有“地域农产品品牌”(郭红生、韩国明和石晓东),“农业区域品牌”(周发明和朱玉林、康文星),“农产品区域品牌”(刘丽、周静和郑锦秋);称之为“产品区位品牌”(陈建光、霍彤和王旭),“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浙江大学CARD农业品牌研究中心)。

而对于农产品区域品牌内涵的研究中,基本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

一方面是从产业集群的角度提出。如在产业集群的基础上,通过农业产业化,以行政或区域中心为辐射,以龙头品牌为带头,促进区域农产品竞争力和区域经济增长(刘丽,2006)。还有从农业产业集群和农业区域品牌的关系中,指出农业产业集群是区域品牌的重要载体(朱玉林等,2006)。

另一方面是从区域特色的角度提出,农产品区域品牌指拥有如独特的自然资源及传统悠久的养殖方式、加工工艺(郑锦秋,2008),长期的历史沉淀和深厚的文化积累(李亚林,2010)。

此外还有从品牌拓展的角度出发,如学者林敏(2010)认为产品区域品牌实质上是一种品牌标志,代表产品消费者对农产品生产区域形象的认知,以地理标志为主,包括绿色食品标志、无公害产品标志以及有机食品标志等。肖阳等(2010)指出区域品牌是区域内的产业形象和共同品牌,马清学(2010)认为农产品区域品牌是在该区域形成的农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是所有品牌的商誉总和。

2、农产品区域品牌属性特征方面

目前理论界针对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特性所持有的观点并不统一,沈鹏熠(2011)研究指出农产品区域品牌具有公共性、非排他性、外部性、规模效益性、多主体性等多特征。还有为四要素观点(易亚兰等,2010),以特色优质农产品为物质载体、具有产权模糊性、具有铭牌效应和从众性。此外,胡正明和蒋婷(2010)提出了农产品区域品牌只有在具有核心竞争的产品优势基础上才行,其本质属性是区域和产品的不可分离性。通过总结文献发现,其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区域特色性、准公共物品性、品牌特性。

二、关于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形成过程与建设培育

1、形成条件方面

何吉多(2009)认为农产品区域品牌形成条件包括产业集群竞争力、软硬环境竞争力以及区域资源整合营销,其中产业集群竞争力是内在动机、加速器和剂。马清学(2010)概括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规模化和产业集群、市场需求、品牌传播。胡正明和王亚卓(2010)提出三大条件,即产业优势(包括品牌优势和规模优势),农产品集群,区域环境(包括政府和行业协会等软环境和基础设施、交通等硬环境)。沈鹏熠(2011)认为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形成条件包括各种主客观条件,主观即创牌意识和服务意识,客观即自然资源和产业集群。

2、形成过程方面

随着研究深入,学者们陆续提出一些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形成模型,从不同角度阐述其形成的内在规律。何吉多等人(2009)认为农产品区域品牌主体通过整合营销的方式,遵从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这一四阶段路径。胡正明和王亚卓(2010)建立了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形成与成长模型,分为区域特色农产品农产品集群农产品区域品牌形成农产品区域品牌成长品牌稳定发展/区域品牌消亡四个阶段。沈鹏熠(2011)提出了四阶段的农产品区域品牌形成过程体系,即阶段一(区域资源优势特色农业经济与产品优势农业产业)阶段二(企业品牌或产品品牌农业产业集群)阶段三(龙头企业品牌)阶段四(农产品区域品牌),遵循农产品品牌农业企业品牌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生成路径。王军(2014)提出了区域特有农产品品牌整合框架,将区域农产品品牌分为潜伏阶段、形成阶段和成长阶段三阶段。

3、建设培育方面

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建设培育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行政推动、文化融合、质量管控、社区自治等共同作用。

建设主体方面:农产品区域品牌应在区域特色的基础上,以农业产业集群为载体,通过政府、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和院校、新闻媒体等组织的共同推动。具体如下:其一,政府主体。农产品区域品牌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政府作为公共产品的主要提供者,应是最重要的建设主体。如郭守亭(2005)认为各级政府应从统筹规划、制定和落实产业扶持政策、树立农业科技示范、提高服务能力等方面来促进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发展。李银兰、沈翠珍(2008)指出,政府是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组织者、质量标准化体系的建设者、公共信息平台的构建者以及宣传者和保护者。温如春(2010)认为政府除提供基础设施、公共产品外,同时又是农产品安全、检疫、农业技术标准化等制定与实施的管控主体,且负责产地形象宣传、规范市场和竞争秩序。其二,其他主体。黄俐晔(2008)提出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也应当作为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主体。易亚兰、向朝阳(2010)强调了龙头企业带动及政府扶持原则,提出了企业、行业协会、政府、龙头企业“四位一体”品牌构建模式。

建设模式:周发明(2006)从农业生产的分散性和产品的独特质量要求出发,指出建设区域农产品品牌可以从经营主体、质量标准体系、政府职能、品牌宣传、品牌管理等五个方面入手。雷银生、沈翠珍(2007)认为,建立区域农产品品牌要在创设自然环境、创新生产经营方式、独特产品品质等方面建立区域品牌的独特形象。马清学(2010)将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模式分为独特创新的科技、特优自然资源、农业旅游、历史文化四种类型,建设农产品区域品牌必须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地方的独特品牌优势。姚春玲(2013)认为,提升区域品牌竞争力的措施在于产业集群,包括建立“政、产、学、研”互动机制;依托产业集群在伞品牌下培育子品牌,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其附加值和资产价值。

三、实证案例研究

除了上述宏观的理论研究之外,学者们也进行了微观的实证和案例研究,如某农产品区域品牌或某些省市地区的区域品牌建设情况等。近几年的有罗高峰(2010)从政府整合品牌生态系统的视角,讲述了浙江省景宁惠明茶品牌的整合案例。林伟平(2010)以浙江宁海望海茶品牌产业化模式为案例,通过对茶叶区域品牌发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如品牌的发展方向、公地悲剧、柠檬市场、龙头企业的发展等)的研究,指出茶叶品牌进一步区域品牌化对策包括明确主体、规范品牌授权以及实现区域品牌从政府行为向市场行为过渡。王国栋(2011)在对山东蔬菜品牌建设归纳的基础上,指出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曹长省(2013)总结了日本、法国、荷兰等世界农业强国的经验,并提出发展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启示。冯云(2013)从产业集聚的角度,在总结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农产品区域品牌案例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建设对策。

四、述评

相关研究论文从2002年开始就一直陆续发表没有中断过,学术关注度保持增加,也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但总结发现以下特点:第一,总体成果数量比较多,但质量总体偏低,主要表现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偏少,只有70多篇。第二,各大学者对于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研究都是从宏观方面来进行的,如内涵、建设主体、形成条件、形成路径和培育等,没有在这个大范围下进行更具体的研究,如到底应该怎样去具体建设、以什么为标准来建设、如何防范搭便车、如何评价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等这类的研究文献还比较稀少。第三,虽然宏观研究多,但是对区域农产品品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界定,概念性研究明显不足,理论框架短期难以建立,尚未形成系统的相关理论框架。第四,研究人员以高校教师为主,只有极少数政府部门涉农干部参与研究,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而且对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实践的指导作用有限,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是区域品牌及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相关理论落后于区域品牌建设实践。

因此,未来的研究或可在以下几个方面走的更远更深:一是加强规范化,如对基础性概念问题的研究,建立起系统化的农产品区域品牌理论框架;二是加强科学化,建立宏观的评估指标体系和标准,如从区域农产品特性出发、分析其影响因素,在明确建设主体的基础上建立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和区域品牌建设标准;三是在农产品区域品牌大轮廓下的小细节研究,如从消费者偏好的角度出发研究农产品区域品牌偏好、区域风险规范;四是理论研究密切联系实际,如农产品区域品牌定位、区域品牌传播管理特别是网络平台的宣传以及品牌生命周期管理等;五是关注农产品品牌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如建设机制和不同主体具体分工以及整体配合方面,理清农产品品牌管理中的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形成合力建立一套农产品品牌协同管理机制,避免搭便车。总之,既要深化拓展理论,研究更加具体深入而不是浮于表面。又要使理论研究面向实际应用,更好地指导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实践。

【参考文献】

[1] 陆国庆.区位品牌:农产品品牌经营的新思路[J].中国农村经济,2002(5)25-27.

[2] 郭红生.区域农产品品牌的文化营销[J].商场现代化,2006(11)34-35.

[3] 韩国明,石晓东.自主组织理论视角下地域农产品品牌的有效维护[J].财会研究,2009(23)78-80.

[4] 周发明.区域品牌及其在农产品经营中的运用[J].全国商情,2005(12)39-42.

[5][12] 朱玉林,康文星.基于农业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需求与供给分析[J].求索,2006(7)35-37,35-37.

[6] 刘丽,周静.基于产业集群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几点思考[J].农业经济,2006(11)52-53.

[7] 郑秋锦,许安心,田建春.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内涵及建设意义[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7(2)88-89.

[8] 陈建光.科学谋划农产品区位品牌是现代农业商品化的选择[J].农民致富之友,2009(2)3-5.

[9] 霍彤,王旭.农产品区位品牌建设中的政府行为[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0.24(5)16-20.

[10] 崔茂森.高端农产品区域品牌形成机制研究[C].2011年管理创新、信息技术与经济增长国际学术会议.武汉:武汉大学,2011.

[11] 浙江大学CARD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2010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1(2)3-20.

[13] 李亚林.湖北省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研究:现状、原因及发展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10(10)66-69.

[14] 林敏.区域品牌建设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15] 肖阳,谢远勇.产业集群视角下的区域品牌培育模式分析[J].福州大学学报,2010(6)26-30.

[16] 马清学.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模式实证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4.

[17] 沈鹏熠.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形成过程及其运行机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9(32)588-591.

[18] 易亚兰,项朝阳.浅析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创建原则[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6-39.

[19] 胡正明,王亚卓.农产品区域品牌形成与成长路径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6)64-68.

[20] 何吉多,朱清海,李雪.基于产业集群的农产品区域品牌生成机理研究[J].乡镇经济,2009.25(1)103-107.

[21] 王军,李鑫.区域特有农产品品牌整合的政府行为研究―以长白山人参品牌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4(5)21-26.

[22] 郭守亭.对我国实施农产品品牌工程的几点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5(12)61-64.

[23] 李银兰,沈翠珍.政府与地方特色农产品产地品牌塑造[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8.9(3)109-111.

[24] 温如春.建立强势区域性农产品品牌促进湖北农业的发展[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10.03(1)89-92.

[25] 黄俐晔.农产品区域品牌研究―基于主体、机制的角度[J].贵州社会科学,2008.4(4)97-101.

[26] 周发明.论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J].经济师,2006(12)235-236.

[27] 雷银生,沈翠珍.农产品地区形象识别战略研究[J].商业时代,2007.1(9)87-88.

[28] 姚春玲.农业产业集群与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提升策略[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05(3)318-321.

[29] 罗高峰.农产品品牌整合中的政府角色研究―以浙江省景宁惠明茶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0(4)75-79.

[30] 林伟平.茶叶品牌产业化发展模式探索―以浙江宁海望海茶品牌为例[J].中国茶叶,2010(2)4-7.

[31] 王国栋.山东蔬菜品牌建设浅析[J].经营管理者,2011(22)226.

[32] 曹长省.国外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发展启示与中国创新[J].世界农业,2013(5)18-22.

[33] 冯云.基于产业集聚区的河南省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9)211-212.

[34] 田云章.农产品区域品牌研究综述[J].农机化研究,2013(8)232-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