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闻学研究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闻学研究方向范文1
关键词:新课程;中小学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的功能、内容、目标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新课程的实施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发展机遇。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素质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将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本次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改变着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的实拖对教师的教育观念及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从新课程的功能和目标出发,分析研究新课程实施对教师的教育观念及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的影响,无疑对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提高教育教学效能,具有深刻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求知、开发智力无疑是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但不是唯一的任务
课程的功能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应当通过课程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创造,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当前,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将课程功能的改变作为首要目标,力争使新一代的国民具有适应2l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刻分析了基础教育存在的弊端和问题,鲜明地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对于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此次课程改革,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整合,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回顾上世纪教育的发展历程,思考今后教育发展的趋势,我们不难发现,教育发展的重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以掌握知识为目的,发展到以知识为基础、以发展能力为目标,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建构。
我们的基础教育,关注最多的是知识,中小学教师最关心的、谈论最多的是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得如何。其实,在教学实践中,中小学教师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存在狭窄化的问题,即把基础知识具体理解为学好学校开设的主要科目。并且局限于要考试的内容。同时,强调教育教学对近期的、可测量的考核、评比标准的满足。如:把学科教学的价值定在考试成绩的提高;把思想品德教育的成效对准评比条目;把学生的全面发展看作是参赛得奖;把教学质量等同于升学率等。教师紧紧围绕“考”、“评”、“查”、“赛”的具体要求转,尽管教师按要求工作得非常辛苦,其结果却渐渐丢失了中小学教育更为根本和长远的价值——对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奠基性价值。这虽然主要是由我们过去的课程、考试评价制度、社会的价值追求造成的,但与教师因循守旧的教育观念不无关系。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仅是课程目标和内容的调整,更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要求教师在新课程功能与目标的指导下,改变知识为本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了依据教材内容、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却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的见地,按教材或自己的要求“格式化”
因而使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受到了限制,影响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要通过传授新知识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也要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来实现教学新意义的建构。教师一方面为学生提供新知识,同时要激发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把教师传授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共有知识与自己的个体经验相结合,形成具有学生个体特征的个人知识。即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需要,创设学生学习、消化、建构知识的教学情境,实现学生对来自于教师方面的社会共有知识的个性化的、创生性的占有。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教师对学生创新思维的促进,实现教师教学智慧的提升,实现教——学相长。根据新课程目标的要求,未来的课堂知识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来自于教材;二是来自于不同教师对教材独特的理解与运用;三是来自于具体教学情境中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在此教育观念的引领下,教师既是新知识传授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使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从而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
三、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世界各国都把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最重要的教育改革的方向。正因为如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课程内容呈现方式的变化,还需要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同时促使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
首先,在教育观念方面,教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能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育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有目的地促进学生根据学习内容和自己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
新课程强化探究性和实践性的教学目标,倡导新的课程形式,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因此,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密切联系社会实际,联系理论知识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情况,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加深对知识实践性的理解,提高运用知识解决社会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与此同时,新课程对学生如何掌握和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予以关注。以前,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来学习的。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得到的高分,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学生的学习方法分为两种:一种学习方法是“深层法”,它以理解思想和探询意义为目的。学生对学习具有一种内在的兴趣并希望在学习中得到乐趣。他们把学习任务与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对论点和论据进行联系又加以区分,找出规律以及潜在的原理;把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找出所学内容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他们关注的是所学知识的意义、要旨和相互联系。另一种学习方法是“表层法”,这种方法是学生把学习看做来自外界的一种强制性,因而试图去应付这些要求。他们的学习动机具有实用性和工具性的特点,想花尽量少的工夫来完成学习任务。他们尽可能准确地去复制基本知识,为考试而不是为理解而死记硬背。虽然他们学习也十分专注,但忽视了学习的意义和学习策略。
学生运用哪种方法掌握知识,虽然从试卷上基础知识类题项的答案中看到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但是,由于他们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不同,必然导致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收获不同,而且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也是具有显著差异的。
学生学习方法的形成,一方面与学生的个体特点有关,更主要的是受教师教学方式的影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是灌输——接受,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把老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教学模式是学生学习方法形成的基础,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因而形成了“听——背——练——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的学习模式。也就出现了“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背笔记,考试答笔记”的学习现象。这种教学模式致使学生学习方法机械、呆板,影响了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形成。虽然靠死记硬背也能完成中学学业,但当他们进入大学继续学习时,就会明显地带有被动学习的特征,并且在生活和工作中极易形成依附性人格,缺乏创新性,难以适应发展变化的社会环境。
新闻学研究方向范文2
一、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概况
二十多年来新闻传播学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办学层次的提升对新闻传播学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科层次的教育,据教育部高教司统计,截至2005年全国共有661个新闻学类本科专业点,其中新闻学209个,广告学232个,广播电视新闻学146个,编辑出版学50个,传播学24个;研究生层次的教育,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基地主任童兵教授介绍,在经过十轮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后,目前全国共有新闻与传播学硕士点123个,其中新闻学60个、传播学63个;博士点19个,其中新闻学10个、传播学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另有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3个。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涂光晋教授、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中心黄旦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胡正荣教授、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张金海教授、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建伟教授根据此前的调研,分别就国内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编辑出版专业的研究生教育情况做了专题报告。综合各专题报告的统计,目前各专业师资情况如下表:
总体而言,各专业的师资状况呈现出高职称、高学历和年轻化的特点;在研究方向设置及专业课程设置上,普遍呈现多样化的特点,研究方向设置宽、窄不一,而且仍有扩展的趋势。调查者认为,这种趋势反映了学科建设的繁荣,但繁荣背后潜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学科边界的模糊。例如,大部分学校将广告学专业归属于新闻传播学,但也有不少院校依托于经济、管理、文学、艺术等学科;编辑出版专业在不同院校分属于出版编辑、出版发行、文艺学、新闻传播学、纸浆造纸工程、图书馆学等;传播学的学科定位与边界不清也导致传播学科专业特性不清、课程体系缺少规范以及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含混。
二、新闻传播研究生教育的问题、建议与对策
1.关于优化学科结构
学科结构的调整是本次会议的热点和焦点,引起了代表们的热烈讨论。一种意见认为目前新闻与传播学下设两个二级学科,整体结构偏小,建议通过修订二、三级学科目录、增设二级学科以调整结构、夯实中坚力量。这样有利于进一步厘清学科边界,回应其他学科的蚕食之势,维护本学科的整体权益。胡正荣教授认为目前广播电视专业与社会的互动进一步密切,学科发展态势良好,已有几年一级学科授权单位自主设置了广播电视学博士招生方向,应当将其设置为二级学科,有利于学科内涵的建设。张金海教授、厦门大学黄星民教授等建议,将广告学提升为二级学科,既将其专业归属明确到新闻与传播学,也可为广告学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李建伟教授、南京大学张志强教授等则认为编辑出版专业晋升为二级学科条件已成熟。
但也有些代表则认为,在优化结构的同时更应关注学术品质和学理基础的建设。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董天策教授指出,学科结构的调整应当以学科内涵和学术成就作为重要参照指标,应当着力提升学术品质和内涵。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吴飞教授认为,二级学科不宜设立太多,应当考虑这些学科的学理基础。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方晓红教授认为,结构调整需要考虑学科本身的生存与发展,如果将其他部分从传播学中抽出设立二级学科,传播学可能会被架空。深圳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吴予敏教授指出,传播学科本身具有跨学科性质,一方面,研究生生源的多元化是必然趋势,既面临困惑,但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机遇;另一方面,媒体工业发展趋势下,传播手段的融合性也会越来越强,因此不能只考虑为单一媒体提供人才而增设二级学科,而应当立足于发展多元传播学教育。
2.控制研究生规模
据不完全统计,当前新闻传播专业在校学生约10万,教师约1万人,教授约1000人。就发展速度和数量来看,新闻传播教育发展超常规,专业点过多过滥。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罗以澄教授介绍,自1983年以来,新闻学类专业点保持连年高速增长,几乎每五年翻一番,可以用“几何级态”来表示这种增长状态。
就本次五个学校提交的调查的报告看,新闻传播专业一位导师所带研究生的人数大约在8~24人之间,半数以上导师与研究生见面的时间难以保证。胡正荣教授介绍,“一个茶壶配若干个杯子”是对高校研究生培养中一个导师带若干弟子现象的生动描述,这种现象导致每个学生分配到的资源非常有限,严重影响了研究生教育的整体水平。而且糟糕的是,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与会人士认为,新闻传播教育规模偏大,需要控制。黄旦教授代表会议主办方建议:建立硕士点的准入与退出制度,由教育部新闻学学科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学科评议组共同牵头,研究并提出切实有效的评估及检查方案。
3.关于提升教育质量
“培养目标不明确”是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普遍问题,“大学教育高中化,研究生教育本科化”的趋势同样出现在新闻传播专业。硕士生培养目标究竟应以研究型人才为主还是以应用型人才为主?
与会代表普遍认为面对社会发展的多元化,既应肯定研究方向开设的多样性、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同时也应注意学术规范和人才规格。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芮必锋教授认为:新闻传播教育不要被传统学科、市场和宣传部牵着鼻子走,而应培养分析能力强、有独立思考意识的人才。华中科技大学信息与传播学院院长张昆教授认为,研究生培养应存在着“一”和“多”的矛盾,即单一的培养模式和要求与多样化的生源(来自不同学科)、多元化的需求和目标之间的矛盾。西北大学杨立川教授主张,硕士生培养应定位于有较强业务能力和科研能力的一线人员,作为业界与学界的连接。
代表们普遍关注研究生规模扩张后的培养质量问题。涂光晋教授认为,应当加强对新建专业的适当检查和招生规模的适度控制。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张志强教授认为,强调研究生培养质量需要政府监管、学界指导和学校自律三个方面的力量。方晓红教授等则认为,研究生培养的规模与质量应当建立自我约束机制,过度强调自上而下的评估有可能会制约发展。罗以澄教授介绍了他在英美等国考察的情况,英美等国的专业评审基于自愿,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由专业评审委员会认定,同时努力获得社会认可。
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高福教授指出,目前研究生来源广泛,来自外语、文学、工科等跨学科的学生增多,而来自经济、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其它社会科学的较少,因此应当慎重对待学制问题,加强新闻传播学基础能力与研究能力的培养。黄星民教授指出,研究生培养的学制宜灵活,不能以牺牲质量来完成时间的缩短。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白贵教授批评目前的研究生教育存在实用化的倾向,淡化了对新闻专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意识的培养。
亚洲的新闻传播教育如火如茶发展之时,英美新闻传播教育界则在思考应对正在到来的新挑战。据英国威斯敏斯特媒介研究中心Colin Sparks教授介绍,在英国不少新闻院系正在调整对策:适应瞬息万变的产业对多种技能的显著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认可多重择业的可能、适应国际学生而不是只注重国家特性、不同的学校采取不同的培养途径等等。美国马里兰大学Thomas Kunkel教授认为,在美国整个媒介大环境和新闻工业正处于转型期间:传统新闻业持续走低、可替代媒介在崛起,针对这种形势,新闻院所更关注多媒体以及获得多面向的传播技能,同时亦试图延续新闻专业主义技能与标准。香港中文大学陈韬文教授通过调查发现:从业者与学生最看重的能力依次是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广博知识。他认为当前新闻传播教育面对的问题有:信息科技冲击传媒的传统边界,社会加速变化需要适应能力强的人,全球化迅速发展需要更多拥有跨文化和跨境传播素养的人,新闻传播行业的短期需要与长期需要的矛盾:上手快与后劲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陈教授认为应当改进课程设计。
新闻学研究方向范文3
关键词:核心理论
1 新闻学理论创新与突破的必要性
1.我国新闻学缺乏核心理论
传播学在中国的强势崛起。传播学这一学科被引进我国。传播学科的引进对于我国新闻学的发展和改革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推动新闻学向更高层次的发展迈出重要的一步。而传播学的引进,对我们国家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传播学由于其来来源于西方国家,其理念、理论架构和研究手段进入我们国家,变成推动我国新闻学理论进行突破的助推剂,在新闻学的发展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而另一方面,传播学进入我国并迅速受到欢迎,挤压了新闻学科的发展空间,破坏了我国原有新闻界的架构,使得新闻理论的合法性在一定程度上有被稀释的可能性,很多优秀人才纷纷选择把传播学作为研究方向。由此,新闻学科被大家所忽略,这使得新闻学科缺乏创新的动力。有研究者尖锐地指出 :我们国家的新闻学理论研究目前困难重重,和其他学科对比起来,其创新和突破动力不足,没有高水平的研究理论产生,没有针对现实问题的有益研究,更没有本学科的核心理论,甚至照搬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和理念。此外,研究人才严重不足,很多年轻学者投入到传播学科的学习中。新闻学面临着严重的危机,与此同时,新闻理论也面临着更严峻的处境。
2.新媒体技术革命带来的改革需要
最近几年,新媒体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引发了一场新媒体技术革命,也由此导致了新闻传播领域的变革,给我国的经济社会、学术研究领域的话语权带来了深刻的变化。这场传播改革是深刻而广泛的,对我国新闻学理论的影响也是非常深刻的。假如我们把原有媒介方式下的新闻学理论的提出、突破总结为一种一步步循序渐进式的,那么在新传媒时代下,将会发生一场“哥白尼式”的变革。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新闻学理论迫切需要突破和创新,基于互联网的传播平台,应当对新闻传播有形成一个全新的认识,并借此推动新闻学科转化为经验性学科,重新审视原来的研究结论和基础。在此背景下,新闻传播学的话语结构不能再按照原来的轨迹,也不可在原来的结构上修改、填补,而应全面改革。
3.新闻理论话语结构问题
新闻理论话语建构存在以下不足:流于经验层面的表象真实的描述和客观知识的浅层把握,缺乏对新闻理论话语语法的精准提炼。与高度泛化的传播学话语生产不同,新闻学研究的目标相对明确,围绕新闻现象、新闻活动进行经验研究和价值判断,其难度要比传播学要小一些。在新闻生产、传播的组织化运作时代,新闻生产方式较为明确、稳定,新闻理论研究涉及的问题视阈有限,研究战线不长。在这种情况下,从事新闻理论研究的难度相对较小,进行经验提炼和语法提纯的难度较小。但及至新媒体时代,新闻生产的语境、方式以及关系结构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追求新闻的客观知识难度更大了,进行理论提纯的成本也更高了。当前的新闻理论缺乏足够的“硬度”,原因在于 :新闻理论话语处于散乱的堆放状态,缺乏这些知识资源的萃取和提纯,未能从中抽析出自洽的逻辑理路来。新闻理论创新不能满足于局部知识和表象知识的增殖,须经得起经验和逻辑的双重检验,尽可能将命题与事实之间的距离缩短到最小值,将理论纯度提升到最大值,打造理论的“硬度”,提炼出内生于中国新闻理论语境的话语语法。
2 新闻理论创新与突破的策略
1. 知识维度的新闻理论创新
这里所说的知识,不是一般层面的知识,而是经验上被证实的和逻辑上一致的规律的陈述。这种在经验上被证实以及逻辑上自洽的知识,是一种高质量的知识。这种知识来源于实践,是对超越于经验表象的理论提炼,提炼的是一种“经验真理”。新闻学知识的提炼最初是对职业经验的提炼,其理论纯度不太高。与其他学科比较,新闻学知识是一种“弱知识”,缺乏足够的硬度。面对高度开放、泛化的新闻实践,中国新闻理论研究尚未找到合适的应对方式和思维路径,满足于局部知识的积累,对新闻理论概括缺乏系统逻辑层面的突破,满足于知识的量的积累,缺乏结构性、系统性的理论框架突破。新闻理论创新需要新的框架视野和结构理路,用以绘制出全新的新闻经验世界知识图谱。
2. 价值维度的新闻理论创新
新闻现象、新闻活动是社会属性的,不是自然属性的。因此,难以将价值驱除出新闻研究视域,揭示“价值”的真实存在和内在逻辑,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另一个目标。布迪厄把社会学看作一种具有显著政治性的科学,原因在于它极为关注符号支配的各种策略和机制,并融汇于中,环环相扣。它永远不可能达致自然科学所具有的那种‘无可争议’的地位。
新闻学并非以提供“客观知识”为唯一目标,它同时提供“价值”。新闻学研究不仅生产知识,同时还揭示意义。对新闻传播事实的“客观”把握,并不能达致“客观知识”。这种并不纯粹的社会科学研究,没有全然将研究陷入“客观知识”陷阱中,而是兼顾“事实”背后的意义,或者说,不仅关照事实的“真”,同时还关注新闻传播“事实”背后的价值,关注新闻传播现象、行为背后的正当性与合理性。囿于中国新闻实践语境的特殊性,在这一语境下产生的经验事实和价值理念,要求我们的新闻理论话语能以“他者”的标准作为话语语法和游戏规则。经过长期的摸索,中国提出了一套自己的理论话语框架。在这个框架中,有明确的价值预设和意识形态基准,但后来的传播革命深刻改写了这种价值预设和意识形态话语框架,致使新闻理论的价值问题凸显出来。新闻理论创新需要对新闻价值的核心问题和理论框架进行反思,校准中国新闻理论的价值方位。
3. 规则维度的新闻理论创新
新闻学不乏核心概念。在很多时候,新闻学甚至被名目繁多的核心概念所困扰,概念的繁荣并不是一个学科领域成熟的表征,恰恰相反,这是新闻传播学科不成熟的表现,是缺乏范式、规则支撑的表现。有学者认为,中国目前的新闻研究,尤其是新闻理论研究遭遇的困境,其根源在于缺乏研究范式。
新闻传播学尚未形成一套被其内部普遍认同、也被其他学科认可的范式。如果说有的话,也只是一种“前范式”状态。库恩认为,在一个学科的前范式状态,可能存在一批相互竞争的思想学派,但其中无一获得普遍的接受。新闻传播学不缺乏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学派,但各个学派之间缺乏范式勾连。这些学派提供的是“地方性”知识,其背后缺乏为共同体普遍认同的范式和有足够硬度的规则。从这个角度看,新闻学的规则生产还不够成熟,缺乏稳定的规则支撑。
3 结语
和发展较为成熟和先进的学科比较而言,新闻学的理论储备非常缺乏,其理论体系缺乏深度和广度。而新闻学的理论要想取得创新和突破,不能仅仅更新部分理论和表面理论,必须要从知识、价值以及规范等领域全面深化改革,拓宽新闻新理论的宽度和深度,研究出适合我国社会实际情况的话语语法。
参考文献
[1]李双. 新闻学理论核心问题的再探讨[J].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04:91-96.
[2]刘昀. 新媒介背景下的公民新闻学[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7.
[3]杨保军,涂凌波. “走出”新闻学与“走入”新闻学――提升当前新闻学研究水平的两种必须路径[J]. 国际新闻界,2012,05:6-13.
[4]杨幸芳. 当前中国新闻学理论研究中的两个问题――再论新闻定义及新闻媒体和政府之间的舆论监督关系[J]. 现代交际,2011,02:55-56.
新闻学研究方向范文4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一、本问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1.理论上,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一命题的基本问题进行哲学研究和分析,有助于正确处理基本问题与其他问题之间的辩证关系;有助于构建并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理论构架体系。
2.实践上,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问题及其路径选择问题,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当中的培育和践行,有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的实现和教学实效性的提高,有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
3.学科建设方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的内在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宣传和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阵地,属于理论二级学科范畴,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问题及其路径,有助于丰富理论二级学科建设的内容,从而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持。
二、国内外关于本问题研究的现状
本课题研究既需要梳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又要梳理国内外关于意识形态建设和意识形态教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这两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均能为本课题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关于意识形态教育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研究
国外学者不仅始终关注意识形态问题,而且也十分关注意识形态的教育问题,主要集中于德育课程理论和德育课程实践的研究上。对如何把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作了一些研究,并有一批有影响力的成果,如杜威的《教育的道德原理》、查赞・巴里的《当代道德教育理论》等,基本观点认为,把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是道德教育理论的核心,在教学方法上,反对灌输,强调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继而党的十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二十四个字,学术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研究也随之繁荣起来。国内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其教育的研究成果十分丰硕。如韩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周中之和石中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探索》等等。论文方面数以万计,如陈力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的国外学术维度》、周中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韩振峰的《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基本途径》,等等。研究的主要内容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质和内容、必要性与可能性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经验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教育的路径和方法等。
2、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究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理论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究成果也十分丰富。如周琪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个转向及实现》,刘峥《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等,这些研究主要聚焦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意义、方法、对策以及路径方面的研究。
(1)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关系研究
做这方面基本问题研究的成果还比较少,其中钊旭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系研究》一文中做了初步的探讨,他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具有相当紧密的联系,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辩证统一的。[1]
(2)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难点及存在的问题研究
薛明珠、陈树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考》一文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难点进行了深入地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增加了融入的难度;要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层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进行重新定位和梳理;教学方法陈旧、形式单一;教学效果评价困难。并提出了具体恶实施途径:以实践活动为载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化;拓展第二课堂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行多元化评价方法。[2]
陈延斌、周 斌则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与思考》这篇文章中,分析了当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信仰存在一定程度、范围的弱化;实用主义增强与理想信念弱化交织;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性的认识显现出两重性的倾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理论素养有待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亟待改进的问题与环节,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对于实现有效融入具有极大的意义。
(3)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施路径研究
胡绿叶、何菊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路径探索》一文中提出三条路径选择:以提升教师素质槠鸬悖展开理论研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现为主线,精选教学内;以大学生认知律为导向,创新教学方法。以校内外教学资液为载体,拓展教学途径。邵 银 、余 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侧重点》分别从四门思政课特点出发,提出了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侧重点问题:“基础”课重在帮助大学生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结构,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资源;“原理”课教学重在帮助大学生理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南;“纲要”课教学侧重于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宽广的历史视野和深厚的历史积淀 ;“概论”课教学重在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属性,提高大学生对价值观的鉴别和选择能力。陈宗章在《社 会 主 义 核 心 价 值 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思考》一文中设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现路径:规范化路径,即合理规范设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计划大纲,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依据,使之成为总体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组织、有秩序地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际效果,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要有制度化的考核评估机制;生活化路径,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体现生活内容,在生活叙事中展开实践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成为大学生生活的新常态;社会化路径,即搭建社会化的教学实践平台,展开广泛的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加强大学生面向社会的志愿者活动等。王占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研究》一文中,提出以下几条途径: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及内容体系,从根本上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所感知;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从手段上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所认同;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撑体系,从环境上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所接受。
三、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以上国内外关于意识形态基本范畴、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开展本课题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支持。但是已有的研究尚存在不足:
1、鲜有对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点及局限进行研究。
2、主要集中于“融入的路径和策略等方法论上”的研究,体现出一种急于求成的倾向,而对一些基本的理论维度和文化维度问题缺乏细致的思考和探索。
3、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条件研究不足,对融入过程中存在的困难缺乏足够的重视。
4、技术性路径研究呈现出简单重复的研究状态,缺乏可操作性的创新。
5、缺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存在误区的思考。
参考文献:
新闻学研究方向范文5
目前,我国的高校新闻教育学专业层不穷,新闻教育学事业不断发展。但是,实际的新闻教育学专业教育面临着资源短缺、教育质量不理想以及教育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为了促进新闻教育与新闻传播事业的协调发展,教师必须改变新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的教育理念下,在新闻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注意将新闻教育与新闻传媒的实际情况结合。加强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实际问题的分析处理的能力,以此培养学生的新闻实践能力。
一、实践教学的概念与意义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对于高校新闻教学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为了适应新闻事业的发展现状,高校新闻教育学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发展更多的适合时展所需求的新闻人才。所谓的实践教学指的是,通过实践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加深和巩固,对理论知识的更加深入,将理论与实际进行结合,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方法。实践教学是学生掌握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提高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新闻学实践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1、新闻实践教学的现状
当前我国高校新闻学教学中,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视度不足,很多教师仍然新闻专业教学的重点放在课堂的理论教学中,对于实践教学的意义缺乏客观评价。在新闻教育领域,有些教师是经过文学领域直接转入到新闻教学中,并没有经过系统专业的教育理论和新闻理论的学习和深造,以及新闻实践的训练。致使一部分教师对新闻的认识与操作程序理解浅薄,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只是进行简单的理论知识的讲述,并不能将理论与实际进行结合。而由于教学对于实践的不重视,致使学生对于实践训练的认识度不足,不能够很好的进行实践训练。而在我国高校的新闻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新闻实践技能训练的安排比重较低。这一系列院子使得我国新闻教育学专业的发展与新闻传媒的变革产生脱节现象,高校培养的学生在实践工作中捉襟见肘,不能很好的适应实际工作能力的需求,造成人才的培养失败。
2、新闻实践教学中的问题
(1)新闻专业的学生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在我国,新闻专业学生的培养虽然有一些改变,很多高校开始重视对新闻专业学生的动手和操作能力进行培养。但是相关调查显示,虽然现阶段新闻学毕业学生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够很对对新闻媒体采访或者编辑等业务很快适应。但是,新闻专业学生在一些专业问题的把握上明显能力不足,造成新闻部门不得不招收一些更加专业的人才,弥补新闻学专业人才的不足。
(2)缺乏擅长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
在我国,很多高校教师具有非常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实践经验严重缺乏,甚至有些教师根本没有任何的实践经验。实践教学难以实现。因此,高校应该注重对于新闻专业教师的培训,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能够考虑到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高校与新闻媒体的交流互动缺乏
当前新闻学高校教师资源比较缺乏,而且许多高校教师的研究方向与实际的教学课程并不吻合,高校教师为学术而进行教学,学生为学术而进行学习,教学与实际工作严重脱节。而现代的教师与学生很少参加新闻媒体活动的的实践工作,教学内容与现实实践工作并不相符,造成教学内容与对实际的媒体工作并不具备实际的指导价值,大学教学并不能为以后的实际工作提供具体的指导。很多高校学生在进入媒体工作之后,必须要进行重新学习,导致高校新闻学专业教学不能充分的利用现代媒体的资源,高校与媒体之间缺乏有效互动。
3、高校对实践教学的管理欠缺
在国内,许多设置新闻学专业的高校,实践教学的管理并不完善。表现在高校实践课程的安排上,实践的内容与假期实习重复,导致学生很难通过实践教学达到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其次,很多高校的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比较随意,缺乏系统的体系,教学松散,很难培养学生完整的掌握新闻专业的相关技能。再后,高校实践教学的内容也存在问题,新闻学实践教学的内容陈旧,缺乏具体的实践指导和教学大纲,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缺乏理论性的指导。最后,虽然一部分高校的新闻学专业的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顺利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但是很少有教师能够完整的进行调查报告书写,将实践学习的心得体会进行总结,全面提高实践能力。由于实践教学缺乏管理,导致实践教学的效率低下,并不能实现对理论课程的补充作用,导致新闻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教差,很难达到社会的人才需求。
4、专业实习体系不完善
实习是新闻学专业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的重要环节。但是,现阶段很多高校将实习的时间安排在整个学习过程的最后学年。此时,学生要同时兼顾各种考试的备考或找工作。新闻学的实习单位也会由于实习学生过多,难以保证足够的实习机会。而且,许多新闻院校设定的专业的指导老师,对于学生的指导工作并不到位,相关的实习指导政策也不规范,导致学生的实习指导工作效果低下。
三、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建议
1、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随着新闻传媒产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新闻传播教学的培养要求不断提高,要求专业的学生能够熟悉新闻学的所有相关知识,并能够进行良好的社会实践,达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新闻学专业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注意进行科学而合理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对于现阶段高校新闻教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做出必要的调整和补充,培养适合时代要求的新型新闻人才。
2、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现阶段,我国新闻院校的新闻学专业教师,存在一些教学上的问题,因此,学校应该抓紧人才的培养。首先对高校教师进行必要的调整,然后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注重专业人才的聘请,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新闻传播部门建立联系,加强教师的新闻传播实践经验,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实践能力。
3、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创建实践性教学模式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各大高校改变教学模式,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新闻学专业,为了适应社会对于人才的培养要求,应该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在学科结构上提高实践性课程的比例。增加适合现代新闻传播学现状的新课程,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课程的自由选择。对新闻教育学科与专业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将理论教学与新闻传播实践进行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新闻学专业教学来说,学校应该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使学生能够全面提高其新闻实践能力,学校应该学新闻单位建立友好联系,与新闻单位定期进行人才培养的交流,共同开展教学、科研与新闻实践业务探讨活动,使学生能够受到新闻单位的培训和熏陶,防止高校教学与媒体的需求产生脱节。
4、改变教学模式
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教师应该注重对以往教学模式的转变。在教学工作中,注意将教学工作的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注重学生的个体情况和心理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全面参与实践教学工作中,全面提高其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对于高校新闻学教学来书,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部分。高校教师应该注意进行对教学问题进行改进,提高教学效果。
新闻学研究方向范文6
关键词:体育新闻;实践教学;实验室建设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8-0137-02
我国体育新闻专业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目前有近 20 所高校开设体育新闻专业,为新闻学教育增加了新的教学与研究领域,满足了一定的社会需求。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专业创办于 2005 年,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探索,已经初步构建并明确发展方向与目标定位,2012 年在学校的总体规划下开始实施 2013 版体育新闻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针对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构成、课程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进行了重新梳理,使之规范化和系统化,并突出和强化了实践教学,突出了学生专业素质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实践教学体系提出的依据
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提出,首先是为了适应社会对应用性人才的需求,新闻学是特别强调应用的人文学科,体育新闻专业更是在实践中产生并对专业能力有明确的要求,如对体育运动项目的了解,对采写编评及摄录采播技术与能力的要求,实践能力也恰是体育传媒行业对当前教育的要求,只有开展实践教学模式,才能够培养出综合素质高,既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操能力,又能胜任各种岗位技能操作和管理的综合型人才。
其次,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必须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要从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要求出发,提出本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具体目标,并将其为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在 2013 版培养方案中对培养目标的要求是系统掌握新闻学、传播学和体育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体育人文社会学的专业素养,熟悉我国新闻、宣传的政策法规,了解新闻与体育行业的发展变化,能够在新闻、出版、宣传领域从事策划采编、媒介经营管理及文化传播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体育新闻专门人才。
二、实践教学实施方法
(一)完善教学计划,制定合理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建立要围绕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通过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配置而建立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内容体系。体育新闻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加强了实践性,突出了应用性,将体育新闻专业的 23 门专业必修课分为三大类,学科理论课程、技术性的实务课程及实践平台课程。
理论性课程如《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中外新闻事业史》等采用精讲的方式进行,以点带面着重介绍重要的理论,其余内容通过课外阅读书籍和讨论,研究论文等形式完成。如《中外新闻事业史》首先为学生梳理历史发展的大体脉络,挑选重要史实和人物精讲,其余内容以作业和课外阅读形式进行,同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查找报纸原件,探寻历史人物足迹等方式来还原历史,并在课上进行讲演。
对技术性的实务类课程如《体育新闻编辑》、《新闻评论》、《体育摄影》、《体育赛事报道》等增加了课程种类及学时,增加实践教学周。每个重点实务环节必须进行实践练习,如在《体育新闻编辑》教学中,以任务驱动为主要教学方法,从教学开始阶段为学生布置实践作业“设计并完成一份报纸”,每人要从报纸的媒介定位、产品设计、报道的策划与组织、稿件的分析与选择、稿件的修改、新闻标题的制作、版面设计、实际版面制作几个环节,将报纸从设想到完成一份真正的报纸,实践整个报纸编辑环节,实现了人人动手、一对一的进行实践操作与指导。
实践平台类课程如《电视摄像与编辑》、《图片编辑》、《电视节目制作》、《体育播音与主持》、《网页设计与制作》、《新媒体技术与应用》等,依托实验室将三分之二的教学环节安排在实验室或课堂之外,所有课程都要安排各种作品的实践,期末试卷不做纯理论与文字考核。
(二)完善实验室与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和实验室是推进体育新闻专业改革的基础工程和保障,将实训基地的建设作为重要基础设施来实施,通过加大投入、加强管理,使得实训基地与实验室在培养实践创新人才中发挥重要作用。
体育新闻专业计划建设及升级演播厅(包括录音室)、电视节目编辑实验室、平面排版与设计实验室、摄影实验室、体育主持模拟实验室、新媒体实验室,这六大实验室针对不同课程和实践要求,进行统筹规划,明确功能,同一个实验室能承担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增强学科专业的适应性,提高使用效益。从功能上看演播厅、电视编辑实验室、体育主持实验室将直接服务于电视媒体模块课程包括《电视节目制作》、《电视摄像与编辑》、《体育播音主持》等课程,平面排版设计实验室与摄影实验室服务于平面媒体模块课程包括《图片编辑》、《新闻编辑》、《摄影基础》等课程,新媒体实验室服务于新媒体模块课程包括《网页设计与制作》、《新媒体技术与应用》、《新媒体营销》等课程。
同时,实验室与实训基地要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加大开放力度,帮助学校及其他专业进行技术培训、会议保障、科研与科技服务等工作,使得实验室成为学校科研发与人才培养的基地,为鼓励、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开放实验,将学生参加开放实验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作为毕业的必要条件纳入要求,强化对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第二课堂及校内外实习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充分沟通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将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转变为充满活力的开放型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课堂活动将密切结合体育新闻专业的特点,利用体育学院的体育术科项目优势,使得学生深入了解体育运动项目,为今后从事相关项目报道提供理论和实践经验,同时可以丰富课外生活,加强身体锻炼。第二课堂提供了足球、篮球、跆拳道、羽毛球、乒乓球、体育舞蹈等运动项目,供学生选择,在固定时间提供场地,由运动训练专业指导员进行辅导。其次,针对专业技能定期开展各种知识和技能竞赛,如海报设计大赛、报纸版面设计大赛、体育解说员大赛、微电影创作大赛,学生通过这一系列校内实践活动,能够对创新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与锻炼。同时,还与图书馆、大学生体育馆、继续教育学院进行全面合作,建校内实习平台,提供志愿者,新闻宣传等服务。
此外,赛事志愿者活动是长期坚持下来的特色,每年在北京举行的“斯诺克中国赛”、“中国网球公开赛”、“世界沙滩排球巡回赛”、“羽毛球冠军赛”等国际、国内大型赛事中,体育新闻专业学生已经成为了固定的志愿者团队,在赛事期间提供了球员接待、赛场服务、票务服务、场地保障服务、媒体服务等工作,在多种志愿者活动中,许多学生通过接触赛事、球员、规则、体育记者,对赛事流程,运动项目,培育兴趣爱好,新闻技能实践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锻炼,已经成为该项赛事的准专家。
在校外实习方面,将实习与社会实践作为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来落实,相继与《北京日报》体育部、中央电视台《体育星探》栏目、人民体育出版社、《田径》杂志社、乐视网等 20 余家媒体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校外实习平台,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机会和实践条件。
(四)构建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模式
毕业设计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环节,体育新闻专业的毕业设计之前全部为毕业论文的形式,大部分毕业论文更偏向于理论和科研性质,对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与考核明显欠缺。在新版的培养方案中,对毕业设计进行了明确细化,毕业设计可以以毕业论文和毕业作品两种形式来完成,毕业论文对选题、格式规范、研究方法的使用、论据论点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毕业作品可从平面、电视、新媒体三个模块中选择相应的新闻作品做为毕业设计,同时对毕业作品在设计、主题、数量、规范、展示等方面提出要求。
三、实践教学的保障措施
(一)转变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助力实践教学
对学生的教学活动,不能仅停留在传授理论知识体教师,要形成联系实际,以实战出发为指导思想的教学观念,着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二)加强教师队伍与专业建设支撑实践教学
教师队伍与专业建设是体育新闻专业的基础工程和根基,对实践教学的提高起到关键作用。逐步整合教师资源形成平面、电视和新媒体三个研究方向,争取每门课程能够由两到三名教师进行讲授互助提高,形成专业强势。
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鼓励教师横跨两个或三个研究方向。每学期对教师要进行单独或集体的专业技能培训,如运动项目知识培训、摄影摄像技术培训、网络技术培训、新媒体行业进展培训、电视包装培训、演播室节目创新、平面创意培训等等,通过各种培训、培养途径,使他们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并对表现出色的教师及实验室进行表彰和奖励。
在教材编写方面,目前已经有两套系列教材,体育新闻传播系列教材及体育新闻实训系列教材,同时对国外体育新闻实务研究的系列著作正在编译中。届时将形成三套系列教材,能够对体育新闻专业实践从理论和实务层面进行指导,并具有一定国际视野。
广泛与校外名师及体育新闻行业工作者合作,通过校内讲座,项目合作,邀请进入课堂教学等环节。
(三)完善实践教学规章制度护航实践教学
科学管理必须要有规章制度进行保障,为使实践教学能够顺利进行,在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专业培养方案》的精神下,将逐步修订和制定各门课程的课程要求、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第二课堂管理规定》、《毕业设计工作方案》、《新闻实验中心管理规定》、《新闻实验仪器设备管理规定》、《本科毕业实习管理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从而使实践教学管理更趋于规范化,为实践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提供了基本条件。
参考文献:
[1] 郭盛,黄刚,王峰.高等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的进一步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