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的理解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闻学的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闻学的理解

新闻学的理解范文1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情境;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4-0026-02

【作者简介】唐惠忠,江苏省常熟国际学校(江苏常熟,215500)教师,高级教师,苏州市名教师。

所谓“问题解决”教学,指的是依据教学目标和要求,积极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求知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创设问题情境是中心环节。在问题情境的引领下,学生利用素材、资料,深思酝酿,提出假设,引发争论,进行批判性思考和探究,进而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不断发展、升华。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如何实现“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有效运用,让课堂教学成为始于问题、围绕问题、为分析解决问题而展开的师生共同合作的活动?试针对这一话题,谈谈我的思考与实践。 一、“问题解决”教学的核心――问题情境的创设

如何提出具有一定的探索性、适度的开放性的好问题,借以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呢?就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看,可着重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从学科内容所标示的重点、难点中寻求与发现问题。例如教读散文《肖邦故园》时,可引导学生思考三个问题:(1)梳理文章脉络,说说你对课文主题的理解;(2)研读课文前两段,思考这两段文字中包含哪几组对比,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慨叹;(3)诵读文本第20~27段,明确作家将四季美景与肖邦音乐融会在一起,把自然景色与音乐家人生对应起来描绘的意图。二是从学生感兴趣且有争议的教学内容中寻求与发现问题。教师尤须关注的,是文本的看似矛盾处(或曰“貌似不合理处”)。如学习散文《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学生普遍的困惑是:由开头的“印象最深”“受益也最多”,不难看出作者是要褒扬自己的国文老师,可为什么第2~6段,作者却不惜笔墨描写老师可怕的绰号、怪异的相貌、狰狞的凶笑、不良的习惯呢?为此,师生不妨就抓住这一看似矛盾处深入研讨。此外,文本的留白处(或曰“不确定处”)也不容忽视。三是从与学科知识相关联的学生日常生活、社会文化生活中寻求与发现问题。例如上海建平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郑朝晖老师执教的《老王》一课,他将学习重点放在了探寻“人物交流异常”之上(即体味违反常规的语言交流背后的心理)。郑老师提出文中有两处描写值得思考:一处是,“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另一处是“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他只说:‘我不吃。’”。由此入手,启发学生将文中的对话与日常生活中的交流作比较,从而发现老王言谈中异乎寻常的地方,深挖人物心理,使学生深刻体会人物的情感,理解文章主旨。

需要指出的是,“问题解决”教学提倡为学生构建一个有利于质疑问难的开放的发展空间,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探求解决方法。换言之,问题的提出者(问题情境的创设者),除了教师,也完全可以是学生。这方面,笔者常采用的做法有二:

其一,引导学生写“预习提问”――让他们在预读课文(预读活动可安排在课前,也可设置在课堂)中初步感知文本,列出有疑惑的问题,教师从中选取有价值、有意义的提问作为教学要点。比如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教学前,鉴于课文篇幅长、阅读障碍多,而要领略文本的情感之美、思想之美,读懂文意是前提,所以我要求学生读思结合,踊跃地就课文提问,并把提出相关疑难点(至少两个问题)作为书面作业来布置。事实上,学生的不少问题颇具思维含金量。

其二,将学生在具体教学情境中,由相互讨论所引发的高质量问题作为新一轮“问题解决”的对象。如阅读叙事诗《孔雀东南飞》,课堂上有学生质疑:刘兰芝既然“生小出野里”,为什么她的嫁妆会有那么多?这不是自相矛盾吗?这个提问很有意思,我让学生深入思考、各抒己见。有学生这样解释:课文中有刘兰芝自述“十六诵诗书”,其母也说女儿“十六知礼仪”,可见刘兰芝确实有着良好的教养;她对焦母诉说的“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既是一种谦辞,也说明了她“知礼仪”且性格刚强。可以设想,如果她真的“生小出野里”,那么以焦母的势利,当初怎么会同意儿子娶刘兰芝?县令家、太守家后来又怎么会向刘家提亲?所以刘兰芝家境应该是富裕的,这就不难解释她的嫁妆为何会有“箱帘六七十”之多。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时应随学情而有机调整。此类调整有助于我们找到打破教与学隔阂的钥匙,唤起学生内在的求知欲。

二、“问题解决”教学应遵循的理念

1.教学要引领学生形成观念。

实施“问题解决”教学,其根本目的是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原有观念的基础上产生更精彩的观念”,因而,语文教师应着意观察、归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的规律,研究他们思维活动的发展过程,把观念的培养纳入到知识的学习、思维的训练、能力的提高和情感教育等过程中去。例如教学《项脊轩志》,我提出的问题之一是“‘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从这句话的语气中你读出了什么”。学生很快从文中摘选语句作答:“大家庭‘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以至于‘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作者为此而慨叹。”我给出评判与指引:“这样的理解没错,但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未能进行情感体验。请结合原文,再用心品味一下。”一番默读、沉思后,有学生发言:“‘通南北为一’的大院落现在已破碎不堪,被分割成多个小块,在视觉上形成巨大反差,因此,作者的感伤是由家道中落的破败情景引发的。”教师的理答是:这个理解“深”了一层,已经由文字表层进入作者心灵世界了,但还没有“深”到位,仅仅是对家道中落的伤感吗?结合文本再仔细揣摩……学生进一步发现作者心灵世界里更深层的东西,咀嚼出“诸父异爨”“多置小门”“东犬西吠”这些诉诸视觉、听觉的文字,还传递着作者对于至亲疏离、亲情淡漠的苦痛与无奈。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因势利导,学生细读深思而形成观念,问与答之间呈现协调一致的和谐感。

2.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高中语文学科实施“问题解决”教学,教师应以理解学生的心灵为前提,为他们提供主动建构知识的情境和机会;对“问题解决”活动的调节,不应是直接给出解决方案,而要将对学生的理解、等待和帮助作为教学的关键,让学生体验到知识源于生活和经验,学会对知识进行加工、改造与应用。比如,当学生面对问题茫然无措时,教师可提供能使问题解决逐步深入的阶梯式的“问题链”,或提示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的来源,让学生查阅信息并找到正确的思考路径。

3.让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

“问题解决”教学强调用问题启动思维,注重让学生在研究、探索中学习,师生、生生之间平等地对话、真诚地合作与交流的必要性得以凸显。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应经常性地用小组合作、自我展示与反思等形式开展多边活动,使学生拥有更多讨论、表达的机会。如教读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在把握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之后,我与学生协力研究两个问题:(1)假如要为贝尔曼写一段墓志铭或写一则颁奖辞,怎样写比较合适?(2)构思《最后的常春藤叶》,可有不同的写法。欧・亨利为什么不这样写?“欧・亨利笔法”的好处究竟在哪里?

新闻学的理解范文2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有过分夸大的倾向

当代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客观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尽管如此,也不能因此而夸大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

2、心理健康教育从教人员专业性不强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但从总体来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基本上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学校为满足开课的需要,杂拼从教人员的现象比较严重,一些从教者既不知晓心理学专业知识,也不懂心理辅导策略与技巧,因而难以取得应有的绩效。

3、德育化倾向是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定位不当,认为学校的道德教育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必要去开展什么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正确区分学校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界限。二是在具体操作中简单地以德育教师或思想政治工作者来替代心理健康从教人员,把心理健康教育划归在德育管理机构,并在工作开展中移植套用道德教育的方法或手段,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机械呆板,收效甚微。

4.片面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化

心理健康教育是综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现代医学、社会学等科学的基本原理,采用多种方法对中小学生心理施加影响,以促进中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一种教育活动。但目前一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存有学科化、知识化的倾向,片面追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向中小学生强行灌输有关名词、定义、概念,强行记忆心理学知识和原理,甚至于象其它学科知识教学一样,机械设定知识体系、目标任务,这种用学科知识传输的手法来操作心理健康教育,必然带来极大的负面效应。

二、如何解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良的倾向

1、作为心理教育工作者要转变观念,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我们必须大力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提高学校领导和教师对此项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因为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方法和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是一种先进而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素之一,只有转变思想,提高认识,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得以真正发展。

2、健全队伍,组建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从教人员

教师是中小学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力量,组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开展的重要条件。就总体而言,每个教师都应是心理辅导员,他们都应拥有心理卫生保健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技巧,熟悉青少年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疏导策略,把握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轨迹,并以良好的心理特质去影响学生。

3、全员参与,共建良好的心育环境

心理健康教育在走专业化发展之路时,伴随此项工作的普及,它现已成为现代学校发展的内在必然要求,必将成为每位教师必备的职业能力,此理念将渗透在现代教育质量观和学生观之中,并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得以体现,成为学生潜能开发的重要内涵。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是专业从职人员的事情,并非针对哪一个学生的问题,它指向于全体师生。

三、对于小学心理教育可以结合语文学科教学进行

1、教师要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孩子的言行既是家长的一面镜子,也是老师的一面镜子。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不断学习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心理素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要以一颗赤诚的爱心来面对所有的孩子;以一颗宽容的心悦纳每一位学生;以一个健康的心理来感染每位学生健康的心灵,教师要真正在“教书、育人”中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提升。

2、把心理健康教育体现在教学的诸多环节,诸多形式中。

⑴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蕴含了大量的心理健康因素的课文。例如:有些课文内容表现了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有的是要培养学生有集体荣誉感;有的是与他人和睦相处;也有的是要勇敢、要有毅力等。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块主阵地,以教材为载体,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因素。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⑵、在“课文内容”中进行“人生观、世界观”的心理健康教育。

人生观和世界观是人格结构的核心。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处在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有了科学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才能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有正确的认识;才能采取正确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生活。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语文教材,让学生在读、说中认识人生观和世界观。

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心理健康教育。

除了课堂上不失时机的对孩子进行心理教育,在课堂外我们同样可以结合语文教材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孩子树立健康向上的心态。同时,在活动中通过各种分工合作、小组交流及在活动中与他人的沟通交流,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让学生明白了要想小组成功,必须要共同克服各种困难和要维护集体荣誉感等道理。

⑷、在习作教学使学生进行“心灵交流”

教师可以通过开设班级秘密“知心信箱”,让学生通过写信、写作文将自己的心声呈现出来,便于教师了解事情的原委,从而做到能与学生更好的沟通,起到更好的心理调解作用。

新闻学的理解范文3

[关键词] 广告文学诗境文境市场营销企业大众传媒

广告一词,来源于拉丁文“Adventure”,英语的含义是“Advertising”,意思是引起注意、进行诱导。广告以促销为目标,以大众媒体为介质,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艺术性地表现出来,广告的实质是信息的传播与沟通。企业产品或服务能否被顾客接受和认可,关键取决于信息传播效果的好坏。一则好的广告,必然带来好的销售。而一个成功的广告,在于积极地利用有针对性的心理诉求。广告心理诉求主要包括知觉诉求、情感诉求、理性诉求、观念诉求。

一、境界的设立,可以强化广告诉求的情感诉求

境界,是华夏文学鉴赏评判的一个美学标准,发端于唐初,盛唐之后开始全面形成,至清王国维集境界论之大成。境界由文境和诗境组成。文境,即文章的境界,是文学创作所精心构筑的一个独特的深层世界。是相对于诗境而言的。文境和诗境都是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但诗境尚虚,文境征实。诗境强调大胆想象和夸张,也允许虚构与概括,追求避实求虚的空灵,常给人以“水中之月,镜中之花”的美感,即所谓“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间也”。而文境相对来说是趋近于实的。

一个成功的广告,在于积极地利用有针对性的诉求,所谓广告的情感诉求,是指利用富有人情味的各种表现手法,诉诸人的感情进行激发,即“以情动人”,使受众与广告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诱发人们的购买动机。运用文学诗境、文景的写作手法,以亲切柔和的画面、自然流畅的语言、老实诚恳的诉说,更能强化让人从中受到启发和感触,从而左右人的情绪,使人们靠近它并对其产生好感,最后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达到促销的目的。

比如,美国凯兹(KEDS)童鞋广告,“像母亲的手一样柔软舒适”,一双鲜活敦实的儿童小脚,置放在年轻母亲的手心里,呈现了一种生命和稚嫩之美,让人感动,具有极大的视觉冲击力。母亲和婴儿可以说是人类情感世界的主角,看到由他们鲜活的手脚构成的画面,其美感、怜爱之情油然而生。

这样的广告,使商品具有特殊的意义,商品不再是简单的商品,而是代表着一种感情,就像玫瑰花代表着情人之间的爱一样。这不但有利于企业销售自己的商品,而且也为消费者提供了表达感情的方式。

二、文学诗境、文境有利于强化广告的知觉诉求

知觉诉求,就是以直接或间接的事物形态,如商品的品质、功能、品牌等,借助视觉引导等表现手法,直接诉诸人的感觉器官,通过感官刺激,形成对诉求对象的知觉反应和印象,从而激发人们的购买动机。

例如:第45届国际广告节影视项金狮奖广告作品SONY游戏站《微不足道的厨师篇》的情节是:在一家高级典雅的餐厅里,一位厨师正在准备制作薄饼和鱼子酱。美食准备完毕,突然,厨师用手指在鼻孔内挖出一块污物,在食指与拇指之间揉成一团,小心地把它加在鱼子酱上,上面又放了菠萝的嫩枝。一个侍者把这盘“美食”端走了。接下来,这个厨师又在炸一块牛排。他将牛排盛到盘子里,不紧不慢地走下楼梯来到工作人员洗手间。他蹲下来,在马桶的内沿里用牛排抹了一圈后,重新回到厨房,将土豆和青菜放在旁边,在上面摆了枝香菜。然后厨师为他的正菜准备着油煎鸡蛋薄饼。他倒了一杯白兰地,用它漱了漱口,又将它吐在薄饼上。之后,他点燃一根火柴,让甜点上升起一团火焰。字幕:请待在家里吧。这一则广告则是典型的诗境手法运用。片中厨师的一个个动作无为令人作呕,使您想忘都忘不掉,如果你正在用餐的话,一定会放下手中的碗筷,心中大骂:什么广告。当然,这则广告不是有关食品的,而是SONY游戏台的广告。它在劝你,不要随便出去吃饭,又有什么可以消遣呢?那就待在家里打游戏吧。这种诗境所特有的大胆想象和夸张,以虚构和概括的方法,追求避实求虚的空灵,“以情动人”,达到了左右人的情绪,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三、文学境界创作手法,能够强化广告的理性诉求

广告的理性诉求是以商品或服务的功能、利益或相关属性为诉求重点的一种广告诉求方式。这种广告说理性强,常常利用可靠的数据揭示商品或服务的特点,以获得广告受众的理性承认。它既能给受众传授一定商品或服务的知识,提高其判断商品或服务的能力,又会激起人们的兴趣,从而提高广告激动的经济效益。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劝诱诉求、告白诉求。

例如:第45届国际广告节影视项金狮奖广告作品“禁止砍伐森林”的公益广告:一片森林,一棵已被砍倒的树。镜头缓缓拉近,直到看见树干内表示树林年龄的年轮。一个箭头指向靠近中心的年轮:“拿破仑出生。”镜头后拉,指着较外圈的年轮:“凡高出生。”再指向较外的年轮:“爱因斯坦出生。”在接近树木最后两圈年轮上,我们读到:“砍倒这棵树的那个该死的家伙出生”。“STOPDEFORESTATION”(禁止砍伐森林)。这一广告以描写具体的、真实的客观景象的趋近于实的创造手法,着力于实境的艺术创造,把年龄与历史名人、人类文明联系在一起,非常巧妙地告诉我们自然是人类的生存家园,文明的传承。如果支撑文明的这棵历史巨树被砍倒了,那么人类也就不复存在。这种文境的手法,使人感到“真力弥漫,万象在旁”,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给人以“如见其形,如临其境”的艺术美感。

新闻学的理解范文4

专科学历应届生通用版求职信范文

尊敬的领导:

您好!近日,从上看到贵公司xx岗位的招聘信息,仔细阅读岗位职责和任职要求,自认为较为符合条件,故写作此封求职信,毛遂自荐。

我叫XX,201X年毕业于XX学院XX专科。通过两年的学习和一年的实践,系统的掌握了XX专业的相关课程,和XX岗位的实践技能。本人性格开朗、较为擅长人际沟通,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能熟练操作office、WPS等办公自动化软件,能较为熟练的使用XX、XX专业软件,能独立完成岗位工作内容。

虽说,我是一名专科学历毕业生,在学历上并不存在优势,但却并不意味着我不能胜任XX岗位的工作内容。我深知自己短板,因此,在校期间(毕业后)积极参加各种学习,不断修炼,提升个人能力,提升工作技能。我相信衡量一个人的能力不只单看学历,至关重在的是有实力。我很荣幸有机会向您呈上我的个人资料。希望贵公司能给我一个发展的平台,我会好好珍惜它,并全力以赴,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奋斗,为贵公司的发展贡献力量。如果我的能力不能给公司接受,我非常希望公司能回一份我不能胜任工作的原因的MAIL给我,好让我下次能成为贵公司的一份子。谢谢!

再次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空查阅我的求职信,祝您工作顺利,事业更上一层楼。

此致

新闻学的理解范文5

一、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1.初、高中教材本身的内容难度不同。

高中物理新教材尽管降低了初、高中教学衔接的难度,但从初、高中物理教材的比较来看,高中物理仍然内容多、难度大、要求高。初中教材文字叙述比较通俗易懂,内容比较生动直观,学生容易看懂,容易理解。高中教材文字表述比较严谨,含义比较深刻抽象,学生要读懂、理解比较困难。从物理概念、规律的学习要求来说,初中物理要求学生识记的较多,理解的较少。高中物理不但要求学生理解,而且要求学生会灵活运用;不但要求学生记住结论,而且要会推导、论证结论,等等。这是造成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困难第一个原因。

2.心理状态方面。

首先是学习环境的变化。对高一新生来讲环境是全新的,新教材、新同学、新教师……学生要有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据统计,83.8%的学生可以适应环境变化,16.2%的学生尚不适应环境变化。这说明,大部分学生还是适应新的集体生活的。其次是心理因素的变化。经过紧张的中考考取了高中,部分学生有“松口气”的想法,入学后无紧迫感,也有学生有畏惧、挫折及自卑心理,这些都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导致成绩两极分化。学习上放松的学生占64.3%,只有35.7%的学生没有放松。虽然过半数的学生对学习有所放松,但是担心自己成绩落后于别人的学生占80.4%,只有19.6%的学生一点都不担心学习成绩落后,可见80%的学生心理上的学习压力很大。

3.初、高中物理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的不同。.

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理论告诉我们,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初中生的思维在属于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往往要借助生活中的亲身感受或习惯观念等进行思维活动。因此定性的感性知识多,定量的理性的内容少,这是符合初中生的思维规律的。于是形成了初中物理学习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主,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了一个机械式的“接受”过程。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不需要独立思考和对规律进行归纳总结。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和课后反思的能力。

而高中物理内容多,难度大,课堂容量大,各部分知识关联性强,则要求高中生要逐步形成抽象思维。对他们要求能够利用理论做指导来归纳综合各种事实材料,掌握一定的逻辑思维程序,利用判断推理等手段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并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然而有的学生仍采用初中的那一套方法对待高中物理学习,结果是学了一大堆公式,一用起来却不知从何下手。这样学生就容易陷入苦闷和迷茫,对物理失去信心。从而使这些学生一见物理就怕,越怕就越难,越难越怕。

4.物理与数学的衔接。

许多学生在高一初始就表现出了应用数学这个工具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的薄弱环节,如繁分数、数字运算能力差,依赖计算器,三角函数运算与物理学习脱节,作图不规范,空间想象能力差等。

二、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应采取的主要策略

1.研究、比较初高中教材特点,准确把握知识衔接。

初高中物理有很多知识衔接点,如相互作用与牛顿定律、电磁现象与电磁定律等。进入高中后有的知识点加深了,有的研究范围扩大了,有些结论在初中成立而到高中可能不成立。在教学时应有意引导学生联系、复习旧知识,建立知识网络,特别注重对那些易错易混的知识加以分析、比较和区分,这样可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2.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教育。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教师不能只看学生入学成绩,而应了解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肯定其长处,并帮助他们分析过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勉励他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对后进生要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物理的信心,尽早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3.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进入高中后,一些学生因不能及时调整学习方法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为此,必须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教育。

(1)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通过教学中的学法渗透式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初高中学习方法的不同:在初中学习阶段,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而在高中学习阶段,内容多时间少,教师只能选讲典型性题目。这就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思路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生还应学会预习,学会听课(抓住重点、记好笔记),学会复习,学会独立完成作业;做到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做作业,先思考、后问别人。

(2)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习惯。

在解题后引导学生反思解题思路步骤,反思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总结解题方法规律,并在单元(章)结束时帮助学生进行单元(章)知识总结。以此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好习惯,扩大知识方法的应用范围,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养成错题记载的好习惯。

引导学生养成错题记载的习惯,要求学生及时订正作业中的错误,做到及时理解错在什么地方,并记载错题,让学生明白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作业和测试中发生错误,说明学生对某些知识的理解存在缺陷,如果听之任之,这种错误今后就会反复出现。应指导学生关注自己的错误,寻找发生错误的真正原因,并及时加以理解和纠正,这样将有助于知识漏洞的填补。

4.做好物理与数学的衔接。

在高中物理学习中,数学的应用明显得以加强与提高,常要运用函数、图像等来研究物理现象和过程。所以应加强学生的运算能力培养,不要依赖计算器,补充与高中物理脱节的相关三角函数,要求学生规范作图,培养其空间想象能力。

新闻学的理解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途径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全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大学生面对就业问题在思想认识上普遍存在着误区,在心理上自己施加压力,从而反映在就业行为上消极对待。大学生在择业中出现的矛盾心理以及心理误区,如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宣泄,则可能发展成为影响择业的心理障碍。因此,如何在思想上和心理上进行引导,加强大学生对就业问题的正确认识,认真对待自己的就业问题和合理规划个人职业生涯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既有来自主观的个性、兴趣、能力、自我认识等因素,也有来自客观的就业政策、经济利益、社会舆论、家庭影响等因素。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正确引导、合理安排大学生就业,为大学生顺利就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政府发挥调控作用

当前,我国实行“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宏观调控作用,对于解决当前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将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

1.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

政府要加强必要的经济调控手段,对去边远省区、条件艰苦的国家重点单位与行业工作的毕业生在工资待遇、生活条件上予较大强度的优惠,重视思想教育和政治动员的作用,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制约。政府对用人单位和高校同样要加以指导和管理,尤其是对高等学校的专业调整更应该予以注意。政府不仅要在宏观上加强人才预测和对专业设置的调整,以及对各类人才培养规模的调控,指导高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而且要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通过法律的、经济的和行政的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以保障人才的公平竞争,维护供需双方的合法权益,鼓励人才的合理配置和流动。

2.深化教育体制及其他相关体制改革

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涉及劳动、人事、户籍、社会保障等制度的改革,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密切相关。政府部门必须加大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相关的劳动人事制度、就业分配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力度。 加大用人机制、单位编制等制度改革,切实扩大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的用人自。用人机制不改变,用人单位“想要的人进不来,不想要的人又出不去”,就会导致社会“有需要却无需求”,人才只能在门口徘徊。其次政府部门要逐渐建立和完善与毕业生就业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即“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业有救济”,以确保毕业生愿意到各种所有制单位就业,解除毕业生到非国有单位工作的后顾之忧。

3.进一步拓宽社会就业渠道

积极鼓励非公有制企业接收大学毕业生,对毕业生到这些单位要予支持和帮助,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应根据实际情况,放宽对毕业生就业地区和部门的限制,尤其是对较难安排专业的毕业生,只要用人单位接收,就应该予以放行,尽量消除毕业生就业中的各种障碍。同时,政府还应采取实际步骤,鼓励毕业生流动就业,即毕业生可把自己的人事档案交由县以上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机构代管,然后到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等非公有制单位或到户籍所在地以外地区就业等。

二、高等学校发挥主导作用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教育作用,是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的核心和灵魂,并贯彻其全过程。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需要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的主导作用。

1.做好大学生就业前的思想教育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的基本途径。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能帮助大学生抛弃旧的思想观念,引导和促进大学生不断更新观念,树立新的择业观和就业观,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约束大学生的择业行为,树立良好的求职求德;促使大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尽快能变角色,激励他们在任何职业领域都爱岗敬业。让学生懂得,一个人无论职务高低,能力大小,学历深浅,工作性质如何,只要努力工作,都会在对社会贡献中实现自身价值。

2.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

引导学生认识就业制度改革的方向、步骤,认清国家现行的就业方针、政策,从而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自觉接受政策的约束,在政策的范围内就业;引导学生认识和对待就业制度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解答他们对就业形势认识中的困惑和疑问;引导大学生学会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形势,正确认识就业形势中的主流和支流、全局与局部、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在正确的认识和观念下进行就业选择。

3.对大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课程并组织实践活动

职业对人的要求是多方面的,除了专业能力以外,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都是职业发展的必要要求,学校的教育体系应重视学生的这些软能力的发展, 通过课程、学生活动等多种方式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对未来职业的适应性。教育部组织的“全国大学生优秀创业团队大赛”就是很好的创业实践,高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开展多层次的实践活动,如“校园模拟招聘会”、“求职演习”等,为学生的实践技能提供锻炼机会。

三、家庭发挥引导作用

中国社会文化传统的特殊性决定了家庭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地位。家庭是培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大学生经受挫折和出现心理危机后的疗养所。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需要充分发挥家庭的引导作用。

1.重视和推动家庭教育的开展

家庭作为大学生的后盾,家庭关系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信息渠道,家长的价值取向参与到学生职业选择的过程中。家长要帮助大学生正确地对知识、能力、个性、特长进行分析,有效把握自我,同时考虑社会的需要,分析孩子的差距,主动完善,予子女正确定位,予自主选择的空间,及时调整择业期望值。鼓励大学生课余时间积极社会实践,适应社会环境,提升自身生存能力,为择业预热。鼓励大学生主动出击,积极参与,杜绝消极等待思想,对择业挫折有思想准备,择业失败,及时分析原因,调整心态,不断努力。

2.家长自身转变观念、提高指导水平

毕业生家长应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对就业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方式,主动收集社会就业信息,全面认识和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摆脱传统观念束缚,把基层和国家经济发展、政治形势、就业政策导向、行业发展前景、职业性质、岗位要求与大学生主观愿望有机地统一起来,大学生以科学的指导。 家长应尊重大学生的兴趣,予自主选择的空间,让其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和职业。在就业问题上本着兴趣是原动力的原则,在照顾所学专业的同时把兴趣作为择业的参考坐标,拓宽就业视野,进而缓解结业压力。

四、大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大学生除了应做好就业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准备、职业道德准备,还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调整好择业心态,勇敢地迎接就业挑战。正确地认识自己所处的求职地位,了解社会需求,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需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1.正确地做好自我认知

大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特点是选择职业的重要(下转第16页)(上接第14页)前提,作为一名求职者,只有在知己的基础上才能扬长避短,从而做出适合自己的求职决策。科学地认识自己最有效的方式是通过科学的心理测试、测量。大学生要对目前的就业形势有充分的认识,做好求职道路上将可能遇到的艰辛和曲折的心理准备。此外,大学生更应该培养健全的人格,去勇敢地接受生活的挑战,要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诚实守信,凭自身的实力,并运用恰当的竞争策略和技巧去争取理想的岗位。

2.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首先是正确认识和评价职业。作为一名大学毕业生,最好不要自己的职业选择限定在某个范围内,摆脱轻视体力劳动或服务性劳动的传统思想,而是要根据社会需要和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从而拓宽就业渠道。其次要打破一步到位、终身不变的就业观,改变将稳定作为生活第一要求的人生观。不仅要按照自己的理想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自觉追求社会理想,而且也应按照自己的理想能动地改造主观世界。再次要有服务基层和投身农村的观念。近年来,我国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迫切需要大量优秀毕业生投身于农村的广阔天地,传播星火科技,带领农民致富,发展农村经济。

3.具备应有的就业意识

首先培养积极主动的求职意识。大学生应抓紧了解自己的专业,明确自己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及使用方向,主动将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跟上社会发展变化的步伐,变被动为主动,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其次培养积极主动的创业意识。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佼佼者,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在政府多项优惠政策的激励下,完全可以走自我创业的道路。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有敢闯敢干的精神,树立自主创业意识。据说,大学生创业在美国高达25%,在日本有10%。再次保持终身学习的发展意识。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乃至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必须牢固地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现代职业的变化日新月异,大学毕业生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否则将会被社会无情地淘汰。

参考文献

[1]王建华.论当前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误区与引导[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10.

[2]李俊青.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分析与干预[J].教育与职业,2010.

[3]刘红梅.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增强大学生就业指导针对性[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10.

[4]郑雯.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误区及就业指导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

[5]张颖.当前我国大学生择业价值观教育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