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运营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媒体运营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媒体运营计划

新媒体运营计划范文1

【摘要】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微博和微信作为我国社交媒体的两个代表存在着许多差异。自媒体是依托社会化媒体应运而生的,自媒体在利用微博和微信这两种社会化媒体进行营销时存在很多不同之处。本文以自媒体《罗辑思维》为例,着重研究微博与微信两个社会化媒体在营销方式上的不同。

关键词 微信 微博 自媒体 营销 差异

一、什么是社会化媒体与自媒体在《什么是社会媒体》一书中作者Antony Mayfield 将社会化媒体定义为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具体有以下几个特征:参与、公开、交流、对话、社区化、连通性。①社会化媒体应该是用户自己撰写信息,然后传播的过程。它的产生是依赖Web2.0 的发展,包括博客、播客,再到微博、微信等。也有学者指出,社会化媒体是一种建立在双向交流基础上的信息传播和分享平台或者工具,社会化媒体与传统网络媒体的区别在于,社会化媒体在网络中模拟了真实世界的人际关系,并且将真实世界的信息传递方式在互联网进行移植、扩大,使得个体的声音被传播的更远。②一些网络社区如人人网、开心网,以及微博、微信正符合社会化媒体的特征。

2003 年7 月,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人联合提出自媒体研究报告并在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发表,报告给出了自媒体的权威定义:“自媒体是一个普通市民经过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联,提供并分享他们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途径。” ③国内学者夏德元为自媒体下了如下定义:自媒体就是为私人化、平民化、自主化的传播个体提供信息生产、积累、共享、传播的独立空间,可以从事面向多数人的,内容兼具私密性和公开性,交互信息传播的传播方式总称。自媒体的核心是普通公众对信息的自主提供与分享。④可以看出,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都属于自媒体的范畴。

二、微博与微信的营销差异

微博营销是通过微博平台为商家、个人等创造价值而执行的一种营销方式。它涉及的范围包括认证、有效粉丝、话题、名博、开放平台、整体运营等。在社会化媒体营销的环境下,微博的营销方式注重价值的传递、内容的互动、系统的布局、准确的定位,微博的火热发展使得其营销效果尤为显著。微信营销是网络经济时代营销模式的创新,是伴随着微信的火热产生的一种网络营销方式,微信营销是一种用户订阅自己所需的信息,公共账号通过提供用户需要的信息,推广自己的产品的点对点的营销方式。

微博有较强的媒体属性,利用微博进行营销,可以提高微博的传播速度,增加微博的曝光度。微信是一种沟通软件,在本质上是一种信息交流工具,而微信的公共平台则是为营销而生。通过这个互动的公共平台功能,每个人都可以利用自己的号码打造属于自己的公共账号,并且依靠其与平台上的其他用户实现文字、图片、语音和视频的全方位沟通。总的来说,微博与微信的公共平台营销存在一定的差异:

1、信息接收方式不同

二者虽然同样是通过客户端,连接网络来接收信息,但信息接收方式仍然存在略微的不同。微博客户端运行后,虽然会提醒新微博更新,但如果长时间不看微博,信息很可能会被忽略,而且微博用户关注的微博账号众多,客户端接收的信息量大,且分类不明确,一个微博账号的信息很有可能因为用户不及时刷新而忽略。所以利用微博进行营销时,需要持续的关注、评论和转发,如果简单微博信息,起到的营销效果会非常小。所以,在利用微博进行营销时最常见的方式是发起话题,引起用户的持续关注,最好将话题推上热门话题排行榜,这样的宣传效果较好。

微信客户端运行后,若用户关注了公共账号,账号的宣传文宇、图片、音频可以直接一对多的到达每一用户的微信客户端中。但同时,若采用轰炸式微信宣传,反而会导致用户反感,最终可能会删除该公共账号。所以在利用微信公共账号向用户推送信息时要采取一种合理的方式并且选择恰当的内容。提供对用户来说有价值的信息是微信平台进行宣传时最有力的方法。《南周人物周刊》曾给出一个颇有建树的说法:“提供价值,而非吸引眼球,这是微信的态度,也是它能否成功的关键。”

2、信息传播方式不同

微博是“陌生人”式的开放的信息交流平台,微博账号140 字以内的信息和图片可以实现裂变式、立体式的传播。微博用户不仅可以接收到已关注账号的信息,也可以通过参加热门话题的讨论、接收转发的微博、接收微博推广信息等方式接收未关注账号信息,扩大自己在微博平台上的社交范围。微博的这种传播方式有利于扩大微博账号的影响力,获得更多的粉丝。

微信则是一种半封闭的“熟人”交流平台,微信朋友圈所的内容只有好友才可以接收和评论。微信的公共平台也是一对一的信息交流方式,同时关注某微信公共账号的用户只有在相互加为好友后才能实现沟通和交流。

3、信息的精准度不同

微信在用户数量上并不占优势,但是它可以说是精准营销的先行者,由于是用户自己关注以及推送,可以通过用户分组和地域控制实现精准的信息推送,微信公共平台的关注者是营销的目标用户。微博作为一个社会化媒体,与微信相比有较强的媒体性,这也决定了企业或个人在利用微博开展营销时,需要在精准性方面下更大的功夫,积累高质量的粉丝是提升微博精准性的有效途径。虽然微博的媒介特点导致精准性无法做到与微信相比,但目前利用微博进行营销的自媒体和企业不断增加,如何在众多微博营销中突出自己,引起注意,值得企业和媒体深挖的。

三、《罗辑思维》对微博、微信平台的差异化运用

1、精准的受众定位

精准的受众定位是自媒体进行营销时很关键的一步,这关系着接下来的营销是否有效果。罗振宇在《罗辑思维》微信公众号上明确提出:“我们想要打造的是一个有灵魂的知识社群,一帮自由人的自由联合。”正是由于其致力于建立互联网知识型社群这一独特而明确的定位,所以在招募会员时非常火爆。2013 年8 月9日七夕节,罗辑思维团队尝试招募第一批会员,号称“史上最无理的会员方案”。其在“微信朋友圈”诚求5500 个会员,每人需缴纳200 元会费,会员资格为2 年;500个铁杆会员,每人缴纳1200 元会费,会员资格亦是2 年。并且,会员还有义务为社群做更大的贡献。作为回报,《罗辑思维》每月会向会员送上一本亲选的好书,会员将优先参与《罗辑思维》的线下活动,享有专属席位;同时,铁杆会员间的圈子聚会,罗振宇和申音将深度参与。⑤这种“无理” 的会员方案却在神奇的微信世界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短短6 个小时后,5500 个会员名额宣布售罄。

2、开展线上与线下互动

《罗辑思维》除了主阵地视频和微信平台外,还拥有多个微博账号。《罗辑思维》利用这些微信和微博账号和会员们开展了许多线上和线下活动。在微博平台上,罗辑思维朋友圈账号发起了# 罗辑思维#、# 罗辑思维相亲大会# 等众多话题和微博网友互动。“罗辑思维” 微信平台除了每天的60 秒语音和推荐文章外,还发起漫画投票即欢迎众粉丝创作罗胖的漫画投稿,由微信网友进行两天的投票选出最受欢迎的漫画作品;呼吁众网友转发并@ 湖南卫视工作人员,帮助罗胖上《天天向上》;发起《罗辑思维》封面神对白“小比赛”等等一系列有趣的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并在参与的同时扩大“罗辑思维”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同时,在线下,“逻辑思维” 定期为会员们送上“罗利”,从推荐的好书、合作商家提供的移动硬盘、代金券等等一系列的福利让网友在抢“罗利”的同时成为“罗辑思维”的忠实粉丝。同时,罗辑思维的各地朋友圈们会开展不同的线下活动,如聚餐,野游等等,增加了社群中的网友联系和沟通,提高了社群的粘合度和归属感。网友不仅是在接受罗辑思维的产品,也在和“罗辑思维”团队一起打造这个在探索中的互联网知识型社群,共同进行营销。这种网友的高参与度让现有的网友成为了罗辑思维的铁杆粉丝,让会员们愉快地接受了这些基于微信和微博平台的互联网营销,并且带动这些会员一起参与到《罗辑思维》的营销中来。

参考文献

①孙楠楠,《对社会化媒体的传播学思考》[J].《新闻爱好者》,2009

②刘文博,《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社会化媒体营销模式研究》[D].山东大学,2012

③ Chris Willis,Shayne BowmanWe Media [M] 美国:The Media Center,2003-7

④夏德元:《电子媒介人的崛起———社会的媒介化及人与媒介关系的嬗变》[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⑤龚琼,《微信公众号“罗辑思维”半天进账160 万》,四川在线,money.scol.com.cn/html/2013/08/017039_1144744.shtml

新媒体运营计划范文2

尽管坦承目前的计划并不完美,且仅经过一周的筹备,中国网通还是于4月22日隆重举办了“视网计划”会,并特别聘请了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广电总局、各地广电部门和节目制作公司的相关负责人。“我们希望传统广播电视机构把互联网当作另一个‘广电网’来落地拓展增值服务。”中国网通集团副总工程师、中国网通宽带在线公司总经理左风殷切表达了成为一个合格的宽带视频服务提供商的决心,另一方面,他着力强调:其实我们与广电部门在内容监管方面可以殊途同归。

正值广电大力整合网络视频的敏感时期,固网电信运营商声称“顺应广电监管的要求”,难以避免将触及到与广电之间那层微妙的关系,使得梦想和现实都更为具象化地呈现在了公众面前。

绕过IPTV

活动当天了一个名叫“网视机”的产品,特别强调与“电视机”相对立的“网视机”概念。“我们就是要做PC上的TV,电视机不是我们的传统阵地,而PC是。”左风介绍说,用户通过“网视机”桌面可以像在电视上一样选择自己喜好的媒体服务商、内容提供商。

来自中国网通的资料显示,这个基于P2P技术的传输播放网络由内容网络与播放网络构成。其中,在运营商管理下,服务器会自动地将节目内容分发到视频网络分布在各个节点内的播放服务器上。来自各个地方的观众,由于视频播放网络采用了电信级的P2P播放系统,能够支持海量用户的同时并发。

“不,这不是IPTV,但可以说是类似于IPTV的一个业务。简单来说,对于目前的中国用户而言IPTV意味着一个电视机加一个机顶盒再加一根外接的网线,附带免费或者收费的电视内容;而‘网视机’就是家里那个联网的PC,除了下载一个客户端什么都不用再做了,可以收看来自电视台和合法视频网站的高清内容。”在接受采访时,左风急于向记者讲解IPTV和“网视机”的不同。

实际上在此之前,网通的宽带业务早已开始向用户提供网络视频业务,但一直缺乏广电系统的全面合作,发展情况并不理想,而且各地网通分公司在推广IPTV业务的过程中,甚至一度与广电部门出现不协调局面。左风表示,IPTV是基于专网的业务,普通用户不能直接收看,比如需要通过购买机顶盒后用电视机收看,所以与广电部门的利益矛盾较大,而“视网计划”则回避了这一矛盾。“网视机应该比IPTV好推广一些,毕竟是通过互联网而不是电视网。”左风说,“其实在用户习惯了开电脑进入电视后,就不会在乎连接电视的是电视线还是电话线了。”但左风还是对“网视机”可能遇到的广电部门阻力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广电等内容监管部门不同意某个电视台的某些节目上网络也是可能的,这会延长与内容制作商谈判的时间。”

尽管在IPTV上,电信运营商与广电部门在市场争夺和认识上的冲突明显,但左风不想绕过广电等监管部门:“‘网视机’是一个客户端,一个互联网计划,一个弘扬主旋律的战场,在互联网上肆虐着不良视频而难以监管的情况下,‘网视机’可以给用户提供一个好的网络视频体验,对监管部门来讲应该大力推广。”

另有电信内部人士透露,中国电信也正在悄悄建立一个网上电视平台。此外,电信运营商在手机上的“视网计划”也正在酝酿之中。

做另一个“广电”?

据记者了解,“视网计划”的思路源于贵州网通与一些电视节目制作机构及媒体在地方上较为成功的合作尝试,其模式在获得网通集团领导的认可后,经过进一步的修改、完善成为了集团计划。也正因如此,对这一合作模式富有经验的贵州网通成为了“视网计划”的总执行机构。在“视网计划”的启动会现场,中国网通与包括贵州电视台、赛迪集团、MaxTV等在内的首批8家合作伙伴进行了签约仪式。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视网”要重点发展的合作伙伴首先就是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几家国家主流媒体,其中电视媒体将作为一个重点发展领域。左风在采访中强调,“视网”的合作对象主要就是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机构及正规媒体,他也同意某些人提出的“该计划就是要打造网络上的主旋律视频品牌”这一观点.“在这个计划中,网通不会发展自己的媒体,而是通过‘视网’的裸终端软件‘网视机桌面’为媒体及内容提供商提供一个先进的、完整的网络服务。在此桌面上,媒体、内容提供商都将拥有自己独立品牌形象的窗口。”左风表示,希望能借鉴广电部门的运营模式,通过收取落地费用或参与广告分成等方式做互联网上的“广电”。

“两年的试点经验告诉我们,内容源已经不成问题,除了与贵州电视台正式建立了合作关系,目前已有20多家地市级电视台有意与我们合作。”贵州网通宽带中心经理汤震告诉记者,之所以地方电视台积极性这么高,是因为他们没有获得广电的卫星传输资格,无法将本地内容推送到全国各地,而互联网正好给了这样一个机会。他透露说,目前也正在和CCTV谈合作,但遭遇了一些困境。值得注意的是,奥运临近,尚未与中国国内独家获得转播权的电视机构同时也应该是网通最为期待的合作伙伴谈拢,传递了一个关键信号,那就是由中国网通聚拢广播电视资源并非一件易事。而此次亮相的8家合作伙伴中也仅有贵州电视台一家电视媒体。

“电视台轻易不会和他们打交道,除了来自广电监管部门的影响外,上了卫星的电视台不太情愿一年再花几千万的落地费用给电信运营商,除非他们看到明显的赢利模式。”“视网计划”合作伙伴之一迈视(北京)网络传媒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正告诉记者。

“但无法通过广电渠道进入中国内地的电视台注定会对这样一个平台感兴趣。”作为8个战略合作伙伴之一的十一宽频新媒体频道经理王彪向记者透露说,目前尚未对外公布的已达成合作关系的电视机构包括香港的TVB和欧洲一家体育电视台。“中国网通将会谨慎引入这样的电视台,因为少了广电的把关,他们自己需要对内容进行监管并承担责任。”

实际上,首批合作伙伴中的几家视频网站也正是“视网计划”的发起者,他们清楚知道,与电视姻只是一个梦想,现实的基础还需要大量的视频网站来支撑。而之前,网通和电信为开辟IPTV的第二战场,已经与多家网络视频网站合作,许多网络视频网站的带宽都是网通和电信免费提供的。既然有积极踊跃的视频网站期待加盟,电视内容为何会成为运营商的关注焦点?“不只是电信运营商,我们也期望有更多的电视台进入到频道中来。首先因为他们不仅有稳定的广告收入,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内容不用我们操心,国家出台的《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加强对内容的过滤,很多网站很难再靠五花八门的杂乱内容发财了。”中视互动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滕俊平告诉记者,他们目前正在与多家电视台谈合作,免费为对方提供频道空间。

滕俊平丝毫不避讳在这方面和中国网通的竞争关系,称虽然不如网通具备带宽优势,但他们可以通过资源互换和广告分成等模式免费向电视台提供入网支持。

梦想和现实

“13年前,宽带刚推出的时候,我曾经想,如果有一天,大家的名片上都有一个电子邮件,我们的互联网就算成功了。”左风站在会台上有些激昂地说,“现在,我想如果有一天,中国每一个宽带用户都在用‘网视机’,那我们的‘视网计划’也就成功了。我们的不只是一个业务,更是一种新的业务模式。”在这一过程中,网通提供终端软件、后台程序、存储、带宽等技术运营平台,负责分发、播放、代收费系统等;而媒体机构、内容制作商则负责该运营平台的内容制作、落地窗口的开发、版权保护等工作。

在业内人士看来,在“视网计划”中,网通的角色更像沃尔玛,为媒体和内容商提供面向宽带用户的平台渠道。“美国早期曾在城市郊区修建大型超市,从而带动了汽车业和公路业的发展。”左风也坦承,网通现在也希望在发展视频业务“沃尔玛”的同时,带动网通“光进铜退”以及用户的宽带消费增长。

这一梦想无疑听起来很好很强大,但实际操作起来或许并不如想象般轻松。由于这个计划只是仓促推出,关于商业模式方面并没有成熟的思路。左风告诉记者,由电信运营商来做这个视频平台,他认为商业模式可能会兼备传统电视和互联网商业模式的特点:在传统电视领域,电视台要向有线电视网络交电视的落地费,如果在网上看电视将来成为趋势,这种商业模式也可借鉴。互联网的模式就是与内容商合作,通过广告营收,然后双方分成。“商业模式有很多可能,最后采用哪个要看市场供求关系再决定。”

当互联网上提供的内容过于“主旋律”,抛却了互联网的“草根”性和“大众参与性”,估计很难吸引住用户的眼球从而激发他们更多需求。“不过,‘网视机’的确是个让人佩服的创新产品,当电视台愿意专门为网络制作更集中更丰富的内容,而视频网站也乐意做内容精品,高清的效果和互联网的黏性必将吸引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因为,电视已经不是他们工作和生活的必需品,而PC和互联网则越来越难以或缺。”一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整合者的步伐

不久之后,中国网通的宽带用户在接入互联网的时候,也会同时接收到网通的宽带内容和应用服务等多种业务。4月29日,中国网通正式了宽带接入、宽带内容及应用服务的统一承载软件――“宽带我世界”客户端软件。虽然在此之前,中国网通也拥有自己的宽带业务品牌及网站“CNC宽带我世界”,不过相关业务和应用并未与宽带接入实现紧密结合。“过去大家认为运营商是一个通道,在互联网方面提供的是接入,现在我们在产业链中的定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希望扮演一个整合者的角色。”中国网通集团副总经理姜正新告诉记者。

新媒体运营计划范文3

这是从2009年确立“全媒体、全国化”战略以来,浙报集团积极推进全媒体转型的一系列探索与实践的重要成果。在全媒体行动计划的指引下,浙报集团将通过内部发展转型、外部联合扩张和积极孵化未来三方面并举,打造独特的全媒体阵列,力争成为以信息服务为核心的文化服务门户和地域性全方位服务门户,确立全国一流的现代传媒集团地位,成为有国际影响的中华文化传播基地。

报纸全媒体时代的春天已来临

互联网对传统报业的冲击无庸置疑。从1609年德国诞生世界上第一份定期印刷的报纸《通告报》以来,全球报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感到压力,一切的压力源于1969年问世的互联网。

近几年,依托互联网的新媒体攻势凌厉,锐不可挡,它们以多向传播、多点互动,移动获得、即时分享等特征,迅速抢夺着人们的时间与眼球,改变着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对全球报业形成了巨大挑战。“报纸进入冬天”的论断,五六年前就在中国出现,至今依然挂在许多报人的嘴上,随着发达国家知名报纸的消亡,这种论断成了业界没有担当者逃避创新责任的统一托词。

其实,Web2.0时代的到来,恰恰是让中国报业与世界同行站到同一条起跑线上,为了赢得读者,有实力的报业集团纷纷尝试全媒体转型……然而,几年过去了,争夺读者的成效可以套用一句老歌词说明:报业痴情的脚步,追不上读者变心的翅膀。症结何在?

客观地说,传统报业的应对策略,大都是对新技术应用的被动跟随。因为有了网络,白纸黑字无法再吸引年轻人,于是新闻门户、手机报、社交网站、手机APP蜂拥出现,什么时兴、什么渠道能有效传播内容,报业就努力跨界做什么,不管自己是否有比较优势,不管自己是否拥有核心竞争力。

那么,报业转型与发展,究竟需要插上一对什么样的新翅膀?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认清造成传统媒体危机的根源。当下,信息革命浪潮带来的传媒变革的本质在于,技术进步极大降低了信息的创建、传播和搜索成本,使得媒体运营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表现为四个趋势:第一,在内容产品方面,随着市场出现明显的分众化、长尾化趋势,设计和生产适合新媒体载体特征的内容产品成为媒体的新课题;第二,在传播模式方面,平等、互动的社会化传播正在日渐成为传播的主流范式;第三,在媒体经营方面,基于网络社会交互信息的精确定向和分众化的广告营销模式日渐兴起,社会化媒体与零售业的界限日渐模糊;第四,在技术支撑方面,新媒体时代的媒体与技术支撑结合日渐紧密,技术应用能力将成为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必然推动全媒体时代的开启。在“传媒控制资本、资本壮大传媒”的理念指引下,浙报集团融合新媒体、试水全媒体、进行战略布点的步子早已迈开。集团先后通过几大发展平台介入期刊出版、影视文化等诸多领域跨界发展……种种“探路”积累下的资源成为集团全媒体转型的重要基础:一批重要项目的成功运作经验、一个触手可及的资本市场、一支熟悉资本市场善于资本运作的团队,旗下超过35家已经分众化了的媒体所拥有的内容与经营人才以及500万读者数据。

2011年浙报集团推出的全媒体战略行动计划,更是厘清了诸多理念,真正把一个个点上的突破汇聚成了具有“浙报范式”的转型路线图:努力探索“采编运营全媒体化,产业布局全国化”,力求通过内部转型、外部扩张、孵化未来进行全媒体转型。也就是说,要从自身的核心优势出发,以用户经营为中心,以服务为切入点实施内部转型;充分借助上市的有利条件,通过外部扩张快速实现战略布点、产业布局;积极鼓励和促进创业创新,以媒体孵化器模式整合内外部力量,借助技术手段完善运营,力争在全媒体时代掌握先机。

全媒体转型是报纸全系统的一场深刻变革

有人说,全媒体战略核心是以受众为中心、以内容为主导、以技术为驱动,通过追求多样的媒介形态和传播渠道,用多元化、立体化的内容产品扩大受众覆盖面。毋庸置疑,内容生产过去是、将来也是媒体运作的核心环节,但置身多元化的媒体生态环境,在新科技浪潮的冲击之下,报业如果一成不变地将内容生产视为参与市场竞争的唯一支点,会极大地约束发展的空间。在这一点上,浙报集团很早就达成了共识,明确了新的定位与发展理念,即要从内容提供商向信息运营商发展,要从报纸运营向资本运营、全媒体运营发展。

事实证明,大多数报业融入互联网的方式没有太大成效,其最大的失误就在于简单的报纸数字化根本解决不了由采编为中心向受众为中心转变的问题。将报纸的内容搬到网站、手机上,看上去占有了阵地,实际上缺乏眼球与互动,缺乏用户体验与粘性,也就没有带来太多的读者增量。因此,报纸内容的物理位移,只是形式上的全媒体化,唯有从发展理念、体制机制到生产、传播、营运全系统进行一场深刻变革,才能让传统媒体真正收复失地。

仔细分析,传统媒体转型必须同时闯过五道“关”。

“理念关”。新媒体的出现要求我们在竞争理念上必须率先闯关。新媒介技术的迅速崛起,尤其是微博等自媒体的大量出现告诉我们,当下媒体竞争已经是融合内容、技术、渠道、营销、资本运营的全系统竞争,哪个成为短板都有可能让自己陷于困境。这就是为什么浙报提出的转型,是以新媒体为核心的全媒体转型。不能适应、参与、主导信息革命浪潮包括移动互联网浪潮中的新媒体竞争,就一定没有媒体的未来。仅仅通过自身在内容与渠道上的渐近改良来应对新媒体的挑战,顺利转型几无可能。

“体制关”。当前大多数传统媒体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公司化运作都还处于摸索阶段,直接面对以互联网创业机制为基础的新媒体之争,自然会显得内部动能不足。浙报集团早在10年前就实行了“一媒体一公司”的体制,激励机制、人力资源改革、全面预算管理等方面已经成熟,尤其通过一年努力成为上市公司后,体制上的障碍已经被突破。

“人才关”。传统媒体培养了大量的传统采编人才,但在向全媒体转型的过程中,人才结构上的缺陷一定会暴露。不管是新媒体人才、技术人才还是资本经营人才的缺乏,都会让传统报业集团“叫渴”。如何吸引这类稀缺人才,是全媒体转型的又一道难关。这也是浙报集团在推出全媒体战略之前,率先在全球招聘集团总工程师的原因。

“技术关”。时下,无论是facebook、谷歌、微软,还是腾讯、百度、搜狐,既是媒体又是新技术公司。从某种程度上说,技术创新挖掘出了用户对媒体的新需求。传统媒体从技术人才的储备到新技术的研发都处于落后地位,要想利用外部技术支撑全媒体的具体技术要求很是困难。正因如此,浙报集团2010年就把技术升级工程作为“全媒体、全国化”战略的重要支撑。报社新的采编大楼建立了以万兆为核心、千兆到桌面的基础数据网络。在此基础上实现了集桌面数字电视、视频会议、远程办公以及集电话传真通讯录等功能于一体的企业融合通信系统;建设了面积近500平方米的现代化机房,并充分利用先进的通信技术和传播手段,打造了集演播、直播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会议厅;同时通过挖掘500万读者数据库等手段,努力创造条件建设具有强大技术支撑、高端经营模式、可实现多元媒体资源整合等特点的“云媒体中心”,占领媒体变革制高点。

“资金关”。以新媒体为核心的全媒体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巨额资金的投入。全球做大做强的互联网企业,几乎都是通过资本市场解决投入问题。也可以说,所有新媒体项目都是资金密集型、人才密集型的项目,单纯用传统媒体的盈利去支撑会显得力不从心。传统媒体需要加紧拓展融资渠道,为自身的转型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浙报集团5年投入20亿推进全媒体转型,必须依托各种融资手段来实现。包括“传媒梦工场”,也需要“一基金一公司”甚至“多基金多公司”的模式支持,才能真正帮助所有新媒体人成就创业梦想,才能打造出一个开放的、具有互联网创新特点的传媒产业新平台。

正如浙报集团社长、党委书记高海浩所说:“浙报集团要成为全国一流的党报集团,必须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转型升级这个中心环节。通过全媒体、全国化的战略布局,实现发展目标的转型升级。通过整合、联合、融合的跨媒体发展,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通过企业化、市场化的深入改革,实现体制机制的转型升级。”

浙报集团全线突破全媒体转型

当传统媒体做好“闯五关”的准备后,具体的转型模式与路径选择就显得极为关键了。而模式与路径的选择是否对路,关键看转型的质量与速度。如今,“分众与互动”、“数据库”、“社会化”正成为浙报集团全媒体发展的三个关键词,它们传递出的是新媒体的内核与特性,也就是质的追求。与此同时,信息化浪潮日新月异,自媒体发育速度惊人,全媒体转型的最大风险还在于转型速度,即转型速度能否跟得上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浪潮冲击传统媒体的速度。

经过深入研究与精心谋划,浙报集团的全媒体转型策略发生重大变化,即从一个个点上的突破转向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内部发展转型、外部联合扩张、积极孵化未来三方面的全线突破。

内部转型,重在通过对现有传统报纸、期刊的读者数据库建设与挖掘,积极推出全媒体新产品,提供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分众化、社会化的信息服务。例如,开发党报移动阅读项目,吸附广大党政干部的碎片化时间,创造党报的读者增量与用户体验;社会化媒体转型试点项目,帮助钱江报系提升微博、移动媒体、互动社区网站等读者交互渠道,延伸影响,汇聚用户与社会资源,全面提高信息服务能力,实现从单一平面媒体向社会化全媒体转型;浙江在线转型升级项目,积极拓展多媒体渠道,加强用户细分、用户直接接触和渠道掌控能力,成为区域性信息与服务提供商……与此同时,加快完成整个集团的用户数据库应用平台建设,使之成为全国媒体中数据挖掘能力、市场化应用能力最强的系统。

外部联合扩张,重在联合战略伙伴,延伸产业链,布局全国化,进行横向与纵向一体化的扩张。在横向一体化扩张方面,积极介入电影、电视、动漫、户外和分众化的专业期刊、成熟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媒体,进行并购、参股和合资,并在建立资本纽带的基础上,将这些媒体的资源和集团现有资源进行共享和运营整合,完善集团的全媒体产品布局。纵向一体化扩张方面,将资金投向新媒体内容产品设计生产和技术支撑环节的潜力型项目,争取在三年内占领一系列行业制高点,并和集团现有用户和渠道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完成集团在新媒体产品和技术支撑方面的战略布局。

积极孵化未来,重在建设中国第一个媒体孵化器――传媒梦工场,将浙报集团的传媒运作经验、内容生产组织与传播能力与互联网界的创业、孵化、投资机制相结合,催生影响中国传媒未来的团队,同时让浙报集团站到新媒体产业的最前沿。

2011年9月30日,也就是浙报传媒上市的第二天,浙报集团新媒体中心成立。15位优秀的年轻人聚集到一起,在总工程师蒋纯的带领下,开始了全新的征程。从集团选拔出的这批年轻人,政治素质过硬、媒体经验丰富、熟悉新媒体运营规律,而且个个充满创新激情。这是浙报集团全媒体转型的一支“探险队”和“先头部队”,他们仅用一个月时间,就确定了传媒梦工场的基本运营模式。更为关键的是,新媒体中心与传媒梦工场进行一体化运行,探险队员们全员转制,以企业员工身份开展全媒体转型工作。

传媒梦工场的出现,可以说是浙报集团在全媒体转型方面有别于同行的特殊举动。根据全媒体行动计划,传媒梦工场引入孵化器机制,专门培育传媒行业的新兴内容生产和技术应用研发团队,为其提供工作环境、一定时期内的开发运营经费、并利用集团与合作伙伴的资源为其提供业务初期发展所需的各方面扶持。传媒梦工场用一定的资本投入和孵化服务换取创业团队一定比例的股份和配股优先权,孵化期结束后,视项目情况决定是否加大投资、引入其他投资者、出售或者收购。孵化项目、团队人员既可来自外部,也可来自集团内部,均需通过项目认证与遴选审核。项目成功后,集团内部员工也可转换身份,借助孵化器机制实现创业,成为集团的合作伙伴。

传媒梦工场,打造文化产业创新的新硅谷

在当下中国的互联网界,多位天使投资人成立基金推动创业,徐小平创办了“真格天使基金”,蔡文胜成立了“创业园”,还有李开复的“创新工场”,周鸿的“动起飞计划”。而“传媒梦工场”是国内出现的第一个人文类的孵化器,它力求将更多人文精神融入科技,改变人们的生活。

同时,传媒梦工场孵化的主攻方向是新媒体,因为互联网已经造就了中国5亿网民的需求。而伴随国内3G市场的启动,带宽问题得到解决,手机上网资费不断下调,移动互联网正迎来“爆炸式”增长时代,移动阅读也随之成为传媒界的必争之地。理性地看,浙报集团打造传媒梦工场,既是推动自身全媒体转型的需要,也将为中国传媒业搭建一个公共的、创新的产业孵化平台,帮助来自全国的传媒人创业,通过解放人文及传媒领域的创新机制,释放传媒人的创业热情,真正将互联网创业文化延伸到媒体领域。

梦工场希望入园的项目是科技与人文合翼的产品与团队。既要有专业内容作为核心竞争力,又要求产品必须具有互动、社会化等适应新媒体时代的特性,同时必须拥有自己的赢利模式。

未来,传媒梦工场将在国内率先建设一个“长尾聚合器式”的公开、开放的媒体产业平台,通过资本运作及传媒运营资源的投入,为早期创业者提供创业资金、技术支撑、市场检测、人力资源管理,以及法律、财务支持,创业导师辅导等一揽子服务,帮助补其短板、快速成长,实现成功创业。同时,浙报集团将成立“梦工场基金”,引入政府创业引导基金,还将有天使基金、VC、PE等一轮轮的投资机会向创业者一一敞开大门。浙报集团会根据产业布局的需要,优先吸纳优质的、有前景的项目和团队充实自身的全媒体发展序列,上市公司浙报传媒也可优先收购。

新媒体运营计划范文4

4年时间内,企业在伦敦奥运前的营销表现,似乎与北京奥运处在两个不同的世纪。

人们突然发现:曾经战无不胜的奥运营销“七种武器”——赛事、明星、主队、新闻、活动、广告、公关,似乎已经跟不上移动互联时代的步伐。于是,数字化营销的浪潮铺天盖地,“追新打新”成为潮流,试图借助新技术、新媒体,打通展示类、视频类、社交媒体、移动互联网平台乃至自媒体之间的界限。

没做过以下四类新玩法,2012年企业所做的奥运营销似乎就是白玩了。

新新人类的自媒体平台

从北京到伦敦,最不可忽视的变化,是4年中新兴数字媒体的迅速成长给媒介环境带来的改变。数字在改变奥运营销的传统形态,尤其对于微博以及手机App等新兴平台来说,此次伦敦奥运会如同试金石。

对于80后、90后的新新人类来说,自媒体(wemedia,如博客、微博、SNS、播客、个人空间等)才是他们的“新闻中心”。

伦敦奥运冠军的营销环节,最重要的就是突破传统单一的形象代言模式,走向奥运冠军“自媒体”时代。其中,腾讯微博和新浪微博早已在这个方面发力竞争。

奥运会期间,中国各大传统强项的体育明星,以及中国金牌冠军队、教练员、权威专家、退役奥运冠军,他们在赛后第一时间的独家官方微博、个人微博和粉丝互动访谈,将成为中国传统媒体之外的“第二新闻中心”。

遗憾的是,中国企业还没有对“冠军自媒体”进行有效关注,更没有制订相应的营销计划。

以人为本的微品牌战略

对于伦敦奥运赞助商和非奥运隐形营销企业来说,数字媒体已经是整体营销布局中越来越重要的棋子。其中,“以人为本”的微品牌(Microbrand)战略,是企业发力的关键。

宝洁公司作为2012伦敦奥运会组委会赞助商,构架了奥运“微品牌战略”。宝洁全球市场营销及品牌建设执行官毕瑞哲(Marc Pritchard)表示,宝洁希望通过自己对运动员母亲们的支持来展现品牌,主要实现手段是微博、微电影等微品牌载体。

在奥运微品牌计划中,宝洁已经把部分电视广告上的预算转移到数字媒体上,4月,宝洁首支奥运广告片《Best Job》率先在Facebook主页上线,在中国大陆也是首先在新浪微博、QQ、百度等网络上。对于中国市场,宝洁赞助了林丹、陈一冰、何雯娜和吴敏霞等运动员。除此之外,宝洁专为中国市场制作了广告片《感谢母亲宣言》,而微电影《谁给她掌声》也在各大数字平台上线推广。

相比较而言,以往在体育营销中表现活跃的国内企业,在“微品牌战略”方面明显落后,几乎没人展现身手。

加多宝已经在官司中把“王老吉”的商标输给了广药集团,红罐“王老吉”已经变身为红罐“加多宝”。在这个背景下,加多宝还用“红动伦敦,精彩之吉”的主题活动的轰炸策略,显然不合时宜。

加多宝轰炸越狠,也就越会为“广药版王老吉”呐喊铺路。还不如在微品牌领域借奥运之势,强化加多宝自有品牌,比如以“加多一罐、加多一喜”为主题,操作微博等网上互动奖励营销。

链接:“微品牌营销”十大新兴策略:

奥运微品牌规划,奥运名人微博,品牌官方微博,微话题聚焦,微摄影整合营销,微视频整合营销,微电影营销,微互动访谈,微节会营销,微屏跨界整合。

目标人群的精准互动

从北京奥运到伦敦奥运,时间和地理位置的差异影响着消费者洞察。最重要的是强烈的民族情结回归理性。

2008年是中国人第一次举办奥运,有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因此“全民力量”成为广告主的主要诉求,比如adidas打出的“全民支持”口号,用人山人海把运动员举起来的震撼视觉;百事可乐也推出“全民上罐,舞动中国”等口号。

但伦敦奥运,围绕着对伦敦及欧洲文化的理解,围绕着英伦风味和文化底蕴的内容,围绕产品和消费者的实际关联,围绕目标人群的精准互动,才是今年营销创意值得关注的亮点。

如可口可乐“中国节拍”的主题,来源于此次全球营销主线“Move To The Beat”(随乐而动),在奥运项目中,可口可乐会在其官方活动平台推出一系列与“中国节拍”相关的网络营销活动,内容包括初始的奥运系列宣传片和征集消费者上传的“加油节拍”,并把“加油节拍”融合在一首名为《中国节拍·震动世界》的奥运加油歌曲中,送给中国代表团。同时,可口可乐推出“纸片Tweet”、“微博支持”以及系列视频,让品牌多通道融入奥运。

而中国的运动品牌,安踏、李宁、匹克等在精准营销上还缺乏系统思路。

匹克今年共赞助了7个国家和地区的奥运代表团的全套运动装,虽在奥运代表团的曝光率有所提升,但很难与目标人群形成互动,也几乎无法形成传播的话题性和关注点——这种单边推广的思路,无异于大炮打蚊子或乱枪打鸟。

人气飙升的跨屏跨界

基于年轻人主要获取信息的途径大多来源于即时、迅速、互动感强的网络。本届奥运会的营销活动若想取得人气飙升的效果,就得采取跨屏跨界的营销方式。

所谓“跨屏”,就是跨电脑屏、手机屏、移动Pad屏、电视屏、户外大屏的五屏融合平台,不同屏幕之间做到内容源的整合、分享与互动。尤其是移动终端上的互动创新,将成为奥运营销的兵家必争之地。

新媒体运营计划范文5

关键词:新媒体;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一、传媒产业的升级转型对新媒体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

现阶段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与普及促使媒体格局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是传媒形态呈现多样化。数字创意、数字出版、网络视听、数字娱乐、线上演播等形式多样的融媒体、新媒体先后涌现,一批具有强大传播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呈现,新的传播体系与媒体矩阵形成,新媒体传播机制推陈出新,媒体的工作流程、工作内容发生显著变化;二是顺应新媒体的发展特点,陆续产生首席内容官、直播视频记者、微信微博运营、新媒体编辑、产品经理、数据分析师、自媒体推广等众多新的职位。新兴的新媒体岗位标准既需要掌握传统媒体的采写、编制、剪辑等基本专业技能,还要熟悉新媒体的传播特性,懂用户会互动、懂数据会信息整合、懂内容会产品运营、能策划会短视频制作,并熟练进行可视化新闻报道等新技能。高等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强调职业性与实践性,面对新媒体产业的迅猛发展,专业人才的职业内涵需求的变化,高职新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需对应调整,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基于新媒体发展的大环境下,构建符合市场需求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也是最重要的改革突破口。

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对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媒体产生巨大冲击,新媒体的传播影响力、受众粘性、信息整合、内容形态、传播渠道等对传统媒体产生深刻影响,传统媒体已走上融合媒体的发展道路。目前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人才培养还存在几个问题:一是“互联网+”式跨媒体型人才培养特征薄弱。融合媒体已向纵深发展,全媒体传播体系已成为趋势,“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以用户为中心,对用户的诉求准确分析的能力也是新媒体时代的重要技能,当前数字内容管理、数字信息存储等新媒体技术的使用能力也是“互联网+”式人才需求的特征,而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人才的培养还局限在传统的报纸、电视、广播媒介岗位的采编、播制、拍摄技能,缺少融媒体需求的具有复合型的“互联网+”式人才培养的特点。二是“专业+”式复合型技能特点不显著。现阶段,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还不能体现新媒体传播分众化、窄播化的特点,仍然以传统新闻写作、拍摄、视频制作为主的技能培养,对学生缺少用户分析能力、新媒体产品内容整合、策划与运营能力、新媒体小程序、微视频、微传播等产品的策划与设计能力、创意剪辑合成能力、网络能力的训练,实践教学观念滞后于产业发展态势,课程体系与新媒体市场需求的职业能力有很大差距,课程内容也缺乏与新媒体工作内容相关的项目实训,职业技能培养不能有效对接新媒体岗位的需求。

三、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同于理论教学体系,是与知识理论体系相对应的一项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实训体系,包涵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实践教学保障、实践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既要体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素质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统一性,又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应用性、职业性。为此,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应当主要从下以几个方面进行构建:1.构建基于新媒体职业需求的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目标构建的出发点是市场需求、社会需求和岗位需求,通过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职业岗位群能力需求分析而构建。现阶段,智能化、数字化的技术深刻变革传媒产业,新媒体内容生产与传播已呈现数字化、网络化、碎片化、渠道化、可视化、多媒体形态化的发展,媒体生产内容以多元的形式展示,内容融合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混合传播形式,内容报道丰富,尤其短视频、H5、VR可视化形态报道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对新媒体相关岗位需求较多的领域主要分布在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文化娱乐、教育、生活服务等方面,新媒体岗位职责集中微信、微博、公众号等多渠道与平台的内容更新、策划运营、产品推广等,尤其对用户、内容数据分析、线上活动组织、与用户互动的能力需求日渐明显。高职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应聚焦现阶段新媒体产业的变革与发展,围绕融合媒体、新媒体领域职业岗位的新变化、新需求,确定新媒体人才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培养目标,根据新媒体内容制作、数据分析、媒体技术、内容策划、新媒体运营等核心岗位技能,分析融媒体、新媒体就业岗位群的专业基础能力、行业通用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设计知识、能力、素质目标,构建高职新闻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新媒体人才需求呈现“专业+”复合型,策划能力、写作能力、采编能力、摄制剪辑能力已成为专业通用能力,新媒体技术、融媒体内容整合编辑、文案策划、融媒体内容运营等能力为专业核心能力,数据挖掘与分析、融媒体产品设计、品牌策划、互联网市场运营等能力逐步发展为专业的拓展能力,高职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应遵循“产业需求调研—行业人才需求分析—主要职业岗位群—职业能力分析(专业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确定实训课程领域与目标—确定专业能力培养课程实训模块—开发实训项目及任务—开发单项、综合、顶岗实训项目”的流程,构建以教学内容与生产任务相结合,实训项目与职业技能相结合,实习平台与生产平台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才能培养出适应媒体快速发展的复合型技能人才。2.构建“层次递进化”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模块。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是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每个实践课程不是独立割裂的,而是依据岗位能力、工作任务设计的体系化课程。从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等网站对新媒体专业人才的职业发展需求分析,递进的职级岗位主要涵盖新媒体内容编辑、运营主管、新媒体总监。新媒体内容编辑的工作内容主要有“内容、用户、活动、推广”四个模块,工作内容为资讯的收集与整理,素材信息、数据的收集,文章的编排与排版,根据主题、活动等撰写新媒体文案;与用户互动并解答问题,建立粉丝交流群,策划与组织线上活动;撰写活动推广方案,对各新媒体平台、渠道进行信息推广与管理。新媒体运营工作内容主要有“分析、团队、运营、市场”四个模块,对行业网站或新媒体各平台进行市场分析定位;通过数据分析、用户访谈确定用户画像;对内容、活动数据分析,优化运营方案,对项目进行规划,确定每期内容选题,制定项目整体计划,制定管理团队并绩效考核;聚拢媒体资源,商务谈判等。新媒体总监的工作内容主要有“运营、管理、市场”三个模块,具体为制定项目战略目标,对行业市场预判,整合行业渠道、媒介等资源;独立带领团队,协调内外部资源,运营栏目或平台;开展市场、商务谈判等。基于新媒体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变化,高职新闻专业要培养具备复合专业能力的人才,就需要以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引入岗位技术标准,对接新媒体内容生产、文案创意与策划、新媒体数据分析、运营推广、数字产品制作等核心职业能力的需求,开发与新媒体工作岗位对接的专业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的模块化课程,每个模块化课程可采用三级化实践教学,即课程实训、专项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训、暑期社会实践、毕业顶岗实习的方式,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层次递进化”能力培养,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核心竞争力。3.打造校企联动的实践教学平台。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推动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高职新闻专业要培养具有新媒体思维,具备新媒体复合专业能力的人才,就需要持续结合传媒产业发展,联合行业优质融媒体企业,建立校企融合多元化的实训教学平台。校企协同开发专业实践课程,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构建虚实仿真工作情景,训练学生适应复杂化的新媒体实践任务;引入新媒体行业资深人士,成立“大师工作室”,协同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复合式新闻实践能力;以教室、仿真室、实训室“三室”为基础,以识岗、习岗、顶岗“三岗”为途径,拓展课堂的内涵外延,通过仿真、模拟、实践能力训练、新媒体技术培训、社会技术服务等为主要功能,深度融合课内、课外、企业“三课堂”,学生通过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仿真”或真实的生产项目的教学实践,切实感受职业标准,才能实现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全面提升的实践教学目标。4.建立多维度的实践教学评价。实践教学评价是对实践教学质量的衡量,也有益于提高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实践教学评价主要面向专业、实践课程、教师、学生四个维度来设计评价指标。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基于新媒体的岗位工作内容,高职新闻专业的实践类课程教学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尚需完善,需要以校企合作为抓手,联合新媒体行业、企业,建立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以新媒体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开发新媒体系列岗位的职业能力标准,依据职业标准构建课程体系,系统设计实践类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在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下,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紧跟时代的变革,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加强实践教学,推进课程改革,才能培养出满足新媒体行业所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魏胜宏,唐红雨,王琳.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促进实践教学质量[J].镇江高专学报,2016.

[2]杨静民,纪惠军等.基于“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陕西教育(高教),2020.

新媒体运营计划范文6

细品诸位专家的发言,我们感觉在“后蓝海时代”,任何电视台要获得和秉持引领风尚的气质,显然不能简单地用过往的经验和模式来看待同行之间的竞争,而需要更高的战略眼光、更新的战略思路、更强的战略手段,并依此推进节目、管理及其他方面的创新。

“计划性是一个国家、一个组织成熟的标志。”―――北京奥林匹克转播有限公司首席

运营官马国力

马国力是从活动操作的角度谈及“计划性”的,这一提法得到了爱知世博会新闻总监椿雅昭、上海世博会协调局副局长朱咏雷的认可与回应。椿雅昭说:“各种大型活动,必须要有计划,要考虑活动的效果。世博会要持续半年,这半年当中,什么时候举办什么活动?要向观众传达怎样的理念?希望达到什么目的?都要周密计划。”

其实电视台的运营也莫过于此,计划性不仅意味着“成熟”,同样也意味着更强的抗风险力。例如对电视节目创新体系化的提法,电视界已说过很多年,但推进速度却并不尽如人意,整体来看各大电视台的节目创新总缺乏计划性,所以成功率得不到有效控制,大家似乎总在“撞大运”:撞中了,就一炮而红;没撞中,却不知所以然。所以可以预见,谁第一个实现了电视节目创新的体系化建设,谁就有可能成为新的内容领导者。

“即使娱乐性很强的节目,如果没有严肃的主题作支撑,观众是无法得到真正感动的。”―――NHK爱知世博会新闻总监椿雅昭

椿雅昭先生提及“感动”,是为了论证媒体和大型活动的关系。爱知世博会的举办过程中,组织者为了提高日本孩子对世博会的认知,把活动的吉祥物“森林爷爷”和“森林小子”制作成每集5分钟,共26集的动画片,在开幕前大约一年的时间中在日本全国播放。因为主题积极、严肃,表现手法通俗易懂,大受孩子欢迎,收视率很高,同时家长也很满意,美誉度也很高。

纵观近年来国内成功的电视节目,例如《变形计》、《百家讲坛》等,都无一例外地都引入了目前流行的一些电视手段,如真人秀、真实再现等,目的是为了通过更广泛的观众接触来有效传播节目的严肃主题:《变形计》的教育反思、《百家讲坛》的辩证的历史观,因为有严肃主题支撑,节目让观众和节目主创者达到心灵共振,“一起欢笑,一起悲伤,一起兴奋”。这无疑有积极的启迪意义。

“要有三个备用:备用的资源、备用的选择、备用的计划。”―――雅典奥运会新闻中心主任阿里斯•尼克拉吉斯尼克拉吉斯谈及“备用”,是应主持人袁鸣之邀对北京奥运会所提的建议;推及电视节目领域,“资源”、“计划”、“选择”可分别对应于节目生产过程的上游、中游、下游,是规范的节目生产线的基本结构。那么,为什么尼克拉吉斯要着重强调“备用”呢?他没有展开来讲,只是说:“如果做好这三个备用,在整个奥运会期间,你们会觉得整个任务要轻松得多”。

大型活动和电视节目一样,都是团队的艺术,需要比以个体作战为特征的纸媒作品更多的组织协作,所以节目推进的过程中不确定性几乎无法避免,由此我们理解:“计划性”只是基本,“备用”一说才见真功力,也是体现组织者“计划性”意识的更高层次。换句话说,无论大型活动还是新节目开发,都要通过科学调查预见到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种可能,并据此做好充分准备。

“要创造出与我们竞争对手不同的、尽可能多的节目。”―――Channel4受众研究首席顾问休•约翰逊

约翰逊在英国研究电视受众长达30年,有丰富的频道运营经验;他认为:一个电视台首先要有明确的竞争对手;其次,与竞争对手的观众目标要有明确区分,对于Channel4是年轻的16~34岁年龄段;其三,节目内容应多元化,因为“虽然都是年轻人,但也各不相同,一些人喜欢轻松节目,一些人喜欢《老大哥》这样的节目,还有一些人喜欢严肃题材,比如纪录片”。

由于国情不同,中国电视市场的竞争比英国更复杂,所以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很多电视台做了许多年却不知道自己的竞争对手究竟是谁;表现到频道运营上,则显示为频道品牌定位混乱、战略设计有始无终、节目创新无章可循,是一种较低产出水平的高消耗运营。湖南卫视作为近年来国内电视的领军品牌,在这些方面做得相对较好,是第一个提出了“以年轻观众为目标、娱乐节目为主干”的有明确定位的全国性频道,但在内容创新的水平和效率上较欧美国家仍有差距。

“如果要提供大家都喜欢收看的频道,首先要在节目的量和质之间把握好平衡。”―――Channel4受众研究首席顾问休•约翰逊

针对主持人的“收视率是否是导致低俗化的万恶之源”的问题;约翰逊用到了“平衡”一词。不约而同的是,所有嘉宾都认为节目的收视率和高质量并不矛盾。结合约翰逊“平衡”说的前后语境,这里的“量”和“质”指的不仅是节目本身,而且包括“收视率”和“美誉度”这两个构成节目影响力的基础要素。约翰逊认为:“追求收视率不见得是坏事,有时候高的收视率是由高质量的节目带来的”。

会后我们单独找到约翰逊,跟他探讨节目研究、创新和评估的问题。他介绍,在英国收视率也不是影响一个节目“上”或“下”的唯一因素,还要结合包括观众反馈、广告商反馈等其他各方面因素,所以这需要建立一个除收视率调查之外的立体化、全方位调研系统,例如新闻信息收集、专项观众调查、市场趋势分析等。

“从收视率的角度,哪些可以带动收视率?电视剧、新闻、娱乐、体育、电影……就像一个波音747有四个发动机。”―――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公司总经理王兰柱

勿庸置疑,作为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电视媒体人,都有挥之不去的新闻情结,但近年来由于整个行业的娱乐化倾向,并受到互联网、手机、流媒体等新型媒体的冲击,传统新闻的市场份额明显萎缩。另一方面,在娱乐化甚嚣尘上的同时,一些媒体开始提出要用“新闻+电视剧”的编排模式重新拾起新闻的半壁江山。

从收视率的角度,王兰柱提醒电视人不要把口号过于当真,因为一个电视台是由各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各类型节目都是推进电视台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所以在保持品牌和主题基本一致的基础上,不应过份拘泥于类型或形式的一统,“实用”和“实效”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