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规划的基本原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规划的基本原则范文1
1.1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市政设施差、水体污染严重,区域环境质量差
由于历史的原因小城镇基础设施原本就不完善,加上规模迅速扩大,使得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问题更加突出,造成小城镇水资源和能源缺乏、整体环境质量差。一些小城镇是由于大中型工、矿企业的突然建立拔地而起,而这类小城镇原有的基础设施条件比较差,由于只重视发展生产,完全忽视了基础设施尤其是环保设施的建设。大部分小城镇的排水管网简陋,排水系统极不完善,没有相应的污废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水体,导致了严重的水污染环境问题。
1.2原生环境遭到严重侵害、资源破坏和浪费现象普遍
不可避免的建设和开发活动使小城镇原有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小城镇主要以开发、利用当地资源为主,由于环境规划工作不足,以及在思想观念上落后,从而导致自然资源不能有效充分的使用,造成自然资源的浪费。
1.3面临大城市环境污染转嫁的危险
一些大城市在进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以及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过程中,为减轻污染严重的企业导致的环境问题,将这些企业或者部分产品的生产迁移到小城镇。另外,很多小城镇为了发展本地经济积极引进外部投资,在没有系统城镇规划的情况下迅速发展城镇工业,以求尽早改变其贫穷落后的经济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不加选择地引进投资。这种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观点打破了小城镇自然环境的平衡,使其环境质量迅速恶化。
1.4环境规划和管理工作落后
由于思想认识,经济与技术等原因,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工作展开不利,大部分小城镇还处于脱离环境规划之外的发展模式中,环境管理更是无从谈起。这从本质上导致了小城镇环境问题的突出性。
2小城镇环境规划
2.1概念
小城镇环境规划定义为:以生态经济学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全面贯彻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共同规划、共同实施、共同发展的方针,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效益的有效统一,使小城镇社会经济与环境持续协调地发展。这一概念实际上就是建立在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之上,城镇环境规划是以“环境—社会—经济”作为一个综合生态系统,依据科学理论,在对城镇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人类活动和资源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是一种克服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和环境保护活动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的科学决策。
2.2作用
小城镇环境规划的编制、实施以及监督对促进区域内的社会、经济与环境的统一协调发展,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其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必须以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否则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和严重的后果。小城镇环境规划的重要作用就在于协调经济与社会、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的关系、防范资源环境问题的发生,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2)保障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环境保护是我国基本国策之一,它与经济、社会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必须将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之中,并进行综合协调,才能保障其顺利实施。城镇环境规划就是环境保护的实施计划,为了使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必须对环保的概念、目标、指标体系、资金投入等方面都进行科学系统论证以及精心策划。3)合理分配排污消减量、约束排污者行为。根据自然环境的纳污能力以及“谁污染谁治理”的基本原则,科学合理地规定不同排污者的最大排污量和应消减量,为更加合理地约束排污者的排污行为,污染防治及治理提供科学依据。4)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佳的环境效益。自然资源既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基本物质要素,也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在有限的自然资源和资金投入的条件下,特别是对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我国小城镇来讲,如何用最小的投入,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城镇发展的首要目标。5)实行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城镇环境规划为其本身提供了科学的环境保护的目标和要求,它对有效实现环境科学管理起着关键性作用,并可用于指导环境管理活动、环境建设等。城镇环境规划体现了国家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方针和发展战略,其所作的宏观战略规划,为其实行环境目标管理制度提供了科学依据,是政府和环保部门开展环保工作的重要依据。
2.3小城镇环境规划中应重视的问题
1)必须注重基础资料的真实性。在收集了充足的真实的基础资料后,才能编制出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的环境规划。但目前,由于小城镇本身缺乏环境规划方面的基础资料,加上城镇化速度过快,部分农民转入小城镇,使得小城镇人口的准确统计存在相当大的难度;另外,受到传统的影响,有些居民不愿透露真实情况等,使得掌握的资料有限并且与实际情况有一定差别。所以,只有对当地进行大量的走访调查,同时对资料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获得真实可靠的资料,使该环境规划既符合相关政策法规,又符合小城镇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需要。2)注重环境规划的可行性。大多数人尤其是决策者们对规划的赞同,是关系到规划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现实中规划方案能否顺利通过、实施和取得成效,不仅取决于规划是否科学合理,还取决于规划是否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得到人民群众支持和认可,尤其是政府职能部门的决策者,对规划的实施起重要作用。3)必须注重分析区域资源,确定符合实际的小城镇性质。小城镇是农村地区一定范围内的经济中心,是联系城市和农村的纽带、三农工作的载体。因此,确定小城镇的性质及其发展方向,必须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从资源来说,由于相邻镇域和区域有其相似之处,但也有各自特点,这就要求在编制环境规划时,首先要仔细分析和掌握区域资源特征,确定区域发展方向及小城镇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然后再以镇域中心确定小城镇的性质及发展方向,同时还应考虑区域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新技术应用。4)必须注重可持续发展。规划具有可持续性的前提是注重可持续发展规划。小城镇的起源是农村和乡镇,它发展的基础是土地资源丰富的农村,受到农村传统耕作方式的影响,目前土地资源存在分配不均,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对于城镇发展而言它是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土地是否被合理开发利用关系到小城镇能否合理地、持续地以及全面发展,土地可持续利用需强调两点:a.平等原则,在自然资源面前当代人和后代人拥有平等的发展权利,当代人不能将过多消耗土地资源而引起的严重后果让后代人承担;b.协调性,要协调好土地资源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协调土地的供需平衡关系,首先应以集约化利用为原则严格控制和管理土地利用,加强对自然生态用地及环境敏感区域的环境保护;其次合理调整用地结构,引导乡镇工业企业用地和居民住宅用地的统一规划;再次通过健全基础设施,改善居民居住环境。除此之外,随着小城镇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化水平快速发展,城镇的经济发展和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之间矛盾日益突出,这个矛盾不加以重视和控制,势必制约小城镇的全面发展。面临挑战,这就要求在小城镇环境规划编制时,以区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为基本出发点,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的最大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研究可持续发展,规范开发自然的度,确定发展方向,减少规划的盲目性,使自然既能为现代人服务,又不危及后代人需求。
2.4小城镇应从污水、固废、大气等方面开展环境规划
1)污水的收集与处理。根据地形图以及区域地貌特征规划镇区排水管网,收集生活污水、生产废水和雨水,生产废水的排放严格执行《污水综合排水标准》,污废水集中送往污水厂处理。污水处理厂的选址主要由管网走向、河流走向、夏季主导风方向等决定。由于小城镇污水日变化系数大,在选择污水厂处理工艺时要注意考虑水量和水质对工艺的冲击。一般来说,一个小城镇只需要一个污水处理厂,经污水厂处理后的水就近排入水体。2)固废的收集与处置。在源头上减少垃圾的产生,并对固体废弃物进行及时的分类和收集,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加强对垃圾处理过程的管理。对已经产生的垃圾,要积极做好回收利用和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产生二次污染。3)大气污染的防治。优化工业的能源结构,尽可能多的使用绿色、环保燃料,最大限度控制煤炭使用,并且改进煤炭的使用方式,推进煤炭清洁化利用。落实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完善小城镇大气污染规划与防治措施。
3结语
环境规划的基本原则范文2
【关键词】城市;环境;治理;问题;对策
所谓城市环境治理,就是指通过一定的手段方法,运用各项法律法规,来协调社会的生产生活,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的行为。在城市的发展中,城市环境治理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也是不容忽视和不可缺少的。以下笔者就从城市环境治理原则出发,来谈谈城市环境治理的现状及其对策。
1.城市环境治理的基本原则
目前我国的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很多城市都在不断的向周边扩张以适应城市的发展需要。与此同时,城市环境治理的范围也在随之不断增大,并且城市环境治理也正逐渐成为一项具有复杂性、长远性和艰巨性的工作。为了能够更好的开展城市环境治理工作,必须要遵守一定的基本原则。
首先,要遵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的基本原则。城市环境治理并非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是一项具有复杂性、全局性的工作,需要在统筹规划下合理有序的开展城市环境治理工作。其次,要遵守明确责任的基本原则,城市环境治理不单单是政府的责任,也是企业、个人的责任,因此在我们应该明确各自的责任,以便提高环境治理效率。第三,要遵守防治结合的基本原则。城市环境治理工作的内容不应该只包括治理,而忽视预防。实际上预防才是提高城市环境治理工作水平的根本途径。第四,要遵守公众参与的基本原则,城市环境保护和治理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也只有公众积极参与进来,才能最大程度的提高城市环境治理水平。第五,要遵守综合治理原则。这里所指的综合治理包括道德治理和法治治理。也就是说不单单要从道德层面上开展环境治理,必要时还要采取强制性措施,以督促政府和社会各界做好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第六,要遵守突出重点原则,对于一些污染较为严重的环境领域,要给与高度的重视,如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等。第七,还要遵守科技创新原则,不断提升城市环境治理技术水平。只有遵守上述基本原则,才能促进城市环境治理工作更好的开展。
2.城市环境治理现状
从目前我国的城市环境治理现状来看,虽然我国已经加大了环境治理力度和资金投入,但是效果并不是十分显著,城市环境依然面临着严重的污染问题。这反映出当前我国城市环境治理工作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就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代,而之所以会有巨大的转变,是因为我国加大了工业化建设和发展。这种发展战略的转变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但同时也为城市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尤其是在城镇一体化发展不断加快的今天,城市的人口数量与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环境治理的紧迫程度与城市人口素质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深刻,这些都为城市环境治理工作的开展带来较大困难。人口不断增多,污染物自然也随之不断增多,环境治理压力也就会越来越大。并且同时我国的城市环境治理政策也不够完善健全,公众在城市环境治理方面的参与意识并不强,基础的城市环境治理设施建设较为落后,这些现状都使城市环境问题更加突出。
3.城市环境治理的主要对策
3.1城市环境治理立法措施
环境立法措施是规范城市环境治理的重要保障。从制约力角度讲,法律起到了有效的制约作用,能够约束各界人士的行为,强制大家履行义务、行使权利;从环保资金建设角度讲,环保立法可以通过征税、征费等角度设立门槛,既提高了环保的标准和环境治理的效率,又能积蓄一部分环境治理资金,解决资金不充足的问题。环境立法包括中央立法与地方立法以及国际立法等,可以效仿发达国家,可分为环境行政立法、环境经济立法与环境刑事立法等。其中,环境经济立法中采用的较为普遍的是环境保护费的征收、排污许可证及排污权的交易制度、经济刺激制度、税收和抵押金制度,以及环境发展基金、环境损害保险金等经济手段。
3.2城市环境治理政策措施
主要是针对实施城市环境治理政策的重要措施。配合政策实行严格的城市发展规划制度。要以城市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为依据,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内容包括:从区域整体出发,统筹考虑城镇与乡村的协调发展;调整城市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统筹安排和合理布局区域基础设施,实现基础设施的区域共享和有效利用;把合理划分城市功能、合理布局工业和城市交通作为首要的规划目标。
3.3城市环境治理教育措施
环境教育措施是落实城市环境治理内容的思想保障。所谓环境教育就是使学习者认识和理解人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防止环境污染,将系统的环境科学知识予以大众化,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环境教育内容涉及到自然、社会、技术、管理、政法等多种学科的知识,各学科领域都与环境科学兼跨、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当今城市政府和人民群众都对城市环境治理认识不足,落实城市环境治理的教育措施显得尤为重要。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指出“教育是环境发展过程的核心”,提出了“发展环境教育”的口号。环境教育由此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学科教育的重要主题。中国应紧跟这一潮流,学习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环境教育立法,积极落实环境治理的教育工作,也更好的为人们的认识提供更新、更权威的知识。
3.4城市环境治理技术措施
要加强环境治理的基础设施建设,就必须先巩固技术,争取找到成本低廉、效果优异的环境治理的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的方法。环境技术措施是城市环境治理定量管理的重要尺度。环境技术是指防治环境污染、环境破坏和改善环境的相关技术,一般包括专门的治污技术、环境管理技术、各种综合利用技术以及预防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技术。如污废水处理技术、固体废物处理技术、防治放射性污染技术、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环境监测技术、环境产品生产技术、环保技术的营销技术等。
落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基层和排污单位。加强污染物排放监测和统计。综合运用排污许可、排污收费、强制淘汰、限期治理和环境影响评价等各项环境管理制度和手段,实现总量控制目标。建立强制回收制度、代处置制度等环境治理先进制度。强制回收制度是为了防止污染发生转移,规定强制报废设备和对部分有毒废旧物品由生产者和销售者负责集中回收,再交由专门处理单位处理的制度;代处置制度是指排污企业与按照市场化模式运营的专业污染处理单位签订协议,委托专业单位治理产生的污染,委托方支付污染处置费的制度。
4.结束语
总之,近年来中国城市环境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目前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创新措施,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只有做好城市环境治理共走,才能为城市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才能为人们安居乐业打下良好基础。所以目前城市环境治理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并积极采取有利对策来提高城市环境治理水平,做好宣传工作,增大公众参与意识,提倡全面保护环境,做好城市环境污染的预防工作。 [科]
【参考文献】
[1]姜爱林,陈海秋,张志辉.城市环境治理制度创新的基本取向与思路[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8(04).
环境规划的基本原则范文3
【关键词】矿山;环境管理;管理体制
引言
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矿产资源,同时人类的生活又依赖着生态环境。然而现如今矿产资源的开发既促进了社会财富的积累,也很大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和社会在矿产开发中对资源环境保护的意识淡薄,为实现短期经济快速增长,对矿产资源进行掠夺式开采,不但极大的浪费了矿产资源,而且对矿山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导致这一事实的直接原因就是忽视了矿山环境的管理。因此,必须加强矿山环境管理工作,协调生态环境保护与矿产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并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矿山环境管理模式,以保护矿山环境。
1、导致矿山环境问题产生的因素
1.1矿山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受自然环境条件制约
自然地理位置对矿体的影响很大,加之复杂的成矿条件,矿床规模大小不一,同时绝大部分矿体都储存在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下,使得采矿难度非常大,决定了矿山开采不可避免会对矿区周围的生态环境,尤其是地质环境会造成破坏。
1.2一些地方重资源开发,轻环境保护
大多数宏观决策过程中,往往偏重于经济效益和发展速度,而忽略了发展质量、环境效益以及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在发展战略和计划的制定中,重经济项目,而轻矿山环境保护的相关项目;在项目决策中,更多关注经济评价,而忽略矿山环境和地质灾害的评估;正是这些因素导致部分矿山企业在开采过程中盲目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既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又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致使矿山环境问题不断加重。尤其在上世纪80年代初乡镇矿山和个体采矿大行其道的时候,大量小矿山无设计、无规程、设备简陋,环境污染严重、事故频发。
1.3矿山环境保护法制不健全
我国目前只在《环境保护法》和《矿产资源法》中有关于矿山环境保护一些原则性的要求,具体的管理法规以及可操作性的措施还不完善;在管理体制上,相关部门有关矿产资源开发的职责存在交叉分散的弊端,使矿资源开采时引起的塌陷、泥石流和滑坡等地质环境问题和地质灾害的管理处于一种真空状态。国家基本法缺乏对矿山地质环境方面的相关规定,行业部门难以理顺之间的职责关系。
1.4矿山开采技术落后
目前,由于矿山环境保护技术规范不健全,针对不同类型的矿山缺乏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和开采技术要求,传统的炸药爆破方式仍然是我国绝大部分矿山进行矿石开采时所采取得手段,这样的方法容易导致矿山围岩结构受损,从而频频发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事件,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矿区和主要交通干线以及城市附近的地貌景观和生态环境,加剧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
1.5矿山环境恢复与治理资金渠道难求
我国大多数已闭坑或接近闭坑的矿山要么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建设的,要么就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许多已形成矿山地质灾害的矿区,难以追究责任人;而部分接近闭坑的矿山,企业早已将利润上缴给了国家,自身没有留下足够恢复与治理资金。而当前这些企业经济效益不好,负担重,不同程度面临破产或转产,没有能力来进行型矿山环境的恢复与治理。因此,矿山环境破坏的速度远远快过恢复与治理的速度。
2.改进和完善矿山环境管理的措施
2.1编制环境管理规划与计划
矿山企业环境规划一般情况下应该包括规划目标、实施方案、支持措施这三方面内容。规划目标,以纵向关系划分,可分为远期、中期以及近期目标。远期目标大致为“清洁矿区的要求”。中、近期目标主要针对的就是当前矿山急需解决的环境问题。以横向关系划分,又可分为矿山企业内部各部门以及开采任务中各工序的目标,只有近期目标的逐步完成才能实现远期目标。矿山企业环境管理的总目标应在各工序、各部门的分目标完成的基础上来实现。并且将其反映在各种指标中。因此应按远、中、近期环境管理目标的要求来分别制定各种指标;并逐步纳入企业的年度计划,最终付诸实施。实施方案是矿山企业环境规划编制过程中的第二个重要部分。这些方案主要针对本矿企业的基本情况,从工艺改革、环境监测、加强管理、净化处理等几个方面着手去解决矿区的环境污染问题。拟定有关支持措施是矿山企业环境规划编制中的第三个主要内容。一般包括矿山企业环境管理体制、管理人员及结构的具体安排,规范相应的经济、行政手段,以及对于技术经济、人力、物力等方面所采取的支持措施。
2.2搞好内、外部组织协调工作
在社会主义生产过程中矿山企业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单位。除了矿山企业本身,在企业外部还有上级的主管部门以及其他的相关单位。矿山企业内部也存在各种职能部门。而且矿山经营活动的内容多,工序复杂。因此就必须组织协调好矿山的外、内部以及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项工作,来保证矿山或矿区的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矿山企业外部关系的协调,主要是指协调下级与上级,自身和全局的关系。在我国,矿山企业的经营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以及相关部门的支持和批准下完成的,矿山企业环境管理活动同样如此。所以,作为一个局部,矿山企业环境管理活动必须接受全局系统或区域环境的指导。因此,协调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企业内部的协调工作主要是在领导与生产岗位以及各职能科室之间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完成。为此,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认识问题,摆正环境保护与生产的关系,做到两者兼顾,使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既能消除污染又能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二是做法问题,在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生产的全过程中融合环境管理环节,这是企业环境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
环境规划的基本原则范文4
关键词:奥林匹克;环保行动;措施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改造自然界的目的原本是为了造福于人类,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却带来严重的负效应,以至于威胁到我们人类的命运。随着全球的生态危机愈演愈烈,人们开始清醒和反思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实施环境保护。为此,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解决这场危机的关键是人类需要进行一场深刻的变革,寻求一种新的发展道路,建立一个以环境保护为标志的人类新文明,而奥林匹克运动会也正是伴随着这一变革而发展起来的。
1.奥林匹克运动的环境问题
现代奥运会的规模不断扩大、参加比赛的运动员、教练员数量的增加,奥运期间旅游者数量骤增,由此,举办奥运会要修建大批新的体育场馆、设施、酒店,而且整个举办城市的规划、建筑都要围绕奥运会设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城市的发展速度,但有存在着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比赛后体育设施大量闲置而造成的浪费、游客和运动员对自然环境超量使用等新的不平衡。
奥运会对环境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自然环境的大量占用。为修建体育场馆和奥运村等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原有自然环境比如遭到破坏,新修的公路、停车场、酒店等更加重了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此外,由于修建大型场馆造成的大量消耗能源消耗及由于占用土地,造成土壤流失;由于使用电力和燃料而增加温室气体,对臭氧层的破坏(大量使用制冷设备);短时间内突然聚集大量人员的疏散一直是奥运会的难题;而且,突然增多的汽车燃烧汽油造成的大气污染,噪音等又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这些都对环境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
2.奥林匹克运动的环保措施
一般来说,举办奥运会这样的大型赛事,需要修建大量场馆及道路、停车场、旅馆、餐馆等各种设施,会加重城市的环境污染。水上项目会污染水域,冬季项目会破坏植被,损害自然景观。奥运会期间剧增的交通量会带来空气污染和噪音污染,大量聚集的人群又在不断地制造垃圾。奥林匹克运动与环境的冲突,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而且已经引起环境保护主义者的批评。1972年,美国的丹佛市迫于当地生态组织的压力不得不拱手让出举办第12届冬奥会的权利。迫于同样的原因,1974年加拿大的温哥华撤回其举办第13届冬奥会的申请。奥林匹克运动有识之士很早就觉察到了体育运动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在国际体育界率先采取了一系列维护环境的措施。
最近几届奥运会举办城市的环保措施举例
三、奥林匹克运动的环保行动
(一)奥林匹克环保的示范效应
1999 年 10 月,国际奥委会在巴西召开了环境保护会议,通过了《奥林匹克 21 世纪议程》,把“体育、文化、环境保护”作为奥运会的三大支柱,要求所有奥运会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内举办。
奥林匹克运动已经成为一支具有全球影响的现实社会力量,它达到了所有文化中所有阶层的民众。作为奥林匹克运动的组织协调机构,国际奥委会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并且在遵守奥林匹克运动中所规定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扩展了自己关心的领域,采取行动来进行环境保护。
(二)加强奥运与环保教育
近十年来,历届奥运会的组织者都以各种方式进行环保教育,如1994年利勒哈默尔冬奥会利用公共交通车辆作为宣传工具并通过门票和出版物来传递奥林匹克信息。1998年长野制定了环保教育计划,并实施了能源和交通示范的项目,2000年悉尼奥运会将环保信息传播到整个社会,2002年盐湖城制定了环保教育计划,并实施了能源和交通示范的项目。国际奥委会号召,在每年6月5日的“地球日”(EarthDay),各国奥委会与当地一些环境机构联合来举办一些环保宣传活动。此外,国际奥委会与世界奥运选手协会(WorldOlympiansAssociationWOA)合作,建造了一个由专家、志愿者和奥运明星组成的网络来发挥奥运选手在环保方面的榜样作用。
(三)广泛开展国际合作
环境规划的基本原则范文5
[关键词] 广东省 肇庆市 村庄 分类 规划
一、 前言
为加强国家对集体建设用地的管理,规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市场秩序,结合广东省实际, 2005年广东省省国土资源部门制定实施了《广东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根据《办法》的要求,总结出广东农村规划的一些指导思想:1、村民住宅用地使用权不得流转,即宅基地和取得相关用地证件的村民住宅用地是不可以流转为其他用途的,应该用于建设村民住宅及相应的配套设施。2、村民出卖和出租住房后,不得再申请新的宅基地,即一户一宅政策,多出的宅基地要依法规集体所有。3、通过出让、转让和出租方式取得的集体建设用地不得用于商品房地产开发建设和住宅建设,因此,流转的集体用地主要用于厂房和商业设施建设。4、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依法对集体建设用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同时要考虑退出老宅基地农民的安置问题,一般采取开发一定量的房地产,并使用部分用于安置村民的策略。另外,农村规划还需坚持以下基本原则:1、充分调研,了解村庄的自然资源条件、经济社会状况和历史发展情况,并摸清村内建筑质量、公共设施分布、周边用地情况等。2、符合上层次规划的要求,以所在地块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或所在乡、镇的总体规划为依据,并同有关部门的专业规划相协调。3、节约用地,尽量不占用耕地和林地,提倡相对集中建设多层公寓式楼房和联排式住宅。4、正确引导,逐步建设,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5、加强规划的可实施性,规划方案报批前需征求村民或村民代表的意见。
近年来,肇庆市坚持创建生态文明村和省级卫生村,大范围进行村庄环境规划整治,着力打造宜居乡村。在符合广东省村庄用地管理、规划指引及技术规范的基础上,规划还需针对不同区位、不同类型村庄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规划方法和策略,更合理、更科学的进行各村落的建设规划。
二、 村庄的分类及特点
1、中心城区范围内的村庄
中心城区范围内的村庄即城中村,分新城区和老城区城中村两种,两
种村庄均具有交通便利,村内建筑新旧交替,建筑质量较好的特点。新城区村庄的基本特点是用地较紧凑,主要包括旧居住区、新宅基地及流转作为工业厂房或商业设施的集体用地,村内被市政道路穿越或村外被市政道路包围,与周边城市建设联系紧密,对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大部分依赖于周边城市;老城区的村庄则用地非常紧凑,只剩密集的旧居住区用地和少量集体流转用地,与城市基本融为一体,缺少绿化和改造空间,村庄形象及环境较差。
2、城郊地区的村庄
城郊地区的村庄用地也较紧凑,主要包括旧居住区、流转为工业厂房
的集体用地及少量水塘、空地等,其一侧或附近有市政道路,一部分服务设施在村内解决,另一部分则靠城市设施解决,总体建筑质量一般。
3、偏远地区的自然村落
偏远地区的自然村落以自然风貌为主,环境优美,但交通不够便利,
村内除零星的住宅和一两条入村小路外,大部分为山坡、水塘、果园、农田和荒地等用地,村内建筑质量和卫生条件较差,对服务设施的需求基本都在村内或中心村附近解决。
三、 村庄规划建设方法分析
1、老城区的村庄
老城区的村庄由于缺乏集体自用地,新旧建筑混杂,且建设密集,基
本没有开敞空间和绿地,规划应该以创建城市文明社区为目标,重点对村庄环境进行整治和改善,主要包括拆除村内乱搭乱建的临时建筑和零散分布的一层砖混建筑,统一布置沿街商业建筑,疏通道路,保证村内巷道基本达到2米宽左右,利用巷道两边的小空地设置绿化景观节点,在村内安装垃圾桶和路灯等基础生活设施的措施。
2、新城区的村庄
新城区的村庄应以整合土地空间资源、促进人口集聚和提升生活品质
为目标,符合本地技术管理规定要求,在利用宅基地建设一户一宅的村民住宅和配套设施的同时,也要考虑剩下集体用地(流转、征收征用、公共建设)的规划改造方案。村庄位于肇庆学院西侧,并通过学院西门加强了与学院之间的联系,其旧居住区拟被规划建设为商业街、办公楼和居住小区,主要用于满足学校和师生的需要,拟规划方案详见图1。
3、偏远地区的自然村落
偏远地区的自然村落应以建设成为体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新型
农村社区为目标,与农村的具体情况和农民的意愿充分结合,并按照《广东省村庄整治规划编制指引》的要求进行编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基于肇庆市的气候条件和生活习俗,村民住宅基本采取南北向布局,宅前留出一定入户用地用于晒谷或堆放杂物;②住宅外型要体现雅致、朴实、简洁的新农村住宅风格,与自然朴实的田园风貌相呼应;③设置一至两条走机动车的入村道路与外部联系,并在村口或活动中心附近设置户外停车场,内部巷道尽量采用本地材料,如青石板或石头铺地;④拓宽村民的收入来源,因地制宜地安排养殖业、种植业或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产业;⑤在安排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同时,要注意给水、排水、供电、燃气和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地改善村庄原先的“脏乱差”形象,打造宜居环境。
四、 总结与思考
城乡协调发展不是城乡一样化,更不是村庄一样化,每个村庄都有自
己的特点,如不同的用地结构和资源条件,不同的风俗习惯和历史沿革,不同的发展问题和发展机遇,除上述几种村庄类型及相应的规划对策外,规划时应通过详细的调研分析,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结合各个村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编制。
环境规划的基本原则范文6
关键词:MRI系统;扫描室;电磁屏蔽
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MRI scan room electromagnetic shielding system implementation, the article brings up the MRI scan room electromagnetic shielding planning principle, technical requirements, development design key points, construction and acceptance inspection for the future reference.
Keywords: MRI system;Scan room;Electromagnetic shielding
MRI系统扫描室电磁屏蔽的防护效果直接关系到MRI系统的正常工作和周边环境的使用安全,故需加强MRI系统扫描室电磁屏蔽防护实施的全面管理工作。
一、MRI系统组成
一般情况下,MRI系统由磁铁系统、射频系统和计算机图像重建系统3部分组成——
(一)磁铁系统
磁铁系统分为静磁场和梯度场。静磁场又称主磁场。目前,大多医院临床所用的超导磁铁,其磁场强度为0.2T~7.0T,常用的为1.5T和3.0T;动物实验用的小型MRI则有4.7T、7.0T与9.4T等多种主磁场强度;另有匀磁线圈协助达到磁场的高均匀度。梯度场是用来产生并控制磁场中的梯度,以实现NMR信号的空间编码。这个系统有3组线圈,产生x、y、z 3个方向的梯度场,线圈组的磁场叠加起来,可得到任意方向的梯度场。
(二)射频系统
射频系统分为射频发生器和射频接收器。
射频发生器产生短而强的射频场,以脉冲方式加到样品上,使样品中的氢核产生NMR现象。
射频接收器接收NMR信号,放大后进入图像处理系统。
(三)计算机图像重建系统
由射频接收器送来的信号经A/D转换器,把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根据与观察层面各体素的对应关系,经计算机处理为层面图像数据,再经D/A转换器加到图像显示器上,按NMR的大小用不同的灰度等级显示出欲观察层面的图像。
从建筑平面布置来讲,MRI系统机房分为扫描室、控制室和设备室3个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的空间,其中扫描室的电磁屏蔽防护效果值得特别关注和探讨。
二、MRI系统扫描室电磁屏蔽防护环境规划原则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医疗业务有限的空间内存在大量的电气、电子和机电设备,它们各自产生较大的电磁干扰影响其他设备正常工作,同时也应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以承受其他设备的干扰。
电磁屏蔽就是屏蔽电磁信号。用金属材料把需要防护的物品做全方位的包裹,使外界的电磁信号不能进入这个被防护的空间,从而达到防止干扰的目的。大型医疗设备MRI系统的功能更加集中化和智能化,对抗电磁干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在拟建项目规划设计时需收集大型医疗设备专业技术资料,对医疗区(特别是医技检查部分)的电磁防护环境进行整体规划,并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敏感医疗设备要尽量远离干扰源;
2.敏感医疗设备集中的医技科室要合理分布各医疗设备;
3.要合理布置敏感医疗设备所在医技科室的楼层及平面分布。
在全面了解医疗设备干扰和抗干扰能力的基础上对电磁防护环境进行整体规划,在满足国家相关标准和设备安装规范的前提下,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和周边环境进行综合评估。
三、MRI系统扫描室电磁屏蔽技术要求
根据电磁屏蔽原理和技术的研究发展,电磁屏蔽一般情况下分为射频屏蔽和磁屏蔽两类。
(一) 射频屏蔽的技术要求
MRI系统扫描室要求具有射频屏蔽的功能,射频屏蔽可防止设备自身所产生的射频对外部环境的干扰,同时也可防止外部环境对MRI系统设备正常工作的干扰。针对3.0T MRI系统射频屏蔽需要的衰减值为90dB以上,频率范围在15~128MHz内。这些指标必须在MRI系统安装之前由专业部门测试后确认,测试方法按 GB12190-90的要求。
所有进入扫描室的管线(如直流照明、氧气管道、控制电线、风管进回风口、失超管等)必须通过安装在射频屏蔽上的各种滤波器才能进入,由医疗设备厂家提供连接机柜至磁体所需的滤波器,其他功能滤波器需联系屏蔽专业厂家设计并安装。
(二)磁屏蔽的技术要求
MRI系统设备所在位置必须保证在运行中既没有外部的干扰影响磁场的均匀性和正常运行,也要保证相关人员的安全和其他敏感设备的功能不受该磁场的影响。根据国家相关技术标准,5高斯磁力线不能出扫描室。典型的MRI系统机房平面及剖面磁通密度分布如图1所示,该示意图仅表示在空气中理想的磁场分布。
四、MRI系统扫描室电磁屏蔽专业设计
由招标或比选方式确定的电磁屏蔽专业厂家根据MRI系统医疗设备的屏蔽指标要求、扫描室空间的实际准确尺寸和设备定位等现场情况,经过相关技术参数的计算,提出具体的电磁屏蔽技术要求和屏蔽方案,并向业主或总包单位提供土建配合的电磁屏蔽施工图(如图2所示),包括四周墙体上需预留管线孔洞的准确尺寸及定位、屏蔽门窗洞口尺寸及定位、地面防水防潮及各层做法要求等。电磁屏蔽专业二次深化设计的要点包括:
1.根据已招标采购的MRI系统设备技术特性确定经济合理的屏蔽效能指标,屏蔽设计的基本原则是满足医疗设备的功能要求。
2.MRI系统设备扫描室四周墙体需砌筑到顶(即梁底或板底)。
3.二次回填砼地面,要求其平整度误差小于3㎜。
4.机房最终地面为橡胶卷材或PVC地板,需在MRI系统设备安装完成后铺贴。
5.屏蔽室通过MRI系统接地,严禁单独接地;屏蔽室对地绝缘要求大于100欧姆。
6.为了磁体搬运,需在墙体上预留运输洞口,其尺寸为3m×3m(最小为2.8m×2.8m)。
7.失超管须由非铁磁性金属(如不锈钢管等)加工做成并准确安装,并避免转弯。
8.如果扫描室下面设有地下室,其四周防水层及保护层可做一遍,否则需做两遍防水层。四周防水层高度应根据周边房间是否为有水房间进行确定:如果为有水房间(在平面布置时应尽量避免其周边设有水房间),高度大于2.0m;否则,其高度大于0.5m即可。
五、MRI系统扫描室电磁屏蔽专业施工及验收管理
MRI系统设备机房电磁屏蔽专业工程需委托专业施工单位(或厂家)承担深化设计、现场安装及施工任务,业主及监理对专业施工单位的管理内容应包括:
1.三方技术人员共同到MRI系统扫描室实地察看屏蔽工程场地,了解屏蔽需求并分析。
2.由专业单位完成屏蔽方案设计,经业主或总包单位确认后完成深化设计工作。
3.土建施工单位根据该深化设计图纸砌筑墙体及防水施工等,并准确预留所有孔洞。
4.屏蔽专业厂家到现场进行施工界面的验收及移交(若验收不合格,需土建单位返工至达到相关要求为止)。
5.屏蔽材料和相关配套设备的采购及到货后现场验收。
6.扫描室屏蔽门及观察窗应由专业厂家定型加工生产、运输及成品安装到位,特别注意预留门窗洞口的净空尺寸及平整度是否满足安装的技术要求,安装时注意屏蔽门窗与墙体防护材料之间的搭接及装饰收边。
7.屏蔽体及其配套设施的现场安装及隐蔽验收。
在MRI系统设备机房电磁屏蔽施工过程中,屏蔽专业厂家需与业主、总包方(土建及安装)共同监管、密切配合、各司其职,按照二次深化专业图纸的各项要求完成好每一步施工工序,并保证施工质量。
在屏蔽专业单位现场施工完成后,选择有资质的第三方测试机构进行屏蔽效能测试,或根据合同约定采用屏蔽承包方和医院联合测试,经测试合格后方可进行屏蔽专项工程的验收工作,经全面验收合格后才能安装MRI系统大型医疗设备。
六、结束语
MRI系统扫描室电磁屏蔽对于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保护周边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在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及技术要求进行设计、施工、验收,确保使用效果。 (编辑 吕志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