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网络教研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网络教研方案范文1
摘要:光突发交换网络是下一代光网络的研究热点,但在突发数据包传输过程中的竞争问题急需解决。本文从OBS网络的原理出发,研究和分析了四种解决竞争的方案,在最后提出了将几种方案结合的高效性方案。
关键词:光突发交换网络 突发数据包 解决方案
一、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数据业务也层出不穷并迅猛的增长。光纤的利用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光层上采用波分复用技术来扩大网络的传输带宽和提高传输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在光网络中主要有三种交换技术,他们分别是光路交换、光分组交换、光突发交换。光路交换技术稳定,但带宽利用不高,不具备承受复杂性的大数据网络,光分组交换在数据处理方面对器件的要求很高,面对很多技术难关,而光突发交换是介于这种两种技术之间的,并结合了他们的优势,是下一代网络的研究热点,具有很好的前景。
二、光突发交换网络技术
1.光突发交换介绍
光突发交换(Optical Burst Switching, OBS)是由美国州立大学乔春明教授提出的一种新的光交换技术。这种技术对光器件要求比较低,它的交换粒度也是比较适中的。OBS是由突发控制包(BCP)和突发数据包(BDP)构成,在控制信道上主要是用来传输突发控制包(BCP),通过BCP在核心节点上预留资源,而突发数据包(BDP)的数据信道始终在光域中传输。
2.光突发交换原理
下图给出了OBS 技术的传输原理简图。
通过右图我们可以看到,BCP在独立的控制信道上传输要进过光/电/光转换处理,而BDP始终在保持在光域的数据信道中传输。从图中数字可以看出,每一个BDP域其相对应的BCP之间有一个时间间隔,这个间隔被叫做“偏置时间”,该偏置时间的设定对于后面的数据在核心节点上的冲突解决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三、OBS网络中突发包竞争解决方案
OBS网络在核心节点预留资源主要是通过控制包进行预留,从而使数据包能够始终保持在光域信道上传输。而这种预留机制采用的是单向预留协议,使得在核心节点上的数据包存在重叠的时间区,因而就会产生突发包竞争问题。
目前,在OBS网络中的突发包竞争的解决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种:1)通过采用偏置时间随机技术在竞争发生前尽量减少冲突。2)通过使用光缓存、高效信道调度算法、波长变换技术和偏射路由技术在竞争发生后尽量消除冲突。3)在不能消除竞争的情况下,就采用突发包分割技术来尽量减少竞争。比较常用的几种解决方案主要是:光缓存(FDL)、偏射路由、波长转换和突发包分割技术,还有本文提出的结合解决方案。
1.光缓存(FDL)方案。目前的研究方案中,光缓存器件只能依靠光纤延迟线(FDL)来实现对光路上的数据缓存。FDL就是利用光信号在传播的时候有时延这一特点,然后选择FDL来使光信号在线路中传播更多的时间而达到对光存储的作用。采用光缓存技术可以使得在数据传输信道中的BDP时间重叠减少,提高包的丢失率。但是加入光纤延迟线后会造成传输中的功率损耗,通常要采用放大器来弥补,增加了成本,带来了噪声,降低网络性能。
2.偏射路由方案。偏射路由技术就是一种热土豆路由算法的应用,它把源节点到目的节点这过程中所经过的中间核心节点看做是一个大的缓存器,当冲突发生时候将竞争的数据包路由到另一个中间节点中的输出端口进行输出,使得受到阻塞的突发数据包从最短路径转发到网络的其它部分中去,从而也达到了减少竞争的目的。这种技术设计简单成本也较低,但在网络数据量比较大的时候,不能保证最短路径化,会降低网络性能。
3.波长转换方案。在光突发交换网络中,波长转换技术的思想是:当在同一信道上的两个BDP发生竞争时,而且它们都是在同一个波长段上,这时可以采用波长转换的方式将其中的一条传输BDP装上波长转换器,将其转换到另外一空闲的波长信道中去,另外一条继续在原波长信道上传输BDP。这种方式也达到了消除竞争的目的,提高了BDP的传输效率,而且还降低包的丢失率。但是在数据业务量比较大的时候,单单利用波长转换技术很难解决问题,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4.突发包分割方案。在光突发交换中,最小的突发单位是突发包,它又是由大量IP组成,因此根据这一特点提出来突发数据包分割的方法:把若干的BDP分为很多个数据段,每一个数据段又是由若干个IP分组构成,当突发包发生竞争时,可以采用两种方法进行数据分割。一种是头部分割方法,另一种是尾部分割方法。
采用这种分割机制不需要硬器件,设计比较简单,而且达到了降低突发包竞争的目的,提高了网络的性能。但利用该技术分割BDP后,相应的BCP需要发送一个消息来告知下一个节点释放资源,被分割的部分也需要进行数据的处理,在这一过程中很可能会造成数据包损坏,从而使得部分的数据丢失,影响网络性能。
5.几种技术结合的方案。通过对上述三种方法的研究,各自方案都具有能降低阻塞率的优势,但每种单独的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具有局限性。因此在实际的应用方案中,将几种方案的技术结合起来,各取其优势,可以达到很好的降低冲突效果,减少数据包的丢失率。如将光缓存、偏射路由和分段技术结合起来,通过相关的网络仿真工具结果表明:在同一信道中传输相同的突发数据包它的丢包率比其他单独方案的丢失率都要小,而且结合偏置时间机制,能更好的减少延时,信道资源浪费等问题。所以采用结合的方案应该是比较理想的。
四、结语
本文主要从OBS 网络的原理和结构出发,研究和分析了光缓存,偏射路由,波长变换,突发包分割四种冲突解决方案,并在最后提出了联合几种方案各自的优势之处来解决冲突的可能性,实验结果分析取得良好的效果和很小的丢包率。但还是有些问题需要考虑,如几种方案结合的顺序问题,时间机制等,这些待以后进一步分析,总结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海芳,管爱红.光突发交换网络中冲突解决方法研究.电子质量,2011
网络教研方案范文2
【摘 要】本文主要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新理念外语网络教学平台”的服务器负载均衡技术方案进行讨论,以此解决在高负载、高并发、大流量网络环境下出现的性能瓶颈问题。本研究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具有成本投入少、可靠性高、易于操作维护的特点,特别适合高校核心信息管理系统的技术改造。
【关键词】网络学习 负载均衡 英语教学 新理念外语网络教学平台
一、新理念外语网络教学平台
“新理念外语网络教学平台”(以下称教学平台)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配套《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等教材而设计开发的网络教学系统。在严格遵循现代外语教学理念、充分运用先进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教学平台注重为学生营造全方位、自主式、个性化学习环境,全面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教学平台基于微软的.net 2.0技术和sql server 2005数据库,由三个相互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模块组成:1.系统管理员模块;2.教师管理模块;3.学生网络学习模块。其中管理员和教师管理模块采用 b/s(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架构,学生学习模块采用b/s和c/s(client/server,客户端/服务器)结合的架构。学生可以通过浏览器进行在线学习和测试,由于系统功能的更新,新的5.5版中必须使用客户端才能参加在线测试。
二、现有问题及解决方案
现有大多数高校均采用单台服务器来运行本系统,集数据库、web、文件服务器于一身。这是一种低成本的方式,适合并发访问压力较小的环境使用。但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系统性能会随着并发访问的增加出现直线的下滑,所有重要数据在同一个地方有安全隐患。简单直接的解决方法是增加服务器,分别用于web、database、nfs,如图一所示:
图1
这种方案解决了数据安全和用户上传文件独立存储的问题,但在高并发的环境下,web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将会成为系统的瓶颈。在硬件配置确定的前提下,通过增加web服务器的数量,可以明显缓解高并发带来的服务器压力。然而,这样的结构却带来了新的问题:多台web服务器对于访问者而言相互独立,造成没有统一的网络访问入口,且各台服务器所承受的访问量可能存在巨大差异,缺乏统一协调和分配访问的机制。
因此,问题的解决需要引入新的方案,实现程序自动根据服务器负责分配、引导访问者到负载最低的服务器,并且要做到对用户透明,即系?a href="baidu.com"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陈呒隙杂没ф跃褪且惶ǚ衿鳎佣vて浠竦米罴逊梦侍逖椋ㄍ级r迪稚鲜龉δ埽梢怨郝蛉鏔5 big-ip、citrix netscaler等专业负载均衡设备,优点是可以支持动态智能分配用户访问,缺点是价格昂贵。在高性价比的解决方案中,由俄罗斯软件工程师igor sysoev开发的开源高性能http和反向服务器nginx可以满足这样的需求,该软件可以运行于linux和windows操作系统之上,但在生产环境中,建议采用linux作为nginx运行的平台。
图2
现有的教学平台使用viewstate来保存访问者的状态信息,启用nginx负载均衡后,可以实现动态智能分配用户访问,但是会出现用户状态无法保存,从而导致用户无法登陆访问的问题。在nignx中启用ip_hash后,程序根据用户的ip进行hash计算,生成唯一的访问标识,确保同一 ip地址用户始终对应同一台web服务器,可以保存用户的状态,但此时的负载均衡在很大程度上就失去了作用,无法实时动态调节资源。解决方法是使用微软提供的asp.net state service(aspnet_state.exe)方案,sessionstate中可实现viewstate共享的方式有stateserver和 sql server两种模式,本文主要讨论基于sql server数据库的方式。
方案的具体实施主要将会涉及web服务器、nginx反向服务器、sql server数据库服务器的配置,关键步骤包括首先需要启用nginx中的upstream:
upstream webservers
br>
{ server 192.168.0.14;
server 192.168.0.15;
server 192.168.0.16;
server 192.168.0.17;}
在sql server中创建用于保存用户状态信息的数据库,可以通过执行windir\microsoft.net\framework\version文件夹中的installsqlstate.sql脚本实现。在加入集群的各台web服务器根目录中找到web.config,修改sessionstate节点的模式为sqlserver,完成数据库连接信息等相应的配置后,同步各台服务器中web.config配置文件。
需要注意的是,在同步各web.config配置文件前,需要设置统一的machinekey,以保证集群中各个web服务器拥有共同的密钥,使得系统对viewstate数据加密解密的结果一致,从而实现viewstate的共享。
此外,还需要在数据库集群里配置好数据的同步,以及对web集群服务器的单一访问接口。如有必要,可以启用nfs或是分布式存储方案,来应对日益增加的用户上传文件。
三、结论及思考
以上方案经过实际应用的检验,在不增加投入或投入很小的情况下,很好地满足了高负载、高并发、大流量的网络环境。此方案可以应用于所有基于.net技术的信息管理系统,比如高校教务管理系统、在线办公自动化oa系统、图书情报检索系统、网络教学平台等。与此同时,也需要注意几个存在的问题:1.viewstate数据安全问题,由于viewstate信息以hidden的方式直接嵌入在网页中,虽然已经加密,但依然存在泄漏用户信息的隐患。2.在高负荷情况下asp.net state服务器和nginx服务器有可能成为瓶颈,从而使这个方案的性能受到影响,应根据访问压力及时优化、调整系统的软、硬件配置,保证用户的访问体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m ].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2]microsoft. session-state modes [eb/ol].
网络教研方案范文3
1 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标
我院计算机类专业开设《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课程,其目标不是为了培养网络与信息安全方面的全才,也不是培养战略人才,而是培养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确实能解决某些具体安全问题的实用性人才。即希望培养满足社会和企业需求,具有一定的网络安全意识,掌握网络系统安全性维护和防范,构建安全的系统环境等技能的人才,因此,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网络与信息安全的基础知识,了解网络安全防御方面的最新技术,掌握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相关配置过程,认识网络与信息安全的重要性,识别哪些系统资源需要被保护、网路环境经常受到那些安全威胁,以及如何建立有效的安全保护措施,针对常见的网络入侵攻击,能进行及时的网络加固,清除常见的计算机病毒,保护网络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2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
《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同时又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研究内容没有严格规范,所以,各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都各不相同。作为一门具有普及性意义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须在有限的学时内尽可能掌握网络安全最重要、最基本和最实用的概念原理和方法,不可能漫无边际、面面俱到。
现有的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实验教程等方面教材和专著很多,但是系统按照模块编写的网络与信息安全方面的实验教材很少,尤其是以案例为基础的教材更少,而且,已有的教材大都从理论上系统地讲解密码学、协议安全、防火墙和入侵检测技术等,专业性强,需具备较强数学和编码基础,不适合我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而且,教材的可读性及操作性较差。经过认真研究、对比分析,目前已有的教材或多或少的存在如下问题:(1)教材内容同质化严重,课本知识陈旧。我们发现,从重点大学到高职高专的网络安全技术任务教材,内容大致相同,深度大致相同,目标大致相同。这样的教材内容显然不能体现我们国家倡导的分层次教学,实现人才教育的层次培养的教育目标。(2)教材内容组织形式单一,不利于初学者学习。现有的教材,重点都放在对知识点的描述和解释上,真正实用的例子较少。有些教材中也引入了案例或项目,但一般都是在教材的最后一章,而且,很多案例的解决方法在现有的系统中已经不可能在出现。(3)教材理论内容过多,实践内容不足,课本知识与社会实践有脱节,应用性不强。目前的教材内容严重偏离课程教学目标:培养应用性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人才。(4)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内容不够全面和深入。为了能够满足教学和学生对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学习和参考的需求,根据近几年从事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相关课程教学的经验体会,以任务引导教学法为主线,与现有教材[1]相配套,通过对网络系统的安全配置的各个模块进行演示和讲解,使学生实际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因此,我们以自己主编的教材内容为基础,从而确定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教程包含的至少应包括:(1)操作系统加固,主要是网络中主机的操作系统平台的安全性。需要掌握安全等级标准及划分准则,系统漏洞及后门等内容,尤其是操作系统的安全策略的添加、用户账户的安全配置,这是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根基所在。(2)网络通信安全,包括在网络体系结构中,针对各层的安全协议进行解析这些安全协议是工作在网络中的通用标准,为上层协议和应用提供透明服务,主要通过实战攻击说明网络协议存在的问题,通过安全策略的添加来保证安全通信。(3)防火墙技术与VPN(虚拟专用网)技术,防火墙技术一种将相对安全的内部网和不安全的公网分开的隔离技术,对两个网络通信时执行的一种访问控制技术,我们可以添加规则,进行安全通信。而VPN技术则是一种保证跨越Intemet进行安全的、点对点通信的有效技术,能够实现保密通信和身份的认证。(4)密码技术原理及应用,确保数据和资源免遭破坏时网络安全的重要前提,密码技术是保护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防止伪造、篡改信息的认证技术的基础。(5)病毒识别及检测修复技术。这是计算机网络用户最关心的问题。(6)网络攻击与防范技术,通过网络实战攻击让学生了解攻击者的方法和技术,总结出必要的防范措施,加固现有的网络环境。
在选择授课内容的同时,需要注意不能流于表面而局限于一些泛泛的、不够系统的安全知识,同时也不能过多的研究深奥的理论细节。要根据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围绕着在实际生活中会遇到的问题,精心设计授课内容,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同现实情景相联系,能够根据具体情况解决实际问题,真正的将知识固化到自身,最终达到开设本课程的目的。
3 提高教学质量的探索
为了达到课程设置的目的、提高教学质量,如果使用一成不变的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必须进行更多的改革。
3.1 教学手段改革。学习了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相关知识后,大家都知道,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课程内容中的原理概念非常抽象,十分枯燥而且晦涩难懂,目前信息安全技术方面的教材大多偏重于理论,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此,我们以理论够用、重在实践为宗旨,以技术实用为原则,以任务驱动为导向组织编写了《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教程,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多彩的特点,将图片、动画、录像等元素都集成到教学活动中,将每个实验内容的操作过程进行录像,以直观、生动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既避免了单纯的理论说教,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便于学生理解抽象难懂的网络安全知识,从抽象的概念上升到形象上的认识。
3.2 实验环境改进。《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课程的许多知识需要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理解,而目前绝大部分的学校在本门课程中只有简单的工具演示及基本的操作性实践,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有设置专门的网络安全实验室,包括常用的路由器、交换机、服务器等硬件设备,构建一个小型局域网络,搭建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的实验平台。设计一系列完整的实验项目,既包含基本的教学内容,同时又给予学生一定的挑战性还需要建立一个安全工具资源库,帮助学生完成各种网络管理和信息安全的学习任务,最后还应该制定实验规范要求,严格管理制度,防止由于工作的疏忽导致学生将黑客软件带出实验室,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3.3 组织学生参加网络攻防大赛。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有一支稳定的网络安全小组,对网络安全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通过各种考核进入我们的小组,让后我们按照等级进行指导性学习,兴趣小组的一部分同学在老师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辅助老师进行教学,同时,他们还参加国家级的各类网络安全、网络攻防大赛。
3.4 加强课堂讨论。对《网络与安全实验》的内容,大部分学生还是有强烈的好奇心的。上课前,给学生提出一个课题,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在课堂上可以开展课堂讨论,使学生在良好、互动的教学环境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的角色从单纯的讲授者转变为倾听者、引导者,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提高了学习质量通过这种交流,教师可以随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习兴趣的高低等,这种方法还能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
3.5 考核形式改革。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通过考试,而是希望通过课程的教授过程,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影响学生面对问题时的思维方式、道德素质和协作精神。因此在课程的考核形式上,可以综合考虑卷面成绩,课题讨论表现,实际过程中通过查找资料和讨论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来修正和改进他们的成绩,以便从错误中学习,让学习课程本身的乐趣来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
结束语
《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同时也是一门技术发展变化很快的课程,这些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难度,如何设计好讲授的内容、课堂上教学的内容的深浅如何把握,如何把抽象的理论变成学生易懂的知识,要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不断的总结和提高。
作者简介:王小英(1979-),女,陕西泾阳人,防灾科技学院灾害信息工程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网络安全与密码学。
网络教研方案范文4
网络互动教研,是一种以网络互动为手段的教研活动形式。与传统的教研活动相比,网络互动教研有其独特的优势,这种优势部分来源于网络本身:网络提供了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使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突破时间尤其是空间的限制;网络提供了海量的、易于搜索的信息,能够为教研活动提供更为丰富的资源。可以说,网络教研开创了“教研多主体、跨时空、低成本、高效率的新途径。
一、网络互动教研必须遵循有效教研的条件
网络互动教研的本质是教研,网络只是用以支持教研活动的一种手段或方式。因此,网络互动教研真正起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就必须遵循公认的教研活动有效性要件。
教研活动的第一个有效性要件就是问题导向,即研究的应是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并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为指向。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会有知识的创新,但知识的创新并不是研究活动的核心价值追求。网络互动教研也必须以问题为导向,教研的主题来自实践中的问题,教研的策略主要是行动研究,教研的成果是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解决。
教研活动的第二个有效性要件是有行动的跟进,即有实施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具体行动。教研活动指向于问题的解决或行动的改善,所以不能仅停留于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的得出,还必须有一个验证行动方案的过程,也就是在实践中实施解决方案,即行动的过程。网络互动教研也必须有后续行动跟进的过程。
教研活动的第三个有效性要件是合作互动,即作为研究者的教师之间广泛的分工协作、资源共享。教学研究并不排斥个体性的活动,但所谓教研活动通常是指群体性的活动。而作为一种群体性活动,其成效既取决于个体的努力,更取决于群体成员之间的协作交流。网络互动教研能够让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更为便利,但保证真正的合作,还需要其他一些条件作为保障。
二、网络互动教研必须充分利用作为交流平台的网络
传统的教研活动存在一些比较明显弊端,比如比较容易受制于时间、场地等外部因素而导致交流不畅。QQ群、博客、论坛以及微博、远程录播等网络工具的运用可以使教师信息和接收信息都变得更为便利,这使得教研活动突破以往只能局限在特定时间、特定场所的面对面交流模式,随时随地实施,且有利于与外部专家或同行进行实时交流。这样一个特点对于当前教育均衡化背景下的一些薄弱学校和多校区构成的集团型学校尤为有利。我园由三个园区构成,以往三园集中教研活动会让教师花相当的时间在路上,自从采用网络教研的方式后,避免了用于交通的时间和经费的浪费。
但教研活动关键还在于实效,时间和经费的节省不应是主要的价值追求。借助于网络并不必然带来教研活动的实效。实际上,网络本身的一些特征以及对教师产生的影响还可能降低教研活动的实效,比如,能够随时随地、接收信息可能会导致信息的随意化,缺少深入的思考;参与者处于独立的空间中很难保证参与的投入度;话题很可能会分散,导致主题的偏离;等等。这些可能的问题都会导致网络互动教研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但实际效果不佳,甚至可能使教师失去参与网络教研的积极性。提高网络教研的实效,就必须解决网络教研中容易出现的随意化问题。
1、规定固定的网络教研时间
随时可用是网络教研的一个重要特性,但随时可用也经常会导致互动的随意化,而缺乏准备和深入思考的互动会影响实效。当教师发现这种互动影响实效之后,就可能丧失继续下去的动力,甚至会把这种互动当做一种负担。要确保在互动之前有充分的准备,安排固定的时间来实施网络互动教研就十分必要。我们将原本每周一次的集中性教研活动转变成以网络交流的方式来实施。但这并不是说日常即时的网络互动就没有价值,其实日常的即时互动经常能够解决教师教学中一些简单的问题,更有价值的是它可能生成定期教研活动的主题,并积累相关的素材。
2、加强教研管理和技术支撑
网络教研活动能够突破时空的局限,教师可以在独立的空间中参与其中,这是网络教研活动的又一特性。但与此同时,网络教研中教师通常只以书面文字进行交流,也丧失了在特定情境中面对面交流可能有的表情动作的支撑,对教师书面表达能力的要求比较高。这对于长于口头表达而疏于书面表达的教师来说可能是一个障碍,这种障碍可能会影响教师参与投入的热情和积极性。此外,在个人空间中参与网络教研,教师的参与程度完全取决于教师个体的积极性和自律,有些教师基本上没有日常的即时交流,即使在每周定期的教研活动中,人在线上,但心不在焉,或干其他事,或与他人私聊。解决前一方面的问题可以适当借助于视频交流技术,营造一种直接面对面的互动情境,解决后一方面的问题则要激发教师内在的需求,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更要加强管理。如提出明确的要求,保证教师全面参与。借助于一些技术进行过程监控,对一些不发言的教师及时进行提醒和警示,我们根据教师参与的程度利用星级亮灯的方式对教师表现加以评价。同时加强结果管理,由各团队组织者定期就教师的参与次数、发表频率、采纳意见进行综合评定,评定结果与年度评优挂钩。
网络教研方案范文5
[关键词]校本教研;教师专业化;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03-0032-03
[作者简介]陆劭桓(1967―),女,广西柳州人,本科,柳州市鱼峰区教研室,特级教师。
新课程强调学校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场所,应该是教师由新手变成专家的场所,应该是教师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基于这样的思考,2007年柳州市鱼峰区提出了“区域校本教研推进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践研究”课题。经过5年的实践研究,鱼峰区形成了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区域教研网络指导体系,打造了富有影响力的鱼峰区校本教研品牌活动项目,构建了富有校本特色的学科团队教学研究模式。区域教育教研整体取得了质的飞跃,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一、加强领导,建章立制,构建区域教研管理网络
(一)加强领导,建立区域校本教研的管理组织机构
鱼峰区坚持将校本教研制度建立纳入《鱼峰区“十一五”教育科学发展规划》,建立健全区域校本教研组织机构,成立了由各级教研部门及名师骨干组成的专业引领队伍;设立了鱼峰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办公室;确定了工作领导小组,积极进行课题研究和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校本教研之路,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奠定基础。
(二)建章立制,完善区域校本教研的政策支持系统
针对区域校本教研现状,鱼峰区出台《鱼峰区校本教研制度》《鱼峰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实施方案》《鱼峰区校本学科研修基地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校本教研的规章制度,并下发了《鱼峰区加强中小学校本教研工作的指导意见》《鱼峰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校本研训工作要求》《鱼峰区中小学校本教研实施指南》等,以规范引领各校校本教研工作。
同时,鱼峰区针对教师专业发展设计了《鱼峰区教师专业发展报告册》,作为教师的成长档案,记录了教师研究足迹,推动了教师研究反思。此外,鱼峰区还定期汇编了《鱼峰区课改通讯》校本教研专辑,以此记录课题研究工作痕迹。
(三)因地制宜,探索区域校本教研的管理研究体系
1.建立纵横向网络链接,形成校本教研指导网络体系
针对校际教育发展不平衡、师资水平悬殊、教育资源参差不齐等问题,鱼峰区构建了“学科专家教授―名师工程对象―学科中心成员―学校青年教师”四级纵向教研网络和“示范校―学科基地校―薄弱校”的横向教研网络,力求网络间互为联动,形成中心辐射、区域合作、分类互动的区域校本教研新格局,使城区校本教研工作在深度和广度上得以大步推进。
2.建立教学发展共同体,形成校本教研帮扶联动体系
鱼峰区在严格论证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发展特点和地理位置,建立多个教育教学发展共同体。如实施了“薄弱学校对口帮扶工程”“农民工子弟学校对口帮扶工程”;实施“龙头学校”开放校本教研、骨干教师挂职锻炼、教研员蹲点指导,组建学校发展共同体等。这样实现了校际联动、优势互补,均衡发展。
二、牵线搭桥,引进活水,锻造本土学科领军队伍
(一)牵线引路搭桥,为本土专家成长提供优质资源
专业引领是校本研究向纵深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长期以来,鱼峰区很重视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先后与江苏海门市等十多个县市的教研室建立友好合作往来。同时,鱼峰区委派了大量骨干教师到教育发达地区挂职学习,近距离与全国知名专家对话,聆听他们的教诲和点拨。此外,还与各级教研部门、师范院校建立密切的伙伴关系,获取精心的指导和细致的帮助。
(二)实施“三名”工程,提升本土专家的引领能力
鱼峰区与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合作,依托教授、博士资源,实施鱼峰区“三名工程”;沉淀了 “鱼峰区校本教研七内涵”,形成了“鱼峰区校本教研九流程”,并建立了“鱼峰区连环式行动研究”“鱼峰区问题式行动研究”等教研模式;打造了一批承担着“研究、指导、培训、示范”任务的本土化校本教研专业引领主力军。
(三)实行挂职蹲点,锻造教研员的过硬校本教研本领
鱼峰区建立了《鱼峰区教研员下校挂职制度》,立足一线和教师们开展常态下引进交流探讨机制,实施参与式评价,并承担相应基地学校的指导与研究任务,真正和教师一起思考研究、锻炼成长。
三、强化培训,逐层推进,提升执研团队专业素养
(一)强化对课题核心执研团队的培训学习,拓宽课题研究的视野
课题实施期间,分管教科研工作的副局长多次带领主要执研教研员及骨干教师,参加全国校本教研高级研修班培训,转变研究者观念,获取研究案例,推动了课题实施。
(二)强化对辖区校本教研责任人的培训,确保课题研究的实施
为了整体推进区域校本教研活动,鱼峰区开展了思想动员及启动会。同期,还举行全区教研组长校本教研培训大会,进行了“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的案例观摩大讨论及“鱼峰区校本教研问卷调查”,确立了对学科基地校校本教研操作培训的主题和计划。
(三)强化对研修基地骨干教师团队的培训,提升课题研究的实效
通过调查问卷,鱼峰区制订了针对性强的教研工作问题与发展状况的培训方案,围绕“有效的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开展了校本教研主持艺术、校本教研良好氛围的创设艺术、校本教研研讨中的表达艺术及课堂教学观察技术、校本教研案例研究、视频案例研究、网络校本教研的开展等方面的培训,分阶段实施主题培训。
四、关注过程,行为跟进,有效推进区域校本研究
(一)建立学科研修基地,典型引路,形成学科教研辐射体系
为发挥课改基地校的先行典型作用,挖掘区域学科教学优势资源,鱼峰城区确立了 14个有研究水平、指导能力的学科特色学校作为鱼峰区“校本教研学科研修基地”。同时还出台了《鱼峰区校本教研学科研修基地方案》和《鱼峰区校本教研学科研修基地评估方案》,对各学科基地提出相应的责任和义务,通过任务驱动,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二)开展问题行动研究,集思广益,探索区域团队教研特色
1.开展小专题校本教研,发挥中心组引领作用,提升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小问题不解决,终究会影响大问题的解决”“不研究所谓的小问题,课改理念真的可能只停留在面上,而无法深入下去”。为此,根据《鱼峰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实施方案》,逐级筛选,鱼峰区选择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展开校本教研,探索形成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求策略―实践探索―反思总结―回归实践”的行动研究方式。
2.开展以“课例”为载体的行动研究,探索独具特色的团队研修模式
为了提高校本教研活动效率,鱼峰区倡导开展以解决课改实践问题为目标的行动研究。此外,鱼峰区提出了校本教研要把握的七个内涵,即凸显“第一责任”、把握“真实问题”、提倡“真诚互助”、重视“高位引领”、关注“差异引领”、突出“多轮反思”、追求“有效改变”;九步研修流程:作课教师独立备课、培训对象独立思考教学设计―中小学培养对象分别进行集体备课、研究教案―课堂教学实践―反思、研讨、专家引领―修改教案―再次课堂实践―再次研讨评议、专家引领―修改教案、形成教研成果―完成研修报告。
3.开展跨学科团队教学研究,拓宽视野,促进教师专业综合能力发展
鱼峰区教育主管部门认为“各学科之间教学是相通的”“教师需要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培训,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孩子综合性思维的培养”。为此我们把“三有”(有主持、有主讲、有主题)、“三能”(能共享、能应用、能点评)和“一要”(要点评)的跨学科校本教研活动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平台。这样的跨学科联动有效地开拓了各学科团队教师教学视野,相互发现了各自学科在其他学科老师眼中的独有魅力,增强了教师的学科专业认可度,同时促进了教师综合能力的发展。
(三)建立反思对话机制,内化导行,打造区域教研品牌项目
从实践论的角度来看,“校本教研”是教师改善自身行为的反思性实践和专业成长的过程。因此教师的自我学习反思意识、评价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在区域校本教研中,鱼峰区倡导 “三三”反思制,即“课前备课反思―课中调整反思―课后回顾反思”;“四碰撞”团队研修对话制,即围绕课例寻找问题展开思维碰撞,围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展开思维碰撞,围绕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落实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具体的案例中展开思维碰撞,回到实践中围绕行动落实的程度展开思维碰撞。
(四)建立教研评价机制,扬长避短,促进课堂教学行为改进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行为的良好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课程改革成功的重要标志,学会评价则是重要一环。为此,鱼峰区出台了《鱼峰区校本教研指导意见》《鱼峰区中小学“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研培教)工作成效考评细则》《鱼峰区校本教研优秀教研组评比方案》《学校校本教研现场活动观察表》《鱼峰区“青苗杯”中小学青年团队研修评价表》等,并下发给学校参照,指导学校结合实际建立各自的评价量表,推优评先,逐步实现教学思维方式、教学行为方式的改变。
参考文献:
网络教研方案范文6
网络教研的优势
1.穿越时空,使教研活动无限扩展。网络的最大优势就在于能让处于不同地方的人互相协作,取长补短,高效完成任务。网络教研正是利用这种优势,通过各种教育论坛,大家可以进行区域内的教研活动;利用论坛发帖的方式还能够解决众多教师参加教研活动时间不一致的问题,实现异步交流。
2.扩大交流,凝聚更多智慧。传统的交流方式,由于受到时空的限制,只能有少数几个人发言,而在网络环境下,每一个网上教研的参与者都可以针对研讨的内容随时利用论坛畅所欲言,做到人人参与。通过网络教研,参与者把自己的教学困惑、教学观点、教学经验与大家一起分享,不仅凝聚了更多人的智慧,也促进了教师与专家和各地优秀教师的交流。
3.延续研究,指导面广。传统的教研活动,一旦活动结束,研讨也随之结束。而网络教研,大家的观点都留在网上,研究者可以在活动后自主安排时间对各家观点进行深入研究,还可以把继续学习的心得通过网络与别的教师交流,即使没有参加教研的教师也可以通过阅读论坛上的帖子,了解观点,参与研讨。
4.促人反思,催人上进。通过平台和论坛,教师可发表自己的教学感想、教案、案例,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也可提出疑难问题与同行一起讨论,聚合大家的智慧。另外,在发帖的过程中好的帖子会吸引更多人读帖跟进,教师有了“受重视”感,便会自觉地产生发表的欲望,积极发表话题。而要发表话题,便会更加关注教学现象,对教学现象进行分析,进而使教师养成了观察与思考的习惯,催人上进。
网络教研的管理机制
1.实施全员参与,公布了实施计划,注重实践过程,改变了教师观念。我们从一开始就通过会议的形式,向全体教师做好宣传发动,使其明白积极通过网络资源进行校本教研,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同时,学校对教研全程管理,实时评价,并且及时在网上公布每人的成果。
2.加强教师培训,让教师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能通过网络和同行进行交流,会通过教研平台记录下自己教育教学的点点滴滴。落实责任,明确分工,相互合作。特别注重信息技术骨干教师的培养,尽量做到以点带面,以一人带一帮,形成合力,不断督促,使教师不断增强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3.制定相关制度,就网络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情况制定考核项目,实施网上考核,做到学习宣传、落实职责,检查督促、共同遵守,期末评选先进个人。
4.合理安排网络教研活动,提高实效性。首先选择恰当、合适的研讨主题,使教师有话可谈,又能解决实际问题。其次,要引导参与者对研讨内容提前思考,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和大家交流,并通过相互碰撞、相互补充,使研讨内容和结论得到一定的提升。再者,研讨活动的主持者要适时的穿针引线,及时梳理,恰当小结,使研讨锦上添花。最后,要对研讨过程的材料进行整理和提升。
网络教研的主要方式
1.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为了让教师有更多的钻研时间,获得更多的信息,能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我们实行“主备人上传个人备课案例,组内同学科评议切磋,做到‘三统一’,即统一单元‘主体’,统一重难点,统一进度,最后,形成电子个案共享”的备课方法。教师在合作、交流与反思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备课、研课能力,也推进了教研组的整体教学水平,为学校的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网上论坛,问题交流。我校分“网上教研”和“学术沙龙”两种论坛形式进行,对共性问题,每学期由教科室提出一个研讨专题,学校通过网络开展网上教研活动,教师随时把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在校园网论坛上,形成即时互动式的交流,使问题得以顺利解决。我们安排骨干教师在学校论坛中都负责一个或两个板块,担任板主,对其他教师的网上教研进行组织、指导。
3.网上视频,案例剖析。把学校购买或录制的教学录像、专家讲座和教学资料片等集中在校园网上,每位教师无论是在教室或办公室,都可以随时打开电脑点播。我们努力使网络教研与传统教研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以便使常规教研活动结束后仍可以借助网络让更多的人继续参与,进行源源不断的深入探讨。
4.利用网上教研平台进行教师自我反思。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从每天的教学行为中发现自身的教学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因此,我校要求上课的教师和听课的教师必须写教学反思,把它作为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
5.网上评课从单向到多维。网上评课即我们要求开课教师在上课之前把教学设计上传至校园网,听课教师可以首先熟悉开课内容和教学设计,开课后由听课教师进行互动评课,把自己的观点在网上,提出合理化的修改意见。网上评课既实事求是地肯定优点、特色,也会客观地提出批评与建议。这一切都会促进教师自觉地在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下功夫。
网络教研的收获与反思
1.网络教研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网络教研帮助教师彻底摆脱了独学无友的学习状态和狭隘封闭的工作状态,教师利用办公平台的功能,记录和个人的教学感悟、生活故事、思想历程以及精选和积累的信息资源,建立起了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网络教研使学习与反思成为教师的习惯,使得教师在享受参与专业研究乐趣的同时,也通过网络平台找到了自己的专业家园。
2.网络教研放大了校本教研效益。网络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教研天地,教者足不出户就可以参与全国各地的教研。它拓展了校本研究的时空界限,整合了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者的力量,形成了研究合力,放大了教育教学资源效益,有效促进了教研的紧密结合,切实解决了许多教学问题,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