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环境规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景区环境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景区环境规划范文1

道路规划是现在社会交通系统中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对公路路线的设计,并且能够按照设计的思路设计出适合设计对象的道路建设方案,能够适应周围的环境、人和物的最佳的道路,使得道路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并且能够具有发展性。喝酒时所谓的科学和谐的道路规划制度。一个合理的道路规划设计方案能够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并且一定程度的控制着生态环境的污染情况,另外还能够使宏观经济健康的发展下去。对于特殊的项目的道路规划,比如一些企业的厂区道路环境规划就要按照其特有的条件或者环境而特别设计,除了按照普通道路规划按照土地、城市、环境和生态等条件外,最主要的还要与厂区美化、管线的安置、排水等相结合。

二、道路环境的规划与厂区之间的矛盾

道路环境是一个开放性的空间,道路以及道路的旁边空间会有很大的空间和边界,这样会对厂区的工人造成吸引力,吸引他们过来活动,可是厂区内的道路主要用于交通运输的,如果被厂区内的工人占用,就会极大的影响道路作为交通运输的作用,影响效率,那么此道路环境的设计也没有意义了。所以对道路周边的空间要进行合理设计,尤其是厂区与道路之间的空间要有一定的隔离,这样既能防止了在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对厂区内的工人造成的伤害,又能防止厂区工人到道路与厂区的隔离空间去活动,影响机动车在道路上的行驶,并且也同样阻止了机动车的行驶占用了旁边附近工厂工人的活动空间。对于建造在工人活动区域的道路,在道路的周边的空间应该适当的道路的路边空间建设工人活动的空间,但是一定要保证道路能够正常行使交通的功能,保证道路不被破坏,这样形成一个空间共工厂工人使用。

三、厂区道路环境的综合规划设计思路

1.综合规划设计的总思路。

(1)首先必须对厂区有一个总体的了解,确定厂区需要建设道路环境的风格,明确厂区的规模,比如,明确是在旧的道路基础上进行规划还是在新的地址创新,能够突出企业的形象和品牌意识,规划的设计思路能否满足该厂区的客户的审美需求等等。

(2)对该企业厂区的办公条件,场地设置,生产的流程还有生产的环境要求以及生产的流程及需要和安全,另外还要考虑到没美学的要求,对整个厂区的总体空间和建筑物的了解和把握,按照厂区的需要,对道路环境进行合理的布局设置。

(3)对于厂区中的各种管线应该特别注意,因为这涉及到整个厂区的生活生产活动以及厂区中工人的日常生活,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在道路的设计规划上,要特别注意依靠道路的建设来对每一个管线道路进行合理的安排和布局,为以后的管理和维护创造良好的条件。

2.对厂区道路环境的规划的专项设计思路。

对厂区的道路环境的专项规划应该按照总体设计的思路进行:

(1)对于厂区建筑物的考虑。厂区的建筑物大部分都是工厂内的生产环境,在生产流程允许的范围内,以及考虑到建筑物的布局、空地的面积、运输所用的设备等等对厂区的道路进行合理的规划,使厂区内的道路能够满足生产过程便捷、成本节约的效力。

(2)对道路网的布局规划。道路网是在生产状况以及运输的状况下规划的,只有明确了生产的状况和运输的状况才能设计合理的道路网布局。

景区环境规划范文2

伴随着我们住宅价格的快速上涨以及我们经济能力的不断提升,我们国家的居住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是与居住有关的环境设计工作并没有能够及时的跟进,显得较为滞后,现在的大量需求的情况之下,许多人纷纷改行来从事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这样就让我们的环境难以实现当初所要求的目的,各种问题已经开始纷纷显现,这样就造成了居住区的环境开始逐渐的步入了误区。

1、风格与建筑物所处在的环境没有能够实现完整的统一。我们所居住的环境追求的是要能够与建筑物所处的地点以及该地点的各种文化和建筑物所处的各种背景要能够非常灵活的结合起来,要考虑到建筑物所处地点的实际情况。可是,我们的环境艺术设计的工作人员,只要看到欧洲的那些规模庞大的,显得异常壮观的园林和各种图案的草坪就不顾一切的将其采用,于是各种形式的欧陆风以及草坪风的住宅开始到处可以见到,片面的去寻求其他国家的皇家园林的各种设计以及制作工艺,而没有能够将我们自己的各种特点发挥出来。

2、没有对于生态给予充分而必要法人关注。从上个世纪开始,我们的环境艺术设计的作品中给人的感觉就是没有离开过草坪的元素,许多人在设计的过程中喜欢加入草坪的元素在其中,最终设计出来的作品就是让人看到的满目的绿色,只能看到一些草地以及一些花坛,没有对于其他的植物给予表现的空间,未能够有效地处理好它们在改造环境中所能够祈祷的各种作用。这样就必定会造成我们设计的元素过于单调,作品也就表现的较为单调。这样不但让我们的生态效率无法得到及时有效地提升,而且没有考虑到其中的经济因素。因为大面积的草坪今后的日常维护以及管理是需要花费较高的人工费用的。现在许多设计工作人员没有全盘的考虑好所处的实际环境中各种可见以及不可见的环节,没有能够有效的处理好其中所存在的各种要求以及他们内部之间可能会发生的各种冲突。

3、对于实际使用的功能未能重视,对于空间中所存在的多样性未能在实际的作品中有效地展示出来。设计师在从事设计工作的时候需要全面去考虑到我们所居住的环境中各种的因素。但在考虑的过程中就会有不少的迷失方向的问题。我们的设计工作往往偏重于视觉上面的效果,对于建筑物本身所应该具有的内在功能发挥却没有充分的考虑到。我们的设计工作并不是专门为了考虑室外的活动效果。

4、在设计的作品中未能够有效的凸显人性化的作用,让人感觉非常的陌生。我们所做的工作最终的目标是为了能够让我们的居民拥有良好的生活环境以及生活的品质。所以我们在从事设计的时候就需要能够有效地考虑到居民的实际使用需要,没有能够及时的考虑到居民日常生活的实际需要以及各种要求,而且这样的现象存在已经很久而且极为普遍,这其中主要表现在下列方面:设计人员未能够有效地与用户进行实质性的沟通工作,有的即便考虑到了居民的一些需要却也因为需要能够有效的表现出我们作品效果而被无关的放弃;此外对于居住环境的安全性也没有能够有效的认识到他们的重要性。

二、我们在从事环境设计工作中所应注意的要点

在绿化性的植物景观中我们从事的设计工作需要特别的注意的各种问题。居民的居住点是为了居住,是居民进行休息和生活的最为重要的一个场所,植物在居民小区的设计工作中可以发挥其应有的各种作用,其变化也是非常的繁杂,我们设计中的植物并不是建筑物种所采用的各种为了建筑而是用的材料,我们所使用的植物品种是富有一定的生命的活力,会发生各种不同的变化,会不断的成长,会依据各种时令解气的变化而开花结果,其本质意义上而言是一种软质的景观。这样的软质景观能够较好的弥补我们所处在硬质景观中的各种不足,能够有效地相互之间进行弥补,这样的设计效果才能够真正的实现。

1、居住区的各种有关的绿地的安排。居民的居住区需要有一定数量的公共绿地,这样的要求我们的设计工作能够进行相应而有效的整改,我们可以按照功能的实际需要而将这个当中的设置可以划分为各种不同的等级,在植物的选择以及安排上,我们需要考虑到植物是有着极为优美的各种姿态,植物通过自己所具有的明亮的色彩以及强大的生命力和各种表现来极大的丰富以及美化了我们日常所居住的各种环境,同时植物还具有良好的制造氧气,过滤空气中的各种有害物质,提供良好的遮阳效果,阻挡自然界各种异常的气象灾害,调节当地的各种气象都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我们需要考虑到植物自己所具有的各种特性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搭配。

2、在景观设计中还需要仔细的考虑道路的设计。我们都强调要将整体的效果设计出来并有效的展示出来,我们要能够将空间有效地进行区分和隔离。我们的设计要能够巧妙的防止无关的车辆闯入居民所居住的小区之内,这样就需要我们通过对于作品中街道的各种走向以及所需要的各种宽度,同时街道所设的各种材料都要进行一定的说明工作,因为我们需要能够对于道路所铺设的各种建筑材料的性能要有一定的专业上的了解,这样做主要是为了能够有效地减低进入居民小区车辆的运行速度,实现人与车辆的完美和谐。我们还需要通过枝状或者环形的近端式的入口来进行设计。

景区环境规划范文3

我国大多数城市进行快速城化进程中,城市发展的决策者们往往急功近利,为追求短期眼前利益而忽视了对城市边缘区空间进行长远规划、合理利用,进而使得自然景观破碎、生态环境恶化等现象普遍存在于城市边缘区内,伴随着城区的无度开发,富有地域特色的城乡景观和历史文化遗失、乡村人口的区域文化身份丧失、重要的生态敏感区逐渐消失、城市与自然间的生态失衡,这些都对城市边缘区和谐、稳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城市边缘区的概念的界定与特征

所谓的城市边缘区的定义很多,各个国家的学者都有不同的提法,英国某学者将边缘区定义为:“位于连片的建成区与城市郊区内,在城乡间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统计学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异特征的纯农业腹地的土地利用转变地区。”德国地理学家赫伯特・路易斯认为:“城市边缘区是一个连续封闭的,围绕内城并与其吻合的环状地带。”从规划学的角度来理解边缘区,是指城市中心以外的、具有融合相邻异质空间特点而又不失其个性的特殊区域。城市边缘区所指的对象为城市空间结构中,城市建成区的外延部分。中国对城边缘区方面的研宄起步较晚。目前得到国内普遍认可的是顾朝林的定义:“位于城市建成区的,从社区类型看,它是从城市到乡村的过渡地带;从经济类型看,这一地域自然成为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的渐变地带。”对于边缘区的命名有诸多种:“城乡混合区”、“城乡结合部”、“城乡交错带”等等。各国学者们从不同方面对城乡边缘区提出了不同的定义和划分,但由于城市边缘区的问题的复杂性,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共识和标准。本文所涉及的城边缘区为: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独立的地域单元,是城市建成区延伸至周边广大农业用地融合渐变的区域。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向周边区域扩散的产物,具有一定的过渡性。在人口方面,城乡人口混杂居住、城乡社区混合交融;经济上,原有农村经济的基础叠加了城市经济要素,使得产业结构复杂化、多样化;社会文化层面,城市文化不断向边缘区渗透,出现了二元并列的城乡文化。

城市边缘区生态规划

城市的蔓延和分散必须被制止和纠正,对宝贵残余自然地或农业用地有度开发,同时应探索和最大限度地挖掘更新再开发的潜力,对于废弃或衰竭的城镇、郊区和乡村土地采取复垦、重新规划、再利用和重建等一系列手段,创建出一个处于全面保护山坡、水系、海岸、沙漠、森林及农田的巨大地貌屏障之中的全新景观。简而言之,全面长远的生态区域规划势在必行。

在对城市边缘区的生态规划和再规划中,要原封不动地保护一些重要的自然区域,它们对保持流域和保持水位、保护森林和矿藏、防止侵蚀,稳定和改善气候,提供休闲和野生动物庇护地所需的足够面积,及保护有特殊风景和生态价值的场地都很必要。这类土地最好由政府或地方机关或保护组织购得并加以管理。对国家资源规划权威机构而言,要确保对城市边缘区的景观进行合理开发,探求对重要的土地、水域和自然资源大尺度上的最佳用途,不断重新评估其总体规划和景观设计方案并使其保持弹性,要刻意敏锐地朝新的自然秩序系统继续演进,这种秩序是一种人与人、人与活生生的景观之间关系的改善。

城市边缘区环境景观设计

对于城市边缘区的景观设计来说,以现场自然资源为基础,以文化风俗为外延,挖掘场地内的肌理化的固有特征,进行物质与非物质形态的改造与再设计是其根本的原则。

城市边缘区环境景观应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使美学价值、生态价值、社会及经济价值在场地内得到最大化的展现。在城市边缘区构建生态缓冲区的同时植入过程性景观,结合城市边缘区内的湿地、森林等自然环境,满足城边缘区对城市的生态保障功能;结合农田、果园、林地、郊野公园等满足其兼具补给的观光功能;结合铁路、林园路、水体等生态廊道,满足城市交通服务以及自然物能流通的功能,最终使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同时,城区增加现有的居住密度,减少每户住宅的占地面积,城市绿地系统与城市边缘区的栖息地连接,合理开发边缘区的旅游资源,规划文娱走廊延伸至城市边缘区内部,形成了城市与自然健康连接的绿色空间网络。

城市边缘区空间的景观塑造,在植物的选择方面,以当地乡土植物为主,可以减少农药的化肥的使用,通过对基地及其周围环境中植被状况和自然史的调查研究,使设计切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并反映当地的景观特色。在材料的运用上,选取符合当地特色的砖、石、瓦、木材等,或是一些废弃材料的再利用,结合传统的工艺做法,形成富有地域特色的景观设计。

结语

景区环境规划范文4

尽管我们在城市与区域统筹规划、城市与乡村统筹规划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是由于城市规划法和城乡规划法都未曾编制实施细则,城镇体系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的内容深度没有统一的要求,县(市)域总体规划又因受县(市)行政辖区偏小的限制,跨县(市)域的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措施很难协调一致、落实行动,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实施力度、实效不够理想。正是由于一方面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滞后、实施不力,另一方面,各地生态损害严重、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环境问题凸显,统筹城市与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就成了非常急迫的任务。城市、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必须统筹,还基于以下几点共识:

(1)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果没有人,自然界依然继续存在,而人的生存与发展却离不开自然。所以,无论是城市、村落、区域,凡是有人类活动的地方,都要敬畏自然,规范自己的行为,和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2)城市与区域客观存在着基本的统一性。诸如资源开发利用的共享与互补,城市与区域之间各项功能的紧密联系,生态环境要素动态变化的无边界性或边界不稳定性,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跨行政区界的扩散。因此,城市与区域建设生态文明的一致的目标和通过统筹规划建立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联动协调机制是城市与区域的共同利益。

(3)城镇化不能只考虑各级中心城市的扩大与发展,不能只向“三农”与环境索取。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在提高城市自身质量水平的同时,积极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支援“三农”,带动区域发展,反哺生态环境。

(4)评价城市的宜居性,不仅是指城市居民的住房状况,而是包括居住、工作(就业)、学习、医疗、交通、游憩等多种功能效率和民众的满意度,还有城市与区域的水源与空气的清洁度,是否有利城乡居民的身心健康。

(5)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是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要求全国上下各地各部门共同努力,通过全国的、区域的、综合的、专项的规划的衔接与协调,对生态环境进行联建、联防、联控、联治,并持之以恒,不断提高。城市与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统筹规划的主要途径:第一,贯彻执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省级、地市级主体功能区规划;第二,跨省(直辖市、自治区)行政区界、跨市、县行政区界的各类区域性规划中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要相互衔接;第三,城市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要和全国、省、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各类区域性规划相衔接;第四,科学编制分布于广大区域的乡规划,村庄规划,充分利用各具特色的地理环境为当地和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系统的良性发展做贡献;第五,建立和完善能支持上位规划指导下位(后续)规划、宏观规划指导中观微观规划的体制与机制,以利发挥规划系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合力作用。

2主体功能区规划

2010年12月21日印发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我国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它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并据此明确开发方向,完善开发政策,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实施这一规划,非常有利于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贯彻执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应该在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充分体现,即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大框架,按全国一盘棋原则,科学确定省域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和开发原则。浙江省主体功能区规划须与国家层面的四类主体功能区规划相衔接的内容简述如下:

2.1优化开发区域

提升杭州作为长江三角洲南翼中心城市功能;提升沪杭(上海———杭州)发展带的整体水平;培育形成湖州—杭州—绍兴—宁波—舟山发展带;调整太湖周边地区产业布局;宁波建设成为长江三角洲南翼的经济中心和国际港口城市;增强嘉兴、湖州、绍兴、台州等节点城市的集聚能力,加强城市功能互补;加强太湖,杭州湾等地区污染治理,严格控制杭州湾陆源污染物排江排海和太湖地区污染物入湖,加强海洋、河口和山体生态修复,构建钱塘江、太湖、京杭运河、天目山—四明山以及沿海生态廊道为主体的生态格局。

2.2重点开发区域

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强化温州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连接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枢纽的功能,加快构建对外开放平台,强化防台风能力建设,加强雁荡山等山区和沿海港湾,近海岛屿保护和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和水源涵养地保护,保护好瓯江、飞云江、鳌江水生态廊道。

2.3限制开发区域

国家层面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是指具备较好的农业生产条件,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以提供生态产品、服务产品为其他功能,需要在国土空间开发中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以保持并提高农产品生产能力的区域。浙江省属于“长江流域主产区”,其农业经济和主要农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在浙江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须划定几个农产品主产区,为保障农产品的供应安全,要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城镇化开发。

2.4禁止开发区域

国家禁止开发区域,是指有代表性的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地,有特殊价值的自然遗迹所在地和文化遗址等,需要在国土空间开发中禁止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包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浙江省境内列入禁止开发区域有53处,其中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处,面积985.15km2,国家级风景名胜区5处,面积1572.1km2,国家森林公园35处,面积1988.74km2,国家地质公园4处,面积519.7km2,上述区域要依据法律法规规定和相关规划实施强制性保护,严格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和文化自然遗产原真性,完整性的干扰,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引导人口逐步有序转移,实现污染物“零排放”,提高环境质量。

3各类区域规划

各种类型的区域规划,包括全国城镇化规划,全国、省、市(地)城镇体系规划(含城镇群规划、都市圈规划),县(市)域总体规划等,以往的各类区域规划中关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内容不够突出。常见一些规划文件把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列为区域基础设施或县(市)域支撑系统之一,内容亦不够深入,实施不力,效果不大,有待改正。根据浙江省地理环境和防灾减灾要求,需要编制跨县(市)域、跨市(地)域的流域规划,如钱塘江流域规划,瓯江流域规划,甬江流域规划。通过流域规划,有效推进干流与支流、上中下游水生态和全流域自然环境得到切实保护。要科学设计、合理布局水利、水力工程设施,增加江、河、湖、库蓄水能力,保证水源质量,提高防灾抗灾能力。浙江省是海洋大省,海域面积26万km2。面积大于500m2的海岛有3061个,约占全国海岛总数的40%。大陆岸线长达2200km,多深水港湾,渔业资源、滩涂资源、油气资源、海洋能源资源丰富,国务院已批准“舟山群岛新区”,舟山群岛的开发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保护好浙江省近海与海岸生态环境不仅对本省沿海与海岛人居环境、海洋经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也是为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负起应有的责任。因此,需进一步完善浙江省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要求嘉兴、杭州、绍兴、宁波、舟山、台州、温州等市的市域总体规划和沿海各县(市)的县(市)域总体规划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列为重要内容,有些县(市)还有必要采取联合行动,例如乐清市需与乐清湾沿岸的温岭市、玉环县、洞头县协作、编制乐清湾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4城市规划

城市是国家与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理应是生态文明中心。然而,由于较为普遍存在对城市化与城市的认识误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建设资金与技术条件等多方面的限制,却频频出现令人担扰的现象———人口城镇化率越高、城市越大,生态环境就越显恶化。通过科学的城市规划扭转城市———区域生态恶化趋势,其要点是:

(1)高度重视、切实做好与全国、省、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相关区域性规划的衔接与协调。要认真对待这些规划对各个城市生态空间保护和生态环境指标的规定性要求。

(2)科学预测城市所在地区对城市化速度、城市化水平、城市发展规模的环境承载能力(环境容量),测算近期、中期、远期、远景达到的城市化水平和各别城市适度人口规模(合理规模)、最终规模。城市化是区域的城市化,而不是把“农转非”人口全部或大部分“化”到中心城市、让中心城市无限扩大。事实证明,同区域发展不协调的,城市规模盲目膨胀的中心城市往往是生态环境压力最大的城市,所以,真正成功的城市规划必须是区域协调、城乡协调、市、镇、村聚落体系“三结构”(即职能结构、规模结构、空间结构)协调和生态文明的区域规划。中心城市在区域中的首位度(即第一大城市人口数/第二大城市人口数)和“四城市指数”(即第一大城市人口数/(第二大城市人口数+第三大城市人口数+第四大城市人口数))应恰如其分。热中于城市规模攀比,通过撤村建居、撤乡建镇,并乡扩镇、撤镇建街,撤县建市、撤市建区等变更行政区划建制,快速扩大城市规模,追求城市规模最大化,是城市—区域生态病频发、日渐加重的渊薮。

(3)城市规划区范围该有多大,应与城市环境容量和城市适度规模相适应。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很有必要划分宜建区、限建区、禁建区,确定城市规划区内合理的城乡用地结构。中等规模以上的城市都应有与城市规模相适应的郊区。为了城市生态安全,须严控城市郊区化,住宅郊区化。应禁止在郊区劈山、填湖,侵占农田、湿地、森林公园与风景区,为富人建造高价豪宅———“山景房、江景房、湖景房、拥有私家湿地房产”等严重侵害生态空间的房地产开发项目。

(4)要永远保留建成区内和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所有江、河、运河、湖、塘、井、泉等水体,不能借“整治”之名缩小甚至填塞水域。根据当地气象气候特点(特别是风象特点)保留或加大从城区通向郊外的通风绿廊(生态廊道)。采用国家标准关于城市绿地规划的上限或超上限指标,尽可能大幅度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在城市空间日趋水泥丛林化的今天,小块绿地、小公园、狭窄的绿化带、小面积的湖泊、湿地,已起不了城市“绿肺”的作用。很有必要把城区的绿化与郊区、区域的绿色生态空间相连接,形成足以起生态安全作用的绿地系统,并列为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受到法规的保护。

(5)合理规划城市规划区内的城乡用地结构和城市建设用地结构。通过老城区有机更新和新区科学规划设计,建造真正意义上“宜居”的住区和有利居民身心健康的公共空间。

(6)加快产业转型,加快发展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调整能源结构与交通结构;节约资源、降低能耗;完善废弃物收集,转运、处理的管理,提高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能力,变废弃物为再生资源。

(7)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对城市规划与建设项目实施后对各种环境因素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预测与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与措施,并进行跟踪监测。

5乡村规划

景区环境规划范文5

关键词:住宅;生态景观;建设管理

中图分类号:[F2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建筑技术的不断进步,居民生活居住水平日益提高,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特别是对于大型住宅小区,由于住宅户数较多,建筑密度相对较大,更需要改善住宅小区的生态环境,为住宅区的住户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规划完善住宅区的生态环境,利用园林景观灯生态环境设计内容提高住宅小区的生态效益,已经成为改善大型住宅小区生态环境的主要手段,也是在根本上提高住宅环境质量的措施。

1 大型住宅小区生态环境设计的基本原则

(1)充分合理利用原有的景观。在对大型住宅小区进行生态环境规划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采取因地制宜的设计方法,综合考虑住宅小区原有的地形特点以及地貌状况,尽可能的对原有景观进行改造利用,遵循自然真实的原则,从而降低生态环境建设投入,减小生态环境实施过程中资源浪费的发生。

(2)大型住宅小区生态环境规划设计应重视绿化设计。绿化设计作为住宅小区生态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应该注意选择成活率高、观赏价值高、环境改善效果好的绿化植物,优化大型住宅小区的绿化植物结构。

(3)生态环境设计应该具有生态环保的特点,同时兼具地域文化特色。在进行大型住宅小区生态环境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规划设计内容在实施过程中生态环保,避免资源的浪费。同时生态环境设计效果能够具有一定的地域文化特点。

(4)大型住宅小区的生态景观设计应该具有远见性。在规划设计大型住宅小区生态景观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体现出现代化、未来化的特点,通过多样化的园林绿化景观设计方法,营造舒适、大气,充满现代韵味的生态环境景观。

2大型住宅小区生态景观设计内容概述

2.1结合传统文化习惯来营造地形

在地形的营造上应该遵循中国的传统文化习惯,可以将地形塑造为背山面水的形式,满足住宅小区内部居民的文化需要。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较窄小的地貌会对人产生压迫感,因此应该注意人工营造地形的尺度。

2.2 合理确定地形的设计承载能力

小区停车场的位置要根据小区的总体设计要求来确定,一般大型的小区在建设过程中如果建设地面停车场就会占用大量的绿化和景观用地,所以停车场要尽量采用地下的形式。并且地下停车场对小区的景观设计影响有限。对于地下停车场的实际主要保证其顶板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

2.3 做好土方的平衡设计

在住宅小区的设计过程中要根据实际的地形条件合理的进行土方平衡设计,这直接影响到了整个小区的景观规划设计。过多的土方开挖或者是调入都会增加景观规划的成本,如果地形过于起伏也不利于老年人的出行。合理的土方设计是要保留一定的深度来满足栽培绿化植物的要求。地形要从直观上感觉符合自然规律的要求。做到井然有序,相互关联,自成一体。

3 景观设计与建筑协调设计研究

3.1 景观设计你与建筑物入口协调

在许多景观设计的过程中没有将建筑物的入口门厅的造型考虑进来,这就使得一些景观设计跟门庭显得极不协调,这主要是因为施工图在这一方面存在一个盲区。这就需要在进行设计方案提交的过程中要做好建筑设计方和景观设计方两者之间的相互协调和沟通。处理好建筑物入口和景观设计之间的关系。

3.2 景观设计不能影响到消防设施和设备

在一些小区的设计过程中消防通道一般是有景观设计人员来完成的,景观设计人员一般注重的是消防通道是否满足消防车进出的要求,而忽略通道自身的结构要求,另外一些景观设计人员过多的考虑自然美观的要求,而忽视消防通道这一救命通道的根本。

3.3 景观设计要预留道路和停车场地

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根据地面车辆的数量合理预留足够的停车位,尤其是要考虑到行动不便人员对上下车的需求。在小区的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较少考虑停车场和周围景观之间的协调,只是简单的预留一定的空场,这也会对小区的整体景观效果造成影响,所以要科学的进程规划和布置。

3.4 景观设计要留足道路和停车场地

在景观设计中对于地面停车量不要有过多的增减,特别重视规划时的残疾停车位要求。在居住小区地面停车场规划考虑时,很少考虑停车场与景观环境如何处理,只是根据需要安排一个停车场即可,但这会严重影响到景观效果,需要综合考虑科学布置。

3.5 地下出入口和疏散场地设计

要结合景观设计的要求合理的确定地下出入口和疏散场地的位置,要做到与景观协调一致。出入口的方向会对景观的美观造成直接的影响,要尽量和景观道路相衔接。对于排风井等要在保证正常使用的前提条件下进行必要的美观设计。

4 建筑小品的布置分析

建筑小品是影响到建筑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部分。好的景观设计小品能够用自身的艺术气息来影响人们的生活,在增加美的感受的同时可以为小区生活注入新的活力,也为小区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

4.1 合理布置景观小品

在一些用地紧张的密集型小区,为了节约用地会将建筑小品设计在地下室之上的绿地上建设,这就难免会对地下建筑的顶板造成影响,导致沉降和顶板裂缝的出现,影响到地下建筑的安全。

4.2建筑小品之间的空间和视角

现阶段在一些小区的景观设计中往往忽视系统的理论设计依据,仅仅是简单的套用设计规范和图纸,忽略建筑小品在视觉和空间上对小区整体景观的影响。所以要杜绝在建筑小品的生搬硬套状况,要根据不同的小区状况好小区景观设计的总体要求合理的布置建筑小品的视角和空间位置。

4.3 建筑小品要主题明确

建筑小品的主题要和景观设计想协调,相互之间的主题有呼应,大气而又不缺乏灵动。要尽量向景观设计的总体风格上靠拢。特别是雕塑作品的设计主题,不能只是靠外形来哗众取宠,要将小区的定位和思想注入到雕塑作品之中,突出人文理念。另外小区中的座椅、灯具等小物件也不能忽视,好的设计往往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5 小区水景的规划

在小区的景观设计中水景的设计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水景不仅能给小区居民带来美的感受而且还能够条件小区的小环境气候,调节温度和湿度。现代小区的水景设计采用的手段更多,得到的效果也更加赏心悦目。

5.1 合理布置水景位置

水景位置的布置要能够满足大多人人的需求,并且要方便进行水景的日常运营和管理。要有便利的水源作为保障,防止出现水景中的水富氧化变质,污染环境。另外水景的位置避免跨越地下建筑,水的渗入和水景的自重都会对地下建筑的耐久性和稳定性造成影响。

5.2 做好水景的安全防护

一般水景的池水深度较浅时可以不做过多处理,但是当池水深度超过60cm时就要做好安全防护措施,这恰恰是目前较为薄弱的地方,一些水景往往过多的考虑美观的需求而忽略安全防护措施。小区水景的泵坑要进行妥善的处理,不能直接在地表面。另外水景的设计过程中要根据小区景观设计的总体要求合理确定水景的高度和样式,优化设计要求从而达到最佳的效果。

结语

小区是人们日常生活和起居的场所,好的景观设计不仅可以带来美的享受,也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虽然我国的小区景观设计起步较晚,相应的专业力量和经验也不够丰富,但是随着人们对文化生活要求的不断提高,对小区的景观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要不断总结以往的景观设计经验和教训,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景观设计理念。为营造出人与自然、人与建筑的良好环境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杨婵玉,张雁,王幼松.广州住宅居住环境质量分析[J].房地产导刊,2007,( 3)

景区环境规划范文6

关键词:循环经济;环境整治;可持续发展

1循环经济

1.1循环经济的定义

所谓循环经济,又叫物质循环流动型经济,主要是指在人、自然资源以及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废弃的全过程中,将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其原则是资源使用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再循环;其生产的基本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是在物质的循环、再生、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1]。

1.2循环经济的目标与意义

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现以较小的排放达到最好的社会经济发展;通过对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利用新技术,提高资源在系统内的多次循环利用,从而提升资源的利用率和生态效率,实现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和资源的有效利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资源的产业化、无害化处理和循环利用;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依托,注重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运用生态学原理和循环经济理论破解发展难题,从而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依托现有的资源优势,加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优化资源利用[2],降低废物排放,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实现生态保护、资源开发与工业发展的协调统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2“永定红”石材产业园区现状主要问题分析

2.1规划层面的问题分析

现状石材企业缺乏统一的规划建设,较为分散地分布在陈井塘、上山、半径、田梓4个片区,且主要沿公路而建,许多企业在公路两边随意堆放板材,影响交通安全,粉尘问题管理不到位,废水偷排,污染周边农田、溪流和龙湖水体,矿山业主无序开采,造成“青山挂白”,水土流失等问题。因此在规划层面上必须走集约化道路,通过合理的规划布局,以环境保护和生态工程建设为切入点,建设循环型经济工业产业园,规划粉尘、废石、废水、荒料的处理方式方法。通过规划,将循环经济落实到各个层面上,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2.2产业层面的问题分析

现状的石材产业没有形成规模的企业,总体层次较低且技术装备较为落后,生产利用率低下,大部分为小型私营企业,造成现状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目前我国传统的石材企业大都遵循单向式直线增长模式,即“资源—产品—废弃物”的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导致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深化,不能实现资源在自然间的循环再利用,传统模式存在产业结构层次低、生态效率低下、资源利用率低、集约化程度低、产品竞争力低、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我国的石材产业必须打破原有的传统模式,应遵循“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发展模式,从而达到低排放、低消耗、低成本的标准,继而才能用无污染、无破坏、高效率、高利用、低成本的工艺流程来使企业达到良性循环,获得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使我国石材行业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2.3政府层面的问题分析

矿山安全监管问题。目前,全乡矿山开采证均已到期,矿山断电关停,但市场对荒料需求紧,导致矿山企业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铤而走险,偷采盗采时有发生,打非治违工作压力大。由于石材产业政策不够明朗,多数企业认为近两年就会被政府责令关闭,所以不愿在环保方面投入资金进行技改提升。因此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配套相应的基础设施,规范化管理。

3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的理念与措施

3.1循环经济理念

3.1.1引入循环经济理念,推进石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石材是不可再生资源,石材行业属于资源垄断型行业。要想发展壮大石材产业,就必须抓住石材的资源优势,从开采、荒料运输、板材加工到新产品的开发与资源再利用等环节入手[3],引导石材产业向生态工业转型,由原来的资源牺牲型产业模式向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经济模式转变,引导石材产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如图1所示。3.1.2循环经济规划原则(1)减量化原则要求“永定红”石材产业园尽可能减少石材原料的开采,以投入最小化为目标,达到生产目的和消费目的。(2)资源化原则以废物利用率最大化为目标,加强石材企业间分工与协作,提高石材的再次利用次数,让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2]。(3)无害化原则以污染排放量最小化为目标,就石材产业链各环节所产生的废物,多次进行回收再造,实现废物的资源化,达到废物的最少排放。(4)重组化原则以生态经济系统最优化为目标,对产业链接的全过程进行把控,通过产业的转型或重组,从而使整个园区体系达到最优化。

3.2发展循环模式

石材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废水(循环使用)花岗石荒料板材边角料工艺品石浆(粉)碎石建材(免烧砖)

3.3创新技术的运用

(1)提高石材开采成功率和资源利用率统筹规划,更有效地利用和开发石材资源,加强监督与管理,让勘察开发准入的条件更加健全,从而逐步限制和淘汰传统的开发模式,引进先进的设备、工艺,提高开采技术,减少资源破坏和浪费。同时,应注意延长洪山乡矿山的寿命,实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3]。(2)走新循环经济模式过去石材产业采用的“传统模式”(即粗开发,高污染,走“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线性道路)和“先污染再治理的模式”,这种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对石材产业的要求。因此需要引导石材产业进入“循环经济模式”,通过生态保护,废物利用等手段,实现“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循环过程,最终达到“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创造最高的财富”。此外,要实现园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对石粉、碎石进行回收再利用,从而建立完善的废弃物集中控制处理中心。(3)循环利用废弃物石材工业园区在规划中应考虑对环境的影响,运用循环再利用的理念进行规划布局。企业通过利用新技术回收利用其他企业的副产品或废弃物,生产出新产品,不仅能减少污染排放,还增加了企业收益,使园区污染物零排放,各企业之间形成相互协作,资源、信息共享的状态[4]。(4)整治和利用第一,加强矿山的管理,做好环境保护、生态防护等措施;第二,要适当地提高矿山开采的条件,严格审批企业的开采申请,加强矿山的整治力度;第三,综合利用废弃的矿山,用其生产其他建筑材料。

4循环经济的运用

4.1总体控制

“永定红”石材产业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就要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工业生态学原理来设立新型生态工业园区。根据现阶段产业发展的主要功能定位,整合现状企业资源,将现状分散的企业,统一规划、集约发展、规范化管理,还需要科学地规划厂房布局,大力推行厂房的标准化建设。4.1.1产业定位产业定位:力争把石材产业打造成为全区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精品产业;创建闽粤赣周边区域性石材生产加工和贸易集散中心。(1)从整体上统筹园区规划,合理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完善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促进永定区“永定红”综合开发建设项目的开发建设,并逐步实施未来的发展目标。(2)构建园区生态体系和完善基础设施,打造“闽粤赣周边区域性石材生产加工和贸易集散中心”形象,实现园区科学有序的运营和管理,对企业进行规范化管理,确保园区能够健康有序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3)成为洪山乡重要的经济增长点,石材产业的聚集点。(4)成为现代化新型工业园区。4.1.2规划构思规划遵循注重生态、完善配套、功能明确、合理布局、发挥优势等原则,并根据洪山乡的发展条件合理地规划布局各功能区块。(1)产业区块:根据企业的特性和要求,确立不同类型的产业区块,从而形成东西两侧的石材生产加工主体部分。(2)商贸区块:以县道630为依托,设置以交易、商贸、商务办公为主,龙门吊转运为辅的功能区块,为整个园区提供商贸服务和安全保障。(3)居住及公园区块:依托山、水,合理设置居住、公园休憩功能区块,解决一部分工业区职工的安居需求。4.1.3区域协调发展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园区发展,着眼全局规划建设,注重区域间的协调、功能互补、基础设施建设等,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把提高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充实基础设施,改善投资创业环境,实现产业园区与周边地区共同发展。合理规划园区道路网络系统,在满足安全的基础上解决园区内外交通需求,使区内、区外的联系通道畅通无阻。为了更好地适应石材园区开发特点,道路系统应以格网状为主。4.1.4用地规模与人口规模规划区用地发展规模主要分为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建设用地主要为城市建设用地,用地面积为153.93hm2。非建设用地为园区内部的水系和山体,用地面积为54.12hm2,占总用地面积26.01%。工业园区人口规模由两部分构成,居住人口和就业人口。规划区总居住人口为6540人,该部分人口主要为园区的安居工人及集镇区迁移人口。预测产业工人总人数约为6800人。根据带眷系数公式计算:工业区总人口为1万人。4.1.5功能结构根据用地现状条件,建立合理的用地结构,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创造健康的投资环境;实现土地的适度开发和合理控制下的利用;加强与完善园区功能,促进园区经济发展。结合用地布局、道路及生态格局,打造建设用地空间适度集中紧凑,生态空间开放开敞的空间形态,构建“一核两轴多片区”的空间发展格局,如图2所示。“一核”:围绕规划区中部的会展广场形成的绿核。“两轴”:分别为依托县道630,作为园区的对外道路发展轴、园区内东西向的道路主要景观轴。“多片区”:即精品大理石加工厂、石材工艺展览园、永定红精品加工厂、综合配套区、永定红面板加工区、条板及石材商铺、配套商业。4.1.6土地利用规划根据地方的有关要求,结合规划区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工业园区用地,如图3所示。规划二类居住用地为2.61hm2,在地块西北处以山体为依托,解决部分工业区职工的安居需求。沿产业二路两侧布置商住综合用地,便于对接集镇区,用地面积为2.16hm2。规划公共设施用地1.49hm2,主要用于石材的研发与技术的创新。规划商业服务设施用地11.34hm2,主要沿产业二路布置,以石材销售为主,形成“百里石材走廊”。园区主要以三类工业用地为主,规划用地面积68.03hm2。按企业的产业性质以企业簇群的方式,采用内聚的组团式布局。

4.2废弃物的循环利用

4.2.1“永定红”石材产业园废渣循环利用(1)根据规划要求,配套建设两处石渣堆放场,其容量符合石材加工区的配套要求,同时在用地间建设边沟渠。企业通过水喷雾形式,将空中石粉降解至就近边沟渠,并排向石粉处理站处理。A、B基本单元各设置一处石粉处理站,用地面积分别为7160m2、3144m2,如图5所示。(2)废物利用与环境管理。积极开展废物综合利用研究,加大荒料的利用力度,利用石粉生产更多副产品。建立垃圾统一清理转运制度,对各企业实行有偿服务,实行企业责任制,谁污染谁治理,促进企业的良性循环,实现园区生态环境的全面改善和建立良好的补偿机制[5]。传统石材产业产生的废物率约为50%,按照洪山乡2015年生产成品石材80.8万吨,产生废弃物约为75万吨,资源的浪费极大。利用循环经济理念,通过技术革新与企业间的协作,石材的利用率可以提升至80%~90%,按现有的产量计算,每年可以减少约58万吨的废弃物。4.2.2“永定红”石材产业园污水循环利用规划园区污水处理厂设置在中北部地势较低处,区内生活污水统一收集纳入市政污水管网系统,再排向园区污水处理厂处理,排水采用雨、污分流排放体制。生产废水及粉尘湿式收集后产生的废水通过排水明沟加盖板统一收集到粉尘处理站处理,处理后的废水再纳入市政污水管网排向园区污水处理厂处理。根据传统工业区计算,本区平均日污水量约为3000m3/d,其中生产废水量约为2000m3/d,生活污水量约为1000m3/d。利用循环技术可以将70%的废水循环再利用。因此,本区最终的日污水量约为900m3/d,每年大约可节约766500m3的水资源。4.2.3“永定红”石材产业园粉尘循环治理(1)在工艺上尽可能减少扬尘点,安装喷雾风扇,把水雾化后均匀地洒落到空气中降低扬尘浓度,少布置物料的转折点,在卸料点采用密封罩,建造粉尘收集室。(2)石材加工过程中选用密封性能好的输送设备,安装负压风机和收尘罩,安装强力抽排粉尘的除尘设备,减少粉尘在车间里面的含量和堆积。(3)粉尘源头位置安装粉尘吸风罩,安装管道抽风机连接管道,净化过滤沉淀在收集室内。储存成品、荒料的堆场等地方应经常洒水降尘,周边设置绿化带与边沟,防止粉尘飞扬。(4)道路主要通过种植绿化与洒水等方法防尘。

4.3政府引导与政策扶持

洪山乡政府应统一协调各相关部门,为循环生产技术的推广提供政策上的支持。通过设立科研机构,在技术上帮助企业建立以高效资源利用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解决各种影响循环模式的生产技术推广方面的问题。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企业的责任感。建立相关制度,促进公众参与循环经济模式,实行排污总量企业责任制度,减少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减少能源消耗,从而使企业自觉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分期建设规划如图7所示。

5结语

在循环经济背景下,石材产业园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十分重要。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政府、企业等利益相关者的相互协作。首先需要政府出台相关鼓励政策,引导企业的发展;其次企业应该引进新技术,调整产业结构,将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落实到各个层次中,加强企业间的合作,才能达到资源的高效利用与环境的科学保护。

参考文献

[1]高慧蓉.发展循环经济的创新作用机制探析[J].商业时代,2009(19):71-72.

[2]康永.发展钼产业循环经济的措施[J].中国金属通报,2011(30):23.

[3]马强.循环经济:灵寿石材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J].石材,2005(07):47-49.

[4]郭经伟.优化结构节能减排促进石材产业持续发展[J].石材,2008(0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