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身体素质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身体素质的意义范文1
农村经济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农民来完成。高素质不仅指技能专业素质等方面,也包含了身体素质,其也是所有素质中的基本。本文主要通过对农民身体素质的现状进行分析,突出农村推广体育保健提高农民身体素质的重要性,从而探讨在农村推广体育保健的措施,有效的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
【关键词】
体育保健;推广;农民;身体素质
在我国社会人口中,农民是数量最多的群体,同时农民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的素质如何将会对新农村的建设工作产生直接影响。人的素质则主要包括了身体素质、思想素质以及文化素质等,身体素质则是这几种素质中的基础和保证,只有当具备了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够去开展和从事各项生产活动。在农村经济结构转型的情况下,农民群众的身体素质下降非常厉害,在这种情况,积极的在农村推广体育保健活动,则是提高农民身体素质的一项有效措施。
1 在农村推广体育保健以提高农民身体素质的重要性
如果农民群众的身体素质不高,就会对农村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首先,农民群众身体素质不好,就没有办法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我国农村现阶段还有很多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家庭,并不是因为没有生产资料或者没有耕地,而是因为家里的劳动力身体素质不行,无法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其次,农民身体素质不好,还可能会降低家庭收入,这样就不能提高家庭生活水平。如果农民长期患病,就更不能为家庭创造收入。虽然现在农村已经有了医疗保险,但是还是存在一人生病,全家贫困的情况。最后,高素质农民不只从事农业活动,还可以去从事其他事业。不管从事某种工作都会以身体素质作为基础,如果农民群众身体素质不好,就可能没有办法从事某些工作。因此,在农村推广体育保健,提高农民身体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农民群众具有良好身体素质时,才能够更好的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减少生病的几率以及从事其他事业增加家庭的收入。
2 我国农民身体素质的发展现状
2.1 常见病发病率高
在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市场化的改革以后,我国农民的常见病发病率开始出现不断增加的趋势,之前能够得到有效控制的传统疾病也开始出现重复发病的情况。比如肺结核、痢疾等;肿瘤、糖尿病以及冠心病等,这些和人们生活关系比较密切的慢性病的发病率也在逐渐的上升;农村职业病以及艾滋病等一些新的病害也开始出现。
2.2 流行病发病率有所回升
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政府部门加强对流行病的重视,使得一些全国范围内的流行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降低了这些疾病的发病率。但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系统市场化以来,这些流行病的发病率有所回升。
2.3 农村体育健身设施缺乏
农民群众的文化程度不高,对体育健身也不重视,对于农民群众的身体素质各级政府部门也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农村的体育健身设施还比较缺乏,让农民在闲暇之余没有锻炼的机会,对农民群众身体素质的提高会产生比较严重的影响。
2.4 农民身体素质下降严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逐渐得到了改善,但是农民的身体素质却在不断的下降。主要原因是现代农业的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农民的空余时间变得更多,但是在空余时间里没有去重视自身身体素质的提高,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休闲娱乐,这样就会让农民的身体素质严重的下降。
3 如何在农村推广体育保健以提高农民身体素质
3.1 加强农村体育保健基础设施的建设
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情况会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如果农民的居住环境比较良好就能够为提高农民身体素质提供一个良好的外界环境。各级政府部门应该要加大农村体育保健基础设施的建设,设置独立的管理部门,让政府部门的引导、示范以及调控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逐步完善农村的体育保健基础设施。
3.2 积极开展农村体育活动,增强农民体质
农村体育活动就是以农民为主要的参与主体,在农村开展,为了增加农民体质,丰富农民的社会文化,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群众性的体育活动。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了有效提高,农民的空闲时间越来越多,在闲暇之余通过积极的开展农村体育活动,能够让农民的身体素质得到有效的增强。
3.3 健全农村体协组织机构
我国农村现在基本上都存在设施落后、居住不集中以及体育保健场地不足等各种不利的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统一的组织机构来进行有效协调,那农村体育保健也就不能有效开展。所以在农村推广体育保健时要有健全的农村体协组织机构,在组织机构的带动和组织下才会有更多的农民群众参与到体育保健活动中。
3.4 加强宣传工作,提高健身意识
各级政府部门应该要加强宣传工作,这样才能够让农民的健身意识得到有效提高,在宣传农村体育保健工作时,应该要尽量联系和配合新闻媒体,当有节庆日活动、农村体育会议以及大型赛事时就可以和新闻媒体及时沟通,充分利用各种各样的宣传工作,来对体育保健活动进行报道,这样才能引起良好的社会反响,让农村体育保健的影响力扩大,同时也能够提高农民的健身意识。
3.5 增加资金投入,进一步改善农民的体育保健设施
在农村中建立的体育保健设施比较的匮乏,主要是因为资金投入不足。要加大设施的建立,就需要增加资金投入。目前,在设施建设中是由村委会提供的小部分资金,要增加资金投入,就需要拓宽资金投入渠道,以增强设施的建设,如可以通过各种体育协会、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意愿进行赞助投资。
3.6 改善条件吸纳或培养从事农民体育保健的专业人员
在农村推广体育保健时,目前还没有专门从事农民体育保健工作的人员。后期,各级政府部门应该要重视这方面的问题,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和组织,培养从事农民体育保健的专业人员,这样才能保证农民体育保健活动顺利的开展。
3.7 加大在农村推广体育保健活动的力度提高农民身体素质来提高生产力
在农村加强推广体育保健活动的力度,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让农民群众的身体素质提高,提高生产力,从而让农业生产得到更好的发展。首先应该要从全局和政治的高度去认识到推广体育保健对农民身体素质提高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够为加大推广体育保健活动的力度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各级政府部门也应该要认真把各项工作落实,解决实际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从物力和人力上去支持推广工作。再次,各个相关组织部门应该要团结一心,让各个方面的积极性都能够充分调动出来,如群众积极性,领导积极性等,这样推广活动才能更好的开展。故而,只有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够不断加大在农村推广体育保健活动的力度,让农民身体素质提高,最终来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
4 结束语
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有效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就需要农民群众良好的身体素质来作为保障。在农村推广体育保健活动,可以让农民群众的身体素质得到有效提高,这样才能有效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身体素质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审级制度;两审终审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138-01
审级制度在司法制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审级制度的科学、合理更能体现司法制度的公正与正义。我国将四级两审终审规定为我国民事审判的基本制度。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充分考虑其可行性,防止和避免多审级造成的不便;且我国设立的监督审判程序可以弥补审级少的不足。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两审终审的社会基础也在发生着变化,其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挑战,弊端也日益明显。
一、审级制度的意义
所谓民事审级制度是指按照法律规定,一个民事案件需要经过几个不同级别的法院审理、裁判才产生既判力的制度。审级制度不但是法院系统内部的审判监督机制,也是确保案件得到公正审理的保障机制。审计制度的确立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审级制度能够促进审判的公正性。司法的权威性是以裁判的正确性、公正性为基础的,虽然审级制度无法保证法院处理的每一个案件都是正确的、公正的,但是从总体上说,一个案件经过不同审级的层层过滤,裁判的瑕疵会得到最大程度的矫正。
其次,审级制度为当事人寻求司法救济提供了制度基础。当事人根据审级制度享有审级利益,从而能够启动和利用诉讼程序。受到不利裁判的当事人可以通过刑事上诉权要求上级法院对案件重新审理并予以改判,达到维护自己合法利益的目的。
再次,审级制度的确立有利于保障国家法律的统一实施。在实践中,由于法官认识上和素养上的差异,类似的或相同的案件由于不同的法院初审,其判决结果可能大相径庭。而审级制度的程序功能则可能使这样的案件的终审归属于同一法院,从而保障其法律适用的统一。
最后,审级制度使法院的职责、功能更加明晰。一般而言,初审法院的职能主要是认定案件事实,正确适用法律,对当事人之间的利益纠纷做出裁判;而上诉审法院则以下级法院所认定的事实和适用的法律作为审理对象,判断其妥当性,从而保证案件的公正审理。
如上所述,国家设立审级制度是用来发现和纠正法院裁判的错误的,即审级制度的目的是实现公正和正义,公正是民事诉讼制度的最高理念,是民事诉讼制度所追求的目标。
二、我国现行的审级制度及其缺陷
(一)我国现行的审级制度
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审级制度是两审终审制,这一制度的确立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所谓两审终审制度,是指某一案件经过两级人民法院审判后即告终结的制度。一项制度的设立必然有其社会基础,我国的两审终审制度是基于我国的国情而确立的。
(二)我国现行审级制度存在的缺陷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法院受理民事案件的数量剧增,大量不满二审判决的案件纷纷涌向再审程序,最终使两审终审制名存实亡。我国现行的审级制度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上诉条件过于宽泛导致诉讼资源的不必要浪费。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对任何案件,无论其诉讼标的额大小,案情是否复杂,也不论当事人出于何种目的,只要当事人针对可以提起上诉的判决或裁定,在法定期限内提交上诉状,即可启动二审程序。我国现行法律的上诉条件规定的过于宽泛,导致一些简单的案件不能及时审结,严重浪费司法资源,加重对方当事人的诉讼成本,不符合诉讼效率于经济原则。
2.终审法院级别过低难以保障司法的统一性。终审法院对法律的诠释能力,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关键一步,而诠释能力与法官的执法环境、执法水平密切相关。根据级别管辖制度,绝大多数的案件中级法院成为主要的终审法院,从现实情况看,中级法院审判人员的理论水平、业务能力相对来讲偏低,对法律的理解和认识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同时,中级法院管辖范围较小,对某一法律的认识难以统一,裁判的权威性难以得到体现。
3.民事诉讼管辖原则导致地方保护主义干扰严重。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在于司法独立。然而,从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看,地方保护主义对于法院审理案件的影响不可小视。司法管辖区域从属于行政管辖区域,地方各级法院组织、经费等均由地方负责,法院很难从地方的约束中真正独立。地方对司法的干扰较为突出,有时甚至左右案件的审判结果,对诉讼公正造成极大的障碍。
4.民事诉讼审理对象缺少专门的法律审查程序。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第二审法院应当对上诉请求的有关事实和适用法律进行审查。我国的上诉审程序既为事实审又为法律审,上诉法院既为事实审法院,也为法律审法院,还允许提供新的证据,但法律适用问题却缺乏专门的程序来审查。对案件的审判是一个适用法律的过程,却没有设定专门的审查程序,在此情况下,很难确保法律适用的准确和统一。
三、总结
民事诉讼审级制度的改革完善,影响到国家法治的宏伟目标。法治的一个根本标志是法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而法律绝对权威的形成,很大程度上要靠公正的司法来推动。司法是需要成本的,甚至是高成本的投入,但是由于法律的基本理念是公正,因此不能过多地考虑成本问题,西方发达国家的法律体制已经相当成熟,他们的法律制度我们应该有选择地借鉴。
参考文献:
[1]刘雪松.民事审级制度的改革和完善[J].行政与法,2006(1)
[2]江伟.民事诉讼法(第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身体素质的意义范文3
摘要: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在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建构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关系到新世纪大学生形象的自我完善,而且关系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虽然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掌握得比较丰富,但由于情感的冷漠和心灵的缺失,使得大部分学生的大学生活缺乏应有的丰富内涵,这与我们倡导的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目的是相违背的。高校应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审美教育工作,有效提高大学生审美素养,进而提高其综合素质,完善他们的个性心理品质。
关键词:审美教育;审美素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在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建构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关系到新世纪大学生形象的自我完善,而且关系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一般来说,审美素养的高低,与能够发现什么是美,发现多少美有着直接的联系。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它说来不是对象,――任何一个对象的意义,(它只是对那个与它相适应的感觉说来才有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能感知的程度为限。”一个大学生如果缺乏审美素养,即使周围世界的美异彩纷呈,琳琅满目,他也会无动于衷,麻木不仁。
长期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虽然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掌握得比较丰富,但本应多彩的心灵却缺乏生活的丰富性,抽象逻辑思维背后充斥着情感的冷漠性,这与我们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不和谐的。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谐完善的个性心理品质。
所谓审美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审美观点,发展其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审美教育能帮助学生树立高尚的审美情操、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情趣,从而使他们“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世界”(马克思)。
审美教育在完善和谐个性,培养健全人格,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因此,为了有效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完善大学生个性品质,加强审美教育应成为高校教育和培养人才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加强大学生审美教育的意义
(一)加强大学生审美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构建和谐型社会,离不开和谐型人才,要培养和谐型人才离不开审美教育。当代大学生作为同龄青年中的优秀群体,即将成为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是否具有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是否具有审美观,是否具有开创社会和谐发展新局面的创新能力,将直接影响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审美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审美素养。
(二)加强审美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1.审美教育具有完善品德、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教育功能
在人性发展中,美和德是相辅相成的。美虽然不等于真与善,但本质上体现着真与善的统一。审美教育过程虽然不等于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发展过程,但二者在完善人的品质、伦理结构、行为规范的终极目标上有着和谐的统一性。因此,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非常重视强调美育与德育的统一。如:孔子强调“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荀子在《乐记》中也强调“声乐入人也深,其他人也速”、“乐也者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和艺术可以净化人的感情”。西方现代美育思想先驱席勒认为“美先于自由”,即人心必须通审美状态才能由单纯的感情状态达到理性和道德状态,审美是人达到精神解放和完美人性的先决条件,因此,他强调“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1]
2.审美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腾守尧在《审美心理描述》一书中谈到美育的最终目的时说:“美育不应该仅仅着眼于美的领域,它还应对智力的开发和道德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最终落实为审美心理结构的成熟”。[2]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智育是一种认知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大脑就像一家高速运转的大工厂,短短的几年里就要摄取、加工、储存人类社会积累几千年的知识信息。而美育则成了这家工厂的“调味剂”,它丰富了整个认知活动的内容。更为重要的是,美育还能够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科学理论的学习能够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而以形象性为主要特点的审美教育则对学生的右脑开发具有重要作用,“它使人们走出二维的平面世界,进入广阔的三维的立体世界,成为一个富于想像力的人”。[3]而“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把美育与开发学生智力结合起来,会使学生的头脑更有活力,更富有创造性。
(三)加强审美教育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需要
传统教育比较重视教育的“显性”目标――德、智、体的发展,但对教育的“隐性”目标――心理素质的提高,却重视不够。从现代社会生物――心理――社会医学健康模式来看,人的健康不仅指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只有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和谐统一,才是真正的健康。而很多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在身心健康方面却存在着很多问题,尤其是心理健康方面。这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高校也纷纷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但从目前现状来看,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但靠心理健康教育课显然有些力不从心,必须通过“学科渗透”拓展它的实施途径,而美育不失是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学科渗透”的一条有效途径。因为美育强调以美导善,以美引真,以情感人,它最能穿透感性、理性的重重壁垒,直接触及人的心灵,使人的压抑得以宣泄,激情得以飞扬,情感得以升华,心灵得以净化。所以苏霍姆林斯基称“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在这种“体操”的召唤下,学生就会超越个人自然情感的狭隘性,升华为高尚的社会审美情感,从而使其人格更趋完美,这正是心理健康教育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二、立足校园,多途径实现对大学生有效的审美教育
重视课堂艺术教育,让大学生在艺术美的鉴赏中提高审美素养
艺术作为人类审美的最高形式,它反映世界往往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一组奇特的造型或线条组合,一种动人的舞姿或面部表情,一段扣人心弦的旋律或自然音响,就可能反映出一条规律或一种社会现象。它对人格的净化和升华作用是任何其他形态都不能替代的。在大学生审美教育中首先要通过实施公共艺术教育这一最基本最广泛和最直接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的审美素质得到切实有效地提高。
为了加强艺术教育,高等学校应重视公共艺术师资队伍建设,把音乐欣赏、美术作品鉴赏、书法欣赏等艺术类课程普遍纳入公共选修课范围,落实到课堂上。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感受美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技巧的同时,初步具有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随着学习的系统和深入,学生对美的本质、美的性质、美的形式、美的欣赏与创造等理论知识就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审美意识从而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审美素养也将在不自觉中得到发展和提高。
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环境,让大学生在浓厚的文艺气息熏陶中提高审美品位
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构建和谐的校园成长环境,让青年学生在其中思考、理解、感悟、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我,是每一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不但对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也为大学生审美素质的有效提高提供了重要的载体和平台。
不能想象,一个没有学生社团的大学会是怎样的死水一潭。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的学生社团,高高地撑起着校园文化的猎猎大旗。
在学校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学生剧社、管弦乐团、民族乐团、舞蹈协会、摄影协会、漫画协会等学生社团,立足于校园文化广场活动,各领,精彩纷呈,把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艺演出或展览,经常性地展现在广大同学们面前,使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在飘逸着浓厚的文艺气息的校园环境中,通过个体的主动或被动参与不断得到熏陶和升华。高雅艺术进校园,使大学生在高雅艺术的浸染下提高审美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高雅艺术进校园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及学生群体的普遍欢迎。
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中,大学生无疑是高雅艺术整个欣赏过程的主体,同时也应该是通过欣赏和领略高雅艺术,进而创造和升华具有时代特征的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参与者。
罗丹说过: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发现不了美,那就根本谈不上在欣赏和参与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
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完全可以通过热情和积极地参与“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来进一步提高。通过参与和投入‘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使他们在提高自己审美能力的同时,能进一步对自己的将来有一种新的体认:以一种美的方式看待生活,去发现美、接受美、实行美、创造美,塑造完美人格。
每个人都期待自己生命之花的绚烂绽放,作为一名普通的大学生,可以平凡,但绝不能平庸。竞争力来自于过硬的综合素质,而发现、感受、鉴赏以至创造美的审美能力是个体的综合素质的一个方面。只有在下以审美能力为重要元素的过硬的综合素质的支撑下,在人生的征程中,自觉发现美的存在,接受美的事物,实行美的言行,进而创造美的世界,才能有效地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身体素质的意义范文4
论文关键词:教学型;教学科研型;英语教学;自身素质
随着我国在经济、科技、政治等方面的迅速崛起,国家也逐渐意识到要将经济增长模式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各级政府为了本地区的发展,开展了形式各异的人才卓越工程,这其中包含引进有国外名牌大学留学背景的优秀硕博毕业生。此外,为了增强毕业生的竞争力,各大高校在主打特色专业的同时,也逐渐开展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实践,而这种复合型人才更多地是指“外语+专业”,如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国际公务员班和江西财经大学的国际金融专业等。刚刚公布的“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加快教育改革发展。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质量评价、考试招生制度。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鼓励优秀人才终身从教。”
按照文件,高校在实施创新人才培养体制的同时,也应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对教师进行不定期的职业发展教育培训。作为大学公共外语教学的主力军,英语教师对于大学生的发展成长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所以新形势下,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成长等因素对大学英语教师自身素质和职业发展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笔者认为,广大教师在积极开展教学实践的同时,应当努力培养自己的科研兴趣,广泛阅读语言学经典著作,运用语言学的相关原理来解决和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勇于创新和大胆实践,寓教于乐,使学生受益的同时,自身的专业素质也得到提高。以下笔者将结合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心理语言学、语言测试、语料库语言学等相关理论和成果,探讨如何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创新。
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成果与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机结合
作为英语教师,首先应当具有敏锐的目光和良好的创新能力。在我国,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国内外一批旨在介绍二语习得理论的著作应运而生,这为我们进一步了解二语习得的研究现状和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一个平台。(刘宏刚,2008)此外,英语教师应当积极汲取相关领域优秀的科研成果,学会理论联系教学实践,并能运用二语习得的相关研究成果来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二语习得经典文献中富含多种模式,这其中有我们较熟悉的普遍语法理论、话语理论和ACT神经功能理论,也有我们不太熟悉的信息加工模式、平行分布加工模式等,这就要求广大英语教师在教学之余,应当广泛阅读相关理论书籍,了解最新科研进展,提高业务水平。
在广泛阅读理论书的同时,也应积极反思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试图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在理论指导下得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比如,个体差异和情感因素是二语习得相关研究中两个比较重要的概念,教师可以通过书籍和相关文献的阅读,了解认知风格、学习策略等因素对二语习得的不同影响,而且国外较多的实证研究为我们提供了详实的实验步骤和数据分析,广大英语教师可以根据实情进行相应的调整,设法减轻学生的焦虑感,使学生感到轻松和充满自信,从而发挥语言习得机制的作用,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又如,教师可以从语言输入相关理论得到英语教学的启示,Krashen的输入假说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习得语言最基本的途径就是对语言输入的理解,“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Rod Ellis,1994)所谓“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是指学习者听到或读到的可以理解的语言材料,这些材料的难度应该稍微高于学习者目前已经掌握的语言知识。Krashen(1985)把学习者当前的语言知识状态定义为“i”,把语言发展的下一个阶段定义为“i+1”。这里的“1”就是当前语言知识状态与下一阶段语言状态的间隔距离。这样,只有当学习者接触到的语言材料属于“i+1”的水平,才能对学习者的语言发展产生积极作用。所以,一位好的教师在英语课堂中应尽力简化语言输入,组织学生参与真正意义上的语言交际,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和交际对话能力。
以上笔者只是列举了几个跟教学密切相关的例子,二语习得研究日益丰富,逐渐成为广大英语教师宝贵的智慧库,如何正确使用其相关理论来促进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师应当积极思考和探寻的课题。
二、心理语言学相关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的结合
“心理语言学”这一术语最早见于美国心理学家坎特(J.R.Kantor)1936年的著作《语法的客观心理学》,但学术界普遍承认这一术语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虽然走过了几十年的历程,但它的研究成果还是没能被有效地吸收,因为迄今为止所进行的研究都过分偏重于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并且心理语言学对外语教学的重要指导作用也被人们忽视了。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就必须对语言使用和语言习得的心理过程进行研究。Stern(1983)曾说:“语言教学理论离不开语言使用和语言学习这些心理学概念,有关语言使用和语言学习的心理学的思考本身就是任何语言教学理论的核心部分。”如外语教学中最早盛行的翻译法以心理学上的机械主义为理论基础。(朱纯,1994)而外语教学中影响深远的直接法是以Wundt的联想主义为理论基础。(董燕萍,2005)而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听说法在心理学上以行为主义为理论基础,主张学习语言必须先学听和说,在听和说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学习读和写。这是符合语言习得过程的。外语教学中的听说法把语言习得过程看成是一个习惯形成的过程,重复和模仿是其精髓。而创始于上世纪50年代法国的视听法(或情景法)主义以行为主义为理论基础,同时借用了格式塔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原理。(董燕萍,2005)视听法是在听说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视听法除了注重听说还注重“看”,即在教学中利用幻灯机、投影机或教学电影,给学生播放出伴随着纯正地道发音的、生动的画面。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教学手段的革新,视听法比听说法更强调教学情景的作用,强调视觉在学习语言当中的重要性。
发展于20世纪70年代的交际法主要根植于心理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相关理论。交际法强调学生只有在大量接触和使用真实、自然的语言中,才能养成运用第二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而且真实、地道的语言材料要安排在合情合理、合乎社会交际情理的情景之中。交际法重视口语训练,重视使用真实、自然的语言,这是与自然习得语言的过程相接近的。广大教师在具体操作层面可以有所取舍,吸取各种模式之所长,因材施教,使外语课堂更具趣味性,从而使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得以提高。
三、掌握语言测试科学相关知识研究成果
语言测试与语言教学密不可分,两者相辅相成。一方面,测试在服务教学的同时也直接影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对教学产生一定的反拨作用,反拨效应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反拨作用有益于教学,而消极的反拨作用却可能妨碍教学。另一方面,教学实践又为测试提供了宝贵的信息,使测试更符合教学需要、更科学。(Hughes,1989)了解到语言测试与教学的关系之后,教师应竭尽所能设计出公正的、效度较好的英语测试,从而对学生语言能力进行更客观公正地评价。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语言测试进入了一个活跃发展时期。语言测试逐渐得到语言研究者和语言教学者的重视和关注,有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其中的新思路、新方法对进一步推动语言测试研究起到了积极作用。(邹申,2005)国内从事英语语言测试研究的人员也在逐年增长。作为大学英语教师,我们经常把测试的用途简单化,对于测试设计及测试分数的解读了解不多。我们平时做的就是把学生的考试成绩汇总,再计算出平均数,以平均数作为参照物,能给学生的英语能力下定义,同样以平均分来衡量班级总体英语水平。其实,但凡对语言测试科学有所接触的人员都应清楚,测试分数的导出和解析远非几个简单的运算就可以完成的。教师应该从考试用途、测试所期望检验的不同概念、系统误差、考试方法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这样才能侧面地对于学生各方面的知识点有更好的掌握,及时发现测试中凸显出来的问题,从而在教学中提供相应的比重。
此外,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给语言教学和测试带来了新的认识和新的活力,也给广大的英语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科技的发展和更新正一步步地颠覆传统的语言教学和设计。同时,认知科学、生命科学、教育科学、人工智能研究和信息技术等学科的发展给语言测试和教学带来了广阔而深远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广大英语教师应该与时俱进,积极从上述学科领域汲取营养,对于认知科学和计算机技术最新成就的了解和掌握,能使我们认识自身不足,促进我们的学习和发展,争取成为经得起时代考验的、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四、语料库及其他媒体库的研发和使用
语料库是指按照一定的语言学原则,运用随机抽样方法,收集自然出现的、连续的语言运用文本或话语片段而建成的具有一定容量的大型电子文库。它所提供的语言信息和资料不是某些个人臆想编造的话语,也不是简单地从某些书籍上摘抄的少数甚至个别的例证,而是有目的、有系统地收集以英语为本族语的使用者在大量现实生活中使用的口语和书面语,这就将语言的描述建立在一个博大而真实可靠的语料基础之上。(何安平,1997)1961年,美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电子语料库——库布朗语料库(Brown University Standard Corpus of Present-Day American English)。而当时较多的学者受乔姆斯基的语言思想影响,坚持认为语言学理论应该研究人类的语言能力,而不是记录和研究语言表现,所以早期语料库受到较严厉的打压,发展受到抑制。直到20世纪80年代,基于电子语料库的语言学研究才开始在发达国家兴起,而中国在此方面的发展则更晚些。令人可喜的是,在杨惠中先生和桂诗春先生的带领下,我国建成了国内第一个“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CLET)。
广大英语教师存在一个认识误区,认为语料库供语言研究使用,与日常教学关系不大,其实这是不对的,也同时证明了我们对于语料库的用途不了解,而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则要远远领先我们。比如,国外一些考试已经开始尝试给考生呈现多媒体考试内容,如TOEFL考试,在其听力部分里就有图表和照片呈现给考生,我们在设计跨文化能力测试项目时是否也可以借鉴其做法。能否借鉴国外一些考试中多媒体手段利用的成功经验,切实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跨媒体库检索系统,组建文字、声像等资源为一体的超媒体库,测试设计者们在设计时,只要输入关键字,就能把“共现”的媒体资源调取出来,供设计者筛选使用。例如,2010年6月全国大学生英语6级考试听力18题:
18. M:Honey,I’ll be going straight to the theatre from work this evening. Could you bring my suit and tie along?
W:Sure,it’s the first performance of the States Infinite Orchestra in our city,so suit and tie is a must.
Q:What do we learn from the conversation?
18.A)The speakers will dress formally for the concert.
B)The man will return home before going to the concert.
C)It is the first time the speakers are attending a concert.
D)The woman is going to buy a new dress for the concert.
这道题不仅考察了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语言层次),也考察了学生的跨文化能力(许多英语学习者所欠缺的)。在我国,大学生很少有机会去听音乐会,就是有在穿着方面也不是特别讲究,是书本上没有的知识,那么对于英美人士而言,工作之余去听音乐会是很平常的事情,虽然平常在着装方面是有要求的,一定要正式着装。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多地去找与“concert”有关的且可能发现的对话,通过技术手段加工处理,建成超媒体库,通过关键词“concert”共现,我们就能很轻松地找到与“concert”有关的资源列表,测试设计者也可以根据需要让应试者进行计算机适应性测试。因此,语料库及现代科技手段在英语教学和测试中还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身体素质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 公共体育课 身体素质训练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3(b)-0148-02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湖北中医药大学公共体育课2011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挑选6个班,每个班挑选20人,一共120人作为研究对象,确定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时间为一个学期。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身体素质练习、高等教育学、学校体育学、体育健身学、体育心理学等方面的文献资料,为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和支持。
1.2.2 问卷调查法
在参阅文献和专家访谈的基础上,根据研究目的,自编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就问卷设计和问卷实质内容访谈了10名专家,针对专家建议与意见对问卷进行修改,剔除不合理部分,并对修改后的问卷进行小样本预调查。对问卷信度进行检验, 得出Kappa系数值为0.86,大于0.75,表明该问卷调查结果是可靠的。对参加试验的120中得对照组、实验组各60人分别进行问卷调查,获取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20份,回收率100%。
1.2.3 教学实验法
(1)确定实验组与对照组
该试验以该研究者所教授的6个班级(均为男女混合上课)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个班级,每个班级随机挑选20名学生(男、女各10人)共120人作为试验样本,其中对照组60人(男、女各30人),实验组60人(男、女各30人)。
(2)试验控制
抽取的实验样本不单独编班上课,按照原有的课程表随各自教学班进行正常的体育课学习,对照组遵照常规的体育课教学内容进行,实验组要求每次课准备活动至少跑800米,并在常规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增设身体素质训练内容,进行一些明确的强度要求和练习密度改变、结合项目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开展身体素质训练内容。
(3)身体素质测试方法
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锻炼测试项目表中的测试项目,选取了50米、1000米(男生)、800米(女生)、立定跳远、肺活量、引体向上(男生)、一分钟仰卧起坐(女生)等身体素质项目作为身体素质指标,分别在授课的第二周和授课结束后进行统一测试。
1.2.4 数理统计法
用EXCEL2003和SPSS11.7统计软件对测试和收集的各类收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为该文提供了准确的分析数据。
1.2.5 对比分析法
将实验组与对照组学期初和学期末各项身体素质测试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做横向和纵向比较得出科学的结论。
2 结果与分析
2.1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身体素质的对比分析
实验前后(学期初和学期末),分别对两组学生的5项身体素质进行了测试和分析(见表1),两组学生在实验前的测试数据,基本属于统一水平。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学习后,两组学生的身体素质指标均有增长,实验组和对照组经t检验都呈显著差异(P
2.2 实验组与对照组教学效果的评价
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后,分别对实验组与对照组120名学生进行教学效果评价的问卷调查,采用U检验对所取得的数据进行检验(见表2)。结果显示,在教学过程中开展身体素质训练,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和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体适能水平,并健硕体格;通过课堂素质练习和课外锻炼能帮助他们缓解紧张的学习生活带来的压力,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改善了大学生身体素质,有利于他们更快更好的掌握体育技能和技巧,从而激发他们对体育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3 结语
(1)与常规体育课相比,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开展身体素质训练能明显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水平,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缓解学生学习生活压力,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激发学生体育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中医药院校学生将来都从事医学工作,必须有良好的身体做保证,因此,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增设身体素质训练内容,加强练习密度与强度,真正改善他们的身体素质
(3)依据教学大纲,结合学生特点、专业特色和教学内容开展学生身体素质,使学生积极参与身体素质练习。
参考文献
[1] 学校体育编写组.学校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身体素质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 黄芪多糖 糖尿病肾病 胰岛素受体 胰岛素受体底物1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已有研究证实直接或间接与高血糖有关,糖尿病状态下机体糖代谢严重障碍。胰岛素(insulin,Ins)是调节糖代谢最主要的激素,其生物效应由其靶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insulin receptor, IR)介导,胰岛素受体底物-1(insulin receptor substrate-1,IRS1)是IR下游第一个底物分子,在其信号传导途径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已有的研究表明糖尿病状况下肾脏组织细胞膜胰岛素受体的数目和亲和力均存在异常[1,2]。本研究运用黄芪多糖(APS)治疗高脂饮食喂养加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注射诱导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拟进一步观察APS对糖尿病状态下肾脏组织IR与IRS1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影响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健康清洁级雄性SD大鼠40只,体重180~200 g,由武汉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STZ,美国Sigma公司。APS溶液:APS从山西产黄芪根中提取制成粉剂,临用前用生理盐水新鲜配制成20 g/L的溶液。鼠IRS-1单克隆抗体,美国Neomarkers公司。兔InsR多克隆抗体,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SP试剂盒,北京中山生物技术公司。One touchⅡ血糖测定仪及试纸,美国Janson and Janson公司。切片机,国产LKB11800。显微镜,日本OlympasCH30。HPIAS1000型全自动图像分析系统。
1.2 方法
1.2.1 糖尿病模型的建立与分组
实验动物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60%碳水化合物,22%蛋白质,10%豆油脂肪,包括纤维素在内的其他成分8%)喂养,用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处理5周。APS对照组:普通饲料,APS溶液[400 mg/(kg·d)]灌胃处理5周。DM组:给予高脂饲料(41%脂肪,41%碳水化合物和18%蛋白质),尾静脉注射链脲佐菌素(STZ)(30 mg/kgSTZ,溶于0.1 mol/L柠檬酸缓冲盐溶液,pH 4.5),注射后动物自由进食,进水并维持高脂饮食,STZ注射72 h后,测动物空腹血糖,大于6.7 mmol/L者可诊断为糖尿病[3]。DM+APS组:空腹血糖大于6.7 mmol/L的动物继续喂以高脂饲料,同时APS溶液[400 mg/(kg·d)]灌胃处理5周。
1.2.2 各项指标检测
所有大鼠观察毛发、活动等情况,并取尾静脉血测空腹血糖。
1.2.3 IR与IRS-1蛋白的检测
处死动物后,取肾组织,4%多聚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4 μm);3%H2O2室温孵育10 min;5%~10%正常山羊血清封闭10 min;加入一抗,37℃孵育1~2 h;滴加生物素标记的二抗,37℃10 min;滴加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卵白素,37℃10 min;DAB显色,室温3 min;苏木素复染1 min;酒精脱水;中性树胶封片。免疫组化图像分析应用高清晰彩色病理图像免疫组化测量系统(HPIAS1000),经标准灰度校正后,随机取5个视野,分别测定IR,IRS-1的平均光密度值(IDP)。
1.2.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P
2 结 果
2.1 实验动物一般情况
DM大鼠毛发干枯、杂乱、脱落、蜷卧、活动减少。给APS治疗后,大鼠精神好转、毛发光整、有色泽、活动增多。
2.2 血糖 如表所示,DM组和DM+APS组血糖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别有显著性(P
2.3 IR和IRS-1的表达
免疫组化图像分析IR和IRS-1的平均光密度值(IDP)见表,DM组肾组织IR,IRS-1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别有显著性(P
3 讨论
胰岛素经血液循环到达相应靶组织后,与其上的胰岛素受体α亚单位相结合,激活其β亚单位的内在激酶活性,导致IR自磷酸化。磷酸化的IR一方面为其它信号分子提供结合位点,另一方面其磷酸激酶可致IRS-1磷酸化。IRS-1被磷酸化后即暴露出特异性结合位点,能募集并激活含有SH2区域的蛋白质激酶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使信号以激酶链式反应下传。IRS-1通过激活PI3K激酶导致磷酸肌醇依赖的蛋白激酶(PDK1)的激活,后者可使蛋白激酶B(PKB)磷酸化,活化的PDK1或磷酸化的PKB可导致葡萄糖转移因子4(GLUT4)的合成、分泌、移位等变化[4,5]。GLUT4是直接影响葡萄糖入胞的细胞因子,对血糖的调节极其重要。现有资料表明,血糖的调节主要受IR/IRS-1/PI3K/PDK1/PKB/GLUT4信号途径的影响,所以当其信号径路中IR和IRS发生障碍或异常时可导致糖尿病[4,5]。
本实验结果表明:DM组血糖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本实验所用动物模型符合糖尿病的特征。DM+APS组血糖水平明显低于DM组,且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APS能明显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水平,改善糖尿病糖代谢紊乱,但不能使血糖水平恢复正常。DM组肾组织IR,IRS1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这说明糖尿病IR,IRS1表达水平降低,胰岛素信号传导在受体和受体后环节障碍,即Ins与IR的结合能力及受体后效应均减弱。胰岛素介导的肌肉和脂肪组织摄取葡萄糖能力降低,肝脏葡萄糖生成增加,最终导致高血糖产生。持续高血糖刺激使IR数目下降,水平降低,加重糖尿病。IR表达水平降低,胰岛素信号向下传递减弱,导致IR刺激的IRS1酪氨酸磷酸化障碍,受体后效应减弱。实验结果还显示:DM+APS组IR,IRS1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DM组,这说明APS能有效增加IR,RS1的水平。APS通过增加肾组织IR表达,改善其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受体环节的胰岛素信号传导障碍减轻,这是其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制之一。同时它通过增加IRS1表达,改善受体后信号传导障碍,治疗糖尿病肾病。
APS是从豆科植物黄芪中提取出来的有较强生物活性的大分子复合物,研究表明,APS具有良好的降糖效果[6],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有效增加IR,IRS1的表达水平,增强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岛素受体和受体后环节信号传导有关,该研究为临床用APS治疗糖尿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Shao J,Yamashita H,Qiao L,et al. 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 redistribution is associated with skeletal muscle insulin resistance in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J].Diabetes,2002,51:19.
[2]Kido Y,Burks D J,Withers D,et al. issue-specific insulin resistance in mice with mutations in the insulin receptor,IRS-1,and IRS-2[J].J Clin Invest,2000,105:199.
[3]Wu Y, Ou-Yang JP, Wu Ke, et al.Hypoglycemic effect of 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 and its effect on PTP1B[J].Acta Pharm.Sin, 2005, 26(3):345.
[4]Pagliassotti MJ,Kang J,Thresher JS,et al. Elevated basal PI 3-kinase activity and reduced insulin signaling in sucrose-induced hepatic insulin resistance[J]. Am J Physiol(Endocrinol Metab),2002,282:E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