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现状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现状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现状分析

金融现状分析范文1

[关键词]河南省;金融产品;现状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6.096

[中图分类号]F8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6-0-01

1 河南省金融产品的发展概况

市场经济环境下,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金融业对经济的贡献度随着其地位的提升不断增强。近年来,河南省金融业快速增长,金融产品也随之发展,笔者由河南省金融产品网络服务平台得知已有各类金融产品700余种,主要包括贷款、证券、信托、基金、理财、资产管理及保险等方面。

首先,河南省近几年推出贷款类金融产品数量很多。但是国有商业银行推出的金融产品数量所占比例过大,股份制商业银行推出金融产品数量严重不足。地方性银行虽然快速发展,但由于自身规模的限制也存在很大缺陷。其次,虽然河南省近年来一直强调对微小企业的支持,但关于微小企业贷款的金融产品品种较少,只有40种,主要由中国工商银行与中国银行推出。最后,河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涉农贷款类金融产品只有30多种,可以说严重不足。

近年来,河南证券市场实现了平稳较快的发展。中原证券创新发展,在证券时报主办的“2013年中国区域优秀投行评选活动”中获得“最佳再融资投行”和“股转系统最佳主办券商”,并积极推进在香港的H股上市进程。但证券类金融产品只有66种,与东部发达地区具有一定差距。

虽然河南省信托行业整体呈现良性发展局面,但信托业自成立以来,一直存在主业不清、定位不明的问题。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原本由信托投资公司专营的业务也陆续被银行、证券、保险和基金管理公司涉入,大大限制了信托类金融产品的发展,以至于河南的信托类金融产品只有18种。

总体来说,河南省的金融系统结构正在逐步优化,金融产品也逐渐多样化。但河南省现有金融机构仍以银行为主,贷款类金融产品种类所占比重过大,证券类、信托类、保险类等金融产品仍然存在种类少、规模小等问题。

2 河南金融产品在经济发展中的成效

在河南省经济发展中,小微企业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河南省又是农业大省,农民与农业至关重要。当前,河南省在针对小微企业、农民与农村的创新金融产品方面成绩显著。

2.1 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不断创新

为了解决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窄、融资成本高的问题,河南省金融机构加强了对小微企业金融产品创新的力度。中国农业银行河南分行推出了小微企业多户联保、船舶抵押、应收账款抵押、林权抵押、生猪抵押及小企业工业厂房按揭等信贷产品;中国工商银行河南分行和信阳银行就信阳毛尖产业开发了“茶益通”“茶香融”;中国银行河南分行与物流业联合推出“监管通宝”;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河南分行丰富担保和授信方式,形成了“强抵押”“弱担保”“纯信用”相结合的产品体系,并设计了额度循环支用的贷款模式,较好地适应了小微企业资金需求。

2.2 农民金融服务与信贷产品创新

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农民与农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河南省对支农的金融服务与产品格外重视。例如:农业银行河南省分行为了解决新型农村社区内农民建房、购房的资金需求,在我国首家研发了新农村民居建设贷款,专门用于河南省农村信用联社创新循环贷款、创业贷款等金融服务模式,推出信贷支农创新产品30多项。2009年7月,河南省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推进会在信阳市固始县召开,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金融机构全面开展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工作,先后推出了支持劳务经济类、创新抵押担保类、信用共同体+信贷类、订单农业类等8大类20项农村金融创新产品,其中回乡创业贷款、劳务输出贷款、林权抵押贷款率先在全省推广。

3 河南金融产品发展的不足

虽然河南省的金融产品发展已逐渐多样化,但仍然存在以下不足。

3.1 保险产品品种仍较单一

伴随着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各保险公司已经推出了很多险种用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保险需求,但现有的保险品种与现实需求之间依然存在较大差距。例如: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设计的保险品种共有600多个,但其河南省分公司推出的只有100余种,且保险品种主要集中在大中型企业财产保险、机动车辆保险、责任保险和人身意外伤害险上,一些现实需求比较大的诸如农业保险、工程险和货物运输险等险种都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平安人寿的100多个险种在河南省推出的只有30余种。另外,经济作物种植保险、森林火灾保险等业务基本上没有开展。

3.2 农村缺乏市场现代化金融产品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金融产品开始出现在金融市场中,比如:股票、国库券、债券、基金等金融产品。然而,由于河南省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低、交易手段、技术手段相对落后,致使很多农民很难接触到这些现代化金融产品,更不用说购买、使用。虽然近几年国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不断加快农村经济多元化、市场化、产业化的进程,让农村、农民和农村企业对现代化的金融产品的需求和认可不断上升,但当下的农村经济发展只靠简单的存、贷款服务是远远不够的。

主要参考文献

金融现状分析范文2

大数据金融分析

一、大数据时代特征分析

与过去一年大数据成为互联网领域炙手可热的话题相比,其实2007年人类制造的信息量首次超过可用存储空间更应作为大数据时代到来的标志性事件。而自此之后,信息量与存储空间这两者间的剪刀差飞速扩大。根据google测算和估计,2010年世界范围内数字信息量达到了1ZB。预计到2020年,每年都将产生35ZB的大数据。根据中文互联网数据研究资讯中心的定义:大数据指那些用现代常规处理技术不能处理的海量数据。

而淘宝网每天超过8亿件在线商品和超过6亿的手机网民正是产生大数据海量信息的实现来源的缩影。无论我们是接受还是拒绝,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而大数据之大,除了数据本身的信息量的“大”以外,更重要的是数据(信息)之间的链接变得更加容易和低廉,即观察事物的维度更加的丰富。而社会生活的泛数字化和数据分析技术和工具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各种商业组织甚至个人能够以过去无法想象的复杂度、速度和精准度从庞杂的数据中获得足够的预判性以指导它们的商业行为。

二、大数据金融现状分析

大数据对许多行业的经营模式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而作为现代经济枢纽和核心的金融业也出现了大数据模式的端倪。当然,大数据金融这个概念尚未得到金融业界人士的重视,他们更多的讨论互联网金融这个概念。确实,2013年的金融界的一系列耀眼的事件都离不开互联网或者互联网公司的身影,如P2P网贷平台的兴起与破产,余额宝理财通的膨胀,第三方支付的大行其道等。但就笔者看来,金融业与互联网在2013年的跨界应更多基于大数据背景,互联网只是大数据背景的表象而已。

原因有三,首先,从行业的本质来看,无论是我们讨论的金融业还是互联网行业,最核心的原料和产品的都是大数据,对金融企业,用户数据是其提供金融中介服务,找出合适的存贷双方完成交易的基础;而对互联网企业,无论是提供互联网服务还是提供金融服务,客户信息、购买行为记录都是其涉足金融业的基础。其次,互联网企业的大行其道离不开近年来大数据技术的发展。虽然互联网业早在20年前就已出现,但从全世界来看,尤其是在非发达国家地区,互联网企业涉足金融的脚步去相当缓慢,其主要原因正是因为大数据技术近几年来才得以发展。第三,金融企业近年来跟随大数据技术的脚步,在其积累的庞大客户信息数据基础上,在大数据软硬件设施、数据挖掘等大数据应用领域做出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尝试。因此,对于13年互联网和金融企业的跨界经营,“大数据金融”比“互联网金融”更加深入本质。

透过2013年这一切跨界的各种事件,所谓大数据金融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降低了信息不对称性。传统金融行业中,金融服务机构作为中介撮合交易并赚取利润,其最大的凭仗即是信息,这里包括对客户的信息和对金融产品的信息。而通过大数据的分析,通过网络传播、云端存储等技术的支持,能够及时传达给金融产品的提供者和购买者。尤其是对于购买者,可以实时获知金融产品的信息,有效管理自己的资产,而不再依赖于传统金融产品中介。

2、降低了金融产品的系统风险。在传统金融产品领域,风险很大程度来源于金融产品提供者的信用。而大数据技术的运用,使得对提供者的信用能够事前从多方面进行分析,而不仅仅依赖于财务分析或者其他财产保证,也而不必再进行事后回顾式的评价。同时,对买卖双方的实时监控和运用数据挖掘手段的客户识别也将成为风控的常规手段。

3、丰富了金融产品的营销渠道。正如我们先前讨论的一样,网络与大数据是密不可分的表里关系,因此,大数据金融必然会通过网络渠道实现销售、直接融资产品咨询等服务,有效降低营销成本。另外,通过第三方支付等手段,也有效降低了资金流转的成本。

4、提高了金融服务的效率。基于智能化处理和线上服务,大数据技术的强大数据分析能力能取代相当多的人工劳动,能在对的时间把合适的金融服务以对的方式提供给有此需求的购买者,即市场资金的提供者。以此极大地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

5、扩大了金融企业服务的范围。在传统金融行业中,由于成本和风险的限制,金融服务往往只限于大金额的客户。而当金融行业通过大数据技术大幅度降低服务成本,非金融行业企业由于行业准入门槛的降低提供了更多的服务选择时,就将会有更多的社会个体能够享受到原来不敢想象的金融服务。正如余额宝一样,让更多地小额用户享受到更高的存款利息。

三、大数据金融发展趋势分析

1、金融需求的广度进一步拓展。也许在10年前,没有人会想到金融服务,理财投资会进入到普通家庭。但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降低了理财手段的门槛,包括资金门槛和知识门槛,在微观上使更多人进入直接投资领域,因此在宏观上将会进一步提高资金流转的速度和效率。而随着P2P网贷的兴起,这一趋势将愈加明显。

2、金融供给的深度进一步加深。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传统金融服务从业者的行业经验显得越来越不重要,因为大数据的多维性和随机性能够充分挖掘借贷者的信用和提供者的需求。最终的结果是使得银行、证券和保险公司与非金融企业的界限越来越淡化,但凡具备大数据技术应用层次的企业都能涉足金融服务业。因此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金融供给将会泛化而不仅仅局限于传统金融企业。

3、金融服务的层次进一步丰富。如前所述,当前的金融供给和金融需求逐渐摆脱大规模、高收益的陷阱,而进一步发展为多层次的服务行业。大至行业寡头,小至小额理财,社区金融,各个层次的服务与产品层出不穷;不同层次的消费者都能享受到相对应的金融服务。而从业者的角度,网络化的展现和线上服务也将成为多元化服务的一元,与实体服务结合起来,形成立体式的金融服务体系。也许在不远的未来,根据客户消费习惯和资金流向,大数据技术能够自动匹配或制定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提供给个人。

参考文献:

金融现状分析范文3

我国的金融信息化已经走过20多个年头,在数万金融科技工作人员的努力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由点及面,初步建成了成熟完整的金融信息体系。在这段发展时期,金融信息化工作形成了以金融企业和行业监管部门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即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中国银监会等行业监管机构的领导下,各个金融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金融信息化的发展战略。

但是在这种发展模式下,金融信息化工作也存在着一些死角,即很多战略性的课题无法解决。其主要的问题在于,金融信息化战略的制定者,只能站在金融企业的角度,或者在相关监管机构的高度上,更多地将眼光集中在各个企业内部或者行业内部的具体问题中。至于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上,如何规划金融信息化发展的战略,如何充分调动、合理分配社会的各种资源,如何加强各个企业和各个行业之间的协同配合,如何确定统一、科学的标准,如何避免重复建设和重复开发对资源的浪费,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金融信息化概念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深刻影响了国际竞争格局和人类生存方式。在这一巨大的经济发展形态变革与基础技术平台转换的历史背景下,中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从更广阔的视角研究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和中国金融信息化的总体战略,实现金融信息系统的整合,全面提升金融竞争力,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应对入世的现实需要。

金融信息化是指在金融业务与金融管理的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金融与经济信息资源,加速金融现代化的进程。这个进程是发展的、动态的和不断深化的。金融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整个社会的信息化,与其他宏观管理部门的信息化,与居民、企业的信息化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在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金融服务与金融创新构成了现代经济的核心。

二、国内金融信息化发展现状

我国金融电子化建设始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六五”做准备、“七五”打基础、“八五”上规模、“九五”见成效、“十五”再攻关的发展阶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逐步形成了一个全国范围内的金融电子化服务体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电子化设备已具备相当规模截止到1999年底,银行系统已经配置大中型计算机700多台套,小型机6000多台套,PC及服务器50多万台,电子化营业网点覆盖率达到95%以上。截止到2001年6月底,各金融机构共安装自动柜员机(ATM)4.9万余台,销售点终端(POS)33.4万台。

2.全国性金融机构多数已完成内联网建设多数全国性金融机构初步完成了本系统内联网的建设,网络覆盖了全国所有的省会城市和地级市。金融系统与电信部门合作,已经建设成连接全国250多个城市,支持语音、数据、图像等多种信息传输和多种通信协议的金融数据通讯帧中继骨干网,支撑金融数据的传输。

3.银行信息化已具规模

1)初步建成全国范围的电子清算系统。“八五”期间,人民银行已经建成金融卫星专用网络和电子联行系统,现已开1409个电子联行收发站,覆盖了全国所有地级城市和1000多个发达县。2000年,全国转发往帐3163万余笔,转帐交易金额235488亿元。“九五”时期,全国性的商业银行基本都完成了各自的电子汇兑系统,客户的异地转帐业务24小时内就可到帐。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通过银证转帐系统进行证券帐务信息的交换。

(2)银行卡业务迅速发展。电子支付工具尤其是银行卡业务发展迅猛,到2001年9月底,全国共有发卡机构55家,发卡总量超过3.58亿张,发行国际卡近20万张,全国可以受理银行卡的银行网点发展到13万个,可以受理银行卡的商店、宾馆、饭店等特邀商户已发展到15万个,各金融机构共安装自动柜员机5.1万台,销售点终端近35台。建立了银行卡信息交换总中心及18个城市银行卡信息交换中心,此外,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和支付网关已经开通,支持了网上银行和电子商务的发展。(3)建成人民银行覆盖全国所有地市中心支行的电视会议系统、电子公文传输系统、电子邮件系统,提高了央行的办公效率,在国务院各部委中率先实现了经网络传送机密红头文件。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基本实现全国联网。商业银行数据集中工程建设和网络金融服务取得显著进展。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已经在部分城市投入生产试运行,将极大地提高我国银行间清算效率,加速资金流动,促进经济发展。

4.保险业电子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迄今为止,全国近万个保险机构安装了高效运行的计算机系统,各类保险业务已实现上机处理,日处理量达到数十万笔。在全国5000多个保险独立核算单位部署了统一的财务管理软件,实现了财务处理的高度集中。此外,随着全国保险三级网络的建立与完善,各类网上保险应用也将有一个实质进展。

5.证券业电子化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证券业电子化建设在较高的起点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以沪、深两市证券交易所的成立为标志,启动了证券业的信息化建设,经过准实时行情发送、无纸化托管、计算机自动撮合和异地交易中心联网等几个阶段,现已进入到全程电子化交易模式,无纸化电子交易已在全国各地的证券营业部推广使用。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多功能、开放的金融信息化体系,这为我国金融业实现由“电子化”向“信息化”转变,全面实现金融信息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我国金融信息化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虽然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先进技术的应用基本与国外持平,但运行效率、信息综合程度和信息服务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薄弱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所要解决的是金融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策略问题,主要包括:对基础设施建设策略、金融科技迎新体系、金融信息服务体系以及金融信息化支持环境、组织管理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我国在这些方面的工作都比较薄弱,没有形成研究体系。

2.金融信息化的技术标准与业务规范尚不完善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缺乏总体规划,表现在金融信息化建设没有明确的方向,没有统一协调的步骤,存在很多重复性建设。技术标准和业务规范也未能形成统一体系,且尚不能满足与国际接轨的要求,各金融机构自身的业务联机处理系统也存在接口和数据标准不统一等问题。这些不仅给信息交换、系统整合带来了困难,而且也极易形成各种安全隐患。

3.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亟待提高尽管我国金融业在信息系统安全建设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由于长期以来发展的无序和不规范,以及绝大多数硬件和软件产品采用国外技术,因此我国现有的金融信息系统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9.11”事件也给我国金融业深刻的启示,即必须提高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尽可能地保证国家经济命脉的正常运行。

4.跨行业、跨部门的金融网络尚未形成我国各金融机构出于经营管理、业务拓展的需要,相继建成了自己的内联网系统,但各机构间尚未实现互联互通,影响了金融信息共享和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此外,银行信息网与财税、海关、保险等网络也没有实现互联互通,不同经济部门、不同行业之间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的态势和社会发展的动向不能得到快速反映,这直接影响了国家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有效实施。

5.金融信息系统集成化程度不高,深度分析不够我国金融业服务产品的开发和管理信息的应用滞后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业务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传统的以业务为核心的金融信息系统偏重于柜面会计核算业务的处理,难以满足高层次客户多领域、个性化的增值金融服务需要,也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质量、多功能、全方位服务的要求;另一方面,缺乏对大量管理信息、客户信息、产业信息等的集成、分析、挖掘和利用,在信贷资产质量管理、以客户为中心提供方便的金融服务和现代化支付结算工具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导致银行风险管理失控、丧失业务机遇、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不足等问题。

6.基于信息技术的金融创新能力不足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从根本上改变着金融业的经营环境和内部动作模式,成为金融业变革和创新的主要推动力。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按照银行应用网络技术的水平,将银行信息化分为局部应用、内部集成、业务流程重新设计、组织结构重新设计、经营范围重新设计五个层次,目前国内银行对网络技术的应用仅仅限于前两个层次,仍然处于信息化的初级阶段,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潜能还远远没有释放出来。

7.管理体制和人才机制尚不健全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管理体制和人才机制上存在很大差距。我国金融业现有的科技管理体制和人力资源机制还不能适应竞争环境和信息化发展的需求,在入世后将面临巨大的冲击:一方面,我国金融业缺乏一种现代管理科学指导下的管理理念和运行模式,体制臃肿、效率低下;另一方面,我国金融业尚未形成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引进人才困难,留住人才更难。

8.金融信息化的法律、政策环境有待完善法律、政策环境是金融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随着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一些与金融信息化相关的技术(如电子签名、电子证书等)的合法性、有效性,成为争论的焦点,急需国家立法界定。同时,金融信息化的发展还要借助于国家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的大力支持,并依赖于国家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四、我国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

探讨金融信息化的发展战略,提高我国金融竞争实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应对国际金融业挑战,建设与国际接轨的现代金融体系的需要。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金融信息化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示范》的总体框架是:战略研究为金融信息化的龙头,网络建设为金融信息化的基础,标准和安全为金融信息化的保障,银行、保险和证券三方面的关键技术为金融信息化的应用。通过金融信息化攻关建设将实现以下目标:

1.制定出符合国情、具有创新精神而又切实可行的、可持续发展的金融信息化发展规划,为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指明前进方向及发展道路;

2.建设金融信息化发展所必须的基础环境,包括制定金融信息化领域主要的业务规范、技术标准,进行计算机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金融信息化产品的生产提供统一的企业标准;

3.到2003年底,完成覆盖全国数十万金融机构的跨系统网络间互联平台建设,基本实现金融服务综合化、电子商务支付网络化,实现银行卡联网联合;

4.基本实现银行信息系统安全保密的自动化、网络化和管理的现代化,为建立完整的银行信息系统安全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金融现状分析范文4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需求;供给现状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0-0047-02

一、河南省农村金融需求分析

大中原经济区建设以来,河南农村经济活动主体越来越多样化,使得金融需求主体也越来越多样化。目前,河南对农村金融服务有需求的主体大致如下。

(一)农户的金融需求

1.普通农户。此类农户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一般比较讲求信誉。其借款的主要用途,一是用于生产经营;二是用于医疗费用、子女教育、建房、婚丧等刚性消费支出;对于资金的需求农户首先选择亲戚朋友间无息借贷,其次才选择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又因为缺乏金融机构所要求的抵押担保物,往往贷不到钱,没办法就会选择贷款成本较高的民间借贷。这类主体的贷款频率较高,又有一定的季节性。

2.种养大户。此类农户主要从事种植或养殖业,具备一定的规模水平。这类农户一般具有一定的资本规模,他们在经营初期、更新品种、扩大规模以及进行流动资金周转时就会有贷款需求,并且其规模相对很大,而且这类农户不仅仅需要存贷款服务,而且对资金支付结算、汇兑业务也有一定的需求。

3.新型农场主。新型农场主是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批新型农民,他们通过土地流转制度,创办家庭农场,打破原来一家一户的小块土地的种植,把土地整合起来,使用现代机械化对土地进行耕作,对于这样的农户来说,大面积的土地种植需要大量资金作后盾,单纯依靠自己的积蓄很难完成这样大规模的耕作或者种养殖。新型农场主急需大额贷款,周期性贷款,能够使用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同时实行降息贴息的方式来发展壮大农场规模。

(二)农村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村教师,农业科技工作者,乡镇企业职工等的金融需求

该类需求主要是生活方面的需求,属于刚性需求,不过需求总量较小。

(三)农村个体工商户的金融需求

此类主体数量很大,他们在农村市场上促进农副产品的购销,提供农民生产资料和日常生活用品,大大活跃了农村商品市场的流通,属于农村中的富裕群体。他们对金融的需求服务多样化,存贷款、结算、汇兑、现金使用等等,需求资金量大,贷款期限呈现期限短、频率高等特征。

(四)农村经济组织的金融需求

该类主体与前三种主体相比数量相对较少,但需求总量较大。该类经济组织的需求金额一般较大,期限长短不一。能够提供一定的抵押品,正规金融机构也乐意给这类主体提供金融服务以满足其需求,但是和城市主体相比规模较小,相对分散,风险水平高,因此大的商业银行也不愿意为他们提供贷款。随着我省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这类主体的金融需求今后将会快速发展。

(五)对农业保险等金融服务的需求

2014年对河南省农业保险需求的调查显示,被调查的251 户农户中,28.3%的农户认为没必要,仅12.4%的农户认为有必要购买农业保险,还有59.4%的农户认为无所谓。现阶段农业保险需求针对农村种植业养殖业大户以及农村中小企业,农业保险需求是农村最基本的保险需求。

二、河南省农村金融供给分析

(一)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供给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河南分行的成立宗旨,主要承办国家规定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专供粮棉油收购、调销、储备贷款等业务,因此农业发展银行实际上成了专门的粮食“收购银行”;随着农村粮棉油市场的逐步放开,其政策性金融功能慢慢淡化,支持三农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主要是面对涉农企业,所以从农户的资金需求角度,很难通过政策性金融获得生产性资金。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河南分行只在全省的47个县设有支行,农村地区网点覆盖率很低。

(二)农村商业金融机构的金融供给

河南农村地区,商业金融机构主要是邮政储蓄和河南农业银行。邮政储蓄网点遍布城乡,以前邮政储蓄只存不贷,造成农村资金大量流失,在农村无法获得足够的发展资金。农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受自身利益最大化驱使,放弃农村,进军城市。由于资金的趋利性、加之农村缺乏规模经济的客观实际,河南农业银行不愿将资金投入到期限长、见效慢、风险高的农业项目,以及规模小而分散、缺少抵押担保的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目前,河南农业银行对农村经济的金融支持主要是面对农村大型的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态工程和大型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贷款。

(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金融供给

河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是目前本地分支机构最多的农村互助合作金融机构,其分支机构遍及几乎所有的乡镇甚至农村。农村信用社是河南省农村地区存贷款规模最大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四)新型金融组织的供给

2010 年以来,河南省小额贷款公司机构数量及贷款余额快速增长,河南省小额贷款公司利用自身信息优势,有力地支持“三农”及小微企业发展,村镇银行设立的主要目的是为当地“三农”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五)民间金融机构与个人的金融供给

民间融资是产生并生存于民间的资金融通行为,被称为“草根金融”。对于河南不少地区的农民来说,非正规金融市场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正规金融市场。据调查,河南约有85%的农户都曾经有过民间借贷活动,而且借贷用途越来越广泛,民间融资已成为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资金的重要来源。

(六)农业保险的供给

20世纪末,河南省一度走在了国内农业保险的前列,创造了农村互助统筹保险模式,但这种模式并没能延续下来。目前,河南省的农业保险的经营仍没有有效的经营发展模式,大部分保险业务都是有商业保险公司承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河南农业保险经济的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需求主体总体金融意识淡薄,财务资金管理运用欠缺

农村金融需求主体越来越多样化,但是其主体还是从原来比较落后的经济水平和知识水平下发展过来的农民或者是农民企业家,无论他们的文化水平,还是对金融知识,金融产品,金融体制的理解都相当肤浅,很难有效利用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同时,农村金融需求主体对金融法、保险法、银行法等法律财税制度意识淡薄,更谈不上能够很有效的遵守和运用,信用水平相对较低。

(二)农村金融市场各类金融主体供给不足、效率不高

农村金融供给主体对农民及农村经济组织生产经营及其消费支持力度不够,他们在农村地区收益有所减少,风险却有增无减。正规金融提供的有效供给不足,服务网点设置不足、功能不全并且业务覆盖面窄,服务产品在农村地区比较单一,不能有效满足农村多样化多层次的金融需求,同时金融创新不足,效率低下;新型的农村金融组织缺乏新意,市场份额发展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民间金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

(三)农村金融市场供给体制建设滞后

河南省农村金融市场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或者信息平台,同时,金融法规以及财政税务制度不够完善,现在还没有针对农村金融的农村金融法以及农村商业银行法,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农业保险的发展先天下滞后,不能有效服务于农村的保险需求。

四、对策及建议

(一)积极培养和健全河南省农村金融发展的基础环境

良好的基础环境是农村金融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为此,我们首先要做到发展农业保险,提高农业抵抗风险的水平,积极降低涉农金融服务的风险程度;其次就是尽快完善农村财产权利制度,积极创新农村抵押担保制度,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最后通过完善对农村养老、教育以及医疗等支出的保障,建立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来缓解农村金融供需紧张的现状。

(二)完善河南省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建设,推进金融机构为农村金融市场提供更好的服务

1.采取措施提高农村需求主体的金融信用意识

面对农村地区金融主体的现状,当地政府和金融主体联合起来,从整体上提高需求主体的金融意识,法律意识。通过宣传,农民讲座等方式向农民普及关于金融服务,金融工具、金融贷款等各项金融服务,让农民深入了解农村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功能,引导农户选择合适的融资和投资方式,为农村需求主体发展农村经济提供更大的便利。

2.培养和完善农村金融供给主体的金融服务体系

当前河南省农村金融主体中农村信用社占据重要的地位,根据这种情况,农村金融改革首先从农信社开始。第一,支持和推进农村信用社加快改革步伐,提升农信社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服务水平,从而尽快激活农村金融市场,引领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民间金融的健康发展。

第二,鼓励农村金融市场向多元化发展,开拓农村金融融资渠道和多样化的农民融资方式,引领各种金融供给主体积极创新组织形式,如建立村镇银行等,鼓励有条件的经济组织和个人参与农村金融多元化的体系构建。第三,各类金融供给主体积极主动创新产品,创新服务,提供丰富的农村金融产品。根据当前农村金融市场现状,按照农民、个体工商户、中小微涉农企业主体特点,积极推出符合不同生产经营特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三)继续加强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制度建设

首先,建立完备的农村金融市场,提供完善的管理服务平台,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培养现代化的市场主体,加快完善农村金融支付体系建设,建立顺畅的农村金融资金流动渠道,提高资金周转和使用效率。其次,大力推进有关体制改革,制度建设,法律法规完善,使农村金融市场在创新、开发、提高等方面都有顺畅的体制和有力的制度做支撑。最后,建立失信惩罚体系,加强金融司法力度,彻底解决金融债券诉讼执行难的现状,通过外力消除金融失信,建设优良健康的农村金融环境。

参考文献:

[1] 彭宇文.中国农村金融供给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1).

金融现状分析范文5

【关键词】普惠金融 小额信贷 农民创业

一、引言

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和政府关心的问题,国家政府一直在探索新的政策措施来解决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解决城乡贫富差距大的问题,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农民创业可以带动农民就业,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普惠金融体系一经提出就受到了我国的重视并得以发展。但普惠金融的不完善性仍会限制对农民创业发展,只有实现普惠金融的进一步发展,才能更加推动农民创业,从而更好更快的发展农民经济。

二、普惠金融发展的现状

(一)出台普惠金融发展支持政策

近年来,政府陆续出台各类财政支持政策,通过运用小额贷款,区别再贴现率,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等一系列金融货币政策,鼓励和引导大中小银行,贷款公司,农信社等金融服务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这些政策措施都是由政府出面,在市场机制存在不足的情况下,试图建立完善的扶持政策体系来帮助解决普惠金融“高成本、高风险”的问题补了市场机制的不足。

(二)全面加快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1.金融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截至2013年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总数达21.03万个,自助设备总数达到62.69万台。县域银行业物理网点11万个,24个省实现了乡镇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并已覆盖全国近三分之二的行政村。证券机构服务网点基本覆盖地级市。县区保险分支机构增至6.7万家,农村保险服务网点增至2.2万个,覆盖全部县域和大部分乡镇。

2.新型金融机构发展迅速。截至2013年末,全国已组建村镇银行1071家,贷款余额3632亿元;农村资金互助社49家,贷款公司14家。小额贷款公司7839家,贷款余额8191亿元。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组建1134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其中包括1071家村镇银行、14家贷款公司和49家农村资金互助社,地处中西部地区的占比达62%,各项贷款余额中农户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合计占比90%。截至2014年3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8127家,贷款余额8444亿元。

三、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一,我国农村金融环境相对较差,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农民资信情况不佳,经济发展相比城市地区较为缓慢。在市场的竞争机制下,各类金融机构为了自身经济效益,势必减小对农村地区的贷款投放量,农村地区金融水平只会进一步萎缩,而这部分减少的信贷资金将会自发的流向城市和东南发达地区,这导致城乡贫富差距和金融服务的差距进一步拉大的后果。

第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尚不完善。作为自身实力比较雄厚的服务农村金融的排头兵,农业银行在推进农村金融体系建立的过程中没有发挥到强有力的功效;另外农村金融机构数量较少,金融服务能力参差不齐,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力不强。此外,内部风险控制能力差,从业人员服务水平有待提高法等问题仍然很突出。

第三,出现农户“贷款难”和银行“难贷款”的两难局面。由于存在贷款门槛的问题,贷款手续相对繁琐,很多农民除了自身的宅基地和可供使用的田地之外没有更多可供担保的资产,这使得其难以从金融机构得到资金支持。其次面向农民贷款的金融机构数量不多,涉农贷款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风险相对较高。另外,由于农村客户信用意识淡薄,缺乏资金时不愿向金融机构贷款,金融机构较难获取农民的资信情况,对贷款的风险水平比较难把控,甚至会出现扭曲逃避金融机构债务的现象,因此金融机构无论是出于自身工作的可操作难还是贷款的风险大的原因,就更不愿意贷款给贫困农户。

四、农民创业现状

团队采取问卷访谈,对江苏淮安,连云港地区农民创业者实地调研,调查的对象具有典型性,年龄18~65岁,获得有效问卷307份,其中淮安地区有效问卷份145份,连云港地区有效问卷162份。调查发现,改善生活、发家致富是农民创业者选择创业的主要原因,成为创业的直接动机。其次是追求独立的想法,追求独立、发挥自身特长、实现自我价值。再次是成就动机,振兴本地经济、带动周围乡邻致富。农民创业不仅给家庭和个体带来收益,同时也带来一些正的外部性效应,如帮助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振兴本地经济发展、带动周围乡邻共同致富等。

(一)农民创业特点

1.以男性居多,规模大多不大,大多是风险规避者。农民创业者男性占样本总数67%,女性占33%。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占43.6%,初中学历的占47.1%,小学文化程度仅占9.3%。现有资产在10万以上的占41.6%。选择低风险低收入的类型的占91.5%。

2.创业带有明显的兼业特征。农民专业化创业的比例不足30%,大部分农民创业者有或多或少的农业兼业行为。主要原因是目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创业者抵御风险能力低,创业者都将土地作为最后的保障。因此,对于离开土地进行创业的农民创业者来说,并没有彻底割断同土地的“脐带”关系,仍不肯“放手”手中的土地农业。

3.创业资金来源及困难。创业者通过其它途径很难获得所需的资金,资金短缺成为制约创业发展和创业者提高创业绩效的重要障碍。农民创业者的启动资金主要源,“个人与家庭积蓄”排在第一位,其次是“民间借贷”,再次是“银行贷款”,最后才是“政府项目扶持资金”。除资金外,“创业中您最缺乏的是什么”时,创业者的选择依次是“技术”、“政府支持”、“市场和经营管理能力”。

(二)创业中存在的问题

1.观念落后。农民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受传统思想影响大。多数创业是为了养家糊口,并且仍然缺乏创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培训、经验和胆识。选择的都是风险及回报较低的行业。随着创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创业者的厌恶风险的特征越发明显,往往都选择“点到为止”,满足于目前的创业现状。

2.缺乏创业资金。创业过程中最缺乏的就是资金,而在创业资金的来源中,个人和家庭积蓄是最主要的来源,向亲戚朋友借款占居第二位,而向银行贷款和争取政府的项目投资难度较大。政府和银行不给予较大的支持,信贷门槛高,资金问题不能解决,农民创业者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很难实施创业规划和施展创业才能。

3.缺乏创业环境。创业环境作为外部因素影响着创业的成败。创业环境优势主要集中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25.9%),发达便捷的交通资源(20.9%),而政府部门监管力度不足服务效率低下(16.6%),市场竞争激烈、秩序混乱(35.4%),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13.4%)是创业者集中认为不好的地方。调查改善本地创业环境时,创业者们提出首先要提高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水平,其次是改善政府部门服务水平,再次是规范本地的市场竞争环境,进行有限监管,最后是完善公共基础实施建设和营造创业文化环境。

4.个人能力不足。农村地区由于学历普遍较低,所接受的知识信息不足,导致创业农民自身存在局限性。无论是管理能力,风险意识,战略眼光都有所欠缺。从而导致其创业规模无法进一步扩大。

五、从普惠金融角度谈促进农民创业

第一,为普惠金融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制度依据,进一步完善法律和制度设计,提供良好稳定的的普惠金融运行环境。

第二,普及普惠农村金融教育,提高居民对普惠制金融的认识,使其自觉运用小额信贷工具脱贫致富。可以举办各类金融知识普及活动,送金融知识下乡,不断丰富社会农民对金融的了解和对金融机构的了解,消除农民想不到找银行贷款或者不敢不愿意找银行求助现象。通过知识普及,进一步完善农民的信用意识,自觉维护自身信用水平,降低贷款违约率和损失率。

第三,进一步完善和推广正规金融机构的小额信贷业务。作为主力军,我国大型和区域性商业银行应积极响应政策。利用自身的能力和资源进行业务结构,设立专门面向农村的小额信贷部门,开辟对城乡居民和农村小企业的信贷窗口,提高贷款覆盖面;进一步推进农信社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作用,深化农信社小额信贷试点工作,把符合条件的农信社办成专门从事农村小额信贷业务的“乡村银行”;邮政储蓄赢;利用其网点多,在农村地区工作开展深入的特点,进一步扩大邮政储蓄小额信贷规模,努力成为农村小额信贷市场的第二方阵。

第四,结合目前新兴的互联网金融,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在农村地区的普及,重视发挥互联网金融助推普惠金融的作用,发挥互联网金融的创新能力,让金融插上互联网的翅膀,飞向需要它的农民手中。

六、总结

普惠金融理念作为和谐金融的一种体现,是对现有金融理念的继承和扬弃。在今后一个时期为农村及农业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大力构建普惠金融体系必将是今后的一个方向。为此政府金融机构等要多方助力从组织体政策支持产品创新宣传普及等方面大力发展小额信贷推广普惠金融服务,努力完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普惠金融体系这个任重而道远的任务。相信充分发挥普惠金融体系的作用,为农民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必然能促进农村创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崔吕萍.1156家小额贷款公司可变身村镇银行[N].北京商报,2009-06-19.

[2]王华峰.普惠制视角下的农村金融制度建设探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10).

[3]中国农村金融学会.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三十年[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4]杨光.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普惠金融的研究[J].征信,2015.

金融现状分析范文6

【关键词】经济增长金融市场金融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产业结构失衡以及包袱过重,黑龙江省国企在经济体制改革这块相对东部沿海地区来说发展较慢,随之差距也越来越大。而市场经济体制下,金融又是核心,只有充分发挥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风险分散的功能,才能推进经济的全面复兴。

一、黑龙江金融运行状况分析

(一)银行存贷总量增加,各地市均衡发展

2010年黑龙江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2835.7亿元,比年初增加1813.5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3552.9亿元,比年初增加759.8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7254.7亿元,比年初增加824亿元。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7230.5亿元,比年初增加1242.1亿元。在贷款结构上,消费贷款同比增长65.7%,消费贷款的增加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注重了对“三农”及中小企业的支持,涉农贷款同比增长33.1%,全年小企业贷款增长46.9%,高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26.6%。

(二)金融主体日益丰富,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迅速

黑龙江省在积极引进境内外金融机构,丰富金融主体上取得重大进步。2010年共引进7家中外资银行进驻,其中摩根大通和东亚银行,加上2011年准备进驻的汇丰银行,这些实现了黑龙江省发展外资银行的重大突破。与此同时,加大了农村金融机构的建设,2010年开办5家村镇银行,批准筹划10家,农村互助社3家。2011年8月5日哈尔滨市平房区张家店股份经济合作社在平房区挂牌成立,实现了资产变股权,农民变股东,这些都是发展农村金融机构的有益尝试。

(三)金融生态环境得以改善,金融市场结构日趋合理

随着打造“诚信龙江”工作的深入开展,黑龙江各级政府和金融机构把加强诚信建设、净化金融生态环境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10年全省不良贷款率8.1%,首次达到“个位数”,农村信用合作社不良贷款率11.3%,较年初下降3.1%。金融市场结构上,直接融资的比重显著增加,2010年直接融资总量为162.1 亿元,同比增长200%,增速创近年新高。

二、黑龙江金融业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深化程度较低,信贷支持不强

金融深化是指金融和经济发展形成一种互相促进和互相推动的良性循环,用金融相关率(FIR)衡量,它是由金融资产总量与GDP总量的比值计算得来的。黑龙江省2010年FIR经测算约为1.9左右,而同期我国FIR约为 2.4,比全国水平低近50%,黑龙江金融整体发展水平还是较为落后。在信贷方面“十一五”期间,黑龙江各项贷款余额占全国贷款的比重从2006年的1.98%降到2010年的1.48%。而且与东部省份差距越来越大,2010年浙江省人民币各项贷款新增7.95万亿元,贷款规模是黑龙江的10倍。由此可见,黑龙江的金融业对地方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还不够。

(二)金融生态环境欠佳影响金融业发展

金融生态环境是指与金融业生存、发展具有互动关系的社会、自然因素的总和,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地理、人口等一切与金融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方面,强调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是金融运行的基础条件。一般评价一个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往往用金融发展水平、经济基础、信用法制环境等指标分析,前文我们提到黑龙江省经过近几年的发展金融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的改革,但是和沿海省份相比无论在金融机构数量还是GDP总量、信用法制建设方面还是有很大差距,以银行不良贷款率为例,2010年黑龙江省为8.1%,浙江省为1.29%,上海市仅为0.8%。

(三)企业融资渠道单一

目前黑龙江省企业融资还是以银行信贷的间接融资渠道,而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票据市场发展缓慢,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不畅通。黑龙江省目前上市公司30家,占全国总量的1.54%;总市值2054亿元,占全国总量的0.89%;累计募集资金350亿元,占全国总量的0.63%,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排名更落后于经济总量相当的其他省份。

三、提升黑龙江金融发展水平措施

(一)加强金融机构体系建设

黑龙江省金融深化水平落后于沿海省市,主要原因还是金融机构规模小,资金实力不强,因此应该坚持“对外引资、对内挖潜”双向并举的策略。对外引资方面应该以建设东北老工业基地为契机,给予更多的优惠措施,加快金融开放步伐,积极引入内外资金融机构。在这方面哈尔滨市已经取得很大突破,目前已经有8家外埠银行,7家外资银行入驻哈尔滨,下一步工作重心就是吸引外埠银行、金融机构入驻省内其他城市。在对内挖潜方面应该把地方金融机构做大做强,如支持龙江银行、哈尔滨银行等地方性银行在省内外分支机构的扩张、加快上市的步伐,增强其区域竞争力,此外象江海证券、中融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鑫正担保公司等本地金融机构都应该成为重点扶持的对象,以点带面尽快建立包括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在内的完善的金融体系。

(二)着力改善金融环境

金融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良好的信用环境。信用环境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政府、金融业、企业及个人紧密协作。政府方面加强制度建设,打造诚信政府,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对于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在投融资过程中的违约失信行为,给予相关领导问责;金融行业方面,要配合政府进行信用建设,对于信用优良的企业给予一些优惠鼓励措施,同政府及时沟通实现信息共享;企业和个人信用方面,加快建设企业和个人信用档案,建立信用信息网络,督促企业诚实守信经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三)加快金融市场发展,扩宽企业融资渠道

在做好银行信贷的同时,鼓励证券市场、债券市场、票据市场快速发展,加大期货、期权、互换等衍生金融工具在金融市场的比重,多元化筹集建设资金,改善融资结构,分散金融风险。扶持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等等在内的金融中介机构的发展,提升中介机构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水平。通过金融中介机构的完善带动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进而推进企业上市,扩大企业直接融资的比重。

参考文献

[1]李播.黑龙江省引进外资银行实现突破 [N].黑龙江日报.201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