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教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医药文化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医药文化教案

中医药文化教案范文1

(1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内科学教研室;2 浙江中医药大学医学技术学院)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专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根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学历的执业中医师,每年职业技能考试通过率仅为70%左右[1]。即使是通过技能考试和理论考试,取得了执业资格,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中医师不能很好地运用中医理论知识从事临床工作,不能成为好的中医师。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在学习阶段,尤其是后期临床实习阶段没有养成中医临床思维能力。这种能力的不健全或缺失,直接导致走向临床的中医师不能把握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特点,不能经过望、闻、问、切四诊方法收集病历资料,更不能通过收集来的资料进行辨病和辨证。因此,学生后期临床教学至关重要,是理论学习向临床实践过渡的关键环节。所以,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是提高中医内科临床带教质量的关键。笔者结合多年的后期临床带教经验,谈谈如何帮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培养中医临床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中医内科临床带教质量。

一临床教学要注重中医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中医观

思维方式的形成必须以一定的知识储备为基础。中医临床思维的形成同样需要以相当丰富的中医文化知识储备为基础。中医学蕴含着厚重的中国古代文化底蕴。它融汇了秦汉以前的天文、气象、哲学、数学、农学等多学科的成果,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指导下, 通过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并经过归纳总结和推理演绎,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形成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中医学的人文特征要求中医大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人文修养,才能掌握传统文化中的思维方法。南京中医药大学王旭东教授曾有关于中医体系中“中医文献”和“中医学体系”的比喻,如果中医学体系是一棵大树,那么中医文献就是这棵大树的根,而中医药文化则是这棵大树周围的空气、水和土壤,是滋润、养育、装扮这棵大树的,中医药文化要靠中医药人才吸收和输送营养,中医药文化的环境、氛围反过来可以影响整个大树的成长和壮大[2]。传统文化知识教育不足,直接弱化了学生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以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广博的人文知识做基础,建立直觉思维之上的“悟性”非常重要。而现在的学生由于教育体制原因,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很少接触和系统学习中国传统的“国学”知识,受数、理、化的长期训练,形成了逻辑化、概念化的思维习惯。在中医院校课程安排上除医古文外,基本没有开设其他人文知识课程,使学生对中医的取象比类思维存在先天排斥心理。在临床实习阶段,我们的老师和同学组成传统文化兴趣学习小组,医院图书馆专设有中国哲学史、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古代汉语等书籍,给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和平台,帮助学生了解中医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统一性, 理顺其思维模式及其与中医发展的关系, 为中医思维模式的建立打下基础。

二坚持中医临床教学中医化,避免中医西化

目前中医院校在课程设计上,中医、西医并行并重, 对学生中医思维方式的建立产生了不利影响。众所周知,目前很多中医医院西化明显,在进入临床实习阶段,临床带教老师在病房里传授的不是中医临床思维,而是彻头彻尾的西医思想。比如,一个肺炎患者出现发热、咳嗽、咳黄痰,老师首先想到的是呼吸道细菌感染,在治疗时首先想到的是各种抗菌药物,而忽略了中医的“望、闻、问、切”,不去思考患者是哪种中医的病和哪种中医证型,不去想采用哪种中医治法和方药。即使想到使用中药或中成药,也是在想哪种中药或中成药有抗菌和抑菌的作用,而不是在想中药的性味、归经和主要功效以及诸药的配伍规律,更想不到中医各大经典里有何种论述。老师不想中医或不用中医思维方式去想,又如何能带出一个合格的中医学生?还有诸如片面追求专方专药、单纯仅以辨病使用中成药、根据西医理论使用中药、根据西医病位确定中医脏腑病位等违背中医基础理论的临床行为固然与当事者中医基础不扎实有关,但主要是西医理论干扰了中医临床思维[3]。中医类别的临床带教老师在门诊或查房过程中要坚持中医思想的传授,注重采用纯正的中医理论诊断和处理疾病,并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看到中医治病的优势,才能提高学习中医的兴趣,形成良好的中医思维模式。

三在临床中学医典,在医典中学习中医临床思维

中医经典是指《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四门中医经典学科,俗称“中医四大经典”,是中医学的根源与精髓, 是中医精华所在,是继承和发展中医的主要内容, 亦是中医教育的核心和主要内涵,它是衡量中医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中医四大经典是奠定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古典著作,经典理论课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扎实的中医理论功底和建立良好的中医思维模式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中医经典课理论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客观上给经典课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这一直是困扰经典教学的主要问题, 原有的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可以尝试在临床中学习中医经典,比如在一次门诊中,一位患者诉“口苦、咽干”,脉象为弦脉,处方为“小柴胡汤”,学生问为什么开这个方子,我反问他《伤寒论》中“小柴胡汤”证条文的内容,学生不知道,我就让他下去自己翻书查,明天来告诉我,并告诉我他对这一条文是如何理解的。通过在临床中学经典,学生就不再觉得那些经典只是一些没有实用价值“老古董”,增加了学生学习中医经典的兴趣和主动性。坚持不懈的这样做,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是可以建立起来的。

因此在后期临床实习过程中,仍需加强中医经典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扎实的中医理论功底和建立良好的中医临床思维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中医经典理论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繁荣发展[4]。

四经常开展教学病例讨论,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

病例讨论是通过对典型病例诊治过程的系统回顾、分析和讨论,培养实习生临床诊断、治疗、预后估计等决策思维能力的重要教学活动。开展教学病例讨论,不但教给学生相关的理论、具体的方法, 更能培养他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每次病例讨论前, 应要求学生认真准备, 查阅资料, 归纳总结出自己的诊治意见,提出自己的临床思路, 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增强临床思维水平,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病例讨论是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书本上是先讲什么病,再讲它有什么临床表现。而临床上却要透过临床表现,甚至是错综复杂的表现。再追朔诊断是什么疾病。这就要求学生通过采集病史、体格检查等方法收集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逻辑思维活动来实现。因此,我们精心挑选病例,让所管学生汇报病例,由学生们先分析病例,提出中西医诊断及治疗方案。再由带教老师通过提问、文献复习, 进行讲述与讨论,而后对学生们在讨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评。教师要积极鼓励每个学生都参与思考发言, 并尽量引导学生中医思维, 深入争论,以促进学生深化对问题的认识和对知识的理解。通过案例教学, 使学生能强化和巩固已学过的基本知识, 有利于课堂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也就是临床思维能力。

五定期进行中医小讲课,扩展学生的中医临床知识

中医小讲课是中医内科临床教学过程中常采用的教学形式。这种小讲课不同于院校大课,注重理论教授,而是要紧贴临床实际,内容可以是临床中一个小的知识点,也可以是对一种疾病的病因、病机、转归及理、法、方药的全面阐述。通过小讲课,及时解答学生们的疑点困惑,纠正错误,扩展他们的临床知识,提高教学效果,及时纠正实习医师在逐步形成中医临床思维过程中走的弯路。带教老师不仅要指导实习医师学习中医内科疾病的发展历史及基础理论,还要结合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药学等一些相关学科的知识将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相结合,使学生对疾病有更加全面地了解,增强感性认识,拓宽知识面。

讲课教师以临床经验相对丰富的主治及以上医师担任,备课应有教案或较详细的书面提纲。新担任此项工作的教师,教研室应以集体备课形式给予指导,并安排有关教师听课。课后对讲课情况作出评价,需改进之处应及时向讲课老师反馈。在小讲课中,教师应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提问,提倡师生互动,不能束缚学生思想,培养主动探索、自由思考的精神,改善教学效果。

中医振兴,首先中医人要坚守中医的世界观,坚守中医临床思维,并做好中医学思想观念的传承工作。在临床实习阶段,注重中医文化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医临床教学活动,坚持中医经典理论学习和提高中青年临床教师的中医理论水平是培养中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临床带教质量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史伟,谢丽萍,唐佳星,等.中医本科医学生定向实习优势初探[J].中医教育, 2010,29(1):62-65.

[2]张宗明.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访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带头人王旭东教授[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2):63-69.

中医药文化教案范文2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人文性;中医药

中图分类号:RO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97(2008)08-000-00

1978年,在时任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先生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先生的共同倡导下,全国各高校开始设立大学语文课程。30年过去了,整体而言大学语文教学不尽人意,它承载着中华民族母语教育的重要功能,但其受重视程度并不与此相匹配,不但长期处于边缘地位,课程一再缩减,而且凸现出一系列问题,如定位不明、教材混乱、师资不足、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方法缺少现代性和互动性等。去年年底,教育部高教司在湖南召开会议,建议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今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等先后把语文课列为必修必选课。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重新提上了议事日程。

1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时代背景

中国目前正处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阶段,而民族的复兴首先就是文化的复兴。面对亡国灭种的威胁和西学的渐进,20世纪的中国存在着一种反传统文化思潮,这给中国的文化建设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高等教育上,造成了扬西抑中、崇西贬中的不良现象,大学生心理上对西学的推崇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淡漠。当今大学生中国文化素养的低下甚或缺失已是不争的事实,更令人担忧的是在中国大学生身上甚至出现了母语危机:花费大量精力学习英语的同时,却丧失了汉语的认知表达能力。对本国语言文化不具有广博的学识,怎能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故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更是民族复兴的一项战略举措。

2 大学语文的定位与定性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专门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高校语文课写入国家文化发展纲要是“前所未有”的,体现了党和国家的重视,也折射出提高大学生汉语文能力的紧迫性。但是相对于专业课或是英语、政治课而言,它并没有明确的“学科地位”,这一问题不解决,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就不可能取得实效。

目前大学课程模块基本上分为4块:公共基础课(外、政、体)、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文化素质课,研究性较强的大学一般还会开设专业前沿课程,以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拓展。那么,大学语文究竟处于什么位置呢?是属于公共基础课,还是文化素质课?对此,南开大学的做法值得效仿:将“大学语文”作为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正式列入公共必修课,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只有修完这门课程才能获准毕业。南开大学常务副校长陈洪教授发出呼吁:“我们希望各高校将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一、二年级‘文化素质教育’或称‘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列入公共必修课程系列,并在教学时间上作出不少于一个学期、40学时和2学分的明确规定。”[1]

是否开设大学语文课实际上是和大学语文怎样开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一个问题的两面。针对有人呼吁取消高校语文课,陈洪认为:母语教育不同于外语教育,在维系文化认同、传承优秀传统、构筑心灵世界等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问题的关键在于应该反思这门课为什么开不好?[2]现在大学语文的通病就是“大学语文的中学化”,如此就无法希望已经被应试教育搞坏胃口的大学生对之提起兴趣。任何现象的出现,外因都只是催化剂和助推器,内因才是根本。大学语文的落寞当然有其文化制度上的原因,但自身学科与课程建设的滞后更是其深层的关键因素。因此,大学语文的繁盛绝不能仅靠教育行政部门自上而下的改革,更要靠自身的建设:重塑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赋予其应有的学科深度和学科尊严。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有人文性、工具性、综合性等争论。《礼记》的《大学》篇中就给予“大学性质”极其精辟的阐释:“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从而与“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相区别。要实现从中学语文的基础性向通识性、工具性向人文性的跨越,使大学语文真正成为文化传承、思想提升、趣味培育、人格培养的人文性课程,这也是匡亚明先生倡导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初衷。当时匡老为大学语文设定了四个目的:一是提高大学生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二是传承传统文化精髓;三是提升精神文明;四是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世界。[3]《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也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亦是将大学语文的人文性放在显著位置。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人文性成了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会长齐森华认为:大学语文重在“文”而不是“语”,也就是要强调审美性和人文性,弱化工具性。大学语文不应在字、词、句和语法等的分析上面浪费太多时间,而重在让学生感受语言之美,感受到人格的熏陶、情感的熏陶,通过对文章的深入、多角度的分析,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水平。[4]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名誉会长徐中玉提出,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之不同,是在其研究性、深入性和创新性上。大学语文不是中学语文教育量的补充,两者之间有着质的区别。自然系科的有些人只看到学生文字能力差是一大问题,而往往忽视了缺乏人文精神是更为可虑的。大学语文的综合任务,即在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这些方面,大学语文课程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5]

3 对中医药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点思考

大学语文的改革势在必行,专家学者的探讨和高校的改革实践都为我们提供了理论资源和实践指导。但目前对于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研究大都是整体面上的探讨,很少结合具体院校和专业特点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只有在共性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教学改革,才是真正意义上实效性的改革。高等中医药院校在理科类高等学校中与传统文化结合极其紧密,这一教育特色给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3.1 中医药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根本宗旨

通过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力争形成具有高等中医药教育特色的大学语文课程,使大学语文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引导的助推器,培养出具有深厚传统文化修养和现代人文性、具备弘扬中国医学的文化创新能力、能以弘扬祖国传统医学为己任、个性和人格得到健全发展的高质量、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3.2 中医药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原则

3.2.1 共性――特性――创新的原则

高等中医药教育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在进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既要注重高等教育大学语文共性规律的研究,更要注重中医药高等教育特性规律的研究。在比较分析国内先进的大学语文教育与教学理论的基础上,与高等中医药教育的特性相结合,构建既尊重教育共性规律,又符合中医药教育特性的大学语文教学课程体系。

3.2.2 理论先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首先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支撑,必须通过调查研究、探讨学习,形成自己的指导理念,以此来指导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提升理论。

3.2.3 系统性原则

大学语文作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是一个系统工程,绝非大学语文一门课程的课堂教学能够完成的,必须形成一个课程系列和不同的教学平台,才能真正达到实效。

3.3 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基本框架

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学语文教育的基本内涵应该以传统文化为主线和中轴,并与现代人文教育紧密融合,构建以必修课大学语文为主课程、相关选修课为辅助课程的课程系列,并搭建以课堂教学为主、网络课堂为辅、学者讲座为拓展的立体教学平台。

3.3.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各高校语文师资队伍的归属大体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设立语文教研室,专门负责大学语文的教学工作;另一种是没有专门的教研室,而是依托中文系各个学科的老师轮流讲授。中医药院校一般没有开办中文系,因此多属前一种情况,或者合并到医古文教研室。因为大学语文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而是一门实践性强、普及型的基础课程,一般认为它没有多少学术性,这就造成师资队伍的不稳定,影响了大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另外大学语文的学术交往活动非常少,也很少向教师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就成了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3.3.2 构建大学语文课程群

大学语文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仅靠一门大学语文课程是不现实的,必须要构建一个课程群。在这方面,许多高校进行了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取得了成效。天津大学虽然没有将语文课设置必修课,但构建了《文化共存论》、《老子的智慧》、《西方文学名家名作》等150余门课程在内的人文选修课体系,要求学生必须选修8学分以上的人文选修课,不仅让更多的同学接触到人文知识,而且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人文教学方式和近年来国内教育界倡导的通识教育是一致的。今年10月12日在天津大学举行的“人文精神与大学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开展通识教育逾10年的香港大学副校长李焯芬认为:理工科学生城选修10%的人文方面的学分,这样才更能应付现代社会的压力和要求。语文说到底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学生只有爱上中国文化,才能真正喜欢上语文。[6]

3.3.3 构建多样化的教学平台

2004年,南开大学文学院对“大学语文”课程推行全面改革,次年推出新教材,即综合了纸质出版物、光盘、网络、数字化资源库等多种形式的“立体化”的大型多媒体系列教材。教学参考数据库共计180万字,电子教案67个,图片800余张,名师讲解录像67段,多媒体资料40余段。实际上,大学语文最大的教学平台应该是图书馆,可是当前许多大学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图书馆里越来越没有学术的味道。”

3.3.4 加快教材建设

1990年以后,全国出现了编写和出版大学语文教材的热潮。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的大学语文教材已有几十种之多,形成了多元互补、相互竞争的局面,为各类不同的高校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教材提供了可能。但目前全国的大学语文教材,内容结构大同小异,无非是选收古今一些文学性的范文,加上一点注释和简要导读,很难引起大学生的阅读与学习兴趣。所以大学语文教材应郑重编写、不断提高质量,这是当前最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3.3.5 教学方法改革

大学语文成为必修课后,学生反映普遍良好,此得益于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将知识性的课程内容放在网上,让学生们自己写作、看材料,课堂上则采用灵活的手段对硬性的知识点进行补充,这种完全不同于中学的课堂氛围,更容易让大学生接受。大学语文的课堂应体现出开放性、趣味性、人文性,增加学生课堂讨论的分量。结合实际选择一些问题,引导、启发学生去思考、发言、讨论,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深入思考、大胆创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总而言之,大学语文的回归是一个整体的回归,其改革任重而道远。衷心希望更多的老师能参与到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中来,也希望有关部门能更多地关注大学语文改革,共同拓展大学语文教育的空间。

参考文献:

[1][2] 陈建强,张国,张剑.大学语文:只有改革才能赢得尊重[N].光明日报,2007,5(23):5.

[3] 邢宇皓.大学语文遭遇尴尬[N].人民日报,2004,2(19):13.

[4] 讨论大学语文教学改革难在哪[N].中国教育报,2007,8(22):3.

[5] 李爱华.大学语文母语教育的守望者[N].科学时报,2007,1(29).

[6] 缪鹏,王钰.大学语文:只有爱上才能“回归”[N].每日新报,2007,10(16):43.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eaching Reform in Chinese Medicine Institu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Wang Mingqia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Jiangsu,Nanjing,210046)

中医药文化教案范文3

关键词:基础医学课程;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5-0257-02

在青年教师大量被充实到高校教学岗位的大背景下,对其进行科学、高效的培养,增强其教学能力一直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当务之急[1]。为了能准确地找到影响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我们于2012年2至3月份对我院引进的青年教师进行了匿名问卷调查,探寻影响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个人因素及制度因素,以及我院以往采取的一些培养措施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作用,结果发现缺乏有效的指导与交流、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和充裕的经费投入是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主要制约因素[2]。

在对调查结果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还部分参考了美国及日本对青年教师培养的一些做法[3,4],并结合我校实际,从2013年起,我院对青年教师培养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并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先后有6名青年教师在国家和省级比赛中获奖,其中包括国家级教学比赛一等奖3项(第四届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一等奖、第二届中医类专业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教学方案设计一等奖、首届中药类专业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一等奖)、二等奖2项(第二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自然科学应用学科组二等奖、首届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二等奖)和三等奖2项(首届中药类专业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三等奖、第二届中医类专业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3等奖)。本文将就我们认为的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实施的好的做法简要介绍如下,供同道参考:

一、传帮带培养工程

“导师制”培养是高校最为常用的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有效方式,也是我院过去多年来一直采取的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主要培养措施。主要做法为学院为每个新入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指派一个教学导师,对其教学能力和业务素养进行一对一辅导。实践证明大部分青年教师对这一措施的效果是肯定的,但也有少部分青年教师反映该措施“没什么用”,主要原因有“导师不尽责”、“导师水平有限”和“督导不到位”等。为了充分调动导师的积极性,以及让那些确有责任心而且业务能力强的高年资教师愿意担任导师角色,我院于2013年制定了《江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传帮带”培养工程执行条例(试行)》,该条例规定新入岗青年教师必须要接受为期2年的传帮带培养,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双导师培养模式,一名青年教师需选配一名专业导师和一名教学导师,专业导师由学科组组长在本学科内选择学术造诣较深的高年资教师担任,而教学导师则由青年教师根据自己的意愿在全院教学能力突出的高年资教师中自由选择。

为了使这项工作落到实处,该条例对培养期内的导师职责和青年教师培训内容做了明确规定,其中专业导师的职责主要为提升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具体包括:①制订专业知识学习提升计划;②指导青年教师对专业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③指导青年教师撰写各级各类科研课题申报书等。教学导师的职责主要为加强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具体要求做到:①督促和指导青年教师撰写教案、讲稿、教学方案设计书和制作PPT;②听取青年教师授课,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给出改进建议或方案;③定期与青年教师就教学问题进行交流。而青年教师在这2年的培训期内要求分批做到:①自主选择听取至少120节课;②学习与本专业相关的教辅书籍或专著;③撰写教案、讲稿、教学方案设计书,制作PPT;④撰写教学心得或教学研究论文等。

为了加强对导师和青年教师的监督与考核,我们将整个培养周期分为4个阶段,每个阶段结束后学院将对青年教师和导师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对青年教师和导师进行相应的奖惩。对于未能按时完成阶段规定任务的青年教师,则将该阶段顺延一个学期;对于3年后仍不能完成培养内容者,将延迟绩效岗位的晋升;而对于考核优秀的青年教师,学院将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及同等条件下的优先外出学习和访问机会;为了激发导师的积极性,导师自聘任之月起开始享受导师津贴,每个培养阶段结束并经考核合格后一次性发放,对未认真履行职责的导师,其导师津贴将被酌情扣除,程度严重者则中止其导师资格。

二、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教师合作研讨教学的备课形式,也是培养青年教师的一种有效途径[5]。它能引领青年教师尽快熟悉教学规律,在集体备课过程中使青年教师尽快掌握本课程的教学方法、手段及重难点,而集体备课所创造的优势互补和集思广益的良好氛围对青年教师是一个绝好的学习机会,也是促使他们快速成长的最佳平台[5,6]。

为了使我院的集体备课形成常态,做到规范有序、可监督,我院在2014年制定了《江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集体备课制度执行条例》,该制度除了明确集体备课的责任主体,重点规范了集体备课的组织和要求,主要包括:①学科组为集体备课的基本单位;②按时上报集体备课执行计划;③明确了备课时间及次数(要求每个学期不少于4次,每次备课时间不少于90分钟);④实施主备课人制度;⑤严格遵守备课原则(五备和四统一);⑥充分发扬传帮带精神等。为了使集体备课活动抓出实效,该条例还规定了集体备课开展及备课质量的检查和惩奖办法。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为了使集体备课真正发挥出传帮带的作用,我院先后邀请了5名已退休的教学名师回学院开展集体备课公开示范活动,指导青年教师和年轻的学科组组长开展集体备课活动。通过这些集体备课的示范和观摩,不仅拓宽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增强了教师的团队意识,而且为提升青年教师的整体教学能力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三、赛培班

“讲课比赛”和“教案讲稿评比”一直以来被当作是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手段,然而在我们前期的调研中发现这一做法在促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方面作用有限,其中的主要原因是赛后缺乏后续的指导与交流,也就是说这些比赛和评比大多重视结果而对比赛的前期准备以及比赛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并不重视。为此,我院做了以下两个方面的改革:

一是举办“赛”、“培”结合的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此类比赛和普通的比赛相比有两点重要变化:一是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遴选相当数量的学生担任评委,他们和学院优秀的高年资教师一起对选手的表现进行评价;二是为了改变以往教学比赛“重赛轻培”的弊病,我们要求比赛的评委不仅要为参赛教师打分,而且要求他们写出每个选手在课堂教学方面的优势与存在的不足,以及相应的改进建议。并将这些建议进行整理汇总后反馈给各参赛教师,从而使教师能在参赛之余,收获评委们对提高其教学能力的中肯建议,这对他们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是举办比赛培训班。近年来,各级各类教学比赛越来越多,为了能让我们的教师从比赛中收获比名利更为重要的东西,我们每次都会对我们的选手进行系统而专业的培训,培训一般遵照一下流程进行:“挑选院内院外的优秀教师组成专家教导团队―青年教师做课堂教学展示―教导团队指出其授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青年教师修正教学行为―再次课堂教学展示―再次给出改进意见―继续对照修正”。实践证明,此法可在短期内让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有一个大的突破,如参加我校教学标兵预赛的12位选手经过此类培训,有8人最终闯入教学标兵比赛的决赛环节,占整个决赛人数的50%。

四、开展教学法专题讲座

为了增强我院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近年来我们开展了很多有针对性的教学法讲座。其中《PPT的合理应用》的讲座主要介绍PPT制作的主要原则、方法和课堂教学的应用诀窍,以期提升青年教师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水平;《十年教改――回顾与思考》讲座的目的是让青年教师对教学改革有一个理性认识;《教学方案设计书的撰写》的专题讲座则让青年教师们明白“好的课堂教学质量都是设计出来的”;此外,为了灌输“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我们先后给青年教师做了《PBL教学法的应用及需要注意的问题》、《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形成性评价探析》、《中医原创思维》的专题讲座,重点向青年教师介绍以学生为中心的形态、优势、基本特点和目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内涵;中医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定义以及养成途径;形成性评价的定义、目的和特征;PBL教学的定义、组织方式和注意事项等。这些讲座的开展,使得一些青年教师改变了教学方法,开始尝试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运用到自己的教学活动,并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支持,这对提高他们的教学改革热情,提升教学能力起到非常正面地激励作用。

五、学生及同行评议

为了检查青年教师的教学效果,也为了督促青年教师加大精力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们对青年教师的学生和同行评议进行了规范。首先修订了《江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听课记录表》,首次将启发式思维培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的应用以及提供探究或交流的机会纳入考察范围。然后,青年教师每学期需接受2次学生和同行按照此听课表进行的匿名评议,该评议重点指出青年教师讲课存在的不足及改进意见,院部将评价结果汇总整理后形成《基础医学院教师教学效果调查问卷反馈表》,统一反馈至教师本人,以促使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学生在进行第二次评议时,将第一次调查中学生反映比较严重的问题作为整改条项进行再次调查,查看教师的改善情况。目前,这一做法得到大部分老师的欢迎,认为对他们修改教学行为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六、教学反思

在过去三十多年,起源于美英等国教学反思潮影响到世界范围内的教育界[7]。教学反思的主要目的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的进行总结,找出存在的不足,借以提高教学水平[8]。教学反思可分成三种水平,即:技术合理性水平、实用行动水平和批判反思水平[9]。目前,我们对教师教学反思的要求集中在技术和实用层面,主要要求他们做到对教学技能、方法和教学效果的反思。此类反思每年做一次,要求青年教师在独立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后,根据学生及同事对自己的教学评议,并观看1~2节本人课堂教学的视频,查找自身在教学方法、技巧方面的不足,并制定出改进计划,从而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

七、频繁的交流学习

作为一个相对处于经济文化欠发达地区的院校,与外界尤其是发达地区的高校进行有效而频繁的教学交流,是带动我院青年教师教学理念转变和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所以我们积极践行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两年间先后邀请5名海外高校教师、6名第二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比赛的获奖选手、5名兄弟院校金牌教师到我院进行示范教学和集体备课;同时我们也积极支持本院青年教师外出学习,先后选派30余人次参加高等院校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研讨会、全国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观摩、慕课和微课制作培训班、教学名师教学技能培训班、教学成果奖推广会、中医院校课程创新教与学研讨会等。使我院青年教师经受了一次次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洗礼,坚定了他们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决心。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我院青年教师的教学视野进一步开阔,教学能力普遍得到提升,大多数青年教师能够理性剖析自己的不足,相互之间多了交流,少了浮华和吹捧,更多的是观念的碰撞和心灵的沟通,青年教师热爱教学、钻研教学的氛围初步建立。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包括:受制于目前高校绩效制度的影响,部分青年教师对开展教学方法改革和研究的积极性不高,在整个培养工程中存在应付现象;部分学科组组长责任心不强,导致其学科组组织的集体备课有流于形式的倾向;由于学校对青年教师培训的经费有限,因此在教学交流方面尚不能满足所有青年教师外出学习和培训的愿望,更谈不上建立稳定的青年教师外访机制。所有这些问题都将是我们下一阶段着力解决的难点,我们期望通过对这些措施扎实有效的推进和存在问题的逐步解决,能够打造出一支“理念先进、业务上乘、敬业奉献、充满活力”的青年教师队伍,对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庆丰.加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当务之急[J].中国高教研究,2008,(6):52-55.

[2]孙有智,刘霞,刘春花.中医基础学科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及影响因素调查.首届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师发展论坛会议论文集(一),2013,9.

[3]张瑞.美英德日四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模式[J].高教观察,2006,(5):52-53.

[4]胡建华.日本大学教学改革的启示[J].江苏高教,2001,(6):108-110.

[5]王锦,黄瑞萍.通过集体备课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教学团队建设[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8):41-42.

[6]许文,李心群.集体备课是提升医学微生物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J].考试周刊,2011,33:190.

[7]刘加霞,申继亮.国外教学反思内涵研究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3,(10):30-34.

中医药文化教案范文4

西医院校学生是未来医师的主要来源,在西医院校开设中医课程,让他们学习和掌握一定的中医学知识与技能,是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途径之一,符合我国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潮流。本文结合本校中医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和讨论,希望以此推进探讨解决中医教学矛盾的方法,正确引导学生学习中医,提高中医教学效果。

1.本校中医教学现状分析

1.1 学时少,内容多,任务重。

根据教育部对高等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精神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校中医课程面向全日制本科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等多个专业的学生,学时为考试科70学时,考查科48学时。据粗略统计,中医学教研室07-08年共承担了全校3000多学生近800学时课程,平均每学期约200学时,教学内容包括绪论、阴阳五行、脏腑生理、经络针灸、治法治则、病因证治药、诊法、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每一个专题只有几个学时,可教师却要把在中医院校学习几十个学时的内容讲清楚,这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1.2 生源特点-缺乏中医背景知识

中医学一般安排在大学四年级,此时的学生已经比较全面地接受了西医理论,形成了相当稳定的现代医学思维模式,这与中医学直觉意向思维模式的学习方法截然不同,而且由于缺乏传统文化或哲学思想的熏陶,造成学生对中医知识感到理解困难,学习热情不高。现时还存在不少社会学者对中医科学性持否定怀疑态度的观点,这也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认知态度。

1.3 学习目的不明确

有的同学对于中医学习动机不纯,认为反正以后不会从事中医工作,所以缺乏中医学习热情和兴趣,力求老师少“讲”少“考”,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最终导致考过即忘或考而不过,根本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4 师本文由收集整理资困难

根据教学大纲、教学目标,为了体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连贯性,教师应该对讲授内容与学时分配进行权衡比较,突出本学科的特色和重点内容。但医学院校的中医教师大多数同时从事医教结合的双重工作,每位教师精力有限、而且资历不同、各有所长,有时难免落入传统中医课堂的模式,或满堂灌,或照本宣科(照powerpoint宣科),以致课堂气氛枯燥呆板, 缺乏教学互动,对学生形成单调刺激,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教“难”和学“难”容易成为恶性循环,教师产生敷衍了事的心态,学生则经常抱怨中医“玄”、“难”,故敬而远之,其结果是学生对中医知识囫囵吞枣,不能把握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和重点内容,更谈不上运用其中的辨证方法,有效地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了。

2.教学对策及思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成为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对高等医学院中医教学的调查显示,中医的科学性、文化特征、临床疗效三个问题是学生最为关注的【1】。这些问题虽然不属于教学内容,但它们对于优化中医教学方法,有的放矢地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下面就中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几点建议:

2.1 客观认识和评价中医

在课堂上,教师就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学习兴趣的建立。对于接受西医逻辑思维教育的学生,教师应该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客观评价中医,让学生认识到中西医是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中医长于宏观,西医深入微观,两者各具优势和不足,不可相互取代,更不可随意否定任何一方。避免夸大神化中医的诊治范围和临床疗效,反而助长西学中者的抵制心理。

2.2精选准备,注重知识更新

科学是日新月异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那种认为备一次课就可以一劳永逸的想法是不能适应时展的。教师必须认真充分备好每一堂课。教案要有明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表达方式及时间分配。在此基础上,关注医学发展的新动态、新进展、新观点,结合学科的兼容性及学生的喜好,恰当地融入课堂之中,做到授课既源于教材,又活于教材、高于教材;既保持中医特色,又体现发展动态。

此外,中医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应该加强临床实践,把临床经验不断补充到授课内容中去,通过讲解临床病例,使授课更加生动活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否则,讲授的内容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听起来枯燥无味,学习积极性和教学质量均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2.3突出重点,授之以渔

由于教材和学时配备不成比例的矛盾,为了顺应课时的缩减调整,如何突出重点是每个中医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针对临床专业学生日后的从业趋势,除着重讲解中医基础理论部分、突出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两个基本特点以外,尚需侧重讲解富有中医特色的舌诊、脉诊,中药方剂和辨证论治原则,让学生了解从中医学角度诊疗疾病的互补或优势。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授知识固然重要,但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更能体现教育的意义。教师在给学生打好知识、技能基础的同时,应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教会学生梳理知识链,特别是章节之间、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鼓励学生有时间多参与临床见习或门诊侍诊,改善远期教学效果。为师者不仅要关注学生短期学会什么知识、得到多少高分,更要看学生是否掌握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学习技能,是否具备远期应用的实际能力。

2.4 开展中医第二课堂,营造中医文化氛围

中医是以直觉意象思维为主的整体观辨证思维模式,如果不转变西医的逻辑思维模式是很难理解和学好的。适当开展中医第二课堂活动,宣扬中医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浓厚的国学氛围,提升他们学习中医的兴趣。建议根据师资力量情况,开设中医学相关选修课程或讲座,如“古代哲学思想与中医理论”、“循证医学与中医”、“中医食疗与养生”等。通过开展选修课或讲座,拓展西医院校的中医教学环境,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激发学生对中医学的学习热情。

中医药文化教案范文5

[关键词]教学方法 改革 “一主、两辅、三结合”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7-0231-01

中药市场营销学是以市场营销学理论为指导,研究医药企业如何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把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药品或医疗服务送到消费者手中,最终获利的一门学科。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性,是市场营销学的新发展,隶属于管理学范畴。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中药学院开设的中药市场营销学课程,是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及中药学专业一门专业选修课,由于培养目标不同,课程设置在40―48学时之间。结合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的教学实践,探讨中药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力求为医药行业培养更多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进而更好地为中药产业产、购、销一体化服务。

一、中药市场营销学教学现状

1.教学方法陈旧、老化传统的教学方法仍在教学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一是教师采取灌输式教学,学生被动听讲,学生缺乏主动性,积极性不强;二是采取作业学习法,教师布置作业,学生死记硬背,缺乏活力。

2.教材专业性不强。从目前各大院校所使用的教材来看,绝大部分的教材在编写过程中还是沿用以往以市场营销学教学理论为指导,个别章节中添加医药营销案例,教材新颖但实用性不强;或者在教学过程中直接采用市场营销学教材,缺乏适合于医药市场需求的专业化教材。

3.教学条件还有待改善。虽然各大院校加大了教学设施的投入力度,多媒体教学已经广泛采用,但是专业化的营销实验室、模拟实验室很少,无法满足教学需求。

4.从人才需求来看,对于市场营销专业需求一直居高不下,而既懂药又懂营销的人才少之又少。

二、中药市场营销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做法

(一)以学生中心,加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随着社会的进步,传统的教育观念已无法适应现代教育需求,现代的学生早已不是以往的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当今的大学生更有思想、更有创新意识。中药市场营销学课程组,多年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一是通过设置独立小组,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课前根据授课内容布置不同的营销模块;二是通过课堂讨论、提问、学生讲台授课,使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其参与营销活动的能力和技巧。

(二)加大基础教学实施投入,满足教学需要

一是学校要加大市场营销学实验室、模拟室的建设力度,充分利用多媒体授课方式,提高学生感官认识;二是研发优质课件,图文并茂反映现实中医药企业销售环节,让学生参与其中;三是加强网站建设,拓宽资源共享渠道,将教学的内容、研究成果、教案、大纲、录像上网,使学生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都能获得资源,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四是完善教材建设,组织专业性的编审委员会,通过调查研究,在市场营销理论的指导下,真正做到编写适合于医药营销企业需求、从事营销行业各类人群需要的专业性教材。

(三)加强教学方法改革,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

1.坚持课外实践与顶岗实习相结合

一是充分利用节假日、业余时间,到各大商场进行实践锻炼,明确目的和要求,提高其吃苦耐劳、合作和团结意识。二是利用院内教学实习或者各类文化社团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感受营销带来的乐趣,提高其销售能力和技巧。三是同各大医药企业或医药贸易公司合作,对应顶岗实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及适应社会的能力。

2.形成理论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一是坚持理论教学,充分利用中药市场营销学的基本理论,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认真研究中药市场营销变化规律,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理论与实践做到有机结合,为其他教学方法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提高案例教学的应用,针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类案例,进行学习、研究、分析,缩短理论与现实的差距,激发学生判断问题、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设置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其中,真正感受到营销给予的快乐、迷茫、苦闷,使其不断地开放自我、放松自我,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四是做到三者结合,为中药市场营销学教学方法改革服务。

三、确定中药市场营销学“一主、两辅、三结合”的教学模式

中医药文化教案范文6

关键词:药剂学;网络课程教学;效果分析

当前,高校推进“互联网+”网络课程建设与应用已成为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药剂学作为中医药院校重点课程其涉及的知识面广,专业性强。传统“黑板+粉笔”的教育方式很难理解《药剂学》课程的全部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授课内容进行设计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有进步的空间。[1]

一、“互联网+”时代下《药剂学》课程教学模式的应用

“互联网+”时代下的网络教学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为主要教学手段,对学生实行网络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更能发散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可以说“互联网+”时代下《药剂学》课程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种补充[2],是通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如网络平台、多媒体教学技术等,使一些复杂教学内容直观化,增加师生间的互动,并解决了传统教学在时间上和地点上的局限。[3]药剂学课程具有学科交叉性强,实践应用性强的特点,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既重视药剂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更应注重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及科学态度的培养。[4]我校药剂学网络教学综合平台设置了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师信息、教学材料、课程通知、答疑讨论、课程问卷、教学邮箱、教学笔记、个人资源、研究型教学、课程作业、试题试卷库、在线测试、课程管理16个板块。当理论学习完成后,学生在学习中如果遇的问题,可以到答疑讨论板块,同学们先进行讨论,最后由老师进行解答。教师可以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课题作业及答案,并对学生晶型在线测试,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对课程的熟悉程度,有针对性地进行下一步的教学计划。教师还可以将课程介绍、教学目标、教学大纲、课件等上传至网络教学系统,以供学生学习及相互讨论所用。同时讨论专区为师生、学生之间提供交流的平台,使学生可以在此专区中发表自己的想法与见解,并进行交流讨论,以此来加强对问题的理解,或者实时与老师进行交流,来达到解惑的目的。抽取我校药学院13级制药工程及药剂学学科四个班级的本科生157名作为研究对象,女生118名,男生39名,随机分为试验组(制药工程专业1、2班,74名)和对照组(药剂学专业2个班,83名),分别对其进行网络模式教学和传统模式教学。通过相关数据统计分析,两组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素质、主修课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可进行对比实验。选择《药剂学》课程的上半部分章节作为试验的教授内容。对照组接受传统模式的教学,即教师通过讲授方式,借助于书本、教案等教学工具在教室内进行教学;试验组同时接受传统模式教学与网络模式教学,试验组学生可随时自主上网进行学习、提出问题、相互讨论、拓展学习。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大纲保持一致。试卷由不参与授课的教师按教学大纲进行出题,试卷包括学科基础知识(占比90%)和拓展知识(占比10%)两部分。采用SPSS19.0对两组学生成绩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的统计学方法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结果进行分析,检验水准α=0.05.试验组学生的成绩明显优于没有接受《药剂学》网络辅助教学的对照组学生的成绩。表2结果表明:对照组P=0.143>0.05,表明对照组学生总分数服从正态分布。试验组P=0.054>0.05表明试验组学生总分数服从正态分布;表3结果表明:F=0.606,P=0.437>0.05表明方差齐,且t=-12.45,P=0.000<0.05表明试验组与对照组间总分数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此统计结果表明没有接受《药剂学》网络辅助教学的对照组学生的成绩与接受《药剂学》网络辅助教学的试验组学生的成绩存在明显差异,网络辅助教学模式的引入,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及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有显著的作用。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对“互联网+”时代下《药剂学》课程教学的评价。随机发放试验组(2个班,74名)调查问卷74份,回收有效问卷74份,回收率100%,其中男生14名,女生60名。表4学生对“互联网+”时代下《药剂学》课程教学的评价调查表明“互联网+”时代下《药剂学》课程教学对于学生学习此门课程有很大帮助,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及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表4问题1、问题2、问题3)。多数同学认为《药剂学》网络课程可以增加师生间的互动,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表4问题4、问题5、问题6)。97.5%的学生认为网络在课程学习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并且可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多数学生认为其提高了团队协作精神及生生间的互动频率,大多数学生还是倾向于网络辅助教学的模式。这一结果正是网络教育优势在教学效果中的良好体现。网络课程教学使我们很轻松的转化了课堂内容,由单一的文字讲授转变成了网络上新颖有趣的方式进行教学,凡是使学生有可能出现不感兴趣的内容,都可以借助网络以某种新颖有趣的方式进行呈现,让学生们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在平时的尝试中,效果非常好,学生们在网络课程学习中取得良好的成绩。另一方面,网络课程容量比较大,出现问题得到解决的所需时间明显减少,节约了老师在黑板上板书问题的时间,这样就使学生们和老师之间拥有更多的研讨时间。网络课上只要问题一展现,各小组便积极地投入研讨中,最后通过老师给大家讲析。经过高效率的讨论、讲解,学生们忙得不亦乐乎。正是在这样的忙碌中,不仅提升了学生们自己的表达能力、分析能力、探究能力,而且增强了他们的积极主动性。与此同时,“互联网+”时代下《药剂学》课程教学模式也存在一些缺陷。首先,“互联网+”时代下网络课程教学面临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挑战。要大力推行“互联网+”时代下教学模式,就要在教学观念及教学方法上有所突破。要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增加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展兴趣特长,营造有趣的学习方式。因此,教书育人过程中,要遵循学生成长和成才规律,树立现代的教学观,要推陈出新,将新的教育理念融入到传统教学当中,形成新的教育体系来迎接新的教育时代。其次,“互联网+”时代下网络课程教学面临教学环境的挑战。一般而言,在传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接受知识往往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学生听讲来完成,而“互联网+”时代下课程教学则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知识的传递,学生可在线上自主学习,实现知识传递的功能。但此学习过程存在学生登录校园网受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弱、学习条件受限等问题,所以互联网技术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一场新的学习革命。最后,“互联网+”时代下网络课程教学需要被正确地认识及运用。尽管“互联网+”时代下网络课程教学已经对传统模式教学和传统学校教育带来了较严重的影响与挑战,但我们也要认识到,互联网辅助教学与传统学校教育不同,也不能完全替代传统学校教育。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传统学校教育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教学传统与教学文化对学生成长成才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也是互联网教学所不能取代的。因此,作为崭新的并具有先进性的学习方式,互联网教学可以在传统教学中起到辅助的作用,丰富传统教学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氛围,但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只有应用“互联网+”时代下网络教学模式来辅助传统教学模式,才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更好地开阔学生的学习思维。

二、结语

将药剂学课程与网络教学平台紧密联系,不仅能够拓宽药剂学教学空间、提升教学质量,同时可以充分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通过学生在网络学习平台上学习,然后发现问题、与同学们讨论、通过查阅资料、寻求老师答疑,然后再次进行讨论,最后找出正确答案,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解决了问题,增加了学生与同学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主张网络教学的同时,也不能放弃传统教学形式,只有正确地使“互联网+”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优势发挥出来,才能实现互联网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有机结合。二者并用,才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屈少敏,徐芸.互动式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之探索[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10(6):150-152.

[2]杨春梅.网络课程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4(4).

[3]徐琤,陈庚,袁希岚.网络课程开发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远程教育,2003(15):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