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媒体传播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媒体传播体系范文1
传统电视媒体和网络平台的广告联动有利于节目交流客户资源,提升广告收入,且节目自身的特点为其通过视频网站传播增加广告传播价值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方面,由于视频网站与电视的受众不完全交叉,其特约播映广告在传统媒体平台上播放时传播给了电视受众,在网络平台上播放时又实现了向网络受众的传播,跨平台的合作交流了彼此的客户资源,扩大了它的广告传播范围。另一方面,广播电视作为受众创造性双边市场,受众和广告主的利益往往相互依赖又相互矛盾,而节目中奖品与广告结合的节目设置使其无论通过广播电视传播还是视频网站传播,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这种矛盾。作为一档益智问答类节目,丰厚的奖品是节目的一大亮点,而将奖品与广告结合无疑能引起观众对广告产品更大的关注。节目将部分环节融入产品元素,将产品与节目悬念巧妙结合,这样的软性植入不仅能使观众更乐于接受,而且使节目即使通过网络传播时也不会出现观众到广告部分就快进或是跳过的现象。这也提高了广告通过电视和网络视频传播的有效性,进而提升了广告的传播价值。
二、通过微博传播
《一站到底》在新浪、腾讯等多家门户网站均设有官方微博,其中新浪微博的影响力最大。截止到2013年3月30日,《一站到底》官方微博的粉丝数为520695个,江苏卫视官方微博粉丝数为3720015个,其官方授权游戏微博的粉丝也达到了177482个。这些官方微博通过或者转发一些关于节目的互动消息和节目视频,实现了节目与观众的有效互动;微博内容再通过数量巨大的粉丝的评论、转发,实现了观众与观众的有效互动,扩大了节目的宣传范围,进一步提高了节目的影响力。其传播特点具体分析如下:1.降低营销成本以目前国内微博的运营方式来看,在微博上建立营销平台,效果不输传统媒体,而其成本却几乎为零。这使节目在保证营销效果的同时直接降低了营销成本。在传统的媒体营销中,广告通常是有偿的,无论是媒体产品广告、媒体形象广告,还是户外广告、楼宇广告等等,都需要付出较大的成本。《一站到底》以自媒体的身份在微博上建立营销平台,节目广告或公关活动广告。裂变式信息传播方式使得其广告营销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这些都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2.筛选潜在受众微博既可以帮助判别潜在受众的品牌忠诚度,又能通过精准营销提升潜在受众的关注度。一方面,将媒体的市场定位与微博相结合,可以通过受众的不同行为判别这些潜在受众的品牌忠诚度,帮助媒体较为迅速地进行市场定位微调。比如那些沉默不语的受众未必对节目有很高的关注度,而经常在微博上留言、提出意见和建议的受众往往是忠诚于此节目的受众。对于受众忠诚度的判别和以此为基础的市场微调均有利于节目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媒体可以向潜在用户进行有针对性的精准营销,比如直返式广告。直返式广告是对传统广告传播方式的改良,它主要是通过策划一项关于产品和服务的主题活动让受众参与,激发其兴趣,让消费者在参与的同时也接收了活动所要传递的信息,于无形中达到广告传播的目的。例如,《一站到底》官方微博在2012年6月27日了面向全国的征题活动,这不仅有效地完成了征题工作,还吸引了更多对节目感兴趣的微博用户的关注,从而提高了节目的关注度。3.增强互动感网络被认为是媒体与用户交流的最佳渠道,在媒体现在的营销体系中,媒体自办网站是其中的主要渠道。但在用户交互层面,微博远远优于媒体自办网站,能为节目带来更好的传播效果和传播广度。一方面,在传统媒体自办网站中,用户反馈通常是通过专门超链接进入,不会在首页上完整显示;但在微博上,只要进行答复,所有关注者都可以看到。这就提高了微博的传播效率。另一方面,在媒体自办网站中,用户是与企业进行对话,其关系从根本上来说是不平等的;而在微博上,品牌人性化将大众传播化为人际传播,用户更像是与人对话,其交互关系更趋于平等化。4.兼顾广告主和受众营销在以往的媒体营销中,对广告主的营销和对受众的营销有着很明确的分界,但微博给节目提供了一个同时面对广告主和受众的平台。一方面,《一站到底》的官方微博通过信息的传递,向受众传播节目的核心价值和理念。在节目中,节目组根据当天节目内容,同步题目或答案的微博宣传节目的知识性和益智性,或是通过对选手表现的调侃,来表现节目追求人物个性真实表达的价值理念,都体现了节目要传达的核心价值和理念。另一方面,《一站到底》的官方微博给企业提供一个更加直观的平台,向企业展示自己的影响力,这也为节目争取更多广告增加了筹码。在节目中,企业可以根据微博粉丝数量、微博转载情况、粉丝互动频率等因素判断该节目的受众市场,从而判断是否应该投放广告。
新媒体传播体系范文2
论文关键词:信息传播技术;网络媒体;移动媒体;图书馆
近些年,移动传播媒介迅猛发展。已经成为人类生活必要的组成部分,其对于人类生活方式的深远影响,恐怕是历史上任何一种传播媒介都无法比拟的。移动传播媒介凭借其快捷性、便利性、互动性和自主性的特点,已经成为有史以来增长速度快、普及性程度高的新型传播手段,被誉为“第五媒体”。
1网络媒体的新媒体特性
1.1传播上的快捷性和时间上的自由性
网络媒体以45Mb/s的速度传输信息,可在瞬问将信息发送给用户。论文百事通在传播时间上的自由性则主要体现在传播本身的可往复性,易于检索和随时获取信息。
l.2传播的全球性和空间上的无限性
网络可以联通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并且还拥有数量庞大的动态网络用户,网络上的任何信息资源可以被世界各地的网民看到,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网络是唯一的全球性信息传播媒体。可以说,全球互通的网络有多大。网络传播的空间就有多大。
1.3传播的交互性和方式的多样性
在传统的传播理念中,其传播方式是单向的,双方无法随时随地地进行反馈和沟通。而网络媒体则突破了这一传统传播模式的限制.传者与受者能够利用网络工具进行及时反馈和有效沟通.实现互动。网络媒介的这种特性,也满足了网民的个性化心理需求。
2移动媒体的新媒体特性
移动媒体通常是指无线传播的短消息、多媒体短消息、WAP网页和手机电视等媒体形式。移动媒体与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相比,具有其独特的性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表现形式的丰富性
移动媒体的表现形式兼具了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优势,通过文字、图像、影音、动画、Flash等多种表现形式向用户传递信息。其传递的信息声情并茂,使得信息更加丰富和饱满,同时也增强了用户的多媒体体验。
2.2使用的便捷性和成本的低廉性
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时随地对信息进行检索和筛选,并可随时定制和退定所需信息,使用便捷,提高效率并节约时间。
2.3互动性强且个性化特征显著
用户可以随时针对信息的内容与信息的传播者或是其他的信息受传者进行探讨和交流,并可通过意见反馈等形式修正、补充和完善信息资源,对于信息和文化的传播起到了推广和促进作用。移动媒体可以借助其新媒体特征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论文百事通
3图书馆对新媒体信息传播手段的应用现状
网络传播媒体和移动传播媒体应用干图书馆,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带来了图书馆事业的数字化时代。本文主要从单一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和多个图书馆之间的信息服务两个角度做简单陈述。
3.1图书馆信息检索
互联网络对于图书馆信息的检索业务现阶段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图书馆概况简介、读者使用帮助和图书馆地图导航业务;图书馆公告、书目推荐及相关展览业务;读者证件管理、使用权限管理和图书续借、预约业务;书目信息检索业务;馆藏电子图书资源的检索、阅览及下载业务;电子阅览和光盘资源点播使用业务;读者互动业务等。
3.2跨库检索
跨库检索(Cross—Databasesearch)是一个以多个分布式异构数据源为检索对象的数据检索系统,又称为多数据库检索、集成检索或联邦检索。跨库检索方式是同时在多个数据库巾检索并同时得到多个数据库的检索结果,这种便捷的检索方式避免了用户逐个登录数据库,输入检索荚键词的麻烦。也就是说。这种跨库检索方式从技术的角度屏蔽了不同图书馆数据库之间检索方式和检索界面的差异。与此同时,用户可以通过简单的登录方式同时获得多个图书馆数据库的信息资源,大大提高了信息的利用率和用户的使用效率。
在现阶段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发展中,这种跨库检索的方式已经起步,但就其应用程度和应用范围来讲,仍然局限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最突出的问题是不能对除互介以外的其他图书馆或信息机构的数据库进行检索,同时其检索对象也受限制,不能检索印本馆藏和多媒体信息资源。
4新媒体信息传播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展望
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技术手段.正在经历着一个从起步到日趋成熟的阶段。这种传播技术手段也必将在未来的图书馆事业发展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开发。
4.1手机移动业务和手机电视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1)手机移动通信业务与图书馆读者信息管理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图书馆通过手机短信、彩信等业务形式,经过读者定制的方式,向其传送图书馆通知、公告、书目推荐、续借、催还、到期提醒、借阅状况查询、阅等信息;另一方面,图书馆也可以通过手机用户信息管理终端接收和整理读者信息反馈,与读者进行有效信息沟通,完善服务体系。新晨
(2)手机电视从2004年开始在中国发展起来,目前主要分两大流派,一种是广电主导的采用数字音频广播标准的“电视手机”.另一种是移动运营商主导的基于GPRS和CDMAlx技术的“手机电视”。未来通过终端配置、带宽、流量限制和费用等系列问题的解决.手机电视技术将为图书馆服务提供新型技术平台。
4.2图书馆与读者之间形成p--p的使用模式
信息时代的特征是信息的大爆炸和信息淹没,网络时代的特征是个性化的彰显和互动性的需求.在新媒体传播技术广泛应用于图书馆的形势下,图书馆的服务也更加强调对读者个性化需求的满足和与读者的互动交流。因此,图书馆与读者之间就应当形成Public到Personal的使用模式。
新媒体传播体系范文3
1戏曲的文本传播与舞台传播
中国戏曲的传播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其一是以戏曲文本为主体的案头传播,其二是舞台传播”。近代以前的戏曲传播方式主要是文本传播,比如从明代中叶到清代乾嘉时期是中国戏曲选本的黄金时期,就选本而言,主要包括出选、曲选和剧选,正是众多全本戏和折子戏选本的留世给中国戏曲史的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史料。随着新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拓宽了戏曲观众审美途径的同时,也给戏曲的传播方式带来了巨大变化。
1.1文本创作中多维文化题材的发掘
戏曲的文本创作是戏曲整体活动的发端,文本的优劣对接下来的戏曲活动会产生非常直接的影响。文本创作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在旧时戏曲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删改;另外一种是结合旧的故事题材或者现今热门话题来创作新文本,使其更符合当下观众的审美趋向。第一种类型比如青春版《牡丹亭》,对曲词“只删不改”,第二种类型比如《西京故事》,高昂的秦腔中内蕴了人性坚强与善良的力量,那棵紫薇树象征着万千人心中所固守的精神净土,这是一部是极具现实主义和教育意义的现代新戏,两种类型相比较,后一种类型具有更大的可塑性,新题材和新故事带给观众新的审美愉悦。优秀的戏曲剧作会对戏曲传播产生积极的影响,如何有效挖掘新题材,笔者认为应该在“文化线”的基础上,紧扣时代的最强音,从文化意义的角度打造为观众所喜闻乐见的现代新戏。
中国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发展脉络,它由众多“文化线”架构而成,比如从文化内容来看,涵盖了英雄侠义,忠君孝善,文人风月,世俗民情等等,中国古代戏曲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传播与古代文化传播休戚相关,古代文化跨地域传播主要依赖商路和水路,戏曲也是如此。商路比如丝绸之路,它是亚欧大陆的交通动脉,是中国、印度和希腊三种主要文化交流的桥梁,这三个区域是古戏剧文化的圣地,世界三大古剧均诞生于此,丝绸之路的贯通,必定对中西戏剧的交流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水路比如京杭大运河的,它连贯南北,流经江南文化圈和齐鲁文化圈,对于明清时期南北文化交流有非常大的作用。
以水路为例,自运河开通以来,南北的交通多依赖于此,运河两岸的商贾云集、人口增多和会馆林立带来了沿岸戏曲的大繁荣,从史料来看,当时就有不少南方的戏班顺河而上到北方演出,这种职业性的戏班以戏谋生,到了运河的某个商埠后就会停下来做演出来补贴班用,至今运河两岸有些保存下来的会馆墙壁上还刻有当时会馆常演出的剧目。现代新戏山东梆子《运河老店》,就是依托运河文化,以济宁州的河都酱园参加万国博览会并获得金奖为主线,讲述了因运河而兴的百年老字号的传奇故事。诚然,运河“文化线”中内蕴了许许多多有待挖掘的戏剧题材。
1.2舞台演出中新元素的纳入
时代在发展,整个戏曲活动中的诸元素势必会发生变化,这是戏曲发展的必要条件,舞台演出的影响力是戏曲能更好传播的首要前提,旧时戏曲舞台的影响力取决于演员的演唱,若演员的演唱能博得观众的认可,那么这出戏必然会再搬上舞台,甚至还会跨地域演出,在一定时期内,舞台传播基本等同于演员传播。随着科技的发展,戏曲的舞台演出融入了诸多新元素,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戏曲的舞台艺术魅力,同时对于戏曲的传播也会产生积极影响。
舞台传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参演该剧目的演员,舞台演出中整体的舞美效果,剧作编排主要面向的受众,当然还会受到经济、社会和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比如青春版《牡丹亭》的巨大成功就不是偶然,因为老戏新演,又附以“青春”话语,所以受众老少皆宜,它不仅在各省市有影响力的戏曲舞台演出,而且还走进校园,在海内外都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较之文本传播,戏曲的舞台传播更能推动戏曲艺术的发展与传承,虽然现在可以通过互联网媒体观看戏曲的演出,但是戏曲是一种非常注重剧场氛围和观众效应的艺术,它非常注重舞台价值的塑造,同一个戏在同的剧场中可能有不一样的观感,这种独特的艺术特性更加彰显出舞台传播的价值。
2戏曲传播媒介的多元共荣和有效利用
2.1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双向互动
传统媒体通常又称“平面媒体”,包括报纸、广播和电视,在近代的戏曲传播中,传统媒体是其主要传播方式。报纸是最富近代气息的戏曲传播媒介,清末民初时期的申报中,有许多有关戏园剧院演出剧目的广告,有的广告为了能更好地吸引观众,经常把精彩剧目和名角演员都放在显眼的位置,甚至占据大半个版面,戏园之间的广告竞争异常激烈,这虽然是在市场化运作下戏曲营销的一种方式,但是也同时间接地扩大了戏曲的传播,不仅如此,还产生了以刊登戏曲内容为主的报刊,比如《二十世纪大舞台》、《俳优杂志》、《剧学月刊》等等,虽然刊登得多是戏评和戏曲理论,但是这对于戏曲文化地位的提高和戏曲的传播普及都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戏曲电视节目是电视作为媒介在戏曲传播中常见的形式,当然这种传播形式有其局限性,观众的戏曲审美具有被动性,无法实现主动选择,在一定意义上说,戏曲电视更具有知识的普及与教化作用。
新媒体是在互联网科技和数字技术支撑下出现的新型媒体形态,对于新媒体概念的界定,至今莫衷一是。新媒体的介入为戏曲的传播提供了更好的平台,相对传统媒体,最重要的特征是观众已然成为选择的主体,获得了主动审美选择的权利,这其实更符合戏曲艺术的最本质特性,传统媒体在戏曲的传播中存在“硬性”,观众被动得去接受,这样会给戏曲传播带来很大的限制,新媒体带给戏曲传播很大的“弹性& rdquo;,比如观众可以自由选择喜欢听的演员和剧目,新媒体使戏曲传播真正进入了由观众主导的时代。
当然,因为所处时代的局限性,同时新旧媒体有其不同的受众群体,熟悉并经常接受新媒体信息的多以中青年群体为主,然而当下戏曲剧院观众多以中老年群体为主,所以短时间内新媒体在戏曲传播方面还不可取代传统媒体,但是随着对传统文化的推崇,越来越多的中青年也在开始关注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新媒体无疑就为他们提供了更好的平台,这样相关新旧媒体的戏曲传播中都有了相应的受众群体,坚持新旧媒体的双向互动,必将极大益于戏曲的传播。
2.2“微”媒介与戏曲传播
中国已然进入“微”时代,戏曲的“大”舞台如何在这样精简便捷的时代下与“微”实现对接。从一定角度看,折子戏的盛行就是戏曲“微”化的一种表现,虽然连台大戏能够保持故事的完整性,但是很难激发观众的观戏激情,这种“微”化的折子戏在古时确实推动了戏曲的传承,因为折子戏多是全本戏冲突最强烈或者感情最充沛的部分,所以它很容易迎合观众的观戏期待。如今的小剧场戏曲也是“微”化的最集中表现,而且当下改编和创作的新戏在时间上也有了一定的“微”缩,戏曲的“微”传播时代已然来临。
以“微博”为例,它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演员与观众的交流方式,传统戏曲演员与观众的交流多集中在演出过程中,演员的哪个动作,哪个唱腔,能博得观众喝彩,就说明这个动作或唱腔就非常完美,因为各方面原因,观众很难有机会与演员直接交流,演员也就很难获得观众观戏后的第一感受,这就给观众参与戏曲活动带来很大不便。现在各地区的许多院团开通了微博,院团的名角大部分也都有自己的微博,通过关注剧院微博,可以了解到剧院的排戏情况,一些精彩的场次剧院还会特别提醒,通过关注演员的微博,不仅能互动交流舞台演出中的表演心得,还能了解到演员们台下的生活,微博的群体效应还非常有力地推动了戏曲的传播。微媒介的介入打破了戏曲活动中演员与观众的时空结构,这为粉丝和观众提供了方便,极大有益于戏曲演艺水平的提高。
3后戏剧时期戏曲传播的现实意义与展望
陈多先生就在《戏曲美学》中引入“‘媒介论’——研究戏曲本质特征的方法”来探讨戏曲艺术的最本质特征,这里的媒介是戏曲的内部媒介,是以“歌、舞、诗为主要物质媒介”,这样就为戏曲支撑起以演唱、舞蹈和曲词为基础的牢固的三角架。这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在重视戏曲外部传播媒介的同时,更要关注戏曲本身的发展,从戏曲本体出发,实现戏曲本身的自我完善与跨越。后戏剧时期为戏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后舞台式的剧场话语形式慢慢形成,有关戏曲如何传播的探讨越显重要,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宝贵的财富,凝聚了一代代先辈们的心血传承到现在,后辈有义务将它发扬光大,“一部戏曲传播与接受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中华民族文学审美心理特别是俗文学审美心理的演变史;也是戏曲作品优胜劣汰、接收观众与读者选择、经受时间检验的历史;还是戏曲这种精神产品生产与消费双向互动的历史”,由此可见,戏曲的传播中内蕴了丰厚的文化价值,这就要求在对剧本创作和舞台演出关注地同时,也应该给予戏曲传播足够地重视。随着时代的发展,戏曲传播也必将面临更加严峻地挑战,对戏曲自身的改革要把握好度,重视戏曲剧作中现代意识的渗入,要“认真地、严肃地并且是有一定深度地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对戏曲外部的传播媒介更要积极合理地利用,注重保护和传承,坚持与人民群众相结合,努力打造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新戏。
戏曲传播作为戏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分析研讨新媒体语境下戏曲传播的多维度内涵,不仅能在新时期给戏曲以准确的文化定位,而且对于戏曲艺术的创新与传承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观众是戏曲传播的重要推力,正确把握当下观众的审美要求,从戏曲本体出发,坚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打破“夕阳艺术”的悲观意识,努力创造更多具有时代意义戏曲剧作,相信中国戏曲会以更加辉煌的姿态屹立在世界艺术之林。
参考文献:
林一,马萱.中国戏曲的跨文化传播.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117.
陈多.戏曲美学.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67.
赵山林.中国戏曲传播接受史.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28.
新媒体传播体系范文4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作为与传播者相对应的传播对象一直没有一个统一固定的概念,诸如“接收者”、“受众”、“大众”等概念的出现都似乎有先天的不足,如只突出规模与数量,无法体现参与程度;只注意到被动一面,忽视其积极一面;只显示传播过程的所处位置,掩盖了其个性特征。在传播对象的概念变迁过程中,“我们并不打算可以生造一个术语以统一不同的认识,其原因在于接受者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至今仍有很多东西还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①。随着传播环境的不断革新,传播对象的概念还将随着特定的历史背景而发生变化。在以数字化为核心特征的新媒体时代,“用户”作为传播对象的一个关键概念早已显现了它内在的时代性。“用户”(user)这个词语一般在商业里被提及。在新媒体时代,通常指网络信息的使用者与网络服务的应用者。在新媒体环境中,新闻信息不仅可供用户阅读、收听、收看,也可供检索、存储、修改、评论、下载、剪辑和转发等。与以往概念相比,“用户”具有自主个人性、互动性、参与创造性等鲜明特征。
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传媒组织开始实施数字化战略转型,从单一的新闻机构建构超媒体的信息帝国,在以“用户为中心”的传播理念下,不断强化新闻信息产品中的用户意识。苏兹伯格家族董事长兼出版人阿瑟・苏兹贝格认为“在我们这一代,新闻和信息的传输将会转向宽带,须掌握三个关键的技能――印刷、互联网和视频,才能踏入宽带世界。因为那才是新闻机构的未来生存之本。”如果把近来该领域发生的一系列事情贯穿起来看,你会惊叹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传播时代的到来。2005年10月,迪斯尼旗下的ABC(美国广播公司)电视网与苹果公司签署了一份合作协议,决定为新的视频iPod提供热门剧集的下载。2005年11月7日,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NBC环球(美国全国广播公司)一改往日保守做法,宣布将提供黄金时段电视节目付费下载服务。同属时代华纳旗下的美国在线和华纳兄弟则在2005年11月14日公开表示,二者将在AOL新设立的In2TV频道里,提供包括《成长的烦恼》等在内的经典电视节目的流视频播放。而NBC宣布与P2P软件Peer Impact建立合作,为用户提供24小时有效的经典电影和电视剧下载服务。福克斯移动娱乐公司已经为“手机短剧”(Mobisode)这个词申请了专利,并向全球移动运营商提供手机短剧。美国Sprint和Cingular无线公司也提供了名为MobiTV的直播服务,将MSNBC、福克斯体育频道等电视节目通过手机传送给用户②。
二、“以用户为中心”传播理念的现实动因与理论基础
“以用户为中心”传播理念的现实动因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介融合的趋势以及web2.0时代的兴起。在媒介融合的趋势面前,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在传播形态和传播内容、传播功能、赢利方式上都相应发生了变革。报社面对的不仅仅是读者,电视台面对的不仅仅是观众,广播电台面对的不仅仅是听众,传统媒介的传播对象在融合媒介面前汇聚成一个统一的群体――“用户”。新闻媒体已经也不仅仅只是传播新闻信息,而是更多考虑在内容和品牌的影响力下,吸引更多用户参与和体验各种服务。《纽约时报》的目标就是要从一个依赖印刷媒体收入的公司转向一个更为多元化、数字内容服务驱动型的媒体公司。《纽约时报》不仅仅是一张报纸,而是更加强调以用户为中心的内容服务集散地。截至2007年2月,Nielsen /Netratings提供的调查数据显示,《纽约时报》网站的独立访问量达到4200万次,全球排名第11位,注册用户数1300万,位居美国报纸媒体网站第1名。2006年以来,《纽约时报》先后与微软合作推出时报阅读器,启动了新改版的手机网站,使用户可随时随地阅读《纽约时报》高品质的新闻报道。《纽约时报》的网站一个主要目标就是要“构建用户的电子社区”。网站不断改版和推出的创新服务也都以此目标为核心。如在关键的垂直内容如购物、房地产、娱乐、旅游等领域加强建设。通过吸引用户、加深与用户互动而将“用户使用转换成收入”③。
Web2.0是以用户为核心的互联网,用户不仅是信息的使用者,更是信息的制造者。以简便随意的方式,通过blog/podcasting方式把新内容往网上搬,实现内容的创造和知识的创新。Web2.0的核心应用主要体现在博客、维客、播客等传播形态上,其特点主要是个人出版和聚合、社会群体协作、更好的用户体验、开放源代码、用户参与占主导等。Web2.0强大的用户粘性日益受到信息传媒组织的青睐,为开辟Web2.0新渠道不断掀起兼并收购的狂潮。2005年,新闻集团以5.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美国第一大社交网站MySpace;2006年,Google以价值16.5亿美元的股票收购了美国第一大视频共享网站YouTube。
“以用户为中心”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新闻自由理论和民主参与理论。“以用户为中心”是西方新闻界“言论与出版自由”这个传统信仰体系的延伸。所谓“言论及出版自由”包括采访自由、传播自由、表达自由、阅听自由,其中重点在于新闻传播媒介机构的传播自由。但“把新闻自由的主要精神理解为新闻传播机构报道新闻的自由是片面的,它充其量是实现新闻自由的一个条件,而不是新闻自由的主要目的。新闻自由所追求的应是全体公民搜集、传播、收受新闻的自由,开办、占有、使用、接触新闻媒介的自由;以及发表,特别是通过新闻传播媒介发表意见与评论的自由”④。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具有互动性、个性化、主动性、参与性等主要特征。当媒体的发言权开始向普通公民转移时,“以用户为中心”的传播理念把新闻自由的公民主体性推向了一个崭新的广阔空间。
“以用户为中心”的另一个理论基础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的民主参与理论 (democratic-participant theory)。这一理论出现的背景是,社会的信息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的普通民众利用媒介的要求不断提高,而同时媒介的垄断程度也更加严重,这就形成了民众与媒体之间的矛盾。民主参与理论要求大众传播媒介向一般民众开放,允许民众个人和群众的自主参与。它的主要观点有⑤:(1)任何民众、个人和弱小社会群体都拥有知晓权、传播权、对媒介的接近和使用权、接受媒介服务的权利。(2)媒介应主要为民众而存在,而不应该主要为媒介组织、职业宣传家或广告赞助人而存在。(3)社会各群体、组织、社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媒介。(4)与大规模的、单向的、垄断性的巨大媒介相比,小规模的、双向的、参与性的媒介更合乎社会理想。在融合媒介和Web2.0的现实背景下,用户与以往的受众相比显示了广泛而深入的参与程度。
三、“以用户为中心”理念对传媒实践的启示
从“受众中心”到“用户中心”的转向,显示了传播对象的概念内涵在主动化、个性化和体验性上的扩张趋势。历史的经验是,当传播理念发生转型时,传播实践层面也将发生变革。“以用户为中心”的传播理念将是媒体世界群雄并起、逐鹿新战场的成功法宝与关键。
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战略转型,是一个系统的复杂工程。“以用户为中心”的战略实施,要接受包括技术、内容、产品、人才、服务、资金运作、软硬件结合在内的综合集成竞争力,以及整体市场运作能力等的种种考验。大众传媒应着力提高如下三方面的实力:
⒈传播技术要满足用户使用的便利性、个性化
有些新媒体技术看似很高端、很炫耀,但大部分普通用户就是不会使用。其实,即便是很高端、很新鲜的传播技术,通过大量的用户调研,一样可以设计成便于用户使用的产品。2003年由英国电视管理机构ITC公布的调研报告建议,为了确保每个人都能参加到数字电视革命中来并从中受益,需要数字电视产品更多的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由英国消费者协会和电视管理机构进行的“Easy TV2002”调查研究报告称,数字电视设备的功能性在急速提高,但用户的使用能力却未提高。在“以用户为中心”的传播理念下,一系列以技术为基础的“个性化”运动正在展开。在新闻搜索领域,百度公司也将其个性化新闻功能升级。用户几乎可以设置和修改任何新闻属性,甚至可以仅仅修改已经定制的关键词,就能实现新的个性化设置,很大程度上缩短了用户的操作流程,提高了用户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效率,节省了用户找寻信息的时间。个性化新闻的设置,落实了“用更接近用户的方式去搜索”的理念。
⒉传播内容要体现用户需求的参与性、创造性
新的传播形态、技术和介质,一定要求内容的生产组织、流程、标准进行变革。在手机上做内容和在报纸上做是不一样的,新媒体显然不仅是传播介质的革命。新媒体内容不是传统媒体内容的简移,即“新媒体的合理性绝对不是建筑在传统媒体所习惯的那些内容之上,因为两者并不天然地构成产业的上下链条。”⑥
用户是要尊重并合作的,要把用户当做合作伙伴。新闻传播机构提供的只是一个平台,一个、交换、保存的平台而已,只有把这个平台做得更好,提供用户真正需要的内容和服务,新媒体才会实现更大的价值。新媒体内容特性最重要的是用户要参与。所谓web2.0的重心就是用户创造内容、用户创造价值。传统的新闻编辑不再仅仅是信息的筛选者和过滤者,还负责提供信息的研判和重新组合,并且按照用户的兴趣和意愿进行;要不动声色地分析推荐,营造环境和氛围,要让用户觉得是自己参与了内容的生产。
⒊传播服务要注重用户参与的体验性、互动性
在新媒体环境下,注意力时代向体验经济时生转变 。“只有当企业以信息服务的形式构建它时,换句话说,当企业提供体验的信息时,信息才真正创造经济价值。”⑦媒介机构要吸引用户,需要与他们建立一种个性化、值得记忆的体验。体验是使每个人以个性化的方式参与其中的服务。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将会给用户提供一种积极的体验。中国第一份互动多媒体报纸――《宁波播报》的版面嵌有视频窗口、语音播报,并设有相关新闻及“我有话说”这一与用户互动的平台,用户可收看视频新闻、收听音频新闻,也可参与热点讨论。该报还与手机报联动,精华版、时政版、社会版、生活版都可在第一时间发到彩信手机分类用户上,供手机用户浏览。
新媒体时代是“客家文化”的盛宴,所谓“播客、博客、黑客、晒客、维客、换客、品客、挖客、闪客”等等,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传播服务更加注重用户参与的体验性、互动性。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与中国电信在2006年联合出品的奥一网,旨在探索虚拟和现实结合过程中的新价值所在,为用户提供数字化的信息和服务,致力于建设以新闻互动为核心的城市社区网站。奥一网的频道设置,充分整合了传统优质报业资源,同时又深刻吸纳第二代互联网互动性强、个人传播力强的显著特性,着力开发博客、牛客、拍客、积客、报料、团购、EDM电子杂志等基于第二代互联网的产品服务,从而迅速在用户中树立了品牌和影响力。
注释
①黄旦:《新闻传播学》,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P222
②姜明媚:《TV2.0挑战传统模式 以用户为中心电视时代到来》,《互联网周刊》,2005-11-29
③姜明媚:《〈纽约时报〉网络掘金》,《互联网周刊》,2007-5
④黄旦:《新闻传播学》,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P101、102
⑤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P139,P140
⑥何力:《新媒体造反》,载《新周刊》,2006年12月
新媒体传播体系范文5
1.1新媒体时代体育文化传播具有快捷性
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传播与发展渠道,丰富了体育文化传播的方式,打破了传统传播方式在时间、地域等方面的限制。此外,受众可以借助于新媒体随时随地的了解有关体育赛事的相关视频、音频及图像文本资料。
1.2新媒体时代体育文化传播具有大众性
新媒体的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这样就可以为人们接受体育文化提供一个平等的平台,每一个参与者都可以直接参与到体育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中,受众既是体育文化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体育文化的传播者。
1.3新媒体时代体育文化传播具有互动性
传统媒体对体育文化的传播是以信息的发送者为中心的,其传播方式是由点及面,而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是点与点,以及点与面之间的交流与传播,信息的发送者与接受者之间可以建立起实时互动。
2.新媒体时代体育文化传播策略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及国家对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视,我国体育文化传播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尤其是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充分说明了我国体育事业的进步及体育文化的传播力度。近年来,我国各地兴建的体育馆数量在逐渐上升,各类型体育比赛也越来越多,各项体育设施逐步完善,体育文化宣传力度加大,不仅吸引了大量外来投资,而且增强了国内人们对体育文化的理解与认识,虽然各种传播方式都有利于体育文化传播,但是不同传播方式的传播力度、内容、文化内涵等都有所差异,其中在各方面表现都比较突出的就是数字新媒体传播方式,接下来笔者提出了未来数字新媒体技术在体育文化传播中应用的几点策略。
2.1积极探索发掘新媒体的各方面应用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在新媒体的各方面应用中,最应该重点把握的就是体育文化的传播能力,比如对体育知识的传播、体育文化的解读及体育政策的宣传等,让人们了解体育文化的价值和功能,可以利用新媒体对国家体育赛事,奥林匹克等国际性比赛进行实时转播,对体育新闻进行及时传播,还可以通过微博、微信、腾讯QQ、MSN等新媒体传播方式,向人们传播体育文化知识,让人们及时获得各种体育相关信息,从而引导人们能够在闲暇之余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加强体育锻炼,从各个方面影响和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
2.2加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作为两种不同形式的体育文化媒体传播方式,在传播特点上各有千秋,比如,从信息传播的深度与真实度方面来看,传统媒体必然要优于新媒体,而从传播的速度与及时性方面来看,传统媒体必然不如新媒体。所以,我们在体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过程中,应当做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使他们各自的优势发挥到最大,比如,针对于比较重要的体育竞赛,我们就可以选择既通过传统媒体下的电视、广播、报刊等进行传播,同时也利用网络同步更新,为大众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体育信息,最大限度传播体育文化。
2.3通过新型便捷式移动媒体传播体育文化
便捷式可移动媒体由于其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人们可以自由地获取所需体育信息,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手机的功能也更加完善,尤其是在4G网络逐步普及的情况下,技术的运用、智能手机的诞生,将从根本上改变体育文化的传播方式,新型便捷式移动媒体将是未来体育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趋势。
3.结语
新媒体传播体系范文6
(一)传统戏曲的发展困境
中国戏曲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然而伴随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文化的欣赏角度在很大程度上发生改变,特别是在数字和网络技术的高速运转下,传统的文化技能被新的知识和技能代替。现今,世界上对非物质保护文化的宣传日益强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中提出,“承认各社区,尤其是原住民、各群体,有时是个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保护、延续和再创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而为丰富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性做出贡献”[1]。数字信息化所带来的社会生产力转型和文化变迁所产生的综合影响威胁着戏曲的当代延续,使戏曲的生存陷入困境。它的困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传统传承方式落后而导致的传承困难[2]。戏曲的传承方式存在以下的问题:1、戏曲的受众面狭窄。虽然中国正在不遗余力地发扬戏曲的文化精髓,例如,兴办了大规模的戏曲学校培养新苗;电台设置戏曲频道供观众欣赏;以及把戏曲影像转化为数字光盘等一系列的措施。但是真正接触到戏曲的观众比例仍然占据少数,而且观众的年龄层以中老年为主,这个趋势还在日益增加。2、传统传播方式为主,望“新媒体”兴叹。绝大多数戏曲文化呈现在大众面前的还是以传统传播方式:表演为主。尽管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宣传力度,为戏曲表演创造各种条件的平台,但是难以避免的客观因素导致戏曲上座率低。一是由于上述的观众年龄层,中老年人占据大半的观众数;二是因为票价,价格昂贵,和现有的老百姓工资不成比例。中老年的老百姓更是节俭,不愿意花费上百元的钱进入戏院,而戏剧团为了平衡收支,只能再次提高票价,导致恶性循环。再一方面,传统的表演模式受其局限性,不能全方位地在新媒体中展现,从而导致戏曲文化遗产本身不能和新媒介完全对接。传统戏曲不管是表现方式还是运作方式,都缺乏对新媒体展现的了解和契合。3、语言障碍。语言问题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戏曲的传播。地方戏曲有自身的方言成分,比如越剧在南方比较流行,在北方受到方言的阻碍,流行困难。京剧在国内的语言障碍要相对低些,但要走向世界,还是存在语言的问题,中国海外的戏迷绝大部分还是中国在外的华裔、华侨等,要让老外真正认识京剧,仅依靠表演形式将受到的不小的局限。
(二)动漫的功效以及中国动漫发展的困境
动漫是目前较为炙手可热的文化创意产业之一。动漫产业的功效主要体现在动漫产业的高投入、高利润和高风险特性。动漫产业中动漫形象的创意和塑造非常重要,后期产业的成功与否很大因素上取决于动漫的前期创意。动漫形象一旦得到观众的认可,这条动漫线就成功占领了市场,并且可以拓展市场空间,开辟出一系列衍生产品,获得丰厚的回报。成功的例子如变形金刚、米老鼠和唐老鸭、芭比娃娃等。哪怕这些动漫形象已经没有新动画影片作为依托,还是可以作为独立的有生命的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并且拥有大量的市场,因为这些形象已深入人心[3]。在中国,前景被看好的动漫产业却受到了不小的阻力,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规模小、产业链不完善。在中国,很多动漫公司都是借着政府的扶持政策一拥而上,普遍规模很小,想在政策利好的春风下维持生计,素不知由于过依赖政府的扶持,出现拔苗助长的势头。在政策利好的初期,动漫公司势头还算良好,但由于大部分公司都是半路出家,难以做到真正动漫的精髓,缺乏原创开发的能力,在利好的政策减弱的同时,许多公司难以维持生计。另一方面,产业链不完善体现在不规范的市场环境。由于动漫公司没有形成统一的市场,大量小公司为私人利益,私自减质减量压低成本进行恶性竞争[4]。动画片的出版、播放渠道过窄导致动漫公司的销售收到限制也是很大的原因;动画片的制作成本和盈利不成正比,商家低成本收购动画片让动漫公司一再压低成本,导致恶性循环。2、中国动漫缺少深入人心的动漫形象,复旦大学的动画课题组在北京、上海就动漫形象的欢迎度对学生进行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传统民族动画风格的认同度普遍偏低,学生偏爱外来的动漫形象[5]。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不单单怪罪年轻一辈崇洋,中国动漫形象确实存在难题。多年前有部昙花一现的国产动画片《我为歌狂》着实让中国动漫惊艳了一把,但是这部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上海电视合推出的52集大型电视动画,里面的人物造型存在日本动漫的风格的影子。再者,中国动漫角色没有明确的对应人群,既没有满足幼儿群体的需求,又忽视了青年群体的喜好。3、网络和手机为代表的动漫新型消费研究还没有得到重视,市场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新媒体盛行的当下,动漫的传播离不开数字传播,而动漫的成功除了动漫本身的亮点外,网络、手机等新的消费,例如手机游戏,表情动漫等,都是动漫成功的关键。
(三)动漫和戏曲的碰撞
戏曲与动漫的关联研宄,是两个热门学术的跨学科碰撞,它的研究和尝试已初露头角,但离产业的最终形成还有很长的距离。素有“中国戏曲动漫第一人”之称的知名动画人王小东指出:“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戏曲动漫略有小成。尽管经过众多媒体宣传报道,但现在戏曲动漫的市场、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6]。将传统戏曲和动漫相结合,一方面是为了动漫市场的本土化发展。随着中国与世界文化联系的日益加强,他国文化在潜移默化之中渐渐融入中国文化。其中以西方、日韩为代表的文化得到众多年轻一辈的追捧,反观本土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和遗忘。刘魁立教授曾指出,“强势的外来文化会被一些人视为时尚,而时尚久而久之会改变越来越多的人的价值观”。动漫,作为外来的文化产业,它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被日本、欧美等国家占据,这对中国的民族文化传承形成了冲击与威胁,从而使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在不同程度上发生削弱[7]。因而,研发本土的动漫形象就迫在眉睫了。戏曲作为动漫的内容有一个很重要的优势,戏曲的故事深入人心,电影史上由名著改编的电影都获得了不俗的票房,由名戏曲为题材的动漫作品受到的关注程度势必比没有任何群众文化基础的动漫作品要高。戏曲和动漫结合的另一个因素是戏曲的传承。戏曲动漫化的宗旨是通过动漫形象创作将戏曲转化到动漫作品中,让戏曲本身的价值得到了跨领域的提升[8]。价值之一在于戏曲的基本观赏功能可以转化成典型的动漫化形象符号,转化之后,戏曲的观众年龄也随着动漫观众的年龄层优势扩散到各个年龄层,不会局限在老年人群中。观众年龄层扩大相应的销售群体也随之扩大,这是戏曲动漫化后最大的价值。价值二在于戏曲动漫化后的产品种类增加,动漫的产业链可以从主体产业层次发展到衍生产业层次。总而言之,戏曲的动漫化为戏曲本身带来众多利益,利益的涉及面不单在关注度上得到提高,戏曲本身的营销范围也得到扩大。
二、动漫化的戏曲在新媒体下传播
(一)新媒体传播的优越性
被誉为“第五媒体”的新媒体,是基于数字技术系统基础上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客户端等等。新媒体的出现让社会信息传播领域出现了飞速的转变,使信息传播量得到充分扩展、传播速度得到提升、传播方式得到丰富。就新媒体的媒介来说,包括了光纤电缆通信网、电子计算机通信网、多媒体信息的互动平台、高清晰度电视、图文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等等。新媒体相对于年轻的使用者来说,最大的优势是具有互动性和主动性。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们具有不同的信仰、世界观,产生这些不同的根源在于各自的文化理念不同。对于文化的宣传,传统的四大旧媒体,报纸、广播、电视、杂志,已经做了很强的报道。但是以上四个传统媒介的主要宣传模式是单方面的输出功能,人们能看到的是媒体意愿下所呈现的图像。简单的说,就是主动权在媒体手中。以电视为例,电视台对24小时提前按排好节目顺序,如果错过了这个时间段,可能要等上几天甚至几个月才能看到错过的内容。此外,节目没有选择性,10点档的节目无法提到8点观看,而现在年轻人作息常常没有规律,看电视都是随兴打开,基本跟不上节目的安排。而在新媒体的系统运作下,主动权可以掌握在观众的手中,互联网可以在同一时间完成多个人的交流,任何图片、视频可以在任何时间段被点播。根据点击流量,工作人员可以统计节目的受喜爱程度,进而调整节目的排列顺序形成良性循环。
(二)新媒体与动漫的互动性
新媒体传播可以使动漫内容产生全新的变革。新媒体的出现带来了许多新的发展频道,例如网络和手机,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得到拓宽,这为动漫产业带来全新的内容创作方向和盈利空间。除了电脑,手机的全新升级也为新媒体时代带来新的媒体通道,通过微信、彩信、手机游戏等增值产品飞速的传播,同时得到回报和收益。手机的携带方便性在某种程度上比电脑更具吸引力,而智能手机的不断升级,也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电脑的很多功能。在这样的形式下,动漫的内容不再局限为静止的图片和视频,还可发展为手机游戏,表情动画等。同时,在新媒体下观众与动漫作者的互动更为频繁,吕舜玲(2014:53)[9]指出“受众通过对媒介的积极使用,从而制约着媒介传播的过程,并指出使用媒介完全基于受众个人的需求和愿望"。在此理论上创作者可以随时掌握观众的喜爱类型并按照这个方向调整作品的创作思路。其次,新媒体增加了动漫的偶尔成功率。动漫是个创意性很强的产业,它又具备偶然性和独特性。传统的动漫创作者需要把作品发送到出版编辑社进行审核再自费出版,如果得不到编辑部门的认同,创作者的作品就化为废纸,观众根本无缘相见。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这一格局,创作者可以免费上传他的动漫作品,庞大的网民群体的互动系统增加了动漫创意的偶尔成功率,让更多的观众对创作者动漫作品进行面对面的接触。例如,网络上流传经典兔斯基,是由当时中国传媒大学动画系04级大3学生王卯卯随兴创作的一套动画表情,放在网络上供观赏,结果被网友疯狂的转载,一时风靡,如今,兔斯基已成为动漫商业产品中的成功代表。再次,新媒体的观众关注度和使用率得到大幅度提高,涵盖了更多年龄层次的动漫爱好者[10]。新媒体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不同年龄层的用户有各自对应的动漫作品,而新媒体下的互联网用户年龄的分布重心正逐渐向中高龄偏移。一是中老年人的动漫消费在增加,二是年轻人群向中年人群靠拢,新生的青年人群加入,而这个庞大的人群组都在手机和互联网这两个终端平台上。这对新媒体动漫内容提供商来说蕴藏着巨大的商机。
(三)动漫化戏曲在新媒体传播下的功能
利用新媒体作为传播平台,为创造戏曲的动漫新形象提供了再生的舞台。随着戏曲在新媒体传播的下动漫化,动漫戏曲生成了跟动漫产业有关的多向功能:娱乐功能、经济功能以及戏曲自带的传承功能。首先是动漫戏曲的娱乐功能。如今社会的生产力提供,人们在物质文明基本满足之余,对精神文化的需要越来越重视,压力越大,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高。动漫具有幻想性和超现实感,可以让人们在激烈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下缓解焦虑的情绪,让疲惫的大脑得到放松,甚至可以短时间的逃避现实,这些目的和戏曲的初衷是一致的。不同的是动漫已经进入“全龄动漫”的时代,在各个年龄层都有对应的动漫迷。戏曲在动漫化的过程中应考虑到不同年龄层的喜好来制定不同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故事,让各个年龄的众人都能找到相应的娱乐点。其次是经济功能。虽然很多艺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价值,但是在现今社会的经济活动还是占据了社会的主要空间,经济的盈利率也决定了一个物种的存留。戏曲本身的价值空间已经到了一个极限,但当它转化成动漫后,动漫所拥有的独特的经济价值,也随之附加到戏曲上,例如动漫图书、报刊、电影、电视、音像制品、舞台剧以及与戏曲动漫形象有关的服装、玩具、电子游戏等衍生产品的产业[11]。而新媒体的运动,让这些价值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体现,新媒体的网络机制通过电脑、手机、智能平板等媒介让戏曲动漫的宣传到营销形成快速的产业链。由此可见,在新媒体下的戏曲动漫作为经济功能具有很强的可实现性。最后是传承功能。这个功能是把戏曲动漫化并借助新媒体宣传的最初也是较为主要的原因。戏曲诞生的最初和动漫一样是为了娱乐大众,时间转逝戏曲的娱乐功能集中在部分群体上,最后转化成非物质保护遗产。这个时候文化的传承成为戏曲的主要目标。动漫的传播不仅以实物媒介为传播途径,它的电子传播媒介更为流行。因此,动漫具有其他文化传播载体无与伦比的优势,新媒体的发展拓宽了动漫文化的传播范围,丰富了动漫文化的传播形式,成为推动着戏曲动漫文化的主要动力[12]。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