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统计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播统计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播统计分析

传播统计分析范文1

[关键词]船舶制造;协同设计;信息集成

中图分类号:U6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8-0161-01

船舶并行协同设计成为现代船舶设计的主要方法,该设计理念的先进性主要表现在数字化设计以及行业并行协同设计,通过资源信息的共享与集成,实现船舶设计、决策等方面的协同管理,有助于推动船舶设计与制造的水平。

1.开展船舶协同设计的必要性

船舶是一种大型商品,具有结构和技术复杂、开发设计周期长、配套零件多、产品内容大量等特点,船舶设计对于船舶成本、质量以及生产周期具有重要影响[1]。由于目前市场中的船舶产品的种类多种多样,且客户要求的时间较短,时常出现多种规格船舶同时设计的情况,并且由于船舶设计需要各单位和组织的共同合作,包括船舶商、造船厂、修船厂、客户、船舶设计研究所、零部件供应商、设备生产商以及融资方等机构,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进行船舶协同设计,是现代船舶设计的主要趋势[2]。协同设计需要各单位组织的资源共享,提高信息的利用率,从而使船舶设计人员能够减少信息采集的时间,通过行业间的协同设计共同合作。现代XML技术、WEB service技术、软件技术成为船舶协同设计中的关键技术,使得船舶设计向着综合化、整体化发展。利用这些先进技术进行分析与计算,并结合物理仿真试验等功能,构建全面化船舶协同设计系统[3]。

2.船舶协同设计体系结构

目前我国船舶制造行业与国外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产品的开发水平较低、产品创新少,尤其是设计周期较长、产品成本高以及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的影响。随着日韩两国船舶制造行业的不断发展,给我国船舶制造行业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因此,降低制造成本、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提高船舶技术含量与制造质量,是现代船舶制造工业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4]。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全球化趋势的加深,船舶企业必须着眼于国际上先进的船舶研究设计机构、加工企业以及供应市场。同时也要加强船舶制造行业上游企业与下游企业的强强联手,从产品研发与创新城面上构建本土优势行业,并不断努力突破劳动成本优势的限制,建立一个设计、计算、仿真试验于一体的系统研发机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根据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船舶协同设计的需求,文章提出的船舶协同设计系统主要由数据库层、协同服务层、协同管理层以及设计工作层组成。数据库层主要是由各企业经由互联网构成的分布在各地的产品数据库、电子仓库以及信息库等。协同服务层主要是由通用服务器或专用服务器构成的服务平台,主要包括了互联网服务器、安全服务器、通讯服务器以及产品记录服务器,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交换的功能,专用服务器主要用于数字化分析、仿真设计、水动力分析以及船舶零部件整理等方面。协同管理层主要包括用户管理、系统管理、资源管理、产品管理等方面。船舶设计工作层主要包括项目经理任务分配以及设计人员的设计工作。

3.船舶协同设计关键技术

虽然船舶开发期间的成本不高,但是其对船舶产品生产周期具有重要影响。其次在开发过程中随着设计错误的更改,会随着开发进度的增加而不断提升。利用协同设计技术能够大大的缩短设计周期,减少设计错误,实现资源的共享,有助于减少设计成本,缩短产品生产周几,提高各种资源的使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

3.1 信息集成框架和协同设计体系研究

船舶生产中主要包括产品设计、产品制造、产品销售以及后期维护等环节,而在生产过程中涉及到许多方面,除了质量单位的验收外,还需要船东、制造商的全程参与,并对产品设计提出不同的要求。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构建船舶协同设计系统,有助于更好的研发异构操作系统、如何实现异构软件中的同步、异步等不同情况下的数据交流,研究数据保密技术等。协同服务层主要是对各种数据模型、结构设计、性能设计、仿真实验等进行分析。

3.2 船舶协同本体建模研究

其主要包括人机交互、一体化操作等方面的研究,针对船舶协同设计模型展开研究。通过建立相应的结构模型、船舶协同设计共享数据库等。以STEP标准为基础,并结合我国船舶制造业的实际发展情况,针对整个船舶产品研发周期的产品信息进行建模处理。研究先进的制造方法和技术,并建立各方面协同合作的关系与模型。

3.3 基于工作流的协同设计过程建模和控制研究

协同设计离不开各个环节的协同配合,在同一环节的操作过程中,可能需要多组织或多单位共同合作才能完成,有可能还需要返回至前一个操作步骤。在船舶设计过程中,各方面的参数都可能发生变更,某一处参数发生变更会使得其他部位也需要进行调整,甚至导致设计流程要改变。因此,除了需要建设科学的船舶设计协同模型,并且需要提高控制系统的操作性与灵活性,从而满足设计参数变更的需求。

3.4 船舶产品开发的组织模型

由于船舶设计具有较高的复杂性,且技术含量较高,即使在不远的未来,仍旧需要以人作为主导,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设计。科学的组织模型能够帮助设计人员对分配的任务以及合作任务进行更好的管理,组织模型为设计人员的工作提供了更好的交流框架,从而让设计人员能够更好的协同合作,提高设计效率与质量。

3.5 支持图形互操作的协调系统

由于不同人员的学习水平、任务、工作经验、个人能力各有所不同,在研发设计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意见不统一的情况,设计人员与审核人员需要针对3D建模设计图纸就某一具体问题进行核对、探讨或协作时,其实质上就是3D建模之间的图形互操作协调。协调是解决矛盾的主要途径,需要通过研发图形互操作协调系统,解决设计不统一的问},保障协同设计的顺利开展。

3.6 船舶协同产品商务研究

产品设计不单单需要考虑到技术因素,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市场需求。协同设计时需要将产品设计、制造、采购、销售、服务及客户管理等连成一个整体网络。不同的单位和企业都参与船舶协同设计,从而构成了一个系统,需要对合作伙伴以及单位进行评价,从而选择合适的合作商,优化产业链的结构,促使协同设计目标具有统一性。

4.结束语

船舶协同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各种工程技术的重组与调整,涉及到各种机构的权值变更,同时也需要各级单位的配合与支持,从思想、组织、技术和资源上进行深入合作,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认清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参考文献

[1] 刘寅东,苏绍娟.船舶并行协同设计环境及关键技术[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5,37(1):25-28,31.

[2] 王能建,贺泽,邱长华等.协同设计及其在船舶设计中的应用[J].船舶工程,2014,26(4):16-18.

传播统计分析范文2

关键词:船舶;液压系统;故障分析;故障处理;压强传送装置;液压油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H137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11-0062-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11.031

1 爪级式无刷交流发电机结构

1.1 皮带轮、风扇、接线柱

交流发电机的皮带轮和风扇如图1所示,它们由半月键与发电机的转子轴联接,用弹簧垫圈和螺母紧固在转子轴上。皮带轮的材料通常为铸铁,它的作用是将发动机的转矩通过皮带传给发电机。风扇为叶片式,通常由铝合金压铸制成。发电机工作时,风扇在皮带轮的带动下,叶片旋转产生空气流,空气流高速流过发电机内部对发电机进行冷却。接线柱位于后端盖上,如图1所示,依次为发电机正极B、中性点N、磁场F、搭铁E。

1.2 前、后端盖

前、后端盖上装有滚珠轴承,用来支承磁场总成,固定电枢总成、整流器、接线柱等,端盖上设计有用来散热的通风口。为了减少漏磁,提高发电的功率,前、后端盖采用非导磁材料――铝合金,通过铸造制成。

1.3 真空泵

真空泵位于后端盖之后,如图1所示。交流发电机真空泵的输入轴与发电机的转子轴制成一体,该泵连接在汽车的真空助力制动装置上,以满足汽车制动的需要。

1.4 磁场总成

磁场总成的作用是产生磁场。它包括转子轴、装在转子轴上的磁轭和两块磁爪、用螺栓固定在后端盖上的托架及托架上的磁场绕组构成,如图2、图3所示。磁场绕组的一端接发电机的F接线柱,另一端通过螺栓搭铁。每块磁爪上各有六个鸟嘴形磁极,两块磁爪相对,形成六对磁极,称为爪极。把爪极的凸缘的外形做成像鸟嘴的形状,是为了当发电机工作时,可在定子铁心内部形成近似正弦变化的交变磁场。两块磁爪用非导磁材料――铜,联接固定在转子轴上。当磁场绕组通电时,两块磁极分别被磁化为N极和S极,由转子带动旋转,产生旋转的磁场。由于磁场绕组固定不动,所以省去了电刷和滑环。

1.5 电枢总成

电枢总成由铁芯和电枢绕组组成,它的作用是产生交流电。其结构如图4所示,铁芯一般由一组相互绝缘且内圆带有嵌线槽的环状硅钢片或低碳钢片叠成,三相电枢绕组嵌于定子槽内。绕组是用高强度漆包线在专用模具上绕制的。三相绕组(U相、V相、W相)的连接方法为星形联结,又叫做Y形联结,这种联结的发电机在发电机转速较低时发电性能好。星形联结是每相绕组的一根线头都接至公共接点(中性点N),另外三根线头分叉成Y形。

1.6 整流器

整流器由八只硅二极管组成,如图1所示。它利用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其中六只硅二极管组成三相全波整流电路,正散热板上的三个正二极管的负极通过散热板连接在一起,它们的正极则分别与三相绕组的首端相连。三个负二极管的负极也与三相绕组的首端相连,其正极通过负散热板连接在一起。在电枢绕组的星形联结点引出连接线,加装两只中性点二极管,形成了八管交流发电机,加装两只中性点二极管可以提高发电机的输出功率,从而适应现代汽车用电设备增加、用电量增大的要求。

2 检测

下面以JFWB19C3交流发电机为例,说明发电机的检测方法。

2.1 不解体检测

检查交流发电机壳体有无裂痕,接线柱是否松动,用手转动发电机转子,检查转动是否灵活自如,是否卡滞,有无异响。使用万用表测量交流发电机各接线柱之间的电阻值。

2.1.1 测量交流发电机F与E接线柱之间的电阻值。指针式万用表置R×l档(数字式万用表置200Ω档),红、黑表笔分别任意接F与E接线柱,其阻值应符合该发电机的标准值,如表1所示:

表1 JFWB19C3发电机不解体检测数据

F与E之间的电阻 B与E之间的电阻 N与E(或B)之间的电阻

正向 反向 正向 反向

3~6Ω 40~50Ω >10kΩ 约10Ω >10kΩ

2.1.2 测量交流发电机B与E接线柱之间的正、反向电阻值。测量正向电阻值时指针式万用表置R×l档,红表笔接B接线柱,黑表笔接发电机外壳,测量反向电阻值时红表笔接发电机外壳,黑表笔接B接线柱,电阻值应符合表1的要求。数字式万用表选用二极管档,正向管压降为1V左右正常,本发电机实测值为0.866V,正常,反向无穷大为正常。

2.1.3 用指针式万用表测量N与E(或B)接线柱之间的正反向电阻,应符合表1所示的要求。数字式万用表选用二极管档,正向管压降为0.5V左右正常,本发电机实测值为0.440V,反向无穷大为正常。

用万用表测量B与E之间的正向电阻在40~50Ω之间,二极管正常,如为10Ω左右,则个别二极管击穿,若示数接近于零或等于零,则正极管和负极管均有击穿短路故障,测量N与E(或B)之间的电阻,可进一步判断故障二极管是正极管还是负极管。若数据不符合要求,则应将发电机解体后进行检测维修。

2.2 解体后的检测

若发电机不解体检测数据不符合要求,则应将发电机解体,确定具体故障部位后进行检测维修。

2.2.1 磁场绕组的检测用指针式万用表R×1档(数字式万用表200Ω档)检测磁场绕组两引线之间的电阻,正常值为3~6Ω,本发电机实测值为3.6Ω。如果阻值为“∞”,表明磁场绕组断路;若阻值过小,表明磁场绕组短路。用万用表电阻最大档检测磁场绕组任一引线与托架之间的电阻,若为“∞”,说明绕组绝缘良好,若阻值较小或为零,则磁场绕组有搭铁故障。

2.2.2 电枢绕组的检测万用表置于用指针式万用表R×1档(数字式万用表200Ω档),测量电枢绕组的任意两相首端,三次(UV、UW、VW)测得的电阻值都相等,并且电阻很小,本机约为0.4Ω,说明电枢绕组完好;如果电阻无穷大,说明电枢绕组有断路故障,可通过测量U、V、W各相绕组与中性点N之间的电阻确定哪相绕组有故障。测量电枢绕组的任何一相首端与电枢的铁芯的电阻,如果电阻无穷大,则电枢绕组绝缘良好,若阻值很小或为零,则绕组有搭铁故障。

2.2.3 整流器的检测用指针式万用表测试每个二极管的正、反向电阻值,若电阻值一大(大于10kΩ)一小(小于100Ω),差异很大,说明二极管良好。或用数字式万用表二极管档测量其正反向管压降,正向约为0.5V,反向为无穷大,则二极管完好。若两次测量阻值均为∞,则该二极管断路;若两次测得阻值均为0,则该二极管短路。对于焊接式整流二极管来说,一只二极管损坏,就需更换该二极管所在的正或负散热板总成;对于压装结构来说,则只需用专用的顶套和压套更换故障二极管即可,二极管的过盈量应控制在0.05~0.10mm之间。本文图5所示为焊接式整流二极管。

参考文献

[1] 李东江.现代汽车电气设备[M].北京:机械工业出

版社,1999.

[2] 吴涛.汽车电气设备与维修[M].西安:西安电子科

技大学出版社,2006.

[3] 李朝晖.汽车电器及电子设备[M].重庆:重庆大学

出版社,2004.

[4] 胡光辉.汽车电器设备构造与检修[M].北京:机械

工业出版社,2007.

传播统计分析范文3

    1.柴油机船舶动力装置基本总能系统的热平衡

    图1是较为简单的柴油机动力装置船舶总能热力系统热线图。装置输入的能量包括产生船舶推进功率的主柴油机消耗燃料的能量;供应全船用电的辅柴油机发电机组消耗燃料的能量;供应全船蒸汽和热水的燃油辅助锅炉所消耗燃料的能量三个部分。装置输出的能量是主、辅柴油机和锅炉将它们从燃料中吸收热量的一部分转变为有用机械功率、电功率及有用热,一部分被排气带走,另一部分被冷却水带走,还有一部分为机械传动系统和螺旋桨损失的当量热量及机械表面散热所带走的热量。三个主要耗能机械在工作时能量产生过程是相互独立的,整个装置作为一个总能系统是由各个机组单独地组合起来的。该基本总能系统的热平衡方程式为:

    称为附加效率。从式(4)可见,总能系统热效率十分重要地取决于附加效率ηAD。ηAD的大小一方面取决于所选用的辅柴油机、辅助锅炉的热效率及辅助机械耗热、耗汽和耗电设备的工作经济性,即应尽可能减少辅柴油机和辅助锅炉的相对油耗率α和β;另一方面柴油机的废热利用,总能系统的合理配置及其完善程度均会明显地影响附加效率的大小。

    3.带有余热利用的柴油机动力装置船舶总能系统经济性分析

传播统计分析范文4

关键词 农转非 身份 认同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 A

Analysis on Identification & Personal Communications of Agricultural to Non-agricultural Residents from "Village in City"

Taking Huixing "village in city" at Yubei Chongqing as an example

He JianpingLiu JuanChong YeLu DuoyinHe Lulu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 Law, Chongqing 400031;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 Law, Chongqing 400031;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 Law, Chongqing 400031;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 Law, Chongqing 400031;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 Law, Chongqing 400031)

Abstract The paper does a qualitative research on the identification and personal communication of agricultural to Non-agricultural residents, taking the Huixing " village in city" at Yubei Chongqing. Through our deep interview and analysis on agricultural to non-agricultural residents and other residents from " village in city", we make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group do not change their identity and obtain the civil residents' due to the change of Hukou, and symbol boundary and social distance still exist, to diverse extent, in the social and personal communications, which hobble their integration with civil residents.

Key wordsagricultural to non-agricultural status identification

一、研究背景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自发形成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成为时代性的社会现象。时至今日,这一社会流动潮也并未结束,而是向着更深广处发展,并对社会结构产生各种预期性的和非预期性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政府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逐渐充当起一个更为自觉的角色,积极参与到促进城市化进程健康发展的规划和设计中。2007年6月7日重庆成为省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探求更符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化方案投石问路。城乡统筹政策的酝酿和出台,直接促成了重庆城市和乡村二元结构的演化:“城中村”聚居样态相继出现,一个人数庞大的农转非群体将逐渐形成。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农转非”描述的是一种过渡性的社会身份状态,处于从农民向市民的社会心理位移过程当中,既是一种临时性的身份标记,又呈现出欠稳定、易分化的潜在结构特性。因此,对这一群体的研究不仅将为重庆乃至我国的城乡统筹规划提供田野式的调查资料,而且对于研究类似身份过渡期的其他社会群体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从目前已有的研究来看,直接以“农转非”群体为研究对象者尚不多见,但相关研究成果丰硕:如社会学对城市中的农村流动人口(主要是农民工)的研究、对农民工聚居“城中村”的研究等。传播学领域进行的相关研究多为用实证方法检视大众媒介对农民工形象的再现方式和社会效果,偏重对大众传媒之功能的考察,而较少涉及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等更为日常、弥散的传播形态。

二、研究对象、方法与问题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择重庆市西南政法大学渝北校区周边的“城中村”作为个案,主要研究居住在这一区域的“农转非”居民。在文中称为“城中村”农转非居民,以区别于“城中村”的其他居民。

西南政法大学渝北校区位处重庆市渝北区回兴镇宝圣南路,原果园村大队,1998年以前村民以耕作为生,由于重庆市农业园和西南政法大学新校区征地,在获得土地补贴金后,果园大队村民全部由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政府为他们修建了13栋安置楼,原生产大队也改村委会为居委会。目前,这一片区以西政新校区为中心,已经形成了一个当地“农转非”居民、来此地购买商品房居住的市民、高校师生、以及极少数农民(归属于回兴街道管辖的白鹤村等)混居的“城中村”。这批“农转非”居民多以打工为生或在学校周边经营餐饮、网吧、水果等生意。

2.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田野调查,着力从农转非群体的面向考察他们以人际传播为主的日常生活体验。本文的资料主要来自对20位“农转非”居民、5位购买商品房而在此地定居的居民、5位西政教师以及5位西政学生的半结构性访谈。访谈围绕自我角色认同、人际交往与互动、社会比较等核心问题展开,访谈并非获得标准答案,而是希望由被访谈对象讲述他们在城市中与他人交往以及社会生活的丰富“体验”与感受。访谈后对记录进行编码整理,使其浮现的主题对访谈记录进行焦点编码由此建立起研究的基本问题与框架。借助于这样的研究方法,我们希望获得一种社会学视野,而社会学研究中的“身份认同”和传播学研究中的“传播的社会建构”和“符号互动”理论则提供了适用这种视角的理论资源。

3.研究的问题

(1)身份认同现状

身份认同是指一个个体或群体用来界定他们是谁的意识,以及与他人关系的一种定位。认同有两种类型: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①社会认同指的是别人赋予某个人的属性,也将该人与具有相同属性的其他人联系起来,社会认同强调群体的共同特征。自我认同指的是自我发展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我们形成了对自身以及对我们周围世界的关系的独特感觉和意识,自我认同强调个体的独特性。身份认同是有关个体与他人的同一性和差异性的认定。可以说,身份认同是人们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对自身角色以及与他人关系的一种动态的评估和判定。②因而,身份认同是在复杂的社会互动过程中通过自我观照和规范的学习而形成。身份提供了一种在我们对世界的主体性的经验与这种微妙的主体性由以构成的文化历史设定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解方式,身份是一种被环境所激发的认识和被认识所促动而表达在一定环境中的互动行为。③作为活生生的实践者,人们既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亲身参与和感受着社会的现实图景,也通过自己与他人的互动体验着其赖以生活世界的阶级阶序、以及自己在此阶层中的位置。④

基于身份认同理论,我们想了解,当农民获得户籍制度性保障而在一般意义上实现了社会身份向城市居民的转变后,加诸其上的固有文化身份是否也同步实现了转换,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原有身份的上升和流转,并在文化心理层面向融入城市文化。我们希望通过对农转非居民的调查和访谈,获得关于其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现状的描述性结论。

(2)身份认同的建构

认同的建立可以透过传播符号系统与社会性历程标示出来。我们每个人在发展出自我认同感的过程中,都身处一定的“参照环境”中,我们对“自我”的判定往往以“他人”对“自我”的看法和评价为参照,“自我”是库利所言的群体和他人之“镜中我”。⑤根据自我传播和人际传播理论,一种身份认同的建构,首先必须回答的是“我是谁”,在确立自我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借助于语言行为或符号这面自我认同建构的“镜子”,通过这面镜子的反射,我们才得以看到“自己”的形象。

符号建构包括给集体的社会文化特征下定义,即用以说明自身基本理解的一系列观点和符号在周围世界中的位置以及其组成群体、社会类别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一种与移民身份相关的社会事实的成立和维持,不仅有赖于国家制度上的安排,而且也与相关群体在日常互动中的建构和广泛认同有关。⑥

因此,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对样本的分析来检验城中村农转非居民与其他城市居民间是如何在日常交往中产生符号互动,从而建构身份认同的;他们在交往中是否存在着心理距离和社会距离。

三、研究发现

1.“城中村”农转非居民的自我认同

访谈发现,“城中村”农转非居民的自我身份认同呈现分化态势。以经济地位为变量的考量结果:收入千元左右及以下的受访者感到生存压力大,收入低,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自感不具备获得高收入的机会和竞争优势。在访谈中,这部分受访者往往主动谈及之前做农民时的生活状态,表示虽然农村生活也并不富裕,但压力明显小于现在。有一部分低收入的受访者甚至对农村生活表示怀念。而收入相对较高的受访者则大多表示自己更青睐城市生活,认为自己目前获得了优于先前的物质条件、就业机会、休闲渠道、子女受教育质量等。这一部分受访者更容易对未来进行展望和规划,处于借由经济地位的上升而带动整体身份上升、流转和认同的过渡期。

编号“农转非居民4”(女性,月收入八百)受访者说:像我们这样天天忙清洁,一个月辛苦下来也就拿个七八百块钱,也不算多。当然,自己没啥文化和本领也不敢希望工资有多高。

编号“农转非居民8”(女性,月收入两千)当被问及“是城里好点还是农村好点时”,回答道:那还是在城里好点。……原来生产队的朋友现在有些在事业单位工作了,也不会去羡慕他们,我会想自己为什么没有他们做得好。

同时,不论是低收入者还是收入相对较高的被访者,都没有显示出明确的群体归属意识,他们都倾向于将自身看作是纯粹的“农村人”和纯粹的“城市人”之外的某种模糊不清、边界不明的身份。有所不同的是,低收入被访者在区分自我和其他城市居民时,更多地采用经济地位的视角,在描述自己跟城市人的区别时谈论最集中的是收入状况。而经济状况更好一些的被访对象,对这种由经济地位所划定的身份界定的态度则比较模糊,他们不太以经济收入界定城市人或农村人,但也没有因为自己经济地位和城市人不相上下而将自己认定为城市人。

访谈中还发现,尽管低收入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和城市人的主要差异在于经济地位,认为城市人“比较有钱”,但几乎没有受访者能对这种印象进行有说服力的例证、解释和说明。这些话语的背后更多的是一种主观的想象,是与外部符号世界互动的结果。他们并不真的清楚城市人的收入水平,而是用经济条件较好的一部分上层城市人形象表征了内部分层严重的城市人整体形象。受访者对经济地位的敏感和对自我经济地位的分层,也反映出社会对于财富的强调和对于城市人形象的刻板化呈现已经影响了他们对于自我和其他社会成员的经济地位的判定,继而影响到自我的身份认同。

编号“城中村居民5(男性,60岁)”受访者被问及自己现在是城里人还是农村人时表示,“现在是城市人不像城市人,农村人不像农村人”。

另外,也有受访者提到了除经济收入外的制度性安排的不健全所导致的身份认同障碍。编号“农转非居民3”受访者说:我们这种最多算半城市,城市居民有保障,我们没保障。

2.人际交往与社会距离

社会距离“描述的是一种心理状态,由于这种状态使得我们自觉地意识到自身与我们所不能完全理解的群体之间的区别和隔离”。通过考察行动主体是否愿意与其他人或者其他社会群体交往,可以测量社会成员对于他们之间或者他们与其他社会群体成员之间距离的感觉,社会距离是存在于行动者心理空间中、行动者与其他行动者之间的心理距离。

访谈发现,“城中村”农转非居民的社会交往面比较狭窄和固定,多数受访者表示只跟原来生产队的朋友有来往,不大和周围的商品房居民结交,个别与住所附近楼里的市民有往来,但仅仅限于日常礼节性的招呼,而没有形成较深入的朋友关系。此外,由于毗邻西南政法大学渝北校区,形成了以学生消费者为主、附近居民为辅的商业市场,使得农转非居民在附近开店、摆摊、做生意的越来越多,无形中增加了不少与大学生群体往来的机会。但这些往来仍然多止步于商品贸易,没有出现大范围的延伸往现象。

编号“城中村居民5”受访者说:“和来这里买房子的人不接触,没有接触的机会(渠道)。还是和原先生产队的兄弟在一起耍”。

编号“城中村居民6(女性,32岁)”受访者说: 原来是一个生产队的走动比较多,还经常来往。和附近这里住在八单元的人还是挺熟悉的。

在这种相对固定和狭窄的社区交往中,农转非居民形成并强化了一种“城中村”式的亚文化社会体验,他们往往仍然共享那些具有历史连续性的、与之前农民身份更相关的文化价值观。而对城市人、城市文化系统表现出或多或少的心理距离。这一点在第一代“农转非”居民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编号“城中村居民12(女性,40岁)”受访者认为:和邻居接触少,大家都会感觉陌生,但和城市人距离就更远。

编号为“农转非居民9”受访者表示,这里商品房里的城市居民有点瞧不起我们,但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

还有不少受访者谈到了社区中自发形成的“坝坝舞”现象,指一部分居民在晚饭后、闲暇时自发集中于较宽敞场所跳的一种比较随意的健身舞。对坝坝舞的参与呈现出明显的群体差异,并成为一种群体身份的标示物。调查显示,商品房居民、西政师生多不愿意参与这种类型的社区活动,将其视为只有“农转非”居民才会参与的一种“格调不很高”的娱乐行为,自动与其保持距离。据此,坝坝舞这种娱乐休闲的方式被符号化为本区域内农转非群体特有的文化休闲活动,成为农转非居民和其他城市居民社会距离的日常表征之一。

3.符号互动

对商品房居民、西政师生等“参考群体”的访谈显示,他们的自我身份认同比较清晰并且满意度较高,这和农转非居民的模糊松散的认同形成鲜明对比。尽管所有的受访者都承认和农转非群体没有深入的交往,并竭力在话语上拒绝承认对农转非群体有任何偏见和歧视,但他们也大多坦承自己不愿与其有过多交往,倾向于同该群体间保有一定的社会距离,同时在评价农转非居民时多论及其负面行为或负面形象。通过相似的符号将自我和“城中村”农转非居民加以区分,比如:穿着品味、谈吐涵养、生活习惯等,并对自我的这种设定十分自信。几乎所有的受访者均认为可以从穿着方面判断对方是不是“农转非”居民。这种对身份划分的自信无法明确其权威性的来源,而是和社会建构一样呈现出微妙的匿名性。一方面他们并不认为自己了解城中村居民的真实生活,另一方面又将一些负面行为和负面形象和城中村居民相联系,形成了固化的他群体印象。

编号为“教师4”的受访者称:他们一开口我就知道他们是什么人,他们的话题啊,聊天的方式,实在……他们可以在公开场合大声地谈论自己的事情,好像还在邀请公共场合不相干的其他人加入,他们也不介意别人听到他们的私事……他们也喜欢关注别人的事情,这个让我很不舒服,这也非常无聊。

其他城市居民的形象和评价对农转非群体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正是将商品房居民、西政师生等其他城市居民作为自我重要的“参考群体”,农转非居民才形成了关于自我是怎样的以及应当是怎样的看法。虽然二者间的社会交往渠道并不通畅,也往往由外界动力因素被动促成,但大量的日常“观摩”、“接触”事实上为农转非群体选择性地“习得”和“接受”城市价值所推崇的生活方式起到了重要作用。

当问及编号为“农转非居民10”(女性,35岁)她是否在意周围人的看法时,她回答还是很在意别人怎么看她;衣着与农村人没差距,但是与城市人比有差距,特别是感觉上的差距。她说以前生产队的朋友有些现在在事业单位工作了,很少有联系了,工作不一样,她只是靠卖香烟过活,做点小儿生意。当谈及大学生时,她特别说到一个在她楼上租房的学生,其刻苦学习、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影响了她。

4.组织传播和仪式

组织传播是指组织内部成员间或组织与外部社会间的信息交流行为,意在传递信息、协调行动、凝聚人心、创造和传播共享的价值观等,从而进一步壮大组织的生存、发展能力。渝北回兴“城中村”从生产队变为社区后,原有的用以组织协调生产、管理日常事务的“村委会”转而为“居委会”,承担起新情势下的组织传播功能。

访谈发现,作为新的组织传播机构的“居委会”实际上很少起到组织社区沟通的作用,其职能的发挥更多停留于日常性的信息通告,很少进行具有社区影响力的沟通和协调,更不要说“文化传播”了。甚至不像成熟的城市街道居委会和成熟的社区或小区业主委员会那样,维系市民的交往与沟通。据此,“城中村”内并未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日常性的、有影响力的组织文化传播活动。居委会对“农转非”居民的社区交往、身份认同和文化适应的贡献率较小。

在向编号为“农转非居民9”受访者问及街道有没有召集开过会或参加过什么集体活动时,回答是没有。

凯瑞的传播“仪式观”认为,传播是指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它不是指分享信息的行为,而是共同信仰的创造、表征与庆典。这种观点将传播看作是创造、修改和转变一个共享文化的过程,其核心是将人们以团体或共同体的形式凝聚在一起。⑦

通过寻访我们发现,自2007年10月开始,居委会每月定期在固定地点放映一次露天电影,这是调查中发现的为数不多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组织传播行为。居委会工作人员称,前来观看电影的主要是“农转非”居民和少量的商品房居民,并称该活动主要是针对农转非居民的。这种放映露天电影的形式明显地区别于都市中的商业电影消费行为,可以视为是原先农村生活方式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用以宣传政策、凝聚人心的组织传播形式的延续。根据凯瑞的观点,从仪式的角度看,放映露天电影的意图并不在于产生实际的传播效果或功能,而是使人得到戏剧性的满足感;不太在乎传播的内容,而在于形成一种集体性的神圣典礼,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建构和维系一个共享的意义世界。

四、研究结论

针对农民获得户籍保障而成为城市居民后的身份认同现状、身份认同的建构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农转非”居民和其他城市居民间是否存在心理距离和社会距离等问题,我们进行了深度访谈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首先,户籍身份与文化身份的流转不同步,后者明显滞后、缓慢。当农民获得户籍制度性保障而从农民变为市民后,文化身份并没有随之实现同步转换。这体现在:其一,这部分“新城市人”的自我身份认同模糊、松散,易于变动和分化,没有明确的组织归属意识。他们倾向于将自身视为是“农民”和“城市人”之外的第三种身份,但又无法说清该身份的具体内涵和边界。对农转非居民来说,“城市户口”与“市民身份”并不等价。前者意味着制度性安排带来的身份剧变,后者意味着对新的文化价值系统的接受和融入,意味着从文化层面全面实现身份上升和流转。而这两个身份的断裂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该群体的身份困惑感和焦虑意识。其二,农转非群体仍然共享着一套更为接近农村文化的价值系统,对城市生活方式的感情比较复杂,一方面觉得城市生活提供了比农村生活更优越的物质条件、生活环境,努力适应着新生活,另一方面又深感竞争压力的加大、生活节奏的加快,对旧有的农闲生活时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怀念。其三,文化身份的转变已经开始,但比较缓慢,且呈现出差序性和代际差异。差序性体现在,有不少“农转非”居民已经接受并认可了城市居民的审美品味和对时尚的追求,在外部形象上基本与城市居民相差无几,消费观念也有相应转变,对新媒体的使用也在增加。改变最缓慢的是价值观念层,比如语言习惯、社会交往方式、习俗、道德观念等。而农转非群体的后代,也就是目前年龄在20岁左右的这部分青年,对新生活和新文化的适应性明显强于其前辈。户籍身份与文化身份的断裂感也不像其父母那样显著。

其次,群体符号边界和社会距离依然存在。“农转非”居民在日常的社会交往中,形成了与“参考群体”的符号互动,并以参考群体的形象和评价为参考,建构着关于“我是谁”和“我应当怎样”的看法。他们自感在经济地位、文化素养、格调品味等方面与城市居民存在较大差距,而倾向于构筑一个内向型的亚文化,以缓解自身对尴尬的身份认同的焦虑,并在亚文化的共享中形成对自尊的保有和旧有文化的延续。他们的社会交往对象比较单一,范围也很局限,集中于原生产队的朋友,而与其他居民的交往通常是偶发的、被动的和浅层的。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诸如“坝坝舞”之类的身份标示物,通过文化实践成为该群体身份的一种表征,强化了身份边界和社会距离。

再次,组织传播缺位,对文化适应的贡献率较小。代替原有村委会而承担组织传播职能的居委会并未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社区传播和组织沟通,而仅在信息的传达层面组织日常工作,忽视了农转非居民的身份流转和对城市文化价值系统的不适应症。

当然,“城中村”农转非居民就社会阶层方面是向上流动的,虽然短期内其身份认同较为尴尬,但毕竟没有形成一种固化又清晰的身份符号,达成群体符号边界的内化。我们也几乎看不到大众媒体对这一群体有类型上的刻画、塑造与标签。我们希望,随着城乡统筹和城市化的加速,农转非的居民最终将成为“成熟”的市民,在文化上、社会心理上真正融入城市。

注释

1 吉登斯:《社会学》,北大出版社,2003年版,第38-39页。

2 孙英春:《大众文化:全球传播的范式》,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1页。

3 钱超英:《身份概念与身份意识》,《多维视野:传播与文化研究》,北大出版社,2001年版,第379-380页。

4 张翼:《中国城市社会阶层冲突意识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5 Stanley J. Baran, Introduction to Mass Communication:Media Literacy Culture, 1999 by Mayfield Publishing Company,346.

传播统计分析范文5

关键词:虚拟拆装;3D交互系统;船舶分油机;设计与制作

引言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在互联网+教育的不断融合下,为改善高校实训教学条件、改革教学方法、更新实训教学内容、提高实训教学水平,把3D虚拟仿真技术引入实训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船舶分油机虚拟拆装3D交互系统突破了原有课程实训的界限,不仅节约了教学成本,还增加了教学设计性、趣味性及创新性,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兴趣。虚拟仿真的3D交互系统为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分油机的拆装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1 现状分析

(1)国外研究现状:虚拟现实技术最早是由美国VPL公司Jaron Lanier提出,并逐渐被用于各领域研究。美国对虚拟现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感知,应用软件和硬件等方面。美国宇航局(NASA)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对空间站的实时仿真,并且建立了卫星维护训练系统和空间站训练系统。目前他们正在打造数百颗虚拟行星,代表在遥远的星系内围绕恒星运行的天体,到太阳系外寻找类似地球的行星。这些虚拟行星将被用软件“播下”生命的种子,历经千万年演绎进化后,研究生命的发展轨迹。北卡罗来纳大学(UNC)在分子建模、航空驾驶、外科手术仿真、建筑仿真等方面取得较大成就,并且开发出帮助用户在复杂视景中建立实时动态显示的并行处理系统,叫做像素飞机(Pixel planes)。美国布法罗大学虚拟现实实验室研制成功青蛙解剖软件,只需点击鼠标,实验员就可“拿起手术刀”剖开青蛙的皮肤看到其内部器官,随时通过内视镜观察青蛙的消化道,或细致的研究神经和血管。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大学在虚拟现实技术的实用性研究与开发中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2)国内研究现状:21世纪初期,我国航海类高等高校大学生也开始了对虚拟现实技术进行研究并且取得了成果,但是仍然跟欧美国家有一定的差距。目前,我国航海类高等学校的大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条件,在一系列相关的虚拟现实方面主要取得了以下方面的成就:大连海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集美大学等航海类高等院校都根据自身优势,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轮机模拟器研究中去,实现了学员通过电脑虚拟环境对机舱的设备进行操作,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但以上研究大多是在2D环境下进行。综上,目前国内外关于船舶仿真系统的研究较多,但大多局限于设备原理和操作过程的演示,比较缺乏拆装交互性研究。因此,通过船舶分油机虚拟拆装3D交互系统的设计与制作,将有助于高职航海类学生交互和泛在学习,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2 研究意义

本项目主要突出应用研究,良好交互和真实的用户视觉体验,能够使学习者具有沉浸感、有助于启发参与构思,是对学习方法与学习手段更新的一种尝试。该系统不仅能充分展示船舶分油机复杂的拆装过程,又能够节省教学资源,满互性、实时性和实用性,提高学习效率。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实效性:该交互系统克服了传统的实操受到时间和空间上的制约,学生可以在课后随时随地进行实操训练。(2)安全性:使用船舶分油机虚拟拆装的3D交互系统,可以安全地进行实际操作中无法进行的故障和突发事件的训练,而不会对设备造成损坏,也不会对人员构成危险。(3)实时性:随着船舶分油机的更新换代,利用该交互系统只需要更改模型或者重新编写代码即可,节约了设备更新的费用。(4)趣味性:船舶分油机虚拟拆装3D交互系统的学习环境,很多时候更像是在玩游戏,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5)新颖性:船舶分油机虚拟拆装的3D交互系统改变了传统的实操课的学习模式,推动了学习模式向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3 研究内容及过程

以当前船舶主流分油机类型为研究对象,根据船舶实际操作,开发可用于实际学习的船舶分油机虚拟拆装的3D交互系统。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数据采集:分油机的模型要以用户视觉体验的沉浸感为目标,包括模型的材质、贴图等方面,都必须基于真实的物体,才能达到预期目标。由于课题组成员无法去船上参观具体设备,因此必须采集相关的影像或者图片资料。数据采集也是课题研究的基础所在。(2)虚拟场景搭建:本课题中的研究对象是船用分油机,按照实际资料搭建出模型,先进行区域划分,再以各区域为单位进行建模,最后再将各部分模型进行整合。在最接近真实物体的前提下,研究出面数最优的建模方法,以减少系统的消耗。(3)贴图及场景优化:贴图处理的目标是用最小的贴图尺寸显示最多的内容,本课题采用最小化贴图尺寸、提高贴图重用度和光影烘焙的方式进行贴图优化,在控制贴图尺寸的同时保证了贴图表现内容的视觉效果。(4)虚拟3D交互功能:虚拟交互功能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完成搭建虚拟场景的基础上,实现了虚拟场景中的多视角漫游和碰撞检测功能。基于界面的交互,不仅完成了现实世界中的人对系统的控制,也将虚拟世界中的相关信息准确地反映出来,实现了人机界面的交互。通过键盘按键控制虚拟角色的运动和摄像机视点的转换使得对虚拟世界的观察更为自由。(5)使用效果评价: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进行试用,对系统进行评价,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改进。

主要研究过程如图1所示:

4 结束语

通过对“船舶分油机虚拟拆装的3D交互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加入了交互环节,并且以三维立体的形式全方位展示设备,最大程度上真实地模拟了分油机。良好交互和真实的用户视觉体验,能够使学习者具有沉浸感、有助于启发参与构思,是对学习方法与学习手段创新的一种尝试,不仅能够解决以往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脱节的问题,改善学习中许多难以到位或根本学不到位的弊端。而且节省教学资源,满互性、实用性和趣味性,提高学习效能。

参考文献

[1]杜月林.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平台 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12):26-29.

[2]刘文科.项目化教学在分油机教学过程中的应用[J].航海教育研究,2014(4):67-69.

[3]段丹萍,唐润华.高职虚拟仿真实训系统使用需求调查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3(16):163-164.

[4]张其亮.翻转课堂在操作系统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12):173-176.

传播统计分析范文6

关键词:激光治疗;传统剥脱术;大隐静脉曲张

大隐静脉曲张下肢血管的常见疾病,主要因先天性静脉壁薄弱和瓣膜缺陷引起,与长期站立、重体力劳动、妊娠、慢性咳嗽、长期便秘等因素密切相关[1]。是指大隐静脉其主干及属支处于扩张、伸长、弯曲状态,严重者于踝关节附近及小腿下段发生溃疡且经久不愈,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经典的手术方式,但术中术后出血多、切口多、住院时间长,近年来开展的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腔内激光闭合术(EVLT)是一项新技术,其原理是激光治疗仪发射的激光束作用于静脉腔,使细小静脉发生汽化,粗大的静脉灼闭为条索状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现将我院2012~2014年收治的36例双侧大隐静脉患者手术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激光治疗术和传统剥脱术的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原发性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患者36例,男性17例,女性19例;年龄46~78岁,平均年龄55.75岁。经多普勒超声明确诊断不伴有深静脉血栓。CEAP临床分级为C2~C6。为保证组间可比性,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治疗双侧肢体。

1.2仪器 SurgiLas半导体激光综合仪,直径600 μm激光光纤,18G 套管穿刺针,波长810 nm,功率12 W,频率0.5 HZ。

1.3方法 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8例。传统组:即大隐静脉高位结扎、静脉主干剥脱组;激光手术治疗组,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激光血管腔内闭合术。

1.3.1传统组方法 患者取平卧位,取腹股沟区卵圆窝处切口,切断结扎大隐静脉根部各分支,暴露大隐静脉-股静脉汇入口,高位结扎大隐静脉主干。剥脱器自近心端向远心端剥脱大隐静脉主干。

1.3.2激光手术治疗组方法 患者取平卧位,持续硬膜外麻醉,取腹股沟韧带下方2~3 cm处沿皮纹做长约1~2.5 cm切口,解剖出大隐静脉,结扎切断大隐静脉各个属支,距股静脉汇合处0.5 cm处切断大隐静脉主干,端双重结扎,激光光纤远端结扎前到达。皮内要缝合切口。再次的脚踝止血带 ,于内踝上方1~2 cm处,用16~18号大隐静脉主干的针穿刺,在0.035英寸超光滑的线程(小切口下直接穿刺静脉穿刺如下),等待线程在腹股沟韧带,拔除穿刺针,顺导丝导入5F血管鞘,通过此鞘插入5F直形导管至大腿上段。连接激光治疗仪,从导管中插入600 μm激光光纤,透过皮肤可看到光纤末端红外光闪烁,在红外光引导下将光纤送至股部大隐静脉结扎远心端。参数设置为功率12W~14W间断脉冲,每个脉冲时间1 s,间隔1 s。激光治疗时将光纤以0.5~1.0 cm/s的速度缓慢后撤,使静脉壁收缩闭合。小腿曲张浅静脉采用8~12 W间断脉冲治疗;患肢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手术结束。

1.3.3术后抬高患肢 患肢弹力绷带包扎14 d,后改穿弹力丝袜2~3个月。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 口服及静脉应用活性药物减少创伤反应,促进静脉回流,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每3~6个月随访1次。

2结果及统计学处理

36例手术均顺利完成。传统组手术时间为60~150 min,平均89 min,激光手术治疗组手术时间为40~135 min,平均79 min;传统组出血量10~80 mL,平均46 mL,激光手术治疗组出血量5~50 mL,平均18 mL;术后恢复时间由患者陈述,传统术组术后恢复时间为6~14 d,平均8 d,激光手术治疗组术后恢复时间为2~7 d,平均4 d;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都比较低,见表1。

传统组1例因切口淋巴漏而延迟愈合,激光手术治疗组1例出现浅表性静脉炎。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如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发生。

两组患者的术后随访CEAP分级均比术前有明显下降。术后3~6个月多普勒超声检查,两组中各有1例患者大隐静脉没有完全闭塞或再通,闭塞率为94%。

统计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两组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P0.05),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胀、沉重,和疼痛、疲劳、终端会出现皮肤瘙痒、脱屑、色素沉着、皮下硬结,甚至湿疹和溃疡、出血和并发血栓性静脉炎。传统的手术方式有一定的缺点,在1990年代开始各种各样的大隐静脉曲张手术的微创手术方式不断出现 ,包括射频、激光等,这些新方法可以减少患者术后痛苦,缩短术后恢复时间,Proebstle等[2]证实,血管腔内激光疗法(endovenous laser therapy,EVLT)治疗下肢曲张大隐静脉的作用机制是激光的热能效应使静脉腔内血液沸腾产生蒸发气泡,可瞬时凝固激光光纤尖端血液有形成分及气化其水分,并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和管壁,使受损血管管壁纤维化和管腔内血栓形成,达到闭锁静脉的目的,避免了传统术式的不足,具有微创、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恢复快的优点,同时具有美容效果。

无论是传统手术方法还是激光腔内闭合手术,如何避免术后复发是治疗的关键。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可以避免激光治疗后静脉主干闭合率不高的问题,降低了远期的复发率,同时在进行激光腔内闭合手术时,要保证血管内治疗的准确性,确保激光在大隐静脉主干内进行热效能作用。术前进行下肢血管彩超检查,对有变异的血管进行定位标识,可提高血管闭合的准确性,对防止术后复发有一定作用[3]。

激光闭合术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易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前彩超定位高位结扎主干可以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几率。术后下肢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松紧适度,避免绷带脱落、卡压膝关节部位、鼓励患者早期下肢活动以及应用抗凝、活血化瘀药物可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4]。激光治疗术后早期在大隐静脉主干可触及有压痛或无压痛的条索状肿块或硬结,与激光闭合引起的组织损伤、无菌性炎性反应有关,多数患者经休息、热敷以及局部外用药物等治疗后症状可短期内基本消失。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激光腔内闭合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具有微创、有效、操作简便、并发症少、恢复快、美容效果好等优势[5],其把传统手术与现代微创手术很好的结合起来,但应注意其手术适应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以及术后复发率。目前激光手术在国内已有广泛开展,但鉴于其术后随访的时间较短[6],长期疗效还需大量临床病例积累进行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参考文献:

[1]Mundy L,Merlin TL,Fitridge RA,et al.Systematic review of endovenous laser treatment for varicose vein [J].BT J Surg,2005,92(6):1189-1194.

[2]Proebstle TM,Sandhofer M,Kargl A,et al.Thermal damage of the inner vein wall during endovenous laser treatment:key role of energy absorption by intravascular blood[J].Dermatol Surg,2002,28: 596-600.

[3]Salles-Cunha SX,Comemta AJ,Teilinis A,et al.Ultrasound findings of after radiobrequency ablation of the great aphenous vein: descriptive analysis[J].J Vasc Surg, 2004,40(12):166-173.

[4]Mozes G, Kalm M, Camo M, et al.Extension of saphenous thrombus into the femoral vein:a potential complication of new endovenous ablation techniques[J].J Vasc Surg, 2005,41(1):13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