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普通话的好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推广普通话的好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推广普通话的好处

推广普通话的好处范文1

普通话是我们学习说话的第一步,也是做一个文明人的第一步,要是一个人连最基本的普通话都不会说,他还怎么去和别人交流呢?

普通话已深入到我们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无论我们在干什么,普通话都回荡在我们周围的每一个角落。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要说普通话呢?”因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国家,根据著名的语言学家周光有先生讲,我国56个民族共有80多种彼此不同的语言和地区方言,而我们每一个人又不可能一辈子都生活在同一个地方,固步自封,不去见识外面的世界吧,所以一旦我们身处异乡,便会遇到语言方面的障碍,不能与人沟通、交流。这时,如果我们都会说一种共同的语言——普通话,那么,就不用再为语言不通而急得满头大汗、不知所措了。

说普通话,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方便。从大的方面而言,说普通话,可以增强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沟通,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团结,有利于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加快社会信息化建设,普通话的普及适合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推广普通话的好处范文2

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虽然允许地方语言的使用,但是很大程度上都被统一了。一方面大力提倡普通话,一方面人员流动性加大,交流时就需要一种大家都能比较理解的方式,普通话就慢慢占据主导地位了,而且年轻人,如果在学校或者在公司说方言会让人觉得很土。流动人口大,从小就离开家跟随父母,现在接触的媒体太多都讲普通话,这也证明了社会的潮流和进步。正常的发展。推广普通话,必然会对原有方言造成影响,使得原有方言向普通话“靠拢”,俗称“不正宗”了。方言虽然有很强的区域性和根基性,但是还是抵不过普及普通话的大流,因为全国各地人员的流动性就决定了方言一定会被人们慢慢地“搁浅“。

什么地方都有方言,但是现在的人都只爱或是只会说普通话,什么方言的都不会说或是不想说了。中国本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地区肯定也会有各个地区的特色,如果一味地去叫所有人说普通话从而忘了本,似乎丢失了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将中国传统文化置之于不顾。比如说笔者身边的许多人都是这样。明明都是土生土长的陕西人,父母都是说方言的,但是从小父母都不教我们也不让我们说陕西话,取而代之的都是教我们普通话。现在面对很多长辈时,就很容易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有时甚至感觉自己像是从外地来的一样,很没有对这块土地的归属感和对这类方言的认同感。因此,很多人都担心不久后的将来方言就会逐步退出人们的社交范围,取而代之的是普通话。这是一种很不好的现象,中华民族本身就是一个大家庭,有很多种方言这是必然,但不能一味地只是去推广普通话而忘了本,不然大家以后就只会普通话,那有什么用呢?我们祖先创造了文字和多种美丽的语言,是多么伟大的创举!

所以,在普及普通话的同时,各种矛盾就应运而生了。讲方言的人群,对母体语言文化的认同感低。城市的外地人口太多,冲垮了本地的语言秩序。甚至就连在校的学生们都会有各种各样的疑问:甲同学说:“我觉得我家乡的方言是世界上最动听的。有效保护,将使她更年轻。”乙同学:“应当大力推广普通话,抢救方言没有必要。”丙说:“什么时代了,还讲方言?太土气了!”同学们看法不一。有些人认为应该保护方言,因为方言不仅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多彩的地域文化。而有些人认为应该摒弃方言,因为方言的使用会影响普通话的推广,摒弃方言可以消除语言隔阂,更好地促进各地区的交流,从而带动经济发展。

笔者认为,普通话的发展势在必行,但中国人对待方言的态度也一定要有所改变。不一定就要像上面的同学说得那样走极端,我们既要保留方言又要学好普通话,普通话是我们社会交流的通用工具,而方言是我们自己地方文化的精髓是不可丢弃的,普通话在中国过去也是方言只不过现在是普及的方言,而其他各地方言有他文化的独特性和丰富性是普通话不可代替的,如果真的消亡那么中国文化将失去很多宝贵财富。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由方言所引起的语言和文化认同感的问题。

以前在书上,看到有这样一段资料。历史上,泰州方言圈就长期属于扬州府,当年扬州府的区域极大,基本上包括了现今扬州、泰州、南通的全部和盐城的南部。所以很多人经常把泰州与扬州混为一谈,但其实两者是有着明显差异的,而最大的差异就在方言。方言是中国人同乡认同的最重要的载体:只要方言相同,哪怕族系血统不同,都觉得亲切,比如江浙太湖片人与浙东人,血缘上虽然其实有着明显的差异(太湖片人基本上是中原人后代,而浙东人中的越人血统相对较多),但因为所操方言均为吴语太湖片,故而相互认同,通婚现象也较多;反之,方言不同,哪怕是同宗同族,却也觉得相互之间隔了一层纸:这道理很简单,你会认同一个讲话你听不懂或听着怪异的人吗?可见,方言的不同决定了泰州与扬州在心理认同上的隔阂。严格来说,这里属于南方。但这里的人不会特别执著地以南方人自居,因为毕竟在长江以北;当然也更不会说自己是北方人。正因为此,所以泰州人把北方说下江官话北片、中原官话和山东官话的人称为“侉子”,把南方说非官话方言的人称为“蛮子”,俨然一副居中自傲的态度。这种南北居中的状态其实是有不少好处的。中国绝大多数地区都是官话区,所以说东南沿海方言区的人就一定程度上会受到排挤;反过来说,这些人也会对中国作为一个整体缺乏强烈的认同感。相比之下,泰州方言圈的人处于官话与吴语区的交界处,对吴语和其他南方方言区有着一定的认同和理解;另一方面,对官话区也不排斥,其结果就是该地区人处于一个左右逢源的位置,对于中国作为一个整体较有认同感。

从以上资料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区域方言与人们的文化语言认同感是息息相关的。

现在还有另外一种现象,那就是方言类节目的流行。在艺术作品中方言比普通话更能够传神的表达一个地域的习俗和文化,以及人物的个性特点。方言的地域性很强,能够更深刻更细腻地表现艺术作品中的地域风情,因此,自古以来文艺作品中,方言一直在流行着。比如说我们的陕西电视台有一档节目叫《都市碎戏》,从电视艺术上来讲,水平并不高,与那些中央电视台的深度节目根本无从对比,但是收视率很高,那是为什么呢?其一是因为这是我们自己的日常生活的故事,其二就是因为它的语言就是我们的方言。这个节目之所以能够在这个区域迅速火起来,就是由于它凝聚了大量关中地区的观众群体。所以,我们说,方言流行增强地域凝聚力。作为观众,我们带着理解和高兴的眼光来看这一方言热潮,但是它是有弊病的。从文化上讲,方言流行的最大弊端,是反映了地域文化资源的争夺。文化大省一个标志就是语言要成为大省,把语言的辐射力和覆盖率扩大,这个省份的影响力、市场形象等各方面的影响就越大。每个地域都在为自己社会经济的发展努力着,但在这种争夺中容易引发一种狭隘的地域文化意识,而不是现代的宽容的文化共享。

方言过度流行的最大的问题是,会导致地域语言的隔离。在电视剧里说说方言是无妨的,有利于艺术作品的生动和传神,但是应该看到它深层的弊病。前边说可以促进地域间的交流,但方言过度流行同样可以导致地域间的隔离,就是文化心理上的区隔性,语言越来越远心理就越来越有隔膜。一个地域的人口都只说方言,一年两年看不出问题,一代两代下去,这个地域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离心力就很强。当然现在没有这么严重了,我们是杞人忧天。但是要从文化上解读它,就要深谋远虑,要有忧患意识。所以觉得它是有弊病的。

到20世纪90年代,先生将“共同心理素质”解释为“民族认同感”或“民族自觉的认同意识”后所谓共同心理素质,通俗地说,就是同一民族的人之间存在着一种族属亲近感、文化认同感。这种心理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每个人都会以自己的生活经验而体验到。世界上许多丧失了共同地域、语言的民族就是用认同感来维系其文化的。例如,大多数犹太人虽然已改操英语(犹太复国后又曾一度复兴希伯来语),但犹太人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是通过表现在共同的犹太民族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即犹太民族文化认同感来获得和增强的。中国历史上的契丹、匈奴、女真等由于丧失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也就丧失了表现在其文化上的心理素质,逐渐被其他民族同化,这些族群也就从此消失了。

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度,千万不要顾此失彼,一方面要对地方方言有足够的重视,不能一味地摒弃,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地普及普通话,增强各族人民对整个国家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齐心协力共同创造我们美好的家园。

参考文献:

[1]泰州方言文化圈自古有之[EB/OL].http://xici.net/d11

推广普通话的好处范文3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测试;普通话;网络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2-0229-02

普通话计算机辅助测试,是现行的最为科学的普通话测试系统,在推广普通话工作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计算机辅助测试,对应试人普通话语音的要求更高。因此传统的普通话教学在教师授课模式、授课内容、考试评价等方面都应当有大的改变。

一、普通话传统授课方式无法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在普通话教学中,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讲练结合、分组教学。教师在教学中承担组织角色,往往还需要付出大量的脑力劳动,每堂课的课堂教学随着学生素质的高低呈现出不同的教学效果。而采取网络课程教学之后,教师的身心将得到释放,学生的自主性将充分地得以体现,课堂教学呈现出自主性与互动性的特点。

1.教师工作量大,无法有效组织课堂训练。现在高职院校的专业班级,一个班最少有三十余人,最多的时候有五六十人,组织一次有效的课堂训练是极其不易的事情。语音辨正是普通话学习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如果老师无法跟每一个学生面对面地进行发音矫正,学生将不太容易纠正自己的语音错误。

2.教师未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传统的语音教学中,教师把精力过于集中在声韵调的字音教学上,对一些如音高、音长、词语的轻重格式、句子的停顿和语调等,往往不能细致地展现出来,要全部采取统一的模式来讲授。一部分方言较重的学生一遇到困难,就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不容易持续下去。

3.普通话学习无法真正实现应用自如。传统的语音教学,无法在课堂上实现学生脱稿说标准的普通话,不仅因为时间的限制,更因为学生无法做到自主学习,许多学生是两极分化严重。其实只要从普通话语音开始训练,循序渐进,每个人都可以达到说标准普通话的程度,但是因为课时的限制,加上学生的基础不同,所以需要的时间有长有短,如果能在网络课程这个平台上,让学生针对自己的不足充分地进行训练,学生的普通话水平甚至语言表达能力都将得到提升。

二、运用网络课程,实现新的教学目标

普通话是汉民族的语言,是母语。而方言与普通话发音差异很大。学习者必须要将普通话当成母语一般地来运用,才能说是完全达到了学习的目标。

1.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的灵活处理。老师授课模式由传统的讲练结合,转变为交互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可以讨论和交流。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找到进度相似的学习伙伴,形成一个学习团队。老师还可以将同一方言区的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的答疑。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使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学生在自己选择的模式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达到学习的目标。

2.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普通话。网络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学生对自己需要掌握和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可以自主取舍,对自己不理解的学习内容可以反复学习消化。网络课程把学生自主性放到了第一位。

学生在传统课堂训练中出现的心理上的自卑与不爱张嘴练习的情况,在网络课程系统中会得到改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难点音进行重点的训练,不用考虑教师及班级其他同学的反应。这样自由的学习空间,对学生掌握普通话语音知识是很有好处的。

3.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对处于方言区的同学来说,学习标准的语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网络课程可以将许多好的资源进行共享。学生利用软件下载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如课件、电子教案以及普通话语音和视频的资料,使自主学习可以在课外得到延续。

三、从几个方面设计普通话网络课程

1.应用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网络课程上,教师授课依然可以沿用原有的集体教学、以组长为核心的小组学习、分层教学等好的组织形式,也可以增加如教师与个别学生进行了一对一讲解、示范和辨音辅导的教学形式。学生甚至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存在问题最多的章节反复地学习训练,不必跟着教师的进度,生硬地向前推进。这么做的结果是,教师真正地做到了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编排学习内容。网络课程的学习内容是围绕着声母、韵母、声调、变调、轻声、儿化以及词汇、语法等内容来制作的,以完成学生最初阶段的系统性的学习,其中可以将基础部分的声韵母,重点进行标准音和方言音的对比,可以从口形与发音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比较。而其他的知识点,则可以通过教师讲解,重点进行辨音和正音的口头练习。这就要求训练的语料练习要进行编排。

3.选取恰当的学习资源。在普通话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因为缺少必要的语料练习而不能发现自身问题。因此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有助于学习的资源是非常有必要的。声韵母和轻声、儿化的音频语料、标准音与方言音的视频对比、音像教材、电子教案、模拟试卷、还有学生模拟测试时的录音,这些都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的方面了解普通话发音,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途径。

4.辨音、正音辅导的形式。在普通话学习中,辨音和正音的辅导方往往需要老师做出示范或者使用视频软件教学。这些都可以通过视频系统传递到学生的面前。学生可以通过投影、录像或者电脑视频来观看示范者的口形和舌位的变化以及气流的强弱摩擦等口腔内部的细微变化。而分组学习,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样本。通过测试而选的组长,老师要培训其了解测试的评分标准,能够分析出同学语音中的问题和指出改进的途径。因此分组学习被认为是最能提高学习效率的途径之一。师生对练,学生需要老师做出评价,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和明确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以便获得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5.灵活的评价方式。教师评价学生,由日常测试和最终的模拟测试组成。在限定的时间内,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反复多次地对自己的测试进行录音,选取最好的一次提交。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为自己的每一题测试进行录音,然后回放,发现不足,加以纠正和训练。这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地发现问题、纠正错误,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成绩。网络课程中,学生拥有了多次考试的机会。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学习热情被不断地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习成绩当然也会有提高。这种学习的积极性不仅在课堂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课后也使学生懂得如何地来训练自己的发音,获得最令人满意的效果。

普通话网络课程的出现,使语言的学习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模式。它为语言学习带来了更多的便利,使普通话课程有了更多的自由度和开放空间,普通话距离大众化的道路己经不再遥远。

参考文献:

[1]宋欣桥.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实用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冷瑾.普通话教学与测试中的问题与对策[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5,(4).

推广普通话的好处范文4

一、方言电视节目的优势

有利于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中国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国度。方言电视节目中方言的独特地域特性作为一种美学特征和发展策略可以不断强化本土文化,有利于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拿戏曲来讲,如安徽的黄梅戏、陕西的秦腔、湖北的梆子戏等,电视媒体应该给它们传播的舞台,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们、关注它们、爱护它们,并发扬它们。而这些戏曲无一例外地都需要用方言来表现、来演绎。如广东电视台的粤剧节目《粤韵风华》,它通过电视媒体来表现粤剧,让更多的人了解、喜欢上它,成为一档具有独特魅力的栏目。

另一方面,从语言文化角度来看,由于方言电视节目中包含了众多的民族语言、民间俚语,而其中很多民间语言都是文化精华,是经过人民多年总结、提炼出来的。方言电视节目对于保存这些独特的语言形式,传承这些民间精华有着重要意义。

有利于展现地方特色、呈现民族区域特色。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国家,据统计共有80余种民族语言,30余种文字,同时,由于地域、经济社会发展局限等多方面的原因,也形成了种类多样的地方文化。这样,用方言来表现各地方的本土文化是最贴切不过的,比如用苏州话来串讲苏州评弹,用四川话来讲解三峡风情,用武汉话来讲解武汉三镇的故事。在我国很多少数民族中,也有独具特色的语言形式,很多民歌、民间故事都深深地打下了本土的烙印。比如我们熟悉的湖北土家族民歌《龙船调》,其中“金哪银儿索银哪银儿索”一句,作为一种特定的语言组合形式,①具有恩施地区浓厚的特色。用普通话是表现不出来的,语言中最鲜活的成分都包含在这些方言之中。

有利于电视节目的丰富性、百花齐放。当前相声界最红火的郭德纲说:“尽管就说了一两句安徽方言,但这就把和当地观众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②在电视节目小众化、个性化的今天,方言电视节目的发展可以在满足受众娱乐需求的同时,丰富电视节目的形式,做到百花齐放。

在内容上,方言电视节目多选用当地故事,开发当地具有特色的民间文化,这对补充电视节目的素材是很有好处的。在节目形式上,方言电视节目采用的方言新闻、方言电视剧等多种样式,成为广大观众的一种很好的调料。方言电视节目在得到观众送去掌声的同时,丰富了电视节目的形式,有利于电视节目的多样性,百花齐放。

二、方言电视节目的弊端

有“利”也有“弊”,坚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认真分析方言电视节目存在的不足和弊端,在实践过程中加以克服,将更有利于方言电视节目的发展。

阻滞普通话的推广、“雅言”的传播。方言电视节目日渐火爆,其势力越大,推广面越广,那么它对普通话的推广所带来的阻碍就可能越大。广播电视新闻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在语言文字规范化方面的示范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媒体一方面可以形成、丰富语言规范;另一方面可以向社会传播语言规范。方言电视节目的蓬勃发展,其语言影响到了社会生活,甚至影响到主流用语即普通话的推广,影响了“雅言”的传播,这成为制约方言电视节目自身发展的一个瓶颈。

造成传播歧视、地域分割。传播新闻、传递信息是各电视台的主要功能。在电视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众多的公众把电视当成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和途径。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的增加,外来人与当地居民杂居的现象日益严重。在这种社会背景条件下,外来人同样应该享有本地人同等的信息知情权。从这个角度来讲,方言电视节目的本土性和区域性太强烈,可能造成传播过程中对外来弱势群体的歧视现象。进而,这部分人不能够理解接受方言电视节目,必然会选择其他媒介,比如:报纸、杂志等。这样在客观上也就缩小了方言电视节目推广的受众群体。

造成沟通障碍、干扰信息传播。广播电视节目中传达的声音图像信息,只有被受众理解,才能成为有效的信息。假如不能被理解或者被错误地理解,就可能造成理解的混乱,从而形成理解障碍。比如在一个人口流动比较大的城市,如果当大家都使用同一种语言的时候,信息的交流是畅通无阻的,即便是非本地的居民,也可以共同交流。但是,在播放方言节目的情况下,尽管表面上所有人都可以享受,可实际上,那些不懂方言的人交流的纽带已经被切断了。方言电视节目中大量方言的运用,对非使用本方言的人群来说势必造成沟通障碍,从而破坏传播效果。

三、方言电视节目的出路

分析了方言电视节目存在的利弊后,那么方言电视节目应该如何发展呢?其出路在哪里呢?如何趋利避害,引导方言电视节目良性发展呢?

坚持普通话的主导性,把握方言节目的“度”。老子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③也就是说,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这就要求我们把握一个“度”。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国推广普通话的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目前,全国90%以上的人口都能够听懂普通话,为我国广播电视的传播奠定了语言基础,因此,在电视节目的推广中应该以普通话节目为主导,因为普通话节目具有更多的潜在受众。对方言电视节目而言,它虽然有许多种存在的合理性,但是方言作为一种节目播报手段,它应该掌握好一个“度”,只有把握好了这个尺度,方言电视节目才能够健康地发展。

什么是方言电视节目的“度”呢?就节目而言,一方面,并非所有的电视节目都可以用方言来播报,都采用方言的播报方式;另一方面,根据不同受众群体的具体情况,可以选择方言的播报形式从而为受众提供需求。对电视台而言,一些全国性的大电视台如中央电视台则应该更多地运用普通话。而对一些地方电视台,考虑其自身的优势和不同的收视群体可以结合实际适当地开办地方性强的方言电视节目。总之,方言播报的形式在电视节目中的采用应该结合实际,掌握好一个“度”,而不应该盲目地一哄而上。把握住了这个度,就把握住了方向。

正确处理方言节目“雅”与“俗”的关系。精神文明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所取得的进步精神成果的总和,方言电视节目要想适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必须处理好“雅”与“俗”的关系。方言电视节目虽然是以老百姓的方言土语为播报语言,但是它在内容上并不就意味着粗俗和低俗。方言电视节目通俗易懂让它拥有更多的受众,让更多的观众能够接受它,是它的优势。但是,方言电视节目在质量上一定要保证不能走向纯粹搞笑的低俗。在节目质量上应该追求更高的水平,在节目形式上应该寻求更多的样式,真正把握好节目“雅”与“俗”的关系。

正确处理方言节目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同志曾经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④福特公司前总裁亨利・福特也深有体会地说:“不创新,就灭亡。”创新是事物发展的不竭动力。方言播报是方言电视节目最大的优势,但方言不是万能的。电视媒介可以运用方言这种播报形式,但是并不意味着这就可以万无一失了。方言同样具有自己的局限性,特别是在现代这样一个开放的市场中,方言电视节目要想取得更大的发展,获取良好的市场,就必须不断地创新。转换思路,寻求新的发展空间,从节目内容、节目形式、节目包装等各方面寻求方言电视节目发展的更大空间。这就要求方言电视节目在制作过程中,要走精品化道路,打品牌战略。只有做成了精品,影响才会增大,才有卖点。同时,创新不是对以往的东西完全否定,在方言电视节目走精品化道路上,要继承以往好的方面,古为今用,加上不断创新,是办好方言电视节目的根本所在。

正确处理方言节目平民化风格与舆论导向的关系。舆论是社会或社会群体对近期发生的、为人们普遍关心的某一争议的社会问题的共同意见。舆论引导就是指新闻事业的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舆论导向作用。引导舆论的基本方法有这么几种:有选择、有重点地报道与传播新闻事实,引导认知、判断、评价,激起传播者预期的社会舆论;通过权威、群众个人或组织,甚至编辑部本身出面,就某些重大问题直接发表看法,达成共识,形成统一舆论;集中、扩散、传播已有的局部小范围内的已存与全局有关的舆论,使之引起重视,形成共识。⑤方言电视节目的平民化风格让它相对于普通话节目具有更好的亲和力,能够更容易地获得受众的认同。方言电视节目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必须继续挖掘其平民化的特征潜能,一方面,在内容和形式上坚持“三贴近”原则;另一方面要更加注意语言的锤炼情节的构思,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因此,方言电视节目中以方言作为节目播报形式是其最大的优势,同时对于方言的运用要有合适的度,只有把握好这个度,正确处理节目制作过程中“雅”与“俗”的关系,在内容形式上不断创新,打造精品,确保节目的舆论导向性,才能使方言电视节目在媒介市场激烈的竞争中拥有自己的市场和空间。

注释:

①邓斌、向国平:《远去的诗魂――中国土家族“田氏诗派”初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②闻心:《新观察:方言带来全新娱乐经济》,《新民晚报》,2006年4月22日。

③老子:《道德经》48章,昆明出版社,2002年版。

④:《文选》,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⑤陈力丹:《引导舆论的基本方式说服》,《新闻知识》,1997(9)。

推广普通话的好处范文5

今天举行了《新员工入职培训》,整体效果还不错。

这次培训,采取的是圆桌讨论式这种比较轻松的授课方式,通过人人参与、各个发言的行式来培训的。人人发言的好处,一是要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产生互动;二是要集中大家的注意力。新员工入职培训的主要目的是让新员工了解企业、感受企业文化,更快的融入到企业这个大家庭中。授课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企业,而不是通常的知识性授课,所以要给员工一个比较轻松的企业氛围,让他们感知到企业的前景光明,管理规范,对待员工明主的和谐氛围。

这次培训比较好的地方有四点,一是和员工的互动不错,这得益于前两晚上看了崔冰的员工培训视频;二是克服了胆怯的心理,刚开始心里有些紧张的,但越讲就越放开了,我战胜了自己的胆怯心理。其实,人们说的没有错,人最难战胜的是自己,只要你战胜了自己,跨过了自己的这道坎,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我跨过了自己的一道小小的坎;三是不再照本宣科,很多地方都展开讲了,自己的课前准备得还不错。以后的新员工入职培训我可以做好,而且,我相信我会越做越好的。四是我事先拿了一份人员名单,请人回答问题的时候,基本能叫出每一位培训者的名字,除了保安和园林有一个叫不出来之外,都能名字和人对上号。直呼人的名字有个好处,可以让人有种被重视的感觉,尤其是保安、保洁人员,能够感受到公司对他们的关注。

虽然这次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也存在很多不足,主要为以下四点:一是普通话不够标准,这是我非常应该注意的地方,再好的培训内容,如果你的普通话不标准,也还是带点乡土气息的,我以后我找方法去改正;二是时间控制的不太好,一共讲了两个小时,我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中场也没让大家休息一下,导致到最后,有个别人有些思想不太集中了;三是自己的知识面还是不够广,有些东西还是讲得不够透彻,以后还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讲得更深入一点;四是自己激情不够,还没有很好的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以后,要引入一些小故事,影响他人,多看一些营销、推广、成功学、激励等方面的视频,向他们学习如何感染他人,把自己的激情传递给他人。

`

推广普通话的好处范文6

【关键词】 语调教学;汉语;对外汉语;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H193

语调是衡量汉语普通话标准与否的重要特征,与此同时,语调也是汉语语音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其教学内容一般包括句子的停顿、重音、句调等。而无论是在实际的汉语教学过程中还是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语调的教学都相对受到忽视。

目前我们国家的语音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除了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上研究的不够以外,教师和学习者本身对语音教学的不重视也是一个大问题。大多数教师认为正音纠音只是读写课的任务,在口语课、听力课等课型中就忽视语音的教学与训练,比如有教师认为教授给学生大量生活常用词汇和表达形式才是口语课的主要任务。然而,没有一个好的语音基础,所谓的语言交际能力怎么可能存在呢?音素教学和语流教学是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两种重要的教学方法,不管采用哪种教学方法,完成的教学任务和达到的教学目的从整体来说是基本一致的。想要踏实的打好发音基础就要从音素教学入手,将音位根据汉语音位系统的特征加以排列,可以让学生系统、规律的进行语音学习,非常有利于学生较快的掌握发音。而音素教学的缺点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容易受到影响,因为学习的内容较为单调和枯燥。所以虽并不适合于难音的学习,但是想要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并让学习者较快的掌握会话,就要从语流教学入手。鉴于人类表达自己思想的最小单位不是音节而是句子,有人提出语音教学的重心应该在于句子表达的训练而不是单个音节,语音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让学习者正确地并且自然流畅地说话表达。总之,进行单项的语音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过程,但通过实践学习语音更有意义,毕竟声、韵、调是一个整体。

如果单纯的进行音素方面的练习,学习者进行语流学习时语音方面的出错几率会显著升高;可即使很接近自然的语音表达,如果仅仅进行语流范围的语音训练,学习者听辨语音和发音的能力又会受到影响。所以可以尝试将诗歌、民谣、绕口令等韵文材料加入到这两个阶段之间来弥补两种教学方法的不足之处。运用韵文材料的好处是,它既能够通过其自身特征来纠正学习者的发音,又可以把每一个音节放于相对易把握的有规律性变化的语流之中。

然而,如果教师总在言语实践中打断学生进行纠音正音,则语流就不成其语流了。没有基本功的训练,是不可能达到"正确而流畅地用所学语言说话"的目的的。语流中音素和单词的发音与独立音素和单词的发音相比有差异,有学者认为学生在语流中总体感受到的句子的语音语调比孤立感受到的音素和单词重要。但是"孤立感知"和"整体感知"的关系,也不是谁重要谁不重要的问题,而是一个难易度的问题。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外国学生在汉语的双、多音节和句子中出现的听辨错误要远远超出单音节的听辨错误,即便是"孤立感知"较好的学习者在进入"整体感知"阶段也会错误百出,甚至同时会遗忘先前"孤立感知"的内容。所谓"差异",指的是语音学上的"语流音变",比如三声变调、"一、不"的变调等,遗忘使得学习者对声、韵母及声调的感知会变得更为模糊。虽然在有些情况下进行语流训练有助于单音的发音,但是某些难以掌握的发音仍然需要大量的练习,比如连一些中国南方人都掌握不好的"zh、ch、sh、r、n、l"等音,所以并不能因为语流音变的存在而忽略单音节本身音调的教学。

郭锦桴先生曾指出:"在我们对外汉语教学中,声调和语调教学之所以比较薄弱,一个重要的原因是, 我们一直缺乏一部实用性强的以汉语声调和语调为中心的语言教材。然而,这种教材却是十分需要的,它也是突出汉语特色的基础教材。"无论是汉语普通话的教学还是对外汉语的教学,学生学习语调的手段较为单一,大多是靠模仿老师。因此教师在教学方法上需要有科学的指导,突出难点和重点。汉语普通话的难点在于语音。通常情况下在学习语音的开始阶段外国学生总会表现出缺乏学习的目的性。此时,教师需要充分发挥指导的作用,为学习者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确定明确的学习目标。让学习者着眼于语音系统本身,分析其母语和汉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再利用其规律认识、记录较难音字词的同时掌握准确其发音的关键;想要使发音的准确、语调的自然和说话的通畅三者同时流畅运转,必须把单字的练习与词语、语句、语段的练习融合起来,这些练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将汉语的学习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去,在实践中运用并在运用中提高。

语音问题是人开口说话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成语"南腔北调"就形象描述了各个地区的语言差异。从汉语的情况来看,不同地方的差异巨大,有时已经大到不能交流的地步了。因而通过推广汉语普通话和进行汉语普通话教学非常重要。

而语调是汉语语音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其教学具体内容主要为句调、停顿和重音等。而在教学过程中,声母、韵母、声调是重点,语调则是难点。当然,也不是说要教师大讲语调的理论知识,而是注意强化语调在实际运用中的练习。

在学习了声母、韵母之后,就要拼读最简单的句子,进行最为基础的语调训练,例如陈述句的降调与疑问句的升调。之后引领学生在大量练习中感知汉语语调。在汉语普通话教学的时候,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1.科学性原则,就是要掌握规律,循序渐进;2.实践性原则,教师注意精讲多练;3.对比性原则,通过语音对比,突出重点和难点;4.直观性原则,辅助手段的使用;5.趣味性原则,将机械性的练习和有意义的练习相结合。

在语调的教学中,应该始终坚持学生为本位,选择能够满足学生需要的教材,既能满足学生学习的知识要求,又能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话题最好是能够贴近生活,让学生学完之后受益匪浅,最后还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内容新颖,能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并且短小精悍,便于学生学习和操练。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力极其重要,而它与教学内容的意义性、趣味性密不可分。

语调教学课程,是一门要求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课程,对情绪和情感的感受要求非常敏锐,这种敏锐程度极大的影响着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互相交流的效果,从而进一步的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从2004年在韩国首尔建立第一所孔子学院至今,已经有322所孔子学院及369个孔子课堂被建立,它们分布在全球96个国家和地区,而来到中国实地进行汉语学习的人数也是逐年增长,可以说,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越来越突出,"汉语热"也在持续不断的升温。因此,我国的对外汉语教育事业也步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历史阶段。

但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效果和汉语学习者的汉语水平到底如何?有学者认为近些年来汉语学习者的人数虽然在不断增加,但是汉语普通话说得很标准的人数却在下降,有很多汉语学习者存在着语音方面的问题。笔者认为,如果汉语学习者通过学习能够和讲普通话的中国人没有太大障碍的较为流畅的对话,就可以说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这就是以能否与中国人进行一般交流为标准。当然,如果以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眼光作为标准,汉语学习者的语音方面确实仍有着诸多问题。

赵元任先生曾说习得外语就是要培养一套特殊的习惯,他强调的是习惯而不是方法。而这个特别的习惯不是自然而然生成的,它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训练才能获得。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是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的,虽然语音中声、韵、调的学习容易让学生厌倦,但是语音的基础必须打好。因此无论哪种教材、哪种教法的选择,不仅仅要遵循对外汉语教学的一般原则,还要遵循第二语言习得理论,重视学习者的个人差异,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鼓励学生一开始就养成勤开口的习惯。

在对外汉语的初级教学阶段,更应该加强学生对于语调信号的接收能力。汉语的四个声调具有的区别意义的作用,声调、语调的学习,多是靠模仿和记忆。但是对于对外汉语教学,主要有几个难点:1.学生母语系统的干扰。2.学习者将汉语声调与语调完全混淆。3.汉语语音被母语的语音所替代。这是较为常见的问题,比如有的外国学习者就将"小白兔和大灰狼"的汉语语音直接用英语标注出来,读音变作"shall by two and dolphin long"。

笔者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体验到,在对学生进行语调训练的时候应该尽快从单音节进行到多音节然后到句子。这样做不但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是因为学生在语调学习中的最大难题是在语流(即把词组成句子连贯地说出来)当中。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说起一个音节的四声来往往是比较准的,可是一到语流中就把握不住了。原因是什么呢?因为这种言语现象已经建立了音和意的联系,它的语音形式不是词与词的语音形式的简单加相加,同时还包括了音变、语调、句调。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较为奇怪的腔调,是因为学生会习惯性的受到其母语语调的牵制如果其感到无法准确把握汉语语调。笔者认为,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所说的"汉语的声调很难",就是指这种语音形式的声调变化,其中是包含了语调的变化。

因此,笔者认为语音教学应该从声调出发,在大量的语流中练习声调从而带动语音训练,在语流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语调教学。而这种语流的训练,其实就是声调和语调的同步训练,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语调难点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郭锦桴:《汉语与中国文化》,商务印书馆2010年。

2、 赵元任:《语言问题》,商务印书馆198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