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媒体研究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媒体研究方法范文1
网络的成熟对新闻的呈现方式产生重大影响,这些冲击不只展现在速度与新闻量上,尤其是博客的出现带动平民参与网络的兴起,在这个趋势下,我们看到了新闻事业更大的发展空间,看到了一个受众更加被重视的未来,而这也凸显了对网络新闻受众的研究需求。
媒介受众研究是传播领域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传统的受众研究在不同的历史情境下产生极为不同的研究风貌。美国的传播研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军队对宣传技巧的需求,与战后商业快速发展的时代需求背景之下,发展出以行为科学为基础、用大量统计资料来解读受众行为的受众研究传统。而欧洲丰饶的人文社会思想,则孕育出以符号学、结构主义、符号互动理论、文化研究与社会语言学等为基础的全观式研究传统(翁秀琪,1996,1-6)。由此可见:环境、历史与文化等因素,将受众研究这一个课题引领向不同的发展领域。网络环境下的新闻受众比传统媒体的受众更为模糊,而且往往具有多重身份,本文以过往的研究方法为基础,结合网络特性,试图为网络新闻的受众研究提供一个相对科学、严谨的方法论。
网络环境下的新闻受众研究的核心议题
本文设下一个讨论前提:“网络环境下的新闻受众将因网络媒介特性,产生与传统新闻读者不同的媒介使用方式与媒介效果。”近年来诸多学者的研究以及实证观察,都证明了网络的媒介特性让使用者在媒体的传播过程中展现了与传统媒体大相径庭的行为,诸如网络匿名性、信息对称性、互动性、可复制性与实时性等,都在传媒研究与受众研究方面,引发出很多新议题。而由网络特性所引发的研究风潮并不止于传播学领域本身,网络的虚拟社群概念、网络沉迷、真实与虚拟社会结构认知、个人角色行为等,诸多由网络媒介所引发的延伸效果,也在社会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领域,产生许多新的研究方向。
网络媒体在传播领域所产生的影响,正体现了麦克鲁汉于上世纪60年代起所提出的一连串以“媒介形式及技术决定传播过程与效果”的中心思想与“地球村”、“媒体即信息”等延伸概念,在今日保罗・李文森(2000)更进一步在今日的网络世界中演绎其思想,将麦克鲁汉当年的主要概念,放在今日的网络环境中来讨论。本研究所持也是相似观点,但重心不在于网络研究要讨论哪些议题或是针对某一议题的探究。本研究的重心,在于“研究方法”本身在网络情境下,网络的受众研究该如何进行,如何与传统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接轨,而网络科技又有哪些方式来增进研究的品质。因而形成如下几个子题:
网络环境下的新闻受众特性与网络研究的关系。讨论网络受众的特性,所造成在传统研究方法以及传统受众研究上的改变。目的在于理清网络受众和传统受众在研究对象本质上的差异,以及进行研究时所要考虑的要素。
网络新闻受众研究在方法论上的探讨。由研究方法论上的逻辑思考,讨论如何在网络环境中变量众多的情境下进行归因或推论。也同时对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在网络研究上的立论争议及信度效度问题作探讨,为网络研究方法的正当性与合理性提供基础。下文将就这两点分节讨论之。
网络新闻受众研究议题分析
一是网络环境下的新闻受众特性与网络研究的关系:
去边界性所造成的研究对象模糊性。去边界的性质,在网络上同时指涉两个层面,即“新闻受众的时空特性”与“网络信息的形态”。在新闻受众时空特性上,研究目标无法再以传统的地理疆域界定,时间也因全球性时差的关系无法统一。传统社会调查中抽样母体的取得,因为缺乏完整的母体定义,遭受到极大的困难,而来自世界各地的、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网络社区成员增加了调查对象的歧异性,研究对象的同构型假设必须降低,甚至必须做更进一层的检定,来理清研究对象与研究议题间关联性的强度。另一方面,“网络信息的形态”的去边界,是关于网络信息被新闻受众认为是哪一种形态信息的模糊性。以往,报纸、杂志就是文字,广播就是声音,电视则是影音。研究者可以很清楚地界定信息研究与新闻受众之间的关系。而今网络上的多媒体性质,使研究者很难界定其信息形式,换句话说,更难为单一信息与新闻受众效果作归因。这样的双重模糊性,使研究者在研究时必须更明确地思考研究议题与研究对象间的关系。
媒介使用中的科技涉入性。传统媒介的使用接口很单纯,也不会常变动,即使是最复杂的电视,操作上仍有其固定不变的流程,使用者在使用媒体时并不会面临太大的技术问题。但网络的使用却有很多的科技涉入,从上网的方式、上网的系统,甚至离服务器的远近都影响了网络媒介的使用。更进一步,网络上的诸多功能是必须配合特殊软件或程序来使用,因此,对于科技了解或有能力使用的程度就直接影响了网络媒体使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这个科技涉入程度还是动态、且变化快速的,科技的特性已经成为网络新闻受众整个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设计上必须考虑研究议题,或是对象在此一方面的影响。
去除线索的新闻受众自我认知。当网络上不再具备现实社会中衡量一个人社经地位或身份的线索时,个人的角色认知会产生改变。新闻受众在网络上可以拥有一个,甚至多个新身份。斯特恩博格(2001)在讨论网络行为时就提到:于网络上虚拟社群规范的塑造与“规范的实行与被破坏行为”、“不同网络环境”与“网络角色认知”等因素都会有相关。心理学上的角色认知相关研究也显示:很多社会调查的结果都会因受访对象的人口特质、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而不同。这样的结果显示:同样的议题,在不同的新闻受众身份、角色认知下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这样思考,将冲击到定性研究对个体的深入探讨等研究议题,使研究扩张到心理以及造成心理变异的其他相关领域。
二是网络新闻受众研究在方法论上的探讨:
质与量的论证。“归因”与“推演”是研究方法的两种基础逻辑,一个是透过对多个事件的观察来建构某一现象的实存性,一个则是透过逻辑推演来推论事实发展的必然性。定量的研究思维,总想透过对事实的观察与测量,企图透过一再被实证的结果来解释事物之间的关联性,而定性研究的思维,则倾向去讨论每个关联性背后的形成原因,企图找出现象间的本质性的因果关系。在研究执行上很难同时兼顾这两样逻辑,尤其是针对社会科学,很难同时观察所有与研究议题相关的客体,并深入地讨论每个客体与议题间的关系。
新闻受众研究必须同时顾虑到个人人格心理与社会系统中不可见影响因素有关的“质”,又必须注重媒介使用者的“量”,尤其网络是一个由“量”变的变动而造成“质”变的媒体,各种新技术在网络上的使用者效应就像滚雪球一般,越多人使用就无形中形成一种规范;技术的界限性,使新的使用者要与该群体沟通,就必须强迫其成为一员,使用者的“量”决定了网络主流典范的存在,而使用者则受其技术的影响而改变了自身的“质”,微软window系统就是一个最好例子,它逼使用者去适应,甚至形成各种通讯标准。
在理想上质与量在研究中应该是并重的,因果推论的逻辑需要事实数据的累积、验证;而事实数据则需要深入的因果逻辑分析来详析其发展脉络,网络上很多行为都可以经由服务器的记录来记录,跟传统社会研究比较,数据收集可以更为广泛及确实。但这些数据的解读,需要更精确及深入的质性探讨。新闻受众研究在网络上,有更多客观资料可以获取,也面对更艰难的理论或模型验证,是机会与困难并存的研究空间。
客观性以及研究框架的讨论。客观性一直是进行各种观察最受争议的部分,“绝对客观”明显不存在,“相对主观”的概念取代了客观性一词。相对主观概念中的“相对”指研究者参考某种标准或其他研究者的标准形成一种比较式的客观概念。但面临网络的模糊性,所谓“相对”的合理性也被更加质疑,面对多元变量是不是也存在着相对多元的参考标准?这些参考标准的合理性又如何?由于很难客观地定下衡量标准,又同时去讨论研究问题所涉及不可见的“意识”或“权力”,所以间接地也引发新闻受众研究在采用定性或定量方法上的争议。
另一个由客观性衍生而出的议题,就是研究框架的问题。尤其是在定性研究上,研究者所抱持的价值观或框架,将导致对研究结果的偏差解读。早期文化研究传统将重心放在“阶级”相关的焦点上,最近则转移到性别以及种族的议题上,但这些方法都无可避免地被以一种方式批评,波博(1988)的新闻受众文化研究,分析了“黑人女性”作为影片的“文化读者”之身份,其欲了解:特定的新闻受众怎样在主流文本中创造意义。这篇论文在方法上曾被批评为本质主义(essentialism),认为其隐含了本质至上的论调,在此之下形成的分析类目被质疑其设定了某种类目为最主要分析类目的正当性。更著名的研究如莫利的“全国观众”研究也受到类似的质疑。(冯建三,1995)进行网络新闻受众分析,即使已经刻意避免,也难免站在某种预存立场,而且,当分析对象是跨文化时,更易遭受到文化差异性解读的质疑。关于这点争议,除了统计工具或相关参考资料的佐证之外,更该被重视的是一个研究者开创性的精神,即使如前面所提之例子,研究者的立场受质疑,其研究也提供了对事实某个角度的呈现。相同的,网络新闻受众研究也应在此观念下,努力扩展新的议题。
结论
以上从传播研究方法的数个传统学理观点出发,为网络的新闻媒体受众提出在传统学理方法上需要注意的新概念。以下总结性地提供几个整体性建议,借以串连这些思维:
建立严谨的研究思考逻辑。一个好的研究,从研究背景、目的、研究结构、采用的方法、文献到结论形成之间的每个步骤是要严格地环环相扣,每一个环节都要审慎地检视和上一个环节是否有连结,连结之间的逻辑性对不对。
对网络或其他传播技术性知识的增进。要研究媒体就要对媒体有深切的认识,一般社会研究学者往往会对科技层面的知识有排斥性,但对新科技的了解可以知道有什么技术可以帮助研究信度效度的提升,也可以由另一种角度来切入问题,避免研究的盲点,如同网络研究中,如果知道网络数据传送的原理,就可以知道如何来解读服务器上的数据,进一步分析网络新闻受众行为。
更多研究领域的涉足。仅仅从传播理论的角度来看待社会将陷入以管窥天的谬误,新的学术领域是各个学科交互激荡后的产物,传播学理论需要从更多角度来验证或修改。
与新闻业界的结合。传播的研究常涉及广泛的调查,研究者一人之力难以独撑,此时媒体的配合可以帮助研究者取得更详实的数据。当然,研究者也必须提供媒体在研究成果上的相对利益,因此研究者必须有市场的敏感性与对新闻受众需求的感同身受,才可以挖掘出与大众利益相关的研究课题,在科学研究领域由大企业支持科学实验,共享研究成果的模式已经存在很久,传播学研究也希望能有类似合作模式,在更多人力与物力支持下提升研究整体的素质。
本文的最终目的,并不在于为网络新闻受众研究画出一个框架,毕竟不同的情境有不同的研究考量。而是希望透过这样对研究过程思考的描述,提醒研究人员在面对研究问题时,要保持对研究的敏感性,随时将研究的基本要素、信度、效度与逻辑合理性放在心中,进一步去开拓更好的研究方式。
参考文献:
①冯建三(译).电视,观众与文化研究[M].台北:三民出版社,1996.
②岳鸿雁,张国良.互联网发展状况的最新报告[J].新闻与传播,2004(9).
媒体研究方法范文2
一、出纳实务课程中应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多媒体教学是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有机结合在一起,使教学内容更形象、更生动、更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认识和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出纳实务》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不但能为教学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提供大量的信息和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这样教师可采用灵活的教法进行教学。与传统的教学相比,具有以下优势:
(一)多媒体教学能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都是通过粉笔、黑板来描述教学内容,且难以设立和描述场景。多媒体教学以文字、图形、图画、声音并茂方式,把教学内容逼真、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给学生以新鲜感和惊奇感,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觉等器官,使学生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都保持高度的兴奋状态,注意力集中。《出纳实务》课程具有操作性强、实务性强的特点,采用传统的“粉笔+黑板”方式来解决问题,不容易理解和掌握。比如讲述账簿内容时,如果只是照本宣科,教师只按书本来讲解,学生根本不了解账簿到底是什么。采用多媒体后,我们就可以将不同账簿的实物及账页扫描或拍照引用到多媒体课件中,将抽象的东西变为具体实物,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感官能力,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之间的沟通变得亲切、简单、容易,使教师与学生产生共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多媒体教学的课件能提供巨大的信息容量,丰富学习内容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会计专业教师在备课时都会发现书本上的例题和习题都是采用文字来描述企业经济业务活动的内容,但实际上企业发生的任何一笔经济业务都是以单据形式表现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差太远,如何让学生容易地理解和判断经济业务类型,这就加大了教师备课的难度。利用多媒体进行备课,教师可以有充分的时间来选择素材,选择有代表性的经济业务,加大课堂的信息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提供良好的环境。如《出纳实务》中讲到产品销售核算时,就可以将企业反映产品销售业务的增值税专用票和普通销售发票制作成图片插入课件,这样学生既懂得了增值税专用票和普通销售发票的区别,又学会了两者的运用及具体核算,缩短了理论和实践的距离,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出纳实务课程中应用多媒体教学的劣势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新事物,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具体的应用中还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多媒体教学减少了师生之间探讨问题的机会
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后,虽然扩大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和时间,但是目前多数学校多媒体控制平台要么置于教室一角,要么镶嵌在讲台里面,要么采用携带手提电脑等形式,教师演示课件时必须使用固定的鼠标和键盘,大大限制了教师在课堂上的空间范围,无法走到学生中去教学。
(二)多媒体课件设计过于花俏,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
有的教师在精心制作和设计课件时过于追求丰富的内容,美妙的声音,和谐的旋律,动画的效果,使自己的课件在使用过程中都会发出声音,产生动画,而且有些动画和声音跟教学内容没有任何关系,在播放课件时,学生只顾欣赏画面,聆听音乐,根本不会注意教学内容,很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因此我们在使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和设计课件时,课件绝对不能过于花俏,应从教育心理学出发,按照教学规律,有计划有目的的应用好多媒体技术。
三、出纳实务课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直观的教学手段,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并不能替代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多媒体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在应用过程中存在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教师在《出纳实务》课程中应用多媒体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多媒体教学要与教师的讲课风格、讲课习惯及自身的性格相结合,不可滥用
有的教师性格开朗,表达能力强,有的教师性格内向,表达能力一般;有的教师重视并善于活跃课堂气氛,有的教师上课死气沉沉,没有一点活力等,也就是说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讲课风格、讲课习惯。多媒体课件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而且能提高教学效果,但是有些会计专业课程的课件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状并非令人满意。同一门课程有的教师讲得神采奕奕,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有的教师讲得萎靡不振,学生听得枯燥无味。我们也看到有些教师为用计算机而用计算机,上完一节课,学生不用翻开教材一次,课本上的一切内容均在屏幕上显示,只是把课本放大给学生看,这样只会滥用多媒体教学,连传统教学方式下的某些优势都会淹没。
(二)多媒体教学要注意提高课件质量,并对课件进行恰当的评价,不能只重课件制作水平
有的教师在课件中引入多媒体技术时,不是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而是大张旗鼓地在界面设计,音响效应,动画效果等方面狠下功夫,教学内容和教学意图不突出,应用起来很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多媒体课件有一个复杂的制作过程,需要及时对它进行正确的、客观的评价,在评价时,可以由学生、教师及听课小组来完成,其中学生的评价是最适时的。这样教师可以根据评价结果对课件形式、内容及使用方法等多方面进行补充和完善,使课件更适合教学。
(三)多媒体教学要与传统教学方式相互结合,相互补充
多媒体教学以其独有的特点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欢迎,但它不能替代传统教学。首先,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可以随时接受学生的提问,对课堂内容作及时的补充。其次,教师在上课过程中的突发灵感,即兴发挥等等,这些都需要板书,因为板书就是对多媒体教学的补充。再次,不同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学方式有机结合,可以优势互补。所以要坚持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最大效能。
总之,多媒体教学只能是一种辅助手段,不是万能的。我们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要结合会计专业课程特点和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准备高质量的课件,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甘玲俐.出纳核算岗位理论教学与实践差异分析与接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7)
[2]彭湘华,谢达理.项目教学法在《出纳实务》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企业家天地,2009,(12)
媒体研究方法范文3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意义
从理论方面看,新媒体时代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全新视角。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应当把传统的教育工作与新时代特征相结合,采取全新的教育方式。高校应对传统的思想教育理念、方式以及内容进行研究,并就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面对挑战提出相应对策。这有利于对新媒体的特点进行深入分析,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从而丰富及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内容。
从实践方面看,因为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受传统方式影响较大,再加上对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相对较晚,所以对其相关的研究内容缺乏实证研究。因此,高校应当结合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用问卷调查、访问、案例分析等方式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实践机会。
二、国内外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外还没有有关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专著,国外研究基本上都集中在道德教育研究上。发达国家对新媒体技术的研究较早,他们的研究重点在社会传播机制建设上,较为注重利用渗透与熏陶的形式,借用新媒体的方式把西方的价值观融入学生的思想教育中,塑造一批有资产阶级理念的公民。
2.国内研究现状
在国内,有关新媒体的研究不仅起步晚,还不够深入,但发展速度极快,已经成为近年来国内学术研究的重点课题。当前国内的新媒体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研究新媒体的内涵,另一方面是新媒体时代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在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全新机遇与挑战。
当前国内外学术界对新媒体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虽然国内对新媒体时代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不少探索,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国内有关新媒体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不足之处:第一,主要是在研究方法上还缺乏经验性的描述,没有进行定量研究。第二,高校工作管理者并没有从大学生的角度去进行研究分析。第三,研究相对零散,只是从局部的角度进行分析,没有理论意义,当今还没有形成思想政治教育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是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去全面提高大学生运用新媒体学习的能力,其中主要包括大学生的道德思想、信念、素质等内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是加强理念教育。一方面,要坚持以思想为信仰;另一方面, 需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新媒体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结合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有效利用特色媒体作为平台,以此来促进大学生正确使用新媒体,提高大学生在复杂社会中的辨别能力,使大学生能自觉过滤新媒体传播的不良信息。
二是要从教育者的视角出发,培养一批有新媒体素养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其中包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提升学生素质、改良教育方法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在于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方式,在新媒体时代,为了更好地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好新媒体时代的相关知识,了解新媒体传播的相关知识与技巧。
三是要从新媒体的角度出发,充分利用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针对当下影响大学生最深远的网站、微博、QQ、微信四大媒介进行深入研究。由于新媒体的形式多样化,并且各自的特点不同,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所有新媒体资源结合起来,发挥出所有媒体的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媒体研究方法范文4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高职公共课;教学
【中国分类号】:G623.2
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在高职公共课的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探究了多媒体教学在高职公共课课堂教学中的综合应用,旨在为创新高职公共课的教学模式提供借鉴。
1传统教学模式和多媒体技术教学的概念
1.1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的课堂中,黑板是传授知识的媒体,书本上的文字是知识的载体。尤其在高职学校的公共课教学中,无论大学语文、英语,还是高等数学等课程,基本都以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读,学生说;老师写,学生读;老师问,学生写等形式为主,并配以大量的练习来增强学习效果。其教学模式以“黑板---本书---粉笔”为主,老师把大量的时间消耗在黑板书写上。而高职的学生往往对学习注意力的控制不够强,特别是座位离授课老师较远的学生很少能与老师互动,其学习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这种以老师为主的“填鸭式、一言堂”教学模式容易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独立性和创新能力。
1.2多媒体技术教学的概念
在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利用多媒体技术,并结合传统教学手段,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数字化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2公共课数字化课堂教学方法
基于多媒体技术的数字化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辅的教学手段。把多媒体教学融入高职公共课课改教学之中,使用以下五种教学方法,进行有效、有益的整合,就能更有效的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目标。
2.1创设情景,引起兴趣
高职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力仍然取决于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很容易被新异的刺激活动而兴奋起来。针对这些情况,正好可以运用多媒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可以将无声的语言和有声的口头语言及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有机统一起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现象或过程生动地再现于课堂,并将教学中无法展现出来的东西呈现在学生面前,为高职公共课课堂教学提供带有极强感彩的信息集合体,把学生的各种感官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从而拨动学生“趣”的心弦、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中,这是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所无法比拟的。只要我们适时、适当地运用它,就能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2.2结合课文,加强体验
多媒体为创设教学情境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它通过提供图片、视频、声音等多种媒体,构建情景交融的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把需要学生有意注意接受的知识,变为无意注意并轻松获得,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英语课中,这个教学步骤的实施,一般与引导学生进行文本阅读结合在一起,当教师在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理解能力,把课文所表现的内容和情节通过语言描述,利用多媒体图片再现,动画渲染等手段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就会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自然地产生和物理现象内容有关的联想和想象,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
2.3突出难点,加深理解
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象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从而化枯燥为生动,化静为动。
比如,学生在学习高等数学公式的障碍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这一特有的功能,就能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的困难,从而降低难度,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更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借助计算机多媒体软件的开发平台,教师就由课堂的主宰者、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学生自主活动过程的指导者和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取代了主要靠教师讲授、板书的灌输式的陈旧的教学模式。
2.4培养兴趣,提升审美
语言的价值取向往于约定俗成,其学习和本质就是适应社会的公认。因而,不管教师如何去灌输或启发,只要学生在感性上述缺乏足够的认识,有关的知识和能力就不可能成为学生自身的血肉。多媒体技术教学正好可以解决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这个问题。
比如:现在高职公共课大学语文课本所选的范文,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在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的前提下,较多地增加了语言优美、立意新奇、境界开阔的文章。学习这些文章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思维,丰富了他们的语言。但教这些文章时,如果仅靠老师的一张嘴、一支笔,往往是教师口干舌燥,学生一头雾水,关键是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不够。如果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特性,通过有声的画面,再现生动的形象,则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体现文章的主旨,获得深刻的印象,既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审美能力。
2.5启发想象,培养探究
高职公共课的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基于建构主义的新型教学模式最有利于培养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发散思维。基于多媒体技术的数字化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先进的教学手段,以其突出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对积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感知、理解、记忆和巩固,起了极大促进作用。并且,它可以运用于完整思维过程中,在形象材料的积累、意象的形成、典型形象的再造几个阶段中,通过不同数字化媒体的选择、组合,比如:PPT、Flash、动画、“微课”、音频、视频等形式可以大大提高学生思维的效率,修正思维误差,突破思维障碍,使学生的各种思维逐步走向成熟。
3教学效果
目前,多媒体技术在高职公共课教学中的综合应用,以其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推动了高职公共课课程教学的数字化、信息化,促进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公共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元电.多媒体教学中的误区和解决方法[J].中国科技信息,2006.
[2]朱华琴.论网络教学资源与学生信息获取能力的培养[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14).
媒体研究方法范文5
关键字:应用软件;教学;课件;方法
一、应用软件教学中的特点
应用软件教学一般放在机房中进行,有的用多媒体教室上课。上课时,教师在教师机上进行演示讲解,(或者利用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进行讲解)然后通过教学软件(如凌波等)将教师在电脑上演示的动作及效果在学生机上进行播放。
在应用软件授课时,教师可采用的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1]、“情景教学法”[2]等。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需要在课堂上现场操作该应用软件。应用软件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讲授应用软件需要相应的理论知识。如Photoshop、CorelDraw等授课时需穿插相应的色彩、排版等知识;UG在授课时会穿插材料、建模方法、加工工艺等论知识;3dsmax则会穿插灯光、材质、摄像机等理论知识。
应用软件授课内容比较繁杂,但功能相似的命令比较集中。如Rhino约有150个命令,但是综合起来无非是点、线、面、体以及编辑它们的工具和一些辅助工具等。
学生容易误操作。学生对软件的学习兴趣很大,左点点、右点点,则会产生意外的效果,若不小心则将软件界面修改的面目全非,或者出现各种错误,若返回原始界面,则需要引导。
在操作时,对参数有特殊的要求。有时候参数不对,则效果果出不来,而有时候同样的参数,出来的效果则不同,这可能打击学生的兴趣。
在授课时,学生只能在显示器上看到教师鼠标的操作,至于要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等则不一定清楚。由于鼠标的样式较小,学生不容易跟上教师的速度,一遇到教师采用键盘操作时,学生则更不知所以。
学生较为容易产生成就感。应用软件的人机交互性较强,往往输入一个参数,或者执行一个命令即可看到结果。
学生也较为容易产生烦躁感。学生若在上课过程中稍有走神,错过某个命令之后,则跟不上教师的速度,自己操作时,可能因为忘记某个步骤导致后果出不来,自己不熟练的修正时,若迟迟没有结果,则会产生自卑和恐惧心理,甚至对其反感而弃之不学。
应用软件一般仅仅为工具,学生需要的是设计思维。如在CorelDraw软件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操作熟练外,还需要有一定的设计思维,如要求学生设计一张海报,则软件的操作为其次了。
授课时,需要在课件与软件界面之间来回切换。若要掺杂理论知识部分,则切换的频率也会提升。而频繁的切换无疑会打断教师和学生的思路。
上课时课件的使用者不局限于教师本人。在一个班级中,学习能力层次分明。接受能力好的同学则显得吃不饱,而能力差的同学则明显跟不上去,能力属于中间的同学在操作时可能需要教师指点几句。由于内容较多,忘记也是正常的事情,故教师有必要将课件发给学生,这样学生既可以择其一二而学之。
二、基于应用软件学习过程需求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方法初探
根据学生从学到用的过程可以大致将授课过程分成4个阶段: 初识阶段; 模仿阶段;巩固阶段;创作阶段。每个阶段对课件的要求也不同。
(1) 初识阶段
此阶段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对软件较为生疏,兴趣往往也较大。在此阶段中,教师须一步步的将软件介绍给学生,如讲授按照某种顺序讲授诸如界面、工具条、用户环境、特定命令的使用等。在此过程中,教师可能需要借助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等方法进行教学,一方面保持学生的学习劲头,另一方面尽快让学生熟悉软件操作。
这时,课件需注意要配合教师的节奏,且可能要包含许多信息。教师最好在备课的同时将可以采用对比、类比等方法将不同或相同的信息集中在一起,也可以采用上课时讲授的顺序将信息罗列。
涉及到不断切换课件的情况,教师最好能够将穿插的内容有效集中在一个课件中,或者将不同的课件设置成不同的风格,方便学生识别,但风格不能太多。
制作课件时尽量利用超链接的功能。教师可利用超链接的功能灵活地将知识穿插起来。
(2) 模仿阶段
此阶段是学生深化学习命令的阶段。学生主要模仿教师的操作过程,在模仿中掌握命令、工具的使用。在此过程中,因为操作过程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若学生落掉中间某个环节,则会影响整个操作效果。这时,教师可以先将效果展示,再将步骤分解,然后再进行操作展示。在课件制作时,尽量展现操作流程。教师可以将操作过程进行截图、配以文字说明;也可以用录屏软件将操作过程录制下来,在授课的时候播放。不管采用何种方式,要告诉学生此步操作的目的和效果,方便学生理解。
(3) 巩固阶段
这个阶段,学生对软件比较熟练,能够进行一些常见的操作。教师可以安排大量的练习,这些练习可以是课堂作业,也可以是课外作业。教师只需要在课件中对关键部分进行提示即可。
学生操作技能的提高主要来自于练习,对于一些操作技巧,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穿去。
(4) 创作阶段
在经历了模仿阶段后,最好要进入到创作阶段,要求学生用软件把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这就要求学生在课下需要积累大量的知识。从调查结果来看,一碰到具有创作性的项目时,学生要么有想法做不出来,要么是为了应付创作粗糙,而更多的是学生不知如何创作在那里发呆,不动手。这时候教师需要借助课件展现实例,而课件则侧重于项目介绍、分析项目要求、分析思路等前期工作,而操作则可以简单略过。在这个过程中,课件可作出大纲的形式辅助教学。
三、总结
按照学生学习应用软件的过程来指导课件的制作有助于教师把握教学特点,做到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媒体研究方法范文6
0 引言
目前,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了信息化社会、新媒体时代,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新媒体环境中,大学生每天都接受到丰富的信息资源,对大学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两方面的,一方面丰富了大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大学生的成长,这是积极方面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消极影响,使大学生对新媒体产生了过度的依赖,并且沉溺于网络中而忽视了现实世界的交流,阻碍了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容易使大学生受新媒体传播的暴力、黄色信息的影响,破坏大学生道德素养的养成。而且,也给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难点。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媒体环境中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新媒体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势分析
1.1 开阔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
新媒体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使其具有丰富的资源信息并且还有传播广泛、覆盖面广等特点。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引入了新媒体,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将准确的思想内容和积极向上的信息传递给大学生,扩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因此。可以说,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论是教育资源上还是教育方式上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极大方便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1.2 增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在一般的高校思想政治授课的过程中,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授课方式即,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处于从属地位,并且教学内容较为枯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十分有限。但是将新媒体技术引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远程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趣味性。并且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如微博、微信等方式,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同时也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1.3 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优势也受到越来多人的关注,并且在教育工作中也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利用新媒体技术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真正的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主动的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加强自我修养。
2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消极影响分析
2.1 新媒体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产生不良的侵蚀
任何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具有两面性,人们在享受新媒体带来的便利生活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受到新媒体带来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因为新媒体环境具有较高的开放性和自由性的特征,网络监管难度较大,在新媒体中人们较为容易接触到许多不良信息。所以,在这种环境中,如果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缺失或是效能得不到发挥,大学生的道德行为极容易被侵蚀,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严重时将给自己或家人以及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
2.2 新媒体影响了大学生对现实生活能力的把控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人们之间的交流沟通越来越依靠网上交友软件的进行,受时间、地域的影响逐渐减小。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一直在一个虚拟的环境中交流,并且在这个环境中,人们的交往可以不用付任何社会责任,因此学生们可以在其中无所顾忌,长期发展下去,大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享受到极大的自我满足,并其沉溺其中,但对现实的交往能力正在逐渐的弱化,严重时会使大学生失去基本的社会生存能力。
3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3.1 根据新媒体环境特点,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上文中已经明确指出,我国的大学生受到新媒体环境的影响比较大,因此对我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也带了重大的挑战。因此在这种环境下,必须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改革,使其更加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首先应该树立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
一是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理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将课堂主体放在学生身上,并且遵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高学生在教学工作中的参与性,并且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化为主动的学。
二是树立层次教学理念。新时代的大学生都具有自己的不同特点,并且喜欢彰显自己的个性,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必须建立层次化教学,针对大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个性,制定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从而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是树立快乐教学的教学理念。思想政治课堂中所讲授的内容大部分都十分的枯燥、无味,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厌学心理,教学效率十分低下。但是在新媒体环境中提高了思想政治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2 因势而变,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新技能
目前,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休闲以及娱乐的重要工具。因此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该积极地利用新形势、新方法,不断扩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有时代感和有效性。同时,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要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使自身能够适应新媒体发展的改变,具有较强的信息应用能力。并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借助新媒体技术提供的思想政治新载体,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的具有时效性和主动性。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还要积极的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并且提高与学生的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使学生具备较高的抵御新媒体不良信息的侵蚀,保证大学生身心健康,同时也使大学生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
3.3 有效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创新教育教学载体
目前,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了信息化社会,而新媒体是信息化社会的主要产物,具有信息资源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以及交流便捷等特点,这些特点也使新媒体成为大学生接受外来信息和交流的主要窗口。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积极利用新媒体技术和手段,使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时代感,增加其效能。
首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并且具备较高的信息技术,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具有充分的了解,能够运用新媒体平台,创建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实效性;
其次,充分利用新媒体,使其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充分重视新媒体技术运用,不断开展与大学生发展特点相适应的新媒体载体,充分利用新媒体影响力大、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实效性强的特点,增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播途径。例如,对高校贴吧、微信、QQ等交友软件进行利用,并且与学生进行在线沟通和交流,方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