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节日文化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节日文化教案范文1
在当今的社会大背景下,人口流动已是必然趋势。要帮助外来人员对异地他乡产生归属感,使来自不同地方的孩子与本地孩子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真正实现从“合”到“融”。简单的说教不能做到内心的互相认同、心灵上的沟通,我们必须关注文化融合。为此,我园进行了多元文化融合课程的开发。
一、资源整合,积累多元文化融合素材
幼儿园里有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孩子,他们幼时的生活背景各不相同。他们成长的那个家乡和我们这里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承载着中华优秀民族文化。我们要把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收集起来,成为孩子们学习的重要素材。
1.调查与整合,选择适宜的多元文化内容融入课程
我们通过调查问卷,向来自各地的家长收集他们家乡特有的、非常有意义的文化资源。老师们又将通过在网上查到的资料与家长提供的资料相结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有益于幼儿理解和学习的内容,整合到我们的课程中。
2.整合环境资源,使冢乡特色文化资源共享
我们利用各种环境资源,让孩子感受多元文化,潜移默化地了解和融入多元文化的氛围。如参观本地社区的文化馆。前后参观的有浪花苑社区的“农耕文化陈列馆”,吴淞社区的“水乡服饰陈列馆”,园东社区的“胜浦山歌童谣陈列馆”,等等。我们还把家长提供的家乡图片资料和物品资料陈列在幼儿园的走廊和专用教室中,有民族服饰墙、江苏工艺墙,还有蒙古文化体验馆、苏州人家体验馆等。还把不同地区小朋友的照片和家乡介绍展示在走廊中,图文并茂,孩子们非常喜欢去找一找,认一认。
二、生成主题,在课程研究中交流各地文化
1.结合班级实际,生成主题
我们结合班级幼儿情况生成了以“家乡文化”为主题的课程内容。比如班级中安徽的孩子比较多,我们就先由这些孩子介绍自己家乡的风景、饮食、民间艺术等,让孩子对安徽的文化产生兴趣,然后由老师挖掘一些与孩子生活接近、浅显易懂的内容设计成教案,通过语言、科学、社会、艺术、健康五大领域的渗透学习,从不同侧面了解安徽的文化特点,如安徽黄山、安徽剪纸、黄梅戏等。通过这样的学习,本地的孩子和家长也感受到其他地方文化的魅力,不再排斥外来文化。
2.系统规划,形成主题课程
在这些主题开展中,孩子们主动与家长收集家乡的童谣、游戏、民间艺术等,互相介绍、互相学习。我们在讨论中发现,各班幼儿家乡的分布情况都有雷同,而且来自四川、浙江、安徽、河南等地的幼儿较多,来自云南、内蒙古、黑龙江等地幼儿家乡的文化很受大家的关注。所以为了让孩子更系统地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经过多次研讨,我们分年龄段形成了12个主题活动内容。
三、特色游戏,在各类游戏活动中融合多元文化
游戏是儿童的基本学习方式,幼儿园除了教学活动,还在一日活动中安排很多游戏,如规则游戏、角色游戏、区域游戏。
1.规则游戏,合理补充
我们把收集的一些素材改编成各类规则游戏,如语言游戏中的家乡童谣,智力游戏中的家乡风景、服饰、节庆棋,还有各地的户外民间游戏,都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2.区域游戏,主动探索
我们还在区域游戏中分别投放了有关幼儿家乡文化的学习材料,让孩子在自主学习和探索中获得知识经验。如在益智区的配对游戏中了解不同民族的服饰,在手工区的民间剪纸游戏中探索剪纸的方法和规律,在健康区的民间游戏中体验民间游戏的快乐。
3.角色游戏,亲身体验
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特点,在我们的角色游戏中融入各地文化特色,让孩子在亲身体验中,在社会往中感受各地不同的生活习俗,了解各地文化。在开设娃娃家时,选取教学活动中幼儿所熟悉的家乡布置为娃娃家的内容,如:江苏人家、河南人家、朝鲜人家等。我们还在小吃店中投放“山东大包”、“天津麻花”、“苏州海棠糕”等家乡小吃,在小舞台中提供云南葫芦丝、山东大鼓、江南水乡的莲相棒等乐器和民间音乐,让孩子在看看、听听、玩玩中了解家乡文化。
我们这些离开家乡的孩子现在很少会用传统的方式过节,即使过节也没有亲朋好友欢聚一堂的热闹,无法感受这种节日的氛围。让孩子在幼儿园共同感受节日文化,无疑是促进各地孩子文化和情感融合的有效途径。
1.同过中国节,在中国传统节日交流中促进多元文化融合
我们会邀请各地的家长来园介绍不同的过节方式,做一些过节时吃的特别的食物,如端午节包粽子,重阳节做重阳糕。让幼儿在资源共享的同时学到了丰富的节日文化知识,还亲身体验了过节的快乐,外地孩子更是找到了归属感。
2.自设特色节,为家长搭建文化交流的平台
节日文化教案范文2
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方针,准确把握德育工作的规律性,体现德育工作的时代性,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不断提高我区德育工作科学化水平,全面推进我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二、工作目标
以特色学校创建为驱动,以德育队伍建设为基础,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测评体系为向导,以校外德育实践基地建设为抓手,切实加强学校德育常规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工作要点
(一)夯实基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
1.切实发挥德育课程及学科德育渗透主渠道作用。各校要进一步贯彻《市中小学学科德育指导纲要(试行)》,不断开发各门课程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资源并发挥其育人功能,进一步完善机制,定期开展德育课程落实情况的检查及学科德育渗透教案评选活动。
2.不断推进中小学校外德育实践基地建设。各校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年级段建立不同的校外德育实践基地并开发相应的校本课程,探索建立校外实践活动评价体系,努力实现校外德育实践活动规范化、课程化、常态化。
3.深入开展理想信念与民族精神教育活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多载体多形式,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和社会责任感。广泛开展党的十精神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及“三观”、“三热爱”主题教育活动(“三观”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热爱”指: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加强民族精神教育,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切实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主题教育活动。
(二)务求实效,全面推进“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教育活动
4.大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以同志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50周年为契机,深入开展“学习雷锋精神、落实雷锋行动”及“日行一善”活动。广泛开展“认星争优”活动,在班级、校级、区级等不同层面地开展美德少年星级评选活动,在未成年人中树立一批美德榜样,进一步深化“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
5.继续推进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继续开展“洒扫应对”活动,从“校园文明礼仪”、“家庭文明礼仪”、“社会文明礼仪”等方面入手,积极开展“文明在我手中”、“文明在我脚下”、“文明在我心中”等主题教育活动,牢牢把握“做人、学习、生活”好习惯养成的三个环节,狠抓常规管理,使学生的基本道德规范得到长期有效的训练,并内化为个人需要,形成良好的素质。深入挖掘学校典型做法,适时在全区中小学中予以推广。扎实推进青少年德育讲堂及城市学校少年宫建设,新建6所青少年德育讲堂。
6.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根据《关于在全市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的通知》(甬教德[2013]29号)文件要求,充分利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深入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着力开展“节日小报”创编、中华经典诵读、优秀童谣传唱、清明节期间组织“网上祭英烈”、“六一”期间组织“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网上签名寄语、“七一”期间组织童心歌咏活动、“十一”期间组织网上向国旗敬礼等实践活动。
(三)深化特色,着力打造学校德育品牌
7.进一步深化特色学校创建工作。不断加快区学校“一校一特色,校校有特色”格局的形成,召开区第二次中小学特色学校创建经验交流暨推进会。各校德育部门要以学校特色建设为依托,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把特色办学理念贯穿于全年德育工作始终。
8.着力打造班主任队伍建设品牌。举办区2013年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培训班,着力培养一批骨干班主任和专家型德育工作者。举办2013年小学班主任大讲堂活动,不断提升班主任专业素养。
9.不断打造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项目。各学校要把科技活动列入学校德育工作的年度计划,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全校性的科技体验活动,逐步形成科技教育项目特色化,重点推进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联合区科协、团区委、工程学院继续开展区大学生校外科技辅导员进校园活动。
(四)注重防范,全力构筑“三结合”教育网络
10.继续推进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落实“六五”普法教育规划,切实发挥法制副校长的作用,采取法制讲座、法律宣传、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形式,组织开展好“中小学生法制教育月”、“中小学交通安全教育宣传月”、“廉洁诚信教育进校园”、反教育、禁毒教育、国防教育等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帮助中小学生从小树立法制观念,使中小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做好第三批市依法治校示范校参评学校的推荐工作。
节日文化教案范文3
首先,我将实习期间的工作收获总结如下:
一、政治理论认识得到提高
为提高全局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局领导组织全局进行时事政治学习,特别是十七大提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使我知道文艺骨干是最积极和最具影响力、凝聚力的组织者和示范者,我们要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加快文化产业建设,创造出更多积极的、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使人们群众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二、进一步了解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
保护和利用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XX年年年初“张北大鼓”成功申报河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基础上,局里人员按照有关文件精神再接再厉、加班加点,组织人员进一步整理、完善“张北大鼓”的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运用文字、录音、录象、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该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地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纪录,并建立了相关档案和数据库。现已将有关资料上报省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进一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站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高度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突出工作重点、明确任务,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效,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质量,完成好普查和保护的历史重任。
三、丰富了民间艺术知识理论
实习期间,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除了认真完成局里领导布置的工作任务,额外的学习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流传已久的社火活动、二人台等民间艺术。初步了解了民间举行社火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以及形式,简单掌握了二人台的节奏动律、舞蹈动作特点和风格特性,弥补了自己在民间艺术知识方面的不足。
四、舞蹈教学方面的收获
做老师容易,做好老师难,除了备课、上课,其余都是琐屑小事。有人说教师干的是良心活儿,我看有道理,做教师不需太大的办事能力,却是极其精细的话,就像艺术家对于他的作品一样要想自己的作品趋于完美,的确得花一番工夫。
通过实习期间的舞蹈授课,我发现在教授新舞蹈时,不能操之过急,一定要循序渐进地讲解清楚动作的要求、规格和要领,制定有效的练习步骤。按照由简至繁的教学原则,首先让学生熟悉音乐节奏,随后是动作练习,最后才是情绪表达。在动作练习中,将组合动作分解成单一动作,难度较大的单一动作还分解成局部动作(上肢或下肢动作)。如教授第三套健身秧歌第一段《叫技》时,我先让学生熟悉音乐,准确把握节奏,然后将舞蹈动作分解成单一动作,先教下肢脚的动作,后教上肢扇子和手绢的动作,再结合起来学习,并在这两个基础上加以表情训练。在训练过程中,还要注意训练的科学性——运动量和动作幅度符合不同年龄学生的生理特点,对其进行适度训练。
五、其他方面收获:
为营造浓郁的节日文化氛围,跟随文化馆工作人员精心组织了年春节系列文化活动,并有幸成为文化馆辅导小组的一员。春节系列文化活动是每年群众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保证活动顺利完成,我们成立了系列活动领导小组。同时,加强辅导部人员力量。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系列活动的策划和组织实施,并把各项工作落实到各部室,责任到人。由于组织保障措施得力,年春节系列活动共举办包括,迎新春美术书法摄影展、送春联下乡、春节文艺晚会暨团拜会、第十七届花灯展、正月十五焰火晚会等五项大型活动。满足并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使全县人民过上了欢乐、祥和、喜庆、热烈的新春佳节。
两个月的磨刀练阵,按理说,自己到底是宝刀还是锈铁应该可以从这些日子的点滴表现中露出应有的光泽了,然而直至目前,我却对自己这些许的光泽没有信心,因为我欠缺的东西还很多,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在此,我将工作上最大的不足总结如下:
(一)办公方面:
1、缺乏基本的办公室工作知识,在开展具体工作中,常常表现生涩,甚至有时还觉得不知所措;
2、对实习单位各部门的工作情况缺乏全面具体的了解,从而影响到相关公文写作的进行;
3、对电脑知识的掌握度较低,这直接影响到相应的工作质量;
4、工作细心度不够,经常在小问题上出现错漏;
5、办事效率不够快,对领导的意图领会不够到位等。
(二)教学方面:
节日文化教案范文4
一、校本课程特色化
校本课程是根据学校自己的特点,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基础自行开发出来的特色课程。它是从拓展知识视野,发展思维能力,培养研究能力,提高安全意识、科学素质、文学素养等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需要,来构建校本课程体系的。
1.调查研究,确定主题。同志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所以,我们要组织师生走进农民、工人、干部和知识分子生活,向专业户、企业家、乡村干部、知名人物学习,向网上和书本学习,对本校的传统、老师的特长、当地的特点作深入了解。特别是代表当地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方向的产业,如上京的煤、前坪的铁矿、广平的石灰石:屏山的茶叶,建设的甘蔗,梅山的黄梅。这些都是当地经济支柱的矿产、特产,学生都能从父母、老师和亲戚那里感知当地的产业知识,耳闻目染产业所带来的发展,从而影响着学生的生活。只有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入手,才能引发学生兴趣。触动学生心声。如上京有煤、米粉、俞志南老先生等资源,而后由师生共同探讨、会诊,确定主题。
2.融合目标,编制教材。围绕知识、情感、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依据当地和本校的实情,编制校本教材为当地事业发展服务。
比如在煤区的学校,学生的家庭与生活,无不受到煤的影响。学校是培养未来的建设者,怎能让天天被煤耳濡目染的学生,对煤的知识一无所知呢?所以,可以为矿山学生编一本有关煤的校本教材。其内容可由煤的知识、科技、安全、欣赏和励志等部分组成。这样的课程,就能依据当地煤经济的支柱,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引领学生热爱煤、珍惜煤,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激发学生为煤的事业做出贡献的无名英雄的崇拜。
又如黄梅产区,可以依据梅那种不畏严寒、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编一本《悦读梅语》的校本教材。其内容可由梅之故事、诗词、书画、赞曲、对联、谜语和骄子等部分组成。这样的课程,能依据当地产业的特点和所具有的精神,激发学生像梅那样,具有不畏严寒、坚强不屈。顽强拼搏的精神,让校本教材鼓舞当地一代又一代人奋勇前进。
3.灵活使用,发挥效益。采用自学、讲座、研讨等多种多样方式,组织师生学习校本教材,让符合时代和当地要求的知识、思想、情感渗透到学生的心中,丰富学生学习养料,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校本课程始终要与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相结合,让教材的编制过程转变为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让学生成为教材开发的主体,让教材随着社会和课程的发展而发展,让学生的成长带上当地的泥土气息。
二、艺术课程多样化
艺术课程,原来是指体育、音乐、美术课程,它们是通过运动会、美术展、歌唱会来展示的。在我校这十年中,艺术课程的展示,经历了从重大节日文艺晚会,到艺术节、再到文化艺术周的发展过程。艺术节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艺术特长、激发竞争意识、张扬个性的平台,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有力地推动了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在多元智力理论的指导下,我校艺术课程的开发注意了以下三点:
1.发扬传统艺术。结合当地社会艺术特色,适时在校内开展雕刻、相声、戏剧等传统艺术活动,结合校内艺术特色,开展篮球、乒乓球、二胡、笛子、卡通画等艺术比赛。
2.融合教师特长。发挥学校教师拥有摄影、剪纸、灯谜等爱好、特长,引导、组织学生开展摄影展、剪纸和猜谜比赛。挖掘学生潜能。
3.关注时展。结合时展的要求,围绕主题开展各种活动。如2008年开展了“我与北京奥运同行”和“三十年巨变”的艺术活动;2009年开展了“我与祖国共奋进”的艺术活动。运用时代的主题,激发学生关注祖国、热爱祖国的思想意识。
艺术课程可依据社会和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不同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让师生在艺术的海洋里体验美,在体验中感悟美,从而获得道德的提升和人格的升华。这样,多样化的艺术教育活动,汇聚在一起,丰富了学生业余生活,培养了学生广泛的兴趣和特长,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影响是深远的。
三、实践课程科学化
实践基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载体,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基地具有劳动、科学和合作的教育资源,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它能有效地克服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只学习不实践、坐而论道的弊端。针对农村地多人少的特点,农村中学可积极开辟劳动与技术实践基地,以便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1.结合当地特点。在实践前,我们认真考虑当地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如当地的气候、土壤、地形、水、品种、产量、销量、技术人员等问题,适宜种植什么,让学生学什么最有价值。
2.注入科技元素。实践基地的指导教师要关注自己学科前沿发展动态,为基地建设注入科技元素。如语文可关注网络文学和科技文学的发展动态,数学可关注时空与数理的科学发展,生物可关注仿生与基因科学发展,地理可关注生态旅游和气候变化等。
3.合理设置课程。我们依据学校及周边资源,以方便学生学习为核心,开设对学生成长有用的课程。学校有喜欢动画特长的老师,就开设动画制作课程。茶叶区可开设茶叶生产、制作和销售课程;甘蔗区可开设甘蔗生产、销售课程;石灰岩地带可开设水泥生产与销售的课程。
无论开设什么样实践课程,不管是劳心还是劳力,都必须注入创新的思想意识,让学生明白劳动磨意志、技术长智慧、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从而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新人。
四、学科课程学生化
网络和信息时代的来临,谍改的深入。教师与教材不再成为学生唯一的信息来源;教材呈现多元化,出现一标多本的现象;教师转变为学生“首席的代言人”和良师益友;学生有了选择教材、选择篇目的权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凸显。于是,作为教师,就必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从注重教材的解读向注重学生解读转变,构建与学生对话的平台,营造平等的师生关系,做到以生为本,努力追求学科课程学生化。
1.撰写有效学案。教师必须从教案向学案过渡,从注重传授知识向注重方法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多元解读教材。依据不同区域,不同层次学生,撰写符合实情的学案。学案要包含预习要点、课堂研讨、训练设计和拓展延伸四个部分。如《小石潭记》可分读文、赏景和解情三节课进行,而后按上面四个部分加以落实。
2.构建对话平台。每两周举行一次学生座谈会,要求教师从师道尊严向良师益友转变,与学生平等地沟通、交流。师生共同探讨学科的知识、情感和思想,共同探讨学习的目标、态度、方法和效益,推心置腹地交谈,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