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的本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技术学的本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技术学的本质

教育技术学的本质范文1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教材特点;组织教学;途径

由于体育课自身的特点―大都在室外进行,组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排除各种干扰,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只有合理而周密的组织教学,才可能使学生从心理和物质上作好充分准备,从而保证体育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因此,组织好教学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当前,大多教师都普遍认为体育课基本是“一堂课,两个球,教师学生都自由”。有些学校则干脆停开体育课。由此导致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发病率上升。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应试教育的影响,师资、经费缺乏等,但最根本的思想上对体育课不够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使教学成为一个动态的统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采取一定的组织教学形式来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从而实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目的。然而,教无定法,任何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都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而变化的。怎样抓好小学体育课的组织教学。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呢?笔者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以供同仁商讨。

一、根据体育课的特点进行组织教学

抓好体育课的常规组织教学。体育课课堂常规是规范体育课的必要条件。教师必须严格认真,坚持不懈地抓好体育课堂常规教育。如:整体集合、服装、精神状态、礼貌行为、课堂纪律等常规训练。教师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使学生养成自觉行动,保证体育课的顺利进行。

抓好体育课各种阶段的组织教学。体育教学过程是由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部分组成的,由于四部分教学内容和学生情绪各不相同,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地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记出现先紧后松、龙头蛇尾的不良现象。上课前,教师要组织学生布置好场地器材等,为上课做好充分地准备。上课开始的组织教学非常重要,教师要抓住学生大都还处在课间休息活动的兴奋状态中的特点,利用趣味游戏等方法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兴奋地情绪稳定下来;基本部分是体育课的重要部分,教师应力求做到精讲多练,语言生动,并不断改变练习方法,在练习中引入竞争性游戏,不同形式的分组练习等,提高学习兴趣;结束部分使学生的情绪放松。此时教师的组织教学更不能忽视,应采用一些调节情绪和恢复体力的放松性练习,保持学生的兴趣。

二、根据教材特点组织教学

体育课中,同一教材的组织教学。同一教材在不同课时中重复练习的难度要求是不一致的。如一年级投掷教材第一课时的要求是教会学生投掷方法;第二课时则要求学生初步掌握投掷方法。通过多次的重复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投掷方法等;每一次练习的难度都有所提高。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对同一教材的重复练习,如果每次都采用同样的组织教学方法,学生自然会感到枯燥无味而分散注意。因此,对于同一教材的重复练习,教师要根据“动型”规律逐步提高动作难度,适当改变组织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根据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组织教学

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有意注意时间短、兴奋过程和无意注意占优势,好奇、好动、好模仿、好竞争等。同时,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意志和情绪等心理活动的变化也是不同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组织教学。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由于学生注意力在课的前半部达到高峰,意志力在课的中后部达到高峰,情绪则在课的后半部达到高峰。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应把新教材安排在课的前半部分。有利于学生对新教材的学习、理解和掌握。在课的后半部分则应安排一些游戏性较强的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同时要做主教材和辅助教材的搭配,尤其抓住主教材的内在联系进行组织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的组织教学要尽量体现在“新奇、活”的原则,采用多种多样的,生动活泼的,使学生能够产生强烈兴趣和新鲜感的组织形式,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四、加强课外活动的组织指导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成部分,是完成学校体育教学任务的重要形式,起到巩固和亏大体育课的效果,使学生得到全面锻炼。因此,作为体育教师,要与学生打成一片,课外活动要积极投身到学生活动中去,给学生多方面的指导,同时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让学生尊重你,支持、配合你。坚持“两操两课”活动。课间操、眼保健操,不光要强调学生快速到场做操,而且要不间断地提醒他们,做操不光是为锻炼身体,更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巩固学习成绩。这样学生就慢慢养成了良好的锻炼意识和锻炼习惯。课间十分钟和课外活动也离不开老师的参与指导。为他们提供多种形式的比赛活动,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增添了学生的体质,提高了学生的自身素养,也有效地巩固率体育教学效果,促使他们树立“生命在于运动”的信念。

五、组织教学与管理如何贯穿于课堂

教育技术学的本质范文2

一、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的内涵

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新知识的一种方法,具有教学方式的协调性,它以教师引导为基础,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根本,具有教学结构的整体性,把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导’与‘学’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的两个侧面,是‘导’中有‘学’,‘学’中有‘导’,‘导’指导‘学’,‘学’检验‘导’的一个动态平衡的发展过程。‘导’是一种手段,是为了培养学生‘学’的能力,‘导’服务于‘学’,促使学生真正学好数学,应用好数学。

二、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的基本程序

小学导学式教学法是根据新课程小学数学教材的基本叙述模式“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而创设的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其基本程序为:情景导入——引学新知——应用实践——课堂小结。

1.情景导入。

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具有他们个人兴趣的世界,而不是一个事实和规律的世界。事物不是以抽象概括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而是以形象、生动、具体、个别的方式存在于儿童的经验中。因此,在课堂伊始,我们要创设问题情境,将抽象的概念生动、形象、具体化,利用儿童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作为激发他们思考的食粮,来唤起学生求知的兴趣和好奇心。只有当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充满热情地主动投入到学习之中时,学生的智慧、文化知识和个人经验才能被有效的结合起来,进而引导学生对情境中的数学元素进行观察、思考,自主提出数学问题,并产生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欲望。问题情境作为引学新知的关键起点,其创设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体现出真实性和现实性。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情景。

2.引学新知。

通过情境的导入,学生的积极性已被充分调动,此时,教师要及时抓住和利用好时机,引导学生一环接一环的去探究新知。在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是急于帮助学生找到答案,也不是急于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而是应该努力创造活跃思维的条件。教师可以逐层揭示学习内容,提供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使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对所学内容作多角度、多层次的观察、分析、思考,探寻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另外,在此过程中,教师尽力营造一种畅所欲言的安全气氛和自由空间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只有在和谐无拘无束的氛围里,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最大限度的被激发。

3.应用实践。

实践是巩固知识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数学课程的内容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学生可以进行一些综合练习,也可以走出教室,将数学知识联系运用于实际生活。通过探索体验,发展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和应用数学能力。

4.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是将眼、耳、脑、口所获取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提炼的过程,起进一步强化重点的作用。通过小结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概括、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

三、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的价值

1.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树立教学新观念。

受凯洛夫《教育学》的影响,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是固定的“五段式”即“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巩固复习、布置作业”或简练为“复习、新课、作业”。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的是教师的“教”,忽略小学生学习的心理,学习的规律,小学生只能作为默默地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其学习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创新能力得不到发展。而且这种“填鸭式”教学模式达不到师生互动关系的双向性,教师的“主导”完全代替了学生的“主体”。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突破了传统教育观念,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由学生主动地发现、探索、解决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首创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争取做到“寓教于乐”。

教育技术学的本质范文3

关键词 中学政治;以人为本;多媒体技术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3-0123-02

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既是中国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更是国家在青少年成长时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及世界观的重要途径。中学阶段的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在系统地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思维及人文素养,是新课改关于实行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祖国新一代青年力量成长的需要。但是由于政治学科较强的理论性,往往课堂形式单一,内容乏味枯燥,教师“填鸭式”教学或者“一言谈”情况比较严重。面对繁重的教学进度要求,教师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授课效率呢?

有调查显示,真正对学生听课效果产生影响的主要是教师的教育作风。政治教师往往在课堂上处于权威和真理的地位,给学生造成一种“专断”的印象,这也就使得学生对于知识产生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甚至产生一些厌倦、排斥等现象。诚然,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之人,对于课堂有着毋庸置疑的掌控权和领导权。当学生认为自己的课堂只是老师表演的舞台,而将自己的思维束缚于老师和课本,甚至压制自己的想法和自主意识,那么这种课堂将是一种可悲的课堂,是“一言堂”。

现在很多中学政治课堂甚至是很多学科的课堂中存在一种现象:教师一直在“讲授――板书――讲授”,学生则重复着“听课――抄写――听课”。这样固化、静态的课堂形式长期盘踞着大多数课堂。其实,课堂存在的意义是为学生学习服务,教师的职责也是将知识传授给每个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的重点、授课的重心,只有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体,课堂成为学生主动汲取养分的沃土,学生的思维之树才能长青,教师的努力和付出才会有更好的收获。

据此,笔者将中央思想方针与教学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以学为主,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并将该教育思想运用到现代化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一定的成绩和效果。笔者就“以人为本”思想与现代化教学工具相结合的教育理念进行阐述和说明,结合自己对此教学思想进行的实践和探索,归纳总结,整理成文。

1 运用多媒体资料,引导学生参与课堂

在近几年的初中政治中考题中,考题形式逐渐多样化,新情况、新思路备受青睐。那么,在日常的政治课堂中,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平台,组织一些相关资料,如调查的数据、漫画、纪录片等,让学生进行即兴讨论、发挥、引申,并结合相应的知识点,运用政治语言,阐明相关问题和解决方案。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日常生活中应用政治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增加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严密性和逻辑性,是一种“以学为主、以生为本”的学习形式。

例如,在“责任与角色同在”这一课,笔者利用网络资源找到一部关于普通中学生的一天的视频资料,将学生学平时常见的事情和问题进行整合,利用具体时间引发学生关于每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的思考。将思考的结果分小组讨论,以课堂发言和记录总结的形式完成本次课程的认识和学习过程,再将责任的回报和代价这一话题集思广益,完成本节课程的学习。同时,本次课程的话题也为下节课的“集体与个人”埋下伏笔,由此进行深入的挖掘,可以将课程内容连贯进行,学生的记忆效果得到很好的增强,学习的热情也得到提升。

2 注重全方位教学,把课堂留给学生

学习知识过程中,“听、说、读、写”4个方面相互促进、相融相通。如果能全面发展,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大有裨益。然而这四个方面也存在“短板效应”,尤其“说”是经常被教师和学生忽略的方面,这样会对学生在知识的领悟和运用中产生不利的影响。故而需要教师适当地将更多的表现机会留给学生,引导课堂以学生为主。

前面提到了关于课堂讨论的问题,但是要做到学生以政治语言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不是仅仅采用第一点的引导性课堂讨论所能达到的。在如何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这一环节,笔者采用先听后说的方法,课堂中使用的多媒体资料以及笔者平时的课堂用语全部运用政治语言,给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语言氛围。在经过听的训练之后,学生结合课本进行讨论,就可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政治思维和政治基础素养,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对于考试中的表达就是水到渠成,信手拈来。

3 理论与实践并重,心理健康法制教育全面进行

在中学政治课程的范畴中,除了马克思唯物主义思想的理论教育之外,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法制教育,也是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因此,在这类知识的学习上,笔者认为应采用开放性的学习方式,根据教学对象、内容、环境的变化,改变教学形式。如自主学习式,教师在课堂上开放多媒体资源,协助学生从生活中选定研究课题,利用科学研究的思路和形式,自主主动地获取、应用知识,并解决问题。

在“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一课,笔者将课题分为现状、献计献策、国策及意义几部分,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确定研究方向,帮助学生制定研究计划。在课堂上集中时间,通过各种手段,包括开放多媒体互联网资源,由学生自行搜集整理资料,笔者则在一边予以适当的指导和说明,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思维得到很好的调动。

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采用探究式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对学生和教师都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于已有知识的掌握和对课程要求的了解,设计课题并进行一定程度的学习和研究,教师则可以从旁协助并加以指点。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极好机会,不仅能够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和学习成绩,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也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4 从教学方式上讲,中学政治课程要求有一定的实践活动

传统机械性的书面作业,占用了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并且记忆效果不佳,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害无利。因此,教师可以在作业上创新,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和观察,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活动中。笔者作为一名中学政治教师,并不赞同完全抛弃记忆性的书面作业,只是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加入了一些实践和应用的环节。根据学生反映,这样的作业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点的领会与应用。例如,笔者在班级建立了一个资源库,包括纸质和电子两种资源,学生可以从中搜集一些与课堂知识相关的学习资料、事例、图片,甚至是有趣味性的视频。学生在这个资源库中实现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共享,并且可以共同就一个问题进行讨论。而且,如果有较好的事例,还可以作为家庭作业进行深入的分析。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对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产生良好的作用,同时对学生思维的启发,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应用,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育技术学的本质范文4

关键词 智能加工技术 信号检测 教学改革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12.054

The Thinking and Practice of the Intelligent Processing

Technology in the Undergraduate Teaching

LIU Yu, WANG Qian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henyang 110819)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processing only considers the numerical control machine tool or the process itself, however, it always lack th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active influences between the numerical control machine tool and the processing process. It is important to design a set of intelligent processing experiment system for th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that are more familiar with the traditional CNC machining and lack of understanding to the intelligent processing technology system. After that, it can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advanced sensor technology and signal detection and signal processing technology.

Key words Intelligent processing technology; signal detection; teaching reform; teaching practice

0 引言

智能加工技术是在传统的数控加工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先进的传感器技术以及信号处理技术等对加工过程进行实时状态监测和过程反馈,对加工过程参数进行评估和调整,从而达到既满足经济性又不破坏零件表面质量的目的。智能加工技术作为一种优越的加工技术现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使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引入其介绍是有一定必要的。另外,智能加工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课程,尤其涉及测试技术、控制理论、信息论、计算机、数学等多种学科。该课程不仅知识点多,牵涉面广,而且一味只是在课堂上采取传统的口头授课方式不能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智能加工的理论知识以及实际动手操作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智能加工中所使用的传感器,信号采集和测试等硬件系统的价格昂贵,大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这些设备,使得对于智能加工的了解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因此我校机械电子工程研究所在学校的支持下建立了智能加工教学试验台,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全方位培养同学们对智能加工的了解,为社会培养全面熟练掌握智能加工技术的实用型技能人才。

1 智能加工传统方法

智能加工的典型方法是利用各种先进的传感器采集加工过程中的信号,再利用信号检测和故障识别技术,对加工过程中的振动、切削温度、刀具磨损以及设备的运行状态等进行监测,根据预先建立的系统控制模型,实时调整加工参数。现在国内外大多采用的传感设备有加速度传感器、位置传感器、传声器等,加速度传感器是最常使用的传感器,它直接检测机械结构的振动加速度信号。常用的位置传感器有电涡流位置传感器和激光测振仪。电涡流传感器相对于金属而言是可用的,而激光测振仪是比较昂贵的设备。噪声传感器在进行机械设备状态检测时使用比较多。不同传感器采集到的振动信号不同,但都能反映振动的特性,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机械设备和结构特征选择传感器类型。在选择传感器时同时也应考虑量程、分辨率、频率响应范围等性能参数。

传感器作为采集信号的首要环节,信号采集设备则是沟通传感器和计算机软件设备的桥梁,利用信号采集设备将传感器信号采集到计算机在进行分析处理。信号采集系统应具有大动态范围、高分辨率、多通道、同步采集的特点。目前世界上先进的信号采集设备有丹麦B&K公司的BK3560B、以及美国NI公司的各类信号采集卡如NI9234数据采集卡、NI6009数据采集卡等。

2 智能加工技术试验台的建设

2.1 系统组成

教育技术学的本质范文5

一、电子技术职业能力定位分析

1.职业能力定位分析

中职教育应遵循职业属性,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适应职业教育的社会需要和个性化需求,优化教育教学。中职学生应具备的职业技能,包括专业技术人才必备的通用能力、特定职位的专业能力以及多学科的职业综合能力。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应遵循中职教育的规律和就业特点,满足企业行业的就业需求,培养学生掌握电子技术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成樽酆鲜导能力较强的技术人员。

通过对珠三角周边相关企业进行调查分析,我们对电子技术职业能力的需求进行定位,确定了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①具备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②具有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家电维修和电工操作的基本能力;③具有中级维修电工的职业技术资格;④具备电子设备操作、电子产品销售能力;⑤从事电子相关的职业活动所需的社交技能,以及继续学习和适应职业发展的能力。

2.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能力定位分析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职业能力的养成表现在两方面: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学生个人行为的转变,通过专业课程的教学相互渗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因此,我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始终贯穿于课程教学之中。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是电子专业的核心课程,以电子技术中典型任务为载体,它包涵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实训。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电子产品的装配、调试和维修工作,也可以从事电子设备的操作、电子产品的销售工作。根据我校电子技术职业能力定位,确定了中职学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职业技能,包括能够简单分析电子线路,识别和检测电路元件;学会使用常用的仪器仪表;能够读懂一般电子电路图,能分析和判断常见电路故障;具备安全用电常识,熟悉电气安全操作的基本规程;养成守时、文明、礼仪、团结、协作的职业素养。

二、实现职业能力的项目教学模式实施

项目教学的显著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这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究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

1.课程项目的确定

确定电子技术基础课程项目是一个系统工程,我校课程专家在专业调研的基础上,分析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的电路原理和制作过程,提炼出电子技术典型工作任务,根据行业企业岗位任务和岗位能力要求,以电子技术典型工作任务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依据国家电子产品维修工国家职业标准,结合电子行业职业道德的要求,将专业能力与关键能力的培养,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融为一体。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和适应性,更加接近企业岗位的需求。在电子技术基础的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教学模式。基于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理念,根据自身学科和后续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需求,我校教师对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知识进行了整合和重构,确定以下课程项目:直流稳压电路充电器、声光控延时开关、环境温度控制器电路、模拟遥控风扇电路、自适应式烘干系统、路灯智能控制器、物体流量控制器等。理论知识以必需和够用为原则,以完成电子工艺过程为主线,在项目任务中融入电子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实训。在技能训练方面,培养学生电子元件的检测与识别能力,电子产品的装配和调试能力;在理论知识方面,加强电子电路分析,简单电子电路图阅读等方面的教学。课程项目模块可以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来制定,也可以是学生组织的创新项目。

2.项目教学模式

在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形成了“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的项目教学模式,以此展开相关联部分的基本特性、结构、原理、制作过程等内容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整个教学过程可分为任务布置、任务计划、任务决策、任务实施,任务检查和任务评价。例如,在“直流稳压电路充电器”模块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教学模式。具体详细的教学过程包括:①任务布置:认识、组装、调试直流稳压电路充电器。②任务计划:学生能够分析原理图,认识装配图,测试部件质量。以项目小组为单位,准备好组装工具,注意组装与调试细节。③任务决策:老师集中讲解直流稳压电路充电器电路工作原理,强调安装调试中的注意事项,项目小组讨论并制定实施方案。④任务实施:项目团队按照直流稳压电路充电器原理图,分组完成直流稳压电路充电器电路的安装和调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⑤任务检查:教师指导项目组相互检查电路的组装与调试,消除电路故障,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⑥任务评价:项目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伴评价等。 过程性评价重点强调学生的职业素养(安全文明操作、实训出勤情况和日常表现);知识性评价通过考核项目小组的完成情况,发现学生在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采用以职业能力本位的项目教学模式的意义

1.加强课程改革,提高办学水平

“以项目为主线,能力为本位”的项目教学模式,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中职教育不断发展。我校电子专业的定位是:服务于珠山角地区电子电工类岗位,根据企业的需求培养复合型人才。按照中职教育的要求,我校加强与企业行业的合作,为学生的学习与实践创造良好的条件,通过项目任务教学,使学生具备适合区域职业特点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为珠三角地区的经济服务。

2.优化教职员工,提高综合实力

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项目教学模式,通常没有固定的教学程序,这不仅改变了教师教学交流的方式,而且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电子技术教师应具备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优秀的专业教学技能、分析和解决故障的能力。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准备教学设备、教材,制作教学课件和熟悉教具,要比以往花费更多的精力。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整体认识和知识水平,全面提高的同时要兼顾学生个体的差异。在校企合作的项目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实践技能得到提高,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3.激发学习主动性,提高职业竞争力

教育技术学的本质范文6

关键词:中小学美术“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本体性价值,教学建议

引言

在2012年颁布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总目标新增的内容中论述要“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指出学校美术教育需要强调“美术的功能和作用”,进而增添学生美术学习的动力因素。[1]

可以看出,“美术教育的改革首先是教育观念的改革”。究其根源在于教育观念影响人们对待美术教育方方面面问题的态度和处理的方法。因此,转变学校美术教育观念的目的,是保障中国学校美术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美术“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价值取向误区

我国于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新设置了“综合・探索”学习领域。该学习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2]可以说,20世纪90年代起,在美术课程中增设的关于美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跨学科学习内容是我国美术课程改革的特征之一,也是今后的美术教育的发展新趋势。

但是,在现在的美术“综合・探索”学习领域中,出现了学科价值认识模糊的现象。当我们去思考中小学的美术“综合・探索”领域价值的时候,就会发现在美术教育中已经把一味的“综合杂糅”跨学科内容当成美术“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课程内容。使得我们看不到真正的或者更为核心的价值。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教育观念中关于该学习领域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美术“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本体性价值,而将该学习领域被降至可有可无的状态,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对于美术“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本体性价值探讨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二、美术“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本体性价值

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可以分为本体性价值和手段性价值。本体性的价值是指作为艺术的美术它本身的质的规定性价值,即所特有的本质性价值,是其他的领域所不具备的这样一种价值。手段性的价值是指在这样一个艺术教育的活动中,它能够取到一种促进其他领域或方面发展的这样一种价值。

纵观我国近百年的中小学美术教育,这其中的变化大多离不开以手段性为目的的教育。而这种目的价值不是美术活动所特有的本体价值。美术“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是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人才的需要新增设的学习内容,是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作用的。它的本体性价值包括“视觉”言语和“视觉”思维两方面。

(一)本能的“视觉”言语表达

美术是视觉的,作为美术的子学习领域的“综合・探索”无疑也是视觉的。而“视觉”言语则是人们运用“视觉”语言符号交流思想,进行交际的过程。

在人类文化诸多形态中,有三种最基本的存在形态,即视觉文化、口传文化和文本文化。这当中,视觉文化发端于文字之前的史前时期,出现于人类文明的诞生之日,例如三万两千年前原始社会人们所创作的图画以及法国拉斯科岩洞两千多年前的洞穴岩壁画,这些都是最早的有关人类思想表达的记录。可以看出,人类在文明萌芽期开始就懂得了用“涂鸦绘画”这门“视觉”言语来记载、表达和探索。而且,在文字出现之前,人类的日常习得技能都是通过图形绘画来形象得传授给下一代的,当时的人类还没有艺术绘画的概念,更不用说绘画技能技法的运用。他们是本能的用“视觉”言语来表达、探索和互相交流的。随着当代科技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社会的人类同样处于视觉文化时代,到处充斥着“视觉”言语,视觉图像表征已成为全球文化传播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因此这种“视觉”言语的表达形式跨越了语言、时间、空间的界限,成为一门无需词汇的、通用的交流方式。艺术的表现力就像词汇组合在一起用来表述人类的思想一样,只是这种表达是建立在视觉层面上的。[3]如今,美术正逐渐成为素质教育的特点之一。美术“综合・探索”领域理应成为我们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也应该如此。通过美术“综合・探索”领域的探索性活动学习可以引导我们对古代社会以及现代社会的“视觉”言语进行主动探索和研究,体验探究的愉悦感,激发潜意识里的运用这种语言进行探索和表达的欲望。

由此可见,美术教育必须更新美术观,在视觉文化时代,美术“综合・探索”学习已成为一种特殊的、具有方法论意义的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形成一种“美术素养”,即处理图像信息的“视觉读写说能力”。传授一种无需翻译的国际化语言,与语文、数学、外语等语言学科同等重要,应当引起国内教育界的重视。

(二)创造性“视觉”思维能力的养成

美术“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是综合性的美术“视觉”活动,旨在开阔视野,拓展想象的空间。而想象具有创造性,属于思维的范畴,它是以表象为素材,加工和改造出来的新的形象。这种想象的过程是一种形象思维的过程,也就是“视觉”思维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