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毕业实习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毕业实习建议范文1
离开学校踏入临床实习以来,我在学习、工作、生活、思想上成熟了很多。在实习期间,让我感觉到有很多学不完的医学知识。虽然在校时自我认为自己的理论知识学得很扎实,但是来到医院实习后才发现自己学到那点“鸡毛蒜皮”的知识远远不足。这不得不迫使我重温每科的理论知识。在工作上让我体会了医学上的紧急性、危险性、服务性和技术性。学会了五心:关心、耐心、爱心、同情心、责任心,也明白了我们医务人员的一言一行对病人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在技术上更应该做到精益求精,一丝不苟。
我第一个实习的科室是呼吸消化内分泌科,是一个内科的综合科室,也是我们医院的一个重点科室了。刚进科室时,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懂,不知道该干些什么,更不知道该怎样去做,当时感到很迷茫啊。当时去的时候正好是上午医生刚刚查完房,在处理病例,我就站在那里,手足无措的,现在想想还有点好笑,当时正不知道干什么时一个学妹把我从那种窘境中解脱了出来,她告诉我在科室需要注意什么,什么时候需要干些什么,该怎样去做,我很感激啊,当时心里热乎乎的。后来带教我的老师忙完后给我介绍了有关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情况,并嘱咐我以后什么有什么不懂得话可以问她,或者向那些学妹请教。最后并严肃的告诉我再跟病人作交流时一定要注意语言和用词,免得给病人和医院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还好在学校时老师有讲过关于和病人交流的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要不当时肯定要被我的带教老师的那种严肃态度吓掉三魂六魄了。
到病房实习,接触最多的是病人,了解甚深的是各种疾病,掌握透彻的是各项基础技能操作。实习的最大及最终目的是培养良好的各项操作技能及提高各种诊疗技能。所以在带教老师“放手不放眼,放眼不放心”的带教原则下,我们积极努力的争取每一次的锻炼机会,同时还不断丰富临床理论知识,积极主动地思考各类问题,对于不懂的问题虚心的向带教老师或其它老师请教,做好知识笔记。遇到老师没空解答时,我们会在工作之余查找书籍,或向老师及更多的人请教,以更好的加强理论知识与临床的结合。按照学校和医院的要求我们积极主动地完成了病历的书写,教学查房,病例讨论,这些培养了我们书写、组织、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
在实习期间,我先后在呼吸消化内分泌科,急诊科,泌尿外科,心内科,神经内科实习工作,在这些科室里,我见到了很多病人,见识到了很多疾病,学到了很多东西。
在呼吸消化内分泌科,带教我的老师是一名糖尿病专家,跟着她,我了解了有关糖尿病的概念,症状,诊断,治疗措施,预后以及糖尿病的预防等。通过其他老师,我还学到了肺结核,肺气肿,肺癌,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肝炎,肝硬化,
在医院实习期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以病人的身体健康,疾病转归为目的,我们严格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所有操作都严格遵循无菌原则。我们在内、外、妇、儿各个科室里,都是认真细心的做好各项工作,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对各种常见病,多发病能较正确地进行预防、诊断和处理。比较熟练的掌握了临床常用诊疗技能。本着三基、三严的精神,培养和提高了我们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在这段短暂的实习时间里,我们的收获很多很多,如果用简单的词汇来概括就显得言语的苍白无力,至少不能很准确和清晰的表达我们受益匪浅。因为我们知道实习期间的收获将在今后工作中有更好的体现,所以我们用某些点线来代替面,用特殊代表个别。总之在感谢一附院培养我们点点滴滴收获时,我们将以更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更扎实牢固的操作技能,更丰富深厚的理论知识,走上各自的工作岗位,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能力,对护理事业尽心尽责!
本人在临床实习24周期间,能严格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要求自己,尊敬师长,团结同事,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旷工及擅自离开工作岗位。
在工作上随叫随到,任劳任怨,尽职尽责。临床实习是对理论学习阶段的巩固与加强,也是就业前的最佳训练,我倍偿珍惜毕业实习的每一天。“医者之大,生死系之,一有所误,即为杀人”我始终以爱心、细心、耐心和责任心为基本,全心全意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学会了清创缝合术、体表脓肿穿剌及切开引流、骨折复位及固定牵引方法,掌握了胸、腹腔穿剌、骨髓穿剌、腰椎穿剌、人工呼吸及胸外心脏按摩等技术操作。掌握了脑血管意外、急慢性心衰、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急腹症、上消化道大出血、大咯血、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急性药物中毒等危重患者能够及时判断病情,正确应急处理,熟悉临床常用药物的作用、用量、用法、适应症、禁忌症及不良反应的急救。能够很好的完成带教老师交给的各项任务,成为老师名副其实的助手。积极参加疑难病症的讨论,虚心求学,精益求精,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病人视作自己的亲人、朋友去关爱、呵护,给他们温暖,让他们得到心理上的安慰和照顾,深受患者及老师的一致好评。
在实习期间充满了无数艰辛与喜悦,有时加班写病历及病情记录到凌晨两点钟,虽然辛苦,但是自己的知识水平、思想境界、工作能力等方面都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学到了那么多知识,看到了那么多患者经自己治疗后康复出院的笑容,感觉到白衣天使无上的光荣,我将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心、高度的责任感和学识去迎接新的挑战,创造自己有价值的人生,以毕生的精力奉献于这无上光荣的职业,我相信自己的未来不是梦!
医学专业毕业生实习自我鉴定三
XX月份我到XX中心医院实习,按医院和学校的要求和规定,我分别到了急诊、骨伤、内、妇、儿、外、五官、中医等8个科室学习,在实习期间我严格遵守医院及医院各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遵纪守法,尊敬师长,团结同事,严格律己,做到了不迟到、不早退、不旷工及不擅离工作岗位。对病人细心照顾,和蔼可亲。努力将理论知识结合实践经验,在实习过程中我还不断总结学习方法和临床经验,努力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独立工作的能力,实习生活也培养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和医务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经过一年的实习实践我熟练掌握了病程记录、会诊记录、出院记录等所有医疗文件的书写;掌握了临床各科室的特点及各科室常见、多发病人的诊治;掌握了常见化验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及和各类危、重、急病人的紧急处理。较好地完成了各科室的学习任务,未发生任何医疗差错和医疗事故。
临床实习的几个月来,我接触了许多党员,他们之中有教授、有住院医生、有护士,他们职务虽不一样,但对工作的执着和热诚,对病人负责的态度却是一样的且持之以恒的。与他们相比,我们相差甚远。我们对工作远没他们那么执着和热诚,那么精益求精。我们刚去实习的两个月兴致高昂,什么事都抢着干,每天去得早走得晚,渐渐地,有些同学就坚持不住,开始迟到了。而我,虽然从不迟到,但也不像以前去那么早,工作热情也没以前高了。想着刚去实习那会儿,只要听说哪个病人有异常体征,不管那病人是不是我管床或是不是我病区的,我都会去看,去摸,去听。可现在,除了我管床的病人外,其他的病人我都不怎么关心了。是自己都知道,不用看了吗?应该不是。往往是自己以为知道了,其实还不知道。医学博大精深,千变万化,同样一种疾病在不同病人身上的表现往往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我们多接触病人,多思考,多总结。在与病人的接触中我们往往可以获得对疾病诊断极有帮助的临床资料。在这方面,我还做得不够,今后我应与病人多接触,对工作保持激情。
我这人最大的缺点就是不够自信。我对于自己的能力总是怀疑,不敢主动争取承担某项任务,一般只是认真完成老师分配的任务,这使得我做事很被动,失去了许多提高锻炼的机会。在现在这个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里,不善于推销自己的人常常会失掉许多很好的机会,不利于自身水平的提高。在实习阶段,有许多动手的机会都要靠自己争取,因此今后我应更加自信,更加主动.
毕业实习建议范文2
医学专业临床毕业生实习自我鉴定
为期八个月的实习生活转眼已经结束,时间过得真快。实习是我们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临床,迈向临床的第一步;在实习所学的知识让我受益匪浅并将受用终生.下面实习期间的表现进行自我鉴定:
按学校和医院的要求和规定,我分别到了内儿、妇产、骨外、手外、急诊、五官、皮肤性病、中医等科室实习。在实习期间我严格遵守医院及医院各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遵纪守法,尊敬师长,团结同事,严格律己,提旱到科室、不早退、不旷工及擅离工作岗位。对病人细心照顾,和蔼可亲,经常受到科室同事的认可和病人表扬。努力将理论知识结合实践经验,在实习过程中我还不断总结学习方法和临床经验,努力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独立工作的能力,实习生活也培养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和医务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经过实习实践我熟练掌握了病程记录、病史书写、会诊记录、出院记录等所有医疗文件书写;掌握了临床各科室的特点及各科室常见、多发病人的诊治;掌握了常见化验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及和对各类危、重、急病人的紧急处理。很好地完成了各科室的学习任务,未发生过医疗差错和事故。
实习结束了,我对自己在实习期间的表现满意,将在学校学的理论知识很好的结合临床实践,使我自己对未来的医学工作充满了信心,我定能成为一位合格的临床医生。
毕业实习建议范文3
转眼间五年过去了,马上就要挥手告别校园生活。五年大学,扎根XX。大一义务劳动时种下的小树,如今已有碗口粗细。人生就是这样,在岁月的磨练中逐渐成长壮大。五年来,聆听过众位恩师循循善诱的教诲,而今我已学有小成;五年来,挥洒过青春热泪的沃土,而今已花开遍地;五年来,结识的兄弟姐妹,而今各奔前程;五年来,走过的风风雨雨,而今已成为甜蜜的往昔。
在校期间,我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学习认真刻苦。从迈进神圣医学殿堂的那一刻起便立下的人生目标,就是以希波克拉底誓言做为职业道德的典范,努国做一个合格的好医生。在校期间,我全仙系统地学习了学院开设的各门必修课及选修课,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先后通过了国家英语四级及计算机国家三级。入校后,我除了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外,我比较喜欢参加一些课外活动,包括发伟单、做家教,并积极参加学校和班级集体活动,如青年志愿者、暑期三下乡活动、挑战杯论文大赛等活动。五年的大学生活,是我用青春和激情打造的一段光辉历程,是我思考人生、超越自我、走向成熟的五年,更是我人生的宝贵财富。
在XX省人民医院(三甲)近一年的临床有专业实习,让我不仅具备了一定的临床基本技能,掌握了常见病、多发病在超声、X线、CT、MRI等各方面的影像学表现,而且具备了一定熟练程度的操作能力和诊断能力,并多次参加国内医学研讨会,开阔了医学视野。一年的实习生活里,我得到了各位老师的肯定以及患者和家属的好评。我一直认为,患者的康复和微笑是对我辛勤工作最好的奖励。
五年的大学生活也许很短暂,但我倍加珍惜。未来的人生道路还很长,无论我将来从事哪个岗位,我都会更加努力、虚心学习,立志做一个合格的好医生。
毕业实习建议范文4
关键词:施工企业 企业文化建设 内聚力 核心竞争力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企业的竞争,表面看来是产品和服务的竞争,深一层看是管理水平的竞争,再深一层看就是文化的竞争。 企业文化学的奠基人劳伦斯・米勒说过,今后的500强企业将是采用新企业文化和新文化营销策略的公司。二十年来,企业文化建设逐渐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先进的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当代企业要保持平稳和持续发展,必须开发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建设和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管理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使企业产生持续性竞争力和逆光凝聚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它对企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企业文化概述
1.1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
1.2企业的竞争力由政治力、经济力和文化力三方面因素构成。文化力主要包括企业目标的凝聚力;企业哲学的指导力;企业宗旨的感召力;企业精神的激励力;企业道德、企业风气和企业制度的规范力;企业风俗、企业典礼、仪式和企业活动的强化作用;企业标识、企业旗帜、厂容厂貌、厂服等;企业公共关系活动的辐射力八方面内容。
1.3 企业文化的作用
文化力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源泉,文化力主要作用有:导向作用;约束作用; 凝聚作用 激励作用; 辐射作用;陶冶作用和创新作用七个方面。
2、国有施工企业员工特点
2.1 施工企业员工的组成:由施工管理人员、施工技术人员和施工作业人员,企业员工组成决定了施工企业人员的特点。
2.2 施工企业员工的特点:由于施工工程项目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员工的一些特点。
2.2.1 施工企业员工组成的复杂性,我们既有学历低的,实际经验比较丰富的一线的技术工人,也有文化程度较高的大中专学生,还有一些专门引进的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包括返聘内部的专家型人才)。
2.2.2 施工企业各层次人才特点,施工企业人员按岗位特点员工分为中高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其他管理人员、一线主要生产操作人员、辅助和服务人员及其他人员,相对应的人员可分为高层次人才和普通人员;施工管理人员和施工技术人员属于高层次人才,也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人才。其他人员属于施工作业人员大都是普通员工。
2.2.3 员工的人员分布呈现分散性,施工企业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流动性强。施工企业的组织机构因施工项目而设立,属于临时组建,随着项目的完工,新项目的开工人员组成进行新的调整。
3、国有施工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
企业文化又是一种信念的力量,道德的力量,心理的力量。这三种力量相互融通、促进,形成了企业文化优势,这是企业战胜困难,取得战略决策胜利的无形力量。特别是在当它的力量十分雄厚的时候,能够产生较强有力的经营结果,无论是在市场上的竞争,还是为业主提供服务,或是激励职工共同奋斗,企业文化均可以成为企业的指导思想。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寻求更科学、更系统、更完整的管理体系。企业文化提供了必要的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国有施工企业中要保持平稳和持续发展,应开发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以加强企业管理,强化企业凝聚力、企业理念、企业精神为核心的文化,对于企业的经营和发展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既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又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3.1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
任何一个现代企业的维系和发展都需要两个纽带,一个是物质、利益、产权的纽带,另一个是文化、精神、理念的纽带,就好比“硬件”和“软件”,两者互相支撑,缺一不可。从“软件”方面来说,企业文化建设就是要在实践中逐步树立、形成企业正确的价值观念、独特的企业精神、合理的经营之道、崇高的经营境界以及为广大员工所认同并自觉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企业“软件”搞好了,同时配以企业的“硬件”建设,才具有双重动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自然会提高。
3.2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建设高素质干部职工队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是帮助和引导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有利于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使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谁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谁就拥有竞争优势、效益优势和发展优势。各级领导和干部职工必须充分认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意义,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方面迈出扎扎实实的步伐。但企业文化建设也不是一蹴而就,它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建设不是目的,重在推广和落实。因此在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全员参与,密切配合,确保该项工作的实际效果。
4、新形势下国有施工企业建设企业文化的措施和途径
4.1 企业领导者必须成为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企业文化从某种特定意义上说,是“企业家”的文化。因为,企业是由领导者来管理的,所以,企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的决心和行动,取决于企业领导者对企业文化内涵的深刻认识,取决于企业领导者对建设企业文化的见解和其独具个性及前瞻性的管理意识。只有通过其长远的目光、人格的魅力和管理艺术感染和影响职工发挥最大的潜力,才能不断推动企业科学、可持续发展。
4.2 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与企业管理相互融合。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并不是要抛开制度管理。没有较完善的规章制度,企业就无法进行有效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但不论规章制度多么完善,也不可能包罗企业的一切活动,更不能从根本上规范每一个职工的行为意识。而企业文化则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力,能够达到增强企业内聚力、加强职工自我控制、激励职工工作激情、提高生产效率的作用,有助于提高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有利于树立企业形象,扩大企业影响。所以,通过文化对管理的先导作用,可实现职工与企业的共同目标,使企业不断提高品位,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4.3 企业文化必须要得到企业全员的认同。
一个企业要想增强内部的凝聚力和外部的竞争力,必须首先形成一致的理念,并且能够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使职工的个人行为从“要求我这样做”转化为“我应该这样做”,使之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企业管理工作应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做好人的工作为根本,只有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坚持敬业、爱业、守业、创业教育,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发掘出能激励企业员工以企业为家、企业兴我光荣、企业衰我耻辱的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形成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的和谐氛围,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企业文化关系着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于企业整体的氛围和形象产生积极地影响。企业文化建设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在我们国有施工企业中,我们必须坚持长期建设和不断创新,使企业文化建设伴随企业建设和发展的全过程,并使文化理念转化为职工的自觉行为,同时,像传教士一样传播企业文化,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周围的人,要相信口碑的力量、相信文化的力量,真正做到使企业文化坚不可摧,成为企业永续经营和品牌建设的强大基石。
毕业实习建议范文5
[论文摘要]国内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不成熟的劳动力市场,为此强调多学科分析思路,提出一个有政府担责制度安排的多元逻辑分析框架,并以广州高校毕业生为例进行就业路径分析。
[论文关键词]充分就业 高校毕业生 路径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充分就业,按照英国经济学家J.M.凯恩颠的定义,指“在某一工资水平下,所有愿意接受这种工资的人都能得到工作”。若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来看,所谓充分就业,可界定为高校毕业生供给与社会需求处于均衡,国民经济发展充分地满足高校毕业生对就业岗位需求的状态。
高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承载着国家人力资源发展战略、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稳定和家庭幸福等的诸多负重,但最近这些年来却遭遇就业难的困境。这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通过文献检索发现,国外对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研究,主要趋向于成熟劳动力市场的经济学供求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分析。国内不少学者也曾借鉴国外这些成熟的理论来探讨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如赖德胜、曾湘泉等从制度经济学和市场供求理论的角度对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进行了探讨。此外,也有研究者尝试从某一学科视角来进行分析,如文冬茅从社会学角度探讨了家庭背景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系,罗三桂从教育学角度探讨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关系,林泽炎则从管理学角度探讨了人才资源开发与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之间的关系。
应该说,上述这些研究在揭示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成因、把握就业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但从现实观察看,国内市场经济和劳动力市场并不成熟,高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问题牵涉到的社会层面异常复杂。人们在试图借鉴国外成熟市场理论或基于单一学科视角的理论框架来分析高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路径时,常感捉襟见肘,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为此,本文针对国内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不成熟劳动力市场的特点,强调多学科分析思路,尝试提出有政府担责制度安排的多元逻辑理论框架,来分析实现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路径。
二、充分就业路径分析的理论思路
所谓路径,即依照一定理论逻辑所推演出来的问题解决思路。这意味着,要提出实现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有效路径,就不得不借助一定的理论分析框架来进行。从学术研究的常识看,准确把握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客观环境条件是提出充分就业路径的基础。
首先,从现实情况看,虽然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实行市场机制已有十多年,但面对的社会劳动力市场至今仍然非常不健全。具体表现有二:其一,劳动力市场存在突出的体制性分割特征,即西方经济学家所称的劳动力市场歧视。我国目前的劳动力市场分体制内劳动力市场和体制外劳动力市场。这种分割的劳动力市场源自政府制度设计的路径依赖。既得利益集团对利益的博弈作用与新体制成长中的不足,导致不同区域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企业之间,甚至同一企业内部不同身份劳动者之间,在劳动力市场运行的机制、规则上存在不协调现象,劳动报酬与保障上有不合理的显著差别,这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带来种种障碍。据第三方教育咨询研究机构麦可思公司公布的调查结果,2010年80%的高校毕业生纷纷选择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营大公司,而不愿意到民营中小企业工作。这足可窥见一斑。其二,劳动力资源不是完全按人力资本的价值进行配置,存在就业机会不平等现象。譬如,掌握社会资源支配权阶层的子女可以通过特殊制度安排轻易获得公众向往的理想职业岗位,即坊间流传的所谓“拼爹”现象泛滥,社会阶层之间的流通渠道被堵塞,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的作用大受影响。
其次,从就业的市场理论看,既然高校毕业生就业已推行市场机制,其充分就业路径分析的理论框架就必然要建立在市场经济原理之上。市场经济学对就业的基本理论假设是:人力资源的市场化合理配置是实现充分就业的必要条件,投资规模的扩大有助于就业的增加。这一已经得到市场经济实践检验的原理告诉我们,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增长与就业增长具有同步性,经济的高速增长是实现充分就业的前提条件;二者实现相互促进和转化的充要条件是就业弹性提高。同时,充分就业依赖于合理的产业结构,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具有明显的就业效应。此外,人力资本投资能够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扩大就业容量,促进劳动力向就业增长弹性较高的第三产业转移,进而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和发展。根据以上所述市场经济学原理,我们可以引申出两个基本命题:
命题1: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对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起着基础作用;
命题2: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经济规模的扩大有助于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可以看出,经济学把充分就业的决定因子放在了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水平上。但现实告诉我们,市场并非万能,如中国近年连续高速的经济增长并未带来高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针对已有理论的缺陷,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C·诺斯等提出了制度主义的经济学主张,认为制度是为了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制定的一些行为规则或约束,其作用主要在于建立一种稳定而有效的激励结构,以减少交易成本和不确定性。一个好的制度安排比配置效率更能促进经济发展与就业之间达到一致。制度主义经济学把宏观的政府制度安排与微观的公众就业行为联系起来,这恰好为实现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了一个极佳的理论分析思路。由此我们可提出第三个基本命题:
命题3:政府的合理制度安排是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保障。
这就是说,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不仅要遵循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规律,同时还要受到政府通过制度安排而产生的激励机制的影响。而这两者实际上都向高校毕业生提出了同一个要求:个体作为人力资本的价值及其社会效用,即就业能力。由此,可引申出第四个命题:
命题4:高校毕业生获取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优势由其就业能力的高低所决定。
但发展心理学的原理告诉我们:个体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除了受其遗传素质和后天环境影响之外,更与其所受系统教育密切相关。接下来的问题是:高校要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负责吗?答案是肯定的。首先,我国1998年颁布的《高等教育法》第五条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从法律上明确了我国高等教育在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上的责任。其次,在追求应然知识的高等教育研究领域,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及其负效应的普遍出现,促使高教研究者重新思考高等教育的本质及其同社会的关系,并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反思。国内不少高教研究者选择以美国克拉克.科尔为代表的实用主义高等教育观来审视中国高等教育,并形成了基本共识:高校应成为社会的服务站,其人才培养模式不能脱离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实际,否则将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并影响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第三,从以培养就业能力为导向教育理念的最终目的看,这一问题的逻辑蕴涵即是回答充分就业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问题。俞宪忠等学者经过论证得出结论说:充分就业作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追求的最优发展状态,归根结底是首先并最终有利于人的发展,充分就业具有巨大的人本主义发展意义和民本主义发展价值。充分就业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存在着相关性,可以从多方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由此可以认为,高校不仅可以,而且应该树立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值得一提的是,得益于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高校人才培养实践也不断出现创新。许多旨在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教学改革命题不断被提出,像“以培养就业能力为导向”、“工学结合”之类的教学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并在人才培养实践中取得可喜成效。由此,我们可得出第五个命题:
命题5:高校肩负培养学生就业能力和提高教育教学行为有效性之责。
另外,从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角度看,个体成功的职业生涯发展需要以早期的准备充分为前提,及时的职业规划并得到良好的辅导有助于个体职业生涯的发展。这些原理在西方被广泛应用于高校职业生涯辅导与就业教育,并在帮助毕业生就业方面取得较好的实践效果。由此可提出第六个命题:
命题6: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有助于高校毕业生提高自己作为人力资本的增值和社会效用。
概括起来,我们可形成如下总命题: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实现,是由经济与劳动力市场、政府制度、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毕业生职业人格多元逻辑及其相互关系作用的结果。
可以看出,以上命题较好地简化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复杂过程,并把分析的焦点集中于直接关联的领域;同时又通过对这些因素间相互作用关系逻辑的分析,将影响毕业生就业背后的多重因素和过程的复杂性清晰而又系统地展示出来。这不失为探讨高校毕业生就业现象的有力理论分析工具。下面将运用这一工具来分析各种因素间的相互作用逻辑和实现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基本路径。
三、实现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基本路径——以广州为例
(一)政府应做出合理制度安排,改善就业环境、创造高端就业机会
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实现固然要立足市场,但根本保障在于政府的合理制度安排。首先,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是促进就业增长的主要因素,但实现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则取决于制度。因而,政府应通过制定和推行合理的政策措施,建立和健全公平的劳动力市场,使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中真正发挥作用。一般认为,劳动力市场的形成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即:(1)劳动力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对合理报酬的取得,(2)在产业间、不同所有制间、地区间自由流动,(3)要有基本的社会安全、人身安全、生理安全和进行再生产的需要。但从现实看,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作用和新型社会保障体制尚未完善,劳动力市场被人为体制所割裂,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部门在社会保障的力度和宽度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不统一,它阻碍了劳动力向非国有经济部门流动,再加上不合理户籍制度的长期存在,极不利于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为此,政府要通过政策、法规建设,尽快实现国有与民营经济部门在社会保障上的统一,同时要尽快修正不合理的户籍制度,让地区间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市场机制作用得以发挥。
其次,积极发展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尤其是产品附加值比较高、能创造高端就业机会的产业,以增加岗位的有效供给。发展服务业促进就业在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既是重要的中长期发展战略问题,也是我国当前改革、发展与促进就业所面临的极为紧迫的问题。为此,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第三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商业、贸易、交通、运输和通讯行业的发展,第二阶段主要是金融、保险以及房地产等服务行业的发展,第三阶段是以科技和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行业的发展。理论和实践分析表明,随着工业化推进和发展,传统型服务行业逐渐向现代服务行业转变,第三产业对增加就业的作用越来越大,具有显性就业和隐性就业双重效应,特别是对高素质劳动力将形成巨大需求。对此,政府要通过政策引导调整产业结构,在保持一、二、三产业协调的前提下,积极发展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包括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邮电通信业、金融保险业及教育、文化艺术等这类产品附加值高、对创造高端就业机会具有放大效应的行业,以增加适合包括高校毕业生在内的就业容量。 第三,发展中小企业,扩大就业岗位容量。所谓中小企业,一般指独立所有、自主经营、雇员人数在500人之内的企业。国际经验证明,中小企业不仅是劳动就业的主要承担者,而且是就业增长的主要源泉,还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矛盾的主要力量。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的突出贡献在于,它不仅在经济上升时期,而且在经济萧条、衰退时期也能保持较高的就业增长。1992年的美国总统报告《小企业状况》中指出:“小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经常起到吸纳被大公司解雇的工人的’安全网作用,这对经济衰退期间稳定美国的经济很有助益。旧政府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加快发展中小企业。改革目前的企业注册登记办法,放宽企业准入限制,创造有利于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法律环境,并对中小企业发展进行必要扶持,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使之成为就业增长的重要源泉。同时,要运用财税等手段引导中小企业与地区支柱型大企业进行系列化配套生产体系建设,支持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合作。这样不仅能深化社会分工体系、提高企业的效率,而且会产生协同效应,增强产业群的整体竞争力。此外,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中小企业成为大型企业的配套生产商和其它服务形式的合作伙伴,努力进入这些大企业的价值链,以利其发展,从而为增加社会就业岗位提供保证。
第四,创新制度安排,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培养大学生岗位实践能力。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核心环节,也是长期以来困扰高校教学质量的难题。安排、指导学生参加职业岗位实践是学校的责任,但岗位实践机会的供给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一个明显的现实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追求低成本、高效率的,如果没有政府的政策激励措施,而仅靠高校的努力,要使企业愿意并可以提供给在校大学生进入企业接受系统的岗位实践教育将十分有限。2010年1月,广东省在国内率先颁布《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生实习与毕业生见习条例(草案)》,规定国家机关、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财政拨款的事业和社会团体应当按照在职职工的一定比例接受学生实习。但这些政策到现在为止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主要原因有三:一是这些政策缺乏科学性,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性也不足;二是原出台的政策内容没有细化,可操作性不强;三是原有一些政策在部门执行过程中,力度不够。因此,为解决大学生实践岗位的有效供给问题,建议政府继续出台可操作性强的政策和执行措施,创新制度安排,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培养大学生岗位实践能力。
(二)发挥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建构适切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通道体系
实践表明,在劳动力市场不成熟的条件下,完全依赖市场机制是难以解决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问题的。特别是像我国这种因国家制度设计不完善带来的劳动力市场缺陷,必需通过政府作出合理的制度安排来弥补。因此,政府应充分发挥其公共服务职能,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搭建平台,建构切合实际的就业通道体系。以广州市属高校为例,其生源以本地为主,占60%以上。这部分毕业生的就业有两个保障通道:一是充分利用地方政府的就业保障政策措施。例如,2009年广州市政府发文规定:本地籍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市财政和接受“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的区(县级市)财政分别给予每人每月生活补贴800元。不仅如此,广州市政府部门还出台了政策,规定某些岗位只接受本地生源毕业生。另一个保障通道是社会关系资源。作为家庭所在地,这些毕业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社会关系网络以助于谋求就业岗位。现实表明,这两个通道对保障本地生源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
广州市属高校的其他非本地生源毕业生,他们的就业主要靠高校和政府就业服务机构搭建的就业通道来保障。对高校而言,应组建专门的毕业生就业服务机构和人员队伍,并通过与政府机关、行业企业、校友、教职员工、家长等定期沟通,积累就业信息资源,供毕业生选择使用;同时,利用中国社会普遍重视人情关系的特点,建立和扩充就业服务社会关系网络,增强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的有效性,以助毕业生就业。
此外,对那些具备自主创业基本素质的毕业生,可通过给予系统的创业辅导,让他们在政府政策的扶持下,走上自主创业之路。这不仅能解决他们自己的就业问题,而且还为其他毕业生贡献就业机会,对实现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也具有较好的作用。
(三)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固然需要有健全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环境作保障,但更为关键的,是毕业生自己必须具备较强的就业能力,即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称之为“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就业能力乃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括了适应能力或学习能力、动手能力或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及求职能力等诸多素质。毫无疑问,这些能力的培养是通过高校系统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实现的。但为了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高校必须强化其行为活动的针对性和目标一致性,即提出主导教育行为的教育理念,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首先,由于高校内部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它同社会市场需求之间的协调存在相对滞后现象。因此,高校要树立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根据社会市场需要设置专业,制订并实施人才培养方案,这样才能保证人才的培养与社会的需求接轨。同时,要大力开展岗位实践教育活动。因为,这一方面能使大学生不断调整心理期待和就业观念,实现就业观的自觉适应;另一方面又能使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与现实相适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使其就业能力得到提升并利于充分就业。
其次,推行全程化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促进高校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在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人才为中心的高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大学生就业能力发展潜能的开发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关键。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指出,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有效提高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水平与个人的绩效。从高校组织视角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个人潜能,以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持续发展;从个人视角看,职业生涯规划是其对人生的预期和计划。高校结合专业设置的特点对个人兴趣、能力和发展目标的客观而全面的有效管理,实质上是解决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个人发展的双赢。因此,高校应从战略发展的高度,认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建立和健全专门的辅导机构和师资队伍,实现生涯教育的专业化和全程化。同时,要通过专门的就业教育机构营造有利于培养学生可持续就业能力的校园整体氛围,使高校的教学活动能够敏感地反映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形成全社会支持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合力,让学生在选择和尝试中学会负责,在探索中实现自我发展。这样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涯发展观和进行生涯决策,进而走上从学业规划、专业学习、专业承诺到职业岗位选择再到职业承诺的职业心理发展科学轨道,以实现就业能力之最优发展。
第三,着力培育校园创业文化,激发学生自主创业潜能。创业文化是内生于市场经济的一种特殊文化,包括人们在追求财富、创造价值、促进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心理意识,它能主导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正由于创业文化具有引导、激发人的思想和行为功能,因而高校可着力培育校园创业文化,用以作为激发大学生自主创业潜能的手段和平台。但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校园创业文化,始终要以创业教育为基础。这意味着,高校要注重研究、系统规划、整体推进、形成合力,采取切实有效的创业教育形式,包括开展鼓励创业的政策宣传活动、推出校内创业示范园、邀请创业成功者来演讲、举办大学生创业研讨会、创业设计大赛,以及创办大学生创业报刊等途径等,精心打造创业文化,形成创业氛围,使创业在校园里成为一种时尚和多数人的自觉追求。这样,可促进大学生发展创业意识、激发创业激情、掌握创业技巧。同时,对那些创业潜力较大的学生,要给予进一步的创业专门辅导,促使他们的创业理想向创业现实转化,从而达到激发学生自主创业潜能、以创业促就业之目的。
毕业实习建议范文6
[关键词]环境科学;实践教学;差异;比较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2-0033-02
环境科学是一门综合了化学、生物学、工程技术学等自然学科以及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作为一门交叉特色明显的学科,环境科学专业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同时还要求学生具备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目前,我国有300多所院校开设有环境科学专业,且多为从原有与环境密切联系的专业,比如工业、农业、水电、地质等母体专业演变而来。经济社会的发展迫切要求环境科学专业在原有学科特色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可见,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提高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专业办学效果的关键。然而在我国高校中,实践教学依然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之一,短板效果日益显现。加强高校实践教学工作,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成为提高我国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对比了国内外高校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差异,以期为我国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提供新的思路。
一、实践教学模式差异
德国高校实行工学结合的“双元制”模式,这被认为有力助推了战后德国经济的起飞。这种模式使得学生学习分为理论学习和工厂操作训练两个部分,学生同时具有学生和学徒两个身份。美国高校倡导“合作教育”模式,即学习、职业技能训练和实际工作三者相结合,让理论学习和真实工作经历结合起来,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英国高校实行“三明治”教育,即工程设计、研究、实验与教学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做好就业准备的同时具有较高的技能和创新能力。澳大利亚高校则通过校际合作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我国环境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应该借鉴这些国家的先进经验,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模式,拉近学生与实际工作的距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教学目标的差异
目前,我国环境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目标主要专注于岗位技能的培养,通过反复训练,使学生掌握职业所需技能。然而,现代大工业生产要求从业者不仅要具备熟练的工作技能,更需要具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世界各国纷纷将原来的以岗位技能为主的实践转变为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比如,澳大利亚明确提出学生要具备“关键能力”,即业务能力、决策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质量意识、合作意识、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七个方面的能力。相比较而言,我国环境科学专业过多强调传统理论教学的重要性,忽略了实践教学和实践基地建设,实践环节培养目标也不明确,大多数高校实践教学体系没有发挥出原有的作用。
三、教学方案制定的差异
国外高校在环境科学专业教学方案的制定之初,就提倡企业和行业的直接介入。比如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要求学校的教学方案要依据行业标准制定,并且需要企业人员直接参与制定过程。国外高校十分重视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者之间的平等。在制定教学方案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工作习惯不同,制定个性化方案。爱尔兰高校进行了开放式、特色化、协作化教学尝试,学生可以在不同特色课程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专业技能。而我国环境科学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很少采用企业或行业标准,也较少照顾到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培养问题。
四、教材的差异
目前,我国环境科学专业在实践教学环节上缺少统一规范的指导教材,各高校基本上都是自行组织人员编写。德国高校教材分为理论教材和实践教材,为应对科学技术的进步,实践教材的编写实行活页式。欧美国家的实践教材编写也要求紧跟技术进步,并且考虑实习和使用的特点,兼顾培训作用等,这类教材一般大量运用实际案例。
五、师资的差异
国内环境科学专业基本上没有专职实践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践的一般为理论授课教师。这一方面是由于国内高校师生比严重不足,另一方面也突显了实践教师缺乏的无奈现实。美国和德国采用外聘教师解决实践教师不足的问题,这些国家外聘教师和专任教师的比例甚至达到1∶1;日本高校的兼职教师比例甚至高于专职教师,大量兼职教师是直接从企业中聘请,实习实践环节也直接在这些企业中完成。这对加强这些国家的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六、启示
(一)发挥政府作用
世界各国对高等教育发展都是大力支持的。美国、日本、韩国等均有相关的立法推动政府加强对高校的资金投入。虽然我国相关文件也明确指出了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但这仅是政府的规定,并没上升到立法的高度。我国可以借鉴国际通行的做法,由政府制定政策鼓励各种资金力量投资高等教育,加大高校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二)更新校企合作模式
德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实践教学都是根据企业的要求来确定的,订单导向特征明显。这种订单式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特点是:企业向学校提出人才需求计划,并且企业每年以学费的形式提供部分培养经费,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实习场所和就业岗位;学校则根据企业对学生人才素质的需求确定培养目标,组织教学。这种合作方式强化了就业导向,优化了实践教学条件。我国高等院校环境科学专业也可以借鉴德国“双元制”运作方式,由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建立校企合作委员会或建立董事会,明确权利、义务关系,开展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运作,规定校企合作完成的项目,以人才需求订单和校企合作项目驱动双方关系。也可以建立一对一校企合作模式,即“一个企业对应一个院校”进行顶岗实习或培训;“一个专业对应一个相关企业”进行专业建设和培训;“一个‘双师型’ 教师对应一项培训”,让教师都有机会到企业进行技能培训,优化职教师资。
(三)以立法的形式规定企业的参与实践环节
德国“高等教育合同”是“双元制”实践教育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高等教育的重要依据。它突出强调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以保证高等教育的实施有章可循;在高等教育的实施主体上,它突出强调了企业参加高等教育的重要性,是实施高等教育的两个主体之一;在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上,它突出强调了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明确主要由企业组织实施;在高等教育的质量评价上,它突出强调了企业参加的重要性,保证评价的中立性和与生产一线的接轨;在高等教育的“供需”关系上,它强调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平等性,明确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我国也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以立法的形式规定企业的参与,从根本上改变企业不愿意参与到高等教育教育中来的现状。
除此之外,还应加强我国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教材建设,提高实践师资比例,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梁红,郭硕.当代高等院校环境科学专业教学改革[J]. 教育教学论坛,2015(15):93-94.
[2] 祝伟伟.德国的跨学科研究:以环境研究为例[J].国外社会科学,2011(5):119-124.
[3] 蒋慧,赵力,方淑荣. 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 科教导刊,2014(7):49-62.
[4] 首珩.借鉴国外实践教学模式深化工学结合教学改革[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1):52-55.
[5] 刘爱荣,周倩倩,张伟贤,等.中美环境科学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差异比较[J].教育教学论坛,2015(6):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