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线下推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食品线下推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食品线下推广

食品线下推广范文1

生产商:北京康贝尔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产品规格及口味:散装、定量装,定量装共三种:桶装250克,袋装108克,168克,198克,盒装42克,82克

四个口味:原味,芝麻,紫薯,玉米

上市时间:2013年8月12日

主销渠道:商超、流通

销售区域:全国

【产品卖点】

1、 营养健康

麦可滋是一款减肥,瘦身,美容、养颜、保健的健康休闲食品 。真燕麦,更营养。燕麦 (裸燕麦)是一种低糖、高营养、高能食品. 燕麦可以有效地降低人体中的胆固醇,,可对中老年人的主要威胁心脑血管病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它还可以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生活工作带来的压力;预防骨质疏松、促进伤口愈合、防止贫血;对老年人增强体力,延年益寿也是大有裨益的。并且可以促进减肥瘦身。而巧克力则能缓解情绪低落,使人兴奋;对于集中注意力、加强记忆力和提高智力都有作用。两者结合,可谓珠联璧合。

2、 轻巧方便

多种不同规格定量装,满足消费者对量的不同需求,且产品设计较轻

【推广支持】

1、 重磅的电视广告

马大姐麦可滋燕麦巧克力TVC广告片,自8月12日开始在CCTV3、湖南卫视、安徽卫视、天津卫视、四川卫视、黑龙江卫视、陕西卫视陆续隆重播出。

2、 精准的网络宣传

马大姐麦可滋燕麦巧克力选择在百度、优酷、爱奇艺、新浪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体,针对关爱健康、注重时尚的年轻一族,进行定向贴片宣传。

3、 强势的线下推广

(1)选择全国100个样板城市的1000家重点KA门店,强势投入地堆或端架等特陈、开展周末专人的持续试吃、制作地贴、围挡、KT板、拱门插牌等等的多形式推广

(2)选择在影楼、影院、公园、欢乐谷、餐饮酒楼、音乐广场(KTV歌厅)、网络休闲会所(网吧)、游泳馆、售楼部、汽车4S店、美容院等等消费者轻松休闲或轻松消费的场所,开展灵活多样的派发品尝、扫二维码获赠网店代金券、买赠等推广。

食品线下推广范文2

关键词:电子货柜;推广模式;零售业态

中图分类号:F713.3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6-0000-01

一、电子货柜技术应用现状

电子货柜是一种结合条码扫描、货柜的控制管理以及与外部系统的集成的全封闭货柜。具有自动、防盗、便捷、省人省力的特点。在我国,电子货柜技术主要在浙江、江苏、湖南等南方省份率先推开。江苏常熟电子货柜已经与电子商务和APP平台相联系,居民可以在社区内通过手机支付购买到生鲜蔬菜、猪肉、水果、奶制品。浙江衢州的“亿家网”将货柜安放在农村超市,除在线购物外,还具备代买车票机票,充值缴费、信用卡还款,景点门票订购等十多样服务,成为便民渠道。

二、零售业态发展新趋势催化电子货柜技术

1.零售业的互联网应用常态化刺激电子货柜技术的产生

2014 年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 47.9%,网络零售的快速增长是零售业发展的亮点。随着智能手机和无线网络技术的普及,消费者通过微信、APP等手机软件进行在线购买已经成为一种常态,零售行业的销售方式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电子货柜技术使网络购买成本低、覆盖范围广、交互性好的特色在零售终端得以实现,可以极大地方便人们的生活。

2.传统零售业微负增长趋势推动电子货柜技术的推广

2015年,全国百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2.5个百分点,实体零售业正面临低增速和企业负利润的严峻挑战。O2O全渠道整合营销将成为传统零售企业走出困境的方向。电子货柜技术可延长零售业的渠道,提供个性化、便利化的零售服务。

3.货物配送的时空不协调性将促进电子货柜的普及

网购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突出体现在用户取货不方便、配货与取货时间不协调、配送造成的货品质量受损等。电子货柜通过在社区建立固定货柜,将配送物品暂时存放,用户通过手机验证码提取电子货柜中货物,解决了配送时间不协调和取货不便的问题。

三、烟台益商物流有限公司的电子货柜推广模式

1.硬终端建设

硬终端主要指电子货柜在社区终端的建设落地。烟台益商物流有限公司在烟台市芝罘区、莱山区、开发区、福山区以及栖霞市的80个小区内安装了92个电子货柜。益商通过与小区物业达成协议,租用人流集中的热点用地,自建货柜配套设备,并安排专人定期维护。益商在选择入驻小区倾向于高档社区和住户人数多的社区,小区覆盖率不足10%。

2.软终端推广

销售推广团队是益商的软终端。销售团队为用户免费办卡开卡,并赠送小额生鲜商品。同时,销售人员在社区面对面教授用户使用电子货柜,解答疑问,以此推广电子货柜在小区内的使用率。目前,全之福开卡会员已超过2万人,其中约1/3的会员在线购买过产品。

3.平台配套服务

电子货柜的使用必须依托于在线平台。全之福电子商城烟台益商物流为电子货柜配套的网购平台。该平台通过特价商品和普遍低价来吸引用户注册并下单,烟台益商物流的自建配送队伍将在24小时内配送货物至小区电子货柜中内,用户凭手机验证码或者会员卡开柜取货。目前电子货柜的使用率约为34%,约20%的小区电子货柜已处于完全休眠状态。

四、益商电子货柜推广瓶颈分析

1.消费者没有养成电子货柜使用习惯

电子货柜最早应用于物流仓储中,但进入零售终端还没有得到消费者接受。电子货柜依托的网络平台主要销售零食、酒水、生鲜和日用品,这都是传统零售渠道的主营商品。让消费者改变传统便利店购买为网络购买,需要企业的有效引导和刺激。

2.推广刺激作用偏差造成会员卡开卡率高,购买率低

会员开卡率高,购买率低是目前电子货柜使用效果不佳的直接原因。全之福网站的会员开卡率高达86%,但实际使用率不足40%。在社区中推广会员卡时,采用办卡赠送鸡蛋、水果或蔬菜的方式,使得有些住户为了多领礼品,一家办多张会员卡,但实际并不产生购买。这种推广方式没有对重复性购买产生有效刺激,因而推广效果不佳。

3.网站平台交互性差,付款流程繁琐大大降低了用户黏度

网购的主要消费者群体为80、90后,这些用户对网上购物体验的要求集中体现在便捷支付、购物渠道多样化和个性化服务。对于手机终端大行其道的新一代消费者来说,仅有网站一种购买渠道显然是非常单一化的,无法实现有效地引流,用户黏度差。

五、电子货柜推广模式改进建议

1.挖掘消费痛点,刺激消费

痛点一:小额购买没有优惠价格。企业应利用价格优势,采用低价特价快速吸引用户。痛点二:传统购物费时费力。配送速度快和门槛低的包邮政策将会刺激购买欲望。痛点三:零售终端货品同质化严重。生鲜食品、绿色食品和进口食品是80、90后的购买热点,通过差异化的产品和快速配送让消费者感受到传统零售无法实现的购买乐趣体验。

2.利用多种推广手段,将线下顾客引流至线上

采用线下推广线上获益的策略,引流用户到平台上进行购买。可采用开卡享受折扣价格、开单获赠代金券、在线签到获赠积分抵现、评价可获得代金券、推荐好友可免单等多种推广方式,将消费者引流到线上购买,从而产生物流配送和电子货柜使用等后续流程。

3.开发微信平台、APP终端等多样化的交互平台

在中国,移动终端的渗透率高达95%,手机成为最大的移动终端平台,微信成为移动终端重要的支付购买工具。企业要利用微信平台、APP终端等在线购买渠道,通过推送促销商品广告、产品特性美文、企业文化宣传等情感化推文,提高与消费者的交互沟通,同时也有助于收集消费大数据,实现精准营销。

参考文献:

[1]张荣.市场研究与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食品线下推广范文3

往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正是有了先行者,也才带动了大量的跟随者;正是有了大品牌的创新尝试,也才有了大量的成长型企业跟进。也许这样最安全,也最稳健。根据赢道顾问快消品营销中心的观察,可口可乐在网络营销上的创新步伐仍然保持着强劲的态势。在快消品丛林中,可口可乐算得上网络传播的先行者,虽然还不至于大肆在网上卖饮料,但除此之外的网络营销手段基本上都能看到它的踪影,每年都会爆出几个较为经典的创意案例。

从三个营销案例掀开可口可乐的网络营销面纱

或许不少人想到可口可乐的网络营销,会把思维伸到那场“可口可乐在线火炬传递”,也许是更早些时候的“要爽由自己,畅享3DQQ秀”活动,其实这里提到的是上述网络活动之后的三次推广,一是“新年的第一瓶“可口可乐”你想与谁分享活动”;二是畅爽加倍更添美味–在线"宴遇"飞轮海活动;三是“零度可口可乐”创意无限度活动。

首次接触这类案例的朋友,或许会津津有味地研读完,而混迹行业较久的策划人则显得比较淡然,三个活动从创意层面讲,算不上大手笔,可口可乐的知名度已经足够响,出位的事件营销几乎不是太需要。而从目标受众的渗透性讲,这三个活动有一定的高度,能够通过活动的创意、互动性、大流量的推广平台、有针对性和吸引力的奖励政策吸引大数量级的用户参与,这也是可口可乐这类企业愿意看到的结果。不过,从2006年以来的网络推广策略看,可口可乐一直都侧重于此类互动性很强的创意和媒介平台,而且都是大流量级的。从中也能够看出有大成效的网络营销案例需要具备这样三点要素:一是创意本身要具备吸引力,能够打动信息受众;二是所选择并且能够激活的传播渠道要拥有足够的影响力,能够影响足够多的信息受众;三是“整合”很重要,包括围绕一个创意点进行挖掘,形成多重表现形式,在多元组合的媒介平台上传播,比如可口可乐这三个网络营销策略中采用了广告片、活动官网、三维视频、卡通动漫、屏保、贺卡等多种形式。

但可口可乐一直以来采用的网络推广办法又是具备一定门槛的,首先来讲创意本身不难达到,但所购买的媒介资源及所创造的引导性内容,都需要承担比较高昂的成本和风险;其次是这类创意活动对参与用户的深层次影响还不足够,促成口碑传播可能性比较小,也即大家玩过一次后,可能就忘了,需要企业不断地投入展开新一轮宣传攻势;三是整合的力度还显得较小、整合的范围还比较窄,导致在大众层面的传播影响未能有效表现。当然,这也跟企业自身的营销计划和营销预算有关系。

网络凶猛快消业面临营销新挑战

不仅是可口可乐这种跨国品牌热情拥抱网络营销,像百事可乐、蒙牛、娃哈哈、伊利、统一等各类快消企业也是每年在网络营销上都投入了相当大的力量。但走到今天,虽然还有绝大多数企业保持观望态势,但快消企业又面临到了网络营销上的新挑战。

根据赢道顾问、火云咨询目前的一些观察和总结,这些营销挑战既来自大环境,也有来自企业本身。

挑战一:大多快消企业目前营销的重点是销售而非品牌,故此投入点集中于电视、平面广告轰炸与终端促销;

营销的线下与线下:是否在网络媒体上投放品牌网络广告,应该投放多少,与线下的媒介保持怎样的比例;是否在展开线下的同时启动规模化、持续性的网络营销,网络营销又有哪些有效可靠的评估标准与手段,对品牌与销售是否确实有效,如何防范风险,在营销管理上与传统营销又有什么不同,需要配备哪些人力与资源等等问题摆在面前,经理人感到了选择的困惑。

挑战一:创意遭遇瓶颈,甚至重复化、苍白,这种问题不仅出现在地面推广中,而且在网络营销中也是屡见不鲜,一些企业举办的活动或者推广办法,大家能够看出其创意的重复度都是相当高的。像统一绿茶做出“嘻哈四重奏”的办公室短剧,是2009年难得的创新之举,估计接下来会陆续有企业进入这块,很快又会陷入红海。这时候,对创意的差异化、出位有了更迫切的渴求。而王老吉的“先声夺金”也是关注度不错的活动。

挑战二:快消企业普遍对网络营销认知不足,或者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仅仅渠道铺货和电视广告投放、终端促销已经让大家疲于应付。这个时候需要高水平的网络营销传播服务商出现,以帮助企业办好这方面的事情,但目前又缺乏更具普遍适用价值的网络营销案例出现,对销售的促进效果还不能让企业普遍信服,导致众多快消企业持观望态度,但又知道互联网的重要性,局促之间,往往步调走得很乱。我们也能看到,一些企业在做网络推广时,折腾了两三个月便偃旗息鼓。

挑战三:如何完整地实施网络营销计划,快消业的营销操盘手们大多处于熟悉阶段,与终端促销、商场/小区展示秀、硬广告投放、渠道商发展、地区铺货等传统营销策略相比,操盘手们还并未能达到驾轻就熟的状态,需要一个线上线下协同作战的新模式出来,因为最终无论是做活动,还是说借活动、新闻、事件来推品牌,都是要推动销售“跑”起来。

成长型快消企业如何挖掘互联网的营销价值

上述挑战的化解,也就是互联网的营销价值得以全面挖掘之时。虽然大多数企业的营销措施不能可口可乐那样设计,但借鉴其借助网络活动和大流量平台、多样化传播内容形式,是非常可取的。具体来讲,邓超明建议,国内快消企业在互联网营销价值的挖掘方面,可以走以下三条路:

一是把品牌推广和产品推广、招商推广视为三大模块,交互推广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推广结构呢?在赢道顾问近一年的营销实操中,大多没有针对某一个创意进行深化,为创意而创意,所有的项目全是在做目标客户群体分析后,围绕品牌、招商和促销来做,把企业的品牌推广、产品推广、招商推广视为三大模块,分别策划,但又在推广媒介和推广内容上相互融入、相互借势,同时以便在推广过程中评估创意执行的效果。

二是以创意型网络活动或故事为推广的切入点,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网络论坛、网络视频、SNS、IM及网络博客等平台的媒介传播和互动沟通价值

要能够通过网络吸引足够的人气,创意的网络活动或者故事是策划的核心,而这个创意如何做,既定的模式不是很管用,需要根据具体的产品和诉求来确定。

在媒介与传播通路的选择上,以前我们更多的是借助电视媒体和平面媒体,如今我们完全可以将推广的触角延伸到互联网上,不仅是网络媒体,而且充分利于社区及网络沟通工具凝聚人气。可能对企业的销售拉动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其影响却却是持续的。如果紧密地围绕线下推广与促销活动展开,则可能获得一份“惊喜”。

三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传播和人群聚合功能,组织技术传播和话题讨论

无论是食品、饮料,还是日化用品,仅有互动还不够,必须有可靠性,塑造可信赖的品牌形象。常常在报纸、杂志或者电视台上看到的产品技术卖点渲染,即使是高管的访谈,这都是营销的有力武器。而现在互联网作为核心的信息传播渠道,其影响力已经不亚于电视媒体、平面媒体。

在有影响力的网络媒体上组织网络专题、跟踪报道、新闻营销及高管访谈等,对塑造可信赖的品牌形象和提升品牌知名度是很有帮助,反馈到终端,则是消费者放心购买的目标实现。

而且论坛、SNS等平台有一个比较强大的功能,就是一些有着类似偏好的相对年轻的网友都活跃于某些特定的网络社区,围绕产品卖点组织消费潮流、生活时尚、品味等方面的讨论,引导论坛用户或话题讨论的参与者们认识到产品的价值和魅力,相应地会分解市场普及的压力。

四是充分利用动漫、IM、Widget、Mini站等工具,植入品牌信息和产品信息

大家或许都会想到这些手段,但如何利用则是最关键的问题,能否产生品牌传播和销售促进的价值则又是更高层面的问题,可口可乐的这三个活动,多使用了这些手段,虽然可能有不少人没有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但肯定又有不少人卷入其中,并且成为可口可乐的忠实消费者。

食品线下推广范文4

我们公司在个性化包装领域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在不改变包装或标签主体结构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通过变化局部文字、颜色、图案等方式,来实现不同程度的包装个性化。比如标签表面的落叶图案,我们将每片叶子的颜色进行少许改变,虽然每枚标签上局部的落叶颜色不一,但整体画面风格是一致的,因此消费者还是能一眼识别出品牌的特征。

前不久,我们推出的一套个性化葡萄酒标签方案就是通过主题元素不变、局部颜色及图案变化的方式来实现的。这款标签采用组合式印刷方式,静态信息部分采用传统印刷,变化信息部分采用数码印刷,此方案得到了客户的认可和积极响应。

据我的观察,目前个性化标签的生产难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数码印刷设备的生产速度还不够块,印刷效率不高,相对来说成本就高了;另一方面是数码印刷设备牵涉到的墨粉、墨水等耗材的成本较高,设备维护的成本也很高。这些都是数码印刷技术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很多企业不愿意推出太多个性化产品的原因:成本高了,自然售价也要拉高,品牌商或消费者是否愿意为此买单就很难说了。

目前,大家对个性化包装市场大多持观望态度,觉得它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但真正开始着手研究怎么做的企业估计不多,技术和成本方面的问题是主要原因,另外就是这个市场的培育和开拓还需要时间。我们目前也在与新老客户积极沟通,让客户知道我们的技术能力。实际上,大部分客户是有个性化方面的潜在需求的,但他们并不知道要怎样才能将这种需求转变为可实现的流程和产品,这就需要我们多与客户进行沟通和交流,来合作实现产品和包装的个性化。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们公司还是以非个性化、大众化的包装业务为主。我们的客户大部分是世界五百强的大企业,对应他们批量化生产的产品,我们为其提供的包装也是批量化的。而个性化包装往往是小批量、针对小众群体的,所以我们的客户有的并不太愿意涉及。

对于包装企业来说,个性化包装的生产成本会比较高。我们现在的目标不是做个性化,而是希望订单数量能够不断压缩,从而走一条精细化、专业化的路子。订单种类太多,对于我们来说是很麻烦的,变换一个订单需要重新调墨、制版,生产效率会受到很大影响。如果客户的单笔订单量足够大,可能他的订单就能满足我们一年的产量需求,那么我们只需要为这一家企业配套即可,其他业务就不用做了,印刷机长在这款产品上也能精益求精,我们也能更好地为这家客户服务。当然这是一种理想状态。

包装企业是围绕着市场转的,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目前个性化包装的市场尚不成熟,我也没有感觉到这个市场的诱惑有多大。

当然,个性化包装肯定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在过去,手工制作的物件比较多,比如手工制作旗袍,旗袍的花色、面料等由顾客选定,再由专门的裁缝为顾客量体裁衣。到了工业化时代,机器化生产、流水线操作、统一化的生产标准,使得定制化的产品愈来愈少。但是到了“后工业时代”,我认为肯定会朝个性化的方向回归。以包装为例,现在的消费者对月饼等商品的过度包装越来越反感,以后就有可能回归到个性化的路子上来,说得通俗点,所谓“个性化包装”就会像过去的服装一样,是量身定做的。

未来,个性化包装可能会逐渐取代传统包装,但在近5年涉足个性化包装,我感觉还是超前了一些,可能需要等到10年以后。因为再过10年,现在的90后、00后开始成为消费主力,这些人比较追求个性,到那时个性化包装市场的需求才会更加可观。

我们现在做艺术品开发,主攻个性化礼品和装饰品两个方向,通过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进行市场推广。线下的话就是通过商层级销售,最终由零售店销售给消费者。在这种模式里,我们扮演的是供应商的角色,找到几家有实力、有意向、有资金,也愿意跟我们共同发展的商,通过他们现有的渠道,使我们的特色产品能够比较快速地到达消费者那里。

第二种方式就是线上推广,在艺术品领域,已经有很多公司直接在天猫或者阿里巴巴开店,绕过所有中间环节,直接跟零售商甚至是终端客户进行沟通,可以直接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及时吸纳消费者的反馈意见。

这两种方式各有优缺点。第一种线下方式比较传统,只要能找到合格的经销商,我们提品,他们提供资金和渠道,就能通力合作,使产品迅速到达消费者手中。线下推广的劣势在于中间商的环节比较多,消费者的喜好和反馈无法及时传达;此外,如果经销商不合格,我们就要重新寻找经销商,重新接触消费者,这个过程会比较缓慢。线下模式的缺点就是线上模式的优点,那就是能够直接跟消费者对话,我们只要找到一个好的电商平台就可以了。而它的劣势在于互联网的虚拟性使得网上对话不如面对面交流能掌握更丰富的资讯。而且,产品上线的话需要一个专门的团队去运营,刚开始的成本可能比线下还要高。所以目前我们也在考虑要不要把这部分线上业务外包出去,但这样也是有风险的:不仅利润会被分走很多,而且如果外包公司的服务不到位,会直接影响我们的品牌形象。

我们现在做的个性化礼品主要通过消费者上传照片的方式来实现。要保证用户的上传体验非常舒适,这里面至少有两个比较棘手的环节,一个是技术,一个是服务。

首先要有一个很好的技术团队来维护这个平台,比如要有足够的带宽、足够的存储空间、同时处理的能力等,不论是10个人还是1万个人同时在线,都应该能比较自如地上传照片。第二就是照片上传之后,客户可能会反复提出修改要求。因为个性化就是“去标准化”,既然没有标准,对我们的服务质量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所以我们现在既想个性化又不想太个性化。比如我们会提供十种不同的个性化套餐供客户挑选,但不会为每个人都定制一个完全独一无二的东西,那样的话成本太高了。

可口可乐的新包装也并不是完全的个性化,有很多东西是统一和固定的,只是更换一下昵称、姓名等信息,从而实现部分个性化,从技术的角度来说也很好完成。我认为,完全个性化的东西适合那种利润率足够高的高端奢侈品领域,比如Vertu手机、游艇、高档服装等,这些产品有足够大的利润空间去支撑它完全个性化。

我觉得做个性化产品必须想清楚两个问题,第一是要不要做个性化;第二是怎么做个性化,标准是什么。

对于第一个问题,个性化的产品利润相对较高,但生产过程也比较麻烦,所以要预先准备好一个服务团队,因为个性化的产品肯定要有个性化的服务和配套的物流体系,从产品研发到设计、生产、包装、物流和售后服务,必须一一配齐,这背后就牵涉到人、财、物的调配问题,只有把这些资源都配齐了,才能够支撑个性化。

食品线下推广范文5

2014年,又是养元六个核桃丰收的一年,在连年倍增突破百亿天花板之后,又迎来了超过30%的增长,达到逾150亿规模(零售价)。在核桃乳品类爆发之后,饮料巨鳄娃哈哈,知名乳企伊利、蒙牛、完达山等,食品大佬盼盼、今麦郎等都相继染指核桃乳领域,就连核桃乳领域的小品牌也都摩拳擦掌,要大干一番。市场局势陡然变得扑朔迷离。

专家说

营销界各路专家英雄围绕六个核桃面对众狼围攻,站在品类发展的角度,对核桃乳市场格局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主要观点和争议如下:

A:品类发展已达巅峰,品牌间的竞争挤压在所难免,很可能出现价格战;

B:各大品牌进军核桃乳,会有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效果,需求将被放大,品类将扩容;

笔者认为,大家的观点虽然都站在了行业的高度看待问题。但上述两种观点无论哪方都缺乏对竞争格局的深入研判,没有把核桃乳的品类生态和企业心态分析清楚,有隔岸观火坐而论道的嫌疑。对市场格局的分析绝不是浮光掠影的惊鸿一瞥,否则企业如是误信了任何一方的观点,都会导致战略思考的方向性错误,很致命!

旁观者清,笔者作为核桃乳圈外人,也只能勉为其难的为大家讲讲核桃乳那些事,希望对相关企业带来一些启发。

解迷局

第一问:核桃乳品类究竟还会不会发展?

多数人对核桃乳品类未来的判断,着眼点都在品类当前的发展是否已到巅峰。已达巅峰,则会出现品牌间严重的相互挤压;未达巅峰,则可能共同将品类做得更大。这样的论断是建立在核桃乳已形成稳固的市场消费规模的基础之上的,而事实上核桃乳的品类边际(栅栏)并未形成。核桃乳八成的销量来自于二、三、四线城镇的年节礼品市场,而日常饮用以补脑的习惯并未普及。换言之,核桃乳品类的发展暂不取决于消费者对品类价值的认知和自我需求,而取决于消费者送礼的购买习性。年节礼品受时代风气的影响较重,是较容易被取代的,核桃乳的品类基础并不稳固。所以,核桃乳现在不能算是稳固的独立品类,说难听点是切割了部分年节礼品这个大市场中的寄生品类,此时妄言品类是否已达巅峰是有失偏颇的。

要看近期品类是否增长,当前的关键点在于分析占到八成销量的送礼习性。核桃乳市场历来是养元六个核桃一枝独秀,从六个核桃当前的市场布局来看,区域的销量强弱较明显,这就给未来的局势增加了一层面纱。弱势区域将被将被六个核桃市场精耕的推进及上述各路诸侯共同填补,区域市场的容量将被做大。只是六个核桃的薄弱区域很可能与当地送礼习俗有关(如闽粤),并不是凭借各大品牌渠道的强势就能产生劲销的,习性的培养有过程。至于过程的长度和市场的增幅就看大家的营销水平高低了。而强势区域势必跟各大品牌发生激烈竞争,节点促销战必烽烟四起,这对消费习性的强化和新的消费力会吸引是有好处的。所以,从消费习性的角度来看,短期内市场总量增长几乎是定局。但未来是否被哪个新兴品类取代,尚未可知。放大消费者对品类价值的日常需求,是未来以核桃乳为根基的企业必修的大课题。

第二问:六个核桃是否会受到较大冲击?

着眼当下,判断出年节礼品市场所受的冲击,就能判断六个核桃是否受到较大冲击。仅看出现多少个大品牌与之抗衡是无法下结论的,而要分析消费者是怎么想的。大众消费者对年节礼品的购买决策源于三点:

知名品牌有面子;外观好看显档次;价格适中能接受。

六个核桃品牌几乎是家喻户晓,三片罐包装比利乐上档次,六七十元的价格带比较适中。同时六个核桃传播的补脑价值是较好的噱头,这也是六个核桃曾经顺利切掉乳企年节市场的利器之一。而其他大品牌的核桃乳同样具备这些属性,可以预见群狼攻势发起之时,便会宣告六个核桃的品类红利时代结束。六个核桃暂时还处于领导者光环的保护之下,其他品牌要在消费者认知中建立专业性尚需时日,所以,六个核桃将面临强势区域受其挑战,弱势区域逐渐发展的情形,最可能出现的情况是:总量仍会增长,但利润也许出现下滑。

第三问:猜猜看,各大品牌都会怎么干?

娃哈哈、伊利等大品牌相继入局核桃乳市场,很多人认为这势必引发一场行业恶战,最后大浪淘沙。本着认为事态的发展未必如此,我们先分析一下大品牌的心态。站在大企业的经营角度,最优的策略不是冒着风险去创造新的市场机会,而是跟随有潜力的市场。一旦发现什么产品迅速崛起,便凭借自己的品牌和渠道优势跟随,如果该领域的先驱者实力不够强大,甚至会被他们熬死熬残。

大品牌之所以不约而同围攻核桃乳,原因就在于通过六个核桃他们看到这个曾经未重视的领域,竟然巨大蕴藏了如此大的发展空间。所以,他们的进入是来分蛋糕的,甚至可以说他们对进入核桃乳是抱有极大期望的,既想在一家独大、市场空隙多的核桃乳市场捡个漏,又看中六个核桃价格带的较大利空。2015年将是各大品牌的试水阶段,若成则加大投入继续捞好处,若不成则有可能就把核桃乳当做一个尚有些许销量子品项做着玩,也可能砍掉。这是典型的“核桃熟了”来分食核桃的心态,能吃一口是一口,没得吃了就撤。大品牌们需要的是新的利润增长点,而不是战争泥潭。可以预见,大品牌们在见不到兔子的时候,不会撒鹰死磕。但初入市的气势必须要保持,前期的投入不可避免,营销攻势也势必会有,否则就是站在台风口的猪,很快就会摔在地上。然而一旦攻势受阻,则难免陷入“六国伐秦”的迟滞状态,可能祸水东引把风险以任务的形式嫁祸给渠道,也可能开始各自寻求差异化竞争来维稳。比如娃哈哈,一开始就从产品形态上与传统核桃乳的三片罐作区分,根本没打算死磕。

破局策

第一问:核桃乳品牌能否从概念上取得竞争优势?

现在有不少核桃乳品牌都打出原浆、原榨等概念,意在强调原料的正宗,暗指别人的勾兑。表面上看来,这是差异化竞争,而实质上对于消费者而言,这并不重要。前文所述,核桃乳的主要消费在年节送礼,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中,品牌影响力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反正又不是自己喝,管他原不原浆,品牌越大越有面子。对于日常的即饮消费而言,核桃乳品类缺乏广谱稳固的消费习惯,销量较小。健脑意识强的人都买核桃去了,原料比饮料功能强。这跟王老吉的“下火”是完全两码事,王老吉能做日常防上火饮料,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中药配方的原料无法取代成品,而其主打的餐饮市场本身就具备必然的消费时机(切割常规饮料的巨大市场),这两条核桃乳都不具备。所以,在核桃乳领域概念的差异化并不能真正在市场层面起到太大的作用,其最大的作用在于引发经销商的兴趣,将其哄上船,并使其年节到来前拼命吃货。所以,概念的架势扎得越足效果越好,当然还必须要有配套的系统化推广手段相辅,否则早修炼成精的经销商们会像泥鳅一样滑溜。

第二问:乳企做核桃乳的方法是什么?

乳企做核桃乳有两条路径可寻:一是效仿传统核桃乳做三片罐,二是采用利乐等乳品包装形态。如果做三片罐,则可利用品牌和渠道优势,直接在箱货销售的时机(年节送礼、日常整件购买)展开促销战,即可在核桃乳市场中获取一定份额;如果做利乐,则是利用当前的“核桃热”推出热门品项在乳品市场中挤压其他品项获取市场份额。两种形态的产品消费时机的不同,整体的策略思路是不一样的。所以,乳企在选择走哪条路时需考量自身资源状况,弱小者是不适合走前一条路的,除非生产“赖货”打价格战,但这并不是长久之道。而强者只要策略的当,走哪条路只是企业决策方向的问题。

第三问:食品企业做核桃乳胜算几何?

风闻盼盼、今麦郎等食品企业进入核桃乳领域,笔者对此感到意外。品牌再大,其延伸的空间也不能超过消费者对其的认知宽度。例如霸王凉茶的失败就源于多数消费者会不自觉的认为“凉茶中可能有洗发水味”。如果说做奶喝做核桃乳还能扯上点关系,那么液态的饮品和固态的休闲食品在消费者认知中处于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做蛋糕的、做方便面的生产核桃乳,多少会给消费者不专业的感觉,经销商亦然!所以,食品企业做核桃乳首先要过的是经销商和零售商的那一关,“不专业”的产品即使许以高毛利也很难让其用心去做,因为感觉不到钱途。同时要跨越消费者的心理关口除了靠时间的沉淀,还需要撇清老品牌的关系花大力气做传播,那就成了与领导者裸的竞争,很难讨到便宜。所以,食品企业做核桃乳做好先在自己品牌及其强势的“自留地”里进行,徐图进取,人家吃肉自己喝口汤也行。妄议谋求全国布局的代价就是,前期你有几个亿来挨?

第四问:六个核桃如何招架才会奏效?

作为核桃乳品类的领导者,六个核桃在品类发展从红利时代向竞争时代过度的关口,保持行业地位不被稀释是当务之急。笔者以为有如下几件事需要解决:

1.做实核桃品类价值,避免曾经被人追着满街质疑尴尬发生,这是整个品类存在的基础。进入竞争期后,对手们即是同志,会一起弄死犯红眼病的小人,此问题随不是本阶段的麻烦事,但却是前一阶段的历史遗留问题!

2.传播教育中必须强化领导者地位,严防李鬼乱市,况且还是一群背景了得的李鬼。一旦消费者对核桃乳的认知中形成多元格局,六个核桃势必被拖入价格战。

3.加大企业资源对渠道投入,迅速跑马圈地,核桃熟了,多摘几个放在怀里,不然就被别人吃了。

4.时刻盯紧乳企对即饮市场的教育,判断其市场份额切割于乳品还是饮料,时机成熟便追击抢新娘。培育工作由领导者亲自干不划算。

5.利用六个核桃的影响力强化“养元”品牌,将品牌关键词从“核桃”逐渐扩展到“养元”。这两个字寓意深刻,有很多饮品可以延伸,为将来新品以差异化姿态进入年节礼品市场,预埋增长点。就算核桃风过了,还能顺利推新品。

第五问:实力弱小的线核桃乳品牌怎么办?

随着各大品牌的相继进入,原有的中小品牌核桃乳都认为狼来了,甚至众多专家也认为二三线核桃乳品牌要过冬了。不可否认,部分新入的大品牌会在部分区域市场内以相对较低的价格带与六个核桃展开人群错位竞争,无意间会绞杀到一些实力较弱的中小品牌。得过且过的年代即将成为过去式,在无为会死的局面下,考校中小企业魄力的时刻即将来临,品牌层面的投入已然不可避免,这场决战究竟怎么打,成为了避无可避的话题。

域决战先做地头蛇是最优的选择。决战首先要考虑的是战场的选择,不要自作聪明的去选择对手薄弱的区域发力,强大的对手没做好,很可能是因为市场培育的难度大暂缓了培养力度,而不是他真的没精力去培养。如果选错了战场,那么恭喜你,结局多半是你豁出老命娶回了媳妇他帮你入洞房。所以,必须选择自己现有的品牌力、渠道力、团队掌控力都较强的市场。

食品线下推广范文6

作为武汉传统小商贸模式的代表之一,叶林海从传统的汉正街小商品市场转战汉口北电商基地——借助互联网,叶林海希望能延续“汉正街时代”的辉煌。

转型之初,叶林海一度这样认为——作为花花公子品牌湖北总,其拥有传统货源优势,加上“省去门店租金”和“无区域性市场”的电商平台——这原本应是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结合的一个典型案例。

但经历近两年转型互联网的探索,却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目前,我们线上的销售规模已远远超过了实体店,但远没有当年实体店那么赚钱。”令叶林海深感困惑的是,在电商模式冲击下,传统销售日趋萎缩:“不搞电商肯定是等死,但是搞电商,在当下又看不到收益。”

事实上,在内地传统产业转型互联网的浪潮中,类似叶林海的经历并非孤例。据经济观察报了解,受困于互联网产业基础薄弱、人才匮乏、资金成本压力大等多重因素,类似武汉这样内地城市的互联网+转型可谓步履维艰。

不止于此,尽管不少地方政府也表现出积极拥抱互联网的姿态。但在现实的产业规划中,一直还停留在框架层面,尚未有实质性的扶持政策出台。

互联网+的困境

相比较一线城市,在内地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的结合,则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在内地缺少相对成熟的互联网产业基础,无论是意识形态、技术支撑还是人才资源,都相对匮乏。”汉口北电商城总经理徐建峰这样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

作为武汉传统小商贸企业转型互联网电商的产业聚集平台,汉口北电商基地承接了大量欲转型电商的汉正街“老商户”。“很多老商户是做传统的分销起家,缺少基本的互联网思维。”徐建峰直言:“传统商户表现出转型互联网的强烈愿望,但很少有人知道具体应该怎么操作。”

武汉四联江宇文化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万中南,其从事木制模型工业品的销售长达20年,属于武汉“第一代”小商贸的代表。今年初,他也加入了汉口北电商基地的“转型大军”。

“我们一直坚持传统的商分销模式,而且生意也一直不错。但是近年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周围的朋友都在搞互联网电子商务,这种氛围很逼人。”万中南对经济观察报记者坦言自己的复杂心理,不搞互联网担心落伍,但自己对电子商务却又一窍不通。

在此背景下,万中南一直希望找到一个“真正懂电商的人才”,帮其运营电商业务。但是相比较一线城市,地处内地的武汉,其电商运营人才相对匮乏。“我现在最缺的,就是电商运营方面的专业人才。”万中南对经济观察报直言。

同样面临人才瓶颈的,还有类似良品铺子这样转型电商的大型企业。作为总部位于武汉的大型连锁休闲食品生产零售企业。2013年,良品铺子线上销售不到一个亿,2014年,良品铺子线上销售突破4亿元人民币。“当你电商业务规模呈倍数增长的时候,对于电商运营者的能力也提出了考验。”良品铺子战略副总裁赵刚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你很难想象让一个只有千万级电商销售额经验的‘操盘者’,去运营一个销售额过亿的电商业务。”

赵刚直言,随着电商业务规模扩大,在武汉这样的内地城市,想找到一个有过规模以上电商运营经验的高端人才,并不容易。“在此现实下,不少企业考虑去外地挖人。但这又意味着高企的人力成本。”赵刚坦言。

事实上,据经济观察报了解,在传统企业转型互联网的过程中,往往投入巨大。以良品铺子为例,除了高端电商管理人才的引进之外,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电商客户团队的不断扩充也在不断推高人力资源成本。此外,系统平台建设、技术开发和电商平台的推广费用,都是不菲的成本支出。

“尤其是电商平台的推广费用,其成本实际上并不亚于实体门店的租金。”赵刚表示,良品铺子的电商业务年销售额达到4亿元,成为武汉业界的“标杆”。但在现实的另一面,其电商业务仍然处于亏损状态。

据经济观察报记者调查,在武汉传统企业转型互联网电商的过程中,持续性亏损已成常态。可供查看的数据显示,武汉大型民营医药流通企业九州通,2014年电商业务实现收入3.11亿元,但却亏损达到4176.78万元。而在汉口北电商基地,超过90%的转型商户至今未能实现电商业务的盈利。

产业政策“雷声大雨点小”

除了内地互联网产业基础薄弱外,传统产业转型互联网+还面临地方产业政策“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

在地方传统细分行业与互联网+的结合中,互联网金融是最为热点的领域。以地处内地的武汉为例,前后不到两年时间,就至少有超过20家互联网金融公司陆续成立,但由于政策不明朗,互联网金融公司目前的发展可谓掣肘颇多。

但据经济观察报调查,区别于全国性的P2P平台运作模式,地处内地武汉的P2P平台,多半是“披着互联网的外衣”,从事传统金融业务。所谓P2P平台模式,即是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将小额资金聚集起来的网络信贷平台及相关理财行为、金融服务。

但武汉多家号称从事互联网金融的P2P平台公司均向经济观察报证实,其主要的融资模式还是依靠理财产品的线下推广,而P2P平台融资后的投资项目,基本是通过线下寻找既有的资产包。“目前,内地大部分号称互联网金融的P2P平台,从融资模式到投资模式,其实跟互联网没有任何关系。”武汉一家互联网金融公司内部人士分析,与阿里巴巴、腾讯这样的大型互联网平台相比,地处内地的P2P平台,缺少线上资源的有效推广能力。

对此,上线仅两个月,线上交易就突破亿元的武汉P2P平台汉金所CEO曾庆群对经济观察报表示,P2P平台属于新兴的互联网金融模式。目前,国家对于P2P平台的监管政策还不明朗,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平台创新功能的发挥。

而国家政策的不明朗,也导致地方在监管政策上的摇摆不定。武汉一家不愿具名的P2P平台负责人对经济观察报抱怨,尽管从中央到地方都在提大力支持互联网+,并一再强调“法无禁止即可为”,但在地方政府的实际操作中却依然是“法无允许不可为”的保守思想。

“我们在工商登记中,核定经营范围一项时,仅‘金融服务’这个内容,地方工商部门都举棋不定。”该P2P平台负责人抱怨:“对待互联网+等新兴业态,内地监管部门往往思想保守。”

在此背景下,武汉多家互联网金融公司负责人表示,希望互联网金融的相关监管政策能尽早出台,让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的结合尽早走向正轨。

不止于此,据经济观察报了解,尽管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大力倡导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的结合,并希望借此在GDP增速下滑背景下,将其培育成拉动经济的新增长点。但地方政府却少有实质性的扶持政策出台,即便是少有的指导性意见,也基本停留在目标和框架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