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宏观经济学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宏观经济学教学

宏观经济学教学范文1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 教学改革 创新

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总体经济运行的规律及政府的政策和行为如何对总体经济产生影响的科学,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掌握其中的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来对现实的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但是由于其课程本身的理论性强,而民办高校校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传统的教学模式及考评体系下,很难保证保证教学的效果。

一、宏观经济学课程特点

(一)宏观经济学理论性强,抽象且复杂

作为一门理论性极强的学科,宏观经济学沿袭了微观经济学的抽象分析方法,通过提出严格的假设前提,去创造一个纯粹的理论分析框架和环境,而这种抽象的理论分析对于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前导课程只有微观经济学的学生来说有较大的难度。宏观部分中的大多数理论模型及公式推导也需要学生具备相应的高等数学的基础,这对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二)图形是重要的分析工具,给初学者造成不小的困扰

宏观经济学理论可以通过平面图来形象直观的反映。但一个最终结论的得出可能需要很多图形来推导出来,这就使得学生花费很多时间来研究这些复杂的图形,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有相当大一部分学生仅仅为了应付期末考试而去记住某一个或者某几个图形,这对整个宏观经济知识体系的掌握并没有太大的用处。

二、民办高校宏观经济学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教学模式被动,手段单一,无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在当前的经济学教学中,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普遍存在,教学手段也多以板书为主。多媒体虽然在教学中有了较多的应用,但板书仍是主要的教学手段,授课的直观性不强。教学模式上,传统的讲授式-考核式模式及“灌输教育”无法将课堂知识与实际问题有效衔接。现在很多高校讲授经济学课程的老师,虽然尝试了许多轻松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教学方法上不敢有所突破和创新,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课时量少、贴合我国经济情况的案例不多限制了学生的理解

我校宏观经济学34学时的课时安排量,相对于这门课程的特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显然比较紧张。而宏观经济学图形展示及公式推导又需要耗用较长的时间,学生也要有充足的时间来自己练习及消化所学知识。因此,要在规定的课时下完全吸收课堂所讲的内容还是有很大的难度。

且从当前教材的选取上来看,教材中与我国经济相关的案例较少。这样导致了课堂上主要讲理论与我国的宏观经济实践缺乏紧密结合,使学生无法正确认识本课程学习的现实价值,很难学以致用。

(三)学生及教师考评方式也影响力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直接影响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诸多环节 ,但无论是教务处对教师教学效果好坏的评价, 还是老师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都主要依据评教分数或考试分数 , 这种评价方式也会使老师和学生都忽略了课堂之外的社会实践学习。事实上 , 宏观经济学的许多经济学理论都是从社会实践中抽象出来进而又用于解决社会问题的。

三、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及创新的几点建议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势,引入探讨式教学方法

与板书相比,多媒体教学具有明显的优势。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先对教材的重点进行归纳和梳理,然后将国内外最新的教学内容、精彩片段、财经热点等,通过多媒体教学来展示,激发学生对宏观经济学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宏观经济学中有大量的复杂图表和数学推导过程,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后,不仅可以节约教学环节所用时间,还能让学生对知识点感受的更生动具体。

宏观经济学本身就是一种分析解决问题的工具,其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思维过程同结果同样重要。因此,为了能够使学生学以致用,必须进行教学方法改革:首先,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所有的教学活动通过小组小组集体行动来完成,其次引导小组关注经济热点,并组织小组讨论、小组比赛,教师最后点评,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宏观经济学的能力,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二)增加教学课时量,应积极推广案例教学。

由于学生本身基础薄弱 , 而宏观经济学课程的知识量又大 ,分析工具的理解及运用又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如果要实现本科阶段中级宏观经济学的教学目标, 那么在教学安排上适当增加课时 ,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课时量增多的同时,教学进度也放缓了,教学内容可以加入更多的贴合中国实际的经济热点案例供学生思考和分析,可以增强经济学理论的实用性,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三)改革考核方式和考核标准

改革成绩的考核方式,将课堂表现、小组参与度、及自主性思考纳入考核范围。首先将课堂表现和参与互动的情况纳入总成绩中,对于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情况进行全过程跟踪考核,这部分成绩可以占总成绩的 20%。其次,从学期初就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整个学期中的所有考核都以小组为单位,实时跟进小组完成任务的程度、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小组排名的上升情况业,对这部分的考核决定小组成员的集体分。第三,根据实时的经济热点问题,布置各小组成员思考,并形成小论文,这部分的考核要拉开档次。最后,结合期末试题,综合考核每个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宏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因此,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还需我们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以提升宏观经济学的整体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韩红莲,张红程. 提高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的体会[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7,( 6) .

[2]赵栋强.“西方经济学”教改中存在的问题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 22) .

宏观经济学教学范文2

宏观经济学不仅是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的入门课程,也是后续学习国际金融、国际贸易、会计理论等专业课程的基础,学好该课程对经管专业的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宏观经济学流派众多,理论性强,涉及大量抽象经济模型和数学推导,且与现实经济密切联系。有不少同学反映,无论是掌握理论还是完成习题,都有一定的难度,而且碰到实际问题也无法灵活运用。另外,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对课程的接受能力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结合教学实践,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认为独立学院的宏观经济学教学应该选择难度适中的教材,适当施压,进行案例引导,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学好该课程。

一、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

在我国,独立学院产最早产生于1999年,是专指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它招收的学生是在高校本科层次第三批录取的,因此通常称为“三本”学生。这部分学生与母体公办大学的学生相比,有其独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相对薄弱。表1以广东省2007—2011年普通高校文理科一本、三本分数线的对比为例来说明“三本”院校(即独立学院)学生的文化功底相对薄弱的问题。从表中可以看出广东省历年来一本与三本的文理科录取分数线差距较大,特别是2009年后,录取分数线差值均在200分以上。可见独立学院学生基础与重点院校相比有一定的差距,知识的系统性较差,个别学生偏科严重,尤其是文科的学生,数学基础较差。例如,很多同学将微积分这门课程戏称为“危机分”,谈“数”色变,参加补考的学生较多。甚至有些学生因此产生抵触情绪,凡涉及数学的学科都信心不足,未接触课程前就认为自己肯定学不会或学不好。这就给宏观经济学的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二)学习热情不足。独立学院的学生普遍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如果一门课不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或者课程有一定的难度(例如涉及较多的抽象概念和数学推导),大多数学生便“知难而退”,缺乏钻研精神。很少有学生能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常常是临近考试时“临时抱佛脚”,一般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以通过考试为目标。

(三)活泼开朗,形象思维活跃。独立学院学费较高,能进独立院校学习的学生家庭条件普遍较好,受家庭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学生大多有文艺特长,灵活好动。一方面,他们在集体中的适应能力、交往能力及组织能力较强。另一方面,他们个性独立,头脑灵活,且形象思维远胜于抽象思维,对于发生在身边的直观经济现象较容易理解,如能适当引导,常会有不错的表现,但对抽象的概念和严密的数理逻辑缺乏应有的耐心。

(四)就业压力大。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普遍较大,独立学院的学生与重点院校的学生在就业竞争中相比处于劣势,因此就业压力更大。受此影响,独立学院的学生通常对实用性的学科学习态度较为积极,对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则认为如果不考研,学了也没多大的作用,能应付期末考试则可。

二、基于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宏观经济学教学

学生是教学工作的主体,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接受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会对教学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基于上述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我认为,在宏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习惯,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弥补其基础薄弱、自学能力不足的欠缺,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慎选教材。目前国内高校用于本科教学的初级宏观经济学教材主要有三大类:一是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宏观分册;二是直接引用由国外著名经济学家撰写的教材,主要有萨缪尔森、诺德豪斯主编的宏观经济学,克鲁格曼、韦尔斯主编的宏观经济学,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宏观分册,斯蒂格利茨的宏观经济学,等等;三是由各类院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编写的自编教材。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宏观分册是国内目前比较权威的经济学教科书,系统介绍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内容安排也符合中国学生的学习习惯,是非常好的入门教材,但是该书涉及较多的数学公式推导、经济模型,且重点放在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上,涉及的前沿问题较少,联系实际的经济学案例分析也不多,不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不适宜用作独立学院的教材。国外学者编写的教材是以西方几百年经济发展为背景总结出的经济理论,配有大量案例,生动形象、浅显易懂,有助于学生理解经济学基本原理。但是中国经济发展与经济制度远没有达到欧美国家的水平,西方国家的教科书中描述的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情况存在脱轨现象,这会对学生运用宏观经济学的知识来理解中国的经济现状造成困扰。各类院校的自编教材内容基本不会超过上述两类教材的基本框架。考虑到独立学院的学生基础薄弱,尤其是大多数文科班的学生数学功底较差,对大量的图表和数学公式难以提起学习兴趣,因此,选取对数学基础要求不高,语言生动,可读性强,教材更新快的哈佛大学曼昆教授编写的《经济学原理》宏观分册作为独立学院经济学入门教材是个不错的选择。同时,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或有考研要求的学生课后将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宏观分册作为补充阅读的参考书目。

(二)立足国情,区别对待同一概念的不同内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由于曼昆教授是立足美国经济现状编写教材,一些经济问题可能与中国实际情况脱轨,讲课过程中遇到此类问题时,要加以区分。例如,第二十四章“生活费用的衡量”,讲到CPI篮子中有什么,中国与美国都是将一篮子物品与劳务分为住房、交通、食品、医疗等项,但这八项在两国的CPI篮子中所占比重不同,例如,中国居住只占13%,美国的住房却占到43%,相反的,美国的食物和饮料只占15%,而中国的食品占CPI的比重高达34%。不仅所占比重不同,它们各自所包含的经济含义也不同。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该问题,授课时最好将中美两国的CPI指标构成及其含义放到一起进行对比讲解。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立足国情更好地体会CPI的含义,同时也能避免让学生感觉理论与现实脱节,认为书本只是纸上谈兵,学了也没多大用处,提不起学习兴趣的问题。#p#分页标题#e#

(三)适当施压,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独立学院的学生都比较聪明,但是大多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靠学生在课后自觉练习,很难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因为绝大部分学生会直接“省略”这一环节。到学期末,问题越积越多,即使讲过的知识当时懂了,过一段时间也会遗忘。因此,在精心备课的同时,还应当精选一些习题作为课后作业留给学生,以巩固和加强课堂知识。通常讲完一章,就将该章节相应的习题布置下去,题量不宜过大,另外习题要求应明确、简单、清晰,并且要施加一定的压力,督促学生完成。例如,下周上课时,学生如果对上周布置的习题没有任何疑问,可任选几题,随机抽学生进行解答,一是可以了解学生习题完成和知识掌握的情况,如果学生对习题有疑问,则应对大多数学生反馈的难点及时讲解;二是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后复习的习惯,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四)注重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课堂时间有限,有些内容需要安排学生课余继续完成,才能达到良好的授课效果。独立学院学生综合素质不差,但学习自觉性欠缺。在授课过程中可将班级学生分组,布置学习任务,小组成员协作完成,大家互相督促、共同探讨、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在此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以下的能力。1.数据搜集能力。现代经济学很多理论以实证分析为基础,在本科阶段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数据的基本能力十分有必要。教师在讲授相关知识点时可指导学生去学校数据库、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库等公共数据资源库收集相应的数据,并指导学生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处理,从中了解中国经济的现状。例如:在讲“一国收入的衡量”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去相应网站查询中国的名义GDP,讲完这一章要求小组成员根据查询的数据,选定某年为基年,分工计算中国的真实GDP、GDP平减指数、GDP增长率等。在讲“生活费用的衡量”时,可安排学生收集历年CPI的数据,并据此计算历年的通货膨胀,以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这样能培养学生搜集数据的能力,为今后的毕业论文和科研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2.自学能力。学生在学习相关理论时若能同时了解该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由哪位学者提出,该学者的生平逸事,等等,有助于学生对该理论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课堂时间毕竟有限,这些工作最好在课间由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共同查询了解。例如,讲到“理性预期”理论时,可指导学生分工了解卢卡斯所处的时代,卢卡斯其人,卢卡斯与理性预期相关的趣事,卢卡斯的主要学术成就,以及他的论文著作,等等。这样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性预期的理论并加深对该理论的印象。3.团队协作能力。学生分组合作学习的优点是每位学生都可以参与到学习小组中去,但在合作过程中可能出现学生“搭便车”的现象,一组的工作量落到一两名同学的身上。为了防止这种现象出现,第一,小组内必须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第二,要求完成任务后,学生必须互相沟通,完全掌握,教师课堂抽查不按既定分工要求的学生回答问题;第三,小组学习任务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任何一个小组成员的表现直接决定了该组完成这项任务的质量和平时成绩。通过以上方法,鼓励落后同学超过前面的同学,引起团队之间的良性竞争,促进沟通进步,提高学习小组的效率。

(五)加强案例教学,使理论更加形象化。独立学院学生的形象思维远胜于抽象思维,他们对于发生在身边的直观经济现象较容易理解,但对抽象的概念和严密的数理逻辑缺乏应有的耐心。因此,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案例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思维引导方式。在授课过程中可采取以下两种案例教学的方式。

1.以最新的财经新闻为背景,引出要讲授的知识点。例如,讲到货币政策之一的“存款准备金”的概念时,先举例说明国内的经济环境,让同学直观地判断目前经济是通货膨胀还是紧缩,再讲当前中国人民银行的准备金政策是什么,并让学生思考中国人民银行这么做的目的,再接着讲解“存款准备金”的概念,以及央行对存款准备金采取的不同政策对经济产生的影响,便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针对某一宏观经济现象积极开展课堂讨论。例如,我国目前处于通货膨胀时期,请学生利用所学的货币政策来讨论央行可以采取什么货币政策来解决通货膨胀的问题。这样就能使得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转变为主动参与其中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另外,观点碰撞还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反应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讨论式案例教学的关键在于问题的设置。问题设置合理,学生才能更好地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层层递进的分析。否则,学生可能分析了几点就出现冷场情况,不了了之,最后还是由教师唱“独角戏”,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讨论问题前,教师应指导学生在课前搜集大量的相关资料,形成自己的看法,上课时才能更积极主动地发言。

(六)根据授课内容,选择恰当的授课方式。由于多媒体的普及,大多数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这种方式包含的信息量大,图文并茂,形象生动,有助于提高授课效率。但由于其放映的速度快,容易导致学生的思维跟不上教师的授课速度。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根据讲授的内容,选择恰当的授课方式,将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教学完美结合。由于板书易于随意圈点标注、控制进度,对于一些重要的经济学公式推导,应该通过板书讲解,让学生的思维容易跟上教师的授课节奏,并且在此过程中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思考。特别是独立学院的学生,他们注意力不集中,上课容易走神,这些内容如果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学生忙于记笔记,课上没听懂,课后又不注重复习,教学效果会打折扣。而对一些图形分析与转换,例如,分析“菲利普斯曲线如何和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相关”的问题时,其中涉及点线的移动,传统的板书既费时又表述不清,采用多媒体教学可节省时间,丰富信息量。总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多媒体与板书的恰当选择,才能强化课堂教学的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宏观经济学教学范文3

1 案例教学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1 案例教学有助于提高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与微观经济学相比,宏观经济学较为年轻,学派多,分歧大,且理论性、政策性更强,其舶来品的特征也使其缺乏现实存在感,因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一门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理程.案例教学法引进有助于提高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案例教学的实践性特征较好地解决了宏观经济学理论性强,抽象难懂的问题.与微观经济学相同,宏观经济学也是采用抽象分析的方法,是通过大量图形和数理分析去阐释相关经济学原理.然而与微观经济学相比,宏观经济学中更强调变量的内生性和分析方法的动态性,涉及的模型也更加复杂,目前大多数国内宏观经济学教材在内容编排上也更多地运用了数学推理和图形分析,这使得宏观经济学变得更为枯燥难懂,既影响到了学生学习得积极性,也影响到了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所具有的实践性特征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大多来源于现实经济生活实践,通过案例的阅读能够使社会阅历简单、实践经验有限的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大量现实经济问题,从而增加其对宏观经济理论的感性认识,使得宏观经济学理论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中不再是一座空中楼阁.

二是案例教学的真实性特征增强了宏观经济学的现实存在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1992 年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之后,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在国内开始逐渐流行并为人们所接受. 作为舶来品,宏观经济学是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市场经济活动规律和经济政策实践经验的抽象和总结.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间不长,无论从我国国情还是从市场经济的完善程度看,都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尤其是通过引入本土案例,介绍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和经济热点问题,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本基本原理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的认同感,使得宏观经济学不再是他山之石.

三是案例教学的综合性特征较好地解决了学生知识的碎片化和条块分割化问题.宏观经济学以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作为分析对象,与微观经济学相比,其涉及市场和主体更多、研究的领域更为广泛、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更为紧密,形成了一个独立而又庞大的理论体系.同时,由于现代宏观经济学诞生的时间较短,学派林立,对同一经济问题不同经济学派从不同的研究角度都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庞大的体系和林立的学派在丰富和发展宏观经济学的同时,也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迷失方向,产生知识的碎片化和条块分割化问题.他们往往拘泥于某一学派或某一问题的认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无法将不同章节、不同学派、不同经济问题中的理论融汇贯通,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案例教学的内容来源于经济实践,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由于现实经济问题大多错综复杂,案例的分析、解决需要学生将所学知识有机联系起来,综合加以运用,因而案例教学有助于实现知识的融汇贯通,解决学习过程中知识的碎片化和条块分割化问题.

1.2 案例教学有助于宏观经济学教学目标的实现

由于宏观经济学理论性强,自学难度大,因此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主要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强调通过教师在课堂上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和课后作业练习等方式达到学生掌握知识、记忆知识的目的.然而,讲授式教学也有其缺陷:一是讲授式教学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容易演变为知识漫灌的填鸭式教学,出现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课堂学得快,课后忘得也快和知识听得懂,题目不会做等问题,影响教学效果.二是讲授式教学的目标主要是强调对知识点的记忆和掌握,而宏观经济学是一门与实践结合很紧密的课程,从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看,它不仅要求学生要掌握相关理论、概念和方法,而且还要求启发学生思维,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不可或缺的工具,因此从当前的教学实际看,有必要对当前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方法进行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案例式教学是一种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式,具有学生主体性、突出启发性、高度互动性和结果多样性等特点.它强调以学生作为教学工作的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一些场景,将学生纳入案例情境,通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产生激烈的思维碰撞和观点交流,引导学生对问题做出分析、判断、推理和论证,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进而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可以弥补讲授式教学的不足,既有利于对学生知识点的记忆和掌握,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宏观经济学教学目标的实现.

2 当前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学方法只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环节.要发挥案例教学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有作用,不仅要对案例教学自身进行发展完善,还要注意其与其他教学方法和教学改革工作的协调配合.

2.1 要注意本土案例的开发

要发挥案例教学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作用,首先必须对案例教学本身不断进行完善. 案例教学涉及环节众多,其中精选适合于课堂教学的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关键.基于当前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开展情况,加大对本土案例资源的开发是一项十分迫切的工作.这是因为,第一,与微观经济学相比,宏观经济学更强调经济理论的政策含义,更强调从经济发展实际出发,寻找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政策建议.然而,目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国内教材案例缺乏,引进的多恩布什、萨缪尔森和曼昆等人编写的外文版教材都是以欧美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实践为背景,案例内容也多来自发达国家的经济实践.国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提出这样的困惑:这些经济模型在中国是否适用,实践中能否运用这些模型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因此,只有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开发本土案例资源,精选学生熟悉的或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经济热点问题作为教学案例,才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现实经济问题的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用经济学思维去观察和思考经济问题的习惯.第二,微观经济学诞生的时间早,可供选择的经典案例多,如蜜蜂与果园、灯塔的故事和公共地悲剧等.而现代宏观经济学产生时间较短,在实际教学中可供使用的经典案例相对较少,因此也需要广大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积极进行挖掘.

借鉴西方国家开发经典案例的经验,我国开发本土教学案例资源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中挖掘. 我国古代虽然没有形成系统的经济理论,但却有着非常丰富的经济思想,加以梳理、挖掘便可成为很好的宏观经济案例素材.例如,我国古代的本末论是关于财富观和经济结构的典型案例,富国之学是宏观经济政策实践的典型案例、善者因之(即实行自由放任的方针)和通轻重之权(即实行国家调控的方针)争论则是我国古代关于政府宏观经济政策之争的典型案例.二是从我国传统文化和习俗中挖掘.如用愚公移山来说明经济的发展方式、治大国若烹小鲜来说明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实践、用我国过年的消费习俗和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消费习惯来说明消费理论等.三是从我国的经济发展实践,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实践中提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也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也进行了诸多实践,这也为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可利用我国上世纪90 年代的软着陆来说明AD-AS 模型,用民工潮、民工荒和大学生就业来说明劳动力市场相关理论,用人民币升值、中美贸易关系、一路一带战略等来说明相关国际经济问题.

2.2 要注意与其他教学方法的区别和配合使用

教学方法具有整体性特征,不同的教学方法有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它们彼此联系、密切配合、互相补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方法体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既要注意对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区分,明确其作用、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同时也要注意各种方法之间的协调配合使用.当前,就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而言,尤其要注意做好以下两点.一是要注意案例教学与举例教学的区别.由于宏观经济学与现实经济问题结合紧密,因此案例教学法和举例教学法在当前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中被广泛使用.由于二者之间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都将二者混为一谈,不加区分.其实二者之间无论在教学目的、教学方式、教学流程,还是教学素材的要求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别.首先,二者的教学目的不同.案例教学是一种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重在启发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举例教学本质上是讲授式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教学辅助手段,其目的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其次,二者的教学方式不同.案例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协调者,要求学生的高度参与,而举例教学则仍然是以教师为主体,不需要学生高度参与.再次,二者的教学流程不同.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流程主要包括吃透理论,精选案例;呈现案例,提出问题;分析案例,做出判断;讨论案例,相互交流和点评总结,深化案例等五个步骤[4],其重在启发、讨论和总结而非描述.而举例则只需要把案例呈现给学生,并做适当分析,不需要学生参与分析、讨论,也不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协调.最后,二者对教学素材的要求不同.案例教学要以案例为中心来开展教学,因此其对选用的案例的要求较为严格,要求所选案例要全面、完整、权威、典型和更具开放性,而举例教学对素材的要求则相对宽松,可以是一句话、一种现象或一个问题,选取例子比较随意,来源比较广.不同教学方法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适用范围,由于不能很好地对二者进行区分,使得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经常把二者混为一谈,不能按照案例教学的步骤和流程规范进行操作,案例选择随意性大,重案例呈现,而轻案例分析、讨论和总结,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案例教学启发学生思维和锻炼学生能力的目的也就无法实现.

二是要注意与讲授式教学方法的配合使用.教学方法具有整体性,各种方法只有取长补短、密切配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如果离开其它方法单独使用,就无法发挥其应有作用.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宏观经济学的本科教学主要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虽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传统讲授式教学的不足,但它也需要讲授式教学为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其在设施过程中存在的理论深度不足等缺点也需要讲授式教学予以弥补.因此,在强调案例教学重要作用的同时,也要注意与其他教学方法的配合使用.基于当前宏观经济学教学工作实际,在传统讲授式教学的基础上,发挥案例教学的辅助作用是一种比较可行的教学方案.

2.3 要注意做好教学配套改革工作

教学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案例教学只是众多教学工作中的一个环节,案例教学的实施还需要其他教学工作的改革与之相配套.

宏观经济学教学范文4

1、教学方式简单

最近几年,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大多数高校在学生考核方面做出了调整,即除了考试成绩,还着重开创了部分实验课程,但宏观经济学的课堂没什么显著的改变,仍是以教师灌输为主。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被动记笔记,由于授课篇幅较大,学生往往赶不上教师的进度,所以学生根本没有独立的思索。

2、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

教学是由教和学组成,有着两次含义,所以教学不仅局限于较,更为重要的是学。但传统教学方式与灌输式教育思想深入人心,大部分学生都缺乏学生的积极性,盲目听从教师的安排,即上课听教师讲,没有独立思索,课后等教师安排作业等。在学习中,学生仅注重教师所讲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没有真正做到学,他们缺乏学习的主动意识,缺乏运用所学知识处理现实中的经济问题,这无疑降低了教学效果。

3、理论联系实践不够

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其的创建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紧密相连,一定程度上说,宏观经济学发展的主要目的在于更好地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纵观国外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他们在教材中有效融合了学生身边的案例,而我国却无法选取较为适宜的安排模仿经济形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的社会体制存在差异性,教师缺乏丰富的经济社会经验。

二、提高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路径

1、创新教学方式

宏观经济学的学了需要认真听讲与记笔记,更为重要的是主动思索,这样才能更深入的了解其理论精髓。所以,教学方式需要创新,也就是说在传统课堂灌输的前提下,增添课后复习与课前预习阶段,让学生在课前先整理一下本节课所需要学习的知识,标记出自己无法理解的知识,带着问题听讲,课后再加以复习。基于课前、课中与课后三阶段的融合,不仅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而且有利于内容的融会贯通。从课堂灌输阶段来看,可以在传统教学方式上增加多种形式的互动,如小组讨论、主体讲座等;可以增加热门话题讨论,如对人民币升值的看法等,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2、引发学生思考,提高积极性

分析问题、理解问题是宏观经济学教学的重点,针对同一个问题,每个学派会有自己独立的观点,导致答案不同甚至相反。为此,教师首先需要引导学生对各个学派提出的观点,以及观点的限制与背景等加以分析,从而解除心中的疑惑,即学生会发现各学派对于同一个问题之所以有不同的答案甚至得出相反结论的原因在于它们假设的前提存在差异性,所以不存在哪个学派推导不正确的说法。基于问题的思考及思维的分析,有利于帮助学生明白每一个宏观理论都具备假设的前提,不是绝对精确的真理。这样,在日后理论模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便会对理论模型的前提条件与假设条件加以重视。其次需要引导学生积极讨论与交流,以批判性眼光分析各种经济理论,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基于不同观点的碰撞,主动创建自己的知识系统。批判地吸收与掌握不同学派的观点,既可以帮助学生开发思维又可以帮助加深学生对抽象知识的了解与认识。最后,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宏观经济学的特征,鼓励学生大胆讲述自己的观点,主要原因在于宏观经济学发展较短,不够健全,不是一门较为精确的科学,在处理相关经济问题与解释相关经济现象是没有统一的标准大难与选择,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经济学习素养。

3、加强理论联系实践

理论联系实践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同时有利于提升学生处理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为了保障教学内容的合理性与时效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在充分了解与掌握宏观经济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开展相应的专题讲座,如与宏观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热点与重难点,如从加息至减息等。从宏观经济政策来看,在具体学习过程中,若一直延续图形分析的方式进行讲解,学生自然会感到厌倦,所以教师需要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即融合我国相关宏观经济政策实行实例分析。值得注意的是,在具备实例的分析过程中,教师需要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回答,如货币政策具备什么性质,这些性质背景下的货币政策会形成曲线移动,且以什么方式进行移动;财政政策具备什么性质,这些背景下的财政政策会形成曲线移动,且以什么方式进行移动。基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学生自然对这样理论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在布置相关宏观经济政策让学生进行练习,加以巩固,这样的方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深入了解与掌握知识点的方式方法,从而帮助帮助更好地掌握宏观经济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内容。由此可见,理论只有与实践有效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

宏观经济学教学范文5

(一)宏观经济学中概念抽象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国家整体经济的运作情况,宏观经济学的鼻祖凯恩斯认为宏观经济不是微观经济的简单加总,研究宏观经济要从宏观经济总量出发研究,这也就产生立一系列宏观经济的概念和指标。宏观经济的概念和指标比较抽象,多数学生感觉看不见、摸不着,容易造成误解和困惑。

(二)教学内容体系难懂

宏观经济理论是一门有争议的理论经济学,流派颇多,每一个流派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我国流行的本科教材多以西方萨米尔森等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者主编的经济学教材为依据。为了体现宏观经济学教学的完整性,我国教材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基础上,吸收西方其他宏观经济流派的理论内容,希望能够把西方其他宏观经济流派的理论融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形成一套能够全面反映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教科书。但是这也增加了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难度。宏观经济学体系庞杂,争论颇多,虽然在本科生教学中教师主要讲解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但是为了让学生全面了解宏观经济学,还是会涉及到众多经济学派,由于学派之间的学术排斥和对立,造成学生的疑惑与费解。

(三)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

学生学习宏观经济学主动性较差,主要因为:(1)认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国家宏观经济问题,与自己以后的工作和学习相关性不强,学好宏观经济学对就业和生活关系不大,学习积极性不高。(2)在学习宏观经济学的过程中,由于没有深入理解宏观经济理论,认为该学科对以后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基础作用不大,认为应付考试过关即可,故没有下一番苦工奠定一个良好经济学理论基础的决心,学习过程草草了事。(3)由于宏观经济学理论概念抽象、体系庞杂、争论颇多,学生对宏观经济理论理解混乱,更无法运用宏观经济理论来分析现实经济问题,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4)本科生宏观经济学一般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很多学生思维方法和学习习惯还停留在中学时代的上,不会自我学习。学习方法单一,仅限于课堂上听教师讲解。因为上述原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为学习不努力,课前不预习,上课不思考,课后不复习和进一步阅读相关书籍,被动地接收老师传授的知识。

二、教学改革的方向和对策

1.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较好的掌握知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对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起到决定性作用。

所以,教师在教授宏观经济学时,第一堂课应该把学好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作用介绍给同学,以提高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首先,宏观经济学是对一个国家宏观经济的理论分析,它提供了人们了解、研究和分析宏观经济的基础工具,学好宏观经济学为以后学习财政理论、货币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金融等理论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学生们宏观经济学基础没有打好,以后在学习涉及宏观经济的许多理论时会出现对这些理论认识不清、理解不了、难以进行更深入地学习和研究的情况。所以一定要让学生们认识到宏观经济的理论基础地位和作用。其次,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宏观经济问题,仿佛对一般个人的经济生活现实指导意义不大,学生们意识不到学习宏观经济理论对他们显示经济生活的指导作用,所以学习积极性不高;同时宏观经济理论较为抽象,学生们对宏观经济理论理解不到位,更谈不上应用宏观经济理论分析现实经济,所以学习兴趣不浓。要想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应该把宏观经济理论的应用简要介绍给学生。告诉学生们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宏观经济范围内,一个国家宏观经济和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宏观经济是繁荣期还是衰退期将大大影响着学生就业情况,一个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将影响每一个家庭的收入增长速度,物价水平高低影响着每一个居民的生活等等。如果学生们能够运用自己学习到的宏观经济理论分析现实经济,对学生们的毕业后的就业、买房、结婚和理财等一系列经济生活问题有重大的指导意义。通过介绍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作用价值让学生们了解宏观经济学,提高学生们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2.宏观经济的概念和指标比较抽象,教师在开始讲授宏观经济学时应该把为什么宏观经济理论要应用这些抽象的概念和抽象概念表达的具体经济现实介绍给学生。

要介绍给学生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国家整体经济的运作情况,宏观经济学的鼻祖凯恩斯认为宏观经济不是微观经济的简单加总,研究宏观经济要从宏观经济总量出发研究,但是宏观经济总量是无法直接在现实经济中观察到的,这就要求定义一些宏观经济总量的概念和指标,并通过宏观经济统计来求得这些指标,用以反映宏观经济总量。宏观经济学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讲授的正是宏观经济理论中与产出水平有关的宏观概念和指标,但本人在教学过程中认为这一章仅仅讲授与产出水平有关的国民收入核算概念和指标是不够的。本章的目的是为学生在接下来的理论学习中提供一个宏观经济概念基础,应该把宏观经济中的其他概念和指标也放到这一章讲授。教材如此安排是因为秉承了国外凯恩斯主义学者编写教材的习惯,因为凯恩斯和早期凯恩斯主义学者在研究宏观经济时只讨论产出问题,不讨论物价等问题。他们的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和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理论只研究一个国家产出和国民收入如何决定,故没有讨论物价等问题,给出国民收入核算理论概念即可,没必要给出与物价水平等宏观总量有关的概念。但是,我们现在讲授的宏观经济学包括讨论物价水平和失业等问题,应该在讲授宏观理论之前,把这些概念都介绍该学生,并且这样也有利于介绍清楚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具体做法如下:首先介绍给学生微观经济学主要讨论的是价格和产量问题,宏观经济学同样也讨论产量和价格问题。但是微观经济学讨论的是某一具体产品的价格和产量,价格和产量在市场中可以直接观察到,但宏观经济讨论的是总产量,它在现实经济中无法直接观测到,一个国家的总产量反映的是该国一定时生产产品的总和,但是由于产品各不相同不能简单地在数量上加总,例如不能一个鸡蛋加一斤猪肉,这样就要求创造一个概念来反应一个国家的总产量,经济学家们认为一个国家产出的产品虽然在数量上无法加总,但是可以在价值上加总,于是提出了国内生产总值等国民收入核算概念。在宏观经济理论中价格也是一个问题,微观经济学中价格反映的是某一个产品的价格,可以在经济中直接观测到,但宏观经济讨论价格是所有产品的价格,这就要求创造一系列反应价格水平的概念和指标,于是有了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和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和GDP折算指数等概念和指标。与失业有关的概念也应该在这一章介绍,并且应该介绍失业和国内生产总值是相联系的,因为一个国家在资本和技术短期内一定的情况下,国内生产总值主要有就业来决定,失业率高则国内生产总值小,失业率低则国内生产总值大。如果处于充分就业水平,则该国国内生产总值也就处于潜在国内生产总值水平,同时一个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处于潜在国内生产总值水平,该国也就处于充分就业水平。那么研究国民收入的决定也就等于研究失业问题,即如果该国经济决定的国民收入小于潜在国内生产总值水平,该国必然存在失业问题,解决国民收入向潜在国内生产总值水平收敛的经济政策也同样解决失业。

3.宏观经济教学内容体系繁杂,学生学习起来晦涩难懂,其原因在于宏观经济学教材中涉及的内容不是出自一个理论体系。

宏观经理学流派颇多,各自有各自的理论体系。本人认为教师在讲授宏观经济学理论内容时应该按照个宏观经济流派的各个体系来分开讲解。

三、结语

宏观经济学教学范文6

关键词:独立学院 宏观经济学 教学改革

20世纪经济学的一个主要突破是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它促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如何应对周期性经济危机和刺激长期经济增长等问题(萨缪尔森,2008)。《宏观经济学》是国家教育部根据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规定的专业核心课程——《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实证分析技巧,在对基本理论和方法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思维分析、研究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国际贸易、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等其他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教学内容坚持适用性和系统性原则

相比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公式、图表数量大大减少,理论难度相对较低。所以,《宏观经济学》授课相对容易。独立学院宏观经济学教学应该坚持“理论知识够用,强调技能,提高素质”原则,让学生入门即可。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教学重点。《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按照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先后几章分别阐述NI-AE模型、IS-LM模型、AS-AD模型,以此构成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最简单的模型:NI-AE模型,I=S,一个方程,一个未知数国民收入Y;IS-LM模型,两个方程,两个未知数Y、r[在NI-AE模型基础之上,引入利率r可以得到IS曲线;再给出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货币需求和利率r有关),得到货币市场均衡的LM曲线];AS-AD模型:两个方程,两个未知数Y、P(AD曲线可由IS曲线和LM曲线推导得到,在前面模型基础之上,引入一般物价水平P,通过总量生产函数得到AS曲线)。

二、教学案例坚持实用性原则

《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政府行为如何对经济产生影响的学科,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主要通过两方面工作体现应用性原则:一是数据,二是案例。数据方面,在介绍国民收入核算时,加入2012年中国GDP数据,并和同时期外国GDP数据进行比较,让学生了解中国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PPT中加入国内各地区的GDP数据,了解浙江省在全国的经济地位;PPT罗列中国经济增长四架马车(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的数据,让学生认识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政府投资和出口的现状,掌握用支出法核算我国GDP的方法;在PPT中罗列中国近20年的CPI数据、中国失业率、中国大学生就业率、科艺学院就业率和就业单位等数据,更加深刻掌握中国物价波动的原因、就业市场现状等相关内容;通过人民币汇率波动等数据,让学生更好学习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等。西方经济学理论性强的学科特性决定了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应用性强的学科特性决定了案例教学的可能性,而案例教学的特点又为其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空间。教学中以苏州工业区中合资企业芭比娃娃和罗技鼠标(罗技鼠标美国售价40美元,中国只能赚3美元)、肯德基汉堡和翠苑电影票的利润分成为例,让学生了解GDP/GNP的区别,延伸到中国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上的地位以及微笑曲线相关理论,引导学生更加深刻认识所处的世界;在劳动力工资和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结合数学公式讲述中国出口企业为什么会面临汇率风险、订单减少,深刻体会中国经济增长模式面临的瓶颈和弊端;通过2012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资本外逃和热钱流入对国际收支平衡的影响、索罗斯的卖空操作赚取12亿美元、美元国际霸权、以汽车产业为例反思中国利用外资的利弊等案例学习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

三、强调课堂练习的重要性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特别强调案例和习题的作用,多进行课堂练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在介绍完“NI-AE模型”后,布置课堂练习,然学生通过“I=S”方法,计算均衡国民收入;然后再增加投资的金额,再计算均衡国民收入后会发现投资增加,国民收入成倍增加。通过该计算过程,可以切身体会乘数理论。

四、鼓励学生参与,加强师生互动

围绕中国案例展开讨论,让学生做等PPT(内容包括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经济增长的源泉等)在课堂上讲授。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融合到课堂与实践教学环节中。

五、通过试题库抽题进行考试

考试试卷由教师自主命题而不是试题库抽题。自主命题时,试卷的标准化程度、难易程度、题量大小等各方面难以控制。利用计算机进行试卷的自动生成,通过试题库抽题能够真正实现考、教分离,规范同门课程所有教师的教学活动,克服个人命题中容易出现的片面性、随意性。而且保证了命题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对试题和试卷的保密管理将变得高效而便捷。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