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学校的实习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学校的实习建议范文1
关键词:历史复习实效;计划;知识体系;学生参与;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2-124-01
一、制订复习教学的全盘计划
高三复习仅有八、九个月的时间,要合理安排五本教材内容的复习,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为此教师首先要对本学年的教学计划有一个全盘的考虑。我认为传统的三轮复习不失为最稳妥的方法,当然不同阶段的教学要各有侧重。
三轮复习教学中,第一轮教学可以说是决胜高考的关键。具体的做法:第一,在全力抓好世界史、中国古代史教学的基础上,把重心放在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上。坚持把每一课讲透讲细,课后作业,及时批改,及时讲评。第二,根据高考的命题走势把握重点。第三,在一轮教学中,坚持以学科内综合为主,不宜过早进行跨学科综合。
二轮复习,即专题复习阶段,要精心选择考点,关注新视角。具体做法:一是参照新课标的专题模块设置专题。二是以热点问题编制新专题。但历史教学中的热点问题并非“时政热点”,而是现实社会中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以及国际关系中乃至学术研究领域影响至深的问题,近几年来,针对现实问题常见的测试思路是:以追寻重要现实问题在历史上的演进轨迹,为立意中心,分为不同时段来命制历史试题。至于新视角,在近几年高考题中可以找寻到这样几大视角:现代化(或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化史观等。
三轮复习中,两条线平行进行。一是,教师要打破并整合教材,制定详细的看书计划,既可帮助学生形成新的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回归教材。二是选点复习,精讲精练,避免全面出击。选点的依据是选择《新课标》中的常考点和《高考说明》中变化或调整了的考点。
二、构建知识体系,重视课堂实效
根据专家的建议,也结合我在教学中的实际情况,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知识结构化 美国著名教育家、结构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杰罗姆·布鲁姆说:“不论我们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圆满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知识。”因此历史教学中必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把大量分散的、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历史教材可分为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四块。从微观的角度来看,一个历史概念也有它固有的结构。经过层层分解,就形成了整个历史知识的基本框架和经纬网络,既有主干,又有细枝和树叶,还可避免各部分历史知识的混淆、重迭、交叉。
2、理论系统化 高考历史《考试说明》对考生能力要求中规定:“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本质,阐述历史的发展规律”。因此,复习中,必须有意识地、逐步地对教材中蕴含的史学理论作深入浅出的介绍,并强化训练。史学理论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部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原因和结果、必然和偶然、内容和形式、现象和本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继承和发展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和阶级斗争、人民群众和个人的作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历史人物的评价等。在理论教学时,切莫搞片面性,陷入形而上学。要使学生明白,郑成功是正义之举,可清政府也同样适应了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的需要。
3、关注学生的深度参与 复习课教学,要求在重视知识点的基础上,让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讲解与示范,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自主参与。因此,能力立意的课堂,一定是鼓励并引导学生深度参与的过程。深度参与不是表面的气氛热闹,而是学生的本质参与。因此,首先必须选择好有价值的材料和设计好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只有这样,才可能将学生的观察与思考吸引到课堂中来,吸附到材料与问题上来。 鼓励学生深度参与,必须鼓励学生课在堂上充分展示其思维过程,充分暴露从已知过渡到未知之间的主要障碍,才能真正发现学生学习之问题所在,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方案。
三、加强训练的规范化
训练的规范化,包含四层意思:其一,形式的规范化。指试卷的长度、题型、分值要跟高考大体保持一致。其二,能力要求的规范化。试题的难度及对能力的要求要相当于或略高于高考试题。其三,讲评的规范化。它要求教师钻研高考答案,尤其是主观性试题的答案;对审题及题目的构思、行文等要教给学生规律性的方法和技巧,并结合学生复习和考试中暴露的带有普遍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刻剖析错误。其四,答题的规范化。教师要帮助学生做到“答题要点化,要点序列化,序列文章化”。“要点化”就是要求答案精炼,文字、史实、观点正确。“序列化”要求做到层次清楚,条理分明,分点叙述。“文章化”是要求句子通顺,不出现错别字,尽量使用历史语言。
总之,“教无定法,教贵得法”高三历史复习教学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程,我们作为陪同高三学生一起冲刺高考的教师,要完善高三复习教学的策略,尽力在高考中给学生、给家长、给社会一份较为圆满的答卷。
参考文献
对学校的实习建议范文2
一、调查结果及启示
学期初,学校教研室对我校高一(3)(11)(19)三个班同学的学习等情况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共发出调查表233份,收回228份,其中有效表218份。调查结果分析及启示如下:
1. 调查结果分析。
(1)在“你选择读高中的最主要原因”中,最多同学选择了“为了多学知识”和“为了提高个人素质”这两个原因,“为了能上大学”这一原因也有较多同学选择。
(2)在“你高中毕业后的首要目标”中,“上大学”为首选,达到57.8%,其中女同学对“上大学”的追求更加强烈。有较多同学能选择“自己创业”,男同学在这点上比女同学比例更高。但也有相当部分同学对自己毕业后的目标“不清楚”,其中,男同学比女同学“不清楚”的比例略高。基本上没有人考虑“回家种田”。
(3)在“你所喜欢的教学方法”中,“同学多发言讨论”所占比例最高,达68.3%,女同学趋向更为明显,达74.1%。“老师多讲有趣的故事”“老师多教课外知识”也是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多做练习”也有较多同学支持,最多学生反对的是“教课本中学不懂的知识”。
(4)在“你所喜欢的老师”中,学生最喜欢的是“常与同学交流的老师”,达87.2%,女同学更是达到91.1%。“能说会道”“敢管课堂纪律”的老师也是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学生最不喜欢的老师是“只教课本知识的老师”,甚至女学生中没有一个人喜欢“只教课本知识的老师”。
(5)在“你最不喜欢上的课”的调查中,最不喜欢的集中在“数学”“英语”两科(优秀班同学没有集中表现对数学不喜欢),不喜欢的原因基本都是“基础差、难,听不懂,不知老师讲什么”。各种学科都有人不喜欢,原因集中在教学方式传统、老师上课无趣、上课不管纪律、拖堂、啰嗦等。
2. 几点启示。
(1)有94%以上的学生都有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愿望,并且他们选择读高中表现非常理智,高中毕业后多人选“上大学”,但对读书却认为不仅为上大学。这提醒我们,很多时候,当我们认为他们无心向学时,应该思考的是我们的教育教学方式可能出了问题,而不是学生出问题。
(2)绝大多数学生都有自己奋斗的目标,但学习上往往又不刻苦,这可能是他们对要达到目标的必须艰苦奋斗认真不足,没有吃苦精神,自制力差,这需要我们加强教育引导,同时要强化纪律观念,以强有力的管理,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提高学生的自制力,让他们把精力放在学习上。
(3)老师要积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加强与学生的交流。
(4)老师应该深入备课,避免照本宣科。特别是数学、英语课更要加强研究,了解学生,重组教材,从最基础抓起。
(5)老师要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提高课堂管控能力,做到宽严相济,游刃有余,收放自如。
(6)要加强高考测试和辅导。大部分学生都是希望能上大学的,教学要体现高考要求,对学生的管理引导要有高考的思想。
二、几点建议
鉴于以上分析及启示,我认为,学科教学必须切实做到以生为本,构建好实效课堂。对此,老师在教学上应关注如下几点:
1. 正确理解实效课堂。
什么是实效?实效就是指实际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实效要体现实用,要对学生的终生发展有益。我们提出的实效课堂是指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紧紧围绕学生和教学实际,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建立“快乐、自信、严谨、实效”的课堂,促进学生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我们的课堂希望达到这样一种效果:学生在这个课堂上,是快乐的,是积极的,而不是无精打采,沉闷乏味的;学生在这个课堂上,是自信的,是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而不是盲目服从,毫无反应的;这个课堂是严谨的,学生既能掌握科学知识,又能提高能力、丰富情感、端正态度和价值观;这个课堂是实效的,学生在这里,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收获,找到促进自己进步的方向;这个课堂是实在的,拒绝空洞、花哨和造作,珍惜学生的每一个参与,珍惜学生的每一点进步。
学生选择“读高中的最主要原因”中,最多同学选择了“为了多学知识”和“为了提高个人素质”,恰好说明,课堂教学不能就是为了考试而教。课堂,要体现实用,要对学生的终生发展有益。
2. 确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第一、相信能教好每一个学生。从调查情况看,绝大多数学生都是愿意接受教育的,绝大多数学生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所以要关注每一学生的长处与不足,寻找学生最近的发展区域,要以多数带动少数,分层教学、分类指导,达到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进步。我们千万应该记住,不要让学生去适应你的教学,而是要你的教学适应学生的学习,要使课程适应学生的学习,让课堂适应每个学生的发展。
第二、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人的认知不是对客观现实的被动反映,而是主体以已知经验为依托所进行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认知主体,是建构活动的行为主体。学生作为主体的作用体现在认知活动中的参与功能,没有主动参与的任何传授是毫无意义的。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以学定教,先学后教,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为什么普遍学生反映不喜欢数学、英语?这主要问题在于,对我校的学生而言,数学、英语学科是他们最薄弱的学科,且数学对学生思维能力要求较高,教师在教学中不顾学生实际,忽视学生原有基础,盲目提高要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目中无人,上课必然是自说自话,自导自演,得不到学生的认可。
第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一个千真万确的道理,也是无人不知的道理。
在“你所喜欢的教学方法”调查中,“同学多发言讨论”“老师多讲有趣的故事”“老师多教课外知识”都是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而这些方法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生活、贴近课堂实际,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第四、教材是教学资源而不是教学的目的。学生最不喜欢的教师是“只教课本知识的老师”, 最多学生反对的是“教课本中学不懂的知识”。
在教学中,一本课本,加上照抄照搬的优秀课例就上课的老师着实不少。其实,无论多优秀的教案都不会成就你优秀课堂的梦。因为教学除了要体现教师的课堂,更需要体现有学情把握和动态驾驭的课堂;学生的发展才是课堂教学的目的,利用教材教学是达到这一目的的资源手段。
教师只有根据自身素质、学生状况、教学要求、教学方式等对教材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重组,创新使用教材,才会让学生学起来轻松、快乐,体现知识魅力。因此,教师一定要把握学生实际,准确确立教学目标,认真研究教学内容,敢于跳出教材的束缚,把教材当教学资源而不是教学的“圣经”,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取舍或重组,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3. 坚持实践“生本教育”的教学观。
生本教育是由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教授主持开展的,由课题研究带动的大型教育整体改革实践。历经12年研究,生本教育共同体蓬勃发展,由最初的15所实验学校发展到现在200多所,遍及包括香港、澳门等全国各地,取得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成果。许多薄弱学校因此改变面貌,成为社会认可的学校。广大教师在生本教育的实践中充分体会到教育的真谛,享受到教育的乐趣和儿童生命力量的神奇,得到良好的专业发展。生本教育主张,教育应实现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即把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向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
生本教育的教学观指出: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生本的课堂区别于考本、本本、师本的课堂,区别于短期行为的、分数的课堂,是人的发展的课堂。在教学组织上,生本教育鼓励先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教。
生本教育提出,比“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为基础的是发展人的情感和悟感,认为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重要标志,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应该是发展感悟,积累的意义也在于感悟的形成。
学生是我们的教育对象,教材、课堂、学生、教师等教学因素中,学生是这一系列因素的中心,学生的进步发展才是我们的目的,生为本。实效课堂教学正是基于“生本教育”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要调动学生的参与,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不是以一把尺子丈量学生的发展,而是要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实实在在。
4. 做一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学生对课程的喜欢程度很多时候取决于对任课老师的喜欢程度。提高课堂实效,老师要成为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观念引导行动、思路决定出路、大思维会带来大的发展、人生的态度会决定人的发展的高度。教师需要有较高境界和眼光,抛开一切功利杂念,燃烧工作激情,展现个体人格魅力,构建创新型的符合个人性格特征的教学模式。
对学校的实习建议范文3
(天津中医药大学人文管理学院,天津300193)
摘要:为培养“医药学+市场营销”的复合型人才,本研究构建“医药学+市场营销”教学网络系统,分析要素及创新评价标准。结果显示,该系统在网络的环境中能达到使学生变被动性学习为主动性学习的预期效果。
关键词 :“医药学+市场营销”;高校;教学网络系统;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5—0038—02
基金项目:天津市“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产学研结合体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研究——以天津高校为例”(CE3007)。
收稿日期:2013—12—10
作者简介:张健(1963— ),女,天津人。天津中医药大学人文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医药战略管理与创新系统。
一、构建教学网络创新系统
(一)教学网络创新系统描述
通过对目前各高校开设的市场营销专业进行研究发现:各大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都比较接近,专业差别化不明显。即便是教育部批准建立的市场营销特色专业,也同样没有形成明确的行业特色。天津中医药大学人文管理学院开办的市场营销专业依托医药学院校的行业优势,在课程设置上除市场营销的核心课程之外,还增加了医药企事业工作人员所必需的中医药学概论、基础医药学概论、药学概论、临床医药学概要、药事管理学、制药工程等医药专业的相关课程,使学生既具有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所应具备的专业技能,更具有医药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所必需的医药类相关知识,真正成为具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教师、学生和教材这三个主要要素构成了传统教学系统,而“医药学+市场营销”教学网络系统的构建必须全面引进网络教学媒体,使其成为系统内的第四要素。因此,“学与教”的四个要素已发生深刻的变革。教师以“医药学+市场营销”知识指导学生进行研究学习,开发“医药学+市场营销”知识的学习系统,把自己的情感因素转移到学生身上,促进学生自觉积极地学习。网络教学为教师提供了先进的媒体手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即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设计自己的学习目标,在自由支配的时间端上从互联网寻找和选择学习资源及教师,根据相应的要求,探究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建立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时,可以评价学习成绩,通过主动学习,学生充分实现了个性化学习,使自主学习成为时尚;而教学内容这个要素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市场营销”教材,还应当包括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录音带、录像带、CAI课件、多媒体课件以及可以从因特网上获取的各种“医药学+市场营销”的信息资源。教师将传授知识的教学内容转变为学生主动建立“医药学+市场营销”知识结构的对象。网络教学兼有光、电、声三种综合效应,提供的是多姿多彩的鲜明画面、三维的立体空间、活泼的动画效果和动听的语音效果,充分刺激和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和思维,方便、快捷地处理“医药学+市场营销”的图形、图表,使教学过程变得直观、形象,通过链接的“医药学+市场营销”资源,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弥补了教师个人方面的局限性。教学中心从教到学的转变是网络教学的客观要求,构建“医药学+市场营销”教学网络系统,不能把四个要素简单孤立地拼凑在一起,而应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二)教学网络系统创新运行中的要素分析
在市场营销教学中,整合现代教育技术,构建稳定的“医药学+市场营销”教学网络系统,使这四个要素相互促进,形成完善的教学活动进程。
1.以学生为中心是构建“医药学+市场营销”教学网络系统的核心理念
网络技术的出现,使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移成为可能,教师不能单从管理者和系统的便利性来考虑,而应以是否满足学生的要求为主要出发点。网络教育在时空上的独立性使得四个要素产生了一定的分离,如果这种分离不能很好地相互配合成一个内在统一的整体,教学的目标就无法达到。因此,教师不应单纯地向学生灌输“医药学+市场营销”知识,而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进行“医药学+市场营销”的设计和分析,培养学生探索“医药学+市场营销”知识的态度和技巧,提高自我导向的学习能力。网络教学系统已由传统管理理论中的工业化模式转变为服务业模式,它不再将效率作为唯一的出发点,而是更注重“以人为本”,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学生借助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就能够从各自不同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个人现有经验的基础上去获得知识,这是网络教育个别化学习得以实现和成功的保证,是网络教育独具特色之处。
2.建设教学资源是构建“医药学+市场营销”教学网络系统的前提
教师应从市场营销的特点出发,熟悉医药学在网络上的资源分布情况,以便帮助学生进行研究型、资源型学习。但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并非要求所有教师都去开发多媒体素材或课件,而是应当充分搜集、整理和利用因特网上的已有资源,只要是网站上可用的,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都可以用于教学,确实找不到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时,再由教师自己去进行开发。
3.开发教学设计是构建“医药学+市场营销”教学网络系统的核心内容
要注意运用情感激励和创新精神来整合课程设计,促使教学资源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网络教学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自己动手,激发出创造精神。为此,开发网络教学设计,要从传统的课件制作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学习变革性的推动作用。
二、完善教学网络系统创新的评价标准
完善评价标准是构建“医药学+市场营销”教学网络系统的客观要求。掌握教学评价的新方法、加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研究、及时跟踪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是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客观要求。“医药学+市场营销”网络课程具有一些与网络相关的特点:突出了交互的重要性;重视学习环境的创设;教学管理与支持的评价内容占有很大比重。因此,应该制订合理的评价标准。
(一)协调标准
根据网络教学的特点,既要客观反映评价者之间的价值观念,也要遵循客观条件,最终形成对学习资源客观一致的评价,这应是评价活动的基础,是在评价中坚持的最基本的原则。
(二)系统标准
根据知识连贯的特性,从综合角度考察学习资源,特别要关注课程之间的关联性、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彼此联系和相互作用。
(三)有效标准
网络教学要根据有效性来评价,合理和有用就显得非常重要。对网络课程进行评价时,唯一的出发点是一切以促进学习者的有效学习为目标。
三、结论与建议
在“医药学+市场营销”教学中应用现代网络技术的目的是促进教育手段的变革,其核心是使学生变被动性学习为主动性学习,在网络环境中接受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在网络教学中应注重“医药学+市场营销”教学网络系统中四个要素之间的联系,注意现代化教学技术的运用策略,做到人机优势互补,有效地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的优势,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学习情景,把丰富而切实的学习资源带给学生,使交叉的“医药学+市场营销”知识变得相对简单,让抽象的“医药学+市场营销”理论变得具体。这样,“医药学+市场营销”教学才能在快乐学习的环境中达到更好的效果。
[
参考文献]
[1]张贵华,石青辉.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教学法创新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08(5).
[2]邱溆,肖丽萍.网络营销案例教学方法初探[J].技术与市场,2009(6).
[3]张宏山.市场营销教学模式创新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1(27).
对学校的实习建议范文4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社交;实证分析;高校学生工作
中图分类号:G206;C912
一、网络社交环境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影响
(一)新媒体与社交网络
对基于Web2.0技术的网络“新媒体”的定义,学界尚无定论。但确定的是,新媒体的界限是在与旧媒体的区别比较中突显出来的。旧媒体“使用两分法把世界划分为生产者和消费者两大阵营,我们不是作者就是读者”,而新媒体则提供了替代性的沟通手段“使每个人不仅有听的机会,而且有说的条件”①。新媒体的发展塑造着一个新的网络化社会生活空间,并影响着青年的行为方式、思考方式和社会关系,对青年发展起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新媒体时代下,青年学生的网络生活方式包括网络学习、网络社交、网络娱乐、网络交易②四大方面。其中,网络社交生活是网络生活中最活跃、参与者最多的方面。网络社交生活的支撑平台――社会性网络服务(SNS,全称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下文简称“社交网络”)――是新媒体“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③特性的最集中体现,也是网络时代学生工作直面的机遇和挑战。
(二)社交网络对学生工作的机遇与挑战
首先,从社交网络的技术平台特征来看。机遇方面,大多数社交网络采用的是以个体为中心的开放性管理模式,是现实人际关系在网络上的延伸,具有较少的虚拟性和隐匿性。学工队伍中的教师可以在社交网络上与学生进行“个体对个体”的交际,这种平等开放的交流是对线下不对等的师生关系的有力补充。挑战方面,社交网络的信息流具有高度动态化和开放性的特点。“多元上网终端打破了高校BBS等封闭网络的集中管理”④。这种开放性和多元化受到广大青年学生的追捧,但对于教育者而言具有很高的不可控性,对高校育人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其次,从社交网络的个体表达特征来看。机遇方面,社交网络为深度辅导提供了新的工具。面对面交流容易发现实际的自我(actual self),而网上交往更容易发现真正的自我(true self)⑤。青年在网络社交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发现、寻找认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更能够把握学生们的真实想法和多重自我,提高深度辅导的信度和效度。挑战方面,学生的实际人格与网上行为可能存在着差异,网络行为方式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在现实中的可能行为,这增加了通过网络把握学生动态的不确定性。
再次,从社交网络的公共舆论特征来看。机遇方面,社交网络已经成为青年群体公共舆论形成和传播的重要场所。通过社交网络来把握学生整体的思想动态成为学生工作的重要手段。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广泛参与网络社交来加强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挑战方面,网络空间的公共舆论也存在不完善的地方:青年意愿的表达存在着“常态下政治意识淡化”与“重大事件时的极端表达”⑥的双重特点,使得常态下的网络舆论被泛娱乐化,而重大事件时又难以引导。此外,网络舆论的民意代表性也存在争议。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一)网络社交行为研究的科学化和精致化
学生工作的科学化要求把握各项工作内在的规律性。对工作内在规律性的把握需要两种途径的结合:一是现象背后的理论基础,二是行为分析的科学工具。本文接下来将从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和统计学的分析工具两个方面对网络社交行为进行研究。
学生工作的精致化要求“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的融合,要求“充分尊重被教育者的个体差异,依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创造性地开展工作”⑦。本文将借鉴社会心理学理论,区分“个体间”和“个体内”因素,分层次地对学生网络社交进行研究;采用统计检验和回归分析的方法,细分学生群体和各类影响因素,分类别地对学生网络社交进行探讨,以期对相关工作提供更加针对性的指导作用。
(二)社会心理学理论基础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我们周围情景的力量的科学⑧,研究在周围社会情境下,在他人或人群影响下的心理感受及其带来的行为特征。目前,网络社交已经成为影响青年人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的重要“周围情景”。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三个方面:社会思维、社会影响和社会关系⑨,其中社会思维和社会影响可以理解为“个体内”和“个体间”的因素对行为的影响和联系⑩(或者理解为“主观”和“客观”因素对网络社交行为的影响)。对于个体间的区分,本文考虑性别、学科、年级、消费水平、生源地、学习成绩等“客观”区分标准,对于个体内的影响因素,本文考虑不同性格、不同活跃程度等因素来分析各类因素对网络社交的影响作用。
(三)统计学基础及其分析工具
我们采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调研数据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第一,为了回答不同类型的群体是否在网络社交方面真正存在差异,以及存在多大的差异,我们采用假设检验中均值检验(t检验)的方法进行分析。这可以称作定性分析。第二,为了量化不同主客观因素对网络交际行为的影响程度,我们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Ordered Logistic Regression)的方法对问卷进行计量分析。这可以称作定量分析。本文采用的统计软件是Stata 10,相比较于SPSS或者SAS,Stata可以采用更加简便灵活的编程方法来实现统计分析。
三、网络社交的多维度解析
(一)数据说明和描述性统计
1. 被访者基本情况
本文所采用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有效问卷278份,有效率92.7%。在参加调查的学生中,男生占总人数的48.9%,女生占51.1%,性别比较均衡。其中本科生人数最多,占总数的66.9%,硕士研究生占25.5%,博士研究生占7.6%。在参与调查的学生中,来自人文社会科学院系的占61.9%,来自理工科院系的学生占38.1%。在所调查的学生中,仅有2.8%的低年级学生没有电脑。
2. 被访者上网及网络社交的基本情况
在所调查的学生中,平均每天上网的时间控制在1至3小时的学生占37.1%,上网时间超过3小时的占57.6%。其中,每天上网时间中用于网络社交的时间占50%以上的被访者占32.7%。可见学生网络社交频繁,已经成为学生的重要生活方式。
3. 被访者上社交网的主要目的和活动
在对使用社交网络目的的排序中,排在第一位最多的目的是“与朋友、同学保持私人联系”,占到总数的43.8%,其次是“获取交流信息”,占到总数的36.9%,排在第三和第四位的目标是和家人联系及消磨时间。值得关注的是,“工作、学习需求”和“与老师保持联系”两个选项排序非常低,分别只有6人和4人将这两项列在了第一位。
在社交网络上进行的主要活动中,42.4%的被访者将“浏览帖子,信息接收”排在了第一位,33.9%的被访者则把“与他人聊天”排在了第一位,再次是“分享帖子和分享近期状态”和“日志、照片”等。在对选择社交网络的原因中,选择“资源丰富、信息量大”和“同学们都在用”的被访者,分别占到68.3%和67.6%。可见,学生在社交网络中的活动是与他们上网的目的紧密联系的。
4. 被访者对上网的评价
在网络社交对生活的正面影响中,被选择比例居前三位的选项依次为“丰富了生活、增添了情趣”、“增加了获取知识的渠道,扩展了知识面”、“增进了与网络社交对象的关系”。而在对负面影响的选择中,选择“耽误了时间,影响了学习”的最多,占57.2%。
(二)“个体间”差异对网络社交的影响
问卷对社交网络使用频率的调查采用了里克特五点式等距量表的方式(包括非常频繁、频繁、偶尔使用、很少使用和从来不用等五个选项)。使用等距量表得到的数据可以求算术平均值、标准差和相关系数,也可以利用t检验、F检验等参数统计分析法。
为了首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网络社交特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我们采用t检验来考察不同类型群体是否在网络社交行为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1.人文社会科学与理工科学生网络社交行为的差异
表1中,Group1代表人文社会科学,Group2代表理工科学生。从Stata的报告结果可见,这两类学科学生的网络社交行为在90%的显著性水平上存在着差异,并且在95%的显著性水平上,理工科学生更倾向于网络社交(t=1.7880>0)。
2. 本科生与研究生的网络社交行为差异
表2中,Group1代表本科生,Group2代表研究生。从Stata的报告结果可见,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网络社交行为在99%的显著性水平上存在着差异,并且在99%的显著性水平上,本科学生更倾向于网络社交(t=-3.9025
3. 城市生源与县乡生源的网络社交行为差异
表3中,Group1代表城市,Group2代表县乡。从Stata的报告结果可见,在90%的显著性水平上,城市生源的学生更倾向于网络社交(t=-1.5602
4. “个体间”差异对网络社交行为影响的定量分析
上面用t检验考察了不同类型学生的不同上网情况,我们下面要做的是衡量群体的类型特征对社交网络行为的定量影响。由于因变量(社交网络使用频率)是用里克特五点式等距量表来衡量的,我们采用有序分类Logistic的回归模型。回归结果如下。
如表4所示,以自变量var72(即年级,本科生赋值为1,研究生赋值为2)为例,回归系数0.795意味着,在99%的显著性水平上,本科生使用网络社交的概率与研究生的比值为ecoef.= e0.795=2.21。类似地,在90%的显著性水平上,城市生源的学生使用网络社交的概率与县乡生源学生的比值为ecoef.= e0.4154974=1.515124。对于其他影响因素,我们也可以进行类似分析。
表4的/cut1至/cut4的系数是辅助参数(Ancillary parameters)。其表达的意思是,在理想的状态下,如果我们预先知道一位学生的性别、学科、年级等上述自变量,把这些自变量带入回归方程式,如果计算所得的数值小于-1.02913,那么,我们可以认为,这名学生平时“非常频繁”地使用网络社交。反之,如果计算所得的数值介于-1.02913和0.6660486之间,那么我们可以认为该学生使用网络社交的频率属于“频繁”的程度,依次类推,如果高于2.507096,那么可以认为该生“从来不用”社交网络。
(三)“个体内”差异对网络社交的影响
克劳特等人的研究 认为,外向型的、在线下有很多朋友的人,参与网络社区的程度比内向的人更高。另有研究认为,性格较为封闭的人会努力避免不确定性,减少网络社交的频率,而较少这一倾向的人会愿意在网上寻找个体的认同,并愿意形成新的社交关系。本文的调研数据也反映,学生进行网络社交最主要的目的是与朋友交流,而且绝大多数被访者的网络社交对象是现实当中的朋友,因此,可以推断现实中朋友越多的人,越倾向于进行网络社交。另外,在性格上寻求新鲜事物或者更具有冒险精神的人更倾向进行网络探索和网络社交,而不喜欢刺激的人在网上则会更加谨慎。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和本文调研问卷的初步分析,我们分别对自我性格评价 和参加团体(党团组织、学生会、社团)活动积极度与网络社交频率进行有序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如下。
从表5我们可以看到,性格越内向,进行网络社交的频率越低,不过回归结果的显著性水平只达到80%;但从表6可以看到,在团体活动中的活跃程度显著影响着网络社交行为:在99%的显著性水平上,越乐于参加团体(党团组织、学生会、社团等)活动,进行网络社交的频率也就越高,而不爱参加团体活动的学生进行网络社交的概率是积极参加活动学生的51.57%(ecoef.= e-0.6623=0.51565)。另外,我们还选取了其他的性格变量与网络社交频率进行回归,结果也同样验证了这个观点。
我们容易直观地认为,内向的同学更倾向于在网络的虚拟世界寻找自我认同。而上面的实证结论则告诉我们:性格越外向,越乐于参与团体活动,则越倾向于进行网络社交。这就对高校学生工作的网络化提出了挑战:一方面,团学工作本身所接触的就是网络社交比较活跃的人,而这些同学本身就是学生工作容易把握和引导的;另一方面,性格内向、不爱参加活动的学生,在网络中也很难反映他们的声音,反倒不容易被了解和把握。
四、基于网络社交实证研究的对策思考
(一)针对社交网络的平台特征,应研究内在规律,提高学生工作的科学性
一是要加强对技术平台的研究。社交网络的开放性和多元化打破了传统校园网络环境的封闭管理,我们在积极应对的同时更需要主动研究其技术平台发展变化的规律和趋势,完善校园网络管理模式。二是要加强对学生网络社交行为规律的研究。一方面要为理解相关工作寻找坚实自洽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的分析工具,另一方面要善于在工作中提炼思路,提高研究结论对改进工作和指导实践的可行性。
(二)针对社交网络中个体表达特征,应重视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工作的精致化
一是基于“个体间”差异对不同群体区别对待,采用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策略。前面的分析中,本科生和研究生、人文社科和理工科学生、城市和县乡生源学生在网络社交方面所存在的差异是我们在分类指导中需要注意的,需要针对不同的群体因材施教。二是基于“个体内”性格差异,需要认识到学生工作的网络化并无法代替传统的工作方式。我们并不能通过网络把握我们本身就接触不到的内向学生的行为和思想动态,因此线上和线下的工作更应该相互协调和配合。
(三)针对社交网络中公共舆论特征,应拓宽育人渠道,提高学生工作的立体化
一是应对“公共空间的私人化”的挑战。当前社交网络中存在泛娱乐化现象,“‘公共空间’被‘私人’占领着;‘公共关注’被贬低为对公众人物私生活的好奇心”。对此,需要通过党团组织、学生团体等拓展在社交网络的公共领域,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网络中的阵地。二是把握“私人空间的公共化”的机遇。私人空间的公共化不利于个人隐私的保护,但对于学生工作而言却是一个可以把握的机遇。利用社交网络,老师可以较为自然地切入到学生的私人空间,提高学生工作在学生生活中的认同感,从而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注释:
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85页。
赵国栋、王珠珠、原帅:《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之聚类分析:以北京大学为例》,《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年10月。
百度百科:baike.省略/view/339017.htm。
霍晓丹、李玉桥:《新媒体环境对高校BBS的影响》,《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2010年第7期。
Bargh,J A.,K.Y.A. McKenna and G.J.Fitzsimons,“Can You See the Real Me? Activation and Expression of the ‘True Self’ on the Internet”,Journal of Social Issues,58 (2002),pp. 33-48.
陆昊:《在全国青联十届五次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2009年2月16日。
张彦:《以“精致化”要求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发展》,《思想教育研究》,2010年4月。
戴维・迈尔斯 著,侯玉波、乐国安、张智勇等译:《社会心理学(第8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1月,第1页。
同上,第2页。
同上,第122页。
刘京萌、张晓东、赵锦勇等:北大第挑战杯课题:北京大学学生网络社交方式调查。
Kraut,R.,S. Kiesler,B. Boneva,J.N. Cummings,V. Helgeson and A.M. Crawford,“Internet Paradox Revisited”,Journal of Social Issues,58(2002),pp. 49-74.
Amichai-Hanbruger,Y.,(A) Fine and (A) Goldstein, “The Impact of Internetinter-activity and Need for Closure on Consumer Preferenc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2004),pp. 103-117.
Leven,M. R.,“Risk Taking and Personality”,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58 (1990), pp. 1073-1080.
“开朗活泼、乐观热情”赋值为1,“动静相宜、内外兼有”赋值为2,“较为内向”赋值为3。
“从不参加”赋值为1,“偶尔参加”赋值为2,“经常参加”赋值为3,“主动参加并积极组织”赋值为4。
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235页。
同上,第236页。
同上,第241页。
参考文献:
戴维・迈尔斯. 侯玉波,乐国安,张智勇等译. 社会心理学[M]. 8版.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胡泳. 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霍晓丹,李玉桥. 新媒体环境对高校BBS的影响[J]. 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2010 (7).
陆昊. 在全国青联十届五次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R].2009-2-16.
张彦. 以“精致化”要求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发展[J]. 思想教育研究,2010(4).
赵国栋,王珠珠,原帅. 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之聚类分析:以北京大学为例[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 (10).
Amichai-Hanbruger, Y.,(A) Fine and (A) Goldstein. The Impact of Internetinter-activity and Need for Closure on Consumer Preference[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4(20): 103-117.
Bargh,J A., K.Y.A. McKenna and G.J.Fitzsimons. Can You See the Real Me? Activation and Expression of the “True Self” on the Internet[J].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2002(58): 33-48.
对学校的实习建议范文5
关键词:双师型 高职院校
一、“双师型”教师的概念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落实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由于其培养对象的独特性,教学内容的专业性,医学技能的实践性等,尤其需要重视和加强“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是对高职高专院校专业教师的一种身份、素质、资质的要求。对医学专科学校而言,所谓“双师型”教师,指的是既具有教师资格、又具有医师资格(包括其他医技职称)双重身份的专业教师。
二、高职院校医学技能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
1.“双师型”教师仅仅停留在形式上。所谓的双师型教师都已经拿到了相关的医学技能证书,但是大多数只是为了获取证书而考证,在应付了学校的检查和考核后,证书就被束之高阁,而在考证中培养的学习能力大于实践能力。
2.现任专职教师缺乏实践锻炼经验。由于大多数医学教师的来源是高校的毕业生,他们从学校到学校,缺少专业实践经验或临床经验,对学生实践指导能力不足,不能满足医学生将来工作的实际要求。
3.师生比例异常与专职教师缺乏实践锻炼机会之间存在矛盾。高职院校大力扩招,使得高职学生人数大幅度上升,尤其是医学类,专职教师的教学任务十分繁重,大多数专职教师都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很难有机会长时间在医院进修并得到提高。
4.对引进的兼职教师不能很好地利用其优势。兼职教师虽然临床经验丰富,但教学能力不足,常常是教师心里明白但讲不出来;学生听不懂,反应很差。
三、促进“双师”队伍快速成长的途径
1.建立“二元”的师资管理模式
医学类高等职业院校要想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对于人才的引进,就要建立一种“二元”的师资管理模式,把兼职教师作为整个师资队伍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将其视为一种补充力量或次要部分。既可从普通高校吸收优秀毕业生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也可以向社会招聘优秀硕士、博士,吸引优秀留学回国人员来充实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提高学历层次,改善教师学历结构;还可以向各医疗单位引进那些乐于从事教育事业,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符合医学类高职教师任职条件的医师、护师、技师等。在人才引进过程中一定要严把质量关,重学历而不唯学历,主要考察其教师素质及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性。
2.加强在职培训学习
教育要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业务能力,让终身学习伴随教师的职业生涯。
(1)学校可以邀请名师、名家来校作学术报告,也可以安排本校有威望的老教授作“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专题讲座。
(2)鼓励中青年教师继续深造,提高学历层次。
(3)每年有计划安排一定数量的教师到高校或医院脱产学习或业余进修。
(4)组织教师到国家示范性的高等学校参观学习, 增长见闻。
3.夯实结伴成长工程
(1)开展技能型教师与理论型教师的互动学习。按照新老结合、理论型与技能型结合的原则,把教师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起来,互相学习理论和技能,并安排他们共同参与理论课和实践课“一体化”教学的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能力的共同提高。
(2)开展校内专任教师与来自医院的实践课任课教师互动学习。通过―对一结对子,校内教师向校外教师传授教育教学基本知识和经验,校外教师向校内教师传授来自医院的最新技术和技能。尤其是要加强学校与社区医院之间的两栖工程建设,使学校的教师可以胜任社区医院的临床岗位,社区医院的医师也能够承担学校的教学任务,促进“双师”队伍的快速成长。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还需要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才能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我们只有不断地发现面对的问题,不断地探究解决的方法,才能找到更加优化的培养机制。
参考文献:
[1]王鸿艳.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6):97-98.
[2]刘素芹.浅议卫生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J].职业时空,2011,(11):41-42.
对学校的实习建议范文6
在我国的有关文件条例中曾明确地提出体育教师应享受与其它学科教师同等的待遇。《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十九条:对体育教师的职务聘任、工资待遇应当与其他任课教师同等对待。甚至一些地方性的文件法规也十分明确地提出了这方面的要求,例如,《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第四十一条指出:学校专职体育教师、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课时津贴、业务进修、职称评定、考核评比等,与其他学科教师享受同等待遇。《南通市学校体育管理规范》第三十三条指出:学校对体育教师的课时津贴、业务进修、职称评定、评先评优应当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对待,同工同酬。但是,体育教师与其它文化学科教师相比,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
体育教师的同工不同酬可简单地归为两种情况:一是应该一样的待遇,却比文化学科低。目前,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大致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体育课课时量,早操、大课间、课外活动、课余训练、学生体质测试的组织管理课时,其它群体性活动课时,例如,学生集会的组织等。而待遇低于文化学科最突出的就是课时量的计算,许多学校都会为每一门学科设定课时系数,数学、语文等重要学科一般是1.5,而体育是1或者0.8。课时系数意味着同样上一节课,文化教师系数化后工作量要大于体育教师,待遇也随比增加。例如:语文、数学教师上一节课相当于1.5节课的工作量,而体育教师上一节课则相当于0.8节或者1节课,同样上一节课就由于不同的系数设置产生了实际的待遇差异。让体育教师的实际待遇低于其他学科教师。另外,体育教师的早操、课间操、课外活动等组织与文化课教师的早读、自习课辅导等相比,也是偏低,体育老师一周的早操待遇可能与文化教师一次的早读待遇相当;二是应该有的待遇却没有。在文件中对一些体育课之外的体育活动组织管理的待遇都有明确的规定,例如,《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办法》中就明确了“《标准》的实施工作记入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但是在具体的工作量计算时许多学校都是不予兑现。那么,这两种不正常的现象存在的根本原因何在,笔者认为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原因。
一、中小学体育教师同工不同酬的原因
一是基本工作量的制度性缺陷
《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指出:“根据体育课教育教学工作的特点,按照教学计划中体育课授课时数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配备体育教师。小学1~2年级每5~6个班配备1名体育教师,3~6年级每6~7个班配备1名体育教师;初中每6~7个班配备1名体育教师;高中(含中等职业学校)每8~9个班配备1名体育教师。”这种师资配置从另方面代表了体育教师的基本工作量,也即一个体育教师应担任相应班级数量的体育课,但是,按照当前各学段课时设置的要求,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那么,每个体育教师的基本工作量大约20节左右,也就是平均每天四节课,再加上大课间活动和课外活动的组织,一位体育教师平均每天的实际工作时间要达到4个多小时,远远地多于文化学科,这种体育学科基本工作量设定的制度性缺陷在给学校、文化学科传递一种体育课不值钱或者不重要的思想。
二是课时计算的制度性空白
文件明确规定了体育教师享受早操、大课间、运动训练、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等组织管理工作的课时待遇,但是,到底怎么享受,享受多少,文件并没有作出基本的规定,哪怕是一种计算的方法,这种课时计算的制度性空白也给了学校巨大的操作自,许多学校都是随意而为,体育教师甚至只能象征性地获得一些待遇,有些学校甚至根本没有。
三是文件执行的监管漏洞
当前对体育教师待遇保障的文件基本已经遍布各个行政级别,数量也不少,但是,许多学校却一直视而不见。而在一些地方性文件中却又明确了对违反本条例的行为应给予处罚,例如:《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第四十四条指出:行政机关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其主要负责人及其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一)下达升学指标的;(二)以升学率或者考试成绩为标准对学校进行排名的;(三)未定期公布本地区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监测结果的;(四)有其他违反本条例行为的。但是,谁去查证这些违规行为,特别是学校体育教师在面对上级调查时,为保护自身的生存状态作出欺骗性的回答时,监管部门如何去确证、调查获取真实的情况,目前,基本没有跟进措施。所以,对基层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文件执行情况的监管以及那些处罚措施如一滩泡沫,形同虚设。
四是片面的教育认识和评价制度
各个层面的文件规定和要求只是一种参考依据,那些所谓的处罚条例也仅对违反者产生作用,所以,如果学校领导能够本身具有一种科学的发展观,把学生的健康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那么,必然要求体育释放其应有的学科价值,体育也会享受其应有的地位和待遇,但遗憾的是当前的应试背景下,学校领导把更多地目光聚焦在分数、升学率,片面的教育认识和教育评价制度也让学校体育不能享受应有的学科地位,体育教师也不能享受与文化学科教师同等的待遇。
五是体育教师自身的不作为
面对众多的客观原因,体育教师也必须清醒地反思自身的问题。许多体育老师认为学校领导不重视体育,体育教师待遇也比文化教师低,体育课等学校体育工作也没必要全力以赴、认真对待,于是,没有备课、上课放羊、课前迟到、旷工等不良行为加深了学校领导和文化学科教师对于体育学科和体育教师的错误理解,他们认为体育教师工作轻松,待遇应该低一些,最终吃亏的还是体育老师,所以,体育教师错误的因果论导致的不作为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二、解决体育教师同工不同酬的问题的对策
依据上述分析,笔者认为造成体育教师同工不同酬的原因是多方面,甚至是各种原因的综合性作用结果,所以,要想解决体育教师同工不同酬的问题还是应该全面入手,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端正态度,从自己做起
在短期内,体育学科要想真正地与文化学科平起平坐,享受同等待遇可能也并不现实,但是,体育教师也不能一味地去抱怨、指责甚至消极怠工,这样非但无助于重振体育的学科地位,为体育教师赢得应有的学科待遇,反而,加深学校领导、文化教师和学生对体育学科和体育教师工作的错误认知。因此,笔者认为,体育教师首先应该把自己应做的工作不折不扣、高质量地完成,用成绩去赢得尊重,例如,江苏省南通中学是一所全国知名的学校,这所学校的体育教师正是用自己的汗水和成绩赢得了自己的地位,不仅待遇不低于文化学科,甚至要高于文化学科。
二是完善现行文件法规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正处于修订阶段,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保障性文件,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借此机会可以把一些有关体育教师待遇比较模糊的方面予以明确,例如,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工作量该怎么计算等,让体育教师的付出能有合理的回报。另一方面,绩效工资制度已经在全国中小学正式施行,这种指导性文件应该有预见性地把诸如体育教师等弱势群体享受平等待遇问题在文件中明确地说明,真正地保障他们的权益。
三是加强文件法规的执行力
有了文件而不去落实执行,那等于没有。从目前来看,学校体育的待遇问题也并非完全无据可依,如果执行文件执行到位,体育教师的待遇与文化教师相比并不会有太大的差距,但是,许多学校在具体的执行情况却不容乐观,因此,笔者认为,教育主管部门乃至政府部门应适当介入,提升文件的执行力。
四是建立全面、科学的学校教育评价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