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供应链运营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供应链运营分析范文1
关键词:药品分销供应链;非财务绩效;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F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09)03―0053―05
药品分销进入微利时代所表现出的种种矛盾与冲突直接导致了整个医药供应链(包括药品制造供应链、药品分销供应链、医疗卫生服务与医疗保险供应链,下同)的整体运行效率低下,我国药品分销供应链绩效状况受到医药分销产业特殊运行机制的严重影响。
我国药品流通运行机制变革是在大流通体制改革的推动下展开的,药品流通运行机制改革对药品分销领域形成的最具影响力的冲击,是该行业产权制度的多元化和对民营资本的全面开放。首先,国有医药商业企业经历了放权让利、承包制、厂长负责制、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股份制等一系列产权制度改革,并引入了民营和外资资本,打破了以往“国有一统”的格局,1999年出台的《医药流通体制改革指导意见》是这项改革的标志性文件;其次,在推行“三多一少”(多经济成分、多渠道、多经济方式、少环节)的流通体制变革中,允许药品分销终端――医院和药房打破原有的进货渠道,跨环节、跨区域组织进货,从而使传统分销模式发生裂变;再次,2000年开始进行“三项改革”,即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生产流通体制改革以及2004年颁布的《药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和2005年药监局印发的《关于加强药品监督管理促进药品现代物流发展的意见》,容许和鼓励药品批发商(分销商)通过企业兼并、重组和联合,实现规范化和规模化经营,容许接受制药企业的储运委托,容许有物流条件的药品批发商(分销商)“异地设库”配送,开展第三方物流,容许参与农村药品配送等。这一切改革意味着药品分销领域的全面放开,与此同时,国家通过GSP认证来规范国内药品分销市场。
1.现行药品分销供应链的运行机制
现行药品分销供应链的运行机制打破了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一主体机制的运行模式,分销企业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更具市场化和主动性特征,更加注重企业内部资源的协调配置以及与外部资源的整合。分销供应链将复杂的、代表不同利益主体的供应链要素,在上、下游合作伙伴的合力作用下聚合,以提高整个供应链效率和绩效。变革后的药品分销供应链运行机制就主体构成来看,有国有控股分销商、股份制分销商、民营分销商和合资分销商;从分销区域范围来看,有跨区域分销商和区域分销商;从分销客体要素结构来看,包括了商流、物流、信息流及独特的资金流。变革后的药品分销供应链运行机制系统和相关利益主体(图1)。
图1反映的药品分销系统还不能全面反映这一行业特殊的供应链内在运行机制,还要将医疗服务和保险制度加入到上述运行机制中,形成反映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完整运行系统(图2),这个运行系统反映了整个医药供应链的整体运行机制。
2.运行机制对分销供应链非财务绩效的影响
2.1 “三位一体”的复杂运行机制对药品分销供应链非财务绩效的影响
上述我国药品分销供应链的特殊运行机制是一种多主体闭环式运行系统,涉及的相关利益主体包括原料供应商、制药厂商、批发分销商、零售分销商、医疗卫生机构(包括各类医院、专科诊所等)、医疗保险提供者和消费者(患者),该运行机制对药品分销供应链非财务绩效要素的影响体现在下列五个方面:
第一,现行制度约束与相关利益主体多元化和联动性的矛盾,使得分销供应链效率的提高变得尤为困难和复杂。药品制造、药品分销、医疗卫生服务与医疗保险同处于一个医药供应链下,整个链条上还包括了政府、基金计划在内,药品分销供应链已不再是单纯的、完全的市场化供应链。因此,供应链应该具有的效率的实现不仅受到药品分销供应链本身运行效率的影响,还受到来自政府制度及政策导向的影响。
第二,利益的多重性造成价格构成的复杂性。药品分销价格中不仅包括了交易成本和物流成本,还包括了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成本,制度安排所引发的价格利益分配与财政再分配成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效益好坏的经济调节杠杆,价格自然成为这个杠杆的支点。而这一价格构成背后的利益纷争,一方面使得资金流变得复杂,另一方面造成分销供应链上分销成本的分摊变得困难。
第三,流程的复杂性加大了药品流通成本控制的难度。分销流程是一个信息的汇集和药品分销配送的集散网络,相对于完全市场化的供应链运行机制,药品分销供应链流程设计要兼顾各方利益,而部分主体利益又由制度所决定,因而流程变得尤为复杂,药品流通成本的控制的难度自然加大。
第四,伙伴关系成分复杂和渠道网络相互交织。伙伴关系是渠道网络的节点载体,而渠道网络是伙伴关系规模和程度的现实载体,与其他行业供应链相同,药品分销供应链中的伙伴关系和渠道网络构成了分销企业和产业的竞争优势,与其业绩走势有同向相关关系。但不同的是,药品分销供应链的这两个要素涉及的主体较多,成分复杂,因而绩效衡量难度较大。
第五,政府规制的约束性。这一特点集中反映在政府规制的改变对药品分销供应链结构的影响,如招标流通,设置药品进入门槛是市场上典型的政府规制行为,招标办法的实施,改变了原有供应链的上下游关系,并成为新进入者的门槛。于是,药品分销供应链节点企业是否能长期合作发展以及是否能形成战略联盟受到了制度的约束,从而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绩效。
2.2 相关体(机)制对药品分销供应链非财务绩效的影响
完整的医药供应链包含了药品制造供应链、药品分销供应链、医疗卫生服务与医疗保险供应链,三者之间形成了一个复杂的闭环式上下游关系,其中,在医疗卫生服务与医疗保险供应链中,因为医疗服务价值的实现涉及医疗服务体制和提供资金支付的医疗保险体制,这两种体制的政策安排对上游药品分销供应链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Hugo Rivaid-Royer,Sylvain Landry,Martin Beaulieu(2002)和Charles D.Brennan(1998)。把药品分销供应链放在医疗健康保险供应链中进行研究,就足以说明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险体制不仅是影响药品分销供应链运行的重要制度环境,还是影响供应链绩效的直接原因。我国医疗机构改革的实践也证明,很难脱离医疗机构体制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而进行单独的药品流通体制改革,鉴于此,2000年国家从改革的系统性和配套性出发,不失时机地出台政策,开始同步推进医疗卫生、社会医疗保险制度、药品生产流通的三项体制改革。
2.2.1 医疗卫生服务体制与医疗保险体制间的运行机理及特征。我国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包括医院、卫生院(所)、妇幼保健院(所)和疾病专科医院(所)等,作为医疗服务市场的供给方和终端,医疗卫生机构“处方”的形成,不仅是药品实体(处方药)最终达到消费者(患者)的关键环节,也是医疗保险基金流出的主要通道,对药品销售和医疗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而,医疗卫生机构是药品和医疗保险运营机制的重要枢纽。除此之外,开始实施的处方药和OTC药品分类管理办法,将进一步分化药品销售市场,使各类零售药店成为药品销售和医疗保险支出的新型渠道。
医疗保险作为医疗服务市场的资金供给方,容纳了基本社会统筹医疗保险、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为投保人的就医提供资金供给保障,完成医疗服务的价值补偿。显然,医疗卫生服务产品的最终消费除生产和流通主体之外涉及了三个市场主体,即医院、消费者(患者)和医疗保险机构,它们之间进行着分离支付的流程,与其他一般性商品相比,有其自身的运行机理。医疗服务供应链“三流”(服务流、产品流、支付流)运行机制(图3)。这一运行机制的特征是:①医疗服务的消费过程涉及三个利益主体,即医生、患者和基金计划(政府与公司);②服务、消费和资金(支付)三者分离统一;③医疗卫生机构(医生)主导消费并具有刚性本质;④资金流向的政策导向性强;⑤信息非对称性的根源在于价值实现的单一倾向性,因为医疗服务消费的选择权既不在患者手中,也不在社保机构手中,而是在医疗机构(医生)的手中。
2.2.2 两种体制的错位和滞后对药品分销供应链非财务绩效的影响。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常理,经济发展和财富积累应该是直接改善国民生活状况的“二维相关”结果,因而,国民生活状况改善也就说明了经济发展和财富积累增长的事实;反之,如果居民生活状况在某些方面下降或恶化,可能是经济发展带给居民的利益增长被体制所引起的机制错位吞噬了。我国医疗卫生服务机制错位是目前医疗市场运行扭曲的直接导因。
第一,公立医院“以药养(补)医”的补偿机制使这类医疗机构的运营机制严重错位。我国目前医疗市场的主力仍然是公立医院,在沿袭至今的,带有计划经济体制色彩的投融资模式下,公立医院被允许将药品销售收入留用于医院的发展,既“以药养(补)医”。截至目前,这种分配机制背后隐藏的公益性错位,并没有因前述政策和分销供应链运行机制的变革而有所改观。
第二,由于医疗机构本身运营机制的错位,导致医患关系服务机制的严重错位。医患之间除了供需服务关系外,公立医院还应充分体现其公益性本质。但在目前各类公立性医院的运行机制中,自身利益与提供的医疗服务量相关性极大,利益的驱动使得医院(或医生)在冒道德风险的情况下诱导需求的产生。
第三,与国情不相符的“高水平、低覆盖”的医疗卫生经济机制导致医疗服务的战略机制严重错位。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而卫生总费用仅占世界卫生总费用的2%,医疗卫生资源不足,特别是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严重不足,这就决定了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在现阶段应该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承受能力相适应的“低水平、广覆盖”的战略运营模式。然而,现实的医疗卫生事业却在走一条“高水平、低覆盖”路子,医疗卫生体系呈现倒金字塔形,造成高新技术、优秀卫生人才基本上都集中在城市的大医院(公立医院),农村和城市社区缺医少药。
我国现行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严重滞后,主要体现在:
第一,医保覆盖面仍然很低。首先,就总体来看,截至目前,社会医疗保险覆盖的人群不到总人口的1/12,绝大多数人群尤其是农民没有医疗保障,尽管在农村推行合作医疗制度,但由于农民收入、乡级财政等诸多客观限制,看病难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其次,就城镇而言,根据有关规定,参保人群的覆盖范围应为城镇所有用人单位,但从实施效果来看,由于受企业(包括个人)的支付意愿和支付能力的影响,实际参保人群覆盖面有很大的局限性,愿意参保且有支付能力的主要是政府机关、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的职工、效益较好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在职职工,而民营、三资企业的职工、个体工商户和城镇居民和城镇弱势群体(包括下岗失业人员、低收入职工、大病、重病和特殊病患者、体弱多病的退休人员)参保率很低。
第二,医保基金收支不平衡,难于满足参保人员的医疗消费需求。目前全国各省、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均存在收支不平衡的现象,社会统筹基金保障程度低,个人账户支付能力弱,无法满足参保人员的基本医疗消费需求。
第三,补充医疗保险跟不上医保总需求。目前的基本医疗保险只能是“低水平、广覆盖”,在保险深度和广度上的缺口,需要依靠补充医疗保险即商业医疗保险来补充,而目前商业医疗保险保障的人群仅仅占全国总人口的3%左右。事实上,药品分销领域一直在医疗卫生、医疗保险两项改革的夹缝中谨慎前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性直接影响了药品分销供应链的绩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价格的影响。截至2004年,我国针对药品流通药价虚高问题进行了16次降价,涉及800多种化学药品和300多种中成药,平均降幅为15%;2005年10月10日,国家第17次下调22种400多个剂型药品的最高零售价格,平均降幅为40%左右,最大降幅达63%;针对医院服务价格,政府也多次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使医疗体制改革前的全国卫生系统综合医院每次平均门诊和住院费用年均增长率分别由25%和23%下降到改革后2001年的9%和5%,并一直维持在这个水平上。然而,在药价不断下调的同时,消费者仍然承受着高药价和高治疗费支出的困扰。究其根源:一方面是由于上述的“以药养(补)医”的机制错位,另一方面是医保制度的滞后,自费就医的程度高,加之目前的医保体制缺乏代表患者与医疗服务提供者和药品供给者谈判的制约机制。这些原因所包含的利益杠杆一并对流通药价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二,对分销渠道的影响。目前医疗卫生机构依然是药品终端采购和消费的主市场,其销售额占全国药品销售85%以上的份额。为了抑制严重的机制错位,相关改革容许医疗机构跨环节、跨区域进货,形成了分销产业围绕医院营销的新渠道竞争格局。2001年11月,卫生部、国家药监局和国务院纠风办等6个部门联合出台《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规范(试行)》,在全国范围内通过网上和网下,实施医院药品集中采购招标制度,再一次改变了药品分销供应链的结构状况。不仅如此,新的医疗保险制度下医保定点医院自然成为分销的重点,但近年来,随着医保定点单位开始在零售药店推开,尤其在2006年药品开始实施处方药和OTC药的分类管理,促使一般消费者(患者)改变自己的药品消费习惯,从而对分销渠道产生较大影响,新一轮的分销渠道竞争已经悄然展开。然而,这一系列措施
依然无法改变医疗卫生服务机制错位和医保体制滞后带来的问题,使得药品分销供应链的渠道纷争不能完全通过供应链绩效的改观而逐步趋于优化,反过来又影响到供应链的绩效。
第三,对药品流通规模的影响。当人们无法承受高昂的医疗负担而又得不到医保支持时,医疗、医药消费自然会受到抑制,继而影响药品流通规模的发展。只要医疗市场的公益性和非公益性相互缠绕,界限不清,利益争夺不断,这种现象就难以得到改观。此外,医、药不分,大量的医院采购仍然是药品流通分销绩效改善的掣肘,据全国医药经济信息网数据显示,2004年全国医院购药总额为981亿元人民币;即使在被行业称之为“严冬”的2006年,全国样本医院的购药金额仍增长了13.12%(医药经济报,2007)。医院尤其是公立医院购药量和购药金额大幅度上升的现象,成为药品分销供应链按市场机制运行并获得良好绩效的制约因素。
3.我国药品分销供应链非财务绩效困境的深层次导因分析
在改变了传统药品分销模式的同时,药品分销供应链的绩效改善又面临着一种新的困境,集中表现在:第一,增销不增效,流通费用居高不下。在全国七大类药品销售和纯销售增长(扣除各级分销商之间的销售)的同时,利润水平却因销售费用水平的上升而呈下降趋势(表1);从全行业来看,2005年和2006年1―11月份销售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均超过10%(表2)。第二,产业集中度较低,分销市场主体“多、小、散、乱”(企业多,规模小、“散兵游击”、市场混乱);第三,在采购销售机制上,药品分销因现有招投标制度的诸多弊端而遭遇到了新的药品流通障碍;第四,药品分销价格结构中,商业流通利益占65%的比例,其中零售为15%,终端销售处于微利状态(表1),这些矛盾使得药品分销供应链非财务绩效陷入一个难解的困境之中,表面上似乎是价格、分销采购、信息流通、分销渠道、医疗导向和政府管理等问题,实际上,其的背后隐藏着一些深层次的导因,即相关利益关系的严重扭曲和矛盾冲突。
3.1 相关利益者利益冲突与价值链一致性的矛盾
变革中的药品分销供应链,较之以往单一产权主体的药品分销供应链,在价值链相关主体上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供应链的上游是药品供应商(制药企业),再上游是原料供应商,下游是药品零售商和医疗卫生机构,再下游是消费者(患者),而消费者(患者)在消费的同时,再一次创造生产需求,使药品分销与其他环节相连形成一个闭环的供应链。很显然,完整的医药供应链包括了原料和产品供应商、批发分销商、零售分销商、医院、社会保险(政府)和消费者(患者)等相关利益群体。然而市场上反映出的价值链相关利益主体的存在性,并不表明它们已经通过供应链链接成为真正的利益相关者的现实性。如果供应链上各个利益主体依然各自独立,自行其是,就整体供应链运行而言,恶性竞争的结果必然因为相关利益主体关系的不稳定造成相关利益者利益冲突,影响和破坏供应链的整体效率,继而影响其绩效的改善。事实上,我国目前药品分销供应链面对的正是这样一个困境:企业无视上、下游客户关系的长期合作发展,而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表现出滥用定价、跨区冲货、无序竞争、同业排斥以及跨服务与直接服务理念冲突等,最终导致既置消费者(患者)的利益于供应链之外,又置其他利益相关者不顾的扭曲的药品分销供应链体系,与价值链一致性格格不入。
3.2 逆向定价的价格机制与顺向商流的矛盾
商品的价格机制伴随商品的流通,以第一次交换为价格产生的起点,随着商品的进一步转手或换位,价格结构不断变换,到消费终端才形成最终的价格。无论采取何种定价方法(顺加或倒扣),基于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交换竞争的价格预期,生产者定价推动或者消费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拉动应该是决定价格的最终力量。然而,一方面,现实的医疗供应链中“以药养(补)医”的错位机制和政府主导的药品招投标购销制度,严重扭曲了价格机制和商品流通规律,价格制定的主导力量不是消费者(患者)需求和支付能力,有时也不是生产者的定价推动,而是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生的营销能力,他们既可以主导定价又可以主导用药需求,这无形中增大了价格构成中的医疗服务成本的定价能力。转移了定价起点和成本支点,形成了逆向定价的价格机制。而逆向定价机制的存在并不能改变商流和物流顺向性质和原有格局,消费者(患者)和分销商在这样的博弈中处于被动地位,依附于这样的价格机制是它们的最终选择;另一方面,在逆向定价和顺向商流的矛盾冲突中,分销商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只能充分应用价格传导功能传递扭曲的价格信息,在受到政府降价的压力下,压迫上游企业和下游消费者(患者)。逆向定价的后果必然是弱化了价格在分销市场中对竞争所起的资源整合作用,约束了分销市场的规模化和集中度,从而影响了分销供应链的整体绩效。
3.3 医生导向需求的分销网络与消费者利益的矛盾
商品流通的最终目的是价值实现,围绕这个目的形成以消费者(患者)利益为核心的流通规律。然而,现实的药品分销网络却造成了其与消费者(患者)之间的利益冲突,本应以消费者(患者)利益为导向,引导药品的分销配送,由此形成分销供应链和分销网络,但目前的医疗卫生体制使得医疗卫生机构或者医生在药品分销网络中扮演了需求导向的角色,利用供应链的传递功能,将自己的信息传导到整个供应链的运行中(包括分销供应链)。在医疗卫生机构或者医生决定商流方向的机制下,现有的招投标采购销售制度很容易形成围绕医疗卫生机构或医生进行销售的分销网络,这种分销网络也就不可能兼顾消费者(患者)的利益。还因为这种分销网络在终端采取的是一对一的营销方式,医疗卫生机构或医生的经济利益是消费(治疗)服务的决定性杠杆,这就为大量的、分散的、小规模分销商提供了生存条件,导致目前药品分销供应链始终处于低层次运行状况,严重影响了供应链绩效的有效发挥。
3.4 分销批发商的创新能力和现有生存环境的矛盾
今天的药品分销批发商为了争取新的客户资源,建立渠道网络和内部激励机制,引入了许多先进的营销技术和客户关系管理方法,较之以往的分销体系,具有不断创新的能力。然而,上述药品分销供应链面临的困境又迫使分销批发商不得不维持“船小好掉头”的企业发展模式,因为,从分销内部的变革到供应链的形成,企业需要对物流配送中心实施大量投资,需要为建立新的客户关系及形成新流程支付相应的成本,需要为信息化和与之相适应的人员培训付出一定的代价,这其中的部分投资与成本会形成“沉没成本”而无法跟随资本的转移得到补偿,如为上游客户提供更加广泛的渠道服务而增加的投入,为下游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所承担的机会成本等,在保持以往的价格、品种、一对一的单一渠道、传统的信息手段和客户关系等分销手段
下,这种模式尚存利润空间,如果进行大量投资,势必带来“船大不好掉头”的局面。这种矛盾就使得药品分销批发商陷入到了一个创新与生存的矛盾之中,从而影响分销供应链对产业资源的整合作用,阻碍药品分销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发展,始终无法抑制和解决“少投入、少利润”的“规模不经济”现象。
总之,上述深层次导因通过药品分销市场的价格、渠道、信息和服务等因素,直接影响到了目前药品分销供应链的绩效,扭转这一局面的方法只能是彻底进行医疗、医保制度和医药供应链运行机制的改革。
参考文献:
[1]Hugo Rivaid - Royer, Sylvain Landry, Marlin Beaulieu. Hybrid stockless: A Case Study Lessons For Health -Care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 Vol.22,No. 4,2002 : PP412~424.
[2]Charles D Brennan.Integrating The Healthcare Supply Chain.Healthcare Financial Management. Jan1998,52,1:pp31.
[3]王锦霞.走出药品价格的误区.工业网员单位信息工作年会文集[EB].省略/default.htm栏目:重要报纸数据库2005年8月9日.
[4]王淑军.药品降价能缓解“看病贵”吗[N].人民日报,第5版视点新闻,2005-10-11.
[5]杨锐.我国药品八年来16次降价百姓为何仍难得实惠[EB/OL].新华网.finance.省略.2005-01-20.
[6]李琼.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研究(上).金融与保险[J].2004(10):25~27.
供应链运营分析范文2
1问题描述
出口产品供应链中的制造商和供应商通常会签订一个短期的买卖合同,供应商提供生产产品的原料,制造商将原料加工成商品。出口产品制造商在得到供应商的原料时首先要检测原料的质量,检测结果合格后才会继续使用。出口产品供应商的生产设备以及生产计划都会影响到原料的合格率。本文中用Ps和Pr分别表示供应商所提供原材料的合格率和供应商的检测水平,Pd表示供应商延迟交货的概率。Cs=fPs表示供应商的质量控制成本,Cr=fPr表示制造商的检测成本,Cd=fPd表示延迟控制成本。1表示供应商提供的原料出现问题时,制造商可向其索取的单位损失赔偿。ω2表示供应商延迟交货时,供应商赔付给制造商的单位损失赔偿。T表示由于退货造成的制造商的损失,νb表示次品和退货商品的售价。通常情况下,产品的售价和质量会影响市场对此产品的需求量。由于制造商的检测水平和原材料的合格率共同影响了市场中该产品的需求量,因此本文不考虑价格的影响,市场价即为零售价。图1为出口产品供应链的运作模式。假设出口产品供应商和制造商已经签订好了短期合约,并且为了避免对方有投机行为,相互隐瞒了自身的信息。出口产品供应商向制造商隐瞒了交货延迟率和质量合格率;制造商向供应商隐瞒了原料检测水平。因此,本文选择动态博弈的方法,分析了面对非对称风险时,制造商和供应商为获得最大利益做出的决策,并且对灵敏度也做了相应的分析。
2模型的建立和求解
2.1出口产品供应链运作决策模型建立根据上述问题的描述,出口产品供应链中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况:准时交货但内部损失、延迟交货并且内部损失、准时交货但外部损失、延迟交货且外部损失、延迟交货但无质量问题、准时交货无质量问题。各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如表1所示。出口产品的市场需求d是供应商原料合格率以及制造商检测水平的函数,因此出口产品市场需求可以表示为d=dPr,Psff。当出口产品供应商提供的有原材料全部合格时Psf=1f,制造商生产出的出口产品就全部是良品。
2.2出口产品供应链运作决策模型求解和分析在出口产品供应链运作决策模型中,供应商和制造商组成一个二级供应链决策模型,采用动态博弈论的方法对一个周期的博弈分析,其中一个博弈的周期分为三个阶段[5]。下面分别对每个博弈过程的博弈过程进行求解。(1)供应商和制造商博弈的第三个阶段。用Pr*表示出口产品供应商的最佳检测水平。将Pr*,Pd,Ps带入出口产品制造商的利润模型公式。
3应用实例
盼盼防盗门一直以来都秉承着品质优先,服务为辅的手段,让旗下的产品销量不断上涨,赢得广泛好评。随着质量的提升和海外市场的开拓,盼盼集团针对海外市场需求生产了大批防盗门,成为我国最大的防盗门出口贸易企业。在盼盼出口型防盗门供应商和制造商组成的二级供应链中,各个参数设置如表4所示。在盼盼防盗门的供应商和制造商的博弈过程中的第三阶段,由公式(3)可以求得制造商的最优检测水平。图2(a)为制造商的最优检测水平和运输服务质量Pd、供应商原材料的合格率Ps之间的关系。图2(b)为盼盼防盗门制造商的最大利润与运输服务质量Pd、供应商原材料的合格率Ps之间的关系。制造商的最优检测水平Pr*随着供应商原材料的合格率Ps的增加呈现降低的趋势,运输服务质量Pd随着供应商原材料的合格率Ps的提高而增加。也就是说某出口产品供应商的运输质量和产品质量与制造商的最优检测水平有直接的关系,制造商的最优检测水平随着盼盼防盗门的质量水平的增加而减小。制造商与供应商博弈的第二阶段,将第三阶段求得的Pr*Ps,Pd带入公式(4)中,得到供应商利润变化规律,图3为盼盼防盗门供应商获得的利润与供应商的质量水平之间的关系,盼盼防盗门供应商获得的利润随着供应商原材料的合格率Ps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制造商与供应商博弈的第一阶段中,将第二阶段求得的最优产品质量水平和运输服务质量水平带入公式(5),求得盼盼防盗门制造商的利润变化规律。图4为博弈第一阶段制造商利润变化曲线。由图4可知,随着制造商检测水平的增加,制造商的利润先升高后降低,在检测水平为0.965时,制造商获得最大利润为5.384×105。盼盼防盗门供应商的,Ps**=0.94,Pd**=0.09,此时供应商的利润为3.101×105。当处于主导地位的是盼盼防盗门的制造商,而非供应商时,供应商的信息为制造商所了解,而供应商则不了解制造商的检测水平等私有信息,因此,供应商会选择可以获得最大利润的原材料合格率以及交货延迟概率。供应商的选择会同时对制造商和供应商所做的决策造成影响,同时会影响产品供应商和制造商的利润。表5为盼盼防盗门的供应商和制造商的利润与检测水平之间的关系。由表5可知,在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的合格率不变的条件下,随着制造商检测水平的增加,供应商的利润呈现增长的趋势。第10组数据中,盼盼防盗门的供应商获得的利润是3.604×105,按博弈策略取得的最优值为3.101×105,即供应商获得的利润比最优值大;盼盼防盗门的制造商获得的利润是4.551×105,按博弈策略取得的最优值为5.384×105,即制造商获得的利润比最优值小。在制造商占主导地位的供应链中,制造商会采取是自己获得最大利润的方案,并且制造商是能发现到供应商做出的政策上的调整,适时作出相应的决策,但是盼盼防盗门供应商按照博弈方法确定的利润值肯定大于改变策略后获得的利润值。
4结论
供应链运营分析范文3
(广东惠州天然气发电有限公司,广东惠州516082)
摘要:从励磁功率及厂用电率、变压器无功损耗、异步电机耗功等方面出发,分析了机组无功功率变化对于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厂运行经济性的影响,为国内其他同类型发电厂的机组运行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发电机组;无功功率;运行经济性
0引言
发电机有功负荷对发电经济性有着直接的影响,有功负荷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发电机组的效率、发电厂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厂用电率等重要经济指标,通过对有功功率的电能计量,可准确分析、计算其影响程度。
然而,无功电量由于未计入电能计量,不能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所以发电机无功负荷对发电经济性的影响常常被忽略。但机组实际运行中,无功功率的变化与机组的经济性也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1无功功率变化对励磁功率及厂用电率的影响
要改变发电机无功功率,必须改变励磁机励磁功率的大小,我厂机组的励磁方式为自并励静态励磁,励磁变取电于发电机出口,即发电机发出功率的一部分用于供应励磁系统。通过机组运行励磁功率曲线可以看出,当维持发电机有功为定值且保持不变时,随着发电机无功负荷降低,励磁功率逐渐下降。即在发电量不变的情况下,降低发电机无功负荷时,机组减少了因发无功而多消耗的励磁能量所对应的出力,换句话说即运行中机组出力不变,这部分降低的励磁能量消耗将用于驱动发电机发电,从而减少了一部分厂用电量。这样,既增加了发电量又降低了厂用电率。
为了分析无功负荷改变对励磁功率的影响,在DCS上选取了某一特定时段,此时机组负荷稳定在359MW,手动将无功功率由203.97Mvar逐步降至145.91Mvar,机组此时没有其他任何影响厂用电数据的操作。
分析中每隔一定时间进行一次取样,共进行15次取样,生成如图1所示曲线。
由图1可以看出,随着无功功率从203.97Mvar逐步降至145.91Mvar,机组的励磁功率也逐渐降低,其调节前后的变化差值达220kW左右。假设每台机组每年运行3000h,无功由200Mvar降至145Mvar时励磁耗功差值按平均值200kW计算,我厂3台机组每年励磁功率损耗W1=200×3×3000=1800000kW·h=180万kW·h。由此可见,在保证机组设备及电网系统安全的前提下,发电机组所发无功功率越少,其经济性越好。
2无功功率变化对变压器运行经济性的影响
对于变压器的损耗,通常大家注意的是空载损耗和负载损耗。
空载损耗是变压器二次绕组开路时,一次绕组通以额定频率和额定电压的三相正弦交流电,此时变压器消耗的有功功率。空载损耗又叫铁损,它属于励磁损耗,与变压器所带负载的大小无关,是变压器磁路磁滞损耗与涡流损耗之和。
负载损耗是指变压器正常运行时,由于绕组存在着电阻,负载电流流过绕组时在这些电阻上消耗一定的功率变成热量,它随着负载的增加而加大,我们也称这种损耗为铜损。
变压器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来改变电压大小的一种电力设备,是由无功功率建立磁场来进行能量的传递和转移的,实际上相当于一个有铁芯的大电感线圈,其等值电路可简化为如图2所示。
当电力变压器投入电网运行时,由于励磁电阻R0、线圈电阻Rk、励磁电抗X0、线圈漏电抗Xk的存在,必然会造成损耗。消耗于Rk的功率I20Rk为铜损,消耗于R0的功率I20R0为铁损。Xk上的功率I20Xk为漏磁无功功率,X0上的功率I20X0为励磁无功功率,这是变压器一次侧通过电磁感应传送给二次侧的电磁功率。在一般电力变压器中,X0、Xk分别比R0、Rk在数值上大得多。理论上说,无功功率并没有消耗有功功率。然而,发电厂变压器的无功功率是由发电机提供的,并通过变压器传输到电网中。变压器在传输无功功率的过程中,必然会消耗一定量的有功功率。当发电机发出的无功功率过高时,就会造成变压器过励磁,内部的磁通趋向饱和,铁损和铜损增加,漏磁通增加,漏磁无功功率变大,变压器及其附件发热严重,效率下降。机组生产的电能,在无功功率较大时,消耗在变压器上的更多,通过变压器输送到电网的更少。
3无功功率变化对异步电机经济性的影响
对于变工况运行的异步电机(如给水泵电机),由于其有功输出随着工况的不同波动较大,无法准确估算无功变化对其的影响。所以,选取了运行工况基本稳定的异步电机来进行研究。高压厂用负荷选取了机组循环水泵电机,低压厂用负荷选取了机组真空泵电机。
同样,在DCS上选取某一特定稳定运行时段。此时,机组循环水泵电机电流稳定在105A,真空泵电机电流稳定在188A,且运行工况稳定不变。当机组无功由203.97Mvar逐步降至145.91Mvar时,通过取样绘图生成如图3、图4所示曲线。
从图3、图4中可以看出,随着机组无功逐步下降,循泵耗功计算得出降低了17.6kW,真空泵耗功降低了2.76kW。这是由于假设电机运行电压为U,电机的铭牌额定电压为Ue。当U>Ue时,电机中的磁通Φ将增加,由于电动机磁路的饱和,在磁通增加不多的情况下励磁电流将大大增加。在U>Ue时,不仅铁损增大,而且定子绕组的铜损也要增加,这就使定子绕组的发热可能超过允许值,异步电机的无功当量损耗增加。所以,这部分增加的无功损耗除了一小部分用来增加电机磁路磁通以外,其余都变成热量消耗掉了,这就造成了异步电机在负载近似不变的情况下总功耗增加。
按照每年每台循泵运行3500h,每台真空泵运行4500h计,无功按照145Mvar升至200Mvar计,我厂6台循环水泵共多耗电ΔW循环水泵=3500×6×17.6=36.96万kW·h,3台真空泵多耗电ΔW真空泵=4500×3×2.76=3.726万kW·h。随着机组无功的增加,看似一台循泵和一台真空泵增加的耗功不多,但是异步电机作为发电厂中的主要厂用负荷,如果将全厂所有异步电机负荷都统计进来,每年全厂额外消耗在无功增加上的损耗就极其可观了。
4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发电机无功负荷变化影响发电经济性的主要因素有4个,一是发电机励磁能量的消耗,二是发变组负载损耗,三是用于发电机、变压器散热(冷却)的电量增大,四是因无功升高对异步电机功耗的影响。此外,发电机多带无功负荷会使得发电机、变压器、异步电机等设备工作条件恶化,增大了这些设备故障、损坏的可能性。因此,在保证机组设备和电网系统安全的前提下,尽量提高运行机组的功率因数,减少无功负荷,能够降低厂用电率,提高运行机组的经济性。
[
参考文献]
[1]汤蕴璆.电机学[M].4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熊信银.发电厂电气部分[M].4版.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供应链运营分析范文4
关键词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变工况运行;性能
中图分类号TK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4-0102-02
0 引言
经济发展,电力先行。现代社会中,能源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基础,而电力则是能源利用最为重要的方式。据统计,截至2012年,我国电力装机容量突破11亿千瓦,其中,传统火力发电81,917万千瓦(含煤电75811万千瓦、气电3827万千瓦),占全部装机容量的71.5%。可见,以煤为主要原料的蒸汽轮电站仍是我国发电的主力,由此将带来两大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需要不断增大燃煤机组单机容量、提高发电效率;第二,燃煤引起了全球变暖、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第一个问题的解决需要不断探求高效率的燃烧方式,使主蒸汽参数向亚临界、超临界乃至超超临界迈进,同时,积极采用再循环和联合循环机组。解决第二个问题,则需要探究更为清洁的燃烧方式。而与传统燃煤机组相比,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无论是供电效率,投资费用、建设周期,还是用地用水都更有优势,并且,由于采用天然气或者液体燃料,排放物中SOx和NOx都更低,大大减轻了环境压力。为此,研究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实际运行中,由于负荷是实时变化的,为了追随和跟踪负荷的变化,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的出力也将不断发生改变,换句话说,机组不是始终运行于额定工况,而是处于变工况的工作状态,这就要求燃气轮机、余热锅炉和蒸汽轮机所对应的各类参数,如燃气初温、压比、空气流量、燃料流量等都将随运行工况而发生变化,这就需要探讨变工况状态下机组的运行性能,找出其响应的影响因素,以全面掌握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的工作性能。
1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基本工作原理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燃机技术历经了四展历程,至90年代,鉴于燃气轮机联合循环机组投资小、建设周期短、运行效率高、排放低等优点,国外企业推出了高效率大功率机组,燃气初温1300℃,效率36%~38%,单机功率200MW的装置相继投入运行。燃气轮机联合循环机组由于启停快,特别适合作为紧急备用电源,由于还能携带基本负荷、中间负荷也适宜于作调峰用。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是以气体动力循环为顶循环、蒸汽动力循环为底循环的联合动力循环。两个循环之间按照能级匹配的原则联合工作。作为顶循环的热机大部分是燃气轮机,作为底循环的热机是以朗肯循环为基础的蒸汽动力装置。现代高性能燃气轮机的排气温度大都在500-600℃之间,这是一股携带有大量有效能的气流。因此,为了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将这股燃气引入生产蒸汽的余热锅炉中,使之生产高温、高压蒸汽,然后在蒸汽轮机中膨胀做功,从而形成了燃气蒸汽联合循环这种高效率的动力装置。
在火力发电厂中,都是采用简单燃气轮机和蒸汽轮机装置联合工作而形成联合循环发电机组的。从实现方式看,联合循环有补燃和无补燃之分。由于无补燃余热锅炉型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不仅在额定工况下具有较高的供电效率,在变工况运行时也具有较高效率,并且可以根据负荷的变化在其它燃气轮机仍运行于高负荷、高燃气初温的条件下启停其它多台燃气轮机,从而更适宜于实际的运行工况,因此,无补燃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获得了更广泛的应用。
2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变工况运行性能及影响因素分析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变工况运行时,联合循环的三大部件即燃气轮机、余热锅炉和蒸汽轮机影响较大,下面就对三大部件一一进行分析。
2.1 燃气轮机
燃气轮机是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的主要构成部件,它是决定机组供电效率最主要因素之一,其工作原理可简述为:环境空气从进气缸流入,经压气机绝热压缩后,进入燃烧室与喷入的燃料混合、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燃气在燃气透平中绝热膨胀,所做的功一半至三分之二左右用于驱动压气机和辅助设备,而剩余的功对外输出,驱动发电机发电。
可见,燃气透平膨胀作功带动压气机运行,而压气机可以被看做是透平的负载。燃气轮机的启动需要借助外界动力,动力来源往往是起动机带动压气机做功,当燃气透平发出的机械功大于压气机消耗的机械功时,外界起动机脱扣,燃气轮机自身独立工作。压气机,燃烧室和透平等构成了燃气轮机,因此燃气轮机的变工况运行特性主要由压气机,燃烧室和透平的变工况特性联合确定。
对一个已经制造完成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而言,由于其燃料、蒸汽循环形式已确定,影响燃气轮机变工况运行最主要的因素就有两个,其一为负荷,其二为大气条件。例如,当用电量下降时,发电机输出的负荷也将随之降低,在喷入燃烧室的燃料未减少的情况下,燃气轮机的转速将增大,为保证输出频率稳定(我国工频为50Hz),机组控制系统需要降低燃料的喷入量。一旦喷入的燃料减少,将直接减少流经机组的空气流量,降低透平前的燃气初温,相应降低压气机的压缩比,降低机组运行效率。而大气条件的影响可归结为三个方面,即大气温度、大气压力和大气湿度,其中,大气温度对联合循环的变工况运行输出功率和效率影响尤其大,当大气温度降低时,空气密度增大,流入压气机的空气质量流量变大,机组做功能力变强,与此同时,由于压气机的耗功量与流入空气的热力学温度成正比,温度降低,燃气轮机的净出力变大,即使保持机组的转速和燃气透平前燃气初温不变时,压气机压缩比增大将导致透平作功量的增大,减小了排气燃气透平的温度。而大气压力的影响主要是由于海拔变化引起的,随着海拔变化引起大气压力变大时,燃气轮机输出的功率也将随之增加。大气湿度将影响进入燃气轮机空气所含有的水蒸气含量,文献[3]指出,在较低的大气温度下,大气相对湿度几乎不影响热效率和单位质量的净功,而大气温度和透平进口温度较高时,相对湿度将降低热效率,增大净功。
2.2 余热锅炉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的余热锅炉常常由汽包、省煤器、蒸发器、过热器以及集箱等换热管簇和容器组成,同电站锅炉相比,二者的汽水系统很相似,在其中,水变过热蒸汽也需经过三个阶段,即过冷水的加热、饱和水的蒸发、饱和汽的过热。无补燃余热锅炉内没有燃烧过程,辐射效应可以忽略,换热基本依赖对流的作用。
就余热锅炉运行工况来说,燃气轮机排烟温度、排烟流量以及汽包压力都将对其产生影响,也就是说,当燃气侧热源变化,燃气轮机排气流量和温度变化,或者大气环境温度变化,都将引起余热锅炉热力特性的变动,与此同时,余热锅炉的产汽量、蒸汽温度和压力也将随之发生变化。但是,蒸汽侧要求的热力参数往往是稳定的,即使滑压运行,其变动量也不会太大,并且还受制于许多工程以及热力学约束条件,如,省煤器不能出现汽化现象,排烟温度不能低于露点等。
2.3 蒸汽轮机
蒸汽轮机进汽参数和凝汽器真空是影响蒸汽轮机运行工况的主要因素。相比常规电站蒸汽轮机,联合循环运行要求蒸汽轮机具备一些特点,如联合循环要求蒸汽轮机的低压缸排向凝汽器的蒸汽流量更大,甚至可能要求比主蒸汽流量大30%;蒸汽轮机要能适应快速启停的环境;在运行方式上,为在压力较低时能多发出一些附加功率,常采用滑压运行,并且在变工况运行下负荷较低时,滑压运行能够保持蒸汽轮机的排气温度基本稳定,使得蒸汽湿度不至于过大。
参考文献
[1]胡念苏.发电动力系统概论[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
[2]段秋生.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站热力性能分析理论与计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供应链运营分析范文5
关键词:腹腔镜手术;Groh-a;孕三烯酮;子宫内膜异位症
宫内膜异位症简称EMS,是女性的常见疾病,持续且容易反复发作。不仅损害患病妇女身体健康,也严重的降低了妇女生活质量,影响育龄妇女的生育情况。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治疗此病症的方法多采用GnRH-a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使复发率明显降低同时有效的提高妇女妊娠率。本研究进行了临床随访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1年3月~2014年3月住院的80例此类病症患者进行研究。采用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Groh-a组和孕三烯酮组(每组40例)。排除其他高发率疾病患者,研究对象都符合手术指征,获得患者与其家属的同意。孕三烯酮组年龄30~49岁,平均(34.50±10.37)岁,Ⅲ期25例,Ⅳ期15例;GnRH-a组年龄(35.81±10.55)岁,Ⅲ期23例,Ⅳ期17例。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配合治疗。
1.2方法 80例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仪器为storz电视腹腔镜系列,使用双极电凝刀进行解剖。术前要禁食禁饮,进入手术室后要建立静脉通路,同时时刻观察患者血压、脉搏等各项生命体征。手术中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根据病变位置和粘连程度进行治疗,尽量保证盆腔内结构,对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要疏通输卵管,术后应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所有术中获取的组织送病理学检验。在术后组织病理学检验中得出结果是子宫内膜异位症,随开始药物治疗,用药前肝功能正常且无用药禁忌证。GnuRH-a药物治疗。肌肉注射共3次,注射1次时长为4 w,3.75 mg/次;若注射治疗后疗效不佳可改为相同剂量4次,缩短注射时间,为每3 w注射1次。孕三烯酮治疗,连续口服用药6个月,2.5 mg/次,2次/w。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采用计数资料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殖激素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就诊时FSH、LH、E2与PR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FSH、LH、E2与PRL均下降,GnuRH-a组患者FSH、LH、E2水平与孕三烯酮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治疗1年后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 1年后缓解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手术治疗内异症可有效的清除病灶,恢复患者盆腔的生理结构,去除抗生育因子[2]。研究表明,内异症虽为良性病变,却有与恶性肿瘤类似的生物学行为,侵袭性和复发性很强,较为棘手。手术时,部分病灶难以去除,术后易复发。目前,多数学者主张腹腔镜术后配合药物辅助治疗,降低或避免术后复发。孕三烯酮是一种合成的甾体激素,为睾酮的衍生物。GnRH-a可促进垂体释放促卵泡素、黄体生成素,长期连续使用时,对垂体产生负反馈调节,致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减少,卵巢分泌雌激素水平下降,机体出现持续的低雌激素状态,甚至降至绝经期水平,称之为"药物性卵巢切除",停药后,卵巢功能恢复[3]。
本研究显示,GnRH-a组用药后雌二醇、促卵泡素及黄休生成素下降更显著。腹腔镜手术可发现微小病灶,分离粘连,除病灶,重建盆腔结构,不易损伤邻近脏器,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手术时间短、术后出血少、术后住院时间短等优点,现已广泛应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但位于腹膜后的非典型或微小病灶及浸润较严重的病灶单靠手术无法彻底地去除,导致其术后复发率高。因此,术后的药物治疗对消除或抑制残存的病灶及防止复发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进一步说明Groh-a和孕三烯酮分别应用于腹腔镜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好[4],但Groh-a的疗效较孕三烯酮更具优势,可以明显改善临床症状,降低性激素水平,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闪,张立兰,赵丽芝.腹腔镜手术分别联合GNRH-a与孕三烯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07:937-938.
[2]魏宏.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腹腔镜术后应用Groh-a与孕三烯酮的疗效比较[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15,07:124+127.
供应链运营分析范文6
1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供应链现状
(1)我国很多中小企业的整个供应链设计还处于初级阶段,有的甚至还没有完成供应链的基本构建。无论是企业内部因素还是前后端的输入输出均存在信息传递失真,流程衔接不畅等问题,包括供应链的全流程梳理优化、生产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及生产作业开展标准化等多个方面,都对当前的专业化生产和企业发展构成一定的障碍。(2)整个生产体系的最核心的部分也就是生产运营战略的制定,大部分中小企业在这一板块的规划还处于入门的阶段。虽然有了基本的数据收集硬件环境和途径,有了初步的物料品类管理概念,也开始摸索构建相应的各部门或职能工作团队,但是当前可能缺失比较重要的一环――对于当前物料品类的动态评估。(3)很多企业没有动态的对新增或可能新增的物料品类需求做出有效的关注和反应,等需求近在眼前,才十分仓促的启动供应链评估及生产组织。平时不能从容有效的整理需求信息,对物料品类的行业信息、价格水平、销售实际需求及物料品类的未来趋势评估不充分或太仓促,导致了生产管理的整体工作全面被动和效率低下;企业无法根据实际经营战略的需要,生搬硬套一些生产模型和运作模式,不考虑自身实际情况,实际起作用的还是老一套的方式,总之是无法很好的契合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2 企业生产物料品类管理是生产运营管理的基础
(1)在生产运营这个层面,我们有一些基础工作需要做,按照大部分企业都是从物料品类管理这一维度来构建生产管理体系来说,物料品类的动态管理是能够有效牵引我们开展生产战略管理的相关工作的。(2)通过数据的分析,依托于跨部门跨职能供应团队的工作开展,对企业已有物料品类或新增的物料品类的供应及质量数据进行动态分析,可以很清晰的识别出企业当前资源存在的问题。(3)通过问题的分析,可以整理出必要的物料品类需求清单,那么生产运营物资供应管理工作开展的目标就产生了。依托于企业完善的供应链管理流程,完全可以很好的识别出制约了生?a运营执行效率的因素,然后通过整个团队的力量去推动优化和完善。(4)从外部因素来讲,也可以相对清晰的整理出实际需要的供应资源,然后通过对相应行业的了解和分析,就可以基本锁定满足企业实际需求的目标或潜在供应资源了。(5)有效的物料品类管理不论是在生产的选择标准制定还是生产计划排程体系的建立都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3 供应链绩效管理的优化和完善提升生产运营活动
对于当前国内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说,更多的生产运营绩效评价可能也还在摸索阶段,虽然在绩效评价层面,有必要的生产紧急程度分级、生产月度和年度完成机制,但是从绩效的有效性、对供应链的改善牵引作用来说,实际发挥的作用还很有限,可以说更多的还是流于表面和形式。如何更好的发挥生产运营日常考核和月度年度评价在生产运营活动中的作用可能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试图从两个方向进行思考[1]。
(1)根据企业生产实际的物料品类差异化来制定差异化的生产运营考评机制,虽然可能存在一个供应链上游同时进行多个物料品类的供应,但这并不影响整个物料品类维度的物料管控策略制定,差异化的制定生产运营策略能最大程度反应每个物料品类对应供应资源的实际状况,供应链上游的改进与否,也能直观反映出来,帮助企业修正物料品类层面管控策略的优化更新,从而产生最贴近实际的供应资源需求,触发生产运营的寻源工作。(2)很多企业当前供应链上游的绩效管理还停留在”控制”这一层面,甲方思维很容易将供应链上游放在生产运营方的对立面,很难产生双赢的合作机制,也缺少了构建与公司相适应的产品试验和研发能力的机会。可以说不论是从当前很多中小企业的信息系统构建来说还是从市场信息有限共享来说,对供应链上游还是以防范为主,所以才有很多企业生产运营的硬件资源非常强大,但是不论是信息传递效率、交易成本还是其他隐形成本来说,都存在极大的人员及资源浪费。更严重的问题还在于因为没有开放合作的态度,就缺少生产运营方提供给供应链上游外向能力培养的牵引力,简单粗暴的供应链上游管理模式,会导致供应链上游养成了不思进取的合作和经营习惯,不管引入多么强的供应链上游,结局只有两种:供应链上游体量做大了,就很容易分手;配套性较强的供应链上游很容易形成“依赖”。
所以在整个供应体系构建的时候不仅要考虑企业自身的供应链建设,更要考虑与供应链上游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系统开发以及信息的共享层面多做公司内部和外部延伸性思考和生产运营体系构建,在自身生产运营不断完善和提升的同时,进一步引导供应链上游培养自我提升和自我更新的理念,跟上企业自身发展的步伐。协同好企业生产运营的上下游, 形成强劲的一体化供应链管理模式,通过与外部伙伴的协作去挖掘科技、创新、研发、市场进入等更深度的价值。
4 “集中式战略生产运营”的推行提升生产运营效率及企业战略竞争优势
(1)传统的生产运营模式是在企业不同的部门或业务单元设立相对独立的生产运营单元,从企业全局来看,一定会出现重复性生产运营,规模效应流失和资源浪费等问题,而且缺乏战略生产运营理念的支持造成了整个企业生产运营风险的增加,阻碍了生产运营效率的提升。(2)为了克服传统生产运营模式中的劣势,企业应当推行“集中式战略生产运营”,一方面,在内部实现跨部门的生产运营资源和生产运营功能整合,重组生产运营流程和组织结构;另一方面,在外部加强与供应在外部加强与供应链上游建立“双赢”的战略合作关系。(3)集采模式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而且对于整个公司来说,优势和好处不言而喻,不管是生产运营规范性还是成本的节约都是大有裨益。集采能够最大限度提升企业的竞争力[2]。
首先,企业能够根据企业自身经营战略,综合考量市场变化趋势和各业务单元生产运营资源,制定最符合自身经营理念的生产运营目标和生产运营计划,充分体现了该生产运营模式基于订单管理的特性,因此集中生产运营对企业战略的促进力度远远超越传统生产运营。其次,通过对企业所有生产运营需求的集中管理,能够按照物料品类战略的差异化,对关键品类进行优先生产运营,充分体现企业战略意图,保证企业关键业务的稳定有序。最后,通过集采和供应链上游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有利于抵消整个市场的不稳定因素,包括价格短期小幅波动和频繁的缺料问题,进而保证企业运作的稳定性。部分企业还在供应链战略联盟的基础上合作开发新产品,缩短了新产品研发周期,从而为企业赢得了战略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