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药理学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药理学分析范文1
【摘要】 目的 评价清肺口服液抗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活性。方法 采用MTT法,以利巴韦林为对照组,观察清肺口服液及不同给药方式对RSV的拮抗作用。结果 清肺口服液具有明显抗RSV的作用,与利巴韦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清肺口服液的作用机制可能为抑制病毒吸附或增殖。结论 清肺口服液可以通过不同环节拮抗RSV病毒,是治疗RSV感染的有效复方制剂。
【关键词】 清肺口服液;呼吸道合胞病毒;中药血清药理学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anti-RSV activity of Qingfei Oral Liquid. Method With Ribavirin as the control, the antagonistic effect of Qingfei Oral Liquid and different administration methods on RSV infection were observed by MTT technology. Result Qingfei Oral Liquid had obvious effection of anti-RSV, showing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ompared with Ribavirin. The action mechanism may be that Qingfei Oral Liquid has inhibition effects on adsorption or proliferating of RSV. Conclusion Qingfei Oral Liquid can antagonize RSV through different linkages. It is an effective compound preparation for treating RSV infection.
Key words:Qingfei Oral Liquid;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serum 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是引起婴幼儿病毒性肺炎和毛细支气管炎的主要病原体,约占婴幼儿肺炎病例总数的5%~40%,同时,也常引起成年人尤其是老年人的呼吸道感染,但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清肺口服液主要由炙麻黄、杏仁、葶苈子、虎杖等药物组成,临床研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1],但其作用机理尚未完全阐明。本实验欲从血清药理学方面对其做一探讨。
1 实验材料
1.1 动物
大耳白兔14只,雌雄不拘,健康无病,体重2.5~3 kg,南京市清凉山实验动物基地提供,合格证号:SCXK(苏)2007-0008。
1.2 细胞与病毒
人喉癌表皮细胞Hep-2,由凯基生物科技细胞中心提供,本实验采用第3~30代细胞。呼吸道合胞病毒B亚型(RSV B型),博特生物有限公司提供。
1.3 试剂
DMEM(美国GIBCO公司);新生牛血清(杭州四季青公司);细胞培养液:DMEM加10%新生牛血清;细胞维持液:DMEM加2%新生牛血清;0.25%胰酶(美国GIBCO公司);3-(4,5-二甲基噻唑基)-2,5-二苯基四氮唑溴化物(MTT,AMERSSCO);二甲基亚砜(DMSO,上海永华特种化学试剂厂)。
1.4 仪器
酶联免疫检测仪,EXL800型,美国BioTek;倒置显微镜, OLYMPUS BX-50。
1.5 药物及含药血清的制备
清肺口服液,南京中医药大学植物药研究中心提供,每剂含原药材10 mg/mL。含药血清的制备:清肺口服液给健康大耳白兔灌胃,剂量为48 g/(kg·d),是临床等效剂量(12 g/kg)的4倍,每日分2次灌服,连续给药3 d。末次给药后禁食不禁水12 h,在家兔清醒状态下颈动脉采血,无菌分离血清,制成血清冻干粉-20 ℃保存备用。同时设空白对照,灌服等体积生理盐水,取血清方法同前。利巴韦林注射液:华北制药集团制剂有限公司产品,批号051202。
2 实验方法
2.1 分组
设含药血清组、空白血清组、利巴韦林组、病毒对照组及细胞对照组。
2.2 细胞培养
将复苏后的细胞以1×106/瓶接于25 mL培养瓶中,加入3 mL DMEM培养基。置37 ℃、5%CO2饱和湿度条件下培养。待细胞长至约90%后,用0.25%胰酶消化,进行传代培养。
2.3 病毒的扩增
待细胞在板或瓶中长满60%~70%后,吸去液体,加入适量(500~1 000 μL)病毒液,37 ℃、5%CO2培养箱中吸附2 h后,补维持液3 mL。逐日观察细胞病变(CPE,典型病变是融合的大泡),病变达75%以上时收集病毒。
2.4 利巴韦林及含药血清最大无毒浓度测定
Hep-2细胞以1×105/mL浓度分种于96孔细胞板,每孔0.1 mL。待80%汇合后,以DMEM稀释清肺口服液含药血清和空白血清40、20、10、5、2.5、1.25、0.625 mg/mL 7个浓度,用维持液稀释利巴韦林2、1、0.5、0.25 mg/mL 4个浓度。弃去培养液,分别加入维持液稀释后的空白血清、含药血清和利巴韦林,每孔0.1 mL,正常细胞对照组加维持液,每孔0.1 mL。每个浓度4个孔。37 ℃、5%CO2培养箱中培养7 d,观察各组致细胞病变作用,测定不引起CPE的最低稀释度即最大无毒浓度,作为抗病毒实验的最高允许浓度。
2.5 呼吸道合胞病毒B亚型组织培养半数感染量的测定
Hep-2细胞以1×105/mL浓度接种96孔细胞板,每孔0.1 mL。用单培维持液10倍系列稀释病毒悬液,共8个浓度。每次稀释更换吸管以防止病毒滴度后延。在接种细胞后18~36 h内,细胞长成单层时吸弃培养液,PBS洗细胞面,接种系列稀释的病毒液,每个稀释度接种5孔,每孔0.1 mL,正常细胞对照孔加入0.1 mL维持液。37 ℃、5%CO2培养箱中吸附2 h,每15 min摇晃1次,使病毒均匀吸附。吸弃病毒液,每孔加入维持液0.1 mL,置37 ℃、5%CO2培养箱中继续培养。逐日观察病变。以最高稀释度不再出现新病变时为终点,细胞病变程度用“-”~“++++”表示:无细胞病变时为“-”,≤25%细胞出现病变为“+”,>25%~50%为“++”,>50~75%为“+++”,>75%为“++++”。根据Reed-Muench公式[1]计算病毒组织培养半数感染量(TCID50)。
2.6 加入血清的不同时间对病毒的抑制效应
将1×105浓度的Hep-2细胞接种到96孔培养板上,置37 ℃、5%CO2箱培养。待细胞长成单层,在18 h内吸弃培养液。a药物和病毒同时作用于细胞:将1 000 TCID50/50 μL RSV B亚型和清肺口服液含药血清(10 mg/mL)、空白血清(10 mg/mL)、利巴韦林(0.2 mg/mL)各50 μL分别混合,加入到含有细胞的培养板中。b药物作用细胞后感染病毒:先加入含药血清(5 mg/mL)、空白血清(5 mg/mL)、利巴韦林(0.1 mg/mL)各100 μL,12 h后弃去上清,每孔接1 000 TCID50/50 μL RSV B亚型,置37 ℃、5%CO2箱吸附2 h。吸弃病毒液,分别加入用2%维持液,每组5个复孔,每孔100 μL,置35 ℃、5%CO2培养箱。每日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病变。72 h后加入MTT(用维持液稀释1 mg/mL),每孔20 μL,置37 ℃、5%CO2培养箱,160 min后,小心吸弃上清,加入DMSO,轻轻振荡10 min,使结晶物充分溶解,选择490 nm波长在酶联免疫酶标仪上检测药物的细胞活性作用(OD值),判断药物对细胞的保护作用[2]。
3 统计学方法
实验结果以x±s表示。应用SPSS11.5统计分析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方差分析。
4 结果
4.1 空白血清、含药血清和利巴韦林在Hep-2的最大无毒浓度测定结果
在Hep-2中,空白血清的最大无毒浓度为10 mg/mL;清肺口服液含药血清的最大无毒浓度为10 mg/mL;利巴韦林的最大无毒浓度为0.2 mg/mL。
4.2 呼吸道合胞病毒组织培养半数感染量结果
在Hep-2中,RSV B亚型(r6株)TCID50为10~4.83/50 μL。
4.3 清肺口服液对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拮抗作用
(见表1)表1 清肺口服液对RSV B亚型致细胞病变的抑制作用(略)注:与病毒对照组比较,*P<0.05;与空白血清组比较,#P<0.05
5 讨论
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约90%由病毒引起,RSV是引起本病的主要病原之一。针对病毒感染,西医主要采用病毒唑为主的治疗,但尚存在一些问题:小剂量应用时治疗效果差,大剂量时会在红细胞中蓄积,对人体造成伤害。而现代研究显示,中药在防治病毒感染性疾病方面有一定的优势。由于以往经常采用中药复方粗提取物直接加入反应体系的方法,干扰因素大,不能反映药物在体内真实的代谢过程。而中药血清药理学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上述缺点,是研究中药复方的重要方法。
本实验结果表明,清肺口服液具有拮抗RSV感染的作用,与利巴韦林相比无明显差异,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以1∶4比例稀释后对正常细胞不表现出毒性作用。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研究了清肺口服液的可能作用环节,结果两种方法之间无明显差异,说明清肺口服液对RSV感染的不同环节均有一定的拮抗作用。由于血清药理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自身仍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如目前血清中有效药物成分的药代动力学不清楚,不知何时是药物的最高血药浓度,从而导致采血时间难以确定。因此,我们借鉴了通用的方法[3],即每日2次喂药,连续3 d,末次喂药后1 h采血。下一步我们将进行预实验,根据量-效关系,确定清肺口服液的最佳采血时间,以求实验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于焕英,赵德育,秦 铭,等.清肺口服液治疗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肺炎36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1):72-73.
药理学分析范文2
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B
药品说明书是药品信息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是指导临床医师正确选择用药和患者自我药疗的主要依据,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近些年,由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高,患者数量的迅速增加,药房供应临床心血管疾病相关药物品种和新药不断增加,仅是改善心肌缺血的药物就达数十种之多,而新药的相关信息又较少,因此从说明书中了解药品如何准确使用尤为重要,但医护人员多不重视药品说明书,往往是用药后患者出现了不良反应时,才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笔者通过收集整理心血管疾病相关药物说明书,并结合临床用药,作一分析介绍。
1 国产药品说明书与合资或进口药品说明书比较
收集的药品说明书中,合资或进口药品说明书较国产药品说明书内容更全面、更具体、更有利于医生参考用药。例如:进口药品替米沙坦(美卡素)在[老年用药]项指出:替米沙坦药代动力学在老年人和年轻人中无差别,老年人服用本品不需调整剂量。而国产药品替米沙坦(邦坦)在[老年用药]项标注:未进行该项试验且无可靠参考文献。可见,对于同一药品,针对老年人用药,医生医嘱美卡素更为安全可靠。
2 药品名称(通用名称和商品名称)与成分中的辅料
收集的药品说明书中药品名称标注均较规范,但由于药品的生产厂商不同。同一药物的“一药多名”现象严重。例如:药物单硝酸异山梨酯的商品名就有鲁南欣康、丽珠欣乐、莫诺确特、臣功再佳、德脉宁、可力新、新亚丹消、异乐定和欣泰等10余种商品名,医护人员要注意区分,避免导致患者重复用药。而单纯记忆与药物分类无联系的商品名,不如记忆通用名更为容易,也可以尽量减少重复用药,并且许多药品的通用名都有着内在的规律性,例如:治疗高血压的ACEI类药物都叫“~普利”,钙离子拮抗剂都叫“~地平”等。这样便于从药理学分类来记忆药品名称,也便于从药理作用出发合理用药,从而减少差错。
医护人员应注意药品中的主要成分,即有效成分,而对成分中辅料的关注度不够,需要注意的是部分药物辅料可能引起不良反应。例如;(1)替米沙坦(美卡素)说明书指出:每40m剂中含有16.9mg山梨醇,因此,遗传性果糖耐受不良的患者不宜服用本品。(2)地西泮注射液、托拉塞米注射液和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辅料成分中含有乙醇,在使用抗生素时,要尽量避免使用头孢哌酮和甲硝唑等药物,避免双硫仑反应的发生。
3 药品性状与剂型
药品性状包括颜色、性状等的描述,但液体制剂并非都是无色澄明液体,同一药物制剂也并非都是单一颜色,医护人员要注意到这一点。例如: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克赛)说明书中[性状]描述为无色或淡黄色的澄明液体,所以,医护人员在使用中,不能认为成淡黄色澄明液体的克赛就是不合格药品。
虽然缓/控释制剂应用于临床多年,但有相当大部分医护人员一直认为只要是缓,控释制剂就不能掰开吃,其实不然,医护人员没有真正搞清楚每种药物采用的是何种缓,控释制剂技术。例如:药物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倍他乐克ZOK)说明书中示:此药可掰开服用但不能咀嚼或压碎。药物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是采用微囊缓,控释技术,是可以掰开服用的,但不能咀嚼或压碎,因为会破坏微囊结构。
4 适应证
适应证是药品说明书中最重要项之一,是医生医嘱的主要依据,但在临床中,超适应证用药也非常普遍,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例如:(1)左卡尼汀适用于慢性肾衰长期血透病人,因继发性肉碱缺乏产生的一系列并发症。而有医生参照文献报道将此药用于男性成活率低等不孕症的治疗。(2)西咪替丁适用于消化道溃疡。而皮肤科医生常将其用于皮炎、皮疹等抗过敏反应。这些超适应证用药不在药品说明书的保护之下,用药时医护人员应慎重考虑。
5 规格与用法用量
从整理的心血管疾病相关药物说明书看,国产药品规格多单一。而合资及进口药品规格较多。例如:阿托伐他汀钙10mg、20mg和40mg三种剂型,医护人员要特别注意。对于出院患者的用药指导更应交代清楚药物的使用剂量,医嘱最好不以片为单位。而是以剂量。
药品说明书中的剂量是经过大量实验获得并在上市前就确定了的,但在临床应用时有的医师使用偏大剂量或低于说明书中规定剂量。例如:(1)在使用克林霉素时,将1.2g克林霉素溶于100ml溶媒中,1日1次使用,而克林霉素说明书中阐明0.6-1.2g/日,分2~3次静脉滴注。(2)在使用灯盏花素注射液时,将40mg灯盏花素注射液溶于250ml溶媒中,1日1次使用,而灯盏花素注射液说明书中阐明,将20mg灯盏花素注射液溶于500ml溶媒中。1日1次使用。(3)在使用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时,将160mg溶于500ml溶媒中,1日1次使用,而马来酸桂哌齐特说明书中阐明,将320mg溶于500ml溶媒中,1日1次使用。
6 注意事项与禁忌
肝功能低下时,肝量血流和肝药酶活性降低,使药物通过肝脏代谢的速率减慢或降低,导致有效药物成分的血药浓度升高或降低,使药物不良反应率增加或达不到有效治疗血药浓度。例如:药物替米沙坦,对于轻度或中度肝功能不全的患者,用量每日不应超过40mg,而严重肝功能不全患者是禁忌服用本药的,因为替米沙坦绝大部分通过胆汁排泄,而肝功能不全患者对其清除率可能降低。
有1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其入院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减少,医生医嘱中有5%葡萄糖注射液250ml+桂哌齐特160mg,静脉滴注日1次。药师及时提醒医生,白细胞减少是马来酸桂哌齐特的禁忌证,医生停此医嘱,换药治疗。
7 药物过量与药代动力学
心血管疾病患者多为老年人,因身体机能退化而对药品在药动学方面与成年人都有所差异,伴有肝、肾功能不全的老年人更易出现药物过量中毒。但在收集的说明书中有相当大部分没有[药物过量]内容,医生在使用无此项标注的药物时更应密切观察患者,注意药物过量的发生。建议没有此项标注的药品说明书应尽快完善,应详细列出过量应用该药品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及中毒剂量,还有急救一线用药及抢救方法,让老年人用药更安全。
医生要重视药品说明书中的[药代动力学]内容,可以清楚药物在患者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大致过程。可判断药物在体内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和药物在体内清除的时间。例如:赖诺普利(捷赐瑞)t 1/2为12.6h,则经过5个t1/2,即在服药3天后。达到最大降压效果,可见[药代动力学]内容对于临床治疗的重要性。
药理学分析范文3
1建立药学信息资料平台
药学信息资料平台可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合理用药知识、新的药学知识、新药简介、老药新用及一些新的用药理念等。借助医院信息系统,把临床药学每月的科室病历分析报告、处方点评结果、临床药学合理用药讲座和培训课件上传到医院信息平台上,供医护人员参考和学习。通过编写和发放医院药物通讯普及药学知识,改变用药不良习惯。公开临床药学室电话和技术骨干手机号,全天为医护人员和患者服务,受理用药咨询和用药指导。
2发挥药学工作人员职能
I临床药学工作人员每天都利用医院信息系统对全院各科医嘱进行审核,发现不合理用药或超常规用药及时与医师取得联系,纠正不合理用药。如医师未能理解,先由药房调剂人员暂扣该医嘱,待Il缶床药学人员与医嘱医师沟通后再行调配、发药。除少数情况医师保留意见外,大部分不合理用药问题都得到了及时纠正。例如:一次发现消化内科某医嘱与患者化验报告相矛盾,该患者连续3d空腹血糖都在7.8mmol/L左右,糖化血红蛋白都在7.2%左右,但医师医嘱开具银杏叶针(上海新先锋药业有限公司生产)20ml+5%葡萄糖注射50Oral缓慢静脉滴注I临床药学人员审核医嘱时发现后,马上与医嘱医师联系,但医师认为该患者多年皮下注射胰岛素能很好控制血糖。银杏叶针说明书明确注明其溶媒只能使用5%葡萄糖注射,而不能用氯化钠注射液或其他,可通过增加胰岛素的注射单位剂量来抵消静脉输入的葡萄糖;经药学人员的详细解说,建议把银杏叶针剂停用,改为银杏达莫注射液,不仅达到了用药目的,而且该药可用不影响血糖的氯化钠注射液作为溶媒静脉输入,该医师也积极听取了药学人员的建议,同意修改医嘱。
3开展用药咨询和宣传,营造合理用药氛围
患者咨询最多的是患某种病最好选用哪种或哪些药、某种药怎么用、什么时候用、哪种药最经济实惠、哪种药不良反应最小、某种药有哪些不良反应等。例如:一患者家属咨询,其d,JL,1岁,体质量10kg,干咳数天,医师为其开具阿奇霉素颗粒6袋(0.is/袋),每天服1次,且饭后半小时服,连服3d即停。第4天该患者家属又打来电话咨询,该小孩还在咳嗽,且咯浓痰,问能否服复方磷酸可待因口服液止咳?我院专业人员对其进行了认真详细的解答,说明了为什么咯痰(特别是咯浓痰)的老人或小孩不能随意给予复方磷酸可待因口服液止咳的利害关系,并建议给予复方甘草合剂止咳化痰,几天后患者家属特意打电话来感谢药学人员的专业指导和细心认真的讲解。护理人员是医院中最需补药理课的人群,因其不仅是药物使用的执行者,更是药物使用的最后一道安全防线的把关者。其对药理知识的匮乏,不仅起不到安全防范作用,反而会增加用药的风险。大部分护士对哪种药该什么时候用,每天用药几次合理,静脉使用多大浓度,在不同溶媒中的稳定情况如何,输液速度有无特殊要求,主要由哪个器官代谢或排泄,使用后会出现些什么不良反应等问题都知之甚少。例如:常有护士咨询B-内酰胺类抗生素为什么要现用现配?不现用现配会发生哪些情况?就药剂人员了解,大部分护士对药品分类比较陌生,哪些属于B.内酰胺类抗生素都不太清楚。所以我院就这个问题做了专题讲座,充分解析了该类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并要求我院各科对所有B一内酰胺类抗生素都执行现用现配,包括:
(1)青霉素类:青霉素钠或青霉素钾;
(2)半合成青霉素类:氯唑西林、苯唑西林、阿洛西林等;
(3)头孢菌素类:头孢唑林、头孢塞肟、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等;
(4)单环B.内酰胺类:氨曲南等;
(5)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等。
这样一来,我院使用该类药物引起的输液反应大幅度减少。多年来的运行机制导致医师认为自己拥有处方权就意味着可随意开医嘱。但当今复杂的医疗环境和紧张的医患关系促使医院领导必须重视和规范医师的处方行为。如:多年以来,临床医师开口服医嘱,不管药物含量和规格都是每天3次,每次2片,开针剂医嘱多是1—2支针剂加入溶液250或500ml中静脉滴注即可;这样的医嘱用到今天,即使不引起医疗事故也难免不引起医疗纠纷。例如:在审方中常发现这样的医嘱:青霉素钠800万u或头孢噻肟4.0g+250ml葡萄糖注射液等静脉滴注,每天1次。我院就这个问题做了专题讲座,讲解怎样合理使用抗生素和怎样合理使用B.内酰胺类抗生素,但还有部分医师还在使用,我院又把这部分医师集中起来,详细讲解合理用药利害关系:首先,让医师理解什么是半衰期及由半衰期来确定药物的给药间隔时间和给药次数,以及由半衰期确定药物中毒的抢救时机和确定中毒者体内药物残存量。其次,让医师认识到各类药物溶媒对其稳定性的影响。在什么情况下pH对药物稳定性影响最大,什么情况下“盐析现象”对药物稳定性起决定作用等。经再三的用药干预,全院所有医师很少出现以前的情况,现将医嘱改为:青霉素钠400万u+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8h或12h1次;或头孢噻肟2.0g或其他B一内酰胺类抗生素(除头孢曲松以外)+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每8或12小时1次,从很大程度上缩短了平均住院天数,减少了输液反应的发生。
4建立临床药师查房制度,积极参加临床查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可靠信息
通过药学查房将临床使用中不良反应多、疗效不确切的药品淘汰或更换。比如:我院多年以来一直使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0.3%×100ml/瓶),很少收到输液不良反应报告情况。在我院查房的过程中却发现多数患者在输注该药过程中产生皮疹、瘙痒、恶心、呕吐等情况,更为甚者发生休克、呼吸困难等情况。由临床药学组提议,通过医院药事委员会开会决定停止使用或采购该药。再如:由医务科组织参加全院性会诊:讨论消化科一28岁男青年不明原因严重中毒患者的抢救,因中毒原因不明,所以明确患者中毒目标毒物是该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所在,药剂人员当场建议:一面进行常规洗胃、催醒等处理,一面派人到中毒现场寻找可疑药物或毒物,并且药剂人员主动要求到现场寻找可疑毒物,最终在中毒现场找到一瓶未开启的氯氮平片和2个氯氮平片空瓶;经认定该患者是氯氮平中毒;药剂人员马上查阅资料,发现目前氯氮平中毒最有效的抢救措施是先予氟马西尼注射液0.5mg静脉滴注,待病情稳定进行血液灌流J。药剂人员马上把相关资料提供给抢救科室,最终挽救了该患者生命。
5积极参与临床会诊,协助医师科学、合理使用药物
药剂人员多参加临床会诊可为医师提供可操作性强的合理化用药建议。如笔者参加普外科一重症胰腺炎伴胆囊炎患者的治疗讨论,从患者人院到会诊共住院12d,每天都使用抗生素头孢哌酮舒巴坦,且使用也属合药动学和药效学特性,但种种征象表明患者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患者家庭经济条件甚差。通过会诊,药剂人员建议停用头孢哌酮舒巴坦,改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5d后患者感染得到控制、体温恢复正常。
6及时收集和上报药物不良反应,为用药积累原始数据提供科学依据药物不良反应的上报,不仅是药监部门的要求,更是提高医院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有力措施,是综合评价药物安全性的有力依据。为鼓励临床医护人员上报药物不良反应的积极性,科室或个人每报1例不良反应,年底综合考核就加0.1分(0.5分封顶)。2010年共上报药物不良反应12例。
7积极参加医院和科室的死亡病例讨论和医院病历质量分析讨论
参加死亡讨论和医院病历质量分析,能让临床药师更好、更快地融人到临床治疗队伍中来,更好地培养临床药师的临床思维;同时让临床医师充分认识临床药师,更早建立起相互了解的桥梁。比如:经过一死亡病例的讨论分析,让临床药师学到电除颤能干扰患者心肌酶谱的化验参数,在分析其死因或病情变化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8定期定量分析处方和病历用药合理性,认真总结书写用药分析报告,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每月抽取门诊处方300张、住院病历30份,综合分析合理用药情况。发现书写不规范和用药不合理问题及时记录,问题严重或普遍性问题汇报给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及时纠正和制止,认真书写药历,对责任医师予以教育批评,警示全院医师不要犯同类错误。例如在病历分析中发现,普遍医师不注意各种中成药溶媒的选择,存在随意性,经查阅相关资料,证实每种不同成分的中成药对溶媒的选择存在专一性或限定性。经干预最后所有中成药的溶媒均按说明书选用。其他如给药间隔、给药剂量、药物选择、重复用药等不合理用药问题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纠正;处方书写合格率亦从65%提高至98%以上。经认真总结,书写处方点评和病历分析报告,在每月的医院院周会上由主管副院长宣读报告,并上传至医院局域网。对医院合理用药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降低了医疗隐患和风险。
9讨论
为更好、更快地开展和推进I临床药学工作的进行,笔者建议如下:
(1)呼吁相关部门加强对IJ缶床药学的政策支持,出台相关及配套法律法规,出台临床药师法及相关的制度,明确药师的权利、义务、职责等项目,制订医院药师的人员配置。
药理学分析范文4
【关键词】 荔枝核;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综述
荔枝核为无患子科植物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的干燥成熟种子,主产于我国广东、广西、福建、四川和台湾等地区[1]。其味甘、涩,性温,归肝、肾经。具有行气散结、祛寒止痛之功,用于寒疝腹痛、肿痛、胃脘痛、妇女气滞血瘀腹痛等症。虽然近年来国内外对荔枝核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其各种成分的作用还未能准确阐明,可见荔枝核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笔者就荔枝核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行综述。
1 化学成分研究
1.1 脂肪酸及挥发性成分
棕榈酸(Palmitic acid)12%,油酸(Oleic acid)27%,亚油酸(Linoleic acid)11%,半合成环丙基脂肪酸(Semisynthetic cyclopropanoic fatty acids)42%,其中主要为二氢苹婆酸(Dinydrosterculic acid)37%、顺式-7,8-亚甲基十六烷酸(cis-7,8-Methyleneh-exadecanolic acid)4%、顺式-5,6-亚甲基十四烷酸(cis-5,6-Methylenetetradecanoic acid) 0.4%、顺式-3,4-亚甲基十二烷酸(cis-3,4- Methylenedodecanolic acid)0.1%(2)。沈氏等(2)报道,荔枝核中含挥发性成分:3-羟基丁酮(3-acetoin),丁二醇(2,3)(2,3-butanediol),顺式-丁香烯(cis-caryophyllene),别香橙烯(alloaromadendrene),葎草烯(humulene),δ-毕澄茄烯(δ-cadinene),α-姜黄烯(α-curcumene),二氢白菖考烯(calamenene),喇叭茶醇(ledol),愈创木薁(guaiazulene),棕榈酸(palmatic acid)。乐氏等(3)发现荔枝核挥发性成分有雪松醇(himachalol)、十六酸(hexadecoic acid)、苯(benzene)、甲苯(methylbenzene)、苯甲酸(antipyrine benzoate)等。屠氏等(4)报道,荔枝核中还含有辛酸乙酯(ethyl caprylate)、壬酸乙酯(ethyl pelargonate)、油酸乙酯(ethylis oleas)、二氢苹婆酸乙酯(ethyl dihydrosterculic acid)等油脂类成分。1.2 氨基酸
荔枝核中含有多种氨基酸,如丙氨酸(Alianine)、苏氨酸(Threonine)、缬氨酸(Valine),α-亚甲环丙基甘氨酸(α- methylene-cycopylglycine)(5)。1.3 其他
屠氏等(4)从荔枝核70%乙醇提取物中得到15个化合物,并鉴定了其中13个成分,分别为硬脂酸(stearic 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in)、豆甾醇(stigmasterine)、(24R)-5α-豆甾烷-3,6-二酮((24R)-5α-stigmast-3,6-dione)、豆甾烷-22-烯-3,6-二酮(stigmast-22-ene-3,6-dione)、3-羰基甘遂烷-7, 24-二烯-21-酸(3-oxotiru-calla-7,24-dien-21oci acid)、胡萝卜苷(daucosterol)、豆甾醇-β-D-葡萄糖苷(stigmasterine-β-D-Glucoside)、1H-imidazole-4- carboxylic acid, 2,3- dihydro-2-oxo,methylester、乔松素-7-新橙皮糖苷(pinocembrin-7- neohesperi-doside)、D-1-O-甲基-肌-肌醇(D- 1-O-methyl-myo-inositol)、半乳糖醇(melampyrin)、肌-肌醇(myo-inositol)。
此外,刘氏等[6]从荔枝核提取物的水溶性部分中首次分离得到5-氧-对-香豆酰基奎尼酸甲酯和原儿茶酸。
2 有效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郭氏等[7]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荔枝核及其制剂中原儿茶酸的含量,使用Spherisorb C18柱,以乙腈-水(15∶8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60 nm,所用方法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高,分离度、重复性良好,结果准确、可靠。杨氏等[8]以人参二醇为标准品,采用香草醛-高氯酸比色法,应用722分光光度计,确定了荔枝核总皂苷含量测定的实验条件,该方法是国内首次报道的关于荔枝核总皂苷含量测定的方法。杨氏等[9]运用比色法,以齐墩果酸为对照品,对荔枝核总皂苷元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将荔枝核总皂苷水解,通过测定总皂苷水解产物皂苷元的含量来测定荔枝核总皂苷的含量。
3 药理作用研究
3.1 降糖活性
荔枝核的降糖作用一直是世界关注的热点。邝氏等[10]用荔枝核水提取液5 g/kg给小鼠灌胃,发现既能降低正常小鼠的血糖,又能降低四氧嘧啶所致小鼠的高血糖,其效应分别与格列本脲和苯乙双胍几乎等效。潘氏等[11]研究发现,荔枝核水和醇提取物能拮抗肾上腺素、葡萄糖和四氧嘧啶所致的高血糖,降低糖尿病-高脂小鼠血糖,但不降低正常大鼠和高血脂小鼠的血糖,因此认为荔枝核是以双胍类降糖药的作用机制产生降糖效应。郭氏等[12-13]报道,荔枝核皂苷能改善地塞米松致胰岛素抵抗模型大鼠的葡萄糖耐量降低,降低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后2 h血糖和空腹血清血糖,还能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伴胰岛素抵抗模型大鼠空腹血糖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后2 h血糖,同时改善了病鼠的糖耐量减退。陈氏等[14]研究荔枝核对四氧嘧啶诱导的糖尿病小鼠模型血糖的影响,结果治疗4 d后,荔枝核提取液低高剂量治疗组均明显低于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相近。
3.2 降血脂活性
潘氏等[11]在四氧嘧啶致高血糖、糖尿病和高脂动物模型上,证实荔枝核水和醇提取物能降低模型动物血清三酰甘油(TG)及胆固醇(TC),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和HDL-C/TC比值,说明其能改善内、外源性脂质代谢紊乱,对抗四氧嘧啶所致的自由基损伤,提高抗氧化酶SOD活性,加速自由基及其代谢产物丙二醛(MDA)清除,此作用可减弱自由基损伤和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并产生协同降糖、调脂效应。郭氏等[15]研究表明,荔枝核皂苷和罗格列酮能显著改善高脂血症-脂肪肝致胰岛素抵抗模型大鼠的葡萄糖耐量,降低葡萄糖耐量试验2 h血糖和空腹血清血糖,并能显著降低TC、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提高HDL-C含量。陈氏等[14]用荔枝核提取液治疗糖尿病小鼠4 d后,各组TG差异不明显,荔枝核提取液高剂量治疗组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和低剂量治疗组。
3.3 抗肿瘤作用
肖氏等[16]将移植性S180、肝癌用生理盐水按1∶1进行稀释制成含瘤腹水混悬液,每只小鼠腋窝皮下接种0.2 mL,24 h后灌胃给予荔枝核水提液,连续10 d,结果发现荔枝核水提液(62.5 g/kg)有明显抗肿瘤活性,对小鼠S180抑瘤率为30.24%~36.28%,对肝癌抑瘤率为29.81%~38.58%。
3.4 抑制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荔枝核提取物具有明显的抗乙肝病毒作用,有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杨氏等[17]报道,荔枝核水和乙醇的提取物对HBsAg和HBeAg均有显著抑制作用。肖氏等[18]发现荔枝核对小鼠免疫性肝炎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徐氏等[19]研究荔枝核对乙型肝炎病毒的抑制作用,应用HepG2.2.15细胞系检测荔枝核提取物A、B、C、D、E、F对HBsAg与HBeAg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荔枝核提取物A、B、C、D、E、F(200、100 mg/L)对HBsAg与HBeAg表达均有抑制作用,其中E成分作用最强。他们又应用光密度测定法和细胞培养及定量PCR技术研究荔枝核提取物黄酮类化合物对HepG2.2.15细胞系HBsAg与HBeAg表达及HBV-DNA含量的影响,认为荔枝核黄酮类化合物体外抗乙肝病毒的作用明确、毒性低、治疗指数高[20]。徐氏等[21]进一步研究荔枝核总黄酮抗鸭乙型肝炎病毒(DrmV)作用,结果表明,荔枝核总黄酮有抑制乙肝病毒并具有明显的抗炎、保肝作用。
转贴于
3.5 抑制血小板聚集
吉氏等[22]用荔枝核提取物0.5 g/mL加10 μL于200 μL反应体系中,发现荔枝核提取物能显著降低人体外血小板聚集,抑制率为55.5%。
4 问题与展望
近年来,学者对荔枝核的化学、药理、临床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证明荔枝核及其提取物有降低血糖、血脂,抑制HBV、抗肿瘤,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且均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在研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除已知α-亚甲环丙基甘氨酸为降血糖有效成分外,荔枝种仁油调血脂的成分还不明确,抑制HBV及抗肿瘤的成分还有待确定,而作用机制更有待于进一步阐明。荔枝核具有多种药理作用,是一种开发潜力极大的中药材,且来源丰富、价廉、易得,但目前对荔枝核的利用率不高,主要为降血糖、调血脂及治疗痛症,为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的植物化学、药理学、药效学等多学科的研究。目前,已有实验证明荔枝核具有体外抑制乙肝病毒作用,同时也有一些临床报道,预示该药可能成为治疗肝炎的新药,为寻找天然抗肝炎药物提供了新的线索。
参考文献
1]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616.
[2] 沈 节,冯学锋,潘炯光,等.中药荔枝核的挥发油鉴定[J].中药通报, 1988,13(8):31-32.
[3] 乐长高,付红蕾.荔枝壳和核挥发性成分研究[J].中草药,2001,32(8):688-689.
[4] 屠鹏飞,罗 青,郑俊华,等.荔枝核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02, 33(4):300-303.
[5] 肖培根.新编中药志(第二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432.
[6] 刘兴前,刘 博,聂晓勤.中药荔枝核中两种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1):55.
[7] 郭洁文,叶碧波,潘竞锵.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荔枝核及其制剂中原儿茶酸的含量[J].中国药房,2002,13(10):617-618.
[8] 杨 燕,罗志辉,晏 全.荔枝核总皂甙的含量测定[J].化工时刊,2004, 18(1):45-46.
[9] 杨燕军,梁北梅.荔枝核抗糖尿病有效部位总皂苷的含量测定[J].广东药学,2004,14(6):13-15.
[10] 邝丽霞,罗谋伦,刘源焕,等.荔枝核对正常小鼠和四氧嘧啶高血糖小鼠的降糖作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7,17(6):256-257.
[11] 潘竞锵,刘惠纯,刘广南,等.荔枝核降血糖、调血脂和抗氧化的实验研究[J].广东药学,1999,9(1):47-48.
[12] 郭洁文,廖惠芳,潘竞锵,等.荔枝核皂苷对地塞米松致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大鼠血糖血脂的影响[J].广东药学,2003,13(5):32-35.
[13] 郭洁文,潘竞锵,邱光清,等.荔枝核增强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大鼠胰岛素敏感性作用[J].中国新药杂志,2003,12(7):526-528.
[14] 陈汉桂,郭厚基,覃 艺,等.荔枝核提取液对糖尿病小鼠模型血糖、血脂等相关指标的干预效应[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7):79-81.
[15] 郭洁文,廖惠芳,潘竞锵,等.荔枝核皂苷对高脂血症-脂肪肝大鼠的降血糖调血脂作用[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4,9(12):1403-1407.
[16] 肖柳英,张 丹,冯昭明,等.荔枝核对小鼠抗肿瘤作用研究[J].中药材, 2004,27(7):517-518.
[17] 杨 燕,义祥辉,陈全斌,等.荔枝核对HBsAg和HBeAg的体外抑制作用[J].化学时刊,2001,15(7):24-26.
[18] 肖柳英,潘竞锵,饶卫农,等.荔枝核对小鼠免疫性肝炎的实验研究[J].中国新医药,2004,3(6):7-8.
[19] 徐 庆,陈全斌,义祥辉,等.荔枝核提取物对HepG2.2.15细胞系HBsAg与HBeAg表达的影响[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2,24(7):393-395.
[20] 徐 庆,宋芸娟,陈全斌,等.荔枝核黄酮类化合物对HepG2.2.15细胞系HBsAg与HBeAg表达及HBV-DNA含量的影响[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4,25(20):1862-1866.
药理学分析范文5
【关键词】 时间治疗学;非杓型高血压;中老年;宽脉压;左心室肥厚
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高血压患病率逐年增加。原发性高血压的主要危害是导致心脑血管事件,后者是中老年致死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1]。传统的观念认为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显著改变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非杓型高血压,脉压增宽是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和死亡的独立危险因子,其预测作用强于动脉压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本文根据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选择合适药物和适当时间给药,进行个体化治疗,以达到24 h控制血压,维持正常血压节律的目的[2]。
1 资料与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中老年高血压患者112例,全部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对符合非杓型高血压诊断者60例随机分为替米沙坦治疗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和引达帕胺治疗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所有入选的病例经检查无明显的靶器官损害,均未接受过降压药物治疗或停用降压药4周以上。替米沙坦组30例于下午7时给药80 mg,1次/d。引达帕胺组22例于上午7时给药2.5~5 mg,1次/d,实验期间禁用其他影响血压的药物。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血压昼夜节律,脉压及左心室参数和左心室质量指数的变化。
1.1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表示为均值±标准差(x±s),差异显著性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差异显著性采用四格表 χ2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P
2 结果
纳入观察的112例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经24 h动态血压监测,发现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60例患者中,合并左心室肥厚者40例(76.9%);血压昼夜节律保存者52例中,合并左心室肥厚者12例(23.1%)。提示非杓型血压者左心室肥厚的检出率显著高于杓型血压者(P
3 讨论
人类的血压变化存在昼夜节律性。夜间血压变化均值比白天下降,大于10%时属生理性波动而称为杓型,反之则称为非杓型。大多数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波动情况与正常人相似,即夜间血压下降,称为“杓型者”。动态血压检测证实,约15%~20%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为非杓型高血压。其与靶器官损伤密切相关,已被作为判断高血压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指标。脉压增宽在预测心血管等靶器官损害方面较收缩压和舒张压更有价值。因此,降压治疗不仅要降低血压,还要按高血压时间治疗学的原理和理论尽可能的纠正紊乱的昼夜节律和宽脉压。替米沙坦为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类药物(ARB),大量的药理学及研究均证实:其在控制血压及其临床给药时间为一般上午给药。本研究采用晚7时给药的方法,并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以观察改变给药时间对中老年非杓型的降压疗效及对血压昼夜节律,脉压,左心室肥厚的影响及左心功能参数的变化,收到了比较满意的疗效,替米沙坦能明显降压及缩小中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脉压,可恢复非杓型中老年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变化规律,明显减少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的发生率,为临床有效控制血压,恢复昼夜节律,保护靶器官提供了治疗参考。
参 考 文 献
药理学分析范文6
[关键词] 护理学;药学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6(b)-145-02
护理工作是整个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使病人早日恢复健康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护士日夜工作在病人身旁,她们对病人的主、客观反应和病情的变化了解最清楚。因此,护理工作中的药学问题在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护士能及时准确地向医师提供诊断依据,通过协助医师和临床药师的共同讨论,研究护理学中的药学问题,以提高全科护理水平。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05年1月~2007年12月在输液中发现药学问题的47例病人,其中,男31例,女16例,年龄21~76岁,平均51.2岁。
1.2方法
记录47例病人出现的药学问题,通过查阅资料,请教医师和药师,有条件时,请教相关实验室工作人员检查相关项目,及时为病人处理相关问题。
2结果
2.1 输液反应
出现输液反应21例。输液反应是一组输液过程中由非原发病引起的全身不良反应,表现以寒战、体温升高为特征,伴有畏寒、恶心、出汗等症状,停用输液后,轻则非那根单纯肌肉注射,重则并用地塞米松静脉注射后症状消失,其中5例为连续发生,经药检室实验检查为细菌内毒素阴性,最后发现为酒精浓度不够,消毒不严格所致。内毒素叠加作用4例,发生原因为病人用5%葡萄糖注射液+肌苷1.0 g(10支)时发生,而用5%葡萄糖注射液+肌苷0.4 g(4支)则不发生。因内毒素的检查是限量检查,加用多种药物,其内毒素累积超过人体1 μg/kg,则可发热而引起输液反应。
病人体质较弱,注射速度过快,引起输液反应12例,主要以注射配有氯化钾的溶液,病人体质差而发生,其原因为K+输入速度过快时可发生寒战、畏寒、恶心等情况。另外,病人体质弱时,肾上腺皮质分泌激素机能低下,而对有害因素的抵抗力下降,而输液速度过快,可使单位时间内进入人体的内毒素超过耐受值[1]。
2.2输液配药过程中药品变化
输液配药过程中药品变化3例。有2例奥美拉唑粉针剂配液,配液后发现变为红棕色,经送实验室检查,原液不变色的pH为7.4,变红色的为pH为4.3,向厂家询问,其他医院也有类似现象,现与医师、药师一起讨论分析,发现护士在配液时,为节省注射器抽取多种药物配液,使带有酸性的药物污染奥美拉唑之中,另外,奥美拉唑的结构也不稳定而容易变性。
另1例病人同时开辟两条静脉通道输两种药液,一种为生长抑素,商品名为施他宁,另一种为维生素K溶液,十几分钟后,前者颜色变蓝。经反复分析,施他宁为蛋白质成分,维生素K含有类似茚三酮的成分,两者虹吸作用而使前者出现蛋白质呈色的特殊反应而变为蓝色,说明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多管静脉滴注时要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
2.3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8例。5例病人因痛风服用别嘌呤醇,护士在护理中发现皮疹而告知医师及时用药,避免了别嘌呤醇引起剥脱性皮炎的发展。3例病人在输头孢唑啉液时,有畏寒、出汗、头昏、全身不适,甚至血压下降,表现为药物的过敏反应。3例病人均无过敏史,用头孢唑啉也无皮试,经停药后及时请医生处理抢救而避免过敏性休克的发生。
2.4药物使尿液粪便颜色改变
药物使尿液粪便颜色改变10例。其中5例病人服用含铁制剂,尿液出现黑色。3例病人服用含铋制剂,大便出现绿黑色。2例病人服用吲哚美辛时,大便出现绿色。上述病人均出现了恐慌,而我们在观察大便时能够及时向病人解释,此为药物引起的尿粪颜色改变,使病人心理放松,更好地配合医师治疗。
2.5建议医师调整医嘱
建议医师调整医嘱5例。新毕业的医生,由于对新知识的掌握仍不够,经验不足,出现5例用阿米卡星0.2 g,每天2次静脉滴注的用法,我们复查医嘱时,向他们说明了氨基糖苷类每日1次的用药优势。大量的临床研究资料显示,每日1次的给药方案可安全用于肾功能正常的病人,其疗效与每日多次给药相仿,并可能减低药物的毒性作用,这些建议受到高年资医师的赞许,也为病人的安全有效用药提供了帮助。
3讨论
随着医药事业的迅速发展,科学的进步,知识的更新,掌握药学知识也是护理工作的迫切需要。作为一名优秀的护士,除了必须具备热爱专业,忠于职守,同情病人,热情真挚的基本素质外,还应该有丰富的医药知识和精湛的护理技术,只用这样才能完全胜任本职工作,提高护理水平。如果护士掌握药学的新知识,将能协助医师把握合理用药的最后一关。本文中的输液反应经常由护士在第一时间发现。查阅资料,除上述的消毒不过关,内毒素叠加,病人体质较弱,输液速度过快外,药品质量不合格,输液器具不合格,输液配伍过多而致微粒增加,输液袋破裂均可造成输液反应[2]。这就要求护士在输液前,先检查液体是否出现混浊、漏液,输液操作中严格消毒,输液过程注意输液速度,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发生输液反应时,连同输液器具一起拔除,因报道输液管有污染也是原因之一。并且及时请医师处理,避免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本论文报道的药物变色,说明护士应遵守操作规章,每支针筒配一样药液,不要为了节省而发生更大的浪费,多管输液现在很盛行,应吸取本论文分析的情况,防止虹吸现象和药物的相互作用。
护士紧密观察病人可以防止药物的不良反应,别嘌呤醇发现皮疹是小事,继续用药则可能发生剥脱性皮炎,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将是严重的药源性疾病,凡事应从小做起,于细微处见真情,防微杜渐。
本论文的头孢唑啉发生变态反应,均用药前未做皮试,文献报道有头孢唑啉过敏致死的报道[3],这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国内对头孢菌素的皮试无统一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用药须知未要求头孢菌素做皮试,但一些专家建议皮试[4],一些药物说明中,如上海新锋药业有限公司出品的头孢米诺,日本明治果株式会社的注射用头孢米诺钠均在说明书中注明使用前须做皮试。因而,我们护士在执行医嘱、询问病史、观察病情时,要注意病人的用药过敏史,提醒医师注意是否按说明书皮试。输液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情,准备好应急的抢救器械和药品,防止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确保医疗安全。
观察并记录病人大小便是护士的工作,我们有时能从其形状、颜色、数量记录,判断病人的病情,对于病人服用药物使尿、粪的颜色改变,我们应该有所掌握,除了上面所述外,甲硝唑使尿液颜色变黑,氨基比林使尿液变红,酚酞使尿液变粉红色,钡餐造影剂使大便变陶土色,含铋制剂使大便变绿黑色[5]。了解这些变化对病人的病情以及用药情况及注意事项均有帮助,为病人解除心理上因服药造成大小便颜色改变的忧虑。
氨基糖苷类每天1次给药方案为新的药学知识,其依据为[6]:①氨基糖苷类1次给予较大剂量在肾组织及内耳的药物浓度较分次给药低,可以减轻肾、耳的毒性。②该类药属于浓度依赖抗生素,其杀菌能力及临床疗效与血液浓度正相关。③有抗生素的后效应现象。④细菌的适应性耐药。⑤此外单次的剂量可避免细菌耐药突变株的产生。上述药学新知识,少数医师仍未接受,护士在复查医嘱中,能够给医生提出很好的建议,使医护为同一团体为病人服务,提高了医疗护理服务水平。
综合上述,护士在护理工作中重视药学问题,掌握药学知识及新进展,将有利于提高护士的素质和业务水平,做好全科护理,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朱秀英,傅锦,李树军,等.对26例老年病人输液反应的特点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1998,18(12):538-539.
[2]林振礼,郑雨,黄东燕.我院输液反应监测39例分析[J].广东药学,2001,11(4):44-46.
[3]姚国英,戴士冕.头孢唑啉致过敏性休克死亡[J].中国医院药学,2000,20(9):576.
[4]李家泰.临床药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627.
[5]彭才勤,彭泽英.临床药学在护理中的应用[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44-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