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产品营销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产品营销理论范文1
对于“日历效应”的研究目前多见于证券市场,大量的国内外文献已经证明了在不同地区的证券市场中存在着各类“日历效应”。Rozeff等(1976)通过对纽约证券交易所在1904年至1974年间所有的股价指数进行分析后发现,美国股市1月份的平均收益率要显著高于其他月份的收益率,因而证实了在证券市场中存在“一月效应”。Lakonishok等(1988)对1897年至1965年的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研究发现,节假日之前的交易日存在着较高的收益率,这便是所谓的“节日效应”。此外还有Cross(1973)证实了美国市场在周一有显著的负收益率,进而证实了“星期效应”的存在。国内的研究,奉立成(2003)证实了沪深两市存着“月初效应”。俞乔(1994)对我国证券市场进行了“星期效应”的相关研究后,发现了正的“周四效应”以及负的“周一效应”。陆磊等(2008)研究了上证指数后证实了“节日效应”在我国股市的存在。针对证券、金融市场的日历效应研究已经较为成熟。对收益回报率“异象”的解释研究逐步扩展至期货和现货市场,虽然开展程度不及证券市场的日历效应研究深入,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Chiang等(1983)对芝加哥期货所上市的商品期货收益的周日历效应进行了研究。Lucey等(2007)在GARCH模型下对黄金现货和期货进行了研究,发现在黄金现货市场上存在“周一效应”。在国内,华仁海(2004)对郑州交易所小麦期货价格收益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其具有周内效应;郭彦峰等(2008)对上海期货市场可能存在的“周日历效应”也进行了相关研究。目前,农产品拍卖市场在我国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涉及的学术研究也较为匮乏。以发展程度较高的花卉拍卖市场为对象的研究正在刚刚兴起。除去这一研究领域传统的研究方向,如拍卖理论与供应链协调优化等,价格反常现象及其解释也是花卉拍卖市场未来的研究趋势和热点所在。本文参考传统金融市场与期货市场的日历效应理论研究,结合花卉拍卖市场成交价格的波动变化以及花卉市场本身所具有的特点,试图发现其中异常回报率的时间节点,即在花卉拍卖市场中的日历效应,以期对农产品拍卖市场未来的发展提供政策建议。本文以亚洲规模第二、国内规模最大的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以下简称KIFA)为例,采用GARCH模型进行建模分析,围绕花卉拍卖存在的特殊日历节点进行实证分析。
二、日历效应实证分析
(一)样本选取本文选取的样本数据来源于KIFA在2011年2月14日至2014年2月13日的花卉拍卖日平均成交价格,样本跨度4年,有效观测值1055个。
(二)数据处理参考证券市场股指收益率,我们定义花卉拍卖市场的日均收益率如下。式中,Pt代表花卉在日期t的平均交易价格,Pt-1代表前1天的平均交易价格,Πt代表日期t的收益率。为了更加直观地呈显收益率的变动情况,将花卉市场的日均价格变动比率放大至100倍,可以得到变化较为明显的收益率波动图。从图2可以发现整体样本范围内收益率的波动变化。不难发现,我们所定义的花卉收益率均值较为稳定,但是收益率波动的方差变化较大。该波动形状呈现聚集性特点,即存在所谓的“波动聚集性”。正是因为存在这种“波动聚集性”,如果需要得到较好的拟合效果,则不能直接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而需要利用GARCH模型进行建模分析。
(三)研究方法模型由于“波动聚集性”的存在,本文采用GARCH模型(p,q)进行实证研究。GARCH模型是由计量经济学家CliveGranger提出的,代替原先的ARCH模型。当存在ARCH效应时,该模型能够取得较好(四)模型与实证研究1.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回归建模。使用OLS进行回归分析。设原假设H0为不存在月度效应。如果拒绝原假设,我们接受H1,即月度花卉拍卖市场存在显著性的日历性差异。我们利用虚拟变量建立如下回归。从表1可以看出,对于拍卖市场的收益率,一年中月份最高的是9月,最低的是4月,由此可以猜测花卉拍卖市场可能存在正的“九月效应”和负的“四月效应”。但还需要进一步的检验从而确定这类效应的存在。对于检验得到的ADF统计量,由于其绝对值大于麦金农临界值,因此我们认为原序列为平稳序列,从而拒绝原假设。由于序列中不存在单位根,也无需进行差分处理。3.自相关检验。接下来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自相关检验,本文采用LM(Breush-GodfreyLa-grangeMultiplier)检验,检验结果见表3。由检验结果可知,LM统计量的P值大于0.05,因此拒绝原假设,时间序列残差项不存在一阶自相关,也就是说任意一次观测值的扰动项并不受其他观测值的影响。4.ARCH效应检验。从图2可以推断,花卉日均收益率的波动可能存在“波动聚集性”特征,因此对其进行ARCH效应检验。先采取拉格朗日乘数法(ARCH-LM)对其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见表4。其中,F统计量和卡方统计量的值都小于0.005,因此ARCH-LM检验结果认为原序列存在ARCH效应,与图示检验的结论一致,可以证明存在“波动聚集性”。也就是说,为了达到理想的拟合效果需要对数据进行GARCH建模分析。
(五)“月份效应”的实证研究1.GARCH模型建模分析。正是由于这种“波动聚集性”特征的存在,且不满足正态分布,因此CliveGranger提出了GARCH模型,可以有效拟合数据。我们在OLS模型的基础上建立GARCH(p,q)模型如下。2.实证结果与结论。根据表5可知,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D09的Z统计量达到显著,存在正的“九月效应”,即9月份的收益率显著地高于平均水平。虽然4月份收益率较低,但不存在之前猜测的“四月效应”。3.原因分析与解释。在每年的7月底8月初,由于受到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的影响,使得这一时期的鲜花市场需求量骤增,这种需求量突然扩大的后果就是导致8月中下旬交易量趋于饱和并下降。而经过一段时期的需求冷却之后,在9月份内,受教师节、中秋节以及国庆节花卉需求的多重刺激,拍卖市场的鲜花交易量有着显著的提高,收益率大大提升,导致花卉拍卖市场出现了“黄金九月”。
(六)“农历效应”的实证研究1.描述性统计。我们从农历的划分角度出发,将现有的数据按照农历分成30个变量,进行统计分析以期对可能存在的“农历效应”展开研究。从图3中可以看出,农历初四和农历十六两天的平均收益分别低于和高于周边的日期。据此猜测,存在正的“农历十六效应”以及负的“农历初四效应”。2.GARCH模型的建模分析与实证检验。如同月份效应,我们先进行普通最小二乘法等一系列检验后,数据样本不存在自相关,同时也较为平稳。但是在对数据进行ARCH效应检验时,发现样本中存在ARCH效应。因此继续采用GARCH模型进行回归分析。3.原因分析与解释。统计显示,农历30日的拍卖数据样本仅有19个,只有其他日期样本的一半左右,这是因为拍卖市场存在闭市状况,导致供应量降低,在初一开市后经过3天较高的市场需求后,初四需求回落。但由于拍卖市场供应量没能进行匹配性调整,因此出现了明显的负效应。而正的“农历十六效应”和负的“农历廿一效应”可能与婚礼举行的密集程度有关。由于条件限制,本文对此未进行详细的研究。
(七)二十四节气效应1.数据划分与建模分析。我们继续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类研究。与金融市场的股指期货不同,考虑花卉拍卖可能会受气候影响,因此我们这里使用中国传统的24节气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所谓24节气是指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这24节气分别代表着不同类型的气候、温度和天气状况。我们按24个节气当日以及其后3天划分一个样本,考察该节气是否对拍卖市场有影响,即样本所在期间是否有显著收益率。相关检验我们已在前面完成,样本数据平稳,同时不存在自相关,但样本中依然存在ARCH效应,因而进行GARCH建模分析。2.实证结果与结论。我们对KIFA拍卖市场的节气效应进行了检验,把数据划分为24个节气样本以及1个非节气样本,发现利用GARCH(p,q)模型建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整体样本来看,拍卖市场存在正的“惊蛰效应”、正的“大暑效应”以及正的“寒露效应”,也就是说在这三个节气初期存在显著的高收益率。3.原因分析与解释。对上述三个显著的节气正效应进行分析发现,惊蛰在每年的3月5日或6日,该节气前后冷暖空气交替,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对花卉播种和扦插影响较大。大暑时节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处在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过于炎热的温度对农产品特别是花卉等作物的采后保鲜影响较大。而寒露时节在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在云南这种高原地区,寒露前后是雪灾最严重的季节之一,对农业的危害较大。综上所述,三个节气的共同特点是,气候变化巨大。在前面的月份效应分析中,我们发现上述三个气节所处的月份均低于总体平均收益率,但在这短暂的三个节气内却存在着显著的正收益率,这可能与气候变化剧烈、花卉产量波动大、批发商提前进行购买等因素有关。再者,花农根据传统的节气经验指导,将花期进行调整,使得此时花卉产量缩减,因此在这三个节气初期的拍卖收益率有着显著的提升。
三、结论与相关建议
农产品营销理论范文2
(一)绿色食品研究方面
有机食品是目前国际上对无污染天然食品比较统一的提法。国外没有绿色食品的概念,只有对有机食品的研究,绿色食品是中国政府主推的一种认证农产品,它有绿色AA级和A级之分,而其AA级的生产标准基本上等同于有机农业标准。绿色食品是普通耕作方式生产的农产品向有机食品过渡的一种食品形式。有机食品是食品行业的最高标准。国外对有机食品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初,1908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E.H.King教授出版的《四千年农民》阐述了中国2000多年传统农业施用人畜秸秆、粪肥、河泥等有机肥料进行农业生产经验。1915年英国的微生物学家A.Howard通过研究证明了施用有机质可以培育良好的真菌活动土壤环境。1924德国成立世界第一个有机农业组织—Demeter。1938美国的J.L.Rodele开办了有机农场,并于1942年出版著作《有机园艺和有机农业》,书中除了提倡有机施肥外,还提出要借鉴中国传统农业中的“间、套、轮”的耕作制度,可以避免农作物对有限营养的竞争,有益于防止病虫害,改善土壤营养平衡等。理论成果研究丰盈的同时,如今发达国家的有机食品产业已初具规模,市场运行机制成熟且需求量较大,相关法律法规完善,进入20世纪90年代,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全球的共同响应,可持续农业的地位也得以确立,绿色食品作为可持续农业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和一支重要力量,其发展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无论是在规模、速度还是在水平上都有了质的飞跃。这一时期绿色食品产业的主导由政府转入了民间,慢慢地形成了绿色产业。这一阶段营销理论的运用发挥得淋漓尽致,服务营销、网络营销尤其是绿色营销等策略都运用到绿色食品行业的发展。
(二)网络营销模式研究方面
相对于国内而言,国外网络营销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国外在网络营销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客户关系管理、网络品牌、网络营销基本原理以及网络营销战略等方面,也积累了大量的理论成果。美国学者沃德•汉森,作者第一次较为全面和系统阐述了因特网给营销带来的变革,阐述了网络营销的框架以及网络营销的具体实施策略,剖析了网络营销的基本原理,并于2001年出版了《网络营销原理》一书。Afuah认为,电子商务的业务模式就是一个公司利用互联网持续赚钱的能力。耶克尔、艾伦、卡宁在其《一对一网络营销》书中阐述了“一对一网络营销”的含义和开展技巧与策略。美国学者AllanAfuah和CbristopherL.Thcci博士认为,商务模式具体体现了公司现在如何获利,以及在未来长时间内的计划,它可以归结概括为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包括价值、规模、收入来源、定价、关联活动、整合运作、各种能力、持久性等部分以及各部分之间的连接环节和系统的“动力机制”。电子商务模式也是一个系统,它也包括了上面所说到的各个部分,除此而外在电子商务模式中更为突出的一点是它还可以利用互联网的特性来获利。艾露斯•库佩在2002年出版的《网络营销学》中阐述了互联网环境下营销活动理念,介绍了互联网与营销的相互关系,为经营者在互联网环境下开展经营活动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参考。英国作者戴夫•查菲等在2004年出版的《网络营销:战略、实施与实践》书中阐述了企业营销人员应具有的网络管理技能;是否有新的模型和战略可以用于开发这种新的媒介;互联网对现有的营销模式的影响度,包括市场变化的特征和网络营销操作中的相关知识。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一)绿色食品营销研究方面
历经20多年的发展,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已从政府发动、技术先行、群众参与的发展模式,逐步转向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技术为依托的产销结合的发展模式,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经营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于营销观念滞后等因素的影响,各绿色食品生产区域并未建立绝对优势,相对的技术优势、资源优势、规模优势仍未转化为经济效益。相对于国外而言,我国绿色食品产业起步相对较晚,营销模式和策略亟待完善。黑龙江省的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尚处于发展初期,在之前的绿色食品探索中,主要精力在研发和生产绿色食品,做好绿色食品的管理和认证工作,绿色食品市场营销问题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近年来黑龙江才把绿色食品营销做为工作重点,逐渐增加了对绿色食品优越性、安全性、营养性宣传与推广。我国的学者和专家开始从不同视角研究和探索绿色食品市场开发问题,研究视角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刘连馥根据绿色食品在实践发展中的出现问题,研究了如何培育绿色食品市场的问题。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张志华提出绿色食品市场发展的有关对策,并集中对绿色食品消费市场发展相对滞缓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绿色食品生产企业过分依赖传统的商业流通渠道,且两者协作关系并未建立。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陈涛、王新彪、潘楚六提出了努力建设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注重绿色食品的生产,逐步建立和完善从生产到加工、储存、运输、零售等环节在内的绿色市场营销渠道,并逐渐趋于系统化。东北农业大学的谢长青认为绿色食品销售的主渠道应是绿色食品市场体系建设的成果,在绿色食品市场建设相对滞后的情况下,比较现实的选择是借助已有的农副产品和食品市场开展营销,伴随绿色食品的加快发展,绿色食品企业可以协同共创区域品牌。哈尔滨商业大学王德章、李翠霞研究发现培育和发展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网络;加大扶持生产、加工、企业和加强市场准入等方面入手,其中转变观念和与世界市场规则接轨尤其重要。针对黑龙江绿色食品市场营销网络建设方面,提出建立和发展绿色食品营销网络要从加强市场管理力度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东北农业大学的郭翔宇教授就黑龙江省绿色食品营销过程中如何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职能等问题进行探讨,提出营造宏观环境,健全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加快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张希良主任对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现状及发展发展对策进行探讨,提出了提高全民绿色意识,建设高标准绿色基地等加快绿色食品发展的8项对策。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冯明宇、张慧琴提出黑龙江省绿色食品营销问题及对策,问题表现在缺乏全方位广告宣传与促销手段、未能很好地利用营销网络、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知名品牌较少,没有产生品牌效应、缺乏完善的检验、检测和监督系统。黑龙江省农垦经济研究所孟昭春与黑龙江省农垦绿色食品办公室李阳提出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市场营销现状及若干对策,对策包括:强壮市场营销主体、谋划市场营销竞争战略、拓宽联合营销途径、开拓绿色食品国际市场。
(二)网络营销模式方面
黄敏学于2000年出版了《网络营销》一书,该书系统地探讨了有关本土企业的大量案例,对传统营销理论和营销策略赋予新的内涵,对网络营销给出了新的定义,结合传统营销理论框架对网络营销进行了较系统、全面地研究,提出网络营销是一种新方法和新理念的营销。李丽于2001年出版了《网络营销》一书,此书从网络营销的产生进行介绍,并阐述了网络营销的常见模式、网络营销产品以及网络营销系统的一般特征等,也较为全面地系地分析了网络营销的内涵。田英伟于2009年出版了《网络营销》,该书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网络营销的三种典型模式为载体,分别阐述了CTOC、BTOC、BTOB三种网络营销的模式实施步骤与程序。王汝林同年出版了《网络营销战略》一书,该书论述了多种网络营销实战战略、方法,批驳了网络营销中的一些错误观点,介绍了多种可操作性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冯英健出版了《网络营销基础与实践》一书,该书阐述了大量具有实用价值的传统网络营销方法和思想,并首次揭示了营造网上经营环境是网络营销的实质,同时提出建立了完整的网络营销方法体系和网络营销职能。解蕙针对农产品网络营销模式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农产品的网络营销模式,并提出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发展趋势。连维针对我国农产品网络营销的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四种模式,分别是农产品目录模式、农产品电子商店模式、农产品虚拟社区模式、以社区为主的农产品营销模式。赵成柏对农产品网络营销模式进行了分析,提出网络营销创新模式包括:网上农贸市场、网上农产品专业批发大市场、网上连锁店、基于产品和服务的特色营销、基于市场细分的目标市场。
三、结论
农产品营销理论范文3
1.农产品的特点农产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与其他的商品有很大的区别,而且农产品有季节性,地域性等特点,受气候环境影响大,土地资源、人力、技术等各方面都对农产品形成条件制约,如何储存、保鲜等也是农产品销售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2.农产品市场销售特点农产品市场销售必须遵循产品自身的特点而定,因为其产地的地域性和局限性,造成了农副产品销售市场较大的风险性。一方面环境气候等方面的影响会造成农产品的产出问题,另一方面运输和销售过程中容易变质,必须严格控制销售周期,形成生产、采集、加工、运输、批发、零售和服务等一整套营销体系,改善农产品生产销售流程中的诸多问题,在每个活动环节创造出多种产品效用,提高农产品的自身价值,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达到预期的战略目标,形成良性循环。
二、农产品营销现状分析
我国农产品市场的销售市场正在不断的发展和提高,也更加专业,形成了诸如粮油市场、蔬菜市场、肉食市场、禽蛋市场、水产品市场以及干鲜果品市场等,这些专业分类一方面提升了农产品的交易数量和质量,同时专业农产品市场的运输、包装及市场硬件设施也有相应的提高。农产品逐渐进入大卖场,连锁超市,对其生产、销售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目前我国农产品市场渠道仍然比较混乱,陈旧的设施设备不利于农产品运输和保存,而且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农产品销售成本较高,农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等很多不利因素,总结得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产品市场营销观念淡薄受我国长期以来传统的影响,农民一般只是考虑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市场营销观念淡薄,很少关心市场需求,从事农产品销售的人员缺乏专业销售的指导和培训,很难与现代的营销渠道,营销模式相融合,不能准确把握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大势,无法达到农业产业化规模经济整体运营的要求。
2.农业信息网络滞后由于我国很多农村比较偏僻,分布广泛,因此很多信息机构不健全,尽管我国现在农村有一定的信息传播系统,网络,有线电视,电话等,但是总体来说还不能很好地分析、判断以及鉴别信息,因此对农产品的生产和市场销售还不能很好地服务,农业信息技术成果应用的相对程度也较低,远不能满足现代化生产和农业发展的需求。
3.农产品市场营销策略运用不充分市场营销策略在农产品的销售过程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目前大多数农产品的质量都一般,优质的产品较少,这与目前市场高质量的产品需求是不相适应的;另一方面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越来越多地运用农药、化肥及添加剂,而这些会在农产品中产生残留,不利于人体健康。第三品牌意识淡薄,不重视产品的包装和宣传,农产品促销不受重视,没有广告意识;第四,没有建立相对完善的电子商务营销渠道,产品流通手段滞后,网上交易量极低,农产品营销理论不完善,没有利用例如差异化营销和水平营销等销售手段,造成农产品营销严重滞后。
三、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营销策略分析
互联网应用飞速发展,电子商务已成为重要的营销渠道之一,因此农产品的营销策略之一就是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在网络上供销信息,并对网站访问的客户端进行跟踪,及时回复,利用统计数据分析出产品的需求程度,从而进行合理化匹配,另一方面利用先进的即时通讯工具,提高服务水平,从而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
1.提高全民信息化意识目前我国农民普遍的知识水平不高,对网络相对来说比较陌生,要加强农产品网络营销的正面宣传,对农民进行相关的培训,消除大家对农产品网络营销的陌生感,提高全民的信息化意识;同时也要保障农户在参与网络营销活动的权益,确保网络交易的安全性。
2.加快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加强农村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开展电子商务营销的物质基础,政府应加大农村网络信息化设备方面的资金投入,促进网络设施的建设和网络质量的提高,同时政府需利用网络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以及农产品市场方面的最新消息,给予农民正确的指导。
农产品营销理论范文4
关键词 新型农产品营销体系;问题;对策;中国
中图分类号 F3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8-0301-02
Abstract Aiming at the problems of china tradition agriculture marketing organization,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experience on typical marketing mode of foreign developed countries were analyzed,an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using the foreign advanced experi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new agriculture marketing system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new agricultural product marketing system;problem;countermeasures;China
1 国内传统农产品营销组织体系
我国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农产品流通体系已基本建立,但在微观层面上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不完善,农产品营销交易效率较低。近几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在我国不同地方不时均出现了农产品销售难、农民增收迟缓等现象,这表明我国农业发展障碍已经从生产领域转向了营销流通领域。
1.1 农产品营销定义和营销主体
农产品市场营销是指为满足大众生活需求的农产品生产交换活动。农产品营销主体是指在农产品产前、产中和产后开展经营活动的组织和个体。我国农产品营销主体包括农产品生产销售个体户、专门从事农产品经营的个体户及经济合作组织2类。兼顾农产品生产及销售的个体户在我国存在较广泛,专门从事农产品经营活动的个体户及经济合作组织主要为中介组织、批发零售商以及专卖企业等。
1.2 传统农产品营销组织及作用
农产品是人们日常生活必需品,其保证人们的日常生活能够正常进行,农产品营销流通在此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1]。
1.2.1 专业市场销售。目前该营销模式在我国覆盖面较广,在全国各地都广泛存在,例如各地的菜篮子集团就是典型。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有数量多、规模大、销量高,同时专业市场销售主要以批量销售为主。该销售模式的优势是能够对市场反馈信息及时作出响应,同时根据当前的市场情况迅速采取响应措施,从而有效解决市场信息不畅、农产品储存运输障碍等问题[1-3]。
1.2.2 销售公司销售。我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飞速发展,与此同时,农产品销售公司也逐步进入农产品销售环节当中,主要从事农产品从原产地的收购,以及后续的农产品加工、处理、包装、销售等。农产品销售公司大多采用收购合同协议的方式与农户进行交易,也有即时买卖交易。
1.2.3 合作组织销售。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及广泛应用,我国农业生产已经过渡到部分农产品过剩阶段,经济合作组织由此应运而生,主要解决农产品销售与价格收益等方面的问题。经济合作组织与农户之间属于风险共担和利益均沾的合作关系。农产品通过合作组织集中在一起,扩大农产品生产规模,便于在同买家谈判时赢取最大利益。
2 国内传统农产品营销体系存在的问题
2.1 市场指导信息流通不畅
市场供需信息在引导农户的生产行为、调整生产结构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缺乏市场指导信息指引时,农户在进行生产品种选择时不具备针对性和计划性,而是依据以往的生产经验、生产习惯等方式来选择生产,或者是在市场波动较大时,根据市场上部分产品价格、畅销程度来进行盲目跟风生产,直接导致部分类型产品生产过剩、产品滞销乃至完全不能销售,例海南香蕉、山东白菜等,这给广大农户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4-6]。
2.2 欠缺风险分担机制
农产品生产具有生长周期长、生产惯性大的特点,在农产品生产、储存、销售等过程中都会遇到不确定风险。例如市场消费需求变更会导致农产品市场波动,给农产品经营带来风险。同时,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会对农产品种植或养殖带来致命打击。
2.3 交易手段落后
我国农产品传统的交易方式是采取“一对一”“面对面”的实物交易方式,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先进的网络技术;交易范围受限,仅在附近区域进行而不能够在较大范围内进行产品推广;工作效率不高,只能采取人员谈判等方式进行。与此同时,市场上大宗交易、订单式生产以及期货交易等交易方式较少,影响了交易效率。
2.4 交易中间环节多
传统农产品销售大多采用“农户―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的交易流通模式,一般情况下批发商还会呈现“一级批发商―二级批发商―三级批发商”乃至于更多环节,这直接导致了产品交易中间环节过多、交易成品过大、交易资源浪费等方面的问题,也导致了产品流通效率不高、市场指导信息反馈迟缓等方面的问题。
3 国外新型农产品营销组织体系的特点
发达国家在农产品营销方面有一定的经验与教训,主要有3种模式,即以日本为代表的东亚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模式和以法国为代表的欧盟模式。通过对这3种模式的分析总结可以发现,发达国家农产品销售共同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相对发达的农业合作组织
国外发达国家在农业营销体系中均有相对比较发达的农业合作组织,并农业营销中发挥重要作用。
日本农协是日本农民合作组织,主要从事与农业相关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向农民反馈市场指引信息,提供金融、生产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农协在调整农产品销售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农产品信息收集和信息反馈,较好地服务了农产品生产和销售市场。
美国农业合作社在农产品营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资料表明早在1997年美国各类合作社组织就数量已达到3 800个。美国农场的规模相比较于其他国家更大,但由于大型销售公司规模更大、实力更强,因而仍感到势单力薄,从而农场主联合组成农业合作社,该合作社主要服务于农场主,构建起农场主与销售中间商、大型连锁超市之间的销售签约活动。
3.2 健全的基础配套设施
国外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流通、冷库等与农产品销售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以保障农产品的完好率,降低生产流通和销售过程中造成的农产品损失,提高经济效益。
日本为优化农产品销售过程、提高农产品营销率,建立了农产品加工厂、冷冻冷藏库、运输批发中心、专卖店市场等基础配套设施,严密的生产关系组织、完善的制度管理在农产品生产、加工、存储、运输、销售等方面发挥了明显作用。
欧盟对农产品基础设施建设十分重视,对改善农产品生产、储存和加工等项目给予财政补贴与政策支持,积极进行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产品流通提供了便利[4]。
3.3 信息化的农业销售方式
国外发达国家的农产品销售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充分发挥互联网金融平台,积极采用现代营销手段开展农产品促销活动。
日本采用现代信息化技术进行农产品结算交易,能够迅速、准确地完成货款结算。而且日本农产品市场信息系统完善,能够快速地将市场供求信息及时准确地反馈给生产单位,形成一个完整的生产闭环,有效避免生产的盲目跟风。韩国农产品批发采用电子竞拍方式进行,在信息化网络平台上能够快速直接显示交易结果,在确保市场交易公平性的前提下提高交易效率。
美国采用工业营销策略进行农产品营销,在销售模式中,农产品与汽车、电脑、操作系统、手机等工业品一样,都能够采用现代销售理念进行促销,为开拓市场,美国采用灵活多样的包括广告、推广、公共关系及人员推销等多种方式在内的多种促销方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农产品促销体系[5]。
4 加强新型农产品营销体系建设的对策
我国农业生产实行,在耕地面积、生产规模上与上述发达国家情况差异较大,不能够直接按照国外现有的生产销售模式。但对先进经验充分分析将为我国建设新型农产品营销体系提供较好的启示和借鉴。
4.1 充分发挥合作组织的主体作用是促进农产品营销的基本前提
由于我国农产品生产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直接造成我国农业生产在规模上成为“世界上最小的农户”[6],其农产品销售方式也与之相应的是分散经营的模式,交易成本居高,农民增收困难。解决该问题的关键点在于建立起农业合作组织,集合分散农户到合作组织,形成有机销售整体。在发达国家,农业合作组织形式多样,我国可参照国外经验,建立起形式多样、适应国情的农业合作组织,团结分散生产单元力量,构建起农民与销售市场之间联系的桥梁,服务农产品生产销售,从而使之成为新型农产品营销体系中的一个环节。
4.2 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营销是加强农产品营销的有效方法
我国当前农产品销售主要还是采用传统营销一对一的营销模式,销售效率不高。在构建新型农产品营销体系过程中,可以充分参考美国采用工业品营销理念来开展农产品营销的经验,充分运用现代市场营销策略。同时发达国家农产品营销充分利用了先进互联网技术优势,提高农产品销售信息化,实现市场信息及时、准确、高效反馈,我国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灵活的特点,加强产品推广、信息、信息指导、商品促销等方面的建设。
4.3 提高基础设施和物流系统建设是加强农产品营销的基础保障
高水平的物流系统和基础设施对提高农产品交易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基础设施的完善能够降低农产品生产流通过程中的损耗率,进而降低农产品的生产交易成本,有效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为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提供条件。在当前,我国的农产品基础设施配套还不够完善,信息和物流体系也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设施的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在新的农产品营销体系中,应充分发挥好已有资源的效能,使之得到充分利用。
5 结语
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农产品营销方面有许多成功经验,研究总结其经验对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产品营销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然而,受农业生产条件、社会形态、基础建设等方面的限制,国外成功经验不能够直接照搬,必须要结合我国国情,创新性地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进而构建适合我国实际的营销体系。
6 参考文献
[1] 李季圣,李志荣.农产品营销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2:4-10.
[2] 李伟伟,任晓娜.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分析及建议[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8(3):39-40.
[3] 穆月英,等原浩三.日本的蔬菜水果流通及其赢利率的调查研究[J].世界农业,2012(2):31-34.
[4] 袁以星.上海“三农”决策咨询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252-265.
农产品营销理论范文5
【关键词】 农产品区域品牌;内涵;特征;作用
一、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内涵
(一)区域品牌的概念
区域品牌中的“区域”,英文文献有不同的名称,国外多称之为Location(Kenvin Lane Kelley,1998)、Place(Philip Kotler,1993),国内更多地使用Regional。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国外对区域品牌的研究主要是市场营销理论的延伸,如凯文・莱恩・凯勒(2003)所述,“像产品和人一样,地理位置或某一空间区域也可以成为品牌”。可以说国外的研究更多强调“区域品牌化”,即“Place Branding”。该词应是对以地理区域命名的公共品牌的统称,是涵盖了国家品牌、城市品牌、地区品牌、目的地品牌、地理品牌、集群品牌等多种类型区域品牌的属概念(孙丽辉等,2009)。它和标示企业产品品牌辐射范围的营销学概念,指在一定区域内享有良好声誉、拥有较高市场占有率的产品品牌,如区域品牌、国内品牌、国际品牌存在显著不同(吴传清,2008)。
从国内研究的成果来看,区域品牌是指某个行政地理区域范围内形成的具有相当规模和较强生产能力、较高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的产业产品(贾爱萍,2004),它有赖于产业基础雄厚程度,有赖于行业核心竞争优势,更有赖于名优产品的多寡(夏曾玉、谢健,2003),它通过类似于“产地名+产品”的格式,为某个地域的特定产品给予定位,使这一定位受到广泛认可,成为一个区域声誉、质量和历史文化的综合体现,成为有价值的地区资源(洪文生,2005)。
由以上分析不看看出,区域品牌是与一个地区的产业及特色分不开,是某个行政或地理区域内某一优势产业,经过努力而形成或创建的为该产业内企业所共同拥有的在产业市场具有较高市场份额和影响力的品牌、形象或商誉,是区域内产业、企业、产品或服务及其品牌集体行为的综合表现。区域品牌主要包含三个要素:一是区域性,一般限定在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的范围内,带有很强的地域特色;二是品牌效应,它能够诱发人们的联想,刺激人们的购买欲望,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较之单一品牌更利于培养市场偏好,更易于增强企业和区域的竞争力,获得更广泛、更持久的品牌效应;三是产业特色,它往往代表着一个地方产业产品的主体和形象,是区域产业个性特色的反应载体,体现了本地产业的特色,这种特色往往不容易被模仿与复制而成为区域的代表。
(二)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概念
农产品区域品牌是近几年国内刚刚开始重视的一个研究领域,很多学者围绕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概念进行了探讨,如刘丽等(2006)提出了基于产业集群的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概念,是指在产业集群的基础上,以农业产业化为载体,以某一行政或经济区域为核心,通过创建区域内统一的全方位系列化优质农产品核心与龙头品牌的行动,带动广大农业企业和农民增强区域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区域的经济增长。郭红生(2006)提出地域农产品品牌是指一个地域内一群农业生产经营者所用的公共品牌标志,其基础必定要有特定农业产业或农产品大量聚集于某一特定的行政或经济区域,形成了一个稳定、持续、明显的竞争集合体。郑秋锦等(2008)认为农产品区域品牌是指拥有独特自然资源及悠久的种植、养殖方式与加工工艺历史的农产品,经过区域地方政府、行业组织或农产品龙头企业等其他营销主体有组织的强力运营与管理,形成的具有明显区域特征的品牌。
所谓农产品区域品牌是指以独特自然资源及悠久的种植、养殖方式与加工工艺历史的农产品为基础,经过长期的积淀而形成的被消费者所认可、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名称与标识,它是一个地域内农业生产经营者用的公共品牌的标志,它以特定特色化、规模化的农产品的地域集聚为基础。
(三)农产品区域品牌与相关概念的比较
1.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区别与联系。地理标志产品(也称原产地产品),我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05年7月15日颁布实施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规定:“产自特定地域,所具有的质量、声誉或其他特性本质上取决于该产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经审核批准以地理名称进行命名的产品。”也就是说,农产品地理标志是一种地理证明商标,是一种接受法律监督、享受法律保护的特殊农产品区域品牌。比较起来二者都是基于区域特色农产品、独特的资源发展起来的,都会对消费者的购买带来一定的影响,都能提高区域农产品乃至农业的竞争力。与农产品区域品牌相比,其地理界限更清晰严格,其产品品质、声誉或其他特性与当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必须高度相关,其一般都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和制定严格的实施细则,显然农产品区域品牌建立没有这么复杂。
2.与企业品牌的区别。企业品牌是由某家企业组织或个人所独占,并且可以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农产品区域品是某特定区域内所有生产经营同类农产品的企业(或家庭)及其合作者共同拥有的一种公共无形资产。农产品区域品牌不可进行市场交易;区域内各个相同和相关生产经营者共享区域品牌的利益,共担区域品牌的风险;没有既定的外延边界,即任何组织或个人只要符合规定条件,都可申请使用农产品区域品牌;企业品牌的寿命由于环境和企业自身方面的原因可能比较短,而农产品区域品牌由于区域内各个生产经营者遵循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律,寿命一般都比较持久。
二、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特征
1.外部性。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经济主体的福利所产生的效果,这种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外部性表现为:当某些经济主体通过大量的经济行为,如向市场提供优质产品,对农产品区域品牌进行大量的宣传,使区域品牌形象得以提升,该区域内所有经营同一产品的经济主体都可受益。即一个知名度高和美誉度高的农产品区域品牌能够给区域带来巨大利益,区域企业的产品可以在区域品牌的光环下,给区域企业带来巨大利润,这是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正外部性;相反,如果使用该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经济主体出现了某些不良的经济行为,将损害区域品牌形象,这时就会产生负外部性,会使该区域内所有共享该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经济主体无辜地或多或少地受到牵连。
2.公共物品。在微观经济学理论中,物品可分为两种类型,即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农产品区域品牌具有公共物品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农产品区域品牌的非排他性,即农产品区域品牌可以被众多的经济主体同时使用,任何使用者都不能阻止他人使用该品牌;二是非竞争性,即该区域范围内的经济主体,使用农产品区域品牌并不影响他人的使用,新增使用者并不会增加社会成本。该特征导致农产品区域品牌在发展过程中缺乏建设的动力,容易出现“搭便车”行为,甚至会损害到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形象。
3.柠檬市场效应。“柠檬市场”效应(Akerof,1970)主要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在价格水平一定的条件下,而信誉差、质量低的经销商则大量涌入,如此恶性循环在极端状况下会导致市场关闭。在所有共享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生产经营者中,在缺乏强有力的管制措施的情况下,往往会有一些经营者向市场提供劣质产品,由于消费者难以在高质量产品与低质量产品之间做出判别,于是消费者就倾向以较低价格去购买低质量产品,而使用同一区域品牌的高质量产品就难以出售,从而产生“劣品驱良品”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将使优质农产品的市场难以扩大,农产品质量难以提高,导致农产品区域品牌形象提升成为一个难题。
4.区域独特性。农产品区域品牌一般限定在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的范围内,依托区域独特的资源,带有很强的区域特色,它是区域资源禀赋、区域历史文化的积淀,能够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体现了历史渊源的沉积,是各个生产经营者品牌积聚后的产物。正式这种区域独特性的特点使得区域品牌很难被模仿与复制,成为一个区域的核心竞争力。
三、发展农产品区域品牌的作用
首先,发展农产品区域品牌能够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发展农产品区域品牌可以利用区域品牌将相互关联的农业生产企业、生产基地、广大农户、涉农机构集聚起来,并能够进一步结成本地化网络,从而克服单个企业参与市场交易的分散性和风险性。还可以有效地组织、引导、帮助和吸纳区域内更多的广大农户、生产基地、农业企业和涉农单位加入到区域品牌的建设中来,使区域内生产经营者获得产业化聚集效应,并通过聚集效应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使区域农产品获得较高竞争力。
其次,发展农产品区域品牌能够提高区域竞争力。利用农产品区域品牌可以将区域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并通过资源优势形成农产品的质量优势。农产品区域品牌利用其“信号显示效应”和“识别效应”,能够向消费者传递生产该种农产品的资源优势和区域优势所形成的农产品质量特征,使消费者提高对区域内产品隐性质量产生信任,传递农产品与竞争产品相区别的核心利益,并形成购买偏好。这样,在促进产品销售的同时带动了了区域竞争力的提高。
再次,发展农产品区域品牌能够有效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农产品区域品牌能够优化配置生产要素,促进农业生产要素的有效利用,促使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促进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同时利用农产品区域品牌,还能发挥区域优势,带动区域优势农产品形成合理布局,实现农产品规模化的生产、标准化的管理、产业化的经营。利用农产品区域品牌可以进一步发展系列农产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产品的深度开发,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最后,发展农产品区域品牌有助于促进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产业集群是区域品牌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创建促进了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实施农产品区域品牌战略能够进一步规范相关企业之间的经营行为,建立有序良性的竞争态势,促进农业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同时,农产品区域品牌的规范运作能够巩固农业产业集群的成果,并促进农业产业集群的结构升级。
参考文献
[1]孙丽辉.国外区域品牌化理论研究进展探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9(2):40~49
[2]吴传清.区域产业集群品牌的术语、权属和商标保护模式分析[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
[3]凯文・莱恩・凯勒.战略品牌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夏曾玉.区域品牌建设探讨――温州案例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3(10):43~48
农产品营销理论范文6
关键词: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化管理;品牌定位
基金项目:2013年湖南省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课题“我省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化管理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3ZZ72),主持人:陈学忠
中图分类号:F325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5月3日
农产品地理标志对区域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作用已被各级政府和社会广泛认知,学术界从法律和制度保护等宏观层面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许多建设性的成果,但在微观经营层面上就如何建设、发展与运用地理标志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为此,本文将从营销角度,基于市场需求来分析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品牌化管理与定位。
一、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化管理
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指标示农产品来源于特定地域,产品品质和相关特征主要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因素,并以地域名称冠名的特有农产品标志。当前,我国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对提升地方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价格水平、形成比较优势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农民也因此获益不少。但实践中,我国大部分农产品地理标志效用的发挥还主要依赖基于地理环境、自然条件、人文因素和历史传统等生产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竞争仍停留在产品层面上,缺乏相应文化内涵和品牌意义,消费者对地理标志的品牌认知普遍不高,有影响力的名牌较少,未能建立起应有的品牌效应。这不仅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而且与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产品替代性日益增强、消费者购买行为日渐呈现出以品牌为导向的现实不相适应。同时,这种基于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也是脆弱的、暂时的,在给区域经济和农民带来好处的同时,也会滋生出系列问题,使我国农业停留在以资源为基础较落后的经济层面上,产生狭隘的地理标志主义,为不正当竞争孕育沃土,最终损害对地理标志的保护。
发展才是最好的保护。地理标志具有指示标志农产品品质和地域特征的属性,不仅具有品牌的便利效应,代表了标志农产品特定的来源、质量和特色,而且具有知名品牌的市场推广效应,天然就是一种农业区域品牌。同时,农产品地理标志作为一项知识产权、一项无形资产,也是一个地域生态优势品牌。如同企业品牌以及产品品牌一样,能够产生对产品消费的心理偏好,影响消费者行为,创造市场需求,从而使农产品的无形价值得以提高。所以,保护、建设农产品地理标志,应具有发展思维,更加注重注册、登记和审批之后的产业链效应,对已经注册的农产品地理标志,推行品牌化管理,从发展角度、经营管理层面出发,运用现代市场营销理论,把地理标志作为一项资产来经营,作为一个完整、独立的品牌来建设,通过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起品牌效应,获得消费者的忠诚度,创造地域“大品牌”,形成“大产业”,使地理标志农产品从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转化为持久的品牌竞争优势,实现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保值、增值,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二、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化定位分析
品牌定位是指针对消费者对该品牌产品某种特性的重视程度,强有力地塑造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或形象,并将其传递给目标消费者,建立起一种内在的联系,从而实现在消费者心中占据一个特殊位置的营销行为。品牌定位决定了品牌的特性以及未来的发展潜力。农产品地理标志作为一种包含有独特的品质属性与传统文化的标识,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定位,其独特价值就无法得到消费者的一致认可。所以,必须通过品牌定位来体现其品性、个性、文化和形象并激发消费行为,实现品牌价值。品牌定位是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化管理的关键,也是品牌沟通的基础。精准的品牌定位来自于深入的自我认知、市场调研与消费者研究。
(一)农产品地理标志本身的特性
1、农产品地理标志作为一个区域品牌,既具有一般商标的基本特征,又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具有“产品――特定的质量、声誉和其他质量特征――产地”联想的功能,其产品的质量、特色和独特风味实质性地取决于来源地,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传统,造就了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独特品质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也正是地理标志产品的核心价值所在。
2、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质量具有典型的内隐性特征。大多属于“经验性商品”或者“信任性商品”,对于地理标志所标示的那些独特的口感和风味以及其他一些独特的质量特征,消费者仅通过观察很难感知和识别,有些特征即使是经过使用也无法确定。这种质量的内隐性特征对地理标志的品牌定位与管理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第一,消费者不易感知产品的内在质量,难以形成对地理标志的较高认知度,从而直接影响到地理标志农产品的选择;第二,更容易引起模仿、伪造或者粗制滥造等行为,使得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导致“柠檬市场”的产生,影响到整个地理标志品牌的形象。
3、地理标志所标示的农产品只能产自特定的地域范围之内,具有对外的排他性和非交易性,是一项特殊的集体权利,一种具有较强公共性的“俱乐部产品”。
(二)消费者需求变化的特点
1、消费需求更加复杂化和个性化。一个品牌的知名度、生命力、市场竞争力取决于对消费者需求的满足。目前,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已经不再限于供应是否充足,而是更为重视它的产地、营养成分、加工过程,甚至消费过程中的精神感受,表现出一些新的变化:第一,追逐质量上乘、特色突出的名优产品;第二,更加青睐绿色、有机、无污染的农产品;第三,会主动寻求蕴含在农产品中的文化观念和价值,他们会透过农产品消费中的文化符号(如包装、品名、品标、色彩、款式等),构建他们内心对品牌的认同感与自我满足感;第四,消费者更加感性化,除追求物质属性这一理性方面的需要外,还追求其个性、情感和体验等方面的感性需要。
2、购买行为网络化。在当今网络时代,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也与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传统的消费者行为模式依次是:引起注意、产生兴趣、唤起欲望、留下记忆、购买行动。而在网络时代,最新提出的消费者行为模式依次是:引起注意、产生兴趣、进行搜索、购买行动、人人分享。在新增的信息获取与分享过程中,品牌作为区别符号及意义符号在信息传播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有特色、有内涵的品牌形象显然更易于在信息的海洋中脱颖而出,更能有效地被消费者所获取与接受。
3、购买动机多样化。随着知名农产品品牌的出现,消费者购买的目的已经不限于用来满足自身消费需要,许多特色农产品已经被当作高档礼品进行赠送。
三、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品牌定位方法
成功的品牌定位不仅应充分体现品牌的独特个性和差异化优势,而且应该可以通过品牌形象来影响顾客心理感受。所以,品牌定位一般从产品的独特之处入手,在寻找产品间差异性的同时,注重利用产品所包含的风格、文化、个性等无形因素带给消费者的精神与情感满足,以此来塑造独特而又丰满的品牌形象。因此,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品牌化定位,应从消费者需求出发,建立起与消费者之间的良好沟通,在研究其需求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突出其“土特性”的核心价值,确立一个鲜明的、有别于竞争品牌的差异化诉求点,塑造独特的品牌内涵,准确定位。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依托“自然属性”定位品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所传递的有关产品地理来源的信息。我国地域宽广,在地理环境、气候、温度、土壤、湿度等方面差异甚大,孕育出品种繁多的土特农产品。许多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质量、声誉、独特的风味和其他质量特征都实质性地取决于这些地理自然环境,依靠这种与其产地环境紧密联系的特殊产品品质,就能打造品牌形象。所以,针对质量特征自然资源优势较强的农产品地理标志,可以依托自然资源做“特色”品牌定位,以其所标识产品的优良或独特品质作为主要诉求内容,准确地传递给目标消费者,并采取适当的形式让其感受到这种差异,认知到这种差异所带来的价值,从而塑造独特的品牌价值内涵。例如,新疆的库尔勒香梨在其独特的自然环境生长,具有香气浓郁、酥脆爽口、皮薄肉细、汁多渣少、色泽鲜艳的特点,不但具有良好的营养价值,而且可以药用,其销售遍及全国各地,并成功开拓北美、欧洲、西亚市场,深受广大消费者所喜爱,成功地树立了其独特的品牌形象。
(二)依托“人文属性”定位品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土特性”除了受益于当地的自然地域环境外,还得益于当地的人文资源。农产品地理标志所蕴涵的人文资源,是原产地居民知识与技巧的结晶,历史的沉淀,反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与生活习惯。地理标志文化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和战略资源,是区域形象的内在基础,能够增强区域认同感,是品牌的软实力。比如,我国的龙井茶,正是由于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传统的手工炒制技术和众多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使得其以“色翠、香郁、味醇、形美”的四绝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成为茶中珍品,声名源远流长,闻名于中外。因此,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品牌化定位,可以把地理标志产品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核心价值,在充分挖掘当地独特的人文传统资源的基础上,通过恰当的沟通手段和有效的营销策略,将背后深层次的精神与文化内涵充分展示给消费者,使其植根于消费者的内心深处,以此来塑造独特的品牌形象与价值,满足消费者追求个性、情感和体验方面的感性需求。
(三)依托“绿色”定位品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保健,消费者更加青睐绿色、有机、无污染、质量上乘的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大都建立在“传统”基础之上,不仅品种“纯正”,而且生产、加工工艺“原始”。这种源于“传统”的“纯正、原始”和今天的“绿色、有机”在内涵上是一致的。所以,农产品地理标志可以以“传统”为基础,通过建立绿色生产基地,推行标准化,加强绿色生产加工管理,并采用有效的方式将农产品如何在生态环境、天然种植、科学加工、保温运输、集约营销过程中实现绿色、生态、环保的具体情况体现出来,传递给消费者更全面的信息和更深刻的印象,以“绿色”为主要诉求点,定位品牌形象,塑造品牌内涵。
随着各地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工作的加强,申请、注册的农产品地理标志将会越来越多,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比较优势效应也将随之递减。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实行品牌化管理,准确地进行品牌差异化定位,让消费者明确、清晰地识别并记住品牌的个性和价值,创造品牌效应,将是农产品地理标志最根本、最有效的保护、发展之路。当然,较之其他行业品牌发展的水平,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个过程不仅需要经营者不断提升品牌意识,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也需要更多专业人士进行理论上的探讨和实践活动上的支持。
主要参考文献:
[1]陈秀莲.农产品地理标志: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化[J].中国乡镇企业,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