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研的好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网络教研的好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网络教研的好处

网络教研的好处范文1

一、网络平台在区域教研中的优势

运用网络搞教研活动,可以使原有“以校为主”的教研范围扩大,教研网络更完善,形成区域之间、校际之间以强带弱、以强促弱的教研互动局面,从而使分散的教研力量形成合力,为广大农村教师的成长搭建互动平台,达到优质教学资源互补共享,继而推进课程与教学改革,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和实施地区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

然而传统的教研模式有教师自我研究、会议研讨、教学展示等形式。面对面进行的培训、报告会议型的教研活动是其中最常见的形式,而这些活动的实效性并不高。一方面受到地域、时间的限制无法经常开展教研沙龙、公开课、主题研讨会等活动。另一方面现在的教研活动大部分教师充当听众,只有少数教师可以互动交流;三因部分学校经费等原因无法参与而缺席,无法满足全员参与。以网络平台(教师博客,QQ,QQ群)为载体开展网络教研交流活动能有效避免此类问题。基于网络虚拟性的特点,参加者不会受身份、地位的影响。无论是普通教师、特级教师,还是专家、学者、教授等都可以大胆展示自己,直截了当地提出比较尖锐的问题,发表个人的见解。所以借助于网络开展的教研活动与传统联片教研相比,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1.1 跨越时空,使教研活动无限扩展。网络教研摆脱了地域限制,实现了每一位教师、每一个角落的学校都能全天候地与专家、教研员对话,与同行交流。网络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只要有台电脑,通过网络就能实现处于不同地方的人能够互相协作,取长补短,高效完成任务。网络教研正是利用这种优势,通过各种教育论坛或者基于在线通讯工具的教研群体,大家可以进行区域内或跨区域的教研活动;利用教育博客、QQ、 QQ群留言等方式还能够解决众多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时间不一致的问题,实现异步交流。近年来,本人曾多次通过此途径回答基层教师提出的问题,同时大家还可以围绕同一个主题共同开展研究、共享成果,传递信息之及时,效果之显著是传统教研时代根本无法想象的。网络教研达到了一种跨区域的共享、互补的功效,能够实现异步、同步相结合的更加以人为本的教研。因此,网络教研提供了一条传统教研想做又做不到的便捷之路。

1.2 参与者多元化,使人人受益。传统的交流方式,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只能有少数几个人发言,点到即止,交互面小、意见难以充分表达。在网络环境下,每一个在线教师都可以针对研讨的内容随时利用QQ群畅所欲言,做到人人参与、人人发表意见,交流密度高,交互面广。同时,网络的隐蔽性使大家没有了怕说错话让人见笑的拘泥,多了份畅所欲言的希冀和专注研讨的平和,少了正襟危坐的做作和冒犯他人的顾虑,多了份“不惧权威,更爱真理”的潇洒和率真。这更有利于引起参与人员对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深刻思考,无论授课者还是听课者,都有更大的收获,真正起到教学研讨的作用,从而使每一位教师都从中获益。

1.3 时空延续,指导面广。传统的教研活动,一旦活动结束,研讨也随之结束。而网络环境下,大家的观点都留在网上,研究者可以在活动后查看讨论记录自主安排时间对各家观点进行深入研究,而且还可以把继续学习的心得通过教育博客等网络与别的教师交流,即使彼此不在同一地方,或者没有参加教研的教师也可以通过阅读博课上的帖子,了解各家观点,参与研讨。由于网络已深人到各所学校,因此影响面比较大,指导的面也更加广泛。

网络环境下的教研与教学活动可极大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和发展,改变了教师的学习状态、工作状态,增强教师参与研究的自主性。教师可发表自己的教学感想、教案、案例等与同行交流,也可拿出疑难问题让同行一起讨论,大家群策群力,聚合更多人的智慧,从而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在发贴、回贴的过程中好的贴子会吸引更多人读贴跟进,教师有了“受重视”的荣耀感,便会自觉地产生发表的欲望,积极发表话题。更加关注教学现象,对教学现象进行分析更加仔细,进而养成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也促进了教研行为的变革,这更是一种值得倡导创新之举。

二、依托网络开展教研,实现同行互助

网络环境为教师团队协作学习和交流提供了一个虚拟社区,为一线教师构架了一个民主、平等、尊重、和谐的展示自我和交流学习的平台,促使教师养成教学研究兴趣和学习习惯。为了有效利用这一平台,学校从常规教研活动入手,主要应抓了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2.1 备课互助平台。

与教学同步的教研,是教师们最需要的,特别是同年级,同学科的老师实现备课互助。学校利用网络特点,结合教学实际,引导教师采取“独自备课、相互启迪、个人修改、反思提升”的备课模式,即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利用教育博客开展网上备课,在网上搜索、收集、整理、链接获取并运用相关网络资源,向网络要课件,要信息、要辅助材料。同时将自己的教学设计提前到教师个人博客里,让同学科教师进行点评、研讨、学习、借鉴,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修改意见,结合教学实际,修改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再应用于课堂教学实际。也可以利用QQ聊天工具,在网上即时进行在线交流的一种互动的教研方式,QQ网聊引入教研,因为它支持文字、语音、图片传输、视频等实时在线交流,借助这个平台进行研讨互动,能实现异地“零距离”的研讨;QQ教师群里的老师,哪位有问题提出,其他在线老师就会立即进行解答,和传统教研有相似之处,但交流的范围跨越了空间的限制,使我们的交流范围扩大;如果是Q群,就可以在一种宽松的氛围内完成集体备课了,还可以边工作边聊天,不管是传递信息的速度,还是亲切感,都比论坛更易于让人接受,为了以后再来查看比较方便,还可以QQ聊天记录整理后再传到自己的教育博客上。同时在QQ群中也可通过留言的方式,把要讨论的问题留下,等找到结果的时候再进行交流。另外QQ群、教育博客还有共享功能,可以把一些资料放在里面,大家共享资源。

2.2 听、评课互助交流。

课堂教学改革是当前教研活动的重心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突破口。教育博客能上传大量的视频教学案例,能在线播放,供教师观看。案例交流研讨活动,没有固定的时间限制,下载的课例还可以反复播放,教师或学生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细微动作及教学中凸显的问题都可以进行切片式的研究,降低了在课堂教学现场听课时捕捉瞬间教学信息的难度,不断改进和优化自己的教学实践。

同时,教师把自己研讨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不断上传到个人博客上或共享里, QQ群空间管理员可以提前公布评价方案和评课标准,引导听课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后面跟帖评课,教导处和教研组长及时跟踪检查,督促教师积极参与到有效课改的专题研讨中来。在网络民主、文明、和谐的教研氛围中,大家自由表达、深入辨析,相互启发,总结教育经验,不断改进课堂教学,这样的听评课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对自己、对别人的专业成长提高都很有好处。同时也为下一年度的备课者提供宝贵的经验,真正实现备课、反思资源共享。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提高教师教学业务的有效途径。

2.3 远程在线研讨实现共鸣。

一线的教师由于承担着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和各种纷杂的事务性工作,使教研组和课题组定期召开的集体教研活动会因时间、调课等原因,难以将教师在统一时间段内召集在一起,静下心来进行研究和探讨活动。为有效解决这个普遍性的问题,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积极引导教师利用“(学科)教师QQ群”、“(学科)教研组博客”等形式,在家里上网,开展远程及时进入在线研讨活动,打破时间、空间的局限。在家里安静、轻松的环境下,教师容易放下各种杂念,静心思考,深入问题,投入到课题的深层次研究当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围绕某个专题进行面对面的学习、交流、研讨,这是常规教研活动中的主要活动形式。网络环境下,我们运用网上交互方式来实现专题研讨,研讨内容更深入、研讨时间更持久,研讨的范围更宽泛。不定时地围绕新课程标准和学科研究主题开展一系列的学习、研究活动,以往业务学习在时空、内容、方式上受到制约,致使教师业务学习形式死板,收效低下,甚至流于形式。QQ教研群和教育博客,解决了上述弊端,我们利用网络服务于业务学习,业务学习完全网络化,定期根据研究专题的需要,确定业务学习主要内容,一是布置教师根据学习内容,上网查找、学习,并建立业务学习文件夹(笔记本)。一是可以让教导处、教研组长将准备的学习内容于网上,或者提供相关的链接方便教师学习。

网络教研的好处范文2

认真学习区教育信息化工作精神和要求,统一认识到教育信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认为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将以教育资源建设为核心,硬软件并举,以用为主,构建网络环境下的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发挥网络的教育服务功能;以科研为导向,教师专业发展为抓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推进新课程改革为重点,努力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数字化”校园。

二、完善管理机制,促进队伍建设

学校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校级领导、教研组和班级信息员组成的三级管理网络,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日常管理中,发现问题,及时汇报,讨论解决。

建立信息技术具体管理机构,姜小玲老师负责信息化建设的协调落实;蔡文虎老师主管校园内网络;马利芳主管校园外网建设面对学校硬件设施的不断增强。

学校进一步完善、落实信息技术教育各项管理制度,保证每台计算机的正常运行和校园局域网、Inter宽带网的畅通,保证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在探索中实践,在创新中发展。

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信息化会议或活动,努力学习校外经验,逐步改进学校信息化工作,促进队伍建设。

学校能考虑信息技术教师及网管员工作量问题,折算计入课时数,对辅导学生竞赛获奖的教师给以物质奖励。

三、依据校情,加强硬件维修及建设

学校31个班级都有多媒体教学设备,还有两套配备(多媒体教室、学校报告厅)相对齐全的多媒体设备。学校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本年度投入5000元机房维修,10万元投入教室多媒体添置和相关设备如投影机等的维修,1万元购买智能机器人。

四、规范教育培训,开展学生网页评比

除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培训外,学校本学期准备进行英特尔网的培训。

本年度的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重点是组织教师进行第二期因特尔未来教育,除蔡老师讲课外,学校还充分双休日时间,专请市电教站的王荣明老师来校上课,参与的25位教师虚心学习,提升了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理念。

学校按规范安排初一、初二、初三年级的信息技术课,制订好学期教学计划,按新课程要求完成教学任务。

开展班级网页制作和评比,共有180名学生参加,评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12名。

五、课题研究,有效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

教师们逐步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作用,重视相关课题的研究,成绩如下:

20*年5月蔡文虎老师主持的市电教站、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智能机器人实践活动研究》荣获市一等奖。姜武瑛老师主持的市电教馆、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协课题《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培养中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研究》获市二等奖。

六、重视实践运用,培养学生多元能力

老师们重视信息技术的实践运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想象能力,训练学生严密思维能力。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对学生进行个别兴趣辅导,并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取得优异成绩,获一系列荣誉:

(1)、20*年5月*区青少年信息学(计算机)竞赛活动中

*

七、加强网站建设,促进软件的建设与应用

1、修改了校园网,充实了青少年智能机器人网和综合实践网。蔡文虎老师负责创办的青少年机器人网获区20*年优秀专题网站评比二等奖。学生能在网上学习,把机器人的教学由点推行全体学生,外校的师生也能共享资源。由姜小玲和马利芳老师负责的综合实践网正在建设中,正准备充实具体内容。

2、利用好校校通平台,进行学籍管理,教师信息管理,学生成绩管理。

3、能进行视频课堂研究,摄录精品课堂教学,加强教学资源库建设。

4、建有家校联系平台,并能及时回答家长的提问。

八、重视安全防范,确保网络信息安全

(1)、加强对师生的网络信息安全教育,严格杜绝通过校园网传播不良信息,杜绝病毒及垃圾邮件的传播。

(2)、鉴于目前病毒泛滥,时常阻塞网路的实际,要对教师进行防毒杀毒知识培训,使其明白病毒的传播途径,督促教师要经常升级杀毒软件以减少病毒的传播。

(3)网管中心做好重要病毒预警,系统及时打补丁、免受感染、杀毒软件及时升级,保证网络不因病毒导致堵塞、停网等现象的发生。

存在的困难:

1、资金困难。学校没有资金投入网站空间建设,网站建设和活动开展的有效度受影响。不能接入有线电视。

2、师资困难。全校111名教师,1368名学生,31个多媒体教室,2个大多媒体教室。这么大的学校,但信息技术专业专职教师只有两位,造成很多工作不能开展,如图书数据库的建设等。

2009年的工作重点:

一、加强网络教研。加强网络教研宣传,让教师认识到网络教研的好处,鼓励各教研组在校园网上开设主题论坛,形成教研探讨与学习的氛围。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继续办好校园特色专题网站。除完善青少年机器人专题网站外,准备建好综合实践专题网,及时把学生的实践创新的成绩、感受、体会在网上公布,让学生互相学习,实现资源共享。

三、发挥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特色。鼓励信息技术教师,积极开展信息技术课外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辅导,积极参加相关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竞赛,力争取得好成绩,实现区级竞赛获一等奖,市级竞赛二等奖,省级竞赛有奖的目标。

四、积极开展建网建库,实现资源共享。在充分利用区教育资源库的基础上,构建适合新课改的具有我校特色的资源库,以配合我校教学工作的进行。以教育科研为导向,鼓励教师探索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再设计,改革课堂教学方式,使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最终得到体现,提升我校教育的内涵。利用信息技术备课,以教研组为单位收集学科组最新资料、建好试题库、建立学科资源库。

五、积极参与区教育网站教育动态的建设。

网络教研的好处范文3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改;条件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应用,我校作了以下思考:

(1)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获取无限量信息;(2)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手段;(3)将信息技术作为工作与生活的方法;(4)利用多媒体课件充分展示背景知识;(5)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直观地化解知识难点;(6)利用多媒体课件整合多学科知识。

从上述思路可以看出,信息技术的应用应该延伸到学习生活的每一方面,在全校师生中树立信息思维、信息方法与信息伦理。这就是我们提出的信息技术环境。

一、课改的实施背景与客观条件

1.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多元化、高效化,通过网络获取知识已经成为仅次于课堂学习的第二种学习方式。

2.规范办学行为倒逼课堂改革,单休变双休,去掉晚自习,使教学时间大为减少,如果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会在竞争中落后,因此工夫下在课前,文章做在课堂,通过课堂结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为必然。

3.晋中市网络教研平台的开通使用、班班通的使用为课堂教学信息化、教学研究网络化、学习方式立体化创造了必要条件,推进教学方式、教研方式的转变已经成为必然。

4.在上学期第一轮的诊断性评教评学中,我们发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存在三个问题:学生自主性不强,课堂反馈力度不大,优生培养不明显,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5.灵石二中“学案教学”为我们提供了范本,在课堂结构、小组互动、学生主体性发挥等方面有借鉴的模板。

二、“一卡两案三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定义与解读

1.定义

“一卡两案”是在学案的基础上,将预习案单列,使自主学习(独学)环节提前而形成的一种课堂结构模式。

一卡:一张学案卡

两案:预习案与拓展应用案

三环节:预习检测反馈、疑难点拨、拓展应用

2.解读

之所以用“一卡”而不是两卡,是针对初中学生心理特点而设置的,如果将预习卡与训练卡单列,就会人为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不仅不符合减负要求,也会造成学生心理抵触。

之所以用“两案”,就是要实现“预习过程提前,落实止于课堂”,突出预习环节,使基础知识在课堂教学前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解决,这样课堂上就可以集中解决一些难点与综合性问题,给学生的提前学习创造了机会,加强了优生培养力度,避免了以往课堂平铺直叙、没有针对性的教学与训练,使课堂活动变得更为高效。预习案是解决学生预习什么、如何预习、效果如何的思路与文本,它能使学生预习有章可循、有法可用、有效可查;拓展应用案是解决存在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文本,其作用是释疑、求法、应用,解决不同层次学生的分类教育问题。

之所以用“三环节”,是因为环节太多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心理的混乱,环节太少又不能解决问题。预习检测反馈是对学生的提前学习效果通过生生互查、小组检查、教师抽测的综合手段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发现疑难问题的重要环节;疑难点拨环节旨在通过学生之间交流、探究或教师讲解,从而解决学生预习中的疑难问题。综合拓展训练环节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组训练,训练题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注重知识的综合与拔高。三个环节体现了教师的组织、教师的点拨、学生的学习三个维度,有利于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三、课改在学校整体规划中的定位与性质

按照我校走进现代学校的总体目标,我校要走好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两条路线。硬件建设: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现代化;软件建设:规范化―民主化―科学化―现代化。信息技术环境下“一卡两案三环节”教学模式是将信息化与科学化相结合而形

成的。

1.自主性是学生学习的本质属性,从素质教育的要求与人的发展规律出发推进课程改革,核心要求就是学生实现自主学习。

“一卡两案三环节”的教学模式是学生学习方式由他主转向自主,教育方式由传统转向科学的一座桥梁,它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变革与教学方式变革的一种工具。

2.“一卡两案”是形式,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它给学生一个意识的激发、思路的引导、程序的规划,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与依托;“三环节”是结构,是优化课堂环节的核心所在,结构决定功能,三个环节的时间、内容、方法的调节构成了课堂教学结构的主体。将课堂教学的形式与结构相结合,实质是将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方式相结合,体现了课堂教学模式的综合性。

3.“一卡两案三环节”力求将教学环节明晰化、预习题组简单化、训练题组层次化,从而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发展规律,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与实际负担,又是对优秀学生的挑战,体现了教学模式的科学性。

4.“一卡两案三环节”是我校构建“一课两主”的核心内容,是我校走进现代学校、创建学习型集体的基石。我校积极推进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管理,努力实现教育的科学化。

四、课模的推进与改进

1.理论构建

2011年10月期中考试以后,我校确立了五年发展总思路,并对全校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诊断性考查后,提出了“一卡两案三环节”课改模式。

2.教师培训

我校在2011年10月以学校文件的形式下发,并就实施理论与客观依据、模式解读、实际操作进行了专题培训,之后又进行了再动员、再培训。

3.重点推进

在全校整体实施的基础上,2011年12月我校就一卡两案的实施抽取教学骨干进行了示范引领,并邀请县局教研室教研员进行把脉、指导、点拨。在此过程中,教导处又提出了抓好三个环节,做好四个反馈,做到五个落实。

4.网络教研

网络教研平台的使用与我校课改模式相结合,构建立体教研、立体课堂、立体学习模式,进一步构建网络环境下“一卡两案三环节”课堂教学模式。

(1)建立个人工作室。我校在寿阳工作会议后立即部署我校网络教研工作,第一个工作室是李丽英所建,截至目前,64位教师全部建起了工作室。

(2)筹建资源库。我校在2月11日放假工作会议提出这项要求,截至2月20日,本学期所有年级、所有科目、所有章节的教学设计、课件、学案练习全部上传至工作室。截至目前,包括视频、图片、文章、设计、课件、学案资源数量超过4500个,位居晋中市初中学校第五位。

(3)建立备课组,开展“三同一异六步骤”教研活动。我校按照学科成立了六个教研组,每个教研组每周有一位教师讲授研究课。“三同”,同一个教师、同一节内容、同一种设计;“一异”是指在不同的班级上课;“六步骤”:教师将个案上传至网络教研平台―本组教师在网上提出建议―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操作―本组教师集体研究指出优劣―教师改进设计后在另一个班教学操作―本组教师网络论坛评价。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整体提高教师素质,将集体的智慧集中于每一位教师,使他们迅速入格、快速成长,并结合网络教研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优势,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实践证明,在推动此项研究的过程中,大部分教师能转变观念,改革结构,提高课效。

(4)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一卡两案课堂教学模式”。一卡两案的设计是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既要符合我校一卡两案三环节的课堂结构,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采百家之长为我所用。课堂三个环节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促使学生多种感官、多个层次、多个维度获取信息。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要不多不少、恰到好处、绝不滥用,可以用于导入,也可展示背景材料,还可以抓住重点、分解难点,也可以进行知识系统整合,但是绝不能因为多媒体的使用控制学生思维、改变学生主体地位,而应该更加解放学生的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个模式的构建要让老师认识到网络信息技术作用于课堂是教学的一种常态。

5.学生培训

2月下旬,我校组织全校教师与两个年级120名学生小组长赴二中深度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二中学生的课堂主动性,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回到学校立即进行二中学习反思与培训,现在全校120名小组长在课堂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带动了一大批学生。

6.开放微机室

我校按照“让教师成为一传手,让学生与课程信息直接对话,构建立体学习方式”的思路推进了学校资源开放,即开放图书室让图书进教室、进宿舍方便学生随时学习;开放微机室让所有学生每周都有上网获取信息的机会。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没有教师与学生的深度参与就没有真正的信息化应用,我校通过师生上网素质的提高,努力培养师生的现代学习观念与工作观念。

五、课改与网络教研的评价考核

我校把推进一卡两案教学模式与网络教研、构建立体课堂作为学校对教师常规考核的内容,计入教师百分考核,直接影响教师的评优评模晋升职称与岗位聘任,并由教导处专门负责检查落实。

六、模式实施的体会

1.必须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形成自主参与学习的意识、能力与习惯。二中学案式基本将自主学习置于课堂之内,而我校学生基础与能力较弱,将自主学习中的预习部分置于课堂教学之前,是为了减少环节、空出时间、针对训练。

2.这种模式没有将展示单独作为一个环节,是因为反馈应该是随机的,无论在课堂教学的任意一个环节都有一个反馈,以保证教学的针对性。为此,我校提出了课堂教学的四步反馈:预习后的反馈、互动中的反馈、讲解中的反馈、训练中的反馈。反馈应该是多维的。

3.这种模式未将合作单列,是因为合作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和手段,而不应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我们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疑而思、遇难而议,绝不牵强。我们要求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但并不是用合作解决所有问题。合作是随机的。

4.这种模式最大限度地将课堂时间空出来,以便学案与现代教育手段相结合、学案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学案与学生需要相结合,让课堂具有实践性、现代性、综合性,成为学生学习的立体战场,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果,提高学生素质。

5.这种模式源于学案式而活于学案式,这种基于知识处理而形成的模式比基于方法定位而形成模式更具有科学性,前者是根据知识特点确定学习方式,后者是根据学习方式选择教学内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为目标,同等重要,但知识是基础,是构建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

6.这种模式与灵石一中“双层次”教学模式异曲同工,将初中教育与高中教育研究统一起来。整个课堂倡导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这种能力的培养与学习方式的改革有利于学生进入灵石一中后迅速适应新的学习方式,有利于个人的可持续发展。

7.由于学生基础的不同、教师素质的高低不同,目前在课堂操作层面水平不一、效果不一,课堂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学生主动性发生明显变化,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但是离我们的设想还有很大距离,总体尚处于摸索推进阶段,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逐渐完善。

网络教研的好处范文4

李永前:在一般的普通高中,针对信息技术教师通常有这样几种安排:①只负责教学,不兼管网络电教等设备;②担任教学任务并兼管学校网络电教等设备;③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合成一个技术学科组,甚至有将信息技术与音体美合在一个组内的。

信息技术教师只负责教学不兼管网络电教等设备,其最大的好处是能脱离大量繁杂的管理工作,专心做好学科教学工作。不利因素也显而易见,那就是没有设备就无法学习新技术,甚至无法跟上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步伐;组内人员太少,无法形成有效的交流,广泛的交流是信息技术学科进步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但兼管网络电教设备,会因为学校管理杂务太多,而把教学工作当成了“副”业,会有点不务正业的感觉。

但我们学科组还是选择了既承担教学任务又负责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管理的模式,然后通过理清管理程序,提高工作效率来减轻管理上的杂务,使大家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另外,我们学校每个年级有20个班级,全校总共60个班级的规模。这样的规模,教学和管理人员确实需要有7位老师才能承担。同时,因为我们是一个独立的学科组,可以让全组老师专心自身的技术钻研和教学钻研,努力探究信息技术学科的学生作品教学法和新技术在选修课开发中的应用。然后,在做好日常设备维护工作的同时,将新技术引入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中,促进全校在现代教育技术这一块保持较为领先的地位。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在教研组里,每位老师都各有特色,且特色鲜明。这样的特色是如何形成的?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促成的?

潘晓锋:这一特色形成说说容易,实际过程并不容易。一开始,每位老师都有那么点保守,自己的专长自己管理的设备都想守住不让他人涉及,害怕别人超过自己。当然,因此也有了些惰性,比别人好一点点就不愿意继续深入研究。

于是,学科组开始了每周定期的教研活动。这种教研活动不仅仅是对教材的研讨,更不是统一备课的形式。而是天马行空,自由自在,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一句话“保持自己自由的天性”。这一过程是漫长的,从不会讲到会讲,从会讲到有重点的讲。逐渐的,组内每位教师的个性和专长在显露出来。于是,根据各人的专长开始安排不定期的半主题或明确主题式的研讨会。每位教师必须选一项自己喜欢或专长的技术内容,精心准备后开始组内演讲,如金老师的校园私有云和潘老师的移动设备带动移动教学等组内讲座,让大家大开眼界。丁老师的多媒体学生作品教学法和王老师的另类VB教学法,让人看到了年轻老师的教学成长。

在持续的技术讲座和教学讲座过程中,每位教师不断敞开心扉,心胸变得开阔,也更愿意帮助他人,反过来也从他人那儿得到了更多的好建议,使自己特长的研究内容更充实更完善。当每位教师都有自己拿得出手、有特色的教学模式时,其成就感也就油然而生。那么,这样的特色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促成,相信大家都已明白了。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在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教研组里,是如何维持老师们的教学激情,有什么样的好方法吗?

丁芳:“不保守,开拓视野,开拓进取”是保持组内老师教学激情的基石。

组内每一位老师虽然都有自己侧重的技术和教学研究的方向,但在组内都要求是公开透明的,绝不允许藏着掖着,即不保守。在这种状态下,相互交流和深入探讨就成了一种流畅的和习惯性的工作。这也促使每位老师不断改变、提升自己,跳出低层次的徘徊,进入更高层次的教学研究和应用。

然后,组内老师利用经常外出做讲座的机会,与不同层面的老师进行交流,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哪些做法是值得自己借鉴的。学校还抓住一切机会安排组里老师参加各类教学研讨、培训、产品和产品考察等会议,与培训老师、公司营销和技术员等不同人群接触,开拓视野。

这种开拓视野的组内和组外交流,让组内每一位教师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有太多不足,也因此激发自己不断地再学习,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

另外,通过作品教学,学生常常会上交一些超乎教师想象力的作品,他们超过教师的能力,也迫使教师不断去激发自己的创新意识,去学习新技术,这也是老师们保持教学激情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在这样的教研组里工作,带给了你什么样的改变,让你得到了什么呢?

徐焕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事实上要让学生有个性化的成长就需要个性化的老师。在我们信息技术组,每位老师个性突出、特点鲜明,作为组长首先要做到的是宽容,我尽量给每个老师拥有自己的成长空间,并在老师们的成长过程中做些实质性的、力所能及的帮助,特别是在老师们参加的各类比赛中集中整个组的力量给予支撑,充分体现了我们组团结、协作、开拓、进取的精神。

潘晓锋:一个人可以走得更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在教研组的这种氛围中,我们相互促进,我们各有所长,大家都在努力维护和提高我们的成果,形成合力共同走在新课改的前沿。在这个教研组中我们汲取了很多的养分,形成了作品教学的模式并得以推广。

王鹏:教研组的工作以项目为立脚点,团队协作、注重效率,让每位老师能充分发挥一技之长。在深化课改的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关注体验与互动、注重学生成功感的培养,努力朝学科前沿理念成长,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丁芳:营造平等的对话语境,消除习惯性防卫心理,鼓励每个成员大胆说出心中的设想,进入真正思想交流的境地,这就是我们的教研组。它为我们创造了宽松、和谐的氛围,让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幸福感和归属感。老教师们对我们年轻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使得我们能够大胆地将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尝试更多的教学实践。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你是如何认识这个教研组的,对这样的教研组有什么感想?

钱柳松(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教育局教育技术中心主任):浙师大附中的信息教研组的“形态特征”是有一个由七人组成的老中青团队,男女搭配,干起活来有分有合,团结协作,一点都不累,可谓是一株五彩斑斓、色彩丰富、美丽绽放的“芙蓉花”;浙师大附中信息技术教研组植根于学校,他们就像其他任何的团队一样,喜欢得到领导的关心和经费充裕的教研环境,但是当没有“良好环境”(如信息化经费不充裕)的时候,他们也有一定的耐寒性和灵活性,如用有限的设备和经费成功进行了“虚拟机”、“私有云”、“移动教学”、“大数据”等各项研究,他们走在了学校科研时代的前沿。

浙师大附中的信息技术教研组生长在附中校园,但是他们教研能力的辐射活动范围或者说是活动的地理分布可谓是全国各地。该教研组是浙师大附中师生中的“弄潮儿”。

方丽芬(浙江省金华市女子中学):2013年,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有幸来到浙师大附中信息技术教研组参观学习。通过与这个团队的成员们进行交流和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感触颇深。

我欣赏这个团队的朝气与活力;欣赏这个团队的凝聚力;更欣赏这个团队的那份坚持和付出。在这个团队里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和追求――信息技术教学始终走在教育改革的前列。团队里每个成员拥有他们各自的专长和特色,在保持自己独特的教学基础上敢于大胆创新。在他们的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的兴趣作为教学出发点,通过设置合理的情境及恰当的任务驱动开展丰富的教学,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挥,教学效果显著。

在我看来,浙师大附中的学生一定都会喜欢上信息技术课的。因为在课堂中,学生学习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后,可以天马行空、自由灵活地创作。

徐世银(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在浙师大90学时的暑期培训别要提的是浙师大附中,它和浙师大就一条大马路之隔,是真正的大学附中,大学的很多研究都可以在附中去开展。所以大学的培训也请了他们的一线教师来给我们进行培训,因而感觉是最实用最贴近我们的,对我们来说也是受益最大的。

浙师大附中的老师开设的每一个讲座,都让我们获益匪浅。因为和我们平时的教学是最贴近的,他们娓娓道来,我们也身临其境,互动互性非常强。谈到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我会联系平时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哪些与他们相通,哪些有待提高,哪些是他们所特有的。谈到学科建设,很多事我以前没有去想过,总认为是教研组长的事。其实不然,学科建设事关教研组每个成员的发展和专业水平的提高。

培训后,给我一个最大的感受是:浙师大附中信息技术教研组真是藏龙卧虎!组里的老师不但敬业,而且非常有创新意识,同时善于将自己的经验与人分享,并且努力使自己做一个快乐的教师。

陈占泽(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永强中学):2013年1月3日,我一个人独自从温州来到金华,来到浙师大附中。这次浙师大附中之行,主要是想亲身体验李永前老师的作品教学,期间还听了其他老师的随堂课,感受了不同的教学方式。

看到李老师、潘老师课堂上的是动画数字故事和Photoshop教学,学生积极认真地做自己的作品,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作品教学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技术表达自己的想法,呈现的作品突出个性,这正是我所追求的课堂教学。与其他老师的交流,如徐老师介绍的教材处理,金老师的“私有云”建设,也让我有所收获。相信处在善于交流学习的教学团队里,新教师能够成长得更快。

网络教研的好处范文5

但是,当前教师阅读状况却不尽如人意。许多教师除了教材和教参,别的书刊基本不看。而且这些教师不读书还有很多的现实的原因和十足的理由,如,教师工作非常忙没有时间等等。

教师不读书,后果很严重。留心观察会发现,学生不满意的教师,不一定都是没有责任心的。许多教师往往是忙于工作,读书时间少了,思维空间和视野变小了,观念落后了,人文素质欠缺了,如,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了解学生的感情需求。不考虑时代的变化,教育学生时缺乏换位思考,不讲究批评艺术。有的教师教学方法几十年一贯制,教育理念落后而不自知。这些教师基本不看书、不看报、不看新闻,孤陋寡闻,视野狭窄,看问题片面化、表面化、绝对化。有一些教师甚至情绪化严重,逆反心理、职业倦怠、自以为是的情况成为常态。这种教师很难适应新的课改,也很难培养出视野开阔、思维灵活、勇于创新的人才。

那么,学校要怎样督促教师读书呢?

1.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把读书学习作为教师的必修课,规定教师每个学期自读教育教学方面书籍的数量以及手写读书笔记字数的任务,期末专人检查,作为教师业务学习考核的一个重要方面,逼着教师读书。通过行政措施督促教师读书,不是最好的办法,但是,在一些教师还不能自觉学习的情况下,依靠行政手段、通过制度约束是有必要的。这就像教师培训国家也要规定培训的时间一样。

2.学校、教研组、年级组每次教师活动时,规定一项重要内容是组织教师理论学习。这给教师集体学习、交流提供了条件。如果认真坚持下去,一个学期至少会学习不少东西,坚持数年,必有好处,这里贵在坚持。至于学习的内容可由校领导、教研组长、年级组长根据实际情况决定选择。但是,作为制度,学校必须规定学习和检查的纪律。

3.充实学校图书室、阅览室,给教师免费办理阅读卡、借阅证,给教师每天下午留下5:00-6:00的时间,用于阅读。图书管理员要经常推荐优秀图书、刊物和文章。学校还要利用校报、校园网经常刊登一些高质量、富有启发性的文章,推荐一些必读或者选读的书籍供教师自学,以培养教师业余阅读的好习惯。学校还可以在教师办公室设立小书架、小报栏,由教研组推荐需要陈列的专业书刊,方便教师学习。

4.利用现代网络、通讯手段促进教师阅读。首先要对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较差的教师进行培训,使之熟练掌握网络通讯技术。然后要求每个教师加入学校的群,建立自己的空间或者博客等。经常在群共享中上传一些好的教育教学文章。在空间中转帖富有启发性的人文性强的文章、教学经验等,供教师共享,吸引教师学习。

5.根据教师的不同问题,有针对性地推荐不同书刊。如,思维片面化、表面化、绝对化的教师,给他们推荐哲学书籍;给教育理念落后的教师,推荐新课程的书刊;给情绪化倾向严重的教师,推荐心理学方面的书刊;给上课刻板的教师推荐如何激活课堂的书籍;给责任心不强的教师推荐教育家的名言和优秀教师事迹。当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时,给他们提供一些相关的书籍、文章,供他们参考,这可能更容易被老师接受。

6.奖励优秀教师时,很多时候可以奖励优秀书刊。如,青年教师赛教的获奖者、校级公开课的获奖者、校级优秀论文的获奖者、优秀班主任、优秀备课组长、优秀教研组长等,可以给他们奖励一年的《班主任》,或者《课堂密码》《英才是这样炼成的》等优秀书刊。观察发现,为了让每个人都学习某个材料,从而人手一册时,真正学习的人不多;而作为奖励手段,把优秀书籍奖励给了少数人,这些人不仅比较珍惜,从而认真学习,而且,办公室的其他人也非常好奇,大家争相传阅,效果很好,正是“物以稀为贵”。

7.请专家到校听课评课时,可以根据教师个人的教学弱点,由专家推荐富有针对性的书刊给相关教师,相关教师往往高度重视,认真学习和体会,并努力在教学中尝试、实践。这是借助专家的影响进行教育教学诊断,诱导教师读书。教师感到读书对自己教育教学有帮助,就会努力读书。

8.每年举办一届校园读书节,集中开展专家讲座、教师成长报告、读书笔记及随笔展评、读书征文、读书沙龙等系列活动。在学校网站上开辟“教师读书专栏”,定期推荐优秀文章,组织交流教师优秀读书笔记、书评及随笔,开展网上研讨;鼓励和支持教师建立“读书成长共同体”“博客群”等交流平台,分享读书心得与经验。这些活动会为教师营造一种强烈的氛围。

9.积极动员所有教师参加读书竞赛活动,给他们免费报名,提供资料,对于获奖者予以奖励,努力形成教师竞相读书的风气。教师的办公室可以悬挂一些教育家关于教师学习读书的名言、警句。还可以开展全校性的捐书活动,创造书香校园的文化氛围。

网络教研的好处范文6

笔者长期在农村基层一线学校从事教师培训工作,在调研中发现,目前农村学校校本教研活动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难题:

一是真实问题难发现。校本教研强调研究真实问题,即学校教育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实际具体问题。没有以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校本教研就不能算是真正的校本教研。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农村中小学校一些教师的问题意识不强,反思能力有待提升,很难发现自己教育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农村中小学大多地处偏远,与外界沟通甚少。虽说网络被广泛使用,但由于资金短缺、投入偏少等因素的影响,造成许多农村中小学上网条件较差,或不具备网络条件;再就是一些学校领导思想不开放,因担心教师“不务正业”,硬性规定上班时间不准教师上网,教师与新理念、新认识相距甚远,当然无法引发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也就发现不了自身的问题所在。二是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校人员编制不足,教师的工作量与城区学校教师相比都偏高,教学任务繁重。以我区为例,我区是一个拥有120多万人口的大区,有小学111所(不含教学点)、初中36所、普通高中6所、职业高中2所。在这些学校中,除普通高中、职业中学和城区的4所小学、5所初中教师编制相对充足外,其余中小学校教师编制都比较紧缺。据我们调查,在26个小学教学点中,有11个教学点教师人数不足8人,教师多学科兼课现象成为一种常态,再加上其他班务、校务工作,农村教师真可以说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根本没时间去思考、发现问题。

二是全员参与难实现。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只有教师全员参与并不断提高对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解决能力,才能够达到校本教研的目的。然而,在现实的农村校本教研活动中,真正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究其原因,除了教师的意识、习惯不到位外,更重要的是许多学校的教研活动在组织上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如活动的计划性差,在正式活动前,不进行周密的布置安排,也不给教师提供足够的准备时间,以至于出现研讨课不知上的什么课、主题研讨活动不知主题是什么等现象。校本教研就很难做到全员参与,更别说教师间的互动了,大多数教师在教研的互动阶段都是无话可说的。再加上互动研讨时民主气氛不浓,要么是校长、分管副校长讲话大家听,要么就是主讲人一讲到底。此外,由于农村学校教师大多跨学科兼课,教研活动也以文科组、理科组、技能科组进行,在活动规模、具体时间安排上也存在着参与人数过多、时间过短等不合理现象,老师参与教研活动就好像是完成一项任务。

三是激励措施难兑现。像其他的学校工作一样,校本教研也需要管理激励,以调动教师的参与积极性。但现实中,许多农村学校受到条件的限制,再加上有些校长本身科研能力不强,更别说带领全体教师进行教研活动了。有些学校为了鼓励教师进行教研活动,制定了许多奖励措施,可到了学期结束时,又由于经费问题难于兑现,这也影响了部分教师校本教研的积极性。

上述难题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农村中小学校办学过程中长期积累形成的结果。如何才能扭转这样的局面呢?我们在工作中尝试着采取了以下四种应对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调研会诊――发现问题机制

我们将我区的农村学校按区域位置分成四个教学协作片,每学期在开学后第一个月内,由协作片牵头,组织片内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调研团队,对区域内各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和课堂教学情况进行现场调研。除每次把调研情况与学校当场交流外,更重要的是在调研结束后,调研组成员集中精力对调研情况进行梳理分析,总结出各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片内学科带头人定期到问题相关学校进行指导。同时各学校将调研发现的问题作为主问题,利用平时的教研活动时间,发动教师围绕主问题来反思分析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加以改进。各学校在开学初还收集整理教师发现的问题,最终确定本校一个学期或学年校本教研要研究的问题。

调研会诊的实质是用问题来引发教师的思维活动,其目的是引领教师从“不疑”转向“有疑”。调研会诊的主问题激活了教师的思维,让教师们从“熟视无睹”变为“熟视有睹”,从“只顾拉车”变为也要“抬头看路”。实践证明,这种机制有利于教师增强问题意识和提高反思能力,受到他们的欢迎。

随机确定――人人参与机制

针对“全员参与难落实”的问题,我们在教研活动的具体组织上放弃了原来的事前指定主讲人的做法。在每一次教研活动前一周左右,将具体活动主题、程序及要求等向参与教师讲明白、讲周全,给教师足够的时间围绕主题、要求作准备,用抽签方式确定本次校本教研的主讲人。这样,每位教师在每次活动中都承担着任务,更好地发挥了任务的驱动作用,从而保证了互动交流的实效。

在实行这种机制时,我们还注意了两点:一是活动时间上给予保证,二是强调校长、分管副校长及其他校级领导,要以校本教研研究者的身份参与活动,民主、平等地与教师沟通交流。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有效确保参与教师有话“能”说,提高同伴互助的效果。

开设论坛――激励推进机制

除了物质激励外,精神激励更能激发广大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的做法是定期开设论坛讲座,让一线的教师展示自己的校本教研成果和风采。通过总结宣传他们的先进经验,展示、推广他们的科研成果,扩大成功者的先驱效应,对取得科研成果的教师给予特殊的奖励,如在职务职称晋升等方面优先,授予“科研标兵”荣誉称号,等等。通过骨干教师的现身说法等途径,让其他教师不甘示弱,感到校本科研既可望又可及,产生跃跃欲试的紧迫感,从而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

优化整合――联合帮扶机制

实事求是地说,有些农村中小学受师资条件、校本资源等限制,仅凭一校的力量很难正常开展校本教研。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以优化整合为策略,采用联合帮扶的方式,以“相邻为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为宗旨,组建了帮扶式教研联合体。

帮扶式教研联合体,其着眼点在于充分发挥区域内优势学校的作用,实现以强带弱的目的。例如,我区的四个教学协作片,以协作片内学校的优势学科带动其他学校的薄弱学科,协作片内的学校由于距离较近,教师之间的互动相对比较容易,片域内学校能有效实行资源共享互通有无。我区的渠南协作片内的车桥初级中学,依据高效课堂的要求,在实验了两年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六步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协作片内的其他成员校纷纷进行移植,共用该校编写的“六步导学案”,做到教学成果共享,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六步导学案”进行补充和完善。这种整合资源、联合帮扶的方式,使每所学校都能正常开展基本的校本教研活动,落实了“相邻为伴、资源共享”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