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教育培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理想教育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理想教育培训

理想教育培训范文1

关键词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改革;新动向

中图分类号 G719.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13-0078-06

致力于职业教育与培训(VET)体系的不断改革,是澳大利亚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利器之一。近几年,亚洲经济的崛起、进出口贸易的繁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气候变化、人口老龄化等国内外因素不断推动着澳大利亚经济的结构性转型,为更好地应对全球经济竞争,澳大利亚进一步以“技能立国”强大自身经济。

澳大利亚政府充分认识到高技能劳动力的总量多寡,将直接决定着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因此紧紧抓住连接教育与经济的核心纽带——技能。澳大利亚总理茱莉亚·吉拉德(Julia Gillard)指出:“技能是现代经济的命脉,是保证未来繁荣的关键。”[1] 2012年3月,以吉拉德为首的澳大利亚联邦政府题为《面向所有人的技能》(Skills for All Australians)的改革计划,旨在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职业教育与培训改革,提高国民技能水平,发展更有活力和竞争力的经济。

一、改革背景

(一)经济的结构性转型

亚洲的崛起、新技术的兴起和发展低碳经济,推动澳大利亚经济进入重要的转型时期。近20年,中国和印度在全球经济的份额翻了三番,亚洲的强势崛起,一方面,给澳大利亚的采矿、建筑等相关产业创造了巨大的就业需求,另一方面,也使得非能源产业面临巨大压力。同时,澳政府意识到因特网的使用和数字化经济的优势,计划投资275亿澳元用于“国家宽带网络”(National Broadband Network)计划,以提高产业生产力、扩大客户群并增加就业岗位[2]。另外,政府的“清洁能源未来”(Clean Energy Future)计划,正历史性地改变澳大利亚的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的结构性转型给澳大利亚带来了挑战和机遇。每年有30万个企业倒闭,又有30万个新的企业成立。同时,每年近100万工人跳槽,其中有1/4是跨行业调动[3]。这就要求现有工人进一步加强基础技能,并提高迁移技能。此外,“国家宽带网络”计划和“清洁计划”给计算机、零售业、市场销售、工程等行业创造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大部分现有行业都将从性质上发生根本改变,如管道工和电工必须学习如何利用可再生能源。因此,抓住机遇,提升技能势在必行。

(二)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与同类国家一样,澳大利亚已经进入前所未有的人口老龄化进程,且未来几十年内都将如此。根据2006年的人口普查,截至2006年12月31日,澳大利亚总人口达2070.1488万,其中65岁以上人口为270万,占13%。在之后的几十年中,澳大利亚总人口预计将继续增长,持续的低生育水平和不断提高的平均寿命,将使老年人口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到2036年,65岁以上人口数量预计从2006年的270万升至630万,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达到24%。2002~2020年,15~64岁工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会从68%降至62%,老年人口将会从12%增长到16%,增幅为4%[4]。

人口老龄化必将带来劳动力短缺,澳大利亚政府意识到必须大幅提高劳动力参与率。让每一个想要工作的人都可以获得工作的办法,便是使其获得工作的技能。2010年,澳大利亚技能署(Skills Australia)了一份未来澳大利亚劳动力发展议程的报告。报告强调,人口老龄化对于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必将通过发展那些传统上没有参与就业及继续教育与培训的成年工人群体的技能得到解决[5]。

(三)就业不足与技能短缺并存

OECD在《2012年就业展望》报告(Employment Outlook 2012)中提出,尽管与其他国家相比,澳大利亚的失业率处于最低水平(2012年5月为5.1%),但就业问题仍然严峻。2011年第四季度,超过12%的劳动力处于失业或未充分就业状态,自2007年同比增长2个百分点,其中未充分就业率明显高于OECD成员国5%的平均水平[6]。2011年,澳大利亚技能署也指出,尽管在过去十年里,澳新增了220万个工作岗位,但就业不足仍是澳根深蒂固的一个难题[7]。由此可以看出,尽管澳大利亚失业率较低,但就业不足的情况依然严峻。

同时,随着经济复苏和产业结构转变,技能短缺现象在澳大利亚也日益明显。2011年,澳大利亚咨询署(Consult Australia)指出,澳大利亚技术工人短缺已经达到全球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特别是中高级水平的人才。这一现象在新南威尔士和维多利亚州的大型咨询公司以及主要的能源地区——昆士兰和西澳大利亚州尤其突出。从企业角度来看,66%的企业认为存在技能短缺,其中,90%的大型企业认为正在经历严重的技能短缺[8]。面对技能短缺,政府要制定政策促进对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投资,提高现有工人的技能并吸引更多的人到这一行业学习。

(四)澳大利亚技能目标的提出

澳技能署指出,预计到2015年,为满足未来产业发展的需要及填补退休人口,澳大利亚将需要额外增加240万持有三级及以上资格证书的劳动人口,到2025年则是520万[9]。同时,技能化的劳动力是澳大利亚未来经济和社会繁荣的基础,更是增强企业生产力和建立包容性社会的支撑,技能是澳未来的立国之本。

2008年,澳大利亚政府委员会(Council of Australian Governments,COGA)通过了澳大利亚技能化的目标:到2020年,获得高水平资格证书(文凭和高级文凭)的人数翻一番,20~64岁人口中,无三级或更高水平证书的人数减少一半;至2015年,提高年轻人口(20~24岁)中获得12年级(高中毕业)证书或同等水平证书的比例至90%,通过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2010年,无三级或以上水平证书人员的比例从2008年的48.1%降到了45.4%[10]。然而,要实现2020年的技能化目标,还需要更多的努力,仅仅是简单地资助更多的培训名额远不足以达到目标,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改革已迫在眉睫。

二、改革内容

经济的结构性转型和人口老龄化给澳大利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为解决就业不足和技能短缺问题,实现国家技能目标,联邦政府题为《面向全民的技能》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改革计划,并承诺2012年7月1之后的5年内,拨款17.5亿澳元,用于各州和自治领地的技能改革。

(一)建立惠及全民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

1.设立“国家培训补助”(National Training Entitlement)

“国家培训补助”指的是,联邦政府在向各州和自治领地拨款17.5亿改革经费的同时,要求各州和领地政府出台补助政策,资助所有处于工作年龄(17~64岁)阶段且没有三级或更高水平资格证书的公民。

联邦资助所有工作年龄的公民获得至少三级水平证书的原因在于,经济结构的转型带来了职业构成的迅速变化,三级证书已日渐成为许多新兴职业(如老年护理、儿童保育等)的入门要求。因而,在具体政策由各州和领地自行制定的基础上,联邦政府规定各州和领地至少做到以下三项:保证每个未获得过三级资格证书且满足相应准入条件的人可以接受政府资助的培训,直至获得三级证书;若部分专业的一、二级证书相应的课程是三级证书课程的一部分,同样也享受国家的资助;若公民在获得三级证书前,需要进行基础技能如语言、计算和识字的训练,政府需给予资助。

获得“国家培训补助”学额的途径简单易行。各州和领地将公布所有获批提供政府资助的培训提供方的详细信息,培训者只要满足准入要求且确认培训方有相应的名额,便可到任何获批的提供方入学。具体的资助额度在各州之间因课程不同而有所变化,部分课程政府资助金额可高达7800澳元/生,困难群体的学生将获得”国家培训补助”之外的培训资助。

“国家培训补助”是国家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改革的主要组成部分,各州和自治领地预计在2013~2014年度实现该项补助政策。

2.扩大“按收入比例还款”型贷款(Income-contingent Loans)的覆盖面

将“按收入比例还款”型贷款由大学系统扩大到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是联邦政府在保证增加持有三级资格证书人数的基础上,大幅提高获得高水平证书——文凭及高级文凭证书人数的又一举措。

高水平证书有助于实现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就业。2009年,拥有文凭或高级文凭的人平均收入为1000澳元/周,而持高中毕业证书的人平均收入仅为800澳元/周[11]。同时,部分产业出现技能短缺现象表明,高技能水平的毕业生人数不能满足经济增长需求。目前,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的学生学习政府资助的文凭和高级文凭课程,需要一次性支付超过3000澳元的前期费用,正是高昂的前期费用使许多经济困难的人无法获得高水平的资格证书。

将“按收入比例还款”型贷款覆盖面由大学生扩大到职业教育领域学习文凭、高级文凭的学生,是同“国家培训补助”计划一起作为向各州和领地拨款的配套要求。若各州和领地同意这一计划,每年最高1.55亿贷款可发放至学习国家资助高水平证书课程的学生,每年最多有6万名学生可获得贷款。学生将可通过所在地的培训提供方申请贷款,联邦政府将直接以学生的名义向培训方拨款以支付前期费用,在学生收入未达到规定门槛(目前为47196澳元/年)时,学生不需要偿还贷款。还款额由澳大利亚税务局决定,雇主从其工资中扣留一部分用以偿还贷款,还款时间没有限制。

这一计划的有效开展,将使前期费用不再是学生获得高水平文凭的障碍,有效保证技能目标顺利实现。同时,随着申请贷款人数的增加,培训系统的投资也相应增加,政府可进一步扩大资助名额,满足未来经济发展对技能的需求。

3.提高弱势群体的劳动力市场参与度

2011年,83%的澳大利亚公民拥有三级或以上水平的资格证书,然而中途辍学者中只有57%的公民持有相应的资格证书,同时,超过50%的低文化水平人口处于失业状态[12]。一个惠及全民的培训系统是具有包容性的,需要对弱势群体给予特殊关注。联邦政府为弱势群体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以帮助他们完成学业,获得工作必需的资格证书。

联邦政府计划通过财政激励,针对弱势群体对各州和领地提出专项完成的目标。如提高土著居民的参与率和完成率,提高残疾人、偏远地区居民、社会经济水平低人口、长期失业者、过早辍学者、单亲或年轻父母、年老工人的学习成果等。为实现弱势群体的技能目标,各州和自治领地可制定相应的政策,但必须包括培训方和企业合作,如与当地雇主合作制定弱势学生就业计划;整合培训,如将技能课程和语言、识字训练相联系;为学生提供专业人员和支持项目;为指定的弱势学生群体培训工作人员和开发教学资源。

在2011~2012财政预算中,联邦政府额外资助8000万澳元用于在接下来的4年中增加单亲或年轻父母的培训名额。在新制定的《国家合作协议》中涵盖了各州和领地政府各自需完成的任务,并从2012年初开始实施。

(二)建立高效灵活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

1.保证质量,提升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形象

高质量的教学是高效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关键。联邦政府主要通过以下手段保证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质量。

首先,实行对培训提供方的独立外部评估。由相应产业部门的专业人员组成外部评估团队,审核培训机构自我测评的过程,某些情况下,也验证个别学生的能力绩效测评成绩,该计划于2014~2015年度开始全面实施。

其次,保障高技能工作团队和公立培训系统的实力和竞争力。联邦政府要求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增加高技能水平教师的比例,留住优秀教师并吸引新教师的加入,提高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教学质量。另外,在国家资助竞争性分配的背景下,公立培训机构需要保持一如既往的竞争力。一直以来,公立的培训机构如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学院是国家进行职业教育的主要机构[13],强大的公立培训机构系统是实现技能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之后的五年,各州和领地需要继续支持和加强公立机构,如资助公立培训机构、推进TAFE学院管理体制的改革以及课程设计、授课方式改革等。

再次,建立良好的国家监管制度,积极配合技能质量局(Australian Skills Quality Authority)的相关安排。2011年,澳大利亚成立了技能质量局,负责培训机构的注册和监管。改革计划实施后,技能质量局将对所有培训提供者提出更高的标准,各项标准也将具有更高的统一性。

最后,公开培训提供者的信息,对提供“国家培训补助”和“按收入比例还款”型贷款的培训提供者增加额外的合同义务。联邦政府将建立“我的技能”(My Skills)网站,并在网站上公开各培训提供方的质量信息,便于雇主和学生比较各个培训机构的质量和表现,作出最符合自己要求的选择。另外,联邦政府将对申请提供国家补助和贷款的机构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并对其实行独立外部评估。

2.整合信息,提高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效率

首先,建立“我的技能”(My Skills)网站。2012年开始,联邦政府及各州和领地政府共同建立“我的技能”网站,计划于2014年完全建成。该网站是一个公共的数据库,包含所有关于培训提供者、课程、培训成果、费用、资助情况等信息,同时也有当地就业信息的链接,雇主和学生可以通过比较选择适合的培训机构,政府和培训提供者有责任持续更新网站的数据。

其次,设立“独特学生标识”(Unique Student Identifier)。“独特学生标识”是学生获取自身培训记录的唯一官方凭证,对从2014年入学的学生开始使用。“独特学生标识”全面运用之后,学生变换课程或培训机构的过程将更加便捷。更重要的是,“独特学生标识”将充分保证学生个人培训记录信息的隐私。

此项举措将惠及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的各方,企业和学生可以在“我的技能”网站上比较各个培训提供者的各项信息,学生可以通过“独特学生标识”跟踪一生的培训记录。私立培训机构相关信息的整合,使得政府可以更好地掌握整个培训市场的信息,有利于私立机构的质量监控,也有利于政府有效管理和确定资助领域。

3.需求驱动,有效利用职业教育与培训资金

目前,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仍然存在培训内容与技能需求不符的问题,有限的财政经费要求提高职业培训投资的针对性。为使政府的投资重点向技能短缺的岗位倾斜,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

首先,完善学徒制。实现学徒制在全国的一致性是首要问题,联邦政府将与各州和领地共同致力于减少学徒在洲际间流动的障碍、增强各地方学徒制的一致性并降低企业成本。

其次,将产业需求置于培训的中心。第一,通过立法,扩大澳大利亚技能署(Skills Australia)的职能,建立澳大利亚劳动生产局(Australian Workforce and Productive Agency),该机构以产业为导向,并与各产业部门合作,针对各部门、各区域、各产业的发展需要,制定实现共赢的劳动力发展策略。第二,加强产业技能委员会(Industry Skills Councils)的职能。第三,出台新的资助模式——国家劳动力发展基金,巩固政府和产业的合作关系。联邦政府投入5.58亿澳元设立国家劳动力发展基金,由劳动生产局确定资助重点,企业与政府共同承担员工培训的费用,由此产业需求成为了培训的驱动力。

三、改革特征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发展最完善的国家之一,很少有国家像澳大利亚那样坚持职业教育改革[14]。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改革具有鲜明的特征。

(一)政府扮演积极角色

善治是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成功进行改革的一个明确先决条件[15]。各州分立所引起的问题一直是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改革的主要障碍。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联邦政府开始发挥职业教育与培训改革的引导作用。此次改革计划的出台,表明新上台的工党政府对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关注和重视程度,从改革的前期准备到改革内容的设计及实施,联邦政府均发挥了强有力的统筹协调作用。

首先是明确的改革目标。联邦政府明确提出,改革后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应该是可以满足所有人需要的培训体系:更多的企业可以赖以培训员工;更多的学生可以获得工作所需的证书;弱势群体能够完全参与劳动力市场;纳税者能确信培训资金得到有效利用。其次是清晰的问责制。联邦政府通过财政激励,鼓励地方政府承担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责任,并制定相应政策作为财政资助配套要求,保证改革目标的实现。最后是循序渐进的改革步骤。在2011~2012年度的财政预算中,联邦政府便宣布修改之前的《国家技能和劳动力发展协议》,并计划与各地方政府签订一份新的《国家技能改革协议》。自此,联邦政府不断与地方政府共同商讨改革细节,并征求全国各个行业代表的意见。改革计划出台后,联邦政府随之公布每一个改革项目开始及完全实现的时间,如2012年9月开始建立“我的技能”网站,2014年全部建成。在实施计划的五年中,政府需要持续提交系统改革的阶段性成果报告。

(二)追求公平和质量

公平和质量日益成为国际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追求的目标,澳大利亚的改革计划也紧跟时代步伐。公平是衡量职业教育与培训政策的重要标准,职业教育与培训应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获得技能,无论性别、阶层、种族、年龄、残疾与否或者其他社会属性如何。要想使职业教育和培训在与劳动力市场的相互作用中有效促进公平,就必须从入学和结果两方面考虑公平问题[16]。澳大利亚的职教改革将提高弱势群体的劳动市场参与度作为改革的首要目标之一,并在各项改革内容中保障弱势群体在入学机会和学习结果上的利益。“国家培训津贴”使每个有困难的人都可以便捷地获得国家资助的学额并顺利获得三级资格证书,“按收入比例还款”型贷款减轻了更高水平证书培训前期费用的压力。此外,联邦政府要求各培训提供者对弱势群体提供额外帮助,并通过财政激励提高弱势群体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完成率。

此外,确保高质量是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改革的另一大特征。2004年以来,澳大利亚已建成相对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此次改革试图通过一系列措施提高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质量:试行外部评估;狠抓教学质量;对享受国家补助的培训机构进行额外考核;在“我的技能”网站公布培训方的质量信息;确保公立培训机构的质量进而实现职业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由此可见,联邦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改革计划,每一个环节都立足于公平的基石,为追求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而努力。

(三)关注可持续发展

首先,以循序渐进的改革方式确保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可持续发展。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已相对完善,因此,相对于“技能培训包”等重大改革举措,目前的改革更关注对已有项目的完善。如为提高公民的证书持有率,将“按收入比例还款”型贷款的覆盖面由大学系统扩大到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为保障培训质量,在已有的内部评估基础上尝试独立的外部评估;为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培训体系,在原有澳大利亚技能署的基础上,建立澳大利亚劳动生产局等。这种小步伐、多领域、重细节的改革方式能有效协调历史和未来、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矛盾,确保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其次,改革计划顺应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清洁能源未来”计划是澳大利亚发展绿色经济的开端,绿色经济活动需要改变职业要求并发展与新兴职业有关的技能,因而联邦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将产业需求置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中心,加强政府和产业的合作,试图准确定位绿色经济中不断上升的职业,确保培训满足新兴产业的技能需求。此外,联邦政府注重以可持续的方式理解“需求”,注重培养受训者可转移的技能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改革计划指出,未来的经济是快速变化的,新机会的到来,使工人们接受再培训成为必要。除了特殊技能,未来的工人们更需要扎实的基础性技能和自主学习以及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参考文献

[1][10][11][12]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 Skills for All Australians: National Reforms to Skill More Australians and Achieve a More Competitive Dynamic Economy[EB/OL].[2012-03-19].http://innovation.gov.au/Skills/About/News/Pages/SkillsForAllAustralians.aspx.

[2][3][5][9]Skills Australia.Australian Workforce Future: A National Workforce Development Strategy[EB/OL].[2010-03-05].http://awpa.gov.au/our-work/national-workforce-development-strategy/documents/WWF_strategy.pdf.

[4]Australian Institute of Health and Welfare. Older Australia at a Glance(Fourth Edition)[EB/OL].[2007-11-22].http://aihw.gov.au/publication-detail/?id=6442468045.

[6]OECD. OECD Employment Outlook 2012[EB/OL].2012,6.http:///els/employmentpoliciesanddata/Australia_final.pdf.

[7]Skills Australia. Skills for Prosperity: A Roadmap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EB/OL].2011,5.http://awpa.gov.au/our-work/tertiary-sector-reform/Documents/SkillsProsperityRoadmap.pdf.

[8]Consult Australia.The Consult Australia 2011 Skills Survey: An Analysis of Skills in the Consulting Industry for the Built and Natural Environment[EB/OL].2012,1.http://.au/Libraries/Skills/Skills_Survey_2011.sflb.ashx.

[13]吴雪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225.

[14]World Bank.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Reform Matching Skills to Markets and Budge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15][16]UNESCO.Main Working Document of Third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TVET “Transforming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Building Skills for Work and Life”[R/OL].[2012-04-06].http:///images/0021/002160/216065e.pdf.

New Trend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Reform in Australia

WU Xue-ping, ZHOU Ting-ting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28, China)

理想教育培训范文2

1.教师对培训内容的需求

在培训内容的需求方面,30.6%的教师希望在教学研究方面接受培训;34.1%的教师希望培训内容是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还有16.5%的教师在管理和评价方面有培训需求;并且78.8%的教师也希望接受学生的心理与教育方面的培训;27.1%的教师还希望接受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说明教师希望接受针对性强和教育教学中实用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在能力提高的需求方面,27.1%的教师希望培训能提高心理课程开发能力;也有55.3%的教师希望培训能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还有30.6%的教师希望培训也能提高组织活动的能力;还有75.3%的教师期望能够通过培训来提高心理咨询和辅导能力。说明教师更重视教育教学和心理咨询能力的提高。

2.教师对培训时间的需求

在培训时间上,有38.8%的教师希望在每学期开学初进行培训;11.8%的教师希望在每年的寒暑假接受培训;45.9%的教师希望在正常上班时间接受培训;3.5%的教师希望在开学初或者是正常上班时间接受培训。可见,大多数教师不希望培训占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希望在工作时间进行培训。这说明教师的工作任务繁重导致的身心疲惫,更珍惜休息时间调整身心。这一方面可以理解,另一方面也使工学矛盾更为突出。

3.教师对培训形式的需求

在培训形式的需求方面,55.3%的教师希望以专家讲座、报告的形式培训;47.1%的教师还希望以与专家研讨互动、交流对话的形式培训;74.1%的教师希望通过观摩名师课堂来学习;54.1%的教师以案例评析、参与式的方式培训;7.1%的教师还希望以同行介绍经验、教学展示和共同研讨的形式培训;37.6%的教师希望能够在专家的指导下自学———反思;14.5%的教师希望以实地参观考察的方式培训;还有31.8%的教师希望还有其他的培训方式。这组数据说明,教师们接受培训的形式不拘一格,更愿意接受观摩名师课堂、案例分析和专家讲座的形式。

4.教师对培训者的需求

在培训者类型和特征的需求方面,有21.2%的教师希望只由高校教师来培训;5.9%的教师希望只由课改教师来培训;还有5.9%的教师希望只由教科研人员来培训;还有30.6%的教师希望只由教学一线的骨干教师来培训;其余36.4%的教师希望由以上这些人共同组成一个多功能的培训者团队。30.6%的教师希望培训者治学严谨、学识渊博、专业性强;56.5%的教师希望培训者幽默风趣、感染力强、善于调动学员;41.2%的教师还希望培训者具备实践经验丰富、讲课操作性强的特征;也有51.8%的教师期望培训者的理论功底深厚、了解中小学实际、讲课深入浅出。

5.教师对培训考核的需求

在培训的考核评价方式的需求方面,14.1%的教师希望通过考试的评价方式来考核;56.5%的教师期望通过根据培训课程完成相应的作业的方式来考核;16.5%的教师期望通过提交论文或撰写培训心得的方式考核;14.1%的教师希望通过提交教学案例的方式考核;17.6%的教师希望采取建立基于培训课堂表现的纪实档案的方式培训。可见教师们不太喜欢对他们进行考试评价,而希望作业等其他方式的评价,这提示我们成人学习的特点需要在评价时进行考虑。

二、培训建议

1.对于培训的组织和实施的建议

(1)培训的管理和组织方面。

完善岗位资格制度,努力建设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校工作中最具专业性的一项工作,对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也更强。然而,就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来看,远远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大部分教师没有系统学习过学校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更谈不上系统学习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相关理论,缺少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层理解,这就必然导致工作的肤浅、表面化、片面化,甚至是错误。况且有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本身就问题重重,自己的心理都不健康,又如何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呢?所以,我们要通过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资格制度来逐渐改变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现状,淘汰那些不合格的教师,形成良性循环,用几年时间逐渐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提高心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通过分层培训,形成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梯队。长春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差距明显,针对目前现状,我们应该有计划地分别促进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教师在现有水平基础上更上一层楼。让那些专业素质好、水平高和经验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逐渐成为专业领域的专家,对其他教师的发展起带动作用,成为其他心理教师的培训者。我们要努力为他们的学习提高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让他们能够参加更高水平的高级培训和高级研讨;对那些中等水平有发展潜力的心理教师参加拔高培训,使他们逐渐向高水平教师发展。为这些教师创造向优秀教师学习的机会,鼓励他们系统学习专业理论,组织他们研究实践问题,对他们的工作进行指导;对专业发展水平较低、比较外行的教师,通过恶补专业知识,使他们的专业水平获得较快提高,通过考核逐渐淘汰不合格教师。在形成专业梯队的过程中,创造条件以高带低,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互帮互学的团队氛围。

(2)培训内容要能及时跟进教师发展的需要。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内容非常广泛,既有理论基础方面的内容,也有基本技能方面的内容,更有心理健康教育思想观念方面的内容。不同的教师对培训内容有着不同的需要,不同的阶段也有不同的要求。我们应该针对教师的发展需要有计划地为教师设置培训课程,安排培训内容。对那些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性的内容要通过适当形式引导教师系统学习,对那些影响教师教学技能和咨询技能的实用性内容,要按专题进行学习和训练。随着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逐渐提高,我们在培训内容上要及时跟进,满足教师不断发展的需求。所以,我们培训者要不断研究教师的发展需求,按需设计培训内容。

(3)在培训形式上要做到几个结合。

一是要组织集中培训和教师的自主学习结合。没有教师的自主学习,任何培训也难以收到最佳的效果。只有教师有了自主学习的动力,培训的效果才能落到实处。培训机构在集中组织教师进行培训的同时还要为教师的自主学习加以引导,使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内容联系起来,让教师的自主学习延伸培训的效果。

二是要理论培训和实践培训结合。专家的讲课要密切结合教师工作实际,引导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层思考。同时,应该充分调动一线优秀心理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实践领域的培训者,通过现场观摩、演练进行学习。一方面通过理论提高素养、内涵;另一方面,通过实践学会操作。

三是集中培训和远程网络培训结合。过多的集中培训不仅成本高,集中困难,而且会加重工学矛盾。在现代远程培训条件日益完善的情况下,应更多采用远程培训的形式,关键的问题是要重视远程培训的合理安排和互动平台的互动效果,使远程培训中师生互动起来,生生互动起来,及时讨论问题,及时解决教师们在学习中的困惑。

四是培训和教研、科研结合。长春市近几年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得益于引导心理教师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开展课题研究。教师的培训工作离不开教研,也离不开科研,我们培训工作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很难将其与教研科研分开,所以,我们应将培训和引导教师开展教育研究结合起来。五是多样化考核方式结合。对培训效果的考核过去常用的方法是考试。新课程改革以来,评价方式多元化已经在学生评价中得到落实,实践证明,执行考核更易于调动人的积极性,所以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如,作业、论文、网上互动频度、提交案例、个人评价、档案袋、教学设计、所在学校工作效果评价等等。

2.对于长春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内容的设想

根据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规律,充分考虑长春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构成现状和当前的专业发展水平,以教师的培训需求调研为基础,我们为今后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内容做出如下设想:

(1)教师专业基础和专业思想类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律和方法探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与评价;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途径研究;积极心理学的基本思想及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自我成长研究。

(2)知识类课程。

当代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和各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教育心理学的相关专题研究,如学习心理规律和学习心理问题,人格心理学的相关问题研究和人格发展问题等;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和青少年犯罪问题防范;教师心理不适应以及心理问题的调适;认知心理学的相关问题研究;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思想及其教育中的应用。

(3)技能类课程。

理想教育培训范文3

通过网络学习了《班主任积极心理教育专项培训》,使我认识到,一个教师的心理是否健康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学业成就和人格发展。但教师职业存在着成就需要与成功的冲突,责任感与工作感及自尊心的冲突,教师内心也发生波动加剧内心的冲突。这些问题不能很好的解决就会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顺利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把教师的一切视为自己模仿的榜样。所以教师不仅是传授文化知识,还要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设计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先处理好自己的心理问题,然后才能更好地做学生的心理工作。心理辅导是义务教育阶段必须进行的一门课程。如何引导学生走出心理问题塑造完整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我们教育者的责任和义务。如何做好自自身的心理调适和辅导好学生的心理问题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点着手:

教师做好自身的心理调适:在教学中我们教师本身难免形成一些压力。因此,我们要先处理好自身的心理问题,不要把自己的心理问题影响到学生。教师作为一个心理辅导者要对自身的心理问题进行自我调适。教师要从各方面寻找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寻找解决的办法。这些办法也可间接地迁移到学生身上,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解决心理问题。教师有良好的思想学生才会有良好的思想。

做学生心理咨询师:教师平时不仅要处理好教学上的问题,还要多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把自己融入到学生当中去,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拿到学生的第一手资料。教师要给学生亲切平易近人的感觉才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把心理问题说出来,同时说话要算数,要讲信用,不能把学生的私事说出来。学生有问题要第一时间解决,给学生重视他的感觉。

教师要学好心理学:当我们遇到学生的心理问题无法解决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很沮丧,学生会很失望。我们怎样才能够减少这种失败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教师本身要认真学习心理学,而且要不断地更新知识,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理想教育培训范文4

关键词:项目管理;培训;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绩效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5-097-03

项目管理作为一种科学的而又全新的管理模式开始逐步走进企业培训、教育培训工作中,它的引入,为未来培训业管理上的创新将注入一笔新鲜的活力,不断推进培训行业的日臻成熟和完善。

所谓的项目管理简单地说就是对项目进行管理,把项目作为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用科学的手段将系统、方法和人员结合起来,在规定的时间、预算和质量目标范围内,由项目负责人负责,团队共同实施,完成项目各项工作,有效完成既定目标。

一、当前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存在的问题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步人了信息技术时代的同时对教育的改革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力,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以及教育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小学教师的教育培训,尤其是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在这次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全面推进新课改和大力提升教育信息化进程的重要战略意义,是加快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途径。

当前,关于中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已在各省市全面展开,各地区、学校、教师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认识、看法及重视程度也逐步提升,并对培训进行了相关经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培训过程中制约培训的问题也逐步呈现,呈现出多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般来说大致呈现两种情况:第一,是沿用传统的培训观念和认识,对培训需求、培训设计和管理的不重视,培训整体过程谈不上科学、有效;第二,虽已认识到培训工作的重要,但在培训实施过程中难以找到切入口,在管理上也缺乏系统的工具手段,具体可归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培训管理“短板原理”;二是培训效益不高,未能很好解决现实问题;三是培训欠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培训现实状况及培训存在不可回避的问题,因此,必须寻求新的培训方法、培训策略与手段解决当前问题。本研究则试图将项目管理与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二者之间进行联结和融合解除上述出现的不良症状,并认为项目管理能很好地解决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教育培训领域所亟待需要管理科学的引人。

二、项目管理在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应用重要性和可行性探析

作为贯穿培训始终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管理,传统经验式的做法已愈来愈不能满足培训管理的要求。把培训作为项目开展管理,实施项目管理即规划、设计、开展和控制是必要的,由此以期改变当前培训现状,规范和科学化培训,实现过程的动态化管理,确保培训目标的实现,保证培训质量和培训效益的高绩效完成。

(一)项目管理在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应用的重要性

1.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核心组成项目管理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作为一项教育教学活动,同样遵守教育技术的五个范畴: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管理作为五个范畴之一,渗透、涉及并贯穿整个活动始终,并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作为培训中的一种独特形式,具有显著的项目特性,其管理特性与项目管理无论是在过程设计还是方案实施都具有很大的吻合和契合度。因此,可运用项目管理的相关理念和手段开展培训管理,这不仅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内在要求,同时项目管理作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有必要引入实施项目管理来规范培训活动管理。其具体关系表现如图1所示:

2.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迫切需求科学化、规范化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开展,政府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加大投入,如果保证培训项目执行,实现预期目标,成为当前各级各类部门和培训机构急切关心的话题。

管理是确保教师培训项目顺利实施的坚定基础,加强培训管理是当前教师培训的内在发展要求。当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缺失合理的管理和监控,培训表现出管理系统结构杂乱、培训被动等诸多问题,同时也逐步引发受训人员、培训过程以及培训结果等系列问题。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的整个实施过程中,加强项目管理应作为实现培训目标,推动培训项目的良性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引入培训项目管理的理念和机制,有利于实施培训项目管理日益逐渐成熟、规范和科学化。

3.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亟待突破

变革培训现状,突破传统培训模式,关键在管理,管理是培训的内在要求,从管理人手,实现培训项目的突破和绩效的显著提高。至今,项目管理无论是在理论发展还是技术应用都较为成熟化,应用于诸多领域,并形成自己独特的可操作性策略、系统方法和技术工具手段,这对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而言,是值得借鉴的,应用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项目管理在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应用的可行性

1.理论上的可行性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自身所具有的项目特性,与项目管理特征相比,二者之间具有共通的属性,可以将其作为一个完整的项目开展实施和管理。

(1)明确的培训目标和项目的针对目的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为实现明确的目标而采取各项任务和活动的项目。同时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标又不同于平常的教学活动,它除了实现特定的教育教学的目标,具有更为特殊的目的,即针对某一主题开展培训,如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就是针对教师信息技能的提升而展开的。

(2)特定的培训对象和项目的独有特性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具有特定的培训对象,主要是针对中小学教师开展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活动。其培训项目有别于其他项目的独特性。培训项目具有特定的培训时间、培训目的、培训对象、条件等因素。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和要素,对其实施特定管理。

(3)培训的整体特征和项目的系统属性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为实现某一目标而由一系列教学活动组合在一起的完整的整体,是内容的综合、目标的综合、过程的综合等。这些活动的综合在实施过程中不是无序的,而是成系统化的,通过系统思想的设计,科学、合理地综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良性项目生态,最终形成培训项目系统化设计方案目标。

2.实践上的可行性

培训实施项目管理的优势:其一,注重效率,项目管理主要通过系统化管理来改实现项目培训绩效,注重项目的质量,强调在特定时间内、特定范围下完成特定的项目目标和任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一种注重效率的活动i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培训目标,这一点培训与项目的理念和思想是一致契合的。其二,强调效果,项目管理是以管理为主线,以结果为航向,注重项目最终完成质量和效果。对培训实施项目管理,有利于变革传统培训模

式,解决现有培训效果的转化问题,提升培训效益,避免培训流于形式。

运用项目管理理论对中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有效弥补了现行培训管理制度的弊端,转变培训观念,采用项目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系统设计的思想,从宏观和微观上重新设计整个培训流程,重建培训管理制度,为新一轮教师培训奠定坚实的研究基础,实现培训的跨越式发展,因此,从现行教师培训看项目管理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上的应用,在实践上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可行性。

三、运用项目管理。提高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绩效

鉴于对项目管理在教师培训中可行性和必要性应用的深人分析,加之笔者曾参与实践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相关管理工作,并经过不断反思总结,笔者提出并建构了基于项目管理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应用体系结构: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管理集中贯彻了过程方法论原则,融培训过程设计与培训管理于一体,构建一种培训模式清晰、操作实施简易,并能有效保障培训目标的实现、培训任务的完成、培训绩效的提高的教师培训体系框架。该体系主要通过需求分析、方案设计、实践实施、过程监督、评估反馈等五个方面从宏观上对培训项目进行整体架构,然后针对每一部分再从微观方面进一步透析设计,以此来保障并提升应用项目管理实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的绩效。

在实施教育技能能力培训项目的过程中,要提升培训效果和效益,树立品牌形象,重点需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培训需求分析调查,确定培训方案

1.走访各中学教学机构,开展调查研究

积极主动方位各中小学教学机构,与学校进行有意义的交流与沟通,了解各自需求以及教学一线所需求的培训专业技能。通过培训需求分析,总结培训具体需求信息,及时规划或调整培训计划方案,保证培训项目能够有效满足教学需要。

2.3采用问卷调查形式,了解培训实施项目管理的可行性

对于不便访谈的学校可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情况,另外可以对参加培训的学员开展调查,他们大多具备一定的专业教学实践经验,他们自己更加明确自己的需求信息,对于学员本身的问卷调查作为获取培训需求分析的一手资料最为直接和有效。因此在开始本培训项目之前,对参与培训的教师开展问卷调查,可以有效地调整本次培训的计划。

3.关注前沿动态,保证培训的与时俱进

培训的设计除了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还要纳入本专业领域的前沿动态,了解专业培训发展方向及培训所面临的难题与困惑,以此来指导培训项目,有目的有计划地行事,确保培训与时俱进。

(二)开展培训实践,提高培训绩效

培训实践的顺利与否直接影响培训质量的高低,培训过程要始终贯穿质量第一主线,在培训实施阶段重点开展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依据成人学习特点设置培训课程

在进行了有针对性培训需求调研之后设计出了实用、有效的培训方案,而在设置培训课程教学的时候还需要充分考虑到成人培训学习的特征。培训学员层次、学历水平不同,所参加培训的类型、采用的培训方式也不尽相同,此外培训学习具有周期短、任务重、送培单位要求高、培训内容涉及广泛的特点,把握学员及培训学习的这些特点和规律,有针对性地设计出让学员满意的课程。

2.合理配备师资结构

培训重在解决一线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由此在培训教师选择上要注意内外结合,合理培训师资结构。为了满足教学实践需求,尚需要一线教学指导专家,这些专家都是具有丰富现场经验的高级职称教师。同时,还需要在校聘用校内年富力强、教学经验丰富、高学历、高职称的中青年教师为培训授课的主体,这些教师大部分都是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授,是所从事领域的专家,在该领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他们的课程多以理论基础和前沿讲座为主,能让学员把握专业前沿,引领他们走在领域的前端。

3.做好培训与教学后勤服务

培训过程的服务是纷繁繁杂的,概括来说主要包括教学与后勤两方面。教学服务是核心,后勤服务是辅助。教学服务需要做好根据教师及学员实际情况设计培训内容和选择培训方法、指定合适培训教材等工作。后勤服务较为烦琐,培训教室的合理布置和现代化教学设备的配备培训活动的组织,甚至对生病或遇到困难的学员的问候和帮助、协助学员生活困难等,所有这些细致的服务都会直接影响到每位学员的身心感受,从而影响学员对培训项目‘的整体评价。这就要求培训管理人员在培训实施期间密切关注学员学习生活的动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做到细心管理、精心服务,具有较好的服务意识。因此,受训学员对培训项目的综合满意程度主要取决于培训活动过程中的服务水平,与其效果直接相关。

参考文献:

[1]李娟,基于项目管理理论的远程教育网络课程开发研究 [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吕俊,从项目管理角度入手提升培训质量[J],继续教育,2008,(8):43-44.

[3]王晓阳,基于项目管理的跨文化培训研究[D],上海:上海外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4]苟萍,引入项目管理机制实现新型教育培训管理模式[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1):38-40.

[5]陈小微,孙祯祥,李金磊,绩效管理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后管理中的应用[J],开放教育研究,2007,(3):56-58,

[6]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l8/95/inf013495,htm,2004-12.

[7]刘

理想教育培训范文5

“语言能力是人最基础的、最核心的能力和素质之一,是人的基本能力和素质的综合体现。”[1]对于何为语言能力,乔姆斯基、胡明扬、徐杰等国内外学者一直众说纷纭,本文不再具体展开。我们的讨论基于以下认识:语感与语言知识是语言能力的构成成分,同时它们相辅相成,能够促使语言能力更有效地发挥,尤其是语言知识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语感也是一种语言知识,本文无意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认为语感与语言知识是两个彼此独立的概念。

首先来看语感。吕叔湘曾经提到:“什么叫语感?对于语言各个方面或者某一方面值得注意的现象能够很快引起注意,这就是对语言敏感,就是有很好的语感。”[2]邢公畹认为:“语感是某一民族语言的使用者对本民族语言的感性认识。”[3]我们认为,语感是语言使用者在应用中对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感性认识。它是无意识的,随着使用者听说读写数量的增加,逐渐积累形成经验性感觉,往往“顺”了就“对”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它更依赖于具体语境,尚处于认知的初始阶段。就本族语而言,语感应该包括对现代语言和传统语言两种形式的感知,哪种形式距离现代越近,人们对它的语感就越强,敏感度就越高。

前面提到的鲁迅作品语言“不规范”的观点是一种建立在现代语感基础上的判断。鲁迅作品语言看似是白话文,其实中间掺杂了一些文言成分并且欧化痕迹明显,这些现象在现代书面语及日常口语中早已销声匿迹,因此,中学生极容易凭借直觉感知,判断其语句不通,词语使用有误,进而贴上“不规范”的标签。

其次来看语言知识。胡明扬认为“语言知识就是语言学各个分支学科的理论知识”[4]。刘大为指出:“一个母语使用者为了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发展自己的语文素养而必须具备的、对母语的科学认识。”[5]我们认为,语言知识是在语感基础上对语言有意识的认知,包括分析与反思,它不是语言学科知识在教学中的简单嫁接与机械性记忆,而是在学生的理解过程中建构起来的行为方式[6]。它是语言能力不断提升发展的基础,更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素养。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当着语言规划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与人文素养的提高。他们掌握的语言知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语言资源是否能够得到充分的整合和有效的利用,交际效益能否实现最大化。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能够对语言进行理性反思,描述并揭示其发展的内部规律,同时通过分析比较,对错误作出甄别、筛选,用语言理论知识帮助母语的使用者更高效率地发展语言能力。

如果将语感提升到理性层面,用语言知识来看待鲁迅作品语言,就不会冠之以“不规范”,相反会作出更客观、更科学的判断。

语言是动态发展的,“语言也像别的事物一样,在几个世纪的时间里慢慢地改变,这是毫不奇怪的事。在一个人会老、蝌蚪会变成青蛙、牛奶会变成奶酪的世界上,如果只有语言会一成不变,那倒反而令人奇怪了”[7]。任何一种语言由于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语音、语法、词汇都会发生变化。鲁迅的作品语言是典型的现代白话文,无论词汇还是语法都与我们目前使用的普通话有较大差异,充分体现了现代汉语发展早期的特点,此阶段的语言正逐渐从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过渡。经历了“五四”时期“文白之争”的洗礼,书面语言是相当混杂的,既吸收了欧化成分,又保留了古代汉语中的文言成分,再加之现代口语,这些不同来源、不同性质的成分拼凑起来,呈现出系统性的发展变化,这绝非是某个个体临时性的言语创造或调整。

鲁迅作品中“不规范”的词汇、语法现象,在同时期其他作家作品中也多能找到用例,这种“不规范”正是早期现代汉语特点的体现。通过下面几个具体的语言现象,可以略见一斑。

词语方面,一些词语仍然使用单音节形式,如“到我寓里来了”(《藤野先生》)中用“寓”而非“寓所”,“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鲁迅自传》)中使用的是单音节形式“遭”、“寻”。此外,还有象“慰安―安慰”、“找寻―寻找”等同素逆序词,其中“慰安、找寻”的使用频率较高,而这些词语在普通话中已经较少使用。

语法方面,复数标记“们”的使用、多项定语等现象表现得尤为明显,具体见下例:“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其中的“蟋蟀”、“覆盆子”、“木莲”后面都出现了复数标记“们”。“蟋蟀”是生命度较高的动物名词,后两者是低生命度的植物名词,除此之外,同期作家作品中常见的还有“鱼鳖们、蜻蜓们、油鸡们、蛰虫们、牛们、蚯蚓们、小鸟们、紫堇花们”等,如:“雄鸡和母鸡们,慢慢的在草地上走着,几只活泼的村狗,也躺在树下,伸着舌头。”(许杰《惨雾》,《小说月报》1924年8月10日第15卷第8期)甚至“泉儿”、“星”等无生命的名词也可以被主观赋予一定的生命度,后面附加“们”。这种用法在早期现代汉语中使用度较高,非常普遍。“五四”以后,受印欧语的影响,汉语出现了“数”的范畴,指人名词、表物名词、人称代词之后都可以附加“们”,表示集合概念。

鲁迅作品中多项定语使用得也较为普遍,如:“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藤野先生》)其中“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是多层定语嵌套修饰中心语“希望”,多项定语并列修饰同一中心语是早期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典型特征。此阶段中,一个句子里出现四个层次或五个层次的定语并不少见,如:“但是我们决然反对那些全然脱离人生的而且滥调的中国式的唯美的文学作品。”(茅盾《“大转变时期”何时来呢?》)这些长定语的形成往往是受欧化的影响。

此外,助词“得”可以用在动词之后,表示动作完成,犹“了”,如:“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藤野先生》)我们在此期其他作家作品中能见到的还有“说得”、“唤得”等。疑问代词“那”与“哪”的混同,也较为普遍。

其实语言的发展变化从未停止过,动态始终是常态。我们使用的现代汉语,自“五四”以来的百年间,先后经历了数次变化,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五四”时期到1949年;1949年建国后到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改革开放至今。每个阶段的语言特征都十分明显,如词汇、语法项目的有无之别,使用数量的增减、使用频率的高低等都存有差异。

如果我们认识不到语言是动态发展的,以现代共时层面的语言使用情况作为衡量标准,难免会“以今度古”,作出有悖于语言发展规律与客观事实的错误判断。

因此,我们不应以静态观简单地判断语言变异形式,进行所谓的“匡谬正俗”,语言规范化应持动态发展观。从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制定、维护、调整、修订到规范观念都是不断更新的过程。戴昭明认为语言规范化是基于语言变化,对语言变体进行的评价和选择[8]。吕冀平提到:“语言规范指的是语言系统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中所提供的能正确表达而又为操共同语言的语言群体中绝大多数人所接受的语言形式。”[9]龚千炎、周洪波、郭龙生也都认同语言规范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着的过程。

具有了上述语言知识,我们才能对当前的语言现象进行更理性的反思、科学的筛选和合理的选择,语言能力才能有所提高。如今互联网、微博、微信等通讯工具的兴起对语言产生了巨大冲击,如网络语言中ing形式泛滥,涌现了“郁闷ing”、“睡觉ing”、“痛苦ing”、“高兴ing”,还有“内什么,去旅行吧”、“矮油”、“I服了U”等新用法层出不穷。青少年在求新求异的心理作用下,热衷于创造新形式,并乐于模仿使用,这无形中加速了新语言形式的扩散传播,有的甚至出现在学生的作文习作、课堂用语中。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原因是学生的语言知识储备不足,多停留在语感层面,缺乏相应的语言分析、反思能力,因此,教育管理机构与教师不能操之过急,一刀切、硬性地“堵”都会适得其反,而应以动态、变化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语言的发展过程是已有规范―突破已有规范(不规范)―中介状态―新的规范[10],这些新兴的语言形式处于一个中间状态,它能否成为规范的语言、进入课堂,尚需时间的检验。语言知识介入后,学生能够在理解活用中反思自己的语言使用,同时自觉选择使用规范语言的机率会增大。

语言使用者所能激活知识的多少与分析、反思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语言能力的高低。在全球信息多元化的时代,汉语资源的开发、利用明显处于劣势,提高公民的语言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学校语文教学是目前主要的培养途径,仅靠语感形成的语言能力有一定局限性,像前面提到的对鲁迅作品语言的认识。如果语文教学以实现语言能力的全面提升与拓展为旨归,语言知识就不可或缺。语言知识能够加速语感的转化,对母语学习者而言,语言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即使目不识丁的农妇也往往能够不假思索地对一些语言形式能否成立、是否顺口作出判断,但是这种判断多依赖于具体语境,更适用于较简单的语言形式,结构语义一旦变得复杂,语感的准确性就会大打折扣,错误率也会增高。无意识、潜意识状态常常混沌不明,较难归纳概括,如果上升为语言规律,就能将各个语言点纳入整体框架中,在语言系统中举一反三,思考每一个语言现象在各种关系中的价值与意义。这样就实现了语感向语言知识的转化,在这个过程中,语感增添了理性的语言知识而得以完善提升,语言能力也会随之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世举.从语言的功能看公民个人语言能力的地位和作用.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

[2] 吕叔湘.中学教师的语法修养.中学语文教学,1984(10).

[3] 邢公畹.语言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4] 胡明扬.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语言文字应用,2007(3).

[5] 刘大为.语言知识、语言能力与语文教学.全球教育展望,2003(9).

[7] 简・爱切生.语言的变化:进步还是退化.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

[8] 戴昭铭.规范语言学探索.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理想教育培训范文6

关键词:高职 三方联动 六位一体 职业综合能力

一、引言[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技能人才不足问题日益显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建设与发展,影响了国家综合竞争力。党的十对于人才教育的精神是:切实做好人才工作,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国家要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因此,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高职教育肩负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任,应对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为社会输送高质量、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

二、高职教育目前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

(一)课程体系没有真正体现高职教育特色,教学改革亟待深入

目前很多院校专业设置过多过杂,培养方案不太切合实际,有的学校要么留有本科院校延续来的学科痕迹;要么片面追求技能训练,和中职教育之间定位严重混淆,造成的最终结果是岗位能力对接不紧密,没有解决好“高”和“职”属性和范畴的问题,急需进行顶层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改革。

(二)政府引导严重缺失,产学融通不畅

由于目前还没有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政府对高职教育的管理和支持参照本科推行,实际上高职教育的质量工程很大一部分需要“产学结合,产教融通”,而目前状况是政府引导不力,企业态度冷漠,学校一头热。

(三)职教师资能力亟待提升,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能力急需加强

高职教育对传统意义上的老师执教能力必须有新的要求,其实践教学能力尤为重要,企业背景对老师来讲更为重要,决定其教学方式、科学研究、技术服务、文化传承能力的强弱,而目前高职老师这方面几乎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鸿沟。

(四)生源数量锐减,质量阶梯式滑坡

年龄时段的关系,这几年生源集聚下降,虽然是普遍现象,加之社会对职业教育认识的偏颇,招生成为每个学校面临的严重挑战,招来的学生基础知识参差不齐,这就给高职教育带来教学模式改革的新课题。

三、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虽然面临如此突出的问题,实际上归根到底就一条,就是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

所谓职业综合能力就是指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综合,包括知识结构、职业准入技术、职业迁徙能力,也就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高职教育解决上述的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作为高职教育要在人才模式上不断创新,在办学体制机制上有所突破,在师资队伍上加强培育,在课程体系上做好顶层设计,在课程开发上有针对性。

(一)“三方联动”创建公共实训平台,为高职教育搭建真实环境的实训平台,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依托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常州纺服职业技术学院等五个高职院,按“政府主导、学院自主、企业参与”的原则,依照“经科教联动、产学研合作、校企所共赢”的方针筹建了园区共享实训平台,以达到“资源共享、互通有无”的高等职业教育培训研究模式。几年来为常州、全省乃至全国培养了数以万计的高技能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其内涵是通过各类“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根据岗位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以及岗位对人才能力的需求,配套开发建设与之衔接的高职教育实训平台,从而高质量、高效率地培养高技能人才,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其运行机制是成立政府(科教城管委会)、企业行业、各职业院校联合的理事会,对自主开发实训项目进行管理和使用。实践证明,效果显著。

(二)建立“六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机制创新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企业的合作,而没有政府部门的协调与支持又是难于有效开展。为此,应建立由政府主导、校企合作的“三方联动”人才培养机制(见图1所示)。政府起主导作用。担负积极引导高技能人才需求、完善劳动力市场、协调校企合作机制以及创造良好社会环境的责任;学校起核心作用。承担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理论以及基本的职业能力的教育;校企合作是催化器。在专业教育、岗位实践、师资培训等方面,积极取得企业的支持与帮助;同时,努力为企业的在岗技能培训、企业的技术革新等方面发挥作用。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2.满足专业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2]

依据区域经济和产业、行业、企业需求,针对人才市场和相关职业岗位(群)要求,校企共同确定若干专业核心技能,以核心技能为主线整体规划专业课程体系,明确核心课程的核心知识点和技能点,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情境(或模块),实施“核心技术与课程设置一体化”、“核心技术与教学环境一体化”、“核心技术与顶岗实习一体化”、“核心技术与职业资格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学生就业的“短过渡期”或“无过渡期”。

3.“一条主线、三个核心”,重构课程内容

“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围绕职业核心能力、顶岗实习、职业资格”组织课程内容,实现培养目标,为企业行业输送职业综合能力强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

4.推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改革

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按照实际工作过程和仿真式工作情境组织教学过程,推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改革,边学习、边训练,逐步内化职业能力、贯通技术应用。这种教学方法的探索将课程分为四个层次的教学单元:实验教学――实训教学――实践教学――拓展教学,并在相应的教学情景中组织教学过程。

实验教学阶段通过“教、学”合一的互动教学方式完成基本理论与基本操作的学习。实训教学阶段通过“学、做”合一的指导教学方式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实践教学阶段则基于仿真型的生产线通过合作教学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拓展教学阶段则通过先进的工业控制网络技术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构建开放式的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的课程不足之一是“课程封闭性”――很难解决与职业技能培训课程的衔接问题,往往是高职教学中虽然开设了丰富的先进技术课程、拥有众多的先进设备,但只能是“孤芳自赏”,或者临时的拼凑教学内容。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职教育为企业、社会服务的能力,必须努力解决“课程封闭性”问题,建立一个既能很好地满足高职教育,又能灵活地开展技能培训,而这“模块化、递进式、开放式的课程体系”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该课程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1)模块化――将各项技术按照从易到难进行模块化拆分;

(2)递进式――课程按照“基础能力、单项能力、核心能力、综合应用能力”递进式训练,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3)开放式――一般而言,可灵活选择学习内容,从而适合多形式多规格的学习需要。

6.素质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3]

在课程体系顶层设计中融入素质教育,其目的是使每个学生形成符合社会专门人才要求的素质结构,成为人格完善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从而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素质教育在高等职业教育中主要体现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与考核模式的改革上。在借鉴CBE模式的基础上,构建素质教育进课堂的课程体系;针对目前生源现状,从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出发,科学合理地运用有效的高等职业教育方法:譬如:分层分级教学、模块化教学、项目式教学、案例式教学、问题式教学、任务式教学、慕课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实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之间的最优化组合,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素质培养融于教学全过程。

五、结束语

当今高职教育日趋竞争激烈,如何定位准确错位发展,避开本科应用型和中职注重技能训练为主的前后夹击,办出高职的特色,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强的高素质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焦点,只有高素质的劳动者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提供高效益的服务,才能为企业管理现代化提供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参考文献:

[1] 陆建国,高志宏,等.试论高职素质教育意义及实施途径[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