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网络与新媒体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网络与新媒体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网络与新媒体认识

对网络与新媒体认识范文1

关键词:网络课程;智能学习导航;系统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目前,主流网络课程一般都采用超文本、超媒体的结构,它能很好地体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超媒体信息组织形式使学习者在学习时可以自己制定学习目标,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路径,支持个性化学习风格,有利于学习者进行发散思维,特别有利于学习者在问题解决能力、思维能力上的培养。但是,也正因为超文本、超媒体结构的“非线性”和“交互性”,使学习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迷失方向,也就是所谓的“信息迷航”。信息迷航使学习个体不能循序渐进地、系统地获取学习内容,不利于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也容易导致学习个体浪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来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路径,增加了不必要的认识负担,降低了学习效率。这就要求在设计网络课程时,在发挥超文本、超媒体优长的同时,要认真考虑向学习者提供引导措施,这个措施就是“导航”。成功的网络课程必须要具有方便良好的导航系统和灵活多样的导航策略。

二、导航与智能学习导航

(一)导航

导航原是航空或航海学上的术语,就是导引飞机或轮船沿一定航线向一定目的地航行的意思。网络课程中的导航是为网状知识结构中的学习者提供即时有效的引导,以避免学习个体偏离教学目标,帮助学习个体进行有效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的策略。随着网络课程使用对象的泛化和开发指向的复杂化、人文化,对导航的设计要求逐渐系统化。网络课程导航系统的根本任务就在于为学习者准确地指明当前位置,同时能快速、方便地进入下一个学习内容而不会迷航。具体体现在:让学习者清楚了解教学内容的整体结构框架;让学习者快速而简捷地找到所需信息;让学习者了解当前学习内容在课程知识结构体系或学习过程中的位置;让学习者根据学过的知识和走过的路径,确定下一步的前进方向;让学习者在使用网络课程遇到困难时,能顺利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

(二)智能学习导航

与传统学习导航相比,一个完整的智能学习导航系统不仅包括课程结构说明、课程知识拓扑图、课程和学习单元快速链接、资源检索、导航帮助等静态导航策略,而且包括诊断评价控制下的多种动态导航策略。诊断评价主要通过初始性诊断评价、形成性诊断评价和终结性诊断评价等方式来实现,随时探知学习个体的认知风格和认知能力;动态导航是根据诊断评价的探知结果,随时自动调整不同学习个体的学习资源分配和呈现方式。

基于此,智能学习导航系统最大的特点在于,它能控制网络课程对学习个体逐步开放,自动适应不同学习个体的导航要求,根据学习个体知识结构、认知风格和认知能力的逐步提高,而适应性地扩大学习个体所浏览的范围和改变学习资源的呈现方式,具有诊断评价支持下的主动性、动态性和适用性特征。智能学习导航系统是诊断评价与动态导航的有机结合。

三、网络课程的智能学习导航系统结构

网络课程的智能学习导航系统主要由诊断评价和动态导航两个子系统组成。诊断评价是动态导航的依据,动态导航则是诊断评价的最终目的。

(一)诊断评价子系统

诊断评价子系统主要由初始性诊断评价、形成性诊断评价和终结性诊断评价等三部分构成。

1.初始性诊断评价

在网络课程的个性化学习中,学习个体具有较大的自由度,教师的“监控引导”作用相对减弱,因此对学习个体初期的诊断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动态导航子系统制定学习方案提供依据。

初始性诊断评价的主要作用是得到不同层次学习个体认知风格和认知能力的具体参数,并存入动态导航子系统的学生模型库。

(1)认知风格

所谓认知风格是指学习个体相对稳定的组织和加工信息的方式。如场独立型—场依存型、聚合型—发散型等等。

这里的“场”是指周围环境,它能不同程度的影响人的感知。场独立型—场依存型就是根据学习个体受环境影响的程度而划分的一组认知风格。场独立型指个体凭借自己所处生活空间的内在参照,从自己的感性知觉出发去获得知识、信息;场依存型指个体依赖自己所处周围环境的外在参照,从环境的刺激中去定义知识、信息。在人际交往和学习上两者有明显的差异:场独立者较少或不受环境影响,比较喜欢独处,社会交往能力差;场依存者容易受环境的支配,更多地利用外在的社会参照来确定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对其他人有较大兴趣,表现出善于与人交往的能力。在学习偏好上,场独立者偏爱与人无关的学科(如自然科学),学习过程中惯于个人研究、独立思考,擅长从整体场中分辨具体信息,具有较好的内在学习动机和较强的理解、分析、推理能力;场依存者倾向重视人际关系的学科领域(如人文科学),在学习过程中对环境因素敏感,乐于在集体环境中学习,擅长于社会交往、移情,具有循规蹈矩和条理化的学习倾向。

(2)认知能力

所谓认知能力是指学习个体认识、理解知识的能力。主要描述为学习者对网络课程学习内容认知能力的高、中、低三种形式。

2.形成性诊断评价

形成性诊断评价的主要作用是在动态导航子系统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习个体制定学习方案,对其学习行为进行动态跟踪评价。将每个学习个体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反馈到动态导航子系统,对其学习方案进行必要调整,以达成提高网络学习效率的目的。形成性诊断评价主要通过精确评价和概略评价来实现。精确评价是通过课堂练习、课堂作业和单元测试等形式为学习个体对某章节内容实际学习效果进行精确评估。概略评价是通过上网时间、发贴次数和发言质量等指标对学习个体的学习态度进行概略评估。

3.终结性诊断评价

终结性诊断评价的主要作用是对学习个体的学习效果进行统一标准的衡量和鉴定。主要通过组卷模型、考试程序和判卷程序以及综合评估等程序来实现。在终结诊断评价过程中,无论学习个体的认知能力有何差异,均需通过统一标准的综合评估。

综合评估包括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是对学习个体课终考试以及各单元和小节成绩进行的综合分析。定性分析是对学习个体是否通过本网络课程学习做出最终的衡量和鉴定。

如果综合评估不合格,系统将再次返回到动态导航子系统,找出学习个体在某章、节或知识点中的薄弱环节,进一步进行复习性指导,直至达到整门课程的学习标准为止。

(二)动态导航子系统

动态导航子系统主要是根据诊断评价的结果,为不同学习风格、不同心理因素和不同起点水平的学习个体,在学习的每个阶段自动设计出与其相适应的学习方案,并以导航界面的形式体现出来。以便使学习个体置于最有效的教学程序中,实现人与学习资源的最佳优化组合,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动态导航子系统主要由学生模型库、媒体资源库、知识库、导航引擎和导航路径等部分组成。

1.学生模型库

学生模型库是存储学习个体认知风格和认知能力描述性参数的信息库,是形成不同学习方案的基础。

2.媒体资源库

媒体资源库是用于存储支持课程内容的多媒体资源,如:图片、声音、视频、动画以及多媒体课件等。同一个教学内容,一般可以通过多种媒体形式来表达。每个学习单元都对应着多种形式的媒体资源,例如《美学概论》中关于美的形式的描述,就有文字阐述、专题教学片段、图片举例、教学录像、教学课件等多种表达方式,可以根据不同学习者的个性需求来选用不同的媒体资源。

3.知识库

知识库是指网络课程各种学习资源和学习模型(教学方式)的综合仓库。对本门课程所涉及的全部知识点信息以及具体教学方式进行统一管理,以提供与学习活动中的学习个体导航界面相一致的格式化接口。

4.导航引擎

导航引擎的主要作用是:依据诊断评价子系统存入学生模型库的评价结果,结合媒体资源库的媒体情况和知识库知识体系,制定出与学习个体的认知风格和认知能力相匹配的学习方案,最后形成可操作的用户导航路径界面。

5.导航路径

导航路径是输出结果的最终体现,是整个智能学习导航系统面向学习个体的唯一出口,也是学习个体进行学习的具体界面。

综上所述,智能学习导航系统可以结合学习者认知能力的差异性,融注先进教育理念,使其学习过程更具人性化,更符合自主性学习的规律和特点。

四、网络课程智能学习导航系统的运行机制

以《美学概论》网络课程为例,对网络课程智能学习导航系统的运行机制做进一步描述。

(一)评价机制

诊断评价是智能学习导航的基础性工作,主要由初始性诊断评价、形成性诊断评价和终结性诊断评价三部分组成。

当学习个体初次进入课程学习时,要进行“初始性诊断评价”,“初始性诊断评价”主要用来测试学习个体的“认知风格”和 “认知能力”。

当学习个体对小节和单元学习结束后,将分别进行小节和单元的形成性诊断评价,其包括:小节的课堂练习、课堂作业和单元测试以及评价综合分析等内容。

当学习个体通过规定的单元和小节以后,导航系统将对其进行终结性诊断评价,其中包括:课终考试和综合分析评价等内容。

(二)分类指导机制

根据初始性诊断评价结果,把学习个体分为高级、中级和初级三大类。智能学习导航系统就根据每个学习个体认知水平层次的差异,结合课程教学资源生成学习个体导航路径界面,使不同认知水平的学习个体可以进入不同的学习模型,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初级水平学习个体采取“形象认知式”的认识方式。因为初级水平学习个体对美学知识所知甚少,因此宜采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这一类学习个体学习流程的基点是浏览各种资源,感受美的形象,在审美欣赏的过程中,增加对美的事物的表象记忆,再通过对电子教材的学习、听课堂讲授、参与研讨活动的概念学习环节,逐步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统一起来。

中级水平学习个体采取“概念认知式”的认识方式。因为有了一定的基础,同时很多重要的知识点还不巩固,所以巩固相关知识点是关键所在。这一类学习个体学习流程的基点是单元测试,通过单元测试,将记忆中熟悉的和不熟悉的概念进行梳理、整合,再通过学习电子教材、听研讨教学讲授、进入研讨站研讨等系列环节,全面学习相关内容。

高级水平学习个体采用“问题解决式”的认识方式。其选择性和随机性较大,这一类学习个体的学习流程基点是参与研讨站点的研讨活动。在研讨中,高级水平的学习个体可以担任研讨站的站长,通过和同学的交流,深化对知识点的认识,再经过对电子教材的学习,对资源库的浏览或在师生论坛发表文章,深化其对知识的深度理解。

(三)学习激励机制

学习激励机制主要是为适应学习个体在认知风格和认知能力上的不断变化,而采取的认知能力自动升降级的机制。

在开放的网络学习环境中学习个体的认知能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其对美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以及对开放网络学习环境的适应,其认知能力有可能发生变化。这样就要求导航系统应随时检测出学习个体在认知能力上的变化,并随时对其学习导航做出调整。

参考文献

[1]张红.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电化教育研究,2001,(7).

对网络与新媒体认识范文2

一、公民新闻的界定与发展

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或参与性新闻(Participatory journalism)的定义没有一个公认的说法,威利斯在《we media》中定义:“公民个体或群体在参与信息搜集、报道、分析及传播新闻过程所扮演的主动角色,旨在提供一个民主社会所需要的独立、可信、准确、广泛的各类信息。”[1]也有称做“市民(非专业新闻传播者)通过大众媒介和个人通讯工具,向社会自己在特殊时空中得到和掌握的新近发生的特殊的重要信息”[2]。不管是哪一种定义,公民新闻主体是非专业新闻传播市民,公民新闻的传播信息是公民记者自己经历、公民关注的最新发生的事件,其传播媒介渠道为网络。

西方的公民新闻事业尤以美国表现最为突出。上世纪90年代末的美国的“公民新闻事业运动”已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美国的报社、电台也积极参与其中,公民新闻事业对美国社会、政治和新闻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公民新闻参与机制和条件已经相当成熟,新媒体条件下,公民记者在“9?11”事件、伊拉克战争、东南亚海啸、2004和2007总统大选等重大事件中的表现都可圈可点。Pro-publica,Insideclimate News的公民新闻报道都获得过普利策奖。在美国,公民新闻已经全面进入主流媒体,呈现相互协作的关系。

其他如韩国的OhmyNews公民新闻网站,以“每个公民都是记者”为口号,已经成为韩国最有影响的媒体之一。在中国台湾地区,2007年4月30日,公共电视成立了台湾第一个以“公民新闻”为号召的“公广集团公民新闻影音网”(PeoPo)。PeoPo即People Post的缩写,强调每个人都有发声的权利。Peopo借助公共电视平台,任何公民都可注册成为公民记者,能够在第一时间提供第一手新闻信息。

二、公民新闻与社会认同

网民随时随地地获取当前的信息、了解新闻。新媒体自身的传播门槛低、速度快加快了公民新闻自身发展。我国公民新闻的发展仍处于萌芽阶段,最初的公民记者由新闻线人、通讯员慢慢转变,在新媒体环境下,网民的新闻评论在论坛大量出现,“强国论坛”“新华论坛”“西祠胡同”等在网民中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2007年周曙光在报道“最牛钉子户”之后,公民记者和公民新闻被研究者关注,并进入公众的视野。我国早期公民新闻网站实践者如chinfest、“中国公民新闻网”因为网站内容少、更新慢实际上并未成型。2012年,温州网的“草根播报”创新公民新闻现场报道模式,推出以直播为特点的“在场”栏目,组织公民记者参与网络监督、现场体验等报告活动;2013年6月,新华社推出“我报道”客户端,这也是首次出现公民新闻融入专业媒体。与美韩两国相比,我国的公民新闻还处于相当初级的发展阶段。研究我国公民新闻的社会认同程度可以为公民新闻的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社会认同是“社会个体认识到自身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4]。客观反映现阶段的社会认同度,有利于大众媒介对公民新闻的社会认同的建构、创造以及宣传;同时有利于培养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凝聚社会共识,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5]

三、我国公民新闻社会认知现状分析

本文以微观的视角研究公民新闻的社会认同问题:选取网民和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以求解其公民新闻的认知、态度、行为趋势研究社会认同度。

(一)程序设计与目的

笔者分别在互联网和高校发放调查问卷共500份,笔者通过统计、分析问卷的数据结果,了解在新媒体环境下,我国大众对公民新闻的社会认知情况。问卷旨在初步研究网民对公民新闻的认同,对调查结果做描述性分析,结合现状分析公民新闻的发展趋势,如何提高公民新闻的社会认同度。

(二)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的样本总数为500份,回收有效数据共487份,答卷人的基本信息:男女比例约为1:1,年龄分布层次集中在19到35岁,地域分布集中在一二三线城市。样本显示,78.1%的网民有上网浏览新闻的习惯,超过一半的网民会选择看网站推送新闻,集中关注最新的头条热点新闻。

调查问卷关于公民新闻的认知结果(图1)显示,公民新闻的定义尚不明确,甚至43.0%的网民认为公民新闻是以公民为主题、关于公民的新闻。三个选项的分布接近,这说明网民对公民新闻的概念十分模糊,这与公民新闻在国内小范围、区域范围内认可度高,但未得到大多数专业媒体认可有关。国内的专业媒体对公民新闻概念模糊化、宣传介绍少,这是造成网民认知程度低的主因。但是网民对公民新闻概念模糊并不能断然推测他们对公民新闻的态度是消极的,样本分布显示,认知程度和态度行为并不成正比。

网民对公民新闻的态度(变量设定参考表1)样本结果(图2)显示,网民对“公民新闻的可信度”保持中立的态度居多,没有网民认为公民新闻是完全可信的,这与网络中充斥着大量谣言有关;网民对“公民新闻记者报道新闻是否会成为主流”赞同“可能会,我希望会”和“不好说,中立观点”两种说法均超过40%。以上数据都说明了网民对公民新闻的态度呈中立偏积极,这反映一种受众观的体现――公民不想满足于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想积极主动地参与新闻事业当中。公民新闻与专业新闻相比,很多视角和选题更有贴近性,公民周围发生的事情,让公民自己报道。公民参与新闻采、编、播同时也是一种协商民主的体现。这种积极态度可以在第11题“您认为‘公民新闻’给我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得到印证:有72.2%的网民认为“使新闻传播形式多样化”。

调查网民的行为趋势时,41.0%关注过“PX事件”等公民新闻;有45.8%的网民选择“曾经参与公民新闻”;值得注意的是,2.8%的网民表示“经常新闻线索”,有60.5%的网民表示他们“会因为是怎样的新闻线索考虑”。预示着公民新闻传播中,网民有可能会更理性地传播、接受信息。

对网络与新媒体认识范文3

论文摘要:通过阐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并对大学生学习现状进行简单的分析,指出应在多媒体大学教学中使用,并运用建构主义理论进行全方位的指导.

近年来,随着高校继续扩招,大班教学成为日益普遍的教学形式,而采用旧的教学模式———“讲台上一个老师以最大声音授课,台下部分学生却见其嘴动而无声”,显然已无法促进大学生更好学习.而现今,多媒体辅助教学越来越为大学教学所倡导,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传统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效果.而且,使用多媒体进行大学教与学,也是大学教学改革对教师自我提高和学生水平不断深化的切实要求,也是教育国际化的必要条件.“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改革应使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尤其要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应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建构主义,也称结构主义,是认知理论一个重要分支.是瑞士教育学家皮亚杰最早提出的.他认为,个体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从而使个体认知发生心理机制或途径的同化和顺应.同化是个体认知数量不断扩充,顺应使个体认知结构性质不断发生变化.在此理论上进一步阐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对知识意义的自主建构过程.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知与编码,从而获得对知识意义的理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直接建构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被教师灌输的对象,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建构主义认为教师要努力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要帮助学生协调各种学习活动,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意义建构是学习的目的,它要靠学生自觉、主动去完成,教师和外界环境的作用都是为了帮助和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

一直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看作是对外部刺激做出被动反应,即作为知识灌输的对象.这此传统教学模式因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而大大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现代学习理论的新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因其强调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并把学生看作是信息加工主体的特征正愈来愈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其影响.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体现了认知能力在儿童语言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皮亚杰的理论基础中,一些语言学者作了进一步的研究,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概括起来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情境”、“合作学习”和“学习环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即:

(1)学习是一种意义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刺激,学习过程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爱好、利用原由的认知结构,即知识和经验,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的过程.

(2)学习是一种协商活动的过程.学习的发展是以学习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的,不同的学生引起不同的认知结构而形成对知识不同的理解,此时只有通过“协商”才能达成共识.

(3)学习是一种真实情境的体现.学生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才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建构主义的观点顺应了学习者的认知规律,随着网络多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建构主义理论日益与大学教学实践普遍结合起来,成为高校教育改革和多媒体教学的主要理论基础.

如上所述,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内容.它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一个交互的、不受时空约束的、自然的、友好的、开放的学习环境是建构主义学习者的必需.只有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者才可以充分发挥创造性,可以自己决定建构和创造知识,利用各种学习工具和信息资源.从而顺利达到预期的目标.而多媒体技术正好是创设这样的学习环境的最有效工具.它由于能提供友好、形象直观的界面,提供大量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综合刺激,还能按照超文本方式组织与管理各种教学信息和学科知识,因而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是很有利的,也是其它媒体或其它教学环境无法比拟的.将这一技术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结合起来,无疑是为高校大学教学的探索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建构新的大学教学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为基本手段和途径,新的大学教学模式应该包括学生、教师、教学信息、学习环境四个要素,这四个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成为稳定的个性化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

(1)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展开交互式教学和合作学习.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软件如MicrosoftPowerPoint等设计出以发展学生元认知能力为主的、围绕本单元主题的合理方案,然后通过多媒体网络环境将所需的各种素材呈现给学生.此时,教师已从单纯的讲授知识转变为教学的设计者,课堂活动的导演者,学生获取知识的引导者.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通过多媒体网络设计的情境,与教师和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加深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从而完成对新知识的建构.

(2)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课堂.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信息的自由传输,使得教育资源在全世界的交换、共享成为可能.目前,许多高校都构建了校园网,与国际互联网接轨,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从网络上下载有利于创造情境的资源,丰富大学的课堂教学.这种与多媒休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集知识性、趣味性、易操作性于一体,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提高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对网络与新媒体认识范文4

【关键词】 现代技术;提升;生物课堂;有效性

当前,我国教育正在大力推行的“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是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为总目标的转变。“新课标”不仅注重知识的“结论式教学”,更注重学生在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过程,即“过程式教学”。而“新课标”所赋予生物教学的任务明确指出:生物教学的第一任务,就是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公民。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既要注重生物学科知识点的严谨性、深刻性,更要注重培养每一个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使之能主动认知多姿多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生物环境,用生物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作为一门自然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基本的研究方法,许多知识的传授必须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基础,而传统生物教学存在着教法单一、知识点抽象、互动性弱等缺点。随着IT网络信息等新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走进了课堂,步入了中学生物教学领域。激发学生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认识和理解事物,培养创造能力和精神,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现代教育技术对于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一、营造学习情景,激发求知欲望

传统黑板加粉笔式的教学模式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的,忽视学生主体的情感参与,既枯燥又呆板。而按学生发展规律和认知结构设计多媒体CAI教学课件利用较大的信息容量、生动的画面、丰富的内容、多样的问题和及时的反馈等特点,为学生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提供愉快和谐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参与求知的欲望,产生兴趣与美感,学生注意力集中,处于积极主动的最佳学习状态。

如在讲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一节中,教师在导入部分便利用多媒体播放在discovery中节选的亚马孙平原上猎豹捕食羚羊的激烈场面。学生看得入神,被吊足了胃口,接着教师启发:猎豹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动物,那么它有哪些特点适于奔跑。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讨论,让学生明白原来猎豹的全身都是为奔跑而设计的,这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紧接着,教师又播放了猎豹追赶羚羊,而羚羊利用Z字形路线巧妙摆脱猎豹的另一段录像,这让学生充分明白看似弱小的羚羊也有适应环境的“独门武器”。利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摆脱了教材的束缚,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将进一步被激发。

二、具体抽象知识,提高认知水平

在生物教学内容中,有很多知识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无法接触或观察到的,许多微观、抽象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单靠挂图、幻灯片等手段很难讲解清楚。中学生的抽象思维正处于发展阶段,抽象性有时会成为学生学习的障碍,而通过多媒体、网络等先进技术可以模拟生物教学中的动态过程,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便于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

例如:在讲述《种子的萌发》一节中,花粉在雌蕊柱头上的萌发以及受精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若用多媒体将微观部分进行放大,并巧妙模拟其动态过程,就会有出其不意的效果。再如,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和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本是两节内容,可讲完后学生往往难以形成整体认识,若能在课堂总结阶段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一下外界氧气进入、运输直至到达组织细胞,以及二氧化碳产生直至排出体外的全过程,将会使学生将零散知识连串起来,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三、准确实验演示,减少理解偏差

实验是生物教学中重要的基本研究方法,实验操作要求务必准确,细微的偏差都会导致实验结果的巨大差异,从而阻碍学生的正确理解。而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教师主要依靠演示,其细微的变化和实验操作很多学生不易观察。而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清晰的将实验操作过程录制下来,在课堂上播放,既可放大展示实验的细微操作和现象,还可反复播放,突出重点,获取最佳的效果。

如学习《观察和使用显微镜》以及观察植物、动物细胞等几节课,传统的教学方法常常是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很难做到在课堂上每位学生都能掌握,而且学生操作过程的不当之处也常常被忽略。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选用数码显微镜,请一位同学上台演示操作,这个过程可直接通过电脑投射到大屏幕上,让其他同学进行观察并评价此位同学的操作步骤。或教师在课前用DV拍摄一段学生错误操作显微镜的录像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们找出这位同学操作的不当之处并加以改正,通过找错误并对比自己的操作,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反思,避免雷同问题,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

四、延伸课堂教学,注重双向互动

对网络与新媒体认识范文5

一、大学生对网络新媒体的选择与使用

本次调查共350人,其中男性91人,女性259人。具体统计结果如下:

⒈网民的年龄及学历分布比例

接受调查的网络受众中,按年龄和学历分,18岁至22岁占受众占65% ,23岁至25岁的占19%,25岁至30岁的占16%。其中,本科生占70%,研究生占30%。

⒉受调查网民对三类基本网络新媒体的了解程度

在接受调查的网络受众中,对网络新媒体的认知情况也有所不同。非常熟悉网络BBS论坛的占总人数的23%,没有不知道的。非常熟悉博客的网络受众占42%,也没有人不知道博客。非常熟悉播客的网络受众占6%,不知道的占48%,还有4%的网络受众处于徘徊状态。

⒊网民对三类基本网络新媒体的使用情况

在接受调查的网络受众中,注册网络BBS论坛账号的受众占48%,其中经常点击的比例为16%;注册了博客账号的受众占65%,其中经常登录的占35%;注册了播客账号的受众占19%,其中经常登录的受众数量为3%。

在接受调查的网络受众中,没有注册过BBS论坛账号的受众占52%,未注册过博客账号的受众数量占总人数的35%,未注册过播客账号的受众数量为48%,从未点击过播客的数量占23%。

⒋网民对三类网络新媒体的使用频繁度

将接受调查的网络受众使用三类网络新媒体的频繁度以每天、每周和每月作为划分标准,每天至少登录一次BBS论坛的受众占6%,博客为3%,播客为0;每周登录一次BBS论坛的受众占39%,博客为48%,播客为26%;每月至少登录一次BBS论坛的受众占23%,博客为19%,播客为6%。

在接受调查的网络受众中,最近一次登录三类网络新媒体的受众比例如下:一天前登录BBS论坛受众为2%,博客为6%,播客为0;一周前登录过BBS论坛的受众占15%,博客为29%,播客为43%;一个月及更长时间前登录过BBS论坛的受众占83%,博客为48%,播客为57%。

⒌网民对三类基本网络新媒体的态度

在使用网络新媒体的过程中,网络受众往往会对所使用的媒体形式产生不同的态度。接受调查的网络受众对三类网络新媒体产生厌倦的感觉情况如下:总是产生厌倦感的BBS论坛的受众占3%,博客为7%,播客为17%;时而产生的BBS论坛受众占68%,博客为78%,播客为60%;从未产生过的BBS论坛受众占29%,博客为15%,播客为23%。

在产生厌倦感后,网络受众就会对网络新媒体采取一定的措施,继续追踪的BBS论坛受众占3%,博客为26%,播客为13%;选择偶尔登录的BBS论坛受众占74%,博客为55%,播客为81%;选择直接封闭的BBS论坛受众占19%,博客为19%,播客为6%。

⒍网民对网络其他新媒体形式的了解情况

网络受众对于现在存在的其他形式的网络新媒体的认识度主要表现在维客、极客、网络视频等上面,其中了解维客的占13%,极客占6%,网络视频占65%,而不知道这三种新形式的网络受众占受调查人数的16%。

二、网民使用新媒体形式的调查结果分析

⒈调查群体选择

笔者选择大学生作为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对象,基于以下因素:一是学生作为网络新媒体的主要目标群体,影响着网络新媒体制定其发展战略、选择媒体风格、选择媒体广告及选择媒体内容等。二是西安作为我国知名的大学城,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发展强劲,生源遍布全国,相比较而言,西安的大学生群体更具有普遍意义和代表性。因此,选择西安大学生网络受众作为调查对象对全面了解网络新媒体形式的使用和发展现状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⒉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历程

以三种基本网络新媒体为例,其发展时间上虽然有时间上的差距,但都经历了三个基本的发展阶段,即为初步发展期、发展鼎盛期和平稳发展期。也就是说,这三种类型虽然是网络媒体的三种不同的形式,但是它们的发展道路是近似的,形成了以下的发展模式(如图1)。

BBS论坛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普及于20世纪90年代,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使用;博客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普及于90年代末,2003年―2005年在中国已广泛使用;播客随着博客的出现,普及于2005年―2006年。

⒊影响网络新媒体发展的受众因素

虽然技术对网络新媒体的发展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网络受众的选择使用。互联网经济是追求“注意力”的经济,如何吸引网络受众的注意力是各大网络新旧媒体特别关注的问题。同类网络新媒体,为何受网络受众关注的程度却落差很大?为何一些小型BBS论坛或者博客受众更具有稳定性,而大型BBS论坛或博客受众更具有流动性?这就直接关系到网络受众选择使用时产生的网络新媒体的期望和态度问题了。笔者试图从网络受众的期望、虚拟空间里的受众群体及其虚拟认同等角度去探究这一现实问题的根本原因。

①网络受众的期望

笔者认为网络受众得到满足的程度与受众的期望有密切关系。郑兴东教授认为“受众的期望就是受众对传播媒介满足其需要的希望和要求。”不同媒体并非全能,而是各具特色。以电视媒体为例,央视追求大而全,力求严肃和权威;湖南卫视以“快乐中国”为主旨,将众多精彩纷呈的娱乐化节目展示给观众;凤凰卫视则面向全球华人,立足客观,追求深度等等。因此,受众对所有媒体并非一视同仁,总是把自身的需要作为一种尺度对众多传媒进行扫描,一旦发现某一类传媒或某一个传媒能够较多满足自身需要时,就把这类传媒或这个传媒定为满足自身需要的对象,并对它抱有相应的期望。

相对于网络新媒体受众而言,多元化需求导致多元化的期望。不同的网络受众对网络新媒体的期望是不同的,因此得到满足的程度也是有差异的。

目前我国网络新媒体的发展状况与网络受众的期望值之间却矛盾重重。网络受众的期望值是不断在提高,但网络新媒体的传播水平却并非“水涨船高”,而是表现得有点急功近利。因此,改变急功近利的状态,真正地重视网络受众期望值不断升高的现实问题对解决网络新媒体发展瓶颈具有重要意义。

②虚拟空间里的受众认同

综观门户网站的发展历程,目前的状况是由于其在综合性基础上的个性化,网易追求安全快捷的电子邮件及网络游戏、新浪追求快捷的新闻和娱乐信息、后起之秀凤凰网更是以其客观的资讯报道及评论著称、人民网以架起政府和人民之间的桥梁为己任、新华网更是追求信息的全方位、立体式、海量为特色。以网络新媒体之一的BBS论坛为例,成功的BBS论坛必定是拥有自己的特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稳定的受众群。以天涯社区为例,中山大学刘华芹博士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成员对天涯社区表现出高度的归属感,喜爱社区、把社区看做精神的家园等而提建议以及把相聚的网友当做朋友的成员占61.5%,表达一种复杂情怀的网友占20.5%,对天涯社区表示讽刺及批评的网民占9%,把天涯当做窗口看社会的网民占9%。”再看专门化网站,以中国穆斯林网为例,其网络信息以报道世界及中国穆斯林世界的动态为特色,集BBS论坛、博客和播客于一身。其BBS论坛拥有着一群忠实的网络受众。调查中笔者发现,“中穆”已经成为一种符号和历史记忆,成员对其已经有了一种社区归属感。这种归属感主要是通过社区成员通过交流,建立在伊斯兰信仰之上的群体认同,这种认同也成了社区成员参与话题讨论、关心社区建设、参加现实生活中面对面交流的动力。穆斯林之间的兄弟情谊以及穆斯林与非穆斯林之间建立起来的友情关系,是社区归属感的核心。

以上案例说明两个问题:一、天涯社区成员之间已经具有了以《天涯社区基本法》为基础的虚拟认同,这个虚拟群体的力量是天涯社区发展的基本动力和保障。二、中国穆斯林网络受众已经形成了以伊斯兰为基础的网络虚拟认同群体。根据数据显示,网络新媒体受众对网络新媒体的认知度越来越低,高峰值越来越低,完成发展三阶段的时间段也越来越短。这也说明两个问题:一、以土豆网为代表的网络视频及播客网站上并没有出现虚拟群体,其固定的受众群体不足以维持其自身的发展,而更多的是靠财团的投资来维持,但这样的投资最终还是要通过受众的群体认同得到体现。二、以土豆网为例,没有形成主流的引导力是其发展的致命瓶颈。这些新型的网络媒体以靠搜索来吸引更多的网络受众。从表面上来看,这似乎为网民提供了更多“民主和自由”的空间,但实际上,这样搜索却使网络受众深受“网络迷航”的困扰。当然这样的问题在门户网站上也是存在的,但相比之下,视频及播客网站显得尤为突出。因此,没有形成稳定虚拟群体的视频网站其投资的价值也是一时的。

虚拟空间的受众认同,如同现实社区成员对社区意识的认同一样,由于空间和时间的无限拖延,地域、性别、族群、时间等传统社区互动方式被打破,使虚拟空间更加凸显其文化认同性,从而使网络新媒体成为了“想象的共同体”,它是一种以符号和历史记忆为基础而建立的,其生命力具有脆弱性。这种“想象的共同体”并不具有长期稳定性,而是更容易发生变化。美国网络研究学者埃瑟・戴森在《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中认为“社区不是被动的,社区成员需要投入以保证其存在……一个社区是由其成员投资创设的一项共同财产。放进去的越多,得到的回报也越多。”所以说,在以网络新媒体为基础的网络虚拟社区中,更多的虚拟群体的成员之间,群体与成员之间,由于需求的多元化,价值观的多元化,其共同获得利益的观念不明确,因而目标往往具有不统一性。因此导致他们共同建设网络社区、维系虚拟社群关系结构的行动不同程度地受阻。在一定意义上,这会使虚拟社区内部的结构关系处在一种不稳定的状态,从而增强了群体关系的易变性。这一点也可以从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得以证实,调查数据显示网民对网络新闻的相信程度为48.3%,而对博客内容的相信程度仅为32.6%。

对网络与新媒体认识范文6

一、地理教学现状

1.学生对待地理的漠视心理。现阶段,西北、西南地区较大一部分知识基础好、上进心强的学生都会选择理科,日常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也认为“文科无用论”。另外,地理在大学阶段被划分为理工科,这更进一步导致地理学科遭到漠视,文科学生认为,我选择地理是被迫的,只是为了高考而学习。并且,教学参考书编得也不理想,知识零敲碎打,没有用地理学的观点和学说把有关知识串起来,学生只能为应付考试死记硬背,考完试就全忘掉了。

2.地理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于时代。“学校以考为主,教师、家长以分为准,学生拼命只为那高分。”是现代教学的真实写照,导致形式素质教育的泛滥,其实是应试教育的存在。真正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只为升学率而奋斗。教师以填鸭式教学为主,时刻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但是目的是为高考而高考,而不是为形成知识体系,培养素质教育人才。在课堂上,过分地强调考点,强调知识点在题型中的应用,而忽略了知识体系的转化。德育的缺失,能力培养的忽略,更加使得“考后就忘”成为当代教育的主要特点。

3.地理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不协调。青少年自身的价值体系不成熟,导致其看待问题的片面性。所以,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无法用整体的眼光来审视地理学科,无法联系实际,联系其他科目,导致学习的知识无法转化为应用能力。各科任课教师的联系不密切,导致各自为政,一味强调个人所教授科目的重要性,不能给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不能用单一科目的知识来解决复杂的问题,要用综合的眼光来看待问题的产生和发展。

二、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1.新标准下的地理教学。新标准下的地理教学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倡导师生互动,倡导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积极探究,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内容方面要求文字简洁、生动,图文并茂,呈现形式活泼多样;由早先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抽象认识升华到具体认识。注重启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利用各种新式教学资源,凸显新课程理念。

2.多样化教学设施的合理利用。传统教学方式“重归纳,轻演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掌握学习结果,而忽略了教学过程中的综合应用,从而违背了新课程要求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观。

为了发挥多媒体网络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更适合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充分掌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用三维的目光来传授地理知识。比如地理必修一中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这一节内容需要用立体的、前行的、客观的目光来看待,如果只是教师绘制简单的自转公转图,学生就不能理解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就会单独地来看待自转和公转。如果我们利用多媒体资源,利用播放器等播放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示意图,学生会直观地在大脑中形成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且具有一定的方向。教师不是要教会学生多少个结论,而是要在学生大脑中描绘出一幅随着时间前行而运动着的立体网络图。包括此节行星轨迹图、黄赤交角变化图等等,都可以用直观的影像资料来说明。用直观的观察来传授原本抽象难懂的知识,这是现阶段地理教学中的一个便捷手段。

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不再是单纯的“一言堂”。利用多媒体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的、有趣的、有声的、动态的学习场景,让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学习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立体的学习观。

3.多媒体教学中的注意事项。多媒体教学中教学任务量大、涵盖面广、教学速度快,虽然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我们任课教师多加注意并及时解决。

幻灯片的快速切换过程中,不偏重于学生的笔记记录。所以笔者认为,在课件中用红色或者醒目颜色的笔划出需要学生做笔记的内容,并等待学生的记录,便于学生的掌握及思考。再就是重难点应该写在黑板上,与课件中或者课本上的图形比较对照,这样便于学生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