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常见的教育现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常见的教育现象范文1
【摘要】目的 探讨对无偿献血者的健康教育模式。方法 针对献血者心理、身体、休息、饮食等方面进行教育,制定出规范的模式,由接待人员亲自进行指导,采血、体检者再补充,把健康教育切实落到实处。结果 献血者能够自觉地配合查采人员的各项操作,顺利完成献血。并提高了自信心,不影响工作、学习、生活。结论 对献血者实施健康教育,是切实以献血者为中心的具体体现,是提高献血服务,提高血站人在献血者心中的地位及信任度,改变血站形象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无偿献血者 献血 健康教育
血液关系到人的生命。自《献血法》实施以来,为保证医疗临床用血需要和安全,保障献血者和用血者身体健康,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国家实行无偿献血制度[1]。参加无偿献血的人群,更需要懂得献血知识,健康教育是针对病人或健康人群所开展的具有护理特色的健康教育活动[2]。献血不仅是奉献他人,而且还要自己身体健康,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规范对献血者的健康教育,使献血者能够主动、自觉、科学地配合,顺利完成献血,减少了献血反应发生率。2009年9月,我们对210例到采血车献血的献血者进行健康教育,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献血者210例,男102例,女108例,年龄最小者18岁,最大者48岁,平均年龄32岁,有85%的初次献血,15%的再次献血,51%的有陪同者。
2 健康教育
2.1 健康教育目标 使献血者能够了解献血的一般知识,需要配合的内容及方法,达到能够主动、自觉、科学地配合医护人员,顺利完成献血过程,并提高自我护理能力,树立自信心。
2.2 健康教育的方法 从献血者一上车即开始健康教育,并在献血前反复教育,进行现场指导,根据献血的起始过程,随时进行健康教育指导,人员安排由接待者负责,体检者、采血者检查把关,不足之处再补充,切实落到实处。根据献血者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理解能力的不同,可采用口头、书面、现场讲解等各种形式相结合,各有侧重点。
2.3 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
2.3.1 献血前健康教育 向献血者详细介绍采血人员、体检者、采血环境及所用耗材,告知他们都是技术精湛的专业技术人员,所用耗材都是一次性的且符合国家标准的。献血者最怕献血后影响身体健康,传染上输血传播性疾病,可以向他们介绍多次献血的例子,使其了解并深信健康适龄公民在医生的指导和监护下适量献血不仅不会损害身体健康,还可促进新陈代谢,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及癌症,定期献血不但可以挽救亟待输血病人的生命,而且可起到定期检查身体,提高生存质量作用。献血不但帮助他人,而且还可帮助自己和家人[3]。讲解献血前查体的注意事项,各项检查结果是否符合献血标准。
2.3.2 献血过程中的健康教育 保证穿刺一次成功,嘱献血者握拳、松替进行,头靠沙发,尽量保持情绪稳定、放松。讲解血液的组成成分,占体重的比例,顺便讲些献血者感兴趣、轻松的话题。献血者献血时,始终需要保持心情愉快和充满荣誉感。在护士的指导下进行双臂肘部的卫生清洗,入座采血时,需配合采血护士核问回答姓名、年龄、血型。将肘部血管暴露比较好的手臂放好,被采血的手臂放置位置尽量与心脏呈一水平线,以保持血流通畅。在采血进程中,全身放松,避免造成皮肤或肌肉收缩而影响进针所产生的过度痛感,同时可主动向护士咨询有关献血方面的知识,以增进对献血知识的了解。此外,在献血中须保持适度的安静,以减少不必要的烦躁感。倘若出现心慌、气闷、出冷汗、口渴或坐不住等感觉时,应立即告诉采血护士或巡回医生,以便采取处理措施。因血管较细或血流不畅时,需按护士要求予以积极配合,在整个采血过程中,手臂不可随便运动[4]。
2.3.3 献血后的健康教育 交待注意事项,按压针眼10分钟,24小时内避免针眼处沾水,保持针眼处清洁,以防感染。注意饮食搭配,适当补充营养,吃些瘦肉、蛋、奶、豆制品、蔬菜、水果,献血后当天不要参加剧烈运动或通宵娱乐活动[1]。
3 讨论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对献血者实施健康教育,是切实以献血者为中心的具体体现,是提高服务质量,提高血站工作人员在献血者心目中的地位及信任度,改变工作人员形象的重要举措。明确健康教育的目的,使工作人员主动自觉地做好各项工作,实现对献血者的心理保健,满足献血者的心理需求,消除献血者不良心理反应,对献血事业的发展起到增效作用,同时对周围陪同人员起到健康教育的作用,使他们对献血有正确的认识,完善献血健康教育,有利于采供血医护人员的培养。面对献血健康教育新课题,血站医护人员要不断学习多学科综合知识,使献血健康教育能适应日益发展的无偿献血工作的需要。
参 考 文 献
[1]王文秋,刘作功,王勤友.献血输血500问[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2-20.
[2]包家明,霍杰主编.护理健康教育问答[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1-22.
常见的教育现象范文2
无偿献血是救死扶伤的崇高行为,是人道博爱体现尊重,体贴,关心,爱护献血者,是每个血站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为了更好的为献血者服务,我服务中心特发放调查表,将无偿献血者提出的意见,进行统一整理,评估,促进整体服务水平,培养本站工作人员,以献血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提供优质服务[1]。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我们对110例到采血车献血的献血者进行健康教育,其中男50例,女60例,年龄最小者19岁,最大者47岁,平均年龄32岁。
1.2 研究方法
通过宣传资料、现场采访、会议座谈等形式,了解献血者的思想状态和心理需求进行了健康教育。通过对献血者进行征询和采前采中采后的讲解宣传材料、宣传布标、温馨提示标语进行健康教育。对前来无偿献血者分三个阶段进行健康教育。献血前期,由专职健康教育人员发放人体血液基本知识、献血知识、献血条件与献血前的准备以及国家献血相关政策给献血者阅读,并由护士进行个别指导或集体教育,评估献血者献血前的血液检验结果并进行相应的指导。献血期,由护士询问了解献血者献血前期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准备情况,并进行献血过程中的配合指导,回答献血者提出的问题,密切观察可能出现的不适症状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献血后期,在献血结束后,指导献血者正确按压针眼,告知献血后的饮食、运动、随访和再次献血间隔时间等注意事项,并告知献血者血站的咨询电话。
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献血前健康教育向献血者详细介绍采血人员、体检者、采血环境及所用耗材,告知他们都是技术精湛的专业技术人员,所用耗材都是一次性的且符合国家标准的。献血者最怕献血后影响身体健康,传染上输血传播性疾病,可以向他们介绍多次献血的例子,使其了解并深信健康适龄公民在医生的指导和监护下适量献血不仅不会损害身体健康,还可促进新陈代谢,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及癌症,定期献血不但可以挽救亟待输血病人的生命,讲解献血前查体的注意事项,各项检查结果是否符合献血标准。
2 调查分析内容
将初次献血、再次献血和有人陪同的人数统计。初次献血率=(初次献血者人数/参与调查者总人数)*100%。再次献血率=(再次献血者人数/参与调查者总人数)*100%。有人陪同率=(有人陪同的献血者人数/参?c调查者总人数)*100%。
3 调查结果
健康教育干预组有85?的人进行初次献血,15?的人进行再次献血,51?的人有陪同者。非干预组45?的人进行初次献血,5?的人进行再次献血,21?的人有陪同者。通过对采血车献血的献血者进行健康教育,使初次献血率和再次献血率有所提高,陪同者率也相应提高,无偿献血者对无偿献血知识的掌握和对相关的法律法规的了解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对愿意再次献血、与亲友分享献血经历的人数明显增多,从而使更多的人认识无偿献血和加入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来。
4 讨论
常见的教育现象范文3
关键词:科学教育;幼儿;生活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我们应该以前进的生活提高落后的生活。如何将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运用到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呢,笔者从以下几点来阐述。
一、科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科学
纲要科学领域中多次提到“用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从生活和媒体中幼儿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从身边小事入手”等内容,这是对幼儿科学教育生活化要求的具体体现。例如,班级中的自然角,在自然角中,我们会放一些黄豆发芽的小酸奶杯或种植几颗蚕豆等,让幼儿能每天浇水、观察它们的发芽及生长情况,并把观察到的现象及时记录下来。还有,在幼儿园的种植地里,我们会根据季节与幼儿一起种植一些常见的农作物及蔬菜。例如,葫芦,因为葫芦的品种多样,形状又美观,而且生长周期长,能让幼儿从播种一直观察到长出葫芦并且葫芦成熟这一系列的葫芦生长过程。这一观察对象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便于幼儿观察、欣赏、记录。幼儿通过随时随地的观察获得发现,一目了然地看到了葫芦从葫芦籽到葫芦秧再到爬藤、开花、结果一系列的生长变化过程,并激发了幼儿主动学习探究的兴趣。还有在冬天,幼儿中午睡觉脱衣时,衣服上经常会出现噼啪噼啪的声音,或者是两个小朋友碰一下就会有像触电的感觉。这时,幼儿就会觉得很奇怪,怎么会这样呢,于是我们就展开了讨论:“为什么脱毛衣时会有噼啪噼啪的声音?”幼儿不是很清楚,为了让幼儿能更好地了解什么是静电摩擦,我准备了许多的材料,让幼儿亲自做实验,了解静电摩擦。
春天,池塘里、河里的小蝌蚪长出来了。幼儿就会抓一些小蝌蚪带来园让班级中的其他幼儿一起观察小蝌蚪是如何变成青蛙的。每天,幼儿都会聚在一起观察小蝌蚪的长相,并讨论小蝌蚪吃什么,小朋友还会发现,小蝌蚪先长出了后腿,然后前腿。
二、社会即学校,大自然是科学教育的活教材
陶行知先生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陶行知先生还说过,“大自然、大社会”即是生活,且它们是很好的活教材。我们要教育培养幼儿,社会和大自然就是最好的教材,要注意使用好大自然、社会这一“活教材”。因此,在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带领幼儿走出活动室,走出幼儿园,走向社区,走向社会,走向田野,去大自然中探索种种有趣的现象。在春天,我们利用地域优势,因为我园的斜对面正好是公园,我们就会带领幼儿到公园去寻找春天,观察春天的美景与变化。幼儿在欣赏与观察中会发现,春天到了,迎春花都开了,颜色是黄色的。还有,地上的小草也长出来了,树叶也都长出新叶来了,等等。为了让幼儿认识野菜,我们带领幼儿到公园中去进行挖野菜的社会实践活动,既让幼儿认识马兰头、荠菜,学习挖野菜的本领,又体验到劳动的辛苦与快乐。秋天,收获的季节,我们带领幼儿走进田野,感受认识金灿灿的稻谷,充分享受大自然的恩赐。
除了进入公园内,我们还带领幼儿参观菜场,当幼儿来到菜场后,看到满园的蔬菜和鱼虾时,眼球一下子就被吸引了过去,有的还会指着一些蔬菜说:“这是黄瓜、这是冬瓜、这是萝卜、这是番茄”等等,有的还会用小手去摸一摸。为了让幼儿体验买菜,了解菜场的功能,我们会请幼儿购买一些东西,亲自体验在菜场买菜的生活,同时观察成人间买卖交往的方法,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体验到爸爸妈妈买菜的辛苦,也体验到菜场工作人员的辛劳,增进了幼儿对社会的了解,也增强了幼儿尊敬和爱戴劳动人民的意识,进一步懂得今后要好好珍惜我们的食物!
三、幼儿科学活动应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哲学家杜威说过:儿童有调查和探索的本能,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也是使他们的认识活动得以维持和获得成功的首要前提。同时“教育是为了完满的生活”,教育的目的本是使人生活得更美好。教育应以帮助人们适应现实及将来的社会生活为主要目的,幼儿科学教育也应如此。如,在小班春游活动中,有些幼儿不会打开自己的食品包装,于是回园后,我就设计开展了科学活动“怎样打开食品包装”,让幼儿先认识各种各样的食品,然后请幼儿自己探索打开食品袋的方法,再集体讨论“怎样才能打开包装袋”,目的是让幼儿知道食品包装上都有一个标记,幼儿只要找到标记后就可以撕开来了,最后让幼儿再次探索和品尝。通过活动,幼儿获得了新的经验,还学会了新经验的迁移和运用,并体验到了运用新经验的喜悦,同时更为幼儿以后在生活中能自己打开食品包装,能更好地服务于幼儿的生活。再如小班科学活动“玩具找家”,老师先出示一个找不到家在哭的玩具,请幼儿帮助送玩具宝宝回家,然后让幼儿认识玩具标记图,初步学习一一对应收放玩具。最后,通过躲猫猫游戏,让幼儿巩固把玩具放回原处。通过活动,为幼儿以后玩玩具收拾整理玩具并把玩具放回原处做了很好的准备。还有中班科学活动“各种各样的车”,我们出示《各种各样的车》的教学挂图,让幼儿互相交流各自对车辆的认识,然后一起学习、交流常见车辆的特点与用途,像公共汽车是人们上下班或逛街时都要乘坐的公交车,洒水车是为了清扫马路的车,消防车是知道有哪里着火,专门救火的车,救护车是接送病人或受伤危险的人等等。最后和幼儿一起阅读图书,并了解一些特殊用途车的电话号码,如消防车是119,救护车是120,警车是110。通过活动,幼儿了解了各种常见车的特点与用途,同时知道了以后生活中可以乘坐公交车或出租车,有需要时还可以拨打特殊用途车的电话。但是,平时我们不可以随意拨打这些电话。认识车辆以后,我还开展了科学活动“文明乘车”,让幼儿了解哪些行为在乘车时是正确的,哪些行为在乘车时是不可以出现的,还让幼儿模拟了游戏,学做乘客,并争当文明乘客。通过活动,幼儿了解了乘车时应遵守的一些规则,如在车上不能把手或头伸到外面去,不能在车上跑等。
总之,“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奇怪而又让人探求的东西,幼儿对生活周围的事物充满着好奇,只要我们善于发现、捕捉,就能引导幼儿进行他们喜爱的科学活动,获得他们需要的科学知识,提高幼儿的探索欲与探索精神,真正使幼儿园科学教育既来源于幼儿生活,又能指导幼儿更好地生活。
参考文献:
常见的教育现象范文4
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应包括具有正确评价幼儿心理健康状况的能力、了解幼儿心理特征的能力、情绪自我调节的能力、建立民主和平等的师生关系的能力等几方面。笔者对5所幼儿园的教师通过座谈、观察、填写调查问卷了解到: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不容乐观,工作中对幼儿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并未引起高度重视,同时也没有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往往采取斥责、惩罚、讥讽、冷漠的方法处理幼儿出现的心理问题。
二、原因分析
(一)幼师生在校期间的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水平
独生子女自身存在诸多心理问题倾向,在校学习期间,由于幼师学校缺少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干预,使学生更缺少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的能力,这种能力的缺失直接导致在幼儿园的教学中,对幼儿心理健康缺少针对现象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师本身心理问题的增多,对幼儿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来自于社会、家庭以及教学任务的多样化、复杂化、教育对象年龄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幼儿教师的心理负担越来越重。由于幼儿教师心理问题的增多,又缺乏社会干预和正确的自我调节,把不良的心态带到幼儿园影响了幼儿心理健康。
(三)由于幼儿园工作任务繁重,没有把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提到重要的地位
我国推行的幼儿教育改革在给幼儿园园长、教师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给她们带来不少压力。幼儿园之间的竞争就是教师素质的竞争,幼儿园为提高教师素质,对教师的培训也只是重视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以及弹琴、唱歌、跳舞、朗读、绘画、写字六项基本功的训练,忽视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
三、对策
(一)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用良好的心理影响幼儿
1. 注重幼儿教师在校期间心理素质的养成。要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定期深入幼儿园实际的教学实践,逐渐了解幼儿园的工作环境以及人际关系。同时,要通过开展专题心理辅导和个别心理咨询,使他们的情绪得到调节,建构良好的心理结构,从而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2. 教育行政部门和幼儿园应重视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要保证幼儿教师轻松、愉快地投入工作。幼儿园管理者应充分挖掘每位教师的潜能,给她们提供一个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使教师之间加强相互间的了解,从而降低心理压力。
3. 提高自身心理素质。为了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教师要加强自我的心理卫生保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
(二)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常见的教育现象范文5
1科学领域
在科学领域,“纲要”要求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运用眼、耳、手等多种感官探究问题;学会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并了解生活与环境的关系;关心周围环境,愿意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和行为。科学领域的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在不断更新的,所以对这一领域的知识应该更多地侧重于培养幼儿的探知欲以及对自然的了解和关爱。由于幼儿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和变化的兴趣产生都是无意识的、偶发的和不稳定的,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或家长及时地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的事物、现象和变化规律进行观察,以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为他们创造条件实际参加探究活动;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设计合理的多样的活动、用多种方式进行探索;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他们探索大自然的兴趣,给予他们所能理解的环境知识,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例如,幼儿园大班的科学活动:保护水资源。我们可以提前把问题交给小朋友: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水?这样就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了生活中最常见的水上了,他们通过观察和回忆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然后,我们可以播放光碟“洁净的水”,让小朋友用自己的眼睛看到干净的水来自哪里、洁净的水可以给我们营造一个怎样优美的环境。同时可以看“污浊的水”,这时小朋友的心中就有很强的对比和疑问了:水为什么会变脏了?这样的水能用吗?……此时老师就可以结合图像与幼儿共同探讨污水的危害。既然污水的危害这么大,我们因该怎么保护水资源呢?我们可以事先准备一些污染水和保护水的行为卡片,让小朋友自己来打勾和打叉。在完成活动时,小朋友已经能自己判断如何保护水资源了,并激发了幼儿保护水资源的欲望和环保意识。
2语言领域
在语言领域,“纲要”要求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学习使用适当的、礼貌的语言交往。在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时候可以同时教授他们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讲述环保小故事,帮助他们建立环境情感、形成环保意识。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与情感、经验、思维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可以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丰富幼儿的经验,以提供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有利条件。例如,幼儿园大班的语言活动:垃圾与环境。首先,我们可以让小朋友看大量的垃圾污染环境的图片或视频,鼓励小朋友表达看完图片、视频后的感受以及垃圾有什么害处。知道垃圾有这么多的危害,那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然后,引导幼儿思考并回答:这么多垃圾我们怎样处理呢?同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垃圾,让小朋友判断哪些是可以回收利用的。最后学习儿歌《乱扔垃圾可不好》:“小猴子,蹦蹦跳,爬上大树摘香蕉;吃完香蕉皮乱扔,不讲卫生真糟糕。小花猫,喵喵叫,吃完小鱼胡子翘,鱼刺扔进垃圾筒,讲究卫生妙妙妙。我们所有小朋友,良好习惯要记牢,清洁卫生人人爱,乱扔垃圾可不好。”
3健康领域
在健康领域,“纲要”要求教育幼儿爱清洁、讲卫生、注意保持个人和生活场所的整洁和卫生。健康领域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健康意识,但健康意识的激发必将促使幼儿环保意识的提升。作为一名公民、未来社会的主人,培养幼儿爱整洁和讲卫生的习惯不仅是个人文明行为的养成问题,同时,也是对公共环境的爱护、保护以及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问题。让幼儿从小意识到整洁的家园、绿色的植被、优美的环境是人们身体健康和高品质生活的基础,在健康领域的教育活动为幼儿未来环境素质的发展奠定基础。例如,幼儿园中班的健康活动:我会洗手。首先,请出老师制作的教具“小手娃娃”,让小朋友先了解手的基本特征。给小朋友讲一个不爱洗手的娃娃的故事,告诉小朋友要讲卫生,在饭前、便后都应该洗手。然后带小朋友到水龙头下学习应该怎么样正确洗手:挽袖子—淋湿手—打肥皂—冲干净—甩一甩—擦一擦。在这个过程中要提醒小朋友打肥皂的时候要关上水龙头,节约水资源,同时用一个小盆接洗手水,接满后可以用这个水冲厕所,学会一水多用。
4社会领域
在社会领域,“纲要”要求教育幼儿爱护玩具和其他物品,爱护公物和公共环境。社会领域中包涵了很多生活中常见的,但容易被忽视的行为习惯都与环保技能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垃圾应如何分类减少垃圾污染;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减少噪声污染;如何做一个环保的消费者减少一次性物品的污染等等,这些都需要通过环境教育来提高幼儿的公共道德并萌发环保意识。例如,幼儿园中班的社会活动:减少噪音。首先,播放几段优美的音乐和各种嘈杂的噪声,让孩子感受噪音和乐音的区别,哪种声音更舒适更容易让人接受。接着引导小朋友一起来探讨在生活中哪些物品或场合会有噪声,并提供各种不同的软硬材料来示范或举例。然后让小朋友想办法怎样减少噪音,全班进行交流分享。
5艺术领域
常见的教育现象范文6
一、关注生活,从价值出发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内容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幼儿在教师的支持和引导下,认识周围世界,获得知识、经验的重要途径。扩大幼儿的视野,使幼儿获得早期科学经验的积累。指南中也明确指出,幼儿活动的内容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体现教育内容生活化。
活动片断一:我们身边的话题
在自然角中观察种子发芽的实验时,我们都有会把一些豆类放在水中浸泡,再观察种子发芽的变化过程。可是幼儿会这样表述:“小绿豆和小黄豆变大了,发胖了”。他们很好奇种子的变化,有的幼儿说得更形象化,“因为它们喝了水,吃饱了啊。” “不是,是它们被水浸胖了呀。”这些豆子用水泡过后,就变大了, “它们都鼓起来了”……原来黄豆、绿豆、蚕豆都是因为遇水产生了膨胀现象,幼儿对这种现象不能用科学的概念去描述。
分析:我把幼儿在自然角中关注的话题,设计了一节大班的集体教学活动。为了使活动更加丰富,我上网对膨胀的现象进行了百度查找,了解它的科学概念。再结合幼儿的生活为幼儿设计了物质遇水、遇热和遇热油的产生膨胀现象的科学活动。为了使这个膨胀现象能让幼儿在操作中建构新的概念,在遇水膨胀环节中,我带来了幼儿熟悉的黄豆、绿豆及幼儿平时不喜爱吃的黑木耳。为了让幼儿能更清楚、有效地在课堂上展示其他物质的膨胀现象,我用视频的手段,把生活中常见的爆米花、虾片的膨胀过程,搬到了课堂上,扩大幼儿的学习空间。科学教育活动是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二、关注幼儿,从问题出发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科学的兴趣
《纲要》要求我们“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使幼儿主动地探索,从中获得经验和乐趣。在科学活动中,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选择材料是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条件。为此,我们为幼儿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材料激起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探究科学的欲望和培养科学精神。
活动片段二:感知乒乓球的遇热膨胀
在这一环节中,我问:“这里有两个瘪的乒乓球,你有什么办法让它鼓起来,变回原来的样子?杰杰说:“用手扳一下嘛。”他试了试,不成功。强强说:“用手搓一搓。”这可能也是个不错的办法,可是他试验没有完全成功。“有又快又好的办法吗?”大家陷入沉思。当我班的那个大龄孩子吴比提议:“把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试试。”老师按他的方法作了试验:将瘪的两个乒乓球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它们的变化(放在透明的容器中)。果然,试验成功了,全班幼儿都很兴奋。我又接着追问:“为什么乒乓球放在热水中会鼓起来?”这是一个比较深奥的问题,幼儿又一次陷入沉思。我又作一提示,说“它里面有什么?”(用保鲜袋装空气,引导幼儿说出乒乓球里有空气)“乒乓球里面的空气受热会怎样呢?”
分析:在这一环节中,让幼儿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让幼儿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和猜想来解决问题。“为什么乒乓球放在热水中会鼓起来?”而且在提问时我没有急于告诉幼儿答案,给幼儿一段期望期。由于问题难度比较大,在提问时我视幼儿回答的情况,给予幼儿适当的提示“乒乓球里面有什么呢?”幼儿立即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出判断。
三、关注环境,从经验出发给幼儿学习探究的机会
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幼儿的学习是一个主动获得经验的过程,而幼儿有意义的学习经验往往在一定的环境中获得的。
片断三:再现生活情景
“请你仔细看看桌上的这些东西,它们放在水里会有什么变化呢?”幼儿耐心地等待着,观察着这些平时不起眼的材料被水浸泡后的变化。在集体交流操作结果时,幼儿有条理地回答了三个问题。“我把什么放在了水里?”“发现了什么?”“为什么?”
还有那些爆米花和虾片,它们又是怎么膨胀的呢?和幼儿一起观看了爆米花的膨胀过程。幼儿欢呼雀跃,亲历了再现生活中的情景,看到了膨胀的过程。在活动结束时,又将继续探究的问题抛给了幼儿,“那生活中还有哪些膨胀的现象呢?”
分析:在“遇热和遇热油膨胀现象”中,我把生活中的实例――爆米花、炸虾片用录像的形式“搬”到了课堂上,再现了生活情景。幼儿在活动中,建构新的知识经验,给幼儿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教育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让幼儿联系生活,拓展幼儿的经验。“生活中还有哪些膨胀现象?”让幼儿走出去,看看人们在生活中是怎样利用膨胀现象的。“下次活动我们再来一起找找生活中哪些地方有遇冷膨胀的现象?”又将探究活动继续引向深入,使活动终而不止。在生活中,我们要做个有心人,尽量给他们“活”的教育,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对幼儿进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