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实习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设计实习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设计实习建议

环境设计实习建议范文1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J5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5-0232-01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在设计实践上要有较高水平。但是,目前在国内大多数高等院校,该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上不能充分体现其实践性特征,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与该专业培养人才目标有一定的偏离。如在师资力量上较为薄弱,多是以刚毕业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为主,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授较少;在课程设置上,虽然以设计基础课程代替了传统的造型艺术教学,如素描、色彩等基础课程,但是,在各门课程衔接上不够紧密,缺乏知识的连贯性和延续性。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第一,课堂以讲授知识为主,实践操作为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殊性正在于其实践性,学生在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后必须参加设计实践活动,在设计实战中迅速掌握该专业技能。但是很多高校该专业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制定却是以课堂讲授为主,实践环节只安排一小部分,甚至没有实践课时安排,无法满足该专业实践性的要求,老师和学生只能面对黑板纸上谈兵,不能把设计活动真正落实到实践中来。

第二,设计工作室利用率不高。目前大多数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都有工作室的设置,但是工作室的利用情况并不乐观。有的工作室管理存在不合理现象,学生无法使用工作室的情况也不在少数,甚至有的长期关闭,机器设备闲置,造成资源浪费。

第三,缺少实际设计项目。能够让学生进行实习实践活动的设计项目太少,学生只能从老师讲授的课堂知识中获取间接经验,远不能满足学生实践锻炼的要求,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不能很好地与设计工作衔接。

二、实践教学模式改进探索

第一,重新调整培养方案,增加实践环节和比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方案要体现其实践性特色,增加专业实践环节和比重。虽然该专业借鉴了传统造型艺术专业实践培养方案,比如写生、专业考察实践环节,但是仅有这两个基础性的实践是不够的,应更多地增加各门课程内的实践环节。比如专业实习环节,让学生阶段性的到社会企业中实践,积累实际设计经验,再回到学校与老师同学相互交流学习,与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相互融合渗透,这样的实习环节可以在高年级学生中多次安排;增加课程设计环节,老师给学生布置一个或多个设计主题,学生根据这个主题进行市场调研,掌握市场设计动态,充分发挥主观设计能力,并把设计方案表现出来,这个实践环节可以多次安排,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循环实践并总结经验,快速提高自身设计能力。

第二,提高设计工作室的使用率,增加学生在工作室中参与设计的实践机会。一般情况下,工作室是由一位专业知识和实践设计经验丰富的教授作为负责人,其领导两至三名高学历且有一定设计经验的专业老师共同组建成一个核心设计团队,学生自愿进入工作室学习,参与到老师的设计项目中来,以获得直接的实践经验,提高实际设计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应充分利用现有工作室的软硬件资源,可以以团队合作或个人方式承接一些大大小小的设计项目,甚至是校园内学生个体的小型设计订单,都可以把它们引入到工作室中来完成。

第三,以学校或学院名义承接实际设计项目,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项目中来。除了增加课程内实践环节和提高工作室利用率之外,以学校或学院名义承接的一些大型设计项目或校企合作的社会项目,也能为学生提供诸多参与实际设计项目的学习机会。每个项目或课题可以带领多名学生参与,利用学生课外时间,针对学生专业特长进行人员合理安排。由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综合了多种专业知识,教师需要以多种方法进行立体研究,借助相关教学研究课题,指导性地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和调整知识结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案,使实践教学的开展更符合教学的客观规律,适应现代设计教学的要求。

总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不能简单地参照传统教学模式,应最大限度地给予该专业发展的自由空间,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加大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外,走进实际设计项目中去,真正体现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性。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现阶段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重点,加强教学实践模式的开展,在笔者所在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取得了明显成效。实践教学的开展激发了学生对专业的热情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实践训练,学生全程体验实践项目的各个环节,既完成了规定的知识构建,又提升了综合实践能力,更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对于学生感受市场、感受社会,毕业后顺利走上环境艺术设计师的岗位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环境设计实习建议范文2

20世纪20年代初期,中国高等教育逐渐形成以公立高校为主,民办和私立高校并存的局面。1987年以后,现代社会的高学历化催生和促进了三本院校的发展。三本教育与一本教育、二本教育和专科教育相比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较为迅速。挖掘与提升三本教育的优势和突出三本教育的特点是提升三本教育质量、增强三本院校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以及促进三本院校毕业生就业的有效手段。这是办学者、教育者和社会公共教育机构共同的责任。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年轻的专业,房地产业的发展为环艺设计专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每年报考人数的增加,环艺设计专业未来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就业压力大。要想改善这种状况,应该加强和改善三本院校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教学和职业道德培养的教育。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结合专业理论、专业表现和专业实践的培养综合能力的专业。各个高等院校由于教学目标的不同,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安排也有所不同,其中有的将专业理论、专业表现和专业实践并重,还有的轻专业理论、重专业表现和专业实践。笔者认为,根据三本院校环境艺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师资力量和生源情况,应该采用以专业实践课程为主、专业理论和专业表现为辅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模式,这样可以使三本院校在与其他院校的竞争中,凸显本校以市场需求为专业培养目标,以学生自身的发展为主体的办学特色和优势。

专业实践课程将学生的设计能力和设计的实现能力相结合,培养的是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如果没有或只有很少的实践课程的指导和补充,学生对环境艺术设计的理解只会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把多维的环艺设计实践课程适当地安排到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表现课程中,把抽象的设计具象化并发现和解决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之后再对设计进行反观,就可以避免在设计中有错误或不合理的因素出现。理论、表现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并且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积极性的调动对三本院校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实践能力教学的目的是结合设计使学生可以识别和应用材料,了解施工工艺及进行工程项目管理。这样既可以强化学生对环艺设计理论内容的认知,为环艺设计的知识扩展创造条件,又是对设计内容的合理性和可实施性的验证。只有通晓整个设计流程的各个环节,才能进行有效的创新,才能言之有物,提出切实可行的创新思路。重视实践能力的教学所带来的益处,从短期来讲,可以提升学生的竞争力,使学生所学知识可直接与企业接轨,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从长期来讲,以实践为依托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通过理论知识的不断深化和创新思维的活跃,可以使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发展更加完善,并不断提升设计高度,从而达到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改善人们生活环境的目的。环境艺术设计是设计师对人们生活环境的创造或改造,因此环艺设计师有为人们创造美好生存环境的义务和责任,他们是人们生活方式的缔造者和引领者。设计师本身的素质和职业道德将对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产生重要影响。对于在校的大学生来说,“教育即生长”,学校应不只注重在专业技能上对学生的培养,同样应该重视在价值认知上对学生的引导和培养。因此,教育者应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设计价值观,这样创造出的环境才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也是可以与社会同生长的。

高校教师应该倡导学生带着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社会的良心进行设计创作;倡导学生对待设计要有责任心,对待客户要有耐心;倡导学生为人们创造安全、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倡导学生的设计是生态的、环保的和可持续的。环境艺术设计不是个人的行为,它是很多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叠加。环艺设计师的作品就是这些因素的物象化。设计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对于未来的环境艺术设计发展意义重大,未来环艺设计专业教育是这两方面不断深化的过程。三本院校的培养目的不仅是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更重要的是实现每位学生自身的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通过专业实践教学和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充分了解自身特点、发展自己,使得教学与教育相辅相成。

作者:王一名

环境设计实习建议范文3

论文摘要:人居环境是人类与自然之间发生联系和作用的中介,人的生产生活以及具体的人居环境建设活动都离不开更为广阔的自然背景。因此,在实践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以科学的发展观践行大自然的生存法则,达到所谓的“天人合一”,人居环境学的系统思维给了景观设计以理论的指导。

研究当今各种城市环境景观形态设计失败的原因,多为设计脱离了人类作为环境的主人的行为感受和需求,或为忽略了当地环境的生态规律。21世纪的社会要求我们更加关注“人”,但又不能一味的满足“人”的欲求,而是从人的需求出发,创造符合生态发展规律的生活方式。而“人居环境科学”(The Science of Human Settlements)正是一门以人类聚居(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更好地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这为景观设计带来了指导方法,使得对环境的理解更为人性化和合理化。

一、人居环境学发展原则

依据吴良镛院士所著的《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我们可以得知人居环境的概念及其构成。引用其书中观点,人居环境,是人类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而人居环境科学就是围绕地区的开发、城乡发展及诸多问题进行研究的学科群,它是联贯一切与人类居住环境的形成与发展有关的,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新的学科体系,研究对象即是人居环境。

1、人居环境的框架及原则

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人居环境研究以满足“人类居住”的需要为目的。就内容而言,人居环境包括五大系统: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其中,“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是两个基本系统,“居住系统”与“支撑系统”则是人工创造与建设的结果。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和谐与矛盾共生,人类必须面对现实,与自然和平共处,保护和利用自然,妥善的解决矛盾就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

在任何一个聚居环境中,这五个系统都综合的存在着,五大系统也各有基础科学的内涵。在人居环境科学研究中,建筑师、规划师和一切参与人居环境建设的科学工作者都要自觉的选择若干系统进行交叉组合。另一个方面,根据中国存在的实际问题和人居环境研究的实际情况,也可将人居环境科学范围简化为全球、区域、城市、社区、建筑等五大层次。

对于人居环境的建设大概有几个方面的要求:提高生态的意识;与经济良性互动;发展科技;重视发展整体利益;与艺术的创造相结合等。

2、人居环境学的系统性

人居环境学是涉及人居环境的有关科学。与“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学”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总的来说,它们都以环境为研究对象,但各自的研究范围、内容、与侧重点及所采取的手段并不一致。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涉及的是具体的科学技术问题,全球变暖、臭氧空洞的产生等,而人居环境科学关心的则不仅是如何把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引入人类聚居形态,对五大系统的各个层次的人工与自然环境的相关内容均应引入到规划中去,用以提高环境质量、形成宜人的居住氛围。

从人居环境不同方面可以有不同的学科核心和学科体系,就人居环境的物质建设、规划实际来说,则可以以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三位一体,构成人居环境科学的大系统中的主导专业。依据我国的情况,当前大规模建设实践需要面向21世纪的建筑发展,宜将这三者融贯综合的进行规划设计与研究。

人居环境科学是一个学科群,人居环境科学是发展的,永远处于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其融合与发展离不开运用多种相关学科的成果,特别要借各自相邻学科的渗透和展扩,来创造性的解决繁杂的实践中的问题。因此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庞大的系统科学,研究建筑、城市、以至区域等的人居环境科学,也应当被视为一种关于整体与整体性的科学,目标就是获得整体的协调发展。若能将此系统的设计原则贯彻在景观设计上,也同样将具有高瞻远瞩的发展潜力。

二、景观设计原则

景观设计虽然是建立在环境艺术设计概念之上的设计门类,但它所蕴涵的内容却涉及到美、建筑、园林和城市规划四个方面。景观设计最通俗的解释就是美化环境景色,可以说是以塑造建筑的外部空间的视觉形象为主要内容的艺术设计。这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环境系统设计,它的环境系统是以园林设计所涵盖的内容为基础,设计概念是以城市规划设计总揽全局的思维方法为主导,其设计系统是以美术与建筑专业的构成要素为主体。

同样是一门兼具多学科知识的交叉学科,建立在人居环境学的系统框架之内,景观设计同样需要贯彻整体的系统思维,以面对21世纪下,对环境的综合发展要求。在第20届建筑师大会上,吴良镛院士在《世纪之交展望建筑学未来》的报告中指出:广义的建筑应走向建筑、地景、城市规划的融合。他所谓的地景,即景观设计,用景观设计的手段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是必然趋势,而景观设计也就成为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转贴于  1、景观设计的人性化原则

景观设计要做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原则,就要求设计者必须在充分了解所住居民的年龄结构、职业、生活、工作习惯、生理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人性化设计。目前我国许多居住区内园林绿化在很多方面忽略了这一点。比如:有的楼盘用绿地做隔离带,却忽视了人们生活的方便,两分钟的路程可能得走上十几分钟,导致许多人直接从绿化带穿过,破坏了绿化;有的居住区绿化设计没有把残疾人的行为考虑进去,给残疾人的出行带来不便;有的居住区没有为老人和幼儿开辟专用活动场地;有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粗糙,没能真正、准确地创造人们所需环境。

根据奥斯卡纽曼所作的人们行为活动与城市形体环境关系的研究,认为人的各种行为活动要有相应的领域,他提出了由私密性空间、半私密性空间、半公共空间及公共空间构成的空间体系设想。运用在居住区园林环境设计中,就是要按照人们的不同需求和不同的活动内容,适当地进行区域的划分,以适应不同年龄层、不同兴趣群和不同文化层的人们开展社交和活动的需要,既要有综合的集中空间,又要有适合集体和个人的分散性活动空间,空间类型尽可能丰富,以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

例如:调查表明,当前居住区的绿地空间,老年人日常使用率最高。老年人的活动特点是以我国特有的各种健身功、舞、拳、剑等群体活动和小范围的交往、谈心等活动为主,为满足这些需求,应有针对性地以山、水、绿篱、树丛或建筑小品进行隔离,形成相对独立且视线干扰小的绿地空间。

2、景观设计的生态持续性原则

人居环境学是以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相结合的综合构成,它是尺度不一、形式不一的综合构成。人们的生活与人工环境之密切不难理解,但与自然环境的密切性却往往受到忽视。1872年美国建立的黄石公园,第一次公开确认原始荒野是文明生活的象征,不能不顾后果的把自然环境仅仅用于经济开发,因为风景也是一种社会文化资源,也是一种生态资源。被称为上个世纪最后一位伟大的人文主义者——芒福德,进一步指出:如果环境文化已经深入人心,我们的审美观念就不会只停留在一些风景名胜震撼人心的地貌上,而应该同等对待大地的每一个角落,还必须强调绿色空间不仅是为了游憩和观赏,更重要的是为了人作为自然的一贯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从生态学的角度把人类看作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强调生物的总体和环境的作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一起构成了一个实体,所有的需要都从这个人居环境取得,因此,不能只着眼于它的各个部分建设,还要达到整体的完满,既达到作为“生物的人”在这个生物圈内存在的条件的满足,又达到作为“社会的人”在社会文化环境中需要的条件的满足。因此,人工建设必然以人居环境的和谐作为前提和目的,园林景观设计实践同样不例外。

新时代的园林景观设计, 赋予新的形式、材料、科技、革新的同时, 传统的民族文化及特征需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中国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卓越的园林文化遗产是现代风景园林师的宝贵财富,其中蕴涵的自然文化理念、园

林生态美学和再现地域景观的手法, 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借鉴, 并融会贯通于实践之中。

三、结语

21世纪我们面对的将是一个全球性的生态意识觉醒,并开始进入积极行动的时代。人居环境是人类与自然之间发生联系和作用中介,人居环境建设本身就是人与自然相联系和作用的一种形式,理想的人居环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或如古语所云“天人合一”。因此,现代的景观设计应积极为居民创造舒适宜人的室外公共空间及私密性空间,以及符合各年龄层居民行为特点的景观环境活动空间,加强居民与绿地的联系,调动居民参与景观环境设计与管理的积极性。在发挥景观环境、景观功能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城市住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满足居民进行社会性活动的需要,保持和发展其地域文化传统,共同营造人居环境的和谐美好。

参考文献

[1] 吴良镛.关于人居环境科学.城市发展研究.1996 (1) 1.

[2] 吴良镛.芒福德的学术思想及其对人居环境学建设的启示.城市规划.1996.1.

环境设计实习建议范文4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在移动网络有效获取信息将会变得愈发的困难。个性化推荐技术的提出与应用,使得传统Internet上信息过载的局面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缓解。本文在现有的推荐算法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一种基于用户分类与记录可信度加权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并使用J2ME技术设计了一个移动网络个性化推荐原型系统。

 

【关键词】个性化推荐;移动网络;J2ME;协同过滤;记录可信度

1.引言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国内3G牌照发放后,移动互联网用户增长迅速。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0此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2年上半年中国互联网电脑网民规模达到5.38亿,而手机网民数量将达到3.88亿。据DDCI互联网数据中心预测,到2013年中国手机网民将达7.2亿,首次超越电脑网民[1]。随之而来的是移动互联网上各类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使得人们通过移动网络获取信息更加方便的同时,也使得人们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愈发的困难。

 

为解决Internet上信息淹没的现状,个性化推荐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针对移动互联网的特殊性,本文把传统Internet上个性化推荐技术应用到移动互联网上,提出了移动个性化推荐的离线解决方案,并且设计了基于J2ME的移动个性化推荐系统。

 

2.ATC与CF结合的推荐模型

2.1 相关技术概述

为解决文本分类中人为因素的影响,自动文本分类(Automatic Text Cat-egorization)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与应用。目前比较常用的有KNN,朴素贝叶斯分类,SVM等分类方法。这些方法都是建立在统计学的基础上,通过特征提取来标注文本文档,建立文档模型后不同的方法应用不同的分类器来进行文本分来处理。文本分类建立在大量文档的基础之上,从而消除了不同的人对文档文类不同的分歧,使得分类过程不受人为因素的影响。

 

协同过滤(Collaborative Filt-ering,CF),又称协作型过滤,是在信息过滤与信息发现领域非常受欢迎的技术。一个协作型过滤算法通常的做法是对一大群人进行搜索,从中找出与当前用户喜好相同的一小群人,并且对这些人的偏好内容进行考察,将结果组合起来构造出一个经过排名的推荐列表[2]。协同过滤技术分为基于用户相似性的协同过滤(User-based),基于推荐项目的协同过滤(Item-based)与基于模型的协同过滤(Model-based)三种基本方式。User-based协同过滤是发现相似用户群体,根据相似用户的浏览记录来进行兴趣发现并推荐给用户;Item-based协同过滤计算推荐项目之间的相似性,把与用户以前浏览的项目相似的项目推荐给用户;Model-based协同过滤首先建立个性化推荐的数学模型,根据数学模型来计算推荐集。

 

本文主要应用朴素贝叶斯分类器与基于项目的协同过滤算法来构建移动网络的个性化推荐系统。

2.2 个性化推荐模型

基于J2ME的移动网络个性化信息推荐系统整体架构如图1所示,系统模型基于C/S结构设计,客户端采用J2ME技术实现手机客户端信息浏览系统,服务器端采用Servlet实现。

 

由图1可以看出推荐模型可以分为四个主要部分:

1)用户信息采集分为显性的信息采集与隐性信息采集方式。显性的信息采集方式为在用户的终端浏览界面设置信息反馈栏目,在该栏目中用户可以设置自己的使用偏好信息;隐性的信息采集方式为根据用户对信息的浏览时间,对信息是否保存,对信息是否转发等情况对信息内容做出隐性的评价。本文使用5分制规则,对信息保存,转发评分为5分,根据用户对信息浏览时间的长短为信息设置1-5分的分值。

 

2)信息系统主要负责添加推荐信息,在此过程中使用朴素贝叶斯文本分类器对文本类别进行划分。

3)个性化推荐引擎采用基于用户背景信息分类与历史记录可信度加权的Item-Based协同过滤算法产生推荐信息集。

4)终端系统采用基于J2ME技术实现,提供信息浏览与用户偏好采集功能等。

2.3 朴素贝叶斯文本分类

文本分类是将未知的文本类型划分到规定好的类别中,从而降低人为因素的影响。朴素贝叶斯分类以古典数学理论为基础,分类效率稳定,同时模型构建简单,性能优越。因此本文选取朴素贝叶斯分类器作为文本分类的工具。

 

本文使用的基于朴素贝叶斯分类的文本分类过程如下:

(1)训练文本的向量空间表示

生成向量空间模型的步骤有文本分词处理,除去停用词,特征选择等。经过各个阶段,最终将确定一组特征词作为特征词空间W={w1,w2,w3,…,wm},w表示特征词。将文本映射到该组特征词空间,使文本的表示形如T(A)={pA1,pA2,pA3,…,pAm},pAi为文档频率法表示词wi在文档A上的权重。pAi还可以通过信息增益法,开方拟合检验等其他方法表示[3]。

 

(2)计算每个特征词所属类别的概概率分布

计算每个特征词属于每个类别的概率,具体计算方法:分别计算每类文件的质心,并计算出每个词能够代表每个类别的概率,最终形成如表1所示的特征词-文本类别对应矩阵。关于文件集质心的计算可以参考文献[4][5]。

 

(3)向量空间模型的形成

根据已选定的特征词空间,将待分类文本映射到特征词空间中,使其表示为向量空间形式:T(X)={pX1,pX2,pX3…pXm}。

(4)根据特征词的概率分布情况,计算待分类文本所属类别的概率

确定待分类文本T(X)属于分类Ck(Ck∈{C1,C2,C3…Cn})的概率R(k),R(k)的计算方法如公式1所示。

(公式1)

(5)确定待分类文本的类别

按(4)中所提计算公式分别计算待分类文本属于每个类别的概率R(k),具有最大值R(k)的类别即为该待分类文本的最终分类。

环境设计实习建议范文5

关键词:启发式;课程体系;教师;景观小品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6-0160-03

我国传统教学模式主要依赖于按部就班的课时,以及对书本知识的传授。人们根本不重视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方式,没有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们自己去探索。学生乐于以最简单的方式追随大众的方式,他们认为社会的流行趋势在于人们一窝蜂的向往,这就形成大家相互抄袭相互借鉴的可能性。可是,唯有不从众者,才能脱颖而出(庄子)。教师则侧重方案指导,通过改图来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但是往往会忽视间接的灌输自身对该方案的理解,这也会导致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反而使学生缺少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自我探索的精神。封闭每个设计师自己潜在独特的个性化本质,这也是当代设计师最重要的元素之一。这些存在的瑕疵近年来一直困扰着环境设计专业本科教学团队。就这一问题,本文提出“启发式教育”的研究形教学,更强调个性化教育,通过Stuart G.English所提出反思性实践思考模式[1]结构参与到《景观小品》实践课程体系中,与“启发式教育”相结合,帮助环境艺术设计学生探寻设计之路。

《景观小品》是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本科环境设计系主干课程之一,课程总学时达86小时,学分达3.5分,历时6周,为景观学系本科阶段比重大的课程;这一课程、课时分配,体现了广西师范大学设计专业注重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设计操作的教学方针,并为设计机构提供设计人才的办学思路。其目的不仅仅是使大学生学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让大学生们学会如何适应新的环境,并不断自我创新自我发展能力。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其缺陷也是不言而喻的――即在面对不断发展的社会环境时,以做到在当代社会对设计影响的前提下,如何教育学生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创造,在探索过程中做到可持续发展的设计。

笔者曾在西方一些大学的教育学习过程中,观察并深刻体会到西方的设计教育更注重“项目制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的教学模式。他不同于国内高校的设计教学。“启发式教育”的思辨过程是知识发现与再创造的一个不可替代的过程[2]。借助这种认知机制才能强调以学生不同的个性和对问题不同的观念为基础,辅助他们去用自己独特的视野和启发个性化的思维,在教师的辅助下自然地寻求探索多样化的设计并创造价值。

一、“启发式教育”理念的提出

无需置疑,“启发式教育”首先解决了“速成教育”。笔者所作的第一步是明确本科教学与硕士博士教学不同之处。并发现本科学生重点在于运用实践练习,但也不能缺少理论方法的输入。那么启发式教学首先解决了速成练于研究价值的第一步,但是并未触及其操作层面。笔者认为,启发式教学并非完全摒弃项目制教学而走向难以把握的“个性”教学思路,而是把教“方法”重于练“方案”形成一个环线去探索研究设计,从不同阶段启发学生的创造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加构“反思性实践模式”。并据此构建了启发式教学操作的理论框架,如图1。

以此“个性化模式”为理论依据,教改内容提出了启发式教学教改理念,即景观小品教学以“启发式教育”为主要教学模式。以方法为主线、项目制为载体,区别传统设计学院“机械讲授”和“模仿设计”的模式与理念。

二、“启发式教育”模式框架

在启发式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为发现学习方式,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在问题的引导和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借助规划设计思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成规划设计任务以及相关知识框架构件。以景观小品设计教学为例,主要以团队形式完成。整个教学逐步主要包括:

1.策划(Design Brief)。在我们准备做的时候,对问题的分析、战略计划的一个项目策划。不论是对于学生还是教师,课前策划和项目策划都很重要。一种简单的设计是由一个代表或设计总监对项目展开一份书面文件。该文件就是设计策划,重点是对项目所期望的设计结果――而不是美学。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然后据此设计一系列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问题,这些问题层层递进,相互渗透,逐步向教学目标逼近。学生则应该针对景观小品所处场所问题和特定的环境设计类型与之关联,如调度、与客户联系(运用角色互换法)、时间分配和划分工作量等。这也能从中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为日后在工作中与团队配合做练习。

2.研究(Research),区别哪些是需要在计划前发现。这也是一个设计价值的体现,它是整个方案设计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通常设计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很多重要的机构,例如,该项目的定义、目的和设计研究的作用还不是很清楚。有的学生做出来的作品虽然很好,却缺乏思考和在形式化的过程中限制了研究的价值[3]。这时候,教师应从不同方向启发引导学生去探索,收集与程序相关联的数据。其中包含技术限制材料和工艺的运用,这将是能动性与经验的关联,并确定其信息来源是否准确。但是,学生收集的信息往往是纯粹的功能――“刚刚好够用”。这需要更进一步的探索发现,学生可以从书本网络对相关方案的研究,如景观小品亭子,了解亭子的发展历史。从古代的八角亭发展到现代的公交车亭,以及今后发展间所需注意的相关规范。教师可从相关的规范、法规作为切入点去教学。教师所给予的不是答案的准确性,而是帮助学生从多角度、特殊情况、问题分析或一定机遇下的定义整合方案的多元化。例如,通过从多角度设计问题综合思维导图作为创造性思维的工具,在不同情况下启发学生们了解设计创新的方式。但这也有可能导致学生对项目定义变得模糊不清,设计人员需要能够保持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容忍量[4],同时也是发展战略,以重新集中新的观念继续探索。

3.概念――行动和观察,着重于方案成败的可能环节。行动指像草图、造型和制作过程在计划中的实施。这也许是方案的多元化和能动性。课题的训练是当有了一个既定目标,其中心任务就是如何采用最适当的方法来实现此目标,所以,专业实践的任务就是在探索过程中运用创造性思维方法、专业领域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来解决问题,最终实现目标。具体解决包括:景观小品设计尺度深化、空间的深化、景观的深化等问题,通过适当的方法和操作进行评估。

4.反射――评价和反思,反射是一个重要的补充,因为它有助于理清观察与思考两者的关系。理论和实践都是通过学习产生直接的关系,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推动理论。因此,反思起源于直接经验情境中所产生的怀疑和困惑,反思会引起有目的的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行动。反思同样也具有连续性的特点,其目的是得出结论。在环境设计中,这种创造性配对空间与解空间的活动问题或是客观题与主观欣赏相结合的创造性活动。这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必须通过反思性实践关心自己的意识发展,反映评价的结果。

景观小品教学需要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性,激发学生的设计积极性(通过“启发式教学”模式的6个环节),提高学生的创作实践性。上述“启发式教学”体系的建设以实践教学3次,并得到了较为积极的呈现和反馈。基本都运用在景观小品课程体系中。6个环节的运用时间基本上与《景观小品》教学时间相对应,在初期阶段侧重一周解决一个景观小品方案,到课程后期,小型景观方案实践运用中侧重灵活运用与掌握。总之,本次教学改革目标是通过景观小品设计教学对6个环节的把握,形成“启发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我探索、有条理地创造训练,鼓励教师在教学设计结果的创造性和多元性,并能用这种方法一通百通。该模式已经在其他类型的园林设计中进行新的有效尝试,并希望将来以跨学科的知识融入到更多专业中。本次实验教学改革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在方案设计中积极探讨研究的战略方式,摒弃盲目跟随西方现论。

参考文献:

[1]Stuart G.English. Proceedings of DRS2008[Z].Design Research Society Biennial Conference,Sheffield,UK,16-19 July 2008.

[2]Ruhul A.Sarker,Hussein A.Abbass and Charles S.Newtown. Heuristics and Optimization for Knowledge Discovery[Z].Hershey:IDEA Group Pub-lishing,2002.

[3]Kimbell.L(2007)Wicked Problems and the Tolerance of Ambiguity.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esign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Z].Imperial College,London 4-7 January.

环境设计实习建议范文6

关键词:独立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构与实践

一、背景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国内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发展到今天,本科、高职、高专、电大等院校中都没置有该专业,20多年的时间里,学生人数激增。然而,这种过快的增长趋势背后存在着很多严重的问题,其中就包括教育体制改革跟不上人才培养目标,导致大批学生设计能力参差不齐,整体水平大不如前。在扩招的大背景下,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应在人才培养定位和专业课程设置上突显自己的特色,并就自身具备的条件和能力制定出适合培养学生向地域性和区域性发展和服务的专业培养计划。根据教育部(2003)8号文件规定,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应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我院也正是按照文件中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要求,突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特色,适应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采用了3+1的人才培养模式,建构专业主干课程体系,加强学生的实践应用教学环节,使我院的环境艺术专业人才培养具有自身特色并具有较强的地方和区域就业实力。

二、专业主干课程体系的建构

对于国内大部分院校中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而言,一年级的专业基础课是为了设计入门做引导;二年级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是把学生带进专业设计领域;三年级的专业主干课则是加强和拓展学生的专业设计能力;四年级的课程主要训练综合设计、表达和应用能力,为职业设计师奠定扎实的基础。

通过二年级的专业学习和训练,大部分学生能够初步进入专业学习领域,但是他们对于各门课程的知识掌握相对零散,不能够有机地将各门课程进行联系和交融。我们通过三年级的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使学生尽快了解到各课程之间的联系,并能够运用各门课程的知识形成自身的理论和应用体系。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有效地并在轻松的学习状态中融会贯通各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并且能够让学生懂得怎么运用这些理论知识于实际工作。

1.课程体系的建构

针对独立学院专业设置的要求,以及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我院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三年级课程进行了体系的建构,见表1。这个体系把三年级的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技术基础课程等有机联系在一起,并将各门课程进行有序的交叉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三年级的专业主干课程体系主要以景观设计ⅱ、景观设计ⅲ以及园林设计、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为重点教学内容,同时把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中的建筑装饰构造、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工程概预算及施工管理等课程融入到专业主干课程里面去,加强学生在专业主干设计课程中的的工程技术分析和应用能力。此外,还将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制图基础课程中的auto cad、3d max、photoshop和设计基础课程中的构成设计、表现技法、模型设计与制作等课程继续作为三年级专业主干课程的支撑,使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地加强专业知识的掌握,并逐步了解综合运用各门课程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实践与应用

以我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三年级上学期的课程来说明体系建构的过程和内容。三年级上学期的专业主干课核心课程是景观设计ⅱ,以这门课程为重点教学内容,贯穿整个学期。景观设计ⅱ的主要设计内容是针对我院的一块空地做规划和景观设计,学习成果以图纸作为主要的表现形式。建构的体系中专业主干课程的设计内容和以往该课程设计内容不同的地方就在于:第一,以往的设计课程总是模拟课题,教师给出原图纸,学生按照任务书的要求进行设计,而课程体系中经过几番教学改革,我们选用的是真实场地进行景观设计,并且场地基地图需要学生运用低年级学过的建筑测量学来进行场地测量,然后绘制出场地基地图,再在图纸上进行设计。第二,在景观设计ⅱ进行课程教学的同时,我们设置了建筑装饰构造和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两门课程进行交叉教学。对于学生在景观设计ⅱ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地面铺装材料和构造,景观设施和小品材料和构造等实际问题时,都要求他们运用建筑装饰构造和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两门课程中所学内容,对上述问题进行市场调查和实地实例分析,最后形成的调查报告内容将成为解决景观设计中涉及到的材料和构造等方面的问题的支撑材料,并促使学生正确认识材料和构造,确定设计图纸中各种景观要素的材料和构造的选择。

此外,在装饰材料和施工工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进行市场考察和实地实例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后,把对材料和构造的认识应用到景观设计ⅱ的模型设计和制作中去,并在模型设计与制作时,对学生再次强调各类材料的特性、各种胶结材料的选择、细部连接构造、模型制作工艺等,让他们在做模型时体验材料和工艺的知识应用过程。学生从市场考察、材料采购到按照景观设计ⅱ成果图纸进行模型设计与制作的整个过程中,能够较整体地掌握学习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