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安全经营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安全经营分析范文1
学校必须积极主动地取得所在地各部门、各单位的大力支持,为学校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周边环境。
1.与派出所、街道办、工商管理等部门和单位密切配合,整顿网吧、游戏厅等不适合学生进入的娱乐场所,收回了出租的门面房,保证了校园的安全区域。2.区教育局和区公安分局为我校派驻警务特派员,加强了学校的安保力量。3.与交警部门联系,在校门口道路增设减速带,增设斑马线、警示牌等交通安全设施;团结二路上下学定时单行线;遇重大考试。丰镐一坊两路口进行交通管制。4.安装校园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并将监控接入公安的天网系统。5.学校与有关部门保持密切联系,经常互相走访,加强沟通,共同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二、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牢筑内部安全堡垒
(一) 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校园安全责任。
学校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校领导、处室主任、年级主任、班主任、任课教师安全责任体制,培养了全体教师参与的安全工作队伍,形成群防群治、齐抓共管的安全网络。学校每年与全校教师签订安全责任书。分层明确责任,把责任落实到人;学校与学生及家长签订安全责任书。明晰安全责任。
(二) 完善校园安全管理制度,确保校园安全常抓不懈。
学校建立健全了《安全工作制度》等23种安全规章制度,健全学校安全预警机制,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完善事故预防措施,用制度管人,用制度去实施学校安全管理工作,进行量化管理。通过这些制度的制定、完善和实施,明确了全体师生的安全责任,规范了学生的行为。师生普遍树立起较牢固的安全防范意识,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三) 加强校园管理,构筑基础防线。
1.加强门卫管理,构建重点防线。学校严格执行门禁制度,实行24小时值班,对外来人员进行登记,门口增设家长接待室,禁止外来闲杂人员进入校园。白天实行封闭式管理,夜晚10:00至第二天早晨7:00及节假日开设报警系统。2.加大投入,坚持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先后投入20多万元用于安置报警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及其它安保设施,配有安全警务特派员。有专门负责安全保-Pl作的领导。每天有值日领导,每个年级有安全值日教师,每班有学生安全员。每周有安全值周领导,节假日安排专人值班。3.规范请假手续,严格实行学生外出审批制度。严禁教师私自组织学生集体外出。对于学校组织学生集体外出活动。依据“谁主管,谁负责”原则,提前做好安全预案,在明确责任人、带队老师、前往路线、使用交通工具、确保联络方式后,按规定履行报批、备案程序。4.建立校园安全记录台账。坚持值班日志和检查记录工作。学校有详实的安全日记录、周记录、节假日记录资料,并纳入档案室整理管理。5.强化对食堂的管理和监督。专人对食堂的食品采购、加工、销售全过程实行不定期检查,同时要求工作人员统一着装,注意个人卫生。确保师生饮食环境安全,并根据季节变化,定期进行校园消毒,防范疫情的发生。6.定期开展安全检查。消除各类事故隐患。加强易燃、易爆、有毒物品的保管,做好防盗、防火、防电、防雷、防水工作。对房屋建筑、消防设施、水电管理、医疗设施等定期检查,遇到问题及时整改。7.学校制定完备的《安全预案》,每学期开展一次全校性的安全疏散演练,进行一次灭火器使用现场实战演练,畅通安全通道,增设逃生渠道。
安全经营分析范文2
关键词:统计学理论;安全经济分析;应用
具不完全统计,世界范围内每年由于相应灾害事故所导致的经济损失为国民生产总值的死个百分点。伴随经济的全面进程,民众对安全的要求也不可同日而语。安全经济与资源及环境一样,被列为基本国策。文章将以统计学理论在安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作为切入点,在此基础上予以深入的探究,相关内容如下所述。
1安全经济统计标准的构建
安全经济指标即通过数字,客观的体现安全经济统计目标的状态及特性数据,亦为安全生产状态及能力的定量化显示。安全经济标准机制即通过一些和安全因素存在内质联系的经济特点标准所构成,要客观、合理的体现安全目标、安全状态及效果等安全经济质量特征。
安全经济统计的基点即为设计一个安全经济统计标准与相应的模型,而合理有效的安全经济质量及数量标准机制,能够深化企业对安全生产状况予以动态、科学的评价,为深化企业安全经济决策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政府监管系统予以统计监督铺平道路。而且,合理的标准机制可以为安全工程、安全活动及安全工作提供依据。
2安全经济指数的应用
众所周知,安全生产即为连续的过程,安全投入与事故为正相关,那么怎样从安全经济结构的相关环节,分析安全系统的基本状态即为安全经济综合指数的侧重点。安全经济综合指数要分析安全投入、事故损失及安全效益等参数,对安全经济系统运行环节予以综合性研究,分析安全经济运行的有效性。
安全经济统计指数的意义包括下述几点:第一點,通过统计指数分析繁琐安全经济现象的变动方向。举例说明,经编制安全生产指数能够在纵、横双向上体现安全生产相对水平及改善情况,同时事故综合指数能够通过差异化事故后果特点指标去整体评定事故的危害性;第二点,通过统计指数对安全经济现象的变动予以因素研究,分析相关因素对安全生产的作用,尤其是在大环境中,研究经济发展及安全生产之间的影响,可以为出台有效的安全生产策略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三点,通过统计指数研究繁琐安全现象的长期变化状态,依附于动态指数所构建的指数数列,体现安全现象在很长时间范围内的动态特性;第四点,通过统计指数对多指标的安全经济予以整体评估。而安全经济现象能够经指数予以整体评定,这样便于对特定安全问题的发展程度予以整体的数量分析。
3安全生产及回归分析
安全经济系统涵盖下述及方面:①安全经济利益;②安全分工协作;③安全经济效益;④安全数量关系,而且安全生产本身就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一个部分,和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存在内质联系。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相互制衡,会因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及能力的影响而出现改变,经济活动能力及产业结构、工艺等因素都对安全生产形成一定的冲击。
安全经济的数量相关性即为安全经济关系的基础,分析安全经济的数量比率即为安全经济统计分析的基础。所以通过统计学评定分析、回归分析以及因子分析等举措,可以理顺安全生产及社会经济进程间的关联与影响结构,研究经济损失、安全投入和安全有效性的关系,能够发现安全生产方面经济现象中潜藏的规律,这样便于从根本认识安全经济客观规律,为安全经济的规划与安全管理等奠定良好的基础。
4安全生产的时间序列分析
安全经济现象即社会生产环节的构成因子,与社会经济现象共同处在运动与发展中。安全经济统计也是了解安全问题的一种方式,不但要从安全经济现象的关联性及制约中予以分析,同时要从其发展规律中予以分析。在安全经济统计分析过程,经时间序列资料研究,能够有效规避下述问题:首先,经计算水平标准及速度指标,掌握安全生产的发展变化规律;其次,通过时间序列的解析,利用长期趋势研究、循环变动研究等掌握安全经济现象的规律;最后,在对时间序列相应变动的基础上予以研究,把安全生产过去与现在的脉络及规律予以拓展,通过定量模型预测安全生产在以后发展的情况。
安全经济的时间趋势预测,尤其是匹配于宏观经济予以预测,针对客观了解安全经济发展规律意义深远,设计安全生产发展举措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在安全生产方面,对生产安全事故率指标予以预测,可以掌握安全生产工作的未来发展趋势。
5结论
综上所述,伴随经济的全面进程,民众对安全的要求也不可同日而语。安全经济与资源及环境一样,被列为基本国策。安全经济统计的基点即为设计一个安全经济统计标准与相应的模型,而合理有效的安全经济质量及数量标准机制,能够深化企业对安全生产状况予以动态、科学的评价,为深化企业安全经济决策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政府监管系统予以统计监督铺平道路。而且,合理的标准机制可以为安全工程、安全活动及安全工作提供依据。通过经济学及统计学理论处理安全经济问题,研究企业安全生产现状与未来可能达的水平,评定安全投资收益及择取最佳安全经济方案,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安全的相关因素予以分析,能够找到对安全状态产生一定影响的因素,为企业安全经济决策铺平道路。
作者:王奥
参考文献:
[1]王子介.试用经济学理论评估安全效益[A].第十四届海峡两岸及香港、澳门地区职业安全健康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6.
[2]丁卫平,王杰华,管致锦.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教学评估智能辅助决策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电化教育研究,2014,04.
[3]张文文,尹江霞.AIC准则在回归系数的主相关估计中的应用与计算[A].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
[4]黄江林,杨俊义.试论当前县级政府统计工作及法制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对策[A].2015山西省统计科研成果汇编[C],2015.
安全经营分析范文3
【关 键 词】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
【 正 文】
一、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起始条件是决定其经济安全的内在因素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之中。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国家安全的内涵出现了新的变化,国家经济利益和国家经济竞争力随即上升至国家安全的优先位置,国家经济安全开始成为国家安全的核心。
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认识应首先从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起始条件上去把握。因为发展中国家的起始条件既是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也是决定其经济安全内容的重要因素。从经济安全的角度看,发展中国家起始条件上的不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项:
1、市场经济的不完善。现代市场经济通常具备如下特征:市场结构完备,生产要素和产品流动无障碍;市场竞争充分、公平并有统一的规则;价格信息充分;市场活动主体的产权明晰。对照上述特征,不难发现发展中国家目前市场经济具有很大的不完全与不完善性。以中国为例,市场经济的不完全与不完善具体表现为统一的国内市场尚未形成,各地区自给自足现象十分严重,国内市场被分割为许多狭小的封闭性地方市场,产品和生产要素流通不畅;生产要素市场建设步伐缓慢,各种生产要素进入市场的程度、各种要素市场放开的程度和完善程度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内市场竞争规则缺乏公平性与统一性,不同经济成分发展条件不平等;地方保护主义使区际贸易壁垒名目繁多;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仍在探索之中,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和“内部人控制”的问题十分突出。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的不完全与不完善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极为不利。按照经济学理论,在一个竞争不公平且不充分的市场条件下,价格体系的扭曲是不可避免的。价格信号的失真会使价格失去真实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作用,其后果是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市场竞争的不公平还会抑制优胜劣汰规律的作用,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培育自己的明星企业和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
2、社会保障机制建设步伐缓慢,尚不能满足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必须具备一个发达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然而,从目前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实际情况看,尚有两大突出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一是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渠道不畅,部分国有、民营和外资企业不能按时足额为职工缴纳养老和医疗保险基金,致使职工的切身利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全社会筹集到的社保基金难以满足其承担的义务要求。二是社会保险机制的覆盖面过窄。部分城镇下岗职工、农业剩余劳动力仍被排除在社保机制之外,包括城镇下岗职工、待业人员和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内的低收入人群的大量存在,是影响发展中国家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隐患。
3、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的脆弱使其面临的金融风险压力增大。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的脆弱主要表现在外债负担重、国有银行不良资产比例高和金融市场开放步伐过快等三个方面。以墨西哥和韩国为例,1992年墨西哥外债达1060亿美元,1994年墨外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5%。1997年10月底,韩国外债总额达1100亿美元,其中2/3在一年内到期。外债负担重是造成这些国家汇率低估、货币贬值的重要因素。而国有银行不良资产比例高的情况在中国比较明显。1995年底,中国国有银行总贷款为4万亿元,其中9000亿元是呆账,约占总贷款的22.3%。高不良贷款率使中国银行系统显得脆弱。此外,发展中国家(如泰国、印尼、马来西亚和墨西哥)金融市场的过早开放客观上为国际金融投资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数量庞大的国际游资始终是威胁发展中国家金融安全的一大隐患。
二、发达国家推行经济全球化的战略意图和政策举措是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深层因素
发达国家积极推行经济全球化的目的是服务于资本的全球扩张,攫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剩余,巩固和提高其优势竞争地位。发达国家战略意图从本质上看具有“争夺性”和“霸权性”两种属性。争夺性表现为发达国家借经济全球化不断迫使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加快进行经济渗透以此来争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和市场。“霸权性”是指巩固和提高发达国家在文化、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的“霸权”地位。发达国家推行这项战略的政策举措有:维护现有的“中心”与“外围”的国际分工体系;技术封锁;把持国际游戏规则的制定权。在维护和加强“中心”与“外围”的国际分工体系上,发达国家凭借其拥有的“经济技术优势”、“创新优势”和“国际规则优势”将发展中国家置于国际分工梯度的中低层次,而将自己放置在国际分工梯度的高阶梯位置,以此来形成能使国际分工利益更多地向发达国家倾斜的国际分工格局。这样的国际分工格局对发展中国家极其不利,它不仅使发展中国家获利较少,而且还在事实上形成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对发达国家的高度依赖性,这会严重削弱发展中国家抵挡发达国家传递经济危机、维护自身经济安全的能力。在技术封锁上,发达国家严格管制高新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据统计,世界最大的569家企业(基本上属于发达国家所有),只有10.6%把技术创新放在国外。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一直把持着游戏规则的制定权。如世界贸易组织的“绿色会议室”小圈子商议制度,能够“入室”商讨制定游戏规则的绝大多数是发达国家。这实际上等于剥夺了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对制定和修改游戏规则的发言权的决策权。因此,现行国际游戏规则一直带有明显的偏向性和不合理性,它偏重照顾的是发达国家利益,而忽视或损害的却是发展中国家利益。
三、经济全球化是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环境因素
经济全球化深刻改变了世界经济的运行环境,当代世界市场变得更加开放、竞争更加激烈;资本、技术、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更为便利。世界经济的联系方式已从过去以国际贸易为主,转向以资本跨国界流动为主、国际贸易迅速扩大的新的发展态势。与世界经济联系的加深,使发展中国家在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更大挑战。这种来自经济全球化方面的挑战从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角度看,集中体现在发展中国家控制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能力的减弱和保护市场能力下降两个方面。这种推断基于以下两点:
1、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推广,为生产要素所有者自主决策提供了制度保障,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悬殊,为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提供了利益诱因。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是资源所有者做出的经济选择行为,这种选择行为是建立在成本——风险——收益分析基础上的。对资本而言,规避风险,寻求收益的最大化是其进行跨国界流动的决定因素;对人才而言,是否进行跨国界流动取决于其流动的预期收益与流动的机会成本的比较,当人才由跨国界流动而获得的异国就业收入远远高于其在流出国工作收入和流动费用时,人才跨国界流动的现象便会增多。由经济全球化而带来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推广则为资源所有者的自主决策提供了制度保障。从现实情况看,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和生产要素收益水平的悬殊,会为发展中国家稀缺生产要素流向发达国家提供利益诱因。由此可见,市场力量的作用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是发展中国家控制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能力受到削弱的一个重要因素。
安全经营分析范文4
关键词:HSE管理 石油钻井 安全管理 应用
近年来,HSE管理在石油钻井企业得到推行和应用,取得十分满意效果,不仅使安全管理绩效提升,而且也降低了石油钻井工程引起的安全事故发生率,大大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然而,由于石油钻井行业具有较高的危险特性,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的情况时有发生。针对这种情况,如何提高石油钻井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率,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缩短与国际先进行业的差距,是当前石油企业需重点关注和重视的问题。对此,必须结合石油钻井生产的特点,不断探索和研究,优化原有的管理模式,提高石油钻井安全管理水平,以此满足石油钻井安全生产与不断发展的要求。
1 HSE管理的概念及重点
HSE管理是基于健康、安全、环保为核心的管理方法。其具体操作方法是在事前对风险进行分析,明确活动进行时存在或可能存在的不利因素,对其进行有效的预测,并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与方法,避免不利影响的发生。这种管理方式充分展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注重企业管理者的承诺和职责,注重不断改善和事件未发生时的预防,注重风险评估及不利影响的规避和解决,注重审查核实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通过将该种管理方法应用于企业日常及规定的管理项目,实现企业自身管理目的,制定与企业管理目标相适应的管理系统,通过合理的评判、审批及核查等一系列过程,促进HSE管理在企业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与运转,以此实现企业管理的最终目标。
HSE管理的侧重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企业管理者的承诺及政策目的,其是保证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②在实施HSE管理时,需合理掌握和控制相关部门、相关责任、员工实训、费用支出及重要文件;③对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并有效掌握及解决HSE管理对企业相关活动及产品实施的风险及存在的危害;④在设施(设备)设计与实施阶段采取HSE管理;⑤在设施(设备)运转及维修过程中应用HSE管理;⑥在设施(设备)发生改变时运用HSE管理并建立和执行紧急措施。同时在核查和监督工作中,运用HSE管理中相应的解决方法,全面有效解决问题事件并制定有效的防止方法;对HSE管理方法的实施成效进行公正的评价、审核,确保HSE管理的持续发展和提升。
在石油钻井企业实施HSE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对钻井安全提供可靠有效的管理,将该管理方法纳入企业发展的重要方面,以此达到良好的管理效果。与此同时,高层管理者的领导与承诺是保证HSE管理顺利实施的前提基础,在实际工作的各方面都需要以管理者的承诺为前提。
2 国内外HSE现状及发展趋势
在国际石油行业中,HSE管理是一种通用的管理方法,其是国际石油市场的通行证。例如,壳牌公司是一家国际大石油公司,其结合自身特点,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HSE管理体系,在各石油企业HSE管理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并带领各石油企业在HSE管理方面不断发展,取得良好的效果。
我国于20世纪末开始推行和实施HSE管理体系,自推行和实施以来,我国各大石油企业相继根据自身企业特点,建立了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HSE管理体系,取得显著的效果,大大提升了企业整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HSE管理体系的不断改进与完善,各石油企业相继开始探索如何提高HSE管理水平。
3 在石油钻井安全管理方面实施HSE管理的意义
我国新疆某钻井公司自20世纪末推行HSE管理体系以来,经历试点、推广、改进及提高等多个阶段。该石油钻井公司的安全管理工作正逐步由以往的被动向事前主动预防的管理模式发展。然而,石油钻井公司的安全管理状况与市场要求、企业发展战略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生产阶段,生产事故及人身事故时有发生,生产现场仍存在一定安全隐患,风险管理力度不足等方面。
另外,通过借鉴和学习国外先进钻井企业HSE管理运行状况可知,在HSE管理体系中,风险管理是钻井企业安全管理的核心。虽然我国石油钻井企业在风险管理定性化方面的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分级管理与定量化研究与应用仍较为薄弱。而如何对生产风险实施科学、全面的识别和分级评价,并根据分级结果建立适合企业自身生产风险的现代化管理体系是我国石油钻井企业应该高度重视的主要问题,也是钻井企业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是HSE管理体系与石油钻井企业自身特点相结合的重点。
因此,在不断总结和分析钻井企业安全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应与国外先进钻井企业的经验相结合,优化企业HSE管理体系,提高实施项目的管理水平,确保生产事故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和综合素质,进一步推行以预防为主的管理模式,对提高石油钻井安全管理水平,实现石油钻井企业战略发展目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4 优化HSE管理项目的主要内容和实施方案
主要内容包括:①针对石油钻井企业HSE管理体系实施现状,对其进行系统的诊断和分析,确定企业HSE管理体系未来实施与发展具体策略;②进一步优化钻井企业当前HSE管理方法和措施,建立钻井生产风险的现代管理方法体系及风险预警机制;③要制订石油钻井安全生产综合测评体系及方法,建立用于石油钻井行业的安全生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实施方案:①组建安全管理小组,并对生产现场进行实地调查,收集资料,分析诊断,然后结合企业HSE运行现状提出存在的问题,并制定改进的方向、目标及方案,通过反复研究和讨论后,完善石油钻井安全管理工作报告内容;②通过对企业安全管理进行诊断分析,提出和设计优化管理的方法与技术,并试运行具体的方案,以了解和分析方案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在未来实际实施和应用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③以市场调研和企业调研为依据,设计安全生产评价体系,并进行应用试验,确保安全生产评价体系的完善性和有效性。
5 HSE管理在石油钻井安全管理方面应用的预期成果及展望
第一,通过对企业安全生产现状进行分析和诊断,能够充分了解企业当前HSE运行状况,明确具体的管理任务,为未来发展目标和方向提供指导性规划。
第二,建立钻井企业风险数据库,作为一种先进的风险管理手段,其内容、运行方式及建立过程等,对同行业风险管理数据库的建立有着良好的参考价值。同时可以有效降低石油钻井的作业风险,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第三,通过科学的优化现场管理方案,从企业组织职能、报告机制等多方面着手优化,可以完善钻井组织体系和作业程序的管理模式和方法,还能减少作业现场事故的发生,提高预防能力,降低安全隐患。对实现HSE管理体系的标准化和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
第四,建立安全生产综合测评体系,可以利用分数和权重进行平衡,以此提高考核指标和标准的科学性,同时使考核评比与奖惩更加合理化,以此充分调动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的积极性。
针对上述提出的一系列措施和方法,石油钻井企业HSE管理水平将得到全面提升,同时能为石油钻井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对HSE管理在石油钻井安全管理方面的应用与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在石油钻井安全管理方面应用HSE管理体系,不仅可以提高HSE管理水平,同时对HSE管理体系在同行业中的应用与推广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
6 结语
综上所述,HSE管理体系作为一种先进的国际管理方法和措施,其具有自身独特的优点,突出了以预防为主,领导全面,所有成员共同参与的科学管理思想。石油钻井行业具有较高的危险性,极易发生生产事故及人身事故,因此,在石油钻井安全管理方面应用HSE管理,对优化石油钻井生产流程,降低作业风险,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该种管理方法的实践价值较高,可以有效改善传统管理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之处,是提高企业在同行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国石化山西石油分公司.创新安全文化,深化体系运行,努力提升HSE管理水平[J].石油库与加油站,2009,18(4).
[2]张锁辉.HSE管理在石油安全管理方面的应用[J].管理学家,2013(23).
[3]董晓明,颜学刚,熊德进等.HSE管理在油田环境安全管理中的运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35).
[4]韩春光.HSE管理体系在石油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实施[J].科技与企业,2013(11).
[5]高伟.HSE管理体系在温米采油厂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6).
安全经营分析范文5
[关键词]火灾;安全疏散;火灾产物;建筑结构;疏散通道
中图分类号:TF7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1-0340-01
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大型建筑物、新型装饰材料不断涌现,所产生的火灾安全隐患也不断增加。对于这些大型建筑物,其中存在的大量流动人群和处于变动中的可燃物使得火灾危险性分析更加困难、火灾危险的不确定性因素更多,人员疏散更加困难。
一、人员安全疏散准则
人员疏散和火灾发展可认为同时沿着一条时间线不可逆地进行,火灾过程大体分为起火、火灾增大、充分发展、火势减弱、熄灭等阶段。人员疏散一般要经历察觉到火灾、行动准备、疏散行动、疏散到安全场所等阶段。在此过程中,探测到室内发生火灾并给出报警的时刻和火灾状态对人构成危险的时刻具有重要意义。保证建筑物内人员安全疏散的关键是必需安全疏散时间RSET必须小于可用安全疏散时间ASET。
1、必需安全疏散时间RSET
必需安全疏散时间RSET是指从起火时刻起到人员疏散到安全区域的时间。紧急情况下的RSET包括火灾探测时间talarm、预动作时间tpre和人员疏散运动时间tmove,其中预动作时间又包括认识时间treg和反应时间tresp两部分。
RSET=talarm+tpre+tmove= talarm+(treg+tresp)+tmove
2、可用安全疏散时间ASET
可用安全疏散时间ASET是指从起火时刻到火灾对人员安全构成危险状态的时间,主要取决于建筑结构及其材料、控火或灭火设备等方面,与火灾的蔓延以及烟气的流动密切相关。
火场上,火势发展大体经历四个阶段。即初起阶段、发展阶段、猛烈阶段和熄灭阶段。火灾初起阶段,可燃物质燃烧面积不大,火焰温度不高,辐射热不强,火势发展比较缓慢。这个阶段是灭火的最好时机,如发现及时、方法得当就能很快把火扑灭。
轰燃出现在发展阶段,其时间通常在5~8min范围之内,室内人员因火烟伤害获救的极限时间为6.8~16.2min,因此建筑内全部人员的安全疏散必须在轰燃之前为宜,通常取5~7min,即人员到达安全出口的时间不得超过此范围的允许疏散时间。
3、安全疏散标准
当建筑物的可用安全疏散时间大于必需安全疏散时间时,则认为建筑物中人员能够安全疏散。
即:ASET>RSET
二、人员特性对疏散的影响
人员特性包括一般人员特性和反应特性,其中一般人员特性主要是人员的性别、年龄、亲属关系、占用特点等,反应特性则主要体现人员对火灾等紧急情况的敏感性、反应力等。
1、影响人员疏散的一般人员特性
影响人员疏散的一般人员特性包括人员的年龄、性别、身体健康状况等个人因素。
人员的年龄差异是影响安全疏散时的步行速度和对火灾反应灵敏性等的主要因素。一般意义上,青壮年人员的步行速度比老年人和儿童快,其对于火灾线索反应的灵敏性相对要强。
2、疏散人员的反应特性
疏散人员对于火灾做出的运动特点与正常时有很大的区别,主要表现为非适应、恐慌行为、再进入行为、灭火行为、穿过烟气行为等。
(1)非适应
在火灾事故中非适应的典型模式包括忽视适应,或忽视有利于其他人的疏散行为,或忽视对火灾产生的热、烟、火焰的传播与阻挡。非适应包括不关门而离开着火房间,从而导致火灾穿过建筑结构而蔓延,使其他人处于生命危险的简单行为反应。
(2)恐慌行为
火灾通常会使人陷入惊慌失措之中,呈现出一种非常行为状态,其显著特征就是恐慌。在丧失判断力的情况下,人们会盲目跟从,导致人群性恐慌,从而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3)再进入行为
在安全离开火灾建筑时,总有部分人员的下一个运动是转回去和再进入。其原因主要有灭火、抢救个人财产、检查火势和帮助他人。
(4)灭火行为
建筑物内人员的灭火行为反应最普遍出现在涉及个人感情或经济场所。这种行为也有可能是训练和培训的结果,或是因为专人被指派担当灭火任务的结果。
(5)穿过烟气行为
穿过烟气的行为有时是与灭火行为和向他人通知火灾的行为有关,通常是很多火灾中疏散行为的一个组成部分。影响一个人做出穿过烟气的决心的主要变数是重新找到出口的位置,估计所需疏散距离的能力;第二个变数是烟气严重程度的觉察、烟气密度、烟气所携带的热量的高低程度。
三、火灾产物对人员疏散的影响
火灾发展过程中将释放大量的热能、热辐射、烟气,当建筑物中的人看到平常适应的环境由于火灾而变得面目全非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恐惧心理。火灾产物中的温度、烟气层以及有毒气体会对火场中人员的生理和心理产生极大的影响,从而影响疏散路线的选择和疏散准备时间,最终影响疏散效率。
(1)温度对人员疏散的影响
火灾中产生的高温,生理上会使火场中的人员感到浑身燥热,头昏脑涨,身体虚脱,在心理上又会使火场中的人员感到十分紧张、慌乱、惊恐和不安,从而迫使人们采取措施躲避高温的侵袭,如果在火场中无路可疏散时,一般会选择退到温度较低的某个角落内暂避高温。因此,在火场中最后搜索到的被围困人员,多是在墙角处、厕所内、床底下等部位。
(2)烟气
火灾烟气可定义为燃料分解或燃烧时产生的固体颗粒、液滴和气相产物。一般来说,火灾中对人员生命安全构成真正威胁的是烟气,据统计,火灾中85%以上的死亡是由于吸入了烟尘及有毒气体昏迷后致死。
火场中强烈的浓烟,最先使人们难以忍受,呼吸困难,睁不开眼睛,生理上受到伤害,由轻微中毒到深度中毒,意识能力降低,最后失去知觉以致死亡。在火场中,如果人员能忍受烟雾冲出走廊,可能就会安全疏散,而返回房间内往往无路可逃,最终或者是从窗口跳出去,或者是窒息死亡在房间内。
(3)有毒气体
现代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使用了大量的高分子聚合物,它们在火灾条件下释放的有毒有害组分要比传统的建筑材料(如天然木材)高得多,对人员的生命安全威胁更大。火灾烟气中有毒气体对于受困人员的毒害作用主要表现在火场中人员神经系统受到麻痹而失去理智。近而延缓影响人员安全疏散,导致吸入有毒气体而死亡。
四、建筑结构对安全疏散的影响
人员密集场所的建筑结构,尤其是建筑中的疏散通道、楼梯和疏散出口与人员能否安全迅速地撤离密切相关。
安全经营分析范文6
【关键词】矿井地质;采矿活动;井下安全;影响
矿井地质是一门探索性、适用性都非常强的技术科学。无论是在矿井建设阶段还是矿井生产阶段,都直接为煤矿生产建设服务。矿井地质工作是矿井生产的先行,可以保证矿井生产有计划持续地进行和矿井资源的合理作用,在一定条件下能扩大生产规模,延长矿井寿命,增加服务年限。矿井地质工作贯穿于整个矿井生产的始终。矿井地质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保证生产、指导生产和监督生产,并且回收残矿资源。
1.安全工作与矿井地质工作
煤矿生产建设,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规范和程序进行,而矿井地质工作所获得的资料和成果,是制定这些规范的主要依据和前提条件。对井田内煤层的赋存状况、结构、性质、厚度变化、瓦斯、水文特征等矿井地质资料准确掌握,提出完善合理的设计,保证生产建设快捷高效、安全有序地进行。生产过程安全系数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本身所依据的原始资料是否完善、准确地反映了生产过程中所将遇到的实际情况。比如,由于地质资料不清,未能预见到煤层中存在有陷落柱或者有岩浆岩侵入,容易造成瓦斯爆炸或透水事故,这是典型的由于地质基础资料不清而导致的直接事故,一个科学的设计其主要标志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工程利用率,缩短工期,保证生产,要达到这个目标,除了要提高设计人员素质,避免人为因素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应该全面加强矿井地质工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地质资料的准确性。
2.矿井地质条件变化与采矿活动对井下安全的影响
2.1防止矿井水灾事故的发
水灾事故具有突发性强,危害严重的基本特征,甚至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给矿井造成毁灭性的灾难。防治这类事故的有效手段,除了在防排水设备,配套设施这些硬件上提高认识以外,更要在加强矿井地质工作的另一个分支——水文地质这个软件上下大功夫。通过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其中包括勘探和生产过程中各种水文资料的积累整理、以及综合相关理论对其进行科学分析的一系列过程,使我们对一定区域内的主要含水岩系及其水文特征,主要含水层的含水性随季节、年度及降雨量的变化而递变的规律等客观事实有一个总体的把握,以从宏观上指导我们的设计和生产布局;同时在生产实际中对可能发生事故的区域以及情况不甚明了的老塘、旧巷等采取超前打钻探放水,实行“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施工原则,就能在大局上掌握控制水患的主动权,大大降低发生矿井水灾事故的概率,减小其危害程度。
2.2防止瓦斯事故的发生
瓦斯爆炸、煤矿瓦斯突出等瓦斯事故是煤矿发生重大恶性事故的表现之一,它具有突发性强、波及范围广、危害程度高等突出特点。抑制和消灭瓦斯事故在煤矿安全工作中起着决定和主导作用。过去,在处理和解决这类问题时,往往把工作着眼点完全放在“一通三防”等侧面,而忽视甚至放弃对矿井地质工作的重要内容——瓦斯地质工作的研究和投入,其结果是对瓦斯灾害仅仅限于被动防御,而缺乏有效的预见和超前规划,无法从根本上控制和防止此类事故的发生。
2.3防止由于设计不合理而造成的安全隐患
在煤矿企业中,生产必须遵从既定的程序和规范,也就是必须按照设计施工。而矿井地质工作所获得的资料和成果是制定这些设计最主要的依据和条件。只有对一个区域的煤(岩)层产状,结构、性质、厚度及其横向变化、瓦斯情况、水文特征、火区及岩浆岩侵入等矿井地质资料掌握准确,设计部门提出完善、合理的设计才有可能。这种完善、合理性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它能保证生产在快捷高效、安全有序的状态下进行,而安全是其中的核心。生产过程安全系数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本身所依据的原始资料是否完整、准确地反映了施工过程中所将遇到的实际情况。
2.4防止顶板事故的发生
顶板事故是煤矿生产中另一类常见事故。虽然近些年来由于先进技术的采用和管理方式的改进,这类事故发生的比例及严重程度有所降低,但在一些不发达地区、非国有煤矿特别是个体小煤矿中,顶板事故依然是制约其安全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很多,比如工艺落后,生产工序不符合实际情况;工人素质差,掌握技术、执行措施不到位;开采的地质条件限制,地质构造影响等。其中与地质条件、地质构造有关的顶板事故占有一定比例。
3.加强矿井地质管理工作的策略
3.1做好已完工工程的编录及管理
矿井地质素描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矿井生产矿量出矿质量的可靠性,地质技术人员应该严格技术要求,及时对掘进巷道进行地质编录,编录内容要完整齐全,如实反映煤层的基本情况,为指导生产提供可靠依据。因此,做好质编录对矿井生产有重要意义。
3.2加强地质现场管理
地质管理人员必须深入现场,对矿井的采掘方法有进一步的了解,熟悉设计施工图纸设计的要求、施工的目的于任务。掌握煤层三要素等参数,特别是突遇地质构造时,地质人员应第一时间赶到施工地点进行编录,掌握构造的参数及变化,并在煤层底板等高线图上绘制新发现的构造点,并对构造进一步分析、判断和研究,最后提供给设计部门做设计调整使用。特别是关注特殊巷道施工的特殊性,如井底车场、采区车场或采区轨道中巷等原则上要求近水平施工,以有利于巷道的运输及管理,尽量避免巷道起伏,增加不必要的绞车数量。这就要求地质技术人员在充分分析地质资料的基础上,深入现场,实测煤层坡度、走向、倾角及沿途所遇到的地质构造情况,直接为设计人员提供现场第一手资料,并保证提供的地质资料精度满足设计要求。为安全生产提供最基础的地质资料。
3.3加强矿井地质管理
对于生产一线收集的原始资料进一步整理是矿井地质工作的基本内容。通过分析与研究,探讨煤层形成的古地理环境规律,指导生产,为生产服务。做好室内地质管理是矿井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地质工作,地测人员要及时提供可靠的数据资料。地质资料是矿井生产建设的主要依据,其完善程度和质量的高低,是衡量矿井企业地质技术管理的重要标志。这些基础地质工作,保证了图件和数据的真实有效,为矿井日常生产合理有序进行奠定了基础。
4.结论
矿井地质管理工作在矿井生产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严格控制着矿井生产的各项指标,关系到整个矿井的服务年限和矿井生产接续安排,因此必须加强矿井地质工作,加强对资料的收集编录和整理,尽快实地测量矿井所有的工程,绘制矿区综合地质图件,进行综合地质研究,发挥矿井地质在矿井生产中的指导和监督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庆贵.基于矿井地质的探采对比方法[J].科技创业家,2013,03:122.
[2]邓建民.保利金庄煤矿矿井地质条件研究[J].能源技术与管理,2013,04: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