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

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范文1

关键词:农业经济;问题对策

一、相关概述

农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基础,农业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我国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近些年来,伴随着国家对农业农村发展的不断重视,围绕农业经济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不稳定性等一系列问题,有必要围绕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进行研究,切实保障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全面落实。通过了解农业经济发展状况,总结和分析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就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措施,切实发挥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作用。

二、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相对偏低。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居民对农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此基础上,农产品供求关系和市场需求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正逐渐向多样化、高品质、个性化需求方向发展,这也使得原先的农村产业结构跟现实的市场发展需求之间越来越脱节,农业结构不合理问题越来越突出,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农业经济效益偏低。总体来看,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仍然比较单一,仍然是以传统的种植业为主,农民在生产过程中还是偏重于种植产业,对于蔬菜、水果、畜牧、花卉等其他相对高效的农产品产业关注度不高,尤其对于一些具有价格竞争优势的高效农产品缺乏必要的技术和资金支持。传统种植产业价格低,附加值低,使得种植业农业经济难以产生好的经济效益,对于提升农村农业整体经济效益不能进行有力支撑。并且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跟区域经济发展和布局在结合上也不够密切,并没有形成有利的规模效应,农村地区在经济结构调整上缺乏科学的政策引导,在品种选择、产业布局和区域规划上缺乏成效,农村经济区域化布局不准确,专业化政策实施不到位,也没有形成规模化的农业生产结构布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农村经济规模效应的发挥。不仅如此,对于农村市场经济来讲,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作用还不够充分,尤其是围绕农业内部经济结构,缺少对农业资源配置的有效引导,资源配置不科学不合理,资源利用效率比较低,劳动力、土地、资金等相关的农业经济要素也没有得到合理的配置和利用,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资源的效益发挥,不利于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整体效率的提升,也不利于农村市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第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经济差距扩大化趋势不断凸显。尽管近些年来我国对农村经济给予了许多惠农优惠,对农民生产进行了相关的财政补助。但是总的来看,我国农民在经济收入的增长方面仍然比较缓慢,尤其是跟我国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的速度相比较,增长速度差距就显得更加明显。在我国农村现实环境下,农村的青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这也是我国农村农民经济的重要收入来源。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农村的农业经济生产大都由老年人进行操作和管理,尽管老年人具有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但是其管理模式和管理思路不够科学,对于新的技术、新的方法和新的管理模式接受比较慢,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我国部分地区农业生产技术在传播上具有滞后性,影响到我国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与此同时,我国农业生产方面所获得的经济收入往往比较低,农民农业生产收入年度波动幅度也比较大,这些都使得我国农民在生产劳动积极性方面不够高,这既不利于我国农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难以创造良好的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生产环境。第三,我国农村土地资源量不断减少,经济产量不断降低。我国农业生产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并且近些年来伴随着荒漠化不断加剧,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资源在总量上正不断减少。与此同时,伴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城市发展用地不断向城市郊区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也占用了大量的农业用地,导致农业生产土地资源不断减少。除此之外,在发展中农业土地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这些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效益,同时也对农业经济持续发展具有不利影响。

三、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分析

第一,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逐步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增强规模效应。规模化产业化生产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途径,要围绕优势产业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逐步淘汰劣势产业,增强优势产业。围绕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市场需求,对农业结构进行多层次科学化调整,推动农产品多样化、优质化发展。积极发挥传统农业优势,不断创新农产品和发展模式,培育农业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在此基础上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农业经济模式,提高农业经济产业化、规模化效应,增强农业经济整体实力,结合自身条件和资源优势,逐步转变原有的传统种植业模式,积极尝试新型高效农产品,通过传统种植业和畜牧业养殖业等其他农业经济的有机结合,增强相互带动作用,以此来提高经济效益。第二,进一步保护农业土地资源,提高农业土地资源利用率。通过资源高效重复使用,确保农业土地资源安全。我国农业生产要基于城镇化不断提高这一大背景,通过实施可持续发展,提高土地资源使用效率,减少土地资源浪费来,为农业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生产过程中应当逐步推广新兴技术,逐步减少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的使用,减少此类物质对农业用地的破坏,通过提高土地营养成分和土地质量为土地长期使用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应当进一步加大退耕还林力度,切实保护农业生产发展环境,逐步解决农业发展、城镇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通过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提高农业土地资源利用率,减少土地浪费。第三,积极推广先进农业生产技术。要将先进农业技术的研发作为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根据区域特点,大力发展立体农业,提高单位土地农业产量,并提升有机肥料的使用率,建立健全相应的土地测量系统,对土地的营养状况和质量进行及时检测和改进。依靠监控系统,实现农业区域卫星检测。对于农业区变化情况及时掌握,并充分利用剩余秸秆等资源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减少环境污染,依靠农业技术的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农业科技产业化与农业科技企业发展战略[M].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程洪兵,2011

[2]中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王军民,2009

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范文2

一、我省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我省对农业的投资严重不足。由于投入不足,农业抗灾能力明显下降,我省大部分七八十代建立的农业基础设施还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大多已超期服役。现有水库1/3带病运行,灌区工程基本完好率仅为33%,年久老化,效益衰退现象十分普遍。

2、农业科技水平低,科技推广缓慢目前我省农业科技的现状,存在“三低一高”现象:一是农业发展中的科技含量低。二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三是转化成果普及率低。目前,我省此项比率为30―40%,也就是说成果转化后的2/3没有得到普及。四是农村文盲半文盲比重高,2/3集中在农村。农业科技水平低已经成为今后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3、农业生产规模狭小,滞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我省的家庭土地经营规模平均只有5~6亩,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我省这样小的家庭经营规模,不利于农业的规模化、科学化管理,不利于统一供种、机械作业、灌溉、施肥、防治病虫害和采用新的农业科学技术,加大了经营成本,不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4、农村就业结构不合理,劳动力严重过剩双重户籍制度形成了城乡不平等的公民身份,就业、福利、社会保障对城市公民的倾斜,限制了农民剩余劳动力的正常流动,割裂了劳动力的流动机制。双重交换体制的存在,使城乡之间商品交换形成了剪刀差,而农民通过剪刀差向国家提供的资金,又不能在城市形成应有的投入产出效益,也未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吸引更多的农村劳动力。由于政策上的盲目性,前几年绝大多数乡镇企业技术含量低、经济效益低,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纷纷倒闭,乡镇企业职工又纷纷回到了土地上务农。

二、加强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1、完善农业投入机制,切实增加农业投入

第一,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集体和农户增加农业的投入,引导社会资金及外资对农业的投入,特别是引导国内外大型企业对农业投资。第二,应适当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资。这部分投资应考虑在财政中单列,专项使用,并使投入的份额和方式制度化、规范化。第三,要按照分税制的原则,进一步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事权和支农范围。第四,对上级下拨的各种农用专项资金要依照业务部门提出使用意见,综合部门平衡把关,政策主管领导审批的原则,集中使用,避免多头管理、重复建设而造成的浪费。

2、完善农业家庭组织形式,加大农业产业化步伐

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大胆探索新的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大力发展“公司+农户”的产业模式,组织和引导广大农户按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生产。农户主要从事农产品的种植和养殖。农民通过参与龙头企业的发展,还从农产品的加工、流通等环节得到收入,从根本上改变以前农民只是种养一个环节取得收入。积极吸收村干部、供销社负责人、治富能手、科技爱好者参加,引导他们学习技术,收集农业信息,为农民提前购种、产中技术咨询、产后销售的服务,并逐步使其过渡为公司。

3、适应市场经济规律,调整农业结构

把握区域经济特点,积极实施名牌战略,把传统农艺精华与现代加工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食品安全,以实现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基层政府要及时转变职能,变管理为服务,通过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体系,帮助农民抢抓市场机遇,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合同农业和创汇农业,正确处理好生产与市场的关系,克服结构调整中的盲目性和分散性,让农民实实在在感受到农业科技带来的实效,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使他们自觉接受科学的种田思想。

4、改变农业科研体制,做好农业技术推广

农业科技机构应当通过调整结构、分流人才、转换机制,使种子、农药、饲料、疫苗、农产品加工等单位逐步由事业法人变为企业法人,成为科工(农)贸一体化经营的科技企业,或者进入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成为企业的技术开发机构,以提高企业的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缩短科技成果进入市场的周期。完善技术咨询中介服务型科研机构,全面落实其研究、开发、经营、服务等各项职能,积极开拓第三产业,重点是发展农业科技咨询业、信息业和技术服务业。建立社会公益及基础型科研机构,从事遗传育种、病虫害灾变规律及防治机制、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综合增产技术及规律、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等研究,建立起高效、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制度化的农民成人教育体系,组织农民学习社会科学理论、现代科技知识和市场经营本领。向农民传授科技知识,农业信息,指导结构调整,研究市场营销等,培育一批具有现代素质的新型农民。

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范文3

一、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1.农业现代化管理理念落后

目前,我国的农业经济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比较落后,而且在经营管理方面受到了很多的束缚和制约,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所以,导致当前的农业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包括农产品的质量不太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相对较低、而且农产品生产的技术含量低,对市场需求的应变能力不足等,都限制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许多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同质化现象严重,遏制了农业经济的进步,另外,农产品处在初始的加工阶段,不利于实现农产品的增值销售,没有形成产业化的经营方式。

2.基础设施落后,农业投入太少

现在农村发展的最大问题是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不到位,很多地方尤其是偏远山区的公共设施简直可以说是等同于无。我国现有的很多农业基础设施还是20世纪60~70年代修建,这些工程大多已无法满足当下的农业发展需求。农业的投资有3个主渠道:国家投资、农民自我投资和市场投资,农民自我投资非常有限,目前我国基础工程建设资金的来源单一,几乎全部靠国家财政资金进行投入,由于各地方财力不同,导致部分基层的农业工程项目数量少、质量低;而市场投资又由于小农经济的传统经营模式无法获得发展。

3.农业科技手段的应用比较低

我国的农业人口占到了很大的比重,而且大部分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都相对较低,在从事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对农业科技手段的应用不到位,不利于实现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许多地区的农业生产,还在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导致农业生产的效率比较低,质量也不高,而且农业方面的技术性人才比较缺乏,对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不够,技术结构老化,缺少相关的技术服务经费等,都严重的限制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4.农业经济的产业链不合理

目前,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产业规模较小,科技水平比较低的问题,而且一些农业产业化的企业带动能力不足,企业的竞争力也比较弱,所以经济效益也不高。同时,农业经济的产业化发展,重视了企业和农民的生产效益提高,忽视了农业产业链的利益,影响了农业经济的有序发展。另外,在具体的农业产业链中,一些龙头企业数量不足,缺乏一定的竞争意识,影响了农业的发展。

二、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农业经济管理措施分析

1.促进农业经济的产业化经营和管理

在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建设中,首先要将农产品的附加值作为建设和发展的重点,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形成一体化的农业经济发展产业链。在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同时,加大农业吸收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同时,优化农业结构,根据各个地区的农业资源优势确定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将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农产品的品种作为核心,建立安全、高效和生态环保的生产基地,形成广泛的农业产业链。另外,要发挥当地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政府应当尽力扶持这些企业的发展,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作用,实现产业化的经济管理和发展模式。除此之外,农产品的产业化经营和管理,能够降低城市的就业压力,同时,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形成一定的经济效益。

2.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

通过科学技术的渗透,生产要素的投入,工商业部门的介入,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市场机制的引入等,使农业成为工业化的农业、科学化的农业、集约化的农业、市场化和社会化的农业,把农业建成竞争力强大,能支撑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产业。积极地推进高标准农田工程、种子工程、植保工程以及测土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旱作节水、动植物防疫体系、农业市场信息体系等重点项目的建立,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认真落实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启动实施农机化推进工程和农机深松作业补贴,加快推广普及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和新机具的示范推广力度,大力扶持发展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精心组织农机跨区作业,确保农业机械化发展加快、结构改善、质量提升;积极探索推进经济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如强化经济农业示范区、示范园、示范点建设等。

3.加强科学技术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应用

农业的现代化,就是指农业的科技化发展,因此,科学技术的应用是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在农业生产中,充分的应用科学技术,才能真正实现农产品的高效和优质生产,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以及农业市场竞争力。首先,要加大对科技引进的资金投入,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实现农产品的现代化生产。其次,要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机械化的生产,对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我国农业生产地区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所以,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就应该重视水利设施的建设,促进节水农业的发展,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4.加快生态农业的建设

当前,社会的发展中,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因此,对农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农业经济的发展也需要注重生态环境效应,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农业的现代化产生中,要加强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的指导,坚持循环利用的原则,同时,发展新型的肥料和高效低毒的农药产品,促进农业的生态化发展。不同地区的土壤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要针对土壤的特点,开发专用肥,并实施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政策,推动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建设。政府也可以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政策,并进行奖励,鼓励农民进行生态农业的建设和发展。

5.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

要实现农业经济的有效管理,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当前的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普遍的素质比较低,专业性的知识比较缺乏,导致农业经济的发展比较滞后。因此,首先要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培训,提升整体的素质和管理水平,包括经济、管理和法律规范方面的知识。其次,要促进度对管理人员的技能培训,并有效的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同时,定期的对相关人员进行指导和培训,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为实现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范文4

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不建全。每年的农村会议及国家中央召开的会议,都多次强调农业现代化建设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并将其视为国家的一项重大任务。然而,我国经济管理体制制度没有建立建全已经是一项遗留的历史的问题,其产生与发展远远落后于农业的发展,且无法满足及适应当前农业的发展。甚至于此,落后的农业现代化管理成为了农业向前发展的拦路虎,农业的进步与发展失去动力与活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国家的发展而言是非常不利的。

农业经济管理理念相对落后。农业经济管理在长期发展中并没有更上时代管理的步伐,其存在条件管理的落后,但更重要的是管理理念的落后。例如,农产品常出现的质量问题、市场问题及再加工问题等等,根本原因是农业缺乏系统的管理,对农产品的产生没有进行严格的把关,或是不重视农产品的质量问题,在其产生过程中缺乏一定的技术评判标准,生产的流程不规范等等,同时仍然处于被动销售的状态,没有对市场需求进行详细的分析及销售的手段多是停留在人工在市场被动销售,没有积极采取一些营销的手段或是增加销售的手段,如网上销售,或是加工成品的销售等等,这些都表明了农业经济管理理念的落后。

农业经济管理技术手段落伍。科学技术是农业生产的第一动力。特别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农业的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显得非常重要。然而,我国农业经济本身发展相对落后,同时农业多是分布在偏远的农村及小镇,基础设施非常落后,不能正确认识信息科学的用处,甚至没有接触过信息科学的发展。同时,农业的发展不均衡,缺乏必要的技术管理人员,不能满足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同时也是限制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种重要因素。

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发展落后。国家重视农业的管理与发展,并对农业的发展投入了一定的人才与资金。但是,农业经济管理的好坏取决于领导农业管理发展的团队。管理者受教育水平及拥有的管理技术决定了农业管理发展的程度。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知识已经不只是农业这一学科,其中还包含了管理、法律、经济等各方面的知识,这对于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是管理者自身没有与时俱进,及时补充自己的不足之处,自身的发展落后与农业现代化管理的发展,如何促进农业管理的发展的进步,如何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措施

建立建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建立建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是推进农业发展的前提。首先,过去的农业发展主要是以传统的农业为主,在农业的建设中可能会产生大量的废物等,并且是一昧的追求产量。这需要对农业发展的理念进行改革,向绿色、低碳、环保、循环发展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进军。因此,目前需要解决农产品种类单一的问题,创新并开发出新的农产品品种,拓展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扩大农产品的销售市场,策划多种营销手段,建设多元化、多层次、多方向的农业产业链。其次,需要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以创新型的技术提高农业的价值,真正在技术水平上提高农业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使其在市场中国占据重要的地位;最后,需要对加工后的农产品或是其他直销的产品进行严格的食品安全严查,保证其绿色、健康、无污染,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任何危害。这是农产品可以长期的根本。

全面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是推进农业发展的动力。随着时代的发展,自动化的农业发展将成为主流,而信息化的技术及设备则是核心。这需要在农业范围内大量传播管理的信息化,应用先进的技术及时获取有关于农业的信息,以提高农业发展的效率。在过去,传统农业发展获取的信息主要是天气现象,谚语及先辈的经验等等。但是,在如今,传统获取信息的方式已经不适应与跨时代的农业发展,必须依靠智能的手段获取。国家应对农业管理的发展投入一定的信息技术的支持,尽可能在农业范围内普及计算机和网络。同时,为其配备专业的信息管理人员,以便更好的服务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全面实施。

充分发展农业科技。科技是农业得以发展的本源。第一是应对农业人员加以培训,使其充分掌握现代化的科技能力。同时需要培养新型的农民,使其了解信息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并了解现代化的农业设备的应用,提高农耕和生产农产品的效率,这最终才能充分保证农产品的质量;第二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的水利灌溉环境,并尽可能利用水资源循环使用的设施,节约水资源。充分发展农业科技,不仅事半功倍,还可以确保农业现代化持续进行。

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范文5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保险;风险分散

[中图分类号]F3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08)05-0037-02

农业保险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作为世贸组织所允许的支持农业发展的“绿箱政策”,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然而在我国,农业保险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发展起落不定。尽管近两年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有了突破,但保障作用极为有限,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瓶颈”,亟待解决。

一、农业保险发展滞后的表现

1.农业保险发展缓慢,与保险业整体发展不相适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业总体发展迅猛,农业保险却发展缓慢。农业保险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开办了,但是自90年代实行商业化经营后,因为利润微薄甚至亏损而逐年萎缩。1982-2004年,农业保险几经起伏,日渐陷入了“农民保不起,保险公司赔不起”的尴尬境地。20多年来,农业保险累计保费收入96.94亿元,累计赔款82.29亿元,平均赔付率为84.89%,有的年份平均综合赔付率超过100%,大大高于国际上70%的临界点,许多地区相继停办农业保险业务。2005年政策性农业保险开始试点,农业保险萎缩的态势得到一定缓解。2006年全国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为8.46亿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但与当年5641.4亿元的总保费收入比,仅占0.15%,发展严重滞后。

2.农业保险保障规模小,与日益严重的农业风险损失不相适应。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平均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000亿元以上,在自然灾害损失中农业最为严重。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又出现了市场风险、新技术风险、外来生物入侵风险、环境与气候变化和假劣农资质量风险等,而农业承受灾害损失的能力又最为薄弱,因此,农业更迫切需要保险。但是,我国农业保险保障严重不足,仅以险种为例,一方面产品单一,雷同多,细分度不够,产品缺乏创新。另一方面产品开发能力弱,更新换代慢。如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由1984年的60多个险种下降到2004年的不到30个险种。农业保险覆盖面窄、规模小,与农业现代化建设极不相符。

3.农业保险集中度高,分散风险能力弱。2005年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以来,全国39家财险公司中仅中国人保、中华联合和安信、安华、阳光、安盟四家专业性的农业保险公司开办区域性农业保险业务,其余的33家财产保险公司基本不涉足农业保险。农业保险试点的险种少,普及率低,市场集中度非常高,分散风险能力弱。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全国粮食作物的承保比重只有0.01%,棉花为0.02%,大牲畜为1.1%,家禽为1.3%,水产养殖为1.3%。而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和加拿大,农保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65%,日本这一比例为90%。相比之下,我国农村绝大多数的种植、饲养和水产养殖业没有相应的保险,损失也就无法得到有效补偿。加之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试点时间短,且仅限于局部地区,使得农业巨灾风险无法转嫁与分散,从而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稳定与发展。

二、制约农业保险发展的因素分析

1.农民收入低,对农业保险现实需求不足。农业保险的保险标的大都是有生命的动植物,其保险风险多来源于人类难以驾驭的自然灾害,发生频率高、损失规模大、被保险人分散、保险成本高,使农业保险较之其他财产保险的经营技术要求高,保险费率也高。如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的农业保险费率约为5%-12%,其中玉米、小麦为5%,棉花为6%,甜菜和蔬菜达到10%,而一般财产保险的费率仅为0.2%-2%。而农业保险面对的多是收入较低且增收缓慢的农民,在自愿投保没有补贴的情况下,与购买生产资料、供养子女上学等更加迫切的开支需求相比,农业保险还属于一种高消费的奢侈品,投保支出在其支出排序中一直处于较次位置。尽管农民也想保险,但这种需求仅处于一种潜在状态。当然,也存在农村保险发展和传播滞后,保险意识落后、保险的认同度差等问题。还不乏一些保过险的农户,在被保险公司合理拒赔后就对保险产生了不信任感。或是抱有严重的侥幸心理,认为买保险是加重自身的经济负担等情况。

2.商业保险公司追求利润最大化,对农业保险供给不足。商业保险公司作为现代企业,其经营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长期的农业保险经营证明,农业保险风险大,赔付率高,利润低甚至亏损。如1982-2004年,农业保险平均综合赔付费率达到120%,农业保险经营长期处于亏损状态,作为理性的企业管理者不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技术去从事基本无利甚至亏本的农业保险,使得农业保险在商业化体系下出现了“大干大赔、小干小赔、不干不赔”的被动局面。农业保险的高赔付率与商业保险经营目标的违背,没有政府的政策、财政支持和适当引导,使得大多数商业保险公司不愿或不敢涉足农业保险领域,已经从事农业保险的保险公司态度十分消极,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自然减少农业保险的投入,转向其他可以盈利的险种,促使农业保险供给严重不足。

3.国家对农业保险经营缺乏法律支持。国内外理论与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农业保险是准公共物品,带有明显的公益性,它是国家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是农业保险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农业发达国家无一例外地以立法的形式规定,给予农业保险一定比例的保费补贴、税收优惠以及再保险支持,美国、日本、法国等都颁布农业保险相关法律法规,并在实践中不断修订和完善。我国《保险法》第155条规定:“国家支持发展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保险事业,农业保险由法律、行政法规另行规定。”但是,我国至今没有制定专门的农业保险法律法规,农业保险经营一直无法可依。法律法规建设的缺位,极大地影响了农业保险的规范化、制度化发展。

4.政府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缺乏长效机制。政策性农业保险需要财政提供支持,特别是中央财政的支持。2005年以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的省、市、自治区,虽然对参保农户的保险费支出给予了一部分财政补贴,但是,如果全面铺开以后,财政补贴的压力必然增加,而中央的财政扶持手段和力度是一个未知数,没有任何有关政策期许和支持承诺,更重要的是在没有建立巨灾补偿基金和农业保险法定再保险的条件下,真的发生大灾需要巨额赔付时,地方财政的力量有限。一位地方官员无不感慨地说“保费补得起,但来了大灾却赔不起”。因此,尽管中央要求积极扶植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没有政策上的支持,大多数地区不敢贸然行事,对于全面铺开,正在等待观望。这是农业保险发展缓慢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保险服务措施

1.建立多样化的农业保险组织形式。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农业生产种类和规模不同,现阶段农业保险应走经营主体多元化之路,即农业保险经营组织形式多样化。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提供可以借鉴的农业保险组织形式有:股份制的商业保险公司形式、由政府牵头商业保险公司代办形式、专业农业保险公司、农业保险合作组织、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外资或合资农业保险公司等。各种保险模式都有自身的优点和缺陷,没有一种模式可以作为普遍适用的教条。笔者认为,现阶段合作保险组织比较符合中国国情,农民易于接受同时也便于管理。合作保险组织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农业互助保险社,其合作范围可以乡为单位,保障对象直接面对农户。第二层次,农业互助保险合作社,其保险对象为互助织织,合作范围以县为单位。第三层次,区域性保险合作联合社,其保险对象为农业互助保险合作社,其保障范围可按照农业经济地理区域划分,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促进区域农业保险发展,这符合风险的集中或组合管理原理。

2.加强农业保险法律法规建设。从各地的农业保险试点情况来看,目前国家统一农业保险立法的条件尚不成熟,可由地方政府、保险监管部门和农业保险公司根据辖区内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制定相应的农业保险地方性法规,对国计民生有重要意义的粮食作物、禽畜等制定政策性保险计划,列为政策性保险范围,对保险费给与财政补贴。对于纳入政府农业保险计划的农民,政府还可以提供其他帮助,如农产品贷款计划、农产品价格补贴和保护计划等。为了解决自愿投保条件下农业保险参保率不高的问题,可以加强行政方面的支持,如开展农业保险宣传教育,协助保险公司承保、理赔,协调各方关系等。但行政支持要把握好“度”,避免把“行政支持”变成“行政干预”,避免政府支持农业保险的随意性与短期性,保证政府参与和推动农业保险的连续性与稳定性。根据地方性法规试点情况,然后由国务院制定农业保险条例,待条件成熟后,再制定农业保险法。

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范文6

【关键词】农村商业 现代化商业流通体系 连锁经营

农村市场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搞活农村商品流通,繁荣农村市场,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也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党和政府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我国农村商业发展现状

我国农村商业发展的现状可以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我国农村商业发展的需求分析

1.从需求方面来看,其发展中所形成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民收入不断增加,购买力逐渐增强,消费需求呈不断上升趋势。自国家“十一五”规划中确立了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如减免农业税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使得我国农民收入在近几年间收入不断增加,购买力日益增加。我国农村居民2001―2005年以来收入增长情况与恩格尔系数可见下表: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网《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居民在这五年期间收入增加速度比较快,意味着农民购买力的增强和消费需求的增加,尤其是随着恩格尔系数的不断下降,农民的消费需求将会更加多元化。

(2)对耐用品(如家用电器、手机、摩托车等)和质量可靠且价格合理的日用消费品和农资商品的需求不断增长。国家商务部曾对全国1万户农民进行抽样调查,其结果显示:想要购买冰箱、电脑、洗衣机、摩托车、空调机、手机的农民比例都在20%以上。这些耐用消费品的农村家庭中的保有量还很有限,远没有满足农村对其的需求。

(3)不同地区的农村呈现出的消费需求有很大差异,具有多层次性。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同地区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有较大差异,从而使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农民对商品的消费需求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如我国东部某些发达地区的农村家庭家用电器基本已经普及、对商品的需求已转变为对高质量的日用消费品、高科技的家电产品和汽车等的需求;而我国中西部一些地区的农村家庭连普通的家用电器还不具备。因此我国不同地区农村的消费需求会有许多层次,呈现出不同的地区特点。

2.我国农民的消费需求函数

根据我国农村商业需求的发展情况,可以初步设计一个消费需求函数,其具体公式为:

式中W为农民的消费需求,I为农民的可支配收入,P为商品价格,C为商品质量与其价格的配比关系(性价比),A&F为地区消费观念的差异对商品时尚程度的要求(消费偏好),G为政府为农民提供的社会保障。

很明显,农民消费需求的变化与这些因素有着密切关系:I与W呈正向变动,即农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会引起消费需求的增加;P与W呈反向变动,即商品价格的下降会引起消费需求的增加;C与W也呈正向变动的关系;A&F与W的关系则体现为商品时尚程度如果与地区消费观念切合则会增加消费需求,超前或滞后都会阻碍消费需求的增加;G与W也呈正向变动关系,如果政府能为农民提供足够的社会保障(如医疗卫生、教育、养老等),则能明显增加农民的消费总量。

(二)我国农村商业发展的供给分析

1.从供给方面来看,其发展中所形成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内产能过剩,为扩大农村消费提供了新契机。目前要提高内需的众多措施中想办法满足农村消费需求则是其中较好的措施之一,试想9亿多农民只要每年多消费100元,通过大致为12的乘数效应,就能为国内增加1800亿元的内需,这将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为生产企业开拓农村市场提供了十足的动力。

(2)市场提供的商品与农村需求产品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由于生产企业以往在设计开发商品时,主要针对的是城市市场这块大蛋糕,而针对农村市场,企业往往只是简单地将在城市市场生命周期处于衰退阶段或已淘汰的产品投入到这一市场,无视农村对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需求特征。因此哪一家企业能根据农民需求开发出适合农民的产品,将会在农村商业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3)农村商业流通体系的不健全和流通网点布局缺位,致使企业生产的产品无法顺畅地通过流通环节转变为农民所能得到的商品。我国许多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其商业流通体系依然是传统的且已残缺不全或名存实亡的供销社体系。许多农村由于供销社经营的亏损,很多已经关闭或只能交给私人承包。农民消费需求的满足,往往是“油盐酱醋在村里,日常用品赶大集,大件商品跑县里”,为农民消费带来了很大不便,增加了消费成本。其中很多的农家小店往往是村民“夫妻店”,商品进货成本高、售价贵,选择余地小,质量得到不保障。

(4)此外,由于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存在的缺陷,使广大农村成为假冒伪劣商品的主要销售地。近年来商品质量案件有很大一部分发生在农村,如2004年安徽阜阳出现的劣质奶粉事件,案件的调查结果显示被查获的55种不合格奶粉主要在农村销售,同时假化肥、假农药、假种子案件也时常可见报端,仅2004年有关部门查获的假冒伪劣农资就达22亿元。因此广大农民对质量可靠、价格合理日用消费品和农资商品的渴求十分迫切。

2.我国农村的商品供给函数

根据我国农村商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可以初步设计一个农村商品供给函数,其具体公式为:

Q=f(P,C,S,A)

式中,Q代表农村商品供给量,P代表商品价格(这一价格要使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都能获利),C代表商品成本(包括生产成本和流通成本),S代表政府提供的政策补贴,A代表企业生产能力。

很显然,农村商品供给量的多少与这些因素有着密切联系:P与Q呈正向变动关系,P上升,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利润增加,会促进供给增加;C与Q呈反向变动关系,其增大意味着利润的减少或亏损,则商品供给会减少或停止;S与Q也呈正向变动关系,政府对向农村供应商品的流通企业或生产企业提供补贴,意味着企业利润的增加,从而会企业增加供给;A与Q也呈正向变动关系,但A的大小受制于需求。

二、我国农村商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以上农村商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商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商品供给与农民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农村缺乏现代商品流通体系等。

我国从2005年起商务部开始组织开展“万村千乡”的农村商业流通体系建设工程,经过近二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使这些问题得到了一定层度的解决。但仍没有解决供给方面的总题,主要是:

(1)政府提供的政策补贴对弥补相应的流通成本远远不够,按政策标准,试点企业在乡镇开店补贴2800元/家,在村组开店补贴3800元/家,而开设一家乡镇店投资需数十万元以上,这难以调动商业流通企业到农村布点的积极性。

(2)缺少支持农村流通网络发展的融资渠道,流通企业在农村进行网点布局所需资金无法得到融资支持,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建设,因此建设农村金融市场,完善和提高农村金融服务,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的建立和金融体系构建对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3)在推进“万村千乡”工程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存在着急于求成、拔苗助长的现象,不能很好地结合地方特点,对一些不具备条件的村乡也要应硬搞,反而会导致失败。一般来说,开办农家店的村镇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农民的年均纯收入要达到3000元以上,达到5000元就更好, 农民就有了一定的购买力,就能解决价格问题,就可以注重品牌;二是乡镇村要有一定的人口规模(市场容量);三是交通要比较方便,以利于配送,降低成本。

(4)在推进“万村千乡”工程过程中,政府应对愿意在农村发展的商业流通企业有所选择,而不是什么企业都让上。江苏的苏果超市发展经验,值得各地区政府在发展本地农村商业时借鉴。目前在我国某些地区,一些既无行业经验,又没有配送中心和物流体系和管理能力的流通企业,尤其是一些县级小型流通企业,在农村中突击大搞连锁网点,其目的很可能不是想真正建设农村的现代流通体系,而是想为了套取政府财政补贴。

(5)在发展农村现代流通体系过程中,还存在着如何发挥农村流通网络双向流通功能的问题。农村既是产品的销售地,同时也是一些产品的提供地,现代化的流通网络应该能名将这两种功能集合起来,但是如何集合这有待于各地在建设过程中进行积极探索。其中尤其是在收购农产品方面,政府应提供相应的优惠措施,以降低流通企业的采购成本。目前流通企业销售的农产品必须从农民手中征收,不能通过中介,通过中介就要被征收13%的抵扣税,而这些企业往往没有精力自己去征收所有产品,导致销售的农产品常出现断档的情况,影响了商品流通的顺利完成和农民的增收。

(6)如何充分利用传统的供销社体系为农村现代化流通体系的建设服务,这还需要各地根据本地情况积极研讨。我国的农村供销社是拥有上至省市、下至乡镇的全国性网络,一些地区的这一网络,近几年经过“四项改造”,尤其利用现代流通方式改造传统的经营网络取得很大成就。到2005年6月,全国供销系统开展日用工业品连锁经营的企业800多家,网点5万多个,销售额480亿元;开展农资连锁经营的企业650多家,网点37万多个,销售额470多亿元。在全系统1500多个连锁经营企业中,有1145家县级供销社企业,他们在县及县以下农村市场逐步建立起来,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以村级店为基础的网络化连锁经营网络。这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思路是一致的。因此各地区如果能充分发挥好他们的作用,就可以大大缩短“万村千乡”工程的建设周期。

(7)政府在推进“万村千乡”工程过程中,还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项目验收和复查机制还有待强化。政府商务部门要把新建和改造农家店数量、进度、质量、成功率、农民满意度等列入考核指标,经常进行检查,对存在经营风险甚至骗取补贴资金嫌疑的企业重点跟踪,采取果断措施加以防范。根据我国商务部部长2006年2月28日讲话的要求,地级商务主管部门在组织项目验收时,要成立有关部门参与的小组,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及标准进行验收。各省级商务部门要强化项目实地复抽查机制,抽查比例不能低于2%。

三、发展连锁经营商业的必要性

农村现代化流通体系的建设需要多种措施和方法互相配合,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在这些措施和方法中,充分利用现代商业流通模式――连锁经营则是其建设和发展的一条至关重要的路径。其原因就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连锁经营的三种模式为推进“万村千乡”工程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和手段。连锁经营可分为直营连锁、自愿加盟连锁和特许经营连锁:对于一些实力较为雄厚的商业企业可以在农村建立直营门店的方式展开业务;对于一些已在乡镇布点中小型的商业企业则可以自愿加盟到大型商业企业的方式,或通过与其他中小型商业企业联合成立加盟总部再自愿加盟的方式展开业务;对于已存在于乡村的一些微型店、夫妻店则可以通过获得特许权,加盟某一些加盟总部的方式来展开业务。

2.连锁经营在农村的发展可以实现农村流通企业管理现代化。连锁经营可以利用现代电子技术,现代化的连锁经营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迅速提升农村商业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实现对农村商业网点管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此外,连锁经营总部和门店都采用POS系统和库存管理系统实现从经验管理和事后管理向事前、事中管理和科学管理、数字化管理转变,迅速提高农村商品流通的现代化水平。

3.有利于农村市场进一步开发建设。我国农村市场发展较为滞后,从农村商业网点数量、设置、经营组织结构等方面,远远没有满足广大农村居民消费需要,没有达到发展农村大市场的要求。连锁经营是适应建设大市场,搞活大流通的商业组织形式。通过建立以资产联结为核心的现代流通组织,实现规模经营,提高流通效率,打破经营上的种种限制,最终形成商品流通与要素流通、农村流通与城市流通相结合的大流通格局,从而促进农村市场的全面开发与振兴。

4.连锁经营能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有力杜绝假冒伪劣、质低价高商品在农村的泛滥,从商品的源头上控制好商品的质量。连锁经营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的特点,就使得绝大部分或全部商品的采购不再由门店具体负责,而是由总部进行集中进行,这样就从源头上杜绝了假冒伪劣、质低价高商品在农村市场上的出现,从而能很好地满足农民对质优价廉商品的需求。如:湖南步步高的连锁超市在湘潭楠竹山镇开业后,当地生活用品的价格下降了10%~15%。

5.有利于满足农村居民生活需要,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农村商品流通体系仍停留在自给经济传统模式上,流通组织设置分散,实力单薄,素质不高,没有能力保证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并且由于缺乏规范的流通规则,致使农村商品流通秩序混乱,农村居民正当的消费权益得不到切实保障。发展连锁经营方式后,不仅可使原有农村国合商业重振雄风,而且可以使国有商业通过连锁经营,将经营触角伸向农村,规范了农村商品流通主渠道,繁荣了农村市场,提高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努力建设农村现代流通体系――部长在全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现场会上的讲话[N]

[2]中国统计年鉴编辑部.中国统计年鉴(2006).2006,10.

[3]黄海部长助理在安徽农村商品流通改革和市场建设试点第二次部省联席会议上的讲话2006年10月13日.

[4]商业部.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2006-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