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文化传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媒体文化传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媒体文化传播

新媒体文化传播范文1

1.1新媒体时代体育文化传播具有快捷性

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传播与发展渠道,丰富了体育文化传播的方式,打破了传统传播方式在时间、地域等方面的限制。此外,受众可以借助于新媒体随时随地的了解有关体育赛事的相关视频、音频及图像文本资料。

1.2新媒体时代体育文化传播具有大众性

新媒体的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这样就可以为人们接受体育文化提供一个平等的平台,每一个参与者都可以直接参与到体育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中,受众既是体育文化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体育文化的传播者。

1.3新媒体时代体育文化传播具有互动性

传统媒体对体育文化的传播是以信息的发送者为中心的,其传播方式是由点及面,而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是点与点,以及点与面之间的交流与传播,信息的发送者与接受者之间可以建立起实时互动。

2.新媒体时代体育文化传播策略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及国家对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视,我国体育文化传播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尤其是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充分说明了我国体育事业的进步及体育文化的传播力度。近年来,我国各地兴建的体育馆数量在逐渐上升,各类型体育比赛也越来越多,各项体育设施逐步完善,体育文化宣传力度加大,不仅吸引了大量外来投资,而且增强了国内人们对体育文化的理解与认识,虽然各种传播方式都有利于体育文化传播,但是不同传播方式的传播力度、内容、文化内涵等都有所差异,其中在各方面表现都比较突出的就是数字新媒体传播方式,接下来笔者提出了未来数字新媒体技术在体育文化传播中应用的几点策略。

2.1积极探索发掘新媒体的各方面应用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在新媒体的各方面应用中,最应该重点把握的就是体育文化的传播能力,比如对体育知识的传播、体育文化的解读及体育政策的宣传等,让人们了解体育文化的价值和功能,可以利用新媒体对国家体育赛事,奥林匹克等国际性比赛进行实时转播,对体育新闻进行及时传播,还可以通过微博、微信、腾讯QQ、MSN等新媒体传播方式,向人们传播体育文化知识,让人们及时获得各种体育相关信息,从而引导人们能够在闲暇之余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加强体育锻炼,从各个方面影响和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

2.2加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作为两种不同形式的体育文化媒体传播方式,在传播特点上各有千秋,比如,从信息传播的深度与真实度方面来看,传统媒体必然要优于新媒体,而从传播的速度与及时性方面来看,传统媒体必然不如新媒体。所以,我们在体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过程中,应当做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使他们各自的优势发挥到最大,比如,针对于比较重要的体育竞赛,我们就可以选择既通过传统媒体下的电视、广播、报刊等进行传播,同时也利用网络同步更新,为大众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体育信息,最大限度传播体育文化。

2.3通过新型便捷式移动媒体传播体育文化

便捷式可移动媒体由于其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人们可以自由地获取所需体育信息,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手机的功能也更加完善,尤其是在4G网络逐步普及的情况下,技术的运用、智能手机的诞生,将从根本上改变体育文化的传播方式,新型便捷式移动媒体将是未来体育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趋势。

3.结语

新媒体文化传播范文2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新媒体时代强势到来,使得信息技术的应用成为了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新媒体时代的核心在于数字技术的应用,在此环境下音乐文化传播特征的更新,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播提供了全新的机遇。加大对新媒体的应用力度助推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高效传播成为了值得关注的课题。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播现状进行简要概述,基于新媒体环境分析其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播的作用,从而提出对新媒体环境下促进民族音乐文化传播策略的思考,以期抛砖引玉,引起更多学生更深层次的研究。

关键词:

新媒体;民族音乐;音乐文化;传播特征;传播策略

音乐文化的传播是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必由之路,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亦成为了发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最主要途径。在现代社会,媒介的生成成为了音乐文化传播的平台,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媒介的更新频率也在不断上升,音乐的传播从最初的口耳相传迅速过渡到了音像与唱片传播,时至今日已经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作用下实现了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传播。纵观媒介平台每一次的更新,均为音乐文化的传播起到了更进一步的促进作用,音乐文化的发展空间也由此无限放大[1]。民族音乐是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精华,不仅承载着深刻的历史烙印,更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民族精神与民族情感。然而在时代飞速发展的当代,民族音乐遭受到了多元音乐文化的冲击而大受排挤,甚至逐渐呈现出了被社会遗忘的趋势。新媒体的传播优势亦应当成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播的跳板。因此,基于新媒体环境探寻民族音乐文化传播的新出路具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民族音乐文化概述

顾名思义,民族音乐即是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而衍生出的一种具有着民族文化内涵的音乐表现形式。中华民族具有着几千年历史文化,在时间的沉淀作用下,我国民族音乐文化逐渐形成,加之历史、多民族等文化的整合,赋予了我国民族音乐艺术以独有的艺术形式,从而跻身于中华民族文化领域当中的重要位置。就民族音乐的内容来看,多以中国古代乐器为伴奏,以对大自然之音的模拟为主题而形成的一种具有强烈自然之感的音乐艺术[2]。因此,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侧重点多在于倡导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性。由此可见,我国民族音乐集历史与民族文化于一体,在几千年历史的发展作用下形成了独特的音乐艺术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使民族文化内容因此而更加丰富,关于民族音乐本身的文化属性也就无须赘述。

二、民族音乐文化传播的意义及现状

1、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意义

民族音乐作为融进了民族化特色的音乐艺术,在历史和民族文化的共同作用下赋予了民族音乐以特定的文化属性。本文认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体现在民族文化特色的传播;另一方面在于对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产的传播。民族音乐作为音乐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具有着音乐艺术的普遍性特点,其独特之处即在于民族音乐的民族性特色文化方面。中华民族地大物博,广袤的中华大地孕育了众多民族,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而民族音乐却将此整合形成了统一的民族精神共鸣,并在此其中以各自民族的文化特色为核心凸显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与此同时,中国所有的民族都有着属于自身的历史背景,也正是在不同民族的不同历史背景下沉淀出了不同特色的民族音乐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亦象征着民族的生产生活习惯以及不同的文化属性和文化特质,因此成就了民族音乐艺术在文化领域的延伸,成为了我国民族文化的财产。综合两方面来看,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则对于中华民族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

2、民族音乐文化传播现状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播便一直备受重视。在早些时期,民族音乐的传播途径主要依赖于不同主题的实体文化活动,而在新媒体时代,随着我国社会的综合化发展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深入,民族音乐文化的传统传播方式已难以为继,无法满足国内外对民族音乐文化日益增长的认识需求[3]。新媒体环境的创设,为当代音乐艺术文化交流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然而在国际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入的新时期,以西方音乐为代表的一些外来音乐对我国音乐艺术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冲击,致使我国民族音乐逐渐被冷落,加之民族音乐传播方式的局限性,迫使民族音乐迎合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拓宽传播渠道成为了大势所趋。本文认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播之所以相对滞后,一方面是因为在国际多元音乐文化冲击下所体现出的我国文化自觉的缺失,另一方面是民族音乐文化应对多元化文化的冲击而逐渐淡化了自身的个性化音乐艺术魅力。加之我国民资音乐本身传播机制的创新力度不足,致使民族音乐文化传播明显受限。

三、新媒体环境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播的作用

1、新媒体环境下音乐文化的传播特征

新媒体是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所生成的新型媒体形态,以数字技术为核心,在各类新兴网络终端设备的技术支撑作用下实现了大数据的广泛传播,形成了有别于传统媒体的显著优势,包括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互动性以及传播内容的海量化与传播主体的多元化等等。分析其对于音乐文化传播的特征,本文将此总结为三方面:第一,音乐传播的高效率。新媒体凭借着对传统音乐媒体时空局限性束缚的突破为音乐的传播开辟了更广阔的平台,将所有类型的音乐整合,人们可以在新媒体中尽享音乐盛宴,并随时随地掌握各类音乐信息。第二,音乐传播的广泛性。新媒体环境下的最显著特征表现在媒体形式的多样化发展方面,因新媒体平台中音乐数据具有着广泛性,因此赋予了新媒体所有受众接触、感知并传播音乐的机会。加之在新媒体环境中,所有人均可以成为音乐信息传播的主体,为音乐艺术的相互交流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因此说,新媒体环境下的音乐艺术传播途径更广,已实现了音乐艺术传播的广泛性特点。第三,音乐传播的互动性。传统的音乐传播方式前文提到多以实体活动为主,这种传播形式均以传播者为中心进行着单向性的传播[4]。而新媒体环境则直接打破了这种传播模式的局限性,通过对互联网优势的利用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架起了一座互动桥梁,受众不仅能够更直接地接收传播者所传播的音乐,更能够成为转播主体将音乐传播给更多的人实现多向互动。由此可见,新媒体环境音乐传播的互动性直接使传播效率超越了传统的任何一个媒体。综合以上传播特征能够看出,我国民族音乐作为音乐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紧随时展的浪潮借新媒体平台实现传播实效性的质的飞跃具有着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民族音乐借新媒体的传播,能够直接增大人们了解民族音乐的机会,从而拓展民族音乐爱好者的队伍,进而为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弘扬奠定坚实的基础。

2、新媒体环境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播的作用

通过以上对新媒体环境下音乐文化的传播特征的分析能够看出,新媒体环境下的音乐文化传播拥有了空前的机遇。新媒体技术优势主要是依靠现代信息技术获得,在互联网以及通信技术发展的综合作用下,新媒体环境下的音乐传播渠道不断拓宽,人们享受音乐艺术再也不需要购买音响制品或者去各种音乐活动现场,只需要连接互联网,在移动终端搜索关键字则能够获取海量的音乐信息[5]。就民族音乐来看,均具有着民族性特点,因此多数音乐本身的限制性就较强,相比于其他类型的音乐,传播范围也就更小,成为了制约民族音乐传播实效性的最大阻碍[6]。而新媒体的优势则能够有效打破民族音乐传播的传统限制,为民族音乐信息的提供了更便利的平台,民族音乐的传播与推广效率也就由此全面提升,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毋庸置疑。因此,民族音乐应当正视当前传播现状的不足之处,利用好新媒体平台,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开辟更多的渠道。

四、新媒体环境下民族音乐文化传播的建议

民族音乐文化借新媒体环境优势提升传播的实效性实为促进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结合我国当前民族音乐的传播现状,本文认为要想保证民族音乐文化传播的效率,应当重点做好如下方面工作:

1、塑造民族音乐文化精品以占领更大的新媒体空间

我国民族音乐作为音乐艺术领域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承载着我国的多民族文化精髓。我国众多民族的地域性和文化性的差异也赋予了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以保罗万象的特点。因此本文认为,要想将所有的民族音乐一并“打包”置于新媒体环境下显然不切实际。而应当将我国民族音乐文化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基于不同民族的文化内涵择取优秀的且极具代表性的民族音乐进行传播,确保传播的民族音乐文化具有着广阔的影响范围以及深邃的思想内蕴,并且能够为更多的人所喜闻乐见[7]。如此,才能不断塑造出更为优质的民族音乐文化精品,引导人们喜爱民族音乐作品,并从中了解到更多的民族音乐文化,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为民族音乐的发展赢得更多的优势。比如《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以及《高山流水》等,此类优秀民族音乐作品以厚重的民族历史沉淀和民族化的审美特性对于民族音乐精品文化的引航作用不容忽视。

2、在保留民族音乐特色的基础上加大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创新力度

民族音乐多生成于该民族历代乐人的不断创新成果,虽然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一种体现,但基于民族音乐特色基础上的创新加工亦是必要环节。新媒体时代,很多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已难以满足现代人的品位,对此,本文认为应当在充分保留民族音乐作品风格神韵的基础上通过必要的创新为民族音乐注入新的活力,赋予其时代价值及内涵。比如《新贵妃醉酒》、《花为媒》等,此类优秀民族音乐作品均是由传统民间音乐创新而来,既保证了民族音乐的民族性特点,同时也通过创新力度的加大赋予了民族音乐以鲜明的时代性,不仅弘扬了民族音乐文化,同时还使人们的文娱生活更加丰富。

3、强化对民族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

中华民族具有着几千年文明史,我国的音乐文化遗产也在先辈们的努力下有着丰厚的累积,成为了民族音乐的宝贵文化遗产。这些音乐文化成为了当前民族音乐不断创新的源泉。然而在当前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作用下,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现状却不乐观,很多民族音乐有所流失,老一辈的音乐传承人数量也在减少,使得民族音乐在多元音乐领域当中备受冷落。在此情形之下,本文认为应当进一步加大对新媒体优势的利用,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促进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延续性传承与发展。

4、打开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新格局

新媒体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国际一体化融合的深度,究其原因主要是出于新媒体环境本身的便利性与开放性优势。因此,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播范围不应当仅限定于国内,更要放眼国际,从一个新的高度审视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前景[8]。对此,可以在保留我国民族音乐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融合西方乐器的应用,通过改革创新使我国民族音乐更容易被外国人所接受。比如《风雅颂》、《卧虎藏龙》以及《蝶恋花》等民族音乐作品,都是通过中西乐器的融合加之民族美声和西洋唱法的综合在国外的演出中受到了热烈的欢迎,被誉为是极具中国民族风格的“中国气派”音乐作品。由此可见,打开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国际化传播格局有利于推动我国民族音乐文化走的更远,从而为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动力。

五、总结

综上所述,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是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基础,传播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对于弘扬中国文化具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华民族具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时至今日,中华文化宝库已累积出了博大精深的资源,其中,民族音乐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传播与发展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弘扬作用不容忽视。就民族音乐的文化特征来看,是经由数千年发展沉淀而形成的具有着美学思想内蕴的宝贵文化遗产,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就是对中华音乐文化的尊重,也成为了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责任。新媒体环境的生成为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渠道,只有对此予以正确的认识并通过多元渠道为民族音乐的传播提供新的动力,才能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全面加强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并推动其健康传播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飞雪,苏畅.新兴媒体对我国民族音乐跨文化传播的影响[J].音乐传播,2015(01):85-88.

[2]贾恒存.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之路探析——以京族民间音乐的传承现状为例[J].歌海,2015(05):41-49.

[3]何晓兵.论音乐类平面媒体的发展及其对音乐生态的影响——近现代媒体环境中的音乐生态研究(之一)[J].中国音乐,2014(01):192-211.

[4]柯琳.整体反观解构整合——论少数民族音乐在当代的发展[J].贵州民族研究,2013(05):50-55.

新媒体文化传播范文3

关键词 文化传播 少数民族 新媒体

孙钰钦,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源远流长而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由于汉族以外的其他55个民族相对汉族来说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这55个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都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在民族地区发展、民族文化传播对国家形象建设和国家发展的意义越来越凸显的大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状况以及所处的媒介生态环境逐渐受到更多人的关注。[1]

一、新媒体时代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困境

当今,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使得民族文化在新媒体的各种幌子里被渐渐稀释和替代,区域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是举步维艰。所谓的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书信、电话、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而言的。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技术上的更新与发展。从技术上看,新媒体主要是指更加依赖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向受众群体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2]新媒体时代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播面临如下困境:

1. 新媒体的同步性、复制性趋同化少数民族文化特色。随着全球工业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新时代大众媒体的瞬间性、平面性、碎片入到少数民族文化之中,或简化、或同质化或解构着少数民族文化的形式与内容,使得少数民族文化在计算机、手机网络及网络视频等新媒体产业的发展中渐行渐弱,传统的特色民族文化传承演变为简单机械的文化符号复制。

2. 以发展经济为目的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弱化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当前,国内民族文化的发展主要以经济发展为目标,并以新媒体作为基本的传播途径和手段,推行“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基本方式,按照“市场标准为主,艺术标准为辅”的原则,发展经济、繁荣文化。一定意义上,市场经济就是消费经济。对文化消费的实质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不断抛弃、淘汰、改变,致使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缺少积淀。所谓的民族文化特色成为毫无内涵的文化消费噱头。不少少数民族文化都陷入了文化消费的窘境。

3. 新媒体产业的娱乐化破坏了民族文化传承的严肃性。新媒体产业发展的基本动力就是满足受众群体的娱乐性需求。因此,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不可避免地渗入娱乐性成分。比如,对民族人物的重塑、对民歌的改编、对民族文化的戏说,都不假思索地进行了娱乐化、甚至无厘头化,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发展在不知不觉中陷入娱乐性需求。

究其根源,新媒体时代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困境,一方面是外来文化通过新媒体等途径的轻易入侵所致,另一方面,新技术客观上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冲击,也造成少数民族文化的“文化失落”。

二、新媒体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中的可行性

新媒体在给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带来冲击的同时,也为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新的渠道。

1. 少数民族文化可以在新媒体环境中交互传播,相互融合。新媒体具有交互性:一是信息的发送者和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双向互通的,二是参与的每一方在信息交互过程中,都具有一定的控制权。其中,互联网特别是手机互联网的普及及其拥有、使用成本的降低,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廉价的渠道。这就使任何拥有互联网终端的个人、或任何人只需拥有一部智能手机,就能在成为信息接受者的同时,也成为信息的发送者。也就是说,各少数民族之间、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借助新媒体,都可随时了解自己喜欢的文化习俗。这样,传播本民族文化的过程也成为了解其他民族文化的渠道,使少数民族文化在向外传播的同时也在向内汲取,增强了其文化活性。

2. 突破时间空间限制,民族文化传播易形成风潮。新媒体大大缩短了信息交互传播的时间,甚至实现了信息的“零时间”传播。此外,无线网络还使新媒体摆脱了有线网络的限制,用户可随时随地接收信息。当我们利用最新新媒体的平台,如“电子邮箱”“微信公众平台”等进行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时,可短时间内形成“民族风潮”,辐射范围更广,传播力度更强。

3. 者和接受者一体化让民族文化传播更具针对性。新媒体时代,信息终端在网络中都有一个固定的地址,如IP地址、手机号、无线网络卡号、QQ号码、电子邮箱等,信息传播者可根据地址确定一个或多个受众,向其传播特定信息。更重要的是,受众对信息具有同样的控制权,受众可通过新媒体订制信息、选择信息、检索信息。那么不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只要拥有一个信息的移动终端,都可成为自己民族文化的传播者,吸引其他受众的关注。同时,对少数民族文化感兴趣的受众,也可通过检索,更快地得到相关信息。而随着新兴的社交平台的不断完善,还可形成民族文化之间的意见交换市场。这无疑使得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主体变得更加广泛,传播更具针对性。

4. 虚拟信息和虚拟交往,使民族文化传播形式更多样、渠道更畅通。新媒体具有虚拟性,数字信息以比特的排列组合来表示和传播,人们可方便地通过调整比特的排列方式的排列,来修改信息甚至制作虚拟的信息。利用各种软件,可方便地毫无痕迹地修改文本、图片、声音、影像,可制作出逼真的虚拟信息。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过程中,这些虚拟信息元素的加入不仅使得少数民族文化本身更加生动、多样,而且贴上了与时俱进的标签。当然,新媒体的虚拟信息传播不仅指信息本身的虚拟性,同时也反映出新媒体时代人际传播的虚拟性。特别是以网络作为技术基础的人际交往中,传播者与受众者的年龄、性别、相貌、职业、身份、民族等重要的社会特征都被掩盖,人的交往成为一种虚拟交往。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由于民族、年龄、相貌等一系列因素导致的偏见和沟通的障碍,让少数民族文化的信息只作为纯粹的信息进行传播。

新媒体具有的交互性、超媒体性、超时空性、个性化以及虚拟化等鲜明的特性,而这些特性运用于文化传播,无疑对于探索新媒体时代的民族文化传播渠道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新媒体时代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渠道探索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64亿,手机网民4.2亿。这标志着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新媒体用户第一大国。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及其日新月异的发展,更需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形成自觉。其一,促进民族文化传播观念的转变,通过发展使用新媒体,转变少数文化传播的视野及观念。这种转变要给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带来一种“走出去”的意识,这种意识代表的是高速、高效的发展。新媒体使少数民族打破封闭的传统,真正让来源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神秘文化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中保持魅力。这一观念的转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维系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是中国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发展的需要,更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需要;二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全世界民族文化多样性与丰富性的重要体现,是对世界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保持和发展;三是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必须符合时代要求,须紧跟新媒体的发展潮流,运用新媒体的技术、方法、手段促进文化自身的发展。其二,积极探索新媒体时代文化传播的新渠道。相较传统媒体,新媒体在功能和特点等方面体现出了极大的优势,拥有最大数量的受众,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播和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技术支撑。我们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探索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新渠道。

1. 建立新媒体动态生态少数民族博物馆。即将不同地区的静态的民族文化博物馆集合起来,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重要区域,建立标志性的以新媒体为主要载体的网络化的、动态的民族博物馆。这些博物馆应具有以下特性:一是内容展示上的民族性,即博物馆的3D 影像、视频展演让受众在家里就能体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和习惯,视听少数民族音乐和观赏少数民族艺术品;二是内容承载的超时空性,即新媒体少数民族博物馆能够带来内容形式在时间空间扩充上不受限制的超越性;三是文化传播的对称性,即改变以往只是发达一线城市文化信息单向传递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现状,通过新媒体博物馆将少数民族文化信息传递到发达的一、二线城市,实现信息传播的对等性、双向性;四是市场营销的可实现性,即通过将新媒体少数民族博物馆市场化,吸引更多的民间组织和社会团体不仅投资实体博物馆,且更愿意投资新媒体动态生态博物馆,按照市场运行规则获取经济收益,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2. 建立健全少数民族新媒体(网络)图书店。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网上购物、网上阅读已成为文化消费的重要趋势。据2007年的统计显示,我国网上购书的比例已达56%,居全球之冠;截至2012年年底,中国手机阅读用户的比例占到总体手机网民的83.4%。与此同时,少数民族书店开始实现网上运营。其中,“清真书局” 是国内第一家专门以“收集整理相关伊斯兰研究的中文资料,传递伊斯兰研究学术资讯”为主要目的,以经营宗教、哲学、文史社科类图书为主业的专业书店,同时兼办网络书店,兼营穆斯林日用品、穆斯林服饰、阿文书法字画等。如果将特色鲜明、颇具吸引力的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如相关书籍、期刊置于网络,供计算机或手机网络终端用户下载,辅之以适当宣传手段, 并与实地旅游、学术研究、文化交流相配合,不仅可以获得相应的经济支撑,而且可以有效地增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效果。

3. 积极开发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新媒体产业链。只有经济的持续发展,才有可能带来文化的持续繁荣。新世纪以来,我国政府十分注重并鼓励新媒体产业的开发利用。2004 年,原国家广电总局制定了《关于发展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首次以行政手段加大发展新媒体产业的力度;2008年,中央财政投入700 万元扶持资金,扶持新媒体作品的创作。迄今,国内已有百余个本土漫画、动漫演出、网络动漫、手机动漫项目得到了该资金的扶持。截至2011年年底,中国网络游戏收入达336.2 亿元,网络广告达276.7 亿元,手机出版(包括手机音乐、手机游戏、手机动漫、手机阅读)达到414 亿元。网络游戏、网络广告和手机出版新媒体产业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三巨头。尽管如此,将新媒体的技术特别是动漫技术运用到民族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情况还十分鲜见。实际上,少数民族文化在新媒体产业链上的开发有着巨大潜力,它不仅包括少数民族图书出版、民族服装、民族玩具等传统产业的网上营销,也包括与民族生活各方面密切相关的动漫设计、游戏研发、运营等创意产业。如果能够充分挖掘新媒体产业与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契合之点,不仅可促进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播,且可通过新媒体吸引更多的受众群体,进一步带来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结 语

当然,新媒体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中的运用,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上的结合,更重要的是在新媒体中融入各民族文化特色,切实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相对落后的经济状况和专业人员缺失的现状,在新的传播观念指导下,逐步探索到新媒体时代中适宜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方式与途径,使得新媒体和少数民族文化能够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获发展。

参考文献:

新媒体文化传播范文4

关键词:新媒体;企业文化;传播模式

在数字化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推动下,新媒体已经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冲击着我国传统媒体市场,目前更多的居民和企业都在运用新媒体实现沟通和交流,这不仅是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企业文化的传播形式一直受到媒体的影响,新媒体的崛起让传统的宣传方式黯然失色,在企业内部网络的平台上,运用新的科技手段实现了文化的建设和传播,极大的节约了企业文化的宣传成本,且能够获得更加广泛的受众,对于企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新媒体对企业文化传播的影响

企业文化在企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很多大型企业能够持续健康的经营,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拥有先进的企业文化。目前,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发挥着优势。因此,企业文化的传播和建设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企业文化与媒体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尤其是国有企业更加注重媒体的运用。媒体不仅对企业具有宣传的作用,同时还可以积极的倡导企业文化,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以手机、网站和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在商业时代里得到了快速崛起,不仅对传统媒体方式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同时也对传统方式进行了优化,可以让企业文化展现更多的形态。因此,运用新媒体宣传企业文化,往往会产生更加明显的效果。积极的影响表现为运用了新媒体,企业文化表现的更加形象、形式更加灵活,针对年轻一代是有效的宣传方式。但是,新媒体在发展的同时,也会将一些不好的思想传播过去,对企业文化的传播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在运用新媒体时也要加强对传播内容的监督和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企业文化的建设。

二、新媒体在企业文化传播中发挥的作用

(一)新媒体是企业品牌和形象宣传的窗口

构建具有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创立良好的品牌系列,都需要新媒体发挥其多项功能。新媒体的发展对于文化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传播文化和企业品牌的重要平台。人们可以通过微信、微博和网站看到有关企业的相关信息,也可以运用这些平台向企业反馈情况,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从而协助企业完善产品,促进现代化管理模式的形成。

(二)新媒体是企业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桥梁

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发展的精神保障。新媒体的功能开发比较完全,直接担负着企业与社会、消费者之间的沟通任务,这不再是单向的交流,而是双向的互动,对企业的完善也有很好的效果。正是通过新媒体的宣传,让企业的最新情况被大众所知,并且不断改进产品和服务,达到企业和员工的价值观相统一的目标,促进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三)新媒体是企业管理理念传播渠道

企业管理理念是企业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经过时间的积累,企业应该将倡导的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中来,让企业的管理理念获得员工的认可和支持,从而加速企业文化的建设。新媒体恰好是实现两者融合的渠道,可以将还抽象的理念具体化,通过生动的方式传播出去,有利于职工们理解和接纳,在工作中落实,从而融和到企业文化中去。

三、在新媒体环境下拓展企业文化传播模式的创新与发展趋势

新媒体对于企业文化的影响非常大,但是新媒体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对于拓展企业文化的传播模式构建还存在一些不足,应该继续改进企业环境,从而让新媒体在企业文化传播模式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注重新媒体平台的开发和利用,实现媒体传播的多样化

企业运用的新媒体平台主要包含企业门户网站、手机报、微博和微信等,这些和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之间也有着联系,是企业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要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结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优势,创建便于员工交流、沟通的网络平台,加强企业与职工之间的互动,将企业文化的内涵快速的传播出去,从而让小众形成大众传播的发展趋势。

(二)注重对新媒体平台的维护和管理

新媒体平台建设之后还需要企业维护,而这一直是企业的短板,有些企业网站是建立起来了,但是很少进行内容的更新,也没有及时对职工或者消费者的提问进行回复,造成了平台就是个形式的现象。既然新媒体发挥着信息交流的重要作用,就需要对其运营进行维护和管理,时刻关注平台上的动态变化,了解职工的心里所想,关注舆情,才能更好的发挥新媒体的作用。

(三)注重对新媒体人才的培养,提升新媒体的管理水平

新媒体是信息技术的平台,但管理者的作用仍至关重要,如何运营新媒体也是企业文化专业管理者的培养方向。新媒体要求企业文化专业管理者既要懂得信息技术的应用,同时又要了解市场发展,从而提高新媒体的管理水平。通过培养新媒体人才,促进新媒体平台的发展,助力企业文化传播工作发挥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胡钦太,林晓凡.基于新媒体的社会教育传播模式构建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05).

[2]肖生福,曾冬冬.新媒体时代廉政政策传播模式创新探析[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2).

[3]陈跃刚,吴艳.关于媒体传播模式与传播特性的研究[J].企业活力,2006(06).

新媒体文化传播范文5

关键词:新媒体;博物馆;文化传播;情感传达;影响

之所以较之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存在一个“新”字,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多方面都存在差异(如传播原理、方式、途径等)。具体来说,传统媒体主要指广播、电视、报纸以及杂志等媒介,而新媒体则是充分应用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媒介(如数字电视、触摸媒体、多媒体短信以及桌面视窗等)。较之于传统媒体,新媒体更具多样性特征,并且在呈现方式上也更多样性,不仅可以调动人们以多方面感官来接受信息,同时还能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感受。截止到目前,新媒体存在于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然而,对于博物馆来说,通过对新媒体的运用有效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为博物馆这一传统领域注入了新活力。

1 新媒体展示下的博物馆文化传播

(一)扩大了博物馆对传统历史文化的传播广度

例如,在徽县博物馆的陈展形式设计中,即设置了电子触摸屏的互动体验,这即是新媒体展示的一个充分体现。具体来说,这个电子触摸屏提前录入了博物馆所藏文物的相关信息,对博物馆的展品进行了信息化处理。通过触摸电子屏幕,参观者即可对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进行选择。与此同时,针对平时手机、IPAD不离身的参观者,还特意设计了电子考古小游戏,以此来让参观者在博物馆内也能找到新鲜感,并且还会吸引更多青少年参与到文物保护中来。毫无疑问,通过对新媒体的充分应用,使得徽县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有着很多不同,传统博物馆仅凭展板、文字的展示方式俨然过于乏味,无法吸引参观者,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媒体展示环境下,文物的介绍基本上都有相应的声画、互动,这不但可以给前来参观者留下深刻影响,同时其创意性、科技性特点也间接促进了博物馆文化传播广度的无限扩大。

新媒体的信息传播能力十分强大,能够让接受者在多方面感官上来感受信息,这在让接受者感受震撼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接受者接受信息的能力[1]。毫无疑问,通过对自身技术特点的利用,新媒体可以向外展示博物馆的文化内涵,这在丰富博物馆宣传手段的同时,进一步扩大了博物馆对传统历史文化传播的广度。

(二)提高了博物馆文化的接受度

针对博物馆文物所展现出的庞大文化信息而言,并不是每一位参观者都能够体会、感受到的,甚至有部分文物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只有专业人士才能看到、感受到,普通参观者往往只能够认识、了解到最表面、最基础的信息。然而在新媒体展示环境下,各种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展示方式无疑能够对参观者就起到良好的提示与点拨作用。

比如在徽县博物馆唐宋文物菁华展陈展形式设计中,多媒体展示屏随处可见,这些多媒体展示屏不仅对唐宋文物的基本信息进行了详细介绍,同时也明确指出了文物的内在文化价值,并且给出了相应的链接,参观者点击链接后即可以通过网页浏览来对文物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与认识。以古道文化展厅为例,通过点击不同时期的古道文化脉络,参观者可以对古道在不同时期的走向有一个更好的理解,再结合动画演示唐代诗人李白、杜甫、元稹在徽县期间写作诗词《木皮岭》、《白沙渡》、《水会渡》、《蜀道难》、《青云驿》等诗词的场景,加深观众对徽县木皮古道、秦蜀古道、青泥古道等津关古道文化的理解。再结合3D演示吴d抗金、仙人关大捷等战争场面,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拓展观众对徽县宋代历史文化的认知度。在新媒体展示环境下,参观者在参观过程中对信息的接受度将更高,可以吸取并掌握更多的文化启示。毫无疑问,新媒体的运用可以充分调动参观者听觉、视觉以及触觉等多个感官的共同参与,使参观者接收更多瞬时信息,并且部分瞬时信息会转化成永久性记忆,让文化因素被参观者完全接受。

2 新媒体展示下的博物馆情感传达

存在于博物馆的新媒体,即是一系列具备现代信息技术的装置,这些装置基本都有一个共同的功能,即是与参观者的互动。在新媒体的辅助下参观博物馆,参观者不仅会体会到身临其境的感受,同时也可以进行一些小游戏,如陶器的制作、宋代砖雕的雕刻等,这增强了参观的趣味性。与此同时,通过新媒体的展示,博物馆能够进一步实现情感传达的功能,这种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递情感。在传统展示模式下,参观者对于文物的参观始终都保持在一定的距离,然而新媒体的运用则能够缩短参观者与文物之间的距离。比如,博物馆通过对触媒媒体的运用,可以设置一些小游戏,让参观者通过这些游戏来了解相应文物的详细情况,并且让参观者在游戏过程中感受到自身的价值,这也是各种情感(如满足、实现、自豪等)的充分体现[2];二是体现人文关怀。除了传递情感之外,这些新媒体的运用还能够充分体现博物馆对人这个本体的关怀,互动中充分考虑了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在设计的细节处将这种关怀完美的诠释了出来。比如在徽县博物馆展区内设置无线WIFI,参观者可以连接WIFI,利用微博、微视频等来与网友以及自己的“朋友圈”分享此时在博物馆内的所见所闻,这无疑都体现了新媒体在博物馆展示中的应用始终保持着“以人为本”的理念 ,充分考虑到了参观者的情感。

3 新媒体展示下博物馆文化传播与情感传达的融合

众所周知,参观者是博物馆得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条件,只有让更多的参观者前来参观,博物^才能持续健康的发展。那么,如何让参观者愿意停留在博物馆中,则是博物馆展示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一项功能。然而,存在于新媒体展示环境下的互动装置(指融合多种媒体形式与观众实现双向互动的计算机互动的展示装置),其不仅是指物质层面上的一种互动方式,其中还包含了参观者与相关文物之间在精神层面上的一种交流,也就是所谓的情感互动。

比如在国立故宫博物院与资策会联手策划的“乾隆潮新媒体艺术展”中,即大量应用了互动装置,尤其是在第三部分――“乾隆的春晓庆典”环节中,透过像素艺术来对《汉宫春晓图》重新进行了绘制,形成了以“乾隆的春晓庆典”为主题的独特动漫装置,以像素艺术来将原画独特的透视完美诠释出来,并且充分融合了脸部侦测技术,让参观者有一种“走入”了画中的感觉,最终通过新媒体手法(如大型显示器、拼接投影等)来将古老的《汉宫春晓图》转变为现代艺术风格。在整个互动过程中,参观者穿上古装“进入”漫画,穿越时空,成为春晓庆典的参与者[3]。毫无疑问,这样的过程不仅满足了参观者对新媒体互动技术的好奇,同时也能够吸引参观者真正将自身的情感投入到其中。其实在设计互动装置的过程中,我们强调的重点并不是技术的先进性,真正需要重视的中观众的参与性,这种参与并不单单人的行为参与到其中,更多需要的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互动。与此同时,在整个展示的过程中,参观者还可以参与创作过程,以此来让参观者切身体会到原创作者在设计展示中所融入的情感因素,由此让参观者从中获得满足、愉悦,而这也正是互动装置应用于博物馆展示中理应有的效果。

4 结语

总之,作为现代科技发展的成果,新媒体在方方面面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生产。对于博物馆来说,新媒体的作用可以使其本身就具有的文化价值得到更有实效性的展示以及进一步的放大,相应的文化传播力也会随之而增强,使其所蕴含的情感能够感染到更多人。

参考文献

[1]潘登.历史类博物馆影像展示中的情感传达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

新媒体文化传播范文6

关键词:新媒体;民族音乐文化;传播;发展;对策

音乐是关于人类思想、文化、艺术与审美情操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中国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发展中,形成了内容丰富、风格独特、文化内涵深厚的民族音乐。当下,伴随着科技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进入了以新媒体为主要特色的信息文化发展传播的时代,新媒体具有强大的即时性、互动性、主动性的独特特征。新媒体的传播速度之快、形式之多样与发展空间之广都给民族文化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

一、民族音乐文化的概念

民族音乐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在我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与变迁下,融合了古今文化、多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精华,结合了历史的特点,将属于汉民族的“琴、棋、书、画”的艺术形式融入进来,又将其他民族,如藏族、蒙古族当中的辽阔的意境与高山流水、鸟语花香的环境特色传承下来,形成了一种具有自然情态、人与自然和谐相伴的艺术特色。总之,民族音乐是我国几千年来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相结合的产物,它在提升人们艺术情操与审美情操的同时又丰富了文化的内涵,推动了民族文化的发展。因此可以说,民族音乐在丰富人们文化的同时,本身也作为一种文化的形式被传播开来。

二、新媒体时代下民族音乐文化传播的特征

与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相比,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一改传统媒体单一性的传播特色,它具有多元化的传播特点,其传播的广泛性、即时性与多样性颠覆了民族音乐乃至整个音乐的传播方式,使得民族音乐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显示出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传播特征。

(一)新媒体时代下民族音乐文化传播具有便捷性

新媒体时代下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播必然包含了新媒体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也就是说,在新媒体的时代背景下,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必然吸取与融入了新媒体本身的独特特征。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打破了传统民族音乐传播在时空方面的禁锢,无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使用音乐的多媒体特质通过具有传播性的媒介,诸如电脑、手机等将其传播出去,其形式也是多样化的,可以是音频也可以是视频的形式。因此,在新媒体的背景下,人们可以方便快捷地将民族音乐传播到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也可以在世界的任何角落将民族音乐传播出去。新媒体背景下民族音乐的传播充分体现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议题,其将来自世界各地的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音乐在广阔的新媒体空间上展现出来。如萨顶顶的第一张专辑《万物生》以传统的民族特色加之其东方神秘主义的造型,在世界音乐的舞台之上,俨然成为了中国音乐的代表,并获得了英国BBC世界音乐大奖。

(二)新媒体时代下民族音乐文化传播具有多元性

民族音乐作为民族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自然也承担着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与拓展的重任。在新媒体的背景下,民族音乐的传播更加即时、便捷,这为民族音乐向外拓展提供了非常大的助力。在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与融合化的发展背景下,民族音乐在保持着民族本身文化个性的同时,也注重向外推动扩展;在保持自身民族精神的同时,也注重将民族文化向深层次发展。而且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民族音乐本身的取材甚为广泛,有意识地融入多元文化,使我国当下的民族音乐呈现出独有的特色。如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梁祝》,在吸取了民族传统戏剧越剧的音乐特点之后,经过重新加工和改编,融入钢琴、小提琴的曲风,与众不同地呈现出来,在利用西洋乐器呈现方式的同时又不失民族“神韵”。

(三)新媒体时代下民族音乐文化传播具有交互性

新媒体的核心特征是交互性,也就是其以音乐的者或传播者为中心,形成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传播,并且在传播的过程中受众能够与传播者建立交流、沟通的关系。其优点在于,当传播者将音乐到网络中,受众能够第一时间接收到并做出反应。这个反应不仅指受众对于音乐作品的评价,受众还能够担当传播者,把作品传递、分享出去,从而使得该作品在传播的过程中实现双向或多向的交互。当下很多民族音乐都是通过移动终端的APP出来的,比如游园惊梦乐队最新的传统音乐专辑《悲欢有庆》就是通过移动APP众筹的方式的。

三、新媒体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播的意义

(一)拓宽了民族音乐文化传播的方式

相较于传统的传播方式来讲,新媒体的兴起极大地拓展了民族音乐乃至于整个音乐文化的传播方式。以前,音乐通常是以磁带或者CD的方式进行传播的,但这种传播方式比较逼仄,而网络的发展、新媒体的崛起使得音乐文化的传播变得更便捷且广泛了,不仅改变了音乐传播的方式,也改变了人们对于音乐的接受方式,甚至对整个民族音乐的发展格局产生了颠覆性的意味。如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经过新媒体的传播与发酵之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使得人们在欣赏这首歌的同时,对中国的国粹京剧也一并进行了关注。由此可见,新媒体拓宽了音乐文化的传播方式,使得公众对民族文化感兴趣的同时提升了民族文化的影响力。

(二)优化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方式

我国民族文化通常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传承下去的,这是我国民族文化传承的最根本的方式。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我国民族音乐甚至民族文化当中的很多艺术部分已经失传。如今,在新媒体时代下,我国民族音乐拥有了更为丰富多彩的传播方式,获得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新媒体为我国民族音乐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技术支撑和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因而,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将得到前所未有的欣欣向荣之势。

四、新媒体时代下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策略

(一)以新媒体为根基,实现民族音乐的世界性传播

民族音乐作为一个民族的音乐形式都是根植于其民族的文化本身而存在的,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音乐本身也是一种载体,它体现着这个民族、区域的文化思想、生活方式与历史变迁,它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进行情感沟通的一种方式。因而,任何一种民族艺术都离不开本民族的特性。但当今世界,民族音乐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又融入了世界的多元文化,它将自己特有的民族特色与思想气质传播到了世界各地。新媒体的兴起与发展给了当下民族音乐以发展的基础,它的互动性与广泛性使我们的民族音乐不但能够具有我们本民族的特色与特点,还能够通过新媒体进行更大范围的传播,并吸收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之精华,同时还能依托新媒体,实现交流合作,将属于中华民族的音乐传播到世界各地,使其能永久屹立于世界音乐之林。

(二)通过新媒体创新民族音乐文化

任何一种文化形态都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其他文化的精华,促进自身的发展,在不断向前发展演进的过程中不断创新、进步。对于民族音乐来说,也遵循着这样的发展规律。民族音乐在经过千年的文化积淀后,吸收了来自于各个地区与民族的文化精髓,并在自身的基础之上,对音乐素材加以创新,从而造就了一部部独具特色的作品。正如前文提到的《梁祝》《新贵妃醉酒》和《万物生》一样,都是在保留了本民族的文化韵味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改编,从而展现出经典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的独特魅力。这样的产品不但保留了音乐的民族性,还带有时代气息,在弘扬我们本民族文化的同时,也传递出了浓郁的时代风格与人文气息。更重要的是,这些民族音乐作品在自身的传播过程中也带动了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播。

作者:祁蒙 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夏天.浅析新媒体时代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策略[J].新闻战线,2015(16):145-146.

2.金泉瑷.新媒体下民族音乐文化传播的发展研究[J].艺术品鉴,2016(06):249-250.

3.程辉.新媒体时代音乐文化传播研究[J].新闻战线,2014(12):222-223.

4.杜乡.新媒体时代传统音乐文化传播对策探析[J].音乐大观,2013(03):21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