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划定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规划定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规划定义

环境规划定义范文1

当全球变暖,我们身边的职场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

原有的知识结构、工作方式、熟练技术,都可能被“绿色”彻底颠覆,工作经验丰富的“老手”变成了“菜鸟”。那些曾经受人羡慕的职业,可能会被带着环保光环的职场“新贵”抢去了薪酬与风头,甚至被取而代之。同时,新兴企业正在用“朝阳产业”的金字招牌招兵买马……

在这场绿色旋风中,无论是那些正面临变化的职业,还是“凭空”冒出来的新职业,它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新名字――“绿色职业”。

绿色职业第一次正式走入人们视线是在2008年。那一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国际劳工组织《绿色就业:在低碳、可持续的世界中实现体面劳动》的报告,将绿色工作定义为在农业、工业、服务业和管理领域有助于保护或者恢复环境质量的工作,划定的范围包括能源供应(尤其是可再生能源的供应)行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基础工业、农业和林业等六个经济领域。

在我国,正在修订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已经引入“绿色职业”,但尚未有具体的标准与分类。

北京大学中国职业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陈李翔,是中国绿色职业最早的研究者。关于给绿色职业下一个什么样的定义,划一个多大的圈,他认为这背后有很多必须考虑的因素,“例如要考虑与国家的绿色经济发展战略的配合,又如行业因素,对于一些治污条件尚不完善的行业来说,把其中的一些职业划入绿色职业的范畴,时机是否合适?会不会适得其反?”

陈李翔在研究中,对 “绿色职业”做了一个初步分类,划分为“原绿”、“绿化”和“新绿”三类。

环境规划定义范文2

关键词:建筑;规划;城市;设计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city planning design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defini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and architecture design in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the importance of the several aspects are discussed briefly in this paper.

Keywords: architecture; Planning; The city;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规划时一门非常全面而综合的科学,城市规划设计的面非常广泛,社会的需求和城市建设事业的发展把城市规划定位在了“龙头”地位。在现实工作中,我们规划的对象是“人”,规划的领域是“空间”。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属于宏观的,它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城市和城市所在的区域,而建筑设计则是微观的,它的研究对象是建筑,城市规划在空间上的具体落实,研究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对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一、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定义

(一) 城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设计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是对城市空间的分析与设计。即对人活动的区域空间和各区域空间关系的协调,是动态地解决和协调各类建筑之间的联系以及建筑群的整体形象,以生态的、可持续的观点延续城市的历史,展望城市的未来,是一种空间地域的规划,是属于宏观的,其研究对象是整个城市和城市所在的区域,其总任务是为各种活动(或土地利用)提供空间结构,这种规划也称“实体环境规划”。

(二) 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是城市规划在空间上的具体落实,是解决室内空间的使用、经济、美观的要求,同时在外部形体上,在一定时代特征风格的前提下,与周围环境、城市历史文脉及城市控制性规划相协调的结果。因而,建筑设计是一种微观层次上的空间地域上的规划,其关注的主要对象是建筑单体室内外或建筑群落的空间特性。

二、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一)二者是相对独立的

城市规划设计的总任务是为各种活动提供空间结构,它涉及城市的外观形式、性质与分工产业发展与布局、社会发展与设施、规模投资及城市各部分的组成、管理、政策等。作为一门正逐步完善和发展的综合性学科,城市规划设计对城市空间的分析与设计,在实践中安排城市发展规划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相对关系,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建筑设计是在城市规划的前提下,根据建设任务要求和工程技术条件进行全面设想,解决室内空间的使用、经济、美观的要求,并根据其功能具体确定建筑物的空间组合形式和详细尺寸,构造及材料做法,同时在外部形体上,具有一定时代特性风格的前提下与周围环境、城市历史文脉及城市控制性规划相协调。

(二)建筑设计应服从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动态地解决和协调各类建筑之间的联系、建筑群的整体形象,以生态的、可持续的观点延续城市的历史,展望城市的未来,因此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对城市的有序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建筑作为城市构成的基础要素之一又必须服从于城市内容,他们之间在空间上是点与面的关系,好的建筑如同凝固的音乐,是城市的灵魂,但建筑也不能脱离城市环境,必须与城市环境相融合,城市规划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建筑的问题,建筑设计服从城市规划设计。美国城市规划师伊・沙里宁曾说:“通常做设计是要把它置于一栋房子中;将一栋房子置于周围的环境中;将周围的环境置于一个城市规划中”。在设计单体或群体建筑时,必须考虑建筑的大环境和开发地盘红线内的小环境问题,必须服从与整体的城市规划设计。

三、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

(一)建筑设计制约场地设计

建筑设计不仅仅是对单个建筑物体的设计,还牵涉到场地设计问题。场地设计是为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在基地现状条件和相关的法规、规范基础上,组织场地中各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设计活动。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设计使场地中各要素和谐,其中,建筑物是场地设计中的核心内容,与其他要素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具体体现在:从工作内容上看,场地设计即是整个建筑设计中除建筑物单体的详细设计外所有的设计活动,一般包括建筑物、交通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场地竖向、工程设施等的总体安排以及交通设施、场地竖向与工程设施的详细设计。

(二) 建筑设计影响城市规划设计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设计也得到了长足进步。在建筑创作繁荣的同时,也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建筑师在建筑创作时往往对人文的关注、对环境的关注不够。存在着一味追求“新、奇、特”,而不考虑建筑物所处的环境问题,往往给城市的景观等带来了负面影响。如北京的长安街,虽然每栋建筑单体都采用了中国最好的设计院和最优秀的建筑师的作品,但往往也是业界人士批判的焦点,究其原因,主要不在于建筑本身造型,而在于对周围环境的忽视,以及强烈的个体表现欲所造成的整体不和谐;而比如希腊的爱琴海上有一座叫伊特拉的小岛,每年都吸引大量的游客,尤其是摄影家和画家,被称为“艺术家之岛”,整座岛上布满了十分简单的希腊式的民居,连警察局、医院、饭店都化整为零,成为民居式建筑尺度。几百年来,岛上的居民始终恪守一个规则,就是所有建筑均不超过三层,所有外墙均为白色,这种热爱自然、相互协调的观点,已经形成了一种设计理念。可见,建筑设计在城市整体规划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建筑设计过程中能否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决定着最终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只有做好建筑设计才能做好城市规划

建筑是城市规划的基础,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起着引导作用,通过规划将建筑组合形成有机的建筑群体空间,因此在对建筑进行设计时应考虑以下方面:

1. 结合环境。从城市区域规划出发设想建筑与大环境的结合:建筑的整体轮廓上,与周围的现有建筑呼应,立面上虚实对比、色彩处理与环境格调相协调,流线上符合环境的肌理;从人的感觉出发想象建筑局部小环境的处理。通过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来感受塑造空间。

2. 注重造型。应有自己的风格,整体性强、简单中体现复杂,不变中起变化。这方面我喜欢板材效果,直接、明了、轻佻。

3. 理性规划。在整个规划设计中要承传历史文脉,用抽象化的手法引用或延续历史的痕迹。最重要的是把视线集中在人的视觉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思考,视线所能及范围内着重考虑;高层建筑顶部以及多层不上人屋顶等视线不能及处采用简洁处理,体现一定秩序,满足可能的俯瞰效果,并从墙面倾斜、局部层高处理等来控制人的视线和控制小环境。如曲面玻璃可将天空反射向地面,使局部低层或镂空引进阳光等。

四、结语

建筑作为城市的重要构成要素,不仅仅能反映出城市文化和历史,重要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一个城市的象征,它的好坏对一个城市的形象会产生很大影响。所以在建筑方案设计时不仅要关注建筑物本身,而且还应关注其是否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即要在城市规划设计的指导下对建筑进行设计,才能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环境规划定义范文3

关键词:工业区;规划;发展;布局;生态工业区

Abstract: industrial zone is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as a kind of planning, management, and promot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means and appear. As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a kind of effective means, in reducing the cost of industrial infrastructure, stimulat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layed a huge role. But should also be seen in its development process is also associated with many problems,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s aggravating, and land resource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ecomes more serious contradiction. Now in low carb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m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dustrial planning and future developmen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zone in China are reviewed, and then analyzes the industrial park planning, and main problems of the influence factors, layout and land discussed problems that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finally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ecological industrial zone, are reviewed.

Keywords: industrial zone, Planning; Development; Layout; Ecological industrial park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我国工业区发展历程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区得到了迅速发展,追溯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20世纪80年代初――90年代初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陆续开放了4个经济特区和14个沿海港口城市,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经济特区以港口、工业区为发展支撑,经济开发区则明确“利用外资为主,发展工业为主,出口创汇为主”,主要功能为工业区。其主要动力来自宏观的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其产业导向以外向型经济为主。

我国整体经济社会从计划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向,迈出改革与探索的艰难一步。以苏南、温州等地区为代表的乡镇工业、个体私营企业蓬勃发展,成为这一时期工业区发展的较为典型的模式。

苏南通常是指江苏省苏州、无锡和常州等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走的是一条先工业化,再市场化的发展路径。采取以乡镇政府为主组织资源,出资办企业,依靠农民自力更生发展商品经济,发挥地理优势,依托城市,充分接收城市经济的辐射,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这种通过政府直接干涉企业的模式,在特殊的转型时期里起到了很大的正面效应,成为这一时期工业发展的首选形式之一。

而八十年代以来,温州地区通过家庭工业和专业化市场的方式发展非农工业,从而形成小商品、大市场,利用个体私营,通过市场化来促进工业化的发展,形成温州模式。不同于苏南模式的政府过度干预,温州模式表现出的更多的是政府的无为而治。为中国的市场经济迈出了更远的步伐。

(二)20世纪90年代初――90年代末

改革开放全面深入,开发区遍地开花。该阶段在城市土地有偿使用的导向下,由于结构调整、机制转换等客观因素,许多大中型城市的老工业区进行了结构调整。缩小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加快第二产业从市区撤出,代替以发展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对城市老工业区内污染重、能耗大、效益差的企业,有重点、分层次、分区域、分阶段的进行搬迁改造,成为这一时期工业区域调整中的主要内容。 “退二进三”很大程度上恢复了部分老工业区的生机,带动了郊区工业园的建设,通过城市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大力发展,一些远郊的卫星工业城镇也得到了加速发展的机遇。

(三)21世纪以来

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作用越来越显现。各种新经济空间不断涌现,以大学城、软件园、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科技城等为代表的教育科研区、高新技术产业区;以物流园、生物医药园等为代表的专业化园区;以民营工业园等为代表的私营经济园区,等等,显示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度活跃,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造成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等问题。

该阶段东北等老工业基地面临体制创新、结构调整的关键期。而一些中小城市也开始了中心区“ 退二进三”等改造。国家提出了严格的土地政策,对各地开发区进行清理、规范化,促使工业区建设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工业区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一)空间布局问题

就一个城市而言,往往有多个开发区、工业区、或其他专业园区,分属不同行政主体。由于历史原因,或体制问题或选址问题或建设时序等复杂的原因,往往造成布局混乱、空间无序,缺乏协调发展。老工业区一般工业、居住混杂比较严重,新的园区急功近利,常常改变原有规划意图,造成新的混乱。在市场经济主导下,企业的兴衰也往往决定着工业区域经济社会的兴衰,尤以远郊的国有企业或矿区更为显著。在旧有的城市功能分区的框架下,这些地区的企业消亡衰败后,往往很难有新生力量及时注入,致使许多旧工业区数十年如一日,看不到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应有的成果,和市中区、新生商业区工业区的日新月异相比,如同是被时间遗忘的区域。例如西安纺织城,建于1953年,属于苏联援建项目。纺织城占地面积约5.3平方公里,集中分布了7家国有大型企业,企业职工总数5.1万人,其中在职职工2.8万人,离退休职工2.2万人。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其原有体制问题和布局的混乱,纺织城逐渐衰落,企业生产设备老化严重,产品结构不合理,长期缺乏技术改造和投入,企业经营陷入困境。西安纺织城地区是典型的老工业区,存在的问题也具有城市老工业区的普遍共性。

(二)土地利用效率问题

一方面我国人多地少,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土地资源十分宝贵。但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工业用地扩张极为迅速,而园区之间的激烈竞争又造成了土地价值的流失,土地资源消耗迅速。另一方面许多园区的工业发展仍处在粗放阶段,工业用地利用率低,所造成的土地浪费也十分严重。

(三)基础设施与环保问题

基础设施先行已成为园区建设的共识,但各园区基础设施差异很大,以至于投资环境差别也很大。如苏州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是“九通一平”,不仅包括道路、给水、污水、雨水、供电、通讯、燃气等,还实行了集中供热,营造了优越的投资环境。但有些园区仅能达到“三通一平”、“五通一平”。例如,截止到2007年,江苏省国家级开发区单位面积基础设施投入为2.5亿元/公里,省级以上开发区单位面积基础设施投入仅为1.18 亿元/公里,其他则更低。基础设施之一的环保设施的投入也是园区建设的关键因素。各园区政策不一,环保设施投入力度也不一样。特别是面广量大的乡镇工业园,对水、气甚至土壤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有的地区甚至相当严重。

三、工业区规划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影响工业区规划的因素

1、区位选址

工业区选址的优劣,不仅关系到工业区能否迅速而经济的起步与发展,而且对所在区域环境及自身环境有着直接影响。工业区选址不当,就会污染城市环境,成为城市的污染源。工业区的选址应经过周密的调查研究。对生产发展、人口平衡、资源利用、交通条件、资金使用、环境保护和城市结构的改善诸方面进行全盘考虑,综合平衡,防止仅考虑工业区起步时用地、交通等投资大小、经济效益多少,而草率划定工业区的地理位置。

工业区的性质

工业区性质是指工业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起的主要作用。性质的确定就基本明确了工业区的产业结构,确定了工业可能产生的污染量并使其控制在一定限度内。目前我国各地的工业区经济体制上主要是引进外地资金并受市场经济调节,产业结构上以发展现代工业和先进技术为主,由于工业区的建设项目很大程度受外来资金的影响,多数项目尚无明确。为使工业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正确确定工业区性质和产业结构,明确引进项目类型,作为选择适合工业区发展项目的依据,并测算发展规划以及能源、水资源的需求、基础设施的配套,进一步推算工业区环境容量。

(二)不同类型工业区的布局规划

包括两个层面:园区与城市的空间关系,园区内部空间关系。城市发展应统筹考虑各新、老工业区空间整合,整体规划各类产业发展空间。对于城市边缘式、近郊式园区,应强调与城市空间整体布局、功能互补、交通衔接顺畅、设施共建共享。对于相对独立的园区,应强化主城与新区的快速交通联系及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同时处理好内部各功能区之间的协调关系。

那些所谓独立的工业区很值得探讨。由于这种工业区的选址多在诸如风景区、涉外区、海港、空港等地,这些地区的市政规划不具有优势,特别是对于那些从国外引进的项目,用国内规划惯用的经济技术指标和系统模式能否与之配套,还缺乏实践检验。但根据目前在建项目的特点可以看出,独立工业区的市政规划,必须强调因地制宜的规划方案、略有弹性的负荷指标和足够的应变能力, 这是工业区整体规划布局中应当注意的。

因地制宜的规划方案

由于独立工业区市政条件缺乏优势, 优化的关键是因地制宜, 即研究如何

对自然条件和现有设施进行合理利用。比如给排水工程规划,对独立工业区而言,即使选择比较差一点的水源, 也比城市送水距离近, 加上工业区供水规模小,一般首先要考虑就地取水。通讯、供热、供煤气、供电要充分利用现有设施,供电、通讯都是区域性的系统工程,即使是远离城市的独立小区也有可利用的条件。至于供热、供气很难利用现有设施,需要建设独立的供应系统。

2、略有弹性的负荷指标

目前工业区的水、电、热、气负荷指标尚无统一标准,只是依据国内同类工业能源负荷指标,虽然指标接近,但共同倾向是负荷指标偏大,而我国现行指标又大都是若干年以前制定的,从而造成人为的工程规模膨胀。这个潜在的超大投入问题很值得重视。

3、足够的应变能力

常规的市政工程规划是在确定的前提下做出静态优化方案。而现在工业区项目的不确定性及入区的不定时性,要求市政工程规划能有一个动态规划方案,具备应变能力,即能处理好局部和整体、近期和远期、功能和转换的关系,并且要充分利用已经成熟的技术,特别是对可能趋于成熟的新技术,在使用上应该有“提前量”。

(三)工业区的用地组织

以往城市规划中,对工业区内部用地缺乏比较细致的考虑。除掉工业用地,工业区规划应将仓库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公共福利设施位置、教育及科技活动中心、绿化及卫生防护地带、其他预留发展用地都做细致安排,明确的画在图纸上,根据建设前后次序,“对号入座”,建设项目暂时没有计划的,其用地也应加以控制,以保证工业区的建设能有秩序的进行。

四、我国工业区未来的发展趋势――生态工业区

早在1996年,美国可持续发展总统委员会对生态工业园区提出了这样的定义:一个有计划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工业系统,寻求能源和原材料消耗的最小化、废物产生的最小化,并力图建立可持续的经济、生态和社会关系。

生态工业区是产业生态思想在区域层面的重要实践形式,它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综合运用产业生态学、经济学、系统科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把一定区域内彼此相邻的企业、社区等主体有机联系起来,建立生产者、消费者及分解者的循环途径,延伸资源加工链,实现物质、能量、信息等的闭路循环,达到能量多级利用和废物最小化排放,一方面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最终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进入21世纪后,随着国家工业的不断发展,人们环境意识的逐步提高,解决工业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已迫在眉睫。同时,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生态环境脆弱。在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两个方面都经不起传统经济模式下高强度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如果继续走传统经济的发展之路,沿用“三高”粗放型模式,以末端处理为环境保护的主要手段,这只能阻碍我国进入真正的现代化的速度。

综上所述,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区成为势在必行的发展新道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生态工业区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与自然和谐共存原则

生态工业区应与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相结合, 保持尽可能多的生态功能。对于

现有工业园,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减少污染物产生和对环境的压力。新建生态工业区的选址应充分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容量, 调整列入生态敏感区的工业企业, 最大限度地降低生态工业区对景观和水文背景、区域生态系统以及对全球环境造成的影响。

区域发展原则

尽可能将生态工业区与社区发展和地方特色经济相结合,将生态工业区建设与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要通过培训和教育计划、工业开发、住房建设、社区建设等,加强生态工业区与社区间的联系。要将生态工业区规划纳入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并与区域环境保护规划方案相协调。

3、高科技、高效益原则

大力采用现代化生物技术、生态技术、节能技术、节水技术、再循环技术和信息技术,采纳国际上先进的生产过程管理和环境管理标准,要求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最佳平衡,实现“双赢”。

(二)生态工业区的规划要点

规划方法

生态工业区规划应建立在传统的城市和区域规划、生态工业区规划和环境规划方法的基础上。传统的规划方法, 如系统规划法、数学规划法、空间规划技术( 如GIS工具) 等均能在生态工业示范生态工业区规划中发挥作用。

2、生态工业区规划的主要内容

确定工业区的位置、性质和发展方向,划定工业区规划范围;进行用地布局,规定各类不同使用性质用地的界限。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建或有条件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规定用地的使用强度指标和污染物排放指标;确定各项交通、市政设施的规模,用地界线,综合协调并确定供水、排水、供热、供气、防洪、供电、通讯、消防和环卫等发展目标,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控制点标高;确定工业区环境容量、环境保护目标,提出具体措施;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建筑管理和环境管理规定。

生态工业区应对物质资源配置和自然资源配置生态效应进行兼顾。工业区规划建设工作必须在工业生态学理论的指导下,追求产业和环境的生态化。工业区生态规划应能引导基于人类活动所引发的人与自然的物质代谢及产物,能均衡、顺畅、持续地融合自然生态系统自身的物质代谢之中,而绝非表面化的铺装和美化。

结语

综上,工业区建设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承担着不容置疑的重要作用,随着工业用地的迅速扩张,与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的矛盾日趋突出,因此传统工业区在进行规划时应重点考虑生态环保问题,将生态建设纳入工业区的整体规划设计中,将我国工业区的发展引领到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

参考文献

[1]王红原.工业园区规划的价值取向──以浙江省长兴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为例[J].广西城镇建设,2005.11.

环境规划定义范文4

关键词 环境审计;效益审计;污染物;流域

中图分类号 X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9)06-0170-05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发展与水环境保护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为加大水环境保护力度,原国家环保总局于2007年提出,对环境违法突出的流域实行“流域限批”、加大重点湖泊水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深化工业污染防治工作、加快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等5项重点工作。虽然5项措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实际收效并不明显。据国家环保部2007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1],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辽河等七大水系总体水质与上年持平,总体为中度污染,其中辽河、海河为重度污染,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197条河流407个断面中, 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的比例分别为49.9%、26.5%和23.6%。28个国控重点湖(库)中,水质为Ⅱ类占7.1%,Ⅲ类占21.4%,Ⅳ类占14.3%,Ⅴ类占17.9%,劣Ⅴ占39.3%。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和总磷。监测的26个湖(库)中,重度富营养的2个,中度富营养的3个,轻度富营养的9个。数据显示,全国地表水污染形势依然严峻。

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表明,环境行政部门的单一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环境监管的需要,独立的第三方监督已成为必要。环境审计正是对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以及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监督、鉴证、评价的独立性监督行为。自1992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环境审计委员会成立以来,环境审计以“水资源”为主题,得到了各国的普遍重视,各国依据具体情况,相继开展了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环境审计工作,使环境审计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日益成为现代审计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2]。国外环境审计发展的总体状况是实务先于理论。环境审计理论方面,国外研究主要集中于环境审计定义、内容、目标、主体、方法等最基本的理论,尚未形成较统一的理论体系;在实务方面,美国、加拿大、荷兰、德国等发达国家环境审计开展的较为全面,已逐步向绩效审计发展[3]。美国是最早开展环境审计的国家[4],荷兰的环境审计范围十 分广泛,包括中央政府13个部委的23个政府机构以及森林、供水、公共设施等公共管理部门,主要是调查和评价这些部门机构的能量节约、内部环境管理和降低流动性等情况[5]。与国外相比 ,我国的环境审计起步较晚,但经多方努力,研究已深入到各个方面,研究范围包括环境审计理论基础 、动因、本质、职能、目标、假设、原则、准则、程序、方法、主体、对象等,总体而言,研究关注宏观环境问题,对审计方式方法进行了探索,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但主要针对政府审计,缺乏系统性,与环境学科的融合不够,尚未打破传统审计研究框架,难以取得适应环境审计实务开展的突破性进展。实务方面,自1998年审计机关被明确赋予环境审计的职能后,先后开展了对部分城市环境保护资金、46个重点城市排污费、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草)试点、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青藏铁路环保资金使用情况等重大环境保护项目和重点环境保护区域的审计,进行了有益的环境审计探索[6~8]。环境审计逐步成 为我国政府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审计范围、方式等方面越来越呈现出不同于其他专业审计的个性特征,但目前的环境审计实务,多采用项目为导向、以资金审计为重点的审计模式,没有突出区域环境审计的整体效应,难以适应逐步向绩效审计发展的环境审计的需要。新型的、遵循环境领域自然规律、符合政府审计特点的审计模式的研究,已成为目前环境审计发展的瓶颈。

1 水体污染特点与水环境审计

水体污染是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 环境容量,从而导致水的物理、化学及微生物性质发生变化,使水体固有的生态系统和功能受到破坏[9]。水体污染主要有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两类。点源污染主要是未经妥善处理的城市污水(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集中排入水体。面源污染是农田肥料、农药以及城市地面的污染物随雨水径流进入水体;或随大气扩散的有毒有害物质,由于重力沉降或降雨过程进入水体。水体污染的特点体现为区域性、复杂性和累积性。①区域性:水体污染是排入 水体的污染物引起,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必然随水体的流动而迁移扩散,传播到排入点下游的所有流域范围,故具有区域性;②复杂性:水体污染机理复杂,非单一物质所致,一般有物理、化学及生物 性质,指标较多,如:温度、色度、酸碱度、氮、磷、硫酸盐、有机物、大肠菌群、细菌等,其性质较为复杂,处理技术多样;③累积性:自然水体有一定的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在未 达到水环境容量之前,污染物可以通过水体自身的物理的、化学的与生物化学的作用,使污染物的浓度降低或总量减少,受污染水体部分或完全恢复原状,当进入水体的污染物逐渐增加,水体的污染才显现出来,一旦水体污染超出水环境容量时,水生态平衡就被打破,需要持续有效的治理措施水体才能恢复原状,因此,水体污染及治理恢复的效果均具有累积性特点。2004年国家审计署已开展的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审计,在制定审计方案时已认识到流域的概念,以流域整体范围为审计对象,体现出流域审计的思路。然而在审计内容上,没有切实结合水体污染物的性质以及水体污染产生的原因和特点,审计的主线并不十分明确,内容广泛但缺乏深度。而且,在审计依据和对象的选择上没有考虑到水体污染及治理累积性的特点,选取2001年至2003年国务院先后批复的太湖、淮河、海河、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为审计对象,对采取的治理措施所致的水体环境的恢复效果难以评价。因此,水体污染的原因和特点,决定了水环境审计方案的制定、方法的选择、内容的界定、结论的可靠,水环境审计必须体现流域整体特点,以水体污染物为导向,才能使审计过程主线明确,重点突出。

2 水体污染物为导向的流域环境审计模式的总体思路

水体污染物为导向的流域环境审计模式的总体思路是,开展水环境审计时,除传统审计关注的资金使用问题外,要结合和遵循水体污染区域性、复杂性和累积性的特点,划分流域环境审计区域,确定审计对象和内容,选择审计方式。具体而言就是:

(1)根据水体污染区域性的特点,将受污染流域的所有区域划定为审计范围。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必然随水体的流动而迁移扩散,传播到污染点下游的所有流域范围。由于污染物质在水体中有多种输移途径,在划定审计范围时应充分考虑污染物在水体中输移的特点,区分环境审计大范围和重点关注区域。

(2)根据污染物复杂性的特点,在制定审计方案时,应筛选主要污染物质或特征污染物作为审计的主线,围绕导向污染物质展开审计。

水体污染机理复杂,非单一物质所致,一般有物理、化学及生物性质,指标较多。若对引起水体污染的所有指标进行审计,则分散了审计资源,难以发现区域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因此,应在审计方案制定时,通过一定的方法,确定流域主要污染物质或特征污染物,并以此为主线,确定审计内容,从多层面查明流域导向污染物治理的效果。

(3)根据水体污染及治理累积性的特点,选择一段时期内持续治理的项目 为审计对象,避免对近期采取的措施进行评价。水体污染及治理恢复的效果具有累积性,在审计对象选择时,应充分考虑累积性特点,关注持续治理的项目,并经充分长的时间,待治理效果显现后,再做出审计评价,回避对近期采取的治理措施进行评价而带来的审计风险。

3 审计模式构建

3.1 划分审计区域

污染物质在水体中输移的主要途径是对流和横向、纵向扩散混合[10]。对流是溶解态或颗粒态物质随水流的运动;横向扩散是由于水流中紊流作用,在流动的横向方向上溶解态或颗粒态物质的混合;纵向离散是由于主流在横、垂方向上的流速分布不均匀而引起的在流动方向上的溶解态或颗粒态物质的分散混合。通常情况下,污染物进入河流水体后,在垂向上会很快混合,但往往需要流动一段距离才能达到横向完全混合,横向混合区下游是完全混合区,污染物在河流断面上完全混合,一些较大型河流,横向混合可能达不到对岸,在河流中形成“污染带”。

根据水体污染物随河流迁移的特点,对流域进行环境审计时,要考虑河流两岸点源和面源形成的污染物随纳污河流的迁移所造成的污染影响情况,将可能产生污染的区域划分为环境审计的大范围,再将污染物迁移沿线划分为环境审计重点关注区域。例如,太湖流域的环境审计理论上应将太湖流域整体划分为一个审计区域,但是太湖流域范围较广,如果进行全流域审计,必然使审计力量分散,审计周期加长,增加审计成本,应根据水体污染物输移规律,将河流水质突变断面的下游作为环境审计的重点,如河流流经某区域后水质从Ⅲ类变为Ⅳ类,那么流经区域及下游区域应作为审计重点。

3.2 调查导向污染物质

筛查流域主要污染物或特征污染物是确立环境审计主线和重点的关键步骤,由于污染物调查的复杂性和专业性,往往审计人员难以掌握。本文将建立几种调查导向污染物质的方法,以供实务参考。

(1)专家评价法。通过国家环境保护部评估中心的专家库调取某流域专家资料,经过筛选,确定专家评委,采用远程匿名评价的方式,对该流域的环境本底污染物质进行排序,再综合专家意见确定流域导向污染物。此方法的优势是成本低,关键是选取的专家是否对该流域进行多年的研究,出具的意见是否具有权威性,因而风险较大。

(2)文献调查法。调查近五年国家环境保护部和地方环境保护部门的环境质量公报对于某流域的环境主要污染物质的公布信息,结合期刊文献有关某流域的研究性论文的成果,确立流域环境污染导向物质。此方法成本低,效率高,文献基数较大,避免了少数专家可能带有主观意见的风险,但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对审计人员知识结构有要求,调查人员的素质往往对调查结果影响较大,存在审计风险。

(3)实地监测法。严格按照环境监测的方法,对拟进行审计区域进行实地监测。调查范围应尽量按照将污染物排放进入天然水体后可能达到水域使用功能质量标准要求的范围,当下游附近有敏感区域(如,水源地、自然保护区等)时,调查范围应延长到敏感区上游边界。流域涉及行政区划的,在分界处应进行监测。湖泊主要污染物调查时,应将河流和湖泊分别调查。调查的水质指标尽量全面,除环境规划指标外还应加测有潜在可能的污染指标。该方法,成本高、周期长、效率低、专业性强,一般需要委托专业的环境监测机构进行,导向污染物确定的审计风险较小。但是各地权威的环境监测机构通常是环境质量公报数据的提供者,因此,难以保证数据的准确度,往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调查结果和公报数据基本一致,只是行政区划界面数据,河流、湖泊指标更为具体,对后续审计工作在评价各地环保责任履行方面会有一定的帮助。

从上述三种方法来看,在确定重点流域导向污染物时,考虑到国家和各地环保部门较为重视,相关研究也较多,宜采用文献调查法、专家评价法;对于小流域,或单个环保项目审计时,采用实地监测法效果较好。

3.3 选择审计对象

在选择环境对象时,应充分考虑流域水体污染和治理效果的累积性特点,将其分为两个层次,即环境治理项目的审计和生态恢复效果的审计。

环境治理项目是指为治理流域污染而制定的有针对性的污染治理建设项目,如太湖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提出的治污工程计划中,要求至2005年底,江苏省将形成264.48万t/日的污水处理规模,浙江省将形成249.1万t/日的污水处理规模,上海市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2座,其处理规模为6.5万t/日,总体具备削减COD 16万t、TP 0.36万t和NH3-N 0.9万t的能力。对于环境治理项目应在其建成并正常运行后进行环境审计。对于生态恢复效果,又可分为生态恢复工程项目审计和环境政策制度效果性审计,其累积性特点明显,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显现。如太湖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中提出的湖滨带建设工程、前置库和湿地建设工程、水生植被恢复和重建工程等生态恢复系统工程,在投资完成后,经过充分长的时间,人工生态系统才能稳定,对其评价才有意义。对于流域水环境政策和制度建设的效果性审计也应遵循水污染治理效果累积性的特点,持续的对政府采取的不断调整的水环境政策和制度的效果性进行评价。

3.4 确定审计内容

目前理论研究认为环境审计的内容包括环境政策法规执行审计,环保资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审计,环境管理系统审计,环境报告审计,环保投资项目审计和建设项目环境审计等方面[11]。开展的水污染防治资金效益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五方面:水污染防治资金的来源、 总额、投向和管理使用情况;水污染防治效益评价;调查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在水污染防治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和办法,所取得的经验和成效;水污染现状及水污染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水污染防治管理体制和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实务中仍然以水污染防治资金的审计为重

点,内容涉及水环境污染防治的所有方面,目标是能对水环境污染状况进行全面的效益评价。

然而就以上内容来看,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内容广泛而分散,缺乏主题和主线;二是信息点过多,使审计资源分散,难以形成有深度的审计成果。本文认为,应结合水体污染的区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在合理划分审计区域的基础上,以区域主要污染物或特征污染物为导向,从政策制度、项目管理、专业技术等三个层面确定审计内容。

(1)政策制度层面。导向污染物质是流域内主要污染物或特征污染物质,确定审计内容时,首先应重点关注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导向污染物质控制方面是否制定针对性措施,将政策文件作为审计依据,政策的执行情况和制度建设情况作为审计内容,评价政策制度变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否对导向污染物质的治理有持续、正面的干预作用。如太湖流域主要污染物质为总氮、总磷,在对太湖水污染防治效益进行审计时,应重点审计一段时期内国家和地方是否有针对氮、磷污染治理的相关政策制度,环境管理中是否有效的采取措施,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否有利于氮、磷污染治理,以及政策制度文件中关于氮、磷污染治理条款的效果性,而对流域内其他与水污染有关的政策制度仅作参考,缩小了审计范围。

(2)项目管理层面。管理层面上,重点审计流域内导向污染物质的治理项目和生态建设项目,主要是评价一定时期内流域内的水体治理项目对导向污染物的治理能力和运行情况,以 及生态建设项目的效果性。如太湖流域水体主要污染物是氮、磷,若对其审计,应重点关注污染治理项目中是否有氮、磷污染的治理措施,氮、磷污染治理项目是否在污染治理项目中占据主导,生态建设项目是否有氮、磷治理能力,稳定性如何等。例如太湖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提出的治污工程计划中要求,2005年底前,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总体形成520.08万t/日的污水处理规模,审计中不仅要调查规模是否已完成,还应重点调查具有氮、磷去除能力的污水处理规模占总规模的比例;“十五”计划还提出湖滨带建设工程、前置库和湿地建设工程、水生植被恢复等生态恢复工程,审计要调查这些生态建设项目是否有氮、磷去除能力,所占比例如何等。

(3)专业技术层面。审计调查流域内污染治理项目和生态建设项目采取的对导 向污染物质治理技术的效果性。通过排污口导向污染物监测数据评价治理项目中采取技术是否有效;调查流域监测断面导向污染物监测数据,评价水体生态恢复建设项目和治理项目的综合效果。如氮、磷去除工艺很多,流域相关政策仅要求新建和扩建的污水处理厂应采用具有除磷脱氮工艺的二级或二级强化(A2/O法)处理工艺,但对具体采用什么工艺不作规定,治理中因工艺选择不同,治理效果显然存在差异,审计应调查评价这种差异,提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建议;生态建设项目是否采用有效维护措施,例如湿地植物在秋冬季若不收割会有释氮、释磷情况,使水体在冬季氮、磷指标异动,应对是否进行周期性收割等维持项目有效的技术措施的运行情况进行审计。

以上确定审计内容的过程,是以查明流域导向污染物治理的效果为审计主线,将审计内容围绕导向污染物从政策、管理、技术三个层面进行分解,层层深入,节约了审计资源,挖掘了影响污染治理效果的深层次原因。

3.5 审计方式

基于水体污染的三大特点,应针对不同的审计对象采取周期性审计和周期内跟踪审计的审计方式。

(1)周期性审计。

所谓周期性审计就是以流域中期污染治理计划的时间为周期,对计划完成情况进行周期性的事后审计。如太湖流域制定过水污染防治“九五”、“十五”计划,计划完成年的下一年就应该作为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周期性审计的时点。周期性审计方式主要是针对流域治理计划中的污染治理项目以及相关的政策、制度和管理体制,因其具有切实的考核指标,以一定周期对其进行审计调查和评价,有利于及时掌握污染治理的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为下一个周期的治理经济活动计划的制定提供科学决定的依据,同时监督承担流域治理的责任部门切实履行环境治理义务,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2)周期内跟踪审计。

水体污染和水体生态恢复均具有明显的累积性特点,生态恢复措施的效果性也具有长期性和累积性。因此,应在周期性审计的基础之上,在周期内对流域生态功能恢复进行跟踪审计,对生态恢复的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事中审计,持续监督流域环境保护政策的连贯性,评价为恢复水生态所采取的人工干预行为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充分体现政府审计作为国家免疫系统的本质要求。

实务中,可将两种审计方式相结合,合理分配审计资源,也可以将跟踪审计的内容分配到例行审计工作中,例如在流域内的经济责任审计中关注环境责任,以达到监督流域环境治理经济活动的目的。

4 结束语

水环境污染问题长期存在,日趋严重。实践表明,单一环境行政部门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环境保护的需求。区域经济的安全发展需要第三方环境监督,即环境审计。而目前开展的环境审计实务和理论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多采用以项目为导向,以资金审计为重点,难 以满足环境效益审计的需要。为此,本文结合水体污染产生、迁移的规律,以及生态恢复的特点,构建新型的以流域主要污染物或特征污染物为导向的审计模式,其对环境审计的促进作 用有待审计实务的检验。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07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EB/OL]. ww w.zhb.省略 /plan /zkgb/2007zkgb/200808/P020080825228750586787.pdf,2008-08-25.[Min istry of Enviromental Protec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Bulletins on th e Environmental Situations of 2007th[EB/OL]. zhb.省略/plan/zkgb/ 2007 zkgb/ 200808/P020080825228750586787.pdf, 2008-08-25.]

[2]陈超,胡聃,陈基湘,等.从环境审计本质的研究看我国环境审计的发展[J].环 境与可持续发展,2007(5):41~43.[Chen chao, Hu ran, Chen jixiang, etc. Attention on the Devel opment of Environmental Audit in China From the Nature of Environmental Audit [J]. Envi 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07(5):41~43.]

[3]祝圣训,李晓龙,谢芳,等.国内外环境审计发展状况比较评述[J].中国环保产业,

2004(8):19~21.[Zhu shengxun, Li xiaolong, Xie fang, etc. Comparative Explanation on D ev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Audit at Home and Abroad[J].China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 stry,2004 (8):19~21.]

[4]郭志明.浅议美国环境审计及我国环境审计制度建设[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4(3):23~24.[Guo zhiming. On the 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Au diting and Environmental Auditing System in China[J].Joumal of Jianghan Petroleum Institu te(Social Science ed.),2002,4(3):23~24.]

[5]贺桂珍,吕永龙,王晓龙,等.荷兰的政府环境审计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 审 计研究,2006(1):30~34.[He guizheng, Lv yonglong, Wang xiaolong, etc. Environmental Audit of the Government of the Netherland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hina[J]. Audit resear ch,2006(1):30~34.]

[6]李雪,杨智慧,王健姝.环境审计研究:回顾与评价[J].审计研究,2007(2):53 ~57.[Lixue,Yang zhihui, Wang jianshu. 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Audit: Review and Evaluatio n. [J]. Audit research, 2007(2): 53~57.]

[7]王本强.我国政府环境审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J].中国审计,2006(12) :11~12.[Wang benqiang.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Government Environmental Audit in China. [J].China Audit, 2006(12): 11~12.]

[8]西南科技大学课题组.我国环境审计运行的模式[J].上海会计,2001(7):54~56.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Group. The Running Mode of Environ mental Audit in China[J]. Shanghai Accounting, 2001(7): 54~56.]

[9]张自杰,林荣忱,金儒霖.排水工程(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Z hang Zijie, Lin Rongchen, Jin Rulin. Drainage Engineering(next) [M].Beijing:China Building Industry Press,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