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传统文化教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传统文化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传统文化教案

小学传统文化教案范文1

关键词:农远工程;课程资源;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19-02

农远工程作为国家农村信息化、教育均衡化战略的重要举措,已进行了将近十年。在农远工程的帮助下,农村整体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优秀的教学资源跨越了空间的阻碍,农远工程的实施使农村地区的学生在教学资源上与城市的学生拥有了平等的权力。但在多年的项目实施中相关建设的课程资源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都制约着农远工程最大地发挥教育功效,服务于农村教师,受惠于农村儿童。(农远工程的课程资源主要是指包括政府部门提供的,教师个人购买的,学校出资购买的,校际共享的,教师之间共享的,这里的课程资源主要指国家或省市农远工程相关责任部门提供的教学资源。)

一、课程资源的现状和问题

1.“副科”建设形同虚设。笔者登录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网(该网站是教育部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和中央电化教育馆远程教育资源服务部共同建设),查阅了课程资源栏里各科的资源状况。在各门科目中,语文、数学、英语作为主科皆按课时编写了详细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中的详细操作步骤,最后还有课堂小结和作业。农村中小学教师可以参照网上的教案改进提高自己现实中的教学,解决了农村地区可能因为信息堵塞、交流封闭而导致的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模式陈旧的问题。但是在美术、音乐、科学三门学科的课程资源里,该网只是简单地提供了一些相关图画或视频,并没有提供相对应的课时教案。在现实农村中小学中,由于师资限制,音乐、美术、科学三门科即使开设也基本由主课老师代课,但他们没有相关的学科背景,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实际上他们更需要国家、地方的课程资源建设者提供详尽的、可操作的教案来指导他们完成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副科的教学任务。通过与许多农村教师的交谈中得知,他们也想给孩子上好每一堂音乐、美术和科学课,但受限于自身的教学能力和软硬件资源,他们更需要通过远程教育资源网上的课程资源来充实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农远工程本来可以在农村地区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上有很大作为,可现有的课程资源中并没有提供有效的指导,这又无形中进一步促使教师挤占副科教学时间。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依赖于音乐、美术、科学等课程对孩子多元智能的开发,促进他们提高认识美、鉴赏美的能力。农村地区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在副科学科教学上与城里相比已严重落后,农远工程本可在课程资源建设中针对该问题做出有效的应对措施以补强农村薄弱的副科教学,但仅从相关网站的课程资源建设来看,副科的课程资源建设仍然多流于形式化。

2.优秀教案变成了八股教案。笔者分析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网上语文人教版七年级《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该教案中的教学目标分为三点:①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②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与自我体验;③培养学生语感,能够初步领悟作品内涵。[1]笔者认为,这篇教案的教学目标放到任何地方都适用,宽泛的教学目标无法评价,学生在该课时上完后到底收获了什么无从知晓,因此这就是个无效的教学目标。在相关教案的编制中,教学重难点、教法、作业等方面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教案的编写代表了教师的教学智慧,应是课堂实施的重要依据,农远工程实施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将重点学校重点地区的优秀教学资源输送到薄弱地区,这样农村地区的教师可以参考教育教学专家编写的教案改进自己的教学,以提升原本薄弱的教学质量,但笔者搜索到的课程资源中出现大量这样的八股教案,显然是没有价值和意义的。

3.课程资源和农村孩子有文化距离。在课程蕴涵的文化涵义层面,农远工程的课程资源与农村孩子的实际生活有距离。笔者先以综合实践课的课程资源举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网上并没有为综合实践课程进行资源设计,于是笔者分析了四川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建设的农远工程综合实践课程的活动案例,其包括“《校园里的浪费现象》、《保护家乡河》、《零花钱如何花》、《小小拍卖场》、《我们身边的垃圾》、《水果拼盘的制作》、《手拉手》、《走进广告世界》、《学会感恩》、《汶川地震综合实践活动》、《春天的植物》”,[2]其中活动主题《校园里的浪费现象》、《零花钱如何花》、《小小拍卖场》等与农村孩子现实生活太远,农村绝大多数孩子根本没有零花钱的概念,更谈不上浪费的行为和现象。《水果拼盘的制作》更是无需放在综合实践课程中,农村孩子很小就已经学会了砍柴挑水做饭等各项生活技能。笔者再以农远工程建设的英语课程资源为例,在分析了英语综合资源里的情景对话后,发现文章中时有出现一些城市化倾向很重的单词,这些单词在农村孩子的生活中完全没有概念,英语课程资源中选用的一些阅读文章也不经意间渗透着强烈的小资气息。城市化取向的教学内容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既充满陌生,又难以勾起他们的生活情结。强制地要求使用农远工程的这些阅读材料反而对农村孩子造成了教育过程的不公平。丰富的乡村文化在农村义务教育中没有得到继承和发扬,反而被农远工程所引进的强势文化所淹没,而那些保存完好的乡村文化恰恰是未受破坏的充满道德的文化。城市的喧嚣和烦躁被潜移默化的渗透到农村孩子的心灵,他们从小被这种文化教育的无根性又造成日后对家乡没有认同感,只导致他们日后无法在家乡的经济建设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农远工程课程资源建设中出现问题的相应对策

1.学科建设均衡,激励薄弱学科资源建设。现阶段省级农远工程教学资源库的各科课程资源主要是由下属各市优秀学校提供,各重点学校结合自己学科和师资优势自行申报并提出相关学科的课程资源建设意愿,然后由市级教育技术中心进行初选和推荐,最后由省教育技术中心组织专家进行最终复审,若教案和作品被录取,将对作者进行奖励,并由主管部门颁发证书。笔者建议在相关课程资源采集的文件中加大对弱势学科建设的政策倾斜,对音乐、美术等学科可不采用学校自行申报的办法,由市教育技术中心联合教育局直接组织全市该学科的骨干教师进行跨校合作编制课程资源,还要配套相关信息技术教师,做到技术与学科的有效整合。通过对资源采集机制的调整,重点加强弱势学科的课程资源建设,改变过去音乐、美术等学科课程资源评审时常常出现的矮子里面挑将军的局面,保证相关学科资源的质量。另外,对于录用的薄弱学科课程资源的设计者也可考虑加大奖励的力度,提高奖金金额等,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形成各个学校都能积极申报参与薄弱学科课程资源建设的场面。

2.完善课程资源建设标准,建立科学评价制度。建立新的农远工程课程资源建设标准,提高课件教案的准入门槛,彻底遗弃八股教案。新标准应该改变过去只笼统要求文字教案有如下内容:基本信息(如项目名称,教案名称,使用范围(学科、年段),作者,作者单位,撰稿时间等);教案主体内容(如教学目标,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作业,教学反思等)。要加强标准的科学性,使标准更符合学习规律、认知规律。如教学目标中应指明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如上述《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教学目标应该写成“在一课时内,孩子们能够体会并口头简单描述出鲁迅童年时的生活情趣,鲁迅的惆怅感和失落感。”充分发挥教学目标指导教学,管理教学,评价教学的作用。教案的其它各个元素也应详细具体,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使农远工程资源使用者能够充分受惠于重点学校的优势资源。另外,对送审的教案作品要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组织中小学一线优秀教师、学科专家、高校教育学教授和农村一线教师共同评审相关作品,重视教育学专家和一线教师的评审意见,增加公示的力度,广泛吸取群众的修改意见。改变以前只重视正确性、艺术性、技术性,转而重点考察教案和作品中运动教育教学规律将信息技术与学科结合的能力。

3.改变观念,加强课程资源文化地方化建设的引导。过去的观念认为教育技术中心建设的农远工程课程资源只是原材料,农村教师在使用时仍然要进行二次开发,所以课程资源地方化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事情。但统计数据表明农村教师大多还只是拥有搜索、下载、播放教学视频等基本信息技术素养,能够自行组合相关材料、制作教学多媒体课件的教师比例还很低。所以教育技术相关部门应该转变观念,城市优秀师资力量制作的农远工程课程资源应该是农村教师可以直接使用的课件和教案。省市教育技术中心在相关课程资源建设标准和评价制度中应该形成建设内容农村化的导向。在评审关卡上增加课程资源文化的专项审查,把贴近乡土文化、符合农村实际、富有地域特色作为评选优秀教案课件的指标,从而鼓励课件和教案制作者在资源建设过程中剔除城市化倾向太重的元素,多考虑农村的社会生活环境,增加贴近乡村生活的场景和教学内容,努力使农远工程输送的课程资源能提高孩子应对农村生活的能力。比如在秋冬季节设计一堂秋冬果树防虫的实践活动课课程资源,首先让学生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生动学习并了解秋季消灭虫害的好处和方法:①诱杀灭虫;②清除残枝落叶;③耕翻园地;④药剂防治;⑤果树落叶休眠期清园。然后组织他们到果园现场实践操作。再比如针对新疆的农村中小学建设音乐学科课程资源时,考虑到该地区完好保存的民族传统文化,可以设计一些生动活泼的维吾尔族舞蹈教学课件,这样既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又达到了提高孩子多元智能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网[EB/OL].http:///xxpd/kczy/xia/yw/1/kebiao-rj.htm.

小学传统文化教案范文2

关键词:传统文化;国学教育;师资培训;少儿

如果把国学经典教育比作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兵马”,那么师资就是“粮草”。缺粮少草,兵马是动不起来的。随着很多学校对国学教育的重视,师资的短缺也日益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顺利完成少儿国学教育的师资培训呢?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做了如下探讨。

首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决定做师资培训时,不论是学校内训,还是培训结构做外训,第一步最好是收集资料。这里的资料收集包括三个方面:

1.他者或同类经验。对于学校而言,要考虑其他学校是如何操作师资培训的,是内训还是外请?他们是如何规划的?他们用什么标准来选择培训机构?对于培训组织来说,其他同类机构是如何为学校提供师资培训的?如果没有国学类师资培训的经验可供借鉴,那么经济学论坛、商务会展是如何运作的?只有大量收集经验,才能做到厚积薄发,在规划时不至于考虑不周。

2.培训需求。对于学校而言,可以通过访谈提纲或自编问卷做内部调查:老师最需要的是哪一块的国学知识?我校即将要开设的国学类课程涉及哪些经典?最难的部分是经典的梳理还是国学教育的教学教法?对于培训组织而言,要为学校提供国学师资培训,不仅要了解全国大部分地区学校的国学教育需求状况,更要针对客户学校的要求,细致分析学校和老师的每一条需求。

3.讲师资料。对于学校而言,如果是内部培训,就一定要安排好人选。如果选择内部老师,需要知道他们的工作安排是否会与培训冲突。对于年长而经验丰富的老师,一定要提前做好沟通和工作安排。如果是附属小学邀请相应大学的教授,则需要提前告知明确的授课主题和时间地点。若是把培训委托给培训机构去做,那么,对于该组织所能提供的讲师背景和介绍,一定要提前审核。对于培训机构而言,首先要根据学校的要求选择合适的讲师,从学术背景到讲课风格,都要认真搭配。此外,是选择组织内部研发人员去培训,还是选择聘请名校教师或高校教授做培训,都要提前联系,做好安排。

在做好上述准备后,我们就可以进入师资培训的具体实施环节了。

一、规划与目标

依据对国学老师需求的分析,师资培训要明确本次培训的目标,并以目标为核心,做好培训规划。

(一)培训目标要清晰可分解

对于师资培训而言,目标最好是可以分解并可以评测的。比如,在进行幼儿园老师《弟子规》基础知识的培训时,目标可以是了解其作者、价值和意义、内容结构。依据该目标,教学技能的目标可以是把握三种相关游戏。最后的考核则采取闭卷笔试的形式。对于小学老师,知识目标还应拓展到对具体字词的释义详解,最后的考核需要提交教案或试讲。对于中学老师,知识目标应包括了解字句出处,比如“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一般认为化自《论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学老师最后的考核一般要加说课与教案。

(二)培训规划要简便可操作

规划一定要结合目标,详细而不繁琐。比如,上午9:00-10:00讲《论语》的基础知识,那么紧接着最好安排《论语》的示范课或《论语》教学教法。如果第一天全部都是关于礼仪、价值、意义等的讲座,那么最好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安排到不同的日期中去。如果培训规划中涉及名师示范课等,一定要考虑到交通、住宿等因素的影响,尽量不要给讲师添麻烦。

对于规划,还可以做出项目管理图,把每一个目标和时间点进行明确解析,然后分发给相关人员。

(三)培训成本要严格控制

规划之初,先要考虑培训的成本。对于学校而言,经费预算及来源一定要合理,不可虚报经费数。对于培训机构而言,经费使用更要精打细算。既要考虑到接受培训的老师的舒适度,外请老师的讲课费用等事项,更要在细节处节约有度,避免浪费。

(四)培训手册要表述清楚

培训手册是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不同职业的人在进行某种行为时所需要的一种了解相关信息的材料。对于国学师资培训的培训手册,不仅能汇集培训基本状况,供听课老师随时翻检,它的外表设计更要古雅,能使人感觉到国学的气息。

以上目标和规划考核方案,再加上授课时间与休息时间的安排,都要制作成表格或手册,在培训以前分发到受训老师手中。

二、讲师与备课

合适的讲师是培训圆满成功的保障。对于学校而言,可以在培训公司开列的讲师名单上,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

(一)讲师的背景与风格

学术背景是我们选择讲师的一个重要条件。作为国学师资培训的讲师,一定要有足够深厚的国学知识积累。一般选择文、史、哲类古文功底较好的硕士或博士。这当然不是绝对的,如果讲师有相关,也是可以聘请的。但是,一定要挑选口头表达能力较好的讲师。毕竟,科研能力好与讲课受欢迎不一定呈正相关。此外,还要注意可以“面面俱到”的讲师。“凡言兼众长者,皆其一无所长者也。”古人对经典的研读,往往是皓首穷经。我们今天的讲师,基本上不大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来研读全部的国学经典著作。只有在他擅长的那一部分,才能举重若轻、深入浅出地讲给听众。所以,在选择讲师时,最好要事先搞清楚他的长项。

与此同时,我们要考虑讲师的风格,是儒雅型、激情型、互动型,还是权威型、亲和型、专业型?相同讲课风格的老师最好间错开来,以避免造成听课人的审美疲劳。更重要的是,在培训前要明确,哪一种类型的讲师适合讲什么课。比如,儒雅型的老师讲《三字经》等蒙学经典,效果不一定有激情型和互动型的讲师好。

(二)讲师的课件与教案

在培训开始前,讲师最好向学校或培训机构提交课件、讲义和教案。若发现与培训目标和需求不相符的教学设计,要及时替换。同时,课件和讲义在印刷前一定要仔细校对。

此外,某次培训的课件风格,最好保持一致,并进行编号录入,方便学校或相关机构进行存档。

最后,相关人员还要考虑到各种细节。例如,根据讲师的课件,是否需要提供教具;讲师是否有要求听课者提前诵读某些章节,这些章节是否印刷成册;还有,课件需要的播放软件等,是否有备份,可以保证现场不出意外。

三、组织与授课

(一)开班礼与“破冰”

开班礼之前,要确保听课老师按时签到,并拿到培训手册以及相关学习资料、相关图书资料、相关表格等文件。

开班礼进行时,最好有现场的影音采集。同时,现场的服务与调度也要礼貌有序。倒水、移动话筒等工作最好由专人负责。

在开班礼后,可以进行“破冰”,让讲师或外来学习者尽快与听众和本地员工熟悉起来。

(二)授课与追踪

为了保证培训效果,每一节课都要有专人负责追踪记录。一方面,对讲师授课进行追踪:是否讲的是规定课程?是否准时下课?是否讲全知识点?是否讲解明白?是否按要求留下参考文献?另一方面,也对受众进行追踪:是否按时听课?是否参与课堂讨论?是否有教学疑问?等等。同时,要对课堂进行“互动记录”。因为如果没有互动与讨论,教学诊断就成了“专断”和“独断”。当然,追踪者应该准确记录上课时间和地点。有时,追踪者也可以记录自己的观测意见。最后,追踪记录要有签名,明确某人是追踪负责人。

(三)采集与存档

对于听课者在课程中的小作业、讨论结果等文字记录,要做好收集工作。对于课程中的说课、表演等内容,最好有照片和录像。这些都是培训成果展示的重要资料。在师资培训中,既可以为每一位听课老师建立个人档案,也可以为某一批听众建立集体档案,供以后参考之用。

四、考试与考查

对于学校而言,没有考查,就无法确定师资培训的成效。对于提供培训的机构而言,没有考试的结果,一般很难证明培训的效度,进而无法稳定客户群。因此,培训的考试与考查也是必要的环节。

考试和考查都要按照培训目标和需求来设计。基础知识类的内容无疑适合用答卷的方式来检验培训结果,技能类的培训内容,究竟是要选择文章的形式还是讲课的形式,可以根据培训的时间以及听课老师的意见来协商。

对于最后测验用的考卷,在培训之前要经过讲师设计和校对。考卷在印刷前后,都要注意保密。考查如果采用的是示范课的形式,要提前告知听课老师和点评专家进行准备。评分标准也要依据培训目标来设计和审定。最后,在培训前和考查前,都要对场地设备进行检修。

五、后勤与保障

后勤与保障工作是培训做得完美舒心的重要抓手。一般来说,学校内训多安排在本校,老师对环境也非常熟悉。但是,这种培训往往安排在暑期,占用了一些老师的休假时间。如果这段时间内,后勤工作做到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培训效果。

如果是培训机构来做师资培训,服务和保障则更为重要。如果是在目标学校培训,那么讲师的交通和用餐需要专人提前通知。如果是另找场地,在培训前,房间、食堂、教室、卫生间等地方,最好用简易地图分发给老师。每一个场地的空调、照明、冷热水等,都要提前检查,及时检修,确保听课老师能专心接受培训。

六、反馈与保持

上述每一个环节,都要加强监控和评估,随时收集各种反馈信息,不断修正培训方案的不足,及时调整活动安排,确保培训顺利进行。在培训结束后,学校和相关培训公司都要注意回顾和总结。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与座谈等方式,详细记录培训中遇到的问题与原计划的不足,并将其中的经验教训作为新阶段培训的借鉴和起点。

对于学校而言,培训效果的保持也是很重要的。一般可以在培训后的三个月内进行与培训相关的国学教学竞赛,或者用开会研讨、出板报、做文集、发专题等方式,对培训效果进行巩固。“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对于培训的经典内容,只有长期研读,持之以恒,才能真正使培训效果得到升华。

总之,国学师资培训只有以问题和需求为视角,选择合适的讲师,借鉴商业论坛和企业培训的管理模式,注重内容,追求创新,才能使国学培训工作落到实处,提高听课老师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林高明.小学语文有效课堂观察[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2]李方.教师培训管理工具箱[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张D.新疆双语师资培训研究[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4]孙景源.新课程师资培训模式研究[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

[5]张玉华.校本培训:研究与操作[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小学传统文化教案范文3

【关键词】信息优化;深度融合;教学高效;收效显著

一、课堂应用多媒体导入,创设语文乐学氛围

要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就要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设法营造一个愉快、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语文教学要激发学习兴趣就必须创设教学情境,自营良好的课堂氛围在教学中变抽象为具体,变难为容易。语文课件能集声色图像于一体,色彩富的画面、生动感人的音乐均利于创设特定的语文学习情境,能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爱学、乐学,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首先,课前激趣。利用课件创设语文学习情境,导入新课。如《小镇的早晨》,文字优美,格调清新。通过优美生动的描绘,展现出一幅江南水乡美丽的晨景图画。课件频率向学生出示江南水乡的美丽画面,再予以合理入情的配乐,柔美的画面与课文朗读具有同步效果。能把学生带入迷人的旅途之中,诱发学习情趣,感受一种陶醉之美丽,在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为下步课文阅读整体感知夯实了基础。语文课件要摒弃传统的以教为主教学弊端,建构主义学习意义理念强调必须实施素质教育,转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习为主,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出让学生多动脑思考,多动手操作,多动流的信息手段和对策。通过语文课堂电教手段,让学生亲历生活意境,观其境,闻其声,触其景,生其情。用课件信息资源调动诱发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愉悦性和创造性,以实现达成课堂语文教学目标。其次,课外延趣。新课标理念积极倡导,要建构灵活开放的语文课程体系,有效沟通课文内外。课堂内外和校园内外。既要注重语文的课堂教学,也不要忽视语文的课外活动(阅读、写作、交流等),课件设计过程中还要关注语文学习情趣和学习乐趣的课外延伸活动的设想与计划。如《昨天,这是一座村庄》,让学生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深化改革开放社会巨大变化主题的认识,有的找到的是变化的图片,有的查找到的是改革前后变化的数据资料,将学生的学习乐趣自然延伸到课堂之外,深化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认知,也扩大了求知的探究视野。

二、课堂应用多媒体感悟,扩充语文采撷容量

有限的课堂时间和有限的课堂空间均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得以实现。丰富传统的教学内容,使课堂信息容量和知识容量强劲增大,也有助于对语文知识的感知理解,在愉悦的气氛中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一是补充资料,拓宽视野。网上丰富翔实的声像资料,是语文教学取之不竭的源泉,可以通过课件设计引入一些补充材料,以加大课堂信息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小镇的早晨》一课,小学生被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所吸引,有幸想来此一游。通过课件就可以知识拓展,来欣赏秀丽景色,聆听几首赞美江南水乡的诗赋,练习朗诵,深化感知课文思想内容,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的赞美和热爱之情。二是配合练习,读写结合。用课件展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增加训练容量;依据课文内容及情感主题,分层理解课文表达内涵,留给学生自主表现的机会,体会成功的喜悦和快乐,激发语文学习乐趣。

三、课堂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发展能力

小学传统文化教案范文4

关键词:五指山;本土;传统音乐文化;特色音乐教材;基础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202-02

《五指山市地方课程本土特色音乐教材》(试用版)是由五指山教育局委托我们课题组完成的一项课题,因考虑到教材还比较粗糙尚需修定因此暂定为内部使用教材。教材主要以五指山黎族祁方言地区的典型音乐素材为主,内容主要从黎族民歌、黎族器乐作品、族舞蹈三大类别入手,形式上主要以欣赏、唱、跳为主,拓展到访问民间音乐家、感受民间节日、搜集一些相关的本土民族音乐名作和名家故事资料等活动,旨在增强少数民族地区少年儿童的民族自豪感,从根本上提高民族地区青少年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积淀的思想价值的深刻认识,逐步培养和加强当代儿童热爱祖国建设美丽家园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带着以上的目的和责任,课题组于2013年10月在五指山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就教材主要内容对当地的十余所小学的20余名骨干教师进行了培训和交流。为了更好地推进黎族音乐文化进校园,课题组特邀请黎族歌曲传唱专家杨桂兰老师逐句用黎语逐字逐句教授了教材采用的全部歌曲。工作在基础教育前沿的音乐骨干教师们付出了极大的热情和努力,在五指山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和课题组全体成员的诚挚邀请下许多教师都参与到了该课题的研究,为课题的顺利进展提供了大量的实践依据和建设性的意见,具体情况如下:

一、教材编写的内容和教材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课题组根据教材培训交流中出现的问题又走访了五指山实验小学,对10余名老师进行了专访和交流,总结各位教师在使用过程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有:

1.教材收录的黎族歌曲虽然好听但是大都是普通话演唱,在某种程度上减弱了黎族文化的传承力度。如:教材试用版共收录学唱歌曲十三首,其中只有《睡吧,好宝贝》、《摇篮曲》、《儿童过生日》三首作品用国际音标标注了黎语的发音。

2.教材选用的学唱歌曲除了创作作品外,全部录用的是完整的原作品,其民歌针对小学生来说旋律、节奏普遍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如:前十六后八分和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加上歌词的密度问题等都给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授课带来一定的困难。

3.教材涉及的教学内容和形式还比较单一,音乐游戏、音乐综合训练等趣味性教学环节设计还比较欠缺。

4.该教材的推广和使用还缺乏系统的跟踪指导和全面的政策督促,导致个别学校知难而退。

二、教材在推广过程中所面对的问题分析与解决措施

针对《五指山市地方课程本土音乐特色音乐教材》在初步使用和推广中出现的普遍问题,我们课题组除了跟骨干教师的交流、专家的走访,还在五指山市试验小学全体音乐老师的配合下亲自指导了60名小朋友的合唱课《睡吧,好宝贝》、《跳娘调》。通过跟同学们的亲密接触,充分了解了民族地区小朋友对音乐的理解、兴趣点和接受知识的能力。

如:我们尝试把曲目改编为两个声部,在授课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孩子们对这种形式非常感兴趣,但是创作作品时必须注意低声部的配备避免太多变化,应以平稳的长时值为主,旋律声部难度较大的节奏和结构,创编时可以把整个节奏按比例扩大,这样既减小了孩子们学习的难度,又做到不影响原作的风格和味道及情感,等等。这次排练和授课体验对于课题组进一步修订教材起到了良好的推进作用。

通过这次回访,我们也了解到由海南省民宗委、省教育厅和省文体厅共同组织开展的《海南省民族地区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三进校园”活动》已经在民族地区普遍开展,海南省五指山地区依然是走在了最前列,另外,“说写黎语”、“民歌传唱工程”等海南省各项传统文化的传承工程已在全省中小学范围内普遍开展,在这种大好政策扶植形势下,为了更好地配合海南传统文化在中小学校地普及我们重新制定了教材修订措施和设想。

三、关于进一步修订和推广教材的设想

1.根据需求扩大课题组的研究力量,适当调整和补充研究人员,吸收优秀的任课教师及便于采集信息的青年教师和部分学生力量。

2.争取取得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更大的支持,成立课题督导小组,主要负责教材在实施过程中的长期有效的监督和指导工作,最好有地方教育部门人员参与。

3.调整和改编教材的结构和内容,难度大的歌曲作为欣赏内容,多用肢体参与的体验性和创造性活动和节奏游戏。努力按照教育部的“音乐教学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的课程理念指导,强调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黎族歌曲装饰音繁多,节奏行多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聆听,并用身体部位去尝试着表现和理解作品,把这类课程设计成综合性艺术表演和即兴编创等各项音乐活动,并将其作为学生全身心走进音乐,从而达到音乐审美体验的良好途径。通过这样音乐艺术实践,学生的音乐素养可以有效地得到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自信心也会得到有力的提高和增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加大歌曲当中儿童合唱作品的编配,主要以主旋律加配唱的形式为主,根据授课教师的建议,多插入相关的图片,歌曲最好经过改编,旋律应围绕主要动机多重复,动用课题组音乐创作专业的力量,克服困难,尽可能地把黎歌旋律儿歌化、趣味化,便于低年级学生接受和掌握,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审美兴趣和需求。正如《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所提到的课程理念: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不断提高音乐素养,丰富精神生活。

5.在相关部门的配合下定期举办教材内容授课比赛或观摩和相互之间的活动,并评选出优秀教案或教学活动纪实录入修订教材,在与教师们的访谈中了解到该环节对于教学工作特别重要,希望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参与和监督体制,便于教材更好地推广和使用。

6.课题组应启动在全省范围内进行详细的问卷调查和访问,掌握最新的动向和资料;及时整理采集地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做到每个阶段都有新的依据为上级部门的政策更新提供可靠的依据。

7.海南本土特色教材的建设在内容上应适当考虑多元化的因素和特点,通过了解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和情感,通过感知不同艺术的情感和特点,正确理解音乐的多元化特点。

8.通过进一步对海南本特特色音乐教材的修订和推广,吸引更多民族地区的孩子们通过乡土、乡音和乡土旋律的学习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再次提高少数民族少年儿童的音乐审美情趣,通过对族群英雄和先辈美好品德的再度认识、理解和熏陶,增强民族地区少年儿童的民族自豪感和主人翁精神,激励孩子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传承本土文化地活动中来,树立热爱家乡、自立自强、勇于承担称扬本土文化的历史使命和重任的新一代有志少年。

9.黎语是教材地编写和推广过程中的难点,经过推敲我们也制定了相应的应对措施:(1)在取得相关部门支持的情况下,尽可能邀请民间音乐专家和爱好者亲自进课堂授课;(2)联合“民歌传唱”、“读写黎语”等活动相互授课;(3)学校和家庭相互结合,发动家长和长辈给孩子们营造说黎语或其他语种的氛围,在家、课间鼓励学生尽量说黎语,方便学生逐渐恢复母语语境。(4)建议民族地区媒体多提供母语节目和栏目,为民族地区孩子恢复母语提供更宽阔的环境和影响。

四、结语

总之,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越发认识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渗透和深入工作是个长期的连续的工程,更需要省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加大力度重视,在当今海南省民宗委、海南省教育厅、海南省文体厅联手主抓传统文化三进校园以及黎语、黎歌全方位传承活动的正面影响下,及时把海南传统文化传承工作落实到各民族地区中小学甚至幼儿园并形成政策法规,长期延续不断地深入开展各种交流活动及教学观摩等活动,切实把《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落实到位,全方位提高民族地区少年儿童整体素质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韩沙霖,胡凯.五指山市地方课程本土特色音乐教材[Z].五指山市教育局内部资料,2013.

小学传统文化教案范文5

一、营造经典阅读氛围,涵咏校园文化的馨香

置身于文化校园,你会顿时被这“成语王国”的景色所吸引,只见校园所有的地方都在以不同的姿态呈现着成语:“成语故事苑、成语画廊、成语多棱镜、成语归类版画、成语长廊、成语园地、成语特色板报”,还有“成语大王”评比专栏……尤其是将“八字成语”和“六字成语”的版面挂在学校的显眼位置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每时每刻都以成语为伴,都和成语为友,在耳濡目染中呼吸着成语飘来的芬芳。那读书名言、导读版面、流动书厨,处处散发出浓郁的书香气息。

果园旁侧的成语版块,选出使用率极高的六字语成语、八字语成语让学生在休闲时品评。连果园也和成语联系起来,它就成了“成语果园”了!一面面成语橱窗,带来的是艺术的熏陶与文化品位的提升。“七彩成语”的雕塑,带给孩子无形的影响。成语浮雕“孔融让梨、岳母刺字”等让学生在成语中感受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分布在校园廊道的 120块成语经典故事版面,让学生处处与经典对话。人们不禁要问:不起眼的成语也能成为校园文化特色?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每天徜徉其中,陶醉其中,中华传统文化之根怎能不深深扎进他们的心中。

二、开发经典阅读课程,奠基幸福人生的根本

为学生开设“ 三课”。为了保证学生充分阅读,学校为学生的阅读编制了阅读课程,课程分为晨诵、午读、暮省,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时间保证. 为学生开设“ 三课”,即:晨诵课、阅读指导课,阅读盘点课。学生每周有两节晨诵课,星期一下午的第一节课固定为学校的阅读指导课,周周有盘点、月月有盘点。学校制定了“三表” 为了更好地保证学生的阅读的有序性和计划性,学校指定了“三表”即:班级学期阅读计划表、班级每周阅读计划表。班级“三合一”阅读计划表(经典阅读、阶梯阅读和特色成语的经典诵读)。

开发校本阅读教材。为推进学生进行成语特色阅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学习研讨、深度挖掘、广泛搜集、分类整理等方式积极准备,开发、编印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校本课程――《成语多棱镜》。课程设有低、中、高三个年级段,每年级段设有“成语知多少”、“成语串串香”、“成语大冲浪”、“成语智慧窗”、“成语新经典”和“成语文化苑”等六大版块。“成语知多少”从基本知识、成语的结构特点、来源、新生成语、成语演变等方面为学生介绍成语方面的知识,让学生了解成语、爱上成语。如新生成语:多快好省、上山下乡、全国一盘棋等。“成语串串香”整合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相关成语便于学生复习记忆,还将矿产成语、军事成语等2500条归类成语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快乐中识记成语。“成语大冲浪” 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哈哈大笑之中去学习成语、感受成语的无穷魅力。如成语大擂台、成语数字园、我演你猜说成语、成语之最等。“成语智慧窗”让学生徜徉在成功做人、处事交际等智慧成语之中,开启智慧人生。 “成语新经典”汇集了150个经典成语故事,学生们在一个个经典阅读中明白做人治学的道理,如卧薪尝胆、孟母三迁、伯乐相马等。“成语文化苑”是展现成语中的文化。学生在学习成语中感受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成语多棱镜》无论是内容的设置还是形式上的安排都能体现出成语学习的渐进性和层次感,让学生的成语学习有一个不断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良性阶次。让学生小时候就与成语为友,亲近成语,体验成语,运用成语,传承与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奠基幸福人生。

三、开展经典阅读活动,聆听生命拔节的声音

用七彩成语的金钥匙开启课程文化之门。成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颗奇葩,是最睿智、最精华、最丰富的瑰宝。近年来,学校以“七彩成语”为特色,让学生生命之花在成语文化传承中绽放。创办了《梦的幸福》、《咿呀读书》两本校刊和《树人报》及校园网站;开展“默、诵、书、画、用、讲、演”的“七彩成语”系列活动;开展成语主题阅读;实行成语考级;表演成语特色节目等。特色就是品牌。成语特色文化课程已成为我校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已成为享誉全国的品牌。

四、享受经典阅读成果,感受生命绽放的美丽

经典阅读的开展成就了教师。实验教师执教老师的成语综合实践课参加全国经典诗文诵读优课大赛,获得二、三等奖;老师的成语活动教案获得省级大奖;有课题实验老师获得“推动经典诵读百名老师”称号;丰富了学生。在省读写大赛中,“演成语”已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各个班级都能进行成语表演。

小学传统文化教案范文6

【关键词】评价任务;学习目标;教学设计;学历案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3-0065-03

【作者简介】吕建林,南京市第一中学(南京,210001)教师,高级教师。

没有评价的教学是一种无目标的教学。因此,评价任务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教学是否有效,要通过实施评价任务来观察分析,找寻证据,通过搜集的信息判断是否达成教学目标,进而确定下一步教学的措施和方向。

一、评价任务及其形式

评价任务是指为检测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情况而设计的检测项目。它以任务的形式把知识、技能、知识获取的过程中涉及的思想方法、知识间的联系、整合及应用等元素融合于具体情境之中,通过任务的实施来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

评价任务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是传统的纸笔试题,如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判断题、匹配题;二是表现性评价任务,如课堂真实情境中的师生问答,学生的表演、实验、展示、调查、复杂的纸笔任务等。

二、评价任务的设计方法

拉尔夫・泰勒指出:“由于评价涉及获得学生行为变化的证据,所以,获得任何有关教育目标所期望的行为的有效证据,都是一种合适的评价方法。”其中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获取有关“学生行为变化证据”的途径和方法是多元的,我们考虑评价的时候,不能局限于一种评价方法。二是使用特定的评价方法所获取的证据必须是“有效”的,即证据是要能反映目标达成情况的学习信息。

1.评价任务设计应在学习活动设计之前进行。

传统的教学设计流程,是“先确定教学目标,再设计教学活动,最后进行评价”。而学历案的设计流程不同于传统教案的设计流程,为了确保证据的“有效”,它把评价任务前置,放在教学流程设计之前,即“先撰写学习目标,再围绕目标确定评价任务,最后设计学习过程”。评价任务在教学设计中担负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在设计学历案时,首先要思考的是“学习目标”,其次是该用怎样的“评价任务”来帮助搜集学习目标达成的证据,第三才是针对“学习目标”,结合“评价任务”去设计教与学的活动,即“学习过程”。这样做,能更好地帮助教师把握学习目标达成的“标准”,合理区分学习任务和评价任务,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有针对性,更好地落实“学―教―评”一致性的原则。

2.评价任务设计要围绕“情境、知识点、任务”三要素。

浙江海盐元济高级中学的王建峰老师建议,从“情境、知识点、任务”三个要素出发设计具体评价任务。评价任务的核心是检测学习目标达成情况,要使学习目标可测、可评,需要设置问题情境,给出具体可操作的任务指令,把要检测的知识点合理配置在任务和情境之中。问题情境与学习目标越匹配、与学生经验的吻合程度越高,评价效度也就越好。

3.评价任务有三种与学习目标匹配的设计方法。

华东师大周文叶博士指出,有效检测学习目标达成度的评价任务应满足三条标准:与目标匹配、看得明白、实施可行。

从目标匹配的角度看,评价任务设计的方法可以是“一对一”(一个评价任务只检测一个学习目标)、“多对一”(多个评价任务同时检测一个学习目标),也可以是“一对多”(一个评价任务同时检测两个或两个以上学习目标所包含的知识点和能力点)。

以笔者在教学“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一课时针对“学习目标1”的“评价任务1”的设计为例。

【学习目标1】通过使用科学计算器计算几个与特殊角有关的角的三角函数值,感知并得出诱导公式一,会把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用[0,2π)或[-π,π)上的角的三角函数值来表示,体会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评价任务1】通过完成探究1,回答问题2和完成练习1,检测目标1;

问题1 学前准备2中计算所得的正弦值都与哪个特殊角的正弦值有关?有何关系?(指向目标1)

探究1 上述关系是否有一般规律?说明理由。(指向目标1)

问题2 上述规律能帮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检测目标1)

习1 求值:sin369°sin9°+cos(-711°)cos1089°(检测目标1)

其中,探究任务1明确指向学习目标1中“诱导公式一的得出”,这就是“一对一”。针对目标中的“会把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用[0,2π)或[-π,π)上的角的三角函数值来表示”,分别从“化归的意识”和“转化的方法”两个角度设计了“问题2”和“练习1”两项任务,这是一种“多对一”的设计。同一学习目标设置多种不同的评价任务,能更好地考查学生对公式的理解是否全面深刻,能否在变换的情境下继续正确解决问题,有利于提高评价的信度。

我校的郝良群老师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创新”一课针对学习目标2、3设计了两项评价任务:

【学习目标2】通过列举2016年春节年俗的变化,感受互联网给传统年俗带来的冲击,通过课堂讨论,总结互联网促使年俗的变化的客观必然性,会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的影响,能归纳出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学习目标3】通过课前调查、课上汇报,举例说明对传统文化创新成功的经典案例,并能结合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出成功的因素有哪些,能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评价任务2】参与课堂讨论“互联网会使传统文化丧失生命力还是增添活力”,运用相关知识论证自己的观点。(检测目标2)

【评价任务4】用几个关键动词总结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检测目标2、3)

针对目标2中的“必然性”“辩证地看待”“正确态度”这几项关键的“二维”“三维”目标,郝老师设置了与目标匹配的“互联网给传统年俗带来冲击”的问题情境,“互联网会使传统文化丧失生命力还是增添活力”的课堂讨论活动,和“运用有关知识论证自己的观点”“用几个关键动词总结”这两个指令明确、可测可评的任务。学生一看就知道,要我做什么,我该怎么做。其中任务2和4都针对目标2,这是“多对一”的设计,而任务4同时检测目标2、3,这就是“一对多”的设计。

在评价任务设计中,无论选择哪种方法,关键要做到:目标范围匹配,难度贴近学情,题型合理适切。

三、评价任务的实施建议

1.牢固树立“教学、学习、评价”三位一体的意识。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王少非先生指出,课堂中的评价是以学习为核心的,目的在于促进学习。课堂评价必须关注与目标相关的学习,必须收集学生学习的充分的准确的信息,必须在教学活动中持续实施。在有效的课堂中,一切都应当围绕学习来展开,围绕着学习展开的一切都应当是相互配合的。课堂的目的不在于对学生进行区分,而在于帮助学生学习或实现“变化”。

教师应该明白,不是等到知识讲授完毕以后,通过两个题目练习一下或者组织一场考试才叫评价。崔允t、夏雪梅在《教―学―评一致性:意义与含义》一文中指出:“评价已经不是教或学之后再来评的一个环节,也不是一个人教和另一个人学了之后等待第三者来评的那个孤立的环节,教学、学习、评价逐渐被看作是三位一体的关系,评价与教学、学习紧密地绞缠在一起,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2.积极保护获取准确信息和有效证据的渠道

利用评价任务获取教学信息的渠道主要有四种:一是引导学生“说”;二是从学生“写”中获取;三是看学生表现,包括测验、任务完成情况,也包括动作、表情等表现;四是学生的作业、作品。

u价与教学之间其实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尤其在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时,教学与评价实际上很难分得开,可以说,“评即是教,教即是评”。有效的“教”中即使看不到明显的“评”,但“评”其实无处不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师生问答是最常见的评价任务的实施形式,也是获取学习信息的重要渠道,而师生交流不畅是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师突然急切的语气,皱眉的举动,打断学生的回答,都是看起来不明显的“评”,然而当事的学生都会发现并感受到压力。因此,教师要摈弃只能答对不能说错的想法,不能发现苗头不对就抢学生的话说,应该包容学生失误,鼓励学生积极表达真实想法,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协作。教师突然打断,学生容易失去自信,不想再说下去。耐心听学生说完,有价值的反馈信息也许在后面。只有当学生的表达信心得到保护,表达能力得到提升后,我们才能得到准确有效的证据,才能做到善加利用。

3.坚持突出学生在学习、评价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华东师大于2015年底对南京一中学历案教学进行问卷调查,并撰写了《学生对学历案教学课堂感受数据分析报告》。其中,“我感觉自己在这堂课上很少走神、做小动作或影响别人”得分3.67,位列10个选项中的第2位。“认为学历案对我的学习非常有用”的得分也达到了3.51,均在符合及以上水平。说明运用学历案教学之后,课堂上学生的学习专注度得到提升,这与教师设计了很好的、具有挑战性的学习、评价任务有密切关系。但“与过去不用学历案时相比,我感觉教师讲解的时间明显减少了”得分2.42,在“不符合”和“符合”之间,说明有些课堂还是存在“讲学历案”的情况,有的教师担心学生不能及时完成既定的评价任务,导致教学进度受到影响,课上还是忍不住要多讲。

学历案是学生立场的学习变革,提高评价任务的有效性,既需要丰富评价的形式与手段,更要让学生有机会展示,多途径地展示,这样教师才能准确了解学生学到哪里了,学会了没有。课堂时间宝贵,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有价值的评价任务,根据学情恰当设问,有粗有细,从容留白,敢于放手,有选择余地,有给学生的发挥空间,才能适应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需求。如果学习、评价任务设计过于绵密和呆板,完全把学生的思维禁锢在缺乏思考空间的问题串当中,用问题来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用检测来鞭策学生走,问题没有成为学生学习的支架,评价没有为学生学习提供支持和帮助,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形同虚设。

总之,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紧紧围绕学生的“学”来施教,根据评价任务的完成情况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才能做到讲得精炼,学得高效。

【参考文献】

[1]王少非.课堂需要什么样的评价[J].当代教育科学,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