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德育的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家庭德育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家庭德育的特点

家庭德育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 家庭教育 问题 对策

国家教育部、全国妇联联合颁发的《家长教育行为规范》是针对新时期家庭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21世纪对国民素质的总体要求制定的。引导广大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子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家庭教育特点及优势

1.1家庭教育连续性

一个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2/3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教育,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的教育影响着子女。这种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其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伴随着人的一生。

1.2家庭教育权威性

家庭教育的权威性是指父母长辈在孩子身上所体现出的权力和威力。家庭的存在,确定了父母子女间的血缘关系、抚养关系、情感关系,子女在伦理道德和物质生活的需求方面对父母长辈有很大的依赖性,家庭成员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都决定了父母对子女有较大的制约作用。父母的教育易于被孩子接受和服从,家长合理地使用这一特点,对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形成是很有益处的,对于幼儿来说,尤其是这样。

1.3家庭教育感染性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天然性和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心领神会。家长高兴时,孩子也会参与欢乐,家长闷闷不乐时,孩子的情绪也容易受影响,即使是幼儿也是如此。如果父母亲缺乏理智而感情用事,脾气暴躁,都会使孩子盲目地吸收其弱点。

2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2.1家庭教育观念落后

一些家长把教子成才仅仅与孩子个人前途、家庭荣誉、幸福联系在一起,为国教子的观念不强,为社会育才的意识淡薄。特别是一些父母由于育人观念陈旧,将注意力放在知识传授上,始终把应试教育与升学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忽视了对子女兴趣、理想、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等,对孩子由“望子成龙”“盼女成凤”逐渐演变为“逼子成龙 ”“逼女成凤”。其结果就是抹杀了孩子的独立人格和主动精神,使孩子成为家长的“附庸”。

2.2家庭教育内容比较片面,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2.2.1重智力教育,轻德育培养。天津市进行了一项7―14岁儿童家庭教育调查,当列出健康、学习、安全、品德、兴趣爱好等九项指标要求家长回答“您平时最关心孩子什么(选三项)”时,87.2%的家长选择了学习,为第一位;而最关心孩子品德的低至25.4%。当进一步要求家长对所选三项内容按重要程度排序时,将品德排在第一位的仅占全部调查对象的18.1%。从这一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这样一个处速发展中的国家,德育教育正在逐渐减弱乃至丧失,德育教育的培养已经刻不容缓。

2.2.2重知识学习,轻实践锻炼。大部分家长还有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他们长期不惜财力精力抓孩子的学习成绩,给他们布置了大量的课外作业,请家教辅导,送他们上各种各样的培训班,甚至部分家长限制孩子的外出、交友、参加社会实践等活动。

2.3家庭教育方式不科学,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2.3.1娇宠教育型。 这种类型的家长不重视孩子的自理能力、劳动习惯的培养,对孩子的要求过于满足。他们把孩子放在家庭的中心位置上,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言听计从,对他们缺乏管束,很容易使他们形成好吃懒做、任性放纵、缺乏独立生活自理能力等不良品质。

2.3.2武力教育型。这种恰好与娇宠教育型相反,这种类型的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过高 ,一旦孩子未达到其要求,轻则说骂,重则遭受皮肉之苦。这种“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方式只会使孩子的心理逐渐扭曲,从而无形中形成了残暴的性格。

2.3.3放任教育型。一些家长对子女教育放任自流,学习上不过问,生活上不关心,品德上不教育,对子女的成绩不表扬,对子女的缺点不批评,一味地让其自由发展,久而久之将导致子女性格上的缺陷,形成扭曲的心态,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3解决家庭教育的对策

3.1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努力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家长要不断学习,丰富自己,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尤其是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家长更应该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使之能满足孩子们的求知欲,胜任对孩子的教育指导工作。除此之外,家长还应该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家庭充满温馨,让孩子们能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爱和期待,从而激发他们推动自己不断进取。

3.2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辐射和渗透到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家庭教育作为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必须随着时代对家庭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进行相应的变革,这种变革首先应该是观念上的变革,因为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所以,家长要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在实施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始终要全面施教、以身作则、爱严结合、要求一致。

家庭德育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张之洞;家庭教育;方法;特点

中图分类号 张之洞是晚清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无论出掌文衡,还是迭膺疆寄;不管是职责之内,还是权限以外,“其平生精神所寄,尤在振兴教育,储养人才。”[1]张之洞把兴学育才看成是乐事、趣事,亦或是对自己才智、学识的挑战和考验,更被其看作是自己终身未尽的事业,这些在其家庭教育中表现的更为突出。这就是张之洞家庭教育有别于其社会教育,亦不同于其他同时代教育者的特点所在。

一、善于利用矛盾的内容教学,取长补短

张之洞家庭教育的内容取材相当广泛,传统的、古代的、中国的、西洋的无所不包,只要有益时政,有效民生,有利于个人修养的,皆在其所选内容之列,而且有些内容在当时来看还具有相当的矛盾性和对立性。

其一,学术上,张之洞力主汉宋相兼。汉学和宋学都是经学的传统流派,但二者在学术路径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一般认为汉学重训诂,宋学重义理。张之洞强调通经既需要汉学的认真读书,同时又需要宋学的深入穷理。张之洞则以“学以致用”为基础,把原本学术途径各异的汉学和宋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实了其教育内容。

其二,学问上,张之洞力主博采中西。张之洞认为,把中学和西学绝对的对立起来,与理不合,与时不济,与国无益。张之洞在“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1]的前提下,强调中学“正人心”的同时,“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用之,西政之可以起吾疾者取之,”[1]做到“新旧兼学”、中体西用。

就人生哲学而言,这与张之洞的“中庸”之道一脉相承,张之洞深知“舌以柔而存,齿以刚而亡”[1]的道理,奉行“君子尊德性而道学问,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这是张之洞善于把对立着的两个方面刚柔相济地融合在一起的理论原因。但是从更基础的层面来看,这种交融更需要执行者高深的学问和精到的素养来作为基石和驾驭的前提。这正是张之洞的家庭教育能够引领时代的原因所在。

二、学无常道、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依势而行

张之洞家庭教育的方式灵活多样,方法切合实际,非常注意与受教育者之间关系的调整,其主要方式如下。

第一,言传和身教相结合。张之洞对子孙的教育无微不至,小到年幼的稚童,大到成年的子孙,张之洞都谆谆教诲,把教育子孙后代作为趣事和乐事相待。对成年或出仕的子孙,张之洞更注重道理的训明和行为的榜样作用。张之洞对子孙的教育根据年龄阅历,施以不同程度的言传和身教,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二,利用族规、家风等各种传统的手段,加强对子孙的教育。张氏家族明代迁自山西洪洞,后定居直隶南皮,人丁兴旺,族支发达,谓“东门张”。张之洞以祖上之为官行事之“廉”和“勤”训示后代,他常以自己父亲“贫,吾家风,汝等当力学”[2]来要求后代,秉承先辈清廉耿直之风。张之洞还“以二十字叙子孙辈行,仁厚遵家法,忠良报国恩。通经为世用,明道守儒珍。”[2]希望子孙能够继承优良的族规、家风,不但能安身立命,还要以此发扬光大张氏一族。

第三,寓教于乐,喜闻乐见。张之洞教育子女注重实效,形式不拘一格,评点子孙书法,指挥他们立身处世要有骨气;讲论诗文辞赋,引导子孙加强性格、情操的修养。湖广总督府后有一花园,张之洞每到案读倦劳之时或午后,常于此小憩。此时,儿孙绕膝,或卧或立,正是之洞给子孙讲经论古,解疑布道之时,在安享天伦之中,教育后代立志成长,这就是他认为的“极为天伦乐境”。[1]张之洞“才名噪都下”[1],书法虽不成一家,但在当时也为佳作,他曾给小女仁霁题唐诗人高适之作,“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在之洞熏陶下,仁霁成为当时有名的才女,有诗集《时晴簃闲草》存世。

三、循序渐进、区别对待的教育模式,个性发展

张之洞对子女的教育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有所不同。

其一,“西学必先由中学”。先以中学打基础,树立牢固的忠君爱国品质;再采西学应时事,增强处世立命的技能。强调通西学必先通中学的同时,也强调职业技能的培养要和思想素质的教育相结合。

其二,强调教育的年龄差别。幼儿思维能力不成熟,这一阶段重启蒙,以娱乐为主,传授一些浅显易懂的知识。成年后培养目标则变为“以谨遵谕旨,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宗旨。”[3]所以教育应该“深者为高材生劝勉,浅者为学僮告诫,要皆审切时势,分析条理,明白易行,不为大言空论。”[1]《书月答问》举书二千余部,“其门径秩然,缓急易见。凡所著录,并是要点雅记,各适其用。”[1]也是此意。

其三,男女教育有别。张之洞曾在致叔父的信中说:“小妹诗境想更进益,前两月曾得其手书并诗,极有清句,深可喜也,努力好学,当为在京求一佳胥,勿在黔中草草说定也。”[1]可见张之洞对女子的教育目的就是“涵养女子德性,使知高其品位,固其志操。”[3]使之成为贞静、顺良、慈淑、信实、勤劳的“才女”。

四、以“情”为立教之基,以“真”为施教之本

张之洞“植躬廉正,秉性忠纯”[1],教子也注重以情化之,以真感之。

首先,张之洞讲求教育子女的融洽环境,以亲情作为纽带来感化后代,发挥家庭教育的最大效能。

张之洞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如其为人一样,注重情真意切,不做作,不刻意修饰,反对客套和遮掩。他结合幼儿的特点,善于拉近与孩子的距离,家庭教育自然、亲切,不落俗套。

其次,张之洞以“真”为家庭教育的施教之本。其教育内容讲求真实,教育方式追求真切,教育情感体现真诚。

张之洞临终之时,对子女感慨自己的一生,叮嘱子孙,“汝等须记得此谕:兄弟不争产,志须在报国,勤学立品;君子小人,要看得清楚,不可自居下流。”[4]张之洞客观真实地评述自己的人生,不与污浊的社会同流,训诫子孙要志做君子。即将撒手人寰,张之洞也有遗憾,学术、治术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但他更多的不是抱怨,而是激励子孙奋发向上。面对日益腐朽的晚清社会,张之洞训示后代“不可自居下流”,要“志在报国,勤学立品”。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其意更真,撇开张之洞忠君卫道的封建立场,更让人感受到他正直的为人和积极向上的态度。此时之言,当是张之洞真情的流露,内心的表白,亦是对子女最后的教诲,与其平常的家教更是表里如一。

在近代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张之洞以其特有的带有浓郁时代特色的教育内容,切实有效的教育手段,精巧细致的教育方法,以及积极向上、情真意切的教育感情,教育子女激流勇进,立志成才,报效国家。反思这些对于现实社会的家庭教育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张之洞全集[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9725,9767,9771,9823,10527,10636-10637,10649,

10654,10666.

[2]许同莘.张文襄公年谱[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3,6.

[3]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572.

家庭德育的特点范文3

这类学生的内心世界相当脆弱,他们最容易受到伤害,一句不相关的话,一个不经意的动作,甚至一个随意的眼神,都有可能使他们的神经受到触动。残缺的家庭给他们造成的心灵伤害是永远都不能消除的。他们怨恨自己的父母和家庭,继而迁怒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他们感叹自己的身世和命运,继而坚信尘世的炎凉与不公。一句话,世界在他们眼里永远都是灰色的。家庭的支离破碎及父母(离异)的漠不关心诱发了他们对社会的仇视和对别人的憎恨,为了遣散这种阴暗的心情,他们的内心升腾起对人与社会的强烈报复欲和破坏欲。于是,他们就在这种毫无目标的行动中追求一种心理满足,从而达到内心暂时的平衡。正是处于以上的原因,单亲家庭学生往往由于交友不慎,从而走上违纪甚至违法犯罪的道路。面对这类学生,我的教育策略是:对诊下药,用爱心感化他们,使他们感受到人间真情,唤回他们对人的基本信任。

一、给予他们父母一样的关爱

单亲家庭的孩子不是缺爹就是少娘,或离异、或离家、或辞世,残缺的原因多种多样,首先我们要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并让孩子承认并接受这种事实。父母双方的离异原因很多,感情不能维系,家庭不能保全,这类事情父母本人尚且难以控制和调和,作儿女的又能何为?而父母一方的辞世更是人力所不能及的,到了这一步,怨天尤人没有,悲观失望也没有,既然消极的情绪不能带来任何好处,那又何必耿耿于怀呢?让孩子面对现实,帮助他们走出困境,给予他们父母一样的关爱。在感情上接近他们,在生活上帮助他们,在学习上支持他们,一心一意为他们着想,真真切切地走进孩子的心中,实实在在让孩子感受到人间真情,满足他们被爱的需求,唤回他们善良的本性及生活的信心。

二、给予他们朋友一样的真诚

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其特殊的生活经历,大多数人的性格表现为孤僻、内向、多疑,他们喜欢一个人独处,且有意封闭自己生活的圈子。他们不相信任何人,也不愿接近任何人。在他们眼里整个世界就是一个骗局、一个陷阱,避之惟恐不及。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除了真诚地帮助他们,还能有什么能赢得他们的心呢?作为老师,我们不仅要尽到教育的职责,成为他们的良师,而且还要去感化他们,作他们真诚的朋友。要尽可能地抽出点时间主动和他们交往、沟通、谈心,顺着他们的意愿去感受生活,以一种完全不一样的视角体察人间万事万物,零距离的感知他们对生活的内心体验。只有两颗心贴近了,我们才能顺势利导,让他们认可并接受我们对生活的诠释,进一步感受人生的真谛,夯实他们善良的本性及生活的信心。

三、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及个性特征

家庭德育的特点范文4

1 离异家庭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1.1 与同伴关系的特点。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近、有着共同的态度、价值观、志趣爱好和互有吸引力的人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学生在同伴关系的建立过程中,有可能被同伴接纳,也有可能被同伴拒绝。这就告诉我们,同伴关系的建立,是受许多因素制约的,如类似性,有相同经历和体会的学生容易建立同伴关系,好感回报、自尊心、空间距离、接触频繁等。离异家庭学生与完整家庭学生同伴关系有明显差别,完整家庭学生被同学接纳程度高,离异家庭学生低。

1.2 自我控制能力的特点。自我控制能力是一个人控制和调节自己思想感情举止行为的能力,是个体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根据调查资料显示,离异家庭学生的主观和客观控制能力明显的低于完整家庭学生,离异家庭学生主观控制能力测试题的平均得分是14分,而完整家庭得分是18分。

1.3 与家庭关系的特点。离异家庭学生和父亲(母亲)一起谈话的时间大多数很少,反映出离异家庭学生和父(母)交流的机会少,与父母的关系不是很密切。对家庭对父母满意程度的调查”9道题中,有三分之二的题都回答不满意。而完整家庭学生的满意程度则较高。

2 导致离异家庭学生社会性发展不良的因素

2.1 家庭关系失调。离异家庭学生社会性发展不良,根本原因是由家庭结构破裂导致家庭关系失调造成的。表现便是家庭气氛沉闷,似有令人窒息之感。家庭气氛沉闷对人际关系的消极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因为这种气氛势必会降低学生在家庭和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水平、互酬水平和评价水平。家庭关系失调的后果还表现在家庭教育失当上。在离异家庭中,学生的教育不仅是来自单亲的,片面的,必定是乏力的、低效的,而且由于离异父母的心情和处境,对学生的教育也不可能是全力以赴的,即使有些离异后的单亲父母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自己所抚养的学生身上,其对学生的教育也多是急于求成,祈求一举成功,反而事倍功半。

2.2 自我心理封闭。父母离异而导致的家庭破损本来已经给离异家庭学生带来了严重的心理打击,而离婚父母的心理创伤又加重了这种打击,使他们一时无所适从,心境突变,从而造成心理失衡。心理失衡的最明显的表现便是自我心理封闭,自卑、抑郁、猜疑、嫉妒、孤独甚至冷漠,厌恶交往,逃避与他人接触,孤守自己的小天地,把自己封闭在“真空”中。这样,离异家庭学生的社会性,尤其是亲子关系、同伴关系等人际关系必定会造成不良的发展。

2.3 相对主观偏误。离异家庭学生由于家庭变故,常常会在与人相处中表现出消极的情绪和性格特征,这种消极的情绪和性格特征,在与人第一次交往时就已经有所显露,即使是十分克制,也已经给人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使同伴误认为与人难以相处,更难以深交,因而日后在感情上就与人疏远,即使离异家庭学生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并有意在行动中改观自己的形象,也常常因为成见已经形成而为时已晚。这样,离异家庭学生的同伴关系就得不到正常的发展。

3 离异家庭学生社会性发展的教育

3.1 学校中的教育。

3.1.1 组织丰富多彩的主题班团会,学会交往,展示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班主任利用多种形式的主题班团会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认识自己,学会与人交往,因为生动活泼的集体活动可促进人际关系,也能使这些孩子忘却痛苦,消除孤独感,从而全身心地来体验欢乐。如“放飞青春”、“才艺展示”、“我的舞台我做主”、“模拟法庭”等主题班会,给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老师发现孩子们的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鼓励,从而拯救他们的自信心,打消他们的自卑感,昂扬他们低落的情绪。

3.1.2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的课堂我作主”。我们学校采用杜郎口的教学模式,这样更给学生提供了表达自我的机会,每一节课都能充分的展示自己,表达自己的观点。利用课余时间记反思日记,把一天的得与失记录下来,在学习中寻找自己的长处,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从而不断进步。也要坦诚地接受自己的短处,努力克服缺点,不断完善自己。

3.1.3 利用多媒体教育,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影响。我们利用教室里的多媒体,定期给学生看感动中国的十大杰出人物和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事迹,以及汶川地震中的感人事迹等等,这些具体形象感人的事例,远远胜于教师空洞的说教,能更好净化学生的心灵,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事例给学生以很大的震动,和先进人物相比,他们的遭遇和受得苦根本算不了什么。从而让学生走出狭小的“自我”,在更广阔的视野里发展自己。

3.1.4 军训+情景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学校对于就业班的学生每学期组织军训,我们就鼓励学生全部都参加,在活动当中锻炼自己,学习军人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勇敢开朗不怕苦的性格,开阔学生的眼界,使他们从狭小的天地中走出来,让学生体验到另外一种生活,能勇敢的面对自己遇到的困难。班主任和各科老师组织的情景训练,让学生在学校环境中体验社会的复杂和艰辛,增强应对社会生活的经验,为将来的生活奠定基础。

3.1.5 通过心理咨询工作,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对离异家庭学生的教育中,我们还通过调查表、个案咨询、团队训练活动,指导他们能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学校创造条件建立心理辅导室能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温馨的环境。“心理咨询信箱”能为那些不善言语的学生提供用文字倾诉的机会和场所;“心理热线电话和网络QQ”能及时帮助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在心理辅导室里,他们能将自己的心理负担向心理辅导老师诉说,这样能促使他们排除心理障碍,消除心理压力,恢复心理健康。他们在心理辅导员那里可以自由表达受压抑的情感,发泄内心的不快,疏散内心的积郁,去掉包袱,以达到内心的平衡。在模拟的团队训练活动当中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学会看到别人的优点,并称赞别人,创设一个良好的交往氛围。

家庭德育的特点范文5

根据工作体验,我认为: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是解决青少年学生德育教育问题的一种好方法。

一、当前青少年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代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整体育人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学校、家庭、社会都担负着重要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应融为一体,相互沟通,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学校教育是主体,是连接家庭、社会的桥梁,只有通过孩子去转变家庭,才能通过家庭去改变社会,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同时社会与家庭又会反过来促进学校办学,促进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但在当前实际教育的过程中,我深感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配合不好的现状还是比较突出的,因此出现了学校教育孤立、家庭教育随意、社会教育无力的局面。

首先是家庭教育的误区。

我认为对孩子的教育家庭是很重要的,怎样让家长具有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是教育孩子的前提。特别是现代社会发展快了,家庭之间的差距也拉开了,弱势群体家庭的子女尤其需要关注。但家庭教育的特点是重智轻德,不能全面培养子女,削弱了教育的作用,

其次是学校教育的困区。

目前看,还有个别教师没有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片面追求升学率,不够重视德育教育,对学困生缺乏关怀和帮助等等,都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再次是社会教育的盲区。

现在社会风气不尽人意,一些不良的东西冲击了孩子,孩子对许多事情没有鉴别力,对一些坏的东西信以为真,对好的东西却将信将疑。有些不负责任的媒体宣扬的价值观、道德观与我们的正面教育是相悖的,这些不健康的思想危害之深,有时甚至超过了家庭和学校对孩子的影响。

二、学校、家庭、社会在青少年的德育教育中各自应发挥的作用

1.学校教育的作用。

学校教育在青少年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青少年在校接受教育期间,正是他们身心发展的最佳阶段,人生观、世界观正处于形成时期,接受能力强,他们只有在学校有目的的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下,才能掌握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全面发展自己。在德育教育方面,应充分发挥学校主体的作用,按照教育目标,从德智体等几方面为他们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根据个人特点还要因材施教,使他们各自的才能、特长都能得到培养和发挥,自我价值得到体现。

2.社会教育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各种信息的不断增加,单纯依靠学校一个渠道传授知识进行德育教育,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社会教育应该通过各种活动和宣传,使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竞争意识,提供各种追求和选择的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条件,创造成功的机会,使青少年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和奋斗的乐趣。

3.家庭教育的作用。

人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教育也确实起到了不同于学校和社会的独特作用。在德育教育方面,要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家庭教育应该侧重于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创造和谐的家庭成员的关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使青少年心情舒畅,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健康成长。

三、积极开展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活动

抓好少年儿童的德育教育是实现以法治国、以德治国的基础工程,是社会、学校、家庭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要本着先教会学生做人再学知识的原则,积极开展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系列活动。

1.开展社会德育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社会环境是直接影响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大课堂,在社会上我们首先选择了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德育教育基地,定期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特别是中高年级定期到敬老院为老人打扫卫生等。另外我们结合重大节日开展活动,如清明节到烈士陵园祭扫烈士墓等,对学生都是良好的德育教育。同时组织学生开展到街道捡白色垃圾、义务植树等活动,也促进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2.办好家长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发挥家长在德育中的作用。

可通过家长学校,告知家长当前学生德育的主题和任务,并指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探讨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家长等问题。要听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了解学生在家庭和社会上的情况,形成学校与家庭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的良性机制,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3.开好家长会,达成家校教育共识。

教师在会前可通过《家校联系手册》把会议的主题、要讨论的问题通知家长,让家长有备而来。开家长会时,要有策略、有侧重点地分析班级现状,使家长感受到教师对每位学生的关心,并且能够及时了解自己孩子所在班级的整体情况。这种关心孩子教育的热烈气氛还会使原本不重视家庭教育的家长受到感染、震动,强烈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成才的重要性,达成家校教育的共识,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

4.积极构筑“书香”校园建设。

家庭德育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 社会原因;家庭原因;学校原因

“智育不好是次品,体育不好是废品,德育不好是危险品”,这是教育家斯霞曾提出的著名“三品”说,说明了德育的好坏关系到个人成长发展、家庭幸福、国家繁荣与社会进步。但教育机构是否真正地把德育摆到了首位?德育教育的效果是否令人满意呢?且先看一些情景:

情景一:某食堂打饭窗口,两学生为打饭发生口角,骂骂咧咧,不依不饶,甚至动手“比武”,结果以弱势一方“技”不如人暂告一段落。当天晚上,所谓强势一方便被一群人围住,二话没说,便被打翻在地。

情景二:某办公室,一教师正教育一犯错误学生,口若悬河,声若洪钟,激情之处,脸上的青筋凸现,不能说未“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也。再看学生,斜站着身子,两手揣于兜中,左顾右盼,悠闲自得,一声不吭,浑然不觉是在接受教育。

以上情景较多,不胜枚举。这从我校的情况来看,它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由于德育教育内容的模糊性、滞后性,德育教育方式的盲目性、随意性,学校的德育教育收效不明显,甚至显得苍白无力。打架现象不在少数,恶性事件不止个别,不尊敬教师、甚至还恶语相向的学生也大有人在.当前,德育教育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究其原因,初步分析有以下方面:

1 社会原因

社会是个大染缸,一些不良的社会环境是学生不良德育现象的滋生地,并且为学生的不良德育发展创造了外部条件。由于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其中包括来自学生家庭生活境遇的影响,学生们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许多“先入为主”的观念,并把这些观念用来指导自己的言行。教师的“教”与学生的“行”不合拍。

2 家庭原因

个别家庭成了学生不良德育现象的“催化剂”。家庭是影响德育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然而,个别家庭中,一些父母只顾挣钱,或者整天泡在麻将桌上,重视了对子女的物质给予,忽略了监护教育;个别单亲、父母在教育子女问题上,互相推卸责任;还有的家庭对子女的教育采用压制、溺爱的方式。在这样的家庭中,容易造成学生缺少家庭的温暖,使学生对家庭的依赖、眷恋转变为对家庭的厌恶、对父母的憎恶。而在这种时候,一些父母不是从自身找问题,反而认为子女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不好管,甚至干脆放弃对子女的教育。我在当班主任这几年,因学生的不良行为找到家长协助教育时,个别家长这样说:“不学好,以后出了社会总有人去收拾他”、“他不听我的话,老师的话倒能听,希望老师多管管他,不听话就整,我们不怪你。”这样的家庭教育,对子女影响可见一斑。

3 学校原因

学校教育方式方法的“成人化”、“格式化”及教育内容的滞后性,对学生不良德育现象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教育主管部门考核学校成绩,学生的“升学率”占绝对的份额,家长评价学校,学生的学习成绩评比情况仍是鳌头独占。于是,学校重知识传授,轻德育教育.教师的德育教育中,一些教师采取“我打你服,我说你通”,坚持“棍棒下出好人”的传统、简单粗暴、压制堵塞的办法。没有看到“春风化雨”、“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对犯错误学生,想到的是“一次到位”、“药到病除”,如果有学生出现了反复,就怒发冲冠,认为是“孺子不可教也”。 一首歌里唱到“不是我不明白,而是世界变化太快。”在这种情况下,难道我们还要要求学生一味“听话”、“亦步亦趋”、“循规蹈矩”,当“接受的容器”吗?学校不仅没有起好德育教育主阵地的作用,没有很好地做好学生的思想转化工作,反而因其自身教育内容及方式方法的问题,助长了学生的不良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