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商业经济原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商业经济原理范文1
[关键词]国际商法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2-0167-04
近期,教育部为应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的矛盾,已经明确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突破口,对教育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独立学院如何以新一轮国家高等教育改革为契机,在经济管理类专业内部加强国际商法课程建设,加快经济管理类各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与融合,对于独立学院加快教学转型,提升自身办学优势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国际商法课程的教学目标
(一)关于社会对国际商法的需求及教学目标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输出社会需求的人才。与法理学等基础理论法学课程不同,国际商法课程本身就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应当更加注重回应社会和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外贸企业的需求为例,我国外贸企业需要的专业法律服务包括:进行经营管理、业务运作方面的法律筹划;协助设计企业各种贸易安排,提供企业对外贸易谈判、签约及履行的全程法律服务,提供我国对外贸易法律、政策的咨询解答,出具法律意见书;企业对已经出现的国际商务纠纷提出解决方案,出具律师函,参与听证、复议、仲裁、诉讼事务等等。其中,涉及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法律服务又是企业需求的重点所在。国际货物买卖相对于国内货物买卖而言有两项突出特点。第一,交易对象和交易内容更为复杂。一方面,外贸企业面对的客户是多种多样的,不仅包括境内主体(国内工厂、货代物流、外管银行、海关港务、质检工商、外贸保险、展会展览等),还包括境外主体(外贸企业、航运企业)。另一方面,国际货物买卖并不是单一的合同关系,而是一个以国际货物买卖为主干的合同体系,包括国际货物买卖合同、运输合同、货运合同、信用证及其他银行支付工具、保险合同等分支。第二,法律风险更为凶险。现行的国际买卖规则是英美等贸易强国建立、完善起来的,现今的国际贸易规则通常以英美法律来解释,争议也往往是在英美法院管辖或仲裁。我国企业大规模地参与国际贸易的时间相对短暂,企业从业人员对国际贸易领域、航运领域被广泛采用的“游戏规则”掌握不够。受到用人成本的制约,很少有企业设专职律师(或兼职法律顾问)进行法律把关和风险预防,在国际贸易交往中屡屡陷入吃亏上当的被动地位。第三,法律争议的处理更为棘手。在国际货物买卖领域,解决国际争议的成本和代价远远高于国内争议。这是因为涉外仲裁或诉讼不仅耗时长、费用高昂,胜诉后的执行难度也远大于国内判决或仲裁裁决的执行。有时候,各种费用甚至已经高出贸易企业从诉讼或仲裁中可得的预期利益,因而迫使贸易企业放弃索赔,甘愿利益受损。跨法域管辖和不可避免的法律冲突,以及法律适用不同导致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认定的不同,都增加了国际货物买卖纠纷的处理难度。这些都需要熟稔国际贸易实务规则、国际惯例和相关法律的专业法律人才。
(二)法律教育的层次性及国际商法的教学目标
有研究表明,社会对法律教育的需要是存在层次性的,即法制教育、法律职业教育、法学教育。[1]笔者认为,结合法律教育的层次性理论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把握独立学院国际商法的教学目标。
从教学目标来看,公办全日制本科大学(学院)针对法学专业开设的国际商法课程应当属于法学教育的层次,这一层次教育的优势是明显的,法学专业学生的法学基础知识扎实,具备基本的法律素养,有一定的理论分析能力。但是就法律的现实应用能力和实战能力而言,“正统”的法学教育输出的法律人才似乎并不具有先天的优势。虽然很多院校的法学教育目标中也含有“通才”、“复合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等的表述,但是,从其教学实践来看,多数法学院校的国际商法课程沿袭的仍然是大陆法系成文法概念法学、解释法学的模式,以立法文本为纲而非以案例为线索展开。其案例教学也多以教师为主导,以课堂讲授为主,介绍案情、分析案情并给出答案都由教师完成。陈旧的教学模式加上法学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相对单一,分析和解决现实法律问题的能力普遍薄弱,以至于许多法律院校的学生毕业后仍然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培训或者训练后才能从事法律职业活动。
我国当前的法律职业教育,主要指的是以国家统一司法考试为指向的法律职业资格教育。司法考试不仅要求考生了解、理解法律知识,还要考生灵活运用法律知识分析、解决或者评价法律问题和社会现象。司法考试的考核目标决定了我国的法律职业教育比法学教育更注重对学生法律能力(或技能)的培养,更符合国际商法课程应用性、实践性的特点。近年来,各高等学校在国际商法课程中进行了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的改革,这些都是基于法律职业教育的模式提高学生法律思维的有益尝试。当然,就国际司法考试中所涉及的国际商法的知识点的深度、广度和难度而言,对于不具备任何法学基础知识且未来不以法律为主要职业背景的学生而言是不必要也不现实的。
从表面上看,现今独立本科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开设的国际商法课程通常都是由所在院校的法学院或法律系开设,由法学专职教师承担,在培养计划中,它也多以专业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的面貌出现。实际上,就其性质而言,这些院校的国际商法课程仍旧是大学生法制教育课程的性质。当然,这种法制教育课程和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还是有明显区别的,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和各专业专业教育的关系是松散的,普及的是最基础的法律常识和知识。而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的国际商法课程是结合经济管理专业教育进行的一种辅助型的普法教育或者称之为法律素质教育,它普及的是国际商事方面的有关法律、惯例和判例,突出的是国际商法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融合,因而系统性和理论性较之法学教育偏弱。
笔者认为,鉴于国际商法课程本身专业性强,知识点覆盖面广的特点,仅仅将国际商法课程的教学目标设置为法制教育还不够,而应当是以法制教育为主要目标,同时融入一定的法律职业教育特色。具体而言,就是要把课程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能够理解和运用法律条文,在自身专业领域具备相应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从这个意义来说,相对于传统的政法院校而言,独立学院的国际商法课程具有目标明确,与学生未来工作需求对口衔接更加紧密等先天优势;相对于高职高专院校而言,独立学院无论是在生源、师资,还是在配套的法学课程设置、职业实训平台基础方面更有利于国际商法教学改革的开展。
二、国际商法课程的教学内容
(一)国际商法学科独立性的争论及国际商法课程的教学内容
对于国际商法的地位这一理论问题,国内外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的认识。[2]否认国际商法是独立的法律部门的观点认为,国际商法与国际公法、国际经济法、国际私法、国际贸易法的调整对象多有交叉重合之处,因而国际商法不能构成一个独立的法律体系。理论上的争议直接影响到国际商法课程的课程定位和教学内容的确定,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国际商法课程包不包括政府管理贸易的法律和制度?笔者认为,在“私法的公法化”趋势日渐明显的当代,为了解决发生在市场经济中的实际问题,除了有平等主体之间的商务行为以外,还需要政府对其进行管理监督,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贸之后更强调政府提供的服务。这就意味着,涉外贸易法律领域中也一直存在着公私法的融合。第二,国际商法课程是否涵盖国际服务贸易关系、国际技术贸易关系和国际投资贸易关系?这三块内容多为传统国际经济法、国际贸易法[3]教学指涉。国际服务贸易和国际技术贸易近年来的发展势头不容小觑,已经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国际贸易的两大重要支柱。另一方面,许多企业通过到服务所在地设立办事处、分公司、子公司或以合营的形式,以自然人流动的方式提供服务,从而造成企业的流动,导致国际服务贸易和国际投资的界限日益模糊。[4]现今法律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导致法律部门亦不再像以往那样泾渭分明。独立本科非法学专业在没有其他国际法课程可供学生选择的情况下,不必过多地关注法学学科之间的“地盘之争”,而应当在国际商法课程中尽量全面地展现当今国际贸易领域的新发展。在学时充足的前提下,国际商法课程应当尽量完整地涵盖国际货物贸易法、国际服务贸易法和技术贸易法。其国别法教学不仅应当包括国际商事组织和国际商事行为法,还应当包括与此相关的政府管理经济、服务于经济的公法内容。如果学时不充足,教学也应至少涵盖国际商事组织法、国际货物买卖法、国际货物运输法、国际货物保险法、国际贸易支付法和国际商事仲裁法等核心部分。
(二)国际商法课程与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结合
从教学内容来看,当前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国际商法课程,与专业结合得并不紧密。从教材的使用情况来看,虽然教材的名称会冠以“经管类应用型本科规划教材”、“高等职业教育经济管理类专业教材”的字样,但从内容看,这些教材的体例编排和章节内容仍然沿袭的是法学专业理论教材,侧重于国际商事法律理论知识、概念的传授和对各国商法的异同比较。能大量列举当今国际贸易和商务仲裁实务的,能体现国际商法和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国际结算课程)之间的融通的教材并不多见。这使得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对本已远离社会生活的国际商法课程产生一定的陌生感和排斥感。从课堂实施的过程上看,由于承担国际商法课程教学的教师大多是法学专业教师,课堂教学多采用的是概念讲解、理论介绍、法律解释等传统的法学教学方法。此外,法学专业教师往往不具备经济管理类专业知识,很难将学生学过的专业课程与国际商法课程衔接起来,在比较各门课程异同的基础上进行专业特色教学。缺乏现实性和融通性的教学内容很难让学生置身于现实发生的国际商事涉法环境之中,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实际上,国际商法课程与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货运、国际市场营销、报关实务等)在教学内容上是存在重合之处的。以国际商法课程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为例,国际商法是在国际贸易实践的基础上发展、完善起来的,现实中,国际商法课程的内容也是以国际贸易实务的各个环节而展开的。特别是国际贸易买卖合同的磋商、询盘、发盘、还盘、接受、履约环节,不仅涉及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谈判技巧和履约技巧等实务操作知识,还涉及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订立依据、合同条款的内容、合同订立和履约过程中法律风险的防范等国际商法的知识。只不过国际贸易实务主要教授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各个环节的操作方法,而国际商法着眼于各贸易环节法律依据的学习和法律风险的防范。此外,国际贸易实务和国际结算课程中的一系列操作标准都是以众多国际商事公约、国际商事惯例为依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国际商法课程是完全有可能与经济管理类成熟的专业课程进行融通后实施教学的。
(三)国际商法课程与其他法律类课程的结合和分工
目前,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除国际商法以外,还普遍开设了经济法、国际税法、国际金融法、国际投资法学等法律类课程。其中,国际商法国际税法、国际金融法和国际投资法学均为国际经济法的一个分支,因此国际商法与其他几门法律类课程是并列的关系,在教学内容上并没有太大的交叉重合之处,而经济法课程和国际商法课程就存在着某些教学内容的重合与交叉。如国际商事组织法和经济法中的公司法、合伙企业法重合,国际货物买卖法和经济法中的合同法、物权法、票据法重合,国际商事仲裁法和经济法中的仲裁与诉讼重合。总体而言,经济法和国际商法课程肩负的使命不同,经济法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介绍我国国家政府干预、调控和协调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各项法律规范,其重点是普及法律常识和法律知识。而国际商法在于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过程中的交易规则和法律规范。经济法主要讲授的是我国国内的法律规范,而在国际商法则需要进行各国商法的比较法教学,尤其是比较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在国际商事上的交易规则和法律规范,包括比较各国国内法、国际公约和国际商事惯例。在独立本科学院的教学安排上,经济法课程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大多开设在国际商法课程之前;而国际商法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选修课,是对经济法课程内容的深化和视野的拓展。可见,独立本科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内的法律课程之间应当是互为补充、各有侧重的关系,在课程设置上应当做到有机结合和合理分工。
三、国际商法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网络教学法
网络教学法的开展对国际商法与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融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一些独立本科学院已经具备了开展网络教学的良好基础。作为对课堂教学的补充,这些学校已经针对部分核心专业课程与专业教学软件公司联合开发了仿真实训平台,比较典型的如POCIB国际贸易从业技能综合实训项目、SimTrade外贸实训平台、SimForwarder国际货代实训平台等。相对于传统的多媒体课堂教学以及由各高校自主研发或教师自己创建的网络学堂而言,这些专业实训平台的优势显著。第一,适用面更加广泛,不仅可供校内学生各自单独使用,还可供校内甚至校际间学生进行协作学习、技能竞赛时使用;第二,功能更加强大,不仅有理论教学课程系统支持教师的日常教学并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理论知识的需求,有可供人机交互的角色仿真模拟实务教学系统提高学生实际业务操作能力,还有考务管理系统支持教师测评教学效果或学生自测反馈。笔者认为,这些专业实训项目或平台不仅为国际商法教学网络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也提供了国际商法与其他专业课程相融合的现实基础。国际商法课程的有关内容完全可以穿插补充在上述实训平台的各个模块之中。具体而言,就是在国际商法网络教学实施的初期,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利用实训平台中的内容进行备课,也可以在讲课时灵活结合平台提供的各项功能,让学生意识到国际商法与其他专业课的相关性。在网络教学实施比较成熟之后,可以把国际商法教学中实施的比较成熟的内容逐渐添加到实训平台的相关环节中,实现专业技能和法律技能的一体化实训。专业课程和国际商法课程基本应用技能、基本业务技能的实训融合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对国际商法涉法环境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国际商法教师课程群意识,形成自身的教学特色。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法学专业教育的传统教学方式。实践证明,它对培养学生尤其是非法律专业学生理解法律、分析法律问题和实际运用法律的能力起着直接的促进作用。在国际商法教学中,大力发展和推广案例教学法是市场提出的要求。但是,这种教学方法的适用还应当与不同的学校和专业而有所区别。
1.案例的选择
首先,案例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典型案例最能反映相关法律关系内容和形式。对典型案例的理解和分析,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原理、法律适用的方法和原则等。而典型案例的选择首先应当服从于教学的目的与要求。国际商法课程的案例教学法的开展应当始终围绕着深化学生对基本法律条文的理解能力、运用能力,增强学生法律风险的防范意识这一基本的教学目的进行。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当甄别案例是否能准确反映本课程的各个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否与概念、法理、法条等理论知识具有直接的对应关系,是否对于成文法具有补充作用。此外,在进行比较商法教学时,应当尽可能避免直接对比法条。比较理想的做法是选取一个典型案例,综合不同国家(特别是不同法系)的商法规定推导出不同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和本质。
其次,案例需要经过适当剪裁。国际商法课程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注意所选案例的体量要大小合适,要避免案例中的法律事实太过复杂。特别是对于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法律关系错综复杂的案件容易造成学生过多关注案例的枝节,同时又找不到关键问题。教师在准备教学案例时有必要对真实案例进行适度加工和剪裁,将与关键法律理论无关的细节全部剔除。这项工作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抓住案例的本质,快速深化对相关法律条文的理解。当然,教师在改编案例基本事实时也要注意保持核心法律事实的完整和真实,不能无原则的篡改而使案例失去其真实性。
2.案例教学法的基本模式
根据学生参与程度和具体实施方式的不同,案例教学法可划分为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视听演示、网络教学、庭审观摩、模拟法庭、诊所教学、实习教学几种基本模式。由于各国法在形式上的特点及法律文化历史传统方面的差异,案例教学方法在英美判例法国家更为成熟,能更多地更娴熟地采取网络教学、庭审观摩、诊所教学和实习教学等模式。我国法学教育沿袭的是成文法国家的传统,进行案例教学时也是以教师在课堂上介绍案情、讲解、评述案例为主。在这种案例教学模式下,教师从案情的介绍到问题的提炼甚至问题的回答均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参与案例准备和深入思考、讨论的机会较少。这在国际商法教学中体现得尤其突出。笔者认为,受到师生资源和教学条件等的限制,独立学院为国际商法课程单独开展模拟法庭、诊所教学并不现实。但是,依托经济管理专业实训平台等校内、外网络资源开展案例教学却是这部分独立学院的优势所在。由于实训平台的相关模块是为经济管理专业相关的专业课程设计的,学生比较熟悉,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具体的做法是,在某门专业课程实训平台的相关模块中就国际商法课程每个章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事先一个或者两个典型案例的基本案情(该案例可以由教师拟定,也可以鼓励学生结合经济管理相关专业课程的主题自选)。案例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专业课程和国际商法课程的相关知识进行关联与对比,也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前了解案情,整理案例的法律争点,组织学生站在各方当事人的角度思考和讨论如何防范法律风险。最后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课前自学过程形成书面材料供课堂学习交流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学校和不同专业案例教学法虽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应以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和法律分析能力为主,同时,应当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法律原则和法律制度的知识传授,两者必须结合进行。这也是国际商法课程融入法律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目标的题中应有之义。
[ 注 释 ]
[1] 黄晓亮.论法律教育的层次性[J].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09(1).
[2] 左海聪.国际商法(第二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3.
商业经济原理范文2
关键词:跨境电子商务;人力资源;发展现状,对策
跨境电子商务是基于互联网络发展起来的,通过网络空间进行交易、进行相应的支付结算,并通过跨境物流送达商品、完成交易的国际商业活动,通过网络空间,有着独特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呈现出自己独有的特点。但人才的稀缺已经成了制约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为了使我国的跨境电子商务不被当前的瓶颈所束缚,跨境电子商务企业的人力资源部应采取恰当的应对策略。
一、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我国的跨境电子商务得到迅速的发展,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电子商务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趋势,交易规模自2008年到2014年就可以达到年均增速31.8%,而从2012年起,我国跨境的电子商务交易的规模更是进入了加速增长期,根据商务部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的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就已经达到5000家,外贸企业也已经超过20万家。已经而近几年的数据显示,我国的电子商务的交易份额在我国进出口的交易总额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由此可见,跨境电子商务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十分显著。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的跨境电子商务贸易主体也在不断地壮大,其中主体包括世界各国的消费者,以及我国内在本身的跨境电子商务消费者。因此,随着跨境电子商务自身的不断壮大,它在我国跨境交易经济中的影响不容小觑。
二、跨境电子商务给企业人力资源带来的问题
(一)跨境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的供应总量不足
随着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企业的迅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也在逐步加大,这也造成了企业人力资源部的极大困扰,据有关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需求量远远超过我国各大院校所能提供的相关专业毕业生,也就是说,人力资源供应总量不能满足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社会需求。
(二)电子商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据有关资料显示,近年来电子商务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后从事相关专业的只有不到20%,这远远低于其他专业的就业平均水平,而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各大高校的电子商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不符,很多高校对于该专业的培养目标设置的都很模糊,只注重电子化技术和简单商务知识的学习,并没有做到企业所需要的那样真正意义上的专业知识的结合,缺乏人才培养的专业化,使人才的培养和真正的社会需求脱节。
(三)企业在人才的使用中存在误区
许多的企业在人才的使用上存在着很大的误区,他们往往认为,电子商务中所需求的人才应是复合型人才,所以很多电子商务工作人员同时充当工作中的多个角色,例如,一个员工在完成网络推广,同时还要进行商务洽谈以及网络管理,这使得从业人员很难兼顾,觉得自己难以胜任。复合型的人才更为公司的主导,就是的专业型人才得不到重用,造成工作分工形成很大的误区。
三、跨境电子商务企业人力资源的对策
(一)充分做好招聘计划
面对电子商务人才供给不足的现状,企业首先要加大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建设,充分做好人员招聘计划,做好人力资源配置,保证企业获得足够的人力,其次,企业应设立专业的招聘小组,把好人员招聘的关口,招聘人员要充分了解各个岗位的人才需求,由于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涉及领域较多,而本专业人员有限。所以,招聘者可以根据招聘岗位的需求招聘适于该岗位而非本专业的实用型人才。
(二)加强对人才的教育和培养
从公司发展的长远的角度来看,企业想要长远发展,就必须满足公司对人才上的需求。电子商务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单靠各大院校的教授,无法满足该行业对人力资源的要求,因此,企业也应该在学校教学的基础上,努力帮助学生提高自身能力。加强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积极给学生提供能够实践的机会,使学生能够有机会把在学校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企业的实际操作相结合。为公司的人才积累做准备。培养电子商务人才不仅是学校紧迫的任务,更是各大电子商务企业应有的责任。首先,企业在培养人才方面要明确人才的定位,以及培养的方向,形成校企联合,签订人员需求合同,确定好培育方向,加强企业实训,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适应企业的发展,了解自身的不足,进而进一步提高自身能力。进而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三)建立有效的考核体系
首先,需要企业明确岗位职责,规定好各个岗位的责任制度,这样使责任更加明亮,设置好明确的内部结构,使管理更加行之有效。使员工能够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积极投入工作,实现自身价值。其次,设立考核指标,综合岗位职责设立合理的考核指标,指标下发到个人,明确工作任务,将指标作为职位晋升与薪资奖励的标准。可以得出员工的工作效率,这样可以避免企业在员工使用上的失误。最后,明确好公司考核的流程,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考核方式,监管好考核流程,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使奖励制度透明化。
四、总结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已经成为跨境交易的必然趋势,而电子商务对人才的渴求度也在逐步上升,日新月异的跨境电子商务也给人力资源提出了新的挑战,企业如果想要长远发展就必须把人才的汲取放在首位。人才战略已经成为企业无法避免的重要战略,加强与各大高校的联系,积极育才,为公司人力资源做出良好的储备。
参考文献:
[1]张剑勇.浅谈我国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 2010.
[2]任翔.电子商务发展对人力资源的挑战及企业的应对策略[J].商场现代化, 2010.
[3]张娟.电子商务发展对人力资源的挑战及企业的应对策略[J].电子测试, 2014.
商业经济原理范文3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毕业班的同学们:
七月是xxxx夏收的季节,也是xxxx党校2008级农村经济管理函授村干大专班收获的季节。二年来,xxxx党校2008级农村经济管理函授村干大专班的全体学员在县委组织部的亲切关怀下、在党校教师的热情教导下,经过全体学员的刻苦努力,完成了教学大纲规定的全部课程,顺利毕业了。今天,xxxx函授站在这里为我们隆重举行毕业典礼,我们感到非常高兴和激动,在此我谨代表2008级村干大专班的全体学员向县委组织部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以及辛勤劳动的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党校是的大学堂。二年来我们全面而系统地学习了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理论,还全面而系统地学习了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法学概论、农村政策学、农村村级组织建设教程等二十门课程,我们边学边干,干中学、学中干,理论联系实际,达到工作学习两不误,工作学业双丰收的成人函授教育目标。通过学习使我们更加深入地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神实质,不断提高了我们学员的科学决策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党校是党性煅炼的大熔炉。二年来,我们在学文化,学理论的同时,不断加强了自身的党性修养和党性煅炼。突出表现在工作与学习中严格遵守党校的
商业经济原理范文4
关键词: 国际商务专业;教师竞争力;多元化评价;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0-0064-03
引言
教师的竞争力是以其所拥有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知识为基础,能够在教学业务、人才培养以及科研实践中整合各种资源以持续获取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的能力,是在长期的学习、教学、科研和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反映教师自身核心价值观的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能力。职业院校的教师竞争力就是将行业、企业中不断变化的、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转化为学生易于学习、易于掌握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并通过教学与研究有效实施这种转化,使之为学生掌握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其他基础性教育学校的教师无法替代的,是职业院校教师的“看家本领”和职业特色。国际商务专业教师竞争力和其他专业教师竞争力一样,作为一个有机的系统,有其共通的特性,但又有其独特的结构模式。国际商务专业教师竞争力评价是对国际商务专业教师从事专业教研活动水平和能力的衡量和评价。系统全面的评价体系应由一系列的评价指标考核来构建。但实践证明,目前评价体系在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内容等方面大都带有不同程度的片面性,无法真实全面评价国际商务专业教师的竞争力。本文试图从竞争力的概念出发,分析国际商务专业教师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大量的实证调研,构建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一、国际商务专业教师竞争力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通过对惠州市各大职业院校的问卷调查分析,推定当前职业院校的国际商务教师专业竞争力评价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对评价的认识和研究分析不够。根据教育部的中职招生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国际商务专业是财经商贸类专业中最重要的专业之一,培养的是具有中等专业操作技术技能型水平的国际商务从业人员。由于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以服务地区经济为主,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具有其他落后地区无法比拟的优越的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能为专业实训及就业提供便利,各大院校竞相开设国际商务专业,而边远偏僻地区的院校却较少开设。专业设置分布不均衡导致教育学界、社会对专业的认识程度不够,尤其对专业教师的职业特征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第二,评价主体单一,忽视了评价主体多元性。一直以来,国际商务专业教师教学水平评定大多采用学生主体的评定模式,利用期末学生满意度调查打分模式来评判教师该学期的教学情况,以此反映其竞争力水平,没有形成教师团队、学生群体和校外机构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忽视了自我评定和第三方评定共同评价竞争力水准,导致最终评价缺乏客观性和公正性。第三,评价内容片面,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问卷调查显示,大多数职业院校认为,衡量一名国际商务专业教师竞争力主要考察其教研水平,充其量只是反映了其核心的职业竞争力,并非从职业素养出发,评价教师的师德师风、教学方法、科研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等诸多要素的综合竞争力。
二、国际商务专业教师竞争力多元化评价体系构建
竞争力评价是衡量国际商务专业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尺度。科学、客观、合理的评价机制可以更好地反映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水平,为实现提升专业教师的职业水平提供指导方向。国际商务专业教师竞争力评价有其特有的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手段,它们共同构建成一个系统、全面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
国际商务专业教师竞争力评价主体可分为学校内部评价、学校外部评价以及校内外合作评价,学校内部评价又可分为教师自我评价、学校管理层评价、教师群体评价和学生对教学满意度测评,学校外部评价一般指同行校外专家评价以及第三方认证机构评价。不同评价主体共同参与,可以从多方面从维度对专业教师竞争力进行客观评价。
作为国际商务专业教师,本身必须十分清楚自身的竞争力状况,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我进行合理的评价。学校管理层则从管理角度出发,对师资的师德师风、职业素养等宏观要素组织考察。学校内部教师群体进行日常听评课、教研活动对专业教师的教研能力、教学组织能力、课堂管控能力等实施评价。实施定期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满意度测评,了解学生反馈,进一步了解教师的教学状况,并据此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实现教与学相长。学校外部评价可以通过校企合作企业方面的同行专家对其实践实训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也可引进同行教师调研问卷评价,了解其综合竞争能力,通过第三方机构进行职业执业资质认证考核,认定职业技能水平。
(二) 评价手段多元化
国际商务专业是以培养掌握一定的对外经贸知识和技能的外向型人才为目标的专业。专业对知识和技能的高标准要求促使专业教师在素养、语言、知识和技能方面要有很强的竞争力。竞争力的评价是全面系统的,不能采用单一的手段来评价,而需采用自我鉴定法、问卷调查法、小组讨论法、头脑风暴法、技能测试法、现场实践检定法等手段来评定,以更加科学客观对专业教师的竞争力进行评价。
(三) 评价内容多元化
一方面,当今世界正处于价值观多元化时代,各种价值观思潮对专业教师的教育观产生巨大影响,需要专业教师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和辨别是非能力,学会追随正能量的符合时展教学育人观,抵制非主流的对师生和谐不利的负面思想;另一方面,随着国际商务交往越来越频繁以及交易的手段越来越现代化,需要国际商务专业教师在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实践指导等综合能力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符合专业发展规律,顺应专业发展趋势。竞争力评价内容是对教师综合素质的科学评价,不能光从教学能力衡量,还应评测其包括职业素养在内的多元化内容评价机制。
第一,在职业素养评价方面,职业素养是在职业实践活动过程反映出来的道德、思想、知识、技能、实践能力的综合表现。职业素养的优劣关系到个人和组织机构的工作效率,关乎到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对于教师而言,良好的职业素养,关系到千千万万孩子的未来前途,对教育行业的百年大计和国家的命运产生深远的影响。国际商务教师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专业人才培养的成败。在新形势下,国际商务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素养、专业知识素养、专业教学素养、职业修养、专业实践指导能力素养等。
第二,在双语教学与研究方面,双语教学在职业教育领域尚处于探索阶段,没有现行的模式可供借鉴,国际商务专业教师的双语能力是综合竞争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专业教学水平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双语能力评价不仅是评测自身的专业语言水准,还要综合考虑现实教学环境问题。首先从双语教学的内涵和功能出发,了解语言功能与专业学习关系,总结出双语教学模式。专业教师双语模式教学的竞争力与当前教学现状关系密切,因此首先要评价当前双语教学存在的现状问题。(1)中职学生外语基础薄弱。(2)可供使用的双语教学匮乏。(3)师资匮乏与认知存在偏差。通过调查研究分析,解决当前现状问题有如下对策:(1)明确教学目标、灵活设置双语课程。(2)开发适用配套教材。(3)加大双语师资的培养,特别要注重提高自身双语水平和双语教学能力。(4)注重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5)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营造双语教与学的氛围。
第三,课程设置能力及教学法能力也是综合评价能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国际商务专业作为涉外型的商贸类专业,培养的是外向型的德能兼备人才,在课程设置方面既要紧扣技能锻造,也要兼顾道德文化的熏陶、人格的培养。职业人格是指一个人为适应社会职业所需要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的独特结合。职业人格由个人的生活环境,所受的教育以及所从事的实践活动的性质所决定的。良好的职业人格一经形成,往往能使职业价值观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表现,反映在行动上表现出有自制力、创造力、坚定、果断、自信、守信等优良品质。国际商务专业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对人应从道德人格、素养人格以及技术人格视角,遵循职业需求的原则,构建的职业教育国际商务专业“三位一体”的职业人格课程设置框架,并由此确定课程对接的技能证书。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专业教师应始终围绕以打造完善“职业人格”为目标,根据国际商务专业课程的性质特点、学生的反馈情况,灵活运用各种不同类型的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法、案例分析教学法、角色扮演法、项目小组讨论法、竞赛教学法、双语教学法、情景重现仿真教学法等,使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活跃学生思维和课堂气氛,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与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了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预定的课堂效果。
第四,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职业教育”的教育模式将成为教学新常态。职业院校教师需要更加注重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和研究,大胆创新思路、锐意改革,充分结合互联网新技术,将传统单一的线下教学转至线下和线上相结合,打破以往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使教学资源得以高效配置。国际商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发展顺应了信息时展趋势,紧跟国际经济发展步伐,这就要求国际商务专业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探索和使用新型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如微课教学、翻转课堂教学、云课堂教学等。
第五,职业实践指导能力是国际商务专业教师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之一。衡量一名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是否优秀,光有出色的教学能力是不够的,还要有卓越的实践指导能力。因此,积极倡导校企合作、推行新型学徒制办学模式,开展产研学结合的校企合作模式以提升教师自身的实践指导能力是当前职业教育的主导方向。首先,国际商务专业教师必须具备优秀的心理咨询能力。刚迈出校门走向企业的学生缺乏社会劳动经验,不了解社会的复杂性,也不清楚企业生产运行的规律,心理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实习困惑,亟须实践指导老师给予解决。其次,国际商务教师必须自身具备卓越的业务操作能力,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专业技术是职业教育老师的看家本领。另外,专业教师应具备高超的实践指导能力。学生带着满脑子的理论从校园出来,发现平时苦学的理论用不到职场,所学的与操作无法实现“无缝对接”,此时就需要职业指导老师进行解惑。
结语
职业院校国际商务专业教师的综合竞争力不是天然而成的,也不是随机形成的,而是由自身内力与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内力作用取决于教师本体的主观能力动性,外力作用由学校与社会搭建平台,营造能力提升空间。调研数据表明,综合竞争力的评价不能是单一数据的评测,而是由一系列多元化要素综合构成的。目前,国际商务教师竞争力的评测模式没有现成的规范和标准,更多的评测只是从学生出发,较少关注教师本身。本研究从国际商务专业教师评价主体、评价手段和评价内容逐一深入剖析,力求构建一个比较系统科学的评价体系,如图1所示。希望本研究对国内的国际商务专业教师的客观评价研究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雷建龙.论高职教师的核心竞争力[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1-4.
商业经济原理范文5
关键词:循环经济;商业经济;生态制度
作者简介:王黎莉(0972-),女,河南宝丰人,平顶山市双丰商城有限公司部门经理,会计师,研究方向:商业经济。
中图分类号:F71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7.69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7-157-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业经济需要不断完成创新机制建设,从根本上实现商业经济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循环经济模式下商业经济需要实现生态创新机制建设,从根本上提高商业经济的整体效益。商业经济的生态循环发展也是人类文明新发展新路径的开拓。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商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商业化发展过程中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也日渐凸显出来,因此需要对可持续发展的循环商业经济进行全方位分析,通过对商业经济生态系统建立进行综合分析,从根本上实现生态商业经济发展模式。资源与环境需要协调一致,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标才能得到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方式,需要通过新的发展模式进行制度创新,推进商业经济循环发展,促使商业经济向生态创新模式方向发展,最终能够建立完善的商业经济生态创新制度[1]。随着我国城市人口的增加,商业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商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发展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出来,需要建立商业经济生态创新制度,从根本上实现城市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最终才能实现商业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通过对循环经济模式下的商业经济生态创新机制建设,可以更好的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过程中既可以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也可以满足后代人的需求,商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构成对环境的危害。从具体环节方面分析,最终是达到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态势。最终能够促使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商业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生态创新制度建设对商业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会产生良好的推动作用。
一、可持续循环商业经济模式分析
商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建立物质不时循环的基础之上,需要对商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性分析,最终形成可持续发展有效组合机制,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终把各种消费要素融合在一起,制定商业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保证商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实现全面协调发展,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商业经济模式转变对整个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从根本上消除过度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对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补偿措施,从根本上提高商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实现商业经济持续增长的总体目标。
循环经济对商业经济生态创新制度建设产生重要的作用,循环经济要求在物质不时循环的基础上开展经济活动,树立一种资源、再生资源的经济发展战略,循环经济发展对商业经济实现效益增长、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循环经济实施过程中可以把资源进行有效的组合,最终实现综合性运用。从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看,循环经济主要分成三个层次。
(一)企业层的清洁消费体系建设
企业层的清洁消费体系建设可以促使循环经济从微观层面实现协调发展,建立清洁消费科技项目,在商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把新技术运用到商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对清洁消费细节进行综合评价,最终能够把各种发展制度纳入法制化轨道,实现商业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
(二)建立完善的生态商业区
生态商业区建设是循环商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结合生态学原理,对商业区的设计、规划、建设进行全方面处理,最终能够建立一种新型商业经济发展形态,商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把自然生态、企业、消费者融合在一起,建立一个完整的组合体系,对其进行自然系统的模拟训练,最终形成一个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3]。通过对循环经济的综合分析可以建立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经济新途径,树立有效的链条管理系统,最终形成一个互利共生网络系统,实现各类资源的有效融合,建立完善的商业经济生态系统可以实现资源和动力消耗最小化管理,保证商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废物产生最小化,实现商业经济的循环发挥,建立完整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管理总体框架,最终建立一个完善的生态网络系统。
(三)建立微观层次的商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建立微观层次的商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生态经济创新制度的基本要求,德国在循环商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建立了双元回收系统,对整个商业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这种系统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资源和再生资源的综合配置和应用,在具体控制过程中不仅包括消费环节,同时也包括流通、消费环节、资源回收等应用环节,从各个环节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从根本上实现商业经济的循环发展,建立生态创新制度。
二、构建循环经济模式下商业经济生态创新制度的作用
生态商业经济是根据循环经济理论设计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具体实施过程中根据生态学的基本原理设计而成,最终形成一种新型商业经济组织形状,商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根据环境维护和生态绿色的指导思想进行综合性研究。建立生态商业区不仅能够促进商业区内的各个企业实现全面协调发展,同时在实现行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方面产生重大作用,能够促使区域范围内的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最终达到综合应用的根本目标[4]。循环经济环境下商业经济生态创新机制发展过程中需要引导绿色商业发展导向,最终实现商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商业生态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建立商业示范园区,推进循环经济的协调发展。循环经济模式下商业经济发展需要融入生态学原理,对开展商业生态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商业经济生态创新机制建设过程中需要从多方面开展工作,实现循环经济的全面发展。
生态商业园建立过程中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商业经济生态创新制度,包括科技创新、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从观念创新角度建立生态创新机制对发展循环商业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生态商业园建立过程中需要树立企业与企业之间实行循环经济,需要解决好三废问题,从根本上解决好资源浪费问题,对改善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商业经济生态创新制度建设可以实现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解决好企业创新制度建设问题,从传统企业角度看,企业与企业之间主要是以相互竞争为主,没有形成有效的相互协作的机制,因此商业生态园建设工作各个企业的观点存在不一致的问题,没有形成有效的生态创新制度,当期整个商业园区的生态经济效益与每个企业之间都存在紧密的联系,只有每个企业都发挥生态经济效益作用,才能更好的促进商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模式下商业经济生态创新制度建设过程中需要建立协调、共生的理念,从根本上保证整个生态园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商业生态园区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科技创新工作,通过科技创新促进循环经济下商业经济生态创新制度建设,从根本上保证园区建设与生态经济协调持续发展,传统的生态学主要是以环境和生物关系为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学逐步开拓了环境和人之间的关系,传统的经济学主要是突出提升人的物质利益,因此当前需要建立生态创新机制,从根本上实现生态经济学发展的新理念,最终能够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从两个学科角度出发提高商业经济生态发展创新水平。
商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建立生态创新制度,提高商业园区经济发展水平,针对商业园区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有针对的开展工作,从根本上培训商业经济园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最大限度促进商业经济动力循环和物质循环,实现商业经济的多级应用,从根本上扩展商业经济的知名度,最大限度的促进商业经济生态创新制度建设,提高商业园区产业经济的质量和综合竞争力。逐步完善产业经济链之间的关联性,实现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具体实施过程中对生态产业链需要不断的强化,建立网状化的产业经济新模式,从根本上完成传统污染行业向绿色生态产业方向发展,对传统意义上的资源消耗性产业进行改造升级,提高产业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效益[5]。我国商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产业生态效益。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建立生态创新制度,实现循环经济效应,最终促使资源应用多线条、深层次、一体化。通过商业经济生态园建设,可以把重污染企业淘汰,提高生态经济创新管理水平,促进商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国文.在新准则下对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核算的再思考[J].大众商务,2010,(04).
[2] 樊任武.基于经济实质的成本内涵新审视[J].金融经济,2010,(12).
[3] 李美晖.刍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0,(13).
商业经济原理范文6
马斯洛看来,这个金字塔是有第一层才会进入第二层,换句话说,当人们满足了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后,才会向安全需求发展与跟进。这很容易理解,如果一个人连吃饭睡觉等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都难保证,其怎么追求“安居乐业”?要知道,先有“居”,才有的“安居”。同时,马斯洛解释说,这个金字塔理论可以作为管理员工时的一套方案,即逐步满足员工的需求,最终实现员工的自我实现,我们可以姑且把这个层级看成员工的生产效率最高的层级,最终,公司的获利也达到最大。
然而,这套理论在商业中的实用性,适用性受到了业界其他人的质疑。本文作者将辩证地分析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当代中国商业体系中,被用作一个黄金理论是否是一个合适的选择,并在文末提出结论:虽然马斯洛理论似乎在某些案例中很有效,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其理论有很大的局限性,如缺乏实践检验,随文化差异而变动,及理论下的人们本身无法上升的高度。
首先先谈一下这个百年理论的优点。正如上文提及,马斯洛理论被认为是一个用来激发员工工作兴趣,工作潜能与激情的所谓“套路”,不仅满足了员工的需求,也反过来给公司带来利润回报。据普遍大众认可,工资是大部分个体考虑或选择一份工作的最大原因,因为工资可以换来必需品,如食物,衣服和房屋等等(Sadi and Bowen,2011),这些对于一个人或家庭来说是必需品。因此,满足一个员工最基本的需求可以帮助激发,鼓舞员工,是他们的工作效率,生产效率大大增加。例如,据Sadri和Bowen(2011)的文章,谷歌公司在总部修葺了11个咖啡厅,员工免费享用,这间接满足了他们的基本生理需求,而且还让他们享受到了舒适的工作环境。再者,这样的做法背后体现了人性化的公司氛围,吸引了更多人才到这个公司来。这个做法给当代中国公司提供了一个典范。虽然只是咖啡厅,但是回归到需求层次理论,这个做法的背后却是满足了员工金字塔需求的前几个层级,并提高了效率。
引申一下,中国公司除了在钱方面赋予员工工作动力,还可以遵循马斯洛理论,在安全(工作环境安全舒适无灾难)、归属感(工作氛围融洽团结)、自尊(上级与下级,同级与同级的尊重),和自我实现(适当晋升)上给予员工更大的工作动力。正如一个在北京和香港做的一个调查显示(Yang,2011),领导力使中国员工更有效地工作。这也就是在马斯洛理论中最高的层级。反过来,公司也因为员工单位时间内的工作效率,生产效率的提高而获得更大的利润。如此看来,马斯洛理论的应用,貌似另中国当代的商业出现了双赢的大好局面。
然而,虽然马斯洛理论值得管理者去把它当作一个管理的依据(Alas,2008),但明显的局限性和不实用性却让这个理论无法运用在中国当代的商业体系中。首先,由于这个理论并没有被是一个没有被测验检验的假说并且缺乏大量的实践,几乎没有太多的证据和事实去支持它,因此,许多学者将其称为“伪科学”(Corning,2000 cited in Dye, Mills,Weatherbee,2005)。换句话说,尽管这个理论从马斯洛提出开始,闻名了一代又一代,严重缺乏实证的事实使得在当今应用它去管理整个公司变成一个风险极大的事(Wahba and Bridwell,2005)
第二个局限性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或者员工,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工作观,这就说明了可能马斯洛理论对这个人适用,对那个人不适用,对这个文化的人可能适用,对那个人画背景的人可能适得其反。而在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不同这个大概念先不说,拿最简单的,人们的需求层次,需求种类可能都不尽相同。例如你进入了一个行业,周围的人形形,可能你最大的需求是有一个稳定而融洽的工作氛围,是可以来自四面八方的不同性格的人成为可以和谐相处的同事,或者是最基本的,你最大的需求是心理需求,找到归属感和融入感(Gambrel and Cianci,2003)。所以这个就与马斯洛理论相背离,你的第一需求不在是吃住,而是在这个多元的圈子里求得心理生存和精神生存。
最后一点不实用性是针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最高层,自我实现层的质疑,马斯洛认为实现了第四层需求,那么就该进入第五层,而作者认为,这很难甚至不可能。马斯洛认为,那些符合第五需求层次的人很可能被完全地社会化,大众化。然而,还是和之前类似的观点,每个人的观念不同,没个人被大众化,社会化的几率也不相同。被满足了基本的日常需求之后,人们可能根本不会在继续追随于满足于自尊,自我实现等的更高层次的需求了(Rouse and Kimberly,2004)。这很容易理解,一个公司领导和管理者就那么几个,剩下的底层的基层的员工不就是满足了自己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之后一直停滞不前了吗?这并不是对基层群众有歧视或者其他的意思,而是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于中国各个大小公司,国有公司,私有企业中。这是人类的一个很常见的性格所在,少部分人有野心梦想攀上最高峰,他们是成功者,可是大部分人只想安居乐业,求得一份安稳生活,他们在自己想要的生活里成功。所以说,公司如果套用马斯洛理论来逐步满足所有员工的需求来达到让公司获得更大利润的目的,在这些人这里是行不通的。公司指望的是大家的需求被满足后,一步一步到最高级,实现自我,工作效率达到最佳,但在大多数人身上,可能在第二或第三层上,他们的需求就已经被大大满足而不奢求更高的满足了,这也就意味着,他们的工作效率的上升几率和上升幅度已经达到自己本能的最大。再继续满足金字塔中的其他需要,只是白白浪费公司的心血和金钱。
因此,分析到这里,大家可以辩证地看到,理想情况下,或者有一个个案中,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确有着很理想的指导作用和参考作用。但结合当代中国的商业大环境,甚至世界,全球的商业体系,马斯洛理论太过于理想化,缺乏检验和实践;而且太过于大众化,忽略了文化的多元,背景的多元;太过于追求更高,忽略了大部分人的易满足,避风险的平常心理。因此,如果公司从马斯洛理论中的大概念中参考一二无妨,但应用于整个当代中国商业体系中,这个理论存在极大的局限性和不实用性。
参考文献:
[1]Alas, R.(2008) 'Attitudes and values in Chinese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AComparison with Japanese, South Korean and Hong Kong companies', Chinese Management Studies 2(1),pp. 32-51. Available at:http:///docview/224992611?accountid=16676(Accessed: 4 April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