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消费统计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居民消费统计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居民消费统计分析

居民消费统计分析范文1

关键词:收入与消费 统计分析

一、收入与消费研究的理论基础

西方经济学理论代表凯恩斯认为: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收入直接制约着消费,而收入分配的严重不均,不仅会使社会中产生不安因素,而且还大大影响消费需求的提高。《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经济发展要着重抓好的几项工作之一是:“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坚持扩大内需方针,重点扩大消费需求”,进而说:“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既可以缓解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又可以有效增加消费需求”。这意味着调整收入分配政策,缩小收入差距,可以促进消费增长,扩大消费需求。本文就以收入差距与消费需求关系为切入点,研究它们之间内在的统计与经济内在联系。

二、统计数据的数理分析

现运用一元回归、回归估计标准差、回归估计与预测分析平均家庭收入与消费的关系。

一元线性回归拟合注意事项:

第一步:要对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的判断,从经验或分析知道两个变量问确实存在因果联系。结合本实践内容,家庭收入与消费两个变量间有因果关系。

第二步:除了必要的专门领域的经验和知识外,还要描绘出变量之间的散点图。通过观察散点图,可以判断两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比较明显的线性关系。如果确实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才可以建立回归模型并进行参数估计。

所以,由数据可知:∑X=8.4 ∑Y=8 ∑XY=9.72∑X2=10.36 ∑Y2=9.3 N=7

(一)绘制散点图

即用直角坐标系的x轴代表自变量,y轴代表因变量,将两个变量间相对应的变量值用坐标点的形式描绘出来。用以表明相关点分布状况的图形。即概率把握为95%的条件下,收入为1.35万元,收入的估计区间在2.263与4.677之间。

三、实践分析及对策

经过收入与消费需求的关系的研究,我们知道,经济社会主要关心的是收入是否影响消费需求以及如何影响。有观点认为收入扩大不会对消费需求产生影响,这种说法在我们统计过后来看是站不住脚的。可以这么说,收入与消费状况紧密相关,收入会对消费产生重要影响,其影响途径是消费倾向的变化,即收入的扩大或缩小会导致消费倾向的变化。

当然,不同收入阶层的平均消费倾向是不同的,一般说来高收入阶层的平均消费倾向低,低收入阶层的平均消费倾向高。如果收入过大,收入集中于平均消费倾向较低的高收入阶层,那么增加的收入难以转化为直接的消费,就会导致整个社会消费倾向的下降,进而影响消费需求,不利于消费的增长。如果缩小收入差距,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大幅度增加,那么增加的收入最容易转化为直接的消费,对消费的刺激作用远远超过各类人员收入的普遍增加。

居民消费统计分析范文2

[关键词] 收入 消费结构 对应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随着经济向纵深发展,各城镇居民收入水平逐渐出现差距,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也有所不同。为了改变目前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不平衡状况,对城镇不同收入水平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实证分析,对促进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和城镇经济的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一、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指标体系的建立及数据准备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标准,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分为七等:最低收入、低收入、中等偏下、中等收入、中等偏上、高收入、最高收入。农村居民收入分为五等:低收入户、中低收入、中等收入、中高收入、高收入户。消费支出包括八个主要方面:食品、衣着、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娱乐文教服务、居住、杂项商品和服务。将上述8个方面构成评价指标体系,对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每一个指标赋以变量名:X1――食品支出;X2――衣着支出;X3――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X4――医疗保健支出;X5――交通和通讯支出;X6――娱乐文教服务支出;X7――居住支出;X8――杂项商品和服务支出。以上各项指标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6年,正文略。

二、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结构的实证分析

实证分析采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对应分析。对应分析于1970年由法国统计学家J.P.Beozecri提出来的。它是在R型和Q型因子分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对应分析从R型因子分析出发,直接获得Q型因子分析的结果。可以根据R型和Q型分析的内在联系,将指标(变量)和样品同时反映到相同坐标轴上,便于问题的分析。在图形上邻近的一些样品点则表示它们的关系密切归为一类,同样邻近的一些变量点则表示它们的关系密切归为一类,而且属于同一类型的样品点可用邻近的变量点来说明。

对以上指标使用对应分析评价城镇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结构,找出密切相关的变量、密切相关的收入水平以及用变量来说明邻近收入水平的消费情况。使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2.0的编制多重对应分析过程。

多重对应分析结果表明,前两个方差的累积贡献率以达99.32%,因此选前两个特征值得到计算R型和Q型因子载荷。根据R型和Q型因子载荷,城镇居民不同收入差距的消费特征的对应分析图如图所示。

图 中国城镇居民不同收入差距的消费特征的对应分析图

根据图1所示,我国城镇居民不同收入差距消费特征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中指标变量为食品支出、居住支出,从总体上看是说明城镇居民基本生活状况。在这水平上相似的居民收入水平为最低收入、低收入、中等偏下,符合实际情况。收入水平较低的城镇居民其主要收入的支出用于吃、住基本生活方面,而考虑其他消费支出方面相对少。

第二类中指标变量为衣着支出、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医疗保健支出、娱乐文教支出、杂项商品和服务支出,这几个指标可以说明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方面的情况。用几个指标变量表征的居民收入水平为中等收入、中等偏上、高收入。收入水平较高的居民更加注重生活的质量。近几年的旅游火爆场面也正说明了这种情况。我国居民收入普遍提高,收入较富裕的居民开始更加注重最求生活质量的提高。

第三类中指标变量为交通通讯支出,说明城镇居民在信息时代对信息交流的要求及情况。用这个指标变量表征的为最高收入水平的居民。最高收入的群体除去正常的吃、住等基本生活等开支外,交通通讯支出是最主要的支出,与其自身的职业特点有重要的联系。

三、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调整的思考

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差异归根到底是由于收入的差异所引起的,在调整消费结构时,应从源头出发,增加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缩小城镇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合理引导各层次消费,进一步启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为此,结合我国具体情况,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

1.依托我国地域、科技优势,发展新产业,拓展原行业范围,细化分工,提高各层次收入档次,加快调整收入分配体制,切实提高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允许鼓励发达地区和部门收入分配跟其经济效益和水平相匹配;拓宽渠道,千方百计地提高城镇居民的收入。

2.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金。建立可靠的社会保障资金筹措渠道并加强对基金运作的管理和监督。提高社会保障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实现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和退休人员的管理服务社会化,需要实施配套服务。

3.通过拓宽就业渠道,增设工作岗位,为低收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低收入群体的知识层次,增加就业知识积累。

4.制定相关政策,科学规划第三产业,如健身、美容、度假、旅游等行业,倡导理性消费,促进新消费观念的形成,引导高收入群体的健康消费。

5.开发更多金融产品,发展信贷消费。针对中低等消费群体,可以结合个人信用账户创新消费信贷品种,增加金融支付手段,除住房、汽车消费信贷外,逐渐向旅游、助学、通讯、设备用品等方面拓展。逐渐放宽信贷条件,降低贷款利率,提供更多消费可能。

参考文献:

[1]于秀林任雪松: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2]张文彤:SPSS统计分析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居民消费统计分析范文3

关键词: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结构;对应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9-0032-05

前言

近几年来,中国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其消费支出结构也有了较大的改变,很多地方的食品支出的比例逐渐减少,为了更好地分析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结构情况,下面将对中国2006年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结构进行对应分析,找出各地消费结构的共同点。

一、对应分析的原理及方法

对应分析是1970年由法国统计学家J.P.Beozecri提出来的。它是在R型和Q型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通过对应分析找出R型和Q型因子分析的内在联系,通过对应分析可以将变量和样品同时反映到同一个坐标系即因子载荷图上,从而可以更直观的找出变量与样品之间的关系。对应分析的步骤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由原始资料阵X出发,计算规格化的概率矩阵P=(p)=

然后,计算过渡矩阵Z=,其中 i=1,…,n;

j=1,…,p

第三步,进行因子分析

(1)R型因子分析

计算协差阵A=Z′Z的特征根λ≥λ≥…≥λ,按其累计百分比大于85%,取前m个特征根 ,并计算相应的单位特征向量记为u,…,u,从而得到因子载荷阵。并在两两因子轴上作变量点图。

F=

(2)Q型因子分析

对上述的m个特征根λ≥λ≥…≥λ计算其相应于矩阵B=ZZ′的单位特征向量:

V=ZuV=Zu,…,V=Zu

从而得到Q型因子载荷阵:

G=

最后,做出对应分析因子负荷图,从而进行进一步分析。

二、2008年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结构的对应分析

选取反映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指标:X1:食品支出,X2:衣着支出,X3:居住支出,X4:家庭设备及服务支出,X5:医疗保健支出,X6:交通和通讯支出,X7:文教、娱乐及服务支出,X8:其他商品及服务支出。根据《2009年统计年鉴》的资料,对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结构进行分析和比较。

(1)规格化的概率矩阵P

从规格化的概率矩阵P中可以看出,各省市的食品支出均远远高于其他项目支出,占到43%,居住支出占18.2%、交通和通讯支出占10.0%、文教、娱乐及服务支出占8.8%、医疗保健支出占7.1%、衣着支出占6.1%、家庭设备及服务占4.7%。另外,各地区相比,2007年上海的农村消费7.7%为全国最高,其次是浙江(6.4%)和北京(6.2%)。

利用spss软件计算协差阵以及其特征值,如下表所示:从特征值的累计贡献率可以看出,前4个累计值的累计贡献率达到91.0%,其中,第一个公因子占53.2%,第二个公因子占16.3%,第三个公因子占13.3%,第四个公因子占8.3%。

(2)计算R型、Q型因子负荷阵

从表1看出,前4个公因子的贡献率已将达到了91.0%,因此,选取前4个特征值分别计算R型分子载荷阵和Q型因子负荷阵。

(3)作出因子载荷图

根据以上R型和Q型因子分析,做出2008年中国农村消费结构对应分析的因子载荷图(如图1所示)。

从因子载荷平面图可以非常直观的看到变量与样品之间的关系,按照农村居民消费的结构可以归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变量点:食品

样品点: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广西、、甘肃、福建等省

第二类:变量点:居住

样品点:河南、青海、河北、宁夏、新疆

第三类:变量点:医疗保健、衣着、交通和通讯、家庭设备及服务和其他商品及服务

样品点:浙江、黑龙江、陕西、天津、山东、上海、北京、安徽、辽宁、内蒙古、山西

第四类:变量点:交通和通讯

样本点:吉林、北京、辽宁、内蒙古、山西

第五类:变量点:文教、娱乐及服务

样本点:江苏

四、结果分析及建议

通过以上对应分析,中国农村消费支出结构具有以下特点:

(1)虽然中国农村消费中食品支出仍占较高比例为43%,但根据恩格尔定律,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消费支出)在40%~50%时为小康社会。说明中国农村人民生活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各省市中,北京、上海、河北、山西、黑龙江、浙江、山东、河南、陕西等地的食品消费比例低于40%,可见这些区域的农村居民生活相对较为富裕。而西部地区如广西、海南、重庆、贵州、云南、、四川等地的食品支出比例高达50%以上,农村人民生活水平较低,东西差异较大,因此,应当加强西部的建设,加快西部经济的发展。(2)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河南、青海、河北、宁夏、新疆等地方农村居民在居住方面的支出占较大比例,而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开始逐渐注重健康及精神的享受,从因子载荷图看,浙江、上海、北京等人民生活水平较高地方的农村居民在医疗保健、衣着、交通和通讯、家庭设备及服务和其他商品及服务方面的消费更为突出。(3)除江苏之外,其他各省市离文教、娱乐及服务的变量点都较远,也就是说目前农村居民在此方面的消费还较少,其原因在于以下两点,首先农村人民生活水平还不够高,还没有足够的资金消费在此方面;另外,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目前农村中文教、娱乐及服务相关设施建设还很欠缺,很多地方还没有建立相应的文教、娱乐配套设施。可见,加强农村的文教、娱乐设施的建设将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水平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志刚.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王秋丽,纪楠,彭亚棉.用对应分析法研究区域经济发展[J].商场现代化,2007,(51):209.

[3]中国统计年鉴[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下转45页)

(上接35页)

[4]于秀林,任雪松.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5]孙道志.统计分析中对应分析方法应用[J].黄山学院学报,2006,(3):13-16.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of the Rural Residents’ Consumption in 2008

LUO Yan-p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for National Defense, Beijing 100038,China)

居民消费统计分析范文4

关键词:河北省;主成分分析;消费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8003302

1 引言

居民消费行为在现代经济学中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一直以来,投资、消费和出口被誉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社会再生产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基本环节,生产是社会再生产的起点,在四个环节中有着决定性的意义;消费作为四个环节的终点,反过来制约着生产的发展。消费是生产的意义的实现,并且提供了生产的目的和动力。市场经济是需求导向型经济,而市场需求中最重要的是消费需求,尤其是居民的消费需求。但近些年来居民的消费不足己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2 基础知识

2.1 主成分分析定义

3 河北省城镇居民影响因素的主成分分析

3.1 变量选取、数据来源

对河北省城镇居民消费影响因素进行主成分分析时所选用指标的数据主要来自《河北经济年鉴》(2014)、《河北农村统计年鉴》(2014)以及中国人民银行官网。

根据影响城镇居民消费的因素,本文按照指标可得性、重要性、非重复性、实用性原则,选取以下指标对河北省城镇居民消费影响因素进行评价:

X1: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X2: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2000年=100);

X3:服务业发展水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

X4:一年期利率(%);

X5:消费观念;

X6:人均医疗支出(元);

X7:每一就业者负担人数(含本人) (人);

X8:就业率(%)。

其中消费观念由于无法获取信贷消费数据,可以对家庭设备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其他商品及服务这五项指标求其和的平均数来替代表示。采用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相关年份的金融机构一年期人民币基准利率,并查阅了网上相关数据。

3.2 实证分析

将所得数据写成矩阵,并进行标准化处理,利用SPSS软件分析得到8项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及特征根的贡献率。根据累计贡献率大于85%原则,所以取前三个特征根对应的向量。前三个特征根对应特征向量即为主成分1、主成分2、主成分3,特征值分别为4789,1.201,1.042。方差贡献率分别0.5986,01501,0.1302,累计贡献率为0.8790。说明这两个主成分能够解释原始数据的87.90%,已经基本包含了全部测量指标所具有的信息。表1显示了主成分累计贡献率。

通过比较表2中的系数,解释各个主成分的经济意义如下:

第一主成分中X1,X5,X6即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消费观念、人均医疗支出三个指标有较高的载荷,所以可以把Z1看成是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因子,第一主成分的权重最大,在3个主成分中占的权重为0.681001(0.5986/0.8790)。对总体分值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最重要的影响因子。

第二主成分在X2,X4即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一年期利率两个指标上有较高的载荷,在3个主成分中占的权重为0.170762(0.1501/0.8790)。

第三主成分在X3即服务业发展水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指标上有较高的载荷,在3个主成分中占的权重为0.148123(0.1302/0.8790)。

4 结论与建议

从城镇主成分回归方程可以看出,除了X3即服务业发展水平外,其他各自变量对河北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均有正向促进作用;

首先,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一年期利率(%)、消费观念、人均医疗支出(元)对人均消费支出的影响程度最大,这几个方面提高都会导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水平增长,四者对于人均消费支出提高的效果是非常强的。可以得出结论:人均消费支出高度依赖于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X2即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2000年=100)指标对城镇居民消费支出起到促进作用,物价的显著变动会引起消费者购买量的显著变动,除非这种商品的需求弹性较小。河北省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普遍在较低水平下,消费品大部分是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小,价格的变化引起购买量的变化较小,所以价格越高,消费越高。

X3即服务业发展水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对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起反向作用,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的增加说明第一和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的降低,从而影响的城镇居民的消费。

一年期存款利率河北省人均消费支出增长也起正向作用,利息率对消费有相互抵消的负替代效应和正收入效应,收入效应指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对于河北省城镇居民来说收入效应占主导,利息率对消费的影响为正。

每一就业者负担人数(含本人)指标对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提高起到促进作用。究其原因是因为对于城镇居民来说,因为少年儿童需要消费其他家庭成员创造的财富(用于生存和接受教育及培养劳动技能)。老年人虽丧失了劳动能力,同样需要消费其他家庭成员创造的财富。

就业率指标对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起到促进作用,就业率上升,居民收入相对增加,从而引起居民消费支出也有所增加。

消费需求长时间在低谷徘徊,既有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动力不足的成分,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医疗、教育、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的不完善,对居民的正常消费产生挤出效应,很大程度上压抑了居民的消费意愿。如果政府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到位,消费率将可预见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因此,扩大城镇居民内需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有所作为,应当在扩大基本公共服务投资,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上下足功夫。

营造健康积极的消费环境,引导城镇居民实现理性适度消费,在保持传统的节俭的消费价值观念的同时,也应为了生活质量合理消费。加强保护消费者权益,免除消费者后顾之忧,在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时有合理的解决途径。居民收入一部分用于消费,一部分用于储蓄,储蓄的原因无非是为了养老,医疗及儿童教育,所以应着力加强公共社会保障力度,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可避免的对居民的消费预期产生影响。因此,政府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晓冉.统计分析及其SAS实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李毛侠.安徽省消费需求影响因素的主成分回归分析[J].现代经济,2010,9(3).

居民消费统计分析范文5

关键词:消费性支出;可支配收入;计量经济检验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江西省城镇居民消费与收入之间关系的计量分析

收录日期:2012年10月29日

引言

消费与收入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研究的重点内容,我国政府也相当重视消费与收入的关系问题。本文采用spss软件分析江西省城镇居民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分析二者之间数量关系的基本规律,有助于了解江西的经济发展状况,了解人民的生活问题,希望可以为江西省政府等相关部门制定地方政策或分析预测时提供参考意见。

一、数据收集与初步分析

本论文提取1997年至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中江西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数据为研究对象,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相关数据如表1。(表1)

表1中平均消费倾向由人均消费性支出与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所得。从表中可以看出,从1997年到2009年江西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有明显的提高,2010年与1997年相比,分别提高了7,419.08元和11,409.8元,但人均消费性支出的增幅明显落后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此外,从表中我们还可以得知平均消费倾向大体上呈递减趋势,从1997年到2008年下降了0.108,但2008年到2010年平均消费倾向稍微有所回升,上升了0.017。

二、江西省消费函数模型

分析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性支出的影响关系,选取变量x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被解释变量y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依据对样本数据的研究,可采用线性函数的形式将其关系表示成:y=a+bx,用线性回归方法估算其相关系数。

(一)参数估计。采用spss统计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相关数据:

F=6263.643 R2=0.998

■■=0.998 DW=1.246

由最小二乘估计法估计的结果可得简单线性消费函数方程为:

y=400.305+0.655x

下面首先进行拟合优度的检验。拟和优度是指模型对样本数据的近似程度,主要用判定系数来进行判断。从上可知拟合优度为0.998,相当接近1,表明模型对样本数据的拟和优度很高,说明在城镇居民的消费性支出变动中,由该模型中的解释变量可支配收入变动所引起的变动百分比为99.8%。

再进行显著性检验。由于解释变量只有一个,所以本文采用F检验:查F分布表可得F0.05(k,n-k-1)=4.84,而F=6263.643>F0.05(k,n-k-1)=4.84,所以模型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性支出的线形关系很显著。上式为江西省城镇居民个人的简单凯恩斯消费函数,由上式可得常数400.305大于0,边际消费倾向为0.655,而0

(二)计量经济检验。下面进行模型的计量经济检验:

首先进行自相关性检验。当n=13,k=1时,查得DW检验表得dl=1.010,du=1.340,而dl=1.010

运用excel回归分析得出残差图,从图中可以知道图形分布的离散程度有明显扩大趋势,这说明存在异方差性。(图1)

(三)消费函数模型。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用凯恩斯消费函数模型无法全面地解释消费性支出与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关系,所以必须添加必要的解释变量,试估计出其跨时期动态消费模型。凯恩斯消费函数模型只考虑了当期收入对消费的影响,通过对二者进行相关分析可知,其前两期的收入对当期消费有着重要的影响。假设消费函数模型可以线性的表示为yt=a0+b0xt+b1xt-1+b2xt-2,其中yt是第t期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性支出,xt是城镇居民第t期人均可支配收入,xt-1和xt-2是城镇居民上一期和再上一期的人均可支配收入。

下面利用阿尔蒙估计法求解参数。求得:

F=2113.764 R2=0.997

■■=0.998 DW=1.56

从而得到消费函数的计量经济模型为:

yt=435.2673+0.5892xt+0.3547xt-1-0.2823xt-2

下面对模型进行拟合优度检验、显著性检验和计量经济检验。从上可知:R2=0.997,接近于1,表明拟合优度很高,也即在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性支出变动中,由当期和前两期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动所引起的变动百分比为99.7%,拟合优度检验通过。

显著性检验采用F检验,查F分布表可知F0.05(k,n-k-1)=3.86,而F=2113.764>F0.05(k,n-k-1)=3.86,因此人均可支配收入当期和前两期对人均消费性支出的影响是显著的。

计量经济检验分自相关性检验和异方差性检验。自相关性检验在这里不适合用DW检验,因为含有前两期的解释变量,在此处采用h统计量检验:

h=1-■■=0.8232

当?琢=0.05时,h=0.8232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江西省城镇居民消费函数模型为:

yt=435.2673+0.5892xt+0.3547xt-1-0.2823xt-2

从中可以看出,在当期没有任何可支配收入的情况下基本人均消费性支出为435.27元,当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1元时引起的消费性支出为0.5892元,当期可支配收入的35.47%将用在下一期的消费性支出上,换句话说就是上一期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1元可以引起当期消费性支出0.3547元。总的来说,江西省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量是不断提高的,但人均消费性支出的增长要慢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同时,当期人均消费性支出要受到当期和以前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影响。

三、政策性建议

首先,调整工资收入分配。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制定新的工资分配制度,增加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刺激消费,让消费和收入到达一个新的、更高的平衡点。

其次,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如今,城镇居民仍然面临着教育难、看病难、住房难的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应该根据江西省的实际情况,采取办法保障那些需要保障的群体。比如,加大保障房的建设力度,解决中低收入阶层住房难的问题;加大医疗保障制度,解决低收入群体看病难的问题;提高教育的质量,对少部分成绩优异而又有家庭困难的学生采取经济性资助方式,这样可以降低学生家庭的负担,减少用于教育资金的投入,将消费性支出用于改善生活水平等其他方面。

最后,积极引导、促进消费。我国是人口大国,政府部门可以加大消费宣传力度,鼓励居民消费,扩大内需,让百姓放心消费。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宝仁.我国居民消费和投资的计量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2]辛永容,肖俊哲.安徽城镇居民消费与收入之间关系的计量分析[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5.

居民消费统计分析范文6

【关键词】 城乡居民 消费差距 影响因素 实证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尚不明显,消费需求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增长的瓶颈。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这一提法同以往强调的“投资、消费和出口”的三驾马车有了新的变化,更加强调了消费的重要性。

1 洛阳市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概况

由于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存在和区域非均衡发展,洛阳市城乡居民人均消费差距较大,其差异比一直徘徊于3:1的高位水平。2011年洛阳市农村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的53.87%,农村居民最终消费为190.83亿元,占全市居民消费的28.24%;城镇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的46.13%,城镇居民最终消费为484.82亿元,占全市居民消费的71.76%。因此,洛阳市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才能有效启动居民消费、增强消费能力,最终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发展和实现和谐社会。

2 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2.1 建立假说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成正相关关系。收入作为消费的基础,收入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消费能力的高低,并直接影响居民消费的信心、消费欲望和消费潜能。[1]无论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理论还是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以及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理论都一致认为收入是决定居民消费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可以认为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对消费需求有着巨大影响,收人水平的差距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消费水平的差距。

(2)城乡二元结构系数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成正相关关系。威廉・阿瑟・刘易斯(W・A・Lewis)针对发展国家存在的二元结构,提出了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模型。该模型认为传统农业部门具有无限的劳动力供给,劳动的边际生产率等于零,或者是负数,普遍低于城镇劳动生产率,从而形成了城乡之间的差异。伴随着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二元经济结构将逐步消减[2]。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二元结构系数会下降,城乡二元结构必然向城乡一体化转变,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将会缩小。城乡二元结构系数=(第二、三产业总产值/第二、三产业劳动力人数)/(第一产业总产值/第一产业劳动力人数)。

(3)城镇化水平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成负相关关系。城镇化是由农村传统的自然经济转化为城市社会化大生产的过程。一般来说,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消费的差距应该呈不断缩小的趋势。一方面,城镇自身的聚集效应能够吸收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进而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水平,刺激农民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城镇对农村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城镇作为生产、金融、贸易、交通运输、信息和服务的中心,通过技术的转让、产业转移、资本的输出、信息的传播等多种方式,可以带动周边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但是,我国目前的城市化是一种不完全城市化,会造成土地浪费、农业不能实现规模经营、农村留守问题、进城农民工角色转换受阻等社会问题;同时,农村中只有那些人力资本较高、具有一定物质资本的农民才有能力、有机会在城市安居谋业,农村中留下来的多是文化程度低、无专业技能、老弱病残和贫困群体,农村人力资本流失等负面影响又有使城乡消费差距扩大的趋势。因此,城镇化进程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究竟是缩小还是扩大,还要看这正反两种作用的结果。城镇化率=城镇人口/总人口。

(4)随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增加,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先增加,然后将会逐渐缩小。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1955)提出的倒U型曲线表明:当经济处于较低发展阶段时,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人均GDP的进一步增加,居民收入差距将会逐渐缩小。我们认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城乡居民消费差异也存在类似关系。从图2-1可以看出,随着洛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增加,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呈逐渐缩小的趋势。

(5)财政支农水平与城乡居民消费差异成负相关关系。财政支农支出分为投入性支出和补贴性支出两大类。投入性支出是政府作为投资主体,以提供农业和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为目的,对农业和农村领域进行的投入;补贴性支出指政府对粮食生产、农业投入品等方面进行的补贴。投入性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间接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来带动其消费;二是通过改善农村居民的消费环境来拉动农村居民消费。2004年我国正式实施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粮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多项新的补贴方式。对农民进行补贴可以直接增加农民的收入,进而可以消费更多的私人物品。(表2-1)

2.2 模型构建

考虑所有影响中国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因素是不现实也是没有必要的,根据影响的重要性程度以及数据的可得性,本文以城乡居民消费比(Y)为被解释变量,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X1),城乡二元结构系数(X2),城镇化率(X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X4)和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X5)作为被解释变量。

运用洛阳市1990年到200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见表2-1),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式(2-1)

其中,为随机误差项,为常数项,为待估计的参数。回归结果及分析。

2.2.1 多重共线性诊断

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采用回归分析中的Enter法,所得结果见表2-2。

方程的拟合结果显示,样本决定系数R2=0.786,样本复相关系数R=0.886,且F=11.739,显著性P值≈0.000,说明回归方程的总体显著性很高。但是从表5-2可以看出,除X1外的其他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通不过显著性检验,同时X3、X4和X5的方差扩大因子(VIF)均远大于10,说明该模型存在多重共线性。

2.2.2 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在计量经济学中,消除多重共线性的方法有扩大样本容量、逐步回归法、岭回归、主成分回归和偏最小二乘回归等方法。这里,我们运用逐步回归法(Stepwise)来解决多重共线性的问题,得到以下几个较好的回归模型估计式,且均通过检验,表明建立的回归模型是有效的,可以用来解释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变化。

模型一: 式(2-2)

模型二: 式(2-3)

模型三: 式(2-4)

模型四: 式(2-5)

以上四个模型证实了我们提出的假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X1)是导致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关键因素,因此,要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必须要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从模型二可以看出,城乡二元结构系数(X2)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成正相关关系,表明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是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根本途径。从另外三个模型也可以看出,城镇化水平(X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X4)和财政农林水事务(X5)均与城乡居民居民消费差距成负相关关系,表明随着洛阳市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财政支农力度的增强,城乡居民消费差距问题可迎刃而解。

3 对策建议

从洛阳市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造成洛阳市城乡居民消费差距过大的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是城乡收入的差距,其次是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的矛盾,而城乡收入差距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矛盾和“三农问题”造成的。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城镇化水平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提高的内在要求。因此,要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重要位置。[3]

其次,加大财政支农的力度,包括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和直接针对于农民的社会保障性转移支付力度。其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对农村农林水事务的投入和农民生活基础设施的投入,农林水事务的财政投入有利于改善农民和乡镇企业的生产条件,从而直接或间接的提高了农民收入。而完善的农村居民生活设施能够使农民潜在购买力转化为现实购买力,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此外,由于贫困人口这一阶层的消费倾向很高,提高其收入水平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转移支付对拉动消费的乘数作用。[4]因此,财政支农应特别注意增加对贫困人口的直接的社会福利援助。

参考文献:

[1]陈瑾瑜.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工作研究,2012,(2):296~298.

[2]W. A. Lewis.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 [J].The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Social Studies,1954,22(2):13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