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外国教育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外国教育理论范文1
一、两者相同的地方
1.都较重视“义理”教育。“义理”教育,即“道”的教育。“文以载道”是我国语文教材一个鲜明的特色。不过,近年来,我国语文教材已由“义理”本位逐渐过渡到“语言”本位,但渗透“义理”的选文在语文教材中仍占较大的比例。美国语文教材同样重视“义理”教育。例如,六年级文学教材第二单元主题为“英雄”,教材的选文有,生活中的英雄:小说《勇敢点,戴纳》、《儿童英雄:救人者、幸存者和有才能者的真实故事》、诗歌《抢救》;勇敢和善良:小说《卡罗琳的第一百件事》、小说《数星星》;杰出人物《狂人玛吉》、小说《泽利》、诗歌《妇女》。教材通过这些英雄人物的介绍,旨在教育学生要像他们那样沉着冷静、不畏困难、勇敢地挑战困难。
2.两者都很重视学生的阅读与写作。阅读和写作能力的高低是美国衡量语文教学质量的一把重要标尺。因为,若阅读能力低就不能理解诸如历史资料、科学报告和经济技术文件之类的重要资料,就无从下手进行研究性学习。同样,在美国人看来,写作水平差,也势必影响学术研究、经商和专业工作等。所以,美国语文很重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我们从六年级教材《文学宝库》中就可以窥见一斑。教材除了课堂阅读外,每个单元还开列了“书架”,用于推荐书目,简要介绍书目的内容。如第一单元的“书架”推荐了五本书:(1)《整天》(大卫.麦考德),(2)《代王子受罚的男孩》(悉德.弗莱喜曼),(3)《弗瑞斯比夫人和涅姆鼠》(罗伯特.C奥布赖恩),(4)《六年级借宿生》(伊芙.邦庭)(5)《聪明人范西利莎》(约瑟夫.谢尔曼整理)。这些文章指在通过大量的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样,我国的语文教材也很注重培养学生这两方面的能力,对国内的语文教材,大家都比较熟悉,在此就不进行分析了。
二、两者相异之处
1.两者编排体系不一样。美国的语文教材包括语言和文学两大类。语言类的内容主要指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训练,包括语言技能、实用写作、有效交流等;而文学类的内容主要有美国和英国各主要历史时期著名作家的作品以及欧洲和非西方著名作家的翻译作品,包括当代文学、英国文学、美国文学、欧洲文学等等。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以语言和文学并重,高中阶段的语文教材以文学为主。而我国的语文教材将语言知识、文学的学习都融于“选文”中,没有截然分开的语言和文学两大类教材。在编排体系上,两者也各有特色。美国的文学类语言教材主要有三种类型的编排体系。(1)按文学作品主题编排。如六年级文学教材《文学宝库》第三单元按“远方的文化”主题编排,“远方的文化”这一单元又细分为非洲探险、跨越时间、跨越国界三个小主题,分别对应的选文是,非洲探险:科学小品文《紧闭的门后》,小说《模仿树和叶子》;跨越时间:童话《鸽子王子》、科学小品文《城堡》;跨越国界:小说《横渡太平洋》、诗歌《东方地平线》、人物纪实《名字:诺姆贝瑞斯》。(2)按作品体裁编排。如八年级文学教材《文学》(银级)按短篇小说?戏剧、纪实、散文、诗歌、美国民间文学、长篇小说分单元进行编排。(3)按历史时期编排。而我国的语文教材大多按作品体裁进行编排,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言、诗歌、文言文、文学评论等单元。
2.美国语文教材重研究能力的培养,我国语文教材在这方面有所欠缺。美国是一个崇尚创新的国家,其语文教材也很重视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以凸现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的语文教材,都对此有要求。试以六年级《语言》教材为例,六年级《语言》教材第十二部分第一单元共有七篇课文,其中第一课介绍调查报告的定义及其结构,第二课讲解如何寻找调查报告要回答的问题,第四课介绍如何利用资料获取信息,第五课让学生评估获得的信息、留下与调查报告内容相关的材料,第六课教学生总结概括所获信息,做成笔记,第七课则要求学生运用分类、缩写、排序等技能组织笔记上的内容,写出提纲,完成调查报告(或论文)。教材注重“初选课题一重选课题—制定计划—资料分析—调查研究—实验研究—论文撰写”等研究历程,让学生获得实践研究和学习语言的切身感受。而我国语文教材在这方面有所欠缺,同样是调查报告,最多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调查报告、怎样写调查报告,给两篇范文让学生“依葫芦画瓢”,很少像美国语文教材不厌其烦地要学生亲自调查研究。不过,国人已逐渐意识到了这一点。近年来,上海就较强调研究能力的培养。如上海杨浦高级中学的《汉语新外来词的现状与发展研究》就搞得比较成功,深受学生的喜欢。
3.美国语文教材注重跨学科知识的综合,而我国语文教材却未体现。
外国教育理论范文2
论文关键词:公司治理;英美模式;德日模式;家族模式
随着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产生了委托关系,公司治理结构就是主要处理这一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公司治理结构模式自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兴起,主要被概括为英美模式和德日模式,随着东亚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和相关理论的兴起,家族模式也开始被广泛关注。
公司治理是一种机制或制度安排,通过这种制度安排,使所有者和经营者的责、权、利得到均衡。其核心是在法律、法规和管理的框架下,保证以股东为主体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为前提的一整套公司权力安排、责任分工和约束机制。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公司治理模式,是摆在许多国家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三种有代表性的公司治理模式比较
(一)英美模式
英美模式又称为保持距离型模式(armS—length)或市场型,这种模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股权高度分散。在美国,公众参与股市交易的程度相当高,约有51%的美国家庭持有股票。
2.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治理目标。由于企业融资结构是以股权资本为主,其公司治理就必须遵循“股东至上”逻辑,以股东控制为主,债权人一般不参与公司治理。
3.健全的董事会制度。英美公司重视独立董事的作用,纽约证交所要求上市公司在董事会中引入非执行独立董事。独立董事出于中立地位,能够客观公正地维护股东权益,为公司正确决策提供制度保证。
4.企业控制权市场活跃,外部控制机制高度发达。英美国家资本市场高度发达,股票流动性高,公司治理表现为由外部控制来实现。
5.采取“股票期权制”的激励机制。力图实现投资者与经营者的利益结合,从而就把经理个人利益与企业发展捆绑起来。
(二)德日模式
德日模式,又称为控制导向型(controloriented)融资模式或内部控制式治理结构,其特点是:
1.广泛的法人之间交叉持股。法人和银行是股份公司最大的股东,股权集中程度较高。
2.以债权人及利益相关者作为公司治理的目标。由于企业融资结构以股权加债权相结合和以间接融资为主,其公司治理就必须遵循“利益相关者”逻辑,形成了股权与债权共同控制。
3.以大量非契约的方式来维持长期商业关系。德日两国企业依靠大量的非契约的保护措施来防止利己主义的危害,以促进建立和维持长期的商业关系。
4.广泛的信息共享起监督作用。在日本,主银行握有客户公司的股票,同时主银行、供应商和客户之间频繁地进行经理层互换,形成一张信息共享网络,减少了隐瞒信息的数量,实际上起到了监督作用。
5.外部治理机制较弱,银行有选择的内部干预较强。德日银行作为企业的大股东,以持有公司的股票直接参与公司内部治理。
(三)家族模式
家族模式的突出特点是:
1.企业所有权或股权主要由家族成员控制;
2.企业主要经营管理权掌握在家族成员手中;
3.企业决策家长化,企业的决策被纳人了家族内部序列,企业的重大决策如创办新企业、开拓新业务、人事任免、决定企业的接班人等都由家族人员做出;
二、现阶段我国公司治理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上市公司绝大多数是国有企业改制重组而来,股权结构呈现出公有股权占主体,国家拥有高度集中的股权的特征这些特征影响了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性,使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明显的缺陷:
(一)政府职能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由于我国企业是由传统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具有不同于西方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地位没有人格化,造成国有股所有者缺位;政府使用行政措施超出正常的职责范围,直接干预企业的运营。
(二)股权结构不合理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被分为国家股、法人股和社会公众股国家股和法人股不能在证券二级市场上进行公开交易,因此也称为非流通股。我国从2006年5月开始的股权分置改革正是为了改变上市公司流通股比重低、非流通股过于集中以及公众股过度分散的特征。
(三)外部治理机制不健全
我国公司控制权市场尚未形成,同时也缺乏有效的经理人市场。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的董事和高级经理的选聘是在控股股东和公司内部进行的,而缺乏明确的选聘和考核标准。银行和债权人对公司治理的作用也有限,机构投资者缺乏。
(四)公司内部监督和控制机制不健全
上市公司董事会独立性不强,董事会由大股东操纵或由内部人控制,难以形成独立的董事会来保证正常的经营与决策过程。公司的监事会的作用也有限,没有控制权和战略决策权,没有任免董事会成员的权利,没有参与公司高层决策的权力。
(五)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我国上市公司的薪酬结构比较单一,不能对董事和高级经理人员起到足够的激励效果。个人收入和公司业绩之间未建立规范合理的联系。
4.经营者激励约束双重化,家族企业中,经营者受到了来自家族利益和亲情的双重激励和约束;
5.企业员工管理家庭化,家族企业在企业中创造和培育一种家庭式的氛围,使员工产生一种归属感和成就感,增强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感,保证了企业的顺利发展。
二、现阶段我国公司治理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上市公司绝大多数是国有企业改制重组而来,股权结构呈现出公有股权占主体,国家拥有高度集中的股权的特征这些特征影响了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性,使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明显的缺陷:
(一)政府职能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由于我国企业是由传统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具有不同于西方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地位没有人格化,造成国有股所有者缺位;政府使用行政措施超出正常的职责范围,直接干预企业的运营。
二、现阶段我国公司治理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上市公司绝大多数是国有企业改制重组而来,股权结构呈现出公有股权占主体,国家拥有高度集中的股权的特征这些特征影响了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性,使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明显的缺陷:
(一)政府职能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由于我国企业是由传统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具有不同于西方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地位没有人格化,造成国有股所有者缺位;政府使用行政措施超出正常的职责范围,直接干预企业的运营。
(二)股权结构不合理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被分为国家股、法人股和社会公众股国家股和法人股不能在证券二级市场上进行公开交易,因此也称为非流通股。我国从2006年5月开始的股权分置改革正是为了改变上市公司流通股比重低、非流通股过于集中以及公众股过度分散的特征。
(三)外部治理机制不健全
我国公司控制权市场尚未形成,同时也缺乏有效的经理人市场。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的董事和高级经理的选聘是在控股股东和公司内部进行的,而缺乏明确的选聘和考核标准。银行和债权人对公司治理的作用也有限,机构投资者缺乏。
(四)公司内部监督和控制机制不健全
上市公司董事会独立性不强,董事会由大股东操纵或由内部人控制,难以形成独立的董事会来保证正常的经营与决策过程。公司的监事会的作用也有限,没有控制权和战略决策权,没有任免董事会成员的权利,没有参与公司高层决策的权力。
(五)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我国上市公司的薪酬结构比较单一,不能对董事和高级经理人员起到足够的激励效果。个人收入和公司业绩之间未建立规范合理的联系。
三、国外公司治理结构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对三种公司治理模式的横向比较,以及对我国企业治理结构的纵向比较,同时结合我国当前国企改革的具体情况,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健全公司内部权力机构,强化董事会的功能,建立问责机制
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及其与治理结构中其他组成部分的协作与互动,是公司制度得以较好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首先要在理论上正确界定董事会的权力基础,使董事会真正成为股东在公司内部的代表;其次要建立健全董事会的结构,设置各种职能委员会,如:提名委员会、薪酬委员会、合规委员会等;第三要引入独立董事制度,藉以促进董事尽心履职;第四是应建立和完善董事提名与任免机制,使股东在董事会任免上起决定作用。
(二)调整和优化股权结构,重塑法人治理主体,履行公平性原则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是国有股一股独大,是造成上市公司内外制衡机制失效,治理结构扭曲的直接原因。加之国有股所有者缺位、小股东无力也不愿意参与公司治理等原因,导致公司控制权残缺不全,“用手投票”的监督约束机制失灵,从而在国有企业中相当普遍地存在着“内部人控制”问题。因此,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关键在于塑造既有能力又愿意行使股东权利的大股东,必须优化我国国有股集中、法人股和流通股相对分散的股权结构。
(三)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减少信息不对称性,增强透明性原则
公司运行状况的透明度的高低,决定着有关利益主体尤其是少数股东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保护自己的利益。高质量的信息披露有助于维护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节约投资者收集信息的成本,并有助于广大中小投资者做出正确的决策。良好的治理结构要求信息披露中采用高质量会计标准一国际会计准则,提高国家之间信息的可比性。
外国教育理论范文3
[关键词] 比较优势理论规模经济技术进步
2004年起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就突破了万亿美元,超越日本成为继美国和德国之后的第三大贸易国。自2006年初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仍保持了近几年来快速增长的态势。据海关统计,2006年前三季度全国进出口总值达12726亿美元,同比2005年增长24.3%,其中出口总额为6912.2亿美元,增长26.5%。仅前三季度的贸易顺差就达到了1098.4亿美元,超出了去年全年1018.8亿美元的水平。然而,我们应清醒地看到我国的主要出口产品仍然处于国际分工的中低端环节,或者说在国际分工的中低端位次上我国的产品和生产具有国际竞争力。于津平(2003)运用RCA和贸易互补性指数测算出我国的劳动密集型的比较优势;魏浩、毛日和张二震(2005)用同样的方法和收益性结构指数发现中国最具有比较优势的工业制成品仍集中在技术含量低的产品上。傅朝阳(2005)也运用RCA和NTR指标分析得出我国经济的要素禀赋主要体现在劳动力要素供给相对丰富,出口部门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动态发展
大卫・李嘉图(1817)继承和发展了斯密的绝对优势思想,引出了比较利益理论(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指出在各国在国际分工中“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便可以获得各自源于贸易的利益;赫克歇尔-俄林(1933)的H-O Theorem从资源禀赋的角度解释了比较优势原理,扩展了斯密和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基础;哈伯勒(Haberler,1936)又用机会成本理论(opportunity cost theory)解释了比较优势原理。此后,斯托尔帕、萨缪尔森、罗布津斯基等诸多学者又丰富并发展了比较优势理论,使之成为国际分工的主流思想。
早在19世纪末马歇尔(1890)就在《经济学原理》中指出了除要素禀赋外决定生产成本的其他变量,他分别论述了“大规模生产”与“产业区”的问题,引出了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效应。迪克希特和斯蒂格利茨(A.K.Dixit & J.E.Stiglitz,1977)将规模经济的概念引入国际分工领域,指出消费市场及其引致的生产规模的扩大降低了平均成本。即使存在要素禀赋的劣势,由于市场的扩大和规模经济的作用,平均成本可以低于小规模生产的具有要素禀赋优势的别国,并迫其退出该产品的生产。而外部规模效应也说明了即使不存在比较优势,对规模经济的追求也会导致国际贸易的发生。克鲁格曼(Krugman,1979、1981)通过在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中分析规模报酬递增条件下的国际贸易,得出了即使两国间没有技术和要素禀赋差异,也会由于规模经济而产生国际贸易的结论。相反,劳动力增长和外部规模效应等可能仅仅是扩大市场和取得规模经济的一种途径。他认为,在其他相同的条件下,拥有更大国内市场的国家将有更高的工资率,国家倾向于出口那些拥有较大国内市场的产品。国家间商品生产和贸易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生产模式可能是完全由偶然性的历史因素和政府计划所决定的。埃塞尔(Ethier,1979)分析了规模经济与机器种类多样化两难的问题,解释并说明了机器种类数量的增加与新技术的增加、内生的技术进步有关。克鲁格曼(1983)利用产业组织理论分析了产业内贸易并阐述了技术竞争理论,指出如果技术进步发生在后进国家,结果是缩小了与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迈克尔・波特(M. Porter,1990)指出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的形成不仅是其比较优势,更重要的是他的主导产业是否具备比较优势,生产效率的提高是建立优势产业的基础,而提高效率的源泉是在于企业是否具有创新机制。他既考虑现实的利益,更考虑潜在的利益对比,强调要素质量的提高对一国竞争力的影响。
二、比较优势理论评析及我国对外贸易的结构特征
按传统的比较优势原理,国家之间的技术和资源禀赋差异与贸易量成正相关关系,各国之间贸易形式主要应是不同产品之间的行业间贸易。但在战后的现实是:发达国家之间行业内贸易量大量增加、产业领先地位不断在国家间转移;当代国际贸易的现实和比较优势理论的产品市场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假设相悖;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不断恶化,陷入了廉价劳动力、丰富的自然资源等低位资源要素产品出口 “比较利益陷阱”。而且密集使用自身具备比较优势的生产要素,根据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会使本国的比较优势最终因对要素的密集使用而产生的边际收益递减趋势所抵消。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忽视了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市场效应,固化原有的国际分工,导致发展中国家恒久处于国际分工的中低端环节,逐渐陷入单一产品结构的畸形产业结构。因此过分地强调静态的贸易利益而忽略其动态特征的静态的传统比较优势理论无法改变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中的不公平现象,反而只能使其不断加深。
如何使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更加符合现代国际分工现实和使所有国家都能得到分工的利益,迪克希特、埃塞尔、克鲁格曼和迈克尔・波特等国际经济学者们作了理论的动态发展,用新贸易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对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所作的动态的诠释,在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将国际贸易的诸多变数如市场结构、研发要素、技术创新等引入动态考察的范围。技术创新在一个不完全竞争的产业中形成规模报酬,规模报酬又影响国际分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如果是技术创新作用于内生变量,通过改变需求收入弹性,就会使贸易条件产生良好的变化,形成规模经济效应获得贸易的利益从而导致福利的最终上升。同时,地区分割的市场对产品国际竞争力产生的直接影响是分割的市场促使区际产业趋同,进而导致区际贸易壁垒阻碍商品和要素的国内流动,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从而影响规模经济在一国国内的形成。
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的当今世界,一国的对外经济利益的取得主要取决于其在国际分工格局中的地位。如果其要素禀赋在较为落后的产业而且使之静态化,那么在国际分工中将处于不利地位,贸易大国就有可能陷入“比较利益陷阱”,从而损害国家长期发展的可能性。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外贸战略既要立足现有的成熟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同时又要积极培育和壮大新兴的未来的支柱产业,使二者协调发展,不可或缺。因此,主动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动态地发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不断地探索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途径,制定相应的战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我国贸易政策分析及策略探讨
1.贸易政策应以优化产业结构为目标,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我国在要素禀赋中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劳动力要素供给方面,按照比较优势的定位我国大多数产业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生产环节。而且由于丰富的剩余劳动力,工资水平上升的压力较小,导致了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张阻碍了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以静态的比较利益参与国际分工的粗放型贸易扩张使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同时由于“合成谬误”的存在,各发展中国家的外贸政策趋同,同类产品、同类产业的竞争不断地恶化我国的出口市场,致使“贫困化增长”的产生。现实的贸易策略应是既要保持我国中低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又要有意识地提高和实现向中高端国际分工环节的发展,增大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投入。在劳动-技术的融合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创造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内生型比较优势。这样,一方面可以提升我国原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水平,另一方面又可以扩大劳动就业量,缓解目前困扰我国的就业压力。同时,贸易政策要引导、鼓励企业对技术和知识含量丰富的资本品进口,并加强自主研究开发,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我国的产业结构。
外国教育理论范文4
关键词: 语言输入 输入理论 外语教学
1.引言
语言输入理论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具有较大影响的理论,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创建以来已经30多年。二语习得理论的研究目的在于揭示二(外)语习得的本质与规律。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输入研究一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主要从普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等角度考察语言习得的基本特征。
我可以从《朗曼语言教学和应用语言学词典》中找到输入的如下定义。所谓语言输入,是指学生通过读和听,获得知识、信息和语言的过程;亦即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直接收到的并能作为其学习对象的语言。“输入”一般有书面输入和口头输入两种形式,具体来说就是通过读、听、看接收语言信息。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中有时对输入(上述所指)和吸收的语言(intake)作有区分。吸收的语言是指真正有助于学习者学习的语言,学习者听到的语言(即输入的语言)中,有些太快或太难,学习者不能理解,因而在学习中无法运用,即不能成为吸收的语言。
本文拟就语言输入的形式、内容和对象三个部分对语言输入理论在中国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进行综述。
2.从语言输入的形式谈运用
自从20世纪90年代引进输入理论以来,我国学者大都致力于该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输入可以在自然习语环境下获得,也可以在非自然习语环境下获得,如课堂外语学习。输入可以以口头形式出现,也可以以书面语形式出现。就我国的外语学习而言:(1)口语形式的输入多指教师的讲授、师生之间的交谈、学生之间的交谈、学生与外国人之间的交谈及电影、电视、录像中的外国人交谈;(2)书面语形式的输入多指课堂上使用的教材、报刊阅读资料及大量的课外阅读材料。
2.1口语
在外语教学活动中,语言输入和口语教学存在密切的关系。国内一些学者曾对语言输入加以补充并认为,最佳语言输入应该是口头的、自然的语言。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语言习得与语言输入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而且语言习必须依赖于语言输入。
张宏武、冯有贵认为,在口语实践中,若要对语言的最佳输入展开具体的实践,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无须在意习得者的语法和结构错误,重点放在交谈的话题上,提倡“贵在参与”的精神。因为口头语具有三大特点,即不完整结构、重复和错误的开头。(2)开发全新的话题。在输入语言信息的同时,避开彼此之间熟悉的话题,注入新颖而有趣的知识以刺激对方的思维,并允许学习者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3)最大限度地减少母语的干扰,通过外部语言的渲染使学习者逐步改变思维模式和表达方式。
张翠萍则论述了英语专业会话课上应该具有的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的活动,这两种活动分别对应会话能力的两个方面: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张在文章中指出,虽然各校开设的听力课和阅读课能对学生的整体语言知识起到补充和强化的作用,但由于阅读课偏重于书面形式,听力课上的口语语言不够系统化,与口语课上的交际活动脱节,因此有必要有计划地给学生增加一些口语的输入,以缩短学生进行语言输出的时间,并丰富学生的语言输出。
徐海铭认为,我国课堂教学应该充分利用课堂讲授这一语言输入的重要形式,增强语言学习效果。徐海铭强调,课堂讲授包括口头输入和书面输入,应该成为外语教学的主要形式。实践证明,这一方式是成功的。
2.2听力
张淑萍从“沉默期”理论出发探讨了听力训练在儿童英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张认为,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及语言学习的规律,儿童英语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听力”上,以“听”出正确的语音语调。她认为可以利用当前越来越好的学习环境,如原版电影、各种语言教学片、丰富的录音资料、多媒体教学等,帮助儿童“听”外语。在对剑桥少儿英语一二三级考试中听力成绩好的孩子的询问调查中发现,这些孩子的听力成绩好有两个主要原因:学习英语的时间长,英语语言的输入量较其他孩子多。
2.3背诵
背诵是行之有效的传统的外语教学方法之一,然而,随着语言理论的发展,特别是交际法的盛行、考试指挥棒的效应及新的教学模式的出现,目前我国对语言输入的重视不够,背诵式输入几乎无立足之地。我国一些学者对此展开了探讨,认为背诵这一传统教学方法应该重新得到重视。
邓鹂鸣通过论述说明,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语言输入完成的,教学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在最佳的语言输入上。背诵和朗读能够强化语言输入,加深学生对所学语法知识的理解,强化词汇、句型和固定表达的记忆效果,增强语言积累,从而使其语言输出规范化,这种规范直接体现在写作和翻译中。邓认为,背诵对于克服写作中的负迁移有很大的意义:背诵输入可以降低学生的情感焦虑、加强语言的输入、加强对英语写作中负迁移的监控,增强语感,促进语言的习得。
董卫、付黎旭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了背诵式输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董和付的研究,以非英语专业的135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测试、回顾和报告,对背诵式输入得出以下结论:(1)背诵式输入对学习者掌握短语、写句子的能力的提高更为明显。背诵式输入对词汇学习的短期效果要强于翻译。(2)背诵式输入对学习者掌握词语用法,即复用式掌握词汇及写句子能力的提高有积极作用。(3)背诵名人名言、诗歌和课文的部分段落对词汇学习的促进作用不明显,但这有助于增强语感,提高口语流利程度,使英语对学生产生亲和力,使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而整篇课文背诵则更直接地作用于词汇习得。(4)大部分学生是分部背诵,而且他们认识到如果先理解课文再背诵,做到有口有心,会事半功倍。因而,教师应该将背诵任务安排在课文讲解后,以提高效率。
周琳则通过测试、回顾及访谈等方式,证明了在外语学习过程中,背诵式语言输入是有效方式之一,有助于解决汉式英语问题,并有助于增加学生的词汇量。
2.4阅读
输入分为口头输入和书面输入两种形式。西方的输入理论强调的是口头输入,而中国的外语学习对输入理论的运用强调的是阅读。
胡明扬认为,外国人(例如非英语专业人士)学外语主要是为了学到先进技术和文化,而先进技术和文化的载体更多的是书面语料。因此,书面输入的概率和用途远远大于口头输入。而且大多数中国学习者(包括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的口语与阅读相比,阅读要好得多。胡明扬等专家还指出,阅读若达不到一定量(50本~100本英文小说),那口语一定不会有实质性的提高。况且,在现代社会中,知识老化速度非常迅速,外语教师和学生都是在不断地努力接近目的语目标,而这个目标在很大程度上首先是通过阅读实现的。可见,特别是达到较高阶段时,开展阅读研究,将阅读纳入二语习得范畴是很有必要的。它与口头输入结合起来一定会更好地解释二语习得的速度及最终取得的成果。
杜金榜通过语料库测试分析了学生的英语写作错误,进而探讨了写作与阅读之间的密切关系。他认为通过阅读保证足量的语言输入是加强写作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章汝雯通过分析阅读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综合作用,指出解决学生英语语言输出能力太弱的问题之关键在于阅读。
可见阅读这一语言输入形式在二语习得中是很重要的。我国当前的国情需要外语学习者通过阅读,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文化。但是,中国外语学习者的阅读量增加,而口头交际能力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
3.从语言输入的内容谈运用
克拉申认为,最佳的语言输入应该包括四点:(1)可理解的;(2)与学习者相关的;(3)以语法为纲的;(4)大量的。
中国学者文秋芳认为,最佳的语言输入应该承载文化。这就是说,目的语文化的输入与语言学习的关系是水融、息息相关的。早在1999年,文秋芳就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这个模式包括跨文化能力,主要是指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由此,她强调语言输入必须蕴含输入策略和承载文化的重要性。
张翠萍强调外语教学最主要的任务是培养跨文化交际的人才,并认为会话课上只教会学生外语是不够的,还必须让他们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同时,学生应该最大限度地了解自己的文化。因此,会话能力不只是说的能力,还包括理解对方话语的能力,恰当的、适时的反应及基本的文化背景知识等。张建议,教师可搜集一些富有口语语言或有关跨文化交际的阅读和有声资料,供课堂上使用。
关于输入策略,文秋芳提出“英语学习策略论”,她认为语言学习策略是成功语言学习的必要前提(包含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合适的输入交际策略和学习策略的应用会帮助他们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内化吸收(intake)。
4.从语言输入的对象谈运用
输入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克拉申提出情感过滤假设,认为习得者的情感因素,包括动机、自信、自我形象和焦虑程度等,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习得的效果。中国学者王初明认为,影响中国学生外语学习的两大因素是情感和母语。他认为,提高和改善学习者的自我形象,增大外语接触量,创造真实自然的交际氛围,是克服这两大因素不利影响的重要条件。这就从理论上说明了在中国的外语教学中,输入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
5.结语
应该肯定,以克拉申的“输入假说”为代表的输入理论,在我国外语教学活动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就其理论本身来说,存在明显的不足。
在理论上,克拉申的“输入假说”过于强调输入的作用,而忽视输出的作用。克拉申强调,语言输入的量是语言习得的前提条件。他认为,从理论上来说,只要有足够的可理解性输入,即使不说不写,也可以学会语言(Krashen,1982;周红云,2003)。实际上,这忽视学习者是语言主体这一基本事实,而过于强调外部语言输入的作用。
按照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学习者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并非被动地接受输入材料,而是根据自己的接受能力做出选择性的注意。因此,我国学者普遍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首先强调语言输入必须以学习者为中心。
在实践上,克拉申的“输入假说”过分强调交际教学,而忽视语法教学。克拉申认为课堂教学应该在交际的情境中进行,强调在交际活动中为语言学习者提供粗调的语言输入,而非精调的语言输入。这实际上会导致学习者难以抓住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最终会影响语言学习的速度和质量。
Blacom指出,语法教学使得语言输入变得更易理解,因为它是系统化地、由浅入深地对语言进行分级处理,从而提高语言输出的准确性。这一点已经在实际课堂教授中得到了验证。但是,我们应该承认,过多的语法教学使语言被分解的支离破碎,失去整体感和模糊性,我国过去的外语教学就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因此,我国学者普遍认为,应该把语法教学与交际教学结合起来,不可偏废,而克拉申的“输入理论”其本身就存在着这样的严重的不足。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深入探讨语言输入理论在中国外语教学活动中的运用,得出以下结论,即我们必须辩证地合理地引进国外二语习得理论,以运用到我国外语教学实践中。
参考文献:
[1]Richards, Jack C.et al. 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程利英.Krashen的“入假说”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83-84.
[3]杜金榜.从学生英语写作错误看写作教学[J].外语教学,2001(3):43-47.
[4]邓鹂鸣.注重英语输入克服英语写作中的负迁移[J].外语教学,2001(7):42-44.
[5]董卫,付黎旭.背诵式语言输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外语界,2003(4):56-59.
[6]徐海铭.语言输入理论与外语学习[J].外语学院学报,1998(4):7-13.
[7]杨党玲,李民权.对输入理论的探讨――输入、互动与二语习得之关系[J].外语界,2004(1):69-73.
[8]张翠萍.从口头语言交际的实质谈英语会话课语言“输入”与“输出”[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1):37-41.
[9]张淑萍.谈儿童英语学习中的“沉默期”[J].山东外语学报,2001(1):85-87.
[10]张宏武,冯有贵.最佳语言输入和口语教学.外语教学,1999(2):76-79.
外国教育理论范文5
查看更多《外国教育研究》杂志社信息请点击: 《外国教育研究》编辑部
“美国高中教育改革”专栏
(1)美国kipp学校发展的成效与启示 常宝宁 何玉玲
(7)美国德州“前百分之十计划”的实践及启示 王玉国
(12)美国“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高中述评 卢春
(17)美国虚拟高中发展述评 段会冬 莫丽娟
(24)纽约特殊高中的办学经验及启示 许丽英 袁桂林
高等理论
(29)加拿大高校教师发展:政策与实践 谢晓宇
(34)荷兰高等教育内部问责制度研究——以屯特大学为个案 王彦清
(39)英国博士研究生教育:类型和特征 孙玉琳 陈欣
(44)英国高校数字媒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及其启示 鲍枫 王以宁
(50)美国高等教育扶持行动的司法争议——对“密歇根诉讼案”及意义的分析 周世厚
(57)民主、协商、合作:来自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共同治理模式的经验 刘军仪
(63)欧盟“伊拉斯谟-曼德斯计划”评析 魏航
教育理论
(67)杜威教育思想的生命现象学底蕴探究 崔国富
(71)学习共同体思潮的兴起及其对美国学校变革的影响 王作亮
(76)对英国媒介教育“保护主义”的诊断与超越——大卫·帕金翰的媒介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刘津池 都月
公民与道德教育
(81)论西方主知型德育模式的问题及其理论修正——兼谈对我国德育改革的启示 许瑞芳 杨华欣
(87)“价值澄清”的理想教育意蕴 客洪刚
书评
(91)谈创新论公平:品读《传统与变革的抉择》 赵长兴
外国教育理论范文6
论文摘要:对影响我国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的因素作了研究。只有研发费用、初等教育生师比、中等教育毛入学率、人均GDP和国家的财政性教育投入对来华留学生人数有显著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服务贸易已经成为世界服务贸易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对教育服务贸易也是高度重视,并在教育服务贸易领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一、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一)跨境交付
我国在跨境交付方面发展较晚。但近些年来,我国政府意识到发展远程教育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开始投入大量资金发展我国的网络远程教育。教育部在2003年下半年投入10亿元人民币支持北大、清华等35所大学建立示范性软件学院;目前,东方卫星、南方卫星、清华永新等公司也都介入远程教育市场。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也越来越多的采用远程网络教育方式来开拓我国的教育市场。
(二)境外消费
境外消费是教育服务贸易的主要形式,境外消费又以留学消费为主。
1、来华留学生及出国留学生人数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地位的提升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我国接收外国留学生的规模在不断扩大。我国出国留学生人数一直是不断增长。
2、来华留学生生源地结构分析
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主要出口地是亚洲国家,随后依次是欧洲、北美洲、非洲、南美洲和澳洲。欧洲美洲来华留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比重在不断提高。澳洲来华留学生人数的比例变化不大。
3、来华留学生学历结构及费用结构分析
尽管来华留学的培训生占到很大的比重,但这个比重在逐年下降,说明来华留学的学历生在逐年增加。
(三)商业存在
目前中国虽不允许外国在中国单独设立学校或者其他机构,但中外合作办学通常是允许的。由于中外合作办学具有“不出国门,即可享受国外教育”的优点,吸引了越来越多外国学生。
(四)自然人流动
我国在教育服务贸易的自然人流动方面还很有限,一是由于我国传统上对自然人,特别是高层学者控制较严;二是由于我国学术水平整体上不高,限制了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自然人流动。
二、我国教育服务的比较优势与比较劣势
(一)我国教育服务的比较优势
1、传统文化方面:
第一,目前在国外有越来越多的华人都希望他们的子女能够在接受外国教育的同时学习中文,因此中文教育在海外有很大的需求。第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提升,有越来越多的外国商人希望到中国投资或者来华工作,他们希望能深入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
2、面向第三世界国家的教育提供
我国的教育服务虽然不及发达国家,但是要远好于第三世界国家,这些国家需要我国的教育进入他们的国家,可利用这一点,将我国教育服务大量出口到这些国家,来拓展他们的教育市场。
3、学费方面
在学费方面,我国具有发达国家无可比拟的优势。再者中国政府对外国留学生在学费方面有很大的优惠政策。对于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学生来说,这无疑是最大的吸引眼球的好处。
4、教育规模与教育层次
我国拥有很多综合性大学、专业性大学以及职业培训学院。在教育层次方面,从职业培训到硕、博士研究生,各种教育层次都能满足留学生的不同求学需求。
(二)我国教育服务的比较劣势
1.专业方面
我国虽然能够提供大规模、多层次的教育服务,但在专业化方面却有所欠缺。来华留学生的主攻方向就是汉语、医学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专业,他们对其他专业兴趣不大。
2.国际认可度
尽管近几年中国的教育发展迅速,但中国学校的教育在国际上认可度并不高。国际认可度较低也就导致了外国学生不愿到中国学校来接受教育,取得文凭。
3.教育资源供给方面
在一些发达国家,高等教育通常采用小班教学制,而在我国,由于扩招,加之教师资源有限,很难实现高等教育的小班教学。
4.教育理念的落后
我国在各个方面所持有的观念都不及发达国家先进,教育服务同样如此。再者我国多重视理论教育,而发达国家的教育更多的重视实践教育。
5.教育的国际品牌相对较少
发达国家教育服务贸易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与教育的国际品牌效应是分不开的。这种品牌效应的劣势使得中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远远落后与发达国家。 转贴于 三、影响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因素分析
(一)生产要素
1.研发费用占GDP的比重。研发费用占GDP的比重反映了一国对教育创新的投入。
2.生师比。生师比就是在校学生人数与老师人数的比值,是师资队伍评价的指标之一。
(二)需求要素
入学率。本文选作指标的都是毛入学率,即总注册率。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常被作为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三)相关和支持产业
1.人均GDP。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越高,说明这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越好,就越能吸引留学生来该国留学。
2.每百人的互联网用户。一个国家的电子通讯设施越发达,使用互联网的人数就越多,越有利于该国教育产业跨境交付的发展。
(四)政府作用
国家财政性的教育投入。一个国家的政府对教育投入的越多,该国教育就发展的越好,就越能吸引留学生。
四、提升我国教育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一)宏观层面
1.加强财政支出中对教育的投入
为了吸引更多的留学生来华接受高等教育,我国政府应加大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性投入,扩大我国的教育服务出口。
2.充分发挥我国教育服务的比较优势
一是越来越多的华人希望能接受汉语语言教育,二是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来华投资,也可鼓励来华留学。
3.制度创新,进一步消除留学生来华障碍
为了吸引外国留学生来华,我国应参照其他发达国家,提供额度更大,范围更广的奖学金制度。或者是帮他们提供更多的实习、就业的岗位,为他们提供学以致用的机会。
(二)微观层面
1.课程多样化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课程都可以在网上直接教授。在我国绝大多数教育机构还不具备在海外办学能力的时候,发展远程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2.加强国际间学校的合作
鼓励各个大学与国际上知名的学校合作办学,共同授予学位。加强国际学校间的学分、学历互认制度。以此来提升我国高校在国际上的认可程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