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旅融合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旅融合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旅融合现状范文1

〔作者简介〕杜渐,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四川成都610064。杨柳同志的新著《城乡统筹背景下的产业互动研究》,在缜密的理论梳理和进村入户调查基础上,对城乡统筹下的产业互动发展机理及其在平原、丘陵、山区不同村落的实践进行了研讨,提出了有价值的见解。

该书阐明,植根于产业分工和关联的产业互动是产业演进的一般趋势。工业化、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催生了一系列新兴产业门类,数字技术又促使原本各自独立的产业部门整合、融合。国外学者将此趋势称为“产业融合互动”。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既面临改变落后面貌的迫切要求,又面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并存的复杂矛盾,“三农”问题突出。党和国家根据我国的国情、农情,提出了城乡统筹、四化同步方略,部署了城乡综合改革试验。该书表明,城乡统筹下推进产业互动发展,顺应了产业演进和市场运行的一般规律,又积极发挥政府作用,实施富有针对性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多予少取放活”方针,通过要素流动、产业循环、公共服务均等化等路径,破解城乡二元化结构矛盾,重建城乡发展均衡。该书强调,产业互动是城乡统筹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抓手,城乡统筹则为产业互动创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

产业互动需要一定的产业发展,也需要一定的地理空间。越是大尺度、厚密度的经济地理空间,集聚的产业越多,产业互动、融合的趋势越明显。在我国农村,有若干自然村落组合而成的、实行村民自治的“行政村”,是农村经济的细胞形态。该书根据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选取了四川平原、丘陵、山区各1个村进行深入调研,详尽地描述了其产业变迁、现状和走势。表明这些村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缓慢转变之中:粮食、经济作物比重大幅调整,养殖业有所发展;山区村还有个矿点,丘陵村新办了榨菜加工厂,平原村有大小7个白酒厂“两头在外”;农产品销售和农民消费品购买主要通过附近集镇或小商贩进村购销。面对这样的小村庄情势,该书提出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就一个村而言,应当走什么样的产业发展道路?建议是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旅则旅,“一园一业,一村一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不搞“大而全”、“小而全”;抓住城乡统筹、四化同步发展机遇,用足国家农业支持政策,着力推进大农业内部的产业循环互动,拓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适度规模经营。大力推进跨村、跨乡镇的三次产业循环互动,寻求城乡之间“接二连三”、“一、三对接”的最佳接口和实现形式。

该书认为,产业互动具有动态性、层次性,能否实现良性互动,除产业内部、产业之间内在的均衡与非均衡博弈、演进趋势外,还需要外部条件的引导和支持。在城乡二元化结构反差强烈、三农问题突出的条件下,这种引导和支持尤为重要。该书在研究三个典型村的产业发展和产业互动时,总是联系到乡、镇和县、市实施城乡统筹的政策和发展,并在不同层级上考察统筹城乡的地位、任务与推进产业互动的内容、力度问题。

(责任编辑:何频)社会科学研究20145

农旅融合现状范文2

1淳安农业产业现状

淳安县农业产业发展总体势态良好,体现在茶叶、水果等主导传统产业不断转型升级,增收增效明显,品牌日渐响亮,同时食用菌、中药材等新兴产业亮点纷呈。茶叶:全县茶园总面积19万亩,采摘面积16万亩,面积居全省首位。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下,依托悠久的产茶历史,优越的茶园环境,依靠良种茶基地的发展、茶厂优化改造的推进、茶叶产品质量的提升、茶叶品牌的塑造等,淳安县的茶叶经济稳步增长。千岛湖茶叶以其优良的品质,获得了多项荣誉“,千岛玉叶”茶先后获得国际绿茶博览会金奖、浙江省十大名茶等20多项荣誉(2009年入选“浙江省十大名茶”,2013年“千岛玉叶”、“鸠坑毛尖”入选中国杭州十大名茶),品牌价值12.05亿元。2013年首次委托专业品牌营销咨询机构就“千岛玉叶”进行整体、全方位的品牌宣传营销策划,提出“上游上品上上茶”的营销定位。2014年,全年茶叶产量4254吨,产值6.1亿元。水果:淳安县水果种质资源丰富,主要树种有柑桔、枇杷、杨梅、梨、桃、葡萄等。近年来,通过建立水果良种繁育中心、推广水果优良品种、建立精品水果示范基地、开展技术培训、攻关技术瓶颈、提供物化技术配套服务、积极送样参展参评、出台扶持政策等多项措施,优化提升了水果产业,丰富了水果品种,水果产业已形成“库区柑桔枇杷杨梅库外梨桃柿”一乡一品或多乡一品的区域化布局。千岛湖水果的品牌知名度越来越高,尤其是千岛湖枇杷、杨梅、桃在省农博会、省农业吉尼斯擂台赛上多次获奖。2014年全县水果总面积14.37万亩、总产量11.86万吨、总产值4.21亿元。食用菌:从2008年开始,淳安县大力推广利用桑枝生产食用菌,经过3年的培育发展,2011年产值突破1亿元,成为又一个亿元农业产业,并且成为资源循环利用与产业发展结合的典范。2014年全县生产食用菌2154万袋,产量(干鲜混合)5483吨,产值1.2亿元。中药材:淳安县生产中药材历史悠久,主要品种有前胡、贡菊、铁皮石斛、山茱萸、栀子,2014年生产面积8.65万亩,其中木本药材(山茱萸、栀子、杜仲等)面积5.6万亩,草本药材3.05万亩,年产值2.56亿元。中药材产业中铁皮石斛发展势头良好,近年来,淳安县依托千岛湖良好的品牌影响力、一流的生产环境、开放的招商姿态,吸引了较多的实力企业来淳安县投资该产业。至2014年,全县引进13家铁皮石斛种植加工企业,企业注册资金达到1.31亿元,企业基地总投入3.25亿元,基地面积1324亩。蔬菜:2014年,全县蔬菜播种面积13.41万亩,总产量24.44万吨,产值约5.38亿元。畜牧:2014年,全县年末生猪存栏14.97万头,出栏22.18万头。家禽存栏43.47万羽,出栏81.0万羽。全年肉类总产量18428吨。渔业:全县水产养殖面积61.58万亩,总产量12887吨、产值22244万元。

2农业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困难

2.1产业发展与保秀水的矛盾

在开展“美丽杭州”实验区建设,坚决保护“一湖秀水”的大环境下,淳安县在实现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共赢上,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压力较大。

2.2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

近年来,茶叶、水果等农业产业虽然形成一定规模,但总体来说,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特别是龙头企业的规模、经营实力、对农户及基地的带动等方面不够有力。

2.3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不强

淳安县的农产品品牌普遍存在知名度不高、影响力不强的问题,与千岛湖名气不匹配。借助千岛湖的知名度,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需进一步努力。

2.4农业旅游融合不够

千岛湖是国家5A级风景区,风景秀丽,生态一流,旅游资源丰富。通过农旅融合,发展旅游观光生态农业前景无限,但目前农业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不够,无形中造成资源浪费。

2.5现代农业发展推进难度大

淳安县地处浙西山区,耕地面积相对较小,而且田块细碎。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土地流转难、农业招商难、主体培育难等问题。

3思路和对策

按照县委“秀水富民”的总要求,结合淳安县农业的现状和面临的困难,农业产业发展要与保一湖秀水和谐共赢,同时要成为富民的产业,笔者认为必须结合淳安县农业实际,科学把握农业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特点,勇于工作创新,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彩化农业建设上有举措,有抓手,有作为,不断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与生态融合,和谐发展,使之真正成为富民的产业。

3.1力促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谐共赢

保护千岛湖一湖秀水是淳安县可持续发展的魂。农业产业化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保护好秀水,农业部门就必须紧紧围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要继续抓好“五水共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围绕“治”和“用”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一是抓养殖业“两分离”整治。在2014年规模养殖场整治关停的基础上,对保留提升改造和新增的养殖场,要按照“雨污分离、干湿分离”的治理要求,对干粪进行有机肥加工,对养殖污水经无害化处理后,实行统一的液肥配送利用。二是抓种植业“双控制”治理。重点是抓好化肥农药双控制,在控化肥上,主要是抓好有机肥、配方肥推广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应用;在控农药上,主要是抓好高效双低农药、生物农药、物理生态防治及统防统治技术的应用。通过对农业面源污染全面控制,使全县农业形成生产清洁、产品安全、废弃物合理利用的格局。

3.2狠抓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基本思路是实现“两个转变,两个升级”。

3.2.1实现“两个转变”即观念思路两个转变。一是实现从农业生产单纯满足食用向食用与观赏的结合转变。传统农业是为了保供给,单纯满足食用的产业,淳安县是旅游胜地,农业要转型升级,必需转变观念,把农业充分融入旅游产业,使农业种植全过程呈现“绿波、花海、硕果”的美景,从而实现既饱口福又饱眼福、既生产又环保的效果。二是从自主种植向连片发展转变。在推进农旅融合发展进程中,抓好农业规划,通过土地流转,连片种植,营造大地景观,为实现全县景区化增色添彩。要顺利地实现这两个转变,笔者认为重点要在彩化农业建设上下功夫。开展彩化农业建设,是淳安农业与千岛湖一流生态环境相匹配的要求,也是打造全县景区化的要求。彩化农业建设的总体思路应是:按照打造大景观的要求,做好规划,由点到线,再由线到面,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积极推进农业景观化。具体来说,重点是在点上抓好下姜村农业彩化建设;在面上抓好淳杨线、千汾线、环湖沿线景观彩化带建设,结合淳杨线、千汾线、沿湖线农业产业实际,注重植物景观改造提升,启动打造“三园”景观,即淳杨线茶园景观,千汾线果园景观和沿湖沿线田园景观;谋划编制全县彩化农业规划,让农产品色彩化、景观化。

农旅融合现状范文3

近年来,水城县始终把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作为乡村振兴,特别是人才振兴建设的重点摆在工作首位来抓,始终坚持面向农民和讲求实效的原则,以农广校为核心,挖掘农村有实践能力的“土专家”“田教授”,组建培训师资队伍。利用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省级农业示范园区、种养殖大户基地作为教学实训基地。围绕猕猴桃、茶叶、剌梨、温氏养猪、桃花鸡、食用菌、中蜂等主导产业,采取田间课堂、线上线下、理论课堂、学员“现身说法”、外出参观实训等方式,培育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2014年以来,水城县累计培训农民3734人,建档立卡贫困户834人,其中生产经营型1790人、专业技能型1284人、社会服务型607人、青年农场主53人。促进带动就业创业1.2万余人,领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21个,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980人,认定高素质农民702人。采取面对面、手把手传授、院坝会、微信、电话解答等方式,开展服务2800余次、受益农民2.9万人次以上,微信交流农技信息15万条以上。班级评价满意度纸质版98%以上、网络版80%以上。2018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295.5亿元,财政总收入37.5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02元。

二、存在问题

(一)多部门开展培训,浪费培训资源

职校、农业、残联、人社、群团等多部门实施农技培训,浪费培训资源。主要表现在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五花八门,重复培训多,普遍存在“培训的用不上,要用的没地方培训”现象。有的培训为了完成任务而培训,缺乏实用性,有的培训为了销售产品而培训。

(二)学员思想意识陈旧,竞争意识不强

主要表现在学员“要我学”思想难以转变为“我要学”,有的农民有培训需求,但只求眼前利益,而忽视通过培训学习,带来长远利益。有的学员认为培训耽误生产,“等、靠、要”思想根深蒂固,常把主观努力寄希望于政府,缺乏市场竞争意识,更没有形成“不要钱不要物、只想学技术”的意识。

(三)青壮年农民大量外出,招生困难

水城县系国家级深度贫困县,贫困人口多,大批青壮年农民选择外出务工或创业,留守在家多为老弱妇孺和儿童,参与培训热情不高,接受和掌握新事物、新技术能力普遍偏低,符合培训要求的学员少之又少。

(四)学员群体差异多样化,满意度评价不高

学员在年龄、文化方面参差不齐,多数学员对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理念,难以转变、接纳和吸收,对互联网、大数据、智能手机、云上智农手机App学习应用肤浅、望尘莫及。部分学员年龄偏大,均使用老年机,仅会接打电话。部分学员虽使用智能手机,下载微信社交软件,也仅用来接打电话、简单语音、视频聊天和“互唱”地方民歌,对微信公众号的关注,利用手机App学习现代农业技术更是一知半解。更多农民认为参加培训或参训学习结束后,也无法利用云上智农手机App进行培训申报或班级满意度评价。

三、对策

(一)统筹整合涉农培训资源

以县农广校、乡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为培训主体,统筹整合经信、农业、民宗、文旅、扶贫、劳动等部门资金,形成人财物综合优势,有序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吸纳龙头企业、合作社、劳务公司等实力雄厚、信誉较好的企业,加入培训服务领域,建立农科培训服务资源库,结合农民需求导向适时开展教育培训。

(二)强化师资团队建设

农民教育培训教师既具备良好职业道德、丰富的理论知识,又具备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既是理论教学的教师,又是实践技术指导的农艺师、兽医师、畜牧师等。在提高教学能力基础上,将专业实践技术指导纳入常态化管理,长期深入田间地头,参与生产实践,提升农技实践能力。

(三)强化分类培训指导

按照学员梯次结构,将村组干部、妇女、致富能手带头人、普通村民逐级分类培训。按年龄、学历层次进行分类,制定培训计划和内容后开展培训。按区域、资源的不同,结合“互联网+”、大数据,开展专题培训。将地方主导产业、特色优势产业结合起来,开展产供销一体化专题培训。

(四)强化远程教育培训

县乡村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时,以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为依托,将云上智农手机App列入重点学习内容,让广大农民朋友适时通过智能手机、云上智农,进行线上技术培训学习和信息交流。

(五)强化志智双扶

将农民教育培训倾斜于深度贫困乡村,培训内容与产业扶贫深度融合,确保培训真实有效、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遴选学员时,向建档立卡贫困户倾斜,优先纳入参训学员。力争通过教育培训,激发内生动力,早日摆脱贫困。

(六)深挖“土专家、田教授”

给老百姓上课,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引用当地典型人物、事例进行宣传,让他们身临其境、事倍功半。将村“两委”成员、“种、养、加、销”大户和农村各类实用人才组织起来,经过专业培训后加入农民教育培训师资队伍中。坚持培训“三贴近”,深挖本地有较强生产经营经验、实践操作能力的“土专家、田教授”等乡土人才,充实培训师资队伍。将专家教授与乡土人才有机融合,确保培训既有高度深度又接地气。

农旅融合现状范文4

云雾镇地处贵定县最南端,交通便利,素有贵定“南大门”的美誉,天然具有发展现代农业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有利条件。云雾镇自然山水秀美奇俊、农业种植初具规模、所产“贡茶”历史悠久,将为云雾镇打造高效、优质,集“旅、农、茶”三位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奠定坚实基础。云雾镇民族文化底蕴深厚,人文风情浓厚,主要居住有汉、苗和布依族等民族,各民族和谐相处,构成了云雾镇美丽的民族文化景观。云雾镇具有发展现代农业和文化旅游业的有利条件,云雾镇镇区周边土地面积有一定的规模,土地耕作条件好,经过多年发展,以茶叶为重点的山地农业发展布局已初具规模。夏榕高速公路的开通为未来园区物质流通创造了良好的物流环境。国家提倡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和省委省政府作出在全省建立100个高效农业园区的发展规划,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随着城镇化发展加快,农村人口流向城市越来越多,农村闲置土地逐渐增多,这为集约化经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云雾镇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资源厚重,以鸟王高原台地、云雾大坝田园风光、江比滨水等为代表的自然景观具有独特的个性和魅力。云雾镇地处黔中地区,具有良好的交通优势。苗族文化和布依文化已形成贵州最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云雾镇地处贵州古苗疆文化旅游走廊中心地带,紧邻贵州省省会城市贵阳,具有良好的旅游区位优势。

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云雾镇存在着现代农业和文化旅游业发展的不利因素,民族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及农业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云雾镇的农业、茶产业发展各行其道,没有充分结合旅游、观光的发展进行产业融合建设,虽然农业、茶产业有所发展,但和旅游产业发展互不搭界,产业融合水平低,制约了云雾镇产旅一体化的发展。考虑到旅游和农业、茶产业、民族文化有极强的关联性,应积极加强农业、茶产业、民族文化和旅游的协作和互动,使各个产业能够紧密成为一个整体,形成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基于资源的云雾镇乡村旅游模式选择

云雾镇是多民族聚居区,民族文化资源比较丰富,茶文化、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较好,但是缺乏附加值高的文化旅游产品,文化资源在塑造旅游文化品牌和促进产业融合方面发挥的作用较小,产业连接松散,缺乏统一的发展规划和适合的发展模式,因此探索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模式和路径,用以作为开发的参考是极为必要的。只有在产业的融合发展上形成紧密结合、互动发展的新型发展模式,才能加快实现由单一产业向产业融合发展优势的转变。在开发的模式上,有以下几种模式可以提供借鉴。

1.民族风情型发展模式云雾镇可以发展民族风情型发展模式,此地具有独特而完整的少数民族文化,各种传统民俗活动也很丰富。以云雾镇民俗风情为载体而开展旅游活动,以当地民间的日常生活方式及文化吸引外来旅游者。这些风俗风物作为旅游项目的基本内容,进行整合包装,推出品位较高、游客参与性强的旅游活动项目等。这种模式,既展示了乡村不同阶段的整体人文系统状况,也满足了游客认知和体验的愿望。

2.农场庄园型发展模式以农业资源为依托的乡村旅游,适用于具有特色农业生产活动的地区,并且要求当地的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的高度。因为农场庄园强调生产性、科学性、知识性、艺术性和商业性的融合,寓农业生产于休闲旅游之中,提供田园之乐,比较受都市旅游者的欢迎。云雾镇农业基础较好,离中心城市近,具有发展观光农业的良好优势。

3.景区依托型发展模式景区依托型发展模式,适用于有良好的自然风景旅游资源或位于旅游风景区周围,与风景区之间有较为便捷的交通联结的地区,主要是在地势较为平坦、道路较为通达的风景区周边发展,利用农业资源和自然风景资源互补的组合优势开发乡村旅游产品。云雾山自然风光优美秀丽,利用风景区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游客在欣赏风景区内的自然风景之余,派生欣赏乡村景观。

三、云雾镇现代农业、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新思路

云雾镇依托良好的自然风光、民族文化、贡茶文化、现代农业等资源,积极推进现代农业与文化旅游的产业融合,创新开发农业、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了旅游产品体系,促进了农业与旅游业及民族文化的共同发展。在推动现代农业、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方面,在以下几个方面要积极探索、努力创新。

1.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促进发展理念创新云雾镇的旅游开发一定要树立文化是旅游之“魂”、旅游是文化之“体”的思想。民族文化不是作为旅游的附属产物,只有真正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才能在市场上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云雾镇的布依族、苗族和汉族,构成了民族文化景观,其风俗、语言、节日独具特色。所以,在推进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尊重各民族文化所固有的特性,另一方面要通过市场的渠道,深入挖掘提升民族文化内涵,增强文化底蕴并贯穿到旅游景区的全过程当中,突出其地方民族文化元素特色,借此激发旅游的动力和活力,使旅游产品在更深的层次上、更高的品质上得到差异化的体验,从而也更好地保护了民族文化。

2.打破行业与部门壁垒,促进融合和协同创新云雾镇整体性发展的关键之处在于要打破部门、行业壁垒,推进文化旅游与工业、农业以及科技、传媒等相关产业、行业跨界融合,推动各类优强企业进入文化旅游领域,推动科研、教育、民间组织等力量共同参与文化旅游发展,加强区域协作和资源、产品、市场整合,形成文化旅游创新发展的合力。整合利用各行业、各渠道的项目资金,在改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特色打造、景观优化等方面施游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

3.找准起点,开阔视野,规划创新建立省内外乃至国外规划力量共同参与文化旅游规划的机制,既发挥本土专家作用,又引入省外先进观念和技术,做到本土知识与国际视野的结合。云雾镇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旅游观光地,一定要突出市场导向,提品需求,既要依托资源优势开发产品,更要整合资源创新产品,通过深度创意策划,促进有形文化旅游资源与文化风情、概念性地域文化等无形文化资源并重,规划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项目和活动,改变就资源谈资源的规划方式。遵循文化旅游的规律编制规划,以文化、景区、文化休闲区等结合为模式,规划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同时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四、结语

农旅融合现状范文5

一、丽水市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加强旅游资源和乡村资源的整合力度,加快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推动乡村休闲旅游业配套建设,全力提升乡村休闲旅游服务质量,积极开展乡村休闲旅游宣传推介活动,全市乡村休闲旅游业取得了良好的发展业绩。为进一步发挥旅游惠民富民功能,我市积极开展浙江省“十百千”和“百千万”旅游富民工程创建活动,目前止,全市创建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346个,其中省级特色村27个、市级特色村38个,省级特色点16个、市级特色点79个;累计启动农家乐综合体创建项目39个。今年1至9月份,全市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点共接待游客936.04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31%;总营业收入6.8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3.1%。

二、丽水市乡村休闲旅游呈现的主要特点

(一)乡村休闲旅游资源品位独特

丽水的自然环境以山地丘陵为主,占总面积的87%,是个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绵绵高山孕育了众多江河,是瓯江、钱塘江、飞云江、灵江、闽江、福安江六江干支流源头区。瓯江是丽水第一大江、浙江第二大水系,贯穿全市9个区县(市),境内长309.4公里,流域内山高水深、景观多变,众多的乡村就分布在多样复杂的山区地形中,造就了美丽的乡村风光。丽水同时是长三角地区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由于地势起伏升降大,气温差异明显,具有“一山四季,山前分明山后不同天”的山地立体气候特征,是华东地区重要的避暑胜地。丽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蕴育了黄帝文化、石雕文化、好川文化、华侨文化、剑瓷文化、香菇文化、廊桥文化、畲族文化、瓯江船帮文化等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独具农耕文化的魅力。

(二)乡村休闲旅游开发理念创新

由于独具特色的乡村休闲(山村)资源优势,我市一直以来都将发展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作为以农兴旅、以旅助农,推动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亮点来抓。为全面落实“绿色崛起、科学跨越”战略总要求,打响“秀山丽水・养生福地・长寿之乡”区域品牌,进一步深化美丽乡村建设,引领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转型升级,我市在全省甚至在全国率先提出“农家乐综合体”的概念,在全市谋划创建养生养老型、高山避暑型、民俗风情型、参与体验型、乡村民宿型、休闲农庄型等六大类型的农家乐综合体。

(三)乡村休闲旅游与大景区联动发展

目前,我市有4A级旅游景区18家,旅游景区的建设对乡村旅游(农家乐)拉动作用明显。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遂昌原生态农产品的畅销,七山头土猪、黄泥岭土鸡、金竹山茶油、北界红提等原生态精品农业迅猛发展。围绕“经营山水、统筹城乡,全面建设长三角休闲旅游名城”发展战略,遂昌县把农家乐休闲旅游作为富民强县的战略性产业来抓,立足小山村,发展大产业,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得到迅猛发展,成为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新农村建设、农民增收致富的最大亮点。更难能可贵的是,全县上下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全民参与、惠及全民”的旅游经济发展核心理念得到普遍认同。

(四)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多种模式并举

为逐渐缓解我市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同质化、低端化等发展阶段的矛盾,我市导入多种模式促进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一是“工商资本”模式。通过招商引资,由工商投资者选择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与经营。村民将闲置民房和土地出租给公司获得租金收益,同时可以为公司提供劳务支出获得工资收入。二是“协会+经营户”模式。即通过提高经营户的组织化程度,以协会为经济主体开展经营管理和宣传营销的模式。目前丽水全市已经建立起了市、县、乡、村四级农家乐协会,实现抱团发展,避免了经营户之间的恶性竞争,加强了行业管理和自律水平。三是“村+合作社”模式。农家乐乡村旅游合作社是农家乐经营户自愿联合,通过共同所有和民主管理来满足共同的经济和社会需求的社团组织。同时,我市通过政策创新与公共财政的引导投入,调动了各方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积极性,促进了我市乡村休闲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丽水市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乡村休闲旅游同质化现象明显

丽水目前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特色不突出、农味不浓、野趣不精、乡韵不足,尚未形成典型的“一村一品”、“一户一景”的格局。农村城市化、产品趋同化倾向严重;忽视游客对参与度、休闲度的诉求,休闲娱乐型与休闲度假型旅游产品明显不足,至于康体养生、民俗体验、科普科考、寻幽探险等高层次的专题类乡村旅游产品则更少;与农林牧业发展结合不紧密,对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缺乏深层次开发;大部分乡村住宿设施表现为“城市宾馆”的简单版,偏好功能性供给,缺乏主题、特色和乡村风情。

(二)乡村休闲旅游基础配套建设相对滞后

由于丽水属于全省的经济后发地区,道路、能源、消防、环保等基础性和功能性设施投入不足,乡村休闲旅游点的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水、人畜粪便和生活垃圾得不到妥善处理,原生态的自然山水、传统村落景观、特色民居和民俗风情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干扰。部分村民受传统生活习惯影响和小农意识制约,环境保洁意识差,村庄脏、乱、差现象依然存在,一定程度制约我市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远离长三角地区的区位劣势尤其成为主要的制约因素。

(三)乡村休闲旅游管理体制机制有待理顺

乡村休闲旅游是一种涉及面广、关联度高的综合性产业,其行业管理涉及农业、林业、水利、旅游、食品监督等多个政府职能部门,造成许多乡村旅游地出现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行业标准或规范缺乏,进一步限制行业发展。

(四)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要素制约明显

一方面,丽水作为我省的欠发达地区,政府对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主导资金投入不足,同时由于我市经济不发达,很难吸引好的客商投资乡村旅游项目,因此,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村旅游的规模化开发。另一方面,美丽乡村建设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由于美丽乡村建设涉及农办、农业、林业、水利、建设、交通、国土、旅游等多个部门,而各个部门对建设项目各有要求,资金下达方式各不相同,项目和资金整合度不高,也导致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等问题。另外,乡村休闲旅游从业者总体文化程度偏低,又缺乏系统和专业的学习培训。目前我市乡村休闲旅游粗放经营现象严重,严重制约了其可持续发展。

四、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一)提高认识,实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近期连续出台了推进美丽城乡建设、打造生态旅游名城和加快生态旅游业发展意见两个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旅游业作为我市的第一战略支柱产业的主体地位,丽水乡村旅游正迎来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全方位推进我市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必须要努力实现在思想认识、发展理念、政策扶持等方面形成共识。

(二)规划引领,在打造“第一支柱产业”中凸显支柱作用。

根据发展定位,在对乡村休闲旅游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把乡村休闲旅游作为一个重要产业纳入建设整体规划,制订出契合实际的乡村旅游近期、中长期发展规划,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乡村休闲旅游可持续发展。突出一县一主题、一县一特色,着力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同时,加快建立乡村旅游法规体系,制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乡村旅游促进计划》《乡村旅游地规划与建设条例》《乡村旅游经营者上岗管理条例》《乡村旅游质量投诉与责任事故处理条例》等配套措施,引导村旅游步入规范化发展轨道。

(三)注重特色,努力培育乡村休闲旅游精品

特色是旅游产品保持顽强生命力的重要因素,乡村旅游的开发重点就是需要挖掘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三农”文化。全市各县(市、区)要进行全面统筹,实现差异发展,推进“一县一特,一村一品”等发展战略。在发展乡村旅游产品时,要突出农村生产生活形态,深入挖掘农耕文化、森林文化、渔业文化、养生文化、风水文化、民俗文化等,不断丰富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要加快推进“农家乐综合体”创建,实现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由低级向高级、同质化向差异化、单体经营向集群布局三大转变。通过“吃、住、行、游、购、娱、养”七要素的合理集聚,建成多功能的宜居、宜业、宜游、宜养乡村休闲养生旅游目的地和乡村休闲养生旅游集聚区。

(四)推进融合,实现乡村休闲旅游业转型升级

要进一步加强资源整合和产业融合,充分利用森林旅游资源、水利旅游资源、农业旅游资源、红色旅游资源和乡土文化资源等,通过融合发展,逐步形成依托农家、连接户外的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格局和模式,并通过户外休闲运动、乡土娱乐活动以及参与性的劳动体验活动等,推进乡村休闲旅游转型升级。同时,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紧紧围绕“秀山丽水・养生福地・长寿之乡”的区域品牌定位,将养生元素融入乡村休闲旅游产品,让人们在休闲旅游的同时得以养生,符合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

(五)加强保护,做足乡村休闲旅游特色文章

乡村休闲旅游主要面向城市居民,一定要保护和传承好乡村本土文化,突出“乡村”特色,尽量消除“乡村城市化”。一方面要保持乡土本色,突出田园特色,保持农业在生产活动中的比重,使农村回归它最质朴的美丽。另一方面要保护和挖掘当地民俗文化,要培养乡村休闲旅游接待地的居民对自己独特的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确保传统核心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同时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尽量避免资源的简单粗放使用,杜绝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性开发。

(六)狠抓投入,推进“1311”乡村休闲旅游示范村建设

为有效优化我市旅游产品结构,提升整体旅游品牌形象,切实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今年,我市提出实施旅游“1311”行动计划,重点围绕5A级旅游景区创建、高等级旅游景区揽、旅游招商引资以及乡村旅游示范村培育等进行全面推进。下一步,我们通过标准制定、政策扶持、责任落实方案实施和计划落实等措施,按照成熟一个评定一个的要求进行积极培育和扶持,使之成为我市乡村休闲旅游重要平台和窗口。

(七)培养人才,提升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农旅融合现状范文6

这次全市旅游项目建设情况视察,是市政协今年的一项重点视察活动。我们利用一上午时间,实地察看了荣成的欢乐家园、金石湾书画城、成山林场,环翠区凤凰湿地公园、开心农场和经区安然纳米国际大酒店等6个旅游建设项目,直观了解感受了全市旅游项目建设情况。市旅游局于胜涛局长全面介绍了我市旅游业发展情况,既有旅游项目规划建设的情况,又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情况,既有提升旅游品牌的情况,又有旅游目的地建设的情况,既有现状与问题分析,又有下一步的措施打算等,思路清晰,信息量大,事实准确,客观实在。几位常委和委员围绕旅游业发展谈感受、提建议、讲对策,评价公道,分析客观,意见中肯,很值得参考借鉴。总之,这次视察组织周密,形式灵活,效果很好。在此,我代表市政协,对市旅游局及有关单位的积极支持与配合,表示衷心的感谢!

从与委员的交谈和发言中可以看出,这次视察对大家触动很大,普遍的感觉有“三开”:一是开眼。全市规划建设了48个旅游重点项目,总投资567亿元。这些项目不仅投资大、气势大,而且特色多、亮点多,对于丰富我市旅游业内涵、优化产业布局作用明显。今天看到的凤凰湿地公园、开心农场、成山林场等项目,虽然规模不是很大,但都体现了生态游、“红色游”、度假游等休闲旅游的新动向,开发理念别具匠心,开辟了休闲度假新去处。总投资3亿元的安然纳米国际大酒店,是经区第一家五星级宾馆和又一标志性建筑,酒店内1800多平方米的生态园和2000多平方米的预应力采光顶更是目前国内之最。这些新项目、好项目,是我市旅游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新成果,让人看了耳目一新。二是开智。发展旅游业,我市既抓大项目、大投入,同时注重旅游业与城市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的衔接与融合,把城市作为一个大的旅游景区来规划运作,全力构建大旅游、大市场。在这一思路指导下,旅游业链条越拉越长,服务功能越来越强,旅游品牌越擦越亮,旅游市场越做越大,经济效益越来越火,体现出我市旅游业发展的大手笔、大智慧,让人心智大开,深受启发。三是开心。规划开发中的双岛湾、九龙湾等休闲旅游度假区,与荣成好运角、文登南海新区、山等旅游示范区遥相呼应,将有力拉动滨海旅游业上档升级。正在开发建设的温泉、海水热疗、海上运动、葡萄酒庄等高端旅游产品,将有利于破解旅游受季节限制的瓶颈,提升旅游业核心竞争力,使真正成为人们心仪、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我市旅游业之所以能快速发展、成效显著,主要得益于三个重要因素:一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推动。市委、市政府把旅游业放在全市发展大局中来定位和统筹,召开了全市旅游业发展大会,出台了《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设立了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将旅游列入重点工作目标绩效考核,形成了推动旅游业发展的组织领导体系、政策支撑体系和资金投入体系,有力推动了旅游业快速发展。二是全社会各方面热情高涨、全力投入。发展旅游业不仅成为“共识”,而且成为一种社会共同行动,全社会办旅游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政府抓旅游、企业办旅游、农村办旅游、家庭办旅游、个人搞旅游蔚成风气。一大批工、商、农字号大企业纷纷投入巨资搞旅游项目,一大批镇村成为旅游强镇、特色村和农业旅游示范点,从樱桃节到温泉节,从海岛游到农家乐,从度假村到生态园,全市旅游项目开发到处开花,方兴未艾。三是市旅游局发展理念超前、工作主动高效。我市旅游业起点较高,今年以来又取得这么多可喜成绩,这与市旅游局领导班子和干部职工的辛勤努力密不可分,凝结着大家的智慧、心血与汗水。今天的视察更让我们感受到,市旅游局有一个团结创新、求真务实的领导班子,保持了超前的发展理念和强烈的进取意识;有一个心齐劲足、甘于奉献的干部职工群体,是一支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的过硬队伍。从你们身上,看到了人不松劲、不懈怠的奋斗精神,看到了旅游业大发展、快发展的美好前景。

以上大家谈到,旅游业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重大战略机遇期。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旅游业已超过石油业和汽车业,成为发展最快的产业,也是最大的创汇产业。全世界每10美元的GDP中,就有1美元来自于旅游业;旅游业每投资1美元,就能带动相关产业增收5美元左右;旅游业每直接就业1人,就可带动间接就业5—6人;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直接涉及14个产业,间接影响47个行业,几乎覆盖了从传统服务业到现代服务业的所有行业和门类。据国际旅游联合会预测,到2020年,全世界旅游人数将达到16亿人次,旅游相关消费超过2万亿欧元,充分表明旅游业市场巨大、前景广阔、商机无限。去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为5%,北京、深圳的这个比重分别是20%、14%,青岛、烟台的比重分别是10.2%、7.6%,我市这一比重达到11.3%,十分天下有其一,是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市委、市政府确定,要把旅游业作为全市国民经济的战略性主导产业来培植和发展,重点打造四大特色旅游体系:一是千公里海岸沿线景区的滨海观光旅游;二是集温泉洗浴、养生、疗养、美容等为一体的温泉养生旅游;三是由城市旅游项目、休闲度假基地及城郊游、镇村游等构成的休闲度假旅游;四是以帆船、游艇、海上垂钓、沙滩运动等为代表的新兴高端旅游。我们相信,有目前良好的产业基础,加之所具有的经济比较发达、对外开放领先、交通便捷通畅、海陆资源丰富等优势,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早日建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海滨休闲旅游目的地,成为名副其实的“蓝色休闲之都、世界宜居城市”。从旅游产业基础与发展前景看,我认为,实现旅游业更好更快发展,重点应作好“三篇文章”。

第一,作好“文旅融合”这篇文章。最近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动员令,提出了文化与旅游互融共赢的课题,强调“要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等产业融合发展,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文化与旅游的联系密不可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为文化增添活力,文化使旅游充满魅力。一次难忘的旅游,必定是一次文化之旅、精神之旅。传统的观光型风景即使再漂亮,看上一两次就不会再来了。只有不断增加文化元素,丰富文化含量,旅游才能充满魅力和吸引力,使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常回首,感到有看头、有说头、有吃头、有玩头、有买头、常回头。搞好“文旅融合”,应抓好三个环节:一是抓规划衔接,建立文化和旅游产业规划共编、政策共享、市场共推、品牌共建、互为支撑、互为促进的良性发展机制;二是抓文化发掘,将的海洋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和时尚文化等融入旅游业,让地下的东西走上来、书本的东西走出来、死的东西活起来、静的东西动起来,为旅游业注入鲜活而持久的生命力;三是抓业态融合,积极推动演艺业、影视业、新闻出版业、民间工艺品业等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业互利共赢。

第二,作好“打造精品”这篇文章。品牌精品是旅游业竞争的制胜法宝。北京的故宫长城、香港的迪斯尼乐园、广西的桂林山水、四川的九寨沟等都是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金字招牌”。所谓精品,一是精在特色上。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具特色的,越有吸引力。的资源优势是海、岛、泉、气候等等,要把握这些优势,整合力量,精心包装,打造特色鲜明、品质优异、吸引力强的旅游精品。重点是作好“海”的文章,把观海景、吃海鲜、洗海澡、购海产以及海上运动等联珠成串,深度开发,形成旅游的最大特色品牌,吸引八方游客纷至沓来。今年有2.9万名俄罗斯游客慕名来避暑度假,平均逗留15天,每天人均消费245美元,总计超过1亿美元,旅游效益相当可观。二是精在新颖上。旅游业本质上是创意经济,资源有限创意无限。要注重以新理念、新思路,规划发展高端旅游产品,作好“无中生有、有中生好、好中生优、优中生特”的文章。比如温泉在胶东富甲一方,要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温泉开发,探索“温泉+特色景区”、“温泉+会议休闲”、“温泉+康复疗养”、“温泉+生态农庄”等多种开发模式,拉长温泉旅游产业链。对帆船、游艇、酒庄等高端旅游产品的开发也应如此。三是精在服务上。旅游业竞争,一定意义上说是服务的竞争。要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规范经营行为,努力把服务做精、做细、做到位,保证游客在“吃得可口、住得舒适、行得方便、游得有趣、购得实惠、玩得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