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司工会规章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司工会规章制度范文1
一、广泛宣传工会法规,建立工会规章制度
工会成立伊始,公司新会员占85%。工会把普及工会知识定为2010年工会工作的主题,同年4月份,公司工会举行隆重的仪式,向173名新会员颁发会员证书,向192名会员颁发《工会法》《中国工会章程》《企业工会工作条例》等十几个法规汇编,向外聘总经理赠送了中英文对照《工会法》《劳动合同法》等法规书籍。在员工餐厅开设“工会园地”专栏,第一年就宣传4期工会法规。
2011年上半年,公司工会着手工会、经费审查、女职工三个委员会的工作职责、责任制、管理制度的拟定,分别征求各工会小组、三个委员会、公司党委等方面的意见,17项公司工会规章制度整理成册,较为系统地建立了工会的工作规范,受到了上级工会的好评。
二、建立与管理高层的沟通渠道,使工会工作有阵地
刚开始,工会召开会议时,外聘老总误解为是秘密集会。举办第一届职工羽毛球、乒乓球比赛活动时,外方管理层称无权召集他们管理的人和使用他们管理的场地,并一味地强调《管理协议》中的“全权”“绝对管理权”。由于观念的差异,以及对工会法规的不熟悉,使其对工会工作产生了抵触。于是,公司工会调整了策略。首先是调整思路,在尊重外方管理合同地位的基础上,进行耐心细致的法规条款的解释工作。其次是调整做法,工会开展活动:一是以书面形式致函,按规矩办事;二是事先征求意见,减少误解;三是主动通报工会工作内容。如每次活动的安排,工会年度工作要点及工会委员会例会纪要向外聘的总经理通报。经过多次协商,确定2F2000平方米为职工文体活动场地;E402会议室(20多平方米)为职工阅览室,使工会工作有了阵地。
三、维护工会合法地位,打开在管理方开展工会工作的通路
2011年2月,外方决策人在对工会法律缺乏准确了解的情况下,向中方高层提出了自行设立工会组织、自行认定工会负责人的讨论议题。将工会主席的合法地位、工会组织在管理方开展活动的合法权益维护工作摆在了中方领导的面前。在市总工会分管主席和相关部门的法律援助下,经过中方领导、工会主席与外方决策人反复沟通,最终转变了外方的错觉,并作出了支持工会工作的承诺。一段时间以后,工会在管理方的合法地位终于得到了承认,工会在管理中开展工作的通路也打开了。
四、创新协商形式,实现员工工资逐步增长
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既有相关法规要求,也有上级机关逐年推进,但由于双方合作的种种原因,在托管方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的条件还不成熟。但作为170名在管理方工作的员工是无法长期接受低工资的。2011年年初,部分员工以增长工资为由,向外方表示要采取过激行为。对此,工会组织一方面及时召开工会组长以上人员会议,规劝过激行为对企业、职工均无益;另一方面积极收集职工合理诉求,以工会名义向管理方提出合理化建议,使管理层首次感受到工会组织的积极作用。此后,每年在管理公司调整员工工资前,工会会及时利用两个董事长例会的机会,积极收集郑州市最低工资标准、工资增长指导线等政策条款,以及国内二线会展城市、郑州市同行业展馆等工资信息,为中方董事长工资专项谈判提供参考的依据,实现三年员工工资平均增长10%以上,改变了外方原来较低的增资初衷和单方说了算的局面。
五、落实国家政策,关心职工身心健康
从2010年起,工会推动管理方落实女职工特殊疾病互助保障计划达100%,2012年实现按期续保。2012年3月,工会向管理公司发出工会会议纪要,实现与管理公司首次签订计划生育目标责任书,2013年计划生育目标责任书延伸签定到部门。2012年8月,管理方一名女职工发现肿瘤并做了手术,引起了广大职工对年度体检项目、标准的质疑。工会借此向管理层提出建议,重新评估体检项目,调整体检费用标准,以便达到对重大疾病及时发现的目的。在中方董事长的积极支持下,赢得了管理方的批准,实现男职工人均体检费从175元增至390元,女职工人均体检费从190元增至470元。工会对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事,及时、敢于提出合理的建议,为管理层提供正确的决策依据,最终实现职工利益的合理化。
六、解除职工劳动合同,工会依法调解维权
2011年至2012年,管理方单方面解除几名中层干部、主管的“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工会接受中方董事长委托,在调查核实其均无违法违纪行为后,积极做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分别动员几位同志与管理方讲事实、求谅解、化解矛盾;二是依法支持其在郑州市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咨询、立案,并委派公司律师进行维权;三是寻求中方高层的支持,在劳动争议诉讼期间,延缓管理方要求的停止五险一金手续办理。最终管理方分别给予几名职工满意的安置。工会组织逐步成为管理方维权工作中不可缺失的力量。
公司工会规章制度范文2
一、企业员工遵纪守法有利于保证自身健康成长
法纪是成就的护栏。每一名职场成功人士在自己内心深处都有法纪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严于律己成就了他们的事业,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不管在什么地方,都要在规矩下做事情,这样才能做好做成事。
1、无规矩不成方圆
在职场中,责任和法纪无处不在,我们只有维护好法纪,行使好自己的职责,才能有一番成就。时时处处要负起责任,要遵纪守法,哪怕工作再不起眼,职业再普通,这种法纪和责任都自始至终贯穿着工作的全过程。企业员工对国家法律法规与企业规章制度熟悉明确,并能够不计个人小利按照规矩完成各项任务,国家大局利益就能得到实现。我们企业就是要培训合格的员工,保证企业沿着中央党委所指引的道路前进。这才是企业制定规矩的目的所在,也是企业领导管理的高明所在。
2、守规矩成为员工前途的指挥棒
员工必须去适应公司的环境与规矩,而不是公司为员工改变自己的环境和规矩。一个高效的企业必须有良好的运行机制,在这样的企业里循规蹈矩服从权威是深入人心的。服从上级指令遵守业内法纪,是普通的基层员工迈向成功的第一步。绝大多数管理人员都是从基层干起,从普通员工做起的。只有先懂得遵从法纪,才有可能向更高层次迈进。企业是一个规制与遵从的系统,企业员工只有首先做一名出色的遵从者才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指挥者、管理者。
3、遵纪守法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价值
“谦受益,满招损”,一个人越是感叹自己怀才不遇,越是容易阻断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这样的员工不是能力不强,而是眼高手低,其实他们还不如那些才能不如自己,但肯于循规蹈矩服从领导命令的人。对于员工来说,要在法纪的约束下,让自己的个性灵活地融入到公司的法纪中,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自觉完成任务,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生价值。一个人要想在职场上能够获得发展、获得成功,永远立于不败之的地位,唯有遵守法纪,在一点一滴中恪守行为准则。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可能充分展露个人的灵感和创造力。老板永远喜欢听话、遵守法纪、干事有头脑的人。
二、员工遵纪守法有助于保障企业持续发展
每一名员工如果都能做到遵纪守法,企业就会在依法合规的轨迹上运行,就一定能承担起社会赋予的责任,这样的企业也就会做大做强。
1、遵纪守法增强企业战斗力
一个企业想要正常进行生产运营,需要靠严明的法纪、严厉的执法来保证。企业中竞争是残酷的,只有严格的法纪才能使员工更好地适应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因此,对企业中的每一名员工来说,遵纪守法是最基本的要求,是做好工作的基础。企业如果缺乏法纪就难以产生强大的生产力。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个团队、一个企业要想成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集体,企业的每名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法纪,谁也不能凌驾于法纪之上。
2、违法乱纪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主动遵纪守法就是主动承担其责任。员工如果能做到遵纪守法,就一定能承担起社会赋予的责任,有这样员工的企业也就会做大做强;如果企业员工缺乏遵纪守法意识,片面追求眼前效益,必将造成企业更大的损失。企业员工遵纪守法也就是为企业负起自己的责任,这样也会给自己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如果一名员工能够忠于自己的公司,对工作高度负责,并且具备强烈的法纪意识,那么他就很可能成为成功人士,也可以成为公司里炙手可热的关键人物。知规矩守法纪的员工会赢得周围人的信赖并将会被委以重任。
3、遵纪守法护企业生命之树常青
违反内业规则,不遵守国家法规,企业终将走向消亡。三鹿作为一个失败的中国企业,告诫着我们,质量是品质的保证,只有良好的质量才能够在人们心中留下企业的美好形象,给企业带来利益。具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北京同仁堂,就以“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得到了国内外赞誉,并注重遵守法纪与产品的品质传承创新确保了同仁堂金字招牌的长盛不衰。遵纪守法即能让企业按照既定的制度自转,又能保证企业在法治社会的轨道上良性公转,是打造百年老店的长寿秘笈之一。
三、员工遵纪守法有益于保持社会和谐安宁
奉献社会是企业员工更高一层的职业追求的体现,然而要奉献社会首先就要遵守社会的规章与法则。从工作的方方面面,到生活的细枝末节,法纪的触角已经延伸到了所有领域。
1、遵纪守法实现社会法治
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每个公民都必须具有很强的法制意识,有必备的法律知识,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认真执行各项法令、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法律的权威不仅仅建立在执法者的严明执法上,更体现在所有人对法律的尊重上。培养公民的法制意识,使越来越多的人自觉地遵守法律法规,自觉地维护法律的尊严。如果人人都能象苏格拉底那样生命去追随自己心中神圣的法律,那么,法律的权威和尊严也就真正建立起来了。
2、遵纪守法维护社会秩序
在21世纪,要建设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就必须在全社会形成“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作为社会人,尤其是作为国有大型企业的员工,要善于自我约束懂得依法维权,还应该在社会公共秩序受到破坏、国家安全受到威胁的时候,见义勇为,挺身而出,坚决地与之进行斗争。在当前的社会情况下,这个道德要求具有特殊重要现实意义,有些地区对见义勇为的人给予奖赏并且用法律的形式把它规定下来了。
3、遵纪守法控制社会纠纷与争端
公司工会规章制度范文3
通过实习,我在我的专业领域获得了实际的工作经验,巩固并检验了自己四年来本科学习的知识水平。实习期间,我协助健全愉悦家纺有限公司法律事务管理制度,持续改进完善;协助愉悦家纺有限公司知识产权业务中涉及法务方面的内容,提出法律建议,并协调做好申报工作和纠纷处理;负责联络、协调律师事务所和相关方,配合处理愉悦家纺有限公司重大-法律事务、为愉悦家纺有限公司重大决策提供法律意见,维护愉悦家纺有限公司合法权益;收集、整理、公布与愉悦家纺有限公司有关的法律法规及相关信息等等。在此期间,我进一步学习了相关法律知识,对法律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注意在此过程中将自己所学理论与实习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实习结束时,我的工作得到了实习单位充分的肯定和较高的评价。
一、 实习简要介绍
实习地点:武汉宏元商务大厦**科技有限公司
实习时间:201*.1.6——201*.2.6
主要工作:公司法务助理
公司简介:武汉**科技有限公司于XX年9月在中国武汉成立,是全国首家致力于saas云端技术的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主创人员由海外归国团队构成,自成立以来,已与国家电网、中铁集团、三江集团等大型企业建立了长久、良好的合作关系。旗下产品“亿客”本着“客户至上”的服务宗旨,以客户为出发点,紧紧围绕客户需求进行产品设计研发,创造了全球首款客户自行开停账户的saas crm软件,简单易用、同时又有着完美的用户体验,解决企业销售管理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亿客还拥有最灵活的软件消费模式——全球首创的“按月付费或充值消费”,满足企业、组织、个人以及世界各地用户的消费需求。
二、 实习主要内容
法务的职责,在于将企业经营管理行为与法律有机结合起来,以全面提升企业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增强企业风险防御能力,确保企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减少经营损失。在很多企业特别是在规模巨大的世界五百强企业中,“顾问”这个字眼在每个部门都存在,但是几乎除了法律顾问以外,“顾问”这个词更像是一个无用的代号。而法律顾问则不同,在社会主义法治社会里,法律是每个企业防控风险的必备武器,没有它,企业的经营运转可谓险象环生,举步维艰,可见法律顾问的地位与重要性。
实习期间,我协助健全**科技有限公司法律事务管理制度,持续改进完善;协助**科技有限公司在预上市过程中涉及法律方面的内容,提出法律建议,并协助做好申报工作;收集、整理、公布与**科技有限公司有关的法律法规和相关信息等等。在此期间,我进一步学习的相关法律知识,对法律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注意在此过程中将自己所学理论知识和实习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实习结束时,我的工作得到了实习单位充分的肯定和较高的评价。
在实习的第一周,我的主要任务是调整心态,尽快进入工作状态。了解**科技公司的经营范围、业务往来以及以往的相关案例。由于法务是一个需要与领导层及各个部门(如销售部、研发部、财务部等)通力合作的职位,所以打下良好的人际关系基础必不可少。因此,我很注重和各位前辈的沟通交流,虚心请教不懂的问题。
在接下来的几周,我跟随公司新聘法务李律师,就企业制度完善、业务合同审核、劳资纠纷、公司增资扩股等法律事务进行实习和处理,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参与、协助了公司公会的建设和完善,参与公司相关规章制度的起草和出台,结合**科技有限公司的实际情况,深入开展了依法治理工作,充分调动公司内外各种资源,力求使公司在法治范围内做到规范运作,努力达到依法治企的目的。
**科技有限公司建立时间比较晚,20**年开始运作,由于公司规模较大,汇集了行政类、研发类、产品类、销售类的各色人群,人员组合比较复杂,此外由于公司发展比较迅速,而相关规章制度和公会建设没有相应的跟上公司发展的步伐,在处理员工关系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公司人力资源部在意识到这个问题后,积极地进行改进和完善,先后出台了《**科技有限公司工会规程》、《**科技有限公司员工违纪处理办法》等文件,在规范企业管理等方面迈出了重大的一步,使公司员工有自己维权的途径,也是公司有规范员工行为的准则。
(二)、夯实基础,加大了合同管理制度
合同管理是企业法律事务的基础工作,根据**科技有限公司合同管理办法,并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不断完善了管理办法和制度,加大合同管理力度。按照目前**科技有限公司合同是以各部门自行管理的实际情况,建立了合同的签约授权、合同专用章、合同文档管理等多项制度,进一步优化了工作流程和岗位职责,使合同管理更具操作性。在合同管理方面的改进工作具体包括:
1、夯实基础,使合同基础材料、合同专用章的管理得到加强。建立合同管理台账,实行分类、分期管理;建立合同动态数据统计分析制度,定期分析合同履行情况,及时发现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2、除了各种经济合同外,把员工保密协议合同、劳动合同等纳入到**科技有限公司合同管理工作的范围之内,使合同管理更加恰当的为**科技有限公司服务。
三、 实习心得总结
通过实习,我巩固并检验了研究生期间学习的专业知识,并就目前**科技有限公司法律工作开展情况,总结了其中的主要问题:
(一)、法律工作参与**科技有限公司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作为法治国家的一个现代化企业,法律工作的中药性是不言而喻的。在**科技有限公司的中心工作中,可以说随时随地都要与法律打交道,特别是在知识产权和技术服务方面体现得非常明显。但是按照**科技有限公司目前法律工作开展的情况来看,法律工作仅仅局限于合同管理、纠纷处理等少数事务性工作;从深度来看,也仅仅是做一些简单的程序性工作,很难从实质上起到维护**科技有限公司权益的目的。
(二)、法律工作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有待改善。随着规模的扩大,人员的增加,公司开始关注法律工作,但由于时间和精力的有限,在很到程度上影响了法律工作的深入开展。另外,由于实际工作经验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开展。
针对以上的问题,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及实践经验,我大胆地就**科技有限公司法律工作开展提几点思路和建议:
(一)、强化法治意识,加大-法律工作的力度。**科技有限公司领导很支持法律事务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加大-法律工作的力度,通过深入开展普法活动,使全体员工逐渐培养起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意思。法律事务工作者要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科技有限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配合各部门,在产品研发和上线、合同签订和履行等工作中严格把好法律关,完善工作的各个环节和流程,使法律工作能从实质上维护**科技有限公司的合法权益。
(二)、通过各种手段提高法律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通过自学、参加培训等手段,提高法律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实际应用方面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维护**科技有限公司的利益。
实习期间,在公司运行、管理及其他方面我也受益匪浅。一个月下来,我基本掌握了公司法律制度完善、合同管理、纠纷处理等工作具体操作细节,实践中巩固了一些法律文书如劳动合同、保密协议,销售合同等的起草,进一步巩固了具体法律知识,提高了自身的法律素养。
公司工会规章制度范文4
为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树立诚信环翠新形象,推动全区经济超常规、跳跃式发展,环翠区自20*年3月开始,采取有效措施,广泛开展了建设“诚信环翠”活动。
一是周密组织,广泛发动。为确保建设“诚信环翠”活动的顺利开展,区文明委制定下发了《关于建设“诚信环翠”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活动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以及党政机关、执法部门、生产企业、服务行业、个体经营行业、教育领域、城市社区、农村和家庭诚信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工作重点,并于20*年3月份在威海卫广场举行了由全区社会各界代表参加的启动仪式,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建设“诚信环翠”活动的积极性。启动仪式后,全区各级各部门纷纷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具体措施和活动配档,迅速在全区掀起了建设“诚信环翠”活动的。为营造建设“诚信环翠”活动的强大声势,环翠区在环翠有线电视台开设了《诚信在环翠》栏目,对全区各部门、各单位的活动情况进行了跟踪报道;各部门、各单位也都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宣传本部门、本单位的一些经验做法和典型事例。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共在各级各类媒体刊发诚信建设方面的新闻稿件和理论调研文章200多篇,有力地调动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参与这项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全区先后有10万多名干部群众投入到诚信实践活动中。
二是明确目标,落实责任。为使建设“诚信环翠”活动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区文明委把这项活动列入各部门、各单位的年度精神文明建设考核之中,将这项活动的开展情况与年终的位次管理、评先选优结合起来。同时,专门召开由政法委、机关工委、经贸局、工商环翠分局、建设局、教育局、卫生局、工商联、工会、团委、妇联等部门参加的协调会,把这些部门确定为建设“诚信环翠”活动的主阵地,进一步明确他们的工作职责,确保层层有人抓、级级有人管。各部门按照区文明委的统一部署,分别制定了工作标准和考核标准,建立健全运行机制,并结合各自情况,找准切入点,抓住侧重点,保证了管理范围内的工作有主线、有抓手,推动了建设“诚信环翠”活动的扎实开展。截至目前,全区各级各有关部门共制定各类规章制度50多条,开展各项诚信实践活动1万多人次,有力地促进了“诚信环翠”活动的开展。
三是突出重点,力求实效。为确保建设“诚信环翠”活动真正取得实效,区文明委要求各部门立足部门和行业特点,不仅要在全区营造一个诚信的人文环境,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个诚信的经济环境。各部门按照区文明委的要求,结合各自的行业特点,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区建设局将需要办理的基建手续,采取橱窗展示、发放《威海市环翠区基本建设程序指南》等形式向社会全面公开,大大方便了服务对象,同时还设立了专线服务电话,建设单位只需打一个电话,有关人员就会在2小时内到达现场答复。外经贸局、外侨办等涉外部门,以“亲商、富商、爱商”、营造良好投资环境为出发点,想方设法解决外资、侨资和侨属企业在“非典”时期面临的实际问题,赢得了外商的普遍赞誉。为检验建设“诚信环翠”活动的成果,自去年10月底开始,环翠区通过群众评议、媒体公示、主管部门推荐等形式,挖掘诚信典型单位和个人,并选出“诚信百星”在全区年终总结表彰大会上进行表彰。与此同时,环翠区选出的13个诚信单位还全部当选为全市“百佳诚信单位”。另外,环翠区还涌现出全国商业诚信单位—威海华联商厦股份有限公司,全国打假维权消费者满意街—环翠楼办事处东北村居委会等在全国叫得响的诚信典型。
二、存在的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群众普遍认为建设“诚信环翠”活动虽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目前社会上仍存在一些不诚信的现象,如:个别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意识不强,个别企业和个体工商业者还存有恶意逃债、拖欠债务、偷逃税费、商业欺诈等失信现象,社会上的部分人以卑劣的手段进行欺诈,等等。从这些现象可以看出,建设“诚信环翠”活动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诚信教育的力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大。随着环翠区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外来人口将会逐年增加。这部分人的流动性很大,且文化水平、道德水准等都各不相同,对这部分人进行诚信教育的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大。如果诚信教育仅限于提高当地人的素质,而不注重对流动人员的诚信教育,就会使市民们产生“只要我诚信,却不要他诚信”的不平衡心理,长期下去,就会引起逆反情绪,形成不良循环。由于宣传教育密度还有待于加强,干部群众的诚信意识还没有完全地树立起来,不少人产生“我已经很诚信,讲诚信没有必要”的心理。另外,诚信教育的内容还不够丰富,形式单一,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这也会使一些干部群众产生“老生常谈、没有新意”或者“都是大通套、学不学都一样”的厌烦心理。
二是信用制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前阶段的诚信建设主要靠道德标准来制约不诚信行为,而在信用制度建设上力度不大,所建立的信用制度要么注重于单位,要么注重个人,没有做到统筹兼顾,没有形成面向每个诚信主体的信用制度,容易产生一些顾此失彼的现象;制定信用制度的单位只限于某些领域,还有不少领域没有真正地建立起完整的信用制度,往往让一些不诚信者钻了空子;个别信用制度过于表面化、随意化,没有解决深层次的问题。
三是信用运行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在信用监督方面,舆论媒体对正面典型的宣传力度较大,但对反面典型的曝光力度不够。同时,监督的手段过于传统化,利用网上公示等先进科学手段进行监督的潜力还没有充分挖掘出来。在守信奖励和失信惩罚方面,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标准;个别领域存在只奖不惩或只惩不奖等现象,挫伤了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在信用服务体系方面,对信用中介服务机构的管理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强化,服务范围还需要扩大,服务职能还需要健全。
三、对进一步开展建设“诚信环翠”活动的思考
建设“诚信环翠”活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做到持之以恒,长抓不懈,这样才能真正取得实效。为深入开展建设“诚信环翠”活动,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深化教育,提高素质,扩大建设“诚信环翠”活动的影响力。应在全区上下大力弘扬信用文化,通过普及信用教育,提升信用道德,培育信用理念,使诚实守信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具体工作中,一方面,应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对机关工作人员,应教育他们遵诺守信,廉洁奉公,依法行政;对生产和流通行业的干部职工,应教育他们以诚立业,以质取胜,用诚实的劳动获得应有的报酬;对外来流动人员,应教育他们遵守村规民约、市民行为准则,引导他们树立“生活劳作在环翠,一心一意爱环翠”的意识,增加他们对环翠区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责任感;对未成年人,应培养他们的诚信意识,并提高他们辨别是非和抵御歪风邪气的能力。另一方面,应不拘一格,形式多样。应利用机关“三个学校”、农民夜校、职工业校、市民学校、民工学校、中小学课堂等多种阵地,做好正面灌输和正面引导;应继续开展好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诚信创建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做到建好载体,寓教于乐;应通过新闻宣传、网上宣传、建立诚信警示牌和公益宣传牌等方式,营造“诚信光荣、失信可耻、无信堪忧”的社会舆论环境;应发挥我区在教育培训上的比较优势,组织一些有丰富理论经验的机关理论工作者、社会上的知名人士、退休老干部组成宣讲团,深入到基层和群众中去,用典型的案例、生动的事实对不同层面的干部群众进行诚信教育,并在基层培养一批宣讲骨干,深入到田间地头、厂矿企业、街头巷尾,对群众进行面对面地教育。
公司工会规章制度范文5
【关键词】家政服务业 云南省 问题与路径探究
家政服务业是一个古老的产业,是因为其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而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主要是因为我国家政服务业的发展开始于20世纪80年末、90年代初。1983年11月,在北京注册成立我国第一家家政服务公司,[2]这也标志着我国家政服务业开始“起航”。随后,各种类型的家政服务机构在全国各地相继出现,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出现家政服务业迅速发展的繁荣景象,主要基于以下两点:一方面,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增加了人们的收入,增加了对生活的不同需求。另一方面,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在市场经济体制中,遵循“优胜劣汰”的社会规则,使得一些企业面临“破产”的危机,裁员也在所难免,为此一大批城市下岗职工失去了生活来源,需要另辟蹊径,寻求“他法”;此外,一些农村中青年因为土地流转等原因[4],失去了生活保障,必须投向市场,获得生活来源,向市场寻找就业机会;还有一部分大学毕业生,面对巨大潜力的家政服务业市场,也投身于家政业。以上三种情况,均为家政服务市场提供了劳动力市场。供给市场,为满足需求市场提供了可能。
然而,由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得国内整体需求以及就业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为此,国家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家政服务需求以及缓解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等问题,在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形势下就业工作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意见的指导下,商务部联合财政部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共同了《关于实施“家政服务工程”的通知》,这也标志着我国家政服务工作的正式启动。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边陲,作为当前“一路一带”重要的开发地区,抓住发展的时机,以及结合国家资金的赞助与政策的指导,家政服务业开始迅猛发展。随后,按照商务部的要求,云南省以家政服务网络中心为支撑,以企业连锁网店为主体,以人员专业培训为保障,带动云南省整个家政服务行业集约化发展,不断提升家政服务行业的整体水平。在此基础上,云南省针对家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涵盖的内容,均依照相关规定展开。按照有关规定的要求,高标准地建设家政服务网络中心;按照相关规定的要求,推进企业连锁化、规模化地发展;根据《中小专业型家政服务企业建设规范》的规定,扶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按照《家政服务员培训大纲》,培训家政服务人员。一系列的工作,都在相关规章制度下,有序开展。与此同时,通过几年的发展,拥有了切合实际的做法和宝贵的实践经验。
一、经验及做法
(一)品牌的创立
对于低利润的家政服务业而言,没有雄厚的资金基础,无法实现广覆盖、多渠道的宣传工作。因而,更多依靠口口相传的方式,将企业的产品推销出去。虽然低利润的行业,但是企业还是非常注重企业形象的塑造和品牌的建立。一方面,主要通过向有关部门注册商标,形成统一商标和字号,以及统一企业内工作人员的工作服以及证件等,形成统一的企业形象标识,有利于人们的辨识。另一方面,注重企业的全局,将所有的直营店或者加盟店都使用统一经营模式及统一管理制度,不仅方便管理,也有利于企业内部的整合,形成完整的一个整体,良性发展,巩固其形象与品牌。
(二)经营理念的转换
企业经营目的就是营利,而营利需要企业适应市场需求的改变并及时调整与改变。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及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家庭服务社会化有了更深入地了解,形成更多的消费需求。为此,企业经营理念进行了2个方面的转换。
其一,服务内容的拓展。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经营理念,增加服务功能和内容,实现了公共服务、信息对接、运营管理、系统维护和质量保障的功能以及将服务内容逐渐扩展到家庭服务、维护服务、养老服务、医疗服务、物业、管理、社区导购、房屋租售、人才招聘、法律服务、生活百事、餐饮服务、旅游服务等行业。
其二,宣传方式的转变。随着手机和移动网络的普及,对于宣传方式带来巨大的挑战与机遇。家政服务企业自行研发了家政服务手机版的应用软件,方便顾客访问网站和及时得到帮助。经营理念的及时转换,使得企业抓住了商机,及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实现供需对称的目标。
(三)规范化、职业化的管理模式
社会化分工,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增加了人们工作的标准化和专业化的程度。云南省家政服务业非常注重规范化和职业化的管理,具体表现有以下三点。
一是资金使用的规范化。各地州市实行专款、专账、专用,严格执行商务部和财务部对于促进服务业发展而联合《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中的要求,并且严格按照《小企业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要求进行会计核算,规范使用资金。
二是服务人员的职业化。承办企业与当地的职业培训学校或者现代教育培训学校合作,对下岗工人、农村剩余劳动力等弱势群体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培训适合市场需要的专业知识,进而增加他们的社会价值。
三是服务人员的规范化。对于一些高空工作和外墙清洗以及特种作业的人员,需通过学习考核合格,并持有由相关机构发放的《安全资格证书》或者《特种作业操作证》才能上岗服务,规范了人员的操作行为,也保障了服务质量。
二、存在的问题
(一)家政服务企业规模较小,整体规模呈现下坡趋势
通过实地考察发现,家政服务企业总体规模较小,整体规模呈现下坡趋势。一是中小企业规模相对偏小,没有雄厚的资金基础,不具备自身完善发展的实力,无法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使得企业存活率比较低,最终走向停产阶段。二是大型龙头企业在起初的财政补贴帮助下,发展迅猛,规模迅速扩大,但如今由于需求判断偏差等原因也难以维持发展,其网店保持率逐年降低。
(二)家政服务企业实际业务量较少,整体运营呈现低迷状态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得到财政资金补助的公司较大范围地建设了网店,基本覆盖城区,有效地实现了居民的可接近性。但实际情况并不乐观。由于资金运行的压力、市场竞争、不合理的规划与布局、运行成本不断增加、收费标准的欠缺、人们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等主客观原因的存在,使得承办企业效益无法达到预期标准,总体运营呈现低迷的状态。
三、路径探究
基于家政服务企业规模较小和实际业务量较少等问题,结合云南省省情,针对家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一)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科学规范行业发展
任何一个行业市场的成熟,都需要经历较长时间的实践与发展过程。而家政服务行业发展经济发展基础比较薄弱,在我国依然属于起步阶段,则需要政府的逐步扶持。建议:一是加强政策和服务指导。及时把国家、省家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传达给家政服务企业,引导家政服务企业实施标准化生产经营,促进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继续务实地指导和帮助家政服务企业解决现实中遇到的困难。二是搭建平台和促进就业。支持家政服务企业创新经营模式,鼓励单位和个人以加盟、连锁、承包、租赁的形式加入到试点企业,实行统一模式管理,形成社会广泛参与的家政服务体系,使家政服务供应上档次、上质量、上水平。三是强化管理和良性发展。加强对家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的指导和协调,加大推进家政服务网店网点建设。四是建立家政服务的行业规范体系,包括制定家政服务人员的准入规则、技能培训体系、行业监管体系和政策保障体系等,减少服务人员的心理负担,保障服务人员的基本权益,尤其对于家政服务业的关注,规范家政服务市场,明确雇主、家政服务人员和家政服务机构三者之间的责、权、利关系,明确各方的权利与义务,高效地完成工作与任务。
(二)扩大家政企业服务范围,满足多种需求
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市场供需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只有能够敏锐感觉到市场需求变化,并且能适应市场,及时调整战略的企业,才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因而,建议企业在获得政府财政资金补助的同时,还需要有自我发展的能力,能够较为敏锐地捕捉到市场变化的信息,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企业管理模式,继而转换运转模式,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绍文.欠发达地区家政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探讨――以贵阳市为例[J].管理观察 2014(35).
公司工会规章制度范文6
市场竞争、发展战略形成的贫富差距
我国现阶段的贫富差距,既有起点不公平、过程不公平形成的不合理部分,也包含市场竞争、发展战略所形成的合理部分。
市场竞争带来的贫富差距
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是自由竞争。竞争是效率的重要保障,而只要有竞争,就会有优胜劣汰,贫富差距拉开。可以说,部分贫富差距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正常竞争的结果。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我国改革的着眼点始终放在效率层面,坚持效率优先。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以效率为先的市场机制的确立,是社会财富迅速积聚的源泉与动力。
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一的按劳分配转向按劳、也按要素来进行分配,在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收入差距由此拉大。随着收入差距的拉大,经过“收入流量―资产存量―收入流量”这个分配循环机制的作用,财产上的差距也随之迅速扩大,而财产差距的扩大又反过来加速扩大了收入差距。从八十年代的万元户、到九十年代的百万富翁,再到现在亿万富翁,收入、财产意义上的贫富差距迅速形成。不言而喻,随着收入差距、财产差距的扩大,消费差距也就同时扩大了。
经济发展战略产生的贫富差距
贫富差距是经济发展、财富增长的伴生物。库兹涅茨、阿得尔曼和莫里斯等发展经济学家根据美、德等国家近百年经济增长的统计资料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收入分配状况的数据,分析得出了工业化初期居民收入分配变化的规律,一个国家在工业化初期阶段,收入分配显著不平等,基尼系数迅速扩大;在一段时期内,农业部门的平均收入与高速增长的城市工业部门相比处于较低的水平,城乡收入差距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大多伴随着贫富不均的出现。经济的发展使得一些新的经济板块迅速成长,而处于“朝阳”产业领域的人们的收入水平一般要高于“夕阳”产业领域中人们的收入水平。
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选择的渐进改革、区域倾斜、递次开放的非均衡的经济发展战略,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城乡与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贫富差距扩大也是长期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取向的结果。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制度逐步取代过去长期实行的平均主义分配制度,这为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提供了可能性。在“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方针指导下,一些居民凭借着自身的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在市场经济中取得了更高的收入,率先富裕起来。先富起来的少数人拥有了第一桶金,有机会实现快速富裕,而未先富的人收入不能及时转化为财产,收入很难快速增长。
起点不公平是贫富差距产生和扩大的初始成因
贫富差距的产生和扩大,首先源于起点的不公平,即居民获取收入、拥有财富的机会、能力和权力不平等,不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居民的要素投入与所得报酬达不到一定的比率和动态平衡。起点不公平是导致贫富差距形成和扩大的先天性因素,会衍生或导致过程不公平、结果不公平。起点不公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力起点不公平。主要是公共消费引起的个人之间、群体之间获取收入或财产的能力和权力不公平;二是制度门槛。主要表现在:(1)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制度性歧视,导致农民与城市人能力和起点不同;(2)制度上存在漏洞,导致起点不公平。如从市场准入的角度来看,对公共资源占有、使用、分享收益上存在进入政策差异,造成贫富差距扩大。公共服务供给和消费机会的差异、各种歧视政策等导致不同社会个体“先天”的贫富差距。当然,先富与后富形成了事实上的起点不公平。由于收入、财产的不均,先富起来的人,特别是那些拥有第一桶金的企业家和富豪们与没有第一桶金积累的人站在了不同的起跑线上。起点不公平带来财富的不平等,财富的不平等又进一步加剧起点、机会的不平等,形成恶性循环,分化就越来越大。
1公共消费的不均等导致能力的不均等。教育及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等公共服务方面的多重深层次差距,造成起点不公平,进而导致不同居民在收入和消费方面的能力差异,加剧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居民的收入差距、消费差距、财产差距。
教育水平的高低是影响贫富差距的一项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教育收益率在逐渐提高,而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不同居民因教育等方面的机会不均等,导致掌握人力资本、知识资本的程度不同,自身的能力产生差异,引起居民之间贫富差距的扩大。例如,富有的家庭能够支付孩子在接受高等教育时所需要的昂贵费用,受过高等教育的孩子在寻找工作时就能够相对容易地找到高薪的工作。反之,贫困家庭由于难以负担高昂的教育费用,无法保障孩子的受教育水平,导致孩子在寻找工作时相对困难,即使找到,也只是薪水较低的工作。结果,富有的家庭进入了一种智力投资的良性循环,而贫困的家庭却陷入了恶性循环。原本存在的贫富差距,由于对智力投资能力的不同,在又一次的循环中被拉大了。在现实生活中,城乡差距背景下农民没有能力取得高收入就与机会不均等、起点不公平有很大关系。
此外,社会保障制度是政府干预市场机制分配缺陷的救济制度。其作用不仅在于矫正市场机制分配的缺陷,更在于对因收入分配差距导致的社会矛盾的缓解。在我国推进市场化改革,由“单位保障”向社会保障转轨的过程中,一直存在着社会保障覆盖面差异导致的保障错位――城乡之间以及城市内部不同“单位”之间的等级分割。目前社会保障覆盖面仍然较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使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统计数据表明,2009年,我国城市养老金领取人口比例为78%,而农村养老金领取人口比例仅为4.8%。
2制度性歧视客观上造成了贫富差距扩大。长期以来,城乡不同的发展政策以及城乡居民的不平等待遇(如农产品的低价收购政策、传统户籍制度、限制农民进城政策、对城市居民的福利补贴政策等),造成城乡居民之间机会的不均等,拉大了城乡居民的贫富差距。改革开放以来,这些政策有所调整,但离根本性改变尚有距离。在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实施的一些宏观政策加重了城乡二元结构,如在城市化进程中,将大量资金、土地等资源投向大中城市,集中在城市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建设方面,而农村获得的金融支持与服务相对不足,极大地限制了农民的增收空间。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土地被征用,但农民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这些因素使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拉越大。歧视政策也包括在市场进入方面的各种限制政策。如许多领域限制民营企业进入,不同的市场主体,在贷款,就业、户籍管理乃至社会劳动保障等方面享有不同的政策,公安、工商、税务、卫生等方面的管理也存在因人而异的现象。这些歧视政策客观上加剧了贫富差距扩大的趋势。
3体制性漏洞导致贫富差距扩大。由于长期以来,政府重视通过公共权力取得的税收收入,以及通过国有企业的财产权取得收入,相关的制度较为完善。而忽视了公共产权的管理,关于公共产权的制度存在漏洞,导致土地、矿藏等公共资源的流失变得很隐蔽,通常被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所掩盖。因而造成人们在占有、使用、开发、享有公共产权的机会不平等。如从市场准入的角度来看,对公共资源占有、使用、分享收益上存在进入政策差异,导致公共生产要素的不合理分配,成为财产差距和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的根源。
过程的不公平加剧和扩大贫富差距
从动态来看,居民收入、财富分配公平是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的有机统一。从贫富差距扩大的角度来看,即使是能够做到起点公平或接近公平,如果过程不公平,也难以控制贫富差距加剧和扩大的趋势。过程不公平,不仅包括再生产过程中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过程的不公平,而且包括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的不公平。
1.改革过程的不公平加剧和扩大贫富差距
改革和转轨过程涉及到各种利益的调整。在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出现双重体制并存的局面,经济体制变迁中发生的诸多无序问题,集中到寻租和设租行为、内部人控制、垄断、腐败等方面,成为形成贫富差距的重要因素。贫富差距问题折射出改革过程的不公平,主要表现在市场规则、机制不完善,社会规章制度没有跟上等方面。
在改革和转轨过程中,由于新旧体制并存、制度缺位、政策法规贯彻落实不力、出现偏差或受到干扰等导致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扩大。这些体制、制度和政策的缺陷为寻租活动设置了大量租金,使得非法收入与财产转移、灰色收入与灰色财产转移大量出现,特别是权钱交易、等严重腐败问题以及利用制假售假、走私贩私、偷税漏税、投机欺诈等各种非法手段获取高额收入和财产的现象,造成居民贫富差距迅速扩大。例如,在高收入群体中, 相当一部分人的收入是通过制度、政策漏洞,打球取得的灰色收入,如价格双轨制收入、垄断特权收入、国有资产流失性收入、税收流失性收入等。制度不完善造成的灰色收入通过非正当途径转移到权力相关者手中,干扰了国民收入的正常分配,进一步扩大了贫富差距。在缺乏制约和监督的行政体制下,少数政府官员凭借所掌握的行政权力设租、寻租,、贪污受贿,大肆攫取国家财富。一些不法之徒通过非法集资、走私、贩毒、股市欺诈、生产假冒伪劣商品等种种非法手段获取不正当收益。
在企业改革过程中,限制垄断行为的制度缺位、外部监督约束机制不健全导致贫富差距扩大。垄断性行业高收入是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重要因素。据有关部门测算,在中国行业收入差距中,有20%是由垄断行业带来的。资料显示,“石油、电力、电信、烟草等行业的员工人数不到全国职工人数的8%,但其收入相当于全国职工工资总额的60%左右。任重等人的研究表明,经济体制改革不彻底导致的垄断与部分垄断是形成行业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其对行业收入差距的贡献率合计占行业差距的65%左右。由于存在自然垄断,国企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合理有效的约束机制尚未建立,垄断性企业的信息相对封闭,外界对垄断性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信息了解甚少。虽然垄断行业占有全民所有的资源,但是其产生的垄断利润并没有转化为公共利益。垄断行业获得的大量超额利润,在企业内部自行分配,变成企业职工的奖金或福利,结果导致垄断性央企的高额收入。由于我国的行业垄断带有行政垄断的特征,垄断经营的主体是政府有关部门或与政府部门有密切的利益关系,这种利益驱动导致限制垄断行为的制度缺位和政府的不作为。
在产权改革的过程中,公共资源收益的制度缺位进一步加剧贫富差距的扩大。公共资源的利用也有过程的不公平。在“产权改革”背景下政府对相当多的公共资源(如土地、矿藏、森林、水域、滩涂等)的收益“弃权”,甚至放任流失,一部分人从中大肆获利,甚至一夜暴富。例如,对煤炭等资源开采利用的管制不到位,导致煤炭等公共资源开采利用的收益没有为全民共享,反而装入少数人的囊中,出现了大批暴富的煤老板。据报道,山西蒲县煤炭局原党总支书记郝鹏俊从2000年开始经营蒲县成南岭煤矿,事发前花1.67亿多元在北京买了35套房产,这些房产的市价远高于1.67亿元。
2、发展过程的不公平加剧和扩大贫富差距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对效率的重视程度一直高于公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资本和劳动等要素分配的不公平,分配的砝码更多地偏向资本一方,劳动者的权益没有得到有效保护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贫富差距问题。
企业对劳动者利益保护制度不到位,工人权益得不到充分保护。全国总工会近期一项调查显示,75.2%的职工认为当前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平,61%的职工认为普通劳动者收入偏低是最大的不公平。在我国长期供大于求的劳动力市场中,“买方垄断”客观存在。由于起点不公平等因素,普通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能力低下,企业往往以最低限度满足劳动者要求的工资方案迫使其接受,压低劳动者收入以提高利润,导致劳动者在经济增长中分享的成果显著不足。全国总工会的数据显示,据上市公司年报分析,208家国企高管与一线职工的收入差距,从2006年的6.72倍扩大到2008年的17.95倍。调查中发现,侵害职工劳动报酬权益的问题仍然存在。超时劳动、不依法支付加班工资问题严重,实际降低了职工的劳动报酬;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尚待建立,企业拖欠工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还时有发生。黑砖窑事件等反映出农民工受到不公平待遇,甚至权益受到严重侵害。
区别对待不同原因形成的贫富差距问题
综上所述,贫富差距由多种因素形成,是各种因素相互交叉、综合叠加的作用结果。因此,对于不同原因形成的贫富差距问题要区别对待:
市场竞争、经济发展战略形成的贫富差距属于正常合理的贫富差距。这部分差距是资本、技术、劳动等各要素参与分配的结果,反映各要素在经济中的地位和贡献,是市场机制运行和经济发展形成的正常现象。这部分体现在收入、财产和私人消费上的差距,是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效率提高的保证,也是维持市场经济活力和经济发展动力的重要因素,应该予以肯定和保护。如在收入分配方面,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依法保护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依据资本与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取得的合法高收入。部分居民凭借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取得了较高的收入,率先富裕起来。他们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他们取得的高收入是其自身价值的体现,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应该依法给予保护。
由于起点不公平所导致的贫富差距,属于非正常、不合理的差距。不仅体现为收入、财产上的差距,还突出体现为公共消费上的差距。这几方面的差距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和效应,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积极采取干预和缩小贫富差距的措施。公共消费不均等所导致的贫富差距,直接影响个人的能力和机会,加剧未来收入和财产上的差距,应该通过长效机制的构建缩小、直至消除。制度门槛所导致的贫富差距,体现在收入、财产、消费等多个方面,这方面制度的微小差异可能产生无限的放大效应,累积形成悬殊的贫富差距。制度不规范所导致的贫富差距,会带来负面的影响,产生不良的示范效应,加剧社会公众的不满,降低社会对贫富差距的容忍度,应该严格限制和干预。特别是对于非法取得的收入、财产等,要严厉打击、坚决取缔。